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營管理變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小企業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大企業難以取代的作用,日、美、德等國家的中小企業是這些國家技術創新、專業化合作、勞動就業的重要領域。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多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體制改革過程中的地位日趨突出,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低、資金不足、技術落后、設備陳舊、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等。目前,中小企業占我國工業企業總數的99%,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8.5%,占現有出口生產企業的95%,因此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研究分析它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對實行有效的變革十分重要。
一、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特點
經營管理活動與企業規模、所處的行業特點以及市場特點密切相關。一方面受企業規模限制,中小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劣于大企業,內部組織化程度低;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比較狹窄,競爭對手眾多,處于“價格接受者”的地位。因此,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必然呈現自身的特點:
第一,經營管理的單一性。中小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的內容和范圍一般都比較狹窄,所以經營管理的組織形式、方法手段,管理人員等方面都呈現出單一性。由于受資源有限,產品類型較少以及行業性質的限制,中小企業也沒必要全方位地加強經營管理,只要強化某些關鍵環節就可以生產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第二,產品轉換和資金轉移的靈活性。大企業“大而全”,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很大的慣性,相對而言,小企業“小而精”、“小而專”,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靈活性使小企業進入或退出一個產品市場的成本相對較低,尤其是進入一個新產品市場,新產品一開始市場需求量都比較少,大企業一般大規模生產,冒很大的風險,而小企業一般投資額都不大,小規模生產,相對風險低一些。
第三,企業員工有較強的歸屬感。小企業的從業人員較少,要求經營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低,這為普通員工參與管理提供了條件,員工參與經營管理不但開發其智力,調動其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聯系和了解,加強了企業內部的團結和歸屬感。
第四,經營管理的創新性。發展得好的中小企業很多都具有創新這一特點,它們的經營管理者從企業發展的戰略角度著眼,以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涉足技術密集型的領域,挑戰在資本、技術和人才各方面都更有優勢的大企業。實際上,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高,它能根據項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于開發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注意量力而行,符合實際;加上小企業組織機構安排靈活有彈性,上下級關系比較融洽,減少了市場信息損失。這種靈活的技術創新體制,符合中小企業經營的特點,有利于企業和市場的緊密結合,較快地獲得經濟效益。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經營管理的問題
由于體制政策的原因以及自身發展的各種限制,我國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前沒有經營管理的自,普遍實行的是生產型管理,這種管理類型的企業主要是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為目標,至于是否適合消費者的需要,滿足市場需求并不是企業所關心的問題。改革開放后,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促使企業進行生產管理類型的轉變,但我國中小企業仍未能真正地成為市場的主體,加之日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出現了不少問題:
第一,管理水平不高。很多中小企業的領導者受到自身素質的限制,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不作籌劃,得過且過。很多企業不講求效益,在對市場未進行充分認真研究的情況下,盲目爭上項目,搞低水平重復建設。有些中小企業管理者雖然是科技人員出身,可以引領企業走高科技道路,卻常常忽視市場需求,不注意營銷管理,導致失敗。
第二,組織體制不合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多以生產型為主,市場營銷、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管理層次混亂,職責不清,導致工作效率低;管理者權限不清,缺乏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有些經營管理者專制思想嚴重,缺乏民主意識;規章制度不健全,難以落實,加之管理不嚴格,常出現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的混亂。
第三,經營管理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許多企業仍然抱著等經濟過熱、賣方市場、優惠政策的思想,或者想要靠國家、政府的扶持政策,缺乏開拓市場的意識、能力和方法,使企業沒法發揮潛力,產品滯銷,資金周轉緊張。
三、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變革
中小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其經營管理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本身就是通過協調企業內外關系來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并實現企業生存發展目標的一種活動。經營管理的變革也就是適應環境的變化,使企業朝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方向改變內部各種關系,引進新的觀念、制度實現突破。面對我國中小企業目前遇到的問題,從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角度緊迫需要實行以下幾方面的變革:
第一,企業內部管理組織機構與制度的變革。組織機構需要精簡,壓縮非生產性管理人員,使企業在經營管理組織機構上的特征得以恢復,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勞動用工制度,實行競爭上崗,優化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組合,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改變企業內部分配政策,使其達到公平和效率,生產線上可以實行工效掛鉤,工資總額控制的原則,銷售人員的工資因其銷售情況而不同,而管理人員可以實行崗位效益工資;明確企業職能,提高專業化水平,家屬的福利設施要與企業徹底分離,實行有償服務。
第二,重視“人”的因素。首先,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民主性的特點。中小企業的規模有利于普通員工參與管理和監督,中小企業應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從而保持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協調勞工關系。其次,提高職工的素質。職工素質的提高有助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主人公責任感,有助于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同時還有利于企業引進新技術、新管理觀念的采用,提高職工素質的方法主要是重視在職職工的技術培訓工作,加大考核、激勵力度,促進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最后,完善企業決策者的選拔機制,提高決策者
的素質。決策者作為企業的靈魂與核心,其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和企業的命運。決策者的產生機制因企業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存在同一特點,就是競爭機制,即能上能下、能出能進的選擇機制,這對經營者來說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激勵,促使他奮發圖強,對企業、職工負責,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企業做出貢獻。中小企業的決策者要注意經常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參加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訓,不僅能及時更新經營者的知識內涵,而且還能提高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能力,達到實踐和理論的良性循環。
第三,中小企業應善于尋找并利用市場“間隙”。中小企業在整體實力水平上競爭不過大企業,在大批量、長線產品的生產方面也不具備優勢。但市場還存在許多屬于小批量、短線產品的需求,尤其是我國消費的多層次性發展趨勢,使得市場“間隙”不斷增多。中小企業應牢記選擇目標市場的“專而深”原則,加強并提高企業經營活動的專業化程度,做到“小而精”,突出企業“單一性”的特點,把經營管理的重點放在產品的成本與質量方面,形成企業的產品優勢。
篇2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思想素質水平的提高,社會上對于傳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產生懷疑,面對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與污染日益嚴重的自然環境,人們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基于保護環境的考慮,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目前生產技術的總體水平還有待提高,在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消耗巨大,與當前自然環境的矛盾也更加凸現出來。據相關統計,我國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3倍以上,最高的達到了6倍。就目前國內經濟與自然環境現狀而言,傳統“先污染再治理”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摒棄,我們必須要嚴格貫徹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因此,企業的綠色變革勢在必行。
一、循環經濟的實現需要以企業為主導
循環經濟從其本質上而言是生態經濟,它要求人們在進行社會經濟活動時,將生態學規律作為指導。企業實行循環經濟是為了實現保護環境,保證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傳統經濟模式中的物質流動模式是企業消費資源生產產品,然后將廢物排放的模式,是一種單程的開放型模式;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物質流動過程為企業消費資源生產產品,然后將資源再生的循環,這是一種閉環型的模式。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即是在企業日常生產活動中,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從其技術特征上則表現為資源再利用、減少資源消耗以及資源再生。企業是進行資源再利用、消耗資源以及實現資源再生的主體,因而企業在循環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
從科學范式的角度而言,循環經濟是在技術范式革命基礎上建立的一種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循環經濟進行理解時,需要注意:第一,循環經濟是倡導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發展模式,又稱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其基本特征是高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消耗與低排放。第二,循環經濟是倡導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將生態學規律作為指導的生態經濟,將人類利用資源進行生產的過程納入自然環境的物質循環中。第三,循環經濟是以保護自然環境,保證社會、經濟與環境三者和諧、持續發展為目的。循環經濟在再生資源,減少對自然界進行資源獲取的同時,減低對自然環境中的廢物排放,因而減輕了污染程度。在新的經濟背景之下,企業必須在保障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前提條件下,提高自身的經濟利益。
二、以循環經濟的實施,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綠色變革
(一)確定企業發展綠色戰略
企業發展綠色戰略,即是將綠色化概念加入到企業組合戰略要素的過程中,使企業發展戰略的確定與具體實施都符合綠色化標準。具體而言,即是將綠色化與環保化的理念落實到企業的發展契機、發展意向與期望、資源利用、業務流程以及企業所使用的手段與方法等生成經營的各個環節中。由此可以得知,綠色發展戰略是一項長期性的發展戰略,在制定戰略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戰略的柔性化,從而使企業的發展戰略更具連續性,更加適合當前的經濟環境。在實施戰略以及信息反饋的過程中,需要建立明確的控制標準與調節機制,并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嚴格落實。
(二)轉變經營思想與經營目標
在循環經濟實施的過程中,企業應當樹立綠色經營思想,在經營活動中更多地考慮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把環境與資源因素加入到生產核算體系中,并以其為依據進行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的決策制定。在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絕大多數企業都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現象十分普遍,導致生態水平嚴重降低。企業在進行生產核算的過程中,將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問題排除在考慮因素之外,在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中缺乏對環境效益的考察。這種發展模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極大地犧牲了環境,甚至環境的破壞遠遠超過經濟的增長,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社會效益極低。因此,企業應當將資源與環境納入生產核算的考慮范圍之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與資源。使企業在制定經營決策時,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同時重視環境效益,將此二者有機結合,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確定的經營目標更加科學。
經營目標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因而企業要實現循環經濟則需要轉變以往的經營目標。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中,企業經營目標通常是實現產品數量的增長,這種落后的經營策略早已被淘汰。在目前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中,企業的經營目標是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實現自身價值,這是隨著時代與經濟水平的發展,企業做出的理性的選擇。但是在目前循環經濟理念被社會各界廣泛接受的背景之下,企業在制定經營目標時需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除此之外,企業只有加強對環境保護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在企業的日常經營中落實綠色經營目標,才能夠在公眾中建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保證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自身競爭力。因此,企業實行循環經濟模式時,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再局限于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要兼顧社會與環境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增加循環經濟模式下的技術設計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科技對于經濟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改變以往依靠大量人力與物力投入來發展經濟的模式。在設計產品時,企業需要重視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物質循環利用,以此確定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在生產設備中使用標準化設計,從而實現生產設備的更新升級,使生產設備在發生故障時,只需要進行故障原件的更換就能夠繼續投入使用,而不需要將整臺設備報廢,這樣則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企業在進行產品生產時,應當將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降低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將廢棄物再生,實現資源再利用;提高高新技術成果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水平,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投入與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在生產過程中,減少企業廢棄物的排放,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模式下,技術設計的合理與否取決于它是否能夠滿足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同時,企業自身的發展要建立在技術設計綠色化的基礎之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需要加強新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在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指企業將降低產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作為目的的一種營銷策略,其主要內容有:第一,在選擇生產技術與產品原料以及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應當滿足環保的要求。第二,在進行產品設計與包裝時,要考慮到包裝使用后的殘余,減少殘余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第三,在商品消費環節中,企業應當倡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除此之外,企業在進行商品的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過程中,要落實循環經濟的要求,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作為服務導向。
三、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提高,企業需要實施循環經濟模式,才能夠保證企業的長久生存與發展。為了滿足循環經濟的要求,企業就必須在經營管理方面進行綠色變革,這樣才能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穆亮紅.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2]齊建國.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人類呼喚提升生命力的第四次技術革命[J].經濟縱橫,2013;01
[3]王佩躍.探析循環經濟與企業經營管理的綠色變革[J].現代商業,2012;02
[4]魏澄榮,程春生.綠色消費與企業經營管理變革[J].發展研究,2010;10
[5]王琳,肖序.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價值鏈測度與優化研究[J].求索,2013;01
篇3
知識經濟背景下民營企業管理的變革訴求
(一)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管理理念的變革訴求
知識經濟對傳統企業管理理念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如下方面。其一,知識經濟對傳統企業的物本管理理念形成較強力度的挑戰。傳統經濟時代的企業工作重心是以物資生產為核心,企業管理者較為重視有形資產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的中心是物資資產,其營銷管理的重心則是產品,企業運營目標則主要追求以較低的物質耗費來生產更多的物質產品,以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優化目標。但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的管理重心從傳統的對有形資產的管理轉向為對以人才和知識為重點的無形資產管理方向。這是由于知識經濟賦予人才這一重要生產要素以新的內在價值,從而削弱了傳統實物資產和實物產品對企業利潤的貢獻力度,由此給企業提出了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新要求。其二,知識經濟對傳統企業的封閉與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較強力度的挑戰。傳統企業的內部運營管理強調組織的穩固性,重視建立團隊精神式企業文化,強調對員工進行遵守組織紀律的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的企業文化建設固然有提升組織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時亦削弱了員工的獨立思維能力,導致員工缺乏創新能力,進而壓縮了企業的創新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在快速變化的企業生存環境下,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是企業的創新式生存與發展能力。知識以其持續的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及市場創新的方式來挑戰傳統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反向迫使其建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新理念。
(二)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訴求
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管理諸要素的內在特征及其價值實現路徑發生顯著變化。民營企業若想在知識經濟時代占據發展先機,須清醒地認知到知識經濟對企業所處的宏微觀管理環境的沖擊,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管理變革訴求。其一,知識經濟時代的民營企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開放式經濟環境,傳統的適應于穩定性經營環境的企業組織結構難以滿足復雜經濟環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術進步在推動知識經濟深化的同時,亦給民營企業的技術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當前我國主流民營企業在技術領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棄自主研發策略,民營企業對山寨技術青睞有加而對自主創新型技術研發鮮有意向。
(三)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運營機制的變革訴求
知識經濟時代對民營企業所依存的宏觀經濟環境產生巨大沖擊,民營企業需因勢而動變革其經營模式,以適應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生存與發展所需。知識經濟時代弱化了大規模生產所引致的民營企業規模效益優勢,進而提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個性化定制式生產經營新模式。大工業化時代的生產經營將產品品質和成本放置在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地位(張穎,2013)。在大規模生產經營模式下,批量生產同類型產品則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練度,大幅提升產品的制造品質和生產效率,進而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批量采購成本和銷售成本。規模經濟在給民營企業帶來成本降低和效益增進的同時,也使得企業內部分工日益精細,產品生產工序流程日益繁復,最終影響到企業決策者和各部門員工精準把握終端市場的消費者的消費動向。究其根源,在于此類民營企業固守傳統的以生產為核心的經營模式,未能清醒的認知到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模式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導致了企業生產決策與終端市場的消費者消費訴求相分離的格局,最終弱化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四)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人才管理的變革訴求
其一,知識經濟對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激勵模式提出變革訴求。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價值主要體現在蘊含于其關鍵員工身上的素養、知識與技能,人力資源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部分民營企業決策者缺乏對企業生存環境特征的必要認識,依舊采取月薪加獎金和福利的傳統薪酬制度來激勵員工。知識經濟時代的民營企業之間的競爭致勝需以合理配置企業有限資源來增進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促進企業所有者權益增值,而這都依靠知識型員工這一知識載體來實現。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忽視了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提升與制定面向知識型員工的有效激勵政策之間的緊密關系;其所有權者則吝嗇于同知識型員工分享企業收益。這嚴重削弱了民營企業的知識型員工發揮其創造力并奉獻其所掌握知識的積極能動性(張建華,2013)。其二,民營企業缺乏對員工進行在職教育活動的必要重視。知識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這使得民營企業的既有人才與技術儲備的折舊速率加快。這給民營企業提出了重視對員工的素質與能力在職培養的要求,以確保企業人力資源素質與能力能跟上知識經濟時代技術進步的節奏。但當前民營企業樂于引進熟練技術人員,缺乏由企業出資培養員工知識與技能的意愿。鑒于員工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能具有一定的專用性特征,且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員工薪資水平普遍較低,故其亦缺乏主動墊資學習崗位所需技能的能動性。
知識經濟驅動下民營企業管理變革的可行路徑
(一)革新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的管理理念
知識經濟時代的民營企業應當變革企業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識為主要驅動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營企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新文化。優秀企業人才是先進經營管理知識的載體。民營企業應當將人才作為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源并給予其以高度重視。雖然工業經濟時代以梅奧為代表的管理學者對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有著較高的認知,但受工業化大生產背景下的管理環境和管理者認知水平的限制,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學術層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踐行。知識經濟背景下的知識上升為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知識資源富集型企業將獲得高于同行企業的創新能力。
其二,民營企業應當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適應變化性企業管理環境的管理策略創新,它要求管理者將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轉變為非線性思維方式,從紛繁蕪雜的混沌現象中挖掘出企業未來可能占據的市場空間的基本特征及其變動趨勢,并據此制定和實施應對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營企業確立以人性管理為指導理念,以重構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際關系為切入點,通過信息共享和虛擬整合等技術手段來實現企業內部人才的競爭性合作和差異化資源的互補,實現企業管理模式的升華。
(二)健全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的組織結構
良好的組織結構是規范民營企業內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組織運作效能的利器。民營企業應當在組織結構設計層面作出相應調整,以有效應對迅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的新要求。其一,民營企業應當以知識經濟為導向來健全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多元化企業治理格局,以此強化民主監督,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楊臣,2010)。知識經濟是市場經濟在社會知識與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民營企業應當清醒的認知到企業內部知識精英們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自利心態,并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來促使企業內知識精英們在追逐其個人切身利益的過程中,同步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優化目標。民營企業應當積極引入外部職業經理人,利用外部智庫支持的方式來增強民營企業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產權結構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業決策等問題是制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通過引入外部職業經理人的方式,民營企業可以借助外力來健全企業組織結構,進而促使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和決策機制正規化。其二,民營企業應當建立鼓勵知識型員工參與的科學民主化決策組織機制。民營企業應當重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通過遴選合格知識型員工進入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來鼓勵關鍵知識型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的決策活動,以充分利用其聰明才智和一線工作經驗來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制定與實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創新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對民營企業的經營模式提出如下變革要求。其一,民營企業應建立適合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高效顧客響應機制(ECRM)。民營企業應當摒棄對大規模生產經營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規模效益優勢的盲目追逐,轉而建立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定制式經營模式。知識經濟時代的消費者從傳統的價格和產品質量等消費訴求重點轉移為對產品使用特性的個性化需求的關注,以及對企業快速響應其個性化需求的關注。這要求民營企業應當應時而動,深入把握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個性化訴求,并通過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優化企業運營流程的方式來提升企業對終端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高效顧客響應機制系指民營企業應當與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以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來提升整條供應鏈系統響應終端市場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過實施高效顧客響應機制,民營企業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戶對本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感知價值,進而降低企業運作成本,提升其運營效率和經營效益。
(四)激活知識經濟時代民營企業的人才管理
其一,民營企業應當完善對關鍵員工的長期激勵措施,使其同當前短期激勵措施相輔相成。民營企業可開發以股票期權激勵為代表的長期激勵手段,以增強企業利益與知識精英們個人利益的協同性。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民營企業應當充分考慮企業內知識精英們對企業績效的貢獻力度,并通過恰當的期權式股份分配方案來有效激勵企業內關鍵崗位的知識精英們全力奉獻其聰明才智。此舉有助于促使企業內知識精英們的個人收益水平與公司績效改進水平保持一致性,從而有效克服傳統雇傭制下的民營企業所有權人與控制權人之間的激勵不相容問題。其二,民營企業應當通過建立終生學習式企業的方法來穩步提升員工的綜合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水平(李林等,2012)。民營企業應當將終身教育排程與企業的生產活動排程相整合,并從企業制度和物質激勵等各層面給予參與終身制學習活動的員工以支持。具體而言,民營企業應當與中高職院校展開人才定向培養合作,從高校汲取與企業生產實踐相關的最新技術與管理知識,切實提升企業管理效能;民營企業還應聘請相關領域專家駐廠指導企業生產實踐,有針對性的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民營企業還應自發組織員工開展各類科教文體活動,將知識學習與文娛活動相融合,以文娛活動來激發員工學習意趣,以有針對性的科教學習來提升員工業余文娛活動的品位,從而在豐富員工生活與工作內容的同時,建立一套內容豐富實用且格調高雅的民營企業自我學習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穎.知識經濟驅動下企業管理變革思考[J].商業時代,2013 (25)
篇4
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組建之初,城商行的經營區域被限制在單一城市。這種經營區域的限制對早期城商行的風險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城商行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跨區域經營成為城商行發展的內在要求。2006年,中國銀監會《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城商行設立異地分支機構,正式拉開了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的序幕。
城商行設立異地分行,實現跨區域發展,改變了以往在單一城市經營的管理體系,由總行―支行的二級管理模式轉變為總―分―支的三級管理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城商行由于自身經驗不足,面臨著許多挑戰。文章通過分析城商行目前跨區域經營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為城商行跨區域經營背景下的管理體制變革提供一些建議。
二、城商行目前跨區域經營的現狀
自2006年上海銀行在寧波設立第一家異地分行以來,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共有48家城商行設立178家異地分行。
當前城商行跨區域經營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設立分行的區域集中。大部分城商行設立分行集中于長三角、環渤海以及珠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成為城商行設立異地分行的首選地。這些城市的經濟總量大,經濟增長迅速,能為城商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支撐。
第二,城商行在省內設立的分行數量大于在省外設立的分行數量。如南京銀行目前有5家省內分行,3家省外分行。這是城商行基于穩健經營的考慮。省內具有相似的地緣文化,經濟聯系也更緊密,容易為當地的居民和企業所接受。作為跨區域經營的嘗試,更容易為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總結經驗,各家銀行基本上實行先區域發展后向全國發展的步驟。
第三,目前銀監局暫停了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審批。由于城商行過度的擴張,其風險管理問題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2011年發生的齊魯銀行票據詐騙案,表明部分城商行風險管理能力的不足。2011年上半年,各地銀監局基本暫停了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審批。
三、城商行跨區域經營所面臨的問題
城商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自身實力不斷增強。一些實力較強的城商行逐漸實現了跨區域經營,為其自身發展增強了活力,擴大了規模,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商行在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跨區域經營后,異地分行面臨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由于中國銀行業產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各家銀行基本沒有自己特色突出的產品,直接導致各家銀行之間的競爭限于較低的層面上。同時,城商行設立異地分行的區域較為集中,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經濟總量較多,經濟發達的城市設立分行,這些本身的市場競爭比較激烈,隨著城商行的加入,將進一步加劇同業之間的競爭。
其次,跨區域經營后,城商行的風險管理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城商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跟不上其發展速度,這是監管層最為擔心的問題,也是跨區域經營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去年以來城商行出現的案件,表明城商行的風險管控能力急需提升。城商行實現跨區域經營后,在分行層面上需要重點解決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問題。
一方面,城商行跨區域經營后,大部分實行三級管理體制,其管理的鏈條拉長,增加了操作風險和各種案件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城商行對異地區域的企業的了解不如對本地企業了解的全面,難以進行有效的控制,進而出現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增加。
再次,跨區域經營后,銀行的經營管理成本增加。大部分城商行在成立異地分行之后,都設立了一級管理部門,增加管理人員。這增加了管理費用和運營費用。同時由于城商行在其他地區的品牌認知度較低,需要異地分行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營銷和宣傳。管理成本的大幅增長,將制約城商行效益的提高。
第四,城商行的人才競爭處于劣勢。人才是企業持續經營和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城商行大多處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對閉塞、人文環境較差的中小城市,并且員工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很難吸引到足夠的優秀人才從事經營管理、產品研發等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商行的可持續發展。
四、城商行跨區域經營背景下的管理機制變革
銀行管理體系的設置,應著眼于控制風險、增加收益。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最大化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加收益。城商行在跨區域經營之前,實行的是“一級法人,二級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對于城商行在本地城市經營并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實現,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城商行的發展。城商行原來的“總―支行”管理模式必須向“總―分―支行”三級管理模式轉變。在管理體制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多了一層關系,可能會造成潛在的效率低下、風險上升的問題。在實行總行―分行―支行三級管理體制后,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風險管理方面,加強總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對分行的風險管理,應設立直屬于總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進行風險管理的垂直領導。強化對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的管理。
其次,集權與適度放權。總行負責對主要管理人員的任免與考核,分行應有適當的人事任免、人員招聘、區域內業務發展政策的制定等權利,分行可以根據當地市場的特點,在總行的授權范圍內制定各自特色的政策、研發各自特色的產品,總行審批即可。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分行的積極性,可以根據當地市場特征進行產品創新,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同時,為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應對分行進行適當的放權,并非所有的業務審批都由總行負責。應把總行從具體的業務操作與審批流程中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其政策制定和管理全行的職能。
第三,應建立完善的嚴格的問責機制和業績激勵機制。完善的問責機制,是保證分行主要管理人員正確行使權利的關鍵。只有更具競爭力的業績考核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以更好地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第四,人才培養機制。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加入到城商行中來。
第五,近年來,城商行的快速發展與其兩級管理體制密不可分。在實行三級管理體制后,一方面,應對當地市場的分支行進行資源整合,適時設立當地市場的一級管理部門,以便對當地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也可以把總行從具體的審批流程中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總行的全面管理職能。比如,寧波銀行設立了寧波地區一級支行、北京銀行設立了北京管理部、徽商銀行設立合肥分行等。
同時,由于“總―分行”的二級管理體制,具有制度上的優勢,能夠有效地提升效率,因此,城商行可以在金融創新活躍、金融資源充沛、人力資源豐富的地區設立直屬于總行的支行,為城商行的異地擴張提供支持,實現城商行的戰略發展。如北京銀行在設立北京管理部的同時,也設立了直屬于總行的中關村支行、商務中心區管理部以及郊區管理部。
五、結束語
城商行在跨區域經營的過程中,對分行的管理是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選取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內控制度如何完善、風險管理如何強化、經營管理成本如何控制等問題的妥善解決,將會為城商行跨區域發展提供保障。本文通過分析城商行目前跨區域經營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為城商行跨區域經營背景下的管理體制變革提供了一些建議。城商行的跨區域發展,需要在不斷完善中緩慢前行。
參考文獻
[1] 甘霖.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利弊分析[N]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4.
[2] 劉久彪,楊曉東.我國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1(7).
[3] 桂蟾.論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跨區域經營[J].財貿研究,2009(4).
篇5
國際互聯網絡(Internet)是一種以TCP/IP網絡協議連接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和各個機構的計算機網絡與計算機的數據通信網,是世界上唯一面向全世界的大眾公用網。互聯網向企業營銷領域中的全方位滲透,創造了全新的營銷模式和獨特的企業競爭優勢。
(一)創造全新的營銷模式
1.營銷環境 Internet將營銷導向信息經濟的環境,網絡上的空間距離使得各方相隔的“時差”幾乎不存在。Internet的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上網人數與電子營銷額同步激增。
2.營銷界面 企業可以利用Internet制作介紹自身形象的主頁、多媒體的虛擬產品清單、電子訂單或在線客戶支持系統,使Internet成為市場營銷的新途徑。
3.營銷決策 決策及響應速度更多、更快且以企業Internet連接Internet構成的信息系統綜合環境,將各種決策條件和資源有效集成,為網絡營銷的決策提供了支持。
4.產品 在Internet進行市場營銷的產品可以是任何產品或任何服務項目。
5.價格 通過Internet進行營銷時,可以把價格調整到更有競爭力的位置上。
6.分銷 網上銷售采用直接模式,實現零庫存、無分銷商的高效運作;電子營銷將營銷活動傾向于買方市場,眾多客戶通過Internet來尋找、提出實現自己的購買需求。
7.促銷 各種廣告、公關都可以在Internet上實現,而且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如實現動態廣告、雙向溝通等。
(二)重塑企業競爭優勢
1.降低交易成本 互聯網營銷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促銷成本和采購成本。據國際數據公司的調查,因特網上的廣告活動,能使銷售額增加十倍,費用卻是傳統廣告的十分之一。通用電氣公司采用網絡采購系統后,人工成本降低了2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20%。
2.減少企業庫存 通過網絡信息管理系統,生產商可以準確地依據銷售商的需求進行生產,使庫存保持在適當的容量,并提高庫存管理水平。
3.縮短生產周期 企業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快速市場調查,了解最新市場需求;利用信息的傳播速度,及時了解產品的市場反饋,了解競爭對手的信息,實現對產品策略的及時調整。
4.創造市場機會 借助互聯網絡的開放性和全球性,使企業營銷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從而增加大量經營機會。
5.提供滿意服務 利用互聯網企業可以將產品介紹、技術支持和訂貨情況等信息都放到網上,顧客可以隨時隨地選擇信息,并使企業隨時為顧客提供高效滿意的服務。
二、互聯網環境下企業營銷管理的深刻變革
(一)營銷對象變革
變傳統的大眾規模化營銷為現代個性化集中營銷。建立在市場細分基礎上的傳統營銷,無論怎樣細分,仍然是以一定規模的細分市場用戶群為服務對象,過度的細分需求在傳統的規模生產和銷售條件下無法滿足。而在網絡營銷條件下,營銷服務對象可以是每一個個體消費者,實現了服務對象的極限化。互聯網的個性化服務體現在可以實現服務時空、服務方式及服務內容等全方位的個性化。通過互聯網企業可以在任意時間為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角落的顧客提供沒有交易距離的服務;互聯網使得市場的廣度擴大,用戶可以有更多選擇余地,且企業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個體消費者提供獨具特色的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企業可以設計出客戶喜愛的新聞項目、題材欄目。為更好地培養網絡客戶,營銷人員必須創建個性化的銷售信息,根據每個顧客的喜好、購買習慣,設計和運用有針對性的說服技巧。
(二)營銷基礎變革
變以4P為基礎的傳統營銷為以4C為基礎的現代整合營銷。傳統的營銷主要是由美國營銷學家麥卡錫(E.McCanhy)的4P策略,即企業通過對產品、定價、渠道和促銷這4個交易變量的調節來適應市場的需要及變化。美國著名營銷學家科特勒(P.Kotler)指出,4P營銷“代表賣方的觀點,4P是賣方用以影響買方的營銷工具。”
1990年美國營銷學家勞特伯恩 (R.Lauterborn)提出,“買方市場”條件下的營銷應當從買方的觀點或立場出發,將營銷交易的要素從 4P轉向4C:從賣方的產品(Product)轉向買方的需要和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從賣方的定價(Pricing)轉向買方的成本(Cost to customer);從賣方的渠道或網點(Plylacing)轉向買方的便利 (Convenience);從賣方的促銷(Promotion)轉向買賣雙方間的溝通(Communication)。以買方(顧客)為出發點的4C策略,將顧客整合到整個營銷過程中,將網絡環境下的營銷策略建立在了新的基礎之上。通過互聯網營銷,有助于最大范圍和最快地捕捉和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降低顧客成本,給顧客帶來各種便利,與顧客實現有效溝通。
(三)營銷方式變革
變傳統的間接營銷為現代的直復營銷。在傳統營銷中,企業的產品往往要經過多層中間商傳遞,市場反映和顧客的反饋信息周期長。而網絡營銷是典型的直復營銷,直復營銷中的“直”(其實是“直接”,Direct的縮寫)是指不通過中間分級渠道而直接通過媒體連接企業和消費者,利用網絡進行銷售,顧客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向企業訂單付款;直復營銷中的“復”(其實是“回復”,Response的縮寫)是指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交互,顧客對這種營銷努力有一個明確的回復(是買還是不買),企業可統計到這種明確回復的數據,由此對以往的營銷努力作出評價。直復營銷最大的特性是對營銷效果的可測試性、可度量性、可評價性和可控性。利用互聯網營銷的這一特性,可以大大改進營銷決策的效率和營銷執行的效用。
(四)營銷組織變革
變傳統的實體營銷組織為的虛擬營銷組織。傳統的實體化的營銷組織的基本特點是:(1)功能化,實體組織具有完成業務活動所需的全部功能。(2)內部化,實體組織依靠自身的功能、資源完成組織的活動。(3)集中化和規模化。實體組織將各種所需的功能、資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在地理范圍和空間上具有連續性。
而信息,的營銷組織具有虛擬性。虛擬營銷組織具有不同于實體組織的根本特征:(1)專長化,只保留自己的核心專長及相應的功能,使組織規模小型化、分子化;(2)合作化,虛擬營銷組織不再具有完整的功能和資源,而必須利用外部的市場資源和別的能在功能及資源上形成互補關系的虛擬企業進行合作;(3)離散化,虛擬營銷的資源、功能呈離散狀態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間通過高效的信息網絡連接在一起。總之,虛擬營銷組織突破了企業的有限界限,便于企業實現外部資源和優勢的有效整合,發揮企業核心能力,是網絡時代企業組織模式的典型形態。
(五)溝通模式變革
變傳統的單向分離式傳播為現代雙向互動多媒體式傳播。傳統的營銷手段只能提供單向的信息輸送,消費者常處于被動的地位,且信息傳播模式是分離的,電視主要傳播視頻信息,電臺傳播音頻信息,而報紙、雜志等傳播的是文字信息。在網絡環境下,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和傳播,企業可以借助網絡的互動功能在短時間內與世界各地的用戶進行交流,使用戶對商品和企業的服務有更多的發言權,并對用戶的要求和建議馬上作出積極的回應。同時,互聯網絡被設計成可以傳輸多種媒體的信息,如文字、聲音、圖像等,使得營銷傳播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增強了傳播效果。
三、我國企業迎接網絡經濟時代營銷管理變革的對策建議
(一)把握網絡經濟機遇,盡快形成網絡競爭優勢
互聯網蘊藏著無限商機,互聯網營銷將成為 21世紀企業營銷的主導方式。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認識到國際互聯網對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將之視為未來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美國《財富》雜志統計的全球前500家企業幾乎都已在網上開展了營銷業務。原英特爾CEO葛洛夫曾聲稱:5年之內所有企業必須上網,否則必然倒閉。網絡營銷消除了企業規模大中小之間的差別,使各個企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此我國企業應把握機遇,制定企業網絡化經營戰略,盡快形成網絡競爭優勢。
(二)建立企業的信息優勢,加快構筑企業網絡營銷平臺
信息優勢是企業在網絡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建有網站的企業僅有15000家。國家經貿委對 300家國家重點企業的調查也顯示,這些企業的信息技術和設備投資僅占總資產的0.3%,遠遠低于發達國家10%的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我國企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建立企業的網絡站點和網頁。 (2)建立企業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對企業內部產、供、銷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等主要環節實施全面的機管理。(3)建立企業的內聯網和外聯網。內聯網是連通企業內部各組織、各成員之間聯系的計算機網絡;外聯網是企業對外設立的一個營銷運作的虛擬平臺,企業可據此進行宣傳品牌、企業形象、服務,溝通與外界的商貿聯系,開展商務業務等活動。(4)建立合理的企業信息管理模式。包括對企業域名的樹立和宣傳,提高企業對有關基礎數據的管理水平及對信息的管理和水平。
(三)將企業的信息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制定合理的競爭戰略
取得網絡競爭優勢,首先要將企業的信息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競爭戰略,包括建立嶄新的市場理念,以盡可能快的速度、盡可能好的信用、盡可能優秀的服務開展網絡營銷;定制產品,提供個性化的顧客服務;開展互動式營銷;遵循網絡禮儀,實施軟營銷,即混淆廣告、公關、產品目錄和銷售的界限,提供大量信息代替說服;利用網絡虛擬特征,降低營銷成本等。
(四)利用互聯網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等優勢,提高企業營銷決策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
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各種信息。在網絡經濟時代,企業要更加重視決策的快捷性和性。企業要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這一信息寶庫,及時收集企業營銷決策所需的各種有用信息,為企業的科學決策提供快速豐富的基礎資料和信息。同時,網絡經濟時代越來越要求企業對顧客需求的即時滿足,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向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靈活性傾斜。因此,企業要通過網絡信息化管理,使科學決策得以快速響應與實施,為企業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五)建設和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營銷隊伍
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對企業營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現代營銷人才具備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和較高的語言交流能力、較強的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并掌握新的人際關系技能,能通過對話與顧客實現良好的溝通;了解市場決策對企業組織的,能控制和避免可能出現的。因此,在重視人才引進的同時,企業要對員工進行系統的和不間斷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增進員工的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適應現代網絡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
[1] 劉光峰,魏仁堅.網絡營銷——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 黃敏學.網絡營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 姚立新.電子商務透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篇6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Huai′an City
ZHANG Fei, KONG Wei, WANG Yue-xia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Jiangsu,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data of 1988 and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landscape in Huai'an city were analyzed using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landscape predominance index and landscape evenness index; and the var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and landscape evenness index of land-use landscape in Huai’an city decreased; while the landscape predominance index increased;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decreased by 44.87×108 yuan; and the land ecological risk index increased by 0.013 from 1988 to 2005.
Key words: land use;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effect; Huai′an city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是由于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定區域生態環境體系的綜合反映。研究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特征并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角度評價土地利用景觀生態效應,對于了解區域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特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注重從不同角度與尺度對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及其生態效應進行綜合研究[2]。以淮安市為研究區域,采用景觀生態學的空間格局指數分析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特征,并參照謝高地等[3]的研究成果,定量評價研究區域土地的生態效應,為該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1 研究區域概況
淮安市處于淮河流域下游,位于北緯32°43′00″-34°06′00″,東經118°12′00″-119°36′30″,北接連云港市,東鄰鹽城市,南連揚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鄰宿遷市,是江蘇省省轄市。該市現下轄四區四縣(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楚州區和金湖縣、盱眙縣、漣水縣、洪澤縣),面積1.01萬km2。
淮安市屬黃淮平原與江淮平原的結合部,全市境內無高山,地勢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大運河、淮河貫穿全境,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為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 ℃,年平均降水量940 mm,年日照時數2 130~2 430 h。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淮安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市總人口為527.77萬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1.8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 024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4 136元。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景觀數據獲取
以淮安市1988年的Landsat-5 TM和2005年的Landsat-7 ETM+影像數據為基礎,結合1∶100 000地形圖以及其他輔助資料,通過人工目視解譯與計算機遙感圖像自動解譯分類,得到2個時期的土地利用預分類圖,提取了2個時期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參考中國科學院“中國資源環境數據庫”土地利用遙感分類體系,將研究區域土地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六類,統計出不同土地利用景觀的面積。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對分類結果進行精度評價。從土地利用分類圖上各隨機采樣850塊,Kappa指數在0.73以上,超過了最低允許判別精度Kappa指數≥0.70的要求[4]。
2.2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析模型[5]
1)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反映了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多少和各景觀類型所占的比例。如果景觀是由單一要素構成的,景觀是均質的,其多樣性指數是0;由兩個以上的要素構成的景觀,當各景觀類型所占比例相等時,其景觀的多樣性最高;各景觀類型所占比例差異增大,則景觀的多樣性下降。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計算公式為:
Hi=-PijlnPij (1)
式中,H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Pij――第i年第j種景觀類型土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m――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總數。
2)土地利用景觀優勢度指數。土地利用景觀優勢度指數用于測度區域土地利用景觀類型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種或幾種景觀類型的控制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Di=Hmax+PijlnPij (2)
Hmax=lnm (3)
式中,D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觀優勢度指數;Hmax――研究區域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面積相等時的多樣性指數;其他參數同上。
3)土地利用景觀均勻度指數。土地利用景觀均勻度指數是描述土地利用各景觀類型分配的均勻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Ei=×100% (4)
H′=-ln(Pij2) (5)
式中,E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觀均勻度指數;H′――修正后的Simpson指數;其他參數同上。
2.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
2.3.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區域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的、維持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及其效用[6],不同的學者對其劃分方式不同。Costanza等[7]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17種,即氣體調節、氣候調節、干擾調節、水調節、水供應、防侵蝕、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廢物處理、傳粉、生物防治、避難所、食物生產、原材料、基因資料、休閑旅游和文化。而我國學者謝高地等[3]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國大陸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將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維持、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休閑娛樂等9項。該研究采用謝高地等[3]的研究成果。
2.3.2 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確定 1997年Costanza等[7]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自然資本》一文,使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原理與方法從科學意義上得以明確,但該研究中某些數據存在較大偏差,如對耕地的估計過低,對濕地估計又偏高等。鑒于此,國內學者謝高地等[3]在Costanza等[7]提出的評價模型基礎上,對國內200位生態學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1)。該當量因子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間相互貢獻的大小和農田食物生產服務經濟價值評價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以往評價方法更為全面,具有更強的針對性[8]。
表1是定義1個當量因子為1 hm2全國平均產量的農田每年自然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其經濟價值等于全國平均糧食單產市場價值的1/7,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是指生態系統的各項生態服務相對于農田食物生產服務貢獻的大小,由此便可將權重因子轉換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參照謝高地等[3]的方法,根據淮安市實際情況,依據公式(6)可以計算得到淮安市單位面積農田生態系統提供食物生產服務的經濟價值。
Ea= (6)
式中,Ea為單位面積農田生態系統年提供食物生產服務的經濟價值;i為糧食作物種類,淮安市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pi為i種糧食作物的全國平均價格;qi為i種糧食作物單產;mi為i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M為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
2.3.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其變化量估算 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價值系數按以下原則操作:耕地對應農田;林地對應森林;草地對應草地;水域對應水體;未利用地對應荒漠;建設用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0。據此可測算出各類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單位面積年度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公式為:
ESV=(Aj?Cj) (7)
式中,ESV――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元/年);Aj――研究區域第j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土地面積(hm2);Cj――第j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單位面積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元/(hm2?年)]。2005年,淮安市小麥播種面積21.863萬hm2,單產4 890 kg/hm2,全國主產區收購價格為1 380元/t,稻谷播種面積26.948萬hm2,單產7 500 kg/hm2,全國主產區收購價格為1 553元/t,由此得出淮安市農田自然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為1 350.44元/hm2。比照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得到淮安市2005年不同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單位面積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2)。
2.3.4 土地生態風險指數 為建立土地利用景觀類型與區域綜合生態風險之間的聯系,利用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面積,構造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生態風險指數(ERI)[9],用于描述土地綜合生態風險的相對大小,計算公式如下:
ERI= (8)
式中,Aj為第j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面積;A為土地總面積;Wj為第j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所反映的生態風險強度參數。
3 結果與分析
3.1 各類土地利用景觀面積變化分析
淮安市1988和2005年2個時段土地利用狀況如圖1。由圖1、表3可知,1988-2005年該區域土地利用景觀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建設用地和耕地有所增加,其他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均呈減少趨勢,其中水域由1988年的3 549.43 km2減少到2005年的2 946.60 km2,減少16.98%;林地減少470.96 km2;未利用地減少了191.71 km2;草地減少了173.02 km2;耕地由1988年的3 785.45 km2增加到2005年的4 669.60 km2,增長23.36%;建設用地增加554.37 km2。
3.2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分析
利用公式(1)至公式(5)計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和均勻度指數(表4)。由表4可見,1988-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分別從1988年的1.382 5、66.09%下降到2005年的1.244 7、59.04%。隨著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的下降,土地利用景觀優勢度指數總體呈現上升的態勢,從1988年的0.409 3增加到2005年的0.547 0。這些指標的變化,一方面說明人類活動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逐漸增大,但另一方面反映研究區的景觀多樣性在下降,復雜度在降低,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在面積上分布的不均勻程度增大,土地利用向單一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表現在研究期內耕地景觀在研究區域占絕對優勢,遠遠超過其他景觀類型,且耕地景觀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在研究期內呈上升趨勢,即從1988年的39.13%增加到2005年的48.27%;各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面積占總面積比例的差值增大,如1988年比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36.66個百分點(耕地為39.13%、未利用地為2.47%),2005年比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47.78個百分點(耕地為48.27%、未利用地為0.49%)。
3.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
根據2.3.3中介紹的方法,利用公式(7)計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5)。由表5可見,構成淮安市ESV的主要土地利用景觀類型是水域和耕地。1988和2005年,水域和耕地的ESV之和占總ESV的比例分別為88.75%和93.13%,表明研究期內這兩者的生態服務功能在總體生態服務功能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研究期內淮安市的ESV總體呈減少趨勢,從1988年的288.07億元減少到2005年的243.20億元,減少了44.87億元,減少15.58%。在土地利用景觀類型中,除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研究期內有所增加外,其余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其中,減少最多的是水域,減少37.43億元;其次為林地,減少13.90億元。
3.4 土地生態風險指數動態變化
土地生態風險強度參數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的指數標度法。首先通過專家判斷用半定量的賦值方法確定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相對風險程度等級值,然后計算出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和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對某一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順序,最后得出各土地利用景觀類型的風險強度參數。韋仕川等[10]在研究東營市土地生態風險強度參數時,曾將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生態風險強度參數分別設定為0.112 7、0.075 7、0.071 4、0.079 1、0.253 8、0.084 4。采用這一研究成果,利用公式(8)計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的土地生態風險指數分別為0.105和0.118。由此可見,淮安市在研究期內的土地生態風險指數呈增加趨勢,增加了0.013,表明隨著土地利用變化,淮安市的土地生態安全總體上呈現出惡化的趨勢。
4 結論
1988-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觀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優勢度指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淮安市土地利用趨于集約化和單一化,一方面表現在研究期內耕地景觀在研究區域中占絕對優勢;另一方面表現在各種土地利用景觀類型面積占土地總面積比例的差值增大。
土地利用的集約化和單一化引起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1988-2005年淮安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減少了44.87億元,減少15.58%,這主要是由于水域與林地的面積下降導致的。同時,土地生態風險指數也增加了0.013,表明淮安市的土地生態安全總體上呈現出惡化的趨勢。因此,該地區今后應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通過土地整治來增加耕地和滿足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控制耕地和建設用地占用林地、水域的行為,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羅彥芳,錢 翌,王秀珍.淳安縣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特征及其生態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88-392.
[2] 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觀及其格局的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2):97-106.
[3]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4] LUCAS I F J, FRANS J M, WEL V D. Accuracy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derived land cover data: a review[J]. Potog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1994,60(4):410-432.
[5]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DAILY G C. Nature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7] COSTANZA R,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253-260.
篇7
一、引言
機械行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一般情況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時,機械行業發展也比較快,因此,機械行業的發展周期與國民經濟存在著相關的密切性。機械行業屬于資本、勞動力、技術均密集的行業。從當前機械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機械行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內需的拉動,在出口方面,占到機械行業的銷售總額的比例較小。機械行業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管理有著較為重大的影響。對機械行業而言,鋼材、勞動力成本在產品中的成本比重較大,材料價格和人工價格的變動時刻考驗著機械行業的經營管理。
二、機械行業價格變動對經營管理的影響
1.對機械行業盈利水平的直接影響
機械行業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到機械行業的盈利水平,通常情況下,機械行業價格升高意味著盈利水平增加,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盈利水平是否提高還需要參考機械行業的整體銷售規模。工程機械的原材料主要是鋼材,一般情況下,直接鋼材的成本占到了機械行業整體成本的20%以上,如果將液壓件、發動機等部分的鋼材加起來,實際上鋼材的成本占到了機械行業整體成本的30%以上。因此機械行業非常容易受到鋼材價格變動的影響。因此,如果鋼材價格大幅降低,也就意味著機械行業的成本降低,因此,產品的價格也會相應地降低。同時,由于價格的降低,機械產品的銷售情況會相對較好,盈利水平增加,在市場環境一定的前提下,此時機械行業需要做的就是增加產能,加大銷售力度,以提高盈利水平。如果鋼材價格大幅上升,也就意味著機械行業的成本會升高,機械行業的整體產品價格也會提高,在市場環境一定的前提下,此時的機械行業需要適當減少產能,設法降低產品成本,以維持盈利水平。
2.對機械行業經營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當機械行業產品價格提高時,各個機械企業不顧產能過剩的風險,紛紛加大投資,擴充產能,以期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從而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自2008 年以來,我國機械行業,尤其是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機械行業,走了一條激進擴張的道路,造成了生產線的盲目擴大,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趨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降溫,機械行業,尤其是工程機械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寒冬。當然,在嚴峻的形勢之下,機械行業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面臨著發展中的機遇期。現在是國內機械行業進行產業重組、并購的戰略機遇期,經歷了這一次重組后,機械行業將會實現另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因此,價格的變動對機械行業的經營有著重大的影響。
三、機械行業價格變動的應對策略
1.機械行業應當提高價格變動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的認識
當前,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模式仍然比較粗放,也就是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產能擴張來實現經營業績的提升。而這種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面對市場價格的變動,反映比較緩慢和遲鈍,一旦市場價格出現大幅的變動時,機械行業的產能規模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及時進行調整,從而導致產能的安排上出現滯后性,造成了一定的浪費。因此,機械行業要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機械產品的質量。
2.機械行業應當加強價格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力度
競爭的核心就是價格,價格的高低水平一方面受到成本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也受到市場供需情況的影響。根據經濟學理論,在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大,價格就高,市場需求小,則價格就低。同理,在市場供需情況一定的情況下,機械產品成本高,價格就高,成本低,價格就低。機械行業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的市場價格管理制度,定期分析產品價格的走勢和產品的成本情況,不斷完善內部采購流程,并加強產品成本的信息化管理,以實現企業對產品成本的控制。另外,還應當做好市場供需情況的分析和預測。機械行業企業不能盲目的擴大產能,而應該綜合考慮政策、市場環境、成本等因素,以擬定一定期限的生產經營計劃,從而提高市場預判能力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
3.提高機械產品原材料的戰略儲備
機械產品原材料的儲備可以避免市場上原材料價格上漲使企業產品成本短期內的增加,從而使得企業定價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的情況,也可以避免在原材料供應短缺的情況下,無法開工運營的情況。大型的機械行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原材料的戰略儲備:第一,與原材料供應商簽訂一定時期內的固定價格合同,形成原材料市場風險共擔的機制,讓原材料供應商成為戰略儲備倉庫;第二,在原材料價格較低時,大量采購進來,并進行儲備。由于機械行業的原材料基本上不存在過期的問題(但需要擔心技術升級、改造所帶來的風險),采取此種戰略時,機械行業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進行,如果盲目大量儲備,可能導致更大的風險。機械行業價格的變動受到國際國內因素的影響,國內的因素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
4.提高機械行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過去數年中,機械行業已經在向精細化管理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但相較于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機械行業企業來說,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對機械行業制造工藝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過程管理,以形成緊密的管理鏈條。在機械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中,嚴格按照生產工藝流程和制造工藝,提高產品的質量,弱化價格變動對經營管理的影響,以質量取勝。實施精細化管理是機械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機械行業還需要依托現代信息化技術,實現機械產品生產整個流程、工藝的智能控制,既能節約人力資源成本,也能提高控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確保精細化管理目標的實現。
機械行業價格變動對機械行業的盈利水平和生產經營管理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機械行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提高價格變動的及時性和靈活性,就應當提高價格變動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的認識、“應當加強價格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機械產品原材料的戰略儲備和提高機械行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璇.淺析機械制造業的成本管理[J].經營管理者,2010年17期.
篇8
一、企業行政管理的內涵與職能
所謂企業行政管理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收集企業的內外信息,為企業的各項決策提供參謀建議,形成可供領導決策的初步建議和草案,以便領導決策時作參考;同時對領導提出的方案進行認真分析,包括其優點和缺點,確保最后所決定實施的方案為最優;布置、組織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執行方案等活動。
盡管行政管理部門并不像企業其他部門一樣,直接產生效益,但它卻是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WWW.133229.COM企業行政管理部門與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不同,它與企業中其他部門密切相關,并通過對其他部門的作用間接影響企業績效。
從企業行政管理部門工作內容來看,其職能有:(1)收集企業內外信息。企業作為一社會人,它所作的決策不能獨立于環境而存在,這就需要行政部分對環境進行分析,獲取常規信息以及非常規信息,如國家企業政策變動、較大的自然災害等都會對企業經營決策產生影響,行政部門的職能就是要及時獲取這些信息;(2)為組織實行戰略制定合理的計劃。企業領導在制定方向后,方案的實施則需要行政部門進行長遠的規劃、制定相應的執行計劃,讓各部門了解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是組織間盲目無序;(3)做好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行政部門就像是企業領導與企業部門之間、企業各部門之間的橋梁,它需要將方案中任務分解,合理地在各部門之間進行分解,并對各部門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幫助,協調部門之間的矛盾、摩擦;(4)監督控制職能。作為管理的另一個環節,行政管理部門還要隨時、及時對各部門的執行進度進行監督、檢查,保證計劃完成的進度和完成的質量,并在外部環境或者內部條件出現問題時及時調整計劃。總之,企業行政管理是企業中的協調器、連接橋,行政部門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證企業的效率,加快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因素
組織作為企業的構成要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獲得持續的競爭力,組織變革是企業在經歷一段時間后都要面對的革新。而影響組織變革的因素很多,這里歸納為四點。
1.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隨著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制造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技術的傳播、普及和規模化生產效應使得市場上同類產品過于擁擠,市場決定權由賣方轉向買方,因此企業開始更注重顧客資源、信息的收集,加強對營銷部門的管理和投入;另外因為企業開發的新技術易被模仿,使得企業獲得應有的技術優勢,所以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聯合開發,即組織形式上產生了戰略聯盟、企業集群,以此來降低技術開發風險。除此,因為認識到技術革新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針對企業領導者對于技術并不精通以及沒有時間放在技術研究上的不足,而基層技術人員對于企業生產技術了解熟悉,領導者將開始逐漸將權利下放到基層,加速組織扁平化。
2.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進,也加速了企業內組織間信息流通的速度。一方面,面對快速更替的信息,企業為了及時的應對外部環境的改變,就需要縮短組織層級之間的交流時間,這意味著原來“金字塔”式的結構需要改變,減少從最高層到基層之間的層級數,若像傳統的層層上報,有什么問題先通過基層員工向基層領導反映,然后基層領導向中層領導匯報,中層再向高層指示,或者有些國企因為過于龐大,溝通效率甚至比這個更低,因此,企業的組織層級要減少,以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間;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使得溝通手段變得多樣化,企業組織內部有了自己的內網,方便了企業內員工的溝通,與其他企業則可通過外部網絡加快聯系效率,所以信息的全通道流通,拓展了組織結構的寬度,即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擴大。
3.顧客地位的改變。隨著商家宣傳方式的增多,顧客接受的商品和服務信息也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這使得買者對商品的認識、以及購買的成熟度大大增加,而賣者處于主動地位的優勢也逐漸被取代。對于被分解的價值觀,每個部門的認識都不一樣,盡管每個部門的只能不同,但企業面臨的目標顧客是同以群體,這就要求企業各部門逐漸加強聯系,而不是研發部門一味專心研發而為了從市場部門、營銷部門那里獲取顧客需求的反饋信息。可見,顧客主導地位的獲得,使得企業打破組織之間的“墻”,緊密了各部門的關系,利于信息溝通、最終成本的降低。
三、經濟全球化對企業行政管理組織變革的影響
在技術、信息迅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對于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為全球化市場中的一分子,它的發展與成長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運動,還是一種文化運動,它重新調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直接、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當然,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對企業行政管理組織變革起著重要的影響,是促進行政管理組織變革的功力。
第一,經濟全球化促進企業行政管理組織結構的變革。從第二部分,可以看到影響組織變革的幾個影響因素,而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企業的一部分,也會因為一些因素而產生相應的組織變革。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得益于技術與信息的促進,而生產技術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傳遞的提速,需要企業提高溝通交流的效率,縮短信息分散的時間。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企業應對環境變化的報警器,更是要有著有效的組織管理效率,從而及時收集以及處理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傳遞拖延,導致信息失效、溝通滯后。所以,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有必要革新組織原有的組織結構。因為組織內典型的“金字塔”型結構阻礙了企業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使得許多信息不能有效被利用,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尤其是在一些大企業、國有企業,組織結構過于冗余,而作為企業中協調統籌的部門,行政管理部門有必要從自身做起,對組織結構進行變革,使組織結構向“扁平化”邁進,縮短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距離,加速信息的流通。
第二,經濟全球化與企業行政管理組織的管理模式變革。傳統被大部分企業所認可并慣用的管理模式是集權式的管理模式,所有的決策權掌握在管理者、領導者手中,因為組織結構的多層性,決策者很難聽到基層員工的心聲,而使得決策的制定猶如空中樓閣,存在主觀評斷。員工也因為沒有被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而在工作中表現缺乏積極性,對企業認同感不高。經濟全球化促使組織實現“扁平化”,意味著行政管理部門的組織管理模式也要與之相應。隨著組織中層級的減少,管理幅度的拓寬,領導者應該學會放權,將權力將給下面的部門及員工,者不僅增加了員工的認同感,提供員工的積極性,也利于發揮員工的更大潛能。所以行政管理部門對于組織內的管理要實行制度化管理,即建立規范的工作制度、有效的處理程序,從而方便行政管理部門內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也方便員工在與其他部門員工工作時及時有效處理許多權力范圍內的問題,提高企業整體的應變能力。
制度化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組織運行的效率,它還滲透著人本主義的精髓在其中。制度化管理模式體現的是民主與平等,而這兩個特征是社會開始關注人性、進入文明的體現,也是經濟全球化對企業管理過程中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使行政管理部門在組織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第三,經濟全球化與行政管理組織溝通方式變革。經濟全球化使企業面對更多國外優秀企業的競爭,而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行政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再加上市場的開發程度加大,為了避免經營風險,國內許多企業選擇和國外企業構建聯盟,獲得新的知識、信息,提高競爭優勢。為了適應這些變化,企業行政管理部門不僅要對組織內部溝通方式上進行變革,如完善信息設備,構建內部網絡,提高溝通有效性;同時也可考慮建立對外聯絡部門,增強與國外企業的聯系,以便企業獲得更多最新前沿的信息,以至于在同行中立于不敗之地,為領導者做出有效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
四、企業行政管理組織變革方向探析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要求企業行政管理組織和其他組織一樣也需要進行適應性的變革,將來行政管理組織變革的方向主要是組織結構逐漸扁平化、組織管理人性化、組織信息獲取全球化以及建立組織聯盟。
首先,企業行政管理組織結構扁平化。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同時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企業外部環境的動蕩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因此需要優于傳統的行政管理組織結構,來增強企業的應對能力。而組織結構的扁平化通過減少組織中的管理層次,縮短行政管理決策與行動之間的時間滯后,從而加快企業應對市場變化,建立動態競爭優勢,從而使組織的適應能力更加柔性化。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中,員工之間、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方式被簡化,基層員工可以直接向領導匯報,提高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效率。而內部網絡的構建,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門的橫向交流,因為企業行政管理的職能之一就是信息收集,而完備的網絡構建不僅方便企業行政管理部門信息的收集,更加快了信息在企業內的流動,提高行政管理的職能有效性。除此,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更能發揮組織員工的積極性,在更多放權管理的刺激下,員工會更有歸屬感,通過不斷努力工作學習,提高自己的實力,進而為行政管理部門帶來更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組織管理人性化。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的交流,而文化融合是交流時遇到的最大障礙,因此,行政管理部門在對組織內部進行管理時,要更多的關注員工心里素質。因為西方企業重視人本主義,因此許多國內企業在與國外企業交流,或是在進入國外市場時,經常因為忽視對人權的尊重被國外政府或員工指控,出現許多摩擦。因此,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在組織變革中體現對員工的重視,在管理制度上體現人性化,發揮柔性化管理優勢,讓組織氛圍像在家里一樣融洽,減少員工對工作的抗拒心里。這種氛圍的形成已利于國外企業在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合作時減少摩擦,尤其在引進技術、管理人才時,可以讓外來企業人員很快融入企業,認可企業文化,這也是企業加速融入全球化市場的方式。
第三,組織信息獲取全球化。行政管理部門因為其職能是幫助高層領導做出有效的決策并協助決策的順利實施,因此,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前提。而面對著市場全球化,行政管理不僅需要獲取國內同行相關市場信息、產品信息,還要獲取國際市場相關動態,不管在法律、法規的更改,還是相關企業要實施的重要戰略、最新產品信息等等,所以,行政管理組織變革還包括組織在信息獲取時收集信息的范圍也要實現全球化。為了實現獲取全球化信息,企業行政管理組織可以通過與國外企業建立長久的合作聯系,或許在國外建立辦事點,方便行政管理人員在當地做好行政工作,方便企業其他部門在當地順利拓展業務,如進行產品生產、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工作,行政管理則充當這個過程中的劑,盡可能較少紛爭。
第四,組織聯盟化發展。全球化的進程,使得企業之間、組織之間逐漸形成一個有機體,形成相互連接的組織網絡。企業行政管理組織作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同樣也要與其他企業建立有效的連接。在以后的發展中,行政管理組織為了加強與其他企業的聯系,將更多與相關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相互獲取對方有利的地方,通過技術交流、知識信息互通,逐漸將外部信息轉化為內部知識。通過建立組織聯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為企業其他部門獲得更多的生產經營方面所需的信息和資源,提高員工的學習能力,減少產品開發、技術研究上的生命周期,從而產生持續的競爭力。同時,行政管理部門還需要與行業外其他企業相關部門建立聯盟化組織,如供應商、供銷商、政府機構、行業協會或者一些研究高效,一來可以方便在企業及時獲取有效的市場信息和政策動態,二來也可以減少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研發風險,通過和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的合作,可以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而這些的實現得益于行政管理組織建立戰略聯盟的結果。
除此,企業行政管理組織變革還體現在組織內部關系網絡化。關系網絡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網絡技術的更新,方便企業員工間信息的傳遞,促進信息的全通道傳播;另一方面,增加行政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系,方便它們對其他部門員工的了解,也利于行政管理人員協調組織間的關系,有效的對各部門的計劃實施情況進行控制、監督。同時,通過網絡通訊可以促進員工的交流,提高其學習能力,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合作,利于企業處理更為復雜的項目,從而更從容的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鄧向青.企業行政管理-涵義-職能與特點[j].文史博覽,2008(2):78-79
[2]米旭明,黃黎明.企業組織變革影響因素[j].當代經濟管理,2005(1):43-46
篇9
Promotional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Hospital Business ManagementGAO Gui-de,XUE Li-wei,ZHAI Hong,HUANG Qing-hua,CHEN Fang-yuan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21,Chian
【Abstract】Five aspects of promo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Manager must realize that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hospital management at fierce competition for medical treatment market nowaday,only using“Digital and Net”technology sword which have two cutting edges,manager can establish rightly strategy and adjust service item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follow rule of medical treatment market and recombine and reforge hospital workflow and change lag work mode according to national medical reform,modernization hospital business management goal based on“Center of Patient”can come true.
【Key words】Business 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reform
1.引言
數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醫療服務市場的激烈變革,使醫院的經營管理發生變化,一改傳統服務模式,以市場為靶向,逐步走上企業化經營、多元化發展、社區化服務、人性化管理的現代醫院經營管理的道路[1]。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化,在我國實現醫院經營管理將是新一輪醫院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現代醫院要為病人提供全面周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不僅要靠現代化的醫療設備維系其經營,更重要的是還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方法來經營管理醫院。為此,醫院借助信息化來推動醫院經營管理是實現醫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最佳選擇。
2.信息化促使醫院經營管理理念發生戰略轉變
隨著國家醫療改革的深入,面對國內外醫療服務市場激烈的競爭,處在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時代的醫院,參與競爭的模式和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轉變,現代醫學模式下,醫院的中心是“病人”,醫療機構必須按照“以人為本”模式來管理和經營醫院,加之國外先進的醫院經營理念和成熟管理經驗被引入,使得國內管理醫院和經營醫院的理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醫院傳統的人工管理手段和模式將達到極限實現醫院全方位經營管理戰略,采用信
息化的方式對醫院進行全局管理,并使其成為醫院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未來醫院的必然選擇。可以預測,未來醫院信息化建設,將依附于醫院的主動和被動的競爭選擇戰略,服務于醫院競爭和經營管理戰略需求,最終成為中國醫院最基本的基礎設施[2]。
3.醫院信息化有助于醫院全方位的戰略整合
整合就是調動并集中醫院現有條件的優勢,包括我們的決策實力、資金實力、人才實力、技術實力、創新實力、經濟環境以及國家的政策大環境等等,將這些要素全部有效的整合起來,運用到醫院實際運作中去[3]。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大潮中,醫院的機遇與壓力并存,醫院要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搶占先機,求生存,謀發展,醫院信息化無疑給醫院整合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它使醫院必須改進或摒棄過去落后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流程,進行全方位經營管理戰略調整和整合。以醫院信息化帶動并加速完成現代醫院整合是最終實現數字醫院目標的源動力。
4.醫院信息化有利于醫院經營管理新模式探索
信息網絡時代已把醫院推向了一個新的運營空間,為醫院迎來新一輪的變革,新的變革要求醫院必須具備一個核心理念那就是“再造流程”。醫院再造流程是指醫院在轉變經營戰略的基礎上,在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的機會中,對流程重新組合,改進服務模式,讓病人更滿意,使醫院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現代管理大師邁克爾哈默與詹姆斯錢辟認為企業以流程為基礎進行運作,改革企業的經營管理,就是要再造流程,不再以任務為中心局部改造,而以流程為中心整體改造,既一是徹底改革,二是再造流程;再造流程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新思路[5]。以數字網絡技術為標志的醫院信息化,一方面沖擊著醫院傳統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又為醫院再造流程,探索經營管理的新模式提供挈機和實現手段,醫院借助信息化在經營管理中再造流程,探索經營管理的新模式是大勢所趨。
5.醫院信息化有利于醫院增強綜合競爭實力
進入新世紀,國家已把發展信息產業提到了發展國力的戰略中心地位,數字經濟已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國家產業的核心之一。醫療衛生行業是一個依賴醫療衛生活動和信息采集處理過程的信息高度密集的行業,醫院診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院對醫療信息和最新科技信息的占有量,醫院所有活動都離不開信息,因此,醫院信息管理水平決定著醫院的診療和經營水平,是醫院綜合實力的標志之一。總之,醫院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國際化趨勢,是先進生產力的標志,醫院進行信息化建設,不僅可優化管理再造流程,而且可對醫院完成全方位經營管理的總體水平作出評價。為此加快數字網絡技術在衛生行業的發展與應用,以實現醫院的信息化來增強醫院的綜合競爭實力,為醫院與國際接軌和應對改革提供了最佳定位。
6.醫院信息化是現代化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醫院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醫院的經營就是醫療服務的經營,就是按照醫療市場的需求,決定醫院生產或提供什么樣的醫療服務產品,為誰生產或為誰提供醫療服務產品,如何生產或提供醫療服務產品的過程[5]。數字時代特別強調醫院經營管理要重視醫院在本行業的特征占有率,包括人才占有率、技術占有率、信息占有率和創新能力占有率。其中誰擁有并利用信息,誰就會在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據主動權,從而為醫院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持,并為醫院的發展創造條件。醫院信息化創造醫院在本行業的特征占有率的同時,也為醫院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是醫院經營管理策略中的軸心之一,由于醫院的信息化是一個逐步疊代實現的系統工程,所以它為醫院在未來的發展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它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7.結束語
今后,醫院的經營管理就是要按照現代經營銷理論和管理理論,以醫療市場開展醫療活動,隨時根據醫療供求市場的變化,合理配置有限的醫療資源,一方面引導新的醫療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拓展現有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使醫院轉變服務模式。綜上所述,醫院數字化或者信息化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勢必以觸動醫院經營管理理念、工作流程和機構等生產關系的變革去帶動醫院各項工作創新,數字化醫院大勢所趨,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實現醫院發展的重大突破,是醫院能運營的前提,最終成功完成醫院全方位的經營管理。
參考文獻
[1]毛志紅.實施市場營銷戰略,促進醫院改革發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1,11:652.
[2]饒克勤.淺議我國醫院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J].當代醫學,2002,8(9):44-46.
[3]黃衛東.新世紀醫院經營發展中的整合戰略[J].中國醫院,2002,6(3):30-32.
篇10
“油藏經營管理”是當今國際石油界最流行的用語之一,亦成為國外油公司高效開發油氣田的基本模式。據統計,世界原油儲量的增長有四分之三來自加強油藏經營管理的效果。油藏經營管理就是有效地利用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各種資源,尋求最佳油藏經營方案,把油田勘探開發技術和生產經營管理結合起來以實現油氣田開發工程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油藏經營管理具有多學科協同、技術高度集成、數據資源共享三大突出特點。
(二)預算管理和油藏經營管理的相互關系
油藏經營管理的重點是把握油氣儲量評估、儲量資產經營、油田精細管理和油氣資本運作等幾個重要環節,通過采用新的體制和運作模式,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油藏經營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有效治理模式,要通過利用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激勵機制的結合實施來實現,而預算管理很好地滿足這個要求。
油藏經營管理與預算管理存在目標相同,互為條件,共同促進的緊密聯系。兩者的目標均是促進油田儲量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沒有預算支撐的油藏經營管理是不具備操作性的,油藏經營雖然明確了未來的具體經營目標和方向,但只有通過預算定量化的指標體系才能完成。而沒有油藏經營管理理念引導為基礎的預算,是不能達到企業最佳目標的預算,也就難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和企業價值。油藏經營要求各油田企業應按照“地下地上匹配、投入產出清晰”的原則,合理劃分油藏管理單元,調改和完善各種配套與計量設施,打破投資與成本的“籬笆墻”,這些均為預算編制以及成本投資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三)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內涵
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內涵是以預算為軸心,以儲量價值最大化為導向,按照油藏經營管理的理念,通過油田生命周期預算和年度全面預算手段強化油藏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是一種強調預算中心地位的管理思想,這種管理思想可以通過圖2來形象表示。模式的核心預算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具體方式之一,包括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控制、預算考評這些單向循環,再通過預算考評反饋組成一個復循環,最終形成了在整個大循環中包含著各環節中的小循環,這些循環貫穿到油藏從勘探開發到滾動開發的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
(四)構建和推行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我國油田企業在其管理實踐中,把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同油藏經營管理有機結合,推行基于預算管理的油藏經營管理模式將強化成本與效益觀念,符合油田企業組織內部控制的要求,通過模式推廣有利于油田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育油田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一種現實、可行的選擇。當前可行性條件已基本具備:①油藏經營管理經歷多年發展,其理論和技術日趨成熟,我國油田企業也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并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②我國的油氣儲量分類及評價辦法已經開始與國際接軌,儲量價值評估及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油藏經營管理皆成為可能;③油田企業已具備集成化經營管理的全部專業學科和技術人員。
二、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內容體系
(一)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框架體系
構建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具體框架體系如圖3所示。
在構建的框架體系當中,以油藏經營過程為力臂,以預算整個流程為軸,通過模式的推行最大程度地攫取資源效益的同時,提高管理效益。預算編制方法中“聯合確定基數控制法”是依據公式1設計專門針對虛報預算情形的一種處理方法,在解決“預算松弛”和“預算指標失效”方面有較強的實用性。它將基數納入一個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博弈,促使人主動把自己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盤托出,因為只有這樣所獲得的獎勵才是最高。而“黑箱控制法”是采取抓關鍵因素和目標的管理藝術,這種方法在油田企業最精明的應用是經營承包,通過項目外包給專業公司,通過監督,直接提高了項目實施質量,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勝利油田純梁采油廠通過將污水處理項目、電網檢修等項目外包,有效控制和降低了成本,成功實現了采油廠與承包商的“雙贏”。成本動因預算是適合油田企業預算的常用預算編制方法。
所獲得凈獎勵=企業或部門超指標完成額×獎勵系數-企業或部門少報數額×受罰系數 (公式1)
在預算執行及控制階段,我們要實行成本投資“雙核”控制:一是油田日常生產成本管理,二是推行成本和投資一體化管理。
預算考評與反饋階段的重點一是油田和諧考核評價指標的設計和完善;二是考核要體現出考評機制的激勵效果,維護預算的權威性。
(二)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的內容
目前油藏經營管理單元以具體的區塊為管理對象,根據油田生命周期理論,任何區塊在某個時段處于相應的油藏階段,所以應根據各區塊所處階段和特點進行相應的油藏經營管理和預算管理模式(表1)。對于整個油田分公司來講,其所轄區域則可能包括各個油藏階段的油田區塊,因此應從油田分公司高度對油田的各個區塊進行有針對性的經營管理。
根據我國油田企業實際情況,處于不同階段的區塊或采油廠應采取不同的預算模式,從整體上來看,通常大多處于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階段,因此我們要進行成本與投資“雙核”控制。
根據以上思路和要求構建基于預算管理油藏經營管理模式內容體系如圖3所示。
本模式以儲量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油氣儲量價值就是油氣資源經營權益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大小與原始經營權益的取得成本和相應的儲量勘探成本無關,而僅僅取決于該儲量在開采后可能獲得的超額收益,即開采總收入扣除開發投資、生產費用、相關稅費和開采者平均利潤后的剩余收益。油藏經營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實行科學的儲量計劃,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生產運營和資本運營并舉,實現儲量價值最大化。
本模式根據油藏經營管理理念對預算管理進行相應的變革,具體表現為預算的單元變革、預算管理的對象變革、預算管理的目標定位、預算方法的合理選擇等,通過這些變革后的預算更好地加強油藏經營管理。油田企業通過全面預算(“事先做賬”和“虛擬經營”),對油藏經營管理管理進行事前預算調配資源、事中控制監督執行,事后考評分析反饋。
篇11
銀行信息化和銀行變革二者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銀行經營和管理的變革是信息化的基礎,它決定了一定時期的信息化水平和方向。但銀行信息化作為一種工具,能推動銀行的變革。近年來,在銀行變革需求的促動下,我國銀行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同時,對銀行的變革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信息化主要是基于核心業務處理的信息化,因此,其對銀行變革最大的作用在于推動了銀行經營方式的變革,同時,也需要引進一些較為先進的經營理念來適應經營方式的變革。
1、客戶化的經營理念
客戶需求是推動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比如:由于客戶通存通兌的需求,引發了支付系統的信息化,由于客戶網上支付的需求,引發了網上銀行的發展等等。因此,信息化實際上傳導和宣傳了銀行“圍繞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變革,強調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為客戶提供全功能、個性化的全天候金融服務,即為客戶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務。
2、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產品
新一代綜合應用系統平臺的建立,使大規模的產品開發成為可能。銀行產品由傳統的柜臺負債業務和貸款業務向綜合性的、多樣化產品轉變,產生了國債、基金、代買股票、工資、代繳費、銀行卡等多種中間業務產品,極大地改變了銀行的經營方式。
3、銀行服務水平高效化
銀行信息化不僅使得銀行的服務渠道由傳統的柜面服務,拓展到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銀行卡、pos,atm等多種服務渠道,改變了銀行的經營方式,而且銀行信息化還打破了區域、行際和時間限制,使得同城、異地、跨行存取款不再受到限制,而且資金能夠實現適時到賬,提高了服務效率。
而在服務功能上,信息化又使得銀行在提高了傳統的存取款功能以外,還增加了多渠道的快捷的查詢、轉賬、對賬、透支、綜合賬戶、綜合理財、外幣兌換等多種功能,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
二、銀行信息化與銀行管理模式
銀行信息化推動了銀行管理模式的變革,新一輪信息化購建了統一的業務處理、會計核算以及人員管理平臺,對銀行的內部管理模式的變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業務管理模式
新一代綜合應用系統按照“大會計”思想,構建的統一總賬平臺,打破了傳統的業務核算各自為政的局面,統一了各項業務的操作流程和核算辦法,實現了業務核算操作管理與產品營銷等的分離。
在此基礎上,就需要業務處理流程進行不斷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實現由傳統的面向科目到新型的面向業務、一記雙訖、自動產生會計分錄的記帳機制轉變:實現由傳統的“賬賬、賬實、賬據、賬款、賬證”“五相符”向“賬據、賬款、賬證”“三相符”的核對機制轉變,實現了由傳統的按業務類別轉為按柜員裝訂的憑證裝訂模式轉變,實現由營業機構日終綜合平賬向柜員平賬為核心的四級平賬機制轉變;實現由手工清算向自動統一清算的轉變等等。
2、人員管理模式
而對于傳統的勞動組織方式,新一代綜合應用系統的應用,將使得綜合柜員制成為可能,從而也將改變傳統的按照業務品種設置柜臺,每個柜臺都要一個會計、一個操作的做法。因此,優化了勞動組合,提高了操作效率,減少前臺操作人員的數量將成為可能。
三、銀行信息化與銀行經營管理的變革
銀行信息化水平決定于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當前我國銀行業根本的問題在于經營管理水平跟不上,不少銀行還停留在“辦業務”而不是“辦銀行”上。中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客戶關系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決策分析水平方面與西方銀行相比普遍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的改造等,我國銀行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將逐步加劇,從而將極大地影響銀行信息化的進程和質量。
長期以來,由于外部競爭加劇和外部客戶需求的推動,中國銀行業信息化的重點一直在于如何增加業務品種,如何提高業務處理效率上,而對于后臺的管理,如成本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基本沒有涉足,導致后臺支持系統先天不足。
此外,隨著經營管理變革壓力的加大,各項管理需求的旺盛,導致不少銀行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一個需求就上個項目。最終會導致很多系統相互獨立,前后臺數據不共享、信息割裂,形成信息孤島,不但會因為重復投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還會極大影響信息化的質量。
然而,現實中還有不少銀行沒有深刻領會經營管理變革和信息化的辨證關系,并且有些還存在著兩種錯誤的傾向。一種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即把信息化只當成科技部門和某一兩個業務部門的事情,而不作相應的經營管理文化變革、經營管理流程變革的準備。另一種是畏而不前,認為經營管理變革阻力大,難度大而產生畏難情緒。事實上,銀行要真正成為商業銀行,就要搞風險、財務、人力等管理,而要搞風險管理、財務管理、人力管理,沒有信息化支持事實證明是行不通的。信息化的推進勢在必行。但是,經營管理變革和信息化要協調推進,只有二者的互動才能真正推動銀行的革新。
四、銀行信息化的發展建設
銀行信息化發展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信息資源、外部環境、內部系統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既不可能期望一毗而就,也絕不能錯失發展機遇,需要以積極的心態來迎接這一發展的機遇和歷史的挑戰。當前商業銀行信息化要著重圍繞以下二個方面展開:
1、加快銀行網絡化發展步伐
銀行觸網正方興未艾。網絡銀行是金融信息化最新發展的產物,泛指客戶可以通過公共網絡系統選擇銀行服務的一種服務方式,包括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呼叫中心、手機銀行等。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做到:
①加快發展網上銀行。網上銀行是一種利用因特網技術,跨越時空限制,延伸銀行業務的新的服務手段。對客戶來說,利用網上銀行可方便、靈活、省時、高效地進行金融交易。對銀行來說,通過無處不在的網上銀行改善服務渠道,吸引和留住高端客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競爭琺碼。當前,國內銀行業應加快網上銀行發展步伐,在不斷完善網上銀行服務功能的同時,應努力提高網上銀行業務的市場滲透率,構筑市場競爭戰略優勢。
②繼續完善電話銀行。電話銀行是利用自動語音應答系統為客戶提供儲蓄、對公、信用卡查詢、掛失、兌付、止付等業務。客戶通過電話銀行,可隨時隨地享受銀行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當前,國內銀行業應在確保系統運作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產品整合,優化服務功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③加速發展呼叫中心。呼叫中心(call center),又稱客戶服務中心,它利用一系列先進技術達到語音與客戶數據資料的同時轉接,以發揮電腦系統與電信系統的最大潛能,為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對客戶來說,利用手邊的通信工具(如電話),就可獲得快捷、方便的銀行服務。對銀行來說,利用呼叫中心可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對目標客戶進行營銷。目前,呼叫中心主要用于客戶來話處理。從未來發展方向上看,呼叫中心將通過數據網、因特網等多種通信媒體為客戶提供服務,前景可期。因此,國內銀行業應抓緊時機,加快發展呼叫中心,占領業務競爭制高點。
④積極開拓移動銀行。隨著通訊技術和電腦的普及,以及第三代手機的出現,移動商務將是未來的主要趨勢,移動銀行將會得到廣泛認可,真正實現aaa式服務,即可以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為客戶提供服務。因此,移動銀行的客戶和交易量將會不斷增加,預計手機銀行將是未來2-3年內的一個新的亮點。因此,國內銀行業必須順應這種趨勢,積極開發移動銀行業務。
2、加大力度發展中間業務
“金融脫媒”現象已是商業銀行的大勢所趨,商業銀行加快業務轉型已迫在眉睫。大力發展成本低、風險低、回報高、前景好的中間業務,可以說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一個較好方向。
①大力穩妥發展中間業務。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切實加強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制定系統、合理、可行的營銷方案、要針對市場消費心理,大力開展宣傳,強化市場營銷,激活存量客戶,挖掘潛在客戶,扎扎實實地推進各項中間業務的有效開展。
②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步伐。中間業務屬知識密集型業務,品種眾多,業務性質跨度又大,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而專業人才匾乏的現狀顯然難以適應新興業務發展的需要。要解決這個問題,則要加快人才培養步伐,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保證中間業務專業管理、規范經營、協調發展、這也是商業銀行增強競爭實力,搶奪中間業務市場的需要。
③健全業務風險防范體系。相對于資產和負債業務而言,中間業務風險較低,但決不是說它沒有風險。由于中間業務的業務品種繁多,個性差異大,業務風險多種多樣,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堅持防范風險與業務開展并重的原則,在研發新產品時,要將風險及防范措施一并考慮;在新業務推廣時,要建立嚴密的操作規程和內控制度,以防風險發生。
3、全面加強信息化安全管理
信息化的安全問題始終應引起人關注。由于技術、制度、人才等諸多非確定因素的存在,商業銀行信息化還存在著一些隱憂,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為此,商業銀行在借助信息技術確立竟爭優勢的同時,還必須嚴格控制由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如果信息化安全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就將可能對商業銀行產生災難性的影響。為此,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篇12
1.集權式管理模式弊端明顯,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
在經濟不確性因素增強,下行壓力加劇的環境下,中小企業遭遇發展困境。優化和調整經營管理模式,是中小企業改革創新重點。但是,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以家族式集權管理模式為主,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高度統一。隨著企業不斷壯大,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成為阻礙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如,企業管理者“重短期效益”,缺乏戰略性規劃和系統性思維,企業法人治理不健全、決策機制滯后,管理能力欠缺。僅僅依靠家族式的集權管理,顯然難以滿足企業再發展的需求。因此,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關鍵在于摒棄傳統“小家子”的管理理念。
2.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單一,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單一,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融資的比例高達99%。金融機構一般以提供短期貸款為主,主要用于維持生產,無法用于企業長遠發展。加之中小企業規模小、信譽度低,銀行貸款手續復雜,且資金需求量小,頻次高。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突出。技術市場前景較好,產品優勢明顯的高科技、互聯網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良好的融資模式設計,往往錯失了市場機會。融資難實際上反映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的滯后性。因此,應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實現融資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確保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3.組織職能發揮不充分,組織結構與企業戰略性發展目標脫節
中小企業是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戰略性發展是中小企業適應復雜市場環境的必然要求,組織結構是保障戰略性目標實現的有效措施。然而,中小企業為了節省經營管理成本,依靠個別“能人”身兼數職,代替相關職能部門的設置。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老板往往事必躬親,不善于授權,直接指揮職能部門。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個性強勢,導致部門職能發揮不充分,組織結構服務于老板意志,組織結構與企業戰略發展目標脫節。
三、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發展的策略
1.推進企業經營管理建設,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應切實做好:(1)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體系,適應企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新形勢下,企業要特別重視新業務管控模式的設計,要針對外部環境和行業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優化與調整,強化經營管理契合企業發展的需求;(2)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制度,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扎實推進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3)深化經營管理效益,應強化組織機構的主導作用,通過組織變革、職能優化、流程再造,體現組織變革在經營管理模式創新中的支撐作用。
2.拓寬中小企業投融資方式,夯實企業經營發展基礎
無論是內部發展基礎,還是外部復雜的發展環境,都強調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管理的必要性。首先,中小企業應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進行戰略性的整體規劃,進而制定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融資結構,確保融資管理效力落到實處;其次,立足于企業戰略性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投資方案,確保企業在發展中始終與戰略性目標一致;再次,進一步優化企業資金分配,在降低財務風險的同時,力爭最大程度的創造價值,為企業經營發展夯實基礎。
3.優化中小企業組織結構,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篇13
一、物業公司經營管理目標和范疇
物業公司經營方面目標以區域內部信息化和市場化為基礎,以業主需求和生產經營管理整合開發為長遠發展目標。通過制定出的經營管理方法,在傳統經營手段的基礎上,對現存問題進行整合改革,以全新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手段,探尋出相應的策略路徑。從項目研究理論范疇來講,物業公司管理房屋的維修與修繕、綠化、衛生、治安、車輛交通、公用市政設施、違章建筑和多種生活服務等。從其涉及的經營管理范疇來講,除了以盈利為目的外,還要盡可能的在有限的資源中,重組出滿足業主需求的新型管理。物業公司經營管理涉及管理、服務、樓宇管理、房屋管理、物業保險、看護、綠化等多方面內容。需要從整體服務理念和管理層次上進行努力,以達到滿足業主需求的優質服務。
二、物業公司經營管理策略創新路徑分析
創新原因:原有物業公司經營管理模式,注重對業務流程和管理方面的重視,往往忽略了發展中的問題。在此背景管理之下,缺乏變革策略思想,管理經營中往往處于松散局面,無遠期發展優勢。在企業管理方略中,以初步管理成效實現企業管理價值,強調以業務流程重組規劃管理目標,樹立業務流程重組管理基本方略,并立足于管理主體,將更有能力在管理層和決策層中實現新的發展契機。探究路徑如下:
(一)創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物業公司從人員管理角度加強其經營管理手段的主要方式就是以優化資源配置來整體提升職工素質,尤其在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層面,以綜合素質的優質人才作為物業經營管理的基礎后盾。尤其通過績效考核制度,整體實現管理水平的綜合提升。打造企業品牌形象:物業公司經營管理策略創新機制研究,有賴于通過打造企業品牌形象,實現全方位、科學化、立體化和多方面協調作用機制管理的全面化,風險化管理分析和評估體系,并最大限度的滿足客戶需求,帶動企業形象發展和信譽度提升,整體拓寬市場占有率。
(二)提升企業服務理念宗旨
品牌形象的樹立,需要提升企業服務質量作為基礎后盾展開,并以優質客戶資源和特色服務,整體實現經濟增長,并在滿足客戶需求基礎上,實現公司業務的全新發展。作為物業管理方而言,以文化、業務、服務、餐飲服務,來實現業主和自身的雙收,是一項具有拓展前景的策略發展。
(三)拓寬業務渠道及合作發展
在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借鑒國內外先進物業公司經營管理實踐經驗,“取其精華”,并創新自身管理,深層次挖掘和培養優秀中層管理人員,并整體縮小與其他企業的差距。物業公司為客戶提供購置家具服務或者餐飲服務等,為公司業務的拓展添磚加瓦。物業公司經營管理策略中,要實現與行業共榮發展,可通過強強聯手和密切合作,在商業化經濟和服務水平上綜合提升。以完善的管理經營宗旨,在購房和整體開發階段,為業主提供完善的綠色服務。尤其在商機把握上,以房產客戶在購入房產后到入住階段為黃金發展期,并最終實現物業公司的經營創收。物業公司的經營與管理要以前瞻性和領導力的目光,從策略變更到實踐,充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立足精英團隊,共謀發展理念。作為管理者,挖掘發展目標和基本出路中的整體性問題,并應用管理方式,以硬的技術和完整的管理制度,獲得企業經營管理技術重組的勝利果實。在市場化和經濟化發展的今天,物業公司必須以憂患意識整體實現一體化目標化管理。在經營管理體系策略改革中,融合法律、評估、咨詢等相關業務的一體化多元化發展為契機,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三、結語
物業公司的經營與管理要以正確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鑒別經營管理成效。本研究為基于現代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提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策略變更問題的路徑策略,通過多渠道的努力,來確保企業為業主提供滿意的服務。在企業管理和決策為先導的治理環節中,落實物業公司經營管理理念和策略方法,以重組化思考,整體確保物業經營管理走向正規化。
參考文獻:
[1]廖榮麗.談國有體制下物業公司的經營與管理[J].中國經貿,2016(4):99-100.
[2]劉帝榮.新時期背景下房地產經營管理策略[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2):1654-1654.
[3]黃遠標.廣州市保安服務業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4]王晨.去庫存背景下經營性物業的資產管理策略[J].中國房地產業,2016(10):21-23.
[5]張華.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社區商業管理研究[D].東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