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職業教育之表現形式
職業教育的主體、職業教育的目標、職業教育的形式、職業教育的內容和職業教育結果等因素深刻地受到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生產方式經歷了“游牧―農耕―小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生產”等階段,直至今天的知識或信息社會,職業教育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都不盡相同。
職業教育的萌芽階段也稱“前職業教育時期”,是指在機器大工業生產之前的游牧、農耕和小手工業生產階段,以“學徒制”為特征。這一時期社會生產方式中的前職業教育局限于父子相傳、師徒相授,一般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職業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使個人獲得一種能立足社會的生存方式,也兼有技藝傳承和個人才藝發展的功能。在那個時代,雖然前職業教育活動滲透在民眾的社會生活中,但并沒有受到重視,更沒有形成正規的制度,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從屬地位。
到了以機器大生產為主要特征的近代社會,職業教育成為現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學校取代了“學徒制”,學生也不像“學徒”那般花費大量時間去練習手工技藝,而是要不斷充實復雜化了的生產過程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職業教育可以說是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活動。
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世界各國以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其稱謂有“職業技術教育”、“技術職業教育”及“技術教育”等。多數國家的職業教育從高中階段開始實施,大致分為單軌制和分流制。單軌制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在美國,職業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分開進行的。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養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現代公民,接受職業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職業訓練則是對畢業的學生進行特定職業的專精訓練。實施分流制的國家有德國、日本和中國。其中以德國的雙元制最具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其特色是將職業教育和職業訓練合二為一,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幾乎就是職業訓練的代名詞,因此也被稱為“現代學徒制”的教育。
直至今天這個知識經濟占主導的信息社會,各國的職業教育更是在目標、層次、形式、內容等方面提供了多種選擇,成為滿足各階層人群多種學習和發展需要的教育。
二、職業教育之一般屬性梳理
職業教育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外在表現形式都不盡相同,相應地也會表現出一些多樣的內在屬性。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職業教育主要有九大主流屬性。它們分別是“社會性”、“生產性”、“職業性”、“適應性”、“中介性”、“產業性”、“多樣性”、“大眾性”和“平民性”。
“社會性”指職業教育乃屬于社會范疇的一種現象,職業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它是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
“生產性”指職業教育負擔著勞動生產與再生產任務。此外,職業教育通過“產教結合”,創辦生產實習基地,建立教學、生產、科技推廣或社會服務相結合的教學體制,直接參加物質生產和商品交換。
“職業性”指職業教育是為適應職業需要而進行的教育,是圍繞著培養生產一線的實用型人才而開展的一項培養應用人才的活動,是從對勞動后備力量在就業前進行的就業準備教育,其教學緊密結合生產實際,走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在教學過程和辦學形式都體現出職業性。
“適應性”指職業教育的制度、對象和辦學模式等對職業的依賴性和服務性。
“中介性”指職業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教育和職業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有傳遞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與培養職業道德的功能。
“產業性”指職業教育即產業,其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應面向市場,運行投入與產出分析,并對其成本進行核算,簡而言之就是要按照產業的運作規律辦事。
“多樣性”指職業教育在辦學目標、層次、形式、內容等方面的靈活多樣性。
“大眾性”指對受教育對象條件限制的寬松性,即入學門檻較低。
“平民性”指職業教育是全民參與的教育,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以上“九大屬性”都是為大眾所公認的職業教育所具有的屬性,但是其中若干屬性與其它教育類型的相關屬性有交叉,所以并不能將它們全部視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其本質應該是一貫的、穩定的、深刻的,不隨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我們試圖從職業教育現象中所包含的特有的、一貫的、穩定的因素出發,用“現象―本質判定法”來探尋職業教育一貫的、穩定的、深刻的本質屬性。
三、職業教育之本質屬性判定
任何一個復雜的事物都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現象,但在其現象之下必有與其它事物相區分的穩定因素。事物的本質基于三個要點:首先,事物的本質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內部聯系構成的;其次,本質所反映的矛盾是一貫的、穩定的、深刻的,不隨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最后,事物本質的改變,就是質和質的規定性的改變,是對事物的徹底否定。因為事物的本質是該事物不同于其它一切事物的特有屬性,這種特有屬性正是該類事物內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決定的。所以,我們可以將職業教育現象之下穩定的、一貫的“特殊矛盾”作為切入點來考察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以期探明職業教育現象之下的本質屬性。
透過對職業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的,我們發現了兩個相對穩定的屬性――“社會生產性”和“職業能力提升性”。
本質屬性之“社會生產性”作為社會分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之一,職業教育具有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服務的關系和活動的實質上來說,職業教育與生產和服務是一脈相承的,其本質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職業教育是在教育領域內所進行的一種技能培訓和謀生就業活動,直接任務是為社會生產培訓合格的勞動者,為經濟發展服務,從而為促進社會的發展服務。衡量任何教育活動的根本標準是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所以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實際上就是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服務,促進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最終達到為社會發展服務,這就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活動的特殊性之所在。
本質屬性之“職業能力提升性”從歷史進程來看,職業教育自古以來就是為適應職業需要而進行的教育。在職業教育萌芽時期,師傅授徒弟以謀生技藝。到了以機器大生產為主要特征的近代社會,職業教育成為現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直到現在,職業教育一直是圍繞著培養生產一線的實用型人才而開展的一項培養應用人才的活動。職業教育對勞動后備力量在就業之前進行的就業準備教育;對在職人員為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以及個人自身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在職培訓、在職提高教育;對因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而需要專業的人群進行職業轉換、轉崗教育。
個人不具備的或不完全具備的職業能力和某種職業所需的職業能力之間的差距決定了職業教育開展的必要性。職業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專門的實用知識和技能、技巧、技術,使人們適應各種職業需要成為適應社會各類職業需要的專門人才。在20世紀70年代,在北美國家產生了能力本位的職教課程,這種課程模式至今仍在起著主導作用。至此,職教課程越來越重視其職業特性。
從對教師的要求來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職業教育的教師應具有職業教育學、心理學、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知識,具有熟練的實際動手能力,具有必要的生產現場知識和實踐教學管理經驗,專業課教師應具備“雙師型”素質。只有具備“雙師型”素質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職業技能、熟練的動手操作技藝,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素質。
職業學校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注重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知識,具有必要的基礎性、鮮明的針對性、實用性。教學手段注重現場、注重實踐、注重開放。教學過程注重開放性、專業性、實踐性。有條件的學校還具有健全、完善、功能齊備的實訓場所,以及充分、實用、先進的實訓設施。
就職業教育教育的辦學形式來看,世界各國的許多職業學校采用產學合作的辦學形式。這種模式在國外是很成功的,特別是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這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都建立了相應的法律,企業積極性高等。日本的“產學合作”、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被世人公認是當今職業教育成功的范例。在我國,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走上了產學合作辦學的道路。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學生實訓等環節各學校都十分注重與企業的合作,不少學校都與企業合作成立了董事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充分利用企業的場所、設備等資源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生產一線工作要求的人才,縮短學生上崗的“實習”、“試用”期。
通過正規的職業教育,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和企業實習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所以我們認為“職業能力提升性”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又一基本屬性。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從職業教育現象中所包含的特有的、一貫的、穩定的因素出發,運用“現象―本質”判定法,得出的結論為:職業教育一貫的、穩定的、深刻的本質屬性為“社會生產性”和“職業能力提升性”。
參考文獻:
[1]歐陽河等.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一、何為藝術的社會本質
藝術的社會本質即社會性,社會性是藝術的首要本質和第一層面的本質。因此,藝術之花并非是開在天空的,沒有社會作為土壤,藝術是無法生根發芽的。何況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多數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雖然是在于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并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但它仍屬于濃縮化和夸張化的生活,并不曾脫離過生活獨自存活。
而且藝術的創造主體是人,藝術家雖是創造藝術的特殊人群,但藝術家終究也和社會脫不了關系,所以藝術具有社會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時代出現的藝術形式也不同,這正說明了藝術具有社會性,藝術的產生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沒有哪種藝術是橫空出世找不到來源的。什么樣的藝術出現在某一個時代都是有其特定根源的,并非是一種歷史偶然性,所以有人提出藝術的作品性就是社會性,且社會性比藝術性更加重要。
二、藝術家的個性對藝術的影響
藝術家有千千萬萬,何其多也?但所創造的藝術卻千差萬別,究其原因便是藝術家的個性。因此有人認為藝術是由藝術家的個性決定的,完全取決于創作者的審美、藝術氣質和藝術修養,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因此藝術是高雅而神秘的,與世俗的社會生活關系不大。其實不然,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社會性體現在它與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學的關系,因此藝術的創作與形成是受到很多的社會因素影響的。
當然這與藝術家的個性決定了藝術的創作并不起沖突,因為藝術家也是社會的一份子,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無時不刻不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藝術家的個性形成也就和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個性在給藝術創作帶來影響的時候,恰恰也正是社會生活對藝術創作的影響,而藝術家正是這中間的媒介。關于這一問題,藝術的地域性風格就很好地體現出了這一點。藝術家的個性和他所生活的環境,周遭的風俗習慣有著必然聯系,而藝術家的創作也并非憑空而來的,這是有著長久的文化積淀和社會風俗熏陶才在激烈碰撞中迸發的。所以那些將藝術作品看成是不食人間煙火,和社會生活不沾邊的看法肯定是錯誤的。
三、藝術的社會本質與藝術家個性之間的關系
社會是人類的社會,沒有社會性的藝術不是藝術,離開創造主體――人,亦沒有藝術,而沒有個性的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也不能說是創造,只能說是對別的藝術家的模仿和抄襲罷了。因此,藝術的社會本質便和藝術家的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藝術和人一樣,要有血有肉有活力就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養分,沒有社會性的藝術不能稱之為藝術,因為它是虛空的,正如那無法站立的稀泥。而沒個性的藝術家也不能稱之為藝術家,因為其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造力,哪里會有什么藝術作品面世?所以那些一個勁高喊著個性一點再個性一點,只講究自己個性而脫離現實存在的藝術工作者是不能稱之為藝術家的,就算要說也只是個偽藝術家。
我認為藝術家在培養個性的時候是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的,只有充分汲取社會生活的豐富養料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而在藝術修養達到一定高度時創作出來的作品又終將對社會生活起影響,進而促進社會文明的前進。因此藝術的社會本質和藝術家的個性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四、欣賞和創作時應保持對藝術的清醒認識
篇3
引言
語言符號的根本屬性問題,即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爭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名實之爭”。該問題的實質就是語言與現實、形式與意義之間是否有內在的聯系,即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是象似的還是任意的。
從20世紀初至60年代,語言符號任意性的觀點占據上風,喬姆斯基的天賦假說更是將索緒爾的“任意性”推到極致。20世紀70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象似說得到承認,并且研究日盛。如雅可布遜(Jakobson)、格林伯格(Greenberg)、雷科夫(Lakoff)、海曼(Haiman)等學者對語言結構的象似性都有專門的論述。
目前,兩論之爭逐漸形成三種觀點:1)語言符號是任意性的;2)語言符號是象似性的;3)折中化趨勢。
一、語言符號的根本屬性
(一)語言符號的任意性
索緒爾認為任意性是語言符號的第一原則,但他也同時認為“一切都是不能論證的語言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把任意性分為絕對任意性和相對任意性,并指出“……符號是相對可以論證的”,這其實是對理據性的一種“復歸”。
索緒爾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的論述概括而抽象,以至后世對其任意說的解讀多有不同。歸納起來,可以聽到兩種聲音:一種是從語言符號的產生過程來看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系,一種是從語言符號的自然屬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間的相似程度來看它們之間的聯系。
(二)語言符號的象似性
在分析哲學衰落,認知語言學興起的背景下,“象似性”的概念橫空出世。
1988年許國璋先生將iconicity首次在國內譯為象似性后,王寅在《象似性與語言世界觀》一文將語言符號象似性定義為: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象。語音方面,發音與其所指之間存在很多自然相似的關系,如:各種語言呈現出的語音性理據,法語中r多表粗糙、沉重、暴力等;漢語中ong,ang韻多能顯示豪放和雄偉。詞形方面,書寫形式與意義之間有象似性現象。如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意在找出字形與字義的理據關系;結構方面,語言結構在某些方面會反映人們所經驗的世界結構,直接映照著人們的概念結構。漢語中語序與時序之間存在較高的象似性,一般是先發生的事先講,后發生的事后講,直接反映了現實的時間結構。
(三)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補關系
筆者查閱了期刊網有關兩論的代表文章發現,兩論的爭論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表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觀點總結。象似性研究其實是對任意性研究的補充。
從理論基礎來看,象似性理論克服了任意性理論的詬病,重新建立起認知—語言—世界的三維關系;從研究層面和研究角度看,象似性研究涉及到語言的幾乎各個層面,并從歷時的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克服了任意性研究的片面性;從語料支持來看,象似性理論從漢語的角度研究語言的象似性,這是對原有語言符號學研究的有益補充,如王銘玉指出,漢語更注重形象思維,象似性傾向在中國的原始文化里就曾占有重要的地位,圖騰、偶像崇拜、某些禮儀、某些魔法等都是象似性的體現。而稍具系統的象似理論則可追溯到《易經》的象似主義、莊子的言意之辯以及儒家的正名學說,尤其是《易經》的象似主義可以說是象似符號思想的集中體現。
二、指稱理論視角下語言符號的本質屬性
(一)指稱理論
當代哲學的中心問題一直是語言的“本質”問題。20世紀哲學的“語言論轉向”,使指稱理論成為解決語言符號根本屬性的有力論據。20世紀最有影響的指稱理論如下。
1.指稱的摹狀詞理論。語言指稱的摹狀詞理論由弗雷格提出,該理論的核心在于把名稱與摹狀詞同一,認為名稱的指稱對象通過摹狀詞,這導致名稱沒有直接與實在相關,而是直接地與相應的摹狀詞相關,也就是說名稱實際上并不直接指稱對象。這一結論將引起許多嚴重的哲學問題。
2.指稱的歷史因果論。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等人共同創立了指稱的歷史因果理論。該理論主張把名稱和摹狀詞分開,他認為名稱是固定標示詞,摹狀詞是非固定標示詞。名稱是通過一個最初的命名式和一條歷史因果鏈指稱對象的。與摹狀詞理論相比,因果指稱論的確揭示了指稱的許多本質特征。但語言指稱的許多重要現象甚至構成了因果論的反例。如,名稱的指稱在傳遞中會發生轉移、中斷和消失的情況,僅有外部因果關系不足以完成對對象的命名。所以,名稱的傳遞必須在相應語境中伴隨并依賴于相應的意向內容才能實現。
3.意向指稱論。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語言哲學的心智轉向,塞爾等人開始從心理意向性的視角探討語言指稱問題。其要點是:用一個名稱指稱一個對象必須有關于對象的獨立的心理表征。這些表征可以通過知覺、記憶、摹狀詞等各種方法實現,但是它必須有足夠的意向內容識別這名稱被附于哪個對象。意向指稱論解決了摹狀詞理論和因果指稱論所面臨的各種難題,但也存在問題,如名稱的指稱在現實的語言實踐中會發生變化,起變化的原因是由于說話者非那名稱賦予了新的意向內容,但說話者為什么要給某個名稱賦予新的意向內容?這意向內容是如何產生的?說話者意向內容的轉變規程是什么?意向指稱都沒法完滿說明上述問題。
(二)指稱論對任意論與象似論的啟發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三種指稱論中,除了摹狀詞理論是對后面兩種指稱理論的鋪墊外,歷史因果指稱論與意向指稱論,對我們認識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們把“任意性”等同于“約定俗成”、“不可論證”,而“象似性”理解為“理據性”的話,那么,從后兩種指稱論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歷史因果指稱論向我們證明,對對象從最初的命名到最后通過社會的“約定俗成”,這個過程是任意的。但意向指稱論認為,僅有外部因果關系并不足以完成對對象的命名,因為名稱的指稱在傳遞中會發生轉移、中斷和消失的情況,所以,名稱的傳遞必須在相應語境中伴隨并依賴于相應的意向內容才能實現。而這些又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的理據性,即廣義的“象似性”提供了依據。我們有理由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在名稱傳遞的過程中,由無理據變為有理據,或相反,理據消失。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為語言符號的“象似性”提供了有力的聲援。
表面看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有點矛盾,但實際上,這兩者可融合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兩種性質可存在于這個統一體的不同層面上。索緒爾所指的任意性主要針對語言符號——語言系統的最基礎層面而言的,即語言符號(除某些象聲詞和嘆詞外)的能指與所指不存在如同指示符號或類像符號所具有的某種自然或必然的內在聯系。我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任意性是絕對的。另一方面,這種任意性并不排斥語言在其他平面存在著某些可論證性。比如在句法層次,就表現出較多的象似性。
趙剛為了說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畫了一個圓形,假設圓心是所指,圓上的各個點就是能指。他指出:“對于一個相同的概念(所指),可以有無數個能指,它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任意性原則”。從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出,任意性本身也是有理據的,因為能指的任意是有限制的,不能從圓外找一個能指來指稱所指,即絕對的任意性存在相對的理據性之中。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語言符號的兩方面,是辯證統一的。任意性是象似中的任意性,象似性是一定任意性的象似性。主張任意性的學者強調的是所指和圓上的能指不是一一對應的,是可以選擇的。主張象似性的學者強調的是所指只能在圓上的能指中選擇,不能從圓外找能指,所以不是任意的。所以,他們爭來爭去都只是在強調的是一個事物不同方面而已。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語言的確在某些層面、某種程度上是可論證的。但是如果把任意性與這種可論證性對立起來,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去看待,就會得出因可論證性的存在而否定任意性的結論。然而這種可論證性同不可論證性即任意性不屬于同一個范疇。可以說,語言符號既是任意的,又是具有象似性的。
愛因斯坦在《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這篇論文中,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廣到光在空間中的傳播情況,提出“光量子”假說:對于時間平均值,光表現為“波動性”;而對于瞬間值,光則表現為“粒子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客體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統一,即波粒二象性。如今,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一結論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我們希望,語言符號的根本屬性定位問題,也能像“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論那樣,將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統一起來,并提出新的學說。
參考文獻:
[1]顧嘉祖,王靜.語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試論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的互補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2]郭貴春,劉高岑.指稱理論的演變及其語境重建[C]//現代西方語用哲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華邵.語言經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篇4
引言
隨著建筑市場越來越規范透明,競爭越來越激烈,工、料、機等成本費用的不斷攀升,我們施工企業要想在競爭中不被淘汰,做好工程成本管理以及提高執行力是每個企業領導必須重視的課題,也是每個工程管理人員特別是合同成本管理人員必須研究的課題。單純依靠科學管理,在實際的執行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應該將科學管理與依靠實行集權管理、實行目標責任制和科學實施結合起來。
1、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原則的認識
1.1、依法管理的原則
施工企業項目部的成本管理必須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依照國家與建筑行業的施工規范標準組織管理施工全過程。背離法規的行為得不到廣大職工的支持,也不可能得到投資者的同意,成本管理就失去了基礎。因此,工程成本管理的目標與方法一定要始終遵循合法的原則,如有偏差,必須及時糾正。
1.2、領導負責全面控制原則
企業領導者應該制定項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方針和目標,建立項目施工成本管理體系,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使各級各部門各崗位明確各自的成本職責。在施工過程中,對各部門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要依據管理制度進行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3、分解目標明確責任原則
企業確定項目工程責任成本指標是對工程成本進行一次性目標分解。項目經理部還要對項目工程責任成本指標進行二次目標分解,并根據崗位和管理內容的不同,確定每個崗位的成本目標和應承擔的責任,把總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在每個管理崗位上,通過個體指標的完成來保證總目標的實現。
1.4、動態控制過程跟蹤原則
每個工程項目都是一次性的不可復制的,所以成本控制應強調項目的全過程控制。因為施工準備階段的成本預測是根據施工組織設計的具體內容確定的預期成本目標,隨著施工的進展,情況不斷發生變化,要及時進行動態調整才能確保成本目標的實現。而至竣工階段,由于成本盈虧基本定局,即使發生偏差也來不及糾正。
1.5、責權分明績效考評原則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要想有效實現成本控制,更多地創造利潤,就必須按照經濟責任制的要求和“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成本控制。企業領導對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對各部門、各作業隊在成本控制中的業績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考評,實行“獎節罰超”制度,做到獎罰分明,同時獎罰兌現必須及時。
1.6、全員參與分工合作原則
項目成本管理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相應的人員來完成。全面提高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員參與是搞好項目成本管理的基礎,做到分工負責,責任到人。因此,要加強職工的能力訓練,大力培養職工的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2、如何提高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執行力
執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達成目標的能力。而項目成本管理的執行力就是在項目成本管理中,如何利用資源,完成項目成本管理控制目標的能力。執行力落實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其實就是過程制度化的具體表現。
2.1、轉變管理思想
轉變管理思想,不但重產值而且更要重效益;不但要重事后成本分析,而且要重事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并且要建立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施工企業在投標時不能簡單地為了完成經營任務而投一些無效益的工程,要充分考慮得失和企業目標。施工企業在制定生產計劃時要考慮充分,有彈性,要做到合理有激勵作用。施工企業無論多么困難,一定要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增強競爭力。施工企業應綜合考慮工程造價、工程組織難易程度、社會環境、市場上人力物力等變動造成的成本上升情況來確定工程項目責任成本,提高項目經理部的管理積極性。施工企業只有兼顧社會、公司、員工及其他參與者多方利益,才能發揮所有參與者的集體智慧。“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只有所有參與工程項目的建設者獲得應得的回報,才能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工程項目才能干好,企業才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才能發展壯大。具體上就是內部建立合理的生產分工、收入分配制度。把勞務隊伍和內部班組納入一個項目整體來組織施工生產,調動各方積極性,成為一個整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最大化。
2.2、建立健全項目成本管理制度
主要體現在管理機構設置、施工組織、成本過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勵機制等方面。
在管理機構設置上,提高合同成本部的級別,加大權限。公司總部一級設立成本管理領導小組和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部負責成本管理的具體工作。成本管理部要從工程技術、合同、財務與設備物資各職能部門挑選具有豐富項目施工生產管理經驗的人員組成。并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辦法。
在施工組織上,在施工開始前,項目經理部要高度重視施工組織設計。項目負責人尤其是技術負責人要從總體上把握工程項目,包括安全、質量、進度、造價控制、資源配置等方面都要充考慮。從而制定合理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這是項目成本管理的綱,一定要充分論證。
健全成本過程管理,科學地認識工程項目,在全過程建立工程項目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在施工剛開始,要充分策劃,編制合理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根據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編制整體施工計劃、年度施工計劃、月度施工計劃。再根據施工計劃編制總體工程項目施工預算、年度預算、月度預算。在施工過程中,通過施工預算和每月經濟分析核算反映出來的實際成本,進行定量分析,得出施工計劃的執行情況,找出在施工執行中那些成本要素控制的好,那些控制的差。并分析出控制好壞的原因,是由于客觀原因造成的,還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從而確定管理責任,根據激勵制度進行相應的獎罰。要充分總結成本盈虧的原因,好的保持,差的找到解決的措施來進行減虧、扭虧。從而從單純的事后管理向整個經營管理的前向和后向的過程延伸,以“大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加強工程項目合同管理,要充分吃透與業主的合同條款,特別是專用條款。要找到工程合同中那有是有利條款,那些是不利條款,做到心中有底。要注重平時資料的收集簽認,搞好外部環境,為下步變更索賠調概調價打基礎。加強與分包隊伍的合同管理,防范不必要的風險。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盡量采用勞務分包,即材料、機械設備由項目部負責,這樣材料有保證后工程質量就有保證,同時把勞務隊伍作為自己的班組進行管理,嚴把質量關和成本。另外也要使勞務隊伍有合理的利潤,達到雙贏。避免分包隊伍低價拿標,后面扯皮,延誤工期,投入加大的情況。
轉變管理思想是前提,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基礎。激勵機制也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只是最后一環。是其他制度執行的保障,是提高執行力的保障。建立健全責權利結合的激勵機制是保證制度執行的關鍵。對于員工,管理者要賞罰分明,制定明確的考核指標,把責任明確到職能部門,明確到個人。考核時,要有明確的考核時間和考核內容及判斷標準,使各項制度透明化。一方面利于發揮員工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保證制度順利實行。考核之后,要立刻落實獎懲措施,并且強調落實的力度,決不能看關系的好壞或憑借個人喜好亂加獎懲,獎懲的標準要對職工透明,獎罰必須及時兌現。堅持責權利結合的獎懲措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是推進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健康運行的強勁動力,有助于施工企業管理層搞好內部管理,促進施工企業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3、結語
提高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執行力,應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實處。就是提高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完成能力,達到成本管理的有效管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轉變管理思想,加強包括成本管理機構設置、施工組織、成本過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勵機制等環節的制度建設,這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執行力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尹亞輝.淺析工程項目成本管理[J].建筑監督檢測與造價,2008,04:54-56
篇5
熟悉的情景具有很大的親和力,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教學中我運用故事巧妙地導入新課,既新穎有趣,又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喜歡。”課件出示:熊媽媽有一塊餅,它想把這塊餅平均分給自己的三個孩子。老大說:“我只要一塊。”老二說:“我想要兩塊。”老三說:“我要三塊。”熊媽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同學們,你們知道熊媽媽是怎樣滿足了每只小熊的要求,又做到公平合理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故事里有沒有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誰來說說故事里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熊媽媽是怎樣分餅的?”“把餅平均分成三塊,給老大一塊。”“把其中一塊餅再平均分成兩塊給老二。”……學生學習氣氛活躍,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起來了,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的學習活動興趣盎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現在的學生已不是被動接收者,他們已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了,這樣的生活化教學,課堂更具生命活力。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拓寬成功的渠道,讓他們有著豐富的體驗。教學時我提供材料,先讓學生自己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再讓學生自主探索這三個分數的大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三張紙條大小是不是相等?”“相等”“也就說‘單位1’相同,涂色部分的長度怎樣?”“相等”“那么就說明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解決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究。
三、討論交流,發現規律
學生根據“自學思考題”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同學們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我們知道,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為什么分數的大小卻相等,你們能找出它們的變化規律嗎?請同學們根據‘自學思考題’分小組討論學習。”學生的思維在跳躍著,“從左往右看,分子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數”“從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時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剛才同學們發現的這兩條規律,誰能把這兩條規律全面完整地總結成一條?”“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不對,不對,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還要0除外,分數的大小才會不變。”“為什么”“因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0,則分數成為,而分數的分母不能是0;又因為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數,所以0要除外”……
[課后反思]
1.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兒童年齡小,活潑好動、好奇、好勝,自控能力差,激發興趣就更為重要了。因此,教學中我運用故事巧妙地導入新課,既新穎有趣,又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篇6
對于本案二被告人所處的犯罪階段及犯罪停止形態,檢察機關與法院存在不同認識。檢察機關認為本案二被告人系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法院認為二被告人應認定為犯罪未遂。
1、關于搶劫罪所處的犯罪階段的不同認識
一種觀點認為本案四犯罪嫌疑人尚未著手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應處于犯罪的預備階段。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強行劫取財物的行為。在本案當中,進入室內的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尚未實施暴力、脅迫或其它方法劫取財物,也就是說,尚未著手實施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因此本案應處于犯罪的預備階段。
另一種觀點認為本案四犯罪嫌疑人已經著手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應處于犯罪的實行階段。入室搶劫是四犯罪嫌疑人經過制定作案計劃、購買作案工具、對作案地點踩點觀察后決定實施的,因此在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假冒維修工進入被害人室內起,就已經開始著手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了,此時犯罪的預備階段已經終止,進入犯罪的實行階段。
2、關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屬于犯罪中止、未遂的不同認識。
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的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屬于犯罪中止。在本案中,進入室內的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系兩名男子,與被害人汲某一名女子,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黃某、王某完全有條件及能力對汲某實施搶劫,且汲某的警覺并不能對二人起到強制作用,不足以阻止犯罪意志,二人只可能出于自己的主觀意愿,才能停止繼續犯罪行為,因此應當屬于犯罪中止。
另一種觀點認為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的行為屬于犯罪未遂。由于被害人汲某的警覺,犯罪嫌疑人黃某、王某因自身心理問題,對自身能力估計不足害怕罪行敗露而不敢下手,屬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導致犯罪未得逞,所以應認定為未遂。
三、對爭議的分析
對于本案的分歧,筆者傾向于檢察機關的認識,即二被告人的行為系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下面具體闡述一下理由:
1、對于犯罪階段的認識,本案的主要分歧在于犯罪行為是否已著手實施。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犯罪是分割犯罪預備階段和犯罪實行階段的臨界點,這也是正確區分犯罪未遂和犯罪預備的主要標志,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認定犯罪行為是否已著手實施,可以借助犯罪的預備行為和實行行為本質和作用的區別來分析。犯罪的預備行為是為刑法分則具體犯罪構成行為的實行和犯罪的完成創造便利條件,為其創造現實的可能性;而實行行為則是要直接完成犯罪,變預備階段的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可能性為現實性。這種主客觀統一的區別為正確區分兩種行為提供了一個原則標準,依此標準,并結合具體案件情況,分析界定預備行為和實行行為,就可以正確認定著手實施犯罪與否。在司法實踐中和刑法理論上常存在爭議的途中行為、尾隨行為、守侯行為、尋找行為,實際上都屬于犯罪的預備行為而未著手實施犯罪,因為這些行為都是在為具體犯罪創造便利條件,而不是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本身,因而應認定行為人為預備犯而不是未遂犯。
本案當中二被告人為實施搶劫行為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二人預謀作案計劃、購買作案工具、勘察犯罪場所等一系列行為是為實施搶劫罪進行的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預備活動,屬于犯罪的預備行為。二人假冒維修工進入汲某室內假裝維修管道,一直在尋找機會靠近汲某,伺機對其施以暴力、脅迫或其它強制方法劫取財物。但由于汲某警惕性很高,對二人的犯罪意圖有所察覺,始終與二人保持較遠距離,且勒令二人趕快離開,使二人沒有機會靠近汲某,也沒有實施搶劫罪的實行行為即退出汲某的房間。正因為二被告人從始至終都未著手實施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所以我們認定處于犯罪的預備階段。
2、對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區分主要在于犯罪行為的停止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還是犯罪分子主觀上自動放棄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如何區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著名的佛蘭克公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準,即“欲達目的而不能”的是犯罪未遂,“能達目的而不欲”的是犯罪中止。本案當中二被告人均是二十歲的青年,身富力強,且處在公寓內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當他們欲對一個女子實施搶劫時,是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在當時的情境之下是完全有可能實施搶劫行為的,被害人汲某的警惕并不能對二被告人起到強制作用,因此只有出于二人主觀上的意愿自動中止犯罪,犯罪行為才能停止下來,二被告人的行為應認定為犯罪中止。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如認定犯罪未遂,除了必須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得逞外,此“意志以外的原因”還必須滿足“量”的條件,即足以阻止犯罪意志,也就是說,外界客觀原因必須對犯罪分子停止犯罪起強制作用。剛才論述了本案的外界因素不足以阻止犯罪意志,不能起到犯罪行為停止的強制作用,因此認定犯罪未遂不能成立。
綜上所述,本案二被告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但屬于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處罰。
篇7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科學技術逐步受到重視,高新技術企業也日益凸顯,已成為知識經濟的新的支柱型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高新技術企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價值體現在無形資產上。無形資產在企業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隨后,企業步入了以知識要素為核心要素,以智力資本為核心創造力的嶄新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智力資本受到的重視度迅速提升,對組織發展的作用越發重要,是幫助組織維持競爭優勢的首要因素。在現代企業發展中,很多企業不重視智力資本,可能引發盈虧,破產等現狀,使其體會智力資本的重要性。于此,要將無形資產盡可能地轉化成智力資本,使企其業價值最大化,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智力資本概述
對智力資本的界定,學術界還未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都還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一)國內外研究觀點綜述
顯然,智力資本作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關鍵,對傳統資本進行了延伸和擴充,漸漸取代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傳統資本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智力資本的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加里布里(John Galbraith)1969年首先提出。他認為,智力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智力資本不只是知識和智力自身,而是一種運用腦力的行為。智力資本是一種意識的過程,并不是一種靜態的無形資產。21世紀以來,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研究智力資本,對其基本構成的認識有較大差別。李嘉明等(2004)認為,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構成,即智力資本二元說。Bontis(2001)把智力資本看成是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組織資本)和關系資本(客戶資本)構成,而Abeysekera et al.(2004)認為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內部資本和外部資本構成,此為智力資本三元說。智力資本四元說也有兩種,Guenther,Beyer(2003)提出,智力資本分成人力資本、客戶資本、結構資本和創新資本,Ismail(2005)則認為智力資本是由人力資本、結構資本、精神資本以及關系資本構成。智力資本五元說由Andreouet al.(2007)提出,他認為智力資本是由人力資本技術資本、進程資本、創新資本以和市場資本五個部分構成。
(二)智力資本的特征
1.稀缺性。智力資本的所有者科技人才和企業家人才的思維活動是稀缺的資源,擁有先進性和不可模仿性的基本特征。
2.創造性。智力資本的所有者具有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就在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3.動態性。智力資本一經形成,就可以在企業間乃至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目前智力資本正實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流動以追求其最高的價值。
4.長期收益性。通過學習積累新知識技能,總結和把握現實的經濟規律,以及吸收總結現實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智力資本所有者帶來長期的收益。智力資本一般會伴隨年齡、閱歷的增長而增值,使所有者終身受益。
5.社會受益性。智力資本在給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社會、國家乃至世界帶來收益。智力資本能夠迅速創造財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世界、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
6.高度增值性。智力資本創造出的價值的高度增值性是遠非一般傳統資本所能比擬的。Microsoft的迅速擴張就是因為他們更加注重對擁有智力資本的稀缺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因此Microsoft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成為國際IT行業的領軍者,這就是智力資本高度增值性的典范。
三、無形資產概述
(一)國內研究觀點綜述
財政部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中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專有技術、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及商譽。依據新頒布的無形資產會計準則,無形資產只有在滿足以下所有條件時,企業才能夠加以確認:第一,該資產必須滿足無形資產的可辨認性標準;第二,該資產同時也要滿足下列條件的無形項目:第一,必須與無形資產的定義相符合;第二,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到企業;第三,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被準確計量。具體來說,企業必須擁有無形資產的法定所有權,或通過法律協議保護這些權利;最后,只有可以可靠地計量計算凈收益或凈損失的無形資產,以獲得無形資產的成本,才能為投資者提供準確的成本效益信息。
(二)國外研究觀點綜述
美國的經濟學家巴魯?列弗(2003)指出:無形資產是指沒有實物形態或非財務性的要求權,可以在未來收益,比如商標、專利等或一種特殊的可以節約成本的組織機構。各國經濟學家、企業家對傳統會計制度中對無形資產的處理方法進行了批判。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因美國企業間普遍的并購現象受到的抨擊最大。有美國經濟學者指出,企業的并購行為中多數并購方并不看重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所反映出的有形資產,而更看重被并購企業的無形資產,它并沒有反映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目前,國外經濟學家和學者對會計制度中對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置疑主要表現在:第一,為什么投資傳統的固定資產可以被資本化處理,而投資地位日益重要的無形資產則進行費用化處理;第二,無形資產并不一定隨著使用而損耗,甚至有些無形資產會因為使用的范圍擴大而增值,但為什么也要像固定資產折舊一樣進行攤銷;第三,為什么外購的無形資產可以被確認,而自創的無形資產不能夠被確認。
四、智力資本與無形資產之間的關系
(一)智力資本與無形資產之間的聯系
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有以下共同點:無形性和收益不確定性。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都不像實物資產具有固定的資產形態,而且它們的價值實現會因外部因素的改變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因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日益凸顯,智力資本在高新技術企業生存發展中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智力資本相對于無形資產來說,能夠給高新技術企業帶來更高的產值和更大的競爭優勢。然而,往往大部分企業只會把眼光局限于無形資產為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智力資本價值的潛在發展空間。王寧寧(2009)認為企業的智力資本具有更高的價值,在企業生存發展壯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智力資本的價值往往不易計量,傳統的會計記賬方式不能將其表現出來。張濤和朱學義(2009)認為在企業的會計核算中應該在資產類中設置出“智力資產”一級會計科目,智力資本是以智力資產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可以把智力資本以會計的資產形式設置出來。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企業的智力資產占總資產比會繼續上升。Stewart(1991)認為一個企業、組織和國家擁有的最具有價值增值性的資產是智力資本。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要向追求自身的跨越發展,企業在關注無形資產的同時,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上。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對智力資本投以更高的重視度,智力資本的管理理念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企業的管理過程中,而且產生了很好的效益,其中不乏許多世界著名企業。
(二)智力資本與無形資產之間的區別
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有一些共同點,而它們之間的差異更大。我們把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區別開來,并總結出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之間的差異,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智力資本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由不同的起源決定,無形資產的起源是來自人類的實踐活動,而智力資本的起源是理論知識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無形資產對企業的貢獻凸顯,技術密集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現代工業的發展速度迅速提升,也創造了空前的規模,所以學者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研究越來越多,無形資產對企業乃至社會發展的助推作用得到了一致認同。而智力資本仍在隨著理論的不斷深化快速發展。21世紀是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紀,快速發展的智力資本還需要實踐的配合。張虎(2006)認為無形資產雖然難以測度,但始終與企業密切相連、共同發展,而其評估也在一直穩步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其實踐的發展。因此,智力資本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學習和配合無形資產的發展,更要注重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加強在智力資本結合實際方面的研究。張小紅(2008)認為無形資產是以獲得經濟效益為標志的。將智力資本運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獲取經濟效益,其便轉化為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形成以智力資本的運用為基礎。Roos G.& Roos L.(1997)認為智力資本在無形資產資源的存量中的流量是變化的,度量和管理智力資本的流量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困難的。這種觀點把無形資產和智力資本分布定義為靜態的和動態的,因此,兩相比較,動態的智力資本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應該重視智力資本的計量和管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和智力資本的持續發展為企業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和活力,正是因為創造性的智力資本,動態化、效益高,無形資產在企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總結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發展,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區別越來越顯著。智力資本涵蓋的范圍比無形資產要更為廣闊,有更強的價值創造力。在企業中,清楚的區別開無形資產和智力資本,更加注重智力資本的管理和計量等方面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之間的關系密切聯系而又互相區別。兩者的聯系在于,智力資本包括無形資產的內容,企業中的智力資本是通過無形資產表現出來的,而無形資產的價值則是由企業智力資本價值決定的;兩者的相互區別在于,無形資產大多表現為靜態,而企業中的智力資本則表現為動態,創新的動態智力資本比靜態的無形資產更強大,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價值和突破。因此,企業既要關注無形資產的價值實現,還要更加關注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例如人力資本、科研創新等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充分培養企業智力資本成為企業效益增長、成長壯大的源泉。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與發展,智力資本將在企業發展要素中占據核心地位,將給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發展前景。所以,我國的企業應更重視智力資本的培育與運用,將關注著陸點從無形資產轉變到智力資本上來,加強智力資本的管理,充分利用潛在無限的智力資本。企業未來的競爭力決定于智力資本的開發和培育程度以及運用恰當與否。智力資本的利用和管理是企業管理中新的重點難點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小紅.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張濤,朱學義.智力資本會計系統構建淺探[J].財會通訊綜合,2008(7):146-147.
[3]吳鏑.智力資本戰略管理框架的構建[J].集團經濟研究, 2007(7):85-86.
[4]張虎,馮華.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無形資產的比較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6(11):84-85.
[5]余緒纓.智力資產與智力資本會計的幾個理論問題[J].經濟學家,2004(4).
[6]吳國英,雷衛中,徐莉等.構筑智力資本優勢提升企業競爭力[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4).
[7]譚勁松.智力資本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8]趙宏中.略論智力資本[J].江漢論壇,2005(1).
篇8
明清話本小說的文本形制受兩宋“說話”藝術的影響是一個客觀事實,對此論者并無異議。但許多論述對“說話”藝術和話本小說文本形制體現出的“生命形式”則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就遮蔽了建立在“生命形式”基礎上、無論“說話”藝術還是話本小說所體現出的以“交流”為核心的文體、取材、敘事方式、敘事策略等的特殊性。考察明清話本小說文本形制形成的內在原因,必須還原勾欄,揭示兩宋時期娛樂場的運作模式;必須走進書場,了解“說話”藝人的生存與接受者的關系;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揭示話本小說對“說話”藝術的書面化改造。
一 、還原勾欄:兩宋娛樂場的運作模式
兩宋時期城市文化極度繁榮,城市格局打破了唐長安的市坊格局與時間限制,使商業繁榮、人員阜盛。對此,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仆從先人宦游南北,崇寧癸未到京師,卜居于州西金梁橋西夾道之南。漸次長立,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棱戶珠簾,雕車競爭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皰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1]4
東京之盛還可以從張擇端史詩性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中得到直觀的呈現。南宋杭州之盛又遠過于東京,耐得翁《都城紀勝?序》中這樣寫道:
自高宗皇帝駐蹕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視京師其過十倍矣。雖市肆與京師相侔,然中興已百余年,列圣相承,太平日久,前后經營至矣,輻輳集矣,其與中興時又過十數倍也。且《洛陽名園記》后論有云,園囿之興廢者,洛陽盛衰之候也。況中興行都,東南之盛,為今日四方之標準;車書混一,人物繁盛,風俗繩厚,市井駢集,豈昔日洛陽名園之比?[2]
城市的繁榮、人口的激增、市民階層的壯大、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礎,同時使滿足市民趣味的娛樂業空前發達。兩宋城市文化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方面就是專供娛樂的瓦肆的出現,據《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條記載,僅這一條街巷就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1]66宋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條按照地點記載了一些勾欄瓦舍的名目:“南瓦、中瓦、大瓦、北瓦、浦橋瓦。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常是兩座勾欄,專說史書,喬萬卷、許貢士、張解元。”[4]支撐這些勾欄運作的是大量“說話”藝人的出現,他們有自己的行會組織――雄辯社,這是藝人切磋技藝的組織;同時還有為藝人提供“說話”底本的組織――書會,書會的組成人員多為科場失意流落京師的下層文人,同時也包括下層官吏、有才學的演唱藝人,等等。[5]
“說話”藝術的接受者“看官”遍布于各個階層,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形成了欣賞趣味、水平參差不齊的受眾群。據宋四水潛夫《武林舊事》“諸色技藝人”條記載的“小說”藝人中有5人后明確標有“御前”二字,2人后標有“德壽宮”字,說明這些藝人至少曾經為宮廷服務,或直接就是皇帝或皇族的御用藝人。可以想見,在皇帝的愛好下,貴族階層也會效法有供自己娛樂的“說話”藝人。然后就是社會的各個階層,甚至包括遠離京師的鄉村都有“說話”藝術的受眾群。這樣就形成受眾的層次并直接導致“說話”藝人的分層,比如高級的“御前”藝人、受貴族青睞的藝人、在固定勾欄設場的藝人,以及“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鬧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此又藝之次者。”[6]這些藝人為了生存需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從而導致了“說話”藝術的繁榮,這種繁榮有如下幾層意思:其一,競爭使藝人對自己的“說話”技藝精益求精,提高了“說話”的水平;其二,競爭使“說話”名目不斷增多,產生了“靈怪、煙粉、傳奇、公案,兼樸刀、捍棒、妖術、神仙” [7]等名目,這樣,很多藝人在固定的勾欄專門表演某一類型。其三,“說話”藝術的繁榮直接導致了專門為藝人寫底本的書會“才人”或“老郎”的出現,他們所寫的“話本”有時不但供藝人表演的底本,而且會作為閱讀消遣的文本。比如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中說,“至有宋孝皇以天下養太上,命侍從訪民間奇事,日進一回,謂之‘說話人’”。[8]
從以上論述可以使我們勾勒出兩宋時期以“說話”藝術為中心的城市娛樂場的基本運作模式:城市的繁榮、商業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構成了“說話”藝術形成的客觀條件,加上當時農村土地兼并使大批農民涌進城市和城市貧民一起構成了城市的低級階層;兩宋文人制度發達,很多下層文人流落京師,這些人出于生活所迫從事技藝生涯。受眾群上至皇帝下至貧民的層次劃分,直接導致了“說話”藝人以技藝高低來劃分的層次性,層次性帶來的收入、地位的差異使他們為獲得更多的“象征資本”[9]在表演的技藝上精益求精,這使“說話”藝術水平獲得了提高的動力,這樣就為后來的話本小說提供藝術上沿襲、借鑒、發展的可能性。書會的出現、文人參與創作話本使“說話”藝術在文化品位上大幅提高,這在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有精彩的描述,此處不贅。“說話”藝人為提高“說話”水平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表演技法,一方面從書會才人處購買“話本”。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創作――“說話”藝人表演(相當于“出版”)――看官(受眾)”的運行鏈條。當然,由于“說話”表演藝術的特性,所謂的創作其實很復雜,話本作為底本,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故事框架,要想獲得好的書場效果必須加上藝人根據書場情況進行的創造性表演。也就是說,創作是書會才人或老郎的“話本”創作和藝人現場創作相結合的。同時,這種創作受“看官”影響很大,同一故事在不同的書場氛圍會有很大不同,因此“說話”藝術基本的程式是在說話人和看官的長期交流磨合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走進書場:“說話”藝術的生命
形式 對話本小說文本形制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這樣一方面,即話本小說書面化的文本形制其實是“說話”藝術長期形成的一種“生命形式”。“說話”藝人首先把“說話”藝術看做自己的生存之道,通過表演給別人提供娛樂獲得自己的生活資本;同時,“說話”藝術不同于商品買賣的是,它是一種精神性的娛樂,即所謂“娛人耳目”,因此必然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品味、價值。因此,筆者把這種既有生存需要又追求精神價值的藝術形式稱為“生命形式”,以區別純粹為獲得生存資本的“生存形式”。對于藝人表演和其生活的關系,歷史上著述并沒有太多的記述,清咸豐、同治時期著名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在其《出道錄》中對藝人從生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早起莫遲,恐使聲音啞澀;夜眠休晏,須防精氣衰疲。幼而不肯用功夫,老亦難成事業。試思青春不再,豈容片刻荒疏;白日易過,全杖少年習學。當初游戲,無益身心;日后饑寒,攸關面目。況且三條弦索,播入四處聲名;一部南詞,容我半生衣食。……登臺以穢語詼諧,先喪雅道,到處則大言狂妄,易惹禍殃。當以克己待人之氣度,兼之勸人為善之心腸,而作稗官玉尺,野史金。[10]
從這里的“當初游戲,無益身心;日后饑寒,攸關面目”、“ 一部南詞,容我半生衣食”,可見藝人們對于生存的憂慮與對于技藝的刻苦訓練的關系。并且,對于“雅道”、“為善”的強調,使我們看到從事精神娛樂的說書藝術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品質。
兩宋時期的“說話”表演場所,即書場,在《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梁錄》等書多有記載,形式多樣,有瓦子勾欄、茶肆酒樓、寺廟、街道空地、宮廷、私人府邸、鄉村,等等。這些書場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一個開放的場所,聽眾可以隨意出入。聽眾不是先付錢后聽書,而是先聽書,在此過程中說書人在某個適當時間收取費用。《醒世恒言》卷38“李道人獨步云門”中記述了這樣一個說書過程,李清遇到一位瞽者說書,瞽者:
念了這四句詩,次第敷演正傳,乃是“莊子嘆骷髏”一段話文,又是道家故事,正合了李清之意。李清擠近一步,側耳而聽,只見那瞽者說一回,唱一回,正嘆到骷髏皮生肉長,復命回陽,在地下直跳將起來。那些人也有笑的,也有嗟嘆的。卻好是個半本,瞽者就住了鼓簡,待掠錢足了,方才又說,此乃是說平話的常規。誰知眾人聽話時一團高興,到出錢時,面面相覷,都不肯出手。又有身邊沒錢的,假意說幾句冷話,佯佯的走開去了。剛剛又只掠得五文錢。那掠錢的人,心中焦躁,發起喉急,將眾人亂罵。
此為類似“打野呵”式的“說話”表演。從中可以明顯看出說書人處于非常尷尬的處境。“說話”藝術的程式一般為:題目、篇首(詩詞)、入話、頭回、正話、篇尾。這些顯在的程式其實是一種書場交流模式,不妨列表來說明這些程式各個層面的書場交流作用:
上表簡單勾列出了“說話”藝術形式與說話人生存的關系,也就是說,說話人時刻處于失去聽眾的焦慮之中,他不斷采取各種措施與聽眾形成良好的交流關系,使他們時刻處于繼續聽下去的心理動機之中,而不至于中途退場。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聽眾對于“說話”藝術形式的反向塑形作用,聽眾的嗜好、心理、行為直接影響了“說話”的形式。比如題目的“廣告化”,在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記載的“說話”名目都極為簡單,如“《葫蘆兒》、《芭蕉扇》、《鴛鴦燈》、《三現身》”等,這些簡潔的題目使人過目不忘;對于入話和頭回則是一方面等待聽眾,另一方面也可能體現了聽眾游走于不同書場選擇時的時間遲延。由于兩宋時期“說話”藝術的發達,藝人競爭的激烈,“說話”的這種藝術形制無不體現了一種策略性的措施。換句話說,這種藝術形制無不體現了“說――聽”交流過程中的長期的篩選與磨合過程。
說書人的這種時時刻刻的聽眾交流指向,不僅僅表現在“說話”藝術的這種顯在的形式上,而且已經深入“說話”藝術的各個層面,形成了以“交流”為核心的內在藝術機制。在題材選擇上,說話人往往選擇聽眾最愛聽的“靈怪、煙粉、傳奇、公案,兼樸刀、捍棒、妖術、神仙”等故事,并形成了一個說話人專說一類故事的局面。這就印證了羅燁在《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記載的以“小說家數”來分類,而不是以“小說”來分類的原因,即藝人常常在固定場所表演固定的故事類型。在主題選擇上,說話人往往選擇一種大眾的主流的道德、倫理、意識形態,并把這些進行“顯在”的處理,即在入話部分就會首先說明正話要表達一種什么主題思想,這種故事深層主題結構的表層化處理使聽眾一開始就處于一種“價值期待”之中,吸引他們為這種期待帶來的好奇心付出金錢。這種深層結構的表層化,由于其大眾化與主流化使其獲得了穿透故事本身與聽眾進行交流的力量。在“說話”藝術的情節模式方面,其交流性更加明顯,比如采取表演性情節、場面化情節使書場變成了一種故事實景的存在,聽眾仿佛置身其中。說話人的這種要保持聽眾的焦慮還表現在不時穿插于故事中的議論與設身處地為觀眾解惑的品評。所有這些都作為“說話”的內在的藝術機制運行于“說話”的整個過程。
綜上所述,書場的客觀情形直接影響了“說話”的藝術形制,這是建立在說話人生存基礎上的一種“生命形式”,是一種交流性的藝術形式。正因為說話人表演的好壞與其生存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對于講故事、表演的技巧的探索便成為他們非常注重的一方面。這客觀上促進了“說話”在藝術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由于“說話”藝術是一種精神性的娛樂,講究思想價值,比如對道德、倫理等的宣揚,使“說話”藝術區別于一種簡單的謀生手段而具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說話”藝術的形式是一種具有思想意義的“生命形式”。
三、說話模擬:話本小說的文本形制
話本與話本小說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們具有不同的接受群。魯迅先生指出,“說話之事,雖在說話人各具匠心,隨時生發,而仍有底本作憑依,是為‘話本’”。[11]可見,話本是作為說話人的“底本”,面向的是說話人而非普通讀者。由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來看(比如《醉翁談錄》中的話本篇目、《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篇目,等等),其文本形制和明清之際的話本小說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作為“底本”的話本對一些說話人常用的套語、敘事程式并沒有呈現出來,而且內容很簡略,這要靠藝人在表演時的現場“敷衍”與“捏合”來使故事更加豐滿與動人心魄。因此,稱明清話本小說為“擬話本”,即對話本的模擬并非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為明清話本小說的文本形制是一種“說話模擬”,而非“話本模擬”,即是把一種具有現場感的藝術進行了書面化的改造,也就是說,這些小說是一種“書面化”的“說話”藝術,筆者將此類作品命名為“話本小說”。這樣,話本小說就包括宋元文人創作的供人閱讀的模擬“說話”的小說與明清文人創作的模擬“說話”的小說作品。“話本小說”是一種文體意義上的命名方式,它既包含了這些小說與“說話”的淵源關系又包含了作品的“寫――讀”特點。
話本小說對于“說話”的模擬與書面化改造可以從文本形制的模擬、敘事方式的精化、題材的調整、內在精神的改造等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話本小說具有一種現場感極強的、模擬“說話”的文本形制,甚至比“說話”藝術的形制更加規范。因為“說話”藝術有很大的靈活性,說話人根據現場情況隨時調整說話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頃刻間的“提破”與“捏合”就反映了這種靈活性。比如對于入話和頭回的處理,如果說話現場人員爆滿,那么說話人很可能選擇在開場之后直接進入正話。但作為一種文體規范,話本小說在規范的同時失去了“說話”藝術的靈活性。從話本小說,比如“三言二拍”的文本形制可以看出,話本小說對“說話”藝術題目、篇首(詩詞)、入話、頭回、正話、篇尾的沿襲與書面化形成了話本小說固定的文本范式,并在文本進程中模擬“說話人聲口”,比如隨處可見的“話說、且說、卻說、正是”等口頭語;再如為表明故事結構的“話分兩頭”或“按下不表”;以及穿插于故事之中的大量議論等。也就是說,話本小說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個說書人,把寫作看做面對聽眾的“說話”,這種“聽眾意識”使話本小說具有了“說話”藝術的讀者交流品質,而且這種交流品質不僅僅存在于文本形制的表面,它還存在于文本的敘事方式、結構模式、文化模式以及意識形態模式之中。
其次,話本小說作為一種書面文本,作為以讀者為接受對象的藝術形式,其不同于“說――聽”藝術,或者說對“說話”藝術書面化改造在敘事方式上表現為敘事方式的精化。“說話”藝術在敘事方式上往往隨意性較強,對故事的“提破”、“捏合”、“敷衍”表現了這種隨意性特征,話本小說對“說話”的書面化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隨意性,對敘事采取了精細化處理,這樣使故事看起來更加合理,更具有可讀性。比如《喻世明言》卷35,“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采取倒敘的敘事方法,使故事在一個懸念的背景下展開,這樣便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味。再如在全知視角下采用限制視角用來表達懸念或者表達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在語言上,更能體現書面化與口頭藝術的不同,比如《初刻拍案驚奇》卷6“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中采用淺近語言的駢體進行敘事:“見男人問訊稱呼,禮數毫不異僧家,接對無妨。到內室念佛看經,體格終須是婦女,交搭更便。”語言的這種書面化特性在場景描摹、人物描寫、心理描寫時更加明顯,語言的雅致體現了“寫――讀”模式的特點,因為閱讀的快慢、重復、時間等在于讀者,也就是說主動權在讀者一方,他可以在字詞之間留戀琢磨,語言的雅化使閱讀更具興味;而“說話”藝術的“說――聽”模式主動權在于說話人,聽眾基本隨說話人的語速對故事進行體悟,語言的通俗化和口語化有利于降低理解的難度和減少理解的時間,這樣聽眾不至于因理解時間過長產生跟不上故事進程的情況。因此,話本小說敘事方式的精化一方面是小說創作文人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書面文本交流方式變更的支配。
第三,話本小說對于“說話”的書面化改造還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上。在明清之際繁榮的話本小說與兩宋“說話”藝術在題材選擇上的不同,表現了時代的差異與接受群體的不同。明清話本小說作家對于題材有著自覺的追求,他們往往取“巷閭近事”來“新聽睹、佐談諧”。翻檢大量的話本小說,可以看到里面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商人形象,日常瑣事成為話本小說敘述的中心。這與話本小說讀者群來自于社會各個階層有很大關系。題材的調整,反映了時代的變化、接受群的變化和以讀者為交流對象的文本追求的變化。題材變化的另一個表現方面是對的描寫。“說話”藝術的接受是在一個公共的空間進行,因此說話的題材往往對有所顧忌;而話本小說的讀者閱讀一般是在一個私人空間進行,接受環境的變化使書面文本容易擺脫公共的道德約束而為取悅讀者的閱讀趣味進行一些描寫。這同時與明清之際的社會風氣不無關系。
第四,話本小說的書面化最為核心的是內在精神的變化。明清之際文人生存環境加速惡化,社會動蕩,加上陽明心學和李贄“童心說”的影響,社會思潮向著高揚人性精神發展。明清之際,江南特別是江浙閩一帶,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雇傭勞動性質的萌芽,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文人“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和流傳千古的“義利”觀,棄儒經商已經成為許多文人的選擇。因此,時代精神的轉型使文人的傳統精神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話本小說中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對商人靠勞動和智慧獲得利益的肯定,對棄儒經商者所持的贊成態度與不避追逐經濟利益的心態。對于婦女問題則更體現了難能可貴的男女平等思想,如《二刻拍案驚奇》卷11“滿少卿饑附飽 焦文姬生仇死報”中寫道:
卻又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節,玷了名,污了身子,是個行不得的事,萬口訾議。及至男人家喪了妻子,卻又憑他續弦再娶,置妾買婢,做出若干的勾當,把死的丟在腦后不提起了。并沒人道他薄幸負心,做一場說話。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貪好色、宿養妓,無所不為,總有議論不是的,不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憐,男子愈加放肆,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們心里的所在。
這里把男女不平等看做天下的“不平事”,體現了在人性覺醒的明末社會對婦女問題的關注,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在明清話本小說中表現女才子的故事并非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女性表現出了使很多男性不如的才華。話本小說對于婦女貞節問題也表現出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許多小說站在傳統的立場維護婦女的;另一方面很多小說還表現出了對于婦女再嫁的肯定。所有這些內在精神的變化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讀者群變化后的一些交流性調整。
綜上所述,話本小說對書場“說話”的書面化模擬存在模仿和調整兩種同時性的維度,話本小說繼承和發揚了“說話”藝術特有的文本形制,使“說話”藝術以“交流”為核心的藝術特性得到保留,并根據時代特點和接受群的變化進行了符合“寫――讀”交流的書面化調整,這種調整體現在各個層面,從而確立了話本小說以“交流”為核心的藝術特色。“交流”不但作為一種具有讀者指向的寫作目的,而且是一種文本的敘事模式和組織模式,是一種藝術方法。
四、結語
兩宋“說話”藝術的藝術形制是建立在說話人生存和“說話”藝術精神特性基礎之上、在長期的表演實踐和與聽眾交流磨合下形成的具有思想內涵的“生命形式”。說話人的生存和時刻有失去聽眾的焦慮,直接使“說話”藝術從表層藝術形式到內容呈現出一種“交流”的藝術特征。確切地說,這是一種以“交流”為核心的藝術形式,“交流”已經成為一種具有核心意義的藝術方法。話本小說對書場的還原和對“說話”的模擬使其具有了“說話”書面化特征,這表現在對于“說話”藝術文本形制的繼承和針對“寫――讀”交流模式進行的書面化改造,這種改造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同時展開。由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話本小說以“交流”為基礎形成的獨特的文體模式、結構模式、情節模式、文化模式,等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話本小說對“說話”藝術的書面化改造過程無不受到來自讀者群的反向支配,因為讀者興趣往往成為話本小說追逐的目標,這是一種“讀――寫”交流模式,話本小說的發展與沒落無不體現出“讀寫/寫讀”兩種交流模式之間的此消彼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序[M]//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75.
[3][宋]西湖老人繁勝錄[M]//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105.
[4]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57-75.
[5][宋]四水潛夫.武林舊事[M]//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408.
[6][宋]羅燁.醉翁談錄[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
[7]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792.
篇9
Discussion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Attribute ofMedium Struggled Events
――The Cultural Theory of Ball Games
YU Fei1, ZENG Yu-hua2, LIU Yang2, XU Wan-lin2
(1.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2.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Shaanx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ranscendent essence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struggled attributeof event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ideas for medium struggled events and culture characters of ball games. Beginning with of ball games something substance prescribed, it discusse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e attribute of medium struggled events with symmetry-breaking theory.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ball which has the perfect symmetry becom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medium in antagonism because it has the most stab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he ball activiti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derivative attribute such as antagonism medium,non-scale of judgment standard, complicated act process. Besides, the ball games which objectively have a function that can improve human abilities of comprehending and rebuilding nature direct at mediu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valueof ball games does not only belong to the domain of theory knowledge but also to categories of goodness.
Key words: struggled; essence; symmetry-breaking theory; feature; function; value
投稿日期:2010-09-03
作者簡介:魚飛,碩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1 對體育文化的“超越”本質及球類項目歸屬的思考
1.1 體育文化的“超越”本質及競技運動項目二分法的困境 學者易建東、李力研、周偉良等在論及體育的文化屬性時,都指出“超越”是最為本質的特征。其中,易劍東認為“創造和超越是體育文化最具有文化學意義的功能”[1];學者李力研則指出,“優勝劣汰”、“超越別人,戰勝對手是“形成競技運動比賽的原動力基礎”[2]。顯然,體育運動中的“超越”是人類機體本質力量的比較性差異,必然是通過機體 “對抗” 的方式達成。基于這一重要事實,“對抗”就成為體育理論和訓練實踐的基礎理論問題,因為越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就越能清晰的對事物歸屬加以辨析,但我們研究發現,目前通用的兩種分類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種是將項目分為對抗性項目和非對抗性項目,這種分類實質上否定了體育的超越本質,在實踐上忽視對抗環境對運動員技術運用的影響,如在訓練中技術良好穩定的跳高選手朱建華在比賽環境下卻往往發揮失常,美國天才射擊選手Matthew Emmons也是在緊張的氣氛下,兩次在絕對優勢中與奧運金牌失之交臂。第二種分類承認體育運動的對抗實質,將運動項目分為直接對抗類(身體對抗)和間接對抗類(非身體對抗),如:格斗類是典型的直接對抗類項目,田徑和體操類是間接對抗類的代表,但是,這種分類在實踐中也存在重大的缺失,即:球類運動的歸屬缺失。根據形式邏輯的原則,母項子項之間必須互相排斥,這樣,球類項目類屬就不得不被肢解,如籃球、足球、水球等屬于直接對抗類項目,而排球、網球等則屬于間接對抗類項目。那么,為什么根據體育的“對抗”本質依舊不能將球類運動獨立分類出來呢?事實上,關于球類的歸屬及其分類的依據問題一直是運動項目分類上的難題,而絕大多數球類運動的文獻或研究都對其避而不談,而這也是本文試圖探討的。
1.2 競技體育項目的三分法與球類項目的“對抗”本質 事實上,上述分類都屬于形式邏輯中的“二分法”,即:“如果我們把一個母項劃分為這樣兩個子項,一個子項具有某種屬性,而另一個子項恰好缺乏這種屬性,這樣的劃分就是二分法”[3]。在理論上,直接對抗類和間接對抗類具有矛盾關系,即符合子項不相容這條規則,也合乎窮盡母項“體育項目”這條規則,但問題是,二分法中明確的只是身體直接對抗項目類具有的屬性,而后者確定的只是它不具有前者的屬性,即:“間接”具有哪些屬性,我們是不明確的。由此,我們在形式邏輯的框架中就能發現造成球類歸屬“困境”的可能線索,也就是說,球類存在對抗的特“質”,只是其隱藏在混沌中,因此,只有超越二分法,對“間接”進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找到球類運動獨立存在的依據。我們認為,如果“直接對抗”意味著“以對手身體為目標”,那么“間接”就隱含兩種指向,即通過預設標準或中介物比較,這樣,競技項目就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身體對抗類。參與者以身體或身體的延伸物為工具,以對方身體為直接目標,通過使對手喪失抵抗能力或取得有效得分戰勝對手,如柔道、摔跤、拳擊、跆拳道等;二是標準對抗類項目。參與者展示自身的能力,通過客觀或主觀的標準尺度進行評判,確定差異,如田徑、游泳、自行車、水上項目、舉重、體操、跳水、馬術、花樣游泳、藝術體操、蹦床等;三是介質對抗項目。參與者通過對介質物更為有效的控制,戰勝對手,如球類。在介質對抗類項目中,參與者控制的直接目標是介質物,而這也是球類區別于其它類屬的本質規定性。可以看出,體育實踐中的人們往往忽視了二分法的邏輯特征,故球類項目出現了歸屬的困境,基于這種原因,我們認為在以“對抗”屬性為依據對體育項目進行全集分類時應該慎用二分法,而應該將各子集的外延盡量明確,這也是我們提出“三分法”的主要原因。對于本文而言,最為重要的是抓住了競技運動最為本質的“對抗”屬性,運用對抗形態的三分法將球類項目從體育項目全集中剝離出來,這將對我國球類文化以及訓練理論研究產生有益的作用。事實上,由于球類的理論歸屬不確定,使得我國的球類基礎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踐研究,理論的指導優勢難以形成。根據董陽,孫麒麟的研究:1987-2005年,國內球類運動的文獻數量中,運動技術水平研究占85%,而相關的文化理論研究屈指可數。在1997-2005年,球類研究主要分布在技術(25.7%)、戰術(15.3%)、身體訓練(34.3%)、心理(10.4%),球類文化理論的研究幾乎為空白[4]。同時,球類的歸屬問題也影響到訓練理論的研究,以 “項群訓練理論”為例,其競技運動主要分類體系中,球類就肢解和約化為同場(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籃球)和隔網(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排球)類,由于沒有將球類納入同一范疇,項群訓練理論在依運動成績的判定方法分類上陷入了嚴重的困境,出現了五大類七亞類的龐大體系,如果面對Occam’s Razor原理銳利刀鋒的拷問,這一分類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綜上所述,體育項目依據對抗屬性的“三分法”發現了隱藏著的介質對抗類項目,使球類項目有了清晰的邏輯歸屬,但是,這卻并沒有回答“為什么介質對抗類項目總是以球類項目的形式出現?”的問題,而這也是解釋球類運動繁榮之謎和建構球類文化體系的關鍵。
2 球類活動繁盛之謎與球類的本質屬性
2.1 球類活動繁盛之謎及其研究評析 就體育文化的范疇而言,介質類對抗類項目集合約同于球類運動,其介質物多以球體實存,從此意義上說,回答了“為什么介質類對抗類項目總是以球體出現?”的問題,也就建立了詮釋介質對抗類項目本質屬性的邏輯基礎。關于球類運動在人類體育的繁盛之謎,學者們的回答是不同的,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是盧元鎮先生的觀點,他認為“球具有不穩定的結構,稍一碰動,就會發生位移。球又是一種非常容易穩定下來的物體,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變動態為靜態,變靜態為動態。所以,它是最聽從指揮的,把它變為游戲的器具,可謂得天獨厚”。[5]但問題是,球體是自然界中最為普遍、根本的存在形式,其結構是“最穩定”的,從能量、動量和動量矩守恒的法則看,球體的運動狀態是“最不容易”受其結構影響的,故在“任何位置上變動態為靜態,變靜態為動態”顯然有悖物理的基本法則。學者薛嵐的觀點相對理性,他認為,“人類將球作為游戲的器物實為必然,球的重心特點決定其易于滾動,因為有了規則的外形,易于掌握其飛行的方向和速度,后來球又增加了彈性,這就使球的運動增加了許多變化,于是大大的增強了其趣味性,也更符合作為人類游戲工具的要求”[6]。在這一觀點中,已經涉及了球體穩定的動力學特征,但球體“彈性”的歷史邏輯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球體的物質性規定了其固有屬性并不會增減,球體運動狀態是遵循時間平移不變性的。劉建和先生則是從“游戲論”的觀點探討這一問題,他認為,球類活動受人喜愛的原因恰與游戲“研究不熟悉的使其成為熟悉的東西;將熟悉的東西做有規律的重復;在重復的過程中盡可能做些變異;選擇最令人滿意的變異反復進行組合,以上各條均是“為游戲而游戲,游戲本身就是目的”的特點相吻合[7]。這一觀點的問題在于,它將球類活動等同與游戲,依然沒有回答“為什么只有球體能夠如此廣泛的介入”的問題。通過分析可知,既往的觀點或多或少都忽視了對球體本質及其固有屬性的研究,我們認為,對球類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球體的本質及其固有屬性的正確認識上,否則,我們既無法將球類從體育泛文化中剝離出來并賦予其自身的意義,也不能建立起科學的球類文化和訓練體系。
2.2 對球類活動本質屬性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在《辯論篇》、《分析篇》和《形而上學》中說:“定義是表示事物的本質的短語”,他認為,“本質就是這樣一種特有屬性,它能推出或派生出一切其他特有屬性,但是他自身卻不能從任何其他特有屬性中推出或派生出來。從本質推出或派生出的特有屬性,就是固有屬性。”[8]這提示我們,嚴謹的球類科學研究必須從定義入手,從本質出發去追尋其規律,否則必然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球體最言簡意賅的定義是:一中同長(的平面)謂之圓,圓之立體謂之球。沿著這一物質規定性,人們一直在關注球體,人類先哲很早就注意到了球體在感官上的和諧性,曾經提出“數學和諧性是關于物理世界基本秩序的本質核心”思想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球體是立體中最美的形態”。人們還發現,球體具有在相同體積下是所有形狀中表面積最小的特征,普里高津耗散結構“最小熵增”原理和斯蒂芬―玻爾茲曼定律則證實了這一形態特征具有理想的保守和最小耗能效果,因此,球、圓和運動走直線等也是宇宙最普遍、最根本的存在和運動形式。但遺憾的是,研究者時常忽視這些相關研究領域成果的豐富內涵,那么,球體“最美”、“最根本”、“最普遍”的形態能夠“最廣泛”的存在于介質運動中的必然性是什么?畢達哥拉斯學派之所以用“最美”來評價球體的原因,在古希臘羅馬藝術史中是有線索的,古希臘著名雕塑家波里克勒特在《法規》一書中寫道:“身體的美確實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9],從中可以看到,比例與對稱是古希臘人“美”的觀念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中世紀美學也繼承了這一傳統,把對稱與和諧理解為美,圣?托馬斯認為完整、勻稱和顯明是美的“三要素”[10],其中,比例或和諧傾向于描述事物組成部分之間的抽象關系,對稱則側重于事物具體的結構或形態,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黃金分割是最美妙的比例關系,而球體則是最美的結構。眾所周知,“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是結構的表達”,[11]這就提示我們,探索球體最完美的結構對稱性及其功能應該是解開球類運動繁盛之謎的關鍵,因此,我們有必要引入“對稱――對稱破缺”理論對球類文化加以研究。1951年,德國數學家魏爾(Weyi)提出了對稱普遍的嚴格的定義:如果一個操作使系統從一個狀態變到另一個與之等價的狀態,則系統對于這一操作是對稱的,而對稱破缺是指系統變換時出現的變化性和差異性。該理論認為,混沌之初,世界完全對稱,沒有差異亦不可不可觀察。隨著對稱性的喪失,世界逐步分出了層次和類型差異,形成了多樣化的物質世界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景觀,正如P?居里所言“對稱破缺創造了現象”。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該理論是科學和文化研究中的奇妙方法和富有啟迪性的理論前導,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球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等問題,根據這一理論,球體的對稱和破缺具有多樣性,其中最直觀就是空間對稱,包括形象對稱和結構對稱。形象對稱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對稱,如球體就包含了鏡面對稱、中軸對稱、中心對稱等形式,是自然界中對稱元素最多的立體形態,但是,現實活動中球類的對稱又不是絕對的,如球類的縫制線、氣門、色彩等非對稱因素的形成及其差異使抽象的球類形象出現破缺,球類形象日趨具體化、復雜化、多樣化,正是這種對稱與破缺的和諧統一構成了豐富、生動、多彩的球類形象世界。比形象對稱更為深層的是球體結構的對稱性,它同樣包含著對稱與破缺的矛盾,如中國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球、陶彈丸等實體球就具有高度的均質化對稱結構特征,隨著對稱破缺,對稱元素逐步減少,對稱層次逐步加深,球類的結構形態日趨生動、多樣和復雜。如:新石器中晚期南方出現了非均質結構的空心陶制球體;龍山文化期出現了實體的“膽-囊”二級結構,如充以毛發的“鞠”等;漢唐出現了充氣的“膽―囊”結構的蹴鞠等;現代則形成了“膽―囊―膜”結構的球類,如“飛火流星”、“團隊之星”和“普天同慶”等。結構對稱的破缺也導致了球體運動功能的差異化化,使得球類活動形式趨于多樣,如以滾動見長的保齡球、地擲球等;肢體可以自由控制彈性形變特征明顯的籃球、排球、足球等。如艾米內特定理所指出的,在對稱與破缺的理論體系中,對稱現象背后有極為深刻的守恒內涵,我們這里最為關注的是“幾何對稱性制約著物理客體的動力學行為”[12],物體空間對稱元素越多,其功能越對稱,其動力學行為越穩定。這使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球體具有最為多樣的空間對稱元素,其結構最為穩定,其動力學行為最有規律性可循,因此也最容易被人類所認知和控制,可以說,球體在結構和動力學行為上具有的最大穩定性(而非不穩定性)的特有屬性才使得球體成為介質對抗形式中最基本的介質體。而這一點恰恰也能夠被體育“fair-play”的文化倫理所印證,我們知道,“play”的價值尺度是公平,故只有在運動中能夠最大程度排除偶然性的物體才能夠最有效的充當介質物,對于人才具有最大的確定性和可控制性,才能夠最為真切的反映競爭者真實能力和水平的差異,“play”的人才可能獲得最大的“fair”,相反,絕對的不確定性只能意味著人的主體性及其本質力量的消亡,一切都成為上帝的骰子,這屬于“賭博”的范疇。
3 球類活動的文化屬性
3.1 體育文化與球類文化屬性研究的層級關系 對于球類文化的屬性而言,界定其在體育文化體系中的層級關系是研究的基礎,學者薛嵐認為:“相對于球類運動文化,體育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宏觀性。因此,僅從體育文化的層面考察尚不能完全反映球類運動的文化特征,球類運動的文化特征更具個性,所包涵的內容更為直接、具體。”[6]我們認為,目前球類文化屬性研究在整體趨勢上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歧解”,即:在邏輯層面上把球類文化作為體育文化的“部分”,而非“子類”加以研究,導致球類文化功能研究與系統的自然質、結構質和系統質層級[13]區分不對稱。例如,有學者在研究球類文化的功能屬性時,就忽視了研究對象所處的層級及其蘊涵的“在分類階層中,上級特征是下級共性,下級共性是上級特性”的關系,沒有從球類文化的下級形態入手歸納,而是根據體育文化的特征加以“具體化”演繹,將球類文化的功能與體育文化的“娛樂”、“健身”、“教育”、“商業”[6]等功能等同,目前,在相關的研究與教材中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該類問題在形式邏輯的概念體系里是有嚴格規定的,即:“被定義項應該等于種差加臨近屬概念”,其中種差的一個要求就是要把被定義項與臨近屬概念中的其它種屬區別開來,顯然,目前球類文化屬性研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從項目類屬文化的功能角度看,體育文化的自然質功能就是“健身”、“娛樂”等,而這些也是所有體育項目自然質功能的共性特征,并不反映球類項目的種差,故無法將球類和其它項目種屬的文化屬性區別出來,所以,球類活動文化屬性研究的問題不是球類是否具有其上位屬概念的共性結構、功能與規律,而是要揭示其獨特物質規定性之上的種概念,從而在抽象的、普遍的體育文化體系中建立球類文化的鮮活的、具體的、特殊的意義世界。
3.2 球類文化的本質特征和固有屬性 事物的屬性源自事物的物質規定性,球類文化現象的物質基礎是球類介質的存在,這是我們探求球類文化特征的基礎。我們認為,球類活動具有這樣的本質特征,即:以球體或其衍生物為介質,以對球體更為有效的控制為手段,實現參與者活動的意圖,展現出參與者超越對手的本質能力為目的的體育文化活動。從這一本質特征出發,可以派生出如下固有屬性:一是對抗的介質性。由于參與者的直接目標都指向介質體,其行動目的在于爭奪控球權,即使身體出現接觸,也屬于附帶行為。脫離控球目的的身體對話一般是不允許的,如:籃球競賽規則第8章第46條規定“從理論上講,籃球運動是一項沒有接觸的競賽活動”、同款注解還規定“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去避免接觸是每一個隊員的責任”。同樣,足球[14]、冰球、曲棍、手球等同樣有嚴格的條款對身體接觸加以約束。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屬性中還隱含著介質物的唯一性或標準化的要求,以實現競賽的公平。二是競賽結果的相對性。球類競賽結果只是對參與者能力的動態比較,得分只是對抗的結果,不具有尺度性,脫離了特定的時空,行為不具有類的可比性,故球類活動一般不設置記錄。三是行動過程的復雜性。相對于其它項目,球類活動的行動過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球類活動則必須根據或預判其它參與者的行動,動態的處理“人-球-人”關系,關注的是行動的合理性,由于介質的存在,加之人類自身感官的有限性,就決定了球類活動過程有著其它項目無所企及的偶然性和復雜性,具有強烈的戲劇性,這也詮釋了球類活動具有最廣泛參與性的原因。
3.3 球類文化的功能 在自組織理論看來,推動體育文化體系“耗散結構”生成與展開的兩個“吸引子”是“競爭”和“公正”,前者是“利益最大化”原則驅動下的“超越”本能,它是體育內在的、本質的內容,后者遵循“道德理性”對競爭實施“公平的理性立法”[2],是外在的形式,二者共同作用實現了推動人類身體進化的本質功能,因此,研究球類文化功能屬性的關鍵是理清球類種屬“超越”活動的獨特結構對人類機體進化產生的獨特功能。從對抗結構看,標準對抗類項目是根據外在的評價標準來最大程度的展現自身在某一維度的能力,價值取向于行動所達到的物理極限性(更快、更高、更遠、更準確等),這種特定的結構將其價值導向了對外在尺度的永恒追求,從而不斷的拓展人類機體發展的可能極限,客觀上具有推動物種在單一維度上持續進化的功能,如:牙買加短跑運動員博爾特將100 m記錄提高到9.62 s意味著人類移動速度達到的一個新境界;中國舉重選手劉春紅數破記錄,意味著女性的力量素質發展可能性被推向一個新高度。直接對抗類項目保留了早期人類為生存而斗爭的文化基因,優勝劣汰、戰勝對手是行動的最高原則,它僅對身體對抗加以定性的評價,比較的是參與者的絕對能力,由于參與者先天的身體形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5],如散打就要求其“四肢長且粗壯,肌肉發達,體脂含量少”[16],為了限制人體先天形態差異在體育競爭中導致的出現“起點”不公平,目前該類項目普遍采用了級別劃分制度。級別制的采用限制了自然環境中身體形態龐大化的對抗優勢,比較的是形態基本對等條件下身體內在“質”的規定性。由于“超越”的對象直接指向對手身體,故攻防快速且精準,參與者在身體、技術和戰術環節任何的缺陷都會被對手準確而直接的利用獲得勝利,因此,該類項目要求參與者“全面發展的身體素質”,并形成“得意技”,從而在于對手的較量中,“揚長避短,取得最佳整體效益[15]”。由此可見,直接對抗類項目追求行動勝利的內在效果,從“戰勝”這一效果尺度上“超越”對手,這種對抗結構特征也決定了其自然質的文化功能,即:在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使項目相關素質建立普遍的聯系,通過綜合與優化,提高內在的“質量”,實現參與者“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從而在內部協調的尺度上具有了推動人類肌體進化的功能。同樣,介質對抗類項目獨特的對抗結構與功能也形成了文化“種差”,能夠將其與同位類屬區分開來。在介質對抗類項目中,參與者“超越”行動圍繞著“球類”展開,并通過“球體”建立合作和對抗關系。基于這種特殊的結構,參與者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結構特點處理“人――球”關系,形成更為多元的、個性化的技戰術特征,如:著名的NBA球員奧尼爾、姚明等憑借“巨無霸”的身體形態形成了獨特的籃下進攻技術,而約翰遜、艾弗遜、弗朗西斯等小個隊員則以靈活多變的控球、快速凌厲的突破技術體現了自身的價值;歐洲足球憑借高大的身體形態形成了快速、簡練、實用的技術風格,而南美洲國家則基于自身特點走向了靈巧、多變、即興表演式的發展之路。顯然,在球類運動中,參與者個體的特點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展空間,基于個性“形態”形成的“嫻熟的控制球類技術”就成為參與者實現對抗意圖并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這在宏觀人種尺度和微觀個人的技術上都有體現[17]。這樣,介質對抗類項目本質的自然質功能得以實現,即:通過提高人體控制介質物的能力,使人的肌體進化和認識外在自然建立聯系,從而提升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本質力量。這里,人們也許會疑惑“將控制球類等同于認識自然物的邏輯基礎是什么”?我們認為,球體完美的對稱性不僅意味著最穩定的動力學特征,也意味著球體是物質最原始的形態,其它的結構形態都是在球體對稱破缺的過程中逐步出現的,而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文化運動過程也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因此,體育運動中的球類也就成為了外在自然物的文化符號。
3.4 關于球類文化的價值問題研究 一般而言,科學的球類文化體系研究并不涉及價值問題,但是近年來有學者撰文認為,球類文化的價值在于“個體價值、創造社會財富、弘揚人文精神、促進人的社會化、促進人類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續發展、促進多民族文化的融合”[6],就體育泛文化的視角看其無可非議,因為體育的功能就在于“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人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經濟健康、文明發展。”[18]但具體到球類文化的科學研究而言,該觀點就則出現了意義的虛無,因為它既沒有區分出球類文化的獨特價值,也無法避免功能和價值的同義反復。我們認為,該問題的出現并不在于研究的方法與手段,而是因為它已經脫離了事實認識的范疇,涉及到了價值領域。作為嚴謹的社會文化研究,球類活動的研究由兩個領域構成:一是事實認識,它為活動提供方法和手段;二是價值觀念,它為活動提供方向和動力。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前者屬于知識論“求真理”的范疇,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具有唯一性,后者屬于“求善”的范疇,回答“應該怎樣”的問題,是事物對人呈現出的意義,它不是事物的屬性,也不是事物的功能,更不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具有唯一性。綜上所述,在球類活動的專門文化屬性研究中,價值研究一般不能作為球類文化的尺度和規則,而只能是方向性和解釋性的,故建議不做定性的探討。
4 結束語
“超越”是體育運動的本質屬性,肌體“對抗”是其實現形式。根據“對抗”的方式,我們可以將體育運動項目分為直接、標準對抗和介質對抗類項目,其中介質對抗類項目基本涵蓋了球類項目,通過這一分類使球類運動首次成為獨立的體系,解決了球類運動長期“懸而未決”的歸屬問題,為球類運動文化與訓練體系的建立創造了條件。介質對抗類項目是以“借助于介質物展開對抗行動為本質屬性”的項目類屬,是通過對介質物更為準確的控制以展現出超越對手的身心能力為目的體育文化活動,這一本質屬性表明其技戰術的核心為人對介質球體的控制。基于這一本質屬性,介質對抗類屬派生出以下固有屬性:對抗的介質性,身體的接觸均為附帶行為;競賽結果的相對性,不具有絕對記錄;行動過程的復雜性等。球類成為介質對抗類項目的介質,是球體因其“最完美”的對稱結構而具有“最穩定”的動力學特征,故“最大的”排除了偶然性,從而“最容易為人類所掌控”,歷史地成為了體育運動競賽介質物最基本的形態。球類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其“人――球――人”結構使人本質力量的提高與自然物建立起普遍的聯系,具有提高人類認識與掌握自然物的功能。同時,作者建議球類文化研究要妥善處理事實認識和價值觀念領域的區別。
參考文獻:
[1]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2]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3] 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3.
[4] 董揚,孫麒麟.我國球類運動科研現狀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5):61-62.
[5] 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7.
[6] 薛嵐,董大肆.論球類運動的文化屬性[J].體育科學,2006,26(12):20-25.
[7] 劉建和.運動競賽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6.
[8] 周禮.周禮全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 葉朗.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17.
[10] 繆朗山.美學譯文集(第1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09.
[11] 王德勝.對稱和對稱方法[J].東南大學學報,2003(3):39-45.
[12] 貴起權.對稱破缺與宇宙設計[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23(1):28.
[13] 楊文軒,楊霆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14] 劉慶偉.足球競賽規則演變的正義性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136-138.
[15]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92.
篇10
許多先行指標已經證實了能有效解釋股票收益,例如Fisher和statman用美國數據驗證了消費者信心指數和股票指數收益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消費者信心指數能解釋股指收益,其他宏觀指標是否也具有同樣的效果呢?這個問題即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問題。在國內也有運用基本的宏觀指標去建立于股指的關系,但是往往停留在定性方面,或者選取的指標不能很好解釋股指的收益。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現PPI和股指的關系是顯著的,完善和補充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行為金融學提供了一些印證。
本文使用時間序列回歸分析,對9種宏觀指標進行分析,發現PPI能顯著解釋股指收益率,PPI和股指收益率是顯著負相關的。意味著PPI指數的下降(上升)能對下一期股指收益的上升(下降)做出解釋。
模型與數據
本文實證所用數據來自resset、csmar數據庫及通達信軟件,樣本期間為我國2005年1月到2013年9月,數據頻率為月數據。本文選取的宏觀指標有9種,如表1所示。
簡單的相關系數無法得到準確的結果,現實中還有許多影響因素會對股指產生影響,為控制這些因素的影響,在回歸模型中本文還選取了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
實證分析
(一)相關系數檢驗
為了探尋各個宏觀指標和股指收益率的關系,本文用如下公式進行回歸:
Rindex,t=α+β*indicatori,t-1+εt (1)
其中R是股指月收益,本文用滬深300指數月收益代表,indicator代表宏觀指數上月變化率。使用上月宏觀指數變化率作為解釋變量,能夠表明上月指標的變化是否對本月股指收益具有預測作用。該預測具有合理的經濟學解釋,當先行宏觀經濟指標好轉時,會傳遞上月預測到的經濟好轉信息到股票市場上,促使股指上漲。
公式(1)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以得知,除了PMI增長率和PPI顯著外,其他宏觀指標均不顯著。其中PMI增長率和股指收益正相關,PPI和股指收益負相關,符合經濟學解釋。
然而PMI增長率顯著性水平不如PPI,故將PMI增長率和PPI同時對股指收益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加入了PPI作回歸后,PMI變得不顯著了,說明PMI傳遞的信息包含于PPI的信息中,故PMI的信息是冗余的,因此本文主要著重PPI與股票市場的規律研究。
由于PPI反映了國內全部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趨勢和程度,所以PPI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指標。PPI能解釋股指收益也是符合經濟學直覺的。
(二)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PPI和股指收益的關系,其他變量需要加入模型進行控制。PPI衡量的國內生產者物價指數,某種程度上屬于公司特質因子。模型中僅僅具有公司特質因子是不可行的,還需加入反映行業層面、市場層面的因子,檢驗加入這些因子后PPI與股指的負相關關系是否依舊顯著。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包含了許多經濟信息,人民幣的強弱充分影響到我國宏觀經濟。人民幣走弱將使國內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反之也成立,最終影響到本國經濟反映于股票市場。同時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還會影響國內資本流動,資本的流入流出會顯著影響到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往往具有顯著的動量或反轉效應,即過去的股價往往能預測未來的股價走勢,因此本文構造了一個衡量股指收益過去60天移動平均趨勢指標作為控制變量,控制過去股價反映的歷史信息。設置股指收益率啞變量,當股指上漲取1,下跌時取0,將60天的啞變量數據相加得到MA60指標。
我國股票市場發展不完善,信息處理和反映能力大大滯后于國外股票市場,上月的宏觀經濟信息并沒有充分反映到上月股指上,其殘余信息往往會對本月股指造成影響。為了控制該信息變量,本文將上月標準普爾500指數加入到模型中,能有效準確及時的反映宏觀經濟狀況。
加入了上月人民幣匯率、前60天移動平均股指收益率指標、上月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后,回歸模型變為(2b)。其中,CYNt-1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動,MA60是前60天移動平均股指收益率指標,Rsp500t-1 是上月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
(2a)
(2b)
同時,為了確保回歸結果的穩健,本文額外選取了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公式(2)的回歸。根據公式2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在加入了其他控制變量后上月PPI系數對每一個股指都顯著為負,且系數變化幅度都不大。對于滬深300指數而言,系數估計值為-0.00747,說明PPI每上升1,股指收益下降0.747%;人民幣匯率系數也是顯著為負的,說明人民幣匯率上升,即人民幣貶值與股指顯著負相關,反映了國內相對于世界經濟實力上升的信息促使股指上漲。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月收益只對上證和深證指數具有解釋意義,說明滬深300指數能有效的吸收及時的經濟信息,為滬深300指數在學術和研究上得于廣泛運用做出了印證。MA60啞變量系數在三個市場都不顯著,說明股指并不存在顯著的動量或反轉效應信息。
篇11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變化
作為重要的范疇,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極其關注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仁智各見、充滿紛爭的問題。關于什么是形式的問題源遠流長,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現代思想家。盡管有著近似的問題域,但各個時期的觀點都是不同的,相互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變化。
1.古希臘:形式作為本質。
古希臘的哲學家與美學家認為,美是形式,傾向于把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藝術產生于數及其和諧,而這和諧就關涉形式的問題。柏拉圖將具體的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區分開來,那么,具體的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東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賦予和對美本身的摹仿,藝術則是摹仿的摹仿,與真理相隔三層。柏拉圖把形式分為內形式與外形式,這里的內形式指藝術觀念形態的形式,它規定藝術的本源和本質;而外形式則指摹仿自然萬物的外形,它是藝術的存在狀態的規定。總之,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認為,形式是萬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臘時期,還用“隱德來希”意指質料中的形式。在溫克爾曼看來,形式的美乃是希臘藝術家們的首要目的。到了古羅馬時期,實用、功利之風盛行,總體而言,在美學思想上缺乏獨到的成就,雖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2.中世紀: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紀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術的規定性,實踐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從而與古希臘重視現實生活相區分。從古代至中世紀,西方美學與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神學之中,表現為柏拉圖學說、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托馬斯?阿奎那從神學出發來闡發其美學思想。關于什么是美的問題,他認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時還認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無涉內容,不關聯欲念,沒有外在的實用目的。但丁繼承了阿奎那的神學與哲學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學美學的基本觀點,認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諧與鮮明。總之,這一時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傾向。
3.近代:純形式與先驗形式。
近代美學時期是從文藝復興延至十九世紀末,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范疇,并自覺地與理性地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自文藝復興始,人性得到了復蘇與高揚,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這種理性是一種詩意(創造)理性而有別于古希臘的理論理性和中世紀的實踐理性。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秩序、完整性與完美性。笛卡爾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力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系來把握美。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分別從各自的維度提出美學思想。作為德意志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闡發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于對象的形式,從此出發,康德把美與崇高相區分,認為與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無形式的,因為它是混亂的、不規則的與無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間有了明晰的分界,藝術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為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么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于形式。黑格爾力圖從這種對立中發現自由。總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為純粹的與先驗的方面。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近代經驗主義美學關于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思想。
4.現代:超越形式回歸存在。
在現代,存在作為美的規定性,美學思想在存在之維度與境域上展開。同時西方形式美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如結構主義美學、分析美學與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等的產生。貝爾認為,一切視覺藝術都必然具有某種共同性質,沒有它,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共同的性質”,在貝爾看來,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藝術在于創造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純形式,當然貝爾也沒有完全放棄形式,又有別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一個藝術作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現形式。以塞尚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義藝術既強調形式感,又看重色彩感。現代美學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這種觀點也有自身的問題,難免被超越。由此,關于美與藝術的一些根本問題已走出傳統的限制,進入存在領域。
5.后現代:形式的解構。
由現代轉向后現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發展使然,在這一思想的歷程中,思想的規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后現代消解了近現代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構性的,表現為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深度性等。后現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對精神、終級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而是轉向開放的、暫定的、離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在后現代思想中,傳統的審美標準與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義。藝術與非藝術、美與非美之間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區分,從而導致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風格,即文化、文學、美學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學與反美學,而復制、消費和無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為時尚。后現代藝術成為行為與參與的藝術,似乎不再需要審美標準與“藝術合理性”。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關系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問題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頗具爭議的問題。該問題關涉到與形式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關系及其問題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對它們的梳理無疑會有助于深化對形式美及其關聯的認識。
1.形式與質料的關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理式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因為柏拉圖的理式與個別事物是相分離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說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須在現實事物之間尋找原因,而這可歸結為質料、形式二因。所謂的“質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質”,即構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銅像的銅、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則是指事物的本質規定。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二者的關系是潛能與現實的關系。形式作為主動的、積極的成因,在質料的形式化過程中,給質料以規定,使質料成為現實個體。質料有待于形式的賦形。在視覺藝術的質地美中,形式與質料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一個事物的光滑、粗糙、堅硬、柔軟,只有當既基于質料,又符合審美的形式要求時才成為美。
2.形式與符號的關系。
在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中,形式與符號也發生著密切的關聯。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美學集中于典型地表述了與之相關的思想。卡西爾認為,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分在于,動物只能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在卡西爾看來,科學、藝術、語言與神話等則是不同符號形式的人類文化的方面。符號的一個重要特性在于擺脫直覺當下給予的感性世界。科學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藝術則關注個體性與具體化,因而藝術的符號也應有別于科學符號,它力圖避免概念化與邏輯推理,以此為想象和解釋留下空框。與科學進行的概念式的簡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樣,藝術不窮究事物的性質或原因,而是給我們以對事物形式的直觀。卡西爾把作為純粹形式的藝術符號與其它符號形式區分開來。而在蘇珊?朗格看來,“藝術符號是一種有點特殊的符號,因為雖然它具有符號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號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純粹的符號那樣,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與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發生聯系”。這里的問題是,藝術符號與指代符號有何關系?區分在什么地方?藝術符號又是如何體現美與藝術的形式的呢?這些有待于人們的不斷解答。
3.形式與感性的關系。
在席勒看來,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沖動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時間之中,而形式沖動來自理性。他進而認為,只有在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之中,人才能恢復完整的人性。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美學思想發生了顯著而又重要的變化。一直被人們所崇尚的思辨理性主義遭受了普遍懷疑,而人的直觀感性開始得到重視。其實,早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創建美學學科的時候,就在感性學的意義上關注美的問題。從此之后,形式與感性的關系就一直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費希特以來,在審美與藝術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審美經驗受到了重視。實用主義美學家和機能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杜威認為,藝術即經驗,把美與藝術作為經驗的存在來看待,桑塔耶納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強調這種經驗的整體性。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審美的感人的形式”。盧梭反對所有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傳統的藝術理論,他認為:“藝術并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復寫,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他更重視藝術與情感的關聯。而形式與感性的關聯中是否涉及和如何涉及情感則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形式與藝術本性的關聯
形式是美與藝術的內在的表征方式,它與藝術本性發生著深刻的關聯,從而揭示與彰顯出藝術與美的存在。從形式美的思想歷程和關聯形式的各個方面來看,形式對藝術的規定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問題,形式與藝術本性的關聯是異常復雜的。
1.形式作為藝術的規定及其問題。
從古到今,關于什么是美,以及藝術的本性是什么的問題一直困繞著歷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哲學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觀點,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摹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康德、席勒認為藝術是自由的游戲;黑格爾更強調藝術美,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列夫?托爾斯泰、克羅齊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形象認識;在貝爾那里,藝術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爾、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情感的符號;在弗洛伊德、榮格那里,藝術成為無意識的表現;英伽登認為,藝術是多層次的意向性客體等;而馬克思則在生產勞動中來規定美與藝術。這些觀點都是對美與藝術思想的豐富,都力圖從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藝術的本性。當然,在各個觀點與思想之間,還存在著不少的差異,這本身就說明美與藝術本性的問題的艱難性與復雜性。在談到形式美的規則時,荷加斯說:“這些規則就是:適應、多樣、統一、單純、復雜和尺寸――所有這一切都參加美的創造,互相補充,有時互相制約。”其實,這只是形式美可表征的方面,形式美并不局限于此,似乎還有更深的東西。赫爾德和歌德把美規定為合規律的活生生的東西,規定為生命的形式。
進入現代,有別于德意志唯心主義,形式不再由內容所決定,內容與形式也不再構成真正有意義的問題,形式本身就融貫了所有內容的那些因素,形式與內容的簡單二分與線性決定本身就是近代經典認識論的產物,它制約了對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內容與形式的樊籬,才能顯現形式所蘊涵的朦朧的、寬泛的意味,在貝爾看來形式的有意味,這意味不同于內容,也有別于思想主題,在這里,題材并不是第一位的了。
2.形式與藝術本性關聯的復雜性。
形式是藝術本性彰顯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嗎?形式是如何與藝術本性關聯的?問題只是在于隨著藝術的變遷,關于什么是形式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當然,關于形式究竟是如何與藝術本性發生關聯進而揭示藝術本性,存在著巨大的解釋空間。當然,真正的形式也并不是單純與簡單的摹仿,正如黑格爾所說:“因此,藝術的目的一定不在對現實的單純的形式的摹仿,這種摹仿在一切情況下都只能產生技巧方面的巧戲法,而不能產生藝術作品。”事實上,“形式”一詞被人們用到各個不同的場合,分別支撐著各種不同的藝術理論。形式與藝術本性相關聯的復雜過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過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學繁榮的主要標志”。任何無視這種情形的研究或簡單化處理都將無助于增進對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語
形式對藝術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藝術存在那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與途徑完成的,如美術主要憑借視覺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線美、線條美、質地美、結構美等;而音樂則基于聽覺上的形式美。還有許多其它的門類藝術,以及這些門類之內尚有各種各樣的子類,它們所表現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真正美的藝術離不開這種形式,這對于許多現代藝術來說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意]克羅齊.美學的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篇12
中圖分類號:F50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have sprung up. So the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the year of 1929 Hotelling model is put forward, we use the model to transport the TPL enterpris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same linear city and find out the Nash equilibriu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Nash equilibrium equation we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quilibrium of corporate profits, and in view of the transport vehicles the TPL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 provides models, through the use of these models can be vehicles to transport the TPL enterprise to achieve the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 delivery of the TPL enterprise operation process has the scientific nature.
Key words: transporting third-party logistics; Hotelling model; game analysis; the cost control
0 引 言
21世紀,新興產業之一的現代物流業迅猛發展,國內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進而形成了第三方物流產業。第三方物流(TPL)與自營物流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相比傳統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更專業化,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近幾年,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以每年16%~25%的速度增長。本文研究運輸型TPL企業的博弈分析與成本控制,通過豪泰林模型對物流企業的空間位置和對企業需求的搏弈分析得出了企業在同一線性城市的納什均衡解,并通過對納什均衡解的分析得出了在納什均衡的情況下運輸型TPL企業降低成本對提高企業利潤的重要性,針對運輸型TPL企業給出若干模型供運輸型TPL企業車輛管理決策,以降低成本,提高運輸型TPL企業運作過程中的科學性。
篇13
The cost-effect analysis on two drugs for prevent osteoporotic fracture
LI Li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sha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Zoledronic Acid injection and Alendronate Sodium tablets for prevent osteoporotic fracture, and to find the best medication schemes. Methods: From March 2005 to May 2008, 98 cases who were treated to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from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 and B group, each for 49 cases. The patients of A group were given Alendronate Sodium tablets and B group were given Zoledronic Acid injection respectively. After treatment, the cost-effect of 2 medication schem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rate of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A group (85.71% vs 71.43%, P
[Key words] Zoledronic Acid injection; Alendronate Sodium tablets; Osteoporotic fracture; Cost-effect
骨質疏松癥是最常見的代謝性骨病,其特征為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被破壞,表現為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的危險性增加,即使輕微創傷也可發生骨折,影響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的生活治療[1]。阿倫磷酸鈉片是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和變形性骨炎及預防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的新型骨吸收抑制劑[2]。唑來磷酸輸注液是繼帕米膦酸二鈉之后的第3代雙磷酸鹽類藥物,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和誘導破骨細胞凋亡來抑制骨吸收,起到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3]。為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本院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98例患者分別采用唑來磷酸輸注液與阿倫磷酸鈉片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同時進行成本-效益比較,為臨床合理、安全、經濟地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3月~2008年5月來本院進行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98例患者,均為退休人員,其中,男34例,女64例;年齡58~79歲,平均(68.55±8.36)歲;將9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A組和B組,每組4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給藥方法
A組給予阿侖膦酸鈉片(生產廠家: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70 mg/d,1次/周,早餐前30 min空腹服用,連續應用1年;B組給予唑來磷酸輸注液(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成人4 mg/次,1次/年,采用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滴注時間不應少于15 min。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成本進行比較分析。
1.3 經濟成本計算
藥物經濟學成本不僅指藥品價格,還包括治療費用、實驗檢查、檢查費用和人工等費用。由于此兩種藥物僅是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且給藥方法簡便,因此忽略其他各項費用,僅考慮藥品本身的本身成本即可。
1.3.1 阿侖膦酸鈉片費用(A組)阿侖膦酸鈉片規格為70 mg/片,零售價為76.1元/盒,阿侖膦酸鈉片費用=76.1×52=3 957.2元。
1.3.2 唑來磷酸輸注液費用(B組)唑來磷酸輸注液規格為4 mg/支,費用為2 650元。
1.4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3年內椎骨骨折、髖骨骨折及前臂遠端骨折的發生率進行分析,并計算總有效率,另外運用藥物經濟學對成本-效益進行比較。總有效率=(總例數-椎骨骨折例數-髖骨骨折例數-前臂遠端骨折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治療方案療效比較
A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1.43%,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5.7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種治療方案成本-效果比較
成本-效果比(C/E)表示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或者每一個貨幣單位所產生的效果,對于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時,有的方案可能花費的成本較高,治療效果也較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的支出,這就需要考慮每增加1個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即增加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個方案的成本-效果與另一個方案比較的結果[4]。本組中B組成本最低,因此以B組為參考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2.3 兩種治療方案敏感度比較
藥物經濟學研究中所用的數據具有不確定性,將會對分析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增加敏感度分析以便驗證不同條件下對結果的影響[4]。因國家對藥品進行限價,因此藥品價格下調10%,因此A組和B組的費用均發生改變,分別為3 561.48元和2 385.00元,進行敏感度分析結果見表3。
3 討論
骨質疏松是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其發病緩慢,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為主要特征。以男性55歲以后,女性絕經后發病率較高,究其原因為老年人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質合成代謝刺激減弱,成骨細胞功能減退,骨質形成減少,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女性絕經后雌激素降低,骨吸收加速而逐漸發生骨質疏松[5]。臨床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預防和治療已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
阿侖膦酸鈉為第2代雙磷酸鹽類藥物,該藥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安全而有效的藥物,其可干擾成熟破骨細胞功能,在骨表面維持足夠的濃度梯度以直接影響破骨細胞活化啟動的細胞間過程,還可改變破骨細胞活化的機制性質[6]。適用于治療絕經后婦女的骨質疏松癥,以預防髖部和脊柱骨折以及治療男性骨質疏松癥以增加骨量[7-8]。本文研究發現,該藥的總有效率為71.43%。唑來膦酸輸注液靜脈推注對降低椎骨和非椎骨骨折風險均高度有效,尤其適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的患者[9]。本文研究發現,該藥的總有效率為85.71%。因此唑來膦酸輸注液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總有效率優于阿侖膦酸鈉。
藥物經濟學研究發現,隨著藥品成本的增加,效果不一定上升,但是成本-效果分析注重防治措施的社會效果,最佳成本-效果方案并不意味著成本最低的方案,而應是成本合理、效果良好,安全性最佳的方案[10-11]。從表2中發現,產生一個單位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效果需要阿侖膦酸鈉片和唑來磷酸輸注液分別為55.40和30.92,本結果中A組增加一個效果單位要比B組多花費91.54元,因此唑來磷酸輸注液總有效率高于阿侖膦酸鈉片,且花費較低,因此選用唑來磷酸輸注液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從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優于阿倫磷酸納片。
綜上所述,根據藥物經濟學分析,唑來磷酸輸注液更適于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林志.阿侖膦酸鈉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1):2632.
[2]賀偉,梁孝印,郭培仁,等.阿侖膦酸鈉的臨床研究進展[J].社區醫學雜志,2003,1(1):13-14.
[3]崔巍,彭六保.唑來膦酸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南藥學,2006,4(6):457-469.
[4]賀悅,于小兵.3種藥物治療生殖道衣原體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業,2011,20(1):58-59.
[5]刑建生.2中用藥方案治療新房顫動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08, 19(14):1046-1047.
[6]蔣鳳艷.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和預防[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 21(3):457-458.
[7]韓曉輝,張鳳華,張建平,等.阿侖膦酸鈉抗骨質疏松作用實驗[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2):143-145.
[8]朱鳴智.阿侖膦酸鈉在骨質疏松所致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113-114.
[9]李韋華,蔡大閱,黃偉.健骨湯聯合阿侖膦酸鈉片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24(11):78-79.
[10]馬培奇.新型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唑來磷酸及其臨床地位[J].上海醫藥,2009,3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