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體育鍛煉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高中生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F象的產生。本文選擇了“體育鍛煉與高中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一專題研究,旨在對造成青少年心理壓力的誘因及其解決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并比較廣州和北京兩地的異同點,以探討不同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并分析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不經常參加者在心理壓力的誘因和困擾程度上的差別,進一步探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以便尋找有助于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二、研究方法和對象
1.問卷調查法。本研究采用張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況問卷調查”對京廣兩地的2009名青少年進行調查(該調查問卷已被社會和體育科研部門認可)。共發放問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達98%。去除無效問卷32份,有效問卷1936份,內容效度為8.43,問卷調查效度較高。為保證問卷調查的信度,通過對136位學生像個兩星期的反復測驗,r=0.957,(P
2.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和期刊以得到豐富文獻資料及理論依據。
3.數理統計法。調查所得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統計處理軟件程序進行分析處理。
4.測試對象。北京4個城區的普通中學,從高一到高三年級的1040名16-19歲的學生,廣州地區的969名16-19歲的學生,共計2009名測試對象。調查中我們將那些每周除體育課之外,還參加體育活動2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受試者列為經常運動群體,不足上述要求者為不經常運動群體。對這兩類群體進行測試分析對比。
三、結果與分析
1.京廣兩地青少年心理壓力的誘因及其困擾程度對比。我們根據當前的社會現狀將有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壓力的種種因素歸納為12種,即1.家庭,2.學業/功課,3.考試,4.同學關系,5.師生關系,6.朋友關系,7.生理問題,8.金錢/經濟,9.個人前途,10.情感問題,11.環境污染,12.黑社會。讓受試者根據每種因素對自己心理的困擾程度由輕到重進行回答,將回答的結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按地區來看,北京和廣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壓力的人均在80%以上。從困擾程度來看(表1),除了環境污染一項北京學生得分高于廣州之外,其余項均是廣州學生得分高于北京。兩地前3位誘因完全一樣。
表1 青少年心理壓力的幾個主要誘因對比
2.參加體育鍛煉與心理壓力誘因及其困擾程度的比較。通過對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情況的調查,將受試者分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者和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者兩個群體。表2是北京地區1040名青少年不同運動群體心理壓力困擾程度的比較情況,可看出在12項壓力誘因中有9項是不常參加運動群體的壓力困擾程度高于運動群體,并在前6項主要誘因上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表2 北京青少年中運動與不運動群體主要心理壓力困擾程度對比
表3是廣州地區969名青少年不同運動群體心理壓力困擾程度的比較情況,可看出在12項壓力誘因中有10項是不常參加運動群體的壓力困擾程度高于運動群體,并在第1、2、3、4、6、7、9項主要誘因上呈現出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參加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緩解和減輕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經常合理地參加體育運動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表3 廣州青少年中運動與不運動群體主要心理壓力困擾程度對比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1)北京和廣州兩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在困擾程度上廣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誘因是考試、學業、個人前途、家庭、金錢和環境污染等;(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青少年其心理壓力明顯低于不經常參加者。
2.建議。(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2)學校應適當增強青少年體育運動鍛煉,促使其身體和心理能夠正常、健康地發展;(3)學校除了注重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還應全面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青少年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藍皮書》[J].檢察風云,2006(8);
[3]歐陽霞:《青少年性心理發展的性別差異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篇2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3
一、前言
本人通過訪談、調查研究,發現體育教育專業同學在耐力性、柔韌性、爆發力、身體協調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差距較大,特別是不同省份同學之間的差距,除了在考慮自身素質之外,其進校時的基礎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高中訓練模式的不同,導致了同學之間在技能目標達成性的不一致,其結果是在進入體育教育專業后出現這種差距。大學和高中的教學不應該出現斷層,而應該緊密聯系起來(特別是對于報考體育教育專業的這個群體)。只有這樣,才能在進入體育教育專業過后,能更快的、更好的融入到學習中去,少走彎路,在同學競爭中占有優勢。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貴州省黔東南州應屆高三或者往屆體育生,即是參加2011年體育高考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檢索以及有關著作和論文等資料的收集,了解貴州省體育生培養的資料,總結前人已有的經驗和成果,并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
2.問卷調查法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編寫了《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的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對五個學校共發放117份問卷,回收問卷117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17份,有效率100%,有效問卷中,男生96人,女生21人。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關于當前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高中階段訓練的研究如下:
(一)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人群的特點
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省人群特點的分析,從性別民族、年齡結構、城鄉、是否應屆生、所讀中學是否重點等方面來分析和了解。
從表2可以看出,在體育生人群中,男性占了很大的比重,少數民族也有很高的比例,且大部分都來自農村,比較偏遠而經濟也比較落后的地方,在應屆體育生中,占的比例為63%,說明體育生競爭也很大,無論是在文化成績還是專業素質都面臨很大競爭。 在所抽查的學校中,有37.6%的學生屬于重點中學,可以看出;重點中學自身的優勢和生源的質量都是取決定性作用的。
(二)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訓練的目的和動機
學校高中體育考生的訓練是以升學為目的,但是在這大背景下,又各有所不同,表現在文化成績太差,別無選擇;熱愛體育,豐富業余生活;給自己弄個雙保險,多一個選擇;增強體質,參加一些比賽和其他等方面來理解和分析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訓練的目的。
從表3可以看出,“文化成績太差,別無選擇”是男生和女生選擇的主要因素,幾乎是占到了53.8%,為了能升學,進入大學學習,是學生選擇成為體育生的最主要因素。
(三)影響當前貴州省黔東南州體育生訓練的主要因素
1.場地設施的落后和不足
在對于學校場地設施和場地滿意度的調查中,從圖1可以看出,只有5%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梢钥闯?,貴州省黔東南州學校場地和設施是比較差的。
2.學生心理負擔過重
體育生在面對繁重的學習和訓練壓力,無論是學習還是訓練,都不能松懈,否則會進入一個好的大學繼續學習的機會,甚至是失去這個機會,對于他們其心理負荷可想而知。
從表4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學習和訓練壓力下,其心理負荷是很大的,其中在“壓力非常大”選項中,男、女生都超過了60%。在把握體育技能和文化知識成績好壞的基礎上,學生制定目標層次的不同,也是能解釋“壓力非常大”的比例高的原因。
3.體育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從表5可以看出,在“體育老師技能水平”和“體育老師訓練方法”這兩個選項中,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最高,都超過了60%,其次在“體育老師責任心”和“體育老師交流和溝通能力”的滿意度中,不滿意度也都超過了40%,可以表明對于體育老師整體素質的不滿。
4.體育理論知識的缺乏
通過走訪調查以及自己的經歷,發現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體育教師都注重在技術技能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而在體育理論知識方面涉及較少,學生大多是被動地服從教練在訓練方面的指揮,更缺少主動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對動作技術原理和運動訓練規律不能很好地理解。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高中學校資源不能滿足學生訓練需求
(1)學校場地和設施有限
由于受當地教育部門的財政情況的影響以及領導重視程度的制約,中學階段的場地器材相對缺乏,客觀上影響了訓練手段的實施。
(2)高中體育老師水平較低
高中的體育教師在大學畢業以后,培訓和進修的時間和機會較少,導致體育教師普遍與現有的科學理論相隔較遠,很多教師還是沿用上一輩體育教師相對較差的訓練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這不利于學生的運動素質的全面發展
(3)缺乏對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
體育教師注重在技術技能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而在體育理論知識方面涉及較少,學生大多是被動地服從教練在訓練方面的指揮,更缺少主動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對動作技術原理和運動訓練規律不能很好地理解。
2.學生心理壓力大
高中體育生必須一邊學習一邊訓練,時間和精力上的有限性,加之升學壓力的影響,導致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過重,這也使訓練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3.省體育考試項目設置的不合理
省體育考試政策的實施不僅直接影響到體育生平時訓練的內容和方式,同時還會影響到的選拔和招生的質量,所以說省考試的政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是當前貴州省體育考試的政策其綜合性、系統性和其他發達省份相比較,還有一定差距,這也間接的影響到體育生在進入體育教育專業學習的質量。
(二)建議
1.建立高中教練員的培養體制
教育部門要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相關的體育部門應該建立高中教練員的培養和進修制度,并定期舉辦教練員培訓,以提高教練員的科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2.給學生們適當的減壓
教練員和班主任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訓練的同時或課下時經常和學生進行交流,并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3.重視學生的協調性、柔韌性的發展
有意識地在訓練過程中安排提高學生協調性和柔韌性的訓練內容,以此發展學生的協調柔韌能力。對不同的運動項目應該設計不同的協調性和柔韌性的練習內容及相應的訓練負荷。
4.加大宣傳體育教育知識
高中學校體育老師可以適當的在平時訓練和學習中加大宣傳體育教育知識和課程結構,甚至舉辦關于“認識體育教育”為主題的展覽或講座,使體育生能初步了解和認識體育教育。
5.實施科學的、綜合的考試政策
可以適當的借鑒其他省份的考試政策,在結合本省的情況,制定一個完善的、合理的、科學的、綜合的招生政策,如能在素質項目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專業項目,能包括身體爆發力性項目、耐力性項目、協調性項目、柔韌性項目以及球類項目等等。并在全省中小學體育課堂積極推廣和普及這些體育項目,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體育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6.
篇4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十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5
近年來,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使高中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增強學生體質、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已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和趨勢。為了探討湖州市吳興區高中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發展的關系,作者對湖州市吳興區湖州一中、湖州二中和湖州中學三所學校的學生做走訪調查,更全面地了解了高中生體育鍛煉的現狀,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并對以上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提出發展性建議,以期共同提高。
二、 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
1.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分析
高中生作為生機勃勃的一個群體,有強烈的參與體育鍛煉的欲望。絕大部分高中生都有積極的行為傾向,只有少數對體育鍛煉產生抗拒的心理。
2.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長久性
可以肯定地說,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有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思想傾向。這也與他們現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相吻合,該階段的學生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體能恢復能力,所以傾向于高頻率地參加體育鍛煉。
3.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長
高中生普遍接受短時間、小強度的體育活動,這也是因為高中生的體育鍛煉受到許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例如學校管理、學業壓力、家長約束等。根據這一特點,學校在針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作計劃安排時,可以在“健康第一”的標準下,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水平。
4.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
第一,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以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第二,學生體育鍛煉是為了放松心情、釋放壓力,或是能順利通過體育考試,為自己的學業加分。此外,也有其他的體育鍛煉動機,包括希望獲得同伴的認可、贊賞,在心理層面上得到滿足。
5.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
場地和器材仍然是制約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說明學?,F階段所擁有的體育活動區域和已購置的體育運動器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時間、同伴、自身的身體機能都對學生體育鍛煉的效果產生影響。
6.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類型
在運動項目選擇方面,男生明顯傾向于激烈并具有對抗性的大球類項目,而女生則選擇健美操、跳繩或者慢跑、散步之類的體育運動項目。男女生的共同點則體現在不愿意選擇機械乏味的中長跑項目。
7.學生忙碌時對體育鍛煉的安排
結果顯示,高中生忙碌時首先會選擇減少鍛煉,以便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面對學習等種種壓力。其次是因為只有少數高中生能擠時間堅持鍛煉,這類高中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欲望強烈,并且都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8.學生對生活狀態的感受
高中生處于學習記憶的高峰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需要記憶的知識較多。在每天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偶爾感覺壓力存在的學生占大多數,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在面對節奏如此之快的學習生活時經常感覺到壓力,少數的學生則沒有覺得有壓力。
9.學生在生活中出現的情緒種類
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情緒類型多樣化。首先,自我意識的發展顯著。其次,出現了情緒情感的兩極性特征。有些學生會感覺到未來很迷茫,出現了抑郁和敵對情緒,還有的表現出煩躁、不安等情緒,但也有面對生活保持愉悅心情的學生,并且對生活充滿希望。
三、結論和建議
1. 結論
(1)體育鍛煉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增強其自信心。
(2)高中生體育鍛煉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傾向,所以在高中生的體育鍛煉指導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觀差異,需要區別對待不同的體育鍛煉觀念,才能正確引導不同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
(3)湖州市吳興區大多數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是為了應試教育,或者是希望增強自身的體質,為此我們應該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提升到增進心理健康的層面,把體育鍛煉作為一種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其終生受用。
2.建議
(1)學校應加強對單項體育項目的指導,使學生體育鍛煉的內在動機和主觀傾向成發散型,拓展學生體育鍛煉的項目和參與方式。
(2)加快體育鍛煉的場地建設,加大運動器材的購置量,減少客觀原因導致的學生無法正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
(3)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篇6
課外體育活動課是學校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主要途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只有擁有了良好的體魄才能進行更好的學習,但高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重視文化學習,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難以保證,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和鍛煉減少,普遍出現體質下降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對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關注,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課外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復習、鞏固體育課內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而且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也是開展學校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組織形式,對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和培養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有重要意義。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郴州市省重點高中生。本研究從郴州市區、永興縣、選取4所省重點高中,每個學校選取100學生,共計400名在校學生。
共發放問卷440份,其中學生400份,回收368份,回收率90.05%,其中有效問卷350份,有效率80.76%;體育教師40份,回收38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34份,有效率97.84%。
3 結果與分析
3.1 郴州市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
郴州市省重點高中生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重要性認識態度是良好的,對參加體育課外活動意向比較強烈,他們已經認識到健康身體是日常的學習、生活的重要保障。
3.2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動機
高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在走向成熟, 能夠獨立思考,同時,學校體育的娛樂性正逐漸被學生所接受??傊?,郴州市高中生體育鍛煉的動機積極的、健康的、多樣的,男女動機傾向性有所不同。學校有必要繼續對學生的動機加以引導,更有效的。
3.3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度
從課外體育活動動機的調查結果來看,郴州市省重點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程度令人滿意, 但從實際參加體育活動的頻度調查結果來看,郴州市省重點高中學生直接性體育活動行為欠缺, 體育鍛煉數量不足、 頻度低特征彰顯, 這種現狀顯然難以達到令人樂觀的體育活動效果,說明解決現今體育教育中的這一大難點, 還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3.4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選擇
通過調查 ,男生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是籃球、足球 、羽毛球還有武術。而女生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是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男生在選擇運動項目上喜歡集體性、對抗性強的運動項 目,而女生則比較喜歡沒有身體接觸的、對抗性弱 ,符合她們生理特點的運動項目。[9]一些被列入體育教材的傳統內容如田徑、體操等都不受學生的歡迎。因為這些項目練起來枯燥乏味而且非常辛苦,學生們聽起來就害怕。教師應該把那些內容教材化,減低要求,增加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多組織比賽,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要 ,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
3.5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地點分布情況
郴州市高中生課外體育活動地點選擇呈現出高度的集中趨勢。由表8可以看出,學校體育場館成為高中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這符合高中生日常生活特點。郴州市省重點高中學校里的體育設施也比較完善。所有高中都有自己的塑膠跑道和體育館。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選擇在校內的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既方便又經濟適用。所以本校場館成為高中生的首選,存在著必然性。
3.6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高中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和同學朋友一起 煉”“自己獨自鍛煉”、“去校外俱樂部進行鍛煉”、“和家人一起鍛煉”“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五種。
3.7 郴州市高中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
影響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是由于缺乏場地 器材,設施和學習負擔重、沒有時間等因素所致, 這說明體育運動場地、 器材設施的不足, 已成為阻礙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同時,學校在學生的總體培養目標上,仍以文化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學生課業負擔較重, 嚴重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主觀上是由于沒有興趣無必要等因素所致, 這說明我們學校體育的教學、 體育活動場所的開發利用、 運動項目開展的種類和形式等,還不能完全符合學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還不能夠吸引或激發更多的學生主動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
4 結論
(1) 郴州市重點中學高中學生基本認識到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性。
(2) 學生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動機是多層次的, 普遍認為對文化學習有促進作用,所喜歡的項目有男女性別差異。
(3) 學校體育場館成為郴州市高中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內的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既方便又經濟適用,通過對郴州市高中生組織形式的調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更喜歡與朋友。同學一起進行體育鍛煉,這說明高中這個階段的學生還不夠獨立,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還沒有養成。
(4) 影響學生參加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因素還是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 無自由支配的時間,因而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其組織形式還有待改進:①加強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②學校與家庭加強對體育的重視;③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④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評價體系;⑤充分考慮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⑥改善體育場地設施。
參考文獻
1 徐曉華. 我市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 內蒙古體育科技, 2006,(02)
2 陸俊.北京城區和農村小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的調查研究[D]. 首都體育學院2008
篇7
體育運動主要是通過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產生高于平時的能量從而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而通過體育運動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解決心理亞健康問題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在實踐中也得到了相應的證實。本研究著眼于高中生體育與心理的相互關系與影響,重點對高中生體育運動之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出論述分析。
一、高中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高中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能夠極大地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體育運動對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有如下幾點:
1.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能夠極好地調節情緒。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高中生通過體育運動,精力得到釋放,壓力得到發泄,這樣給自身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和喜悅感能夠有效地調控高中生的情緒,對改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可以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高中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形成人際關系的重點階段。但是由于課業負擔過重,包括家長和老師在內都很少關注高中生的人際交往問題,而只把精力投向了學生的成績。通過參加體育鍛煉,高中生的人際關系能夠得到更好地協調和發展。
3.高中生體育鍛煉還可以有效促進認知水平的進步。所謂認知水平指的是學生的反應速度、精力集中度和思維活躍度。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高中生在反應速度和集中精力上都相比于不經常參加鍛煉的學生表現更好。體育運動能夠有效地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同時放松身心和大腦,讓高中生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
4.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還可以有效促進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個人意識的形成。在對600多名高中生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可以在注意力、記憶力以及思維能力上得到穩步提升,同時還可以使得性格更加開朗,由于高強度學習帶來的疲勞感也能有效消除。同時,在體育運動中高中生能對自我表現做出一個評價,從而實現自我意識的建立。
5.高中生的體育運動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在運動中經常會出現困難和挫折,有時會出現挫敗感,甚至還會受到傷病感到疲勞。但是這些都可以在運動中得到緩解解決,而在這一過程中高中生的意志品質也得到了加強和提升。
二、案例分析
1.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高中生體育與心理的相互關系與影響研究
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是無錫市四星級高中,本研究選取6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然后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運動情況觀察后再對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測試,最終形成結論。
在體育運動干預前對該校學生心理情況進行的測試時,我們發現有8%左右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問題,28.58%的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抑郁、煩躁、強迫癥、偏執以及人際關系冷漠等。
在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的體育運動中,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自身健康,此外還有在保持體形、愉悅身心、放松壓力等方面的訴求。而學生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則主要集中在跑步、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項目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該校通過體育運動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的學生心理狀態明顯好轉,心理疾病也都有效緩解。同時,通過對比研究,我們還發現,經常性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心理情況要遠遠好于不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
篇8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陽谷縣重點高中課余體育鍛煉現狀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本論文研究的需要,在電子閱覽室CNKI等數據庫中進行搜集閱覽,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30余冊。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論文研究的需要設計問卷,經過反復修改后,以陽谷縣幾所重點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參與業余體育鍛煉的認知情況。發放問卷150份,并在2012年2月發放調查問卷,及時進行回收及整理。
1.2.3數理統計法。將搜集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Exce12003進行數據錄入和數據管理,對調查問卷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陽谷縣的3所重點高中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采取隨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參加體育鍛煉的男生8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7%;女生6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3%,可以看出在參加鍛煉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不愛運動,很少參加體育鍛煉。
2.2陽谷縣重點高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
2.2.1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分析。課外體育活動形式豐富,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高中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情況,在問卷中設計了10個項目供學生選擇,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籃球(75%)、乒乓球(65%)、足球(38%)、羽毛球(36%)、慢跑(35%)。球類在高中男學生中是非常受歡迎的。交談中可知:男生更喜歡運動強度大,拼搶激烈,競爭性強的集體項目;女生比較喜歡的體育項目大都活動量小,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目的是達到愉悅身心緩解學習壓力。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體育項目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歡迎。
2.2.2中學生每次參與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分析。從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上看:持續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有35人,占總人數的23.33%;30-60分鐘的人有80人,占總人數的53.33%;60-90分鐘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20%;90分鐘以上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3.34%。從國家的“每天鍛煉一小時計劃”的要求來看僅有23.34的人達到,可見,陽谷縣重點中學的學生大多數達不到這個要求,體育鍛煉時間投入不夠,極大的影響了體育鍛煉的效果,達不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
2.2.3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陽谷縣高中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動機并不單一,屬于多元化。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集中在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選擇此項的有11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6.67%;緩解學習帶來的緊張壓力起到放松效果的有8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6.67%;掌握某項專項技術、發展個性的有5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6.67%;為了消遣娛樂的有4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8.67%。說明陽谷縣高中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動機是比較明確的,同時也是比較合理的。
2.2.4陽谷縣重點中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調查。男生認為課外體育鍛煉對身心有益的有7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0%,女生認為體育鍛煉對身心有益處的有3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4.67%,對于體育鍛煉認識一般的人總共有3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0%,認為沒有益處的有8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33%,通過男、女認識的對比來看,男生比女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更加深入,調查充分說明大多數認為體育鍛煉會對身心帶來益處的學生比那些認為沒有益處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多,次數多,項目多。
2.3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
篇9
一、當前高中生課余體育鍛煉情況
根據2015年底抽樣調查顯示,高中生在體育鍛煉方面的時間較之2014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有52%的學生坦誠自己平時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有27%的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缺乏持續性。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課余堅持體育鍛煉的情況不容樂觀,造成這一現狀主要與三個方面有關。一是缺乏鍛煉意識。許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根本就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他們認為只要不生病就是身體好,對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功能認識不足,沒有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將體育鍛煉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缺乏堅持鍛煉的意識與習慣。二是缺乏吃苦精神。體育鍛煉活動是一項體力消耗較大的運動,無論是跑步還是打球、游泳等,對體能都是一次挑戰。許多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體育鍛煉中沒有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例如,跑步鍛煉里程稍長一點就氣喘吁吁,或是春秋兩季尚能堅持,烈日炎炎的夏天或寒風凜冽的冬天則失去了體育鍛煉的激情和動力。三是缺乏充足時間。高中階段是學生求學生涯中最為緊張的階段,不僅學習壓力較大,而且學習時間的運用也非常緊湊,甚至達到點滴時間都被各學科的教學所“瓜分”。在這一背景下要求學生長時間地進行體育鍛煉,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缺乏了充足的時間作為支撐,許多高中生平時也就懶得進行鍛煉,久而久之,體育鍛煉就離他們越來越遠。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中生體育鍛煉人數少、時間短,既有客觀條件上的制約,也有學生主觀方面的因素。
二、因地制宜地提高課余鍛煉的實際成效
在高中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將身體素質鍛煉作為重要內容,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課余鍛煉的成效。引導學生明白鍛煉的重要意義。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通俗易懂,但并非所有學生能深刻理解和領會,所以教師要通過生理學、運動學等方面的知識給學生介紹體育運動的重要性。體育鍛煉不僅是塑造完美體型、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錘煉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體育鍛煉的積極意義,從而使他們愛上體育鍛煉。指導學生針對性地制定鍛煉計劃。高中生時間很緊張,所以要周密制定鍛煉計劃,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等制定鍛煉方案,既要考慮到運動的方式方法,又要兼顧到運動量,突出每一位學生重點需要鍛煉什么。學生需要鍛煉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需要鍛煉耐力,有的需要鍛煉爆發力,有的需要通過體育鍛煉來塑造完美體型,有的需要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防御疾病,等等,無論哪一個方面都要在個性化鍛煉計劃中充分體現出來。要求學生見縫插針地實施鍛煉。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教師在制定鍛煉計劃時一定要強調見縫插針,利用零散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對鍛煉的方式方法、鍛煉的動作等進行調整。例如,早飯前的時間可以進行幾分鐘小慢跑,睡覺前可以在床上做一些俯臥撐、仰臥起坐,平時上下樓的時候注意速度,這些方面對學生而言也是鍛煉。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平時學習生活中的點滴時間,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體育鍛煉,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始終處于一種有緊有松的合理狀態。培養體育骨干,營造班級運動氛圍。在體育教學中發現,有的班級里愛好運動的同學如果同時號召力也強的話,那么整個班級就會呈現良好的運動氛圍,反之,個別同學出現扭捏情緒時也會帶動一大部分同學抵觸鍛煉。因此,培養優秀的體育骨干對高中生的課余鍛煉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傳授學生鍛煉的技巧方法。體育鍛煉活動在學生的生活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體育鍛煉也要講究技巧,教師要從專業角度對學生進行輔導,例如慢跑快走等方式都可以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對減肥的幫助非常明顯。當然,早晨空腹進行跑步也可以加大能量消耗,這些方面的指導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鍛煉技巧,從而在實際訓練中提高機體機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在課余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要讓他們鍛煉身體,掌握一定的體育運動技巧,同時還要注意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讓他們將體育鍛煉作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對于高中生而言,將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當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時,運動就會長久下去,他們的身體狀態就會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
三、結語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鍛煉量不足、鍛煉興趣低下等問題,廣大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從內心重視體育鍛煉,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鍛煉,以便更好地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
作者:魏春燕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篇10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萍中、二中、七中、八中、蘆溪高中和大安中學,共6所高中的120名學生(每個學校2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生各60人。
1.2研究方法
1.2.1 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3份(其中男57人、女生56人),回收率達94.17%。其中有效問卷109份(其中男生54人、女生55人),有效率為90.83%。并將所有資料進行分析和統計處理。
1.2.2 文獻法
查閱了國內學校體育課外活動相關的文獻資料20多篇,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綜述分析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萍鄉市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
2.1.1 萍鄉市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認知
根據統計萍鄉市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興趣很大的占57.8%,興趣一般的占29.36%,沒有興趣的僅占12.84%。
2.1.2萍鄉市高中生每周參加課外活動的次數
萍鄉市高中生每周參加課外活動的總人數109人,三次以上的人數為19人,2-3次為28人,1-2次為52人,從不參加的有10人。
2.1.3萍鄉市高中生每次課外體育鍛煉持續時間
數據顯示,萍鄉市高中生一周參加體育活動1-2次的占調查總數的47.71%,從不參加的占調查總數的9.17%,兩項合計達56.88%,可見大多數萍鄉市高中生體育活動頻度較小。每次參加體育活動(不包括體育課)15-30min的占調查總數的35.77%,15min以下的占調查總數的28.44%,兩項合計達64.21%,可見大多數萍鄉市高中生的體育活動時間較少,距每人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鍛煉時間不足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2.1.4萍鄉市高中生課外活動項目的選擇
數據顯示,高中生參與體育活動項目選擇排序為:籃球56人(51.38%),羽毛球26人(39.45%),乒乓球38人(34.86%),足球33人(30.28%),跑步29人(26.61%),排球26人(23.85%),健身操19(17.43%),武術17(15.6%)。球類項目被優先選擇,表明球類項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戲性、競爭性和良好的健身價值深受他們的喜歡。
2.1.5萍鄉市高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地點的選擇
體育生活空間是影響體育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體育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高中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場所以學校公共體育場所為主,占被調查總數的76人69.72%,這比較符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特點。除學校外,選擇社區、公園、空地等其它場所進行鍛煉的高中生也較多。學校和有關部門應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體育空間資源,積極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通過與部分體育教師、學生進行訪問調查表明:大部分學校領導、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的發展,一半以上高中生認為文化課負擔過重是影響他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首要因素,其次就是缺少適宜運動項目和場地器材、學生身體差等因素。盡管我們國家早已倡導給學生減負,但是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的時間搜給大量的作業占去了,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明顯不足。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萍鄉市高中生大部分萍鄉市高中生對課外體育活動有較明確的認識,大多數肯定了體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體育活動項目選擇具有多元化趨勢。
(3)對體育場地資源利用不夠充分。
(4)多數學生已形成終身體育觀。
3.2 建議
3.2.1加強學校對課外體育活動政策的投入
(1)加大學校場地資源投入。
(2)完善學校體育設施。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
3.2.2加強學校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意識的培養
(1)加強由體育認知向體育行為轉化的培養。
(2)推行素質教育,注重體育能力的培養。
篇11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升學率卻是學校被家長、社會甚至是教師自身所認同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除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外,以學習成績來判定學生學校表現的這種思想還有待于轉變。基于此,大部分學生不重視體育鍛煉,更多的將多余的時間用于文化知識的學習。研究發現,在高中學校中,只有少部分人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所占比例不超過13%;約有23%的人偶爾進行體育鍛煉,但有超過50%的學生幾乎不進行體育鍛煉。因此,高中生的體育鍛煉非常缺乏主動性,使學生對體育缺失興趣,最終不利于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1]
二、高中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影響因素
1.學生自身因素
“體育就是浪費學習時間,而且特別累?!边@是長久以來學生對體育鍛煉活動的誤解,這也導致大部分學生體育鍛煉提不起興趣。很多學生僅是因為喜歡某一運動項目,而參與體育鍛煉。要是中途再受到某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則會立即停止鍛煉,終身體育意識就會成為“紙上談兵”。加上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完善,對問題判斷易片面化,所以想要學生自覺加強體育鍛煉,必須要有老師的正確引導。[2]
2.教師方面因素
高中生終身體育的形成,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高中體育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并在教學中采用持之以恒的體育態度,這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合理指導,使其形成科學的體育意識,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學生收獲了喜悅,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也會變得濃厚。相反,若教師缺乏專業的體育知識,不能正確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學生由于沒有掌握運動技能,則會盲目進行,進而發生運動損傷、運動傷害等不良現象,長此以往,學生便對體育失去興趣,體育意識也日漸下降。[3]
此外,高中體育教師應對國家的教育方針、相關教育科學知識有較充分的了解,才能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進行更科學的引導,提高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4]
三、高中體育教學與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措施
1.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終身體育的形成奠定基礎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促進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和從事體育活動。高中生身心發展幾近完善,對任何事物都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和興趣,同時具備了從事任何體育鍛煉的身體素質。如果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將得到有效的培養。當前體育課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學者探索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體育課教學模式,將競技與游戲有效結合起來,實現了體育課教學的趣味性,深受高中生的喜愛。由此,今后高中體育課教學,應該順因趨勢,多組織趣味性的體育活動或競賽,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課教學的興趣,實現有效鍛煉身心的目的。比如:籃球課教學課前組織“喊數抱團”――培養學生反應速度、“運球接力賽”――培養學生的球性等等,為順利過渡到體育課教學奠定基礎。此外,為了配合學校體育課教學,學校還應定期組織各項目運動競賽,諸如:排球比賽、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等,達到提升學生體育鍛煉熱情的目的。[5]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建議使用開放型教學模式
體育課教學中學生占主體地位,是真真正正的課堂主人。在今后的體育課教學組織中,學生必須要端正態度、認清自身地位,充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當前,處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考慮,開放型教學模式備受推崇,被認為是為學生量身打造的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模式不是放任學生,而是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根據每個個體安排教學任務,切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比如;排球課“墊球”教學中,有的學生下肢力量不足,就應該針對性練習蛙跳、半蹲等,鍛煉下肢力量;有的學生手腕不柔和,就應該針對性地練習兩人對墊、對墻練習等等,達到柔和墊球手腕的目的。
3.科學選擇備課教材,教學內容符合男女生個體差異
在教學活動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高中體育課教學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更熱衷于體育鍛煉,必須要科學選擇教材,符合學生男女生個體差異。選擇的教材要符合高中生年齡特點,條件允許的建議男女生分班教學,男生教學內容以對抗性的項目為主,女生教學內容以柔韌性、協調性等項目為主。無論是選擇何種項目,都應注意項目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4.“三方”提高認識,重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
“家庭”、“學?!?、“社會”始終是圍繞在學生身邊的三種教育力量,要想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這三方力量發揮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就社會層面而言,地方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及時更新社區體育器材,為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就學校層面而言,要全面、正確貫徹教育方針,重視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為學生參與體育課教學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就家庭層面而言,要樹立正確的健身觀念,多鼓勵支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便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經過這三方的重視和努力,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賀安民.論高中體育教學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3(19)
[2]尤田苗.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3(10)
篇12
1 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駐馬店高中、信陽高中等省重點高中參加2002年全國高考的學生2380人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l問題測試法:采用YG.WR中學生人格量表(修訂本)測試。測試方法按YG.WR中學生人格特性標準化程序進行,并對測試說明加以解釋,使學生明確測試目的,給予積極合作。該量表包含12個人格特性,又可歸納為情緒穩定性(抑郁性、情緒變化、自卑感、神經質)、社會適應性(主客觀性、協調性、攻擊性)、向性(活動性、細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會的向性)3類,把測試分轉換成標準分,在PC微機上用SSPS8.0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處理。
1.2.2體育運動量測試法:運用武漢體育學院運動心理學系修訂的PARS一3《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調查與評定被研究者參加體育鍛煉的水平與等級。量表PARS-3是從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頻率3個方面來測試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運動量=強度×時間X頻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該量表經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結果表明具有較高的信度,重測信度為0.82。
采用兩套量表對學生進行測試時,要求必須按統一的規定認真完成,后經統一計分標準處理,有效試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總有效率93.2%。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高中學生人格特性水平差異分析
根據研究要求,首先對樣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進行對比(見表1)。結果顯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經質、社會向性3個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經檢驗兩者存在著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女生抑郁性、神經質、社會向性上的人格品質水平明顯低于男生。
2.2高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水平分析
根據《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具體要求,及其有關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定,本文將高中學生體育鍛煉運動量分為小運動量(≤15分)、中等運動量(16—34分)、大運動量(≥35分)3個等級。從測試結果看(見表2),高中學生普遍存在運動量水平偏低。小運動量(即小強度的不太激烈的,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頻率為每周l一2次)竟達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時體育鍛煉水平達到大運動量的只有14人,占被測女生的2.1%,而小運動量者466人,占被試女生的67.9%,針對高中女生體育鍛煉水平低下問題,我們作進一步跟蹤調查發現,由于受場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們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并且主觀上認為鍛煉身體占用了學習文化課的時間,歸根到底還是來自高考的壓力。
2.3高中學生體育鍛煉與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較分析
為了分析高中學生體育鍛煉與人格特性水平之間的關系,將本文的大運動量與小運動量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平時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經統計檢驗,在抑郁性、情緒變化、神經質、社會的向性等項因子上,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性的差異。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高中學生人格特征水平明顯低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見表3)。
為進一步探討并論證體育鍛煉與人格特性水平之間的關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學生的運動量與其人格特性水平結果分別進行比較分析(見表4)。調查結果認為1平時不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者。經統計檢驗,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與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男生之間在自卑感、活動性、支配性、社會的向性等項因子上存在有顯著性差異;而兩種情況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緒變化、神經質、支配性等項因子上存著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總體水平明顯低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男、女高中生。
總體上講,高中學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趨向是:經常抑郁,情緒易變化;盡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別有較高的學習能力,但愛擔心,顯得煩躁不安;他們精力充沛,做事認真細致,好思考問題,但社會的適應能力差、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高中學生在激烈競爭的高考壓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積極的、適宜的體育鍛煉能調節他們緊張的心理壓力,促進他們的進取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姿態。3 結論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壓力下的高中學生12個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緒變化、神經質、社會的向性等特性表現較差,相對攻擊性、主客觀性、活動性、細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現較好。
篇13
高中體育;高中生;高效課堂;新課程
高中體育教學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優化學生體育素養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課程。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高中體育教學效率偏低,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數學、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的學習上,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洗禮,他們希望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復習,爭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可學生并沒有做到勞逸結合,缺乏體育鍛煉容易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降,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新時期,體育課程標準的提出為高中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體育教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打破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積極創新教學策略,逐步實現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本文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造成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的原因,進而提出構建高效高中體育課堂的具體策略,希望對體育教學有所幫助。
一、造成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的原因
(一)體育教學手段單一,教師責任心不強傳統的高中體育教學往往是體育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不給學生留出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時間,造成高中生在體育課堂無法展示自己的優勢,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鍛煉活動中。同時,體育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枯燥也是造成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的體育課堂必然無法吸引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一些體育教師對待工作并不認真,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課堂上只是象征性地教給學生一些體育知識和技能,然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學生的個性得不到提升,對體育課堂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即使學生有體育天賦,體育教師也沒有及時地挖掘和打造。
(二)學生參與程度偏低,對體育課不重視高中生受到父母和教師觀念的約束,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文化課的學習上,希望通過高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學習文化知識,對于體育課并不重視,認為體育課可有可無,反正以后也不想從事體育方面的工作。很多高中生在體育課上不能集中精力,而當體育教師給學生自由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時,他們則回到教室去學習,使體育課無法有效地開展。由于高中生對于高考過于緊張,導致他們的身體素質跟不上學習的節奏,經常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反而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很多學生還把體育課當成活動課,完全忽視了體育課的教育意義。
(三)教學目標模糊不清,缺乏技巧的指導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多高中體育教師沒有制定明確的體育教學目標和方案,總是教師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學生沒有主動權和話語權,完全聽從體育教師的安排,使高中生在體育課堂混混沌沌,找不到學習體育的動力和興趣。還有的體育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與新課程改革卻格格不入,不能接受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去組織課堂教學,沒有對高中生的體育技巧進行有效的指導和鍛煉,造成高中生無法掌握體育運動規律和技巧,容易在體育鍛煉中受到傷害。體育教師與學生沒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很多時候都是教師霸占課堂的主體地位。
二、構建高效高中體育課堂的具體策略
(一)創建新型體育教學模式,打造多元化的體育課堂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體育教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機遇。高中體育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強健體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和終身體育意識。同時還要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革,積極創建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體現高中體育教學的時代意義。我在體育教學中,會繼承傳統體育教學的優秀經驗,重視改造傳統項目和引人新興運動項目,教授有利于高中生發展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并且改變單一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打造多元化的高中體育課堂,讓高中生能夠樂于參與,勇于實踐。
(二)激發高中生的體育興趣,進行個性化的體育鍛煉高效的體育課堂需要體育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激發高中生的體育運動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愉悅、輕松的高中體育課堂氛圍,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情境,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體育鍛煉內容,做到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統籌兼顧。為了鼓勵高中生發揮潛力,形成愛運動的好習慣,我對不同層次的高中生設計的鍛煉內容也不同。比如對于體育尖子生,我要求他們在掌握體育運動技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優勢,學習更多的體育技能和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體育素養;對于體育后進生,我要求他們能夠做到積極配合體育教師工作,培養體育鍛煉興趣,對體育教學內容能做到熟練掌握。
(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加強體育技能的綜合指導在新時期,高中體育教學必須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選擇高中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加強對體育技能的綜合指導和評估。高中體育教學是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因此高中體育教師要把握體育教學的任務,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爭取促進高中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我在日常教學中對于每一個體育動作都會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比如學習挺身式跳遠動作的時候,我會在體操墊上先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去模仿,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腹肌和背肌力量,提高身體協調能力,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要想構建高效的課堂,就必須得到體育教師和高中生的共同努力,讓高中體育課堂真正地煥發生機和活力。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觀念的束縛,把課堂教學的主人地位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高中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還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在體育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養,為把高中生培育成為新時期的優秀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