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農業機械是衡量一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因而提供數字化手段提高我國農業裝備的設計水平,對于在貿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農業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具有不言而喻的歷史意義。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設計已經全方位多層次的滲透到農業機械設計、生產中的方方面面,也給農業設計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1)信息技術與數字化的應用極大降低設計成本。
農業機械的產品創新設計涉及到數據開采、知識發現及其重用技術、知識的表達與組織、知識數據庫的開發、基于知識的決策技術等。農業機械的設計可以在線上進行互動設計,企業可以與用戶進行反饋論證與修改。設計者可以在線農業機械的設計效果,用戶可以在線反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比于以前農業機械設計都在紙質上進行繪圖,在線農業機械設計的極大的促進農業機械設計與實踐; 以往產品創新主要集中于具體設計過程,如今從產品的概念設計到詳細設計的各個階段均強調創新設計。如基于藍牙技術的變量施肥機速度采集系統設計、溫室環境下黃瓜采摘機器人信息獲取設計、基于RFID 的農機安全監理現場巡檢系統設計、基于資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術的農業裝備信息網絡平臺,以及Ajax 技術在農業裝備信息網中的應用。均是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技術在農業設計領域中應用的典范
2)數字化技術強調產品協同設計。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需求,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設計的方法,就目前農業機械數字化設計水平來看主要三種主流的設計方法,一是德國設計理論的系統化設計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設計(AxiomaticDesign,AD),對于目前我國而言,需要對先進的設計方法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需要產品設計師跨區域的進行交流互動,跨部門甚至跨企業共同協作進行產品設計與制造等。數字化的設計平臺能夠為設計者之間提供實時的交流平臺。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可實現跨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設計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數字化虛擬設計實現了設計與需求的協同統一,鍛煉設計者虛擬想象空間,提升農業機械的設計水平,有效實現零污染的設計理念,促進綠色設計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如基于離散元法的數字化設計、精密播種機數字化設計、拖拉機隊列自動控制系統、秧盤育秧精準播種的穴孔同步對中裝置及其控制系統,以及基于力控組態軟件的溫室監控系統均是農業機械協同設計的樣例。
3)虛擬現實便捷了農業機械設計與展示。
虛擬現實技術獨特魅力之處在于能將農業機械的設計構思、實施及展現都表現為多媒體如三維圖形、語音和視頻,能然設計者和未來的潛在使用者身臨其境地體驗產品的設計整體過程。通過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來實現可以實現海量、實時、豐富的農業接卸虛擬設計素材。面向某些特色農業機械,其結構復雜、設計困難、設計周期長大大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如果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點,一方面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產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設計人員對產品的修改與調整。大大縮短了農機產品的設計、生產周期。滿足變化莫測的市場需求。如虛擬樣機技術在畜牧機械設計、基于ADAMS 的蓮藕切片虛擬樣機建模與仿真、基于Pro/E三軸臥式TMR 飼料車的建模及運動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統開發中的應用、蓮藕切片機慣性力平衡仿真優化、大型中空軸式靜壓軸承流固耦合數值模擬,以及電渦流緩速器制動力矩影響因素的仿真均是虛擬現實技術在農業機械化設計中的應用。
結論
本文首先細致的分析了農業機械設計特點與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針對數字化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與特點,如CAD/CAE/CAM虛擬現實設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的改變了農業機械化設計的格局與模式,本文首先詳細梳理虛擬設計技術與理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結合分析了農機產品設計制造現狀,進而細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數字化技術農業機械產品設計的未來的發展趨勢,針對信息技術如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對農業機械的數字化發展提供的歷史機遇,研究面向農機產品開發過程的數字化設計平臺體系與設計模式,采用數字化對農業機械產品進行設計所帶來的優點即在產品開發的不同階段運用數字化模型描述產品,并對產品進行設計、開發、評價、修改,通過這方面的討論,以期為我國農業機械的數字化設計探索提供有益參考的新途徑與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夏紅霞;面向通用類機械產品虛擬裝配的工程數據庫管理系統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年.
篇2
1.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科技的發展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在這樣的過程中,其技術創新體現出了以此幾種特點:首先是投入成本較高,目前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主要是以高科技為依托,在實際的技術創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來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是開放性,與傳統的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與各個行業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互滲透。差異性,在對農業信息化技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實際的要求和需求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這就體現出了農業技術創新的差異性[1]。最后,科技的不斷發展,使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具有鮮明的移動互聯特征,體現出了集成化、網絡化和系統化的發展模式。針對其主要發展趨勢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術的支持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將重點從基礎建設逐漸轉移到了資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針對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逐漸將傳統的單一環節信息化科技創新,轉變為全產業鏈的信息化科技創新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服務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1.2主要發展策略
在對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利用中可發現,對其技術進行創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這樣幾個階段:首先是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進行開發和研究,并且對配套技術進行研發,這一階段的資金主要由政府來進行投入。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政府、相關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來對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建設,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引導。在最后一個階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新型技術和產業,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企業作為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主體地位的作用。
2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2.1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在目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中,其整體精細化程度不高,常常會出現農業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情況,針對農業種類的不同,需要對全球定位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監測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生產精準作業體系,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2]。
2.2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主要指的是提高農產品加工運輸方面的自動化程度。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和儲存成為了目前農業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的數字農業主要包括對農產品智能加工設備的開發、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控制、對其冷鏈的運輸控制。這樣的數字農業技術能夠進一步對農產品進行開發。
2.3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指的是農產品的交易信息化,針對目前農產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流通不通暢等情況,需要在相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立符合當地農業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交易系統,以此來提高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過對農產品數據庫的建立,對農產品交易的各個環節進行開發和創新,并且與相應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協作開發,將手機和電腦等移動終端接入到農產品的交易過程當中,以此來對農業電子商務創新體系進行完善[3]。
3結束語
結合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需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針對數字農業、精準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崢,張鵬飛,黃志文.省域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究[J].軟件導刊,2014(12):7-9.
篇3
一、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概述
所謂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指的就是那些以圖像為研究對象,通過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提取圖像中信息的相關技術。總的說來,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步驟:第一,對圖像進行轉化處理,轉化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將原圖像變成能夠被計算機處理的“數字矩陣”;第二,對轉化之后的圖像進行一定的處理,提取圖像中的有用信息。目前,在計算機圖像處理領域常見的圖像有兩種,第一種是數字化圖像,第二種是模擬圖像。數字化圖像的主要特點是操作相對比較簡單,處理結果的準確度相對較高;而模擬圖像的主要特點是圖像輸出不是很復雜,但是圖像的精確度不是很高。
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要點及研究方向
目前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要點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圖像數字化。數字化是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人們對數字化圖像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圖像數字化需要經歷兩個過程,分別是采樣和量化。比較常見的可以處理數字化圖像的軟件有CorelDraw和Photoshop等;第二,圖像的還原和增強。原始圖像可能會受到噪聲的影響,質量不佳,此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圖像處理技術對原始圖像進行還原和增強處理,從而提高圖像的質量。圖像增強的常規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干擾抑制和灰度等級直方圖處理;第三,模式識別。對圖像開展一系列處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其進行 “識別”,在這一研究方向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的指紋識別;第四,圖像編碼。圖像編碼的主要目的是對圖像進行傳輸和壓縮等處理,開展圖像編碼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合理的清楚冗余信息;其次,在處理時使用混合編碼或預測編碼的方式完成相關操作。
三、新時期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新的發展,筆者認為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主要有下述發展趨勢:
第一,計算機圖像處理功能集成化,具體指的就是講計算機圖像處理功能集成到芯片上;
第二,算法的上的創新,分形和形體學等理論在計算機圖像處理領域的應用極大的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
第三,實現“實時動態圖像技術”,該研究方向融合了大量的技術,包括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成像技術等,是非常有活力的一個研究方向。
四、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許多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較典型的主要有:
第一,農業領域。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農產品的處理上使用的相對較多,極大的縮短了農產品加工的時間,提升了加工效率。“蘑菇自動化采摘系統”是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的典型代表。
第二,紡織業領域。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協助之下,操作人員可以對紡織原料開展一系列的檢查和分析工作。此外,還可以對紡織成品進行更好的檢測和評估。CIMS在線自動檢測系統是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紡織業領域應用的典型代表。
第三,交通領域。交通安全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攝像監控系統是保證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關鍵,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攝像監控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工業領域。工業自動化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是支持工業自動化的關鍵技術,比較典型的應用是工業生產線識別系統。
五、結語
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有效的推動了好多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本文以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為研究對象,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要點、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
[1]徐珂.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1:2640-2641.
[2]于沙.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及其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4,14:110-111.
[3]陳智蓋.新時期網頁設計中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應用分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15:219-220.
[4]田浩鵬,董怡彤.關于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研究[J].北方經貿,2010,12:140-141.
篇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出版得到了快速發展,對傳統出版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使出版的載體形式、運營模式和傳播方式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傳統出版行業在數字化環境下的分析
其實,從現在來看,沒有一個行業不需要創新,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版行業的重新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
比如,很多出版社工作人員不再通過一些傳統的渠道征稿,而是通過一些計算機網絡和社交群體進行,這就說明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傳統的征稿渠道不再有強烈的影響力,特別是現在網絡給人們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不會拘泥于類似的傳統渠道。雖然出版業擁有素質過硬的編輯力量,但目前看,很多出版社的工作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從發展趨勢來看,這無疑是轉向按需出版模式。當然我沒看也需要認真看到,很多行業的創新也需要來自市場的力量。這就是出版行業自身面臨的一些特別重要的變化,就是市場不再如以前那樣。計算機環境下的現狀可以看到,她面臨新的環境,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出版社無需保留任何圖書庫存,和印刷廠通過緊密合作,甚至可以按照需求合理印刷,根據顧客的訂單印制圖書。
三、合理分配內容資源
我們可以可能會看到,很多讀者不再把圖書作為閱讀的唯一渠道,甚至在數字化發展的環境下,很多讀者對圖書的閱讀需求比傳統圖書的需求更多,更加便利。這也是很多圖書閱讀過程被數字化沖擊后造成銷量下滑的主要因素。當然,傳統的出版市場仍然有一定的空間,比如傳統的教材市場和教輔市場,這對未來的出版行業來說,仍然可以支撐一定的市場容量。雖然數字化沖擊很大,但在傳統的教材和教輔市場,往往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優勢。
四、未來出版行業發展趨勢研究
(一)解決好版權問題是關鍵
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很多圖書面臨一些銷售的困境,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很多出版社對此難以把握商機。比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傳統圖書的閱讀合理性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的發展,所以,這就要求很多書商和出版社一起,加快對圖書策劃市場的開發。因為,移動閱讀適合于個人的零散的碎片時間的閱讀,走市場的發展道路,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市場發展方案。對一些大型的出版商來說,要加強對市場的調研,才能合理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對一些出版社要加大集團化建設和運營力度,加快渠道建設,特別是對一些圖書需求比較旺盛的行業和單位,比如教育和醫療等知識密度比較強的行業,要對圖書的內容開發進行合理匹配。
(二)推進大型數字出版平臺建設
要看到很多企業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表示極大的關注,這是因為很多人開始使用了數字化的設備進行了合理閱讀,比如手機和電腦,這種長期高效率的閱讀平臺,讓我們的大型數字化出版平臺有了新的目標客戶群,因此,全球化超級出版服務平臺紛紛涌現。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大型電子圖書銷售商都打造了自己的超級網絡服務平臺,提供更加安全、優質的服務。作為內容資源擁有者,出版商要立即開展跟各類通訊公司談判,爭取達成合作的安排。我們需要對此做出積極的回應,特別是對相關需求的快速反應,才能確保對出版市場的準確把握。因此,推進對大型數字出版平臺建設,是有必要的。
(三)產業鏈日趨完善
產業鏈需要一個完整的從內容加工到市場閱讀的全面發展途徑,因此,很多人開始關注其產業鏈的發展。文化傳播行業,特別是出版市場,具有很大的行業連貫性,比如,從內容的寫作和編輯,到排版和設計,再到出版社的加工,再到印刷廠的印制和圖書公司的銷售,這些渠道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的,因此,這些方面需要高度重視,根據數字出版海量授權需求以及價值實現特性。其次,應當擴大“準法定許可制度”適用作品的類型,現有制度僅僅適用于文字作品等平面作品表現形式,對于多媒體集合形式的數字出版物而言,將這種轉載、摘編行為拓寬到錄音制品、錄像制品、攝影作品、計算機軟件等作品形式將是真正發揮“準法定許可制度”價值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出版社開始關注其產業鏈的上下游規則,開始更多地參與市場鏈條的構建,所以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其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進行努力。
五、結語
從整體來看,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比較可以看出,數字化的發展讓傳統出版行業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我們高度關注,才能更好地發展。因此,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加快跟隨市場的進步,才能更好地發展企業,實現企業運營創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出版行業的發展在數字化的浪潮下,逐步得到合理的綻放,形成了很多新的特點,也因此逐步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尚丹.數字出版大趨勢下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J].信息系統工程.2011年03期.
[2]郭常斐.數字出版“熱”背景下的冷思考[J].編輯之友.2012年02期.
[3]呂珂.徐世艷.杜鵑.侯倩倩.趙澤民.淺議我國農業數字出版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農業.2011年11期.
篇5
五大趨勢支撐農業信息化
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加速了人類信息化的進程。以信息化為導向的各類經濟模式優勢凸顯,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等等,都以被無孔不入的信息化所滲透。目前,在我國每一個傳統產業都要接受信息化的洗禮和改造,而對農業則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農業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論和技術裝備農業的過程。信息化過程要貫穿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始終。在“信息化推進大會”上,中科院石元春院士指出當前農業信息化的數字化、智能化等五方面的主要發展趨勢。
農業數字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它主要是針對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土壤水、養料狀態的進行模擬模型,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從趨勢來看,這個模型不僅是一個生產過程,而且還能模擬出這樣一個生產過程對環境有什么影響,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數字化。
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首先是智能化的技術基本成熟。在發達國家已經用得相當普遍,但是在我們國家目前尚處在實驗室范圍階段。第二個趨勢是走向“傻瓜化”。操作者不用付出太復雜的勞動,所以逐步向“傻瓜化”的方向發展。
從精準化角度來看,以粗放的管理方式對資源環境造成浪費和污染很嚴重。但是,發展精準化操作之后就不一樣,例如,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變量施肥設備,它可以根據土壤的變化情況進行變量施肥。所有農事操作不是過去那么粗放,而是精確了。
管理的信息化,從趨勢上分析,空間科技和信息技術完全可以對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象性和生物性災害,作物種植和產量的估測進行相當精確的動態監測和實時預報,對農業產前、產后的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提供全面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這些都是農業進行信息化和科學化管理的主要內容,它應成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必備基本知識和條件。
在服務網絡化發展方面,服務網絡化技術已經成熟,當務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這是一個傳輸平臺,因為農村很分散,所以用衛星雙向接受很重要;電話網、因特網、有線電視網和無線通訊的“三網一訊”建設也很重要。
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
農業的產業化和信息化有一個互相促進的關系,在產業化發達的地區,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導致農民對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利于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地區有一個優勢產品,圍繞這個產品的市場營銷,可以建立一個信息營銷平臺,信息化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烏家培指出,實際上農業產業化的內容是農業工業化和農業社會化,可以講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促進農業信息化。
目前農業產業化和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表現出自身的差距和地域的差距,根據不同的產業以及不同規模的變化而變化。目前,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的連動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馬曉河說:“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也有一個實質的關系,中國農業產業化相對超前,但是農業的信息化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相對滯后,所以這樣農業產業化需要的信息化不夠,造成信息化體制從平臺上,政府信息化,市場信息化,包括技術的信息化都遠遠滿足不了產業化的要求。”
如何讓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協調發展呢?農村寬帶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信息化大會上的專家發言也強調了這個問題。當前,寬帶業務在我國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然而在農村的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剛開發狀態,因特網知識還未廣泛普及。如何有效地開發農村寬帶市場有效地展開營銷,應是農業信息化十分關注的問題。江蘇省興化市電信在寬帶市場向農村區域拓展、推進農業信息化方面做了積極的努力。他們著重向群眾介紹了電腦科普知識、電信寬帶業務、互聯網應用對鄉鎮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的促進作用、與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的神奇魅力,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探求農業信息化新“戰法”
盡管計算機和網絡服務在農民信息服務體系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現代化信息服務手段并沒有成為農民索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計算機、網絡服務在獲取信息服務方面非常低。數據顯示,2004年每百戶農民擁有計算機只有1.9臺。而且大多數農民不知道計算機是什么,現代信息化離農民很遙遠。
馬曉河認為,在提升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有五大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是中國涉農的農業網站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我們需求,甚至有一些網站遠離或者脫離農村,服務對象并不是農民。第二,網絡服務特色不明顯,千網一面。目前搜索涉農網站有17822個,而針對農民需要的服務內容非常少。第三,目前大部分服務定位不準。第四,網絡服務的深度不夠,服務增值量太小。第五個問題,針對服務對象的開發不足。農民信息服務大部分來自農業科技人員,但是目前我們國內沒有發現一家網站是專門針對農業科技人員服務。
篇6
[3]聶震寧.出版轉型與閱讀文化重建[J].現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穎.全民閱讀 當下數字閱讀發展趨勢解讀[C]//柳斌杰,鄔書林.中國出版年鑒2011.北京:中國出版年鑒社,2012:262-263
[6]數字化閱讀發展迅猛 增勢均強于傳統閱讀[OL].[2012-05-16].
[7]朱咫渝,史雯.新媒體時代數字化閱讀的審視[J].現代情報,2011(2):26-29
[8]愛立信報告稱中國農村手機擁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9]邴正.當代文化發展的十大趨勢[J].天津社會科學,1994(1):59-63
[10]吳燕,張彩霞.淺閱讀的時代表征及文化闡釋[J].南京大學學報,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數字時代閱讀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出版廣角,2012(11):80-81
[12]周憲.重建閱讀文化[J].學術月刊,2007(5):5-9,19
[13]劉艷妮.數字化閱讀對傳統閱讀的影響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5]張紅艷.關于3G時代建設和完善手機圖書館的思考[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2):24-27
篇7
數字化設計是隨著計算機在各個行業應用和輔助下而誕生的一門新型技術,因此,數字化設計技術的核心和發展,其實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在數字領域的升級與應用為依托(如壓縮與編碼)。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就是最早應用在設計與制造行業中的數字化技術,而且涵蓋非常廣泛,有效推動了設計技術的應用與升級,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數字化設計技術的應用領域。[1]數字化設計技術的關鍵是以打造呈現產品形態的信息平臺為基準,借此生成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數字化模型,然后再將其滲透到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不需要再借助實物模型就可以完成產品開發的目標。其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優化設計的實用性與消解缺陷
不同的設計環節,會對產品生出不一樣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各個類型的定義模塊在彼此轉化時,非常容易造成數據的流失。這就造成數字化設計會形成定義產品的單一模型,但這種單一性會隨著信息密集程度的改變而導致產品模型也隨之發生轉化,如全信息化模型和集成類產品模型的差別。對數字化設計而言,這其實是一種有效的技術輔助,從而讓設計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但同時,因為數字化設計的概念還是過于抽象,所以會在制造環節存有不足之處,需要反復修改和測試。這會加大成本的耗損,并拉長了產品上市的時間。為此,需要在制造實物模型之前,先進行大量且有效的仿真分析與測試,不斷消解設計缺陷。
1.2優化數字化設計合作
對于所有的設計工作者而言,一個產品項目的設計與開發,必須結合不同小組的特色與優勢來進行科學化的分工協作。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技術優勢的全面整合,共同搭建出更加完善和具有可行性的數字化制造模型,以此提高設計和開發的效率。
1.3減少對實物模型的依賴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設計越來越脫離了對實物模型的依賴,并且可以通過仿真技術的不斷測試和分析,將設計中存在的缺陷盡可能地剔除,從而達到制作出與設計要求最匹配的實物模型。這將大大縮減產品的開發成本,提高設計的成功率與效率。
2數字化設計技術在農業機械設計中的應用
2.1行業競爭推動數字化技術的普及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業機械設計越來越希望讓消費者具備更多的選擇性。因此應用創新和減少故障發生率,成為優化農業機械產品設計的必經之路。為了降低常見故障的發生,在設計時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改進方法,并提前進行仿真推演與測試,一旦驗證了改進方法的有效性,就能將制造與生產環節的成本納入可控范圍,極大地增強了企業在同類農業機械產品中的競爭力。于是更多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為了贏得市場,就會加大在設計環節的創新投入來獲取消費者的認可。農業機械行業采用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決策模式,相繼開發出了知識型數據庫,進一步加大了整個行業對數字化設計技術的應用程度。
2.2在普及中優化了虛擬化現實技術
數字化技術應用的普及和升級,加快了農業機械產品設計向虛擬化現實技術的轉化,并通過融入和吸收諸如多媒體與3D圖形新形態,讓設計者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擁有了更為真實的多維體驗,也讓用戶能對產品的性能有了更具體的視覺感受,極大地優化了產品性能和提高了上市成功的概率。特別對于農業機械這種相對復雜的產品,設計意圖與應用效果之間會存在很大的差距。虛擬化現實技術的出現,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業機械的設計與應用兩個環節無法實現無縫對接的難題,而且優化了針對農業機械的設計周期長、內部結構復雜等問題的處理辦法,讓農業機械的產品性能通過模擬性應用來進行驗證,然后再根據驗證情況著手進行改進。在設計目標完成后,便可讓目標用戶來對產品結構和性能進行模擬應用評估,并從他們口中得到最有效的反饋建議,使產品在上市后就能獲得用戶的極大認可。目前農業機械設計,首先是借助CAD系統形成模型,再將其導入虛擬環境中,以此提高設計的可視化程度。其次是利用VR-CAD(虛擬現實-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幫助設計者在虛擬化的環境中進行設計。但我國在虛擬化技術層面的研究還處于相對滯后的階段,仍需對更為系統和完善的研究理論與應用方案進行深入探索。
2.3加強數字化設計的協同性
農業機械生產企業既要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又要實現跨企業的協同合作,以滿足客戶越來越個性化的定制需求。因此協同化設計同樣成為農機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經營手段,并可能成為整個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從浩瀚的技術信息與零件資源中找到有效的資訊,就必須對搜索技術加以優化。比如某個服務器存儲了上百萬的零件信息,而且還在不斷成級數增加。農機企業在進行新產品設計時,就要對需要的零部件的參數和性能進行搜索,并且探討怎樣才能匹配到有效的供應商客戶端。隨著數字化設計技術在農業機械領域應用影響的不斷擴大,設計者、供應商與制造商之間,必須在設計端就要開展深入的協同合作,才能借助各自的資源與軟件技術優勢,實現新型農業機械產品的不斷升級,并從設計和制造兩個環節不斷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并確保達到最佳的制造品質。
3農業機械數字化設計技術的創新之處
農業機械本身屬于制造業的范疇,產品種類齊全且復雜,優勢是國內外的市場需求體量非常巨大。近年來,我國企業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大型農業機械的研究與開發,其力度越來越大。通過引進更多的工程技術和仿真技術來對產品性能進行設計和檢測,希望能借此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性能。對今后的研發趨勢應多關注如下幾個重點。
3.1強化產品的創新思維
篇8
1 園藝植物拓撲結構研究現狀
園藝植物的可視化研究與其他作物具有相似性,都具有拓撲結構模型以及幾何形態模型。植物的拓撲結構模型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空間姿態,常見的拓撲結構生長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規則的建模以及基于過程的建模2種方法,前者主要分為分形方法和L系統,后者主要包括有AMAP模型等[1]。
2 園藝植物形態建模
園藝植物可視化的另外一個方面主要是幾何形態的模擬研究,不同植物的形態都不盡相同并且較為復雜,以莖部為例,花卉植物與蔬菜植物的品種就有一定的差異,在可視化建模過程中,要重視各個器官的精細建模與仿真,其中常見的園藝植物形態建模方法有以下幾種:參數化建模、基于圖像的三維重建以及基于三維測量數據的重建方法等[2]。
2.1 參數化建模
參數化建模是結合植物的三維結構特征,提取各個植物器官的結構參數,在確保植物拓撲規律的基礎上,改變植物各個器官的尺寸以及角度等,形成具有植株特征的新型構建,這種方式的使用主要是使用植物交互式設計,園藝植物的參數化建模以器官為主,主要包括葉片及果實等相關方面。
2.2 基于圖像的三維重建
這種方式一直是計算機領域進行圖形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由于這種方式截取的數據較為方便,獲得的信息量較廣,在植物幾何建模領域受到廣泛運用,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依據單副圖像以及視頻等相關因素模擬物體,這種技術的核心部分在于分析物體多視角下的輪廓圖像,通過分析物體的多視角圖像的亮度特征的一致性關系,恢復物體的表面,從而得到植物幾何模型基于亮度的模型。
2.3 基于測量數據的三維重建
在植物幾何建模中,常規數據非常耗時,數據的精準度也達不到相關要求,最終生成的模型與實際植物之間的差距也非常大,但隨著三維測量技術硬件的應用,相關專家已經將這種技術運用到植物幾何建模中來,在三維測量數據的獲取中,主要運用的設備有數字化儀以及三維掃描儀,通過運用這種儀器能夠獲取植物生長過程中一些動態信息,并且通過采取一些相關數據,利用數據與信息來建立植株的形態模型,最終實現植物的可視化。
3 真實感繪制
所謂真實感是指由計算機直接生成的圖形反映現實世界的情況,在物體的表面大量信息是千變萬化的,因此要將真實世界中的具體信息盡可能通過幾何模型呈現出來。模型的建立過程非常復雜,相關的數據量也很龐大,但真實感繪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幾何模型的真實性,主要包括植物的紋理映射、物理模擬以及細節模型等。
4 交互式設計
近些年來,虛擬植物已經被廣泛的運用,用戶正在尋求一種較為簡單的方式來構建植物幾何模型,在這種基礎上,一部分專家提出了交互式設計,在這種設計理念下,利用參數化組件來實現植物器官,將植物器官進行組合就可以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植物結構與形態的模型。應用的軟件主要是ONYXTREE等,在園藝植物的模型培養方面,交互式設計系統為用戶提供引導式的操作界面,通過運用這類軟件,用戶可以對節間數量與分支個數進行參數的設定,系統會利用這些參數生成植株的初始結構狀態,除此之外,用戶還能調整交互式。
5 結語
近些年來,數字植物的研究與應用已經得到相關發展,園藝植物的可視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為迅速,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相關的不足,與預期的效果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相關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發現并解決問題,促進園藝植物可視化研究的快速有效發展。
篇9
機械設計制造是嚴重各種工業機械設備及機電產品從設計、制造、運行控制到生產過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在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對機械設計制造要求也來越高,尤其是在機械制造行業規模化發展的當下,傳統機械設計制造已經逐漸暴露出它的弊端,而要想推動機械設計制造行業的更好發展,就應當認識到機械自動化的優越性。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以科技為依托,可以提高機械制造效率,保證機械設備的穩定性,節省機械制造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設計原則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是集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等為一體,在智能化、模塊化、微型化設計原則基礎上形成的新型設計制造形式,可以全面解決現代生產過程中的各項問題,是當前工業及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為進一步提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應用效益,其設計的過程中人員需要把握好:
(1)設計與機械功能需求相匹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機械設備功能需求,使其能夠在工業或工程中發揮其作用,形成高質量高、高效益機械設備體系,從根本上提升工業或工程的經濟效益。為此,設計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計內容、設計重點、設計核心與機械設備功能需求相協調,能夠從全方位滿足機械設備功能需求,這樣才能夠實現機械設備應用效益的最大化,為我國工業或工程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設計需注重全面創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與其他機械制造理論存在一定的差異,其要求在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改善,以保證機械設備生產和制造效益的最大化。為此,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全面融入創新理念,運用先進技術不斷創新,形成針對性設計體系,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設計效益,使機械設備自動化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3)設計需做好技術的融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內容較為復雜,在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做好各項機械設備技術的融合,這樣才能夠形成科學、全面、系統的設計體系。如常規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機械能量轉化技術、機械信息處理技術、機械智能檢測技術等,將其融入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計過程中,為設計工作提供完備的數據體系,從而提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計的科學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3.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實際應用
3.1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在我國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備方面,推進其精準度發展進程,不僅有利于我國農業生產,還對我國經濟建設帶來幫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起步比較晚,在技術水平以及設備精準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我國農業精準度建設主要集中在農業節水、節肥等方面,例如在農業節水方面,通過精準的技術,實現農業灌溉上的節水,以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我國農業不僅在該方面實施精準化,還需要在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建設方面實現精準化。
首先,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集中農業發展科研力量,對我國農業設備現狀進行充分了解,以科技為依托,在技術上將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進行完善,并推進農業機械設備精準化進程;其次,發展農業機械設備需要以科技為依托,優化農業機械自動化建設,例如農業機器人的研發,有效降低了農耕勞動力,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科技化。
3.2在集成虛擬化技術領域的應用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在機械電子集成電路中的應用,促進了電子設備有效控制。基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的電子集成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通過機械設備,將電力系統中的控制電路、驅動電路以及功率電路集成在一起,但是在一個系統中將這些不同的線路集成在一起,并非能夠提升電力系統的功能,嚴重的情況有可能為電力線路管理與維護帶來困擾。近年來,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下,研發出一種插卡式的集成技術,該種集成技術將控制電路放置在系統的外部,通過插卡的方式與集成電路進行連接。該種技術應用比較廣泛,例如插卡開關的使用。插卡式的結構,存在很多優勢,能夠有效避免封裝元件數量大等問題,又有效的避免了控制電路與模塊一體化的問題。
3.3工業領域的應用
第一,在Pro/NC數據庫中存放各項環境參數,這些參數分別為數控零件技術要求、幾何圖形、尺寸和器件在工藝上的要求等。最后確定在數控加工中的器件加工路線和器件加工工藝參數,并且確定輔助功能參數。按照數控機床原始的加工代碼來驅動數控機床進行器件加工。
第二,在Pro/E的數控加工中,過程必須遵循規定的加工工藝步驟來設計加工軌跡。在實際的加工邏輯中,數控程序流程與加工思路是一致的。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設計數控切割中刀具的具體參數,可以依照需要設計適合的刀具進行數控加工,加工系統通過對工藝數據計算出刀具的切割軌跡,并且最后生成CL文件。
4.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
4.1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機械設計制造的智能化發展在以往看來,可能很難實現。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的智能化,電腦的智能化,電視的智能化、智能機器人等等都已經實現,機械設計制造的智能化也必將成為現實。機械設計制造的智能化發展與自動化的結合,主要是通過計算機程序的設定,通過類似人工智能的程序,讓機械設備能夠自動智能的對信息數據以及問題進行分析處理,不再需要人為的操控,并且可以自動解決故障,從而讓機械生產真正的實現自動化。
4.2W絡化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主要是利用紙質圖紙進行設計和制造,這種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資源,而且無法保證無人工誤差。因此,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將會結合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傳統的設計制造進行改善,利用計算機的操作軟件進行圖紙的設計和分析,在發現問題之后利用計算機進行糾正,最后投入制造。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可以利用其智能化的優勢降低人工設計的誤差,提高設計效率而且利于保存。
4.3綠色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的高度進步,生態環保,綠色節約理念不斷被提出,在這種理念下,機械制造企業必須要肩負起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重要使命,在機械設計制造中遵循綠色的理念,堅持綠色設計。在機械產品制造的過程中,要以對環境的影響為核心,兼顧產品功能,也就是說既要具備產品功能,又不能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可持續性發展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將是機械制造行業的主流方向,對提高企業的社會效益和企業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4.4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將生產所需的圖像、聲音等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的技術即為數字化,其在機械自動化中的應用有助于系統完成數據分析及處理工作,進而可實現系統對產品的模擬,產品制造由此完成。隨著人們對數字化技術的重視及廣泛應用,其將會使產品的設計更加精準化,產品生產過程也將更加簡潔化。
4.5科技化發展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已經逐步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系統化操控,但其科技化發展仍需得到進一步完善,表現較為突出的是機械制造業中的遙控技術。就現階段而言,我國機械自動化中的技術監控和遙感技術發展水平還不高,其未來發展對于生產環節問題的有效解決具有重大意義。
結束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憑借自身優勢已成為機械設計制造行業的重要技術組成部分。對此,我們一定要對其特點及優勢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其發展趨勢,在不斷完善機械自動化的同時促進機械制造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真,盛國亮,孫曉亮.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前景之我見[J].硅谷,2015,01:12+72.
[2]吳壬佳.探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趨勢[J].科技與企業,2015,08:69.
篇10
一、電子信息技術的相關概述
關于電子信息技術的內涵,首先可從“信息”的概念進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態的重要形式,如數據、文字等,其都可作為被傳遞與處理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便可引申出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為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形成的用于傳遞與處理信息的技術,包括信息或信號處理、傳感以及通信等技術。
從目前電子信息應用現狀看,其在微電子制造業、計算機技術領域、通信行業以及的制造業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電子信息技術將以會不斷創新與突破,更好的為各行業領域提供技術支撐[1]。
二、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特征研究
2.1網絡化與快捷化特征
目前,電子信息技術應用中多以網絡數字結構的形式呈現出現,如無線通信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等都可作為網絡化的重要體現。而且有較多網絡平臺與系統如云數據平臺等,其都可通過網絡技術幫助用戶進行信息的存儲與使用。同時,電子信息技術網絡化特征也表現在較多溝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戶僅需利用相關軟件便可達到信息傳輸的目標。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電子信息技術本身表現為速度快、效率高等優勢上,無論在信息處理或傳感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都極為快捷,如現代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人們生活帶來較多便利。
2.2微型化與集成化特征
在半導體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信息技術開始呈現出集成化的特征,如電網建設中對于電路的設計多以集成電路為主。再如傳感器的設計,其要求將更多高端技術與復合材料引入其中,整個傳感器結構在體積上減小許多,如毫米級傳感器,成為現代傳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從計算機制造看,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主要以納米技術為主,盡管計算機在體積上較小,但卻容納較多的技術能力。這些都可充分說明,當前電子信息技術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數字化與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為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特征體現,在許多應用技術上都有所體現,如云技術、自動導航技術,都表現出明顯的智能化特點,既可使用戶工作量減少,同時使數據信息的安全系數得以增加。再如智能傳感器的應用,其改變傳統信息獲取中耗時多、用戶工作量大等難題,能夠在信息傳輸后第一時間進行獲取。另外,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應用中,對于各行業領域中累積的數據,都可進行高效處理與存儲,如云計算平臺等,僅需保證相關數據轉化為系統或平臺可接受的形式,便能達到存儲與處理的目標[2]。
三、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電子信息技術在未來發展中將表現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電子技術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現在處理器由單核向多核過渡,多核心將逐漸取代單核心,且其他技術如圖像處理、語言識別以及多媒體技術等都將以人工智能作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納米加工將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電路技術,22nm與32nm等納米級技術也開始投入使用。
在光電子技術方面,目前大多發達國家致力于對光電子技術給入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設計,其在工業、農業以及醫療行業等許多領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見的LED燈具,其是優化高耗能照明系統的重要體現。此外,通信技術方面也將趨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數字通信,其成為現代數字移動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結論
電子信息技術以其自身的優勢被廣泛用于現代各行業領域中。從其現代應用特征看,多表現在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而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電子信息技術也將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電子技術等方面發展,可為現代生產生活活動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篇11
1大數據概述
1.1大數據的定義
維基百科上對大數據的解釋是被廣泛提及的一種解釋:“大數據是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根據人們的通常的認知,信息是數據的載體,所以在大數據的實際運用當中,人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利用大數據進行更完美的決策。因此,大數據可以在政府政策制訂、社會輿情監測、商業營銷等領域的決策得以廣泛運用。
1.2大數據的特征
通常情況下,大數據的特點可以被歸納為4個V。即數量大(Volume Big)、類型多樣(Variable Type)、實現快速(Velocity Fast)和價值高但密度低(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
一是數據體量巨大(Volume)。目前,人類生產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數據量是200PB(1PB=210TB)、全人類說過的所有的話的數據量大約達到了5EB(1EB=210PB),一臺典型的個人計算機硬盤的容量為TB量級,而一些大企業的數據量已經接近EB量級。
二是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這些多樣化的數據被分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兩種。以文本為主的這類便于儲存的數據是結構化數據,其余像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等則被歸為結構化數據。這些年,相比于結構化數據而言,非結構化數據越來越多。這樣多類型的數據將對數據處理能力提出更加嚴格和高要求的挑戰。
三是價值密度低(Value)。往往數據總量的高低與價值密度的高低是不成正比反而成反比的。以一部1個小時的視頻為例,在連續不斷的1個小時的監控中,對我們有用的數據可能僅僅有幾秒。如何在這個種類繁雜、數量龐大的數據中迅速的提取對于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是處理速度快(Velocity)。處理速度快是大數據有區別于傳統數據挖掘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根據IDC的“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使用量將達到35.2ZB。在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面前,是否能迅速的處理這些海量的數據的效率關乎到企業的生命。
1.3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社會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大數據時代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許多科學門類都會發生巨大甚至是本質上的變化和發展,進而影響人類的價值體系、知識體系和生活方式。
多個領域都在積極的運用大數據來進行決策。在制造行業中,企業通過收集網上的眾多數據來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和掌握市場動向,就可以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來對庫存量和采購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決策,有效的減少了因盲目進貨而導致的損失。而在商業上,國外的一些超市通過定位系統對顧客的手機和購物推車進行定位獲得商場內顧客在各處的停留時間,然后再利用視頻監視系統對監控圖像進行分析來了解顧客的購物行為,進而優化商場的布局和貨物的排列,提高銷售利潤。大數據也被利用在政府決策上,比如分析本地近幾十年的天氣數據,將氣溫、降水量、土壤情況和每年農作物產量做成圖表,就可以大概估計出農產品生產趨勢,政府就可以根據分析和預測做出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農業政策等。
比如,洛杉磯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利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Google流感趨勢(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關鍵詞預測禽流感的散布。統計學家內特.西爾弗(Nate Silver)利用大數據預測2012美國選舉結果。麻省理工學院利用手機定位數據和交通數據建立城市規劃。梅西百貨根據需求和庫存的情況,該公司基于SAS的系統對多達7300萬種貨品進行實時調價。
大數據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熟悉的行業,因此出版產業必然也會其他產業一樣受到大數據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和發展。
2大數據應用給出版業帶來的挑戰
2.1出版業需將“數字化”進行到底
目前,出版業還處在傳統出版向數字化轉型的階段,也就是說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還尚未完成,又即將迎來“大數據時代”。但數字化僅僅是大數據的一個前提和基礎,數字化不等于大數據。要想進行大數據分析,必須先將不同形式的復雜數據處理成為計算機可以計算、處理的數字數據。所以,要迎接出版行業“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就必須加快傳統出版業向數字化轉型。
2.2出版業必須明白是誰在掌握著數據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寶貴的財富,然而如果要利用大數據,出版業應該搞明白的事情是誰擁有著大數據。必須要取得搜索引擎(如百度)、社交網站、網絡小說網站、電子書閱讀器公司等擁有著與出版行業相關聯的數據的公司或組織的授權,合理合法的取得所需數據,然后才可以進行數據分析,獲得使用價值。但是因為數據作為一種資產而言其本身的價值是難以具體衡量的,因此在取得這些數據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多重的挑戰和困難,這種多方博弈可能會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而某些在出版產業鏈上已經實現縱向一體化的公司可能會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或其他原因,不向出版社提供數據使用權。例如,擁有電子閱讀器Kindle的亞馬遜就沒有把用戶數據信息賣給出版社或作者。
2.3大數據挑戰出版機構對數據的采集、挖掘、分析與整合能力
出版行業獲得的信息和知識可以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可以用來傳遞給公眾,二是可以用于出版機構本身的預測、策劃等環節。數據僅僅是一種符號,只有經過解釋、處理和分析的數據具有意義,成為信息。而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成果,是從信息里提煉、加工出來的。因此想要獲得更加完善的信息和知識,大數據時代將考驗出版機構對于數據的采集、挖掘、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2.4大數據將考驗出版業自身數據分析、數據管理體系
對于微觀出版組織而言,大數據時代不僅考驗著出版機構是否有能力收集有效數據,優化分析方法,也考驗著出版機構是否可以更好的將大數據嵌入到版權購買、產品營銷和用戶溝通等多方面的出版運作流程中,使之真正成為一種經營資產和管理要素。對于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層面而言,出版業能否將行業內的數據管理工作全面覆蓋,能否完善數據監測、管理系統,能否健全數據信息公開制度、使數據信息更加透明、科學、全面、合法也是挑戰之一。
3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勢
3.1數字出版和互聯網的融合
數字出版是建立在計算機、通訊、網絡、存儲、顯示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數字出版的前提是數字化,而大數據的本質是更加廣泛、深入的數字化,以及全社會范圍內的數據互聯互通。大數據時代的“從數字化到數據化”――深度信息化轉型任務:從內容數字化到內容數據化、從數字化閱讀到閱讀數據化、從數字化服務到服務數據化、從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數據化后將繁雜數據轉化為計算機可以分析的數據,從而使得數字出版利用互聯網獲得大量數據,再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這些技術從而獲得長遠發展得以實現。所以數字出版發展的第一個趨勢就是和互聯網的融合。
3.2數字出版產業鏈整合
隨著大數據及時的發展原先制約著數字出版產業鏈整合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數字出版產業鏈中內容提供方具有版權優勢、技術提供方具有技術優勢、網絡服務方具有渠道優勢,但是數字出版產業鏈缺乏整體統一的信息協作平臺導致信息不能共享等問題將會逐步解決。大數據技術建立的“信息共享”將使得信息的共享得以實現。大數據技術讓數字出版產業有能力去整合優質資源、順應時間、內容“碎片化”趨勢,可以分析讀者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并且做到“定制”這些數字內容產品、服務和信息。使得數字出版走向內容、技術以及終端無縫對接才能準確的適應潮流,從而促進了數字出版產業的產業鏈整合。
3.3在大數據時代,出版商將逐漸向信息和知識服務商轉變
受到大數據的影響,數字出版無論從生產模式還是內容上都會有所改變。在生產模式方面,數字出版將改變以往的以書、文獻等為基本單位的生產方式,轉而形成以知識、信息為基本單位的單位的細致分析數據化的生產模式。而在內容上,數字出版可以通過對于數據的分析而詳細、深入的了解到讀者的需求,將已有的知識與信息和讀者所需要的知識與信息緊密結合起來。作者可以知道讀者需求,與讀者直接交流。大數據將推動整個數字出版產業向信息和知識服務商逐漸轉變。
3.4數字出版向“數據”出版轉變
大數據可以有效幫助出版社解決很多問題,為讀者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很多時候,出版者并不是研究人員,所以在面對內容中很多需要專業知識來解答的問題時,往往是難以確定,甚至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出版機構具備分析大量用于數據的能力,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處理上的能力有所提升,大數據就可以幫助這個在傳統出版方式下出版者和作者沒辦法解決的難題。因為這個方法需要通過大數據將海量資料提供給人們作為研究的素材,為深入的研究提供工具,詳細的做法是,出版者利用大數據進行二次研究。比如建立統計數據庫,并且研究如何將它做成大數據產品,為特定的問題設定特定的數據指標,以求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出版向“數據”出版轉變也是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孫玉玲.大數據時代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J].出版發行研究,2010,(4).
[2]維克多?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李彪,陳璐瑤.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業的對策和路徑選擇研究[J].出版廣角,2013,(23).
篇12
Oppenheimer, T. (1997). The computer delusion. The Atlantic Monthly, 280 (1), 45-62.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Salomon, G. (1990). Studying the flute and the orchestra: controlled vs. classroom research on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521-531.
Selwyn, N. (2011). Schools and school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Routledge.
Selwyn, N., Bulfin, S., & Pangrazio, L. (2015). Massive open online change? Exploring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OC’ in newspapers.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69 (2), 175-192.
Sfard, A. (1998).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 (2), 4-13.
Toffler, A. (1974). Learning for tomorrow: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Wang, Y. (2015). A cas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in China. In B. Kim (Ed.). MOOCs and educational challenges around Asia and Europe (pp.9-20). Seoul, South Korea: KNOU Press.
收稿日期:2016-06-06
篇13
1 引言
現代測控技術作為一門高新技術,是現代工業技術中的重要支柱,它以電子、測量、測控等學科為基礎,涉及電子計算機技術、測試測量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儀器儀表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等領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融入和發展,促進了現代測控技術在很大程度上的進步與發展,使其向著網絡、微型、虛擬、遠程、智能以及集成化方面上快速的發展。而現代測控技術在國防、工業和農行等領域的各個方面上都應用相當廣泛,同時它在實踐上也是一門很強的技術,尤其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應用也得到相當發的擴充,影響力也隨之逐漸增大,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必將推動現代技術水平的改進,為加快現代社會進步和生產率上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現代測控技術的特點
現代測控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測試測量、信息處理、計算機網絡、儀器儀表及自動控制等領域的技術。具有以下特點:網絡、分布式、數字以及智能等。
2.1 智能化
在現代測控系統應用中的設備,主要是以微處理器最為基礎,同時運用智能化的儀器儀表,凸顯出功能多樣化、靈巧快捷和使用方便等方面的特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進和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化儀器設備呈現出的更加高科技化,智能化儀器的計算方法和計算能力不斷得到加強,使得現代測控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數字化
在現代測控技術領域中,數字化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傳感器的數字化控制,控制器到遠程終端設備的數字化控制,通信、信號處理等過程的數字化控制等。
2.3 網絡化
現代測控技術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正朝著網絡化、分布性和開放性的方向邁進。這種發展趨勢推動了測控系統功能的擴展靈活性、性能高效性、使用簡便性的不斷深化。現代測控技術網絡化的特點體現在測控技術、傳感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結合,可以方便快捷地組建網絡化、分布式的測控系統。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網絡信息系統的規模更加龐大,在通信、航空航天、國防和氣象等領域應用現代測控技術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
2.4 分布式化
現代測控技術設備可以多地點布設,可以有效地檢測出既符合要求又需要儀器設備的地方。這種分布式測控技術是以網絡技術和微型計算機術為基礎,將系統內所使用設備連接起來,組合成符合要求的分布式測控系統。分布式測試系統具有安全可靠、拓展便捷、運行快速、使用靈活等優點,從而大大降低了測控成本,提高了測控效率。
3 現代測控技術的發展
現代測控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集控制和測量為一體,實現過程控制的自動化,已經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1 發展現狀
現代測控系統是一個綜合系統,分為基本型、閉環控制型和標準通用接口型三大類型,主要包括控制器部分、程控設備和儀器、測控應用軟件、總線與接口部分、被測對象等五個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測控技術飛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方方面面。然而,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現代測控技術水平還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智能化、數字化、微型化等方面。尚未達到一個高水平的階段。因此,我國必須在引進高科技的先進設施的同時,借鑒國外高科技的技術發展模式,積極開拓創新,推進我國測控市場的發展,提升我國高新技術含量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
3.2 發展趨勢及前景
首先,日臻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現代測控技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開放化、標準化已經成為現代測控技術發展的趨勢。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市場角度來看,開放化測控技術都是現代測控技術的發展趨勢,也將成為市場應用的主流。它可以讓我們直接接觸到開放標準下的先進測控技術,并融入到這種技術標準之中,標準化、開放化將減少新技術的重新開發,節省重復開發成本,因此,推進開放性測控技術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迅速轉變的階段,測控技術的開放化和標準化趨勢給了國內測控行業一個極好發展機遇,為此,我們要清晰的看到這一點,把握現代測控技術走向開放化、標準化的趨勢,推動我國現代測控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網絡技術的進步,現代測控技術正朝著網絡化的方向邁進。隨著現場總線的迅猛發展與Jini軟件技術的問世,現代測控系統不僅將現場的智能儀表和裝置作為節點,通過網絡將節點連同控制室內的儀器儀表和控制裝置聯成有機的測控系統,而且可使聯網的任何儀器設備實現其自身功能的同時,還能為其他儀器設備加以利用。網絡技術進步并全面介入,實現了微機化儀器的聯網,高檔測量儀器設備以及測量信息的地區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資源共享,遠程數據采集與測控,遠程設備故障診斷,各等級計量標準跨地域實施直接的數字化溯源比對,水、電等費用等的自動抄表等,具體到計量測試、測控技術及儀器儀表各領域,從而使得測控網絡的功能顯著增強,應用領域及范圍明顯擴大,測控系統的功能遠遠大于系統中各獨立個體功能的總和。
4 現代測控技術的應用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測控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軍事國防、電子制造、自動化等行業的高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快了社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越來越多的測控技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建設的宇航、電信、農業、石油、化工等領域。
4.1 現代測控技術在航天、農業等領域的應用現代測控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跟蹤測量航天器,獲取其運動參數和內部的各種物理、宇航員生理等一些重要數據,并且監視航天器的飛行和內部工作狀態,為指揮中心對航天飛行目標指揮、控制提供數據信息,通過對實測數據的處理、分析,為評價航天器的技術性能和改進設計提供依據。
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集中在糧食存儲過程中,如果測得糧食溫度超過預置,報警數值主機就會發出指令,接通通風機控制電路,對糧倉進行通風。此外,在蠶種催青過程中,現代測控技術用來控制蠶種催青時的溫、濕度,通過把采集到得溫、濕度數據傳入微機處理系統,即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控制臺屏幕上設定溫、濕度數據,如果數據達到設定值時系統會自動斷開電源,進入維護期。
4.2 新型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作為當今世界發展最迅速的高新技術之一,新型傳感器已經融入了計算機技術、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新技術,其結構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強大,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智能化傳感器主要應用于:火車機車的狀態監測、心內壓監控系統等;微型化氣體傳感器主要應用于化工、交通、國防、醫學、機器人、防偽等領域;數字化傳感器應用于:測量環境溫度、銀行監控、圖像傳感器等;集成化傳感器主要用于視覺測量、壓力測量、溫度測量;新型網絡化傳感器則大量應用在國防、農業、醫療、工業、軍事、搶險救災、環境監測、城市管理等領域。
4.3 遠程測控技術的應用
為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測控技術還可以進行遠程測控,遠程測控技術常見的有:專線遠程測控術、電話網遠程測控技術和無線通信等遠程測控技術。遠程測控技術主要應用于:在核電站和電網檢測的遠程監控、石油輸送管道的遠程監控、機器人的遠程監控等。現代測控技術還可以對設備進行故障診斷,水、電、燃氣以及熱能等的自動抄表遠程測控,與此同時,對于地理環境復雜的地區以及用戶密度不高、不易布線、距離較遠的情況,等等,都可以通過無線通信網絡信息技術進行遠程測控。
5 結語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測控技術正朝著系統化、智能化、標準化及系統功能的一體化的趨勢邁進,社會經濟各領域開始廣泛采用以信息的獲取與應用為中心的方式,實現儀器儀表、工業生產的全過程自動化控制,使之為人們工作生活做出更多的貢獻。與此同時,計算機控制技術、數據處理技術、信號傳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在促使現代測控技術發生深刻的變化,更加開放化、標準化、全球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技術水平的提高。所以,現代測控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高科技測控自動化的成果的應用,為產業的升級和整個社會技術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提升作用,具有潛在的實用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志剛.現代測控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探析[J].機電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