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兒童發展心理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 quality;social self-perception;loneliness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0-0104-02
1研究目的
同伴關系在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同伴關系都是兒童社會化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是每一位兒童青少年都無法回避的話題,對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關系的狀況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適應產生重要影響。孤獨是一種消極的、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兒童長期處于此狀態會導致適應不良。在孤獨感領域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年齡跨度不平衡,針對老年人的研究比較多,對青少年和兒童的研究比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兒童同伴關系與孤獨感間的相關關系,最終為緩解兒童的心理適應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增加在孤獨感研究領域中對兒童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設計
同伴關系作為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可以分為四個水平:個體特征水平、人際交互水平、雙向關系水平和群體水平。
本研究選擇了同伴關系水平中的雙向關系水平和個體特征水平作為考察同伴關系的指標。友誼質量處于雙向關系水平,反映的是個體與個體間的情感聯系;社交自我知覺處于個體水平,是對自己社交狀況的主觀評價。
3研究過程
3.1 被試在湖北省棗陽市第一實驗小學的四、五、六年級的各平行班級中分別隨機選取一個班級,在每個班級中按照同學成績的上、中、下水平,在各水平中隨機選取11人,即每個班級抽取33人,每個年級選取一個班級,共99人。發放問卷99份,施測后得到有效問卷97份。其中四年級33人,五年級33人,六年級31人;男生48人,女生49人(見表1)。
3.2 研究工具
3.2.1 兒童孤獨量表
Asher等1984年編制的專用于3-6年級學生的兒童孤獨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3.2.2 兒童自我知覺量表
PCSC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是Harter 1982年編制的兒童自我知覺問卷。
3.2.3 友誼質量問卷
采用《友誼質量問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的簡表,共l8個項目,原量表有40個項目 。
3.3 施測程序由經過培訓的班主任老師做主試,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施測時以班級為單位,由主試講明要求,解釋指導語,必要時給予個人指導以確保被試正確理解問卷。
3.4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利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4研究結果
4.1 兒童孤獨感的整體分布兒童孤獨感問卷每個項目按照五級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數從1-5分,這樣16個題目最高分為80分,最低分為16分,分數越高表明兒童的孤獨感越強烈。本次調查結果見表2和圖1。
由圖1可見,較多的兒童集中在分數低的一端,即體驗到較低孤獨感的兒童比較多。按照Asher的分類方法,現將所得孤獨分數標準化,據Z分數將兒童分為三類:高孤獨型(Z>1),一般孤獨型(-1≤Z≤1),低孤獨型(Z2,表明兒童具有嚴重的孤獨感。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體驗到低孤獨感型兒童占13.4%;一般孤獨型兒童占73.2%;高孤獨型兒童占13.4%;3%的小學兒童體驗到嚴重的孤獨感。此結果與Asher和我國學者鄒泓調查結果相近。
4.2 兒童孤獨感的性別、年級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兒童孤獨感在性別上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見表3)表明:兒童孤獨感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t=0.66,p=0.511>0.05),也就是說,男女生之間孤獨感體驗差異不大。
研究結果(表4)顯示,兒童孤獨感不存在年級差異(F=1.403,P=0.251>0.05)。
4.3 友誼質量的整體分布《友誼質量問卷》共18個項目,評價與最好朋友的友誼質量,包括肯定與關心、幫助與指導、陪伴與娛樂、親密袒露與交流、沖突解決策略、沖突與背叛這6個友誼維度,該量表為5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5分,將沖突與背叛的項目反向記分后,再將l8個項目相加得到友誼質量總分,分數越高則友誼質量越好。本次調查結果見表5:
4.4 兒童友誼質量的性別和年級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兒童友誼質量及其六個維度在不同性別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表明(見表6):在友誼質量的親密與袒露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表現為女生的親密與袒露程度要高于男生。男女生的友誼質量總分也差異顯著,表現為女生的友誼質量要顯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維度上男女生差異不顯著。
采取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見表7),兒童友誼質量及其六個維度在不同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4.5 兒童自我知覺的性別和年級差異社交自我知覺是選用《兒童自我知覺量表》中的一個維度,該量表為4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4分,計算該維度所有項目的總分,得到兒童的社交自我知覺分。社交自我知覺分越高則社交自我知覺水平越高。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見表8)男女生社交自我知覺差異不顯著(T=1.580,p=0.117>0.05)。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9)社交自我知覺的年級差異不顯著(F=2.209,p=0.116>0.05)。
5結論
①兒童的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社交自我知覺較高的兒童體驗到的孤獨感較低。②積極友誼質量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消極友誼質量與孤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兒童的友誼質量越高則其體驗到的孤獨感越低。③兒童社交自我知覺這一主觀指標與孤獨感的相關比友誼質量這一客觀指標與孤獨感的相關更顯著。④社交自我知覺除了與友誼質量的消極維度(沖突背叛)不存在顯著相關外,與其他所有變量間均存在顯著相關,其中,和友誼質量的積極維度為顯著正相關,而與孤獨感則為顯著負相關。⑤友誼質量的親密袒露維度得分以及友誼質量得分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的親密袒露程度和友誼質量顯著高于男生。⑥兒童同伴關系與孤獨感水平不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處于穩定狀態。
參考文獻:
[1]潘玉進,金笑笑,楊青影,等.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孤獨感的調查研究[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6(6):108-120.
篇2
一、引言
心理學關于學前兒童發展的研究曾經長期集中在“兒童如何認識外部物理世界”的探討上,如研究兒童關于客體、時間、空間、因果推理等概念的發生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兒童如何認識心理世界”這一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研究兒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從而開辟了“兒童心理理論”這一研究領域。〔1〕隨著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心理理論逐漸成為近年來發展心理學的熱門話題,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當前,不僅僅是發展心理學家,哲學、精神病學、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比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也都對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產生興趣。
個體心理理論的發展需要兒童經歷復雜的認知判斷過程,擁有較為高級的認知能力。因為在心理理論發展過程中,兒童不僅僅需要了解自己,而且必須發展對他人角色、性格和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最初表現就是從視覺等角度了解父母、同伴與自己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兒童心理理論是聯系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社會往的重要橋梁,對于兒童今后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極為重要。〔2〕
對于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機制的理論解釋是心理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理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心理理論能力屬于不同于其他認知能力的特定領域,即具有領域特殊性,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理論論、模塊論和擬化論等(Carruthers & Smith,1996; Flavell & Miller,1998; Gopnik & Wellman,1994; Moore,1996);〔3〕另一類認為心理理論能力可以像一般的認知能力一樣去解釋,如執行功能、心理表征等(Carlson,Mandell&Williams,2004)。〔4〕近年來,國內外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機制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為我們更好地認識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二、作為特定領域能力的兒童心理理論
一部分研究者將心理理論能力視為一種獨立于其他發展領域的特定能力,認為其發展特征具有領域特殊性。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機制,研究者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
1.理論的理論(Theory Theory)
這一理論的倡導者認為,我們關于心理的知識包含的不是實際的科學理論,而是某種日常的“框架”或“基礎的”理論。研究者發現,兒童心理理論向成人發展的過程大致有三個重要階段:首先是大約2歲時,兒童獲得某種“愿望心理學”理論,以愿望來解釋行為;其次是大約3歲時,兒童獲得“愿望―信念心理學”理論,開始有了信念和想法,但是仍然以愿望來解釋行為,信念只是處于輔助地位;最后一個階段是大約4歲時,兒童獲得類似于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學”理論,由自身的想法和信念來影響自己的行為。在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經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方式類似于皮亞杰的平衡化作用機制,即經驗引發不平衡并由此達成某種新的較高的平衡狀態(形成新的心理理論)。
2.模塊理論(Modularity Theory)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Leslie A.M.。他的許多研究是在自閉癥兒童中進行的。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通過三個特殊領域模塊化機制的連續神經成熟而獲得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需的。這三個機制分別是身體理論機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ToBM)和兩個心理理論機制(Theory of Mind mechanism,ToMM)。其中ToBM發展于嬰兒出生的第一年早期;ToMM1在第一年后期起作用,ToMM2在第二年開始發展。這些機制的發展決定了兒童不同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
3.匹配理論(Matching Theories)
這一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前提是嬰幼兒必須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處于等價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相似性。通過對心理活動情境的不斷觀察和再認,兒童對這種等價關系的認識不斷發展,逐漸獲得系統的心理理論知識。
4.擬化理論(Simulation Theory)
這一理論由Harris等研究者提出。這一理論的倡導者并不贊同理論論,他們認為兒童的心理認識并不具有理論的性質。這一理論認為,兒童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具有某種內省性覺知,能夠通過一種角色擬化過程來推論他人的心理狀態,即兒童可以通過想象和在心理上擬化其他人所處的情境來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他們認為,兒童發展的并不是一種理論而是越來越準確的擬化能力。盡管人們在預測和解釋行為時求助于理論,但心理擬化理論在社會認知和技能獲得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不同理論的倡導者不乏支持自己觀點及反對其他理論的依據,而不同的理論研究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開展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雖然理論論仍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但是無論哪種理論都只是解釋了兒童心理理論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方面。我們在解釋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過程和特點時需要選擇各種觀點的合理成分,以便對實際的情況作出更為合理的解釋。
三、作為一般認知能力的心理理論
另一種觀點將心理理論視為一種認知能力,并從執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方面對其發展機制進行研究。
1.執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種復雜的認知結構,指那些對個體的意識和行為進行監督和控制的各種操作過程,例如自我調節、認知的靈活性、反應抑制、計劃等等。它主要包括工作記憶、抑制性控制以及認知轉換三個要素。其中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ol)作為執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Hughes,1998)。〔5〕
由于學前期是兒童心理理論迅速發展的時期,而以抑制性控制為核心的執行功能近年來被認定為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因此研究學前兒童抑制性控制能力的發展及其特征也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
抑制性控制是指在完成某項認知任務、達到認知表征目標時,對無關刺激所引起的反應進行控制的能力。抑制性控制在決定多種心理過程如何協同工作以成功完成一項任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執行功能的發展有助于解釋個體的認知能力(智力、注意、記憶、閱讀理解)和個體在多種皮亞杰式任務上的表現。此外,它也涉及兒童情緒、道德和社會性能力的發展。
根據執行功能研究者的觀點,抑制性控制可能從兩個方面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產生影響,即:影響心理理論的發生或者影響心理理論的表達。因此關于抑制性控制的理論又可以分為發生說(emergence account)和表達說(expression account)兩種觀點。
發生說認為,兒童在能夠建構復雜的心理概念之前,首先要具有一定水平的執行功能。如果沒有使自己從當前刺激中分離出來的能力的話,兒童是不能在這個當前刺激的表征水平上作出反應的。因此,根據發生說的觀點,兒童只有具備正常的執行功能,才能獲得某些關鍵性概念,進而順利完成心理理論任務。
而表達說則認為,兒童已經擁有某些關鍵性的概念,只是在心理理論任務中不能正確地將它們表達出來,因為他們不能抑制關于事件真實狀態的認知。許多心理理論任務的完成需要兒童克服具有優勢反應傾向或習慣性傾向的認知活動,避免說出事件的真實情況。而這些都需要具備正常的執行功能才能完成。根據表達說的觀點,兒童在錯誤信念、外表與事實、欺騙等心理理論任務的標準測量中失敗,可能不是因為純粹缺乏某種概念,而是在將這些概念性知識成功轉化為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只有具備正常的執行功能,已有的心理理論才能正確地表達出來(魏勇剛,2004)。〔6〕
心理理論研究者之所以認為心理理論與抑制性控制相關,主要因為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1)兩者的發展關鍵期相近。學前期既是兒童心理理論迅速發展變化的時期,也是兒童執行功能發展期。(2)來自腦成像研究的證據。對執行功能的研究最初源于神經心理學研究中對前額葉損傷病人的分析;而前額葉也是控制心理理論的生理基礎。(3)來自自閉癥患者的證據。大量研究表明了自閉癥與心理理論發展相關,而自閉癥患者在諸如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等經典的執行功能任務中也表現出異常。(4)根據執行功能的表達說,成功完成心理理論任務可能需要得到發展得很好的抑制的協助(Carlson,1998;Russell,1994)。〔7〕
近幾年來,研究者運用各種心理理論任務和抑制性控制任務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與執行功能的關系進行了大量實證性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尚無定論。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多種解釋,可以概括為四種觀點(Perner & Lang,2002)〔8〕:(1)心理理論能力是執行功能的先決條件。(2)執行功能是心理理論能力的先決條件。(3)心理理論能力與執行功能有某些共同的心理成分,兩者并行發展。(4)心理理論能力作為執行功能的一個整合部分,后者包含前者。
2.抑制性控制的生理基礎研究
抑制性控制的重要發展期是人生的前六年,而3~6歲是其發生顯著性變化的時期。來自生理和行為發展兩方面的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對腦損傷成人患者的研究表明,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s)是參與抑制過程和更普遍意義上的執行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礎。另有研究表明,兒童的前額葉損傷導致抑制發展的停滯和缺損(Dennis,1991)。盡管在嬰兒期前額葉發展十分迅速,但在4~7歲之間它經歷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發展沖刺期(Luria,1973;Thatcher,1992)。因此,抑制性控制發展的遲緩,很可能與前額葉皮質成熟較晚有關(Stuss,1992)。抑制性控制功能獲得顯著發展是在學前期。在這一時期,當一項任務要求兒童延遲作出某種反應時,他們開始能夠按要求壓制自己對某些事物不作出反應(Diamond & Taylor,1996;Gerstade,et al,1994)。
3.抑制性控制研究的幾種范式
目前,用來評估學前期兒童抑制性控制能力發展的任務主要有以下幾種:
手游戲(hand game)范式。首先,讓兒童重復實驗者演示的兩種手勢(如握拳或平伸手掌),即“拳、拳―掌、掌”,然后要求兒童做與實驗者相反的手勢,即“拳、掌―掌、拳”。
白天黑夜任務(the day-night stroop task)范式。當呈現畫有月亮的黑夜圖片時,兒童得說“白天”,當呈現明亮的、陽光普照的圖片時,兒童得說“黑夜”。
形狀任務(shape stroop)范式。五種不同大小的卡片交叉放置,讓兒童把其中的小卡片一一指出來。
卡片排列(card sorting)任務范式。讓兒童先按一個維度(如形狀)對一系列卡片進行排序,再按另一個不同的維度(如顏色)對同一批卡片進行排序。
耳語(whisper)任務范式。要求兒童自愿地低聲說出10個卡通形象的名字(王江洋,2003)。〔9〕
綜上所述,近年來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研究領域已經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對心理理論發展本身的研究,還是對其發展機制的研究,研究者均認為學前期是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將其與幼兒教育實踐相結合,并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加以落實,將是幼兒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鄧賜平,桑標,繆小春.兒童早期“心理理論”發展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心理科學,2000,(23):399-403.
〔2〕〔8〕PERNER J,LANG B,KLOO D.Theory of mind and self-control:More than a common problem of inhibi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2,73:752-767.
〔3〕LILLARD AS. Ethnopsychologies: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oeries of mind〔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1):3-32.
〔4〕CARLSON S M,MANDELL D J,WILLIAMS L.Executive function and theory of mind:Stability and prediction from ages 2 to 3〔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6):1105-1122.
〔5〕HUGHES C.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Links with theory of mind and verbal 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16):233-253.
篇3
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驅動、促使著兒童去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或者不去做某種行為。比如,在孩子愉快情緒下,他們愿意學習,做什么事情都積極。情緒不好時,則不愿意學習,活動也不積極。孩子要喜歡一個老師的時候,這個老師說的話就特別愛聽,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學她教的所有東西;要是不喜歡一個老師,她說的什么話都不愛聽,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別干的偏干,而這個老師來教任何東西的時候要么不認真,或者做小動作、眼睛看別處。幼兒喜歡畫畫時,拿起筆來就畫,畫個沒完;不想畫的時候,怎么讓他畫他都不愿意畫。我們班就有個孩子叫順順,平時對畫畫挺感興趣的,有一天他早上來幼兒園的時候情緒就不太好,我早上有節美術活動,活動的時候順順就很不愿意動筆,“美麗的春天”的主題畫畫了幾筆就不想畫了,我啟發他說:“你想想,春天萬物復蘇,可以畫一棵小樹呀!”結果他說:“還沒長出來呢”,我又說:“那你畫個小朋友吧”,他說:“他們都不愛在這里玩。”正向人們常說的:“孩子是憑興趣做事”“兒童是情緒的俘虜”。“高興不高興”“愿意不愿意干”,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影響極大。情緒直接支配和左右著兒童的行為。
二、情緒情感推動、組織兒童的認知活動
兒童的認知活動帶有明顯的無意性的特點。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在于受情緒影響制約非常大。例如,孩子喜歡憨厚、滑稽的相貌,如小猴子就很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孩子特別愛看;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犀牛等這種動物,它們不太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與兒童愉快情緒相聯系的人和物也是這樣,如生日蛋糕、小熊打鼓等,與之有關的事物,孩子就很容易記住,而且保持很久,不太容易混淆。但是如果生活中孩子父母或是家長要問:“媽媽買了3個蘋果,爸爸吃了2個,還剩下幾個?”有的孩子就不去回答這個問題,而有可能說:“那爸爸怎么吃了這么多呀?”這就是情緒在其中的作用。
有不少心理學家做了情緒對認知作用的實驗研究,都證明了情緒對認知的組織、影響作用。例如,用情緒激動法可以促進孩子掌握某些難以掌握的詞,用示范法讓幼兒掌握“你”字不成功,而用情緒激動法卻容易成功,比如,我有一天問兒子:“這個糖是誰送你的呀?”兒子說:“阿姨送你的。”我馬上又說:“啊,送給我的呀。”隨即拿走了,這時兒子馬上激動了起來,立即叫道:“是送給我的。”此時他對“你”“我”二字十分注意了。
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嬰幼兒不同情緒狀態對其智力操做的影響是明顯不同的,具有顯著的差別。具體表現為:
1.在外界新異刺激作用下,嬰幼兒的情緒可以在興趣與懼怕之間浮動。當這種不穩定狀態游離到興趣一端時,激發兒童探究活動;當游離到懼怕一端時,則引起逃避反應。
2.愉快情緒有利于嬰幼兒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懼怕等對嬰幼兒智力操作不利。積極情緒起推動、促進的作用,而消極情緒起破壞、干擾的作用。
3.同一情緒在不同強度水平時對智力操作效果的影響也不同。過低或過強的情緒水平不如適中的情緒狀態,后者才能導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4.愉快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之間成倒U字型,即適中的愉快情緒能使智力操作達到最好。
5.痛苦、懼怕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成直線相關,即痛苦、懼怕強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隨其強度的增加而下降。
總之,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水平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著不同程度的推進或破壞作用,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果。
三、情緒情感是兒童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外部表現,也就是表情,他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幼兒與人的交往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兒童在掌握語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為交際的工具,它和語言一起共同實現著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同伴間的社會往。嬰幼兒對他人的提問、要求或者意愿、反應,常常不用語言,而是用一定的表情代替,或者是用表情來輔助自己的語言表達。
四、情緒情感影響兒童個性形成
兒童情緒情感對其個性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個性是在后天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兒童情緒情感對其具有重要影響。首先,在生命的前幾年中,在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較長期的接觸中,由于成人對其的不同態度、方式,孩子逐漸形成了對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緒態度。如我們班中就有兩個很明顯的孩子――嬌嬌和樂樂,嬌嬌的爸爸媽媽都是做生意的,由于工作很忙常常對孩子的關心少一些,就連開家長會有時候也是忙得沒時間來;而樂樂的爸爸媽媽從樂樂小的時候就常常看很多的育兒知識,他們知道成人對孩子經常關心。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對孩子的個性形成有很關鍵的作用,他們總是每天抽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周末一起帶孩子去玩等。所以兩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情緒反差就很大,嬌嬌常常是不說話、老師上課時也是心不在焉、不太愛和其他的孩子交流,而樂樂自信、樂觀、愛交朋友、喜歡和老師說這說那。所以成人經常對孩子關心、,總是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與其共處時總是引起良好的情緒反應;而另一些成人對孩子過多斥責或忽視、冷漠,使孩子的合理精神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孩子與其在一起總是引起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久而久之,兒童便對這些不同的成人形成不同的情感態度。其次,兒童由于經常、反復受到特定環境刺激的影響,反復體驗同一情緒狀態,這種狀態便會逐漸穩固下來,形成穩定的情緒特征,而情緒特征正式個性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篇4
1 津巴多的時間心理學理論
津巴多是國際著名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協會主席,他的時間心理學理論在時間心理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貢獻。在津巴多的《時間心理學》一書中,作者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每個維度上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時間觀,積極的時間觀和消極的時間觀,依此作者創建了津巴多時間觀念量表(ZTPI),運用此量表可以測出被試在六個維度的得分,以此判斷被試的時間觀念。
書中引用眾所周知的童話故事,開啟了人們對時間的思考,例如丑小鴨的故事,小時候丑陋的外表卻經過時間不經意的操縱變成了美麗的天鵝;灰姑娘的故事里,她由魔法變來的漂亮禮服和馬車卻在午夜變回烏有。我們曾經只注意了故事的戲劇性,卻忽略了時間的造化。
我們看似無限珍惜卻又總是忽視的時間,在形成我們特有的時間觀后,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1.1 過去時間觀
在對過去的闡述中,津巴多指出,過去發生的事在我們的記憶中并不是被完整記錄下來的,它會因為我們的思想、態度而在記憶中發生變形,因此他說“你對已發生的時間的態度比事件本身對你的影響大。”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著積極和消極的事件,因此,大多數人對過去既有積極也有消極的態度。
具有消極的過去時間觀的人會帶著過往痛苦的眼光去看當下的生活、看未來的生命,于是天空都被抹上一片灰色。這類人的行為特征會更多焦慮、更易發脾氣、抑郁,更少鍛煉,缺乏自控力、自覺性、自信心、缺少幸福感。他們對過去的態度總是傾向于痛苦的重現,對過去失敗的遺憾和抱怨。而具有積極的過去時間觀的人在行為特征方面則表現出更健康、更成功的行為方式。他們對過去的態度是美好的,懷念的,覺得過去的經歷大部分是快樂的,回憶過去總是讓人心情愉悅,心懷感念。
因此津巴多指出,要培養積極的態度去對待過去發生的事,去過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前行的燈,為我們積累經驗。用樂觀的精神去重建對過去的認識,可以放飛自己去追逐現在與未來的美好。同時,不要沉溺于過去,要帶著積極的態度去結交新朋友、嘗試新事物。
1.2 現在時間觀
現在時間觀導向分三種,現在享樂主義者、現在宿命主義者和現在整體論者。
現在享樂主義者喜歡所有令其愉快的事,而逃避所有痛苦的事。而且他們是主動尋求享樂,追尋新鮮刺激的事物。這種人充滿創造力但經常從事危險性的活動,如吸毒賭博等。他們的行為特征是較少考慮未來后果,較少自控,較多精力、創新、愉悅。
現在宿命主義者一般認為命不由己,個人的努力無法改變現實的命運。他們較少開放、較少考慮未來,較少愉悅。
整體論者完全地關注于現在,既不是過去的努力,也不是未來的手段,現在既是你的意義。
津巴多指出,現在時間導向也是好壞參半的,享受現在對于提高對生活的積極感受是有幫助的,但過分沉溺于現在也會讓你迷失而錯過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1.3 未來時間觀
在未來時間觀測試量表得分高的人是未來時間導向者,這類人通常來自穩定的家庭和社會,受過教育,有工作。未來導向的人生活得更健康,他們會為了將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健身,吃健康食品,定期體檢,及時緩解壓力。他們更傾向于制定計劃,規劃未來,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認真工作,守時進取,認為成功是一步步努力實現的。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在挫折后重拾信心,不放棄希望。
但過分專注于未來可能會導致相反的結果。過于執著于追求未來的成功會給個體造成很大壓力,比如對浪費時間產生罪惡感,每天總是行色匆匆,追求高效率,變得焦慮、易怒。同時,有些人會愿意放棄娛樂時間、和家人朋友歡聚的機會,有時甚至犧牲家庭、朋友、個人愛好而一味追求事業的成功。
1.4 超未來時間觀
除了上述三種普遍的時間觀外,還有一種超未來時間觀。對于這類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脫離現世的后世。很多理論分析這與宗教有關,津巴多也認為這與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有關,但更復雜。超未來時間觀者大多具有淡薄的過去時間觀,宿命主義現在時間觀,和消極的未來時間觀。
綜上所述,津巴多的時間心理學理論為我們展開了不同時間觀念對于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以及各類時間導向者的行為特征。他以此幫助我們分析自己的時間觀,并通過調整使之更利于我們的心理發展。
2 兒童認知發展特點和相關理論
很多心理學家都對人類認知發展提出了各自的理論觀點,如皮亞杰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對世界各國心理學發展研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結構或圖式是其理論的核心,他依據認知圖式不斷建構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將兒童心理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包括: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從前運算階段,兒童就開始了用符號表征外部世界,從而開啟了對自我之外的事物的觀察和思考,記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逐漸形成積累,有些記憶稍縱即逝,有些長時記憶也將伴隨一生。
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出現了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越來越多的去思考,為建立自己的自我認知,道德準則,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打基礎,積累經驗閱歷。
還有很多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如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華生、班杜拉的行為主義理論,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理論等等。隨著研究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兒童的發展是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教育所共同影響的。教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心理的發展,兒童將外界事物逐漸內化成自身的思維,兒童不是簡單的把事物原封不動地刻入自己的世界,而是通過構建的方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從而形成獨特的認知。外部世界影響著兒童,兒童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構建著對世界的認識。
3 利用津巴多的時間心理學理論促進兒童心理發展
3.1 時間點
從兒童有簡單的思維開始,兒童就已經在構建世界了,因此我認為對兒童進行時間觀教育是要貫穿于兒童發展各個階段的。
3.2 構建時間觀的順序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人類自始至終都在平衡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矛盾。當遵循“快樂原則” 本我占據首要位置的時候,會趨于形成享樂主義,對于兒童而言,世界才剛剛開始展現它的廣闊,過去是短暫的經歷,很快會被眼前的事物代替,而未來是遙遠的、模糊的,只有現在才是真實的。因此,我認為,先要給兒童樹立正確的現在時間觀,然后是過去時間觀,最后是未來時間觀。
3.3 如何建立正確的時間觀以促進兒童心理發展
首先,建立正確的現在時間觀。外部世界對于兒童來說是豐富多彩充滿無限新奇的,也是危險的,兒童會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也會因為恐懼挫折而停止不前。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現在時間觀,讓他們充分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積極勇敢地探索世界,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并給與系統性的引導,使興趣愛好得到積極的發展,成為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手段,但又避免了喪志,由于過分沉迷于某一事物中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要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對于世界是開放的,包容的,面對困難時有勇氣采取積極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輕言放棄。
第二,建立積極的過去時間觀。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童年時期的記憶會影響兒童的一生,成年后的很多心理問題追其原因都來自兒童期的心理創傷。因此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過去時間就至關重要。
要給兒童創造和諧的穩定的民主的環境,讓兒童在愉悅的氛圍內探索世界,當兒童遇到挫折時,要給與他們關懷和鼓勵,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從困難中找到方法走出來,總結經驗教訓,發現失敗的意義。這樣可以使兒童建立開闊的心懷,樂觀的精神,更友好的人際姿態。
第三,建立良好的未來時間觀。幫助兒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制定目標,以及完成目標的計劃,目標可以是由多個短期目標組成的長遠目標,計劃也可以是大框架不變小細節可調整。這樣既可以幫助兒童建立完善的人生觀,同時又不增加過大的壓力。
總之,過去、現在、未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互相制約形成三角形,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要幫助其平衡好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使其互相促進,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伴隨兒童成長乃至影響一生。
篇5
1.1-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視覺生理系統發育不完全,從兒童心理發展來看,兒童基本上在出生后三周到一個月,自我意識萌芽,開始逐漸脫離自閉期,但是還沒有自我獨立的意識,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也不穩定,也比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依賴意識比較強。
1-3歲的兒童繪畫基本上都是一些彎彎扭扭的曲線,巴赫曼認為,當一個孩子轉動、搖擺畫筆或者畫細線的時候,是在詮釋自己的經歷,此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區分一些相近的色彩,例如藍色和綠色,但可以區分一些純度比較高的色彩,認識色彩的次序依次為紅色、綠色、黃色、藍色。
2.4-6歲
4-6歲是兒童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求知欲強,漸漸地也會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情感,研究調查發現,這個階段的兒童最偏好粉色,其次是紅色,再是綠色,紅色系的色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顏色,女孩子主要偏好于紅色系列的色彩,男孩子的色彩偏好相對于女孩子來說稍微比較平均一點。這時候孩子們也逐漸有了性別之分。
學前兒童色彩心理表現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研究表明,從12-18歲年齡段出現的心理問題多數與1-12歲年齡段有直接的關系,醫院曾調查研究了600多個3-6歲的兒童,其中有30%兒童患有心理問題,而根據醫院接診情況學齡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比較多,占看病總數的80%。
臺灣兒童美術教育家林于鈴說:”成人心中不快時,常會用語言傾訴,用文字抒發緩解壓力,而孩子,沒有用精確的語言文字釋放情感的能力,只能用哭鬧的方式抗議,如果能掌握繪畫,可以用繪畫涂鴉的方式轉移情緒,緩解焦慮。”在繪畫過程中,通過色彩可以反映了解兒童的心理活動,及時開始開導,及時的關注孩子的內心情緒,對關注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色彩傾向
據調查研究,學前兒童繪畫選擇的色彩都比較單一,有很多兒童繪畫時會很偏愛某一種顏色,當這種顏色有點過于壓抑時,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及時關注兒童的狀態。在繪畫時,使用的暖色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們心理越健康,反之,冷色使用的越多,說明孩子的情緒比較壓抑。
2.反復疊加
孩子在成長時,對情緒的控制沒有那么穩定,孩子在繪畫過程中情緒焦躁,沒有耐心就會用很多顏色反復疊加,對情緒的控制水平低的兒童在繪畫時趨向于多種顏色,比如說,在畫海洋世界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在畫海洋的時候會用同一種或者幾個相近的顏色,把它涂成漸變的海洋,有的兒童會采用多種顏色,例如,黃色、紅色、翠綠色、藍色、紫色、黑色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前兒童情緒比較強烈,容易焦躁。
影響兒童繪畫色彩的因素
1.自身因素
兒童在選擇色彩受到繪畫當時的心理情緒或者身體不適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就有可能是自身性格因素,在調查的幼兒園中,曾有一個小朋友非常喜歡紫色 ,草坪,花朵,樹葉等等都喜歡畫成紫色,心理學研究表明,喜歡紫色的人創造力和感受力都很優秀,他們崇尚高貴、華麗、浪漫,但感情較為脆弱,大部分缺乏沖勁和勇氣,容易沉溺在自戀的狀態中,最后調查發現,這位小朋友的母親很喜歡紫色,家里的布置裝修基本偏向于紫色,孩子繪畫了很多紫色的東西,表達了對母親、家庭的依戀,大人要懂得從兒童偏好的色彩中觀察他們的內心變化,更要從繪畫內容、色調等全方面解讀,千萬不要憑某一條理論就給孩子下結論。
2.外部因素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習慣,孩子也越來越傾向于外界的評價,這些評價極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兒童成長時期,他人是無法代替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影響,據上海未成年調查研究發現,父母吵架的家庭中的孩子所患的心理問題的比例比離婚家庭子女所患心理問題的比例高出10%左右,很多患有抑郁癥、焦躁,性格不自信,人際交往有障礙,嚴重的會患有精神分裂癥,婚姻恐懼等等。
在生活中,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更多的給予孩子精神上的關心,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引導孩子觀察生活,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篇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二、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其次,兒童心理具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認知逐漸發展為日趨成熟的思維體系,無盡的好奇心與極強的探索精神。兒童具有十分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極強,推動著其智力的發展與進步。當兒童的感知與情緒有所成長,才能促進其心理的成長,進而實現認知力的提升,逐漸實現身心的整體成長。因此,要尊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需求,尊重兒童的好奇心,同時要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認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都有所長進。
再次,兒童心理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其發展過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個階段間的銜接性與漸進性。每個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個階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顛倒或超越。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掌握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個性特征,適當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
最后,兒童心理具有差異性。每個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心理發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兒童在各個年齡段普遍表現出相似的成長特征,但究其身心發展水平,依然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同時,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兒童都面臨著不同的心理發展條件,這意味著既存在心理健康發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問題出現的契機。因此,要尊重兒童心理的差異性,根據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既保證其心理發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證其成長環境的積極性。
三、校園生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兒童進入校園后,校園便成為其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校園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化影響的理想場所,在這一環境中,兒童在接受系統教育的同時,也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有計劃、有步驟的成長教育。因此,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相對于其他環境因素而言,起著主導作用。
首先,學校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等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水準。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其長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引入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與熱情,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校園風氣與氛圍等影響兒童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學校是兒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環境,兒童在校園獲得最初的生活經驗,養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良好的校園風氣與氛圍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激勵全體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校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視。學校環境結構的特征會影響到兒童人格的發展,如學校規則、校園氣氛、規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墻壁顏色以及通風條件等,都會影響到兒童心理發展。
再次,教師這一角色對兒童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就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學生具有模仿教師的天性,仿效教師是學生學習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以師生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基礎,因此,教師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學生。事實證明,對學生的全面認知是教師與學生發展良好關系的基點。而學生對教師的認知則是其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質,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兒童,能夠通過語言與動作適當對兒童進行情感的表達,真正關愛并包容兒童,才能夠獲得兒童的充分信任,以積極的態度融入校園生活;同時,在兒童所處的班級、年級以至校園環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圍,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兒童的內在需求。
最后,與師長及同學的互動影響兒童的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進入校園后,兒童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接觸對象增加、生活范圍擴大,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動下,其心理發展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開始適應新的生活,調節自己因陌生帶來的不安,自覺維持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在這一時期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的心理狀態開始相對穩定,情緒波動變少,部分性格發生改變,產生了自內向外的心理變化。盡管兒童的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但對其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巨大。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園生活中,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涉及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夠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積極發展,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共處,培養合作心理,為今后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四、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這一環節常與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課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學的貫通,使其缺乏科學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更應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本身出發,對兒童心理的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而細化的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第一,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書本、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應該承認的教育權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成“人”,即體現人的本性的自由個性養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長為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學、活動以及各項校園事務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形成由校長、教導處、輔導員、班主任及所有教師共同組織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既要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問題咨詢,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有所掌握、有所準備,也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引入專業的心理教育專家作為隊伍的理論支撐。既可以將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與青春期教育等相關課程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動課及各項校園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篇7
在二語習得領域里對動機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當數加拿大著名學者R.C.Gardner和他的同事們。以加拿大學習者法語學習動機研究為基礎,Gardner和Smythe提出了一個二語學習社會教育模式,試圖解釋某些個體差異變量(智力、語言能力、焦慮和動機)在影響二語學能方面的作用。這一模式整合了Carroll模式的幾個方面,使lambert提出的理論公式更正式,并得到擴展。自Gardner&Lambert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二語學習者的動機進行研究后,學習動機研究已經成為二語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英語的日漸國際化,Gardner理論中的“綜合性動機”這一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戰。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多元文化逐漸盛行的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目的語社團了。隨著移民現象的增多,英語慢慢演變成為一門“世界語言”,說英語的人不再是單純的“本族語”者了,學習者實際上已經很難找到真正以英語為母語的社團了。英語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得傳統的融入性動機概念很難再有力地解釋許多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動機。研究者(Yashina,2002;Lamb,2004)認為此類學習者的動機已經不再只是對以英語為母語的目標語群體的興趣,而是對以英語為共同體的全球性共同體的態度。Ushioda(2006)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這一全球性共同體并非特定的外部參照群體(externalreferencegroup),而是作為該共同體成員的學習者自身的部分內部表征(internalrepresentation),動機研究者因此有必要重視對學習者自我與認同的研究。這一觀點與二語習得投資理論不謀而合,都將二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者的自我和認同聯系起來,為解釋全球化背景下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此同時,心理學研究中自我理論的發展也為重新解釋Gardner(2005)修改的社會教育模式中的融入性和工具性動機提供了有效理論支持。Higgins(1987)和其他心理學研究者(Markus&Nurius,1987;Markus&Ruvolo,1989)強調了未來自我導向的作用,將自我理論同動機研究結合了起來。Higgins進一步將個體的自我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Dornyei指出融入性動機和內化的工具性動機都可以用理想自我來涵蓋,未內化的工具性動機則可以用應該自我來解釋。
一、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及其內涵
新千年以來,在梳理本學派傳統、借鑒社會文化學派成果的基礎上,Dornyei進一步修正和發展心理學派的理論,提出:“我想為二語學習動機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將它與自我和認同的理論聯系起來”。這種概念重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語不僅僅是交際工具或課程內容,也是個人的人格‘核心’的一部分,參與大多數心理活動,并且是個體之認同的重要部分。所以,筆者越來越傾向于從人的角度來研究動機。”Dornyei&Ushioda將自我理論引入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認為外語學習者的未來自我導向是其動機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因為學習者有消除其當前自我與未來自我導向間差距的需要。Dornyei借鑒人格心理學中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或“自我導向”理論,來構筑自己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該理論突出了未來自我導向(理想自我、應然性自我)對動機的促進作用,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Dornyei建立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理想二語自我(idealL2self),指與二語相關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們想成為的理想自我是說某種二語的,理想二語自我就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以縮小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二是應該二語自我(ought-toL2self),指人們相信自己為了避免負面結果的產生而應該具有的那些特征。這一層面較多地與工具型動機,外在動機相對應。三是二語學習經驗(L2learningexperience),指與具體學習情境相聯系的動機。三組內容共同形成了對二語學習動機進行解釋的新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的基本假設是:“如果熟練使用目標語是學習者理想/應該自我組成部分的話,他就會具有學習目標語的強烈動機,因為學習者有消除現實自我與可能自我間差距的心理愿望”。Dornyei等人的理論認為當一個人說外語時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不同的人,而事實上也經常表現的和平時不一樣,在Dornyei(2005)的模式中,理想中的語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想象中的目的語社團的成員,其心理建構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說英語的社團,而另一部分則依靠我們的想象而建立。
根據心理學的自我理論,個體的可能自我并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外語學習者的理想和應然性二語自我也是處于發展變化之中。而二語學習經歷本身就是一個發展過程。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的三組內容都體現出了共同的特性,即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和心理結構的動態性。近年來的動機實證研究初步證明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有效性,開始用該理論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討論。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理論前提是動機過程觀,該系統通過現實和可能自我之間的參照
點關系確定了動機行為的起點和終點,推進和完善了二語動機的過程研究模式。該系統理論的組成內容也具有動態性,因此在解釋動機發展變化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同時,該理論能夠將多種現有動機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具有較強的解釋力。Dornyei指出融入性動機和內化的工具性動機都可以用理想二語自我來涵蓋,未內化的工具性動機則可以用應然性二語自我來解釋;應然性二語自我與外部動機對應,外語學習經歷與內在動機存在對應關系。此外,雖然動機自我系統理論更傾向于從學習者的內心世界尋找動力的源泉,與學習情境相關的動機因素不是該理論關注的重點,但是Gardner社會教育模式中對學習環境的態度與學習者的自我系統也具有密切的聯系。
以上的綜述表明,Dornyei想要回答在新世紀里,綜合型動機的概念由于缺乏目的語言社團而受到的挑戰。他認為,學習者通過想象國際化的英語社團,并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員。“二語動機自我系統”這個概念想要克服現實社會中缺乏明確的目的語言社團而產生的問題,給動機研究帶來新的視野和見解。
二、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缺陷
該理論通過現實和可能自我之間的參照點關系確定了動機狀態的起點和終點,推進和完善了二語動機的過程研究模式。對學習者自我認知的關注使得該理論可以相對有效地解釋外語學習者動機狀態的變化。但是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本身存在不足。該理論源自心理學自我理論。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構成其基本假設中對動機產生的解釋。但是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并沒有吸收Higgins理論的主體部分,即對消極情感發展和動機消極變化的解釋,因此影響了其對行動中階段動機消極變化和相應消極情感發展的解釋力。Gardner(2005)認為理想自我與融入性之間存在聯系,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對等,具有較高融入性傾向的學習者會擁有不同的理想自我,因此理想自我的概念實際上影響了對融入性動機的理解。許宏晨(2009)在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綜述中指出該理論存在四項主要不足:與過程取向動機研究模式的結合存在偏差;內部關系不清;系統內部存在缺陷;實證研究匱乏。而且目前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對現實自我的作用關注不夠。雖然該理論的“外語學習經歷”內容包括了與學習者當前的學習環境和以往學習經歷有關的執行動機因素,可以被視為分別屬于當前自我和過去自我的范疇,但是對這些內容在動機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作用缺少深入細致的討論。
三、結語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雖然還只是一個稍顯粗略的理論框架,卻能夠解釋多種現有動機理論模式,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為動機教學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更清晰地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產生機制。盡管這一理論尚在不斷完善之中,在動機研究者中對其也存在批評的聲音,但它所具有的較強解釋力也已經引起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者的注意。
參考文獻:
[1]Do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 Z.Dornyei & E.Ushioda (Eds.),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2]Dornyei and Ema 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3]Lamb,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J].System,2004,32(1).
[4]Ryan,S.The Ideal L2 Selves of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8.
[5]高一虹,周燕.二語習得社會心理研究:心理學派與社會文化學派[J].外語學刊,2009,(1).
[6]許宏晨.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研究述評[C]//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第7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169.
[7]楊濤,李力.動機過程觀、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和動機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he Latest L2 Motivation Theory
DUAN Xiao-lu
篇8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的世紀,知識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第一生產力,然而當今社會,處于知識奠基的小學生時代,不少小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的累積效應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 厭惡性反應定勢”,一接觸學習情境就可能無意識地表現出焦慮、壓抑、煩躁甚至惡心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生理反應,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不能適應未來學習化社會的要求;而且嚴重的厭學行為往往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更有甚者會形成學生的不良行為,甚至使學生走向輟學與犯罪的道路。
為何小學生的厭學情緒會如此嚴重呢?本人隨機抽取了10篇維普資訊網上以“小學生厭學原因”為主題的論文,10篇中10篇都是從社會、家庭、學校、個人角度進行調查、分析、思考、研究小學生厭學的成因和對策,其中將大部分篇目花在社會、家庭上。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厭學的關鍵在“學”,如果不從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出發,分析課堂、教材、教法上的種種是否與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相吻合,那探討小學生厭學將失去其本真意義。
一、小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的基本特點
小學生,根據我國法定入學年齡,大致是指6周歲到12周歲的兒童,在這個階段的學生,主要有以下特點:
1.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難以長時間關注同一事物,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
2.兒童注意的范圍較狹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實驗表明,6-12歲兒童只能同時注意到2~3個客體,而成人能同時注意4~6個客體。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時,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3.小學生玩性比較重,熱愛游戲,游戲性是他們認知事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將事物游戲化是兒童的一大特點。
4.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轉向的時期,但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仍有很大的不自覺性和具體形象性。比如在小學初年級的識字階段,學習簡單的詞匯,都要輔以形象直觀的圖片,但到了中高年級,能夠不通過圖片獲得一些較抽象的詞語,但往往還是會和具象的東西產生一定聯想。
5.小學生模仿性比較強。兒童自一出生起,就開始進行模仿,進入小學階段,是兒童世界觀、學習觀、發展觀的階段,這時家長、教師的一舉一動,莫不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
二、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內部探索
如果不細致的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就難以理解為何有如此之多的兒童產生厭學心理,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學校的、有社會的,還有因自身認識條件造成學習困難的等等。這么多原因中,一定存在著主導原因。
(一)沉重的學習負擔和兒童天性的沖突
在2003年,上海市曾做過一次關于學生學習負擔情況的調查,在當時對學生背包進行檢查時,6歲孩童的書包里卻裝著10來本書冊,其中學校發下來的有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及牛津英語;有音樂、美術課本;還有綜合類活動、科技活動、藝術類資料各一本。此外,學校老師又要求家長購買與課本配套的輔導材料。
由此可見,在兒童正是注意力不甚集中,玩性、游戲性最重的階段,我們的教育卻強制要求學生將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上,繁重的學習負擔,引起學生的反感、厭倦,也就自然而然了。尊重兒童的天性,古人早就有認識,清代著名學者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就這樣認為:“大概十五以內,每日間宜取四五時讀書,馀可聽其散步。”而如今的教育,長時間的學習時間、眾多的科目、大量的練習題,強制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嬉戲”就遠離了兒童,兒童也就失去了其為兒童的天性。更遑論,如上調查顯示,6歲的孩童就要學習如此多內容的,他們如何能同時關注并注意到如此多學科?
詩人不一定會寫小說,小說家也不一定能寫好詩。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也提到,同樣的一個班級的孩子出去游玩,有的學生就會被美麗的大自然所迷住,藍天、白云、花朵會引起他們的歡呼,而有的孩子就會追問天為什么是藍的,云朵為什么是白的,花兒為什么是這么紅的。可見每個人自小都有自己的天賦傾向。現在的教育卻要求李白寫《紅樓夢》,曹雪芹寫《蜀道難》。小小年紀,語數外美術、藝術、科技等等全部要學好,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兒童在某一個方面有所長處,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足。而現在要求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求他們全面發展,一旦在某些方面有偏差,都會遭到家長老師的指責,那就導致兩方面后果,一有可能兒童可能會順從家長,將比較多的時間花在成績比較差的科目,而比較擅長、學生真正感興趣的科目不能不被限制,導致學生原有天賦發展的科目被壓抑;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學生的反叛心理,強制他們學習,會導致他們對整個學習的厭煩,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在教育中,學習成績差的、厭學的,大多數為喜歡調皮搗蛋的。這些學生成績差,并非他們才智不足,而是兒童天性與現實教育相沖突的結果。
(二)兒童的世界和成人的標準的沖突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詩性的世界,兒童的文化是一種詩性的文化,兒童常常在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進行自由的轉換,模糊現實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比如看完《西游記》,很多兒童就認為有一個天庭,人學了“法術”就可以上天入地,他們不會懷疑這些不是真實的,手上拿著一根棍子,就認為“它”就是金箍棒。但在教育中,總是以理性的知識,來改造兒童的認知觀,使得兒童的真實觀和成人的真實觀不斷發生碰撞,導致他們認為課堂無趣,學習不好玩,沒有吸引力,從而誘發學生的厭學情緒。
以現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育為例,要認識一個生字,首先必須花較長的時間認識二十六個字母,學會拼音,然后認識這個字,解釋它的意思,有時一詞多義,還要在黑板上寫下它的各種意思,讓學生一一去學、去記。如此枯燥復雜的教學,對于剛入學的孩童,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但實際上,如果準確把握學生思維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比如教“從”字,是兩個人一前一后,再進行表演,以一個學生跟隨另一個學生。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遺憾的是,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已經充斥了整個社會教育,成為整個教育界的集體無意識,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張康橋就曾提到,有一次他在觀摩一次大型教研活動的觀摩課時,發現整堂課:“老師苦心孤詣地構建了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幫助學生解讀文本;老師、學生的解讀深入透徹,其深度讓我感覺是以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的研究相接近,人文的教育已經升華到思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樣宏大的命題……這還是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嗎?……為了課堂的即時精彩,已經越來越脫離小學語文的‘小’,進入了‘大’的境界。”這樣脫離了兒童心靈的解讀,脫離了兒童認知背景的課堂教學,不僅不能吸引住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還將導致學生認為學習難、不會學、到學不會,再到不想學。
(三)模仿性的學習和不遵循兒童天性的教法上的沖突
皮亞杰認為處于6-11歲的兒童,盡管他們能形成事物的內在心理特征,還能對這些表象或形象進行心理操作,但是兒童只能對具體事物形成的內在表象或形象進行心理操作。也就是說,盡管他們能推導出一些理論,能明白一點道理,但是這些理論必須是通過具體事物才能得出。因此,他們更習慣于模仿,依據老師家長的所作所為,來獲得所需要的知識。
以小學時期的寫字教育為例,當今小學語文總常見的寫字教育就是抄寫,認為字能寫好,只要不停的進行強化即可,一個字不會寫,寫十遍二十遍,自然就會寫了、也自然寫得好了。但實際上,總所周知,在當今中國,大學生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字寫得很差的比比皆是,這可以看出小學寫字教育的失敗。這種寫字理論失敗在認為只要進行無限量的強化,自然就可以達到效果,皮亞杰就認為,認識的發展要發生同化效應,首先在于呈現給個體的信息要有一個心理圖式,心理圖式和個體信息相符合的時候,個體信息才能適應外部環境。即學生要寫好字,首先得有一個比較好的模本,讓學生遵循好的模本,以此為標準來模仿,才能寫好字。而現在的寫字教育就是讓學
生摸著石頭過河,只有少數人才能順利過河,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寫字范式,寫出一筆漂亮的字來,大多數還是淹死在河里。因為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寫字范式,一直練不好字,學生就會喪失自信心,認為自己的字也就這樣,怎么練都不會練好的。在傳統語文教育里,其實很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學生練字,先“描紅”、“臨摹”,到了一定水平了,才讓學生自由寫,而現在從一開始就放任自流。
三、結語
教育觀上的失誤,誘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一想到上學,就會聯想到無休止的練習、作業和考試,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已經不是內在的精神需要,不是渴望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和提高,而是認為一種負擔、壓力、恐懼,如此的教育觀,和兒童學習觀中的好玩、有趣、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大相徑庭,導致學生的厭學,不言而喻!
因此,我認為,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不在外而在內,不是家庭、社會、學校,而在整個教育觀上的失誤,教育觀上的失誤導致對“學”上的處置不當,“學”上的處置不當,導致學生成績的不理想,成績的不理想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害怕恐懼,學生的學習的害怕恐懼加劇了學生成績的不理想,如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導致嚴重的厭學心理。
參考文獻:
[1]司繼偉.青少年心理學[M].中國輕工出版社,2010(1).
篇9
在理解中感覺音樂帶給我們的歡樂。我覺得音樂欣賞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理解,只有理解音樂的感情,才會使兒童初步聯系生活展開想象的翅膀,逐漸在感覺音樂帶給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有理解音樂傳達的信息,才會使兒童對所表現的內容自由的聯想,才能使兒童初步理解不同的音樂形式。以致提高孩子們的較為初級的音樂表達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4―6歲兒童,在良好教育的影響下,不但能夠較好地理解歌詞內容稍微復雜的歌曲,而且對器樂曲的理解能力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能夠理解:搖籃曲的音樂在結束處的漸弱漸慢,是表示小寶寶慢慢地睡著了。他們能夠理解:《猴子爬樹》(汪愛麗曲)中旋律的上行和下行與猴子爬樹、下樹之間的關系。他們甚至還能夠理解:同樣是表現列隊行進的進行曲,為什么《騎兵進行曲》(晨耕曲)、《玩具兵進行曲》和《獅王進行曲》聽起來有很多的不同感覺。他們能夠為自己的想象、聯想提供比較充分的理由:如一個大班兒童將一首輕柔的音樂說成是大狗熊在輕輕地走路,因為它是在去偷蜂蜜但又怕被蜜蜂發現。他們甚至還能學會初步理解音樂的形式結構:如在欣賞根據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童謠改編的歌曲《阿細跳月》時,他們能夠理解在兩個完全相同的段落中,第一段是跳舞的人還沒有來,第三段是跳舞的人都回家了,而與一、三段完全不同的第二段才是真正表現跳舞的音樂。在這一階段中,兒童對音樂情緒、情感的體驗和理解也越來越細膩和富有個性。如在聽了一首女聲哼唱的搖籃曲之后,一個大班女孩子說,這是一個新娘子,她穿著很漂亮的衣服;另一個大班女孩子則說,這是風吹起了她自己的頭發和裙子,她心里覺得很舒服:而一個大班男孩子卻說,這是一個阿姨站在門口等叔叔回家,叔叔到很遠的地方打仗去了。真是感覺音樂其樂無窮呀!
篇10
[作者簡介] 朱學文(1975—),男,湖南雙峰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E-mail:。
電視起初進入普通人生活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看電視可以幫助兒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提高學業成績、豐富兒童的課余生活。不過,隨著硬件設施的全面普及和覆蓋,兒童看電視所花的時間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電視逐步成為影響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傳媒之一,其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少學者猜測,五彩斑斕的商品廣告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物質欲;而長時間看電視,會使兒童處于被動地接受狀態,難以體會真實的世界,變得被動和缺少想象力,難以體會到讀、寫、做等有益活動的樂趣,甚至會妨礙他們玩耍,對培養孩子的想象、表達、交友、手眼配合等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以及兒童的學業受到影響。
不過與此相關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國外有研究證實,那些經常收看教育節目的兒童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兒童發展教授阿萊莎·休斯敦對孩子從電視上學到的東西進行廣泛研究,發現每天看兩個小時電視的學齡前兒童比不看電視的小孩學業表現更為突出。[1]有人據此認為,電視下長大的孩子會比以前不在電視下長大的孩子更聰明。電視同時作為孩子們接觸較多的傳媒,收看電視可以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有利兒童智力的發展,也可鍛煉兒童的反應能力、想象力等。同時有研究指出,沉湎于電視節目會給兒童的成長帶來很多不良后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行為模式的精神病學家杰夫里·約翰遜教授對受試者看電視的時間進行詳細的統計,研究發現,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如果超過1小時,其成年后產生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將增加1倍。在英國,患精神疾病而住院的14歲以下兒童人數已猛增50%,全國學齡兒童已有3%患了嚴重的抑郁癥。英國學者認為,“電視文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西班牙《論壇》周刊說,成千上萬的西班牙兒童是伴隨著兒童電視節目成長起來的,看電視已成為西方兒童除睡眠外的最主要活動。過多觀看電視造成了孩子不喜歡活動、好斗、詞匯貧乏、心理不平衡、追求消費、學習成績下降等后果。美國研究兒童發育和行為的專家認為,如果一個兒童在一周內看的電視節目超過了10個小時,①就會限制他(她)的思維活動范圍,影響他(她)與人交流的語言能力,并且缺乏創造性。更有心理學家聲稱,“電視是我們這個時代未被認識到的最大健康威脅,對終日不愿出門的兒童構成了眾多方面的健康風險”。
盡管國外相關研究在數量上已成規模,但得出的結論仍然是不確定的。此外,同城市地區一樣,我國農村生活的時代特點和大眾媒介的商業化傾向,使得電視在農村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功能也在不斷擴大或拓展,過去人們對此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況且,已有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國家為背景,幾乎沒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求證的嘗試。而我們知道,不同背景下的電視節目和觀眾都較以往有很大的差異。有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A縣5所小學262名學生收視狀況的調查以及對其學業成績、智力發展等狀況的測量,希望經過統計分析,能明確以下兩個問題:農村兒童收看電視節目的現狀如何?電視對于他們的學業成績的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產生了何種影響?
一、調查過程
本研究采用測量、問卷調查和訪談法收集第一手資料。筆者首先選取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A縣5所小學二年級和四年級的262名小學生為被試,采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對學生的智力進行了測量;其次,查閱了研究對象語文和數學兩科歷年期末考試成績,分別標準化后求和,并據此求得學生兩科成績之T值作為學業成績的量化指標。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學生自身因素(性別、學前教育情況、教育期望、收看電視的習慣)、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與職業、家庭經濟情況、兄弟姐妹人數)等方面內容。調查對象中,農村兒童185人,為了進行對比分析,同時調查了城市同齡兒童77人,具體信息見表1。
在研究中,筆者假定電視是農村學齡兒童休閑娛樂的工具。因此,同時收集了可能影響學齡兒童游戲、閱讀等狀況的其他信息,如家庭成員的情況、家庭藏書量、個人的閱讀習慣、到周邊休閑場地的距離等。
篇11
已有分析表明,音樂對兒童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利于開發兒童的智力;即使是動物、植物優美的音樂環境中,其生長也更好。對兒童來說,音樂活動是自我表現的方式和方法。音樂教學最大的特點便是具有娛樂性,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符合他們的愛美、愛動、愛玩、愛唱等特點,容易被他們接受。能夠引導兒童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所以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熏陶(長期受到好的影響)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的本領。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與音樂教學的關系
1.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本領的發展,都是從低級階段逐漸向高級階段發展的一個整個過程。低年級的小學生只能模糊地感知事物的整體,不可以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發現它們之間的特點和相互關系;低年級的小學生,注意力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不穩定、不長期,容易被其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從而分散了注意力,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不可以對事物進行精細加工。
2.兒童心理特點與音樂教學的關系
(1)自我意識與音樂興趣的關系。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擁有良好地音樂興趣,音樂的學習就會變得更有趣,音樂的學習也就更能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人的心理現象可分為心理整個過程和本性心理兩相當多,本性心理主要包括了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而興趣屬于個體本性心理的傾向性。本性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和穩定性的心理特征系統,所以,有分析者認為,自我意識是本性的核心成分。
(2)想象、思維與音樂題材的關系。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建新形象的整個過程,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小學生思維發展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高年級學生再造想象中創造性成分越來越高,以及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漸漸能接受部分簡單的,無具體形象的非標題音樂的題材,并能簡單的根據本身的想象來描繪音樂。但低年級的學生偏向于有具體音樂形象的標題音樂。
三、音樂教學中把握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法
1.在音樂教育中發展本性、增強自信
不一樣的學生本領是有差別的,有的學習綜合能力比力好,有的運動本領比力好,有的音樂本領比力好。在許多學校中,學習以外的科目都得不到充實的重視,就像體育、音樂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主要以學習成績為主。這樣就忽略了學生其他本領的發展,無法使學生本性全部健康地發展。所以,在音樂教育中,老師可以開展各類比賽活動,變更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充實發揮學生的音樂天賦。
2.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差別性,學生發展的速度是不屈衡的。學生心理發展各階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機能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音樂的教學中,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使每個人都有平等發展的機會。老師要做到:關心體貼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注重反饋;賜與學生誠摯的激發勉勵;根據不一樣情況制定合適的目標。這樣,才氣更好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3.在音樂學習中教育學生的創造性
任何一種藝術表演形式,都有關到創造性的活動。曲譜是作曲家根據本身的思想情緒、想象思維,主觀意念用各種音樂標記詳盡地寫在紙上的曲譜,而使之成為音響,流動的情感藝術。經過對歌曲的學習,咱們似乎可以體驗到作曲家當時的思想情感,可以領悟到作曲家當時的靈感所在。所以,在學校音樂教學中,老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融入作家作曲的意境中,刺激引發學生進行不一樣情緒和情感的表達性朗讀。經過對歌曲旋律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和聲、曲式及調式等要素的研究,根據作曲家的立意,理解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充足展開想象,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創造得到充實發揮和熬煉。
4.在樂器訓練中教育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十分好的協作精神
教學生學習合作,教育學生十分好的人際關系,是現在學校一定完成的一門重要課程。在音樂教學中,借助器樂進課堂這一教學載體,有意識的開展器樂演奏訓練,在訓練中,使學生在長期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熬煉,受到教育,教育學生的意志和良好人際關系,協作精神。
器樂的訓練方便于培養耐心,熬煉學生堅強的毅力。器樂學習,不光要求音高、節奏等方面的正確無誤,對樂譜上所標的各種標記術語準確表現;更要在音樂風格及感情、意境等方面表達細致,絲絲入扣。為了達到要求,必要不停克服種種困難,戰勝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煩躁,從而讓毅力得到熬煉和培養。樂器齊奏時要求學生心靈相通,節奏統一,動作整齊,這樣才會奏出悅耳的樂曲。樂器合奏、輪奏時,要求學生一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讓他們認識到:為有齊心協力才氣奏出悅耳的曲調,為有團結一致才氣達到共同的目標。
四、總結
不一樣歲數階段的學生具有不一樣的審美特性。小學時注重感性,中學注重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參與,大學注重較深層次的文化、美學。那么,音樂的教學一定具有層次性,可以根據不一樣的心理原因和審美特點創建合適的音樂施教,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
篇12
課題負責人:莫書亮
工作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430079
本課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其二者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綜合影響及其機制。本課題試圖在生態系統論背景下,探討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中的關鍵因素與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系,不同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及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過程,用更加動態、全面的視角研究這一過程,期望能夠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學校環境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影響的綜合理論模型。同時,通過對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研究,對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和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論指導。
本研究旨在通過采用行為實驗和追蹤研究方法,在文獻整理、理論分析和資料調查基礎上,擬選取幼兒園3歲、4歲、5歲的兒童,對其進行3年的序列設計研究。考察兒童的家庭環境狀況(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親子依戀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親子教育質量)和學校環境狀況(包括教學管理風格、師生關系類型、老師與學生對話交流質量、同伴關系)對其心理理論發展的共同影響。
眾所周知,兒童在幼兒階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響較大,而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習活動的加強和交往范圍的擴展,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加大。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在影響心理理論發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內容。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德育基本
理論發展研究
課題類別:教育部重點
學科分類:德育
課題負責人:張忠華
工作單位:江蘇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212013
德育原理主要是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質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學科。加強德育理論的自身反思研究,是形成科學的德育理論體系的重要條件,也是落實“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證。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對實踐問題關注較多,對理論反思研究較少,對德育理論發展成果的研究缺乏系統的總結和反思,這不利于德育學科的快速健康發展。為了在21世紀使中國的德育理論更好地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對德育理論進行反思研究,是加強學科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
篇13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廣義的心理發展包括心理的種系和種族發展。通常所說的發展心理學是指研究人類個體從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主要的研究任務包括揭示各年齡段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闡明各種心理機能的發展進程和特征、探討心理發展的內在機制以及研究心理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國發展心理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小學生智力與品德發展、獨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發展心理學研究者對心理發展進行了多視角、多角度的解讀,并嘗試把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與理論運用到教育改革當中,這種結合對學生智力和品德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發展與應用現狀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這兩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應試化教育色彩較為濃重,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各類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教育教學僅有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中適應能力較弱,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學校開始對傳統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保證文化課的情況下,加強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視,以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革過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由于我國具有很高專業素養的發展心理學教育工作者較少,這使得教育改革中發展心理學的應用并不理想,當然,在推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學改革中發展心理學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其具體體現如下。
1研究發展心理學不夠深入
發展心理學源于西方社會,大量的研究結果都產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這些理論和研究結論未必能很好地適用中國文化。因此,需要對發展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將發展心理學較好地運用于實踐。而現如今,我國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水平雖有了顯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夠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國研究發展心理學的主力軍多出自師范院校,其他機構對其研究的力量較弱,甚至從未參與研究。因此,發展心理學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對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礙。第二,研究設計與方法相對落后。我國研究者在進行發展心理學研究時所采用的研究設計多為橫斷研究,只有少數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縱向追蹤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設計。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進行數據收集時多采用傳統的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方法,較少采用較為嚴格的實驗法,從而導致已有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理論不夠深入,結果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第三,研究對象較為單一。在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為中小學生,而對大學生和成人群體的關注較為不足,這導致發展心理學研究結論在教學改革中的推廣性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強對各個不同群體的學生進行研究,以提高發展心理學研究結果的適用性。
2重理論而輕實踐
根據調查,我國部分院校在發展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視理論講解,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發展心理學的理論通常較為抽象,只有聯系實際,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同時,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與個體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夠將發展心理學更準確地應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
3教學手段與內容較為滯后
雖然部分院校已將發展心理學融入于教學改革之中,并且向學生傳授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但對于發展心理學的開展依舊有些薄弱,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方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延續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較為枯燥,學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較為滯后,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2]。因此,這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改革的發展也產生了制約的作用,針對學生的教育也較為偏離實際,這違背了教育改革的發展目標。
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應用途徑
人類的復雜性,決定了個體發展研究的多學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遺傳學等等。下面我們著重探討如何將發展心理學研究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將發展心理學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加強學生專業課程的教育時,需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等,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近二三十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結合本國國情和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將發展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規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設置教學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推動個人的發展。
2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不僅要加強其思想道德教育,還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質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經濟型社會,各種壓力逐漸蔓延到學校。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每個學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面對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壓力,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與發展心理學皆屬于心理范疇,因此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尤為重要。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有必要深刻理解學生認知發展特點以及所在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學習這一主導活動開展。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這一時期主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解決自己實際問題的能力[3]。
3創新教師教學方法,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
我國發展心理學能否很好地運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提高課程設立的實效性。
第一,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應該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行為方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正確引導學生確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多加交流,了解學生內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地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教師應該運用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之中。首先,教師應該運用較為符合學生心理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真正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其次,教師的教學要具有針對性,運用發展心理學探尋學生的內心世界,采用適應的教學手段。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可對較難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對較為容易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講解,教會其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其獨立思考,提升創新能力,營造出較為優秀的學習氛圍。
第三,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等網絡形式進行教學。現如今,網絡走進了學生的視野之中,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流媒體。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類新型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網絡,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多加交流,展現出一種平等性,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4豐富發展心理學教學內容
在將發展心理學融入各類課程時,要豐富發展心理學的內容,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發展心理學來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4]。教師要確立好每一部分的重點知識,明確教學目標,嚴格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中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程之中,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發展心理學的新型結論,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技能,擴充其知識含量。并且用新知識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效維持其學習動力。同時,教師之間要共同參與,編寫專業的教科書。各大院校通用的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較為深奧,專有名詞較多,不利于學生對其正確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在保持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正確的通俗解釋,并且設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運用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發展心理學的理解,研究其內在理論,并將其有效運用到自身的專業能力建設之中,提升其專業素養。
5創建完整的考評體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課程大都開設為公共必修課程,考核時也大多運用論文或開卷考試形式。這類形式的考核,結果多為優良,鮮有不合格者,如此一來難以甄別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這種形式雖然滿足了學生的高分心態,但這樣的結果不利于教師進行準確有效的評價,評價結果不夠客觀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考核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閉卷考試,以此來檢測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擬,主要檢測學生是否能將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教師要將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有效的記錄,根據記錄進行有效的分析,探尋出現此結果的具體原因,并且及時進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過有效的評價能夠有效指導學生一學期的學習狀況,并且以此來保障課程設立過程較為完整。
6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
學生在學校與家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家長并不夠清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此需要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運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可以探尋家長對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尋找學生產生不同思想狀況的原因。而且,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體系,以此來規范學生在家中的行為,真正達到“表里如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教育改革發展與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研究發展心理學,將其有效運用于教學之中,將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為此,本文對發展心理學應用教育改革的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要將發展心理學應用進各類思想教育課程之中;第二,創新教師教學方法,以此來有效利用發展心理學;第三,豐富教學內容;第四,設立完整的考評體系,以此來提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與教育改革的實效性;第五,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加強溝通,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雪鳳.論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1):224,226.
[2]王晉.發展心理學在教育改革中的運用研究[J].知識文庫,2016(10):237.
[3]薛亞萍.《發展心理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4):30—31.
[4]繆小春.近二十年來的中國發展心理學[J].心理科學,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