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數字醫學教育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字醫學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數字醫學教育

篇1

1.1 學習不受時空限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高度共享性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地點,能較好地解決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數字化學習使學習內容的時效性更強,比如出現像SARS、禽流感等新的流行病期間,衛生行政部門在其網站上相關的學習資料,各地醫務人員借助網絡可以即時知道專家制定的診療指南。

1.2 學習自主性增強:數字化學習資源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共享性,醫務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專業需要、學習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如好醫生網站上就開設有繼續醫學教育的平臺,醫務人員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自主地選擇學習課程[2]。

1.3 學習形式多樣化: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多彩的互動和協作環境,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教學系統、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聊天室、電子郵件、公告板和網絡傳呼機等工具,選擇獨立學習、團隊協作學習、分組討論學習、遠程互動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比如網上“虛擬患者”為學習者提供醫學病例情境,指導學習者對情境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網絡環境下,有著相同學習興趣的醫務人員可以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在相關網站的交流平臺上學習、討論、交流。

1.4 降低了繼續醫學教育的成本:數字化學習環境下,醫務人員不用離院就可以參加學習,節省了學習成本。通過開展數字化學習,在醫院里面就可以普及繼續醫學教育,也減輕了醫院的負擔。

1.5 縮小了地區之間的繼續醫學教育質量的差異:一些邊遠地區相對經濟發達地區的繼續醫學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過數字化學習,在邊遠地區的醫務人員也可以有機會接受著名專家、教授的授課。

2 繼續醫學教育中數字化學習的實施

數字化學習必將成為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數字化學習包括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學習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數字化學習環境是經過數字化信息處理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的特征。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網絡上運行的多媒體材料,具有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虛擬仿真、遠程共享特性。數字化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和數字化資源通過自主探究、協商合作、實踐創造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醫院要在繼續醫學教育中實施數字化學習,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2.1 構建醫院數字化學習平臺,創造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首先要加強醫院的信息網絡的建設,對外能高速地連接互聯網,對內有良好的內部局域網,配備足夠的多媒體計算機終端到醫務人員的辦公室。其次要整合醫學知識信息資源,醫院的數字化醫學信息知識資源包括各種醫學多媒體課件、醫學數據庫、因特網上免費的醫學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經過整合以后為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提供了知識上的保障。再次利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自主開發或者購買數字化學習的管理軟件在醫院的局域網中構建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數字化學習平臺,醫務人員隨時可以通過這個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

2.2 加強員工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員工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為主的繼續醫學教育僅僅依靠新知識的傳播是不夠的,必須喚起醫院員工對知識的渴望,發展員工個人的潛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獨立的適合自己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3]。在信息社會里,終身學習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信息素質,只有具備相應的信息素質才能很好的適應數字化學習的學習方式。醫院的繼續教育中應該注重對員工的信息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使他們具備發現、判斷、篩選、表達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能,使他們具備檢索、評估、利用、傳播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使員工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能夠熟練使用諸如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數據文件、數據庫等數字化學習資源,并能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利用恰當的檢索策略,通過合適的途徑從各種數字化資源中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3 加強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主要是以個人分散式的學習為主,不同于傳統的集中上課學習,因此必需探索相應的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方法,在構建數字學習平臺時考慮到如何讓學習者和授課老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學習者之間如何進行交流,如何確定學習者完成相應的學時,如何授與學分等等。參考當前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模式,醫院可以通過員工在數字化學習平臺中進行注冊,員工根據個人的學科專長、實際工作需求和學習時間,選擇適宜的課程,作為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結束后,經考核合格方能獲得相應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即所謂終結性評價。

此外,還可利用博客(Blog)進行形成性評價。Blog被視為繼電子郵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種互聯網溝通工具,相比較而言也是一種較嚴肅的溝通工具。利用Blog構造學習者的電子檔案袋,真實、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習成果。通過在Blog中記錄學習者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全過程情況,從學習過程的方法、情感、態度、心理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習者,而不是簡單地針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總之,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外優秀的經驗,改善現有的評價機制,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全面客觀地評價繼續醫學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

[2] 馬 敏.現代遠程教育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6,20(5):376.

篇2

1 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系統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1.1 提供高品質的語言學習環境

從語音方面來看,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經過A/D轉換后的數字音頻信號穩定,具有較強的抗干擾性,其音質可達到專業立體聲效果。而且它是建立在網絡數據交換的原理上,采用國際通用傳輸協議標準,通過技術手段克服音視頻信號延時、斷裂等問題,做到傳輸的實時、流暢[2]。同時由于它實現了網絡交互、資源共享,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使語言學習系統從單一的教學模式轉向互動的語言學習模式。

1.2 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多媒體技術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為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系統能做到一個主控機可以同時操縱多個語言實驗室,各語言實驗室的資料可以相互調用,還可以直接連接互聯網或局域網,調用網絡上的文本、音頻與視頻資料。語言學習已不再只是局限于書本或者教師補充的有限的教學資料。

1.3 改善自主學習環境

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與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運用學習策略、自行控制學習進度,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系統下的學習進程中,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意義的建構者,媒體也成為用以探索和學習知識的認知工具[3]。

2 教學實踐

牡丹江醫學院于2009年對2005級與2006級本科約450名學生進行醫學英語教學的需求調查分析[4]。以需求分析結果為依據,設計此次教學實踐。

2.1 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為學院2007級臨床本科A班62人。學院實行滾動分級教學。在大學英語“4+2+2+x”教學模式下,二年級下學期A班學生均已通過四級考試,提前進入醫學專業英語學習階段。教學實踐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即開課后的第二學期進行,采用數字化語言實驗系統進行教學。

2.2 課程設置

需求調查分析中,“目標需求”統計結果顯示,從學習目的來說,42%的學生表示為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而“學習需求”結果顯示,51%的學生最想提高閱讀能力,35%的學生最想提高聽說能力[4]。依據學生需求,實驗教學提出綜合培養,強化聽說與閱讀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為“4+X”,即4學時醫學英語綜合課(內容為詞匯、閱讀、聽說、摘要寫作)+X學時網絡自主學習(內容為非課堂形式的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即學生于課外在語言實驗室進行的自主學習,由教師不定時監控。)

2.3 教學考核

實行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估考核方式。

學期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60%)+口語成績(10%)

1)30%的平時成績:利用系統的學生檔案模塊,記錄包括課堂表現、出勤率、隨堂測試成績、網絡自主學習情況等作為平時成績依據。

2)60%的期末考試成績:期末考試采用紙質形式,開卷測試,題型包括聽力、詞匯、閱讀、摘要寫作。

3)10%的口語考試成績:利用系統的口語考試模塊,隨堂進行,共進行3次測試,選擇最好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

2.4 主要功能模塊在教學中的使用

1)媒體廣播模塊。利用媒體廣播功能可以播放PowerPoint等課件。醫學英語課件中需要演示構詞法,需要插入人體器官系統結構模式的雙語圖片,需要鏈接發音,而且還要使用Flash課件進行動態演示。在這種全數字化語言學習環境中,使PowerPoint等課件得到有效應用,教師講解得以深化,同時學生從聽覺、視覺上最大限度地接觸所學的知識。

2)課文講解模塊。課文講解功能主要用于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講授。教師課前可以下載課文相關內容,做成文本文件,用于課文導入及內容拓展。如講解“Organ Transplantation”一課時,教師提前從transplantation.com.cn/上下載一些有關器官移植的文字資料,利用課文講解功能進行演示,既擴大課堂容量,又豐富教學內容,這是在傳統的多媒體教室內無法做到的。

3)數字影音模塊。數字影音功能可以播放音頻資料、視頻資料與錄音資料。錄音資料主要為教師講課錄音,存儲于資料庫,學生可以選擇復習回顧,緩解醫學英語發音困難所帶來的學習障礙。播放音頻、視頻資料如果用于導課,選擇教師控制;如練習聽說,則選擇學生控制。學生自由控制進度、速度并進行復讀、跟讀或配音等訓練。由于教學時數有限,課堂所使用的音頻、視頻資料要進行剪輯處理,突出重點、控制好長度。課堂中多次將VOA的Health Report部分與《實習醫生格雷》片段作為聽力材料引入教學,學生興趣濃厚。

4)分組會話模塊與口語聊天室模塊。分組會話功能啟動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主要進行課堂討論。口語聊天室功能啟動時,教師設置不同話題,除用于課堂討論,還可以進行辯論。整個過程教師進行全程監控。教學中,啟動口語聊天室的功能時,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如進行“Reproductive System”一課時,教師分設有關于生殖的多個醫學倫理領域的熱點話題,學生反映熱烈。實驗室系統環境下的教學,打破空間上帶給學生的交流障礙。

5)自助學習模塊。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時,啟動自助學習功能。學生可自由點播存放于資源服務器中的音頻資料、視頻資料及文本資料,并完成教師布置的電子作業。學生需用學號登錄。

6)系統考試模塊與隨堂測試模塊。教師備課過程中,設計好問題與標準化答案。授課過程中,利用隨堂測試功能,進行提問,學生答案會在屏幕中顯現,教師可以實時監控學習效果。系統考試模塊支持各種類型考試,包括含音頻、視頻與文本在內的綜合性考試。因為此次教學實驗要進行成績比對,所以期末考試沒有在語言實驗室系統環境下進行。

3 反思

3.1 能夠有效增強醫學英語教學效果

結合成績比較、訪談結果,可以說明網絡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環境下的醫學英語教學效果要優于傳統多媒體教室中進行的教學。學生普遍認為語言實驗系統下的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醫學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單詞冗長、發音困難、文章內容晦澀、抽象等);補充的大量文本與音視頻資料,能激發興趣,拓寬視野;單詞量擴大,看得清晰,記憶準確,并且可以重復復習;口語面貌改善,人機對練,克服羞怯心理;課外自主學習時,學生主要依托系統下的資源庫進行,目的性強、效率高;通過電子作業的批改,摘要寫作能力提高快。

3.2 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增強

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教學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咨詢者、引導者和評估者,這意味著網絡數字化語言實驗系統環境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增強。教師要熟練掌握語言實驗室系統的使用,充分發揮其應用績效;要不斷提高信息素養,甄選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要與時俱進,學習全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的輔助教學功能;要認真建設好醫學英語資源庫,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4 結語

數字化語言實驗室作為現代化科技發展的產物,以其多資源、多功能、多模式,帶給學生和教師的是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質的轉變[5]。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醫學英語的興趣和綜合運用能力,能促進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科研創新能力,加強師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門斌,遲德發.數字化語言實驗室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07-108

[2]付玉明,單興苗,方小卿.數字化語言學習系統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7(12):314-316

篇3

基于對“自覺”與“文化自覺”的上述理解,我們可以嘗試構建“藝術教育自覺”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即:藝術教育自覺是指藝術教育的從業者(包括教學、科研、管理工作者)對藝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所具有的性質、地位、作用、價值、發展規律等本質性問題的準確認知和價值認同。藝術教育自覺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的關于藝術教育的基本認知,它能夠引導和幫助藝術教育工作者正確把握藝術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功能。

具體來說,關于藝術教育自覺的基本內涵,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緯度加以把握。

第一個緯度是對藝術教育本質把握的自覺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藝術教育,這是對藝術教育本質把握的自覺。藝術教育的本質是藝術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基本屬性,它應該既有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個性。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是描述人類精神世界的語言,是人類借助特殊的物質材料與工具,運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創造性勞動。通過藝術的學習與表達,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們感知、理解、感受、體驗、鑒賞和創造藝術美的能力,審美價值是藝術教育最首要的屬性。當然,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也包含了人的認識增長的過程,還蘊涵了情感的逐步豐富和生命的創造性存在。通過藝術教育,能夠將人自身的豐富性、多樣性、微妙性最生動地挖掘出來,從而實現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和全面的發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藝術教育是最貼近“人”的本質屬性的教育。

從教育的角度看,學校藝術教育必須從教與育的結合上去理解和把握其本質。第一個是教,即藝術教育內容的維度。藝術教育教什么,教藝術。但這個藝術的內涵應該是豐富的,教師既要教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的技法技巧、一般知識、本質品性,更要傳達包含蘊含于藝術中的價值觀系統(比如真善美等)、情感表現和思維方式。我們說學校的普及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而不是專業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教師可以不專業,也不意味著我們教師可以不專業地去教。這里就有一個如何培養合格的專業化藝術教師問題,中小學專業化的藝術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先進的理念,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只有建設一支這樣的教師隊伍才能使學校藝術教育回歸美育的本質屬性。第二個是育,即藝術教育育人的維度。藝術教育應體現育人的根本宗旨。應該說,有藝術就有“育”,只要人們在閱讀、欣賞藝術,“育”就會發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說藝術教育之“育”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但是,對于藝術教育工作者來說,只是這樣的藝術和“育”的自然聯系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藝術教育不應是自發狀態的,而應是被強化了的自覺的教育行為,它不只是陶冶人,還要發展人、創造人,這樣才能更充分地挖掘藝術的育人意義,也才能更全面地提高藝術的育人效果。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自覺的育人意識,把育人貫穿于藝術教學的各個環節。

美育是一種社會責任,藝術教育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知道藝術教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的,它發揮的是“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的功用。為什么說藝術教育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呢?主要是由于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需要藝術教育。可以說,人們心靈和精神的健康程度并不是同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成正比例的,并不是說經濟社會越發展,人們的心靈和精神越健康。在一些特定歷史時段,甚至有可能是成反比例的。實際上,如果說在農耕時代,藝術教育對于接受它的人們是一種修養或教養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則可以把藝術教育定位為一種拯救。藝術教育在我們的現代史上是發揮過拯救作用的,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就在于他認為,文藝可以改良人們的精神,而改良人們的精神,與改良人們的體質同等重要。在魯迅先生那里藝術教育就是一種拯救。當然魯迅先生沒有直接說藝術教育,而是說文藝,但文藝要發揮作用,必須是要以文藝作品激勵人、感染人、影響人的,而這一過程就是藝術教育過程的一定意義上的體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時代的過渡性特質,經濟社會的各種復雜的不平衡性特質,使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學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往往更容易被污染和扭曲,而這時發揮藝術教育的守護心靈和拯救精神的作用,無疑是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責任。而要做到這些,承擔這一責任,就必須開展藝術教育研究,推動實現“教”的自覺與“育”的自覺。

第二個緯度是對藝術教育的功能把握的自覺

即要回答藝術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問題。這包括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把握的自覺。

首先是藝術教育的本體功能

對藝術教育的本體功能的自覺是要回答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以“藝術”為載體的教育,它在人的發展中發揮著怎樣的基本功能。功能之一是素養性。藝術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個定位非常重要,這意味著藝術教育并不排斥其作為專業教育的特性,但主要功能是在素養教育方面。藝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開啟心智、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領域,引導受教育者親自參與體驗,在熏陶、感悟的過程中對精神世界產生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情操、胸襟。藝術教育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層次影響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功能之二是基礎性,這是指藝術教育所培育出來的情感傾向和思維方式是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德智體美從四個方面概括了人的基本素質,這四個方面是說人的發展,并非完全對應著課程設置,我們不能簡單說品德課對應德、藝術教育課對應美。實際上藝術教育在人的德智體美四個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學科的相互交融的角度可以說藝術是立德、益智、健體、促美的),如果單純把藝術教育定位為美,這個理解就窄化了。以音樂為例,音樂既是一門能夠最深刻、細膩地反映人的情感的藝術,又在調性安排、曲式結構等方面呈現出極其嚴謹的邏輯特性。音樂的學習對于提高人的邏輯理性和豐富人的情感世界具有雙重的價值。此外,藝術教育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證明,藝術教育在培養直覺、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藝術教育可以激發和強化人的創造沖動。通過藝術教育培育出來的情感品質、思維方式和創新意識等都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其實,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認為,全面發展應該是個體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而藝術教育正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無論聽覺藝術還是視覺藝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所看到的不僅是線條、色彩或具體形象,所聽到的也不僅是聲音,而是在藝術表現形式之下所蘊涵的一切。其次,對于同一個藝術作品,每個人都會因生活經驗、性格特點、思想境界的不同而產生心理活動、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差異。藝術審美活動是最富有個性化的一種活動,對于喚醒人的主體意識,促進人的個性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

對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的自覺是要回答藝術教育在文化發展繁榮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和功能。

篇4

一、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第一,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部分高校積極改革藝術教育方式和教學觀念,但是在具體的藝術教學實踐工作中,依然存在藝術功能被弱化的問題。一些教師缺乏對藝術教育的正確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以往的教學觀念為主,未能將文化方面的內容與高校藝術教育充分結合,導致相關教育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效果不理想。第二,部分高校在藝術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有關的知識內容,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導致課堂教學氣氛過于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對提高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第三,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雖然高校多數教師會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在網絡資源共享的互動教學平臺共建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未能構建網絡化資源共享平臺,不利于讓學生了解更多與藝術教育有關的地方美術資源或藝術資源,以致高校藝術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第四,加強藝術資源的滲透與傳播,需要結合相應的實踐活動和教學活動。當前,部分高校的藝術教育在開展實踐活動方面存在不足,未能結合當地美術資源或民間美術資源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缺乏力度,進而弱化了高校藝術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發揮高校藝術教育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方面的作用。

二、民間美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意義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將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高校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可以更好地培養創新型和綜合型人才。第一,民間美術資源的應用有利于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充分體現我國民族文化與精神,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間美術豐富多樣、形態各異的特點,并意識到民間美術資源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傳播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意識。同時,民間美術資源中包含豐富多樣的、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應用民間美術資源,有利于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內容,創新高校藝術教育形式。如,福建省惠安女服飾、泉州梨園戲中蘊含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其獨特的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精神。學生通過高校藝術教育學習這些藝術資源和藝術內容,有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培養民族精神。第二,民間美術資源的應用,可以更好促進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保護與發展。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部分學生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視度有所降低,比較追求新潮文化,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愿意多花時間了解民間美術資源,如此便會影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高校藝術教育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加強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播與應用力度,有利于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從而有效實現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承與發展。第三,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應用民間美術資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于高校藝術教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當前,一些學生的藝術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缺乏對高校藝術教育本質的全面認識。通過應用民間美術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藝術文化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面,使其更好地感受民間美術資源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而形成尊重民間美術資源和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第四,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應用民間美術資源,有益于學生改變創作認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不同文化的民間美術資源,更好地體現民間美術資源中蘊含的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和情感表達特點,進而為作品增添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對于色彩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

三、民間美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提高對美術資源應用的重視度

將民間美術資源與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首先,高校必須提高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視度,轉變藝術教育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加大對民間美術資源的應用力度。其次,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民間美術資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以剪紙藝術為例,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剪紙的相關手法,也可以將服裝設計中的鏤空、刺繡等與民間美術資源有關的內容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這些藝術作品進行借鑒和學習,強化學生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在高校藝術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民間美術資源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形成深入理解,從而將民間美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落到實處。

2.采用多樣化的高校藝術教育方式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和高校需要采用多樣化的藝術教育方式,更好地將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高校藝術教育。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向學生講解與民間美術資源有關的藝術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動畫或視頻短片等形式,為學生展示民間美術的相關內容,為高校藝術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不同專業的特點,為學生開設不同形式的實驗課。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高校可以成立專門的扎染實驗室,引導學生結合民間美術資源和專業學習內容,設計、制作相關的紡織產品等。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高校藝術教育與民間美術資源的有機結合,不斷培養學生的現代設計能力和文化創新意識,進而有效促進民間美術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弘揚。此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高校也可以聘請民間美術大師和傳承人,為學生講解與民間美術有關的教學內容,豐富高校藝術教育形式,從而讓高校藝術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參與民間美術資源學習與傳承的積極性。

3.構建網絡資源共享的互動平臺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現代化教育方式和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網絡資源。通過網絡互動共享平臺,教師要尋找高校藝術教育與現代學生特點相符的民間美術資源,提高民間美術資源的宣傳力度,從而更好地強化學生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認識。高校可以結合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共同構建網絡互動共享平臺,并通過平臺定期向學生推送相關的民間美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互動共享平臺進行互動和交流;也可以通過該平臺針對某一個話題,讓學生討論與交流相關的民間美術作品,讓學生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使高校藝術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4.積極開展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

篇5

小學生喜歡開展活動,喜歡在活動中接受新知。因此,筆者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講故事、讀書心得交流會,促進學生主動閱讀。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筆者推薦系列文學作品,如《格林童話》《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這樣造就的》,以及《圖說天下》系列叢書等。學生通過閱讀后交流閱讀心得體會,收獲頗豐。學生這樣評價:“從書里獲得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讓我們更愛看書,更了解了東西方文化。老師的這次活動設計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由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體驗徜徉在書的海洋中的快樂。”這次閱讀活動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圖書資源和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自主去搜尋知識,他們記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學生的閱讀積淀。

利用電子圖書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各種電子資源隨手可得。小學生喜歡新生事物,尤其是對電子讀物更是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電子圖書資源優勢,讓學生進行電子閱讀。在家庭里,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進行閱讀,利用網絡進行電子閱讀;在外出時,指導學生留意公共場所的電子屏,上邊有很多的知識可供學習,尤其是社會常識,那些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和《參觀人民大會堂》時,筆者提前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機會可以游覽黃山和人民大會堂,也可以在網上查閱有關黃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會堂的有關圖片信息或者文本資料,把自己喜歡的圖片或者視頻下載下來,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來,上課時展示給全體同學。學生通過自己搜索、查閱、整理資料,課上展示、講解,有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能力,綜合提高了實踐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篇6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推進數學的"高效課堂"是每個老師追求的目標。有些老師錯誤的理解新課標中的"高效課堂",采取一味加壓,只注重課堂控制,完全忽視學生思維特點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會獲得高效課堂,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會抹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正如新課標指出的:"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核心"。所以筆者在教學前沿的實踐中,依托信息化,一張一弛,以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1."intel未來教育項目"的啟示

"intel未來教育項目"旨在將技術有效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技能的發展,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性教學,結合現代的信息技術,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造力。

"intel未來教育"向我們展示的這種教學方式,以單元計劃設計為中心,圍繞著單元計劃開展各項學習活動,這種模塊化的教學主線是"單元計劃""創建作品""團隊分享""評價量規",而單元計劃在教學活動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進行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的進行完善。

"問題乃通向理解之門",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通過"結隊共享"能不斷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他們高級思維技能的提升。而"單元計劃"作為整個教學的靈魂,價值即在于它的框架問題設計,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和"基本問題"。

其中"基本問題"非常突出的體現了"intel未來教育"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一個單元計劃的"基本問題"必須能體現現代教育要達成的總目標,又要涵蓋學科的演變、發展和影響;其外延必須能形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供學習者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同時孕育了"單元問題"和"內容問題"。

由"基本問題""單元問題""內容問題"設計思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能夠更有目標性。

因此,我校從2009年在全校每個年級選擇兩個班級開展了intel一對一數字化教學,筆者則有幸成為intel班級的任課老師,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網絡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從探究中獲得感悟和體驗,并形成技能,發展個性,獲得成就感。

2.用"intel未來教育"理念指導學生的前期學習

結合初中數學和"intel未來教育"的特點。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教材和各種網絡資源,對數學問題開展數學活動,在多維互動中自由探索,獲得體驗感悟、增強實踐能力、積累活動經驗和提高學習品質。

在學生的前期學習中,筆者在以下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

2.1 立足舊知,適當選題。課題的選擇應該是:新知與學生已有的舊知有一定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有所憑仗。如勾股定理,本身具有極大的趣味性,同時網絡資源充足,學生能夠通過技術手段,獲得各種對此學習的支持,更值得選題。

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數學新知都適合進行學術的前期學習,比如函數內容,就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難點,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是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而各種繁復的新概念更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一次函數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占主導作用,但是學生在學習了一次函數后,教師在對反比例函數和二次函數進行教學時,即可以實施前期學習。

intel數字化教育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去學習,去創造。

2.2 理清關系,抓住重點。根據邏輯遞進關系學習是理清新知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圍繞關鍵節點設計問題,提供資源,適當創新,力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前期學習的關鍵。

前期學習有自身的缺陷,很多學生面對教材,不知道學習的重點何在。一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以為難的地方,不容易懂的地方就是重點關鍵,盲目地把學習精力耗費在難題上面,而另一部分學習能力差的同學認為定義,教材上的黑體字就是重點,背下來即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事倍功半。

所以筆者會將所要學習的內容后提前找出關鍵節點,并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設計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有的放矢。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勾股定理的公式a2+b2=c2,以及最常見勾股數32+42=52是勾股定理的一大特征,而本身公式又擁有和諧的美感,那么老師可以提問題的時候降低它們的權重,而把重點放在其他細節上,老師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

"勾股定理應用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勾股定理還有什么別的名稱,為什么?"

"歷史有哪些人對勾股定理給出了證明,你喜歡哪一種證明方法"

"你能跟大家分享一點跟勾股定理有關的好玩的東西嗎?"

"你能用勾股定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嗎?"

"你能作出準確表示無理數的線段嗎?"

…………

篇7

那么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呢?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摸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培養興趣,激發主動性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調色彩的心理趨向。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凡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1、導課激趣。導課導得好,可以先聲奪人,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注意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我在《函數的單調性》這一節的導語:“同學們,在語文中‘單調’一詞是枯燥、乏味的意思,而在數學中函數竟然還具有單調性,那么數學中的‘單調’還是語文中的意思嗎?你們猜一猜。”學生們一下子提高了興趣,從而也就會主動地去探究。

2、直觀激趣。數學研究的對象抽象,有時需要用一些直觀的事物去講解,尤其是講一些立體幾何題時,直觀就顯得更為重要。如在講《面面垂直的定義和判定》時,可問學生:“為什么教室的門無論開多大角度都始終與地面保持垂直?”這樣可以從視覺上給予刺激,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直觀觀察中發現真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其成因。

3、情境激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講《平移》這一節時,可這樣說:“同學們想一想,在你們上體育課時,體委一聲令下——‘向前兩步走’,你們是怎么走的?你們的先后位置有什么變化?”學生興趣盎然,最終體驗理解了平移是沿同一方向移動相同的距離。

二、研究性學習

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讓學生學習、討論、研究,從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1、抽象知識具體化。如在講集合這個概念時,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有些抽象,那么在舉例時要注意具體化。如老師可以以所教班為例:{微機一班同學},或是{微機一班課桌},這就真真切切讓學生體會到了集合是什么,從而讓學生自己研究總結出集合的定義。 2、聯系實際,培養能力。如在講函數的實際應用時,可出這樣一道題:小張家想利用一面墻,再用竹籬笆圍成一個矩形雞場,他家已備足可圍20m長竹籬笆的材料。設計問題:(1)矩形雞場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時,雞場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2)討論:函數的哪些知識涉及到求最值問題?

研究性學習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基礎知識的傳授,轉移到運用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上來,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使課堂教學社會化、開放化,并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三、突破常規,開發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創新,采用反常規教學法,設計課堂活動,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喚起學生的需求,激活學生所必需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1、鼓勵性評價,保護創新思維。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種種創新思維表現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這使得一些教師常常產生錯覺,并在語言上不自覺地壓抑或扼殺學生創新思維的萌芽,其結果只能培養學生墨守成規的習慣。因此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標新立異,多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成為勇于嘗試和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不斷進取、具有積極和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在一種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會變得十分活躍,教師要及時地抓住學生的一些稍縱即逝的心氣、獨特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只有獲得教師的鼓勵和肯定之后,其創造性思維才會得以發展。

篇8

導課又稱“開講”、“開課”,是在新教學內容開始時教師創設學習環境來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收斂課前的各種思想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學內容上,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準備。導課不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門藝術。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學導課,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這樣,后邊的課上起來就順了。因此,良好的導課對一門課程的教學成功至關重要。

高等院校的電子類專業課程具有入門難、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高的特點,如何講好電子類專業課程是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而精心設計導課環節是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電子裝配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電子類專業課程,在教學之初就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產生濃厚的學習和實踐興趣,是電子裝配技術教學導課的目的。筆者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對電子裝配技術教學導課藝術的體會。

電子裝配技術教學導課的要求

教學導課設計有很多,但各種導課設計的有效運用都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導課要有針對性,要考慮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師不僅要把握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清楚學生現有的水平,現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學生的求知欲及精神面貌,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電子裝配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在前續課程《電子技術基礎》中學過的一些重要元件和電路的具體應用。大多數學生基礎薄弱,對他們而言,分析電子電路是頭痛的問題,所以在電子裝配技術的導課中要針對這些情況,讓學生從實踐中宏觀地理解電路的功能及工作原理,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其次,導課要有啟發性。在導課過程中應巧妙設置學習情境,由果究因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再次,導課要有簡潔性。著名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導課要做到點睛即可,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把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插入到導課中來,冗長得使學生抓不住其中的關鍵內容。另外,導課還應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等特點。

電子裝配技術教學的導課設計藝術

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應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點、本課程的內容特點、教師自身特點,反復斟酌,靈活運用。或溫故知新,從已知引入未知;或啟發談話,步步誘導;或設疑布陣,引起懸念;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巧妙不同,全在教師的運用。

溫故知新式 專業課的知識點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溫故知新式導課通過溫習舊知識帶出新知識,完成前續課程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銜接與過渡。比如,在講解《初級電工基礎》和《中級電工基礎》的教學內容時,運用這種導課方式,可使學生迅速進入到課堂學習狀態中。

目標設定式 信心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信心,學生才有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決心。目標設定式導課通過設定一定的目標,即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設定一些讓學生覺得可實現但又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和實踐的信心。當然設定目標時應注意目標不能太空太大,不能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比如,在開展初級焊接實訓時,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至少400個焊點,學生必然會聚精會神地認真去完成教師給定的任務。

設疑啟迪式 這種導課方式比較常見,教師精心設疑問難,學生帶著疑問去尋找答案,印象會更加深刻。比如,在進行焊接項目的實訓之前,教師提出“一般裝接電路板遵循哪些步驟進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或思考,或討論,由學生代表回答,教師在聽取答案時不斷啟迪,使學生的回答越來越完整,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整個教學導課過程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和模式。

開門見山式 這種方式言簡意賅,直奔主題。雖然啟發性不強,不利激發興趣,但能在學生學習之前闡明學習目的,使每個學生都知道他們將要學習什么,應達到什么要求。學生明確了學習的要求及意義,才能由此產生學習愿望。如在講“萬用表的使用方法”時,可直接明確教學目的:掌握萬用表測電阻、測電壓、測電流的方法,掌握如何運用萬用表辨別常用元器件的好壞,了解萬用表的其他用途。這樣,能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有所側重,提高學習效率。

直觀演練式 直觀演練式導課是指教師有選擇地展示掛圖、實物、標本、模型,或做一些啟發性強的實驗、練習等,使知識直觀形象地進入學生頭腦,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電子裝配中項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之前,將已經裝配好的實物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電后學生就可以直接了解項目的功能,從而產生理解項目工作原理的興趣,此時,教師可再通過掛圖將項目的工作原理圖呈現出來,與學生一起分析電路的工作原理和過程。這種導課方式因其直觀性較強,容易調動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但必須注意直觀演示式導課過程要與語言講解緊密結合起來,并要盡可能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演練活動中。

電子裝配技術教學導課設計實例

在電子裝配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導課方式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并創新。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一堂課和一門課的導課環節對課程教學的關鍵性作用。電子裝配技術教學的導課,首先需要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再去了解裝接電路板方法和過程,最后了解在裝接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儀器和工具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

認識電路板 焊接電路板是本門課程的主要任務,在學習課程具體內容之前,給學生展示電路板作品,有利于使學生先獲得感性認識,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圖1所示是“脈沖式充電器”項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圖2所示是“光敏計數器”項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兩種電路板的不同之處在于,圖1所示的是全印制電路板,圖2所示的是半印制電路板。“認識電路板”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電源部分。電源部分是電路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電路需要直流穩壓電源呢?如放大電路、集成芯片(包括運算放大器、定時器、計數器、譯碼器等)。(2)功能部分。各個項目可實現哪些功能,又是由哪些模塊組成的?歸納總結,在電子裝配技術訓練項目中,主要功能模塊有信號放大模塊、正弦波振蕩電路模塊、施密特整形模塊、單/雙穩態電路模塊、驅動顯示模塊等。由這些模塊的不同組合可以組成不同功能的項目。(3)主要元器件。每個項目的元件可參照清單列表,主要有電阻、電容、二極管、三極管、集成芯片、開關、繼電器、變壓器等。

如何裝接電路板 在裝接電路板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份電路板裝接的書面說明材料,包括功能與基本工作原理分析、集成芯片功能和引腳說明、裝配與調試要求及方法、元器件清單等等。可通過設疑啟迪式導入引出裝接電路板的步驟和疑難問題。

裝接時需要使用的儀器與工具以及容易出現的問題 在裝接時需要使用的焊接工具如電烙鐵、吸錫泵,調試工具和儀器如萬用表、示波器,需要用到的焊接材料有絕緣膠布、焊錫絲等。裝接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電阻色環方向不一致,剪腳留頭長度不符合要求,元件高度超差,元件裝接錯誤,電源線處理不正確,焊點虛焊、脫焊、橋連等等。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精心設計的導課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良好的導課藝術也是現代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對于電子類專業相對比較枯燥的課程,更需要教師不斷鉆研教學藝術,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余建林.淺談課堂教學中的導課與結課藝術[J].赤峰學院學報,2009,30(7):167.

[2]葛山艷.淺談數學課的導課藝術[J].空中英語教室,2011,(3):15.

[3]黃有全,李桂平.高職應用電子專業基礎課教學藝術探索[J].科技信息,2008,(4):228.

[4]夏梅花.課堂教學藝術點滴談[J].新余高專學報,2005,10(6):101.

[5]畢磊,王運濱.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導課藝術[J].華章,2007,(3):74.

[6]萬琰.淺談導課的藝術性[J].河南教育,2009,(4):30.

篇9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2-0140-02

Experiment Study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ZOU Jingjing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program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need adequate practic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program setting, widening program content,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and rating and so on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otographic experiment program is improved.

Key words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experiment tea-ching; course setup

1 前言

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是視覺傳達、環境藝術、動畫以及工業設計等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攝影實踐作為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課程的重要環節,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高校攝影教育背負培養高素質攝影人才的艱巨任務,在攝影教學觀念、思路和教學內容、方法上有待合理優化。”[1]隨著本科教學培養方案的不斷修改完善,在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實驗課程的比重逐步增加。在攝影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設立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負責實驗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根據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對攝影實踐的不同需求設置實驗課程。按照教學需要和課程要求,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以及考核與成績評定方法,將工科實驗教學與文科驗教學相結合,選擇科學的實驗教學方法。

專業的攝影器材以及鏡頭、燈光等附件價格昂貴,而且更新換代很快,一般學校的教學實驗室無法配備先進高端的攝影器材進行實驗教學,在數量上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一套攝影器材,實驗課教學的硬件設施與攝影實驗課程需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多專業、多層次學生的不同課程需求,攝影器材與市場主流器材配置的差距以及數量的不足,都困擾著攝影實驗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對攝影實驗課進行優化設計、改革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2 課程設置優化

隨著數碼產品的普及,現在的學生對攝影和攝影器材一般都有一定的了解,便于開展課堂教學,但是從專業的角度看,對布光、采光和影調還缺乏理論層次的認識。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平臺,使得學生對整個攝影課程的學習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實驗的操作過程是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的主要形式,將書本的知識轉變為真實的體驗。要增加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的分量,使理論知識與實驗得到更好融合。

“傳統實驗項目多為驗證式實驗,教師的講授方式也多以灌輸式為主,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興趣,實驗效果一般。”[2]在攝影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愛好程度、層次水平、專業方向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性,如果都采用一樣的教學模式,可能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抑制學生的發展。在攝影實驗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次設置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攝影實驗室的燈光布置以人造光為主,光位和光質的研究與掌握必須要通過實際的訓練,布光的學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對于光的控制。在攝影實驗室,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布置燈位,順光、逆光、側逆光等,加深對各種布光方法的應用。對經典布光的實際模擬訓練和操作,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通過不同的用光手段,展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和對攝影的需要,開展區分教學。

3 拓展實驗課程內容

根據不同的攝影實驗項目,需要不同的攝影器材輔助教學,因此,攝影實驗課程對教學器材和設備的要求較高。一般高校的攝影攝像實驗室,攝影器材設備數量有限,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條件,最大限度把實踐知識傳授給學生,就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比如靜物攝影大部分在室內進行,利用自然光比較少,多數是運用人造光拍攝,器材需求量較大,如燈具、反射設備、攝影臺、腳架等。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室靜物攝影屬于室內攝影,距離的變化對光照度影響很大,距離的輕微調整會引起被攝影物體亮度的變化,而人的視覺對光線亮度有較大的適應能力,往往會察覺不出這種燈距變化引起的照度變化,燈光強度很重要。

根據不同質感的靜物選用不同的主光、輔光、背景光、頂光,當從取景器看,算是滿意的,但沖洗或放置于電腦中一看,可能與預期的效果差別很大。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攝影器材的用途的理解,以及對攝影過程中光線運用、光圈和快門的配合運用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設計攝影器材制作課程,作為攝影實踐內容的補充。比如通過制作小型靜物燈箱,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光線運用的理解,設計燈箱內的光源布局和強弱,并利用自己制作的燈箱作為輔助器材進行拍攝效果的對比,通過動手調整燈箱結構,更加透徹地理解攝影的用光原理。通過拓展的課程實踐,更直觀地掌握燈光角度、明暗、光源數量等因素對景物攝影的影響。

4 注重課外應用

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課程需要大量的實踐環節,實驗課只依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對有興趣和需要的學生,可以將實驗課程的部分內容設置為開放性實驗,將開放性實驗與課內實驗相結合,豐富攝影實驗的教學手段。攝影實驗室有良好的攝影設備及場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設定實驗的主題來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如靜物攝影、人像攝影、布光的練習等。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實施個性化輔導,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學生遇到的不同問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利用課外和業余時間在實驗室內或到戶外進行拍攝創作和練習,并將作品交給教師進行比較和點評,豐富教學內容。

針對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程的學習,根據情況可舉辦學生攝影展,展示學生在本階段的學習效果,如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和組織學生多拍攝優秀的攝影作品,積極參加高校以及國內外各種攝影比賽,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參加比賽的同r,既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使課程所學知識得到實際的展示,并通過鑒賞優秀的攝影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潛移默化地提高對攝影的認識和應用。通過實驗教學的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得到提高。

5 綜合評價考核

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部分,評價一個學生成績的好與壞,不能僅憑幾張照片的好壞進行,那樣很不準確。攝影藝術的實用性和技術性都很強,對操作者的動手能力要求高。在每一個實驗項目完成時,要求學生拍攝兩張作品,作為攝影實驗的一部分成績。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考核,通過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來促使學生重視實驗課。

1)課堂表現:在實驗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評價。

2)實驗報告成績:教師根據學生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3)課程綜合表現:教師在攝影實驗操作結束后,根據學生考勤、實際操作能力、攝影創新能力、團隊小組合作情況等做出相對應的評價。

實驗報告和實驗記錄在實驗課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與每個實驗項目相關聯。實驗記錄,實驗教師親自記載,方便教師更好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驗情況和最終效果;實驗報告由教師命題,學生按要求完成實驗過程的記錄和結論分析。最后綜合以上幾種因素進行平均,得到學生實驗成績。考核是刺激學生達到實驗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增強實驗的效果。

6 結語

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程教學是實驗課教學的內容之一,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上要和其他實驗課程既融合又區別,總結自身特點,將專業性和社會性定為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高校攝影實驗室,針對不同的實驗項目,分析每個教學時段的綜合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結構,有效組織教學,深入探索、拓展實驗課程的內容和教學形式,在完善的培養目標下完成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教學工作。探索工科實驗教學與文科實驗教學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探索性,培養高素質的攝影人才,是實驗教學的根本任務和重點。

另外,要進行必要的師資隊伍建設和硬件環境投資建設。“在教學中教師對整個教學結構的教學設置,決定著教學效果。”[3]提高高校攝影實驗教師的隊伍水平是保證實驗教學質量的前提。攝影實驗室中專任教師為主,兼任教師為輔,建立一支合理配置、穩定的師資隊伍。“要加強對專職實驗教師的培訓和進修,為他們提供理論修養的園地,給他們進行攝影實踐的天空。”[4]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增強實驗教師的進修和培訓,通過再次學習增長實驗教師攝影的經驗,更好地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優秀的實驗教師對學生的數字圖形與攝影藝術實驗課程學有益處,實驗教師可以將大量的自身或他人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相結合,總結更為通俗易懂的經驗、竅門、感受等傳授給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旭煒.淺談高校攝影教學[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04,10(1):83-87.

[2]柴h,劉萍.數碼時代新聞攝影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1):8-10.

篇10

數字藝術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傳統的數字教學包括CAD、PS、3Dmax等軟件在早期數字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展,它們已經不能滿足今天室內設計教學的要求。更先進的數字教學軟件已經應運而生。當下,我們最常見的參數化設計軟件主要有基于Rhino平臺開發的Grasshopper,還有在Microstation基礎上開發的GenerativeComponents,它們是現在典型的參數化軟件的代表。室內設計中數字藝術教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傳統繪制方式

數字藝術的變革對于藝術設計而言是一次創新,數字技術已成為設計表現的主流方式。室內設計教學練習步驟,先是要求學生對設計意向進行確定,然后利用Grasshopper。Grasshopper這種圖形化的操作界面,這樣做有一個巨大的好處,以圖形化的界面展示可以快速的讓不懂得編程的設計師入手設計。因為人類對于圖像的理解與敏感程度要遠遠高于枯燥的數字和代碼,這樣也使得設計師在與自己創建的設計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發揮互動,開拓我們的思維。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即時化的參數化設計平臺。所謂即時化就是說在設計師創建設計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可以馬上體現出來的。它不同于腳本代碼,腳本代碼不僅僅需要專業的知識,更需要懂得編程的設計師在編輯完程序之后才能夠預覽我們所想象的空間或者造型。這種虛擬三維空間的教學方法可以快速幫助學生腦補四度空間的概念,但是對室內設計中窄問關系的橫、豎向設計進行思考,尤其是對設計初學者特別容易忘記的豎向空間關系的思考,從而大大減少傳統教學中室內設計練習過程中學生面對一張白紙發呆的現象。

(二)有效提高繪圖效率

數字藝術使得室內設計的視覺表現方法更加豐富,設計的過程變得更加迅速、便捷,設計師的創意可以更好地呈現出來。比如說,GC軟件的核心是一種有邏輯順序感的推導步驟,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數據鏈特征的樹狀結構,同GH一樣也具有滿足方案從起始到結束任何階段的修改功能。GC與GH的操作界面,都是由參數之間關聯組成的邏輯,計算機只需要按照設計師預先設計好的邏輯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圖形。這些具有一定順序的命令即可以組建成腳本文件,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是現代室內設計教學的一大變革。

(三)極具現代感的設計表現手法

數字藝術應用于室內設計教學中,不是要忽略傳統手繪的作用,而是讓它們互相彌補,各取所長,這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前提。比如,Adobe軟件的使用,使得以往手繪制圖與科技軟件相互結合,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畫架上繪圖的模式對稍縱即逝的靈感進行把握和捕捉,因此利用數字軟件進行繪圖,更加高效、便捷、簡潔,可以馬上將所繪圖形打印出來,將其作為基礎框架草圖,在草圖上利用手繪或者是對方案進行修改。這種方法是較為便捷的,而且還可以多次打印,得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圖。

(四)制造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展示效果

常規工程圖紙是比較冗長而又枯燥的,其視覺展示質量一般。近些年來,室內設計的作品會制作成視覺效果極佳的展板、模型或者多媒體演示文稿,在藝術設計展覽中獲得好評。學生在進行課程設計等作品上重視展示效果,也促進室內設計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學生們更加注重作品的包裝,也使室內設計圖成為更加直觀的作品。相關的數字藝術軟件,比如Rhino、Grasshopper、Revit、AI、3D等,其中一些是平面展示設計的處理軟件,一些是制作窄間立體效果必備的輔助軟件。

三、傳統室內設計教學中的不足

室內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想象能力,按照對象空間的實際情況和使用特點,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及藝術創立方法,創造出功能合理而又美觀舒適,并且符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內空間環境。隨著現代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傳統室內設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具體而言,傳統室內設計教學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削弱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室內設計教學中學生們更加看重的是手工繪制圖形,包括設計施工圖、效果圖、實體模型等,以此展示其設計方案和設計理念。手工繪制圖形的過程就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空間造型能力和制圖水平。然而手工繪圖需要準備大量工具,繪圖時間長、過程復雜、不易修改、占用課時較多,學生們把大量精力放在畫面的精工細作上,反而忽略了室內環境、物質技術的構思,使得觀察、思考以及創新能力方面成為學生們的弱項。這種教學模式的后果就是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繁瑣的繪圖或者模型制作過程中,削弱了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其次是傳統教學與新技術脫節。現階段,信息化時代,新思想、新技術不斷涌現,許多新技術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效率,信息技術成為現階段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創新的重要內容。傳統室內設計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作為灌輸對象,或者是教師注重知識經驗的存儲,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新技術應用的研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思維更是難以被挖掘。學生對于新技術設計實踐的嘗試較為匱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的模式,學生們對于信息技術不夠了解,更不用說如何把專業知識和新技術結合在一起,更加無法滿足新時期的社會需求。

四、數字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一)數字藝術的應用,使得教學效果變得更加豐富。數字藝術和室內設計教學的融合,簡化了設計程序,解除了手工繪圖對于學生們的束縛,從而使學生們把重點轉移到思維創造方面的培養上。數字軟件能夠根據設計圖紙尺寸要求從而輕松做出精確的模型,而且在后續的編輯制作中,也可以按照設計的需要對模型尺寸進行快捷而又準確的修改。這個過程操作者僅需提供完整的數據和設計理念即可,傳統繪圖程序現在全都由計算機代勞。把數字軟件應用于室內設計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優秀的室內設計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并且演示制作過程,針對學生的設計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從而真正地達到室內設計教學的目的。

(二)數字藝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轉變。數字化時代,新技術、新觀念得以在設計教學中應用,促使我們要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思考,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而通過靈活的數字藝術,可以讓它轉變成以學生研究為主的具有一定互動性的教學新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牽頭,做幫助學生構建設計理念的促進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識的灌輸者。教師可以按照室內環境將設計方案的不同需求,在“虛擬空間”中隨意調用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挖掘和利用,使學生的設計理念更加接近當代人對于室內設計的求,從而達到培養適合時代要求、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的教學目標。

篇11

一、善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

語言是一種說的藝術,交流的產物,語言的優美,聲調的活潑,可以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在教學過程中,可經常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兒歌的特點是旋律活潑優美,唱詞簡單,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歌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喜歡唱英文歌曲,如教學單詞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時,就可以把這些單詞替換成《生日快樂》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學生聽得興致勃勃,唱得樂此不疲,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單詞。學生們還喜歡說唱chant, 在那種歡快的節奏中體會單詞的另一種含義,讓學生能說、樂說。

針對這些情況,課上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鏈接的影片播放功能,我給學生看一些英語動畫片,如《迪士尼神奇英語》、《貓和老鼠》、《獅子王》等這些動畫片內容豐富,語言地道,通俗,集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體,產生了強烈的動態效果,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習得語言的自然環境,在這種環境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習興趣。通過耳濡目染,增強了語言實際的運用能力。

二、活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設置懸念,探奇尋勝。

   “懸念”就是懸而未解的問題。在開講中提出一個學生憑現有知識無法回答的問題,造成學生渴望的新老交替狀態,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眾所周知,電教媒體可創設出圖文并茂,聲像齊全,生動易懂,新穎多樣,情節動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3A Unit3 This is my father學習香蕉這一內容,我制作了一個Guessing game的課件,用它來引出課題。即讓學生看大屏幕,開始從白板中央出現一點點黃色,然后讓學生來猜:“What’s this?”這時學生的答案有很多:It’s a pear/lemon/mango/banana…等,然后用右手按動鼠標,黃色的范圍漸漸擴大,再讓學生猜,這時學生的答案也有多種,最后,再次按動鼠標,學生基本上可以看到香蕉的全貌,猜對的學生興趣盎然,歡呼著喊道:“Yeah”,這個動態的過程讓學生情緒高漲。

如教學on, under, next, behind, in等這幾個單詞時,可充分運用白板課件,將梳妝臺、電視、圖畫、鞋,這些實物都用卡通形式出現在白板上,讓學生邊看邊仔細聽。(The picture is on the bed)讓學生把圖片手動拖動到床上。(The shoes are under the bed)……繼續讓學生猜Where is it…? It’s …。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參與期中,體會學習的過程,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與記憶。這種懸念設計富有啟發性,使學生在懸念未解時察覺到前方仿佛有光,產生探奇取勝的求知欲望,主動展開思維,調動知識儲備,為獲取新的知識而創造性地去聽講,質疑和答問。

三、巧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有機輸入文化意識。

根據新課標,教師應補充相關的語言背景知識,使學生觀察到西方的文化風情,從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愛國熱情,擴展國際視野。如教學Holidays時,巧妙運用白板的聚光燈功能,來觀看Easter. Halloween……時,外國的大人、孩子們在做什么,聚光燈好像舞臺的光束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都往那兒帶了,學生觀看的無比認真,能讓小學生感受外國文化的環境氛圍,小學生觀看后,不僅可以有話可說,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而且可以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風俗,了解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及文化交際意識,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我教Where are you from?這課,我用電子白板顯示教學內容,我出示了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的國旗,還出示各國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如中國的長城、天安門、故宮,美國的白宮、艾菲爾鐵塔、紐約華爾街,日本的東京、日本婦女的和服、木屐,法國的凱旋門,英國的大本鐘、格林威治天文臺,讓學生上來動手用移動的方式幫他們找到正確的位置,學生大開眼界,感覺豁然開朗,這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使他們很快掌握了新知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四、樂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創設交流情景。

語言和情景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因為人們的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而且語言形式所表示的意義也是有情景決定的。由此可知,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就必須創設和模擬各種生動活潑的情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宛如置身于某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之中,能使學生自然產生一種用英語表達感情的欲望,學生就會感到所學英語的真實性,在英語教學中運用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于一體的交互式電子白板,能打破課堂教學時空的界限,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它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在這種極富創新的環境中,使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從而更自覺更有興趣地進行英語語言交際活動,進而點燃學生創新火花。比如在教“up與down”這一對反義詞時,我在課件上展示一片美麗的草地,太陽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著風箏,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風箏斷了線,掉了下來,可旁邊的一個小女孩的一只氣球突然松開了手飛上了天,學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許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kite is up. 并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改變圖上的情境,太陽下山,還會升起,學生邊移動圖片邊練習說話。課堂真的變成了學生交流的場所,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情境中想說,愿說,將英語作為語言的交際功能發揮到極致!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要有藝術性,利用一切可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環境,學生才會身臨其境,樂說、愿說、能說,真正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正確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可以讓教學藝術性落實到比較堅實的基礎上并有所提高。

篇12

LIU T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415)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d, personnel requirements for various fields,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an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no doubt for many areas in terms of both personnel is essential, and even must master.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China, the current social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music, art, sports, etc. For,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so if these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English has become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bu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a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wn problems in sport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ts i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und out some experience, summed up this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ural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art sports student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atural teaching methods

1 藝術體育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1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教師的“精講”和學生的“多練”,通過語音室聽力專訓,多媒體課件教學,學生課堂小組活動,網絡資源推薦補充等方式,對學生的讀、聽、說、寫、譯進行全方位的各種形式的課堂內外的實踐,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2 藝術體育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困難

(1)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由于特殊的學習背景和專業特點,入學時各個高校對這些藝術體育專業學生的文化課高考分數要求相對偏低。藝術、體育專業的學生早在就讀高中時就已經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專業的訓練和備考上,文化課跟不上也被認為是很正常的。待這些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后,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再加上沒有了升學的壓力,他們無論是在課堂或是課余時間對大學英語課的投入都少之甚少,很多學生的英語水平甚至還停留在初中學習階段。

(2)“一鍋端”的教材。就筆者所任職的這所高校而言,在分級教學之前,藝術體育本科生所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與普通本科生所使用的并無兩樣。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同樣的教材對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可以理解通篇的主旨思想,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而這些對于一個英語高考平均分不到70分(滿分為150)的藝術或體育專業的班級而言,無疑太難了,并且這樣的不合理對于授課教師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戰。如果在對這些專業的學生的英語教學中,按照教學大綱的進度與普通本科生保持同步,結果可想而知。藝體類學生雖然英語基礎薄弱,但大都個性張揚,生性活潑,因此對于這個特殊群體所使用的教材也應具有針對性,選擇容納了他們專業知識的大學英語教材,讓這些學生們在英語課堂上找到自己所擅長的專業知識,愿意用英語去表達自己所喜愛的,并從中找到自信。

2 自然教學法的情感過濾假設和教學步驟

2.1 自然教學法的情感過濾假設在藝術體育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最初由StephenD.Krashen和TracyD.Terrel(1983)提出來的,試圖突出在院校環境中習得語言的方法。而情感過濾假設是自然教學法五中假設中的一種。任何人無論是在“習得”或是“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受到自身或是周圍情緒的影響。而如果要想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然地習得第二語言,就需要為語言的“習得者”創造一個輕松、沒有壓力的氛圍,最大程度地降低學生焦慮的情緒。并且在這個輕松的習得氛圍中,要有意義的語言輸入,有語言上的互動交往。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輕松愉快地學有所得。據筆者的教學經驗而言,藝術體育專業的學生雖然大部分英語基礎薄弱,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的悟性不低,而且情商很高,自尊心很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關注學生的學習,這些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加之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就會拋下所謂的“面子觀”。比如筆者在講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成長”這個主題時,將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緩慢的語速,十分簡短的句子與學生分享,其中也提到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經歷的趣事和窘事,與此同時還將所陳述的簡單句中所用到的詞匯寫在了黑板上。之后,就有學生踴躍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而且還運用到了黑板上所陳列的詞匯,筆者除了贊揚鼓舞之外,并沒有對學生所表達的口語中的錯誤進行糾正,因為唯有這樣,才能降低學生焦慮的情緒,一旦糾錯,以后的課堂只怕不會再有同學自愿參與課堂的互動了。由此可見,情感過濾假說對于基礎相對薄弱但是情商極高的藝術體育生而言非常奏效,而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

2.2 自然教學法的三個實施階段在藝術體育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自然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最大一個特征就是,自然教學法的教學目標可隨時依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來變更。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自然教學法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能夠習得語言的氛圍,讓學生們有互動,有話可說即可,而不是要去教會學生掌握多少詞匯或是多難的語法知識。這與中國學生在中學時候所接受的教學方法是迥然不同的,有人會質疑,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詞匯或是語法,一個人怎么可能習得第二語言呢?怎么做到用第二語言進行互動和交流呢?沒有人天生就會說話,就像孩子開口說第一個字時也并沒有掌握任何的詞匯和語法,由于本身就在一個特定的可以習得語言的環境中,周圍的人和物會不停地對他進行語言的輸入,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從“聽”過渡到“說”。這個“聽”的階段也就是自然教學法中所謂的活用預備階段,就叫聽力理解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只是“聽”,而不需要學生開口“說”,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使用各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并且是容易理解的。比如用簡單的祈使句,或是對于現實生活中同學們所熟識的某個人物的外貌描述,結合圖片介紹課文的某個主題,或是利用PPT或是某個相關視頻等進行語言的輸入,當然整個過程中必須是使用第二語言英語,不能借助母語,否則久而久之,學生們將永遠無法從活用預備階段真正進入活用初級階段。自然教學法的活用預備階段會根據授課對象的具體情況而異,有的持續時間極短,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比如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過渡到下一階段,尤其是對于教授藝術體育生的大學英語教師而言,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學生在這一階段處于“沉默期”,沒有互動的課堂對于老師而言也是煎熬,遺憾的是有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都沒有忍受住這樣的煎熬,在這一階段迫不及待地借用了母語,原因是出于“擔心學生聽不懂”,殊不知這個舉動卻是讓學生們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篇13

一、俞子夷小學數學教材思想概述

俞子夷先生對于算術教學的研究長達五十六年,大致經歷了學習、移植、改造、整理和創作、重新探討等階段。他積極的引進借鑒國外的教學理論,博采眾長,不拘成法,并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和民族文化,在創建適應中國國情的小學數學教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什么?俞子夷先生認為,教者用來施教的,學者用來學習的資料,就是教材。什么是資料呢?凡是民族的思想、情感、知識、習慣、技能等等一切經驗,經過挑選,經過整理,使適合教學需要者,名曰教材。

俞子夷先生概括觀點時說:“總結一句話,就是在人類文化中去挑選些精華出來,用作激發兒童學習的刺激,供給兒童心理生長的資料,就是教材。要是寫在書里,不發生上述作用,依舊不是教材。”

(二)教材的選擇

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俞子夷先生認為,需要由近及遠,由淺及深,跟了兒童經驗的擴張而漸漸推廣,漸漸加深。其實,不管是對于應用問題的選擇還是問題的方式,如低年級的問題演成事實,故事化,根據本地情形兒童興趣而隨時活用等,即反映了算術教材的選擇也要應該根據算術科的目標、本地社會的需要、現實社會的需要及兒童的經驗進行選擇。

(三)教材的組織

在教材的組織方面,俞子夷先生認為,把選定的教材按照兒童心理學力程度編配起來。例如練習題的組織方法,照《作業要項表》看來,是一種直進法與圓周法交互的編制。例如先學和在9以下的加法,次學9以內的減法,再學20以內不進位的加法及20以內不退位的減法。這兩者都是直進的。但是對于前兩項卻把數目范圍擴大了,做一個圓周的循環。這一例子反映了“直線式教材排列”與“圓周式教材排列”的教材組織原則。

(四)教材的范圍

關于教材的范圍,俞子夷先生認為,應該劃分為:應用問題、練習題和數量經濟常識。他認為,應用題“絕不是所學方法技能的應用。實在是我們生活里的應用……應當較廣義的,兼含人生實際應用的問題與方法技能的應用兩個方面。”而“計算方法的練習,目標在乎正確而迅速,就是平常所說的純熟……練習材料,最好范圍小而精,那么時間充足,不難達到純熟”。對于數量經濟常識,他認為可分為三方面,“一是解答應用問題的根本,一是計算方法的基礎,一是增進學生經驗用的常識,三者不可缺一”。

二、俞子夷教材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實用、規范的編教材

俞子夷先生認為,“教材的選擇,一面顧到社會的需要,一面顧到兒童的心理,這是普遍的原則,算術應用問題,也不在例外”。因此教材的編寫一定要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采用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內容更加直觀呈現給他們。還有就是要實用,“一面是學生在學的當時,就覺得是有用的…一面是全國民個個人有用的,不是少數人,或某種特殊職業,或某種特殊階級里的人有用的。”教材一定要實用,符合學生的需要,符合當下社會的需要。

(二)開放、靈活、創新的用教材

教材的質量和功效如何,是由教師和學生來檢驗的。就教師而言,新教材要求教師重新定位,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角的角色,樹立現代的教材觀。教材該如何科學的使用?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學生增長知識的一個工具,而不是唯教材是從。只有教師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達到新課程的最終目標。

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用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實際上就隱含著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借鑒俞子夷先生的小學數學教材思想,指導新課程中新教材的編寫,轉變教師傳統教材觀,培養以學生為主的學習觀。

參考文獻:

[1]董遠賽,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1.

[2]俞子夷,朱.新小學教材和教學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董遠賽: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库尔勒市| 古蔺县| 鄂托克旗| 抚顺市| 额敏县| 大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井陉县| 黎平县| 伊金霍洛旗| 永善县| 盖州市| 通海县| 象山县| 松滋市| 女性| 宝鸡市| 兴城市| 饶平县| 绵竹市| 凤城市| 阿巴嘎旗| 金华市| 开化县| 兴山县| 东台市| 齐齐哈尔市| 保康县| 岑巩县| 平度市| 鄂温| 泰安市| 临沂市| 河间市| 湖南省| 大关县| 和田县| 西宁市| 临汾市|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