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行政決策機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行政決策機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行政決策機制

篇1

[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1-0021-02

行政決策機制是指對制定行政決策的機構、程序以及制度所作出的一些安排。行政決策是行政領導的基本職能,是行政管理的中心環節。行政決策從主體上說,反映了行政領導者行政能力的高低;從客體上說,決定了行政管理效果的優劣。我國在對外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行政決策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出了由單一決策走向復合決策,由經驗決策轉向科學決策,由個人決策發展為團體決策,由單一行政部門決策向吸收各種咨詢機構共同進行決策的良好發展勢頭,適應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但是,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有的還很突出,并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地方,部門的領導往往是在沒有充分進行調查研究,協作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情況下拍腦門決策,拍胸脯保證,導致決策失誤,給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損失;二是現有的決策規則和程序不完善,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缺少廣泛的參與,明為集體領導、集體決策,實際上是少數甚至個別人隨意決策,盲目決策;三是決策責任制不健全,都想說了算,又都不想承擔決策的風險和責任;四是實行科學民主決策的基礎建設比較薄弱,特別是在人才和信息方面。因此,為了提高行政決策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實現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篇2

推進基層政府的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等相關基礎性保障制度,是保證基層政府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制定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的重要手段,是檢驗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各基層政府根據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等有關規定,探索建立了相應的具體制度,實現了從“運動型決策”到“制度型決策”的轉變,推動了基層政府制度建設和重大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進程。然而,整體形勢還不容樂觀。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決策程序規定中的相關制度方面從上至下都是空白,有的政府即便出臺了相關規定,也是照抄照搬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等,脫離地方實際,可操作性差,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此,我們建議大力推行重大行政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的合法性查機制,建立成本效益分析、風險評估和跟蹤評估等具體制度,助推基層政府重大決策邁向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軌道。

一、合法性審查機制

基層政府首先要制定“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規定”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的合法性審查和備案規定”,為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有件必審、有件必備、有錯必糾”的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由各級政府法制辦承擔具體的合法性審查工作,包括政府規范性文件、常務會議紀要和重大行政合同在內的政府文件等。嚴格按照“先審查、后審議”的原則,在會議集體審議決定或者主管領導簽署之前,重大行政決策和行政規范性文件一律由法制辦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上會研究、不得簽署。此外,建議基層政府逐步探索建立重大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的公眾建議審查制度,加強對重大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的外部監督,以提高決策質量與認可度。

二、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一是要改變過去那種不考慮成本、不關注效益的觀念,尤其是決策機關(或決策者)更要確立正確的成本效益觀。二是建立獨立的決策成本效益分析機構。可在各級政府法制辦設立專業成本效益分析的單獨部門,以實現審查與監督職能的有機整合。三是強化相關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既要組織專門人員對成本效益分析必備內容模塊的學習,讓其充分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提高業務水平,還要組織政府機構的非該機構人員參加學習,讓其充分了解決策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和科學性,以增強社會基礎。四是加強政府決策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理論研究。目前我國尚缺乏成本效益評估的理論支撐,尤其在具體數據和分析模型理論方面極度匱乏。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力度,為政府決策的績效分析提供智力支持。

三、風險評估制度

政府制定重大政策是關乎社會公共利益、百姓幸福安康的大事,因此建立事先的(包括法律風險、社會風險、環境風險、經濟風險等)風險評估制度確有必要。雖然從表面上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已經漸次形成但究其實質,其法治化狀態卻不容樂觀。我們認為,優化基層政府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制度,一是提高對風險評估制度的認識。要改變過去在評估工作中因唯GDP而導致的避重就輕現象,要深刻地認識到該制度設置的降低決策失誤風險、避免不必要損失的重要價值,真正將其納入法治政府建設的議事日程。二是科學界定評估對象。基層政府的重大決策的評估對象多集中于征地拆遷、農民負擔、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公益事業等重大領域的事項,必須要明確評估對象的內容和重點,避免整齊劃一的形式主義。三是完善評估程序。在進一步規范和落實“五步工作法”的基礎上,注重在重大決策作出之前或過程中的評估工作,并形成動態評估機制,注意加強評估后的動態追蹤監測。四是科學設置評估指標體系。當前的評估指標體系過于籠統,無法真正發揮評估的效力。五是重視評估制度的配套建設。加強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培育和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實現廣泛的外部約束;理順風險評估制度的組織領導體制,確保有序的組織管理;推行風險評估的責任追究倒查機制,建立有力的內部監督;加強風險評估制度的法制建設,筑起穩固的制度屏障。

四、結果公開制度

政府制度建設和重大決策的結果公開制度,也即建立廣泛的公眾參與制度。實踐中,基層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相當薄弱。對此,一是應當適當延長規范性文件的審查期限,擴大意見征求范圍,以便更加科學的平衡規范性文件制定質量、民主性要求與制定效率之間的關系;二是應當明確規定多種形式的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方式和渠道,解決征求意見方式單一、公眾知悉渠道少、征求意見效果差的問題。對于涉及地區經濟社會全局規劃與長期發展,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切和利益訴求的重大行政決策,發動公眾參與、實現結果公開同樣意義重大,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對此,一是完善本地重大行政決策的程序規定,明確公眾參與政治訴求的具體權利范圍和參與方式,為其提供法律依據,讓公眾參與理性化、規范化、有序化;二是探索第三方民意機構參與利益協調的模式,由重大行政決策的利益相關人組成“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參與到立項設計的階段,以“征集民意、協調矛盾、監督評價”為工作宗旨,有力規避官員“拍腦袋”的決策風險;三是探索建立“參與式預算”模式,讓社會公眾能夠親身參與決定部分(或全部)的可支配預算或公共資源,以促進資源的公平分配、激勵行政體制的改革和監督行政工作人員的行為,消弭官民之間的區隔與矛盾。

五、軌跡監控制度

篇3

服務型政府旨在強調政府的公共性與服務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探索提上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日程。

根據這一情況,《服務型政府決策機制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計劃通過實地調研、理論思考、多向比較和原因剖析,對政府的職能部門、公務員、服務對象以及普通的社會公眾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服務型政府決策過程中的社會心理因素,對公共服務型政府進行更為具體、深入的研究。

根據研究方案,本次研究選取了四川省宜賓市、云南省瀘西縣、河南省駐馬店市、河北省廊坊市的部分城鄉作為調研區域。在四地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輔之以小型座談會、入戶交談等方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99份。

二、影響服務型政府決策機制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

(一)在本次調研選取的樣本中,男性占53.4%,女性占46.5%;2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平均只占8.8%,而20歲到50歲之間人群占到82.3%,使得最終的調查結果更具客觀性和時效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專、本科以上學歷者達到了58.3%,高中、中專所占比率為26.0%;就從事的職業而言,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工作的占24.5%,企業工作人員占19.3%,其余人員如學生、個體經營戶、退休人員等總共占到51.5%。

(二)在被調查對象對政府部門及其相關活動了解方面,知道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占51.0%,不了解的占49.0%;同時;參加過政府活動(如網上征求意見、電話咨詢、參加聽證會等)的人員占70.0%,一次都未參加過的占30.0%左右。可以看出,現階段已有相當部分人員愿意去了解和關心政府面向百姓的活動,關注政府的決策,但是人們所知道的或者所參加過的活動卻很少。調查數據還顯示,參加過“網上征求意見”的人員約為25.0%,參加過“電話咨詢”的僅為10.0%,而參加過多項活動的不到總樣本的7%。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大力加強對民眾有關知識的宣傳,將老百姓提出的意見真正落到實處。

(三)在民眾獲取政府信息渠道方面,幾乎有一半的人通過如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來了解政府的決策,所占比例為51.1%,另外有34.4%的人不能夠或不愿意通過公開渠道來了解政府的相關決策。這些情況反映出,現階段仍有部分群眾無法獲知政府的相關重要決策,這無疑會造成了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鴻溝,相關部門應加強配套設施的建設,盡力保證絕大多數群眾能在較快時間內獲悉政府的決策和主要精神。

(四)就群眾對政府決策過程的態度而言,有近75.0%的調查對象認為,現在政府的決策過程是公正透明的,同時有25.1%的人認為政府的決策過程沒有做到透明公正。這個數據反映出,絕大多數民眾對政府決策過程是持滿意態度的。數據顯示,有54.5%的調查對象認為,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只做到了部分透明,仍有一些決策并未向公眾公開,只是將最終的結果向群眾宣布。在“對政府哪些決策較為關心”的訪問中,有高達70.0%的被調查對象對政府的“便民措施”最為關心,其次約有50.0%的人對政府的“人事任免”也很關心,其它如“政策法規”、“發展計劃”、“政府預決算”等,也有相當部分群眾對其持關注態度。

三、服務型政府決策機制的社會心理改善路徑

(一)提高公眾對服務型政府決策機制的認識與了解。應向民眾大力加強服務型政府以及決策機制的傳播和講解,真實做到讓百姓知道和信賴服務型政府,讓大家切實體會到服務型政府及其所發揮的各項職能為自身所帶來的便利條件。

(二)拓寬公眾與政府部門的聯系渠道。政府機構好比一個巨大的信息集散地,政府部門應主動地、有計劃地收集信息,及時公開地傳播信息,盡快通過各種信息媒介和渠道向社會各界公開,并建立和完善各種監督機制。

(三)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關心度與滿意度。公眾滿意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價值取向。要通過轉變“官本位”意識和政府功能再造,建立公眾滿意度指標體系,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等工作,提高服務的公眾滿意度。

(四)提高公眾對政府活動的參與率與積極性。為了有效提高公眾對政府部門活動的參與積極性與參與率,應該構建合理的公眾參與機制,一是民主決策,擴大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二是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矛盾的產生;三是提高各級政府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能力及水平。

(五)提高政府信息和決策的透明度。主要是增加政府活動即工作程序、工作內容的透明度,包括立法活動、政策制定、法律政令實施、公共開支等相關信息。另外,政府工作人員的有關情況也需要根據實際需要予以適度公開。

參考文獻:

[1]董田甜.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政府執行力[J].唯實 , 2007,(12)

[2]張創新,韓艷麗.服務型政府視閾下政府執行力提升新探[J].中國行政管理,2010,(10)

[3]馬佳男.行政決策的合法化、科學化以及民主化[J].科技智囊,2009,(05)

篇4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粗放型增長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也逐漸顯露,資源、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貫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尤其是通過各種方式落實好節能減排問題。

本文試圖解決兩個針對有效性的疑問:第一個疑問實質是分析在我國施行三類不同減排政策的優缺點,比較各種方式在社會整體福利方面的差異,探討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放權交易是否最優。第二個疑問試圖探討由壟斷帶來的市場勢力問題,研究市場勢力會如何影響排放權交易結果,在市場形成與有效運作方面找出一些應對辦法。

然而,由于排放權交易在國內處于試用和發展的早期階段,缺乏數據基礎,很難通過實證手段對有效性進行研究。而實驗經濟學可以通過實驗模擬彌補缺乏數據支撐的短板,為政府決策排放權交易提供詳實的依據,為如何實踐提供啟示。

二、文獻綜述

利用實驗方法進行環境經濟探討大致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論證排放權交易這一政策制度的有效性,另一類探討了運行機制環節的具體設計。

第一類有效性的研究也可以分成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的研究關注科斯定理在消除外部性上的有效性,比如Hoffman、Spitzer (1982)[1];Harrison、McKee(1985)[2];Shogren(1998)[3]以及Rhoads、Shogren(1999)[4]的實驗。第二方面的實驗試圖對不同減排政策的效果進行比較,最典型的是Plott(1983)[5]設計和開展的一系列實驗,該文也是本文實驗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第二類研究關注機制運行層面,大致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了當排放權拍賣方式改變后,交易的有效性是否會被影響。其中一些研究采用了收入中立拍賣方式,比如Franciosi等(1993)[6]以及Ledyard和Szakaly-Moore(1994)[7]的研究。此外的研究關注美國環保署(EPA)所采用的排放權拍賣方式,具體研究參見Cason和Plott(1996)[8]。第二方面探討了競爭市場這一重要前提不成立的情況下,排放權交易有效性會有什么程度的影響。Smith、Williams(1989)[9]以及Godby(1999)[10]、Muller等(2003)[11]都對存在市場勢力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進行了探究。

本文作為一項初期研究,只是希望在中國背景參與者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簡化的實驗,研究在我國施行不同的減排政策會達到怎樣的結果,為后續的實驗研究提供參考基準。同時考慮到初始分配對市場勢力的敏感性,嘗試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政策啟示,為盡快推動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提供依據。

三、經濟實驗說明

(一)實驗參數設定

本問實驗是建立在一個基于雙向拍賣機制的虛擬產品市場上,在這個虛擬的產品市場上,有12個實驗參與者,其中6個被隨機分配為產品市場上的賣方,另外6個則被分配為產品市場上的買方。在這個市場中只有一種產品,即每個賣方生產的產品都是同質的,每個買家需求的產品也是同質的,而每個賣方成本和買方保留價格的參數設置與Plott(1983)[5]的研究保持一致。

由于本實驗研究的是具有負外部性的市場,所以實驗中設定每個實驗參與者都會從其交易的收益中扣除一部分市場損失費,這個損失費數額是市場中該輪交易數量的函數,也就是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性”,具體設置同樣參考Plott(1983)[5]的研究。

根據如上的參數設定,本文可以給出基于私人成本、社會成本的供給曲線以及需求曲線來分析存在外部性的市場均衡以及社會最優均衡,參見圖1。

若不采取措施,理論上來說,均衡在價格為244,交易量QP為24單位。考慮外部性的情況以后,社會最優均衡在交易量QS為13,社會最優均衡價格應為269。

(二)實驗方案設計

本文實驗一共分為四個具體小實驗。前三個實驗旨在比較三大減排政策的作用效果差別,實驗1為行政標準政策的實驗,交易量的最大值被限定為理論上推導出的QS水平,即13單位。一旦達到最大交易量,所有的交易即刻停止,實驗結束。實驗2為污染稅政策的實驗,實驗預先設定一個稅率(即理論上社會最優均衡處對應的稅額),對于每一筆成功的交易,賣方均需要繳納一筆稅費。實驗3為排污權交易政策的實驗。在此實驗中,除了之前設定的虛擬的產品交易市場以外,還存在一個雙向拍賣的排放權交易市場。只有擁有排放權的賣方可以賣出商品,一個排放權對應一單位的商品。實驗4旨在進一步探究存在市場勢力時,排放權交易的實驗結果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實驗3和實驗4會將13單位排放權(與社會均衡產量對應)在實驗開始免費發放給實驗參與者,區別在于,實驗4中大部分的排放權(10單位)將會被分配給同一個參與者,及產生了一個在排放權市場擁有絕對市場勢力的參與者。具體分配見表1。

為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對于同一組參與者,每一個實驗將會重復四輪,同時會選取四組不同的參與者進行實驗以避免出現偶然結果。實驗被試均選自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大二與大三的學生,共48人參與實驗。每個實驗每輪持續15分鐘,經濟實驗一共耗時四小時。為避免被試實驗疲勞,各組實驗之間會有短暫的休息時間。

四、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減排政策的比較分析

1.產品市場價格的比較。圖2是前三個實驗的市場平均價格對比圖。由圖2可以看出,實驗1中,產品平均價格依然趨向于市場均衡價格244,說明僅僅利用行政手段對污染進行總量控制,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市場交易的內部機制。

實驗2和實驗3的平均價格則均接近于社會最優均衡價格269。在此價格下,只有成本低的賣家和保留價格高的買家有能力進行交易。從實驗總體來看,稅收和排放權交易這兩種政策優化了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行為,引導具有保留價格或成本優勢的買賣雙方進行交易。

稅收政策下的價格水平要明顯高于排放權交易政策,原因在于起初免費擁有排放權的賣方并未將排放權計入成本,會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售產品,而當自身擁有的排放權用盡時,出于規避購入許可證卻無法賣出產品的情況出現,賣方在排放權交易價格較高的情況下會保持高度謹慎,從而使得產品價格維持較低水平。而在污染稅政策下,賣方直接將稅收考慮進成本中來制定更高的價格,并不傾向于降價。

2.產品市場交易量比較。

實驗1中限定最大交易量為13,根據后幾輪實驗數據,交易量確實會達到13。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這些交易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進行的,所以市場中還存在很多實際未達成的交易意愿。而實驗3中,最初幾輪實驗中分配下去13單位的排放權,在實驗截止時都會存在作廢現象,但是到了后幾輪重復試驗中,這一現象發生了好轉,排放權能夠交易完全,反應排放權交易通過學習效應改善了運行效率。

污染稅政策實驗的結果則較為不同,交易量明顯偏少。這是由于賣方由于承擔了稅收進而制定較高的價格,與此同時買方抱有觀望態度,雙方持續僵持,從而降低了交易量。

減排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排放,在本實驗模型中,交易量直接對應于排放量,交易量降低意味著污染排放的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效果并不是單純追求排放越少越好,這不符合以人文本的理念。政策的最佳效果應該是使得市場趨向于社會最優均衡,即本模型中對應的13單位,雖然本文設定的污染稅水平已經是理論上的社會最優稅率,仍不能較好地使得實驗結果趨向均衡,這與Plott(1983)[5]的結論有明顯的不同,原因在于我國稅收制度不如國外健全以及普遍,一方面表現為污染稅在我國并沒有被廣泛接受,另一方面在于稅收結構調整存在問題,污染稅開征的同時如果不能降低其他稅種,會造成賦稅總水平將提高,這就引發了民眾對稅收政策的敏感性。

3.參與者交易收益對比。

圖4是三個實驗中參與者的交易收益對比圖。根據給定的賣方成本與買方保留價格,可以計算出理論均衡水平下,每個參與者能獲得的實驗收益,趨勢基本如圖所示,1號、2號和3號擁有較低的成本,7號、8號和9號擁有較高的保留價格,所以這4個參與者能獲得更高的交易收益。

在實驗2中,參與者的之間收益明顯比較接近,這是由于雖然只有賣方需要繳納污染稅,但實際上稅收是由買賣雙方共同分攤的,這會導致買賣雙方的收益同時減少,并引起不同參與者之間的收益差距減少。若不采取任何輔助的補貼措施,容易導致市場萎縮,也會造成低成本賣方喪失自己的成本優勢。

此外,對比實驗1和實驗3,在排放權交易政策下有優勢的交易方會容易獲得更大的收益,而沒有優勢交易方的收益被壓縮,在4號、5號和6號交易者身上體現最為明顯。這說明排放權交易可以引導部分沒有優勢的廠家退出市場,避免發生虧損現象,也是市場效率提高的來源之一。

4.產品市場效率對比。圖5是三個實驗的市場效率對比圖。根據理論預測(圖1),可以計算出社會最優均衡下,市場的理論最大總收益值,具體為261。考慮市場效率參數θ,θ具體為實驗中所有參與者的實際總收益與市場理論最大總收益的商值。

根據結果來看,行政政策的市場效率最低,在50%左右浮動;排污稅政策的市場效率居中,大致為80%,而排放權交易政策的市場效率最高,達到90%以上。與Plott(1983)[5]的結論對比發現,我國參與者在稅收政策下的市場效率明顯低于西方國家,這進一步反映了稅收政策在我國實施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市場效率的高低最能反應政策的有效性,這是由于市場效率越高,說明更多的交易是在擁有保留價格或成本優勢的買賣方之間進行的,而不是由生產成本高的賣方和保留價格低的買方之間進行。

(二)市場勢力對排放權交易的影響研究

實驗4的市場平均價格與實驗3差別不大,均趨向于社會最優均衡269,且交易量也為固定的13單位,但在市場效率上具有一定差異。

圖6顯示的是實驗2、實驗3和實驗4的市場效率對比圖。可以發現,當大部分的排放權被分配到一個賣家手中,即此賣家在市場具有壟斷地位時,市場效率明顯降低,甚至低于污染稅政策下的市場效率。

根據理論預測,擁有10單位許可證的4號參與者應將5單位的排放權賣給成本較小的廠商,那么在理性的假定下,市場能達到社會最優均衡。然而,要求4號作出這個正確的決策是很困難的,一方面他不知道其他廠商的成本,另一方面排放權價格由于賣方數量較少,即使擁有壟斷力量也無法以很高的價格出售。根據實驗發現,4號參與者會選擇過多的排放權出售產品,而非將其賣出。這樣他就將低成本的賣家擠出了市場,直接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

該實驗說明排放權的初始分配機制對于中國碳市場非常重要,若在碳排放權市場建立初期,將大部分排放權免費分配到高排放企業,不可避免會讓他們在排放權市場上形成一定勢力,導致生產誤配型的市場效率降低。

五、總結與政策建議

本文共進行了四組實驗,結論如下:

第一,行政政策只能控制污染排放總量,無法改善市場運行狀況,不能引導高效率的交易行為發生。

第二,污染稅政策和排放權交易均能使市場價格達到理論預期均衡,但相對而言,污染稅很可能導致市場交易量過少。考慮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國稅務體系不夠健全,以及參與者對于稅收的過激反應。

第三,排放權交易是一種較為理想,且市場效率最高的減排政策。

第四,排放權分配中的市場勢力會顯著降低效率,因為會引起生產誤配。

針對前文得出的結論,本文給出了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限定總量的行政政策無法高效地解決減排問題,應該推動污染稅和排放權交易制度進行減排。

第二,健全稅收體系,調整稅收結構,在開征污染稅的同時考慮降低企業的其他賦稅或者給予補貼,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在排放權初始分配上應避免某些行業乃至企業市場勢力過大,在實體經濟層面來說就是盡可能降低行業門檻,放開壟斷。

第四,建立良好的污染排放監控系統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監控與對于偷排的懲處,將為排放權交易正常運行提供最堅實的基礎保障。

本文在減排政策抉擇和運行機制設計上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后續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比如討論排放權交易中如何引入有償的初始分配,以及排放權的存續期等問題。

參考文獻

[1]Hoffman,E.,and M.L.Spitzer(1982),“The Coase theorem:some experimental tes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5:73-98.

[2]Harrison,G.W.,and M.McKee(1985),“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Coase theore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8(3):653-670.

[3]Shogren,J.E(1998),“Coasean bargaining with symmetric delay cost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4):309-325.

[4]Rhoads,T.A.,and Shogren,J.F.(1999),“On Coasean bargain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Applied Research,December.

[5]Plott Charles R.,Externalities and Corrective Policies in Experimental Markets,The Economic Journal,1983,93,p106-127

[6]Franciosi,R.,R.M.Isaac,D.E.Pingry and S.S.Reynolds(1993),“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ahn-Noll revenue neutral auction for emissions licens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4(1):1-24.

[7]Ledyard,J.O.,and K.Szakaly-Moore(1994),“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trading pollution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5:167-196.

[8]Cason,T.N.,and C.R.Plott(1996),“EPA's new emissions trading mechanism:a laboratory evalu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30(2):133-160.

[9]Smith,V.L.,and A.W.Williams (1989),“The boundaries of competitive price theory:convergence,expectations,and transactions costs”,in:L.Green and J.Kagel,eds.,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Vol.2 (Ablex Publishing,Norwood,NJ).

篇5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現存問題

1、財務管理履行職能較差。我國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財務管理上的影響也始終未能消除。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等職能不清,職責不明,針對財務管理認識有待加強,財務管理仍然是粗放型管理,財務制度也有待完善。許多單位財務管理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仍然是領導實現掌控資金,財務人員只負責記賬、算賬和報賬的傳統工作模式。

2、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較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承擔著政府行政職責,因此無法實現完全市場化管理,導致部門預算有失規范,經費使用不夠合作,費用支出沒有計劃定額或者未能有效執行。而財務部門在財務管理上大都為事后進行核算,事前預測以及使用控制嚴重不足,相關經費考核也大都流于表面,導致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較低。

3、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欠缺。許多單位還未形成完整的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會計、出納職責不清,工作交叉,管理混亂,未能形成監督機制;會計崗位設置不夠合理,兼崗現象普遍存在,許多無法相容的職務沒有分離,出現出納兼管記賬,現金兼管檔案等情況;部分單位財會人員在權利和經濟利益面前毫無原則,只是根據領導意圖工作,違規操作違法執行等情況時有發生;針對財會管理缺乏有效地監督考核體系,造成財務人員壓力小、責任心差;部分單位在物資管理上存在漏洞,針對資金支出、報銷憑證審核等也管理不嚴。

4、經費預算計劃執行不足。做好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預算是關鍵,其相關財務收支都應根據預算嚴格執行。然而現實當中因各種因素影響,經常出現預算不精確,預算內容不周全,無法體現單位財務收支整體狀況以及目前的工作重點內容。的全貌和體現事業 單位的工作重點;在經費使用方面也無法有效控制,領導簽字立即予以報銷,針對預算執行較差。

5、年終財務結算決算混亂。事業單位的年終財務結算決算是在整個會計核算的關鍵環節,要對上年度財務狀況進行清理結賬,編制上報年度決算報表,確保真實、準確而完整地總結當年整體工作。然而實際工作當中,部分單位財務清理結算不夠及時,存在許多跨年的往來賬目款項,責任不清管理混亂,造成許多呆賬壞賬以及歷史問題出現。

6、財務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有些單位的財務人員未受過專業教育,業務能力差,綜合素質不高,無法有效履行財務管理人員職責,實際工作中只是盲目根據領導指示工作,無法實現財務獨立,各類經濟活動也無法從會計記錄里加以體現,財務信息失真現象較多,財務舞弊現象時有發生,給財務核算工作質量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解決策略

1、提高財務內部控制意識。要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和職工的財務內部控制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培訓學習,讓領導職工加強思想認識,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實際工作中要落實內部控制責任,與部門負責人簽訂責任狀,設立獎罰激勵機制,切實調動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把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切實落實到位,讓單位全體人員都參與到內部控制工作中來。

2、提升財政資金利用效益。單位要對預算編制及其批復進行細化管理,形成完備的預算支出標準,加強預算編制管理,從而規范預算工作,形成科學規范的預算管理體制,從而在根本上保證預算的有效執行;要對專項資金做好嚴格管理,切實實現專款專用和專項管理的要求;要嚴重審計原始憑證,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予報賬;嚴格按照財務程序進行權限審批,真正實現財務獨立要求。

3、完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機制。對相關部門的職責范圍、性質、權限給予規范,科學進行工作分工,落實崗位責任原則。把單位內無法相容的職責崗位明確分離,做到職責明確,管理科學。通過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規范和約束會計核算工作真正做到真實、有效、合理,相關職能部門間要形成制約監督機制,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其次,要形成內部核查制度。保證單位資金收入的合法與完整,相關職能部門的項目支出科學效益,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科學合理,重大經濟事項落實情況等。

4、完善預算開支控制制度。要嚴格根據預算執行開支控制,具體而言,針對崗位分工控制方面,要堅決把無法相容崗位分離開來;針對授權批準控制方面,要嚴格按照授權權限范圍,對于重大會計事項要做好集體審批;針對會計系統控制方面,根據單位實際制定相關責任制度;針對財產清查控制方面,開展定期盤點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等;針對內部報告控制方面,要求能夠整體體現經濟運行情況;針對電子信息技術控制方面,要求有效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避免人為失誤;此外,要求內部審計部門還要做好審計評價,查找問題改進策略。

5、規范單位年終決算報表。要切實保證單位年終清理結算以及財務決算報表的真實規范完整,首先要在嚴格單位內部的財物管理制度,明確相關責任,認真記錄賬簿,建立會計基礎數據檔案。其次要嚴格根據財務制度規定進行工作,在年終結賬以前要針對各類往來賬目款項做好分類清理工作,并做好分類處理,確保年度決算報表真實準確。

6、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財務人員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好壞,同時也實現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創新的基礎前提。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結合單位實際情況,不斷組織培訓學習,深入開展業務交流,加強財會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提高溝通協調能力,處理財務管理事務,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

三、結語

總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關系到財務資金能否安全有效、財務核算能否切實有效、財政目標能否真正現實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因此,要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分析了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現存問題,不斷總結新經驗適應新形勢,逐步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審計局)

參考文獻:

篇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058―02

公共政策執行是整個公共政策系統的關鍵環節,是政策實施過程的重要部分,是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制定的系列政策經過基層公務員的認真貫徹執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基層公務員在實際執行中央或上級政府的政策時,因不止確使用自由裁量權,“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自行判斷、自行選擇和自行決定以做出公正而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力”,導致了阻礙、延緩甚至扭曲了原政策目標的實現,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基層公務員薪酬問題不僅和國家經濟狀況有關,而且涉及到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如果薪酬水平、結構不合理,將加重公務員負擔,造成公務員的心理失衡,嚴重影響其事業心,給公務員隊伍的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

1 當前薪酬視域下基層公務員政策執行存在的問題

基層公務員處在國家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是政府的執行主體,也是政府政策的詮釋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出臺后,我國基層政府的公務員管理有了一個統一的原則和標準,使得公務員的薪酬管理有法可依。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的綜合素質普遍得到提高,人們的各種追求也在上檔次并呈多元化態勢,這就給各級領導及公務員的執政能力及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基層公務員在執行政策方面,存在執行缺損、歪曲執行、政策執行替代、政策執行附加等方面問題。

(1)政策執行缺損。一項政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完整的執行才能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但一些政策執行主體往往將政策為我所用,只執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基層公務員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特別是鄉鎮基層公務員薪酬更少,工作內容多、更繁雜,有些地方的基層公務員在執行政策時,會通過尋租方式來獲得經濟報酬或直接通過收取錢財方式來中飽私囊。只選擇那些對自身有利的政策內容執行,對自己利益受損的政策內容則有選擇性的不傳達、不執行。這種選擇性執行,使完整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得殘缺不全,政策的整體功能難以有效的發揮,政策目標的實現也必然大打折扣。

(2)政策執行曲解。基層公務員在傳達和執行上級或中央政策時對政策精神或部分內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中某些抽象性、概括性的語言,借口本地區或部門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釋。在政策制定上,一些地方照搬照套,結合實際制定有特色的政策措施不夠;有的地方制定的政策缺乏連貫性等。在政策理解上,有的對政策掌握不夠全面、系統,甚至片面地理解政策。有的基層公務員還利用自己自由裁量權,從而嚴重損害公共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3)政策執行替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的綜合素質普遍得到提高,人們的各種追求也在上檔次并呈多元化態勢。當下,基層公務員面臨職務低、晉升空間小、工資待遇低等方面的問題。在面對升遷無望、待遇水平不滿意的情況,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也放松了對事業上的進取。為了平衡事業升遷無望的心理和提高原有物質生活水平,有些基層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面對執行的政策對自己不利時,就利用其自由裁量權制定與上級政策表面一致,而實際上卻違背上級政策的實施方案,替換上級的政策,從而導致政策失真,甚至被替換為與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4)政策執行附加。公務員基本工資實行全國統一標準,由中央財政支付,至于津貼、補貼和獎金,完全看各地各部門的財政收入。從縱向看,中央、國家機關的公務員所受監管更多,所享待遇并非想象的那樣好。從橫向看,黨的機關、人大機關一般低于其他機關。基層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為了自身或地方、部門的利益,在執行中央或上級政策的過程中加進一些原政策所沒有的內容,從而使政策的調控對象、范圍、目標、力度超出了原來的要求。其附加的政策的主要是基層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在原政策的基礎上自行設置土政策,打著結合地方實際的旗號另搞一套,彌補薪酬待遇水平不高,從而導致政策變形。

2 薪酬視域下基層公務員政策執行阻滯原因分析

由于基層公務人員的地位及背景的特殊性,在基層政府同一部門內的公務員往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歷,也就對薪酬制度有不同的認可度。因此,基層公務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難免會造成偏差,造成政策執行阻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策制定一以貫之。由于一些難以預料的因素的影響,使得某些政策在付諸實施前就有先天性缺陷。表現為有些政策缺乏科學性、不完整性和不配套性。這樣就無法建立起政策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因而也就很難使人遵從。這一方面給政策執行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也為執行者尋找對策、鉆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由于公務員收入分配不規范,助長了一些權力部門公權尋租行為。基層公共部門濫用其手中的公共權力,危害公共管理和行政效率,為腐敗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所以基層公務員會憑借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肆意橫行,為一己私利,在平衡自己薪酬待遇低下的同時損害公民利益,這些都影響政策的執行。

(2)監管機制缺乏力度。基層政府在進行薪酬管理工作時對公務員進行“按勞取酬”的管理,必須注重滿足公務員的公平感。其濫用權力而獲得的隱性收入必然會影響國家的收入分配制度,導致分配秩序的紊亂。同時,在我國公務員薪酬政策的設計制定過程中,公務員既是這一政策設計的主體,也是這一政策的受體,因此,在目前這種缺乏有效監管的形勢下,此種薪酬制定方式很難保證薪酬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使得薪酬制度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學性和社會公信力。并且,這種情況一旦形成,很難通過合法的渠道有效的消除這種不公平,使得基層公務員在執行政策時不當使用自由裁量權導致政策變形、走樣的情況時有發生。

(3)基層公務員素質較低。由于基層公務員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偏低,不能正確理解政策,導致政策偏離。我國執行政策的基層公務員學歷偏低,大專以下學歷的公務員還占有相當的比例,“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由于人員不足,同時受財政等方面的制約,還聘用一些未經專業訓練的或學歷低下的臨時工或合同工來協助執行政策”。同時一些基層行政機關的領導也缺乏對政策實質的準確理解能力,知識水平偏低,業務執行能力不強,不能結合本地

區、本部門、以及具體事務的實際在把握政策實質的基礎上靈活處理,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其行使行政權力的不當,而使政策目標發生偏離。

3 薪酬視域下公共政策基層執行阻滯的解決路徑

基層公務人員在政策執行中的失控導致政策失敗,將會造成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無序和混亂。科學合理的公務員薪酬是吸收和穩定公共部門人才,建立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的重要保證。因此,針對現存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在分析政策執行阻滯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從而保證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

(1)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設計合理的薪酬體系。首先,要建立政策監管的嚴密機制,在制度上保證執行的力度與效度。目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轉軌階段,關于公共政策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這就要求基層公務員必須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行事,不能夠享有不受法律和政策制約的各種特權。其次,可以將基層公務員的薪酬管理與崗位管理、績效管理相結合,形成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以激勵每個公務員。固然,當公務員的薪酬太低,生活困難時,存在著較多的腐敗傾向,但這并不能成為腐敗的直接原因。不管在何種國家,何種社會,公務員隊伍中都存在腐敗問題,若能夠采取有效的管理約束,就能使腐敗控制在最低程度,不至于嚴重危害社會。

(2)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完善薪酬管理政策。首先主要是各地方政治體系之間、各政策執行機關之間的利益整合。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有當公務員感覺自己在與同行業從事相同工作的人的比較中處于優勢地位時,才會有極強的“公平感”,進而對自己的薪酬水平很滿意,從而對組織產生認同感,也才能努力工作。其次,在一個單位內,由于大生產產生的分工和協作,使公務員很難有一個判斷個人成效和對單位的貢獻的標準,其身邊同事的情況,尤其是薪酬水平就成為其進行比較的對象,其公平與否會極大地影響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凝聚力。要逐步提高公務員正規渠道的薪酬水平。同時逐步壓縮、歸并那些細碎、煩瑣的具體標準,適當拉開薪酬檔次,合理體現薪酬中崗位、年功、業績等不同要素。通過這種整合,從而避免因利益沖突而導致的公共政策規避。

(3)提高綜合素質,改善崗位待遇。作為基層公務員自身,必須有較高的知識水平,道德素質觀念,銳意進取的意識和駕馭政治經濟問題的能力,對政策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也是衡量政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經濟學家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舒爾茨認為,公務員薪酬水平與其人力資本含量密切相關。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最終要靠公務員的自身素質的提高,以適應基層實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要向群眾正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首先自己要正確理解。如果自己理解不深或者理解有偏差,執行中就會走樣,把群眾引導到錯誤的方向上去。因此,基層公務員要增強學習、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和緊迫感。切實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政策理解水平和業務執行能力,提高整體素質。此外,基層政府要制定有效的薪酬管理政策,創造機制讓每個公務員獲得應得報酬,或讓公務員相信他能夠獲得應得報酬,從而努力工作。

參考文獻

[1]司久貴,行政自由裁量權若干問題探討[J],行政法學研究,1998,(2)

[2]甘培強,現代政府運作過程中基層公務員的定位和功能[J],行政論壇,2004

篇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7010802

1引言

政治關聯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學者所關注,但都沒有對政治關聯的概念有統一的界定。國外學者Faccio(2006)認為政治關聯是指企業通過政治關聯高管影響政府部門從而獲取其他企業所不具有的優勢。國內學者劉曉薇(2008)利用公開的可觀察的信息給出了兩種定義方法,把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曾經或當前在政府部門任職或者擔任人大代表界定為高管具有政府背景。在法律層面上,政治關聯被認為是合法的。在各國政治關聯都被認為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國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法制水平也較為低下,政治關聯被當作是一種非正式的機制來幫助公司提升公司的價值。而國有企業因為本身就為政府所控制,故其具有“天然”的政治關聯。而民營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設法建立政治關聯。例如:聘請有政府背景的人作為公司高管、聘請政府負責人作為公司的顧問。研究表明,政治關聯有助于民營企業業績的提升。

2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及財務決策行為積極的影響

在中國經濟轉型與關系主導型社會結構下,公司越來越重視政治戰略,一般公司為了減少外部環境(尤其是政府環境)的不確定性對公司的不利影響會努力建立一定的政治關聯,通過建立政治關聯來影響政府決策的過程從而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對公司價值產生積極的影響。

2.1政治關聯對公司融資的影響

各個公司的自身條件不一樣,向銀行融資的難度也不同。由于民營公司資產規模較小,生產經營的不確定大、風險大等原因,民營公司往往很難在銀行融資。這也導致近幾年江浙一帶許多民營公司破產的一個原因。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而公司銷售不暢,融資也遇到困難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破產。在民營公司建立政治關聯以后,民營公司將會因為政治關聯而形成一定的聲譽,從而使其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也可能會增加該公司在銀行的信用評級從而增加貸款額度和延長貸款期限。這對公司價值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2政治關聯對公司獲取政府補貼的影響

民營公司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經常無法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公司建立了政治關聯,方便了公司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從而能獲取更多的政府優惠政策的信息,從而能使公司獲取更多的政府資源和更優越的資源配置。例如稅率的優惠,曹書軍、劉星等(2008)年研究發現建立了政治關聯的公司要比沒有政治聯系的公司稅負更低一些。陳冬華(2003)發現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具有政府官員的背景,則該公司更容易獲取政府補貼收入。政治關聯使公司能獲取更多的信息,彌補了民營公司信息不對稱的缺陷,使其更具競爭優勢。

2.3政治關聯對政府干預的影響

潘紅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發現政府干預對業績較好的地方國有上市公司并購活動進行負面干預。但政治關聯有助于降低公司的經營決策受到政府的干預。由于地方政府會為了實現政治目標而對一些公司進行經濟干預,一般民營公司在經營較好時,會遇到一些政府干預,政府會要求該公司去并購一些瀕臨破產的公司,但這種政府干預會影響公司的發展,負面的政治干預可能會導致公司經營決策的失敗。在公司建立政治關聯后,可以有效減少這種負面的干預,從而使公司可以按照正常的節奏經營發展。政治關聯可以作為一種法律保護的替代機制,減少政府的干預,保護公司的產權免受政府的損害。

2.4政治關聯的危機救助

Faccio等對政治關聯與公司救助之間的關系做了系統的測試,研究測試了在1997年到2002年6年間35個國家的450家有政治關聯的公司和與其相應的配對的同等的無政治關聯公司,研究結果表明450家有政治關聯的公司比沒有政治關聯的公司借到更多的錢,在他們遇到經濟困難時,有政治關聯的公司更能得到本國政府的救助。故政治關聯能幫助公司在陷入經濟危機時給予其經濟救助,幫助其度過難關,從而降低了公司的經營風險。

3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及財務決策行為消極的影響

3.1政治關聯容易導致過度投資

由于對政治關聯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公司為了建立政治關聯可能會通過權錢交易來賄賂政府官員,在缺乏司法制衡、輿論和群眾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嚴重的和權錢交易機制。與政府形成了良好政治關系,公司將更容易獲得外部融資,獲得更多銀行貸款,貸款期限也更長,其投資時受到的融資約束更少,導致公司不注重自身的經營管理,不注重經濟效益,而更多地注重與政府官員建立關系,熱衷于盲目的投資和增加資本。盲目地投資可能將資金投向盈利前景并不樂觀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項目,造成政治關聯公司經營業績降低,從而損害了公司的價值。

3.2政治關聯會導致政府的負面干預

梁萊歆和馮延超(2010)以中國的民營企業為樣本,發現政治關聯民營企業雇員的規模、薪資成本均顯著比非政治關聯企業高,表明政治關聯企業受到政府為擴大就業、提高人均收入而進行的政治干預,這些負面的干預使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決策偏離了股東利益最大化,從而損害了公司的價值。

3.3政治關聯會降低公司財務決策的謹慎性

雷光勇等(2009)研究政治關聯對審計師的選擇的影響,結論表明政治關聯對審計師選擇的影響程度要大于外部制度環境對審計師選擇的影響,外部審計的公司治理功能相對于制度環境更要受制于政治關聯的影響。面對與政府關聯的公司,審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承受較強的政治壓力,從而更容易喪失獨立性。因而政治關聯公司在作出財務決策時將會更大膽,缺乏謹慎性。

3.4政治關聯會導致尋租行為

余明桂等(2010)研究發現基于政治關聯的財政補助是沒有效率的,有政治關聯的公司在獲得財政補助后并沒有提高公司的業績,反而導致社會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公,降低社會整體的福利水平。有政治關聯的公司通過影響掌握著財政補貼支配權的官員來獲取財政補貼,這是建立政治關聯的尋租假設。并且在制度約束越弱的地區這種尋租行為就越盛行。

4結語

政治關聯在國內外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并且對公司價值及財務決策都有很大的影響,但由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所以民營公司建立政治關聯的動機更強。的確,政治關聯會給公司的公司價值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能使公司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從而更快更好的發展,但同時政治關聯也會給公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果公司無法正確的認識政治關聯就有可能導致公司價值受損。因此,正確對待政治關聯是公司建立政治關聯的前提,一些政治關聯公司過度依賴政府,認為即使出現財務困境,政府也會對其進行救助,因而就盲目投資,導致業績下滑,企業價值受損。積極建立政治關聯沒有問題,與此同時還要保證公司治理,好的公司治理能夠放大政治關聯對公司價值及財務決策積極的影響,才能保證公司健康、穩定并且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引言:航道的行政執法的意思是航道管理部門和相關人員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力和規定的程序,貫徹執行法律的規范行為。近些年來,牛軛灘航道管理部門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在航道安全行使、推動航運事業等各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和國家對航道的行政執法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本根據目前牛厄灘航道行政執法遇到的新問題進行仔細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和對策。

一、牛厄灘航道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牛厄灘是郁江最上游的一個險灘,也是郁江的水上要塞,去往南寧的必經之路。郁江的河床下有非常豐富的砂石資源,可觀的高經濟利潤誘惑下,很多不法分子開始對牛厄灘這個河段進行惡性開采,導致牛厄灘砂石量急劇減少,進而造成水位下降,船只擱淺的情況時有發生,給過往船只的出行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安全威脅。

另外,由于航道執法的地點一般都是在水上,活動不便,受到環境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很大。也由于執法人員有限,無法立即制止對所有違法行為,所以在處理不法分子時往往不能第一時間趕到,在一定程度上就給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機。

(2)航道管理部門行政執法效率低,規章制度內容落后

①行政執法效率低

航道行政執法的原來依據之一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在經過二零零二年的重修后,原法中關于航道建設保護等方面的法令大部分被刪去,執法部門也由原來的航道管理部門變成了純粹的部門法。現在航道管理部門在日常的行政執法靠的是1987年由國務院頒布的《航道管理條例》,以及1991年交通部的《航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雖說這些法則曾經為牛厄灘航道管理作出過很大貢獻,但是由于這些法律的歸屬部門不是航道管理部,所以在航道部門行政執法的時候依據不足、底氣不硬。并且在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很容易導致多個部門參與,航道部門沒有具體的法律支持,不能對航道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護[1]。

②規章制度內容落后于現代管理進程

在一九九一年頒布的《航道管理調條例實施細則》中的第二十七條的內容,關于內河助航的標志的引用標準和現在的標準不符合;二零零二年實施的《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與上文中的《航道管理條例》等航道法規存在很多沖突的地方。這些法律法規已經實施幾十年,違法方式和主體都已經發生改變,所以和航道相關的規章制度急需修訂完善[2]。

③社會上對航道行政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誤解

第一,不少人都對航道存在有一定誤解,以為航道是河流的某一段,能夠供船只運行的一條水域通道。實際上,法律上的釋義要明了的多,它指的是,在沿海、江河、湖泊等河流在不同水位下能夠停船、通航的水域。它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在某種情況下對航道的通航情況有一定的影響,這個范圍就是航道管理部門的轄區[2]。

第二,對航道的行政管也存在誤會。過去,航道管理部門主要扮演的就是“引路人”的角色,主要工作就是維護航道的運行和航標設置。但是這些年隨著我們國家法制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家也賦予航道管理局更多的權利,比如對破壞航道的設施和行為進行依然處罰和處理。但有關部門和社會群眾對此事不甚了解,從一定程度上也給航道管理帶來了不少困難。

二、牛厄灘存在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1)建立有效的水資源協調機構,聯合執法

①發展航運是水資源利用內容中一項重要項目,與水利水電項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在對待航運的問題上,要站在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并且,凡是和水資源管理相關的部門要加強聯系,集體對全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有效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②聯合執法,加大治理力度。水資源的綜合管理設計到許多部門機構,所以這些部門要聯合執法,代替單一部門執法力度不夠的缺點,如此可增加上航巡視效率,及時發現。處理違法行為[3]。聯合執法的好處還在于有效的改善出了問題爭著管或出了問題沒人管的局面,也不會有部門再推卸責任,在執法上達成一致。目前的形勢就要求加強部門之間聯合執法,重點整治受破壞程度較大的航道[3]。

(2)完善航道管理的法律法規,為管理航道提供法律依據

如今航道管理不嚴,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沒有具體可以依靠的法律法規造成的。所以要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航道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提供依據,要對航道所涉及的運行、維護、修建等方面都納入法律范圍,切記不可與其他法律發生沖突,導致出了問題找不到具體負責部門。

(3)加強對牛厄灘河況的監視力度

①例行巡航

對牛厄灘每天進行巡視檢查。以往在牛厄灘進行非法作業的人都受到了嚴厲的打擊,但如今砂石資源越來越少,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在利益的誘惑下,肯定還會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繼續非法作業。所以一定要加強日間巡邏看守的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分子。

②夜間駐守

晚上其實正是不法分子違法作業的高峰期。夜間視野不佳,不好辨認,也不好立即趕到現場制止。而不法分子卻可以根據風聲不對而立即逃跑,靈活性較大。所以不僅得加強白天的巡邏檢查,夜間駐守河灘更為重要,讓不法分子無法趁夜作業。

③日夜堅守

白天和夜晚巡邏難免會有交接換班時的空檔期,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不法分子會瞅準一切機會進行非法作業。所以一分一秒都不能懈怠,一定要增加人手,保持巡邏力度,絕不給不法分子一點可趁之機。

防御體系建筑的再完美,再無懈可擊,可總有百密一疏。所以,在整治牛厄灘的管理工作上,僅僅靠航道部門的管理人員和執法人員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得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和群眾搞好關系,在發現航道中有人非法作業時及時舉報。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善于利用,和群眾一起為牛厄灘的美麗而努力。

(4)加大對牛厄灘航道部門的資金、人手投入力度

牛厄灘的砂石資源豐富,不少不法分子一直都虎視眈眈,伺機而動。俗話說“好糊加不住狼多”,僅僅靠航道部門的執法人員日夜堅守顯然是無法持久的,最好的辦法是組建起一支專門、專業、人數重組的行政執法隊伍,對牛厄灘進行二十四小時嚴防死守,不能有任何松懈,堅決和不法行為斗爭到底[4]。

結語

我們要重視牛厄灘航道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政府和相關部門也要給予適當的幫助,要結合人民群眾,制定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做到依法管理。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即使面對如今錯綜復雜的執法環境,牛厄灘航道部的政執法效率照樣能更上一層樓,能更好的利用資源為人民和社會服務,再接再厲,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陸永煥.航道行政執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西部交通科技,2012,(4):94-96.

篇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295-02

國際商事仲裁是一項當事人各方將他們之間發生的具有國際性或涉外性的商事爭議提交由一名或數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由仲裁庭做出對當事人各方有約束力的裁決制度。它以其自愿性、簡便性、終局性的特點,已經成為最為常用且有效地非訴訟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由于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往往會將一個中立地方作為仲裁地,通常需要向仲裁地以外的國家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所以就會引發國際商事仲裁的承認與執行問題。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異,有些仲裁裁決的程序或者結果等因素會與實際執行仲裁裁決國的公共利益產生矛盾甚至相違背。這時,公共政策會作為維護內國商事交易安全的“安全閥”被援引,以拒絕承認或執行仲裁裁決,從而保護一國的公共利益和法律穩定。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認定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行。雖然在我國乃至各國法院仲裁實踐中,裁決以違反公共政策作為理由的并不多見,但是,由于“公共政策”一詞本身涵義的模糊性,會給實踐帶來很大的靈活性,容易導致被濫用的趨勢。究竟何謂公共政策?由誰來制定這一標準?如何制定衡量是否為公共政策的標準?本文試圖從美國一起援引公共政策的案例出發,并結合相關案例及立法實踐,探討作為拒絕承認與執行國際仲裁裁決理由的公共政策。

1 Parsons & Whittemore v. RAKTA案

1.1 基本案情

1962年11月,美國公司Parsons & Whittemore Overseas Co., Inc.(以下簡稱“Overseas”)與埃及公司Societe Generale de L'Industrie du Papier (以下簡稱“RAKTA”)簽訂了一個書面協議,由其在此后管理監督在埃及亞利山德瑪利亞的一個工廠。在合同中訂立了仲裁條款作為因履行合同行為產生的不同爭議的解決方式,規定不可抗力可作為超出Overseas能力范圍以致履行遲延的理由。雙方的合作因1967年阿拉伯―以色列六日戰爭的爆發而出現問題。同年6月,埃及政府中斷與美國的外交聯系,所有在埃及的美國人都被驅逐出境,除非申請得到特殊的批準。Overseas因此被迫放棄當時在埃及已接近完工的工程,并通知RAKTA認為這種遲延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RAKTA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Overseas已構成違約,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第三方仲裁機構提出仲裁申請。1970年,仲裁庭作出初步裁決,認為Overseas提出的不可抗力只存在于1967年5月28日至6月30日,且其并未盡力去爭取特殊批準,遂作出利于RAKTA的裁決。RAKTA向美國法院申請要求確認執行根據外國仲裁裁決。Overseas對此提出的抗辯全部被地區法院駁回,它的抗辯理由來自于《聯合國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即《紐約公約》)的適用上,其中有一條關于公共政策的抗辯。它宣稱,公約規定如果裁決違反美國的公共政策,該裁決不應該被執行。本案中的裁決是對美國公共政策的違反,應當拒絕。

1.2 主要判決理由

對于Overseas的抗辯,巡回法院認為:

《紐約公約》第5條(2)款(b)項允許法院拒絕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前提是“執行該裁決可能與國家的公共政策相違背”。該條款立法背景并未能其解釋提供指導。它的前身《日內瓦公約》和1968年公約的草案將公共政策的例外條款延伸至與法律原則相違背和違反根本法律原則。……但是,也許從公約立法的整體背景把握更具有說服力。公約傾向于支持執行裁決,它極好地取代了《日內瓦公約》,認為對于公共政策抗辯的應作狹義解讀。對于這種抗辯若作擴張性的構建會削弱公約為去除已存在的執行上的障礙所作的基本努力。……此外,公約本身明確承認的互惠因素建議法院謹慎援引公共抗辯以免外國法院時常將其作為拒絕承認和執行美國作出的仲裁裁決的理由。

因此,我們認為公約中公共政策抗辯應當被狹義理解。只有在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會違反國家最基本的道德和正義價值時才可基于此抗辯拒絕執行。Cf. 1 Restatement Second of the Conflict of Laws 117, comment c, at 340 (1971);Loucks v. Standard Oil Co., 224 N.Y. 99, 111, 120 N.E. 198 (1918)。

基于公約中對于公共政策條款的理解,Overseas提出的公共政策抗辯可被輕易駁回。Overseas抗辯認為美國在與埃及關系惡化后,官方機構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國際發展署撤銷對于Overseas-RAKTA合同的財政支持,表明作為一名忠誠的美國公民,應當停止在埃及的項目。如果執行一項與國家政策所主張的行為相反的仲裁裁決就是對美國政策的違反。上訴人的這種理解,是將“國家”政策與美國“公共”政策等同起來,這樣并未擊中要害。把公共政策抗辯解讀為一種保護國家政治利益的狹隘工具是對公約有效性的破壞。該條款并不表示把變幻莫測的國際政治依附在公共政策項下。相反,公約起草者所提出的是一種被限制在某一范圍內的公共政策原理,而美國簽署加入公約的行為表明其已同意這種超越國家的強調。Cf.Scherk v. Alberto-Culver Co., 417 U.S. 506, 94 S.Ct. 2449, 41 L.Ed.2d 270 (1974)。

將美國與埃及近年來關系的不穩定作為拒絕執行該仲裁裁決的原因意味著把一個原本范圍狹窄的抗辯變成公約執行機制中的主要漏洞。因此,我們毫不猶豫地駁回Overseas提出的公共政策抗辯理由。

1.3 評析

本案是美國《聯邦仲裁法》(Federal Arbitration Act, 簡稱FAA)與《紐約公約》立法精神的融合,表明美國法院對于國際商事仲裁裁決執行的支持和作為例外性限制,公共政策需在侵害本國“最基本的道德和正義價值”時才可使用的審慎態度。不能夠因美國政府的某種行為與商事活動有所涉及,而將其判定為與國家具有利害關系。同樣在Northrop Corp. v. Tria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A. 一案中法院認為即使有關國家與當事人的爭議有合理的密切關系,美國法院也不愿以公共政策為由拒絕承認或執行。當然,在承認執行的趨勢下,美國也存在援引公共政策列外拒絕承認外國仲裁裁決。例如,在Laminoirs-Trefileries-Cableries de lens, SA v. Southwire Company 案中,法院認為,根據法國法征收5%的超額利息(高于和超過其他情況下可適用的市場利率)違反了美國的公共政策。不過,美國有學者指出,該案判決并不具有說服力。它與Parsons &Whittemore v. RAKTA案判決的精神并不一致。法國法中有關法定利率的規則沒有真正違反“基本的道德和正義觀念”。法國法有意對裁決后的金額課以超出市場利率的利率是為了督促對應付金額進行支付。上述案件表明,美國在判斷是否援引公共政策時,國家的概念會被弱化,盡管公共政策的衡量基準是國家,但是并不表示國家的參與一定就象征公共政策的導向。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判定的標準非常模糊給予各國法院在決定援引時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不僅在美國,在各個國家都存在這一現象。

2 國際商事仲裁中的公共政策

早期的公共政策主要是構成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外部限制和規范,是國家公權力對私權領地的介入和干預,它事實上是對法院的一個概括授予自由裁量權的條款,旨在司法過程提供一個法律上的安全閥。直到現在,公共政策這一基本功能尚未有根本性的改變,只不過在民族國家林立的現代社會語境中其適用的對象自然而然地由國內合同轉移至涉外的司法判決或仲裁裁決以及外國法的適用。

公共政策在國際商事仲裁中主要和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有關,即當事人請求一國法院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的仲裁裁決過程中,如果一國法院認為,承認與執行該仲裁裁決有悖于執行地所在國家的公共政策,則可以此為理由拒絕承認與執行該外國仲裁裁決。從這一角度講,公共政策就是一個“兜底條款”,具有很大的彈性。國際法院幾乎可以將所有的事項歸結為公共政策的理由,包括沒有給被申請人陳述案情或表達意見的機會、違反相關國家的強制性法規、裁決事項按照執行地國的法律屬于不能通過仲裁裁決的事項等,統統都可以歸結為公共政策的理由。從本身的表達上來講,公共政策在不同法系國家的名稱不盡相同,主要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保留條款、基本原則、國際社會公共利益等等,是個備受爭議的概念。

從立法上看,《紐約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法院可以以違反公共政策為由拒絕承認和執行公約項下的仲裁裁決。但也沒有對公共政策的內涵作出定義,曾經有學者希望能夠給公共政策限定一個范圍或者明確概念,但者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公共政策具有地域和時間的限定,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其內涵也會發生變化,如果想要精確定義勢必會產生一定頻率的更替情況,反而有違法律的嚴肅性。在這一前提下,國際公約和國內法層面都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釋。《關于以公共政策為由拒絕執行國際仲裁裁決的最終報告》的第四條建議:

(1)如果仲裁裁決違反的僅僅是“強制性的規則”(即性質上是強制性的,但并不構成國家“國際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迫使法院必須對案件適用該規則)不應成為拒絕承認或執行的理由,即使該強制性規則構成法院地法、合同準據法、合同履行地法或仲裁所在地法的一部分。

(2)一國法院應只拒絕承認或執行那些為構成本國法律制度一部分的“公共政策規則”所禁止的裁決結果,當(i)該“公共政策規則”旨在包括本案涉及的情形;且(ii)承認或執行這一裁決會明顯的破壞該“公共政策規則”所保護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或經濟利益。

(3)當一方當事人提出裁決違反法院地“公共政策規則”的抗辯,如只對裁決本身進行審查并不能確定裁決是否違反“公共政策規則”,且只有對案件事實進行審查才能做出明確判斷,則應允許法院對案件事實做這種必要的審查。各國的司法實踐將公共政策實體類公共政策和程序類公共政策。前者包括強制性法律或者安全法、根本性的法律原則、違反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國家利益或外部關系;后者指欺詐或者仲裁員舞弊、違反自然公正或者正當程序、缺乏公正、缺乏理由明顯無視法律等。

反觀我國對公共政策的立法,就實踐來說,法院以公共政策為理由拒絕外國商事仲裁裁決的裁定微乎其微,主要就是2008年的“永寧公司”案和1988年的“海南木材”案。立法中的公共政策指的就是中國的公共政策和利益,這是法官審查的主要標準。這一做法與目前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有所不同,雖然“國際”公共政策可能會涉及國內當地的公共秩序(前述案例就采取的是這樣一種路徑),但并不表示在這一制度下當然就是指國內的公共政策。由于國際商事仲裁在地域上的特殊性,它會涉及多個國家不同的社會背景的交互,如果單純根據具體執行地的文化背景來做出判斷可能會不利于跨國交易的開展和爭端的解決。此外,公共政策不等于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我國法院從保護國家經濟利益的角度依據中國的法律概念來解讀《紐約公約》下的“公共政策”,則將有損中國法院執行公約義務的國際公信力。

3 公共政策的發展

篇10

1 高校多校區圖書館通借通還的現狀

當前,多校區圖書館的文獻借還服務狀況大致分為三種方式,或者說處于三個階段:①借還同地。即各校區讀者可以在任意校區的分館借書,但必須還至借得該書的分館。②借還異地。即各校區讀者可以在任意校區的分館借書,只需就近還書即可。③就近借還。即各分館提供充足的復本或者足夠迅捷的物流,保障讀者就近借還。

這三種方式對讀者的服務層次和水平是依次提升的,相應的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也是依次提升。由于多校區運行而使館藏資源和讀者的空間間隔加大,或者給讀者造成借還的不便,或者給圖書館的借還服務帶來負擔,各高校圖書館應該盡量減少跨校區借還情況的發生。

2 異地借還的控制

針對方便讀者與服務成本這一矛盾,圖書館應想方設法,盡量避免跨校區借還的情況發生,多校區館藏復本如何分配成為多館址運營的高校圖書館必須解決的難題。為減少異地借還的發生,實現分館資源分布與分校區讀者的需求分布盡量統一,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①細化圖書分類。盡可能將專業圖書分類號與讀者專業課程相匹配,保證所分配的圖書分類恰好能覆蓋某一專業的讀者,這樣可以增加復本分配的精確度。②調研讀者的空間位置、專業分布,在復本方面向需求集中的校區傾斜。圖書館應仔細分析各專業的學生讀者的校址分布狀況,并據此將館藏復本向讀者分布集中的分館傾斜。對于各校區學科有交叉內容的類別,則應根據讀者群分布的占比,同時提供保障并實時關注各分館復本的利用情況,定期微調以平衡各館讀者的需要;對于非專業圖書,可以按照各分校區讀者數量粗略分配,考察各分館借閱情況,定期調整館藏。

3 讀者決策的館藏動態調整模式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師格羅培斯設計的迪士尼樂園,在確定公園小路的路線方案時,只是給施工部發了封電報:撒上草種,提前開放。施工部按要求在樂園撒下草種。沒多久,小草長出來了,整個樂園的空地被綠草所覆蓋。在迪士尼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許多小道,這些踩出的小道有寬有窄,優雅自然。第二年,格羅培斯讓工人按這些踩出的小道鋪設了人行道。1971年,迪士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受這個故事啟發,圖書館應設想一種既能盡量減少讀者異地借書,同時又能減小各分館之間物流壓力的復本分配管理模式:遇到需要從其他分館借取的圖書時,以預約后自取或者付出其他成本(等待時間、物流費用等)的方式借得圖書,使用完畢直接就近還至讀者本人所在校區的分館,該分館將圖書庫位調整至本館相應閱覽室。這種模式可以稱為“讀者決策的館藏動態調整模式”。

使用這種模式即代表每次異地借取都帶來了館藏的微調整,最直觀的影響就是館藏復本會因為讀者的異地借還行為得到最優化的分配。這種分配針對性極強,因為遠程借取比就近借取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讀者會根據對圖書需求的迫切程度來選擇要不要進行異地借取。而任何一次異地借取對各分館藏書復本分配的合理性都是一次正向影響。這種模式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在極準確地微調了多分館藏書復本分配的同時,將分館之間的物流總量減半,而讀者為了借到一本異地圖書所付出的成本也有了最直接的正向反饋:這本書變成自己分校區圖書館的館藏,以后借閱更加方便了。

當然有一部分圖書的受歡迎程度在多個校區都超出了該分館分到的復本數,造成一本書的多次異地借取。事實上,這種“往返借閱”同樣是讀者參與館藏建設的重要部分:“往返借閱”代表該時間段讀者對某品種的圖書需求普遍高于圖書館提供的復本數,應該適當補充復本。圖書館應該定期通過自動化系統的報表分析功能,及時將有“往返借閱”現象的圖書統計出來,集中補充復本以滿足各分校區讀者的需求。

圖書館在保障讀者借閱本校區分館圖書優先權限的同時,要盡量滿足異地需求的讀者。需要明確的是圖書館應通過控制異地借取時讀者需要付出的成本來調控這種行為,而不是一味地通過提升響應速度和物流頻率,無休止地追求將異地借閱的成本與本地借還的成本趨同。筆者認為這種不計成本的過度響應會直接導致異地申請數據失真:即不是特別需要的書,部分讀者也會提交異地借取申請,這樣一來,就失去了讀者決策館藏調整的意義。在實際操作中,讀者想要異地借書,目標分館若是距離比較遠,則圖書館應該盡量高效地完成預約手續,方便讀者及時拿到想要的圖書;若分館距離較近,圖書館可以人為增加中間環節,使借取行為不那么容易地實現,可以有效阻止盲目的異地借閱行為,使讀者能夠真正通過借還行為完成對圖書館各分校區圖書館復本分配的決策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采取館藏動態調整模式對各復本的初始館藏地分配合理性也能提供非常有針對性的參考數據。圖書在流通過程中由于初始館藏地分配與讀者需求分布不相契合的斷層會因為大量的異地借閱而逐漸彌合,但若圖書館不能充分利用新的館藏地分布變化這一信息的反饋作用來典藏新進館圖書,那么這種圖書和讀者之間的分布斷層將持續存在。圖書館應根據一段時間積累的異地借閱數據來重新決策復本初始館藏地的分配方案,并持續維護修訂該分配方案,盡可能減少異地借閱的發生。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就近獲取想看的圖書是多館運行狀態下圖書館員的服務目標。

4 讀者決策的館藏動態調整的優缺點

4.1 優點

讀者決策的館藏動態調整的優點:①復本分配更精確。由于是讀者自己通過借還行為完成的館藏調整,每一次異地借還都是對各分館資源的一次微調整,這種調整指向性強、目標集中,對館藏的沖擊小且沒有冗余量,大大提升通借通還服務的效果。②館藏調整更及時。一本書的位置不合理,被讀者異地借取,閱畢歸還時即完成了對這本書庫位的調整,相比圖書館通過以半年甚至一年為周期的借閱統計來宏觀調整來得更加及時高效。③流通成本更低。異地借取,就近歸還。與目前的異地借取相比較,借取地歸還的模式節約了一半的物流成本。④增加讀者參與感。讀者由被動的檢索借閱轉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一本書的藏書地,這會給讀者更多身為決策者的參與感,為增加讀者對圖書館的黏性會起到增進作用。⑤異地借閱數據對初始館藏地分配方案的修正有很高效的指導作用。

4.2 缺點

讀者決策的館藏動態調整的缺點:①分館館性降低。各高校分館建設的情況不同,對一些合并形成的多校區高校,可能分校區的圖書館仍是資產獨立的,這就不適用這種動態館藏調整模式,或者使用這種模式會造成資產核算的額外負擔,也會大大降低某一分館資源建設的特色。這種模式比較適合新建校區,或館藏資源的購置和管理相對統一的高校。②館藏系統化和相關性降低。某一專業的圖書,可能在某一分館保存了相當系統的館藏,由于被讀者異地借取了其中的幾本,使得該分館這個專業的圖書系統性被破壞,可能造成新生讀者在瀏覽書架時看不到一些書;或者一套連續出版物被異地借取了其中幾本,導致該系列圖書被分置多地的情況。這些情況在一些學生專業分布于多個校區的高校可能會造成不便。③對各分館的預留架位需求較高。各分館若采取“讀者決策館藏調整”模式,除了需要預留本館新增復本的空架位以外,還須考慮來自異地借取后歸還本館的圖書所占架位,提高了館舍和書架的投入成本。④館藏容易受到院系搬遷等讀者大批遷移的沖擊。部分讀者的學習生涯是分段的,會在中途搬至其他校區,在搬遷后的一段時間可能會形成突發性異地借閱高峰,對圖書館整架管理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圖書館應注意的一些方面

圖書館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初期充分調研,將各類圖書盡量按照讀者的需求安排復本分配。圖書館要頻繁通過報表數據,提取“往返借閱”圖書的冊數和次數,有針對性地、高優先級地補充這些種類圖書的復本;同時,應按照最新復本分配的統計數據及時調整各分館新書上架的復本比例。②圈定一些不適宜動態管理的特色館藏,使之處于不可異地歸還或者不可借的狀態,盡量在保證服務讀者的前提下保護分館資源的系統性,連續性。③各個分館做好預留架位,并及時調整架位空間,保證圖書入庫的空間。④做好對讀者的宣傳工作,讓讀者充分理解異地借取、就近歸還模式的意義,幫助讀者更高效地使用圖書館。

6 發展前景與展望

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型向服務建設型轉變是必然的趨勢。如何將讀者真正視為朋友,增加與他們之間的互動,甚至讓讀者參與圖書館建設的一些決策成為新的課題。相信讀者決策的動態館藏,配合讀者決策采購等新型服務模式的深入發展,電子閱讀、數據庫整合建設、科技情報服務等新興業務的開展,高校圖書館會更好地服務讀者,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郭文霞.高校多校區圖書館通借通還服務模式研究[J].晉圖學刊,2007(3):22-24,34.

[2]陳幾香,趙慶齡,李新.多校區高校提升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效果的措施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8):16-18.

篇11

一、引言

在整個銀行體系中,中小銀行呈現出“長期互動”和“共同監督”的特征(Banerjee等,1994)。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銀行業出現了並購集中的浪潮,但中小銀行仍然憑借在解決信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上的“小銀行優勢”(Berger和Udell,1995),通過關系型借貸,降低了中小企業借貸成本,成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Petersen和Rajan,1994)。我國的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和完善以地方性商業銀行為主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本出路(林毅夫、李永軍,2001)。作為中小銀行的主體,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正是伴隨著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群體的成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城商行資產總額由1.97萬億元增加到7.85萬億元,市場占有率由5.2%升至8.3%,不良貸款率由7.73%下降到0.91%。截止2009年末,全國城商行各項貸款中有27.3%發放給了小企業,遠高于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8.5%和12.3%的水平。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國際金融環境和金融監管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銀行資本水平、風險控制和信貸決策等微觀行為如何影響貨幣政策傳導,進而影響宏觀經濟,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國城商行在資產規模、資本水平、風險偏好、流動性等方面的差異,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信貸決策?這些異質性特征,是否會緩解貨幣政策變化對城商行信貸供給的沖擊等一系列問題,還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對上述問題的解答,不僅能在理論上加深我們對城商行微觀行為的認識,還能為監管機構提高現有監管機制的針對性,進一步發揮城商行在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上的作用提供依據。

二、文獻回顧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基本上分為貨幣觀和信貸觀兩種。其中,貨幣觀強調貨幣政策的實施要以能夠有效調控貨幣供給量為基礎;而信貸觀則強調貨幣政策可以直接影響銀行的貸款供給,進而有效調節私人部門的信貸可得性。Bernanke和Gertler(1995)借鑒均衡信貸配額理論,將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進一步區分為銀行借貸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由于銀行在金融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多的實證研究關注了銀行借貸渠道。Kashyap和Stein(1995,2000)實證檢驗了銀行在資產規模和流動性方面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其應對貨幣政策變換的反應能力。結果表明,流動性相對不足的小銀行的資產配置行為對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反應更為強烈。

隨著以巴塞爾協議為代表的資本充足監管制度的逐漸建立,人們開始關注銀行資本水平的差異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即貨幣傳導的銀行資本渠道(bank capital channel)。Kishan和Opiela(2000)利用1980-1995年美國銀行業微觀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后,也發現資本水平較低的銀行在緊縮貨幣時期傾向于減少貸款。Borio和Zhu(2008)在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強制的最低資本要求會增加銀行成本,特別是外部籌資成本,形成資本門限效應(capital threshold effect),影響銀行信貸擴張能力。特別是在貨幣政策沖擊下,銀行為滿足最低資本要求不得不減少信貸供給。他們進一步指出,資本要求提高了銀行風險敏感度,將長期影響銀行經營管理所形成的資本管理框架,即資本框架效應(capital framework effect)。

2008年金融危機后,人們意識到以往對銀行借貸渠道和資本渠道的研究,忽視了資本框架效應對銀行風險識別和定價行為的影響,進而對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研究存在不足。Dell’Ariccia和Marquez(2006)的研究發現,長期的低利率環境會降低銀行的邊際利潤和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放松銀行的風險預算,引發競爭加劇和信貸擴張,其結果是銀行降低了貸款標準,提高了其風險資產比率。Borio和Zhu(2008)則將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提升的關系稱之為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承擔渠道(risk-taking channel)。隨著對危機認識的不斷深入,更多研究從實證角度分析風險承擔渠道。Maddaloni和Peydro Alcalde(2009)對歐洲多家銀行進行了“貨幣政策是否影響了銀行信貸行為”的美聯儲官方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銀行家認同貨幣政策與風險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Altunbas等(2010)考察了近2000家歐洲銀行1998-2005年數據后發現,長期的低利率與不斷聚集的銀行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國內對銀行異質性與信貸決策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2003年銀監會成立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資本約束影響銀行信貸行為,進而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方面的問題。黃憲等(2005)利用理論模型證明資本監管會改變銀行信貸行為。戴金平等(2008)的實證研究也表明,資本約束影響了國內銀行的信貸供給,在短期內影響實體經濟的總量增長,強化了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國內文獻對金融體系的順周期以及資本監管與貨幣政策協調等問題進行了反思,但已有研究多數以理論分析為主;在分析資本約束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時,大多忽視了對銀行風險行為的考慮,缺乏對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關系的深入研究。與此同時,已有的實證研究也大多只考慮了國有和股份制銀行等大中型商業銀行,雖然有學者考察過中小商業銀行的資本和風險行為(朱建武,2006),但仍然缺乏對城商行微觀行為與外部環境關系的系統分析。

鑒于此,本文在Altunbas等(2010)研究的基礎上,將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異質性特征變量與外部經濟環境變量相結合,構建實證檢驗動態面板模型;運用System-GMM方法以及利用2004-2010年我國28家主要城商行數據,考察其在規模、資本、風險等方面的異質性是否會影響其信貸決策,緩解貨幣政策調整對其信貸發放的負面沖擊。

三、模型設定、變量選擇與研究方法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1 異質性特征

為了區分信貸變化的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多數實證研究假設資產規模、資本水平等某種銀行特征變量能影響貸款供給,而貸款需求則更多依賴于宏觀因素(Kishan和Opiela,2000)。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采用銀行總資產的自然對數SIZE來代表其規模特征、以平均資產收益率ROAA來考察其盈利能力、以流動資產占總資產比例LIQ來衡量其流動性、以風險加權資產的資本充足率CAP來衡量其資本水平。

分析城商行風險行為、信貸決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是本文的主要工作之一。在以往的實證研究中,大多沒有考慮銀行風險。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銀行風險識別、定價和管理對其經營行為的影響也越發重要(Borio和Zhu,2008);只考慮銀行規模和資本水平,已經不足以準確評估銀行新增貸款的能力和意愿(Altunbas等,2010)。因此,本文選取風險資產占比RISK來度量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與代表貸款質量的不良貸款率等事后測度指標相比,風險資產占比度量了銀行投資組合的風險,作為事前指標來定義銀行風險,能更好地體現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Delis和Kouretas,2011)。

此外,由于城商行外部籌資能力有限,存款仍然是其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因此本文還考慮貸款與存款比例,即貸存比LOADEP對銀行貸款行為的影響。

2 外部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的改變直接影響了銀行信貸決策。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能夠提供更多的盈利項目,體現更多的凈現值,進而增強了信貸需求。由于城商行屬地方性商業銀行,其經營范圍仍主要集中于所在省城。雖然少數城商行開始嘗試跨省經營,但跨省業務規模有限。因此,本文采用各城商行所在省份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度增長率GDP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來分離貸款需求因素,以考察城商行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信貸行為。

3 貨幣政策

轉型期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可以歸結到市場利率的變動上。中央銀行通過管制利率水平,影響市場收益率,最終實現管制信貸規模的目標。受官方管制的貸款利率、存款利率、貼現利率在央行政策調整下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本文參考Gambacorta和Marques-Ibanez(2011)的做法,將一年期貸款利率的變動值MRt作為貨幣政策變動的替代變量。

銀行在規模、流動性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其應對貨幣政策變動的能力,形成貨幣政策傳導的借貸渠道。當面臨資本監管時,貨幣政策的變動通過影響銀行現金流、凈利差、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來改變銀行資本緩沖狀況,影響銀行信貸政策,形成銀行資本渠道。實證研究通常采用變量交叉項的方式來檢驗貨幣政策各種傳導渠道。本文借鑒多數實證研究的方法,分別利用交叉項MPt×Xj,t(其中Xj,t代表銀行各項特征變量,包括SIZE、ROAA、LIQ、LOADEP、CAP、RISK)來考察城商行在規模、資本、風險等特征方面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其信貸決策應對貨幣政策調整的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動態模型如下:

其中,交叉項中Xj,t-1為考察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中不同的特征變量。由于資本調整、風險承擔和貸款決策之間是一個動態的相互影響關系,因此,為了避免內生性導致參數估計有偏和非一致性問題,本文借鑒Altunbas等(2010)的做法,對銀行特征變量取滯后一期。此外,由于銀行信貸決策都是基于前一期水平進行的,GLOAj,t-1也包含在模型中。

(二)研究方法

廣義矩估計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是基于模型實際參數滿足的一些矩條件而形成的一種參數估計方法,是矩估計方法的一般化。GMM方法允許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所得到的參數估計量比其他參數估計方法更合乎實際。特別是在分析動態面板數據時,GMM方法通過差分或工具變量來控制未觀察到的時間或個體效應,同時還使用前期的解釋變量和滯后的被解釋變量作為工具變量,以克服雙向因果關系引起的內生性問題,具有相當的優越性。

動態面板數據的GMM估計一般有差分廣義矩估計(Difference-GMM)和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GMM)兩種。通常情況下,DIF-GMM估計存在弱工具變量和小樣本所導致的估計偏差問題,SYS-GMM估計則把滯后的水平變量一階差分變量的方程與滯后的一階差分變量水平變量的方程結合起來進行估計,增強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彌補了DIF-GMM估計的不足。此時,系統廣義矩估計的有效性依賴于解釋變量滯后項值作為工具變量是否有效。為此,Blundell和Bond(1998)建議使用薩甘差分統計量(Difference Sargan)檢驗;其原假設是新增工具有效,如果不能拒絕原假設則表明系統估計方法是有效的。

四、樣本數據與實證結果分析

(一)樣本數據

為加強對城商行的監管,銀監會于2004年首次出臺了《城市商業銀行監管與發展綱要》,專門對城商行的資本充足問題進行了整體規劃,明確提出了城商行資本達標的時間安排,要求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04-2010年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28家城商行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樣本銀行在我國城商行中資產規模較大、經營持續時間較長、信息披露較為規范,其2010年末資產總和占我國城商行總資產的60%以上,較好地代表了我國城商行的行為特征。

文中銀行數據均整理自Bankscope數據庫和各銀行年報,GDP增速數據和CPI數據來源于各銀行所在省份統計年鑒,銀行貸款利率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

(二)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使用SYS-GMM方法,對方程(1)進行了分析。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至模型5分別單獨考慮了城商行各特征變量與MPt的交叉項,模型6中全部包含了各特征變量與MPt的交叉項。各模型實證結果顯示,Sargan檢驗對應的p值均為1.000,表明系統廣義矩估計新增工具是有效的;AR(2)檢驗結果也表明殘差並不存在顯著的二階自相關。從各模型比較來看,各變量的符號與顯著性保持了較好的一致性,顯示了實證結果的穩定性。

1 異質性特征與信貸決策

從城商行內部各特征與貸款增長關系來看,各模型中SIZEj,t-1和ROAAj,t-1的系數均為正,並大多在5%和10%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城商行的規模擴張主要體現在貸款業務的擴張上,貸款增長存在明顯的規模效應。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銀行補充資本和吸收存款,對貸款增速有明顯的支持作用。各模型中CAPj,t-1系數均為正,並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表明在2004年我國建立資本監管制度后,資本水平對城商行信貸擴張起到了明顯的支撐作用,即低杠桿率的銀行持有更多的資本來彌補資金缺口,進而擴大了其貸款規模。各模型中LOADEPj,t-1系數均為負,並在1%和10%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貸存比的監管指標對城商行信貸擴張起到了明顯的硬性約束,也體現了城商行“以存定貸”的信貸發放模式。這些結果符合理論預期,與多數實證研究關于銀行異質性與信貸行為相關的結論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LIQj,t-1在各模型中的系數均顯著為負。城商行貸款增速與流動資產占比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從表面上與流動性對貸款正向支撐的理論預期不符,但也反映了我國城商行在流動性管理方面的不足。在規模擴張過程中,城商行信貸資產高速增長的同時,其資產管理的能力提升不足,暴露出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此外,RISKj,t-1和GLOAj,t-1在各模型中系數雖然都為負,但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在強烈的規模擴張驅動下,城商行風險資產的上升並沒有對信貸擴張產生明顯的約束作用,其貸款發放沒有明顯的內生穩定趨勢,存在強烈的慣性擴張。事實上,從2004年我國實施強制資本監管制度以來,各城商行在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重組、注資、不良資產剝離、引入戰略投資者等一系列舉措,短期內補充了大量資本金。但隨著資本水平陸續達標,城商行資產結構沒有進一步優化,資產風險度降低緩慢。逐漸緩解的資本壓力為信貸擴張創造了空間,寬松的貨幣政策則激起了城商行強烈的擴張沖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央政府出臺了一攬子刺激方案,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下,城商行信貸出現高速擴張,風險資產大幅增加。朱建武(2007)認為,我國中小銀行的資產擴張並非是為了追求規模經濟,而是對現行金融制度環境和經營機制下的被動適應。制度供給和市場需求的規模偏好,使得城商行必須通過資產擴張獲取制度收益和業務空間。自身市場定位偏失、業務與盈利模式單一,又使得城商行生存發展必須依賴不斷的資產擴張。資本約束機制的缺失,導致這種慣性擴張行為大行其道,而風險就在這種慣性擴張中不斷積聚。

2 異質性特征與貨幣政策沖擊

從實證結果來看,城商行規模、盈利、流動性和貸存比特征對其應對貨幣政策調整的作用有明顯不同。表2顯示,MPj,t×ROAAj,t-1系數均顯著為正,MPj,t×LOADEPj,t-1系數顯著為負。以模型7為例,當貨幣政策緊縮,即MPj,t-1>0時,盈利能力對貸款增速的影響(4.5928+1.5279×MPj,t-1)為正向的,表明盈利能力強的城商行能提供更多的貸款供給,以降低貨幣政策緊縮對其信貸發放產生的沖擊。貸存比對貸款增速的影響(-0.4627-0.0421×MPj,t-1)為負,表明較低的貸存比,即較高的存款規模能使城商行更靈活地應對貨幣政策沖擊。與此同時,模型7中,MPj,t×SIZEj,t-1和MPj,t×LIQj,t-1系數均為負,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城商行資產規模和流動資產占比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力度並不明顯。這一結果沒有支持理論預期,與以往國外實證結果不符,但也反映了我國城商行現狀。除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少數幾家之外,多數城商行資產規模集中在100億元-600億元之間。雖然近年來少數資產優良的城商行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公開上市等方式,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多數城商行粗放型經營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作為地方性商業銀行,城商行很難通過規模效益和資產管理能力來緩解外部貨幣政策調整沖擊。

從風險水平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來看,模型6和模型7中,MPj,t-1×RISKj,t-1系數均顯著為負,對貸款增速的影響分別為(-0.0945-0.0275×MPj,t-1)和(-0.0033-0.084×MPj,t-1)。當面臨貨幣政策緊縮沖擊時,風險資產水平較低的城商行能更好地調整信貸增速以應對貨幣政策調整的沖擊。從資本水平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來看,模型5和模型7中,MPj,t-1×CAPj,t-1系數為負,對貸款增速的影響分別為(0.8229-0.1144×MPj,t-1)和(0.5961-0.2179×MPj,t-1)。當面臨貨幣政策緊縮沖擊時,資本水平對貸款增速的影響並不明確。這表明,雖然多數城商行在短期內通過補充資本的“分子”策略滿足了監管要求,使資本水平對信貸擴張產生明顯的支撐作用,但長期來看,城商行還未掌握調整資產結構、降低風險資產占比“分母”的策略。相比較大中型商業銀行,城商行外部籌資能力有限。當大規模信貸擴張快速消耗資本后,城商行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充裕資本以應對貨幣政策的負面沖擊。這一結果也表明,資本監管制度期望長期影響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形成資本框架效應的設計初衷還遠未實現。

3 外部經濟環境影響

在各模型中,CDPj,t系數為正,CPIj,t系數為負,並大多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符合理論預期(Delis和Kouretas,2011),表明各地經濟環境對城商行貸款需求因素的影響顯著。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保證了強勁的信貸需求,有利于城商行信貸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抵押品價值的穩定。但快速的信貸擴張加快了貨幣創造速度,對CPI產生了通脹壓力,帶來強烈的宏觀調控預期,從而增大了銀行的風險暴露。經濟的穩定水平往往是決定銀行風險的最基本要素。在我國以間接融資體系為主體的金融架構下,外部經濟環境與銀行經營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篇12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3-210-02

一、聲譽模型如何引入到時間一致問題的分析中

自Kydland &Prescott(1977)創立時間一致性理論以來,對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分析就愈來愈受到關注,解決時間不一致也成為研究的焦點。時間一致性問題的動態博弈分析告訴我們:解決時間不一致的有效方法是事前進行令人置信的承諾。但政府組織在做出承諾之后,并不一定完全有激勵按承諾行事,從而使得承諾無法置信,經濟處于一種帕累托次優狀態。運用Friedman的重復博弈概念可以走出這個困境。但是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如果單階段博弈的納什均衡是唯一的,那么有限次重復博弈達到的子博弈精煉均衡與一次結果相同、并且也是唯一的。這個結論表明在完全信息條件下,有限次重復博弈并不能自動產生合作。具體到貨幣政策中,就是最優貨幣供給通常并不是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有限次重復博弈仍然會產生時間不一致。因此,引入不完全信息,政策制定者出于聲譽的考慮可能不會欺騙公眾,制定令經濟個體可信的政策。Barro&Gordon在貨幣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分析中首次引入了聲譽模型。他們認為,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由于時間不一致而收益最差,另一方面,正式規則雖然可以改變政策制定者的境遇,但由于愚弄公眾會一次性獲得較大的收益從而使得預先承諾變得不可信,而聲譽則可以代替正式規則并且具有可信性,聲譽被認為是相機抉擇和正式規則的加權平均。政策制定者在平常較少制造通貨膨脹以積累聲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利用聲譽獲得較大的收益。

首先,聲譽是對“觸發戰略”的一種反應,由私人部門實施的懲罰戰略使政府維持零通貨膨脹率的均衡成為可能。Backus& Driffill認為這種分析是非常武斷的,并且這種均衡嚴格依賴于懲罰戰略實施的形式。Kreps&Wilson對聲譽模型的分析避免了上述問題。Barro使用KMRW聲譽模型證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出于聲譽的考慮,政府可能選擇不制造通貨膨脹,即使政府的任期有限;政府的聲譽越好,維持聲譽的積極性就越高,不管這個政府是強政府還是弱政府,都有激勵去維持零通貨膨脹率。

可以說,聲譽模型更多的是從方法上解決時間一致性問題,而不是從理論上。

其實,對于聲譽模型的分析不僅僅是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前提,理性預期同樣也是一個重要考慮。這個理性預期不僅是私人針對政府政策的理性預期,更重要的是政府決策部門關于私人對政策的反應也是理性預期的,只有政策制定者按照理性預期的要求行動,才會出現聲譽模型,私人在博弈過程中遵循“針鋒相對”戰略或“冷酷戰略”。但是選擇不同戰略帶來的結果也會不同,當然結果的改變還取決于政府的時間貼現率,下表是私人戰略和政府貼現率不同組合下的政府不遵守承諾所獲得的收益結果。

下表表明,當政府貼現率為1時(不考慮未來),無論私人采取哪種戰略,政府違背承諾獲得收益最大,當政府的貼現率為0時(政府更看重未來),政府在私人選擇“冷酷戰略”下違背承諾獲得的收益顯然要小于在“針鋒相對”的收益,因此,當政府的貼現率足夠大時,政府任期足夠長,政策制定者有動力投資聲譽,以便在更緊急的時候獲得更大的收益。政府的激勵是通過私人的延長懲罰期和加大懲罰期的力度最大化政府的損失來實現的。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文獻認為單個私人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微不足道,而私人的集體行動對政府政策的選擇有戰略性影響,但這并不要求私人部門之間有任何明確的合作。

二、關于聲譽模型的多重解

KMRW聲譽模型解開了有限次重復博弈的悖論,但帶來的一個新的問題是均衡的多重性。均衡的多重性在1983年Barro&Gordon就認識到了。均衡的通貨膨脹率是一個區間值,這個區間依賴于政府的貼現率和懲罰期的長短。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如果參與人有足夠的耐心,那么任何滿足個人理性的可行的收益向量都可以通過一個特定的子博弈精煉均衡得到。在貨幣政策中,聲譽模型可產生一個在(包括)最優預先約定的通貨膨脹率和最優短視的通貨膨脹率之間可取任何值的通貨膨脹率。但是當政府的貼現率很大時,即使重復次數是無限的,聲譽均衡也很難出現。

除非單階段博弈的均衡是唯一的,否則在有限次重復博弈中,也會產生類似于無限次重復博弈帶來的多重均衡,這在博弈論的文獻中已得到充分說明。

Barro使用KMRW模型分析貨幣政策得出的聲譽均衡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假定,公眾不清楚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或破壞承諾的成本,弱政府也有可能將自己偽裝成強政府,以獲得長期合作的收益。David Backus&John Driffill指出Barro的模型會導致政治商業周期。

當信息結構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當私人和政府之間出現非對稱信息,私人部門不能完全監督到政府的行動,結論會大為改變。Canzoneri引入了私人信息,分析了當貨幣需求是政府的私人信息時,Kydland&Prescott、Barro&Gordon等所提出的預先承諾的有效解很難實現。在公眾與政府效用函數不一致的前提下,如果私人部門確信中央銀行的行為是不一致的,則政府不能可靠地傳遞關于貨幣需求擾動的私人信息,私人信息的傳遞可能會被認為政府在進行欺騙。

基于聲譽的模型分析結果可能會出現唯一均衡、懲罰期延長戰略均衡以及嚴厲懲罰戰略均衡,理論上的判定尚存在分歧,更何況經驗上的分析缺乏客觀性,因此依靠聲譽作為制定政策的基礎則需要格外小心。

聲譽模型的多重解產生了可變的或隨機的通貨膨脹,即使在一個完全不變的環境中,這意味著依靠聲譽來消除時間不一致會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公眾預期的困難,給政府提供了機會主義的可能,從而不能改善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問題。Rogoff認為均衡的多重性可以通過影響公眾使得他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是現在通貨膨脹的連續而大大降低,但是存在著剔除良好聲譽均衡的風險。聲譽模型的多重解所帶來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從諸多均衡中挑選出很可能在實踐中采納的那些均衡的方法。把私人部門對政府偏離的反應作為一種懲罰來描述,認為通過設計一個最優懲罰戰略可以減少均衡的多重性。但是,除非私人部門被看作是一個單一的聯合體,或者是在一個小規模范圍內有高度協調行動的能力,否則,很難想象,它能選擇導致最優懲罰的預期集。

三、聲譽約束與法律約束

聲譽約束只是解決時間不一致性的一種途徑。在其他的解中,較有說服力的是契約,Hallett(1986)指出契約是約束政府短視的一種有效方式,而政府的聲譽就是這樣一種契約。與契約相聯系,(下轉第222頁)(上接第210頁)憲法中的或非基本的法律也是時間不一致問題的解。除非公眾和政府之間存在不完全信息,在其他情況下,利用法律對時間不一致的政策制定給予規范將是可能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可以解決所有的時間不一致。于是,引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法律和相機抉擇之間如何進行選擇,它們各自應適應于什么現實。對未來偶然性的描述能力在這一選擇中必定是一個重要因素。這樣,對政策的態度又回到Barro&Gordon所提出的:政策是靈活性的受益與時間不一致成本之間的權衡。

有了聲譽約束,就一定不需要法律約束嗎?在一個有法律約束的經濟中,很難判斷對政府的實際起作用的約束中,哪些是由于聲譽起作用,哪些是由于法律起作用;同樣,在一個對政府沒有約束力的經濟中,很難判定到底是聲譽還是法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目前,對于聲譽模型的經驗分析仍然是艱難的。

直到Rogoff,傳統的文獻給予聲譽約束解決時間一致性問題過高的期望。他指出,盡管貨幣政策的聲譽模型分析產生了一些重要的啟示,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中認為時間一致不是一個主要問題仍然太早。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的問題是聲譽模型要么產生了多重均衡,要么對信息結構的變化非常敏感。

四、結論

無論是聲譽約束,還是Kydland&Prescott所認為的預先承諾其實都強調對規則的信任,而不是聲譽或規則本身。因此,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更為重要,而這種信任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受意識形態等非正式規則的約束,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在一個家族維持聲譽的動力要大于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維持聲譽,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個人、政府維持聲譽的積極性顯然要高于市場經濟不健全的國家。

參考文獻:

1.R.J.Barro & D.B.Gordon,1983a:,Rules, 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XII(July),101-121.

2.R.J.Barro,1986,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7,3-20.

3.V.V.Chari & P.J.Kehoe,1987a:Sustainable Plans and Debt, Working Paper 354,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4.V.V.Chari,P.J.Kehoe & Edward C.Prescott1988:,Time Consistency and Polic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Staff Report,115.

5.M.B.Canzoneri, 1985, Monetary Policy Games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Information, Vol.75, and No5:1056-1070.

6.David Backus & John Driffill,1985,Inflation and Reputation,the Ame

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5, No3:530-538.

7.Kreps,David,and Robert Wilson,1982,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Co

mpeti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27,No2:253-279.

8.Finn E.kydland & Edward C.Prescott,1977:Rules Rather than Discre

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5,No3:473-492.

9.Hallett, A.J.Hughes,1986,Is Time Inconsistent Behavior Really Possible.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138.

10.Kenneth Rogoff,1986, Reputation Constrains on Monetary Policy,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1.[美]奧利維爾?瓊?布蘭查德,斯坦利?費希爾,劉樹成等譯..宏觀經濟學(高級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篇13

重大行政決策應堅持依法、科學、民主原則,凡應當公開的重大行政決策,都應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開。在政務公開“深化年”中,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立重大行政決策機制,編制決策事項目錄

各行政機關凡沒有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制度的,都要根據重大行政決策公開實施方案,結合本單位實際,建立重大行政決策機制。將規劃編制、重大國有資產處置、重大政府投資、行政事業性收費、重大行政執法等事關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社會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或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的決策事項納入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

(二)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開機制

重大行政決策之前,行政機關都應通過一定方式公開征求意見。重大行政決策作出后,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外,均應通過門戶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新聞媒體等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1.聽取意見。行政機關作出重大行政決策之前,應主動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意見。對涉及面廣、與廣大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行政決策,還必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確保重大行政決策深入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

2.專家咨詢論證。對需要進行科學性、必要性、可行性論證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行政機關在作出決策前應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或專業研究咨詢機構對決策事項進行論證,發揮其智力優勢。行政機關應根據專家論證報告,作出決策。對專家咨詢論證意見不予采納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反饋。

3.聽證。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聽證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行政機關決策前應當采用聽證方式,讓公眾參與行政決策。聽證之前,行政機關要根據聽證事項的性質、復雜程度及影響范圍,確定和分配聽證代表名額,科學合理地遴選聽證代表,確保代表的廣泛性。聽證意見要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吸收采納,不予采納的,應當向聽證參加人說明理由。

(三)完善重大決策糾錯機制

重大決策執行中,行政機關應通過民意反映、抽樣檢查、跟蹤調查、效果評估等方式開展實施后評估。后評估應圍繞著實施結果與決策制訂目的是否符合,決策實施的成本、效益分析,決策帶來的負面因素,決策實施在實施對象中的接受程度,決策實施帶來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影響,主要經驗、教訓、措施和建議等內容進行。對存在重大失誤或不合法、不適當的重大行政決策,決策機關應及時調整和完善,不斷提高決策質量。

三、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

(一)組織發動階段(年8月25日至9月5日)

全縣各信息主體單位根據本方案,結合本單位的實際,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方案要明確承辦機構、承辦人員及責任,推動各行政機關建立和完善決策公開制度。

(二)落實工作階段(年9月6日至12月15日)

各行政機關建立和完善決策公開制度,編制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建立完善機制,并貫徹實施。

(三)監督檢查階段(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

縣政務公開辦公室將對各行政機關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落實中發現的問題,要提出整改意見;對工作落實不力、工作效果不明顯的,要責令整改。

(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2012年元月開始)

各行政機關結合政務公開“深化年”成果,繼續推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公開機制,總結經驗,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開長效機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湾仔区| 新宾| 庄浪县| 永州市| 洛阳市| 阿尔山市| 来凤县| 渭源县| 简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仲巴县| 锦屏县| 冀州市| 宁强县| 亳州市| 洛南县| 金山区| 年辖:市辖区| 龙泉市| 江油市| 明水县| 盐城市| 瑞安市| 灌南县| 甘洛县| 三门峡市| 白玉县| 淄博市| 沙洋县| 临沧市| 阜城县| 介休市| 余江县| 茌平县| 衡山县| 门源| 望城县| 五莲县| 盘锦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