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數字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同樣依托“三年行動項目”,整合以往的資源,開拓了涵蓋目前新媒體的幾乎所有數字化形式和信息化渠道來開展數字化健康教育,多元化展示健康教育資源。概括為“一線三屏多應用”的多維度立體化傳播系統。
2.1一線,即12320和12356衛生計生熱線上海市衛生計生系統的2個政府熱線整合歸并后,現有人工咨詢、語音、傳真、短信等系統服務,是市民百姓的健康顧問。它的知識庫系統全方位支持業務人員和自動語音系統對公眾的咨詢服務。
2.2三屏,即網站(電腦屏)、IPTV終端(電視屏)、社區終端(觸摸屏)
2.2.1網站本單位主辦了“健康在線”網站和上海市12320衛生熱線服務網。目前健康在線網站的主站與二級域名網站“上海市健康教育資料庫”、“上海大眾衛生報電子報”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雜志門戶對接,分科普門戶和專業門戶兩方面,面向社會大眾與專業人員開放共享信息。
2.2.2IPTV數字電視IPTV依托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按照知識結構組織制作電視節目。同時通過需求調研,還制作多種針對性的電視節目,如訪談、健康講座、科普小品等。IPTV健康欄目將市民特別關注的各類健康信息科學的、標準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傳遞出去,既形式新穎、又強調主題內容,既體現實時性、又突出互動性,既保證宣傳的送達率、又注重宣傳的接收效果,能夠滿足市民不受時間限制、無限次回看、可以互動、個性化強等要求。
2.2.3觸摸屏終端數字化健康教育觸摸屏使健康信息“觸手可及”,使科學、權威、及時的健康信息實現共享。截至目前,觸摸屏終端有56個,分布于本市所有17個區縣,安裝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居民較為集中且能方便使用的地方。終端直接與上述12320知識庫和健康教育資料庫對接,全方位展示相關信息。
2.3多應用適應新媒體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及時開發了手機APP,創建了機構為主體的公眾微博微信賬戶和微網站,形成了移動終端的多維度應用體系。
2.3.1手機APP目前開發了“預防腦卒中、遠離禽流感”兩個手機APP應用程序,“預防腦卒中”是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集成的系統,“遠離禽流感”主要是一個健康宣傳程序。
2.3.2微博、微信借助新浪、騰訊等公共互動平臺,開展微博、微信的健康傳播。
2.3.3微網站開發了12320衛生熱線微網站,以適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手持終端用戶的需求。“健康在線”微網站正在開發之中。
3夯實基礎,構建強大的數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系統和支持環境
為達到進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先行”理念,逐步實現健康信息科學化、規范化、便捷性和可及性的目標,必須為數字化方面夯實基礎,做好保障。為此,近3年來,升級改造本單位的中心機房,開發了各個相關應用系統,拓展了渠道,初步構建了全市社區終端基層網底。根據信息流程環節,歸納出以健康教育信息資源中心為核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審核、等環節的多維度立體應用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機制保障信息流程的各個環節科學合理運行(圖1)。健康教育資料作為健康教育事業最重要的數據元素,建立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健康教育數據庫,通過先進的管理系統統一管理。數字化健康教育多維度立體應用模式的信息化系統架構由五部分組成:基礎設施、數據層、業務支撐、系統應用、表現層(圖2)。基礎設施主要是硬件環境和網絡支持。數據層的核心就是健康教育信息資源數據,包括各種知識庫和數據庫。業務支撐主要是數據層和系統層的信息化處理。系統層就是為支持數據層運行而開發的各個軟件系統。表現層就是對公眾開放的各個傳播平臺和渠道。同時,還加強了信息安全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的“軟環境”建設,使各個系統得以互聯互通,安全協同地運行。
4任重道遠,數字化健康教育發展展望
健康教育是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點內容之一。目前,我們的數字化健康教育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離公眾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隨著本市“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對數字化健康教育的前景充滿信心。
4.1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契機,大力推進健康教育信息化2013年5月上海市經信委李耀新主任做客“民生訪談”[4]時透露,上海正在形成國內最大的個人健康數據庫,光纖用戶超過700萬戶,比例接近60%,家庭寬帶平均速率接近8M。本市已成為國內WLAN覆蓋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智慧城市建設為健康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可打造覆蓋全市“市區縣社區”三級健康傳播信息網絡,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健康教育互動信息平臺,共享信息化建設成果。
4.2建立健康教育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逐步形成全市統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設標準,主要包括:針對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標準、信息系統開發標準、業務數據交換標準等,指導全市區縣健康教育信息化工作。最終建立一個面向社會公眾的、以醫療衛生機構為傳播主體的、公益性的、服務模式多樣的全方位、多層次數字化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服務于本市乃至全國公眾科學素養、健康素養、信息素養、媒介素養等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4.3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全市健康教育服務水平各健康教育機構都擁有大量的圖片、視頻、動畫及音頻等健康信息素材,各有所長,應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機構間的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互聯互通,需要加強與相關信息系統數據交互,如上海健康信息網(健康檔案信息庫)、家庭醫生系統(健康管理數據庫)等。依托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的數字化健康教育,其內涵不僅僅是電子素材,還應該能夠實現信息管理、交流互動等功能。
4.4建設健康博覽館,利用數字技術發展參與式互動體驗場所在信息化時代,身臨其境的互動式、體驗式的健康傳播是虛擬化技術不可替代的。健康博覽館可通過各種數字化健康多媒體互動方式,提供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資訊。
4.5新媒體和移動應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527億(占834%)[5]。為此,數字化健康教育在新媒體移動終端應用的前景和意義重大,新媒體成無可規避的健康傳播手段。為了適應這一新需求,還需要不斷探索健康傳播的新形勢、新內容、新模式。56做好數字化健康教育的評價公眾需求是引導數字化健康教育發展最直接、最關鍵的風向標之一,以數字化健康教育為核心的“智慧健教”也要向一體化整合與多樣化呈現方向努力。數字化健康教育以公眾需求為參照的形成、過程和效果評價,是促進其良性發展的依據。
篇2
資料與方法
2008年6~12月收治子宮切除手術患者92例,隨機把92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既往健康,無其他疾病史,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
方法:對實驗組的病人,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進行調查時最好與患者單獨交談,因為患者有些思想活動不想讓他人知道,而對照組進行一般心理護理。
健康教育的內容:入院教育:對新入院的患者由責任護士熱情接診,并熱情帶領患者熟悉病區環境,介紹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以及病房規章制度,病區各種生活設施及注重事項。
認知疾病:由責任護士由淺入深,通俗易懂的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知識,主管醫生的技術水平,說明手術的方法、方式,麻醉的方法、方式、及術后鎮痛方法。
術前預備:系統的術前教育和具體的術前指導是一種重要有效的護理手段,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1]。耐心細致的講解術前為什么要禁食、備皮、外陰及陰道的沖洗、清潔灌腸、導尿管的留置及術前用藥等目的意義以及注重事項。通過耐心的講解使患者在了解知識的同時,順利配合術前預備工作,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術后指導:當患者手術結束后,責任護士以熱情、耐心、細致、靈敏的操作技能安置好患者,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靜脈液體輸入是否順利,用藥后的反應,留置尿管是否通暢,尿色及尿量的觀察。如患者清醒后可以親切的告訴病人手術成功已返回病房,并根據每個人疼痛耐受力的不同,6小時可采取半坐臥位,并由責任護士幫助指導取半坐臥位,24小時鼓勵協助患者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囑患者做深呼吸,使痰液及分泌物順利排出,以防肺部感染的發生。合理布置飲食,術后6小時可進流汁飲食,待排氣后,逐漸給予富有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營養易消化飲食,以保證機體需要,避免便秘。3天未解大便應給予緩瀉劑,使機體盡快恢復,平穩度過手術期。
出院康復指導:患者手術治愈后,身體仍需要進一步恢復,做好出院指導工作也是患者所期盼的,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前1~2天給予進行宣教指導工作。囑患者適當休息,適當活動,室內定時通風換氣,生活規律,情緒穩定,并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合理膳食及調理,術后1個月復查,如有不適及時救治;保持會的清潔衛生,禁止盆浴,2個月內禁止性生活,應用激素療法的應向病人詳細介紹藥物名稱、用法、不良反應、嚴格按醫囑用藥,達到用藥目的。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比較,結果見表1。
討論
子宮切除術多用于切除子宮腫瘤及某些子宮出血和附件病變等。加強健康教育受益于患者,服務于社會,能解除患者因心理因素造成的憂慮。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密切了護患關系,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使我們的工作做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解除了患者的心理障礙,使患者樹立信心,早日康復。
篇3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具體包括:①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患者入院后均需進行系統檢查,護理人員根據其檢查結果和病情詢問記錄,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制定與之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②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焦慮、恐懼的心理,耐心與其溝通并創建友誼關系,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認真回答患者的每個問題,并對其講解此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和手術技術等,排除其內心疑慮;不斷鼓勵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情,增強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2]。③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手術前3d應以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保持良好睡眠,術前一定要洗澡并將污垢洗干凈,避免手術時因污垢造成傷口的感染。④術后及并發癥健康教育。手術結束后,患者的飲食需以流食為主;以半臥位為宜,可在2d后自己取適宜臥位;并告知家屬定時給患者進行四肢按摩,被動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為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還需提醒并教會患者家屬對患者腹部進行輕柔或按摩,促進患者的排尿量并以此來減少患者發生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3]。
1.3觀察指標
兩組均根據WHO制定的生存質量標準對患者進行心理和社會關系評分,并進行觀察和對比;同時對比兩組的滿意度,自設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生存指標對比
對照組干預前心理評分(34±5)分,社會關系評分(37±8)分;干預后心理評分(52±7)分,社會關系評分(64±9)分。觀察組干預前心理評分(35±6)分,社會關系評分(37±9)分;干預后心理評分(61±9)分,社會關系評分(71±10)分。兩組干預前各項生存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各項生存指標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各項生存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滿意的有18例(46.2%),較滿意的有14例(35.9%),不滿意的有7例(17.9%),滿意度為82.1%;觀察組滿意的有31例(79.5%),較滿意的有7例(17.9%),不滿意的有1例(2.6%),滿意度為97.4%;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4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年齡在45-65周歲,其中子宮肌瘤45例,宮頸原位癌15例。
1.2護理方法
1.2.1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護士應自主動熱情與患者交談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手術的目的及麻醉的方法,手術的注意事項使患者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1-2]。
1.2.1.2術前準備指導患者做好個人衛生,常規備皮,特別注意臍部護理,先用松節油進行清潔臍孔,再用0.5%碘伏消毒擦干,然后用消毒紗布覆蓋以防止臍部切口的感染。術前1天進半流質飲食,晚上10點后禁食,午夜12點后禁飲,以防麻醉后嘔吐引起窒息。術前2天用0.05%碘伏沖洗陰道,如有陰道出血有0.5%碘伏擦洗陰道。術前晚十點及術晨清潔灌腸予排空腸道。術前晚睡前予口服舒樂安定5mg,保證睡眠質量。指導患者術前取下金銀手飾及假牙交與家屬保管[3-4]。
1.2.2術后護理①一般護理:與手術室護士做好交接班了解術中情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入氣管引起窒息。予低流量吸氧6小時,流量3-5L/mim,每半小時測量T、P、R、BP直至平穩改為每小時一次。保持輸液通暢,控制輸液速度,注意保暖。術后6小時后協助患者翻身,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術后12小時取半臥位及鼓勵患者做下肢活動以防靜脈血栓形成。②引流管護理:保持導尿管及引流管的通暢,妥善固定,觀察尿量及引流液量顏色,性質。做好尿道口護理2次/日,保持會清潔。做好引流管的護理每日更換。③疼痛的護理:腹腔內殘余氣體及術中頭低臀高位可導致腹部及肩背部疼痛,指導患者勤翻身,取舒服而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藥應用。④并發癥護理:皮下氣腫:可不做特殊處理,2-3天自行消失。穿刺孔出血:及時更換敷料及壓迫止血。損傷臟器及血管:觀察患者術后腹痛,腹膜刺激征以及血壓、脈搏情況,若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積極搶救。⑤飲食護理:術后6h可給流質飲食,禁止牛奶、豆制品及糖類防止腸脹氣,排氣后指導進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術后第二天根據情況給予軟食,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為主。
2出院指導及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加強營養,給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以防便秘引起陰道殘端裂開出血,禁止盆浴、性生活3個月,禁重體力勞動半年。出院1個月后門診復查。
參考文獻
[1]郭素群.婦科腹腔鏡手術后病人護理措施.現代管理,2011,11:11.
篇5
近視眼準分子激光矯正術后要注意繼續做好醫患溝通,力爭做到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健康指導,使患者了解和掌握近視眼準分子激光矯正術后的相關保健知識,教會他們術后自我護理和正確的點眼藥水方法;要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注意事項和應對措施,尤其是對術后當日可能出現的輕微眼部不適、異物感、畏光、流淚等正常反應不要害怕,要消除他們的緊張恐懼情緒,并始終以平常、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要囑咐他們重視術后治療、注意用眼衛生、避免視力疲勞和加強營養補充以利術眼康復;術后一旦出現眼紅、腫痛、畏光、流淚及分泌物多等異常情況則應立即電話咨詢或來院復診。
重視術后治療
遵照醫生的醫囑正確規范的術后治療用藥是防止近視眼準分子激光矯正術后感染和促進術眼康復的重要保證。近視眼準分子激光矯正術后用藥主要是局部應用眼藥水,并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選擇口服抗生素和消炎鎮痛藥。眼藥水術后第1天即開始應用,遵醫囑常規點抗生素眼藥水、激素類眼藥水及人工淚液,術眼4次/日,連續使用1周后遞減,一般不超過1個月。點眼藥水前要先洗凈雙手,注意動作輕柔,要將眼藥水滴入下穹隆部,并避免眼睫毛和手接觸瓶口而污染眼藥水。使用激素類眼藥水時,還要注意按時到醫院復查以確定是否需要停用,以防止和避免激素性高眼壓發生。要囑咐患者既不可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隨意停藥,也不可因為擔心術后感染影響康復而濫用藥物。
注意用眼衛生
術后由于角膜瓣完全愈合牢固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術后切忌揉眼,以免不經意的揉眼動作導致角膜瓣移位。術后當天不要去掉眼罩。術后1周內在晚上及午間休息時仍需用眼罩蓋眼,外出時要戴護目鏡或太陽鏡,不要洗頭、洗臉(可用毛巾擦臉),不要使用化妝品,以免水、灰塵和異物濺入眼內,要少看電視、少看書、少操作電腦,避免用眼過度而影響術眼調養。術后1~3個月內不要到灰塵較大的環境中活動,以防灰塵沙粒入眼;夏季盡量減少外出活動,以防汗水進入污染眼睛;盡量不要做劇烈的碰撞型運動如踢球、打籃球、游泳等,以免碰撞術眼,造成眼外傷或角膜瓣移位。
避免視力疲勞
術后要長期注意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睛和長時間閱讀、看電視等,以免引起視力疲勞。對于在電腦前工作和伏案近距離工作者,一般用眼1小時左右需要休息片刻,可通過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球或眺望遠處促使眼睛疲勞恢復,并可防止過度用眼使近視再度出現。對于長期在電腦前工作者還要注意養成和保持一個良好的工作姿勢,以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促使頸部肌肉松弛,以使眼球暴露于空氣中的面積減小到最低程度。另外,經常眨眼可以減少眼球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可起到避免淚液蒸發的效果。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則更有利于視力的保護和眼睛的調養。
保證營養供給
近視眼準分子激光矯正術后要注意手術后眼睛的營養補充和供給,眼睛的營養供給主要是補充葉黃素、維生素和蛋白質等,它可起到有利角膜上皮的修復、減輕其水腫、提高視網膜和黃斑密度、改善視力和促進術眼康復的效果。患者飲食一般以清淡、富營養和富含維生素為原則,可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瘦肉、牛奶、魚、蛋類食物,以保證平時的營養供給;要禁煙酒和不食辛辣刺激性強與油膩的食物,以免引起或加重眼部不適;另外,適當增加飲水量,注意平時多飲水對于減輕眼睛的干燥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78例, 年齡28~47歲, 平均年齡(37.5±9.5)歲。所有患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子宮出血、腰酸背痛或不孕等癥狀;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9例。兩組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進行干預, 具體包括:①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患者入院后均需進行系統檢查, 護理人員根據其檢查結果和病情詢問記錄, 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制定與之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②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焦慮、恐懼的心理, 耐心與其溝通并創建友誼關系, 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認真回答患者的每個問題, 并對其講解此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和手術技術等, 排除其內心疑慮;不斷鼓勵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情, 增強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2]。③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手術前3 d應以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 保持良好睡眠, 術前一定要洗澡并將污垢洗干凈, 避免手術時因污垢造成傷口的感染。④術后及并發癥健康教育。手術結束后, 患者的飲食需以流食為主;以半臥位為宜, 可在2 d后自己取適宜臥位;并告知家屬定時給患者進行四肢按摩, 被動促進患者血液循環, 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為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還需提醒并教會患者家屬對患者腹部進行輕柔或按摩, 促進患者的排尿量并以此來減少患者發生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3]。
1. 3 觀察指標 兩組均根據WHO制定的生存質量標準對患者進行心理和社會關系評分, 并進行觀察和對比;同時對比兩組的滿意度, 自設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指標對比 對照組干預前心理評分(34±5)分, 社會關系評分(37±8)分;干預后心理評分(52±7)分, 社會關系評分(64±9)分。觀察組干預前心理評分(35±6)分, 社會關系評分(37±9)分;干預后心理評分(61±9)分, 社會關系評分(71±10)分。兩組干預前各項生存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 兩組各項生存指標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的各項生存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滿意的有18例(46.2%), 較滿意的有14例(35.9%), 不滿意的有7例(17.9%), 滿意度為82.1%;觀察組滿意的有31例(79.5%), 較滿意的有7例(17.9%), 不滿意的有1例(2.6%), 滿意度為97.4%;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7
目前,由于主觀和客觀因素導致的剖宮產率逐年上升,隨之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后要求進行人工流產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剖宮產術后合并妊娠,剖宮產術后的子宮壁上有疤痕,特別是產后1年內子宮壁尚未充分愈合,加上妊娠后子宮壁變薄,手術時易發生穿孔[1]。為預防發生穿孔,術前應詳細了解孕婦剖宮產術時的情況,原因,術式,術后有無感染等。2012下半年起,我院開展了靜脈全麻下的無痛人工流產手術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使患者了解手術過程,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得到她們良好的配合.減少術中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做好術前心理護理、術中的嚴密監測、術后的健康知識宣教。
1 術前心理護理
大多數患者面對即將進行的人流手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內疚的心理,加上對麻醉相關知識缺乏而具有恐懼的心理。當患者確定要進行人流手術,在門診預約手術時,醫務人員應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并表示樂意為期服務的意愿,耐心、細心、專業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為預防發生穿孔,術前應詳細了解孕婦剖宮產術時的情況,原因,術式,術后有無感染等。并簡單介紹手術的過程、麻醉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減輕患者術前的心理負擔,并告之患者術前應注意的事項,告訴患者術前應禁食、禁水6小時,使患者主動配合。不但保證了患者安全也保證了手術當天的按時進行。進行手術之前,認真閱讀核對病歷。了解孕周時間、胎囊大小、胚胎附著處離疤痕的距離,有無胎芽,宮內有無節育器等。以便在術中與醫生共同核對,避免因為疏忽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
2 術中嚴密觀察
將患者領入人流手術室的同時,并簡單介紹人流手術室的環境,多與患者交談,以緩解患者緊張恐懼的情緒。建立靜脈通道,靜脈穿刺時力求一次性成功,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楚。予心電監護。麻醉醫生整個過程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出現特殊或突發的事件及時做出恰當的處理。用碘伏常規消毒,窺器暴露宮頸,待一切準備完善,麻醉醫生靜脈推注物,隨即進行人流手術。術畢,即停物。常用的靜脈物是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種短效靜脈,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時間短,蘇醒快的特點,且患者蘇醒后對手術無記憶,術中不影響子宮收縮.不會增加出血量,術后無頭暈、嘔吐等副作用。認真檢查刮出物是否與病歷相符,并與術者核對,防止發生漏吸等現象。手術完畢立即把病人平臥。穿好衣褲,蓋上棉被,加強術后保暖措施。觀察病人蘇醒過程,防止發生在復蘇的階段出現的意外,醫務人員陪同在患者身邊,待病人清醒后告知手術已經順利完成,并詢問病人的主觀感覺和是否有不適的狀態。待病人清醒后嚴密觀察2小時,再一次評估病人陰道流血情況、腹痛情況、病人的生命體征等等,病人情況基本穩定可由家屬陪同送回家中休息、靜養,如病人情況欠佳,可轉到留觀病房繼續休息,直至穩定。
3 術后的健康教育
患者術后轉回觀察室休息,觀察病人的自主呼吸及生命體征。為防止發生術后子宮出血多或遲發物過敏反應,做好搶救治療的準備。待患者完全清醒,向患者說明術后注意事項。同時,人流后別忘記有效避孕,因為子宮和產道都需要有一個恢復時間過程,人流術后子宮口還沒有完全閉合。所以,在這段時間內。要特別注意保持外的清潔衛生,所用的衛生巾等用品和內褲要勤洗勤換,建議術后采用淋浴,而不要選擇坐浴,以免沐浴水進入陰道,引起感染[2]。人流術后病人的身體抵抗力下降,要嚴密注意個人衛生,除了保持注意個人衛生。還應該加強注意以下三點:
3.1 心理方面的調節 無痛人流術后的心理護理同樣重要。通常,在經歷了流產后。大多數女性會產生抑郁、沮喪、哭泣、煩躁、失眠等一系列精神癥狀。其實這多是因為妊娠前后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引起的。首先應正確認識和接受流產后的恐懼、悲痛及內疚等情緒變化,了解到這種變化會隨著時間消退。
3.2 補充營養,加強機體抵抗力 盡管無痛人流和傳統手術相比有創傷更小等優點,但畢竟是生理上的有創行為,因此無痛人流術后不要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加強保暖,預防著涼和感冒。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品。補養的時間以半月為宜,平時身體虛弱、體質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適當延長補養時間,盡快調整機體防御能力[3]。
3.3 嚴禁過早性生活 預防生殖系統感染:據統計,人流術后越早進行性生活,生殖系統感染的機會越高越嚴重。因此,醫務人員一定要做好相關的知識教育,告知節制性生活非常必要和重要性.人流術后一月內嚴禁,如病人身體虛弱或其他原因,禁性生活的時間還要適當延長。
4 結 論
人工流產術給婦女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嚴重危害。使用無痛人流可大大減輕病人的軀體痛楚。特別是剖宮產后疤痕子宮妊娠,作為婦產科醫務人員必須要業務熟練,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人流手術質量同時還要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對患者給予精神上最大的安慰,以便全面提高人流人群婦女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中等職業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社區,在校學生是這個社區最重要的群體。他們正值青春發育期,隨著性生理機能的日趨成熟和性意識的萌發,性本能和性沖動日趨強烈,戀愛、擇偶已成為其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性信息的泛濫,性觀念的開放,性教育的滯后,相當多的中專生對婚前持認同態度,他們對所有與性有關的現象和話題充滿了好奇。校規、校紀固然可以禁止在校結婚和同居,但在高年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中男女間有過目的性、過程、邊緣者已占有一定比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群體己成為活躍的群體之一,同時也成為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侵害的群體之一。因此,針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心身發育特征,積極開展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不久的將來將走上各種崗位,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成為未來的人才,對他們進行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同時也有助于保護他們自身不受艾滋病的侵害,當他們走進社會后,用自己所掌握的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去影響周圍的人群,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針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心身發育特征,不失時機的開展預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
2.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展開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學形式
2.1課堂教學
按教學計劃,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開設健康教育必修課,其中AIDS健康教育為其中重點之一 。教學方法主要運用參與式、啟發式、舉例法教學,既有講解對學生起指導作用,又能在學生參與下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個別咨詢
對于一些在課堂上沒能解決的問題或個別疑問,學生可以在課后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提出,對學生進行個別解答或課堂解答,學生不便當面詢問時,也可以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形式向老師咨詢。
3.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及原則
3.1主要內容
①AIDS的基本概念;②AIDS的國內外流行趨勢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造成的危害;③傳播途徑;④主要臨床表現;⑤預防方法和措施;⑥禁毒知識;⑦無償獻血知識;⑧健康的戀愛、婚姻和道德觀;⑨生育與避孕;⑩關愛、幫助、不歧視AIDS及HIV感染者;我國預防和控制AIDS的相關政策與法規;拒絕不良行為和不良誘惑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關的生活技能。
3.2原則
應結合實際,堅持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同時,應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切忌膚淺和一般化。因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求知欲較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對講課的內容比較挑剔。因此,講課內容應側重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學;艾滋病的預防,艾滋病防治中的倫理和政策問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與艾滋病相關的敏感問題,如同性戀現象、、等高危行為、性病與艾滋病的聯系、性、安全、安全套的使用、無償獻血知識及禁毒知識等內容。對艾滋病的病原學,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及艾滋病的治療等內容可做適當介紹,如能適當輔以錄像片或圖片效果也很好,做到信息量較大,具有沖擊和震撼力,但內容緊湊,不拖踏冗長,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學體會
①在AIDS教育中以課堂教學形式,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結果顯示,教師和學生的反應都很積極,使受教育的學生增強了自己選擇健康行為的能力,對學生整體的健康素質有所提高。實踐證明,課堂教育能使學生掌握系統完整的AIDS相關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轉變學生態度是有效的,但對改變學生行為方面是不夠的。
②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求,有計劃,有準備,并重視對教育效果的評價。從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以健康教育課課堂教學形式,運用參與式教法,效果良好。
4.對今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思考
4.1提供條件支持
學校應為開展這項工作提供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如購買一些預防艾滋病的書籍、教材和宣傳品供學生閱讀;選派教師參加預防與控制艾滋病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學校要支持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與探討,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4.2要強調關懷教育
大多數學生仍對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視和排斥心理。健康教育后,學生對他們的態度與健康教育前相比,沒有顯示更多的寬容。對艾滋病患者提供較為寬松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總體預防,而嚴厲的社會歧視會產生負效應,對人類戰勝艾滋病是不利的。因為歧視會增加HIV暴露機會,害怕受到歧視和羞辱的人可能采取過激行為或隱匿病情,造成對社會更大的危害。大家應明白一個道理: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艾滋病感染問題,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防止艾滋病的傳播。
4.3要注意教育
目前,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中談戀愛成風,甚至發生,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代學生思想已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性觀念。存在開放思想,就會有不端的極大可能,也就會給這一群體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這就提示預防AIDS教育必須與性心理、性道德及安全教育相結合,并對戀愛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建議在校期間不談戀愛為益,使學生樹立正確和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性觀念態度,并且采取正確的。
4.4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機制
《全國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方案》中對學校的宣傳教育工作中明確規定:對健康教育的任課教師進行預防艾滋病及其相關知識的培訓,到2005年達到100%;對入學新生發放預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處方,到2005年發放率達100%;到2008年各類大、中學校完全開課率達到100%;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要備有一定數量的艾滋病防治及其相關知識的讀物,到2008年達到100%。上述指標的實現,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抓落實的過程中,使健康教育工作不走過場,不漏掉一位受教育者。 [科]
【參考文獻】
[1]何景琳,許文青.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在中國[J].中國健康教育,2001,17(1):15.
篇9
跟腱是小腿后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腱向下合并成粗而十分堅強的肌腱。起于脛骨后面的比目魚肌、股骨內外髁的腓腸肌止于跟骨結節后方[1]。其長度約為17厘米左右,連接小腿肌群及跟骨,是人體最強有力的肌腱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趾屈踝關節,維持踝關節的平衡及跑、跳、行走等技能。人體在運動時肌肉收縮會牽拉跟腱,資料顯示,一般肌腱大約可以承受45~98 N/mm2大小的力,通常肌肉收縮對肌腱所造成的拉力絕大部分都小于這個范圍,但在高強度應力負荷下,突然的暴力作用會使其斷裂。跟腱斷裂(rupture of Achilles tendon)的科技名詞定義:是以跟腱局部明顯腫脹,疼痛,跖屈無力,不能踮腳站立,跛行,局部凹陷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組織、實施者。他的社會勞動按照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勞動的分析,屬于從事精神生產的復雜勞動。這種復雜勞動從形式上看,絕大部分是由示范動作、保護幫助、組織訓練等體力勞動構成[2]。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運用示范、保護和幫助等教法手段使教學任務達成。動作示范,是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師用自己的身體直觀的具體表達某一技能動作形象、技術結構的一種方法。因為示范動作的規范性是學生建立正確動作表象形成技能的基礎,因此,教師非常重視自己的示范效果,通常在學生面前會舉心盡力地進行動作的展現,由于受教學過程、教學環境和即時身體狀況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教師因示范而受傷的案例屢見發生,筆者就是其中的一例,現將親歷受傷――醫治――康復過程作為一個案例進行相關問題的探討。
1傷者基本情況與受傷經歷
傷者性別:女;年齡:45歲;職業:某大學體育教師;受傷時間:06年4月19日。
受傷過程:體育籃球課上,給學生做“三步”上籃示范動作,下籃轉身運球疾跑時,右腳下一滑,只聽“膨”的一聲(如同寬皮帶斷的聲音),傷者憑借經驗即刻坐于地面,查看受傷部位,局部塌陷明顯,受傷部位感覺木痛厲害,根據運動醫學知識判斷“跟腱斷裂”!應急處理:第一時間將傷腳浸入冷水20-30分鐘,根據現實條件用冰鎮礦泉水2瓶敷于傷處,搭乘校車到達醫院就診。臨床診斷:醫生查看受傷部位;結論:“跟腱完全斷裂”;建議:住院手術治療。
2 治療過程
入院,醫生采用物理療法,根據“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的基本醫療原理,用冰袋敷于傷處,既可止痛又可止血,緩解傷情的發展,減輕局部腫脹,為次日手術做鋪墊。經過術前的各種常規檢查:受傷部位無明顯水腫,符合手術基本條件,次日上午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后醫師的臨床反饋:位于跟腱附著點上方4~8cm處,呈繩頭斷狀完全斷裂,針對跟腱斷傷情況,進行了斷面搭接與肌腱修補。切口長12cm,縫合19針,長腿石膏固定(從足部至大腿根),膝關節屈曲約45°、踝關節于稍跖屈位,傷腿適宜架高搭放,一周左右據傷口愈合程度由隔針拆線漸進至完全拆線,4周后由長腿石膏更換為小腿石膏,仍保持踝關節輕度跖屈。再固定4周后去除石膏,允許負重行走,開始進行改善步態和小腿肌力的理療。
3術后“功能”自我康復
體育教師是受過一定專業教育的群體,其知識結構、運動技術水平相對高于普通人群,當遇到運動損傷時,能運用習得的解剖、生理、運動醫學等相關理論知識預判傷情,合理地應急處理,但在傷后的功能恢復條件上,與專業運動員有專業的理療師和專門的康復器械相比,屬大眾化基礎,對于運動損傷后的康復,是以大眾通識條件下自我認知、感悟、康復訓練為過程。跟腱斷裂“功能”恢復期主要是指:術后傷口完全愈合,取下固定石膏以后階段。此階段受傷部位的主要特征是――腳踝下屈、傷口緊皺、關節僵硬、跟腱因手術搭接后短且堅硬、較長時間的石膏固定,肌肉萎縮,局部腫脹,走路瘸行等。根據以上術后病體特征,以專業醫生的建議為參照,以體育教師習得的專業性知識為基礎,以網絡、圖書為媒介,廣泛查閱、分析相關資料,結合傷者的本體感覺,以大眾通識條件為鍛煉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計劃進行自我實踐,并在計劃的實施中進行相應的調適。
3.1克服心理障礙,樹立康復信心
傷者經歷了手術的皮肉之苦和生活不能自理挫折過程,尤其當石膏完全取下,看到傷腿肌肉嚴重萎縮與正常腿外觀形態產生巨大反差時,心里承受的苦澀難表,具有肢體殘疾了的痛苦感。心情躁動,以為自己再也回不到過去,要遠離自己熱愛的事業,體育從此與之交臂,成為現實的“瘸子”等等....傷者的這些心理反應,是對傷情最后的恢復結果不明而產生的心理焦慮。對于任何傷病者來說,面對已然的現實,用最大的努力成就理想的結果是最智慧的。為使傷者對康復訓練樹立信心,首先,請傷者認同的專業醫師對其傷情有針對性地從醫學視角進行透徹的病理分析,使其了解跟腱斷裂的成因,掌握術后配合治療和有效的功能訓練的方法。其次,用較多運動中跟腱斷裂后功能完全恢復的案例來證明此傷的可恢復性,使傷者消除心里的愜意、揣測、緊張感。借用醫生的疏導,提高傷者對康復過程、方法、結果的基本認同,建立康復信心。
3.2大眾通識條件下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訓練計劃
跟腱完全斷裂手術修復要經過:縫合、修復、 跟腱表面附著的腱周組織的修復三個階段。術后再次斷裂也有發生,跟腱斷裂的功能恢復期主要是指術后傷口完全愈合,取下固定石膏以后的階段。此階段受傷部位的主要特征是腳踝下屈、傷口緊縮、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由于跟腱術中搭接,腱長縮短,走路瘸行等。康復訓練時必須遵循跟腱愈合的病理生理機制,既要防止對未愈合的組織施加過度負荷,又要預防制動、廢用對已愈合組織的負面影響。根據局部斷裂組織學愈合時間的不同,訓練計劃安排應循序漸進,在大眾通識條件下,可借助社會自然因素(居住地環境的自然條件“公園、小區周邊的公建健康設施”等)和家庭的自然生活條件(基本的生活用具“桌、椅、柜”、等,常用的理療設備“頻譜儀”、“電熱洗腳浴盆”等)做為基本的康復條件進行可操作的自我康復訓練。一搬多采用按摩、熱敷、電療、主動和被動拉伸活動、行走練習、肌力練習等康復手段[3]。在康復的不同時期,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功能恢復練習。
康復訓練初期――以靜態的適應性活動為主。
方法:借家里的“沙發、椅子”坐立,一手掐壓受傷部位,起一個輔助固定作用,控制活動范圍漸進延伸,另一手扶腳輕輕地上、下、左、右、轉動踝關節,通過背屈、直屈、內外側翻動,慢拉腳的內外側韌帶,提高關節的靈活性;一手掌心向下扶壓傷腿的近踝關節處,另一手扶握足底上推,兩手同時有控制地用力慢拉跟腱,使其適應受力;借助拐杖,腳適應性地觸地行走,逐漸受力,在動、靜態中反復練習;借“床、長沙發、地毯”仰臥,雙腿直膝或屈膝收、舉腿練習,提高腿部、腰腹的肌肉力量。
康復訓練中期――以加大傷腳的受力負荷,靜、動態練習為主。
方法:借公園(家)的長椅坐立,兩腿伸直,兩手體后扶墊,腳尖慢用力向上屈、伸踝,拉伸跟腱,提高肌肉、韌帶的主動收縮能力;坐公園(家)的椅子上,兩腳落地,大、小腿夾角90度,兩手用力彈性按壓受傷腳的大腿,使懸著的傷腳腳跟與地面接近,拉長搭接的跟腱,靈活踝關節;一手扶公園的“力木、樹”或家里的“柜子”等固定的可扶著的地方,傷腳前弓步立,另一手扶前腿,身體重心悠著前移,使腳踝受力,逐漸縮小腿與腳背的夾角,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拉伸跟腱;兩手扶公園里的“樹、杠、椅背”、或家里的“墻、柜、椅子”等,兩腳并攏,身體伸直,腳與墻相應距離,做雙、單腿的屈膝蹬伸,主要拉長跟腱,提高傷腳的承受力和踝關節的靈活性。根據練習程度,腳與墻的距離可增遠;兩腳左右開立,兩手背后,身體重心向傷腳彈性前壓,慢慢向下做連續蹲起動作,擴大踝關節前、后的活動范圍,深拉跟腱,增強傷踝的受力能力,提高腿部力量;兩手扶樹、墻的提踵練習,增強腳踝的承重耐力,提高協同肌力。
康復訓練后期――以提高肌肉耐力,動態練習為主,提高動作的抗障性。
方法:多到室外走動,在行走的過程中,提高跟腱用力的協調性,恢復傷腳的動作功能;多做上、下樓梯運動,提高傷腳的支撐力和腿部力量,使動作日趨協調;公園、小區內慢速跑和單換高抬腿走,提高傷腿的支撐能力和股四頭肌的抬腿力量;通過慢跑和身體相關組織活動充分以后,兩腿做弓步行走,傷腳腳背與小腿的夾角可視跟腱的可承受能力調整施力,利于拉長跟腱,交換腿前行時能提高傷腳的后蹬力量,減輕“瘸行”程度;公園(家)里,兩腿并直,體前屈壓腿,拉伸腿后韌帶促進跟腱牽拉,提高柔韌性;多做室外坡路的走或慢跑,通過改變蹬地的角度,提高傷腳的蹬地力量和用力協調性;兩腿一定距離手扶樹(墻),后腿蹬直做弓步交換提拉練習,提高支撐蹬地能力;公園(小區)內,行進間兩換高踢腿,提高跟腱的支撐受力;雙腳有控制地向前輕跳、交換跳等,提高傷腳的受力能力。
3.3自我康復訓練計劃的實施
早日回歸工作,恢復正常的功能與步態是傷者自覺、主動、積極地康復訓練的主要動因。有了主觀因素的存在,行動就會更主動、更積極。做到:每天早、晚訓練兩次,按各階段的訓練內容和腳傷的本體感覺,采取循環練習,動、靜結合的方法,選定練習內容,確定練習次數、訓練組數,動作幅度等,每次訓練一個半小時,天天堅持,風雨不誤。除此,更注重訓練后的機體恢復。從事運動的人都知道訓練后的恢復與再次訓練的關系。當年的“馬家軍”運動員能做到每天承載一個馬拉松的運動量,經國內、外專家研究認為:能做到這一點,主要就是“馬家軍”解決了運動后的恢復問題,不難看出運動后的恢復是保證再次訓練效果的基礎。因此,每次康復訓練后,都配合頻譜電療、按摩等物理療法,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緩解練習疲勞,保持練習頻度,提高恢復效果。經過歷時四個半月的努力訓練,收到很好效果。九月回歸工作崗位,能履行體育課基本職責。但此時由于傷腿經過較長時間的石膏固定,外部形態、肌肉力量、受傷部位的活動范圍等與受傷前仍有明顯差異,如見到的肌肉萎縮、肌肉力量減弱等現象。資料顯示,這些經過鍛煉均可復原。因為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構成,運動訓練能刺激肌肉,使蛋白質的合成代謝更加旺盛,從而為肌肉生長提供物質保證。肌肉的不斷增長,需要靠長期不間斷訓練的積累,肌肉的粗細又決定肌肉力量的大小。因此,練習的持久性是獲得肌肉力量和肌纖維增粗的重要環節。
在“跟腱斷裂”術后自我康復訓練過程中,應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鍛煉原則,切不可急于求成、超負荷、超幅度,以防二次受傷;應重視心態調適,對動作規范性的要求應由弱化到強化逐漸使功能恢復趨于常態;功能恢復練習以全身協同練習為好(因為,任何一個運動都不是單一的,是全身協調作用的結果),重視身體發展的全面性;練習內容應動、靜結合,合理搭配,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方見成效。
總之,體育運動的技術性對人體的承載能力要求很高,體育教師的工作特點受即時的教學環境、條件、身體狀況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示范動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是各種運動損傷的起因。“跟腱斷裂”是體育教師傷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筆者親歷受傷在自我功能恢復的訓練過程中收獲了經驗。對一個“跟腱完全斷裂”的傷者來說,自受傷到康復回歸體育教學崗位,歷時4個多月,無論從恢復的時間上還是傷腳的功能康復上都收到良好效果,“跟腱斷裂”術后的自我康復方法,值得同行傷者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勇剛. 外科學[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8.12 :562.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families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tentio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o recovery the automatic micturition function.Method:100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tention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according to admission order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rengthening health education to patients families including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intermittent 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for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and relat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passived with medical personnel heal and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The effect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related indexes were analyzed,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utonomous urination function and the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Result: Compared 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in the total score of quality life, bladder residual urine volume, recovery of automatic micturition time, independent urine output and the total satisfactory rate,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Automatic micturition function; Influ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4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27
脊椎有損傷的患者通常都會有膀胱平滑肌的排尿反射性的消失,從而導致了尿潴留[1]。特別是如果截癱患者的膀胱或其括約肌由于失去了神經支配之后發生了功能性的障礙,從而出現了尿潴留或者是尿路的感染,而膀胱里面的高壓的狀態又會導致膀胱、輸尿管的反流,并逆向損害患者的腎功能,也就是神經源性的膀胱,最后會導致患者腎功能的衰竭,這是截癱的患者發生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2-6]。怎樣降低脊髓損傷患者的并發癥及其發生率,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醫務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7]。并且近年來,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對于患者疾病治愈以及康復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8]。而且,獲得患者家屬的支持、理解以及配合,對于患者的治療都非常重要。所以,抓住患者住院周期當中相對有利的時機,并且對患者家屬進行相對的健康教育很重要。本研究中為探討強化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對于脊髓損傷尿潴留患者恢復自主排尿功能的影響,對100例脊髓損傷尿潴留的患者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脊髓損傷尿潴留患者,所有患者的損傷時間都是一周以內,且患者的病情穩定能配合治療,整個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進行,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17~55歲,平均(38.0±2.1)歲;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7~57歲,平均(38.0±2.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入院的宣傳以及無菌的間歇性導尿。間歇性導尿可以使患者的膀胱有間歇性的擴張,這有助于保持患者膀胱的容量以及恢復其膀胱收縮的功能。間歇性導尿法在進行治療時需要進行反復的插尿管,因此患者尿道的損傷是無法避免的,部分患者就會存在一定的憂慮,所以需要醫護人員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間歇性導尿的原因、目的和操作的過程。導尿的間歇時間要根據尿的殘余量而定,開始的時間間隔是4~6 h,導尿次數是4~6次/d。根據殘余的尿量來調整導尿的次數,如果殘余尿量>400 mL,要適當增加導尿次數。膀胱的內壓達40 cm H2O膀胱容量時,要增加間歇的導尿次數。隨殘余尿量的減少量可以慢慢延長導尿的時間間隔。如果殘余尿量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參考相關文獻,評定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以及各種指標的情況。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殘余尿量的情況,以及患者治療之后恢復自主排尿的時間以及自主的排尿量。(1)患者殘余尿量的評估標準:在患者自主排尿后,立即將導尿管插入患者體內以引出其膀胱內殘余的尿液,準確測量并記錄下來,手術前后的兩周各自進行一次評估。(2)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復時間評估標準:觀察患者拔出尿管4~6 h后再次排尿一次的B超監測下殘余尿量,尿量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總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的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比較,觀察組效果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比較 觀察組膀胱殘余尿量比對照組更少,即觀察組比對照組效果更好,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自主排尿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恢復自主排尿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且自主排尿量也更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比對照組效果更好,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總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84.0%,而對照組的總滿意度60.0%,觀察組比對照組效果更好,兩組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434,P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脊髓損傷通常是由于各種各樣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導致脊髓的結構、功能不同程度損害,使脊髓的功能(包括運動、反射、感覺等)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9-13]。其中以排尿的功能為最常見癥狀,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且由于脊髓一旦受到了損傷其功能恢復的時間較長,而且大部分患者有可能會終身殘廢,這些都給患者及其家庭甚至是社會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和負擔[14]。對膀胱功能障礙其表現是尿潴留的患者而言,傳統采用的治療方法是依靠留置尿管的康復訓練[15-16]。但是由于在康復的護理過程當中,每個患者拔管的時間不同,因此會導致某些患者的拔管時間非常長,從而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這不僅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還會使患者因為治療并發癥延長了治療期從而增加了各方面的費用,這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而間歇導尿則使患者的膀胱間歇性的擴張,能夠模擬患者的膀胱儲尿和排尿的功能,這有利于患者膀胱反射性收縮的恢復,從而逐步的降低患者膀胱內殘余尿量,間歇導尿可以降低脊髓損傷尿潴留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
本研究中發現,兩組患者在實施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比治療前的總評分更高,即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效果比沒有進行健康教育的對照組更好。在患者的整個恢復過程當中,家屬的照顧以及安慰顯得相當重要。患者不能進行自主排尿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間歇性的導尿以幫助患者進行排尿,這個過程不如正常的生理排尿過程,使得患者非常的辛苦,因此家屬的陪伴以及勸導不僅能夠幫助患者配合以完成導尿,還可以在護士的相關指導之下進行護理,從而有效防止患者泌尿系統感染以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17]。而且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膀胱殘余尿量比對照組更少,其治療效果更好,而且患者恢復自主排尿的時間也明顯更短,自主排尿量比對照組多。此外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84%,而對照組總滿意度為60%,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患者家屬進行同步的相關健康教育對脊椎損傷的患者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醫護人員因此應該充分重視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以使他們了解有關的康復知識,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從而使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家屬的關愛、鼓勵以及支持,進一步的調動了患者進行主動訓練的積極性以及潛能;能夠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能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從而真正的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質量,則強化患者家屬健康教育對于脊髓損傷尿潴留患者的治療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海萍,盧惠娟,姚劍英,等.脊髓損傷患者照顧者照顧負擔與應對方式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06-909.
[2]孫知寒,邱卓英,朱平,等.脊髓損傷心理壓力應對量表的編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6):518-522.
[3]廖利民,吳娟,鞠彥合,等.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管理與臨床康復指南[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4):301-317.
[4]李景偉,馮世慶,焦新旭,等.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并發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7):569-572.
[5]曾采采,丘雪梅,劉潔杏,等.中西醫綜合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尿潴留的效果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7):1839-1840.
[6]靖華芳,廖利民,付光,等.脊髓損傷患者上尿路功能損害的相關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6(4):544-547.
[7]繆碧琴,周科.家居環境改造對脊髓損傷患者出院后生存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24(9):885-886.
[8]郝春霞,李建軍,周紅俊,等.226例脊髓損傷患者康復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23(10):972-973.
[9]何霏,張雯,楊蓉,等.脊髓損傷患者肺康復治療的現狀和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2):176-179.
[10]劉西花,高杰,岳壽偉,等.脊髓損傷患者尿路感染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3):261-262.
[11]李淑琴,唐潔,羅興利,等.康復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狀態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7):658-660.
[12] Bombardier C H, Smiley J.Measur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Rehabil Psychol,2015,60(2):211-212.
[13]呂衛華,衛金歧,趙君,等.脊髓損傷患者醫院感染常見部位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2909-2910.
[14]張麗瑾.康復科脊髓損傷患者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4(5):46.
[15] Miao X,Wu X,Shi W.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A clinical study[J].Indian J Biochem Biophys,2015,52(2):140-146.
篇11
醫院門診是候診流動人群主要聚散地,同時是疾病預防宣傳教育的前沿陣地。利用醫院門診候診場所的地緣優勢對候診流動人群發放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強全民普及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具有重大現實意義。2009年3月―2011年5月,項目人員在本醫院各門診對部份候診人群發放宣傳資料,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明顯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本院皮膚性病科門診,感染性疾病門診,婦產科,外科,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各診室門診并自愿配合項目人員調查930例候診人群發放宣傳資料,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男582例,女348例,年齡18―64歲,平均34歲,文化程度 ;大專以上384例,高中及中專270例,初中以下276例,職業:職員 366例,民工354例,農民138例,其他72例。
1.2方法 在醫院門診各候診室放影宣傳艾滋病防治政策和防治措施,板報展出與張貼宣傳畫和標語,營造艾滋病預防知識傳播環境。對每位來醫院就診候診人群免費發放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處方與宣傳小冊子和安全套各1份。教育內容包括艾滋病概念,預防措施,艾滋病危害以及正使用安全套及推廣等。
1.3問卷調查與資料處理 調查表采用自制“預防艾滋病基本知識健康教育問卷調查”于健康教育活動實施前后分別進行抽樣調查,調查方式采用無記名進行。完成問卷后當場收回。每次的調查方法均統一,調查資料及數據分析使用SPSS13.0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進行統計描述。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教育前發放問卷1082例,回收有效問卷930例,回收率為87.3%,教育后發放問卷930例,回收率有效問卷880例,回收率93.5%。
2.2 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情況見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預防措施知曉情況見表2。
3 討論
3.1健康教育干預效果是評估艾滋病性病行為改變的關鍵[1]。醫院門診是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窗囗,是任何公共場所不能所具備的地緣優勢。在對社會人群進行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過程中,醫護人員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力資源,最具有開展艾滋病宣傳教育的權威人員。項目選擇門診各候診室作為教育平臺對候診人群在候診暇間進行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具有方便,快捷,有效的宣傳途徑。
3.2健康教育后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明顯提高,調查結果表1顯示。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有些了解,正率為86.8―97.2%,但表1中的第8―13項知曉程度不容樂觀,很多知識非常模糊,正率為56.4―79.3%,尤其是共用辦公用品或用具以及多性伴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正率為56.4-56.5%。低于朱清云[2]、 李雪琴[3]等67.9%調查報道。說明部分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傳播的實質尚未清楚,提示在當今少數民族多元化社會背景下,山區醫院對少數民族人群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中,應從人們的保護動機出發,通俗易懂有具體性,針對性幫助和提高少數民族人群掌握預防艾滋病的相關知識。
通過宣傳教育后,目標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有了大幅提高,13項艾滋病相關知識中,12項知曉率達到了91.7%以上,證明在桂西山區醫院對少數民族候診人群以分發宣傳材料為主要方式開展艾滋病宣傳教育模式能夠在短期內提高該人群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可作為山區醫院對門診候診少數民族人群開展艾滋病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3.3健康教育后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預防措施明顯提高。
從表2調查結果發現,98%候診人群希望能獲取艾滋病防治措施的愿望和需求,反映他們希望解決醫療服務需求中居首位,尤其接受相關艾滋病防治知識的主觀愿望更大。這與近幾年國家對艾滋病宣傳和教育密不可分。這些恰當地推動了今后在山區醫院開展艾滋病宣傳工作中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尤其在皮膚性病門診和感染性疾病門診是性病/艾滋病患者較為集中的場所,病人主動性,需求性,迫切性和悔改性都高于一般人群患者,因此對醫護人員信任度和依從性較好。但是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于安全套正確使用可避免艾滋病傳播和推廣使用安全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阻力。從表2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前正確回答率52.8%,健康教育調查后正確回答率仍為65.5%。顯示該人群對于正確使用安全套有著較差的接受性,多數人把安全套的作用只停留在避孕上,這可能是害羞與面子或無所謂態度等因素有直接關系。傳統意識觀念和行為改變需要一定的長期過程,本次調查已經提示我們在今后在山區醫院對門診候診的桂西少數民族人群開展艾滋病宣傳教育中,應把工作重點廣泛放在安全套的正確使用和推廣上。
針對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對艾滋病防治中存在的突出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專項防治措施,利用醫院門診各候診室良好資地緣優勢,挖掘醫護人員良好資源優勢,開展對桂西山區少數民族候診人群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營造防治艾滋病一定的社會支持與知識傳播教育環境,提高人們對艾滋病自我防護意識與能力,自覺抵制艾滋病,全方位的擴大預防和普及防治艾滋病知識,使人人成為防治艾滋病執行者和宣傳者。最終達到遏制艾滋病在本地區流行和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潘新蓮,864例喑行為性病調查分析 [J]. 右江醫學,2009,37(1);10-13.
[2] 朱清云,白雪,黃志平,等.對深圳市健康體檢人群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3)∶195-196.
[3] 李雪琴,楊鶯卿,林碧蓮,發放資料對門診患者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護理學報,2007,14(1)∶83-84
篇12
1 術前健康教育
1.1 疾病簡介 向病人介紹子宮肌瘤發病機制、疾病相關知識及治療方法,告訴病人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針對發生部位不同,手術方法也不同,但對于肌瘤小于孕2個月大小的、癥狀輕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方法分為腹式子宮全切除和次全切除術、肌瘤摘除術、陰式子宮切除術,依病人具體情況而定。
1.2 心理指導 需要手術的病人大多數有精神負擔,表現對手術的恐懼,對疾病知識缺乏,擔心是否發生變性及手術后女性特征喪失;其次,也有對經濟的顧慮,往往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通過與病人的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溝通,不斷進行心理安慰、鼓勵,并與其丈夫共同討論,告訴他們手術的方式及治療效果及術后性生活不受影響的信息,使其消除顧慮,增強治療的信心。用治愈的病例現身說教,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緒,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作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使病人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手術。
1.3 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 術前準備:包括皮膚、腸道、陰道準備及留置尿管。①備皮范圍:上到劍突下,下至兩大腿上1/3處,兩側達腋中線,外皮膚。②腸道準備:術前晚及手術日晨,用1%-2%肥皂水灌腸。近年來采用甘露醇進行術前腸道準備,效果較好。術前夜將20%甘露醇500ml稀釋至1500ml左右口服。因甘露醇為高滲性藥物,口服后可吸收腸壁水分,促進腸蠕動,起到有效腹瀉,達到清潔腸道效果,但心、腎功能不全者禁用。③陰道準備:術前3日,每日給予陰道沖洗一次,子宮全切者用2%龍膽紫涂宮頸及陰道后穹隆,為術中作標志及起到消毒作用。④常規留置導尿,以免術中誤傷膀胱。⑤術前12小時禁食,4-6小時禁飲水,對睡眠不佳者,可遵醫囑術前夜給安定20毫克肌肉注射,以利患者充分休息。
2 術后健康教育
2.1 用藥指導 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2.2 病情觀察 ①監測生命體征:每15-30min巡視病房一次。每4h測量生命體征一次,待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一日測量2次。②觀察術區敷料有無滲出及陰道流血情況。術后給予腹部壓沙袋6h,以減少出血。③觀察疼痛性質、程度,根據病情給予止痛劑。
2.3 與活動指導 ①硬膜外麻醉術后6h內,給予去枕平臥位,6h后為半臥位,有利于盆腔引流,使感染局限化;②鼓勵病人在床上翻身及活動四肢等,防止腸粘連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③24h后鼓勵病人離床活動,先在床上坐起,無不適后下床活動。
2.4 飲食指導 ①未排氣前,進無糖、奶流質食物,少量飲橘子汁以促進排氣,避免腹脹發生。②排氣后第一日進流質飲食,第二日進半流質飲食,第三日改為普食,避免進食含糖高食物,防止腹脹發生。③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食物為宜,以保證機體正常需要,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和組織修復能力。
2.5 出院指導 ①保守治療者,每3-6個月隨訪一次,觀察肌瘤是否增大及是否發生變性。②子宮全切除術者,一般需要休息3個月;子宮次全切除術、肌瘤剔除術、陰式子宮切除術一般需要休息1個月。③術后2周內嚴密觀察陰道流血量,一般不超過月經量,如超過月經量應及時來院檢查,查明出血原因。④子宮全切除術后3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子宮次全切除及陰式手術1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以免影響組織愈合,避免重體力勞動。⑤加強營養,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飲食為主。飲食中應有粗纖維素,防止發生便秘。⑥保證按時復診,術后1個月來門診復查。⑦保持外陰清潔,及時更換內衣褲及衛生護墊。
3 并發癥的護理
3.1 腹脹 早期協助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如勤翻身,床上坐起,以后逐漸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恢復.如術后第3天仍未排氣,可針刺足三里,也可肌注新斯的明015-1mg。
篇13
【關鍵詞】 臨床路徑; 子宮切除; 健康教育
臨床護理路徑是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模式,是針對某一疾病,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時的指導、接診時的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理想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的一個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圖表的形式提供有時間和有效的照顧,使診療、護理有序,減少漏項,提高質量[1]。能指導護士有預見性、主動地開展工作,使患者明確護理目標,自覺參與疾病護理過程,以最經濟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2]。筆者所在醫院應用臨床路徑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年齡33~61歲,平均 (37.1±8.2)歲,經統計學檢驗,2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文化程度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組均在腰麻和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實行子宮全切或子宮次全切除術。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傳統的健康教育從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術前、術后、出院宣教,由責任護士進行,宣教后沒有相應的評估,每次宣教的內容較多,針對性不強。
1.2.2 實驗組按照臨床護理路徑的要求對患者進行護理,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包括:(1)收集資料:由護士長組織部分高年資有經驗的護士開會,分配任務,并查閱文獻、調查病歷、收集資料,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根據患者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問題和需求,并結合醫生的治療計劃,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2)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對小組成員開展臨床路徑相關培訓,制定職責,使他們掌握臨床路徑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小組成員在接診時,按照標準選擇進入臨床路徑的子宮切除術患者。根據所設計的臨床路徑表,進入臨床路徑,并與醫生、醫技科室合作,取得他們的配合。護士根據路徑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對其進行反復評估、教育、評價,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行為。
1.3 效果評價
1.3.1 健康教育知識測試 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檢測包括入院指導,術前化驗、心電圖、胸透等常規檢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術前陰道準備和腸道準備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留置導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手術后的臥位,緩解疼痛、預防尿潴留、促進腸蠕動的方法,術后的飲食,切口護理,術后活動計劃及注意事項,出院指導等。責任護士就健康教育各項指標對患者(家屬)進行提問,以百分計,80分以上為合格。
1.3.2 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 采用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在出院前進行問卷調查,以百分計,90分以上為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兩組實施健康教育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實施健康教育結果比較 n(%)
從表1可見,實驗組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臨床路徑是由發展小組成員根據某種疾病診斷或手術而制訂的一種治療護理模式,按照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制訂護理流程,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流程來接受治療、護理。臨床路徑作為目前最新的單病種質量管理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或避免服務對象康復的延遲以及資源的浪費,使患者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應用臨床路徑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有以下優勢。
3.1 使健康教育更全面有效 目前臨床護理人力資源緊缺,工作中很難做到一名護理人員提供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系統的、連續的教育,而多名護士參與一例患者的健康教育,易出現遺漏,使教育不深入,效果很難保證。健康教育臨床路徑表使護理人員依據路徑對患者進行從入院到出院的系統、動態、連續而又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避免疏漏,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用路徑表作指導避免了因護士年資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健康教育,同時護士長依標準進行質量考核評價,促進了教育的有效性。
3.2 健康教育達標率和患者滿意度均有明顯提高 臨床護理路徑是由醫生、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針對某個診斷或手術所做的最適當、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與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照顧質量[3]。結果顯示:通過實施臨床護理健康教育路徑,促進了護士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密切了護患關系,患者滿意度從80%提高到97%。
3.3 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得到提升 美國聯合委員會國際部頒發的醫院評審標準(JCI標準), 強調護理質量“以人為本”和持續改進,要求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質量標準,為患者提供“可及與連續醫療護理服務”[4];要求落實持續質量改進評價體系,重視護理工作流程的完善、資料收集與評價,注重護理質量管理過程的程序化、標準化、模式化,形成不斷上升的良性循環趨勢[5]。臨床路徑使護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規范化、具體化,護士知道應該做什么,怎樣做,工作有了依據,每日、每班的護士嚴格按照路徑計劃表開展健康教育,能夠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給予修改、補充,持續改進護理質量。且通過對醫療質量的實時監控和事前控制,持續改進服務流程,改善系統整體功能,預防錯誤發生,為新形勢下廣大醫務人員自我保護和規范醫療風險提供了最大可能[6]。
參 考 文 獻
[1] 雪麗霜.日本對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研究.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2):547-549.
[2] 蘇秀寧,王小玲.臨床護理徑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30-31.
[3] 袁儉云,黃立平.臨床路徑實施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2:5-8.
[4] 陳育德,王羽,陳同鑒.美國聯合委員會國際部,美國聯合委員會國際部醫院評審標準.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