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職高德育引入就業教育的研究
3.大眾傳媒沖擊下的職高德育課教學初探
4.探討職高德育課趣味化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5.對職高德育課程改革研究
6.以學生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職高德育模式研究
7.初中,職高德育教育銜接問題初探
8.職高德育課趣味化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9.課改契機下職高德育課學習興趣的時效性研究
10.職高德育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
11.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12.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13.從細節做起——基于“魯班文化”的職高德育管理策略
14.在真實性評價統領下建構職高德育課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15. 網絡信息技術在職高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探索
16.論學案導學”法在職高德育課中的運用
17.增強職高德育課教學有效性初探
18.淺析如何提高職高德育課的學生學習興趣
19.職高德育課作業的實效性探析
20.提高職高德育課堂設問有效性初探
21.評《職業高中德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
22.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淺談
23.創設情境,優化職高德育課堂教學
24.加強職高德育工作努力服務經濟建設
25.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加強職高德育課學法指導
26.職高德育工作應增強實效性
27.科學構建新時期職高德育工作體系
28.職高德育課不妨滲透English教學
29.主題學習在職高德育課的實踐及有效性探究
30職高德育課情感價值觀目標達成策略探索
31.職高德育課生活化教學淺議
32.職高德育課教改滲透成功學理念的嘗試
33.讓職高德育課煥發生活魅力
34.職高德育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
35.淺談如何做好職高德育課教師
36.職高德育課案例教學探微
37.淺談職高德育課堂的導入方法
38.談談職高德育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
39.談職高德育課中的“活動單導學”
40.淺談職高德育課新課導入注意事項
41.網絡環境下職高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
42.網絡信息技術在職高德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探索
43.職高德育課學習興趣的激發
45.職高德育途徑初探
46.以學生為本激活職高德育課
47.淺談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激勵藝術
48.實施啟發式教學,上好職高德育課
49.職高德育的“模塊”教育研究
50.淺談職高德育教學
51.職高德育途徑初探
52.盛開職高德育之花
53.對職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4.新時代下職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5.職高德育課教學初探
56.職高德育案例
57.職高之德育教育
58.職高德育成功的秘訣
59.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60.職業高中德育的理論與實踐
61.激活職高德育課堂
62.職高德育教育論文
63.職高德育創新的思考與實踐
64.職高德育工作案例個案分析
65.職高德育課堂管控探索
66.滲透職高德育課教學途徑.doc
67.提高職業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
68.職高德育的“模塊”教育研究-kjq
69.在職高德育課中滲透美育
70.關注職高德育成效共話職高德育創新
71.縣職高德育科研課題實驗班開展
72.鄞州職高德育工作又添新彩
73.職業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分析
74.情”與“法”并重,上好職高德育課
75.職高德育論文范文_職高班主任德育論文,職高德育論文
76.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77.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淺談
78.職業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意義與困惑
79.職高德育課程教案
80.提高職業高中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81.(職高德育高三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次月考
82.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83.我市普職高德育工作會議在市職教中心舉行
84.職高德育路線圖
85.淺談職業高中德育課的情境教學
86.職業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7.如何在職業高中教學中滲透德育
88.新形勢下實現職高德育管理模式
89.對新形勢下職高德育課教學的思考
90.職業高中德育問題研究
91.東莞長安職高德育新模式
92.談談職高德育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
93.淺談如何提高職業高中的德育教育
94.78東莞長安職高德育新模式
95.田東中學職高德育工作的經驗與做法
96.職業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97.職高德育教育的技巧與方法
篇2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走向積極學習的第一步,可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卻提不出問題呢?
1,缺乏良好的自我意識導致學生不敢問。
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和智力的發展,初中生應該能對自己作出比較獨立、客觀、正確的評價。但由于學校和家庭在學生自我意識培養方面的缺位,學生的自我意識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缺陷。有的學生自我過度放大,表現為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無視別人的反映甚至感覺不到別人的反映;有的學生自我過度縮小,表現為過于自卑,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沒有足夠的信心表現自我。在學習上,多數學生表現為后者,因為學校或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公共場合,許多學生或者不愿意鋒芒畢露,或者害怕提問暴露自己的無知。所以,許多學生寧愿選擇沉默也不愿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
2,學習主體地位缺失導致學生不會問。
怎么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么樣的人,對學生采取什么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規律。教師的“教”不可能代替學生的“學”。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成為課堂提問的主體,進而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提問僅僅是教師組織、檢查教學的工具,是教師的“專利”。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鍛煉,他們沒有主動發問的意識,也沒有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不會提問。即使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狀況也沒有大的改觀。
3,教學設計缺乏開放性導致學生不能問。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是按照教師課前備好的教案進行的。而大多數教師設計的教案,都如同在鐵軌上行駛的火車,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學生只能按照老師設定好的路線去走,被動地回答一個又一個問題,沒有時間自主地思考,因而不容易發現問題,當然更談不上提出問題。盡管新課程強調課堂的動態生成,但由于慣性的影響,一些教師仍按照既定的教學思路上課,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想主動發問也不可能。
二、培養學生主動發問意識和能力的策略
喜歡提問是人的天性。嬰幼兒學會說話后,便會天真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令成年人驚奇。面對提不出問題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以激發他們探究未知的興趣和潛能。
1,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就是個體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通過大腦的認知加工,對某一思想、言論、觀點等做出正誤斷定的認知活動。長期以來,我國學生更傾向于接受已有的結論,而很少去追求知識的來源,更少對課本或權威提出質疑。這種被動的思維傾向致使學生不關心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缺乏深入學習的內在動力,且約束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相信自己,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多問一些“為什么、怎么樣”,這樣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營造互相尊重的課堂文化。
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當遵循“肯定為主”的原則。學生提的問題有價值,要熱情地予以表揚;即使沒價值,也要肯定其提問題的勇氣,指出其創新之處。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學生才能樂于提問;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鼓勵學生繼續說,并認真解答;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的,此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而要耐心細致地再做一次解答;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受到其他同學嘲笑時,教師要給予制止、引導,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不管什么時候,教師一定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應該認可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教師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不斷鼓勵學生,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提出問題。
3,留給學生發問的機會。
學生不向教師提問,不代表學生沒有問題,很多時候是有問題沒時間問。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就是教師給學生留有提問的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在公共場合,而是“私人場合”。這個“私人場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課前和課后。在新課教學前,讓學生在預習新課內容的基礎上,在不懂的地方提2~3個問題。教師匯總學生問題后,針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備課。在一課或一單元內容的教學后,讓學生就他們感到不清楚的地方在作業本上寫出2~3個問題,教師把問題匯總起來后,專門抽時間在全班進行討論解決。
由于問題經過老師的匯總、整理,只有提問的學生自己清楚這個問題是誰提的,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由于問題來自學生,能更好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指導學生提問之初,可以選擇其中一種辦法,也可以兩種辦法同時進行。經過一段時間訓練,當課前或課后提問成為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留白”,讓學生在課上當場提問。
4,幫助學生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離開教師的引導,就覺得沒有問題可提,主要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會提問,這是很關鍵的。
(1)聯系實際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報刊雜志,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然后嘗試用課本上學的一些知識和原理來分析、解釋這些社會現象,看看課本所講與社會現實是否矛盾,為什么會不一致?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教材的課題、重要原理等內容有意識多問一些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進而來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逆向思維法。逆向思維,指思考問題時沿著“順向”的反向進行思考,以期產生創新的見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現成的結論反過來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如在學習“保持樂觀心態”時,有學生對“知足常樂”這一古語產生了懷疑,提出“知足真的能常樂嗎?”通過進一步探究,大家明白了積極樂觀與盲目樂觀的區別。
(3)類比聯想法。類比聯想,是人們認識新事物的一般方法。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時,總是先從已知事物中去尋找新事物的影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類似或相近的概念比較中,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有的學生發現,民族自治區享有一定自治權,香港、澳門等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由此他們產生疑問:“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是一回事嗎?”
(4)因果聯系法。任何事物都處于因果聯系的鏈條之中,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由因尋果,或由果尋因,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5,創設蘊含問題的教學情境。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格尊嚴權受法律保護》時,用投影出示材料:
“據賀某反映,當天晚上他乘公交車來到廣州白云機場準備乘坐飛機回家,在機場路公交站下車時,一名乞丐在車門口向他乞討。行色匆匆的他順手將衣袋里的零用錢扔給乞丐。由于扔給乞丐的10多元錢里頭有硬幣和紙鈔,有些掉在地上,有些扔在了乞丐的臉上。乞丐認為賀某的舉動是不尊重他,侵犯了自己的權利,于是將賀某告上法庭。”材料展示后,立刻在教室里引起“軒然大波”,教師趁機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