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學設計筆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執教:
指導思想
理論依據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信息技術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其本身的特點符合信息技術課“操作與知識并重”的特點,尤其適用于應用軟件教學,能與信息技術學科很好的融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本教學設計采用“情境教學”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鏈支撐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活動,誘發、驅動學習者的觀察、思考、探索,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
《你畫我猜》是青少年編程貓課程第8課的教學,是繼外觀、重復執行、坐標、廣播之后的教學內容,是重復執行、動作等積木的延伸,有很強的實用性,是編程貓課程中必須掌握的基礎內容之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其重要。
2.學生情況
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看卡通片,好奇心強;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基本操作,具備一定的圖形化編程技能。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一些與學習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并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發現新的問題,不斷大膽嘗試,在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1、掌握畫板用途,繪制圖形、旋轉及改變中心位置;
2、學會用循環、如果、抬筆、落筆等知識技能結合畫筆積木創作作品;
3、通過互動交流、完成任務,培養了學生努力學習、熱愛生活、樂于奉獻、愛國愛黨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畫筆”工具的使用;
2、“移動到鼠標”模塊的使用;
3、循環結構在編程貓軟件中的使用。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對程序的控制
教學準備
任務的半成品源文件、毛筆、墨、操作素材、任務單等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演示法
板 書
第8課你畫我猜
一、抬筆、落筆:
二、課堂實踐,程序實現:
偵測
移動到鼠標
重復執行……
作業布置
1、完成自己程序設計,調試程序;
2、保存文件并上交。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啟動程序軟件
動手操作
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新課導入
1、復習回顧;
2、演示毛筆字“強”,設置問題導入新課;
3、看自己能不能編寫這樣一個程序;
觀看理解
書法導入激發興趣
任務一
繪制畫筆,學會制作素材并使用
動手操作
明確任務
分析任務
知識點:繪制畫筆
1、工具的選擇;
2、圖形的大小、旋轉、復制與粘貼;
3、角色中心點位置的調整;
知識點:畫筆繪畫
落筆:當某個條件執行時,就像將筆放到紙上畫畫一樣,可以在舞臺上畫畫,這個積木是全部畫筆積木的基本積木,如果沒有這個積木,是畫不出來痕跡的。
抬筆:當某個條件執行的時候,畫筆不再出痕跡,就跟把畫筆抬起來一樣,停止作畫。
設置畫筆粗細:設置畫筆粗細,這個值可以調整的,用來設置你的畫筆粗細。
設置畫筆顏色:繪畫筆設置一種顏色,點擊色塊可以取色。
思考分析
動手操作
由任務出發,培養編程思路
拓展任務
利用半成品,按要求完成程序的設計及畫圖寫字任務
思考分析
動手操作交流協作
拓展創作挑戰自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堂展示
選取作品演示
1、注重展示作品時的針對性,解決出現的問題;
2、表揚多數,激勵全部。
總結經驗
發現問題
形成課堂的診斷及激勵作用
總 結
拓展活動
播放視頻,并提出問題:
同學們觀看的視頻中,有哪些場景或畫面與我們今天學習的畫筆功能相似?請用筆記錄下來?
觀看視頻
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生活,樂天奉獻,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課后作業
查看實例或上網查找資料,自主創作一些更有趣的作品。
篇2
1.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運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中國地圖(大小各一張)、四川地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入比例尺
從螞蟻和汽車賽跑的故事引入,行同一段路程螞蟻所花的時間要少得多,這是為什么?
二、實踐操作,感知比例尺
1.生畫教室占地平面圖。(出示例1)
2.出示學習要求
①確定圖上的長和寬;②個人獨立作出平面圖。③寫出圖上的長、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并化簡。
學生自主設計教室的示意圖,師巡視并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設計意圖。
4.認識比例尺
我們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存在著一種倍數關系,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比例尺。
教師:現在同學們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嗎?比例尺是誰與誰的比?怎么求呢?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三、結合圖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學例2:看一看,議一議
出示例2(1)主題圖:這張三峽庫區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說一說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2)學生回答。
明確:1∶4600000是縮小比例尺,10∶1是擴大比例尺,縮小比例尺前項是1,擴大比例尺后項是1,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生活中像這樣的比例尺還有哪些?
(3)介紹數字比例尺。
教師:1∶4600000,10∶1,1∶100和50∶1這些比例尺都是用數字表示的,我們把它叫做數字比例尺。
2.認識線段比例尺
出示例2(2)主題圖。
(1)同桌互議。這和上一題有什么不一樣?
(2)學生回答。
(3)介紹線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教師:象這樣用線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線段比例尺,表示圖上1cm,相當于實際的10m。如果我們量出了圖上小紅家到學校的長度是11厘米,怎樣算出實際距離呢?怎么想的?
3.線段比例尺與數字比例尺的區別。
4.線段比例尺與數字比例尺的相互轉化。讓生將此題轉化成數字比例尺。
四、總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疑惑?
2.教師總結
(1)比例尺是一個比,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其結果不應帶計量單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單位,否則比例尺無意義。
(3)比例尺前項化簡為1,是將實際距離縮小;比例尺后項化簡為1,是將實際距離擴大。
(4)同桌互相列舉生活中的比例尺有哪些。
五、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某一種零件的長度是8mm.,畫在圖紙上的長度是4cm,求這張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篇3
Feng Yan
【Abstract】This paper is about the teaching plan on Mone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lesson. The writer appli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four links such as the scene introduc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rational sublimation and prolongation after class and five activities such as analog performance, questions and answers game, production show, improvisational lec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e content designed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reality, shows students’ individuality,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 feeling experience, makes students actualize the knowledge, ability, feeling attitude, the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of the value view through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style.
【Keywords】Teaching plan on Money Experimental teaching
1.教材內容。勞動版《德育》第二冊第一課《做一個有經濟頭腦的人》第一節《經濟生活離不開貨幣》的第一學時。
2.設計思路。青春期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何正確地看待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人生極為重要的問題。正處青春期的中職學生對錢的感性認識較多,也比較感興趣,但理性認識不夠充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符合他們年齡心理特征的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完全地參與學習過程,在體驗中掌握知識。
本節課運用體驗式方法,“情景導入、合作探究、理性升華、課后延伸”四個環節以及“模擬表演、問答大賽、成果展示、即興演講、問卷調查”等五個活動有機結合,設計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充分彰顯學生個性,重視學生的感覺體驗,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等學習方式,使課程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得以實現。
3.教學目標。
3.1 知識目標:讓學生識記貨幣的3種形式和5種職能及本質等。
3.2 能力目標:從分析貨幣的起源到概括、總結貨幣的本質,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和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
3.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正確看待貨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正確地認識金錢、使用金錢,自覺抵制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
4.教學重點、難點。貨幣的職能。
5.學生課前準備。①閱讀教材,設計有關問題;②運用網絡信息,查詢、收集現實生活中對“貨幣”的稱呼和歷
史上曾有過貨幣的名稱,以及各種有關金錢的說法。
6.教學過程。
6.1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活動一:模擬表演《物物交換》
演員:甲、乙、丙、丁
道具:用紙板制作的雞、大米、衣服、鐮刀
劇情:四人各是一件商品持有者,彼此進行物物交換,有時需要交換2~3次或更多次方可換回所需物品。
活動思考:①購買商品需要貨幣,商品和貨幣是不是一起產生的?
②貨幣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它是為何而生的?它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點評:通過情景重現貨幣產生過程,了解物物交換的局限性,認識貨幣的本質,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6.2 合作探究、構建知識。
*貨幣的職能
活動二:尋找貨幣的職能
活動要求:
①閱讀課本第2~5頁。
②全班分4組討論,設計相關問題并思考。
③以組為單位開展比賽,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如甲提出問題,乙、丙、丁組均可搶答,答對加分,答不出則甲得分。
教師選擇幾個針對性較強、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歸納、講解。
點評:通過閱讀教材,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發現問題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而問答競賽則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設計問題的質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貨幣形式的演變
活動三:展示成果
①讓學生展示課前搜索到現實生活中對“貨幣”的稱呼及歷史上曾出現過的貨幣的名稱。
學生的展示五花八門,古人對錢的別稱有“孔方兄”、“阿堵物”、“泉”等等。歷史上曾做過貨幣的有貝殼、糧食、牲畜、布帛、皮革、石塊、鹽巴、動物和魚類的牙齒和生產工具金條、銀元、銅錢、鐵錢,現在有人民幣、美元等等。
②把上述展示出的貨幣歸類,分別納入三種貨幣形式中(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
點評:此活動讓學生學會面對豐富、快捷的網絡資源,培養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6.3 理性升華――正確地看待金錢。
活動四:即興演講
以“我的金錢觀”為主題,學生代表發表即興演講,三言兩語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既要承認金錢的重要性,還要看到取得金錢的手段應該是正當的、合法的,更要看到金錢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
點評:此環節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6.4 課后延伸、學以致用。
課后活動:結合教學內容,擬好問卷調查表,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到社會進行調查,親身感受并在調查中接受知識、理解知識,然后撰寫調查報告,回到班上進行交流。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理解了比的意義,掌握了比的讀寫法,知道了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學生分析:
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數基本性質的原有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靈活、有序地思考,進行合情推理,進而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活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推導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例題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依據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前后項是分數或小數的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
2.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
3.復習分數的性質和除法的性質。
二、引入課題
通過復習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比的前項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比的前項也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的分母,我們知道了關于比的很多知識,但只知道這些,在實際生活中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今天還要繼續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三、新課教學
1.猜測、驗證比的基本性質
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相當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如果有,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可能會是怎樣的?
(1)分小組討論,你們是怎么猜的,請一名同學把文字敘述記錄下來,其余同學想辦法舉例證明這一猜測是正確的。
(2)請每個組的代表上臺匯報,先說是如何猜的,再說是如何驗證的。
(3)請一名同學舉例板演所在小組驗證比的基本性質的推導過程。
教師將學生猜測、驗證后得到的“比的基本性質”寫在黑板上。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哪些用處嗎?那么,比的基本性質又有哪些用處呢?
2.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1)教學例1
“神州”五號搭建了兩面聯合國國旗,一面長15cm,寬10cm(前面展示過),另一面長180cm,寬120cm。這兩面聯合國國旗長和寬的最簡單的整數比分別是多少?
同學們,你們對例題中談到了“神州”五號了解多少?題目要求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師舉三個比的例子,引導學生觀察哪個比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引出前、后項是互質數的比叫做最簡單的整數比的結論。
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樣的比是最簡單的整數比,那么,如何求出例題中兩面聯合國國旗長和寬的最簡單的整數比呢?
15∶10=(15÷5)∶(10÷5)=3∶2
為什么要把比的前后項同時除以5?根據是什么?結果有無最簡?
學生獨立把180∶120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教師巡視、點撥,選擇幾名同學板演。
(2)教學例2
請同桌討論,當比的前項和后項是分數或小數時,如何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它們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教師舉例,并引導學生進行化簡。
師生總結如何把前項或后項是分數或小數的比化簡。(板書:先化整再化簡)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第46頁“做一做”
2.下面各題的化簡做得對嗎?為什么?
3∶0.6 =(3×10)∶(0.6×10)= 30∶6
∶3=( ×4)∶(3×4)= 8∶12
3.游戲接龍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比,看哪一組寫得最快,寫出的比形式最多樣,最帶有技巧性。
3∶7=( )=( )=( )=( )=( )=( )=( )=( )
篇5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了解了比例尺、實際距離、圖上距離之間的關系,會根據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求出比例尺。本課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能根據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在應用過程中了解比例尺的價值。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經驗,能運用分析綜合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本課可以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比例尺的應用價值,能根據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
2.能根據問題尋找需要的條件,根據條件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畫圖。
教學重點
能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探究,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下面是明華小學附近的平面圖。
1.根據這幅平面圖,能求出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嗎?
(1)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添加條件“比例尺是1:8000”,并讓學生在作業紙上動手測量出少年宮到明華小學圖上距離為5厘米。
(2)學生根據尋找到的條件獨立解決問題,并組織交流。
學生有如下方法:
A:5÷■ B:5×8000
C:用方程解。
解:設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是x厘米。5:x=1:8000
(3)小結:要求出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就需要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量出圖上距離,然后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我對教材例題作了一些取舍,去掉了原例題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圖上距離是5厘米”這兩個條件,“逼迫”學生根據給出的問題思考所需要的條件。這樣做,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從問題出發思考問題,另一方面調動起學生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真正”地解決問題。多種解法的呈現,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體會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
2.出示:有一所醫院在明華小學附近。你能在圖中標出這所醫院的位置嗎?
(1)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在圖中標出醫院的位置。在此基礎上給出條件:醫院在明華小學正北方240米處。
(2)學生獨立完成。
(3)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小結:要在圖中標出醫院的位置,就要知道明華小學到醫院的圖上距離,而根據比例尺和實際距離就能求出圖上距離。
3.反思、比較:剛才我們解決了哪兩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都是根據什么來解決的?
設計意圖:要解決“在圖中標出醫院位置”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分析。讓學生經歷解決現實問題的全過程,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都大有益處。“反思”引導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形成一定的解決問題經驗。通過“比較”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
二、比較,感受各種比例尺的價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個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圖。
(1)你能從圖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據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比較:觀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你有什么發現?
2.線段比例尺
這是一張中國地圖。
(1)怎樣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讓學生上前動手測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圖上距離。
(2)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離大約是11 厘米,請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
(3)交流。(學生會出現分別用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情況。)
(4)比較:你認為選用哪種比例尺計算比較簡便?
3.比例尺的變化
(1)比較:還有一幅中國地圖,它的比例尺為1:20000000。想一想,這幅地圖與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圖比較誰大誰小?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國地圖上,上海到北京的圖上距離有多長?
(3)同學們通過計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離大約是1100 千米,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火車時刻表上標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463 千米,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都具有開放性,問題色彩比較濃。三個環節都運用了“比較”這一手段,使各種比例尺的適用范圍更加凸顯,通過問題解決體現各種比例尺的不同價值。而學生自己提問題、動手測量需要的數據,自主選擇比例尺解決問題等,都體現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操作,體會實際應用
出示東關小學籃球場。請你在作業紙上繪制出學校籃球場的平面圖。
1.討論繪制這個平面圖所需要的條件。根據討論情況,相機給出條件:
(1)籃球場長是28米,寬是15米。
(2)如果要在作業紙上畫出籃球場的平面圖,選用下面哪個比例尺比較合適。
A: 20:1 ( )
B: 1:200 ( )
C: ( )
2.學生根據選定的比例尺,計算出相關數據,并繪制平面圖。
3.交流欣賞。
篇6
來源于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的塑料模具類畢業設計項目,從工藝方案設計到模具結構設計,到模具制造工藝性評價,再到功能零部件結構設計計算,再到零件圖繪制,到模具零件制造工藝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知識和經驗。傳統的手工設計和制造無法滿足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CAD/CAE/CAM技術的運用,在設計和制造上取代傳統的手工設計方式,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圖2所示CAD/CAE/CAM技術在注射模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第一,塑料制品的設計:三維CAD軟件的實體和曲面造型功能,為塑料制品的結構設計和設計改進提供了強大的功能,使設計過程直觀、準確。所獲得的三維數據模型,為后續模具設計和成型工藝分析提供了良好數據來源。第二,塑料制品成型工藝性分析:采用CAE可以模擬塑料熔體在型腔中的流動、保壓、冷卻、收縮過程,其結果可事前評價制品的質量及成型工藝性,提高模具設計制造成功率。第三,模具結構設計:三維模具設計CAD軟件系統,可以根據制件材料收縮率自動計算制件三維數據模型的收縮量,經放大獲得成型零部件工作部分尺寸,通過布爾運算獲得模具型腔形狀,還可輔助獲得需電火花成型零件的電極實體數模,并提供了將三維數模轉為二維工程圖的功能,輔助完成工程圖繪制[4]。第四,模具運動功能結構檢查:可對已裝配好的模具按照預定運動方向和位置,實現模具開合模運動及制品被推出的模具工作過程,輔助檢驗模具開合模和制件脫模功能設計是否正確,并及時糾正,減少修模時間。第五,數控加工:利用CAM數控自動編程軟件,讀取模具結構設計結果,以模具零件三維數模為輸入,自動編制數控加工工藝過程,可模擬刀具在三維曲面上的實時加工過程并顯示有關曲面的形狀數據,同時還可以自動生成數控機床加工程序代碼。圖2基于項目塑料模具類畢業設計流程將先進CAD/CAE/CAM技術應用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學生基于項目的塑料模具類畢業設計實踐教學,使學生通過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掌握并提高模具先進CAD/CAE/CAM技術,提高畢業生專業技能,能利用其獨立完成制件的工藝分析、模具的結構設計、模具制造數控程序生成,基本達到模具設計師及模具工藝員的技術水平。如圖3所示,為2014屆畢業生以MINTH集團企業課題立項的項目式塑料模具設計類畢業設計項目[5]。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于制件造型的需要,該學生自學了UG實體造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根據委托方提供的圖紙,完成了制件實體造型。為了設計制件成型方案,該學生又學習了塑料成型模擬軟件MOLDFLOW,分析并制定了該制件成型方案。為了完成模具結構設計,該學生系統學習了UG裝配及工程圖繪制軟件。為了編制模具制件數控加工程序,該學生又認真學習了UG數控編程軟件。通過該項目的畢業設計,該學生詳細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設計流程,系統實踐了塑料模具設計制造相關先進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使學生到企業工作半年即成為技術骨干。
篇7
1.注重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和對概念意義的理解,教學中提供直觀背景。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環境。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了解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分析函數的圖象,自主地對反比例函數的主要性質作出直觀描述。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關注對問題的分析過程。教學時將實際問題置于已有知識背景中,用數學知識重新解釋,讓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考察實際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數的圖象,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數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本節課通過對具體情境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形式,明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通過例題和列舉的實例可以豐富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由于本節課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學習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創設豐富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問題中變量的相依關系及變化規律,并逐步加深理解.教學中要提供直觀背景展現反比例函數的經驗來源,在獲得反比例函數概念之后,經驗背景將成為概念的某種直觀解釋或實際意義,在活動中,教師應注意提供思考或研究問題的方向.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目標:(一)教學知識點1.從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似關系,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二)能力訓練要求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表達式。(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了解所討論的函數的表達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數概念的具體形象,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體驗數學活動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教學重點: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教學難點: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第二環節:新課講解;第三環節:課堂練習;第四環節:課時小結;第五環節:課后作業。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目的:給學生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活動過程:我們在前面學過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知道一次函數的表達式為y=kx+b其中k,b為常數且k≠0,正比例函數的表達式為y=kx,其中k為不為零的常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這兩種類型的表達式,如從A地到B地的路程為1200 km,某人開車要從A地到B地,汽車的速度v(km/h)和時間t(h)之間的關系式為vt=1200,則t= 中,t和v之間的關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關系式,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式究竟是什么關系式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揭開的奧秘.
第二環節:新課講解
活動目的:在探索具體問題中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抽象出數學概念,結合具體情境領會反比例函數作為一種數學模型。
活動過程:引入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反比例函數,它是函數中的一種,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什么叫函數?
1.復習函數的定義:在某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若給定其中一個變量x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它對應,則稱y是x的函數。能舉出實例嗎? (要求學生完成)例如,購買單價是0.4元的鉛筆,總金額y(元)與鉛筆數n(個)的關系是y=0.4n,這是一個正比例函數。又如,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度數y與底角的度數x的關系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數.等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并能類推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復習了函數的定義以及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表達式以后,再來看下面實際問題中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函數關系,若是函數關系,那么是否為正比例或一次函數關系式。問題1: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滿足關系式U=IR,當U=220 V時。(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數式表示I嗎?(2)利用寫出的關系式完成下表:
當R越來越大時,I怎樣變化?當R越來越小呢?(3)變量I是R的函數嗎?為什么?請學生大家交流后回答。答案為(1)能用含有R的代數式表示I.由IR=220,得I= .(2)利用上面的關系式可知,從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從表格中的數據可知,當電阻R越來越大時,電流I越來越小;當R越來越小時,I越來越大。(3)變量I是R的函數.由IR=220得I= .當給定一個R的值時,相應地就確定了一個I值,因此I是R的函數。舞臺燈光為什么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陽光燦爛的晴日變成濃云密布的陰天,或由黑夜變成白晝的?請學生互相交流后回答。答案為:根據I= ,當R變大時,I變小,燈光較暗;當R變小時,I變大,燈光較亮.所以通過改變電阻R的大小來控制電流I的變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陽光燦爛的晴日變成濃云密布的陰天,或由黑夜變成白晝。問題2:投影片:(§ 5.1 A)京滬高速公路全長約為1262 km,汽車沿京滬高速公路從上海駛往北京,汽車行完全程所需的時間t(h)與行駛的平均速度v(km/h)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變量t是v的函數嗎?為什么?經過剛才的例題講解,學生可以獨立完成此題.如有困難再進行交流。答案: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時間可知1262=vt,則有t= .當給定一個v的值時,相應地就確定了一個t值,根據函數的定義可知t是v的函數。從上面的兩個例題得出關系式:I= 和t= .它們是函數嗎?它們是正比例函數嗎?是一次函數嗎?能否根據兩個例題歸納出這一類函數的表達式呢?一般地,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y= (k為常數,k≠0)的形式,那么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從y= 中可知x作為分母,所以x不能為零。活動效果及注意事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定義中非零常數K及變量x,y已經不在局限于只取正值而允許取任意非零數值。這里不宜使用“定義域”和“值域”等名詞。
3.做一做。活動目的:前兩個問題旨在強化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第三個問題進一步明確:確定一個反比例函數關系的關鍵是求得K的值。活動內容:投影片(§ 5.1 B)(1)一個矩形的面積為20 cm2,相鄰的兩條邊長分別為x cm和y cm,那么變量y是變量x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頃,人口數量n逐年發生變化,那么該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m(公頃/人)是全村人口數n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3)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下表給出了x與y的一些值:
①寫出這個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②根據函數表達式完成上表。活動效果及注意事項:學生加強了對概念的理解,并初步體會函數表達式與函數表格的相互轉化。
第三環節:課堂練習
活動目的:鞏固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
活動過程:學生自主完成練習1
第四環節:課時小結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活動內容: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并歸納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為y=yk (k為常數.k≠0),自變量x不能為零.還能根據定義和表達式判斷某兩個變最之間的關系是否是函數,是什么函數.
活動效果及注意事項:在獲得反比例函數概念之后,經驗背景將成為概念的某種直觀解釋或實際意義,通過舉例,說理,討論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如何用數學眼光來審視某些實際問題
第五環節:課后作業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當x=2時,y=6
(1)寫出y與x的函數關系式:(2)求當x=4時,y的值。
篇8
1.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對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設計通過讓學生找玩具汽車數量與小人書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和列舉比例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拓展。
2.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本設計以扶代講,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合作能力及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目標
1 、經歷多種方法解決“物物交換”問題的過程,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據“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求比例中的未知項,”會正確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輕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項。
教學難點:
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2 .下面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能組成比例嗎?(白板出示長方形)
二、創設情境 引出新知
師講《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來換和氏璧?其實這種物物交換的現象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學生舉例,課前,老師就收到了這樣一則信息,淘氣是玩具汽車的收藏愛好者,笑笑喜歡收藏小人書,兩人一商量,打算資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應用》
三、實踐探究、精講點撥
活動(一)“物物交換”,提出問題
呈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讀懂題意,并嘗試提出問題。
他們經過商量,打算用4個玩具汽車換10本小人書, 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設計意圖:通過“物物交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玩具汽車換小人書”這一情境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探究新知奠定基礎。
活動(二)嘗試解決,體會聯系
1、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多少本小人書?把你的想法記錄在答題卡上。
2、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體會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玩具汽車的數量與小人書的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
3、學生介紹每種方法的思考過程,強調盡管思路不同,但各種方法都圍繞玩具汽車個數與小人書本數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展開。
活動(三) 拓展策略 列比例解答
1、教師引導: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同學們能否根據題意列出比例?并說說你是根據哪兩句話寫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嘗試列式。
3、交流匯報寫出比例的主要依據。
4、學生獨立解比例。
5、匯報結果。
6、驗算:把求出的結果代入比例驗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學生自主驗算)
7、教師小結。解比例的關鍵是根據“內項的積等于外項的積”寫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設計意圖:將解比例的學習融入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獨立解決,然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就會更加理解。
四、分層練習、生生過關
(1)完成練一練1、2題
(2)完成練一練3、題
篇9
壁畫設計;互動式教學;教學研究
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壁畫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流程,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完成模擬壁畫設計作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跨度一般在60天左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任務,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理論課程的分布、壁畫設計類型的側重面、學生對壁畫設計的應用情況。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將壁畫設計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壁畫設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壁畫設計知識。
一、壁畫設計教學的重點問題分析
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本文結合了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壁畫設計教學工作進行了探究總結。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內容進行深刻思考,并能夠對學生學習的特征進行把握。針對教學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文提出了互動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摸清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效把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1]。一般來說,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通常以移動桌椅設置活動場景,以促進教學的靈活性。在具體環節上,可以讓學生自由入座,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安排座位,也可以分組就坐。例如,本班的學生為40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將學生按興趣與特長分組,能夠強化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中,可以相互探討,對設計問題通過討論加以解決[2]。壁畫設計教學通常有以下一些重要環節需要認真把握:第一,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如何對課程理論部分進行定量,把握好時間與內容的關系,根據時間對內容進行合理安排,這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壁畫設計的規律和相關理論進行詳細介紹,為學生在進行實踐壁畫設計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第二,在進行壁畫創作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辯證地對壁畫設計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壁畫設計時,能夠大膽創新,不斷突破自我。壁畫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比如繪畫技能、光學知識等,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對壁畫設計進行創作,否則就會影響壁畫設計的效果[3]。學生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按著其規律涉及壁畫,才能使自身的設計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三,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實踐創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地給學生以幫助,使學生明確壁畫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這樣能夠進行有質量的壁畫設計。總之,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最優的教學方法,通過師生互動,針對實際問題對癥下藥,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壁畫設計質量的提升良方。
二、互動式教學方法在壁畫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法的根本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師生的良性互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激烈的討論,闡釋各自的見解,才能加深對壁畫設計的理解,并能使教師發現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加深對壁畫設計的理解[4]。
(一)構建有效的師生對應關系從上文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強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在密切的溝通中,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由于每一位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教師對學生不能對學生搞“一刀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盤了解,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傳統壁畫設計教學,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填鴨式”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行壁畫設計的教學效果。而“互動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壁畫設計學習當中[5]。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更有助于學生的進步。并且在溝通和討論過程中,許多難點和疑點都能得到解決。
(二)堅持全方位探索把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入壁畫設計教學,切忌生搬硬套,要結合學生、班級的實際,進行全方位探索,以便更好地發揮這一教學模式優勢。因此,在實際教學要注重把握以下幾點:第一,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課題進行優化設計,以“課題”將學生帶入情景,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干,進行壁畫設計。壁畫設計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利用適宜的課題,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壁畫設計水平的提升。第二,在壁畫設計過程中,應以實踐為主,以理論為輔。壁畫設計關鍵在于“設計”,而設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6]。因此說,實踐是第一位的。但是,這并不是說就不要理論了,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實踐少走彎路,才能使學生進行更好的壁畫設計。第三,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從多個層面對壁畫內容進行分析[7]。壁畫設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壁畫設計作品的欣賞能力,對名家設計的作品進行分析,弄明白優秀的作品“優”在哪里。學生鑒賞能力提高了,設計壁畫作品也就有了品味了,壁畫設計水平也就不一樣了[8]。
(三)把握學生心理特征溝通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互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壁畫設計的內涵,從而更好地進行壁畫設計[9]。為了進行更好的溝通,就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掌握了學生的特性,溝通也就水到渠成。當代大學生有朝氣,自主性強,但心理年齡普遍偏低,針對這些實際,教師可以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進行壁畫設計學習中。總之,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有效地溝通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對壁畫設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得到發展,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童道琴.互動式教學探索法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67-69.
〔2〕張軍,吳荻,肖曉強,周麗濤.改進互動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論高校《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改革[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1):191-194.
〔3〕夏松超.試論短期壁畫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5,(07):177,179.
〔4〕沈劍良,張帆,宋克,呂平,張麗.面向實踐的現代SoC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8):143-144.
〔5〕張旭偉,蘭圖,陳波.基于互動式教學和多元式評價相結合的工科設計類課程教改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2):186-187.
〔6〕張蕾蕾.網頁設計中色彩視覺元素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3):105-106.
〔7〕張如畫.論設計色彩的符號特征[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3):102-104.
篇10
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方法。
3、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難點:求比值。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我準備換一臺手機,為了買到價廉物美的手機。國慶節期間我多方了解了各品牌手機情況。課件出示: 株洲百貨大樓九月份手機返修情況統計表師:現在你建議我買哪一種呢?為什么?
生自由討論后,教師指名回答。
得出結論:N手機銷售量是返修量的200÷4=50倍;s手機銷售量是返修量的120÷3=40倍,所以N手機好威者:N手機返修量是銷售量的4÷200=1/50,s手機返修量是銷售量的3÷120=1/40,所以N手機好。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除法算式或者分數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但有時我們也用比來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如N手機返修量與銷售量的比是4:200,s手機返修量與銷售量的比是3:120。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比,并順勢比較了除法、分數與比的關系,為后面的教學作鋪墊。
二、認識比
1。同類量的比
師:剛才我們得出的是返修量與銷售量的比,現在請你們回答,兩種類型的手機銷售量與返修量的比分別是多少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S手機銷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120:3。
N手機銷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200:4。
2、不同類量的比
師:你們剛才舉的都是同類量的比,不僅同類量的關系可以用比表示,不同類的兩個量的關系也可以用比來表示,我們一起看一看。
課件出示例題:汽車2小時行駛100千米。
師:你能求出什么?(速度,100÷2=50千米)你會用比來說嗎?能具體說說這個比是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這個結果是什么意思?(100:2,表示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個比的結果表示行駛每千米所要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不同類量的比呢?
3、定義比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認識了比。請同學們看黑板,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兩個數量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來表示。那么什么叫比呢?你能不能試著說一說?(或者:什么情況下可以用比來表示?)
設計意圖:溝通除法與比的聯系,促進知識同化。
三、自學比
師:關于比,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課件:比各部分名稱、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和區別、怎樣求比值。)
1、請自學課本第47頁,獨立完成表格。
因為除法中( )不能為0,所以比的( )也不能為0。
2、完成第47頁兩個“做一做”。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的教學鋪墊,比的意義及相關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就比較簡單了,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解決,并通過基本練習自我檢驗自學效果。教師所做的是組織學生交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比。
四、判斷比
下面這些比,和我們今天認識的比一樣嗎?
1、巴西隊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隊高11厘米。
2、上半場巴西隊憑9號的兩粒進球以2:0領先結束。
3、下半場25分鐘,巴西隊被罰下一人,兩隊人數比為10:11。
4、終場前3分鐘,日本隊扳回一球,將比分改寫成2:1。
學生判斷。
設計意圖:判斷比這一環節的教學,是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對“比”這一知識正確或錯誤的理解,進一步明確比的意義。
師:在很多年前,德國一位數學家也做了同樣的測試,結果和今天一樣,大部分人都選擇④號形狀的長方形,那么,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測量活動,選擇與④號長方形形狀最接近的課本,同桌之間合作量一量,并求出長與寬的比值。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有什么發現?(這些紙的長與寬的比值差不多,都接近0.6)
師:數學中有一個比值叫黃金數,它的值接近0.618。4開、8開、16開、32開這些紙型的長寬比值都接近0.618,而這個比值可以使長方形變得美觀。實際上,這種形狀的長方形我們最常見,大家還見過哪些這種形狀的長方形。
設計意圖:以一個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通過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
七、數學小知識:身邊的比
你知道我們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嗎?
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
身高與雙臂平伸的比大約是1:1,
成年人身高與頭長的比大約是7:1,
篇11
歐陽詢存世楷書除《九成宮》,還有《化度寺碑》、《溫彥博碑》、《皇甫誕碑》三碑,其中《皇甫誕碑》最晚出,也最峭拔。此四碑,古人也有主張從《化度寺碑》或《溫彥博碑》入手者,但相比還是《九成宮》較為溫厚平正,適于入門。與歐陽詢同時的是虞世南,張懷罐評他們二人書法是:“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落筋骨。”又稱虞書“得大令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世稱王獻之“尤善草隸”,董其昌以為其用筆貴在“回腕藏鋒”,虞書妙得其意趣,筆致圓勁,而體勢轉左側右,意味含而不露,風神流動中別有一種淳雅灑脫的文人意趣,現代白蕉的楷行書就多得力于此,只是初學者比較難以體會其中的妙處,以學書當于沉著中求俊逸,此碑還是作為第二階段的訓練范本為好。
褚遂良存世楷書有《孟法師碑》、《伊闕佛龕碑》、《房玄齡碑》和《雁塔圣教序》。《舊唐書》本傳稱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孟法師碑》,法本歐陽,多參八分,體勢平正,點畫舒厚,而峭拔不及歐陽詢。《伊闕佛龕碑》寬博勁挺,八分意味更重,翁方綱稱:“碑在龍門,摩崖大字,此唐楷中之隸法也。”古人認為學《雁塔圣教序》宜從《孟法師碑》、《伊闕佛龕碑》入手,楊守敬即稱:“知嬋娟婀娜,先要歷此境界。”《房玄齡碑》和《雁塔圣教序》作為其衰年變法的主要碑刻,用筆一改凝練、端厚為舒展、婉細,復雜多變,臨習時兩碑可相互參照著學。對褚遂良晚年書法,董其昌以為“登善深于((蘭亭》,為唐賢秀穎第一”,董迪稱:“褚河南書,本學逸少而能自成家法,然疏瘦勁煉,又似西漢,往往不減《銅莆》等書,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道:“褚公始以法帖入碑,點逗相生,波掠相配,無一筆不轉,無一字重復,一洗從前凝重積習,所謂‘瑤臺青瑣,窗映春林,美人嬋娟,不勝羅綺’,仿佛遇之。”其書法之瘦硬通神,舒展婉媚,用筆隨氣息盈動而起伏多姿,因強調筆端的細膩表現,臨摹起來難度也就比較大,需具備一定的運筆能力,對揮運中的氣息調節有所體會方能深入。
褚遂良對后世書法之影響,王澍以為:“褚河南書有唐一代,稍險勁則為薛曜,稍痛快則為顏真卿,稍堅卓則為柳公權,稍纖媚則為鐘紹京,稍豐腴則為呂向,稍縱逸則為魏棲梧,步趨不失尺寸,則為薛稷。”但《述書賦》以為褚遂良“雖價重衣冠,名高內外,澆漓后學,而得無罪乎?”是有微詞的,確實,楷書至褚遂良而筆法一變,無復篆隸筆法之古厚渾融,沈曾植指出:“歐、虞為楷法之古隸,褚、顏實楷法之八分。”也因此,學褚書宜從方厚圓融中求其細潤豐富,可免流弊。
顏真卿的書法,一般多選其中年時期碑刻《多寶塔》入手。董其昌自述其學書即從此入門,李瑞清說董氏“實由多寶塔得筆,從楊少師以窺蘭亭,然以陰柔學魯公,其與君謨同也。”王世貞以為“多寶佛塔結法尤整密,但貴在藏鋒,小遠大雅,不無佐吏之恨也。”翁方綱以為后期顏體楷書“皆以勁格撐住”,所以初學不易得其要領,而《多寶塔碑》具體可學,只是易致中怯,所以貴在藏鋒,尚需溯源以求之。至于顏真卿書風變化,朱關田以為:“初則清健,源于母族殷氏,而得力于張旭,上引兩碑(指《多寶塔》、《東方朔畫贊》)及《金天王朝廟題名》、《離堆記》約可見其梗概;廣德以后,趨于圓勁,楷書以《郭氏家廟碑》、《顏勤禮碑》為代表”,其中《勤禮碑》氣格宏大,筋骨沉健,后世推崇備至,只是初學也不易得其形神,且碑陽部分因槌拓過多,線條細弱以至于橫細豎粗對比失調,當擇其碑陰、碑側字跡完好者學之。坡、米芾等以為顏書出于褚遂良,朱關田則不以為然,認為“顏真卿楷書結法出自家學,其平畫寬結于晉代已露端倪,《瑯邪顏謙婦劉氏志》即是顏氏先祖遺則。殊途同歸,與褚氏同一法門,只是顏真卿平常用筆圓勁,別有一番渾厚意趣。所以當他一改細挺,便似褚氏風韻,并非是他有意仿寫去追求褚家異趣的。”
柳公權比顏真卿晚生70年,唐人未有言及柳公權學顏書者,至蘇軾以為柳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朱關田以為“其書出自同房族兄柳宗元而勝之者,甚是。柳氏之書,乃本于是,而出入顏真卿,兼收歐陽詢的峭勁、虞世南的圓融、褚遂良的疏朗,取精用弘,神明變化,遂以方拓峭險,而別開生面。”其《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最矜練之作,亦最有名,然最露筋骨,不善學者極易落硬直之病。”柳書用筆起收方整,尤強調腕用之轉左側右,而中間筆勢展宕不顯,米芾譏其為后世俗書之祖,需善學者方能得其意味。
綜上所論,唐代楷書大略有三變,初唐以斜畫緊結為主,歐陽詢父子脫胎于北碑,“以北碑而兼南派,乃一代之右軍也”,其峻嚴方飭,有別于虞世南、殷令名源于二王、智永一脈的平正和美;至褚遂良出,一改歐虞舊習,由《龍藏寺》上溯漢齊,平畫寬結,而用筆舒揚勁潤;顏真卿體兼篆隸,氣勢恢宏;晚唐柳公權書法則方峻峭險。幾家對比,梁嵫以為:“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然輕浮少沉著,故昔人有浮薄后學之議。”“顏不及歐,歐以勁勝,顏以圓勝。歐書力健而筆圓,后世學者不免匾削。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所以,學書宜從歐陽詢等初唐端勁一類楷書入手,得其神骨,不徒貌似,方能“守法度者至嚴,則能出乎法度者至縱而不可拘矣”。待骨勢已備,再兼取虞、褚、顏書等的和美豐富、開張雄渾,步步深入,可庶幾免走彎路。此也翁方綱的觀點,他以為歐書為“唐楷之正則”,學書筑基于此,再“虞以渾融之,褚以潤澤之”,方合于“天地之運,由質而文”的發展規律。
篇12
③通過師生、生生兌換錢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④知道愛護人民幣和合理計劃、節約用錢。
教學難點:認識人民幣的票面數值,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幣 的單位。
教學準備:師生準備元、角、分的紙幣和硬幣、口算卡、課件。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設計特點:①體現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學人民幣之間的關系時,用師生、生生兌換錢幣的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又充滿情趣,在鞏固練習時,設計購物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本節課采取課內合作交流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如關于“元”幣的知識,合理花錢購物的知識,都通過合作、討論、互相啟發、互相探索等形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出示口算卡
9+3 8+6 6=2 7+8
12—9=4—6 =12—6==—7
二、導入新課
小朋友,當你們的練習本或鉛筆用完了,你到商店去買時要帶什么?(錢)。“錢”就是貨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中國的貨幣叫“人民幣”,今天我們學習“認識人民幣”(板書課題:認識人民幣)。
三、新課
請同學們拿出按要求準備好的人民幣,分一分類,說一說你是怎樣分呢?(可以分成硬幣和紙幣,還可以分成分幣、角幣和元幣),按照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將同一類人民幣放在一起。
l.教學例l,認識“分”幣。
①要求學生從自己準備的分幣中分別找出1個1分、2分、5分的硬幣各一枚,仔細觀察,然后說一說怎樣區分它們?并說出這些硬幣正、反面的圖案。(電腦顯示硬幣正、反面)。
②師指出:“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③教師以和學生換錢的方法,使學生了解這幾種分幣間的關系,1個2分可以換2個1分,1個5分可以換5個1分,1個5分可以換成2個2分,1個1分。然后同桌互換、再填空,2分是( )個1分,5分是( )個1分,5分是( )個2分( )個1分。
2.教學例2,認識“角”幣。
讓學生拿出l0分錢,并說說你的拿法(有的同學拿l0個1分,有的拿2個5分,有的拿了5個2分)。
說明:一分一分地數l0個1分是10分,10分就是l角,10分可以換成一枚l角硬幣,也可以換成l角紙幣,“角”也是人民幣的單位,l角=10分。
同學們想想,角幣除了l角外,還有哪些?(2角、5角),你認識5角硬幣嗎?它與5分硬幣有什么不同?電腦顯示5分硬幣和5角硬幣,指導學生觀察區分。
學生同桌互換角幣,然后獨立完成第41頁例2的填空。
3.教學例3、例4,認識“元”幣。
要求學生拿出l0角,同桌比一比誰的拿法多?
教師出示各種元幣,學生說說l0角錢可以兌換哪種元幣,并講一講1元幣的圖案和顏色,板書l元=10角。
教師用電腦出示1元、2元、lO元、20元、50元、100元,學生說說它們的有關知識,然后獨立填寫第42頁的例4,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
“元”和角、分一樣也是人民幣的單位,誰能想出來1元等于多少分?(100分)
四、鞏固練習
1.做教科書第43頁“做一做”。
①第l題;電腦出示錢幣圖,學生看圖說出是幾元幾角。
②第2題;電腦出示題中的東西及價錢,學生說一說每樣東西的價錢。
③第3題;搶答填空。
2.完成練習十第1、2題,填寫在書上,集體糾正。
3.購物活動。
①教師交待購物方法:一位同學當“營業員”,另一名學生當“顧客”,上臺買一樣,再從講臺上拿購買這種商品的人民幣付給“營業員”,然后營業員講出買的什么東西,多少錢。
②各小組分別購物:小組在購物中會出現如拿5角錢去買2角的鉛筆,“營業員”不知道怎樣退錢或退錯錢等現象,這時組織本小組討論,發揮集體力量找出解決的辦法。
③交流匯報:每個小組經過討論后分別匯報購物情況。
①師生評價:在這次購物活動中每個小組都完成得很好,特別是第3小組和第6小組,他們克服了困難,完成了購物任務。
篇13
1.經歷除數是接近整十數的兩位數的筆算過程。
2.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試商的方法,會用這種試商法進行有關的筆算。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重點:會用“四舍” “五入” 的試商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除數是接近整十數的兩位數的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前提檢測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現在老師這里有兩道題請大家來做一做:
看來,同學們對上節課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筆算除法。(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四舍”法試商
(1)隨著閱讀日的來臨,王老師也來到書店,想為同學們增添一些書籍。
從圖中,你知道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84÷21。
(2)84÷21 除數21不是整十數,又該怎樣筆算呢?
我們能不能聯系前面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3)組織交流
說明:84÷21 把21看作20來試商,84里面最多有4個20,商4稱為初商,初商是否合適,必須進行檢驗。
(4)84÷21 這道題完成得不錯,這三道題有信心完成嗎?
出示:
(5)概括提升:
觀察一下例題和“做一做”中的題目,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的?
小結:除數個位上的數是1、2、3、4的兩位數,一般情況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數個位上的數舍去,看作整十數來試商。
2、探究“五入”法試商
(1)王老師買了《作文選》后,她還有196元,她還想買些什么呢?
請來讀一讀?一
要解決這個問題,又該怎樣列式呢? 196÷39
(2)想一想,要把39看作幾來試商?動手算一算
(3)展示學生作業,組織交流 課件演示
先計算,再訂正,你是把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的?是怎么想的?
(5)比較概括,這道題與剛才所做的題在試商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結:除數個位上的數為5、6、7、8、9的兩位數時,一般情況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數的個位數舍去,同時向十位進1,看作整十數來試商。
3、引導概括
誰完整地說一說除數不是整十數可以怎樣求商?
除數不是整十數的兩位數的除法,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試得的試商是否合適,要把它的除數相乘的積與被除數進行比較,才能確定,在試商時,有時會遇到商偏大或偏小的情況,這時就要進行調整,也就是調商。
三、知識應用
1、根據試商情況,很快說出準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