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康復護理要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是由腦神經控制紊亂而導致的面部神經支配功能障礙,在臨床上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的表現。面神經麻痹對患者面部基本運動功能以及容貌等產生影響,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活和心理壓力。面神經麻痹發病人群較為廣泛,各種年齡段都可能患此病。面癱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面部疾病,發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涼、物理性損傷或病毒入侵所致,發病初期以面神經發炎,此時還未形成明顯的面部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癥狀表現。與其他腦神經疾病不同,面神經麻痹能夠通過一定的治療和康復護理達到痊愈,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康復護理對于患者的治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面神經麻痹患者在肢體的運動功能方面不存在障礙,因此,在大多數日常護理工作可以通過自身完成。
1面神經麻痹康復護理日常工作要點
在面神經麻痹康復護理過程中,要針對發病原因及其臨床表現開展全方位的康復護理,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的要從細節入手,配合有效的治療,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性。
1.1面部康復運動護理。面神經麻痹主要會導致面部運動及語言能力產生障礙,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面部運動來有效的改善這些癥狀。第一,面部表情肌康復訓練。患側面部表情肌出現運動后,進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復訓練可明顯地提高療效面癱時主要累及的表情肌為枕額肌額腹、眼輪匝肌、提上唇肌、顴肌、提口角肌、口輪匝肌和下唇方肌。進行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訓練,可促進整個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恢復正常;第二,外敷按摩康復訓練。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水溫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鐘,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用力應輕柔、適度、持續、穩重、部位準確。通過面部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增加面部神經的敏感性,提高面部肌肉表達能力,有效的減緩癥狀。
1.2日常生活護理。除了有效的面部運動訓練之外,針對性的日常生活護理對于患者也非常重要。由于口眼歪斜而導致病患不能很好的閉合眼睛和嘴唇等,這些癥狀會導致患者眼角膜以及口腔長期暴露到環境中容易造成眼部和口腔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及時的給患者涂抹藥膏和藥水,來防止細菌病毒的感染,在外出時應當給患者帶口罩以及眼罩等。另外,由于面部肌肉運動能力減弱,因此,容易受到風寒等入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患者面部保暖,選用溫水洗臉,盡量避免靠近風扇、空調以及風吹處休息等。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當積極陪同病患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以及面部運動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實施計劃和鍛煉方式。
1.3日常飲食護理。由于面神經麻痹病人在咀嚼、吞咽等方面存在嚴重的障礙,另外由于心理方面的問題會導致患者的食欲較差,因此,必須加強其患者的飲食護理。在日常生活中,面神經麻痹病人食物應當以流食和半流食為主,并且適當增加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食物,同時要保證營養的全面化。對于具有一定咀嚼吞咽功能的病人,應當添加能夠進行一定咀嚼的食物,例如蛋糕等,增加其面部的運動。在整體的飲食安排上,應當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盡量減少油膩、辛辣、堅硬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較多的飲食。
1.4日常心理護理。面神經麻痹病癥會導致病人語言及容貌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對于患者而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其心理負擔更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給予病人一定的心理護理。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對于病人而言,只有讓其明確自身病癥的具體情況,才能讓其正確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同時,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要讓病人明確藥物的成分、功能以及護理的主要工作目的等;第二,積極提供正面的治療資料。在護理過程中,要充分打消患者的心理顧慮,讓患者能夠明確治療的方法,并且積極配合護理個工作,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第三,增加患者的交流和交往活動。面神經麻痹患者很多不能面對陌生人,擔心個人的容貌等會給別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在日常護理過程中,應當積極打消病人的顧慮,讓其能夠有信心的面對外界,這對于病人的康復具有很大的幫助。
2結語
面神經麻痹作為一種常見的面神經疾病,對于病患的身心健康危害是極大的,通過有效的護理幫助病患康復對于病患及病患家庭而言都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面神經麻痹帶給病患心理壓力無疑是更大的,因此,在提倡生活中除了必要的生活護理之外,更多的要減少病患的心理壓力,讓其具有較強的康復信心,加快病癥的康復。
參考文獻
篇2
篇3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個體往往通過休息與睡眠恢復體力和精力,重新獲得應付各種應激的能力。在個體中,疾病是個很大的應激,需要動員全身心的力量來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與睡眠,以減少其他的消耗,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期間合理的護理對病人的康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認識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相對地減少活動,使人從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減輕疲勞,恢復精力的過程。它代表了一種精神放松、沒有焦慮且身心平靜的狀態。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在疾病出現時,充分的休息是促進康復的有效措施。對患者來說,疾病是一種應激,它要求患者發揮生理、心里兩方面的潛能來應對。但事實上,患者因疼痛、發熱、呼吸不暢等生理不適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而產生焦慮、憂郁等身心不適,常導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礙。因此,解決以上問題,促進患者的休息,是護士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患者來說,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勞,促進體力和精力的恢復;②減少消耗,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及組織修復;③提高治療效果;④促進康復。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但睡眠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進個體精神和體力的恢復,因此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個體每日所需的睡眠時數因人而異,但至少應保證最低睡眠時數,否則就會出現緊張、不安和全身疲倦,難以達到身心的放松狀態。住院患者經常會出現睡眠的問題,因此護士應了解睡眠的生理,應用多種措施解決患者的睡眠問題,以促進患者的康復。
1.2睡眠:是與覺醒交替循環的生理過程,現代生理學理論認為,睡眠是中樞神經系統內發生的主動過程。適宜的時間、適當的睡姿、適合的環境,都有助于機體進入良好睡眠狀態。對大多數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環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對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還覺得睡不足。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齡可以影響睡眠的時間和質量是確定的。通常個體睡眠的需要量與年齡成反比。新生兒的睡眠時間最長,可達每天16h,以后逐漸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穩定并持續到老年期。夜間睡眠的次數也隨年齡改變而改變,嬰幼兒和老年人夜間覺醒次數多。
1.3良好休息的條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說多種多樣,包括了運動后的靜止,或從工作中暫時解脫片刻,目的是使個體的智力、身體和精神處于一種更新、恢復狀態。不論何種休息方式,都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才能保證休息,達到良好休息的質量:
①生理上的舒適生理上的舒適,對于促進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患者而言,去除不適的來源,減輕不適的感覺,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內溫、濕度,適當的通風,去除環境中的干擾因素,保持適當的或姿勢,這些對提高患者的休息質量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此外,滿足個體的衛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個體的舒適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寧個體的心理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到休息的質量。由于情緒激動、焦慮緊張而造成的失眠屢見不鮮。住院患者會由于多種原因而產生焦慮和憂郁,此時,護理人員可通過與患者的良好溝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關健康問題和并發癥的知識,增強對個人診斷治療的參與,鼓勵進行有規律的放松活動,確保環境安全,來增進雙方的理解,幫助其達到心境平和安寧的狀態。
1.4影響休息與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問題常常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環境等諸多因素都可影響到休息和睡眠的數量和質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齡:年齡對睡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隨年齡的增長總的睡眠時間減少,夜間覺醒次數增多。
②內分泌變化:如婦女月經期常有嗜睡的現象。
③疲勞:適度的疲勞有助于入睡,但過度疲勞則會導致無法入睡。
④節律移位:當正常人因時差、輪班等原因導致晝夜性節律被擾亂時,會影響到睡眠。
⑤睡前習慣:不少人在睡前會有些例行活動的習慣,如:洗熱水澡、聽音樂、閱讀書報等,如果這些習慣被改變,就有可能影響睡眠。
⑥食物和熱量攝入:晚餐吃得過多、過于油膩或辛辣會導致消化不良繼而影響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飲酒可導致失眠,此外食物過敏也會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類食物中存在一種天然蛋白質,有助于人們的睡眠。
⑦身體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軀體不適或情緒問題的疾病都能引發睡眠問題。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維持睡眠上都會出現問題。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壓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難所造成的恐懼、焦慮、喜悅、悲哀、激動、緊張等情緒狀態都會影響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卻無法入睡、或出現睡眠周期中經常覺醒或睡眠過多的現象。持續性的情緒應激可能導致不良睡眠習慣的形成。
1.4.3環境。睡眠的物理環境對睡眠的發動和保持有重要影響。良好的通風、柔和的光線、適宜的溫濕度和安靜的環境通常是高品質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軟硬度、穩定性和位置也會影響睡眠的質量。
1.4.4藥物。藥物會影響睡眠類型。一些廣譜性藥物(如安眠藥、鎮靜劑、止痛劑等)被認為是睡眠的抑制劑,會影響入睡及睡眠時間。長期使用安眠藥物對睡眠最終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應用利尿劑可能會引起夜尿增多而影響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會影響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會延遲入睡,并導致夜間覺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況的評估
護理人員應隨時評估患者的休息與睡眠狀態,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態和習慣的資料,如一天通常睡幾個小時,通常何時入睡、有無午睡,就寢前有無特殊習慣,多長時間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覺得體力和精力恢復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過睡眠失調的健康問題。此外要詢問患者此次患病有無影響睡眠的身心不適,還需了解患者情緒狀態、治療計劃和用藥情況。對于有睡眠問題的孩子,可以從其父母處收集關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資料。這些具體資料無疑能反映個體睡眠的性質、癥狀和體征、發作和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患者的總體影響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護理評估的內容之一。護士應細致地評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經常詢問患者對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進睡眠和如何實施這些措施。
3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
在詳盡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資料的基礎上,制定詳實可行的個體化的護理計劃,內容包括:
3.1創建良好的睡眠環境:
應盡可能根據患者的習慣,為之創造清潔、通風、安靜溫濕度適宜、光線幽暗、沒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環境。護士可以將多人合住病室內患者之間的簾子拉起,調暗病室的燈光,有計劃的安排護理工作,盡量較少打擾患者睡眠的情況,在查房時做到走路輕、開關房門動作輕,電光源不要直接對著患者,并盡量減少晚間交談以降低環境對睡眠的影響。
3.2增進舒適:
與家中的床相比,醫院病床通常較硬,而且長、寬、高均不相同。為了使患者放松,護士應保持床鋪清潔、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適。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進舒適的措施,如按摩、熱敷、支撐性包扎或變換等。提供患者個人衛生護理可增進其舒適感。就寢前行溫水浴、協助臥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調:
對于有軀體疾病的患者,可通過控制干擾睡眠的癥狀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睡眠時提供兩個枕頭或取半臥位以減輕呼吸困難;為防氣道阻塞,可讓患者睡前服用支氣管擴張劑;有疼痛、惡心或其他反復發作癥狀的患者應按時應用相應的緩解癥狀的藥物以便藥物在就寢時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規律常常被打亂。因此,應指導患者白天進行適當的活動,包括運動、娛樂和其他社交活動以保持日間的清醒。同時,盡量保證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在患者睡眠時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務而喚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頻繁監測,護士應統籌安排以延長患者的連續睡眠時間。
3.5減輕或解除心理壓力:
根據評估結果,找出影響患者休息與睡眠的心理因素,通過有效溝通、正確引導,幫助患者消除恐懼、焦慮的情緒狀態,恢復平靜、穩定的心態,建立對治療的信心,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質量。
3.6使用特殊技術:
催眠術、呼吸放松術、肌肉放松術等行為治療法能夠治療失眠的問題,其中催眠術是利用暗示讓患者放松并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3.7藥物治療的護理:
藥物可以用來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產生藥物依賴性和抗藥性。
催眠藥、鎮靜劑類藥物可治療失眠。但當患者主訴無法入睡時,不應立即給予安眠藥物,而應首先考慮其他可促進睡眠的方法,必要時再采用藥物治療,并避免長時間連續用藥。護士應幫助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了解藥物的正確用法、應用的風險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調患者的護理:
對睡眠過多的患者,應指導其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并限制其睡眠時間,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可用于治療發作性睡病。對于此類患者和夢游癥的患者,還應注意保證其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對于睡眠性呼吸暫停的患者,護士應指導其采取側臥位,避免壓迫氣道,保持其通暢,并在夜間加強巡視,隨時消除呼吸道梗阻。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實施治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103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齡62~89歲,平均(73.43±4.45)歲;股骨頭陳舊性骨折41例(39.81%),股骨頸新鮮骨折62例(60.19%),雙側股骨頭壞死33例(32.04%)。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探討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要點與臨床使用價值。采用Microsoft Excel進行統計分析。
2 護理要點
2.1 麻醉后護理:術后患者回室,將枕頭除去,頭偏向一側,保持平臥6~8 h,每15~30 min監測血壓、脈搏以及呼吸,協助患足穿釘子鞋,保持患肢中立位。
2.2 疼痛護理: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就會感到切口的疼痛,尤其在24 h內最劇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患者康復。
2.3 切口及引流管護理: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傷口的敷料清潔干燥,一旦發現滲血、滲液時要及時更換。注意觀察引流管有無受壓、扭曲、脫出、引流液量及顏色,保持負壓引流通暢,一般48~72 h拔除引流管。
2.4 基礎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在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同時增進食欲。保持床鋪干燥、清潔、平整,保持睡氣墊,為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壓瘡,每2小時抬臀按摩受壓部位一次,保持呼吸道通暢,教會家屬幫助患者正確咳嗽[3]。如果患者咳嗽無力,可進行霧化吸入,必要時進行吸痰處理。
2.5 飲食指導:合理安排患者飲食,應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含鈣高的食物,以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
2.6 心理護理:老人在治療中,多因疼痛、功能障礙、經濟負擔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思想包袱沉重,甚至有放棄治療和輕生的念頭[4]。因此,護士應耐心聽取患者的述說,多加體貼患者,每項治療護理操作熟練,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經常鼓勵患者,使其重獲信心,早日康復出院安度晚年。
2.7 健康教育: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根據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因人施教,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講解既能使患者聽懂又能使患者完全掌握,并且要求家屬共同參與,以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8 指導功能鍛煉:一般與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行肢體鍛煉,同時在指導鍛煉時,反復示范,直至患者或家屬掌握為止。詳細講解示范鍛煉的方法、時間、目的及注意事項。鍛煉不宜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防止患者再骨折或肌肉損傷。
2.9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由于老年患者血黏普遍增高,加之術后肢體活動極少,易產生下肢深靜脈栓塞,術后應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鍛煉,防止深靜脈栓塞[4]。
2.10 出院指導:囑患者術后半年內,為防止假體脫出,應避免患肢行外旋、內收、下蹲、盤腿、坐矮凳或軟沙發及側臥屈髖。一旦發生假體脫位,立即制動并及時就診。提醒患者注意愛惜假體,禁止單腿跳躍,避免過度負重,防止粗暴或過度活動。
3 討論
由于激素水平的改變和鈣吸收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常出現骨質疏松,因此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特別是股骨頭骨折。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遭到破壞后,骨折難以愈合繼而引發股骨頭壞死,給老年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困難[5]。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通常選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解決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問題。而護理康復是術后護理的要點,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比較慢,反應和行動比較遲緩,而且由于體質較弱而對手術的耐受力差,也對術后康復缺乏信心,這都不利于老人術后的康復[6]。護士必須給予全面的康復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中,通過康復護理,所有患者都順利出院,并且對在院期間的護理普遍表示滿意。總之,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狀況,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李武平.外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3.
[2] 陳建華.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53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8):121.
[3] 任清霞.骨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8,12(21):361.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樂都醫院康復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的初發腦卒中患者。病程≤3個月,生命體征平穩,認知情況可,配合治療和查體,年齡20歲~80歲。
排除標準:原先有腦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并發癥或原發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嚴重聽力視力障礙者;合并血管性癡呆患者及其他無法配合治療患者。
1.2方法
1.2.1分組及一般情況 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4~77歲。其中腦梗塞21例,腦出血9例。右側偏癱12例,左側偏癱18例。語言功能障礙10例。吞咽功能障礙2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6歲。其中腦梗塞17例,腦出血13例。右側偏癱10例,左側偏癱20例。語言功能障礙9例,吞咽功能障礙2例。
1.2.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系統的康復治療、醫院常規護理。觀察組由責任護士進行康復護理,在參與康復小組評定后制定相關方案,增加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床單位護理、皮膚護理、娛樂康復護理及肢體康復指導,并以入院首日、治療4w為時限進行康復評定,了解患者功能變化情況。對照組相關心理疏導及床邊活動指導由治療師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療4w進行康復評定,了解患者功能情況。
2結果
2.1 評定標準 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數(MBI)評定表[5]。
2.2結果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Fugl-Meyer評分及M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ugl-Meyer評分:t=0.37,P>0.05;MBI評分:t=0.28,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及MBI均有提高,觀察組提高分值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提高分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ugl-Meyer評分:t=3.04,P
3結論
康復護理的干預可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
4討論
康復護理延伸了康復醫學科日常護理工作的內涵。心理護理、床邊的坐、臥、站位指導和病區內的轉移和患者住院期間日常生活動作的現場指導均是對系統康復訓練的強化和補充。在目前的康復機構中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心理護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缺少專門的心理康復治療師,護理人員與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緊密接觸,在日常護理工作的同時,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疏導和正面的肯定鼓勵,對促使患者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康復治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復治療完成后,對于不同障礙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及健康宣教,如處于軟癱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臥床患者,進行良肢位的擺放指導、定期的翻身和適當的抬高床頭起坐訓練,可以減少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有對抗痙攣出現、保護肩關節等功能[6]。除了每天適當的康復訓練,患者大部分時間是在病房中度過,因而針對患者臥床、坐位、轉移及床邊活動的護理指導是康復治療之外的重要補充部分,因患者在腦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受損及情緒心理障礙,在缺少他人指導和鼓勵的情況下,往往無法正確地完成日常生活動作及康復練習,加之日常陪護人員文化水平較低且未進行過相關康復治療及護理的培訓,無法很好地幫助患者進行日常康復,因而在缺少康復護理的患者群體中,其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復護理組的患者。康復護理可以幫助患者認識腦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礙情況,樹立正確的康復目標,提高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并在常規訓練同時主動進行自我訓練。床邊活動的指導對于預防并發癥,糾正不良姿勢,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幫助。在康復訓練的同時,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雜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黃曉琳,燕鐵斌,康復醫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1.
篇6
腦卒中(Stroke)是一種急性起病,因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所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且這些神經系統局灶性癥狀和體征與受累腦血管的血供區域相一致。腦卒中已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其發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均高的特點,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了人類的三大死因[1]。腦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3]。本研究通過對36例腦卒中患者給予康復護理干預,并與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的病例組進行對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診的腦卒中患者72例作為觀察對象。全部病例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且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同時全部病例均能夠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統嚴重的原發病者。將全部患者按國際通用隨機字母表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3.57±7.26)歲;病程最短8日,最長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腦卒中類型:腦梗死29例,腦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壓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對照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2.81±7.54)歲;病程最短7日,最長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腦卒中類型:腦梗死31例,腦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壓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發放健康科普宣傳手冊、向患者介紹腦卒中治療的藥物和新技術,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信息,使患者對腦卒中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知,培養其良好的遵醫行為。②飲食指導:指導患者低脂、低鹽飲食。③藥物護理:遵醫囑,對患者用藥進行指導。④心理護理:護士多與患者進行床頭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關心、支持、疏導其面對現實,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其疾病后焦慮、抑郁狀態等負性事件的發生。
干預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包括:①良肢位擺放:患肢固定于枕頭以上或軀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患側臥位:軀干略為后仰,患側肩關節向前平伸內旋,患側上肢和軀干呈90度角,肘關節盡量伸直,患側下肢膝關節略為彎曲,臀部伸直。②定時健患側翻身訓練。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側起坐練習和站立訓練。④床頭移動訓練,重心轉移、床與輪椅間的轉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內杠步行訓練。⑥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系鞋帶、用廁、洗澡、進食動作等)。
1.3 效果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干預前及干預14日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BI)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干預后FM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同干預前比較均明顯改善,干預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而發展。康復護理是除包括一般基礎護理內容外,還應用各科專門的護理技術,對患者進行殘余機能的恢復。研究認為,腦卒中的最佳恢復期是3個月以內,有效恢復期是6個月。康復護理是基于腦的高度可塑性理論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功能再訓練是中樞神經功能重組的主要條件[]。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3.
[2] 韋世友,王炎林,楊小華,等.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神經功能重建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6,1(4):219-220.
篇7
隨著全民醫保實施和社區衛生的不斷完善,醫院康復護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長期要在社區中治療和控制,加強康復護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現將我們對社區DM患者康復護理干預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評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接受醫療服務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52.1±4.6)歲;均符合1999年我國糖尿病學診治標準[1],無嚴重急慢性并發癥,能進行口頭及書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體檢,建立檔案 對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免費體檢,測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飲食、習慣、心理、運動、用藥情況、病情變化等,并記錄入檔。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內容為糖尿病的有關知識、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療法、疾病監測、并發癥的防治、自我護理技術。教育方法以集體授課為主,聘請糖尿病專科門診的醫生、全科護士授課、放VCD宣傳片,并組織交討論,每月1次,同時根據個體狀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如發放《糖尿病基本知識》、上門指導交談,通過電話解答問題等。
1.2.3 上門護理 ①心理疏導;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指導患者疏泄情緒、自我放松、自我調節,通過具體分析和解釋,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疏導,消除其顧慮和悲觀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護理指導:要求患者保證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避免勞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臨睡前堅持用熱溫水泡腳。③飲食指導: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鹽、低熱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纖維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攝入量,嚴格禁止飲酒吸煙。④觀察病情及給藥護理 觀察患者神志、視力、血壓、舌象、脈象和皮膚情況,并做好記錄。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對使用胰島素者,準確掌握時間和劑量,經常更換注射部位;指導患者按醫囑嚴格執行給藥時間、劑量,并觀察用藥后的反應,防止低血糖休克。⑤運動指導:指導患者1次/d做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拳、練氣功等。
1.3 觀察指標 ①問卷調查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有關糖尿病知識、態度改變情況。②測定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體質指數等數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時服藥等改變情況(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生化檢測(表2)。
3 討論
3.1 DM患者康復護理意義 現代醫學證明:許多疾病與人們的不良習慣有密切關系,要治療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藥物,而是靠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來改變患者的不健康行為[2],從本次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結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據患者的特點,實施針對性強的康復護理,就能使患者加強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質量。
3.2 DM患者康復護理內容 康復護理要根據總的康復計劃,從有利于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癥狀、糾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進糖、蛋白質、脂肪代謝功能的正常化,預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的整體目標來加強護理,重點要集中在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行為矯正、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復護理措施 ①連續性的健康教育是堅持治療的關鍵,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對疾病治療的要求、監測的要點、不良藥物反應的預防及處理、并發癥的防治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②定期的社區訪視是康復護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療環境在社區的生活場所,需要護士堅持定期的家訪,除做好疾病知識教育外,還對患者的正確用藥和監測有及時的指導作用,加強患者參與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醫率,保證用藥的正確性和有效性[4]。
3.3 對DM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次對DM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干預雖然收效顯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社區護理人才短缺,難以隨時隨地滿足患者的需求;②公眾對社區護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區護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齡、職業、文化背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存在的差異影響一定護理干預效果。
總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面向社會、進入家庭,可加強醫護服務的連續性,方便患者,低醫療費用,能更好地滿足多數患者的需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蘇桂琴,劉立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J].吉林醫學信息,2007,24(1-2):43-44.
篇8
本組105例為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腦卒中住院患者,經頭顱CT或MRT檢查確診,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系首次發病,均有偏癱側肢體功能障礙,篩除精神意識障礙者。其中腦出血45例,腦梗死60例。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齡35~85歲。
2 康復護理
2.1 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自然恢復能力,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早期康復護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腦功能恢復在腦卒中發生后3個月內最快,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發病48~72 h)。
2.2 康復護理的內容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接受神經內科治療及早期良好肢位置擺放,生命體征平穩,缺血性腦卒中第1~2天、出血性腦卒中第7~14天,對照組進行未經指導的自我鍛煉。康復組實施康復護理訓練,要求動作平穩輕柔,次數因人而異,以患者稍感疲勞為度。康復護理訓練4周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ADL及患肢運動功能綜合評定。
2.3 護理要點
2.3.1 仰臥位 頭部放在枕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合,胸椎不能出現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墊一個枕頭,使患側骨盆向前突出,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外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砂袋,防止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
2.3.2 患側臥位 軀干稍向后旋轉,后背用枕頭穩固支持。患側上肢前伸,與軀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動背伸。患者的重心保持前傾,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邊的枕頭上。下肢呈邁步位,健腿髖、膝屈曲并由枕頭在下面支持,同時也用枕頭使患腿保持在伸髖稍屈膝的。
2.3.3 健側臥位 軀干與床面成直角,偏癱上肢前屈90~100°度肘關節伸展,放在枕上。偏癱下肢向前屈髖屈膝,用枕頭支持,這種可使患者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得到很大防治效果。
2.4 癱瘓肢體的康復護理
2.4.1 按摩 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對患者的上肢從手背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行輕柔的按摩。
2.4.2 翻身動作 患者平臥屈肘,健手托住患肘,健腿插入患腿下方,軀干旋轉,由健腿抬動患腿轉向健側。一般每2~3 h翻身一次,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及仰臥位交替。翻身可改變血管內壓,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關節攣縮及靜脈血栓形成,也可以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4.3 生活能力訓練 訓練患者穿脫衣服、進餐、沐浴、擰毛巾等,積極訓練患側上肢及手的功能。教會患者如何利用殘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學會翻身、起床以及從床移向輪椅,再從輪椅移動到廁所的技巧動作。
2.5 心理護理 患者情緒直接影響肌體的免疫系統,當患者處于興奮狀態及良好的情緒時,神經抑制解除出現異化,肌肉調節達到最佳狀態,可充分挖掘康復潛力,讓患者樹立堅強意志和信心,堅持不懈地進行功能鍛煉。因此心理康復貫穿于早期康復護理程序的始終。早期康復護理訓練需要關心和耐力,使患者易于接受和學習,患者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發揮患者自身的生存功能。
3 結果
痊愈:兩項評價達到正常;顯效:兩項評價提高2個等級以上;有效:兩項評價提高1個等級;無效:兩項評價變化不明顯。康復組在康復護理訓練過程中,未出現肌肉損傷、關節脫位、病情加重等不良情況。本組全愈50例;顯效45例;有效10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
4 小結
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可防止患肢的攣縮和關節畸形,縮短患側臥位時間,避免影響靜脈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動運動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刺激肢體感受器調節新陳代謝及神經營養功能,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減少傷殘程度[2,3]。通過早期康復護理訓練,可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后遺癥,避免了繼發性損傷,改善了患者的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篇9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我院為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診中風住院患者中選取42例,所有患者均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相關要求確診。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齡為(64.28±2.57)歲;觀察組21例,女性8例,男性13例,平均年齡為(65.11±2.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兩組患者提供相同的基礎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其中醫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給予其中藥熏蒸聯合穴位盒灸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方法:
1.2.1中藥熏蒸
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行辨證分型,并結合不同證型給予不同的熏蒸方。氣虛血瘀證采用補陽還五湯,風痰瘀阻證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陰虛風動證采用鎮肝媳風湯,風痰上充證采用天麻鉤藤飲,痰熱腑實證采用星蔞承氣湯。操作方法:每日對患側肢體進行1次熏洗。護理要點:在熏蒸過程中避免溫度過低、過高,特別是合并有肢體障礙的患者,因其患肢多表現為麻木狀態,對溫度的敏感性非常低,故熏蒸時盡量將溫度控制在(42±2)℃左右;熏蒸時間以(20±5)min為宜,以免過長時間的熏蒸導致患者出現虛脫癥狀;在進行熏蒸過程中,應注意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出現吹風和受寒等情況,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熏蒸時的表現,若有水皰或者有過敏情況,必須立即停止熏蒸,給予其相應的對癥處理。
1.2.2穴位盒灸
根據患者患肢情況,上肢障礙取曲池、內關、手三里以及合谷為主穴,下肢障礙則取陽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陰交為主穴。另隨證型行穴位加減,氣虛血瘀證增加血海、氣海,風痰瘀阻證增加豐隆,陰虛風動證增加復溜、太溪,風痰上充證增加太溪與太沖,痰熱腑實證增加豐隆與解溪。操作方法:取燃燒后艾條將其固定在小型穴位盒灸盒中,并為患肢佩戴保護套,以免因溫度過高導致灼傷,各穴位需持續進行20min盒灸。護理要點:在實施艾灸治療前,需為患者解釋施灸的主要目的及意義,消除其恐懼心理;在施灸期間需對患者的反應進行密切觀察,及時對施灸時間或者灸量做出相應的調整;觀察患者是否有過敏癥狀,一旦存在異常情況必須立即停止施灸;中風患者的體質相對較差,在施灸初期,患者會出現疲倦、低熱以及口干等癥狀,無需采取處理措施,繼續施灸之后,癥狀會隨之消失;保證室內通風。
1.3觀察指標
采用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定法對患者上肢與下肢運動功能進行測評,其中上肢運動功能測評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功能測評總分為34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其運動功能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17.0行分析處理,運動功能測評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值檢驗,若P<0.05即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上肢與下肢功能測評結果均有差異(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上肢與下肢功能測評結果均有差異(P<0.05)。
3討論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年有131萬人因中風死亡,存活下來的患者中,75%左右均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目前,在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治療中,仍然以康復治療為首選治療措施。中醫康復護理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針刺、中藥熏蒸以及灸法等,其基于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基礎上,結合不同證型給予患者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即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中藥熏蒸與穴位盒灸是中醫康復護理中較常用的外治法,其材料易取,操作非常簡單方便,非常適用于中風患者的康復護理。其中中藥熏蒸在將藥物煎煮后,通過蒸汽對患肢進行熏蒸,促使藥物快速滲入到肌膚中,在熏蒸治療中,大量的蒸汽聚集在肌膚,使其膜理快速頓開,同時因熱氣的影響,使得毛細血管因此擴張,從而致使其血流循環加速,從而有效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使得機體自身調節功能因此被激發。蒸汽的溫熱刺激使得毛孔開放,使幫助全身發汗,使得體內的“邪毒”隨著汗液排出,故讓人感到舒適的同時,也能夠達到扶本固元的效果。此外,熏蒸還可實現穴位的刺激,使得機體經氣得到刺激,從而使得全身經脈因此調動起來,發揮調節陰陽的效果。藥物經過皮膚吸入之后,經由經絡血脈系統的調節即可疾病治療的效果。穴位盒灸結合中風肢體功能特點,取相應穴位,以艾灸進行熏灼,通過溫和的熱力促使藥物吸收,從而達到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醫認為,在人體臟腑功能中,穴位能夠充分反應其體表的特定部位,經絡在經過氣血的運行通絡,具有聯系臟腑,溝通表里,湔養臟腑,運行氣血的作用。中醫認為引起中風主要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有關,加之受到外邪傾襲,飲酒飽食等影響,使得氣血受阻,從而導致肌膚經脈失養。灸通過穴位表面,通過溫爽、燒灼,以火的溫熱熱力,伴隨著經絡快速傳導,發揮其陰陽、氣血、虛實調節的作用,從而人體平衡得到更好的調節,從而發揮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效果。為進一步提高中藥熏蒸與穴位盒灸應用效果,在施護中,我們根據中風的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熏蒸方劑和穴位,更好的發揮辨證施護的中醫康復護理理念。根據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患肢運動功能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中風患者康復護理中,通過運用中藥熏蒸與穴位盒灸干預,可實現對患肢運動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腦梗塞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由CT或者MRI影像結合臨床確診為急性腦梗塞,參照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測定在85~95分和96~99分,即肢體輕度或中度偏癱。對照組50例,其中女性有23例,男性有27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60.6±1.8)歲,病程4~27 h,平均(7.5±2.0)h;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2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3例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實驗組50例,其中女性有21例,男性有29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1.6±2.0)歲,病程3~26 h,平均(7.0±2.0) h;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1例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康復護理 急性腦梗塞的發病比較突然,在發病后患者往往不能適應,肢體功能障礙也導致患者行動不便,并且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所以患者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郁。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多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2.2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 肢體的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可以通過肢體鍛煉、被動活動以及對患肢按摩來進行,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癥狀不再發展后的48 h左右就可以開始實施,首先可以實施作業療法,以物理療法為主促使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訓練,之后根據病情適時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從肢體大關節訓練逐步過渡到肢端小關節,另外輔以按摩以促進患者肢體康復。
1.3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統計方法為: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治療后實驗組評分又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y-Meye運動功能評分比較情況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
3 討論
急性腦梗塞是由于腦部動脈出現局部的粥樣硬化,進而造成血管閉塞以及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通過有效康復訓練:①能積極調動殘余腦細胞功能,代償受損腦組織功能,②能使相關神經細胞或組織發生優化重新組合,會使其原本喪失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這一過程并不會自發進行,必須要通過一定的誘導作用才能發生,也就是臨床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塞患者運動中樞受損就應該有目的的對其運動進行指導,患者大腦運動中樞會在患者經過長期反復訓練后重新學習如何對肢體運動進行控制,使受損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從而促進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恢復[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有升高,其中實驗組治療后評分又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同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患者對康復護理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篇1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此次研究的患者都符合有關規定的診斷標準。通過將100例腦卒中患者根據是否進行良好的康復護理工作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35例,女15例),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45~80歲。通過將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和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發現他們之間不具有很明顯的差異(P>0.05)。
1.2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兩組患者均給予普通的康復治療,在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普通的護理服務,也就是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時,還應該給予良好的康復護理治療,首先,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護理計劃,讓患者感覺到被呵護、被關心的感覺;其次,各個病房要派專門的護士對其復雜,以便出現任何突況時,能做到及時治療和護理;再次,深化醫院的護理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制定相應的基礎規范;最后,確認患者可以出院后,還應該經常進行家訪或者是電話訪問,以讓患者感覺到醫院對他們的關心[2]。
1.3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治療之后,通過對患者恢復能力的調查和對患者滿意度的調查,然后將兩組患者的情況進行對比,對患者的不同之處進行分析。通過對患者進行3個月的康復治療后,就可以對其進行評價,醫務人員可以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3]。
1.4統計學分析 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需要采用到SPSS16.0統計學軟件,在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時,需要采用到χ2檢驗,如果P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3個月康復護理工作,發現在觀察組的50例患者當中,日常活動能力恢復較好的有38例,較差的有12例,通過對患者滿意度的調查,發現滿意的有47例,不滿意的有3例。在對照組的50例患者當中,日常活動能力恢復較好的有31例,恢復較差的有19例,滿意的有41例,不滿意的有9例。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就可以發現,對患者實施良好的康復護理工作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患者根據醫生的要求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執行能力,而且不再僅僅是被動地執行醫生的吩咐,而是通過和專業護士的溝通,從而取得兩方都比較滿意的結果,這不僅能促進護士工作的效率,還能使得患者變得更加積極樂觀,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4]。
在本次研究中,因為對觀察組的患者給予的是良好的康復護理工作,對對照組的患者則采取普通的護理服務,從而使得觀察組患者治療療效和滿意度要明顯好于對照組,通過將他們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僅僅進行單純的囑咐治療是沒用的,還應該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特定的治療。腦卒中患者大多都為老年人,這種疾病會給患者的家庭帶來的影響,不僅因為這種疾病的致殘率高,而且由它所引起的不良癥狀也很多,所以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治療是非常重要的[5]。在進行口頭和文字說明治療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還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復知識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變得更加完善。醫務人員在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同時,還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在滿足患者需求的基礎上,還能使得護理工作變得更加科學和有效,讓患者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治療。
參考文獻:
[1]任玉花.持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 (8):121-122.
[2]張培琴,熊江艷.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護理進修雜志,2010,25 (8):1472-1473.
篇12
早期康復可促進功能恢復,對腦梗塞中患者預后有良好影響。在醫學水平發達的國家,腦梗塞的早期康復治療已成為共識。梁光霞和張向輝等【1】研究已表明對于腦梗塞患者,康復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腦梗塞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能力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自然恢復能力。超早期康復治療有利于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效地調動腦組織殘余細胞的功能,使正常情況下,沒有發揮作用的神經亞單位發揮代償功能,進而使機體重新組織和再生,減少傷殘程度,提高生存質量。早期康復理論主張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病學體征不再進展后4小時,Glasgow評份>9分時開始康復介入。
2.腦梗塞患者的康復目標
運用醫藥手段使殘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損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認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復到最佳狀態。
3.梗塞單元和康復護理
梗塞單元是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預后的措施,康復是梗塞單元中重要的一環。Indredavik和Bakke等【2】通過對206例患者6周的觀察研究,發現在多元回歸分析中,只有開始康復訓練的時間和穩定的舒張壓與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梗塞單元的主要目標是減輕長期病殘,減少長期醫療費,對患者進行組織化管理的同時給與康復訓練,在操作流程上,患者進入梗塞單元即開始病因診斷和功能評價,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康復和預防方案,梗塞單元內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康復治療。
4.分期康復護理可以降低腦血管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經驗證明,進行康復分期護理能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等廢用綜合征,防止二次性損害,促進患側功能的改善。腦梗塞康復的分期從康復的角度劃分,可分為3期:即臥床期(急性期,早期)、離床期和步行期。各期康復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4.1臥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防止關鍵攣縮變形,同時進行適度短時間及簡單的各關節被動運動,做好基礎護理,避免顱內壓的增高的誘發因素。預防各種并發癥。
4.2離床期應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言語訓練、認知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作業療法亦應于此期開始。
4.3步行期主要是進行步行訓練,這是運動功能訓練中最重要的一項。
5.心理障礙的康復護理
梗塞急性期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和預后,常表現為焦慮、慌亂甚至恐懼,此時應對患者抱有高度同情心,鼓勵患者面對現實,配合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康復治療階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漸失望、悲觀、抑郁,此時應爭取家屬配合,從生活上、精神上給患者以安慰和幫助。實踐證明,心理上的支持與治療對梗塞患者的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均選自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中醫康復醫學科與神經內三科住院的腦卒中偏癱患者,診斷符合1996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臨床和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
首次發病的急性期腦出血或腦梗死患者。同時符合以下條件均存在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具有一定的肢體功能障礙。用隨機抽樣法分為護理干預組與對照組各63例,護理干預組:男34例,女29例,平均年齡(49.5±3.6);其中腦梗死32例,腦出血31例。對照組:男33例,女例30例;年齡(53.3±3.2),腦梗死34例,腦出血29例;兩組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控制血壓、降顱壓、抗凝溶栓、神經營養及細胞活化劑)。對照組采用一般的臨床護理,干預組有專業培訓護士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健康宣教指導及音樂治療。
1.2.1 心理干預 腦卒中發病急,患者往往對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難難以接受。易產生消極、悲觀、煩躁的負面情緒,日常生活過分依賴他人,強化患者角色,對治療缺乏信心。針對這種心理狀態,責任護士要善于啟發誘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給患者講解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特點,抓住腦卒中后肢體功能恢復3個月內速度最快,早期建立康復計劃,鼓勵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健康宣教 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的健康宣教資料,可采用發放宣教小冊子或集體看康復錄像帶的形式,還可請康復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做現身說法的宣教。康復護理從人力、物力角度出發均不宜采用一般臨床護理中的“替代護理”模式,而應該更側重于“自我護理”模式。責任護士在給患者康復訓練時聽一些舒緩、旋律優美的音樂,激發患者對康復訓練的興趣,使患者在愉悅環境中用心的做好每一次的訓練。
1.2.3 規范的康復訓練
1.2.3.1 保持肢體良好的功能位 急性期癥狀明顯時患者必須臥床休息,肢體應處于正確的、良好的姿勢和,防止患肢攣縮、關節脫位和變形。上肢采用敬禮位,下肢稍屈膝、屈髖、踝關節至中立位,足部用功能墊使足與床圍成直角為功能位,以防足下垂或內翻。
1.2.3.2 減少患肢肢體受壓 在病情許可時,為防止褥瘡、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為患者2 h翻身一次,翻身時宜采用健側位與平臥位交替的方法,減少患側臥位,預防患肢肢體受壓。
1.2.3.3 肢體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 急性期當患者病情穩定,即可早期進行肌肉近端至遠端的按摩給予患肢感覺刺激,手法采用揉、搓、捏、拿、推,以預防肌肉萎縮。被動運動包括上肢關節的屈、伸、內旋、外展,下肢的內收、屈髖、屈膝、伸髖、伸膝及骨盆旋轉等運動。可進行被動運動1~2次/d,每次20~30 min,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如Babath握手、床上橋式運動、床上移行和床上左右翻身,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訓練患者自主翻身,并指導患者床上坐位、跪位平衡訓練,并逐步進行站立平衡,行走訓練等。
1.2.3.4 日常生活能力護理指導與訓練 康復護理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強病殘肢技能訓練,尤其是肢體移動能力訓練尤為重要[2]。指導患者及家屬協助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借助支具學會翻身、起床、從床移到輪椅、從輪椅移至廁所。以及訓練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動患手穿脫衣服,刷牙、洗臉、使用餐具等,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
1.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見表1
表1
Brunnstrom6級運動功能比較(n=126)
組別例數時間
上肢下肢
ⅠⅡⅢⅣⅤⅥⅠⅡⅢⅣⅤⅥ
干預組63
治療前20271060023278500
治療后415211760418191570
對照組63
治療前212710500222512400
治療后142617420172317510
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用Brunnstrom 分級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無明顯差異性,干預后2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有資料表明認為腦卒中患者90%腦神經恢復出現在發病后3個月內,早期在神經功能恢復高峰期給與強化康復訓練,可實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塑。提高生活基本自理能力是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的主要目標[3],早期介入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康復過程進行干預,能使患者從生物-心理-社會功能方面達到全面康復,有助于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