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和方法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發揮多媒體的強大功能
多媒體網絡技術走入了高中政治課堂,為高中生學習政治知識提供了極大地便利,也為教師展開生活化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政治的過程中,遇到政治專業術語不理解時,就可以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查詢或者通過搜索生活實例來理解,找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由于高中政治內容豐富,包含了很多其他學科的知識,高中生雖然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但在高中政治學習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出現可以滿足高中生學習政治對教學設備的要求。多媒體網絡技術集圖片、音頻、視頻、文字等為一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網絡學習資源,能極大地提升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高中政治課本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第二單元唯物論部分,這個部分學生需要學習兩個哲學原理和方法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①世界是物質的,具有客觀性,世界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決定意識。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2)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方法論】①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②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由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哲學接觸的較少,因此在理解和應用這些原理和方法論的過程中存在困難,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搜集一些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原理和方法論。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景
采用生活化的情景教學法,是在進行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引入具體場景和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實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想象源泉。高中生雖然社會閱歷淺薄,但是生活經驗卻很豐富,生活化的情景可以拉近學生與抽象政治知識之間的距離。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案例分析法。
材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保護主義在發達國家逐漸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給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低,難以與發達國家相匹敵,對外貿易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這些產業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就業的集中產業,貿易保護主義使得這些產業的勞動者面臨大量失業的嚴峻問題。美國作為貿易保護主義國家,中國大豆出口美國,曾受到美國貿易壁壘的堵截,造成了中國2萬人的失業,但同時也帶來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1.5萬人的就業。
請結合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分析美方進行的貿易保護是否科學?
從本題的材料看,此題涉及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失業和就業問題,每位學生的家長或者親人都會面臨這些問題,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些問題,但卻對這些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可以聯系學生親人的失業就業問題給學生分析這個素材,讓學生對這個素材有更徹底的理解。最后通過教師的分析,逐步推出答案為:
①聯系是普遍的。要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不能孤立地看問題。要看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正日趨緊密。
②聯系是客觀的。要把握事物固有的聯系,避免主觀隨意性。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是客觀的。美方一意孤行,搞貿易保護也會傷及自身。因此,美方進行的貿易保護并不科學。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的補充和延續,高中生學習壓力大,課外活動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調節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在政治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更多地接觸課堂外的生活。政治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地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政治。
篇2
政治哲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一門課程,也是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必修的學科,然而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學生往往很難理解深奧難懂的哲學知識,對課本的哲學內容也只能一知半解。如果教師能合理地運用古詩詞,把古詩詞融入到哲學課堂的教學中,那么對于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明理言志,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高中政治哲學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方向,對高中學生今后的發展更是起著非常大的決定性作用。然而,目前高中政治哲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和接受政治哲學知識,而抽象的哲學知識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無法理解知識的同時,自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無法投入到課堂中,這給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
1、以古詩詞為導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的激發在哲學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了興趣,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愿學、變苦學為樂學。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教師要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古詩詞語言凝煉,意象豐富,內涵深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能強烈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例如:在講授“按客觀規律辦事”時,我導入了李白《日出行》“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在讓學生感悟詩詞美的同時,設計如下問題:“草,不因繁茂而感謝春風;樹,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為什么?四季循環,究竟是誰在驅使,是否存在超自然的神在主宰?本詩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什么?”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中來,為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從而讓課堂充滿了情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2、以古詩詞為橋梁,引領學生明理
哲學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是不容易理解的,為幫助學生進入哲學“智慧王國”,教師可以以古詩詞為橋梁,把哲學上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觀點理論融入到古詩詞的講述中,這樣,能使哲學原理通俗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深奧的哲學原理。
例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屬性時,可引用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噪與靜,鳴與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以“蟬噪”反襯“林靜”,因“鳥鳴”更顯“山幽”,動中寫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妙趣橫生,詩意豐盈。引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里,“松”、“石”的靜與“明月”、“清泉”的動兩兩相應,相互襯托。失去了“松”、“石”的靜態美,人們就難以觀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動態美。這在哲學中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離開其中一方,他方就不能存在。通過對古詩詞的解釋,把哲學的晦澀抽象原理變為具體形象生動可感的形象思維,從而,學生理解“矛盾的統一性”這個原理就容易得多了。
再如:在講《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這一框時,我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一座山,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如橫看或側看,遠、近、高、低各不相同,從哲學角度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地、積極地、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而不能用片面地、消極地、割裂歷史地、靜止地看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好理解了整體與部分,即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引領學生明確哲學道理。
可見,用古詩詞的方式來解釋哲理,不但淺顯,而且顯得形象、生動、可感、可知,能達到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以古詩詞為媒介,實現師生互動
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的單向過程,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和文本互動的過程,政治教學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古詩詞是政治課中實現師生互動的很好的媒介,如果充分利用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聯系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時,我列舉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句。先簡介大林寺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情景之中,并提出了很多問題:是不是山上桃花的品種與山下桃花的品種不同?廬山有多高?山上的溫度在農歷的四月有多高?山下的溫度有多高?整個地區的海拔是多少?問題一個比一個深入。接著,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再引導學生從生物的角度討論桃花開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同時可以繼續討論有沒有可能廬山山上的桃花都芳菲盡了而山下卻在盛開呢?通過互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爭著發言,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這情景讓人無比欣慰,它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被動吸收為主動吸取。所以,在哲學的教學過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入古詩詞于課堂上,肯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正如這節課,古詩詞的引入,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方法論要求;同時在討論過程中也調動了地理、生物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以古詩詞為坐標,培養學生哲學情感
政治哲學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古詩詞融入到哲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哲學知識,并且通過對古詩詞的欣賞,體會到其中所表達的情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生。
例如,在教學“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課時,我通過引用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這一詩句,對比的《卜算子.詠梅》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一詩句,請學生思考他們各自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哲學角度上又說明了什么?然后再根據學生理解的不同情況,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正確引導,引導學生認清正確的人生方向,讓學生能夠通過高中政治哲學的學習,懂得人生的真理,明了人生的意義,做個真正的有用的人。
再如,在教學“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可引用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詩一反常調,熱情贊頌秋天的美好,把它寫得極富詩意。詩一開始就否定古來的悲秋觀念,認為秋日勝過生機盎然的春天,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這讓學生明白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在通往勝利和成功的征途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干擾,遇到些許困難和挫折。這對培養學生不怕失敗、不畏艱險,敢與逆境抗爭的精神,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其合理性
本著政治課的思想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它的合理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古詩詞,要有“四性”:即典型性、趣味性、教育性、欣賞性,切忌滿天撒網。第二:要堅持擇“熟”原則。避免太深太難,盡可能利用學生熟悉的語文知識,即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詩名句,這有利于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地吸取知識,接受教育。第三:要堅持適度原則。雖然古詩詞言簡意賅,便于教學,但它畢竟是古詩詞,屬于語文課范疇,有其自身不能緊扣時代脈搏,所以借助古詩詞,要精心策劃,巧妙安排,靈活運用,課堂中講古詩詞要有度,要控制一堂課中使用古詩詞的數量,不能喧賓奪主,主次不明,不能把思想政治課變為古詩詞欣賞課。第四:要整合詩哲結合點,設置問題,合作探究,使學生從對古詩詞的鑒賞中深入到哲理的思考中去,這樣才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積極作用。
總之,把古詩詞融入哲學的課堂教學中,既有利于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和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目標,也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質以及增強我國古詩詞這一傳統文化奇葩的魅力。
參考文獻:
篇3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基礎,是教師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維的有效方法,課堂提問主要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種有效的教學行為手段。所以說,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可以通過師生相互作用,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高中政治課堂提問必須遵循提問的地方要恰當、提問的難易程度要恰當、提問的時機要恰當等基本要求,以學生思維過程不斷生成的新問題為落腳點,以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為發展指向,把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情境作為教學的著力點。筆者就此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提問的技巧。
2 掌握教材內容與知識結構
2.1 考查識記水平。識記水平是對學生學過知識的有效性進行考查,也可以稱為識記考查。通常是在課前進行復習性的提問或課后總結性的回顧分析。主要是提問學生對具體原理和一般方法論等記憶,提問的主要形式通常包括:是什么和為什么并且要求舉例說明。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考查學生識記水平而進行的提問應該是提問基本知識,因此必須進行恰當的處理。由于是對簡單知識進行重復提問,如果提問過多,可能難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束縛其思維的發揮,降低了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
2.2 考驗理解水平。理解水平主要是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把握程度,提問的層次不在局限于記憶,提問主要是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述及分析說明的能力,是通過自己語言對所學內容進行描述的過程,主要是能夠推導出簡單的方法論及哲學原理。考驗學生理解水平而進行的適當提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與把握,并且能夠學會正確的運用過程。
2.3 檢查運用水平。運用水平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提問達到更高的層次。主要是檢查學生對各種概念、規則和原理等的運用程度。運用水平的提問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和概括以及理解等,并通過題目進行相關的訓練,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于問題的解決能力。能夠更好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對所學知識更加理解和把握,并能夠熟練運用。
3 駕馭課堂,善于設置提問
3.1 圍繞中心提問。每節課的內容都有中心,應該圍繞中心進行提問,教師應該為解決政治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置提問,不能沒有目的的亂問。發問重點,設問難點,多問關鍵點,所有的提問都應該圍繞教學任務而進行,把握問題數量和原則。如關于“債券、商業保險”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所知的各種投資方式,并要求學生對各種投資方式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點難點,還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3.2 啟發式提問。高中政治教學具有比較強的理論性,教師應該采取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學生思維,吸引其注意力,使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恰當的提問,可以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提高語言組織能力,使表達更加流暢。教師應該明確目的且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問,讓學生站起來都能夠順利回答,才是成功的提問。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能夠學會運用,幫助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因此,政治教師應該采取啟發式提問。
篇4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認為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要把握情境創設的“度”
不少學生反映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語言平淡、語調平直,很難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積極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重大時政熱點、新穎的命題考點,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
高中政治課堂設計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認為每一個知識點必須對應一個情境,而是應科學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綜合歸納知識點的聯系、銜接。在此,筆者列舉必修四《創新意識與辯證否定》中采用的教學情境。該課主要講授辯證否定觀的知識點,通過手機發展這個教學情境貫穿整個教學,一例多鏡,以2分鐘的手機發展視頻導出,綜合設置了三個探究活動。
筆者在講解辯證否定觀的內涵時,設置了第一個探究活動:手機之過去。通過探究上世紀80年代移動電話的發展過程,如最初的摩托羅拉3200既笨重價格又昂貴,引導學生討論在當時“大哥大”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接著總結出辯證否定的含義。
在講述辯證否定的實質時,設置了第二個探究活動:手機之發展。從傳統手機到視頻4G手機的發展,引導學生討論:“大哥大”被淘汰是否意味著對它全盤否定了?從手機的發展歷程看,它們有哪些“”與“不變”?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哲學道理?通過三個問題的分組討論,得出揚棄這個辯證否定觀的實質。
在講述辯證否定的創新意識時,設置了第三個探究活動:手機之未來。學生暢想未來手機可能有哪些功能,如何創造出人們喜歡的手機,引導學生得出樹立創新意識的方法論要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現代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教學課堂,其表現為形象直觀、動靜結合、靈活便捷。下面筆者結合實際工作談談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1.正確制作課件,防止現代化“灌輸”。筆者在講授必修二第八課《走進國際社會》后,經過反思發現課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課件制作太面面俱到,每個知識點都有材料、圖片素材佐證,PPT近40張,淡化了重點,教學過程成了課件放映的過程。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精選情境,小開口、低起點,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素材,一定要突出重點,適當取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掌握的不重點介紹,學生通過講解仍然無法掌握的知識可以大膽放棄,課堂教學應堅持小而精,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有效使用網絡交互教學模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本地區中小學教室已全面覆蓋交互一體機,網絡交互模式一定會成為一種主流教學模式得到廣泛的運用,這也必將提高思想政治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筆者在講授必修一第6課《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時采用了多媒體網絡交互模式。自制的網頁課件,以網站形式在網絡上,學生在引導下瀏覽預設網頁,探究檢索,彌補了教材中相關金融知識的滯后。這樣學生既自主構建了知識體系,又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并解決了新的問題。網絡交互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替代的優勢。
3.強化課堂教學信息量。網絡教學集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內容為一體,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又可以把難懂枯燥的理論特別是哲學原理和經濟學基礎概念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和消化吸收。我校在推進此項工作時,專門為教師備課注冊了中學學科網會員、金太陽教學資源網會員以及百度網盤、江蘇高考信息郵箱等信息資源。筆者在講授必修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課時,利用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導入,并配以青花瓷圖片,從青花瓷的各個角度導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原則等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