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基礎病因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鑒于以上理論,認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生,是由于某種已知或尚未查明的因素,使骨髓受損,產生一系列的機能形態變化,進而產生造血功能障礙,出血和感染,其中造血功能障礙是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引起出血和感染的重要環節。
祖國傳統醫學的認識
祖國醫學對造血理論有獨特的認識,將血的化生主要歸屬于中焦和下焦。“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下焦與造血的關系主要是指腎的作用,腎主骨,生髓,藏精,“血為精所化”,“腎虛則精虧血少”,現代醫學則認為骨髓是造血組織,聯系上述中醫理論,可將祖國醫學對造血生理的認識歸納為: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產生精微物質,運輸到骨髓,再經過骨髓的造血作用生成血液。因此從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功能的障礙,及中醫腎主骨生髓的認識出發,對再生障礙性貧血以補腎為主的治療,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也有現代科學根據。1960年以前,國內中醫治療再障多采補養氣血的方法,但臨床效果不顯,以后采用補腎為主的治療方法后,療效就得到了提高,可見氣血虛是現象,而本質則是腎虛不能生髓,以致影響造血。關于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直正病因,我們經過長期研究認為,不外乎內、外兩種因素,暫稱之為“內環境”、“外環境”。
“內環境”:①先天發育不良,“人始生,先成精”由于父母的雙重影響,使嬰兒在母腹中就發育不良,影響了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出生后由于先天性腎氣不足,腎主骨,生髓,藏精,使骨髓中造血組織(紅骨髓)處于相對的匱乏和不足,直接影響了人體的造血功能。②少年,或醉酒入房,以及大病久病,損傷腎氣,使腎的陰陽平衡失調,影響了腎的造血功能。③后天營養失調,以及偏嗜偏好,暴飲暴食,長期酗酒,醇濃厚味等,影響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化源告罄,不能以后天養先天,使腎氣受損,而致脾腎兩虛,終發生脾腎陽虛――腎陽虛――腎陰虛――陰陽兩虛,影響了腎的造血功能。④長期精神壓抑和過度緊張,使人體植物神經功能亂,影響了五臟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壞了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和五臟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而影響了骨髓的造血。
篇2
近年來,飲用水異嗅異味問題日益嚴重,導致飲用水水質下降,水處理成本增大,引起了用戶的不滿。飲用水中的嗅味主要有土霉味、魚腥味、芳香臭和青草味等,以引起土霉味的土臭素和二甲基異冰片最為常見,它們主要是藻類和放線菌的代謝產物,嗅閾濃度很低,約為10ng/L,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產生嗅味問題。
2015年9月,某市河網水產生明顯異味,經水質分析發現水中主要致嗅物質為二甲基異冰片。以該河網水為原水的水廠為常規處理工藝,常規工藝難以去除水中的嗅味物質,給供水帶來了一定影響。對于土臭素和二甲基異冰片等致嗅物質的去除技術,國內外研究表明氧化法和吸附技術可以降低水中異嗅物質含量。因此本研究以該河網水作為研究對象,基于水廠現有條件選擇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復合藥劑、粉末活性炭作為處理藥劑,研究上述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效果,以期為水廠提供可行的嗅味物質控制技術。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儀器與設備:深圳中潤混凝實驗攪拌儀ZR-4;MILLIPORE純水機;二甲基異冰片送第三方用氣相色譜-質譜儀檢測。
1.1.2 藥劑:二甲基異冰片標準物質(100ug/ml),聚氯化鋁(三氧化二鋁含量為10.4%),高錳酸鉀(水廠在用食品級),高錳酸鉀復合藥劑(某凈水劑廠提供),木質粉末活性炭(碘值約為850mg/g,水廠在用)
1.1.3河網水:試驗期間嗅味嚴重,二甲基異冰片濃度約為70ng/L。
1.2 試驗方法
1.2.1混凝試驗:試驗采用混凝試驗攪拌儀,取1000ml水樣,投加一定濃度的氧化劑,以300r/min快速攪拌5分鐘后再投加聚氯化鋁,以300r/min快速攪拌半分鐘后,再以
50r/min慢速攪拌15min,靜置30min后在水面下2 cm處抽取上清液并測定相關指標。
1.2.2吸附試驗
1.2.2.1吸附速率試驗
將水樣置于六聯攪拌器上,活性炭投加量為10mg/L,以300r/min的轉速攪拌不同時間,吸附時間分別為10、20、30、45、60、90min,時間結束后對該燒杯水樣立即進行過濾取樣。
1.2.2.2吸附容量試驗
水樣置于六聯攪拌器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分別為5、15、30、50mg/L,以300r/min的轉速攪拌2h,時間結束后對該燒杯水樣立即進行過濾取樣。
2 結果與討論
2.1 氧化技術
2.1.1單獨氧化去除技術
采用去離子水配制二甲基異冰片100ng/L水樣,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劑,在300r/min條件下攪拌30min,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鈉終止反應.隨著氧化劑投加量的增加,兩種氧化劑對嗅味物質的去除率呈上升趨勢。當氧化劑投加量由0.2mg/L增至1mg/L時,高錳酸鉀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由3.2%增加到15.9%,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由5.5%增加到20.4%。可以看出,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效果優于高錳酸鉀,但氧化能力均有限,這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
2.1.2 預氧化強化混凝技術
以河網水為試驗原水,選擇高錳酸鉀復合藥劑作為預氧化劑。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劑氧化三十分鐘后,再加入混凝劑PAC(24mg/L),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靜置30分鐘后取上清液測試嗅味指標。常規工藝對二甲基異冰片去除率僅為9.6%,這是因為常規工藝只能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和大分子膠體顆粒,對微量有機物的去除能力較差,高錳酸鉀預氧化則提高了對嗅味物質的去除率,分析原因認為高錳酸鉀復合藥劑發揮了多種藥劑協同的氧化、吸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除臭效果[1]。當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增至0.8mg/L時,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達到34.6%,再增加高錳酸鉀復合藥劑投加量,去除效果不明顯。
2.2 吸附技術
2.2.1粉末活性炭吸附速率
以河網水為原水,活性炭投加量為lOmg/L,進行活性炭吸附速率試驗,結果見圖3。可以看出活性炭吸附二甲基異冰片的快速吸附階段在0~30min內,1h后達到吸附平衡,再延長吸附時間去除效果變化不明顯。雖然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吸附主要在1h內,但如有條件的可進一步延長吸附時間,提高吸附效率。
2.2.2粉末活性炭投加量
以河網水為原水,進行活性炭吸附容量試驗。采用Freundlich等溫線擬合二甲基異冰片的吸附容量曲線,得到等溫式:y=8.487X0.672。根據FreundIich吸附等溫式計算出的吸附后需達到國家標準限值所需的活性炭量,可為水廠的活性炭應急處理提供技術參考。
3 生產試驗
基于實驗室燒杯試驗結果,以河網水為水源水在某水廠進行了高錳酸鉀預氧化-強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藝去除二甲基乙冰片的生產試驗。在混凝反應近結束時投加不同量活性炭考查異味的去除效果,其液氯投加量1.0 mg/L,高錳酸鉀投加量0.25mg/L,聚合鋁投加量20 mg/L,且聚合氯化鋁和高錳酸鉀同時投加,沉淀水在活性炭投加后50分鐘采樣檢測,河網水二甲基異冰片為74 ng/L,試驗結果(沉淀池出水處采樣檢測)如表1:
試驗表明:通過常規工藝處理,2-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為9.5%,投加12 mg/L活性炭其去除率為25.7%,投加16mg/L活性炭其去除率為32.4%。
4 結論
4.1 高錳酸鉀和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有一定的氧化去除能力。從除嗅效果上來看,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優于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復合藥劑預氧化強化混凝技術可以應對低濃度(≤20ng/L)的二甲基異冰片超標問題。
4.2 對于較高濃度的二甲基異冰片去除問題,可以考慮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其中粉末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快速吸附需要30min,1h后達到吸附平衡,因此活性炭的投加點最好保證活性炭1h的吸附時間。粉末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根據此公式可計算出給水廠活性炭所需投加量,為水廠的活性炭應急處理提供技術參考。
4.3 通過生產試驗,進一步證實了高錳酸鉀復合藥劑預氧化-強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藝對二甲基異冰片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1 病因分析?
感染。主要是受寒感冒,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一方面病毒、細菌直接感染,另一方面呼吸道寄生菌或外源性非特異性病原菌乘虛而入,呈現致病作用。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細菌和病毒蔓延引起。?
物理、化學因素。吸入過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可直接刺激支氣管黏膜而發病。投藥或吞咽障礙時由于異物進入氣管,可引起吸入性支氣管炎。?
過敏反應常見于吸入花粉、有機粉塵、真菌孢子等引起氣管-支氣管的過敏性炎癥。?
繼發性因素。流行性感冒、牛口蹄疫、惡性卡他熱、羊痘、肺絲蟲等疾病過程中,常表現支氣管炎的癥狀。另外,喉炎、肺炎及胸膜炎等疾病時,由于炎癥擴展,也可繼發支氣管炎。?
誘因。飼養管理粗放,如畜舍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悶熱潮濕以及飼料營養不平衡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均可成為支氣管炎發生的誘因。?
2 臨床癥狀?
急性支氣管炎。疾病初期表現干、短和疼痛的咳嗽,隨炎性滲出物增多,變為濕而長的咳嗽。咳出較多的粘液或粘液膿性的痰液,呈灰白色或黃色。鼻孔流出漿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膿性的鼻液。胸部聽診肺泡呼吸音增強,并出現干啰音和濕啰音。?
細支氣管炎。可見全身癥狀,體溫升高1~2℃,脈搏加快。咳嗽,呼吸高度困難,結膜發紺。胸部聽診,肺泡呼吸音增強,可聽到干性啰音及小水泡音。胸部叩診音響比正常清朗。?
慢性支氣管炎。病程長,時輕時重,患畜常發生干咳,尤其在運動、采食以及夜間或早晨氣溫較低時。胸部聽診可長期聽到啰音,長期呼吸困難。?
腐敗性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呼出氣體有腐敗性惡臭,兩側鼻孔流出污穢不潔和有腐敗臭味鼻液。聽診肺部會出現空甕性呼吸音。病畜全身反應明顯。白細胞數增加,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3 西醫治療 ?
本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祛痰止咳,消除炎癥。加強護理,除去致病因素,使病畜充分休息,置于通風良好、清潔、溫暖的廄舍中,給予其易消化的飼料,并勤飲清水。當病畜頻發咳嗽,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時,應用祛痰劑,如人工鹽50~80g,茴香末150~200g,做成舔劑,一次內服,或碳酸氫鈉50~80g、遠志酊50~80mL,溫水500mL,一次內服,或氯化銨30g、杏仁水50mL,遠志酊50mL,溫水500mL,一次內服;病畜頻發咳嗽,分泌物不多時,可選用鎮痛止咳劑,如復方樟腦酊40~50mL內服,每天2~3次,或磷酸可待因0. 5~2.0g。?
消除炎癥可選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肌肉注射青霉素,劑量如下:牛4×10?3~8×10?3IU/kg,羊10~15萬IU/kg,每天2次,連用2~3天。青霉素100萬IU、鏈霉素100萬IU,溶于1%普魯卡因溶液15~20mL,直接向氣管內注射,每日1次,有良好的效果。病情嚴重者可用四環素,劑量為5 ~10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每天2次。也可用10%磺胺嘧啶鈉溶液,馬、牛100~150mL,羊10~20mL,肌肉或靜脈注射。?
4 中醫療法?
篇4
乳腺疾病是讓女性飽受折磨的一種疾病,屬于女性中的高發病,對于女性的身心均能造成極為重要的傷害,常有疼痛、乳內腫塊、溢液等多種癥狀出現,并且患者會有許多不同的臨床表現,在生活中,給女性患者帶來極大地痛苦[1-2]。隨著超聲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觸診陰性乳腺病灶被醫生發現,臨床上對于乳腺病的診斷和檢測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對于臨床上乳腺病的病灶切除,一直很常見,現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臨床檢查已經愈發被利用,運用此技術切除病灶,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手術難度,明顯縮短手術時間,使患者較好的康復[3]。為更好了解此技術的治療效果,特選取近3年來運用兩種不同治療方法的18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報告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入住筆者所在醫院的患有觸診陰性的乳腺病灶的1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90例,試驗組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48.3±4.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18~74歲,平均(52.3±5.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藥物治療。試驗組運用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協助切除病灶,診治疾病,患者采取仰臥位,雙臂上舉并且抱住頭部,患側的上臂向外展開,利用乳腺定位導絲探及病灶,將探頭固定,將引導針沿著穿刺的引導線按照45°的角度插入,并且麻醉。利用超聲波,將引導針插入直至觸及腫瘤的內部位置,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可將針插入至病灶底部。定位位置確定后,將導絲前端打開,留在病灶里面,隨后將引導針拔出體外;在體外的鋼針固定于胸前,注意美觀等問題。一同取出,注意留置標本,進一步檢查處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觸診陰性的乳腺病灶患者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發病幾率小于20%;有效:患者的病情有輕微的起色,發病幾率小于50%;無效:病情未得到任何控制,發病幾率大于50%[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經治療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98.89%)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對照組(n=90) 30(33.33) 35(38.89) 25(27.78) 65(72.22)
試驗組(n=90) 60(66.67) 29(32.22) 1(1.11) 89(98.89)
3 討論
隨著超聲技術的逐步成熟,很多疾病開始逐步使用這種技術,許多臨床上不能確診的疾病,在超聲的幫助下,可以準確定位,并且協助其他操作的進行。乳腺方面的疾病是讓女性最飽受折磨的一種疾病,屬于女性中的高發病,對于女性的身心均能造成極為重要的傷害,許多女性由于治療不及時,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病變,嚴重會導致患者丟掉性命[5]。在超聲引導下,利用導絲定位輔助治療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病灶切除,與傳統的技術相比,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手術恢復時間快等優點,使患者心情愉悅,并且臨床應用此技術,可以為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并發癥和炎癥[6]。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很好地判斷出病變的位置,還可以明確病變組織的大小、范圍等,使得醫療人員在診斷時能夠快速的精確地做出判斷 [7-8]。采用術前超聲定位技術后,對于良性病變而言,極大地縮小了手術的切除范圍,并且對于女性來說,使形狀變化減小,為患者精神提供了較大的支持,減輕了患者的精神壓力。心理和身體的良好狀態為患者的病情恢復提供了較大的幫助,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這樣的狀態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和顯著,治療效果良好,切除病變后,其根治的療效較為明顯,復發率降低[9-10]。乳腺癌是目前醫療界內女性患病率較高的一項癌癥,是惡性腫瘤,對女性身心的傷害較大,發病率僅次于女性的子宮癌[11]。乳腺癌的發生與患者自身的長期飲食、生活習慣等都有一定的聯系,患者身體的過度酸性化,就會使得身體機能急劇下降,免疫功能會出現大幅度下降,從而使乳腺組織出現和正常水平不一樣的增生,導致癌變的發生。乳腺癌是一種由于很多原因造成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病因有內源性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的長期刺激、致癌性的激素等多種原因造成,在全球不同的地區此病分布的狀態不同,并且此病的發病率在北美地區較為嚴重,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乳腺癌逐漸成為一個重大的疾病,從20多歲左右便開始出現此病情,直到七八十歲[12]。
經治療后,應用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在臨床上觸診陰性的乳腺病患者病灶切除的試驗組總有效率(98.89%)明顯高于傳統的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病灶需要切除的患者而言,利用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進行檢查、治療的臨床效果要明顯好于利用傳統藥物治療,安全可靠,很大程度的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和身體上折磨,為患者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方法,依從性好,同時為醫護人員也帶來了極大地方便,是目前較好的應用技術,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鋼,楊彩群,張智偉.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在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病灶切除的應用及意義[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12):1087,1092.
[2]馮躍慶,謝振斌,張志敏.超聲引導下定位導絲輔助臨床觸診陰性乳腺病灶活檢術[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2):55-56.
[3]周頡,王恩禮,張雁瑞.超聲引導鋼絲輔助定位乳腺癌陰性切緣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07-909.
[4]王鐵柱,王寧,趙玉珍,等.超聲在乳腺腫瘤Mammotome微創旋切術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8):1389-1391.
[5]王鐵柱,王寧,楊敬春,等.超聲在觸診陰性乳腺病灶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2):1379-1380.
[6]Houssami N,Breonan M,French J,et al.Breast imaging in gaacral practice[J].Am Fam Physician,2005,34(6):467-473.
[7]王偉,唐波.超聲引導下亞甲藍染色定位在觸診陰性乳腺病灶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9):892-893.
[8]徐敏,吳秀花.乳腺腫塊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病理定性的臨床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3(1):64-65.
[9]姜炬芳,鄧五一.超聲引導定位導絲定位切除乳腺腫塊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刊,2009,11(6):894,896.
[10]梁曉寧,郭瑞君,鞏麗煥,等.超聲引導乳腺定位導絲置入在觸診陰性乳腺微鈣化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5):979-981.
篇5
【關鍵詞】 失眠癥; 病因干預; 動靜結合
失眠癥的發生與生理、心理、不良生活習慣及社會等因素有關,按常規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進行“病因干預”與“動靜結合”,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失眠癥不是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發癥狀[1],其致病的病因很多,按常規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故探索“病因干預”與“動靜結合”的方法,以治療失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照《內科診斷標準》標準,共收集失眠癥患者95例,男10例,女85例。年齡40~60歲,男女性別之比2:17。所以患者均未服用或時而服用鎮靜劑類藥物,病程均在三個月內。中醫辨證施治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2]。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病因干預實驗組為愿意配合并接受病因干預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1例。其余為對照組,共43例,其中男9例。再經中醫臨床辨癥分型,病因干預組:肝郁化火者3例,心脾兩虛者20例,痰熱內擾者18例,陰虛火旺者11例。對照組:肝郁化火者2例,心脾兩虛者14例,痰熱內擾者17例,陰虛火旺者10例。
1.2 方法 病因干預組與對照組均以《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為治療基礎,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具體治療(用何中醫藥)具有可比性。造成失眠癥的病因很多,通過大量臨床調查,發現其致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生活無規律 [3]:如夜間生活無節制,或經常上夜班者,導致生物鐘的紊亂。(2)精神受挫 [4]:如親人死亡、情場失意、企業倒閉、或股市大幅振蕩等。(3)人體生理因素 [5]:如婦女更年期,雌性激素下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4)興奮性飲料:如過飲咖啡、濃茶、酒等。(5)不良飲食習慣:如夜宵而造成胃腸過度充盈等。(6)運動缺乏:如久坐、久臥、久視,長期處于抑制或高度緊張狀態。(7)心理障礙[6]:因睡眠缺少,造成恐懼或憂慮的心理,形成失眠的惡性循環。(8)環境改變:如居住環境的改變或燈光太亮或噪音等。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睡眠不足,而心理上的恐懼,為了彌補睡眠的不足,而延長睡眠或休息時間,造成長期精神處于抑制狀態,反過來加劇失眠。病因干預組在中醫辨癥施治的基礎上,進行“病因干預”及“動靜結合”。四周后,評估兩組的療效。
1.3 療效評估 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治愈:睡眠正常,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癥狀改善;未愈:癥狀無改變。以上樣本均能積極配合,不存在脫落現象。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兩組造成失眠癥的病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與病因干預組失眠癥的病因對比分析見表1。
2.2 辨癥分型 兩組中醫辨癥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與病因干預組中醫辨癥分型對比分析見表2。
2.3 治療結果 肝郁化火型兩組總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型,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失眠癥屬中醫“不寐”范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金匱要略》中有“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不外乎虛實兩種,正如《景岳全書:不寐》中所說“不寐證雖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其中無論有邪無邪或虛實,均與人體陰陽活動失衡有關,而睡眠的功能是否正常與“心”、“肝”、“脾”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而“心”、“肝”、“脾”又以“血”為物質基礎,故“血”的充盈與否,又直接影響到睡眠。
心“主神明”,主導人體白天一切的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當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等。
肝為“罷極之本,魂之居出也”,“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類經》云“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故“神”為陽,主晝日的一切精神活動。而“魂”為陰,主夜間
的一切睡眠狀態。“神”與“魂”是人體陰陽互為轉化的精神狀態,主要表現為白天的精神狀態及夜間的睡眠狀況。同時“肝喜條達”,故人的情緒波動亦可直接影響睡眠[7]。
脾“在志為思”。思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即思考、思慮,亦可晝思夜慮,貫穿于陰陽之間,其主宰陰陽平衡。“思”雖為“脾”之志,但與“心”主神明關系密切,故《內經》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之說。故當人們過度思慮后,超出脾的生理功能所能承受極限后,反過來可傷脾及心,影響人的睡眠功能,故有“多思傷脾”之說。
“神”、“魂”、“思”均以“血”為物質基礎,“血”盛衰與否,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精神、思維、意識能力及睡眠狀況。在“失眠癥”中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因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用事”,女子一生的生理功能均與血有關,如月經、生育、哺乳等,易損氣耗血,造成“血虛”,故“血虛”是造成女性“失眠癥”的高發病率因素之一。
又《類證治裁:不寐》云“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提示了白天沒有相對的興奮,夜間就沒有相對的安寧。沒有白天良好的精神狀態,就沒有夜間良好的睡眠質量。故在中醫辨癥施治的同時,針對失眠病因的干預,提出“動靜結合”,是提高“失眠癥”患者白天的興奮閾值,以達到改善夜間睡眠。
在以上辨證分型中發現,肝郁化火型多與心理障礙、人體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關。心脾兩虛型多與生活無規律、人體生理因素、環境改變、缺乏運動有關。痰熱內擾型多與不良飲食習慣、興奮性飲料、人體生理因素、生活無規律有關。陰虛火旺型多與人體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關。
總之,(1)“失眠癥”的病因很多,不是簡單的藥物所能治療的,故“病因干預”是關鍵,“動靜結合”是主導。(2)“失眠癥”中女性發病率較高,與其生理特點有關。(3)傳統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不理想。(4)肝郁化火型(P>0.05),可能與其病因的特殊性有關。
參 考 文 獻
[1] 貝政平.內科診斷標準.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413.
[2] 上海市衛生局編.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第2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37-38.
[3] 張立俠.亞健康狀態與情志失調.長春中醫大學學報.2007,23(1):64.
[4] 張慶祥,申艷紅,沈濤.肝郁失眠致病因素流行學調查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5] 余海鷹,王宏,崔庶,等. 失眠癥患者主客觀睡眠狀況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
篇6
祖國醫學屬癥狀診斷學,其病癥以主癥確定其病名,而主癥是由其主要病因病機決定的。如哮病的基本病機是肺失宣肅,痰氣搏擊,肺失宣肅則呼吸困難,痰氣搏擊則喉中哮鳴,呼吸困難、喉中哮鳴是哮病的主癥,也是哮病病名確診的依據。因此對于每一個疾病概念的深刻理解都離不開對其基本病因病機的講解。
1.2病因病機是內科病癥的核心
病因病機是中醫內科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和本質屬性,內科病癥的講解和理解必須以其為核心。病因病機決定一個病癥的方方面面,是中醫病癥的神,理解了病因病機,就掌握了疾病的核心,以其為線索的病癥知識的系統化就成為可能,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容易。要掌握病癥的紛繁復雜的具體內容,一定要抓住病因病機這條線索,綱舉目張,舉重若輕。以心悸為例,心悸基本病因病機為心氣(陽)虧損、心血(陰)不足、脈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心不主血則心慌、心跳,即為悸主癥;心悸的病性虛虛在氣、血、陰、陽虧損,實實在痰、飲、瘀、火阻于脈道,心悸治療的原則補心氣、養心血、通心脈、安心神,從病因病機方面理解就很容易;心悸分型也因其病因病機分為以心氣、心血、心陰、心陽虧虛為主要病機的四個虛證和以痰火、飲、瘀、毒使脈道不利為主要病機的四個實證,理解了病因病機,內科病癥的分型的劃分也就不難掌握。單獨一個病癥可以通過掌握其基本病因病機而全面系統掌握其具體知識,一個系統的病癥也有其核心病機,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掌握其基本知識。以心系病癥為例,其核心病機為心氣(陽)虧損、心血(陰)不足、脈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這一病機可導致心悸、胸痹、不寐等疾病的產生,因為擁有同一病機,同樣用掌握心悸病癥的知識的方法,把握心系病癥的核心病機,就可以全面掌握心系病癥其它各個病癥的核心知識和具體知識。
1.3內科病癥診斷與鑒別診斷由病因病機決定中醫內科病證的診斷、各病證間的鑒別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來區分,而疾病外在的癥狀是由其內在的病因病機決定的,所以在講解和學習病癥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關鍵在于理解病因病機。如泄瀉以大便清稀作為診斷依據,其內在原因在于脾虛濕盛,糟粕中水濕增多,致大便清稀。泄瀉與痢疾鑒別關鍵在于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癥,泄瀉以大便清稀作為主要臨床表現。瀉、痢兩病區別表面看在主癥,而其實質在瀉、痢病機之不同,瀉因脾虛濕盛,痢為邪客胃腸,氣血郁阻,血敗肉腐。
1.4小結
病因病機核心講解法,一方面可以是紛繁復雜的中醫內科知識以病因病機為線索系統化,提高學生對中醫知識的傳承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從整體全局上把握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如不寐病癥在教材上無陽虛這一證型,但從其核心病機心氣(陽)虧損、心血(陰)不足、脈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來看,該病在理論上存在這一證型,而在實際臨床中這一證型確實存在,讓學生發現這一證型的認識從理解核心病機即可實現,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和探索能力。
2以“病案化六步講解法”作為診治思路(證型)講解的核心和線索。《中醫內科學》的講授重點、難點是證型,證型的講解過程實際上就是中醫診治疾病的過程,教材中中醫內科病癥的證型是典型且固定的,但患者的臨床表現是變化多端的,這是中醫內科理論與臨床實際存在差異的根源之一,要把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克服中醫診治思路主觀化、抽象化造成的模糊不清、混亂無序、難以確定的缺點,使疾病診治的思路客觀化、具體化、邏輯化、科學化,增強臨床實際可操作能力。
筆者在教學和指導臨床實踐中,根據方藥中前輩的診治疾病的思維,結合上述《中醫內科學》疾病診治思想的要求,總結“病案化六步法”的診治思路:第一步:四診搜集癥狀、體征及病情資料,為疾病診治奠定基礎;第二步:根據主癥確定病名;第三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中的一些特定癥狀來確定病位(以臟腑經絡學說為主要依據),根據另一些特定癥狀來確定病性(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痰、飲、水、氣、血、陰、陽、結石、食積、蟲積、疫毒等致病的特定臨床表現);第四步:病位與病性合參,確定病因病機和證型;第五步:在確定病因病機的基礎上確定其治法;第六步:根據治法選方用藥。中醫內科學各病證的證型就是典型的病案,故其講解就是疾病診治過程。以七版中醫內科學風熱型感冒為例來解釋這一講解法的教學過程。風熱型感冒癥狀為: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咳痰粘黃,咽痛口干,鼻流濁涕,口渴欲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其講解過程列圖表如下。
篇7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0-0071-03
艾滋病是一種新發病,艾滋病的發病原因,西醫認識非常明確,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臨床癥狀復雜,祖國醫學中未有該病的記載,因此也引起現代各醫家對艾滋病的中醫發病機制的爭論,在治療方法上也是各有千秋。根據陳無擇在《三因極-病癥方論》中說“凡治病,須先識因;不知病因,病源無目”,因此須對艾滋病的病因病機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只有認清病邪本質及疾病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的治療該病。
1 艾滋病的起源
在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報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間,先后發現5例病例,經檢查確診得了“卡氏肺囊蟲肺炎”,免疫功能極度衰竭,患者均為男性同性戀者。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正式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ency Syndome)”為該病命名,即人們俗稱的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簡稱為AIDS,國內1986年以前音譯為“愛滋病”,后來考慮到該命名會引起人們的誤解,以為此病只是通過性途徑傳播而忽視了其他傳播途徑,故改名為“艾滋病”。1985年4月,在美國亞特蘭大召開的國際艾滋病專題會議上,正式將導致艾滋病的這種逆轉錄病毒命名為LAV/HTLA-III。1985年6月更名為HIV。在第39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IV命名,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fic-ciency Virus)。艾滋病被稱為“后世紀的瘟疫”,也被稱為“超級癌癥”和“世紀殺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發現了這種病毒,歷經兩個世紀的科學研究至今沒有藥物治愈,更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期間研制出不少治療艾滋病的新藥,包括中藥和西藥,由于西藥對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加之患者本身自有的病毒對機體的侵害使患者遭受更大的身心摧殘,為了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國科研人員大力提倡從我國的國醫研究該病。
2 中醫對艾滋病的認識
艾滋病是一種新發病,古代醫書并未記載,也因此引起現代醫家的爭論。根據中醫治療艾滋病的臨床文獻篩選對艾滋病的中醫的病理機制的認識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何氏[1]認為:AIDS具有傳染性強、易于感染流行、發病后病情較重、死亡率高的特點,這與中醫學疫氣為病概念十分符合。《內經》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諸病源候論》也說:“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故應將AIDS歸于中醫疫病范疇,而HIV必為疫癘之氣。還有孫利民等[2]根據艾滋病的發病過程及臨床體征,該病之發生乃因病毒之邪乘虛而入,伏于血絡,內舍于營。其初發癥狀類似于外感溫熱,而后長期處于穩定狀態,日久逐漸正不勝邪,邪毒自內發于外,則見發熱、周身肌肉關節酸楚疼痛、皮膚瘙癢、斑疹、皰疹、潰瘍、傳染性疣等;邪阻脾胃則見納差、惡心嘔吐、腹瀉,日久可致體重減輕;毒邪壅肺,則見身熱、盜汗、咳喘,低熱日久可見大肉陷下,形體消瘦;邪犯心系,則見胸痛、心悸、氣短,邪中心包可致昏厥;邪注于肝腎,則見腰膝酸軟、抽搐、尿濁等癥。因此,根據以上諸多癥候,再加上該病蔓延速度當屬于中醫“伏氣瘟疫”的范疇。“伏氣瘟疫”即疫毒,伏邪瘟疫屬于癘氣的一種。
但根據溫病學中癘氣的致病特點:致病力強,癘氣致病常常無分老幼,眾人觸之即病。多從口、鼻而入,有特定的病變部位,所謂專入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由此可見,疫毒癘氣的感邪途徑,是由口鼻而接觸傳染,從而引起人群中的相互傳播。而艾滋病毒的傳播途徑,是經血液和體液在人群之間傳播,其傳播與天氣、季節、地域無直接關系。故艾滋病是否歸屬于中醫的疫毒引起專家的爭論。
本病潛伏期長,發病急,病情重。當溫熱邪毒從里透發而出則引起斑疹、吐衄、便血、尿血等出血癥狀,甚則出現熱毒熾盛,熱盛動風的表現。因此本病又屬于“伏氣溫病”的范疇[3]。
本病之發生過程中,又多伴有全身乏力、納差、長期低熱及腹瀉、進行性消瘦及淋巴結腫大(瘰疬)等一派元氣虧損,精氣不足的表現。故以往有醫家根據《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以及《金匱要略•虛勞》篇所述:“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酸削不能行”,“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腹滿,甚則溏瀉,食不化”及“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等,加上該病之晚期可出現“失榮”,因而將本病歸屬中醫“虛勞”的范疇[4]。艾滋病同虛勞雖有類似的癥狀,但其病因都根本不同。中醫所謂虛勞,是“虛損勞傷,的簡稱,是由臟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多種慢性病證的總稱。可因先天不足,察賦薄弱發展而成為虛勞,或因煩勞過早婚多育欲縱妾為不養真氣、不固根本,以致耗散真元,虛敗,形氣日漸衰微,而致虛勞,還可以因飲食不節,饑飽不調,損傷脾胃不能化生精微,生長氣血,以及大病之后,失于調理而發展成為虛勞。由此可見,虛勞的病因起于內傷勞損,而艾滋病的病因在于“疫毒”(HIV)入侵所以在認識上我們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4]。
還有人根據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伴有全身性淋巴結腫大的癥狀同時,隨著病情的深重,有些患者會出現肝脾腫大及卡波西氏肉瘤(koposi肉瘤)等病癥把艾滋病歸屬于積聚、瘰疬范疇。這些癥狀與中醫通常所謂的“瘰疬”、“癥積”雖有相似之處但它們并非艾滋病本身,而是由于艾滋病使人體免疫功能減弱所導致的惡果所以,把艾滋病視為這些病,難免有些牽強。
以上這些對艾滋病病因的認識都是基于我國傳統醫學原有的病因的認識,既然艾滋病是一種新發病,那么根據古代的傳統醫學的病因并不能完全的解釋該病的病因,我們須在傳統的病因基礎上根據現代對中醫學的創新來正確的認識該病并對該病的病因做出新的解釋,如在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組中郭會軍等[5]根據艾滋病的發病特點及多年深入艾滋病疫區的診療體會,認為毒邪內伏是艾滋病發病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艾滋病在發生發展中的毒邪既包括外毒又涵蓋內毒,外來之毒包括疫癘之毒和六之毒:內毒包括伏毒和內生之毒。在國家973計劃重大理論專項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彭勃等[6]提出“艾毒傷元”的艾滋病中醫病因及發病機制假說,探索從中醫藥學的視角認識艾滋病并指導臨床。還提出艾毒入絡是艾滋病的直接病因。中醫學認為,“一病自有一氣”。筆者觀察到,導致艾滋病的疫癘之邪,無論是病邪性質、致病途徑,還是傳變規律、發病特點等,均不同于以往任何疫癘之邪,應當有其特定的名稱。
孫氏[7]認為世界萬物有常有變。HIV的產生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近三十年來,全球氣溫急劇上升;二是伴隨氣溫上升而來的制冷業的迅猛發展,冰飲冷食風靡人間。物極則反,陽極反從陰化,此陰陽逆變之理。人體外陽內陰,外受炎燥煎迫,內則寒濕蘊生,加之長期冰飲冷食誘導,人類體內的某種蛋白從寒從濕變性游離,遂成HIV,故HIV為內源性陰性病毒。津血為陰,是以津血良為HIV的潛匿寄生處所,其傳染途徑也自當從津從血,故而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為主要傳染途徑。非洲本乃高熱炎燥之地,人體外蒸內冽,致HIV最早蔓延則是順乎自然!現今一種不甚正確的傾向認為艾滋病毒都來自傳染,其實不然。請問第一例從何而來?傳染所得,固然是絕大多數,但長期冰飲冷食誘導的體內滋生,才是這場人類災難的源頭。總之他認為艾滋病并不是醫書所記載的瘟疫。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馬冠軍等[8]認為,HIV命名為“異濕”符合“原汁添新味”的基本思路。“原汁添新味”就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依據臨床實際進行認識上的創新。
作者認為“異濕”之名包含3個信息:①異濕非六之濕邪,艾滋病屬濕邪致病,可艾滋病是傳染病,此濕邪與我們常說的“非時之感”的六之濕邪是有區別和差異的,所以叫異濕。②異濕是異氣之一,《溫疫論》開篇自敘說:“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葉氏醫效秘傳》曰:“瘟疫者……雖有時氣所得,然所感者,皆由惡毒異氣所成。”艾滋病為疫病之一,HIV即為異氣之一。因屬濕邪致病特點的異氣,所以稱異濕。③異濕是濕邪之一對于濕邪而言,六之濕邪致病者稱外濕。臟腑功能失調產生濕邪致病者稱內濕。具有“皆相染易”的濕邪致病者稱異濕,順理成章,一目了然地反映出艾滋病的中醫病邪性質。異濕是濕邪之一,異濕命名,既是濕邪致病理論與疫病理論的有機結合,也是中醫異氣理論原創思維與西醫傳染病理論的有機結合[9]。
3 存在的問題
中醫對艾滋病的致病病因有著多種看法,一項對艾滋病中醫病因的文獻調查結果顯示:120篇臨床文獻中明確提出中醫病因與發病的有38篇,占37.1%。38篇中有艾滋病中醫外因論述的有34篇,外因中疫毒出現頻次為15次(占所有內因的34.1%下同),毒11次(占25.0%),邪7次(占15.9%),熱5次(占11.4%),濕4次(占9.1%),癘氣2次(占4.5%)[10]。艾滋病是一種新發病,它的病因在傳統醫學范圍內并不能完全解釋,社會在發展,醫學在進步,傳統醫學是我們研究新知識的基礎和依據,對于一種新發病它應該有其特定的致病病因、發病機制及規范化的診療標準。根據現代開展的循證醫學的要求,疾病的診斷、治療標準,療效、轉歸判定標準等都要以臨床試驗研究為證[11]這就對中醫診療標準的制定及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醫藥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在制定中醫診療標準及進行中醫標準化研究過程中,既要以循證醫學的依據作為基礎,又要注重中醫特色,制定符合中醫藥理論及實踐的診療標準[12]。過去,中醫診療規范的制定大多以專家個人經驗或某單位臨床經驗為基礎,往往缺少系統評價的依據,尤其在面對許多未進行系統評價的文獻時,難以確定證據的可靠性,而靠主觀判斷。因此,如果在建立標準的過程中,對每個納入的證據都十分清楚,予以充分的描述和嚴格評價,建立在嚴格的循證基礎上,則其臨床使用更具有可靠性,在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達《艾滋病中醫診療指南》的標準化和政策研究專項,本項目是中醫理論為核心,以臨床實踐證據為依據,結合現代醫學成果的一項研究,雖然指南是依據循證醫學的證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在醫學領域中證據在不斷的更新變化和發現,因此指南為了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而不斷的更新。在中醫藥臨床及科研中運用循證醫學是中醫發展的必然;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標準化、規范化研究不僅僅是文獻資料的整理歸納和文字上的統一規范,臨床專家在參與制定醫療技術標準的過程中,必須把個人的豐富臨床實踐經驗與臨床試驗研究及其系統評價形成的證據相結合,以循證醫學的模式及手段制定中醫艾滋病診療指南將進一步保證醫療技術標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建立中醫特色的中醫診斷、療效、治療方案評價體系的資料庫,并不斷對資料庫進行補充和再評價,使中醫的臨床及科研具有最新的參照標準,將會使中醫臨床研究具有更高的起點[13]。有了具有權威及最新的中醫對艾滋病的診療標準才能更好的進行科學實驗及研究,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臨床治療上更卓顯成效。
參考文獻:
[1]何穎.淺析愛滋病的病因病機[J].湖北中醫雜志,2002,(6):11.
[2]孫利民,危劍安,黃霞珍,等.從中醫理論談艾滋病的發病機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100~101.
[3]徐志明,李銘,和麗生.對艾滋病的探討[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3(12):12~14.
[4]付桂梅.中醫對艾滋病病名的認識[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1995,6(4):237~238.
[5]郭會軍,于曉敏.從毒探析艾滋病的病因[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6:471~472.
[6]彭勃,李華偉,謝世平,等.論艾毒傷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1):17~206.
[7]孫傳正.艾滋病證治探討[J].醫藥世界,2006,(11):72~75.
[8]馬冠軍,董少群,楊寶華,等.對艾滋病中醫病因的認識[J].中醫學報,2010,25(5):817~818.
[9]馬冠軍.艾滋病中醫病因為異濕[N].中國中醫藥報,2011-03-15.
[10]薛敏,謝世平,梁潤英,等.艾滋病病因病機的中醫臨床文獻研究[A].中華中醫藥學會防治艾滋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
[11]孔薇.循證醫學與中醫診療標準化[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3(3):121~123.
[12]謝世平,劉愛華,潘萬旗,等.艾滋病中醫藥診療標準化研究的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5):259~261.
篇8
1 理論依據
1.1 有關惡性腫瘤與痰相關的論述
中醫學“癌”的病名始見于宋代東軒居士所著的《衛濟寶書》,在《內經》中有“癥瘕”、“積聚”等病名。朱丹溪《局方發揮》:“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是津液的變異和轉化,是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如《仁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異名。”因而,任何與津液相關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導致痰證的產生。《靈樞·刺節真邪》云:“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返,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丹溪心法》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成病。”首次將痰瘀同病明確提出。高秉鈞《瘍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
1.2 痰與惡性腫瘤病因病機的關系
腫瘤的中醫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歷代醫家認識不一。筆者參考歷代中醫文獻和醫家的學術思想,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癌為有形之邪,多為痰阻、氣滯、血瘀、熱毒等相互搏結而成,其中痰濁內阻是腫塊最終形成病機的關鍵。中醫學中早已有“痰生百病”、“怪病責之于痰”及“無一病不關乎痰”等論述。中醫認為,“痰”乃因體內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凝聚而成,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無處不到的特點。痰為百病之源,怪病皆為痰生,與腫瘤等多種疑難重大疾病密切相關。臟腑功能調和,升降出入正常,則津液四布,并可注于脈內,敷布全身,環周不休,維持生理平衡,痰無所生。若臟腑功能障礙,升降出入失常,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痰氣交搏,痰瘀互結,絡脈不暢,腫塊內生,癌癥即成。故在腫瘤的形成、演變中,應充分重視“痰”這一病理機制。從痰論治為癌癥臨證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不僅指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組織中未被排出的痰液,稱之為“無形之痰”。在認識了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后世醫家對某些具體癌癥病因病機的認識不斷提高,并有精辟論述。如李中梓認為,噎嗝(食管癌)是“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而生痰,痰則塞而不能,氣由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有學者認為,乳巖(乳腺癌)是“婦人憂怒抑郁,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郁滯與痰結成隱核”。他們不但認識到癌癥的成因是正虛(氣血虧損)、邪實(痰邪、食滯、瘀血),還提出了情志變化、悲思憂慮、憂慮抑郁的病因影響,同時也描述了具體臨床癥狀。近代醫家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理論角度分析認識腫瘤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過程,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提高[1-2]。
《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載:“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均反映了痰邪為病多變性、多發性的特點,同時揭示了痰邪為病類似腫瘤轉移性的特點。痰濁為邪,其性陰柔,不易速去,一旦與它邪交織為病,其病勢纏綿,類似于惡性腫瘤變化的頑固性。治療當從痰入手,消痰散結以治其本,佐以軟堅、祛瘀、通絡、解郁、解毒、導滯、扶正,磨削癥積,復其正氣,激動氣化之機,以祛腐生新、治愈腫瘤。
1.3 胃癌痰污染理論
我科對中醫病因痰證理論與腫瘤的研究已經20余年,證實痰在胃癌的發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痰證理論指導下開展腫瘤與痰本質的科研探索,提出“蘑菇-腫瘤-痰污染”假說[3],構建了胃癌痰污染理論平臺。魏品康教授把歷代各家學說進行了命名規范和病因分類,這樣可以針對病因找出對策。同時又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來檢測腫瘤相關指標,驗證痰證理論存在的科學性,并且確立了以“消痰散結法”作為抑制腫瘤生長轉移的有效方法,應用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結合起來的方法來消痰,創造性地提出胃癌痰證組學。“痰結”是腫瘤的總稱,胃癌屬于“痰結”的范疇,良性腫塊為“良痰”,惡性腫塊為“惡痰”,“惡痰”是惡性腫瘤的病理基礎,并且將“惡痰”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即“痰核”、“痰濁”、“痰絡”。胃癌屬“惡痰”,腫瘤細胞異常增殖聚集成塊,屬“痰核”;細胞間質粘附分子、炎性分子、腫瘤因子異常,屬“痰濁”,是促腫瘤生長轉移的物質環境,即痰污染環境;腫瘤血管屬“痰絡”,提供了腫瘤生長轉移的營養基礎與橋梁。“痰核”是惡性腫瘤的核心,“痰核”的核心是腫瘤細胞,
異常增殖的腫瘤細胞是痰核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可以理解為中醫理論的“痰毒”。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分析,痰具有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易行、易聚,多變;易夾火、夾瘀、成毒,病理變化復雜等特點。痰的這種特點與腫瘤細胞間質中的代謝物積聚、增多,細胞間質結構改變以促進腫瘤細胞生長、侵襲和轉移的病理特征相似。中醫痰證理論的特點和胃癌細胞及其間質的病理特征存在相關性,是中西醫結合研究胃癌的一個新的切入點,有望闡明中醫胃癌痰本質。
2 治痰在胃癌治療中的機理與意義
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西醫目前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化療等措施,但療效尚不完全確定,而且存在毒副反應多、生存質量下降等問題。我科以治痰理論為依據,立消痰散結為法則,于1990年研制出腫瘤阻斷劑金龍蛇口服液,臨床應用已10余年,用于癌癥術后的治療,收到較好的療效。經臨床治療104例晚期胃癌療效總結,金龍蛇口服液改善癥狀有效率為82.9%,卡氏評分提高率為75.6%,中位生存率12.24%,3年生存率14.63%,明顯優于ELF(鬼臼乙叉甙+甲酰四氫葉酸鈣+5-氟脲嘧啶)方案單純化療組[4-5]。并且實驗研究亦發現金龍蛇口服液可抑制人胃癌細胞株MKN-45的生長,可使腫瘤組織中增值細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腫瘤標志物的表達下降[6]。因此,消痰散結是防止惡性腫瘤復發的基本途徑。但由于腫瘤晚期隨著其致病因素、病機及腫瘤組織形態學的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故胃癌的治療還需進行辨證施治,因此,筆者在消痰散結的基礎上研究設計了消痰散結八法,直接針對病因,隨著痰瘀毒的轉化及患者體質變化而加減,既治本又治標,標本兼治,相得益彰。
篇9
孫廣仁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把病因分為六、癘氣、七情內傷、飲食失宜、病理產物和其他病因,這些病因思想在《金匱要略》中均有所體現。除了論述多種病因外,張仲景還進一步把臨床眾多的病因予以歸類,使病因學理論由博返約,對后世病因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現擇要如下:
1.病因的分類
在《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張仲景開篇就將病因進行了分類: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南宋陳無擇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因致病說,使病因學理論進一步概括化和系統化。
2.對六及其發病的認識
《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該段條文結合《內經》中的理論,論述了季節氣候的異常變化所致疾病的情況,為后世六為病的學說奠定了基礎。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膚,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金代張從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病因分為天地人三邪,天邪為天之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人邪為人之六味,即酸苦甘辛咸淡;地邪為地之六氣,即霧露雨雹冰泥。天邪侵襲人體上部,人邪侵襲人體中部,地邪侵襲人體下部。張子和的這種分法顯然是受到《金匱要略》的影響。
3.對癘氣的認識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此段條文對陰陽毒的論述與后世所論之爛喉痧相仿,為溫熱病的論治有一定指導意義。
4.對病理產物的認識
4.1 痰飲。《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周仲英主編的《中醫內科學》中的四飲劃分顯然是繼承了張仲景的學術理論。
4.2 瘀血。《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是瘀血也,當下之。”
4.3 結石。《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5.對飲食失宜的認識
《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疢競起;若不因食而生,茍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云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宜冷之。《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論述了果實菜谷的禁忌及其食物中毒的治療方藥,后世的本草學著作中多列有果實菜谷。
6.對七情內傷的認識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7.其他病因
篇10
類比思維的特點,首先類比思維是在個別或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做橫向的運動,即從個別走向個別,從具體走向具體。這種橫向思維所涉及的兩端事物之間完全是一種表象上的類似,并無任何本質上的和知識上的類屬關系。其次是思維的聯想性。由于在類比思維中不受任何的邊際約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種類界限在兩個看似完全不著邊際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間建立聯系。所以類比思維的可靠性很小,創造性大,能夠充分發揮思維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導人們發現新的知識,探索新的問題。
2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
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原則等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及方法論基礎中的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對正常人體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部分,現分述如下。
2.1對藏象理論的影響首先中醫學將人體五臟六腑與形體官竅,生理心理活動,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聯系起來,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構成了中醫學的藏象系統。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腎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其次借用類比思維對臟腑生理功能進行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臟腑系統與社會系統相類比,不僅說明五臟六腑是統一的整體,同時也闡述了五臟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論中,五臟、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點,而對這些生理特點的認識,同樣是通過類比思維來完成的。總之,類比思維貫穿于整個藏象理論之中。
2.2對經絡理論及氣血運行的影響經絡學說也是中醫學的一部分。經絡理論的構建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如經絡數定為十二,就是從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推理而來,《素問・陰陽別論》說:“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同時,關于經脈中氣血的多少以及氣血的運行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內經》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水相對應類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長短遠近來說明十二經脈之氣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氣候變化對江河之水的影響,來類比六邪氣對經脈氣血的影響,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焯澤……”。
2.3對病因理論的影響中醫學的病因理論是極其豐富和全面的,一般人們將其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和其他病因三個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認識,主要就是通過類比思維而來的。
六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以風邪為例,人們是觀察到自然界的風,善行數變,輕揚上行,并能動搖樹木,因此當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現頭疼,惡風,汗出,游走性關節疼,游走性瘙癢等與自然界風的特性相類似的癥狀時,就認為是感受了風邪的緣故。
2.4對治則的影響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確立,就是因為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陰陽是疾病發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謂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勢利導也是中醫的一個治療原則,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順應病位、病勢特點,以及陰陽消長、臟腑氣血運行的規律,把握最佳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方式加以治療。而其中所涉及的種種病勢也多是采用類比思維的方法加以推論的。如《靈樞・逆順肥瘦》所云:“臨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3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類比法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的哪個部分,都可以看到類比法的痕跡。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類比法自身特點的缺陷性,只注意到兩個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就將其作為推理的前提,從而作出荒唐的推理,這對中醫學的發展將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篇11
劉氏[1]收治382例冠心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與病因關系分析結果顯示:痰濁壅塞和心血瘀阻證型較其他證型明顯增多,分別為40.31%和26.18%;病因分析提示,嗜食肥甘者129例(33.77%),是主要發病因素,其次為情志失調80例(18.36%),嗜煙68例(17.8%),嗜酒56例(14.66%),年老體虛53例(13.87%),其他因素6例。其中男性在嗜食肥甘、嗜煙、嗜酒發病因素上較女性明顯增高,而女性在情志失調發病因素中較男性顯著增多。
陳氏[2]等對近10年來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文獻資料513篇進行分析,認為目前中醫藥界對冠心病的病因病機比較一致的看法為虛損為本、邪實為標、虛實錯雜,其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重在血瘀、痰濁、氣滯。
近年來,對冠心病的病因病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實證著重研究痰瘀互結、損傷心絡;虛證側重研究其與五臟的關系,如心腎陽虛證,心腎陰虛證,或虛實夾雜,心氣虛(陽虛)兼痰濁者多見。
辨證施治
活血化瘀法:韓氏[3]2002~2004年應用丹參活心湯(丹參、川芎、桃仁、紅花、檀香、枳殼、元胡、川楝子、地龍、三七粉等)加減,配合西醫常規用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76例。對照組單純采用西藥(硝酸酯類等)治療82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73%,對照組為76.8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
益氣活血法:徐氏[4]將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均常規服用消心痛、倍他樂克、腸溶阿司匹林。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益氣活血湯(人參、北芪、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三七、當歸等組成)。結果:心絞痛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2%,對照組80%(P
益氣養陰法:喬氏等用益氣養陰法,以生脈散加味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例,1個月后,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改善,心電圖顯示T波低平或倒置及ST段下移的現象有所減輕,血液流變學指標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化痰通絡法:嚴氏等用化痰活血湯(煮半夏10g,丹參15g,竹茹15g,草果4.5g,茵陳15g,藿香6g,蠶砂10g,茯苓12g,三七3g,扁豆10g,厚樸10g,豆蔻4.5g)治療痰濁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37例,與口服消心痛治療30例作對照。結果表明,化痰活血湯在緩解心絞痛、改善中醫證候、改善血流變方面,療效優于消心痛(P
理氣化瘀法:鄧氏等[5]對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證患者160例采用單盲、隨機對照的試驗方法。160例冠心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冠心丹參滴丸組)100例和對照組(冠心丹參片組)60例。結果該藥對心絞痛總有效率為93.33%;對心電圖總有效率為63.33%;對心悸、氣短、胸痛、胸悶、舌紫暗、脈弦有顯著改善作用;對心肌耗氧量有明顯降低作用;對全血黏度、心功能指標EF、SV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心絞痛速效作用顯著,總有效率為86.67%,優于對照組(P
溫陽活血法:李氏選擇冠心病心絞痛患者50例,均服用溫陽活血湯。藥物組成:桂枝10g,葛根15g,細辛3g,高良姜10g,當歸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參20g,紅花10g,五味子10g,郁金1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服,4周為1個療程。結果:對心絞痛癥狀及心肌缺血性心電圖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1.7%和74%。對血脂、血糖、血流變的改善均有顯著的臨床意義。結論:溫陽活血湯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可靠。
討 論
中醫藥在治療冠心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①辨證分型不統一:可能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在綜合四診資料時,有的癥狀與證型有牽強附會之嫌,應該進一步深入探求癥狀(包括體征)與證型的必然聯系,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明確中醫冠心病分型的病理基礎,分型要客觀化、標準化,具有權威性;②觀察治療的病例數較少,有效率可信度較低;③設置對照組不全面,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即專方治療)未進行比較;④實驗研究滯后,因而大部分仍處在經驗階段而未上升到理論階段。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在這方面也顯示出一些較好的苗頭,應進一步研究提高療效。此外,還應探討怎樣在結合中醫辨證論治診治方式基礎上,開展中醫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特別是進行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前瞻性的研究,提高研究論證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永家.382例冠心病中醫證型分布與病因關系.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0,2(4):245.
2 陳一清,吳禮勝.冠心病心絞痛辨證施治若干問題探討.中國中醫急癥,2005,14(7):654-656.
篇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pathogenetic factors such as platelet activation, adhesion, con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blood stasis, whil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tissue necrosis,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etc, are far beyond the etiological category of blood stasis. The toxin or the comb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xin and blood stasis of TCM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rombotic cerebrocardiovascualr diseases. It is significant to recognize and stress the comb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xin and stasis in pathogenicity so as to enrich TCM etiology and improve TCM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cardiovascular and thrombotic diseases.
Key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mbosis; blood stasis
傳統中醫病因學,不僅用直接觀察病因的方法來認識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從疾病臨床表征推繹病因,從而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依據。如《靈樞·本藏》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體,致機體產生病理變化,臨床必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證候)。臨床證候是果,由機體病變產生;病因是病機變化的原因。病因、病機和證候三者之間有必然聯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證候表現亦不同,通過分析癥狀、體征,即可辨識疾病的原因。在傳統中醫臨床發展過程中,病因認識學的每次發展,都會帶來治療方法學的改變和相應疾病治療效果的提高,如溫病學、疫病論及現代血瘀理論的認識等。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基因、蛋白、生物信號轉導通路等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逐漸被認識和發現,現代中醫病因學的研究也逐漸向微觀深入——嘗試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形成和發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認識,由此導致了現代一些疾病傳統治療模式的改變,提高了臨床療效和研究水平。這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學的認識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 中醫病因學發展促進了心腦血管病療效的提高
對于冠心病(胸痹、心痛)和中風等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認識,從古到今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和深入的過程。如對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機的認識,20世紀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匱要略》上焦陽虛,陰寒閉阻,采用宣痹通陽或芳香溫通方藥治療。此后,以陳可冀院士為代表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專家根據傳統中醫關于血瘀致病特點的認識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變,倡導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冠心病[1],創制冠心Ⅱ號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藥用于臨床。同時圍繞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觀病理生理改變和臨床特點,制定冠心病血瘀證病證結合診治規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醫治療效果,促進了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療方法學的創新。有關中風病病因的認識,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強調“正虛邪中”,主張用“風引湯”和“大秦艽湯”治療;其后,逐漸認識到中風為“內風”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風或補肝腎熄風方藥治療;清·王清任則強調半身元氣虧虛,血脈瘀滯不利,并創制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20世紀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為代表的中醫專家,根據中風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結等臨床癥狀及組織壞死、水腫、過氧化脂質積聚等病理改變,提出毒損腦絡的病理概念[2],認為病因為“風”、“火”、“痰”、“毒”、“瘀”互結,并創制清開靈、醒腦靜等方藥用于臨床治療,提高了臨床療效。可見,中醫病因學的研究深入、發展和創新,是中醫臨床防治疾病療效提高的基礎。
2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不僅為“血脈瘀阻”,還有“毒損血脈”
我國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約170/10萬~390/10萬,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由“八五”期間第二位升至“九五”期間第一位[3]。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多是在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基礎上形成血栓,造成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影響組織供血。AS基礎上的血栓形成與炎癥密切相關,兩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一方面,炎癥因子釋放可以誘發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血栓形成也是炎癥激活的主要因素。以往認為血小板主要參與凝血止血和血栓形成,新近則發現血小板本身也是一個炎癥細胞,血小板的活化可介導炎癥細胞趨化、黏附和浸潤,致組織損傷[4,5]。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過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傳統中醫藥學多將其病因病機歸于“血脈瘀阻”,在此認識指導下,形成了理氣活血、益氣活血和溫陽活血等系列治法和有效方藥;但組織壞死、過氧化應激損傷、炎癥反應等病理改變,遠非單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結合傳統中醫有關“毒”邪病因的認識和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的臨床特點,應當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從化聯合致病的病因病機。
高度敏感性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是目前檢測炎癥反應的一個代表性生物標記物,2003年1月美國心臟協會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薦hsCRP為心血管疾病二級臨床檢測指標(證據B級)[6]。炎性反應在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血液致病因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病原微生物刺激等,上述病理因素作用于血管內膜使血管內皮發生結構和功能改變,繼而脂質沉積、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誘導大量炎性因子產生,促進炎性細胞活化,造成血管內膜發生慢性修復性炎癥反應[7,8];而炎癥又是誘發AS斑塊不穩定和斑塊破裂的一個主要原因。斑塊破裂,激發血栓形成,堵塞動脈管腔,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腦梗死及周圍動脈血栓栓塞等嚴重臨床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生[8]。
針對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現代醫學采用抗血小板、靜脈溶栓、動脈溶栓、經皮動脈介入和冠狀動脈搭橋等方法治療,雖多數能達到開通堵塞及狹窄血管和恢復缺血區域血流的目的,但目前仍存在許多無法真正解決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1)上述方法仍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后的補救措施,即使治療及時,罪犯血管的堵塞已不同程度地損傷了機體組織[9];(2)目前介入治療方法針對的是較大的主干血管,無法真正解決“組織無復流”和“緩慢復流”現象[10,11];(3)動脈血栓形成致組織變性壞死、炎癥細胞浸潤、氧自由基爆發和細胞凋亡等連鎖病理反應,皆可嚴重影響相關臟器的功能和臨床預后。可見,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組織變性損傷是動脈血栓性疾病的必然結果,貫穿整個病理過程的始終。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的臨床特點和血栓閉塞引發的組織損傷壞死、炎癥瀑布反應、氧化脂質沉積和細胞凋亡等病理損害,與中醫“毒”邪致病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直中臟腑和腐肌傷肉等特點多有相似之處。因此,將“瘀”、“毒”兩種病因結合,可更全面地詮釋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更有利于指導心腦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中醫治療。一些小樣本臨床觀察表明,清熱解毒方藥在防治不穩定性心絞痛和腦卒中方面具有一定臨床療效[12,13]。我們采用不同活血化瘀中藥配伍干預ApoE基因缺陷小鼠AS不穩定斑塊形成,證明活血解毒中藥消減和穩定AS斑塊的作用優于單純的活血化瘀中藥[14,15],以效析因,從實驗角度也證實了“瘀毒”病因兼夾在動脈血栓性疾病發病中的作用。
3 瘀毒病因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過程中的互結從化
“瘀”、“毒”作為病因,皆具有兼夾性和依附性,它們既可是疾病的病理產物,也可是致病的病因。毒邪致瘀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毒邪煎熬血液,血凝成瘀;(2)毒邪傷絡,血溢成瘀;(3)毒邪傷津耗陰,陰傷血滯為瘀;(4)毒壅氣機,血脈凝滯;(5)熱毒損臟,血行失司。另一方面,瘀血阻滯脈絡,血行緩滯或不循常道,溢出脈外,瘀久不消,組織器官變性壞死,則蘊化成毒。由此可知,“瘀”、“毒”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可相互從化,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其中,“瘀”為有形之灶,“毒”為病情轉變和惡化的關鍵。如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基本病理改變是AS造成冠狀動脈固定性狹窄,其心絞痛發生的誘因、疼痛性質、部位和緩解方式在相當一段時間維持不變;冠狀動脈內一旦由穩定性AS斑塊(固定性狹窄)轉變為不穩定斑塊,繼發血栓形成,則病情發生急劇變化,心絞痛程度加重,持續時間延長,甚至出現心肌梗死、猝死等嚴重心臟事件,病情轉為“兇險多變”。綜合“瘀”、“毒”互結致病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劇烈、固定性刺痛、出血、厥脫、昏迷,舌紫絳而暗有瘀斑或紫黑、舌苔厚膩或垢膩,脈澀、結代或無脈等;其次可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萎甲紫、狂躁善忘、口氣臭穢、青筋暴張等。從相關文獻資料中歸納“瘀”、“毒”致病的臨床表征,審癥析因,也可發現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大多有“瘀”、“毒”致病的臨床癥狀,且二者常交互存在,“瘀”中有“毒”,“毒”中有“瘀”。見表1。表1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的臨床表征和微觀病理改變
注重“瘀”、“毒”病因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致病過程中的互結、從化,在傳統中醫病因學理論指導下認識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采用現代流行病學和信息生物學方法,總結歸納中醫宏觀臨床表征變化和微觀病理生理變化的相關性和演變規律,從“毒”、“瘀”互結從化角度研究總結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新的治法和方藥,進而按照現代循證醫學要求客觀評價不同活血解毒配伍中藥的臨床療效,反證“瘀”、“毒”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中的作用,對豐富中醫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機理論,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是一非常值得探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Chen KJ, Li LD, Weng WL, et al. Studie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Xin Nao Xue Guan Bing Za Zhi. 2005; 3(1): 12. Chinese.
陳可冀, 李連達, 翁維良, 等. 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5; 3(1): 12.
2 Li PT, Wang YY, Huang QF. The hypothesis of the injury of brain collaterals by toxins and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1; 24(1): 1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澎濤, 王永炎, 黃啟福. “毒損腦絡”病機假說的形成及其理論與實踐意義.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 24(1): 16.
3 Chi M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rombology.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15. Chinese.
池明宇. 中西醫結合血栓病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5.
4 Wagner DD, Burger PC. Platelets in inflammation and thrombosi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3; 23(12): 21312137.
5 Ruggeri ZM. Platelets in atherothrombosis. Nat Med. 2002; 8(11): 12271234.
6 Pearson TA, Mensah GA, Alexander RW,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3; 107(3): 499511.
7 Kovanen PT, Kaartinen M, Paavonen T. Infiltrates of activated mast cells at the site of coronary atheromatous erosion or ruptur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1995; 92(5): 10841088.
8 Feinbloom D, Bauer KA. Assessment of hemostatic risk factors in predicting arterial thrombotic event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 25(10): 20432053.
9 Li JZ. Attention to arterial thrombotic diseases.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1): 23. Chinese.
李家增. 關注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1): 23.
10 Porter TR, Li S, Oster R, et al.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no reflow demonstrated with intravenous perfluorocarbon containing microbubbles following restor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3 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1998; 82(10): 11731177.
11 Kenner MD, Zajac EJ, Kondos GT, et al. Ability of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during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o predict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t onemonth followup. Am J Cardiol. 1995; 76(12): 861868.
12 Wei JL. Hypothe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xic heat and apoplexy.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3; 26(1): 711. Chinese.
魏江磊. 中風熱毒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3; 26(1): 711.
13 Lu XH. Clin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n treat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by Huanlian Jiedu Capsul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5; 29(6): 45746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盧笑輝. 黃連解毒膠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5; 29(6): 457460.
14 Wen C, Xu H, Huang QF, et al. Effects of herbs of activation blood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rphology in ApoE genedeficient mice. Zhongguo Bing Li Sheng Li Za Zhi. 2005; 21(8): 1640. Chinese.
篇13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1043-02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模式的改革,注重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中醫學愈來愈受到重視,而中醫基礎理論則是學習中醫的基礎學科之一。近年來隨著教改的深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日趨豐富。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改革對于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新世紀中醫藥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07年以來,在從事教學過程中主要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與實踐,現就這兩個方面做一淺探。1.教學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但是由于其內容抽象古樸,文字簡練而哲理深奧,對于由高中數理化學習而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難于掌握其精要。故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根據教學大綱、課時安排等,制定討論課時次數、內容、時間等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尤其是學生的實際學習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根據近幾年教學實踐認為,對中醫理論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病機等章節由教師講解為主。在講解過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上單一的理論知識,適當的加入病案,對某些教學情景的具體描述,來增加同學的學習興趣,便于其理解。此外,我們也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病因病機學說中,對情志疾病的講解中,可以先講述范進中舉而發瘋的故事來講解“過喜傷心”。而針對其他章節,如第一章中的精氣學說、第六章中的其它病因、第九章中的養生等均可由學生自學,由教師布置自學思考題,并對要點難點給予提示。組織課堂討論檢驗自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主動獲取和應用知識信息的能力,如:平素意外傷害病因、治未病與現代預防理論相結合等等。2.教學方法
傳統的中醫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形式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具有信息量大、教學面寬,知識點集中準確等優點。在教改探討中我們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重視現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的熱情和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