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茶文化的知與行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茶文化的知與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但是,通過對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師文化差異敏感性的調查發現,目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和廣大一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國內的英語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仍舊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課堂知識講授主要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四、六級涉及的知識如語法知識、詞匯量、閱讀為主。一般來講,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學時數量較少,平均每學期60-70學時,課時有限,難以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有系統的介紹和教學。另外,教師本身受傳統的語言教學的影響,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講解,教學方式落后,迫切需要進修機會來提升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手段,理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語言知識教學和文化背景教學的統一。

進行實際有效的文化教學首先要明白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什么。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把文化意識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同時也指出文化的內涵與文化教學的意義:“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只有明白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師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學應該怎樣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質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積累有關跨文化的知識和材料,多參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訓、講座和交流以強化自身的文化素質,切實意識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視課堂上的文化教學。在目前的環境下,教師只有做到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教學并重,才能使學生既能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語音室、多媒體和網絡來收集各種資料獲取信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英語課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講授放在文章的導入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講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風光等地理常識;主要英語國家的起源、發展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歷史背景;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常識、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等。甚至在語言知識的傳授階段,教師也可以利用機會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如:有很多詞匯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信息。在詞匯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由這些詞匯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節日的詞匯Christmas,Hippie,Nike等;還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詞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當然還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語等社交規范和一些涉及手勢、儀態和眼神等的非語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文化背景知識后一定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通過應用以加深印象。教師可以組織課堂活動如:小組對話、角色扮演、英語角等形式來向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如:通過網絡查找和閱讀資料、朗讀英美報刊雜志等,使學生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社會風俗和習慣等,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承擔進行介紹的任務,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而顯得非常枯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資源共享的優勢,針對精讀課本中實用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傳達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在觀看圖像,聆聽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聲音的同時形象立體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以加深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差異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曾有語言專家在專著中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我國的許多研究語言方面的專家也一再強調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和環境”。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全球一體化,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的資訊方式相繼出現,西方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這就要求學習語言不僅僅掌握這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增強文化交流的能力。沒有文化內涵的語言是空洞和無效的。英語教育必然涉及英語文化教育,所以我們要重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Kramsch,C.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的交際手段,語言的產生離不開創造語言的人,以及人類所作用的社會龐大系統。因此語言與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復雜關系。現代文化社會學認為,社會離不開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語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們研究語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本質。

文化是一個包括語言在內的所有人類現象的綜合體。文化一方面是在一個共同的語言社團中體現的思維、行為及價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團體通過他們的物質產品來表現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有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既有歷史沉淀,又有動態發展,語言作為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存在著薩培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相對性”,而且存在著“文化相對性”。

人們對客觀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跟文化模式差異,是語言學習的一大阻礙。因為語言的集體意義產生依賴于它的文化語境,我們只有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本身,避免由于對文化的無知而產生誤解與沖突。語言教學工作者有責任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文化導入。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語詞匯的文化因素體現

英語語言教學,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外語教學。它也是一種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國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學習英語語言就要明白兩種語言中符號的非對稱性,例如中國文化中的“白”字往往為貶義,含有輕視、徒勞、低下、無價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窮二白、白費、、白搭、白色政權、白丁,以及東北話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劇的人,一定記得曹操在舞臺上有典型的白色臉譜,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語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讓人聯想到上帝、天使、純潔、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潔:“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話里可愛的“snow white”還有七個小矮人,個個都是“white man”(忠實可靠的人)。再如龍在中國的文化里,我們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無上、尊貴的象征,在語言中,承載的是褒義的色彩,像“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等,中國古代皇帝,被稱作“真龍天子”。而在英語國家文化里,并非沒有龍(dragon),只是與中國截然相反,龍化身為兇猛殘暴的怪獸。尤其是在影視作品里,龍總是代表邪惡勢力,具有強大的破壞性,這一點,在2010年3月夢工廠上映的電影“馴龍高手”里有著完美的體現,與我們兒時喜愛的“小龍人”形成鮮明對比。

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匯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現的詞匯,無法在英文中找到,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國人特別講究孝義親疏、倫理綱常,因此在這一文化背景下,漢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詞有很細致的區分,而英語中的親戚概念十分籠統。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個單詞“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詞匯,具有不對應性,比如漢語中的“牛”是強壯、勤懇、任勞任怨的象征,我們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表達,而用英文卻要翻譯成“Work like a horse”,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就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國人用牛耕地,而英國人大部分依靠馬。

我們看下面一段對話: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會疑惑不解。“noodle”在漢語中是面條的意思,并無其他深層含義。而在英文中,因為大腦組織是條狀的,就如同面條一樣,所以“noodle”也用來指代頭腦,“foggy noodle ”就是頭腦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觀條件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例如“summer”在漢語中會讓人想起炎熱,而“spring”會使人想到溫暖,欣欣向榮。 那么如何翻譯下面這個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為喬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錯了。在英語中,夏天才代表溫暖,欣欣向榮,這跟春天英國糟糕的天氣不無關系,所以上面那句話應該翻譯成“喬布斯英年早逝”更恰當一點。

(二)文化差異在句法上的體現

句法結構反映了人們最原始的宇宙觀,可以體現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一點中英之間的差異剛好體現在語序上。英語的語序通常是主語-謂語-賓語,把人或人的行為擺在前面,而客觀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飾比較強,總體是“頭輕腳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漢語前置的修飾很強,是“頭重腳輕”,如:“街對面站著的穿紅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句法差異呢?英國人有其特有的價值標準,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務實,人們因此稱他們為“行動之人”(man of action)。英倫三島四面環海,地理條件差,天氣條件更是惡劣。安格魯撒克遜人于450年到達英格蘭,他們面臨異常嚴酷的自然條件的挑戰,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同時,又經戰,這使得古英國人逐漸形成“開放跟激進”的民族特征, “個人主義”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顯得直截了當,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飾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題。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漢民族發源于黃河流域,地處內陸,氣候適宜,生活平靜,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講究事事含蓄,說話不開門見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進入主題。同樣是上面那句話,中文的表達就是這樣: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話,我可以請你看電影嗎?

我們再來看下當英籍老師夸獎一名中國學生的口語流利時,師生間的對話: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國老師說:“你的口語很不錯。”中國學生回答:“我的英語很差,我要好好學。”)

從上面的簡單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英漢文化的差異。我國的傳統文化比較強調社會和集體的力量,不提倡個人突出,當受到贊揚的時候,中國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來,這種過分的自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價值觀,這樣的跨文化對話就如同自言自語了,根本就談不上交流。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跟語法上的差異承載著兩種文化的差異。要在英語教學上有所建樹,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導入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學生不斷了解并發現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跟英漢的差異,只有這樣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才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篇3

一、相關概念厘定

(一)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指社會關系失調,影響社會大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

(二)體育社會問題

體育社會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一個小分支,具有社會問題的普遍性,但是體育社會問題也具有它的特殊性。體育社會問題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三點:1.必須有與體育相關的社會現象產生了失調情況。2.體育現象失調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并引起多數人的注意。3.體育社會現象失調必須運用社會的力量才能解決。以上三點必須同時滿足才能稱為體育社會問題。

二、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現狀分析

觀眾行為失控是指在觀看比賽時,由于各自的意見不和而產生的不文明的語言與行為沖突,導致現場混亂的局面。常見的有球迷騷亂、辱罵裁判員等。觀眾行為失控一般和本地區和本國家的體育風俗習慣有關。目前,在我國的球迷騷亂、辱罵裁判員的現象比較多見,裸奔事件的現象沒有發生過。

三、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危害

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危害比較廣泛,首先它直接影響了該項目自身的形象,對本項目的開展是一個桎梏。觀眾行為失控會讓體育參與者對該項目有不好的現象,以后就會對其有一定的看法,甚至不會去參加該項目,直接影響了該項目參與的人數。由于觀眾行為失控,政府會加入到其中對其進行干涉,運動項目原本的特性就會受到影響。另外,觀眾的不文明行為對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心理健康照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危害到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身體健康。

四、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對觀眾行為失控的打擊力度不夠

觀眾的不文明語言是不可以通過強制方式進行制止的,但是觀眾的不文明行動可以用法律或者條文規定進行制止。以球迷騷亂為例來說,為什么球迷騷亂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懲罰的力度達不到一定程度。在懲罰的力度和沖動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博弈的關系,你懲罰的力度輕,一些球迷覺得無所謂,不就是罰錢或者拘留,對他本身的影響不大,他就會為了一時痛快,不夠后果的去制造球迷騷亂。如果懲罰的力度達到一定的程度,球迷就會引以為戒,以后就會敬而遠之。

(二)體育風氣不正,體育風俗習慣的影響

觀眾行為失控與當地的體育風氣和當地的體育風俗習慣存在一定的關系。比如在外國,他們受開放的西方文化的影響,球場的裸奔事件是經常發生的事,而在我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裸奔事件在我國沒有發生過。另外就是體育風俗習慣的影響,體育風俗習慣直接決定了該地區或國家的體育參與者與體育觀眾的素質和體育素養,體育的風俗習慣比較好的地區或國家就會尊重對手和裁判員的感受,不會出現辱罵裁判員和運動員的現象,而體育風俗不好的地區或國家就會截然相反。

(三)觀眾自身的因素

觀眾的自身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比較低下。觀眾自身對體育的認識不足,沒有對體育有一個全面認識,對體育的認識過于片面。對體育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最低的層次,不能正確認識體育的價值,另外觀眾本身缺乏一定的體育思想。

五、解決觀眾行為失控問題的策略

(一)加大觀眾行為失控的打擊力度

針對觀眾行為失控事件,要加大懲罰的力度。不能簡單的罰款或者拘留就了事。要出臺新的政策法規對其進行約束,避免再次發生。針對個人,拘留和罰款不是目的,要對其進行教育,首先讓他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覺悟,如果再犯不只是拘留的問題,要上升的個人的刑事責任;針對俱樂部,如果出現觀眾失控行為,要對俱樂部進行警告和停賽處分,在同一俱樂部,觀眾行為失控事件達到兩次就要終身取消俱樂部的參賽資格,甚至解散俱樂部。

(二)加強良好的體育風氣和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

加強各地區的體育風氣的建設。針對不良的體育風氣,要及時拿出解決的方案,摒除不好的社會風氣,加強良好社會風氣的引進,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另外,還要加強各地區的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體育風俗習慣雖然是一個長期以來的產物,能夠滲透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所以要加強良好的體育風俗習慣的建設,讓其對觀眾的行為起指導的作用,避免觀眾行為失控行為的發生。

(三)注重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

注重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觀眾作為觀眾行為失控的主體,有著其能動性,加強觀眾自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思想的培養,主要是讓觀眾該如何去認識體育的價值,不是用不文明語言和不文明的行為去傷害對手,而是相互尊重,公平競爭。觀眾的思想覺悟如果達到一定的層次,觀眾行為失控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參考文獻:

篇4

1.1新生代農民工的概述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這批人目前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個億。新生代農民工的目光投向了三產服務業、制造業、紡織業、電子業等行業,賺錢只是他們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們希望在城里買房,能像城里人一樣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年齡18歲到28歲,他們上完學以后就進城打工,相對來講,對農業、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們渴望融入城市社會,而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

1.2浙中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分布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金華市共有新生代農民工近200萬人,活躍在金華建設的各個領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促進金華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新生代農民工日益成為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切實關愛新生代農民工,為他們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使他們在金華安居樂業,對我市實現“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1.3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與幸福指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在浙中地區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新形勢下,通過對浙中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調查與研究,了解他們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總結歸納其幸福指數指標的研究,構建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對策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2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數的調查現狀

通過對浙中地區發放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數調查表,共計3000件,回收有效問卷2860件中的信息可知其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現狀如下:

2.1精神文化生活調查現狀

浙中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主要為高中占56%,初中占21%,大中專以上占14%;婚姻狀況未婚占83%;打工前主要為在校讀書占73%;打工所屬行業主要為制造業、服務業約占82%,每月收入為1000-5000(元);打工目的主要集中在于賺錢養家占29%,希望過城里人生活占39%,尋找發展機會占15%;認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技術占34%;在城里生活困擾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城市戶口,子女上學難,沒有歸屬感等;他們大部分打工年限為1-3年,約占83%;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為74%;對目前的工作狀況感到滿意的僅占13%;他們主要居住在單位宿舍和出租房內占74%;希望在城里定居的主要理由為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占26%,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占13%,工作機會大、發展空間大占19%;由于生活習慣和語言不通等因素,導致工作中會遇到緊張焦慮、孤獨寂寞占57%,壓抑受挫、被歧視占26%;遇到巨大心理壓力時,主要通過上網、聊天、聽音樂、找朋友訴說來緩解壓力(占61%);他們空閑時間主要看電視、聽音樂占21%,手機上網占16%,網吧上網占19%,睡覺聊天占11%,喝酒下飯館占4%,逛街購物占13%,參加文體活動、去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等占7%;單位團組織經常組織活動,受歡迎僅占22%;他們希望多參加一些技能培訓占39%,文體活動占23%,青年交友活動占26%;希望政府、企業、社區提供優惠獲免費文化活動占37%,支持建立文化社團占17%;他們希望企業共青團開展文體活動,豐富青年業余生活占51%,組織技能培訓占23%,組織青年開展志愿者服務等愛心幫困活動占17%,組織政治學習占9%。如果有機會64%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到高校深造學習。

2.2幸福指數的調查現狀

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質量滿意度認為較好占21%,很幸福占9%,職業滿意度較好占39%,有成就感占27%;購物場所滿意度滿意占43%;住房寬敞滿意度認為條件一般占63%,滿意占6.4%;房產狀況有房產占6%;婚姻(或感情)狀況美滿占64%;認為有車會帶來舒適和成就感占76%;認為有錢幸福占27%,富有的人也會失去一些平凡人的樂趣占64%;市民文明程度滿意度認為很文明,很滿意占43%;周邊治安狀況認為比較滿意占67%;教育質量較好占66%;醫療衛生狀況較好占59%;社會保障狀況較好占7%,一般占43%;睡眠質量一般占46%,較差占40%;浙中地區文化娛樂豐富程度認為較好占43%;自然環境滿意度認為環境很美占21%,較好占61%;生活節奏滿意度認為剛剛好占65%;同事間人情味濃厚程度很好僅占2%,較好,偶爾能感受到人情味占47%;認為最近五年來發展速度勢頭很好占36%;認為幸福感主要來自美滿的生活、愉悅的身心、和諧關系占42%;認為理想的幸福是與所愛的人相守一生占42%,平平淡淡過一生占36%。

3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與幸福指數特征

通過對浙中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數調查現狀的分析,發現這些企業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較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較高,工作耐受能力較低等特點,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新生代農民工打工前主要在校學習,不會做農活,畢業后即來城里打工,大多從事制造業和服裝業工作,職業崗位能力不足,屬于城市中低收入群體。

(2)新生代農民工喜歡城市里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愿意在城市定居,但由于語言、生活習慣、住房、戶口、子女上學等因素影響,其城市歸屬感不強,自卑心理較重。

(3)較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學歷結構較高,對所打工崗位、薪金期望值過高,其動手能力不強,自身職業能力和素養有待提升,對職工培訓學習主動性高。

(4)新生代農民工雖收入不高,但對物質享受有較高的要求,多數沒有過多存款,面對城市中住房、戶口、子女上學等問題時,感到壓力較大,婚戀多為老鄉中交往。

(5)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單一、貧乏,主要以上網、聊天、逛街、老鄉聚會為主,對政府和企業優惠或免費開放文化娛樂場所有較高的期待。

(6)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存在緊張、焦慮、孤獨現象,一般通過上網、聊天、找老鄉傾訴等途徑來緩解壓力。

(7)新生代農民工對浙中地區自然環境、城市治安滿意度較高,對住房、戶口、勞動保險政策較關心,認為幸福指數與美滿生活、愉悅身心、和諧關系有關,通過綜合測評,其幸福指數約為61%,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4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的舉措

4.1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經濟收入,為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提供物質保障

新生代農民工應與本地人一樣享有就業、擇崗待遇,加強企業薪酬管理制度,督促企業按時發放工資、加班獎金,對表現優秀的農民工適當給與晉升、加薪等政策。高溫季節,政府財政應拿出一定的補貼費用,增加這部分農民工的薪酬。

4.2改革戶籍政策,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可考慮分步驟、分階段進行戶籍政策改革,凡工作滿一年的新生代農民工,可領取市民證,有針對性地與養老、醫療、公積金貸款、購房、子女上學等掛鉤,并與當地市民享有同等權益的社會保障政策,解決其后顧之憂。

4.3政府引導,注重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教育與崗位能力培養,提高其適崗就業能力

在新生代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區域,如工業園區等,籌建圖書館、閱覽室,專業技能培訓機構,并加強監管力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擇崗就業能力。同時,由行業前頭,定期舉辦一些講座,競賽、科技練兵活動,對表現優秀的農民工給予獎勵。

4.4制定人文關愛新生代農民工制度,增強其變換新浙中人身份的力度

由政府牽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關愛農民工,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企業要負有一定的組織責任,比如:公共場合、會議場所一定要講普通話,讓外地農民工有一定的歸屬感。企業中的工會、團委組織每年要定期組織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心理咨詢、講座、價值觀教育、文體娛樂等活動,消除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島”現象,促進地區社會力量對農民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5改善浙中地區精神文化設施,優惠開放文化活動場所,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調動社會資源,增加財政預算,改善浙中地區精神文化設施的投入,比如,在新生代農工集中區域,增設體育運動設施、文化娛樂場所等,定期為農民工低價位或免費開放市區文化場館,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4.6建立健全新生代農民工社團組織、博客,關注與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數

由政府督辦,行業牽頭,成立各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社團組織和博客網站,發揮媒體作用,開展文化交流,鼓勵有才華的農民工在社團和網絡中自發組織農民工創作作品。通過社團組織和博客網站交流打工心得體會,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數。

5結束語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浙中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數問題,可以進一步地了解他們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狀況,找到新生代農民工出現精神生活問題的主要根源,分析歸納其幸福指數指標,總結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的舉措,對政府和企業進一步地穩定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發揮他們工作中的最大潛能,可提供一些有借鑒作用的合理化建議,為推動浙中地區經濟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孫瑞灼.“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觀察與思考,2010,(3).

[2]傅治.關愛新生代農民工共建金華美好未來.浙江共青團提案,2011,(7).

篇5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1例均為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均符合我國2000年發表的《不穩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進度》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62.3±3.78)歲;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62.4±4.12)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觀察期均無死亡病例。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抗心絞痛治療(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阿托伐他汀、ACEI類或β受體阻滯劑等)的同時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注射液250ml,魯南欣康注射液40mg,1次/天,靜滴,連續10天。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加用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250ml注射液,注射用燈盞花素(湖南恒生制藥有限公司)80mg,1次/天,靜滴,連續10天。觀察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均復查三次心電圖。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胸悶、胸痛完全消失,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胸悶、胸痛癥狀明顯改善,無持續性心絞痛,心電圖見下移的ST段部分恢復至等電位,或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無效:胸悶、胸痛癥狀無改善,靜息心電圖無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指標數據值以(x-±s)表示,同組治療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改變均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2.2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治療組有1例出現輕微頭痛,未作特殊處理;對照組有4例出現頭痛、頭昏等癥狀,對癥處理后明顯改善。 轉貼于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后心電圖結果比較[n(%)]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理特征是由于斑塊破裂或糜爛發血栓形成、血管收縮、微血管栓塞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供氧的減少,從而造成胸悶、胸痛的發作和心電圖的變化。魯南欣康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別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圍血管擴張,外周阻力減少,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絞痛得到緩解,并能促進側支循環形成[2],但其擴張腦血管的作用可引起頭痛,而且長時間使用會產生耐藥性而影響療效。燈盞花素又名燈盞細辛、東菊,是從全株植物中提取分離的黃酮類有效成份,化學名為4,5,6三羥基甲酮-7-葡萄糖醛酸苷。藥理研究表明,燈盞花素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粘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具有擴張冠脈、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肺內微循環障礙,促進機體對氧的利用,改善組織缺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糾正心衰等作用[3],同時還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對抗脂質過氧化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燈盞花素聯合魯南欣康療效優于單用魯南欣康,而且聯合具有互補作用,減輕了魯南欣康長用耐藥性及副作用的發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篇6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學檢查(以下簡稱中檢)是本科生培養過程中一項常態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養質量管理PDCA循環中的關鍵環節,兼具對日常教學工作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學檢查面臨的主要難題

筆者長期從事本科生培養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檢工作中存在如下3個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難題。

一是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本科生培養工作涉及學院建設的若干方面,中檢檢查哪些內容或要素,需要仔細斟酌確定,要做到既系統全面又無范圍蔓延,既重點突出又無缺漏項。僅憑主觀判斷來確定檢查內容,可能會顧此失彼。②

二是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中檢中,各檢查者會反映若干問題,由于立場站位、觀察角度,以及對教學規律認知層次不同等原因,檢查者們反映的問題會存在較大的個性化差異,表現為表述各異、粗細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內容上交叉粘聯,難以準確判斷問題真偽及其嚴重性。

三是中檢問題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檢找準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中檢發現的問題往往互相纏繞嵌套,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原因,有的問題是其它問題的表象,這使得從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為難題。

筆者研閱了10余所高校的中檢報告,上述3個問題普遍存在。對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學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決這3個問題,提高中檢實效。

2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檢查內容

中檢是對本科生培養質量以及培養活動的全面檢查分析。確定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養質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養質量的路徑機理。筆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養管理經驗,總結提出如圖1所示的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關系圖。

如圖1所示,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共10個。根據各要素在培養質量生成路徑上的位置,分為規劃設計要素和組織實施要素兩類,組織實施要素再細分公共基礎要素(“指揮管理”)、支撐要素(包含“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等3個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等3個要素)等3個子類。

10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養質量。3個規劃設計要素不直接生成培養質量,而是通過作用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7個組織實施要素中,3個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養質量,3個支撐要素通過作用2個直接要素間接生成培養質量,公共基礎要素直接或間接生成培養質量。

從檢查全覆蓋角度,中檢內容應覆蓋生成培養質量的10個要素,但由于3個規劃設計要素是通過7個組織實施要素生成培養質量,其存在的問題將在培養實踐活動中暴露,故筆者提出將中檢內容界定在7個組織實施要素上,即中檢當且僅當檢查“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和“指揮管理”等7個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開展多維交匯分析,找準中檢問題

確定了中檢當且僅當查什么后,管理者馬上面臨中檢問題是否找得準的問題。基于圖1,筆者研究提出多維交匯分析法,通過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和嚴重性分析,確保找準中檢問題。

3.1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筆者按照“定向”、“拆細”和“去重”等 3個方法步驟,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

“定向”是指對照圖1,確定每個問題的指向要素;“拆細” 是指對于指向2個(含)以上要素的問題,進行拆細,使拆細后的每個問題只指向1個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個檢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問題,使相同或相近問題在該檢查者只反映1次。

在問題“定向”過程中,貫徹如下兩個原則。一是,問題描述要盡量定量,不能定量則須定性,無法定性則不提。二是,舍棄未找到指向要素的問題描述。

3.2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嚴重性分析

對各檢查者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準化處理后,要根據問題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檢查者權重等3個屬性,綜合判定問題嚴重性。判定規則如下。

問題指向要素。嚴重性排序為直接要素>支撐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學員材質”>“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支撐要素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條件建設”。

問題聚焦度。反映的檢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則問題越嚴重。

檢查者權重。按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排序越靠前,問題越嚴重。不同的質量生成要素,各檢查者話語權排序不同,詳見表1。

在綜合分析問題嚴重性時,上述三個屬性的嚴重性排序為指向要素>聚焦度>檢查者權重。

4 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層次化分析問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準問題后,管理者要根據問題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決問題、提升培養質量。措施是否得力,關鍵在于問題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徹。基于圖1,筆者研究提出中檢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該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著培養質量生成路徑,對指向各要素的問題,層層遞進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層。將上層問題原因與相同的下層問題表象歸并,針對最底層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蓋、雜亂糾纏,使整改實效沿著生成路徑向上傳遞。具體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4.1 逐層向下分析各要素問題的關聯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撐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設計要素的層次順序,逐層分析問題原因。每分析一層,就將該層問題的原因與下層問題對照關聯,關聯上的則合并處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驟不斷遞歸,直至問題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層要素支撐。

4.2 非關聯的問題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

對關聯不上的問題,要逐層向上推導并實證該問題的負作用,直至該問題負作用無法實證為止,將最終實證層面的負作用列為問題進行整改。

若問題的負作用無法實證已傳導至上層要素,則列為該層要素的獨立問題進行整改。下層要素問題負作用未傳導至上層要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負作用傳導需要時間,時間尚不及傳導至上層要素;二是傳導過程中被某些積極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論哪種原因均需解決。

上述遞歸分析結束后,從最底層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實效必然沿著分析鏈條向上作用,最終作用于最上層要素問題。

5 成果價值和應用效益

該成果全面系統的提出了一套中檢問題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生成要素及作用關系,確定了中檢檢查內容及范圍,提出了找準問題的“多維交匯分析法”及析透問題原因的“層次分析法”,能有效解決中檢中普遍存在的3個難題。該成果可為開展中檢工作提供實踐指導,避免檢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對提升中檢實效具有普適借鑒意義。

該成果在筆者單位應用多年,有效增強了中檢工作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提升了中檢工作精細度,對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發揮了十分明顯的作用。運用該成果,筆者單位6次中檢累計發現58個教學問題,目前已解決51個,比例高達88%。以該成果為主體的中檢模式,榮獲2015年軍隊教學成果獎。

6 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該成果雖然在確定中檢檢查內容,找準中檢問題以及析透問題原因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創新研究,但由于數據積累尚不豐富,目前“多維交匯分析法”中對問題嚴重性的判定規則,以及“層次分析法”中對逐層向上推導實證負作用,只能進行定性闡述,尚不能進行定量分析,需要進一步積累數據不斷深化研究。歡迎國內同行深入研究探討,為不斷提升中檢實效提供更多參考借鑒。

篇7

中英茶文化;差異;英語交流;教學

從古至今,如何促進語言交流和教學就一直是困擾著人類的一個難題,怎樣使交流和教學更有效率起到更大的作用,學者專家各自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可以達成一致的是: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將語言交流和教學與文化相結合是一條科學的道路。眾所周知,中國一向重視英語的教學,但在長達十余年的教學過程中,受應試教育影響,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并沒有達到設想的高度,許多人仍然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流利的交流。因此,應當采用新的形式,將文化與這種交流與教學統一起來,解讀語言。中英茶文化差異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能夠促進英語交流和教學。

1中英茶文化差異比較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上千年的飲茶傳統,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心中。而英國的茶文化起源中國,同時又由于地理、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英茶文化差異的存在。

1.1歷史差異

中國的飲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廣為流傳,有一種說法,中國的茶文化便從此起源。此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覺得傳說不可信,認為中國人的飲茶習慣始于秦朝。但無論哪種觀點,都認為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與中國不同的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從十六世紀開始,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才接觸茶葉,而等到茶葉真正在英國普及,英國人真正培養其飲茶的文化和習慣,則要等到十八世紀之后。

1.2飲茶文化差異

中國的飲茶文化包含著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包括所謂的茶道,飲茶對象等等。飲茶對象主要分為混飲和清飲這兩類。兩種概念有所不同,其中混飲較為復雜,根據飲茶人的個人喜好和口味,可以在茶中放入糖,鹽,橘皮等,以取得更好的味道,對于混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方,個中別有一番情趣。而清飲則更注重還原茶葉本身的味道,較多的人喜歡請飲,因為它更加自然,讓人體味到茶葉的風味。而茶道則更為復雜,中國的茶道非常講究,從古至今發展成了一套獨立的體系。有人說茶道是對飲茶這種習慣的一種升華,也是有其道理的。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品茶,增進友誼,修身養性,有助于陶冶情操,暗合恬靜的東方哲學思想。茶道所用的器具,表現形式都有其講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更無愧為一種生活藝術。與中國相比較,英國的飲茶歷史較短,飲茶文化并沒有中國的茶文化那樣豐富多彩,但也有其獨到之處。從茶葉傳入英國后,飲茶作為一種生活習慣最先在貴族中流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文化在平民中得到推廣,到今天,下午茶,社交茶會等習慣已經成為了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國人喜歡在茶中添加各種調味品,增加其香型。而就種類來看,中國人喜歡喝綠茶,英國人則更加偏愛飲紅茶。與中國的茶道不同,英國人喝茶更加注重活潑的氛圍和優雅的格調。人們習慣于在慵懶的下午,伴著古典音樂喝上一杯茶,享受輕松自在的氛圍,放松身心。這與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有著不同。

1.3茶館文化差異

茶館,顧名思義,就是喝茶的地方。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館除了喝茶以外也具備了其他的功能,茶館逐漸發展成了一個休閑和社交的公共場所。中國的茶館起源于茶肆,具有悠久的歷史,象征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英國的茶館起源較晚,最開始是社會名流的社交場所,由于歷史人文等方面的差異,其裝飾有所不同,自然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也不盡相同。

1.4影響差異

飲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所謂開門七件事,茶列于其中,可見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和其地位。時至今日,在中國,為客人敬一杯茶依舊是不變的禮儀傳統,每個家庭都在享受著茶的美妙滋味。中國雖然是一個擁有56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雖然有著自己獨特的習俗,但大都有著飲茶這一共同愛好。中國茶文化歷史的悠久,燦爛的發展歷程都賦予茶文化巨大的影響力。英國茶文化無疑也為英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飲茶迅速風靡英國,從營養學上,英國人將茶本土化,從茶中得到了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營養元素,對于英國人的體質提升有重大意義。從社會意義上講,飲茶成為一種社交方式,人民通過飲茶,可以陶冶情操,維持人際關系。總之,茶文化的傳入和推廣對英國起著積極作用。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中英的茶文化也在互相交流與借鑒中互補,,共同發展。同時,以茶文化為基礎,中英之間也可以進一步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2茶文化差異對英語交流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英語交流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文化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英語交流。例如最基本的詞,俚語,句子的意思,因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有時便會鬧笑話,這無疑會阻礙語言上的交流。另一方面,文化差異對交流也有著積極影響。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我們進行跨語言交流,文化差異會為我們提供原動力。此外,了解文化差異,會更好地促進語言交流,正如筆者在之前所闡述的,解決了文化差異的問題,語言交流的其他難題也能迎刃而解。茶文化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一部分,顯然不應該被割裂開看待,筆者以茶文化舉例。中英的茶文化差異較大,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差異,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就能趨利避害,投其所好。如了解英國的飲茶習慣,我們就會知道他們的下午茶文化,這對英國人既是放松的時間,也可以進行社會交際,我們可以在下午茶時間與英國人交談,選擇適合這一場景交談的話題,這會對交流的效果產生積極影響,提高我們的交流能力。

3運用中英茶文化差異促進英語教學

3.1認識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文化差異,可以更好地把握語言的關鍵點,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在現在的教學階段中,認識文化差異并不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這是不正確的,認識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很有意義。首先,認識文化差異有助于語言習慣的培養。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語言習慣有很大不同,培養語言習慣對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許多語言現象是和日常生活有關,如果不能了解這些語言背后的深意,將會對語言的學習造成很大困難。因此,認識文化差異,可以從根本上培養語言習慣。其次,可以提升學習興趣。現在中國的英語教育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通過枯燥的語法和大量的習題練習達到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目的,但眾所周知的是,英語成績并不直接等于英語水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培養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才是提高其英語水平的最好方法,傳統教學方式顯然不適應新的需要,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利用文化差異的對比,做到生動形象,建立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認識文化差異有助于學生真正張口說英語。通過了解文化,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語句的意思,知道該何時何地說適當的話,避免產生歧義。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

3.2中英茶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促進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英茶文化差異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能力,還可以有效的推動中英文化交流,培養更多的相關人才。通過介紹中英茶文化,學生不僅對英國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有利于英國文化傳播,更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形式和方法上,中英茶文化差異打破了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例如,對比法的大量運用。要在教學中引用中英茶文化差異,就必須進行準確的,高效的對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和目標,加入適當的茶文化教學,通過對比,使學生對中英的差異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由淺入深,從茶文化推廣到其他方面,學生對于英語文化、英語都能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電影電視劇中的相關素材,以聲音和圖像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有助于他們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實踐活動,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例如,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英兩國的茶道有很大差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茶道表演或者學生自己動手,準備茶道工具,在課堂上現場展示不同的茶道,這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形式上的創新還有很多,筆者不能一一敘述,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在內容上,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所熟知的blacktea的意思,在英語中它指的是紅茶,但是black翻譯過來是黑色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譯就會變成黑茶,這就是一個文化上的差異。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分析英國的飲茶歷史,揭示產生文化差異的根源,并從茶文化推廣到更深的層面,這對于學生的文化基礎培養、英語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其中,如何從茶文化的差異對比合理地推廣到其他文化層次是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比茶文化要起到引導作用,從茶文化中得到相關知識,再舉一反三,由點及面,從整體上提高文化認識。總之,把中英茶文化差異引入到當代英語教育中,能夠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和內容,給教學真正帶來新的變化,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從根本上加強英語教學。

結束語

中英茶文化差異與英語交流與教學有著無法斬斷的聯系。根據調查研究,筆者可以肯定,中英的茶文化差異對交流與教學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文化交流越來越便利,領域越來越寬廣,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利用好文化的作用,為中國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筆者希望本文能夠為文化交流和中國的英語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參考。

作者:何保興 單位: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篇8

二、將茶文化引入中職教育對中職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世界

對于茶文化,每個學生都處在同一起點。學習茶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生的審美能力較差,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文化內涵。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和發型上的另類。而茶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進中職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中職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情緒常常比較浮躁。讓茶文化走進課堂,可以讓他們拋卻浮躁,恢復純凈的心靈。

篇9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著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后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后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里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于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說的個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布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范》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于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樹立信心,并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讓他們課余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于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欲望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后,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范,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蘊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蘇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仿佛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凈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鳳凰三點頭之后,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著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著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說,這是一種洗凈了骨髓的精神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悅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發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臺。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采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篇10

眾所周知,我國是茶的原產地。茶的起源,最早可見于《神農本草》,據考證,該書大約成于戰國時期。據有關資料考證,我國發現茶樹并使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茶葉最早是作為一種藥材使用,是在唐朝,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茶作為一種文化,則出現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那時,佛教興盛,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茶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佛教促進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唐朝,由于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茶文化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茶葉開始傳到日本。宋元時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茶文化的鼎盛,促進了茶文化的普及,市民茶文化興起。明朝,制茶工藝得到長足發展,一定程度上對茶文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今,茶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

二、日本茶道的產生及發展

中國唐朝時期經濟空前繁榮,強大的國力吸引了日本前來學習。大批日本僧人隨遣唐使來唐學習佛法,他們在回國時把佛教文化和茶一同帶到了日本,茶開始傳入日本。但那時,日本的茶葉主要還是依賴于從中國進口,主要流行與僧人與貴族之間。之后,唐王朝衰落,兩國交流中斷,日本由“唐風文化”向“國風文化”轉變,日本的茶文化也開始了一段時間的沉寂。

南宋時期,日本向南宋派遣僧人學習禪宗,促使了禪和茶一同傳到日本。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日本僧人榮西。他不僅將茶種帶到了日本,而且還系統的將中國的制茶方法介紹到日本,并介紹了茶的功能,種類,及茶具,對日本茶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明清時期,中國的炒茶技術及泡飲方法(在這之前日本為煮茶)也傳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茶道已經成為為人所熟知的日本文化一大元素。

三、中日茶文化的主要異同及產生原因

從上述起源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中國茶文化,并長期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但是,中日茶文化還是各有異同,各自擁有其民族特色。

主要的相同之處是都將茶作為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并從中感悟人生。中國茶文化講究“閑、敬、清”,“閑”是指茶人希望通過品茶來消除疲勞,修養身心,追求親近自然。“敬”指用茶敬客,體現出一種待客禮儀,是追求人際關系和諧之意。“清”指凈化心靈,茶人認為茶為清潔心靈之物。這幾個字也分別體現出了儒、道、釋三家所講究的和諧、回歸自然、靜心悟道之理。與此相對應的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也體現了其中之意。差異之處主要有中國茶文化更注重品茶,中國茶文化有四觀的說法,即觀色、香、味、形。一觀色是通過看茶水的顏色來辨別不同的茶。二聞香,好的茶葉應有特殊的清香,入口如入人心,使人久久難忘。三品味,茶本來有淡淡的苦澀味,仔細品,可嘗出甜味,正所謂苦盡甘來。四觀形,尤其綠茶,泡入水中,朵朵直立,形狀極美。好的茶葉是色香味形的合一,所以中國人講究“品”。

但日本茶道更注重泡茶時的禮儀規范,茶技茶道,并擁有一套復雜、嚴謹的程序,更像是一種儀式。日本茶道很講場所,一般在茶室中進行。然后按照一定的儀式進行茶會,整套儀式嚴謹而復雜。這也是日本茶道能被稱為“道”的原因之一。究其差異的原因,還要談到起源,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最早起源于民間,更多是人們休閑時的飲品而已,之后才由文人雅士等社會上流人士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因而并沒有那么繁瑣的程式,而日本茶道則始終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受佛教文化影響更大,特別是禪宗的影響,它將茶道和佛教的清規戒律結合起來,給人一種宗教儀式感。并且作為茶的原產國,中國茶葉種類豐富,品種齊全,這也造成中國茶文化重“品”,日本茶道重程式而不重味道。

四、結語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兩國文化長期相互影響。盡管兩國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存在著一些矛盾,但我們仍應重視兩國文化交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茶文化作為兩國富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通過分析比較其異同,希望我們能夠更深刻的了解兩國茶文化發展的淵源,使茶文化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促進兩國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參考文獻:

篇11

1通感現象概述

通感作為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古已有之,但其運用需要作者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與良好的文學素養。通過不同感覺形式的相互連通、轉移、融合,通感可以把作者所描繪的內容通過多種感知途徑呈現在讀者眼前,極大地增加了文段的表現力,也有效地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使得閱讀過程生動有趣、波瀾起伏,如身臨其境一般。錢鐘書先生曾經對于通感這一文學表現手法有過精辟的論述:“在日常生活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這正是通感手法的形象描述,錢鐘書先生對于通感的表述,也引起了諸多學者對通感的濃厚興趣,不少專門研究通感現象的課題才開始出現。近來對于通感的研究不斷深入,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結論。通感現象涉及的學科是比較多的,包括了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美學乃至認知學等等,從大的層面來看,通感現象可以是一種修辭方式,也可以是一種認知方式,同樣可以是一種人類基于感覺和想象的心理活動。在通感現象中,從觸覺領域向其他感覺領域映射的現象是最為普遍的,這也是通感現象中人的感覺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變化的表現。在人的所有感覺中,觸覺是最為簡單的,之后由易到難的感覺排列分別是溫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在不同感覺相互貫通、轉移的過程中,人對于事物的感受將會更加深刻、具體、形象,事物給人留下的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都將會更加深刻。茶文化兼具形象性和抽象性,運用通感手法表現茶文化內涵,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2茶文化中的通感現象

在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如《續茶經》以及諸多茶詩中,都大量地出現了通感現象,運用感覺的轉移、融通,提升了文學語句所描繪的茶文化的魅力。分析發現,大多數的茶詩以及《續茶經》中,運用的通感手法主要有四種,即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并以前兩種的使用為最多。大量的通感手法運用,讓茶文化典籍的言辭更加生動、形象,也讓讀者讀起來更加津津有味,更加能領會茶文化中的深刻意蘊。

2.1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

在前面提到的人的所有感覺的級別中,已經說過觸覺是人的所有感覺中最為低級、最為簡單的感覺。因此,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在通感現象中出現的次數也最多,運用難度也比較小。在中國古茶詩以及《續茶經》中出現的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數不勝數,有效增強了文句的感染力。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跂石人。”劉禹錫將花乳的清冷觸覺運用通感手法轉移到了味覺中,實現了觸覺向味覺的映射,讓人們對于花乳的感受更加形象、具體。又如在《續茶經》第六章中寫道:“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此時作者將觸覺轉移到了嗅覺中,實現了觸覺向嗅覺的映射。此外,觸覺向聽覺和視覺映射的通感現象也很多,如梅堯臣在《宛陵集•茶灶》中寫道:“夜火竹聲干,春甌茗花亂。”其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觸覺向聽覺的映射。又如高啟在《采茶詞》中寫道:“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運用的通感手法則是觸覺向視覺的映射。可見,在中國古茶詩和《續茶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運用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的通感手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將陌生、新鮮的描述對象形象、生動甚至有趣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通過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通過不同感覺形式的交織,使讀者對于作者所描繪的對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2.2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中,以視覺為出發點的映射主要是朝著味覺、嗅覺、聽覺等映射,表現出了作者強大的文學功底。相比于觸覺,視覺的復雜程度更高,因而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也更加復雜一些,但所能取得的通感修辭效果是非常好的,令人讀來津津有味。例如,鄭谷在《峽中嘗茶》中寫道:“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其所運用的通感形式,就是視覺向味覺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詞語,將詩句的文化意蘊提升了一個臺階,讓人讀來對作者嘗茶當時的心境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共鳴。又如,黃庭堅在《同公擇詠茶碾詩》中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云來。”其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視覺向嗅覺的映射,把視覺感受的元素應用到了嗅覺感受當中,增強了詩句的文學感染力。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寫道:“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李白所運用的正是通感當中的視覺向聽覺的映射,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視覺向其他感覺的影響,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應用同樣普遍,因為人對于外界的百分之九十之多的感覺來自于視覺,因而視覺對于其他感覺的映射所能達到的文學表現效果也是最高的,非常有助于讀者更好地建立對作者所描寫的文學對象的形象化認知。

2.3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

相對于前兩種映射,嗅覺向味覺的映射和味覺向視覺的映射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出現的次數更少一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嗅覺和味覺都是比較高級的感覺,以其為起點建立映射相對更困難,并且讀者理解起來相對難一些,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造成文辭生澀,不僅對表詞達意不利,還會降低讀者的閱讀體驗。如靈一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中寫道:“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作者所運用的正是聽覺向視覺的映射方式,將流水的潺潺之聲映射到暮色當中,在讀者眼前形成一幅生動的、兩人在暮色中、流水旁飲茶的畫面,讓人感嘆。又如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寫道:“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作者將水的味道形容為“香”,而“香”明顯是形容嗅覺的,這即是運用了嗅覺向味覺映射的通感方式,將井水的清澈、甘甜、清香描寫得細致入微,讓人讀后在頭腦中對井水產生的印象更加多元、深刻。可以說,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雖然在中國古代茶典籍中運用較少,并且理解起來較為復雜,但其恰當地運用同樣展現出了高超的文辭感染力,讓語句的表現力上了一個臺階,也讓讀者讀來獲得了更好的文學藝術感受。

3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

通感手法的運用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升了茶文化的意蘊,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然而在茶文化典籍的翻譯過程中,通感現象的翻譯卻尤為困難。基于中西方茶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漢語和英語在表述方式、意義范圍方面的不同,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必須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將茶文化典籍中運用通感手法的原意準確翻譯出來,并盡可能全面地傳達原句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這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準確性與語句內涵中尋找到平衡點,成為了茶文化通感現象翻譯的關鍵。目前來看,常用的方式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從而盡可能有效地跨越語言、文化、思維、生活經驗的差異,達到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良好翻譯效果。例如,《續茶經》第三章中寫道:“茶味主于甘滑。”可以將此句話翻譯為“Thetasteofteashouldaboveallbesweetandsmooth.”在此句翻譯中,將茶味道的甘滑翻譯為“sweetandsmooth”,就是運用了直譯的翻譯方式,sweet在英語中的意思就是甜,而smooth在英語中的意思就是滑、光滑。直譯的翻譯手法,非常有助于維持原文詞句意思的準確性,遵循了翻譯工作的基本原則,忠實地反映出了原文的辭藻運用方式以及語言組織方式,更加有助于讀者細致入微地感受中國茶文化內涵、領略茶文化的魅力。但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單憑直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時候直譯只能呈現詞句的基本意思,而無法傳達詞句的深層次意蘊,此時,就需要綜合運用直譯和意譯,達到譯文中原文此句意思的全面表現。例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跂石人。”對于此句的翻譯,就需要用到意譯的策略,最合理的譯文為“Yettosensethetruescentofsuchdazzlingtea,AStoneGardenrecluselikemeyouneedtobe.”此句譯文中,將原文中的“花乳清冷味”翻譯為“thetruesenseofsuchdazzlingtea”,運用了意譯的翻譯方式,因為如果簡單地將“清冷”直接翻譯出來,完全無法表現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讓外國讀者讀起來感覺不知所云、摸不著頭腦,而采取此種意譯的方式,則可以將原文的意思準確表達到位,雖然未能將“清冷”二字進行準確翻譯,但所達到的翻譯效果卻是最佳的。可見,由于文化因素以及經驗因素、語言因素,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確實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需要翻譯工作者悉心鉆研。唯有綜合、靈活、適當地采用多種多樣的翻譯策略,才能全方位展現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通感手法的美感,讓國外讀者跨域語言文化的障礙,近距離欣賞中國茶文化的文化之美、內涵之美,這對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4結語

作為茶文化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方式,通感現象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大量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研究茶文化的快捷道路。在多種人類感覺相互轉移、貫通的過程中,茶文化的內涵、魅力、意蘊得以充分展現,茶文化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文化感受也更加能夠深刻地影響讀者。通感手法的應用,升華了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的文辭美感,也塑造了中古茶文化高大、儒雅、溫和的基本形象,成為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雖然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能將原文中通感現象所描述的意蘊翻譯出來,將可以幫助外國友人更準確地、更直接地欣賞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對外國友人形成的文化沖擊是非常巨大的,這將有助于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將有助于贏得更多的、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對于中國茶文化的認可和欣賞。

參考文獻

[1]邵惟韺.詞匯化通感與修辭性通感———英漢語通感對比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3):1-6.

[2]姜欣,吳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象及其翻譯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52-155.

[3]彭懿,白解紅.通感認知新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14-17.[4]邱文生.文化語境下的通感與翻譯[J].中國外語,2008(3):89-94.

篇12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祖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始于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可說是源遠流長,自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起,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并且由中國逐漸向外發展。

一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1.在奈良、平安時期。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在中國留學的最澄把中國的茶籽,由中國帶到了日本,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的一個小院子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飲茶方式是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粉末,汲取清澈的泉流,點燃獸炭,待水沸騰起來,加入茶末,如果在茶里面放點吳鹽,那味道就更美了,煎好的茶,香氣四溢,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在這段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來往非常密切,同時在日本的影響下,唐朝的文化也達到很大的發展。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隨之飲茶在其社會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但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鐮倉、室町時期。鐮倉時代初期,處于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他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所見所聞,記敘了中國當時的茶飲方法。自從這本書問世后,日本的飲茶文化就不斷普及擴大,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于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榮西從宋國回到本國時并且再次把中國的茶,以及沏茶法輸入到日本,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于平民。茶園在日本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室町時代末期,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在大德寺酬恩庵參禪時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把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很好的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精髓、打下了堅實基礎、完善了原有的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江戶時期。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縱所周知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隱元隆琦,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后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在日本的真正地位。總之,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發展時期,日本從中國吸收、消化茶文化后有給予深化,終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二 、日本茶文化對其民族精神的影響

由以上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茶文化都和佛教有關,因此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也即為佛教,佛教的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禪”,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不再讓飲茶者感到厭煩的時候,他才算真正的領會了茶的真諦,不僅喝到一杯好茶,還從茶中品味到了人生的哲理。繁復而熟練的禮法雖然束縛著人們但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讓人們真正的領悟到禪的真諦。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哲理,需要飲茶者用寶貴的一段生命生命時光去理解、領悟。真正茶人的生活既是近似常人的生活,又是近似藝術家的生活,禪與茶息息相關,因此茶人要想明白茶道的精髓,他們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參禪中磨練他們的身心,從禪中去領悟茶的真諦,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

茶道現今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為什么茶道對日本文化影響那么大那?因為日本茶道有他自己的茶道精神實質。日本的茶道精神大體上有以下三種解釋:

1.和敬清寂:“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精髓。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筑、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2.一期一會: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白。融會到茶道的儀式里,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時使亭主和主客、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涌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磐。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的用語,出自日本茶道師千利休。“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勸勉人們應知所珍惜身邊的人。一期一會與日本禪當中的“瞬間”概念有關,而日本茶道也體現了日本禪的精神,所以這句話經常會被寫上掛于茶室的字畫上,意味著每次的茶聚都是獨一無二的。

3.獨坐觀念:“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是說一個人面對茶釜一只,獨坐茶室保持一種寂靜的狀態,在心里回味今日的茶事,靜思此日的一切都不會再重演,只能成為歷史,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把握好明天。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陣茫然若矢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實之感。茶人此時此刻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三 、 結束語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國,由唐朝傳至日本后,日本就開始對茶進行研究,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體現了茶的宗旨,茶的精髓所在,有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和”、“敬”、“清”、“寂”。這不僅是茶道的精神實質,同樣也是人的生命真諦。日本茶道不僅影響了日本人,同樣也影響著中國人,這也許是文化交流給各國帶來的益處。現在的日本經濟發展很快,但茶道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我相信,隨著日本經濟發展,茶道將會有更加發展空間。(南陽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參考文獻:

篇13

1.深入淺出學《茶經》

顧渚山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陸羽就曾在這里種茶、品茶,并寫就了茶學巨著,從此,顧渚紫筍茶名揚天下。《茶經》全面闡述了唐中期以前中國茶葉的歷史、產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等知識。學校組織教師研讀《茶經》,根據學生實際,精選學習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引領學生了解家鄉茶文化的歷史。

每學期,每位班主任都會自主地從《茶經》中選取10篇,根據班級學生特點,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如在學習《茶經》之“源卷”時,低年段采用自編兒歌的形式開展學習;中年段則讓學生先學習現代譯文,再讓學生讀原文;高年段則采用原文與現代白話文譯文對照學習的形式。低年級學生和老師一起,編寫了許多通俗易懂的兒歌,例如,“二月,三月和四月,正是采茶好時節,紫筍芽兒尖又尖,雨天陰天都不采,大好天氣來采摘”,內容淺顯,且瑯瑯上口,深受學生喜愛。

2.深情吟誦品茶詩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學校精選其中的優秀詩文編輯成冊,分發給每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認真學習,傾情誦讀,品味其中的文化韻味,在悠悠茶香中,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

例如,詩文集選取了錢起的《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詩中描寫了詩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俗念全消,言忘而道存,洗盡塵心,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在誦讀中,教師配以悠揚的江南絲竹樂曲,營造幽雅的意境,引導學生感受詩人飲茶悟禪后的沉靜心境,仔細品讀茶詩的韻味。

經過一個學期的認真誦讀之后,學校組織各班開展茶詩文誦讀比賽。由于形式新穎,比賽一方面激起了孩子們學習茶詩文、研究茶文化的興趣,提升了學生誦讀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品讀茶詩文的過程中,品味了優美的詩文旋律,感受了茶詩文的清雅意境,感知了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展露了濃郁的茶鄉情懷。

學《茶經》,誦茶詩成為了師生文化遨游之旅,師生在品味文學作品中與文人對話,領略作品中的文人情懷,感受茶文化之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滋養了孩子的心靈,夯實了他們的人生根基,厚實了他們的文化底蘊。

二、悟茶道,傳承茶文化

對于茶文化,學生不僅要了解其基本知識,更要在體驗中踐行,如此,方能賦予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學校鼓勵學生開展調查實踐,研究家鄉茶文化的歷史變遷,在體驗中深刻領悟茶文化的精髓,做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小茶苗”。

1.放手調查,研究茶風茶俗

中國茶文化內涵豐富,茶的風俗、茶藝中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水口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種茶技術、制茶工藝、飲茶習俗以及器皿的使用等,都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而不斷變化發展。

水口紫筍茶芽葉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故此,陸羽為其取名——紫筍茶。學生在學習《茶經》時了解了茶葉的歷史淵源,學習興趣高漲。學校便順勢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調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本地的茶風茶俗及其發展變化。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例如,在調查中,學生了解到古代茶葉經過蒸熟,用忤臼搗爛,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即茶餅,接著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裝好,等喝茶時再取出煮著喝;而現代茶葉先攤青再殺青,之后攤涼,再烘焙,不制成茶餅,喝茶時也不需要煮茶,只需開水沖泡即可。這是制茶工藝不斷發展、進步的歷程。通過調查,學生深入了解了制茶工藝,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技藝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2.放手參與,體驗各道工藝

俗話說得好:“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學校積極創設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茶風俗,了解制茶工藝,在體驗中深刻領悟茶文化的深厚底蘊。學校在校園內種植茶樹,還在校外開辟了四畝多茶地。每年清明前后是紫筍茶上市的旺季,學校組織學生去茶地采茶,參與茶葉的焙制、烘干過程,學習甄別茶葉品質,并學習茶藝。通過全程參與體驗,學生對制茶工藝和茶藝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活動讓學生深刻體驗到茶農的艱辛,感慨前人的聰明才智,對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展茶韻,創新茶文化

茶文化扎根于顧渚鄉村,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學校緊跟時展的步伐,搭建多彩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展示和內化所學知識,并為茶文化注入時代元素。

1.導游實踐,展示茶文化風韻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茶文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學校與顧渚大唐貢茶院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招募學生志愿者做小導游,參與大唐貢茶院的導游工作。顧渚山風景區游客眾多,學生在導游工作中,盡情展示茶苗風采,不僅能運用所學知識,更進一步領悟了茶文化豐富的內涵。活動讓鄉村孩子走出去,融入更廣闊的天地,鍛煉了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學校組織學生到大唐貢茶院參觀學習,邀請導游做示范,為學生面對面實地解說;每周四下午,開展小導游社團活動課,全校統籌安排各年級負責的解說景點,各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解說詞。此外,學校還專門聘請專家對小導游進行培訓。期末,學校評選優秀小導游,并加以表彰。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導游過程中充分展示了當代“小茶苗”的風采。

2.創意茶操,體驗茶文化內涵

鄉村學校的課間活動往往乏善可陳,學校集思廣益,聘請專業人士編排了一套創意茶操,賦予課間活動以茶文化韻味。創意茶操活潑而不失優美,并配以富于變化的音樂旋律,讓學生從中感受茶文化的藝術韻味,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懷。

茶操分“茶源”“茶韻”“茶悅”“茶和”四個篇章,全長約5分鐘。“茶源”篇旨在講述紫筍茶的起源,旋律舒緩;“茶韻”篇旨在體現茶鄉孩子對茶文化的特殊情懷,旋律時而舒緩時而輕快;“茶悅”篇旨在表現茶鄉茶葉豐收的快樂,在輕快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了茶樹地里一群少年忙碌、靈動的身影;“茶和”篇表現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的主題。旋律悠揚,學生的動作柔美,充分展現了茶文化的臻美意境。

創意茶操柔中帶剛,充分體現了茶文化的特色,更為學生的課間活動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優美輕快的旋律中,一棵棵“小茶苗”在家鄉的沃土中茁壯成長。

3.自創茶謠,延伸茶文化情趣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城市| 南充市| 杭锦后旗| 平和县| 浑源县| 繁峙县| 昌黎县| 桂林市| 汤阴县| 洪江市| 永城市| 含山县| 巫溪县| 苗栗县| 盘山县| 五河县| 曲阜市| 红原县| 巴林右旗| 宁乡县| 共和县| 弥勒县| 林口县| 清镇市| 鄢陵县| 上饶市| 武邑县| 巴东县| 霞浦县| 贺兰县| 宣威市| 墨脱县| 濮阳县| 新沂市| 宣武区| 河西区| 平南县| 乃东县| 鄱阳县| 高唐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