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統計學認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學的影響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現代統計專業的發展造成了新的沖擊,要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專業所造成的影響。
(一)大數據時代使數據結構和數據性質發生變化
網絡技術以及基于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等新的數據記錄模式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不再依賴于抽樣調查的記錄模式,網站瀏覽、視頻監控都將形成大量數據。傳統的數據結構甚至是數據性質發生了變化。大量的數據信息對于需求者來說,如何甄別其可用價值成為關鍵。傳統的數據可以二維表格顯示和整理。但大數據時代所產生的數據具有多樣化和復雜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頻、視頻、HTML等。這要求大數據的收集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才能實現其價值。
(二)大數據時代要求統計分析方法和統計思維更新
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征為數據多且復雜,數據分析要求分析者對總體進行分析。在這一背景下,參數統計不再具有意義,假設檢驗法也隨著總體分析而失去價值。數據的復雜化對傳統大數據統計思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要求統計者具有活躍的思維。只有對傳統數據的改變進行分析,并且樹立新的統計方法。
二、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學發展新策略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統計學專業的發展勢必要對傳統模式進行改革。目前,多數高校統計學專業已經認識到大數據對于其發展帶來的沖擊。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夠幫助統計學取得更好發展。
(一)加強統計應用性教學
根據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總體分析特征,數據分析人員應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致力于培養實踐分析能力,提高數據和資料收集能力,并且培養其強烈的數據價值觀,使其能夠從眾多數據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對傳統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大數據統計內容,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基于大數據的結構特點,實施資料透視化教學,提高分析者對復雜數據的分析能力。
(二)培養大數據統計思維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新的統計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即強調數據分析實踐能力的提高。統計思維的培養有助于數據分析者對復雜的數據進行區分,從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不僅要以傳統的平均思維、動態思維和變異思維為基礎,還要注重基于整體分析的大數據思維。另外,還要培養數據分者的復雜性思維,以應對復雜的數據庫。總之,大數據時代需要數據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創新性的思維。
(三)強化基礎性統計知識
統計學自身具有復雜性,其改變多且抽象。基礎的統計知識是進一步掌握大數據分析思維的基礎,可見學習基礎性統計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為此,應該采取深入淺出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等方式使復雜的數據統計清晰化、簡單化。結合具體的案例使數據分析者正確認識統計概念、掌握統計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數據分析不再是一種專業,而是更傾向于一種技術,這要求我們將大數據分析與統計學以外的相關知識相互聯系。注重真實相關與偽相關的講解,強調商務智能的開發和分析。只有具有堅實的基礎,才能確保數據分析者大數據分析思維的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四)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專業的數據分析能力,還要相應的具備管理以及其從事專業的技術。大數據時代,高校應建立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人才的數據分析能力、編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數據,懂得如何利用大數據對其所處的行業起到積極作用才是關鍵。總之,大數據時代對綜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數據時代不僅培養的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思維,是對全新模式下的數據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教學模式的改革、對大數據時代所需教學模式的認識是高校的主要任務。
三、總結
統計學是經濟學的基礎課程,傳統的統計人才培養具有定向性。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產生的形式多樣,且具有復雜性。大數據分析不僅是作為一種專業存在,而是應以一項必備的技術而存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統計思維和統計方法發生了改變,統計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也就勢在必行。(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懷慶.大數據時代對本科經管類統計學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壽福.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篇2
同性戀是指同性別之間的或情愛關系。同性戀作為一種現象的存在已有較長的歷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響,同性戀一直被有意識地屏蔽和邊緣化。近年來,同性戀逐漸被人們看作一種符合其個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戀人群也逐漸由隱蔽走向公開。大學環境一定程度上為同性戀學生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生存空間,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長期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居住,大學生同性戀者的生存狀態較其他同性戀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為會對同學、室友等產生多方面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校園排斥同性戀同學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校園同性戀問題給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帶來了諸多挑戰。
為了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掌握其特點和規律,加強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針對性、科學性,為大學生營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筆者在北京地區選取12所高校進行了便利抽樣調查。
一、樣本及描述性分析
1.調查過程與樣本基本統計特征
根據大學綜合實力、學科特點及學生構成的差異,選擇北京地區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問卷,采取無記名集體測試,統一給予指導語,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當場收卷。發放并收回問卷360份,經審核有效問卷為354份,問卷有效率達98.3%。樣本的基本統計特征詳見表1。
2.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
調查表明,大學生對同性戀具有較高的知曉度, 8.5%的學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學生一般了解,38.4%的學生較少了解,2.3%的學生完全不了解。但是從表2中四個有關同性戀的基本知識問題的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水平仍不高,四個題中錯誤率最高的達56.5%,最低的也為23.5%。大學生接觸同性戀有關信息的渠道根據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網絡(27%),電視、電影、電臺(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學校教育中較少提供同性戀有關信息,其比例僅為5%。大學生較傾向于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對同性戀進行歸因(62%)。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生同性戀者容易遭到歧視和拒絕,在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面臨壓力。
3.大學生對同性戀的一般性態度
大學生對同性戀的一般性態度較為寬容。在對同性戀的總體態度上,12%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學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發生在周圍人身上;40%的大學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學生偏向反對,但不厭惡;6.5%的大學生表示厭惡。北京市大學生對同性戀有關問題的一般性態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學生對同性戀者在校活動的態度
相對于較為寬容的一般性態度,大學生對同性戀者的在校活動持反對態度的比例較高,92.9%的大學生認為與同性戀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與同性戀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訪學生反對同性戀者參與包括入黨、獲獎,參與科研和社團等在內的很多活動(詳見表4);雖有70.3%的大學生贊同同性戀者參與學生社團,但近78%的大學生卻不愿意在學生社團或學生組織中與同性戀者成為同事。以上表明,盡管總體上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較之以往更為寬容,但是,當同性戀者的活動與大學生自身學習生活直接聯系、密切相關時,相當數量的大學生仍然難以接受同性戀者。
二、影響大學生認知和態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變量的選擇
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可能主要取決于樣本的社會人口特征,如性別、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專業類別、家庭情況以及是否認識同性戀者等因素,上述變量大多為虛擬變量且變量個數較多,本文也初步選取了上述變量并通過多元逐步回歸方法剔除系數不顯著的自變量。
2.回歸分析結果
從表5可以看出,是否農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單親家庭(Ifamilly1_2)、身邊是否有同性戀者(Iclassmat_2)等三個變量具有統計學意義。同等條件下,農村家庭學生認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鎮家庭學生,單親家庭學生認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學生,身邊有同性戀者的同學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統計過程中,年級、性別、家庭收入、專業類別等變量對認知水平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隨著互聯網和電影、電視等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接觸社會資訊越來越多,不管是性別,還是家庭經濟條件或專業因素,都不會制約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
影響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認知水平、性別、專業、家庭是否在城鎮,見表6。女生(gender)對同性戀的態度要比男生寬容,城市大學生比城鎮大學生(location_3)更寬容;對同性戀的認知水平(know)越高,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也越寬容;家庭年收入(income)與對同性戀的態度成反比;理工類、經濟管理類、文科類專業大學生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比師范類(major)大學生更寬容。
三、結論及思考
1.高校應充分重視大學生同性戀現象
本次調查中,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學生表示自己身邊有同性戀同學。考慮到大學特殊的集體學習、生活環境,需要直接面對同性戀問題的大學生人數較多。目前,我國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詢中心來開展同性戀的教育和咨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戀者遭遇問題需要幫助時,對走入心理中心尋求幫助有可能遭遇更強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學他們需要更多的決心和勇氣;同時,心理咨詢中心偏向給予心理問題的咨詢幫助,并不能具體協調解決實際事務。高校應該依據自身情況和條件,探索建立處理學生同性戀問題的長效機制。
2.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
學校需要開設相關課程,進一步普及同性戀相關知識,加強性教育。調查中明確表示,接受過性教育的大學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學生的性知識大多間接地來源于網絡媒體,不利于全面、正確地掌握性知識;大學生在上述有關同性戀認知的基礎性問題上正確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著更多誤解;同時,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對同性戀認知水平上的差異不顯著,不同高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也不顯著,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在當前學校的課程或相關教育中普遍不能獲得相關知識。2005年復旦大學開設“同性戀研究”公共選修課,成為首個面向本科生開設此類課程的國內高校,課程反響熱烈,場場爆滿,這說明當前大學生對同性戀話題具有較大的了解興趣。對同性戀的認知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及行為,高校應適應形勢需求,增設相關同性戀課程、講座或培訓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嚴肅、正規、系統的性教育。
3.大學生對同性戀者在校活動的態度不夠寬容
學校還需下大力氣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導。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同性戀者的在校活動不夠寬容,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進行性教育或知識普及是不夠的,還必須更加積極地開展相關思想教育,引導同學轉變觀念,掌握相關人際交往技巧,樹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團結友愛、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學正確認識、理解同性戀同學,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戀同學在學習、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維護所有同學的合法權益。
4.強化隊伍建設,盡快實施對班主任和輔導員隊伍的相關專題培訓
如果同性戀者對自己產生了影響,班主任、輔導員是大學生選擇尋求幫助最多的對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著同性戀現象,所以應盡快加強對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培訓和教育,幫助他們正視學生同性戀問題,并掌握相關工作原則和技巧,以科學、合理、人性化地解決由同性戀帶來的沖突和問題。
5.重視全體學生的學習生活訴求,積極應對大學生同性戀現象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高校學生處于集中學習、生活的環境,宿舍集體生活的氛圍對學生的整個在校生活和個人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但筆者的調查表明,僅有7.2%的大學生贊同與同性戀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學生認為在入學時調查學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慮很有必要;86.2%的大學生認為對于自愿公開性取向的同性戀者學校可為其單獨或集中安排宿舍,而當學校不具備相關住宿條件時,63.7%大學生建議學校在相應承諾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況下允許同性戀者到校外自行解決住宿問題;對于不愿意公開其性取向的同性戀者,大學生建議對其進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學校應該為同性戀學生提供正規的交流、活動機會。以上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訴求,表明如何對同性戀組織和活動進行規范疏導,如何在學生生活管理中協調不同性向學生的各種訴求,以及如何解決不同訴求引發的各種沖突,這些現實問題已經擺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應重視全體學生的學習生活訴求,積極應對大學生同性戀現象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戀者群體內部組織初探——以華東某高校為例[J].江蘇社會學研究,2006(S2):36-38.
[2] 劉斌志.現狀透視與服務拓展: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大學生同性戀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36-38.
[3] 楊荷泉.大學生同性戀問題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職業教育,2008(3):115-116.
[4] 田喚,馬紹斌,范存欣.廣州某高校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與態度[J].中國學校衛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學生同性戀認知與態度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7(7):601-604.
[6] 官晴華.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形成的分析——以重慶高校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0(6):6-10.
[7] 張笑笑,楊曉莉,張奇.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歸因及態度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2010(2):71-73.
[8] 姚遠.加強大學生同性戀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236.
篇3
一、奧蘇伯爾認知同化論的主要內容
1.認知結構。[1]
這一概念是由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Piaget提出的(葉浩生,1998:479-480)。認知心理學認為(吳慶麟,2000:217;施良方,1994:223),所謂認知結構,就是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即個體已經知道了什么。奧蘇伯爾認為,認知結構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學習就是通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2.同化。
“同化”一詞的基本意義是接納、吸收和合并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學中,它是指機體吸收食物并使之轉化成原生質。最早用這一概念來解釋知識學習的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J.F.Herbart)。隨后皮亞杰(Jean Piaget)用同化和順應來說明兒童認知發展的內部機制。奧蘇伯爾擴大了“同化”一詞的內涵,將皮亞杰講的“順應”的含義也納入“同化”一詞中。[3]奧蘇伯爾根據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學習模式。第一種,原有觀念為上位的,新的知識是下位的;第二種,原有觀念是下位的,新知識是上位的;第三種,原有觀念和新知識是并列的。新舊知識的三種關系就導致了三種形式的同化,即下位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結合同化。[2]
3.意義接受學習。
所謂意義接受學習(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簡稱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或接受學習(reception learning),是指學生將以定論形式呈現給自己的新的學習材料與其腦海中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起來,通過理解所學材料的意義進而掌握新的學習材料,使新的學習材料所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已有的適當觀念之間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聯系的一種學習方法。[3]
4.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備的條件。
(1)新的學習材料本身具有邏輯意義。
(2)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適當知識基礎(固定點),便于與新知識進行聯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點。
(3)學習者還必須具有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積極地將新舊知識關聯起來的傾向。
(4)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識結構中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
二、奧蘇伯爾認知同化論對分析教學任務的作用
教學任務分析的目的是在開始教學活動前,預先對教學目標中規定的且需要學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構成成分及其層次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據以確定促使這些能力或品德習得的有效條件。教學任務的分析和制定要以認知同化論為理論指導。
1.教學任務要以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為教學的基礎,確定學生的起點行為或傾向。在規定教學任務時,不能脫離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水平,如果教學目標太高,學習者會感到學習吃力而且有可能失去對教學材料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學目標訂得太低,則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容易引起教學活動中學生精力的不集中。
2.教學任務的分析需要考慮到教學材料本身的邏輯意義性。缺乏邏輯意義的教學材料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具有邏輯關系的認知結構不相符,因而難以被同化。如果教學材料本身缺乏邏輯意義,教學任務應要求教師盡可能將這些材料邏輯化,按照學生能理解的邏輯結構梳理材料。若教學材料難度過高,還應考慮插入先行組織者的材料作為過渡,靠先行組織者的知識來連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教學材料知識水平的差距。
3.教學任務要有激勵學生主動豐富完善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內容,要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性條件進行分析。比如對學生了解到習得知識必要性的認識要求,或者在傳授新的知識技能前需要學生具備哪些素質和技能,都應在教學任務分析時有所考慮。
三、認識與啟示
1.教學設計要考慮新舊知識的聯系,重視課堂導入的作用及教學環節間的過渡。
同化論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觀,強調潛在有意義的新觀念必須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找到適當的同化點。確實無論學習什么新東西,總是離不開舊知識的鋪墊、感悟和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看到同化理論的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富有意義的順序來組織單元或主題,把學生要學的新東西與以前學過的類似的東西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獲得完整有意義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知識碎片。例如借助導入問題,在主題、社會和學生間找契合點,鼓勵學生從自身到社會的不同角度探討單元話題。這種學習的情境性以及知識在情境中呈現的多樣性,一方面有助于體現課程學習與顯示的關聯性,另一方面促使學習者開啟原有知識儲備,注意到自己既有知識與現實問題解決之間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課程內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處理。
教什么內容看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教科書、練習冊和課程綱要中已經被詳細地制定了,但教師的責任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這些教材進行再開發、再創作,包括創作練習、課件、教案。傳統的教案通常包括課堂時間分配、課文講解與練習的布局安排,補充教師用書沒有提供的難點解釋、例句等。現代教案則還要體現教育理念與原則,細化目的和標準,并且自然延伸,擴展課堂,盡可能地將教材內容邏輯化,按照學生能理解的邏輯結構梳理材料,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4]
3.創建一個能支持鼓勵學生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有意學習的心向,使其愿意學、主動學。
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優化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的比例,多開展小組活動和結對活動以增加提問,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學習活動,并且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講授要吸引學生注意,如果學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學活動將成為一系列無意義的事件。在課文學完后強調重點和難點則可以推動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結構不斷分化、豐富,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主題。
綜上所述,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對于英語教學富有指導意義,也為我們設計大學英語教學明確了方向。只有積極參與、大膽探索與勇于實踐,才能不斷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任連奎,王洪月.認知同化論語境下對可理解輸入的再界定及其對外語網絡教學作用的實驗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51-53.
篇4
3、要使孩子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4、緊跟時代,培養視覺敏感。
關鍵詞:藝術環境想象力社會價值
【摘要】
藝術是可以滋養人的精神生命持續健康成長的“生命之水",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用純凈的“生命之水”澆灌和培育人的精神生命,使其不斷豐富和完善。但當前一些兒童藝術教育卻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摧殘了人的精神生命,主要表現在兒童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單科或純技藝化傾向,培養的能力在根本上是片面和封閉的,是和人文素養內在對立的。
【正文】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應該如何打好藝術教育的基礎,如何開發孩子的心智,啟迪學生的心靈呢?下面我就粗淺地談一談。
首先,我認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三個基本因素,即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的內容、社會價值觀。因為,我們的藝術教育正是在這些社會價值觀中進行的。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把孩子這張白紙涂得滿滿的,但所有的東西都是機械地模仿,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提倡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動探索。因此,一個全面、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能對學生進行藝術學習及促進大腦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參閱多種相關材料,我認為這個環境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一、 給孩子以信心,創立自信、積極、樂觀的氛圍。
在藝術教育領域中,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的個人生活,可以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在學校哪種主要關注高標注學業評估和國家測試的環境中更是如此。
在藝術教育領域中,教育工作者不只是關注作業及作品的本身優劣,而是更關注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比如在我國,是以學分評估及國家級測試來評判學生能否進入到高效學習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一般來說,老師會想盡一切辦法創建溫馨、溫暖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舒適、輕松的氛圍中分享概念、展望夢想。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審美技能的培養,主要培養如下技能。
(1)認真聽講。只有認真汲取別人的經驗,才是獲得進步的最佳途徑。
(2)具有鑒別能力。看到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的認識,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3)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表達他們關切的事物和對事件的主要觀點,能讓學生感到,他們的想法得到了重視。
記得一次美術課,一個小男孩畫了一頭藍色的小豬,其他同學就開始噓聲不斷。我聽到響聲后,連忙走過去,并高舉起他的作業本,一邊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一邊說:“XXX同學的小豬非常有創意,我們的頭發的顏色都可以隨意染來染去,為什么小豬不可以呢?”聽了我的話,小男孩抬起沮喪的頭,全班同學也開始創意地畫出小紅豬、小綠豬,有的甚至給小豬燙了“頭發”,看來,想象的匣子一旦打開,創造出的成果一定是嶄新的,激動人心的,甚至是令人陶醉的。
二、 給孩子提供各種嘗試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
兒童在三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而主要能力一般在十歲以前形成并得到加強。孩子在三歲之前如果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愛,或是在吵鬧與謾罵聲中長大,那么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的印跡是難以抹掉的。因此,我們說,內容豐富和充滿關愛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應該攜起手來,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有利他們生長的環境。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注重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及嘗試接近各種有意義的環境,比如,在一節國畫課上,我就帶著孩子們到比鄰學校的老鄉家里觀察小雞,并畫出簡單的速寫圖,學生們能走出課堂上美術課,顯得異常興奮,同時帶著老師布置的任務,更加出色地完成了作業,在第二課時,用毛筆作畫時,孩子們畫的小雞都活靈活現。
另外也可以在教室外布置展覽。許多學校沒有專門的展室,但能巧妙地利用空間,在過道與空白墻壁上安排展覽。但我們看到的展覽過于簡單化,我認為,每次展覽都應該由學生或教師制作一些簡單有效的標志,用來強調兒童作品總展示的要點。而且展覽應該有開始的標志,結束時也應該有明確的總結,內容應該圖文并茂。同時,我認為,這種展覽形式也是教師展示自己教學成果的最有效、最生動的手段。由此可見,教育環境的豐富性能夠對每個兒童的學習能力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 要使孩子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傳統的教學中,及現在社會上開設的畫班中,多數都是老師畫一筆,學生畫一筆。如果學生畫得和老師一模一樣,就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一致好評。如果反之,多數會聽到家長的怒斥聲。但如果成人把兒童的藝術作品看作是對他們作品的拙劣翻版的話,那么問題就產生了。這是,兒童作品有時在成人眼中是大人們所不愿接受的又臟又亂,甚至有時會讓大人覺得這些畫沒有主題,沒有完整的表達意義。為了讓孩子的作品看起來“善心悅目”,教師通常會提供范作,甚至給出現成的輪廓,只需孩子涂色即可。這些現象折射出我們的教學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教育價值,而且沒有尊重兒童的想法,并阻止了兒童的想象力的發展。
因此,要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啟迪學生的心智,應該讓孩
子在繪畫上真正做主人。
最后我們來談談社會價值觀。
四、 緊跟時代,培養視覺敏感。
這個問題給我們的美術教育提出了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藝術教育的同時要認真地考慮一下如何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維和美學敏感。電視、報紙、網絡的媒介傳播、生活環境的改變及面貌的變遷及自然環境的污染等等,這些都是現代生活的因素,這些都要引起兒童的注意。而我們的藝術教育就是要根據社會實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視覺敏感度,努力創造和諧的環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許多新的藝術教育方案提到了學科整合,要把藝術與藝術結合起來,將藝術與其他學科也有機結合起來,學科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彼此吸取營養。
篇5
一、自我認同、新教師自我認同、新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的內涵
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自我認同是指“個人根據個人經歷所反思性的理解到的自我”。[1] 他進一步解釋到“自我認同是指個人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自身及自身同世界關系的獨特感覺”。[2] 也有國內研究者認為自我認同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并最終尋求自我實現的過程。[3] 由此可見,自我認同是自己在與他人、社會互動過程中對自身角色的一種確認過程,是個體從自己的過往經歷中反思形成的對自我的理解,其核心問題涉及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個體如果遭遇了自我認同危機則會對“我是誰”產生強烈的疑問,繼而造成焦慮、彷徨與自我存在感的喪志。
根據以上對自我認同內涵的認識,我們可以將新教師的自我認同理解為:新教師通過自身經歷的反思形成了對教師角色和自我的正確認識,確認自己能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此相對應,新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則可以理解為新教師對教師角色和自我認識的困惑,是一種教師歸屬感喪失的表現,更是對能否通過教師這個職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產生的強烈疑問。毫無疑問,教師自我認同危機對于新教師的健康成長有著極為消極的作用,它會導致新教師在不斷的自我懷疑與困惑中迷失自我,致使工作消極怠慢,有些甚至選擇放棄教師這個職業。
二、中小學新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
1.角色扮演失敗造成的焦慮挫折感的影響
安東尼·吉登斯說過:“由于客體世界的建構性的特征相關的自我覺知變得模糊不清,正在發展的焦慮會威脅自我認同的覺知。”[4] 可見焦慮感會對一個人自我認同造成消極影響,筆者以為中小學新教師焦慮感的最大來源是沒有成功完成社會對其教師角色的期待,即教師角色扮演的失敗。角色扮演是指人們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而表現出來的行為,新教師角色扮演失敗必然會承受來自學生、家長、學校領導等各方面的壓力,進而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焦慮。同時新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對于如何緩解自己的工作壓力往往經驗不足,這最終會影響新教師的自我認同。筆者以為中小學新教師角色扮演失敗并非偶然現象,但這不是新教師必須經歷的自然過程。新教師角色扮演的失敗產生必然有其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1)沒有形成正確的教師角色觀念。根據樂國安教授的觀點,角色觀念的形成可分為四種,①角色地位觀念:個體對自己所處地位的認識;②角色義務觀念:個體對自己應履行的角色義務職責的認識;③角色行為觀念:個體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為模式的認識;④角色形象觀念:個體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應具有的思想、品格和風格方面的認識。[5] 事實上,新教師入職前通過大學理論學習、實習鍛煉、與自己老師的接觸,都會形成一定的教師角色觀念。但新教師之前畢竟還沒有真正擔任過教師這個角色,難以做到對教師角色真正深入的了解,新教師對教師的角色地位、角色義務、角色行為、角色形象等的認識往往是有偏差的,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這都會導致不少新教師抱怨社會地位不高,難以清晰準確地知道自己的義務與責任,擔心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合適,害怕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不夠良好等一系列問題。
(2)不具備扮演教師角色所必需的能力。要成功扮演教師角色光靠形成了正確的教師角色觀念還是不夠的,新教師還必須具備扮演教師角色所必需的能力。一般來說,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應包括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新教師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情感投入多,以為情感付出得多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但成功的教學活動卻不能僅依靠情感的投入就能實現,還需要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管理能力做保障。新教師由于在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班級上缺乏足夠的經驗,其日常工作往往難以出色地完成,很容易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體會到“挫敗感”。由于能力上暫時的缺乏導致教學成績的落后可能會導致新教師對自己產生懷疑,進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3)難以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新教師入職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然而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絕非易事,有許多客觀因素阻礙著新教師順利完成角色轉換。首先,教師角色內涵本身是復雜多樣的,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還是管理者、組織者、學習者、溝通者。其次,學生與教師這兩個角色的諸多特征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相反的,兩個角色的“相對距離”較大。再次,新教師在成為教師前已扮演十多年的學生角色,進入學校這個場域內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不少新教師入職前缺少角色轉換的訓練,在走入新的工作崗位面對不同場景需要其扮演相應角色行為時,往往顯得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由于難以完成角色轉換,內心的角色沖突會使得新教師難以明確“我是誰”,進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2.復雜多變的社會和工作環境的影響
現代社會每天都發生著變化,經濟飛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文化越來越多元。社會對于教師的討論越來越多,大眾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有著越來越不同于傳統的認識。特別是諸如“范跑跑”等事件引發了社會對于現今教師的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社會角色的大討論。其中不少人不再覺得教師是一個培養人的神圣職業,他們覺得教師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職業,更有相當多的人表達了對師德倒退的不滿;也有很多人堅持說教師是培養人的光榮特殊職業,對于個人、社會、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上紛繁復雜的說法使得新教師似乎越來越難以對自身進行理解與定位。新教師一般年紀較輕,剛剛步入職場,還沒有形成堅定的教師情意。因此很容易改變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看法,教師的內在涵義在他們內心難以形成連續統一性,這些最終會影響新教師的自我認同。
除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新教師的工作環境也可能會造成其自我認同危機。目前在我國不少中小學仍是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師的待遇直接與其教學成績掛鉤,教師之間的競爭甚至比一般公司中員工之間的競爭更激烈。除了教師之間的關系,還有師生關系、教師與學校管理者的關系、教師和家長的關系都需處理好。這些關系處理得當會使教師有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心情,從而有利于其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可是處理好這些關系需要比較成熟的心態和豐富的經驗,對于新教師來說處理好其中一種關系已屬不易,想處理好所有的人際關系無疑相當困難。部分新教師糟糕的人際關系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無法形成穩定的歸屬感,這很容易造成新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
3.價值性教育目標和操作性教育目標沖突的影響
筆者以為自我認同最關鍵在于認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能實現,這就涉及價值判斷。教師的自我認同必然包含著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價值判斷,即教師到底是做什么的,做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事實上教師職業價值與中小學教育目標密不可分,教育目標決定了教師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有意義的。教育目標有價值性教育目標和操作性教育目標之分,價值性教育目標包含了價值判斷,而操作性教育目標即是在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目標。從理論上講,價值性教育目標應作為基本原則指導操作性教育目標,操作性教育目標則實踐著價值性教育目標,二者應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然而在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育中,二者卻存在著嚴重的對立,簡言之即“學生健康長遠地發展”與“高分數”之間的矛盾。這種二元對立的矛盾是無法完全調和的,作為這個體制中的一分子,每一個教師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出于避免風險和功利性的目的,現實中大多數老教師選擇了操作性的教育目標。新教師剛從大學畢業,思想上一般比較理想化,偏向于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長遠地發展這樣的價值性教育目標。而且由于在自己的學生年代已經比較反感現存的操作性教育目標,新教師內心深處往往期望價值性教育目標的實行。只是新教師人微言輕,迫于生存的需要,往往違心地選擇了操作性教育目標,但二者在新教師內心的沖突并未消失。查爾斯·泰勒講過:“正是我朝向它的方向對我的身份來說是本質性的,所以意識到我的生活背離了它或不能接近它,將是破壞性的和無法忍受的。其威脅在于把我投入了對自己無價值的絕望之中。”[6] 現實中恐怕大部分新教師可能會有這樣的沖突感和無力感,這也成為造成新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緩解新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的建議與對策
中小學新教師作為我國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對于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自我認同危機會嚴重危害到新教師的工作與生活,進而影響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以如何緩解新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幾點自己的建議與對策。
1.新教師個人自身的努力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要緩解自我認同危機首先需要新教師自身的努力。為了使自己能更好、更快地承擔起教師角色的社會期待,新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入職前新教師必須通過大學學習扎實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自己必須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這是完成新教師最基本和最重要任務的前提。其次,新教師在大學要積極認真地參加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新教師在入職前極為寶貴的、真正走進校園的、嘗試獨立擔任教師工作的活動。通過實習要對實際中小學老師有更準確的定位,同時在實習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實際教學水平和班級管理水平。再次,新教師在入職成為一名正式的教師后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地看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妥善地處理工作后的人際關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
2.新教師所在學校管理者的幫助
新教師能否緩解自我認同危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其所在的學校管理者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新教師所在學校的管理者要給新教師足夠的成長空間,新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教學成績落后甚至有時工作出錯在所難免,學校管理者不該因此給新教師太大的壓力。其次,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新、老教師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幫助新教師習得教學管理技能,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培養他們教學的成功感。除了教學工作之外,還可以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幫助新教師更快地融入到學校大氛圍中,使新教師喜歡上學校的工作環境。再次,學校管理者要遵循更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管理措施,給新教師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使新教師堅信通過教師這個職業最終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對于新教師緩解自我認同危機并最終實現自我認同是尤為關鍵的。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210000)
參考文獻:
[1][4][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
[2] [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4版.趙旭東,齊心,王兵,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篇6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有兩個向度,從個體向度來說是我要認同,即形成的機制是內在的。從社會向度來說是要你認同,即形成的機制是外在的。
一、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內在機制
1.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是引導、激發和驅使個體接受、認同某種意識形態的力量,是個體接受、認同意識形態的內在根據。要想個體認同某一種意識形態,必須首先這個意識形態能滿足個體的某種需要,需要是意識形態認同的基本動力。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286“一旦滿足了某一范圍的需要,又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2]260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滿足物質需要是人生存的保障,滿足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質要求。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對某種意識形態做出選擇與評價,即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是否愿意接受所在階級、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這樣,如果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那他們就會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并且會主動去學習、實踐。反之,如果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背離了他們的訴求,不能使他們從中獲益,那他們就會排斥主流意識形態。由此,教育者應該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切忌“一刀切”,這里的滿足不是形式上的完任務,而是一種實質性的進展。事實上,意識形態就是通過解釋社會、指導實踐、規劃未來,來滿足人的自我發展需要。但是只有將外在的權威和要求,順利地轉化為內在的需要,主流意識形態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得到大學生內心而不是表面的認同。這就意味著教育者不是要堅持自己的政治說教,而是遵從大學生的思想接受規律,吸收他們的相關思想,實現自身形式乃至內容的部分創新,以新的姿態出現,使大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一個思想要被大學生接受,毫無疑問,得滿足他們的思想需求,要是學生沒有這一需求,自然,這種思想就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力,即使外在灌輸給他們,其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是無效的。在大學生思想需求的形式上,有些是顯而易見、學生能意識到的,有些是潛在的,學生目前沒發現的需求。甚至部分大學生對自己需要什么并真正清楚,處于盲目狀態,沒有方向就沒有動力。還有些大學生的思想需求是扭曲的、不健康的,這種需要是不符合社會及自身的發展,和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不管是哪種情況,教育者一方面幫助學生準確定位自己的這些需求,并盡可能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需求,并引導他們積極發展,從而產生更持久的動力。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和社會發展的相關度,尤其認識到社會主流價值觀對自己成長發展的積極意義、認識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升生命的質量,獲得為人的尊嚴,享受心靈的安寧,提升人的價值。理論越符合大學生的思想規律和生活實際,就越有說服力;而大學生的思想需求越全面越強烈,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驅動力也就越持久有力。
因此,教育者結合大學生成長的需要時應當做到:一是,把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結合起來。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離開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就會流于空談。教育者要注重解決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引導學生豐富、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人類生活上絕對必需的東西,也就是必需品的需要實在是很少,而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卷入了無休止的購物與淘汰的惡性循環中,購物戀物成癮。教育者要把大學生的這種低俗的物質需要引導到對精神的追求上來,精神是永恒存在的,能給人的心靈帶來寧靜。二是把基礎需要和發展需要結合起來。人的需要是有多樣性的,對于一個個體,肯定有諸多需要擺在面前,這必然帶來沖突,作為教育者應幫助大學生理性分析,引導學生分析這些需要之間的關聯,能很好的
整自己,準確定位各種需求的位置及價值,而不是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矛盾、焦慮的狀態中而耽誤了學習,甚至走上不正確的道路或者帶來心理疾病。三是把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在這個海量信息的時代,個體都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同個體的需求也不同,教育者要與大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不回避、聽真話、找問題,每一個哪怕是盲從的需求都有著在現實社會的深層原因,教育者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需求,保持理性,避免盲從,滿足大學生合理的愿望和要求,這對于為大學生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提供心理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大學生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提供了真正動力之源。
2.運行機制
意識形態認同一旦啟動,就將進入形成的實質性階段,這一階段稱之為意識形態認同的運行階段,包括認知、選擇、整合、內化等既相互聯系又依次遞進的階段。認知是大學生對大腦接收到的信息的感受、解讀等思維過程。意識形態作為外來信息,它的強度、覆蓋度、頻率越大,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反應;但是,強度、覆蓋度、頻率過大,也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和排斥情緒。另外,大學生對所感興趣的意識形態也會給予優先注意、接受。選擇是大學生在已經獲得的新的意識形態認識的基礎上,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自己原有的觀念加以比較,進行判斷、篩選。選擇的情況相當復雜,大學生對與自己原有價值觀相契合的意識形態會予以同化、吸收,從而形成新的成分;而對不符合自己原有價值結構中的意識形態,則會在產生思想矛盾運動后,或者被吸收,或者被排斥,或者存疑。如此看來,意識形態只有與大學生的利益、需要和社會意識相契合,才會被他們所接受;契合度、一致性越大,接受度就越大。整合是指大學生將經過選擇進入大腦的意識形態信息進行加工、統和的過程。內化就是經過加工整合,大學生將新的意識形態融入思想并踐行的過程,這時大學生已經進入一個更高級的階段,自我教育,這一階段他們能夠自覺接受、信奉和遵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了。 3.調節機制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機制的運行,離不開調節機制的充分展開。只有發揮調節機制的作用,不斷平衡和矯正運行與目標的偏差,才能保證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進行。情緒情感、意志、習慣等心理因素對意識形態認同都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大學生易于選擇、接受、認同引起自己愉悅、滿足自己需求、符合自己興趣的意識形態,漠視、拒絕、排斥與自身情感相悖、和自己沒關系的意識形態。堅強的意志有助于大學生將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自己所認同的意識形態,并支持他們在困難面前堅持自己的信念、信仰,同時阻止那些異己意識形態對自己所認同的意識形態的干擾,保持意識形態認同的穩定性與一貫性。意志還能夠調控大學生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意識形態,不會造成對意識形態的狂熱追求而走向極端化,也不會因情緒的波動或消極而削弱對意識形態的認同。習慣的養成,可以看作是真正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標志。因為行為往往帶有偶然性、情境性,一個人的個別行為,有時很難綜合地真實地反映他的思想價值觀念,只有在行為經過反復的實踐形成習慣后,才能成為個體穩固的行為模式、個人的價值觀念。因此,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歸宿,認識、情感、意志的培養最終都要落實到行為習慣上來,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成為個性。
此外,人的性格、個性、氣質等心理特征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制約著意識形態認同的方式和深度。封閉、保守的心理特征有礙于意識形態的認同,積極、開放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意識形態認同的形成與鞏固。
二、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社會機制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社會機制有很多,本文主要從教化、引導、獎懲三個基本機制談起。
1.教化機制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32這說明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實踐的。正是出于實踐的目的,一個人在社會中生
存,不可能不接受意識形態的教化。意識形態“是一個人進入并生活在一個社會中的許可證書”,“一個人只有通過教化與一種意識形態認同,才可能與以這種意識形態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認同。”[4]3可見,社會中的人必須接受意識形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國家不可能不對培養對象進行意識形態教化。
“調查得知,我國63.4%的人認為影響其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因素是對主流意識形態認識不清,位列影響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因素的第二位;對青少年來說這一比例為65.9%,位列影響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因素的第一位。”[5]246可見,教化是實現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意識形態教化機制一般是指通過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的認同。“與此同時,71.2%的人認為實現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最有效的途徑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青少年的比例更高一些,為72.0%,位列意識形態認同最有效地途徑方法的首位。”[5]247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傳播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與政治思想。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第一位的,因為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完成自身的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時期,但是對于社會的主流思想欠缺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灌輸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選擇。只要教育者遵循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思想規律,喚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教育進行到一定程度后,灌輸就會變為自我探索。這里的灌輸不是對人的強制約束與填鴨式硬灌,在網絡時代,試圖讓受教育者不加選擇地接受思想的灌輸簡直是癡人說夢,教育的關鍵是讓受教育者知道哪些思想、觀念對個人有用,對自己有利,引導受教育者接受社會所傳播的意識形態。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不僅是指思想的內容要合乎學生的需求,而且還包括傳授思想的方式、方法要適合學生的接受規律。這就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通過大學生主動參與、探討、共鳴的創造性的教育活動,以達到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和認同的目的。
2.引導機制
在現如今這個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必須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加強對意識形態的引導。大學生又是國家的寶貴人才,對他們進行意識形態的引導極端重要。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引導機制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首先,用好榜樣的力量,用什么樣的榜樣就有什么樣的導向,正面榜樣給人力量,反面榜樣使人警醒。黨員干部理應首當其沖成為全社會的道德示范群體。社會名人、公眾人物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公眾人物應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產生積極的有益的影響。大眾傳媒也應增強育人責任,努力發揮好公眾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在我們這個“微時代”,信息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大學生正處于接受新事物的旺盛時期,他們崇拜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絡名人,網絡名人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引起轟動效應,如果網絡名人共推正能量,肩負起社會責任,營造誠信、積極健康的網絡世界,那么,毫無疑問,這對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是一個很好的助推器。其次,建立輿論導向機制,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風氣、營造文明社會,傳遞正能量。比如公益廣告,它就是一盞燈,我們周圍這樣的燈多了,黑暗就少了。借助大眾傳媒可以聲音與圖像并用,給人全方位的思想沖擊,而且公益廣告的題材源于人們的生活又有著精神高度,更容易觸動大學生的敏感,從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評價。最后,具有意識形態教育意義的各種活動也使大學生潛移默化的被熏陶,這種非強制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一種較為有效地意識形態認同方式。總之,引導機制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在意識形態展現的巨大魅力的引導之下不自覺地認同、接受了該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
3.獎懲機制
獎懲機制是對人們合乎主流價值行為的鼓勵及對不合乎主流價值行為的懲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個人作為平等的利益主體的地位日益得到尊重,社會也會盡可能地滿足個人利益,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的滿足。但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因利益而引起相互沖突,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維護主流價值觀的人的行為應獲得相應的“回報”,回報就是一種激勵力量。奉獻者就應該得到相應的物質激勵或社會、他人的尊重與認可,而損害社會利益者則應該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批評和譴責,甚至排擠等心理處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外界的壓力下,個人即使內心不認同某種意識形態
,但是為了融入社會,不脫離群體,也會被動順從主流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而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行為,最終達到認同的目的。外界的壓力會使個體產生從眾心理而接受、認同某種意識形態。大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的集體意識更強烈,更注重團體凝聚力和群體尊嚴,他們唯恐因不認同、不遵從自己群體的意識形態觀念和價值規范而受到議論、嘲諷、指責甚至排擠等心理處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這種獎懲機制對于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是一種很有效的激勵制約機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7
Abstract:This paper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robot system can real-time game Gobang with people.The chess robot identifies chessboard information with the camera,then make up the decision with the strategy system,and then execute action through the mechanical ar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debugging of each function module of the system.It has been testified that the robot achiev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t low cost,and 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control devi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words:chess robot;Gobang;image recognition;PLC;experiment teaching
1 引言(Introduction)
“人工智能之父”圖靈在1950年曾說:“下棋是很抽象的活動,是機器可以和人競爭的純智能領域之一[1]。”隨著1997年“深藍”戰勝人類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人機對弈成為一種人工智能的代表應用形式,被普通民眾所熟知。
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普及,人機對弈類型的應用軟件層出不窮[2-4],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隨著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娛樂機器人成為機器人領域中一支極具前景的新生力量[5],新的技術也對人機對弈平臺在人機交互方式[6]和真實用戶體驗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國內的人機對弈系統一般針對中國象棋或五子棋[3-7],其中五子棋尤其具有現代休閑“短、平、快”的特征[2]。本文設計制作了一個實時交互的五子棋人機對弈系統,旨在提供一個具有真實用戶體驗,服務于相關課程實驗教學的人機對弈實驗平臺。
2 系統總體設計(System design)
五子棋人機對弈系統主要包括視覺系統、策略系統和機械臂系統三大功能模塊,系統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視覺系統對棋盤進行圖像采集,通過特定的圖像識別算法對雙方棋子進行識別和定位,得到當前的棋盤布局。策略系統對當前棋盤布局進行分析,調用智能對弈算法計算出最優落子位置坐標,并換算成為執行器的動作量,通過串行數據線發送至機械臂系統,由其完成取子、移動、落子等運動控制。從而在真實的棋盤上實現人機對弈。策略系統提供可視化的人機界面,能將視覺系統得到的棋盤布局圖形化顯示,實現對弈過程中界面與棋盤信息的同步。此外,用戶亦可通過人機界面與策略系統進行純軟件的虛擬對弈,增強了趣味性,豐富了實驗內容。
3 視覺系統(Vision system)
視覺子系統是機器人的眼睛,由攝像頭與圖像處理算法組成,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攝像頭采集棋盤圖像,通過USB傳至裝有圖像處理程序的計算機,再經過色塊分割、識別和定位得到雙方棋子的布局情況,上傳至策略系統。攝像頭型號為PHILIPS SPC900NC,USB接口,最高幀速率為90幅/s,安裝于棋盤正上方。圖像處理算法通過C++語言實現,開發平臺為Visio Studio 2010,程序流程如圖3所示。
圖像識別[8,9]的步驟為:色塊分割、棋子識別、棋子定位。首先根據顏色特征來區分雙方棋子。將攝像頭獲取圖像轉換為YUV顏色空間信息,分別定義雙方棋子顏色的閾值范圍,即可將圖像分成不同顏色的色塊。綜合考慮圖像噪聲等因素的影響,根據色塊面積、形狀等特征嚴格地判斷是否為待識別目標。為了輔助定位,在棋盤的四個角上用不同于棋子的顏色作為標記,因此實際的目標識別還包括對四角標志點的識別。識別出標志點后,根據棋子和標志點的圖像坐標的關系,即可獲得具體的位置信息,識別效果如圖4所示。
4 策略系統(Strategy system)
策略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系統結構如圖5所示。它接收來自視覺系統的棋盤位置信息,判斷當前的勝負關系,計算出下一步落子點坐標,再經過機械臂控制執行換算得到輸出動作量,通過串行口發送至機械臂系統。策略系統通過計算機軟件編程實現,包括智能決策算法與人機界面兩部分。智能決策算法采用C++語言開發,界面采用C#語言開發,開發平臺為Visio Studio 2010。
4.1 智能決策算法
智能決策算法主要包括最優落子點的計算,勝負判定和控制執行換算三部分,程序流程如圖6所示。計算最優落子點采用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遍歷搜索法。預設棋盤布局為10格×10格,計算可得雙方均分別有192種取勝的狀態。首先對取勝緩沖標識區以及雙方的搜索空間分別進行初始化;隨著雙方對弈的深入,棋子的增長與局勢的變化,系統通過判斷對方所有符合條件的取勝狀態及其威脅性,按照一定的加分規則來更新搜索空間的評價值,以數值最大的點為下一步的最佳落子點,如此往復循環。對于結果的判斷比較簡單,取勝的條件為五子連線;平局的條件為棋子布滿棋盤。
在真實對弈的過程中,機器人的落子行為通過機械臂系統來執行,機械臂控制執行換算實現最優落子點坐標與機械臂動作量之間的數值轉換。根據機械手爪的位置與目標落子點的坐標,規劃出最優的移動路徑;再結合機械臂各個自由度上的機械參數,計算得到各執行電機的輸出動作量。
4.2 人機界面
人機界面是棋盤之外的輔助人機交互接口,具有參數設置、信息可視化和軟件模擬的功能。人機界面如圖7所示,設計有黑、白方的選擇按鈕,啟動、停止、重啟比賽按鈕,串口參數設置以及計時器等功能模塊;與實際對弈競賽一樣,人/機雙方在落子之后還需點擊相應的“落子確認”按鈕。由于系統具有真實和虛擬兩種人機對弈模式,在真實對弈過程中,界面能實時顯示當前的棋盤布局;在虛擬對弈過程中,用戶直接通過界面與智能對弈算法進行較量。
5 機械臂系統(The mechanical arm system)
機械臂系統是機器人的手臂,系統結構如圖8所示,它通過RS-232接收來自策略系統的電機輸出動作量,經可編程控制器(PLC)轉換為相應的脈沖信號,由開關量輸出(DO)端口傳送至驅動器,控制電機和電磁閥帶動轉盤、絲桿及汽缸動作。結合開關量輸入(DI)端口接收到的位置傳感器反饋信號,完成在立體空間中抓取、移動和放置棋子的動作。
機械臂系統選用亞龍公司YL-SJ-Z型工業機械臂實訓臺,由全金屬架構搭建而成(長×寬×高:1200mm×780mm×840mm)。通過垂直、水平和底盤旋轉三個自由度的活動環節,實現機械手爪在一定三維空間區域內活動定位,即使用了坐標式架構。底盤旋轉通過直流減速電機與光電碼盤配合實現精確定位;垂直與水平移動分別由兩個步進電機帶滾珠動絲桿旋進,行程終點裝有限位開關,保證電機安全運行;機械手爪采用高精度氣動式手爪,配備電磁位置開關及兩位三通電磁閥,實現快速準確的抓取和放開動作。
實訓臺的主控制器為歐姆龍CP1H-XA40DT-D型PLC,CP1H-XA40DT-D是一款緊湊型一體化高性能PLC,具有24路DI和16路DO,直流24V供電,能通過USB與RS-232/485等多種方式與計算機通訊。PLC程序采用梯形圖編程語言編寫,開發軟件為CX-programmer7.0。程序流程如圖9所示,可分為抓取棋子,接收串口數據,產生并發送控制信號,移動至落子位置,放置棋子,返回起點幾個步驟。
6 結論(Conclusion)
將各功能模塊聯機調試,挑選學生志愿者與機器人進行對弈測試,實驗結果表明,真實對弈與虛擬對弈都較好地實現了預期目標,尤其是真實對弈模式在一定區域內很好地實現了棋子的識別,機械手取子、移動、落子等動作,給用戶沉浸式的操作體驗。實際測試效果如圖10所示。系統各功能模塊都具有通用的軟硬件接口,供學生探索研究和繼續開發,已經應用于計算機控制裝置、人工智能、軟件技術等課程的實驗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弈機器人利用硬件設備將人機交互實物化,更加符合傳統對弈的形式,在教學研究、科技展示、家庭娛樂等方面具有相當的應用價值。通用的硬件配置,個性化的軟件設計,既降低了開發成本,也使系統具有較強的可移植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魏寧.人機對弈體現了機器具有智能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10): 33-34.
[2] 吳四光.人機對弈的設計及實現[J].電子測試,2013(9):35-36.
[3] 張佳佳.五子棋對戰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22(8):5409-5411.
[4] 周瑋,等.一個智能算法對弈平臺的研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31-333.
[5] 徐麗麗,等.基于Mega128的象棋機器人對弈系統的研究[J].傳感器世界,2013(12):31-34.
[6] 黃立波,等.實時環境下的對弈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與分析[J].機械,2004,31(6):50-52.
[7] 黃雙,等.智能型實物棋盤人機對弈象棋機器人的制作[J].大學物理實驗,2014,27(1):42-46.
[8] 任俠,廖建平.基于敏感圖像識別預防水利災害關鍵技術研究[J].軟件工程師,2013(6):38-42.
篇8
還有現在我免費交給學員的現場纏銅絲飾品技術也是實實在在能賺錢的項目,是我多年專研的成果,我以前在深圳的時候上班之余晚上兼職擺攤做這個,每晚最少可以賺200多塊錢,我就帶一個很小的折疊桌,桌上鋪塊金絲絨的布,把做好的戒指、項鏈就擺在布上,邊上還放個小牌子,寫著“為你量身定做獨一無二的飾品”,我自己就坐在邊上現場制作,晚上出來玩的、逛街的、散步的人看到我在雙手不停、敲敲打打的現場做飾品很多人都會被吸引過來。
現在人真的很難得看到手工藝人現場制作的場景了,所以會有很多人看,看到我做的樣品確實也很精美,銅絲纏繞配上瑪瑙玉石的珠子,非常有手工的感覺,就會有顧客要做,戒指適合量身定做,因為每個人的手指不一樣粗,只要有顧客先做,就陸續會有其他顧客也要做,5分鐘左右可以做一件,成本1塊錢左右,收費10到15左右,項鏈可以賣25到30,一般一晚最少可以賣15至20件飾品,一晚最少可以賺200塊錢以上,現在學照片飾品的學員都可以學這項技術,這項技術可以一直做,即使到老了也可以做,擺個攤隨便賺個一兩百塊錢很容易。
照片飾品投資小 回報快
學習照片飾品全套技術2000元,學習2天,隨到隨學,學完后投資1500元買設備和材料,包括一個提取照片的照片盒子,體積很小,可以放在包里隨身攜帶的,充一次電可以用2天,不用電腦不用電源,我們常年批發材料,也會教會學員如何自己購買,都很方便,照片飾品成本每件2元左右,零售價15至25元,3分鐘做好一件,做照片飾品投資小、回報快、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節假日生意更是火爆,有的學員節假日都日賺千元,網站里有很多學員火爆的銷售現場照片。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合浦南路合浦南村24棟在地圖中查看401
電話:0551―66187286 14790403508
篇9
1.問題提出
隨著學前融合教育的起步與發展,學前融合教育從關注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是否共處(即物理融合),轉向于關注特殊幼兒是否被普通同伴接納與尊重(即心理融合)以及是否接受了適宜的教育(即教學融合)。其中,特殊幼兒在學前融合班級中的同伴交往與同伴接納成為了當前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關注熱點之一。因為,學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于能讓特殊幼兒在有意義的自然情景中發展社交能力、獲得歸屬感,還能讓普通幼兒認識與了解特殊幼兒,促使普通兒童尊重與接納人類的差異性與多樣性。
盡管不少研究者從理論層面論證了學前融合教育對于特殊幼兒、普通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國外與我國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卻發現,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系統的指導,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的同伴互動明顯低于師幼互動,并出現交往難以維持、策略較為簡單的特點,特殊幼兒還有可能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中。特殊幼兒所具有的殘疾特點可能造成特殊幼兒存在理解交往信息困難、口語表達能力有限、抑或交往意愿與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普通幼兒對于發起、維持雙方的交往以及在包容、接納特殊幼兒方面,發揮著更為重要的能動作用。普通幼兒對殘疾認識與接納態度、以及從幼兒期幫助普通兒童客觀認識殘疾與積極接納殘疾,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點工作。但是,國內對殘疾的認識與接納研究多針對成年人與學齡兒童,并未開展學齡前的相關研究。鑒于此,本研究致力于回答在學前融合教育中,4-6歲普通幼兒對殘疾的認識與接納態度,以期為國內學前融合教育促進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相互接納與支持提供實證參考與依據。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從北京市2所開展融合教育的幼兒園中,隨機選取接受特殊幼兒的中班、大班各2個(每班均有1-3名特殊幼兒,特殊幼兒的殘疾類型分布為智力落后、孤獨癥、腦癱、發育遲緩四種類型,特殊幼兒在融合班級的作息時間為半天至全天不等),然后從每個班級中隨機選取14名普通兒童(男女各半)作為被試,共計84名兒童。中班兒童42名,平均月齡60.42月,大班兒童42名,平均月齡71.23月。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設計了半結構訪談提綱,訪談主要包括兩個維度:(1)對殘疾的認識,包括殘疾的定義、殘疾的穩定性、殘疾的傳染性、殘疾的差異性;(2)對殘疾人的接納程度,包括是否喜歡殘疾人、與殘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是否害怕殘疾人。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個別訪談法,每次邀請1名幼兒進入安靜的場所,訪談過程進行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將錄音材料整理成文本材料。由2名編碼者對訪談資料進行數據的編碼和錄入工作,編碼者的評分一致性達到99%。對于不一致的地方,由編碼者共同核查訪談資料,經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后再進行編碼和錄入。
使用SPSS11.0軟件處理數據。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普通幼兒對殘疾的認識
3.1.1殘疾的概念
在“什么是殘疾”的問題上,48.8%的幼兒認為“肢體殘缺”,15.4%的幼兒認為“使用輔具”,僅有4.8%的幼兒認為“視力缺陷”屬于殘疾,而23.8%的幼兒則不能給予任何解釋(參見表1)。
研究者根據幼兒的上述回答分別進行追問,對所有兒童均給予相應提示并追問視覺缺陷、聽覺缺陷是否為殘疾,對未能主動回答出“肢體殘缺或使用輔具為殘疾”的幼兒給予相應提示并追問該問題,結果如下:(1)77.4%的幼兒經追問,認為“看不見”屬于殘疾,20.2%的幼兒否定,2.4%的幼兒回答“不知道或說不清楚”;(2)59.5%的幼兒經追問,認為“聽不見”屬于殘疾,39.3%的幼兒否定,1.2%的幼兒回答“不知道或說不清楚”;(3)89.7%的幼兒經提示,認為“肢體殘缺或使用輪椅、拐棍的人”是殘疾人。
幼兒在被問及“身邊是否有殘疾人”時,90.5%的幼兒認為身邊沒有殘疾人,僅有9.5%(n=8)認為有殘疾人,其中2名幼兒正確說出了班級殊幼兒的名字,1名幼兒將班中有攻擊的幼兒列為殘疾人。
由此可見,4-6歲幼兒主要從“肢體殘缺”及“使用輔具”等顯著外部特征來定義殘疾,大部分幼兒經提示也認為感官缺陷是殘疾,說明4-6歲幼兒的殘疾概念中已經開始包含了感官缺陷。
3.1.2殘疾的穩定性
在“肢體殘疾的穩定性”方面,有71.4%的幼兒表示肢體殘疾具有穩定性,19.1%的幼兒認為肢體殘疾不具有穩定性,9.5%的幼兒不知道答案。
在“聽力殘疾的穩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兒認為聽力殘疾具有穩定性,10.7%的幼兒認為聽力殘疾不具有穩定性,2.4%的幼兒不知道答案。
在“視力殘疾的穩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兒認為視力殘疾具有穩定性,10.7%的幼兒認為視力殘疾不具有穩定性,2.4%的幼兒不知道答案。
綜上可見,絕大部分幼兒認為殘疾具有穩定性,并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
3.1.3殘疾的傳染性
幼兒被問及“殘疾的傳染性”并且要求說出原因。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54.9%的有認為殘疾不具有傳染性,其中39.3%的幼兒明確回答“殘疾不是傳染病”,而33.3%的幼兒認為會傳染。
3.1.4殘疾與健全人的差異性
幼兒被問及“殘疾與健全人的差異性”,并要求說出理由。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97.6%的幼兒認為殘疾人與自己有差異,其中45.2%的幼兒認為這種差異主要在于外表肢體,21.4%的幼兒認為存在能力差異,8.3%的幼兒認為差別為是否輔具使用,僅有1.2%的幼兒認為殘疾人和自己沒有差別。
3.2普通幼兒對殘疾人的接納態度
本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普通幼兒對殘疾人的態度:是否喜歡殘疾人,與殘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與行為,是否害怕殘疾人。
3.2.1是否喜歡殘疾人
本研究要求幼兒回答是否喜歡殘疾人并說出原因。由表4可見,81.2%的幼兒表示不喜歡殘疾人,原因依次由高到低為:不知道原因、殘疾人缺乏能力、他們有肢體殘疾、他們有傳染性。16.4%的幼兒表示喜歡殘疾人,主要從親社會性意識與殘疾人需要幫助的角度給予解釋。
3.2.2與殘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
幼兒被問到“如果殘疾小朋友來我們班上你愿意和他們一起玩”時,表5顯示,54.8%的幼兒表示愿意和殘疾小朋友一起玩,主要理由為殘疾小朋友需要幫助、幼兒的親社會傾向意識。42.8%的幼兒表示不喜歡殘疾人,主要是因為他們肢體殘疾和缺乏能力。
3.2.3是否害怕殘疾人
幼兒被問到是否害怕殘疾人及原因。表6顯示:66.6%幼兒表明他們不害怕殘疾人,主要原因依次由高到低為:殘疾人的外表不可怕、同情可憐殘疾人、殘疾人沒有傷害性;31%的幼兒害怕殘疾人,其主要原因是為殘疾人存在肢體缺失。
4.討論
4.1普通幼兒已具備樸素的殘疾觀念
本研究發現,4、5歲的普通幼兒已經對殘疾形成了樸素的看法與觀點,他們主要以自身為參照物,從外在身體特征敏感察覺殘疾人與自己的差異,認為身體殘疾或使用輔具的人是殘疾人,這與國外及臺灣地區的研究基本一致。幼兒此時的思維屬于前運算階段,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容易受到外在顯著特征的影響,因此肢體殘疾作為相對外顯的殘疾類型進入幼兒的意識范疇,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本研究還發現,幼兒對于感官缺陷的殘疾概念正在形成中。
此外,4、5歲的普通兒童對殘疾的穩定性、傳染性、差異性有較為客觀、正確的理解。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部分幼兒認為殘疾可以傳染,這種理解偏差可能會影響對殘疾人的接納程度。在差異性認識上,幼兒普遍認為殘疾人在身體結構或能力上與自己存在差異,這種過于從差異角度看待殘疾人而鮮少從相同之處看待兩類人群的視角,可能是影響接納程度的另一個認知因素。
4.2普通幼兒對殘疾人持消極與積極并存的接納態度
本研究發現普通幼兒對殘疾人的接納態度持消極與積極并存的狀態。一方面,80%的普通幼兒表示不喜歡殘疾人,30%的幼兒害怕殘疾人;另一方面,54%的普通幼兒表示愿意和殘疾小朋友一起玩耍。這可能與普通幼兒在社會交往上更傾向于與年齡相仿的同伴互動游戲的特點有關系。本研究與國外發現的83%的普通幼兒表示愿意與特殊幼兒交往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距。
5.建議
本研究考察了普通幼兒對的認識和接納態度,普通幼兒具備樸素的殘疾觀點以及傾向于接納殘疾幼兒的特點,對我們針對普通幼兒開展殘疾認識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1)在認識殘疾的類型上,應符合普通幼兒的認識特點,從幼兒較能理解與認識的外顯殘疾類型過渡到相對內隱的殘疾類型,如首先認識肢體殘疾與腦癱兒童,其次為聽力殘疾、視力殘疾兒童,最后為智力落后兒童與孤獨癥兒童。幫助普通幼兒認識身邊的特殊幼兒,消除其對特殊幼兒的錯誤看法,不僅能促進兩類兒童的交往與接納,也能促進普通幼兒更好地認識與了解人類的差異性與多樣性。
篇10
1.現狀與問題
歷史上,人們習慣把概率統計看成是數學的一個分支,由此采用純數學的方法研究這門學科。這導致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課程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偏重于對概念和理論知識的講解而脫離實際應用。學生也習慣于中學時代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而應付考試。結果是考完就丟,連最基本的數據處理能力都缺乏。同時,林業院校的數學教研室與綜合性大學或是理工類大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缺乏科研方面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缺乏能影響決策的高級學術權威,這導致教師參加學術活動的機會很少,信息化教育的研究進展緩慢。最嚴重的是,統計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他必須與其他專業相結合,服務于其他專業方能顯示其價值。但在實踐中,上統計課的老師不一定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而專業課老師其統計學功底往往不可能很好。如何進行統計學與專業知識的結合,這本身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基于上述問題,筆者在十余年的教學工作中逐步選取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做了一些改變,這些嘗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幾點建議
2.1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
最早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是因為傳統的“黑板十粉筆”的教學方法信息量小,板書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學生的知識面難以得到擴展。為了提高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也為了與計算機結合,筆者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這個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確實節約了板書時間,加大信息量,同時多媒體中的圖形顯示,動畫模擬,聲像結合的學習環境的確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但在學習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概率統計畢竟有很多需要邏輯推理的知識,對公式的推導若不邊板書邊講解,學生很難聽懂;而信息量大學生抓不住重點,結果有些學生反映不佳。由此可見,雖然多媒體教學有很多優點,但對于統計教學而言,傳統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忽視。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還是多媒體教學方式,或是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要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為最終的目的來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2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知識傳授型的,教師更多是重視數學基礎和各種統計方法的推導,把統計課作為數學課來教授。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缺乏統計思想的培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重理論輕實用,最終不能把實際問題歸結為恰當的統計問題,更談不上利用合適的統計方法去分析解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不影響本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下,筆者針對部分班級,適當降低概率論部分的難度,僅從直觀性、趣味性的角度把概率論作為統計的基礎知識加以介紹,而把授課的重點放在數理統計各種方法的介紹和應用上。以西南林學院資源學院地理信息系統02級學生為例,在學到統計部分時,我要求學生分組下去搜集數據(樣本),但學生并不懂該如何下手,有的學生將別人分析好的數據也當作原始數據收集大多數學生學了數據處理方法卻不會用。為使學生真正學會使用統計的方法處理海量數據并提取有用信息,每學一部分知識,我要求學生使用自己收集的數據實踐該種統計方法。例如,在學到樣本統計量時,我要求學生逐個計算這些樣本統計量,并分析所算值代表樣本的何種信息;在學到方差分析時,我請學生檢驗不同樣地的樹木其總體均值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在學到回歸分析時,又讓同學們對居民的教育狀況與家庭收人進行調查分析,看看二者有無聯系。在實踐各種統計方法的同時,我向學生傳授科學論文的寫作知識,要求學生將每部分的分析結果寫成論文的形式上交。這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從最基礎的數據收集做起,逐步學會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分析數據,最后解決實際問題。解決了學生拿到數據卻不知從何處人手的難題,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針對不同專業,實行不同的教學要求
在長期的一線教學中,筆者曾和許多專業老師探討過數理統計在各專業上的應用,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不同專業,對統計教學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其對概率論知識的使用就比較多,針對這個專業,就必須強化這部分的知識。而林產化工專業對概率論知識用的相對較少,在數理統計諸多方法中對方差分析使用較多,在有限的學時內,若不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差異性,學生學習了不能結合專業知識加以運用,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在保持概率統計內容的完整性的基礎上,應當結合不同專業,在內容的深淺及安排上有所調整,要多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制訂適合該專業的教學大綱,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4開設統計實驗課
數學實驗是隨著人類思維、數學理論和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它將數學直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借助計算機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事實_f:,統計類課程的教學如果不借助計算機這一工具,學生不了解也不會使用統計軟件,將會使他們陷人枯燥的計算而忽略了統計分析的功能。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速度將大打折扣。目前比較通用的統計軟件主要有SPSS,MatIab,SAS等。這些軟件語法簡練、使用方便,為統計實驗課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平臺。試驗課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根據理論課上學到的方法、原理在實驗課上使用軟件完成重復而復雜的計算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5多方面綜合考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統計類課程的考核方法,若單純使用閉卷的方法,學生為應付考試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記憶上,對實用問題不感興趣,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難以得到鍛煉。為此,我認為學生的考試成績可由三部分組成:理論部分即概率論可進行閉卷考試;數理統計為實用部分,這部分的考核可以論文形式進行,由學生自己調查數據,利用各種統計方法分析數據并提取有用信息,最后以科學論文的形式提交;實驗考核宜上機,考查學生對統計軟件使用的熟練程度以及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部分考試各占一定比例(由老師自定)。這種考核方法即可解決統計課程公式多且計算量大不便閉卷考試的問題,同時可以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出較為客觀的成績。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s 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in the island. Methods 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hypertensive disorder admitted in a hospital of the islan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w dietary structure treatment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rmal diet structural treatment care. The physical standard reach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new dietary structure treatment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4 week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eight, blood pressur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Diet; Pregnancy hypertensive; Island; Effect
妊娠期高血壓是女性在妊娠期一種特有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遺傳、糖尿病或慢性高血壓史以及自身抵抗力差、營養不良引起的[1]。有資料顯示,妊娠期高血壓可導致孕期女性及胎兒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可致其死亡,嚴重威脅孕期女性及胎兒的身心健康[2]。由于孕期運動量明顯減少,肥胖也是導致高血壓發病的原因之一,且高血壓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糖尿病,因此合理的膳食是保證妊娠期女性和胎兒營養吸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脂聯素是胰島素的一種,幫助糖類的吸收,其水平高低可作為預測糖尿病的指標,臨床可通過調節脂聯素水平治療糖尿病。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就醫順序隨機選取本海島某醫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共計58例。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年齡20~28歲,平均(23.12±2.23)歲,孕周20~30周,平均(23.28±1.05)周。其中研究組29例,年齡20~28歲,平均(25.08±0.26)歲,血壓145~178/90~110 mmHg,平均血壓(153.45±2.89)mmHg;對照組29例,年齡21~28歲,平均(24.83±0.69)歲,血壓145~178/90~110 mmHg,平均血海155.23±1.78)mmHg。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分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3]
①根據臨床血壓測量標準診斷兩組患者均為妊娠期高血壓患者;②患者20~28歲之間;③患者孕周均在20周以上;④均為初次分娩;⑤排除年齡40歲患者;⑥排除具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⑦排除妊娠合并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子癇前期、人工授精、IVF-ET術后、孕前3個月使用過促排卵藥物、孕前3個月使用過對血壓有影響的藥物、既往多次流產史(一般為3次以上,包括3次)、既往有腎臟疾病。
1.3方法
兩組患者在膳食結構實施前均采用硝苯地平片(生產商:山東魯西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 mg×100片/盒,國藥準字:H37020875)10 mg,每日3次口服降血壓,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食物的攝入次數與頻率,包含谷類、肉禽類、奶類、蛋類及海產品。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膳食結構進行干預,每天的各類食物攝取量按照日常隨機攝取;研究組患者采用新型膳食模式干預,每天按照營養搭配,增加蛋類、奶類、谷類食物及水果的攝取量,減少海產品的食用量,或者攝入量為0,并減少對多脂肪食物的攝取量。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4周的膳食管理,并對患者按時進行電話回訪、血壓測量,及時改進食物攝取量。
1.4 達標評判標準[4]
體重達標標準采用BMI指標衡量:BMI=體重(kg)/(身高m)2,
1.5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4周后身體達標情況比較
研究組體重、血壓及營養情況達標例數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干預前后脂聯素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指標差異無明顯變化(P>0.05);干預后,研究組脂聯素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膳食模式應用后干預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6.55%,對照組滿意度79.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是血壓持續過高以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為9.4%,是引起孕產婦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嚴重疾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5,6]。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與年齡、孕產次、孕周有一定關系,而膳食習慣與妊娠期高血壓也有一定的相關性。隨著人們飲食及生活習慣的不規律,高血壓患者逐漸趨向年輕化,肥胖也是其中之一[7]。妊娠期高血壓更是年輕女性極為擔心的病癥之一,而海島作為生活聚居地,海產品極為豐富,食鹽的攝入量偏高,因飲食及生活習慣等,較易引起高血壓,患病率較高,約為32%。有研究顯示,妊娠期缺鈣、使用鹽量過多均可導致出現高血壓癥狀,每日攝入食鹽>20 g,高血壓發病率高達30%[8,9]。合理的膳食結構可以幫助妊娠期女性保證足夠的營養供給,應減少食鹽的過多攝入,限制含鹽量高的食物,如腌制品、風干咸肉、濃湯汁及醬油等大量攝入,降低對多脂肪食物的食用量,孕婦應多吃魚、肉、蛋、奶及新鮮蔬菜,并按時添加鈣劑[10,11]。
胎兒生長的影響與母體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相關的小血管痙攣,導致產婦子宮蛻膜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等,它為胎兒提供血液難以正常,胎兒從此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從而出現生長遲緩癥狀[12,13]。重度妊高征組胎兒宮內生長受限,主要是因為妊娠高血壓孕婦血液流變學異常血粘稠(狀態),血流阻力增大,影響許多器官如胎盤,胎兒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自然相對不足,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14-16]。有研究表明,原來所有的凝血因子在妊娠過程中增高,蛋白的纖溶活性減弱,但妊娠高血壓患者血液高凝狀態和壓迫使得血壓升高[17,18]。支持孕D加強營養,熱能要適當,蛋白質要充分。準媽媽脂肪熱比應在25%以內,飽和脂肪熱比應小于10%。妊娠期鈣質補充應增加乳類、魚類和海產品的攝入,以增加食物鈣的吸收,避免因攝鈣不足而致低血鈣及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孕中后期鈣攝入應該達到每天1200 mg,鐵質充足,硒不可缺,海產品中含硒量較高,鈉要控制,需要限制食鹽的攝入。多吃魚、谷類和新鮮蔬菜,鯽魚、鱔魚、青花魚等淡水魚有助于改善機體代謝,改善微血管循環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攝入谷類及新鮮蔬菜,不僅可增加食物纖維素的攝入,對防止便秘、降低血脂也有益,還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利于防治妊娠高血壓疾病。心理干預讓患者放松,經常鍛煉;小振幅運動使患者病情減輕,給予鎮靜、解痙、降壓、間歇療法[19,20]。本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膳食結構治療妊娠期高血壓,體重、血壓及營養情況達標例數比例明顯高于采用普通膳食結構治療,說明食鹽的攝入量減少可有效降低血壓,降低對脂肪過多食物的食用可減少肥胖的發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且新型膳食結構患者總滿意度為96.55%,普通膳食結構患者滿意度79.31%,且新型膳食結構患者不滿意例數比例明顯較低。
綜上所述,采用新型膳食結構治療妊娠期高血壓,可有效調節血壓,減少高血壓發病率,通過對蛋奶類的攝入保證胎兒及孕婦的營養健康,降低肥胖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增加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邢麟,張燕,余洋,等.寶雞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膳食的調查[J].職業與健康,2016,32(3):342-344.
[2] 丁曉華,劉小玲,田莉,等.妊娠期膳食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影響[J].中A干預雜志,2014,49(10):1198-1201.
[3] 汪曉翠,呂紅梅,張微,等.妊娠期膳食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關系[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6,24(2):106-109.
[4] 蘇桂平.妊娠期補鈣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4):2387-2388.
[5] 王晶,東星,吳鴻雁,等.多種方法聯合干預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6,20(5):917-920.
[6] 黃鑫,李瑩瑩.妊娠合并甲亢的妊娠結局的臨床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19(12):3920-3921.
[7] 字文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12(5):74.
[8] Fotland T?J,Paulsen JE,Sanner T,et al.Risk assessment of coumarin using the bench mark dose(BMD)approach:Children in Norway which regularly eat oatmeal porridge with cinnamon may exceed the TDI for coumarin with several folds[J].Food Chem Toxicol,2012,50(3-4):903-912.
[9] Effat LK,El-Harouni AA,Amr KS,et al.Screening of dystrophin gene deletions in Egyptian patients with DMD/BMD muscular dystrophies[J].Dis Markers,2013, 16(3-4):125-129.
[10] Roest PA,Bout M,van der Tuijn AC,et al.Splicing mutations in DMD/BMD detected by RT-PCR/PTT:Detection of a 19AA insertion in the cysteine rich domain of dystrophin compatible with BMD[J].J Med Genet,2016,33(11):935-939.
[11] Gümüs P,■ztürk V■,Bozkurt E,et al.Evaluation of the gingival inflammation in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via 25-hydroxy-vitamin D3,prostaglandin E2 and TNF-alpha levels in saliva[J].Arch Oral Biol,2016,63(3):1-6.
[12] Cimbek A,Gürsoy G,Kirnap NG,et al.Relation of obesity with serum 25 hydroxy vitamin D3 level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J Res Med Sci,2012,17(12):1119-1123.
[13] 寧華麗.丹參注射液治療妊娠高血壓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9):89-90.
[14] 武志鋒,覃春獻,梁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血液流變學變化及其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1,(9):1162-1163.
[15] 邢盈,王立英.丹參注射液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 26(9):2072-2074.
[16] Halkin V,Reginster JY.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calcitoni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Bio Drugs,2011,10(4):295-300.
[17] Fuleihan G,Baddoura R,Awada H,et al.First update of the Lebanese guidelines for osteopor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J].J Med Liban,2015,55(4):176-191.
[18] Mcclung M.Use of highly potent bisphosphonat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Curr Osteoporos Rep,2013,1(3):116-122.
篇1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自1957年于新西蘭首次報道以來,已在世界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過大規模流行,蔓延趨勢仍在擴展,我國多個省份也出現疫情[1]。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和呼吸道傳播引起,好發于學齡前兒童,發病高峰在夏秋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嚴重者可并發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危及生命。由于本病的傳染性較強,又缺乏有效的疫苗預防,故增加民眾防范意識,早期發現、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題調查蘇州市幾所托幼機構中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生情況,并通過系列宣教活動比較家長對該病的認知度變化,為今后更為有效地開展手足口病家長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分別在蘇州市相城、虎丘、滄浪三個區內選取規模較大的一家幼兒園,以該園兒童家長作為調查對象。以自愿參與為原則,最終獲取有效的家長樣本數為326人。
1.2方法
1.2.1測量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與兒童關系,兒童是否發生過手足口病,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如疾病病原體、臨床表現、高發人群和高發季節、傳播途徑及傳染性等),以及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等。
1.2.2調查方法 4名經培訓的課題組大學生和1名心理咨詢老師完成問卷調查,采用以幼兒園班級為單位測試,在知情同意情況下,兒童家長獨立完成問卷填寫,當場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有效問卷率95%。
1.2.3干預方法 在幼兒園園長的組織下,課題組成員為家長進行手足口病的宣教,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疾病的圖片展示,使家長對該病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并通過免費贈送帶有特殊標記的口罩和發放宣傳資料,對包括手足口病在內的多種兒童常見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水痘、猩紅熱等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后一個月,再次評價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狀況及此次活動的意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錄入數據,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描述分析和χ2檢驗,P
2 結果
2.1調查樣本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的家長數326人,其中父母輩占76.7%,祖輩占23%,保姆占0.3%。家中小兒曾患手足口病的有45人,占調查人數的13.5%。表明該病的發病率較高。
2.2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情況 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情況見表1,結果表明家長對手足口病一般知識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表1 家長對手足口病知識回答正確率
2.3家長手足口病知識的來源途徑 調查家長中67.8%表示曾接受過幼兒園方面的宣教,60.4%的家長曾主動查找相關資料,其中父母輩比祖父母輩主動查找資料率高,有顯著統計學差異(X2=5.198,P=0.023)。
2.4干預前后家長認知度變化 通過專業兒科老師的講座和發放宣傳資料后,家長們對手足口病知識掌握情況見表2,結果表明干預前后家長認知水平顯著提高。家長認為此次活動很有必要的占35.3%,有必要占60.4%,沒有必要僅為3.7%。
表2 干預前后家長知識水平的變化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就蘇州地區既往報道,僅2009年4~8月期間病例數為8158例,占全年總例數65.84%。2011~2013年蘇州相城區某鎮發病兒童315人[2]。而本次調查中,13.5%的家庭中有兒童曾患手足口病,表明目前該病的發病率仍較高,不容忽視。
盡管通過園方的宣傳及媒體網絡的報道,部分家長對手足口病已不陌生,但問卷調查表明,家長對病原體、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及并發癥、如何有效預防仍不完全清楚,尤其祖父母輩們因獲悉知識途徑有限,對該病知曉情況不及父母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是腸道病毒,傳染性強,兒童頻繁的手-口動作增加了感染幾率,而且臨床對于該病毒也缺乏特異性藥物和疫苗,因此針對本病主要的護理措施在于有效預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們提升對疾病的相關知識。圍繞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發病機理、臨床癥狀、治療護理方法、預防措施,開展系統全面的健康知識教育,重c教育有效阻斷傳播途徑的方法、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發現以及發病后的日常護理等[3]。防止疾病傳播與流行僅僅在住院期間依靠護士采取消毒隔離是遠遠不夠的。
本課題圍繞健康教育目的,通過病例示教,生動圖片,深入淺出的講解,耐心地回答疑惑,讓家長較為系統了解疾病發生的每一環節,重點教育如何預防、切斷傳播途徑,配合發放的宣傳材料,使家長掌握一些常用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預防方法,并免費贈送帶有特殊標記的口罩,讓兒童到人多、空氣不流通處或有感冒人群中主動佩戴,減少交叉感染。干預的結果令人滿意,干預前后,家長中完全了解的人數增加,仍不清楚的僅為0.3%。家長們普遍認為此次活動有意義,希望今后能經常開展。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長認知水平,對有效降低兒童手足口病及其它常見病有一定意義。但此次干預人群有限,對降低整個地區發病率微乎其微,今后有必要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不斷擴大宣教覆蓋面,動員全社會參與共同關心兒童,保障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13
一、班主任職業倦怠的含義及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
現狀分析
筆者認為班主任職業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育人活動中不能有效應對工作壓力而出現的一種極端反應,表現為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退狀態,工作滿意度低、工作動力不足、興趣和熱情下降,以致造成能力衰退和工作績效降低。
筆者認為,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的職業倦怠程度較之一般教
師高。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現狀為:(1)情緒低落。(2)處事的非人性化。(3)職業成就感低。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的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得過且過,僅僅滿足于完成任務,對工作任務產生本能厭倦,盼望早日脫離苦海。
二、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的形成原因
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種因
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致有以下一些:(1)工作千頭萬緒,紛雜繁重。班主任雜事非常多,特別是一些城市學校,本該是一些后勤部門、教學處、德育處等部門干的事轉嫁給了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工作非常紛雜繁重。(2)工作的時間長、強度大。據筆者了解,城市普通中學的班主任一般都是早上7:30到校檢查清潔及清點學生人數,中午一般都不能回家,一直要等到學生上了晚自習后才會回家,如果自己有晚自習的話,要晚上9:00才回家,工作時間長達14小時之多。(3)班主任工作付出和回報的失衡,造成心理失衡。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后,班主任津貼占工資的比重減少,特別是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津貼比以前少了很多,讓城市普通中學的班主任們很是想不通。
三、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的消解策略
(一)從班主任自身方面消解班主任職業倦怠
1.從我做起,向自己挑戰,保持追求精神
要克服“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必須要不斷地超越自我。有些班主任教師僅僅把當班主任視作是多掙一些錢、為了評職稱而不得不當。而我們認為應把班主任工作當作安身立命的事業。職業可以應付,事業必須追求。有追求才有目標,有目標才有干勁。
2.悅納現實,放松心情,保持樂觀精神
很多班主任覺得“太累太苦”,毫無“瀟灑”可言,是因為沒有笑納自己、笑納他人和笑納現實的緣故。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悅納現實,放松心情,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
(二)從學校、社會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等方面消解班主任職業倦怠
如何克服班主任的職業倦怠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消解城市普通中學班主任職業倦怠的這個難題,學校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積極采取以下措施:(1)重視班主任工作,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地位。(2)建立班主任工作的新機制,減輕班主任工作的壓力:①實行班主任輪崗制;②重點培養“副科”教師做班主任;③適當為班主任“減負”。(3)提升班主任的職業幸福感。(4)改善班主任物質生活條件及提高班主任津貼。(5)改進班主任評價制度和建立班主任培訓制度,對班主任進行定期培訓,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此外,全社會對教師建立合理的專業期望,促進班主任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