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青少年心理服務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心理服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青少年心理服務

篇1

1,1一般資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們對網絡咨詢的110名青少年進行個案訪談,年齡12-28歲,平均年齡22.2±4.1,男52人,女58人,男女性別比0.9,初中22人(20%)、高中16人(14.5%)、專科7人(6.4%)、本科55人(50%)、碩士8人(7%)、博士2人(1.8%)。

案例回放:

案例1 某大學一名大四女學生,一年前與同班男生確立戀愛關系,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男生以性格不合為理由,彼此分手了。失戀后的她情緒低落,流露出活著沒意思的想法,同學和輔導員都認為她性格改變了,也沒往心里去。次年,這個學校舉行服裝表演,他心中的白馬王子,帶著自己新任女朋友在舞臺上表演舞蹈,喚醒了她痛苦的回憶,她覺得很尷尬,回到寢室,在夜深人靜時,喝下了自己早已準備好的毒藥自殺。遠在山區的父母抱著孩子冰冷的遺體傷心欲絕,帶著孩子的骨灰,告別了孩子曾經熱愛的大學。學校安排家屬住進了最好的招待所,輔導員也懷著悲痛的心情,來安慰死者的父母。并談了孩子在學校成長的情況。

案例2 某理工大學三年級級一名男生,偶遇一名自己心儀但年僅18歲的女生,當他提出與她交往時,遭到拒絕。他覺得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結果用汽油自焚了。

1,2方法:通過訪談法,以網絡心理咨詢的方式,包括網站發帖留言、QQ在線即時交流或留言、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電話咨詢等方式,搜集資料。

1,3討論:

以上2名來訪者,是正當風華正茂的青少年,應當有著美好的前途,但是當他們失戀后,卻失去了理智,以自殺的極端方式結束生命,這樣的事件稱之為心理危機,本來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來幫助其度過當時的困惑,但當事人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得到應有的心理救助,從而在遭遇負性生活事件后,用犧牲生命為代價,值得深思,正因為這樣,心理危機干預任重而道遠。

其實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各個相關部門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很多還是免費的,就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專業的,非專業的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身邊的人,心理健康,積極樂觀的人就是求助者最貼心的好幫手。

這幾年通過網絡的咨詢方式,我們有很深的體會,在迷茫困惑時,哪怕只是有人陪伴著求助者,很多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當然如果能夠得到專業的心理幫助,將使其不但可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悲劇,還可以使其人生更加完美,無論對其本人還是社會都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3,1下面談談遇到挫折后,你身邊就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從心理學的角度讓自己更加健康,更加適應社會,從容應對挫折。

1,3,1,1你的思維方式、你的經歷都是你應對挫折的自身資源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如失戀、求學失敗、自然災害等,有時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我們怎樣看待這些經歷。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以上來訪者都是因為一件事的失敗,而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心理學上叫做以偏概全。這種歪曲的思維,導致錯誤的行為。當你發現自己有情緒障礙時,你要冷靜,理性思考。并且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如通過寫日記,寫博客、寫自我成長分析報告,把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發現問題后,進行自我疏導。當你經受挫折的經歷,也是你的一筆財富,因為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提供心理素質,促進自己成長。我們在實踐中就是讓來訪者做一些反思,來提升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從而更加完善自己,改變來訪者的人生,效果很好,而且終身受益。

社會學工作者也可以給你提供一些相關的支持,包括學校的任課老師,班主任,大學的輔導員。這些人都可以從某個角度來幫助你,在危機和困惑是同樣可以向他們傾述。

1,3,1,2家長,親人是最直接的資源。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階梯,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父母,親人是孩子的靠山,不管有多大困難,有多大問題,記住及時向家長交流,沒有邁不過的坎。

1,3,1,3主動向心理學專業人士求助,他們可以用專業技術,作出處理。如果你覺得仍然迷茫,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專業人士的幫助。

1,3,1,4向精神科醫生求助。

當自己情緒極度抑郁時,特別是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時,往往又無法自己控制,那就必須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你一個最適合的意見和建議。這時最好有家屬或親人朋友陪伴。

1,3,1,5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電話,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求助的最方便的途徑。

我國在很多重要城市設立了免費的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這些工作人員一般都經過系統的培訓,有著豐富的經驗,是你可以信賴的朋友,及時溝通,也許你的問題一個電話就迎刃而解了。

1,3,1,6網絡求助。很多網站聘請專業的咨詢師,解答來訪者的問題。在網站發帖,說明自己的問題,并留下聯系地址,以便咨詢師與你溝通。還可以用E-mail、手機短信、電話、QQ與咨詢師在線交流。

1,3,1,7朋友、同學。

以上案例中的來訪者,沒有以任何形式向有關人員求助,結果錯過了最佳的心理干預時機。如果周圍的人能夠根據他們的言行及早識別他們所處的困境,也可以避免這樣嚴重的后果。案例1的同學,失戀后,流露出活著沒意思的想法,這是抑郁情緒,這是一種求助信號,也是警報,很可惜,這位輔導員是英語專業的,缺乏心理學知識,沒有及時發現問題,結果在失戀一年后,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因此我們建議,

1,4整合各種有效資源,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設。

1,4,1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室,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有問題后,要定期隨訪,并且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鑒別精神類疾病,及時轉介。

1,4,2發現嚴重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要住院治療,并且24小時監護。

1,4,3擔任學校心理健康課的老師,要經過專門的心理培訓,要把抽象的理論,與學生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

1,4,4大學的輔導員,要持有心理咨詢師證(或者有心理學受訓背景),才可以上崗。

1,4,5學校的學生會設立心理健康部,分別由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學生心理學愛好者,擔任職務。班級設心理委員。

篇2

美國最早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是由于發現需要對未成年犯罪者進行心理上的引導[1]。19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部門發現拘留青少年犯罪人員有必要與成年人分開,并建立一個適合青少年的法庭系統(未成年人法庭),提供使他們重新回歸社會的服務。1900年,美國開始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來區別對待未成年人,并在芝加哥和波士頓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中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服務診所。20世紀20年代[1],美國公共基金會開始研究這些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中心理健康服務診所的巨大作用,并向全美國推廣這種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引導診所。隨著這些診所的不斷發展完善,這種服務模式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兒童精神病治療項目的基礎,隨即這些診所的定位不再只是處于三級甲等醫院為中心的醫療體系中,而是開辦了更多的獨立的診所或心理健康中心。這使更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兒童青少年能夠得到治療。

這一時期,另一個為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務的重要機構是學校。但這時提供的服務不是關于心理健康的,而是關于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的,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到20世紀60年代,行為、認知、人本等心理咨詢理論大量涌現,為現代心理咨詢奠定了基礎,學校也開始開展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同時也為其他服務機構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手段。

到20世紀80年代,雖然美國在福利、學校、醫院、司法等機構都為兒童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美國對于當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調查,當時有三分之二的兒童青少年未能得到所需的服務[2]。另外還有資金投入、對待兒童青少年的方式、住院綜合征、服務中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暴露及當時美國進行社區心理健康運動的大環境,使得Knitzer[1]在1982年她的《Unclaimed Children》一書中提出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兒童及青少年社區服務體系。在Knitzer及其支持者的推動下,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美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體系項目(Child and Adolescent Service System Program,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 Woods Johnson基金會在美國8個不同的地區進行了CASSP服務模式的實驗,取得了好的效果。1994年,美國物資濫用及心理健康服務部(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or,SAMHSA)和健康服務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確立了對兒童及其家庭進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綜合項目[1]。至此,現代意義上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美國開始確立起來。現在直接由聯邦基金資助的這種服務中心已經建立了126個[2] ,為78000名兒童和他們的家庭提供服務。而由州政府、縣政府和其他一些基金建立的這種服務中心就更多,僅在紐約,每年就能為100000名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

2基本理念

CASSP想解決的兩個大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所有兒童青少年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服務;如何才能更加低耗費、高效地解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美國在學校、福利、醫療、司法等部門都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相應的服務,但由于投入不足、服務費用高,且這些服務機構之間沒有很好的合作,沒能優化資源,服務人員和設施的重復設置,使得兒童青少年接受服務的機會大大降低。CASSP倡導的就是要將所有這些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的機構有效地整合起來,發揮各部門各自獨特的優勢,最大化地優化資源,讓所有的兒童青少年都有機會獲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

在傳統的服務模式下,治療者等著兒童青少年到門診求診,然后治療者為他們做評估,提供治療方案。在這種服務模式下,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種被動的關系。治療者很多情況下只是針對患者某一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同時,治療者與患者家庭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互動的合作關系,患者家庭也很少向治療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情況下服務沒有完成就被中斷。這種模式在我們現在來看是存在問題的,它忽視了生活環境對心理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紀60年代[3],美國精神病院興起出院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讓病人回歸社區,在各種環境刺激下重新建立回歸社會的能力。社區心理學[4]認為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個體、社會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心理問題的分析要重點放在組織和社區或鄰里關系上。而1964年卡普蘭[3]的《預防精神病原理》的出版標志著預防開始成為心理健康工作的另一重點。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心理功能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社區環境對他們心理的發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社區進行服務更能顯出既能預防,又能有效治療的優勢。

在CASSP所倡導的社區服務模式下進行服務時[1],好的服務效果的取得不只包括服務者所提供的高水平的評定和處理服務,而且還應包括家庭在服務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和其他的社會文化因素。Stroul 和Friedman[5]闡述了他們關于社區服務體系的一些原則,其中兩個核心的原則是:體系提供的服務必須適應患者和他們家庭的需要;體系的服務必須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家庭作為整個服務過程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須完全參與到評定和服務計劃當中,作為一個評估者,確保所有服務都是協調的、適合于他們需要的;家庭還要作為一個實施者,具體執行一些計劃,并動員親戚、朋友、鄰居等社會成員加入到整個服務計劃中。同時,整個家庭也要接受專業人員提供的心理服務,以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體系必須以社區為基礎進行服務。兒童青少年在學校發生的問題可能需要到福利或司法等其他機構接受服務,所以在這個社區內的學校、診所、福利、司法等所有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的部門都要有效地聯合起來,提供一個在各個時間和地點都能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服務的計劃,并保證整個服務不會被中斷。能將這兩個核心原則結合起來的是現在普遍采用的環繞服務(Wraparound process)[6]模式。這種服務模式將社區內多種服務機構聯合起來與家庭共同合作進行服務,建立以兒童-家庭團隊(Child and Family Team,CFT)為中心的服務團隊。環繞服務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7]。另外,美國是一個多移民的國家,在服務別強調文化差異問題。

在社區進行服務,兒童青少年回歸社區,家庭成為了提供具體服務的主力軍,這就減少了住院和其他一些高昂的花費,降低了服務費用;而且只有家庭最了解他們的子女,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手段。社區服務能讓兒童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增加心理發展的保護性因素。并且他們能得到所需各個部門的連續的服務,直至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3 體系的構成

3.1 服務機構

總體上來說,CASSP是由HHS和SAMHSA進行主導實施的,他們為體系提供主要的方針政策及資金。但對于資金的管理主要是行為健康管理部門(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BHC)[8]。對于每個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設立,CASSP的關注點不是重建大量的服務中心,而是要將現有的服務機構聯合起來,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務人員和設施。現在主要聯合的一些服務機構包括兒童福利局,與酒精項目,學校,心理健康與精神發育遲滯項目,訓練與技術支持中心,司法系統。這些機構派出代表與家庭組成一個團隊,合作為兒童青少年提供一個適合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計劃,并同時負責聯系各自的部門。除了組織這樣一個服務團隊,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還要每月定期會晤,組成有關政策方面的委員會,討論并制定相關的政策。同時,治療團隊又要與政策委員會聯合成立每年召開六次的咨詢委員會。在會上,治療團隊要向政策委員會提出建議,同時討論預算和服務制度等問題。服務中心還需要尋找技術上的支持,需要與大學的研究機構建立聯系。大學可以培訓合格的服務者,也可以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務方法,還可以對服務的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在具體服務團隊中,除了專業人員,還需要護士和社會工作者,同時還要邀請所需的具有特殊專業背景的社區人士加入其中。

3.2服務對象

Stroul 和Friedman[9]首先對CASSP的服務對象進行了探討,他們在1986年提出了“對嚴重情緒障礙(Serious Emotional Disorder ,SED)兒童以社區為基礎進行服務的體系”這一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心理學家想用一個名詞來概括兒童的這些認知、行為、情緒上的問題[9],如兒童青少年的多重困難、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兒童青少年焦慮/情感障礙、兒童青少年功能障礙危機。但這些詞都不能很好地概括問題。而SED這一詞得到了廣泛認可。因為SED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會伴隨一些其他的認知或行為上的問題,并能有效地與其他問題聯系起來,綜合起來考慮,而且也更接近于心理問題的層面。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為SED制定了最基本的標準,而各個州和社區服務部門可根據需要制定更具體的標準。

4 干預手段

4.1 預防干預

在美國,對于心理健康的干預首先強調積極的預防。CASSP也強調要積極預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這種干預由服務中心人員利用自身優勢,在各個領域努力為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提供技能、可利用資源和相關知識,以便處理即將到來的應激、壓力和可能引發問題的人際關系。例如為條件不好的社區中的孩子開展業余活動,針對體弱和早產的嬰兒的服務,為孕婦提供的服務,通過教父母養育技巧來協助整個家庭成長,教孩子應對壓力的技巧,還可以建立各個家庭之間的互動,交流各自問題。另外,預防不需要將個體篩選出來,這樣也就使個體不易被人歧視或譴責。

4.2治療干預

在進行治療服務時,服務人員采用了很多社區性質的服務模式[1],比如看護治療服務(Therapeutic Foster Care,將有需要的兒童青少年交付受過專業訓練的“父母”培養)、適當地住院、環繞服務、在學校的服務、多重治療體系等等。其中環繞服務是最基本的一種服務模式。這些形態的服務要好于傳統的服務,主要表現在減少了患者心理和行為上的癥狀,提升了家庭的功能,減少了對服務利用的限制,提高了服務效果和服務費用的性價比。服務還應用社會心理方面的干預,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父母操縱訓練、家庭治療和抑郁青少年的人際關系治療,同時還進行藥物治療干預。這些方法在治療沮喪、強迫妄想癥、精神創傷、行為錯亂、進食障礙、藥物濫用、焦慮抑郁癥、社會焦慮、ADHD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對體系的評價

5.1體系的利用

CASSP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讓所有的兒童青少年得到他們所需的服務。在這方面CASSP要遠好于原先的服務機構。雖然沒有關于全美國的數據來證明,但上面談到紐約每年能為100000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說明這種服務模式的巨大作用。很多因素影響著服務的利用率。概括起來有社會政策和個人及其家庭兩大方面。社會政策方面,主要是經費的不足和一些限制性的規定。社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因素,因為社區服務能夠降低服務費用,而且服務所受限制也更少。Connecticut[10]的公共醫療補助項目報告,兒童的家庭在兒童是否能接受服務的決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11]則提出了家庭尋求這種服務的尋求幫助(Helpseeking)模型。社區服務也有益于幫助家庭尋找幫助。在社區中,家庭成員能更有效地接收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有效地尋找到服務部門,同時家庭也更愿意在社區進行服務。

5.2服務的效果

對體系評價的另一焦點是服務的效果。Durlak[12]等人通過元分析認為預防干預是有效的。預防能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機會,能降低服務費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3],比如公眾對精神病一詞的反感,公眾對干預的相信程度等。對整個體系的治療效果的研究也持積極態度[14]。運用以社區為基礎的干預、社會心理干預和藥物干預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Michael[15]等人在總結并研究服務的效果后,認為服務手段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Abram[16]則關注如何對效果進行更好的評價等。

5.3 管理

研究者[17,18]對體系的管理進行了研究,管理的積極方面是能提供有效的、低消費的服務,能整合各個服務部門,增強責任感,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消極方面是服務者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考慮管理規定,而降低了服務質量。Leonard[19]等人指出,在體系的改革過程中,很多改革都是沒有實證支持的,對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作為一個體系,對服務的研究評價不止是心理服務的利用率、有效性和管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有研究者關注服務的滿意度[20],服務的數量-效果模式[21] ,服務的時間-效果等[22]。

6 網絡在服務中的應用

網絡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流方式,具有很多優點[23]:網絡在服務中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只需要較少的職員和管理的費用,能為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服務,可以提供非傳統的服務,更適合于想要保密的患者。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喜歡在網上搜尋信息,而且對于患有抑郁癥的患者更是一種好的服務方式[24]。網絡服務的方式更全面,也更靈活,且網絡的穩定性使得患者在服務期間能穩定地得到服務。利用網絡來進行預防干預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當然,通過網絡進行服務的技術還不成熟,包括[23]服務的指導方針、服務人員 、服務方法等問題,也包括青少年網絡搜尋信息的能力問題[25],需要進一步研究。

7 存在的問題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問題外,體系還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資金投入始終是體系要面臨的問題。雖然美國對體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始終滿足不了需要。雖然美國在很多部門都向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務,但是只有在司法和福利兩個部門成立了專門的項目來進行服務,所以如何整合各個部門之間的服務資源將是要繼續解決的問題。Leyla[26]等認為還需要研究更多新的服務手段來適應新的情況。Abram[16]認為對效果進行評價的測量工具在測量時結果存在差異,需要研究新的測評工具。其他還包括服務人員缺乏,保險基金的覆蓋范圍,提供服務的能力等問題[27] 。針對這些問題,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Anne[28]等人認為應該將心理健康服務與物質濫用服務整合起來,Tony[29]認為要在成人與兒童的服務間建立更多的聯系,這樣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而更多的人是認為要高度重視預防的作用。他們認為[4]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核心功能是預防,預防比問題出現后再實施個體化治療更加有效。Leonard[19]等人還指出,對服務的研究還要更多地應用于實際服務中。

上面這些問題在我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服務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問題還要多。國內研究者在社區心理服務方面也進行了探討[30-32],主要是關于政策、服務人員和促進服務的一些建議。但還沒有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專項的研究。美國的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于我國建立自己的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來說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但我國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在教育、社區和福利等機構有較成形的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而我國沒有。要建立這個體系,要從基本做起。現階段很多社區衛生服務還不是很正式,沒能起到它應有的效果。且考慮到兒童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應該以學校為單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這個服務中心應是獨立于學校之外的,并聘請專業的服務人員。學校和居民社區的人員及其他服務機構要協助中心人員完成服務工作。全國的各個服務中心應該是聯網的,要相互交流信息。另外,還必須考慮不在學校的需要服務的對象。要利用簡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將這些人與服務中心聯系起來,如手機通信、廣播電視、網絡等。而對于特殊群體,如福利院和少管所的兒童青少年,由于他們更有可能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組織高水平的服務人員進行服務。另外還要積極地開展預防活動,傳播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等工作。

上面主要為如何能讓兒童青少年有最大的機會得到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一些建議,還存在很多其他問題。服務中測評所需的工具,服務中采取的治療方法,很多都是照搬其他國家的,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這需要研究者研究適合我國的測評工具和治療方法。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要掌握必須的知識。另外要加大本科教育工作,培養一批能勝任這方面工作的專業隊伍。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的專業隊伍對于我國來說尤為重要。其他還包括服務培訓、管理監督、資格認證、保險制度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積極地解決。

我國正處于社會文化高速發展的階段,而且我國兒童青少年的數量巨大,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建立適合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我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致謝:在此感謝導師黃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導!

參考文獻

1 Pumariega AJ,Winters NC,Huffine C.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Forty years of commun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mun Mental Health J,2003,39(5):399-425.

2 Evans M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into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6,19(2):62-68.

3 Friedman HS.主編.李維,張詩忠,編譯.心理健康百科全書•社會問題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1-345.

4 Trull TJ, Jerry Phares E.著.叢中,張伯全,主譯.臨床心理學-概念、方法和職業.第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372-390.

5 Stroul BA,Friedman RM.Caring for S 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Youth: Principles for A system of care.Children Today,1988,17(4):11-15.

6 Epstein MH,Nordness PD, Kutash K,et al. Assessing the wraparound proces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meetings.J Behav Health Serv Res,2003,30(3):352-362.

7 Myaard MJ,Crawford C,Jackson M,et al.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within the wraparound process: A multiple baseline research.J Emot Behav Disord,2000,8(4):216-229.

8 Alloy LB, Riskind JH, Manos MJ,著.湯震宇,邱鶴飛,楊茜譯.變態心理學.第9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15-28.

9 Stroul BA, Friedman RM.A System of care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Youth.CASSP Tech. Assista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1986.

10 Horwitz S,Hoagwood K.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nt Health Serv Res,2002,4(4):239-243.

11 Themas JP,Ricardo BE,Angee TC,et al. I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chool Psychol Q,2005,20(2):187-205.

12 Durlak JA,Well AM.Primary preventio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s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m J Comm Psychol,1997,25:115-152.

13 Friedman HS.主編.李維,張詩忠,編譯.心理健康百科全書•健康理念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277.

14 Hutchinson AB,Michael Foster E.TheEffect of Medicaid Managed Care on Mental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3,5(1):39-54.

15 Michael FE,Stephens R,Krivelyova A,et al .Can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ren Youth Serv Rev, 2007,29:1301-1319.

16 Rosenblatt A,Rosenblatt J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for youth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popular outcome measures? J Behavl Health Serv Res, 2002,29(3):259-273.

17 Yanos PT,Garcia CI,Hansell S,et al.Managed Care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providerperceptions.Administr Policy Mental Health,2003,30(4):307-321.

18 Scheid TL.Managed ca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Health Soc Behav,2003,44(2):142-161.

19 Bickman L,Noser K,Summerfelt WT.Longterm effects of a system of ca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ehav Health Serv Res,1999,26(2):185-202.

20 Heflinger CA,Simpkins CG,Scholle SH,et al.Parent/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Child's Medicaid Plan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vider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4,6(1):23-32.

21 Bickman L,Andrade AR,Warren La mbert E.Dose Respons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2,4(2):57-70.

22 Michael Foster E, JohnsonShelton D, Taylor TK.Am J Commun Psychol,2007,40(1-2):64-81.

23 Ybarra1 ML,Eaton WW.Internet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5,7(2):75-88.

24 Gould MS,Munfakh JL,Lubell K,et al.Seeking help from the internet during adolescence.J Am Acad ChildAdolesc Psychiatry,2002 ,41(10):1182-1189.

25 Ivanitskaya L,O'Boyle I.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ve Online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RRSA).J Med Intern Res, 2006,8(2):2.

26 Stambaugh LF,Mustillo SA,Burns BJ,et al.Outcomes From Wraparound and Multisystemic Therapy in a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ofcare Demonstration Site.J Emot Behav Disord,2007,15(3):143-155.

27 Braithwaite K.Mending Our Broken Mental Health Systems.Am J Public Health,2006,96(10):1724.

28 Libby AM,Riggs PD.Integrated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5,15(5):826-834.

29 Gillam T.Creating Link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dults and those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Rev,2004, 9(2):20-23.

30 趙靜波,季建林.美國心理治療和咨詢的倫理學規范及其管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4):236-238.

篇3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關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滿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開展實際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從明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選擇有針對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關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動。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來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確

 

雖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展,但是由于開展過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導,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夠明確,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導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難以有效確定,既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應弄清楚究竟為什么要進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展等問題。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開展,進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務。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針對性不強

 

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來看,具體的研究方法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響較大。但是結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經驗,現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夠的針對性,導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體開展中未達到預期目標,既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效果,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特別是現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對青少年心理教育關注度不夠,導致了研究方法針對性不強,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對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過程中,由于對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夠多,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導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過程中不夠理想,不但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時也制約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發展。因此,增加對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問題的關鍵,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應對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們應立足問題實際,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明確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點,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確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結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實際,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應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實際,重視青少年心理教育經驗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則,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務,滿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制定明確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

 

對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關系到研究質量的關鍵,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才能滿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實際,進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應對研究方法進行優化,可以采取針對性較強的理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實效,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夠取得積極效果。因此,合理選擇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這一認識,應加強對研究方法的了解,重點做好研究方法的選擇。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為了強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應合理選擇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從多個角度入手,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夠建立在多個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體效果,滿足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由此可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務。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關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滿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開展實際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還存在一定的問(下轉64頁)

 

篇4

一、我國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影響的研究現狀

自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西方釋夢、自由聯想技術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紹到中國。一些使用行為療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礙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心理學家丁瓚還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診所。隨后由于多種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國一度中斷,直到80 年代,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開始。而我國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也始于這段時期。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所有的核心期刊數據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關鍵詞,進行精確匹配檢索發現, 最早的研究成果發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獻僅有68 篇, 2000-2010 年發表的文獻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獻。可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思想的進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并得以發展。

1.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之理論基礎研究

(1)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基于教育學視角。學者們多是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出發,分析了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如家庭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余毅震等通過對調查測量結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何曉燕等提出不良的親子關系,尤其是頻繁的親子沖突不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現行為。譚亞菲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認為父母干預子女行為的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呈正相關。

(2)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基于心理學視角。就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的心理學基礎而言,學者們大多做了許多微觀的研究。張璐等從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角度,指出父母應使用積極的教養方式, 給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溫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發展親社會行為。

縱觀已有的理論基礎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學與心理學層面,其他相關理論基礎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從其他相關學科中汲取養分,促進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理論研究的深入,為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提供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

2.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的實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變的主體。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轉變教育觀念;不僅要建立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還要改變不良教養方式,并以身作則。

(2)學校與社會教育所做的嘗試。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單靠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聯合學校與社會一起來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效果來得快。很多學者提出要嘗試課程改革,如運用閱讀療法、繪畫療法、寫作療法等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理論概括不足

總體來講,經驗介紹居多,理論探討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學層面上,多是“淺談”“淺析”。引進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性

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父母撫養家庭子女與祖輩撫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現形式、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具有其獨特價值。

3.輕視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機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構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則是其中的基礎工程。家長的個人素養參差不齊,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進行有效引導,開展科學、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篇5

美國政府部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非常關注。在國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國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全國性的探討,2001年美國衛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辦法。針對當時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并且能夠對已經產生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及時地治療。

(2)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范圍廣、規模大

經過數十年的反戰,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規模已經非常大了。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最大分支。該分會在學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中都有他們的工作崗位,很多學校都安排了專門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會支持的心理學專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從學校發展到了社區和家庭。

(3)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手段先進,形式多樣

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非常關注手段的現代化,在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務時,通常采用具有較高精度的神經科學研究儀器,比如,腦電記錄儀等。美國為青少年設計了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比如,學校生活適應、情緒波動不定、人際關系緊張等,利用以上活動能夠有效地治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并且能夠將學校、家庭、社區緊密地結合起來。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特點

(1)對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目前,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斷深入,社會競爭越發激烈。一方面,勞動力的重新組合、過去的社會支持網絡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應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導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佳、青少年自殺現象明顯增加等問題。中國產生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不斷增多,而中國心理健康研究相對美國比較晚,目前,我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并且將其作為了中國急需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學術論文和專業書籍不斷增加,一些教育類期刊或醫學類期刊紛紛開辦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國各級政府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中國政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三級甲等醫院設立心理科,大、中、小學設置心理咨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咨詢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青少年心理素質具有較大的提升。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內容不斷豐富

目前,中國并沒有像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樣的心理健康研究機構,但是我國中科院心理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貢獻。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情緒抑制對青少年的環境適應影響、診斷和干預等等,除了這個機構,中國還有許多其他有關心理健康研究的機構。

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測量表的編制和借鑒,比如,心理健康測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模式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④青少年腦-認知-心理健康的相關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學者希望能夠利用核磁共振等先進的技術分析腦的機制,從微觀的角度來進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預防。重要通過轉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并且對一些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及時的治療。

二、美國和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比較研究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兩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提高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采用心理健康狀況自評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中美兩國青少年進行調查,并采取隨機選取、網絡發放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問卷為690份。有350位美國青少年參加了問卷調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國青少年參加了問卷,占49.7%的比例。問卷結果利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如下:

1.美國和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異比較

分析結果顯示,美國青少年和中國青少年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強迫、焦慮和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

2.美國和中國青少年社會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較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在主觀社會支持、客觀社會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總分上,美國青少年和中國青少年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5)。通過比較不難看出,美國青少年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夠獲得較全面的幫助,這和美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還不具規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支持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地加強。

三、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對中國的啟示

1.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不斷提高其社會支持水平。

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力度,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更具專業化應為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有利于提高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其他機構的溝通與合作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應充分地體現職業性、合作性和廣泛性。中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機構僅僅是形式。隨著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不斷深入,應該意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環境健康以及生活態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應該不斷增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應該增強自身心理健康意識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工作過程中,應該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該關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質,有效地避免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重點是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善于調節自己,學校、社區和家庭可以聯合起來多組織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正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地解決,中國應該借鑒美國等國家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的力度,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篇6

一、研究方法介紹與調查樣本選擇

本文觀察的場所是學校和課后輔導機構。考慮到研究的可行性與便利性,研究者通社會服務關系進入到學校和課后輔導機構,選擇了1所中學、1所小學、1家課后輔導機構進行觀察,主要觀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徑、教育內容等,同時在機構內觀察學生的心理等。觀察完畢后,撰寫觀察日志,并匯總和梳理分析相關日志。本文還采用深入訪談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途徑、方法等教育體系。秉承聆聽、開放、干預服務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訪談對象采用立意抽樣方式進行選擇,總共選擇了12位訪談者,其中學生10名,老師2名,每次的訪談或提供干預服務的時間在1小時左右。每次訪談進行了詳細記錄,記錄的同時還對部分學生的心理行為進行觀察,并記錄在訪談記錄中,以便于數據分析。

二、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邊緣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和心理組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完善人格、適應社會。在推廣素質教育的時代,應試教育仍是欠發達地區教育的主要方式,從學生到家長,甚或學生本人都比較重視應試教育,所以在應試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尚不清晰,應試目標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長關注的也是學生的應試成績。被訪談的中學老師直接簡單明了地說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訪談者直言不諱地談到,學校過于重視文化課成績,以文化課教學為主,把學生學習能力、社會適應、心理調適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導致學校心理教師被邊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被文化課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師無事可做,不得不借調到其他部門從事非專業工作。部分領導和教師還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錯誤認知,認為小城市的學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忽視了心理健康關系到每一個學生,因此,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認為學習成績好壞是評價學生的核心標準,而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被應試教育目標所取代,重視語數外等主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較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學,原因是小學沒有升學的壓力,偶爾也會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開展一些心理素質訓練、心理輔導等活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進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種娛樂活動。被訪談的小學老師談到,學校開始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為目標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些教育活動一般不安排上課時間,主要在課間或者其他時間開展。被訪老師說,如心理測試、心理訓練等活動是我們學校開展的一種娛樂活動,主要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疲勞,他們始終認為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學生有了心理健康問題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和研究團隊的其成員在三家機構進行觀察時,主要觀察到了學習類的活動,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學活動。看到最多的是海報欄和黑板報上關于心理健康內容的展示與介紹。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被邊緣化,重視心理健康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轉變為行動還需一段時間。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趨形式化。有什么樣的教育模式,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在國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學校也不得不開展一些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但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出現了形式化趨勢。筆者在兩家學校中發現他們都設有心理咨詢室或者小組活動室之類的空間,但經過一個月的駐點觀察發現,這些活動室要不大門緊閉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研究團隊對10余名學生開展了深度訪談,他們普遍反映自己從未去過心理咨詢,也沒有聽說同學去過心理咨詢師,只知道有這樣空間,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認為去心理咨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間的形式化,心理活動也日趨形式化。某些心理測試活動和心理訓練活動被其他教學活動擠占,觀察期間曾經看到某中學把一些心理測試和心理訓練活動放在課間,給學生發一張表格隨便填寫完就可以,沒有進行專業的指導與訓練。未進行專業訓練的學生錯誤地把心理測試看成是一種形式活動,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進行百度搜索。當問及這些被訪者時,他們都認同學習是第一位的,沒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調適、心理輔導、抗逆力培養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學校很少開展類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學校和學生都把心理咨詢疾病化認知,師生都把心理咨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這種認知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支持系統,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目前,這種生態系統尚未理順,家長關注學生的成績,很少關注學生的情緒行為,學校以倡議書、家長信的形式向家長開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導致單相傳達,缺少溝通面對面的溝通機制。學校開展的各類心理將康講座和心理游戲活動都是針對學生的,很少親自進行相關活動,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機會減少,知識傳達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支持系統處于斷裂狀態。家庭方面,訪問的學生多以隔代撫養為主,父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就認為一切都好,這是一種錯誤的培養觀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幾乎不與學校進行溝通,家校合作系統尚未有效建構。社會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媒體的話語權較重,是媒體在唱獨角戲,只是部分的社會團體進行參與,參與力量不足。課后輔導機構主要對強少年進行課后作業的輔導,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學習能力提升方面的輔導。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尚不健全。

三、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對策

從上面問題分析來看,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認識還停留在表層,且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觀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從邊緣地位走向核心,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團體等教育主體的優勢,充分挖掘各教育主體的優勢,利用各種先進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發展。

1.提高重視程度。從思想走向行動,學校、家庭與社會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關聯著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響著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積極主動地扭轉已有的教育誤區,走出唯成績論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從邊緣地位進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視學生成績的同時,三方也要重視學習能力提升、人際關系調整、情緒調節、社會適應等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實現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成績提高的良性循環模式。

2.從形式走向實質,多渠道開展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利用多種渠道開展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行動上。發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學校、家庭、NGO等教育主體推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積極宣傳與思想認識,還應從行動上積極推進,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教育生態支持體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應盡快構建生態支持體系,形成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的互動模式,邀請家長、社會成員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王鑫強,張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2]張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篇7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的焦點,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和心理不斷成長,自我意識增強,認知過程有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但是,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日漸增多。有的青少年出現憂郁、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有的出現學習成績不穩定、厭學、逃學的現象,還有的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還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等親子沖突。

二、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厭學心理,情緒問題。

將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綜合起來看,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自我心理矛盾。隨著心理的成熟,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復雜。其中青少年最關心的是對“自我的認識”。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理想,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會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但如果差距過大,“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沖突往往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二)自我與生態系統的不協調。1.在家庭關系中,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青少年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2.在朋友關系中,與同學、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種需要。對于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 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3.在社會適應中,青少年們對自己的社會環境常常很敏感, 追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 最易被感染或鼓動,也容易批評傳統的社會觀念。

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思路

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不能以偏概全,我將結合案例來探討社工的介入思路:

案例:求助者,男性,13歲,初一學生。該求助者從小生活在農村奶奶家,九歲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學。由于講方言,經常被同學們笑話,求助者覺得自己是從鄉下來的,很自卑。上初中后仍然非常害羞,一說話就臉紅,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平時幾乎不與別人來往,十分害怕與人交往。在學校,每次遇到同學必須輪流上臺發言,他寧愿裝病逃學,也不敢面對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說話,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父母主要以工作為主,對孩子的關心也很少。

問題的分析:存在的問題有:(1)自卑、性格內向;(2)得不到父母的關愛;(3)孤僻,不與人來往。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 系統視角強調注重個人與環境的交叉互動和相互影響,強調中層系統在工作進程中的作用,強調充分考察個體的家庭、學校、社交群體的互動形態和規則,從而提供最需要的幫助,強調運用支持系統滿足案主需要。因此結合系統視角分析影響案主心理問題原因的主要有:(1)個人原因:案主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恐懼和敏感等心理問題的負面影響,以至于陷入了不敢說話,不敢社交的惡性循環狀態。(2)家庭原因:案主父母工作,和奶奶一起生活,與父母交流甚少。(3)朋輩群體及學校的原因:由于案主在城市學校上學,而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無法適應城市生活,而且普通話也不如其他同學好,因此對同學們無意間的言語、動作、甚至眼神都很敏感,從而產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負沉重的壓力,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

社工介入的思路:社會工作至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可以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各種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之更好地成長與發展。這對本案例社工主要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介入:

一是個案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特點,綜合運用心理社會治療、結構家庭治療、理性情緒治療、人本治療等模式并結合優勢視角對該案主進行人際交往輔導、個案輔導、生活方式輔導,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具體方案是一方面了解案主的想法、案主的困惑等,另一方面通過與案主身邊的朋友、老師、家長來全方位地了解案主在他們眼中的形象。可以給案主布置家庭作業,譬如規定他每天至少要和多少老師同學打招呼,然后能夠主動問陌生人借東西,最后能達到在公眾場合交談自如的這樣一個效果。

二是小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可以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開展成長小組,該案例中就應該引導案主主動參與這樣一個成長小組。引導他們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小組活動上,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以達到調整青少年不良心態,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力。另外,社會工作者可以從家庭層面開展親子活動,一方面要幫助家長糾正錯誤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讓子女學會理解和感恩,該案例中案主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并與其父母溝通甚少,彼此了解也很少,因此很有必要開展這樣一個親子活動。當然事先要了解案主的家庭成員狀況,包括人員構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等,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想法。

三是社區工作。社區是青少年成長的中觀環境,青少年的活動大都集中在以居住地為中心的社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社區是他們接觸社會的第一站。因此在社區層面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開展服務是社工介入的一個方面。在該案例中案主主要無法平衡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落差,因此對于城市生活的融入也顯得困難,從而造成一系列的自卑,逃避,恐懼等心理,所以社工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組織社區活動,讓案主走出自卑,同時也讓該社區更加人性化,更加和睦。

參考文獻

[1] 李鑫.社會工作方法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238-239.

篇8

網絡的發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例如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就是一個方面。網絡有著開放性和虛擬化的特點,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別力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網絡,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基于以上,本文簡要研究了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問題。

一、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著強烈的獵奇心態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較差,渴望張揚個性,情緒波動明顯,在理想自我和顯示自我發生沖突的時候,很容易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期盼從網絡中尋求自我滿足。

網絡世界角色混亂,人際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現象,這很容易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從而衍生人格變異、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青少年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分清虛擬與顯示,從而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探討

(一)糾正認識偏差,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及認識還存在諸多盲點,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疾病診斷和治療,這種觀念十分落后。對于學校來說,應當將心理健康歸入素質教育的范疇,以網絡時代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為依據,針對性地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二)培養青少年健康的網絡心理素質

一方面,應當將廣大青少年作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發揮引導和輔導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為主體,在積極提升自己網絡技術水平的同時,要及時與青少年進行交流和溝通,跟蹤青少年心理變化和動態,通過啟發、引導、轉化和輔導等方式,讓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輔導,同時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此外,可以通過開展網絡沙龍、征文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強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力度。對于學校來說,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開設網上心理測試欄目等,同時可以組織網絡創意大賽、動漫人物設計大賽等,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培養青少年良好的上網意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機構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機構是開展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礎,當前許多學校都設立了相關機構,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高校應當積極提升重視程度,并配備數量足夠、專業素質過硬的心理咨詢人員和輔導人員,做好相關調查工作,設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預警制度、干預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蹤服務制度。

(四)加強校園網絡規范化及法制化建設

首先,應當明確職責,凈化網絡環境。以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點為根據,成立專門機構,與學工處、宣傳處、教務處及保衛科等相關部門合作,明確各方職責,凈化網絡環境。

第二,應當建立網絡安全體系。學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校園網絡管理細則》,并結合網絡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監控網絡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傳播。

第三,要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其上網行為。通過加強法制教育的方式來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識,引導青少年自覺規范上網,保證網絡心理健康。

(五)構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環境

一方面,高校應當肩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責任,結合網絡時代青少年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通過文體活動舉辦等手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加強班風學風建設,潛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另一方面,應當積極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此外,社會環境也應當發揮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會風氣,傳遞正能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觀,從良好校園環境構建、提升學生網絡心理素質、加強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著手,保證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實和應用,從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篇9

1. 心理潛能的本質

潛能,按字面的意思來翻譯就是指潛在的能量,而人的潛能就可以理解為人潛在的體能,智能,技能等,心理潛能就是潛能的一個部分,在人的所有潛能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習活動被現在的心理科學列為心理活動的一個分支,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器官,也是人類智能開發的物質保障,從細胞學上看,大腦是由上億個細胞和組織而形成的一個包含許多信息的神經網絡,有資料顯示,平均每個人的大腦都包含1000萬億比特的信息量,約為計算機信息量的100萬倍。雖然每個人每天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會消耗掉十萬個左右的腦細胞,但是這和大腦的整體能量相比十分微小,因此,每個人所蘊含的潛能都很多,青少年正值整個生命歷程的最初階段,其蘊含著大量的可開發的潛能,同時也只有充分的開發青少年的潛能才能幫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長。

2. 開發心理潛能的意義

從心理潛能的定義中可以發現,人的潛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這是每個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財富。充分的挖掘每個人的潛能不但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同時這也是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基礎。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成功的人生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反映了素質教育的本質特點,也突出了心理潛能開發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項以培養,塑造全方位人才為目標的工作,它的工作核心就是完善人,提高人,這項工作應該將激發被教育者的潛能作為工作核心,全面為這一核心服務。俗話說的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可見每個青少年都是一個待開發的寶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建立適合于青少年發展的教育體系,充分挖掘潛能。再則,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技能全面,能力極強的高素質人才,這也為潛能開發提出了需求,總之,潛能開發不但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路線。

3. 青少年心理的特點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容易產生許多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教師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總的來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自我意識發展迅速: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就是青少年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獨立欲,自由欲,自尊心,自信心增長迅速,自我意識高速發展。(2)認知旺盛:青少年往往具有極強的想象力,且記憶能力很好,能夠迅速接受新鮮事物,同時青少年的求知欲極強,思維敏捷。(3)情感豐富:青春期階段的人們往往具有很豐富的情緒,感情比較強烈,多變,很容易激動,抑郁。(4)有朦朧的望:青少年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奇妙的感覺,既害羞,又好奇,并且經常會有生理與心理發展不一致的現象出現。

4. 開發心理潛能的措施

開發青少年的心理潛能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進行心理潛能的開發教育要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心理教育策略,學校相關教育人員要為學生制定適合的教育體系,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主動的開發自己的心理潛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總的來看,心理潛能開發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4.1腦潛能的開發:腦是人學習工作的基礎,蘊含著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幫助學生學會健腦和用腦,是學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基礎和保障。

4.2人格品質的激發:人格品質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先學做人,再學成才,可見人格品質是人成才道路的指路明燈,因此學校要注意開發學生的人格意識,全面培養青少年的自尊心,同情心,責任心,上進心等,并且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抗壓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適應能力等的提高。幫助青少年完善自己的心理結構,提高人格品質。

4.3學習能力的開發:學習是學生在學校的主要行為活動,也是學生接受各項教育的本質活動,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學生心理潛能開發的一項重要任務,心理教師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好學,勤學以及高效學習等心理品質,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邵忠海;;論青少年心理適應與對策[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2] 許麗偉;;基于服務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的初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篇10

現階段我國社區工作與管理體系還未建立、完善,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還只是停留在主觀意識的判斷上,很少有過專門針對社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的調查統計,而有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得到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本課題基于對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關心,及時準確把握青少年心理動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進行了此次的調查研究。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對200名16-25歲的南昌市社區青少年隨機抽樣。共回收有效問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認為樣本在誤差范圍內可以代表總體。

(二)方法

調查過程中采用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桑標編制的《社區青少年心理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緒和行為發展,認知發展,與人交往和行為表現五個部分,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題目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客觀題有單項選擇和不定項選擇。主觀題需要自行填寫。

(三)統計方法

采用Epidata302雙份輸入、糾錯、建立數據庫,進行SPSS160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人格特征與人格障礙方面

社區青少年所處的環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穩定,其人格特征較一般青少年來說更容易偏離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圍,形成不良的個人傾向和行為反應模式。據上海市一項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社區青少年在敵意,妄想,焦慮,強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嚴重,人格問題較為普遍。

從數據看出社區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問題:1、回避型人格障礙,占所調查人群的1941%。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嚴重;2、依賴性人格障礙:有7859%的人承認自己仍靠家人供養,沒有獨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們雖然渴望能夠獨立出來,但是認為自己沒有自立的能力,還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滿意現在的情況,不愿意參加工作,承擔責任。

(二)情緒和行為發展特征方面

與同齡人相比,情緒困擾從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無助,自卑感,壓抑憂郁,自負,焦慮不安,敵對怨恨和悲觀絕望。

1、自卑:有3541%的人報告自己存在著自卑情緒,尤其為女生。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面臨急劇轉變的關鍵時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極端。

2、孤獨:有477%的社區青少年表示通過網絡交友排解現實生活中的孤獨,他們感覺生活無聊,需要與別人溝通,但是又由于網絡使青少年接觸社會的機會更少,更加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

3、焦慮:有30%的人報告自己因升學,就業感到壓力很大,人際交往,生理方面等問題也是焦慮感的來源。

4、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感是指個體在不斷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一種心理狀態。數據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習得性無助的感覺。

5、壓抑苦悶:有2340%的人是壓抑苦悶的。對于社區青少年來說,周圍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對處于弱勢,父母不太關注其情緒狀況,對社區青少年的理解和幫助不足,導致社區青少年的壓抑失去最安全的釋放口。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困擾他們最大的情緒問題主要是挫折無助,但男生與女生困擾不同的地方是,男生為自負情緒所困擾,而女生較多的是自卑情緒,檢出率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317,P=0028)。而隨著學歷的升高,他們在就業,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學歷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壓力也越大,越容易產生挫折感。

(三)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對于青少年來說,父母是他們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報告說有6749%的人認為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好,8756%的人認為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好。

較之于家庭關系,同伴關系,社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關系更類似于服務與被服務,指導與被指導之間的關系。2536%的人表示與他們的關系好。

網絡人際交往關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對于社區青少年的成長既有正面效應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社區青少年作為一個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群體,為了減輕心理壓力,需要尋找友誼,尋找心理支持。

(四)行為特征與行為適應問題

在各種壓力源下,青少年出現了一系列的行為問題,最突出的一個就是網絡成癮問題,絕大部分的青少年報告自己曾經去過網吧,有5840%的人報告自己在網吧停留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

社區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監控力弱等特點。另外,由于社區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狀態,極其容易用上網來發放時間,填補空虛的生活。3240%的人說靠玩電子游戲以打發時間,逃避壓力源帶來的壓力。

(五)認知特征與認知偏差

認知方面主要有對自己的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的社區青少年對自己的評價是正性的,他們在用三個詞來描述自己時,發現使用比較多的有積極,樂觀,自信的人,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憂郁等負性評價。

出現這種評價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歸因偏差。有5551%的認為是事情的成功與否在與運氣,在韋伯的三維度歸因理論中,運氣歸結為不穩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維度,當個體將成功歸因于運氣時,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著運氣的到來。

篇11

最后是社會層面的原因。這一層面的主要問題是青少年的社會化問題,這也對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青少年社會化偏差問題,例如不良的社會環境氛圍對青少年社會化的不利影響,像是網上各種不健康的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弱化,各種游戲又容易讓青少年沉迷其中,在虛擬中失去自我,甚至出現個體社會角色的混亂;再如我國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還不是很普遍、特別是在社區有很大的欠缺,包括青少年家長在內的很多人還對此缺乏知曉度,一度表現為認為找心理咨詢師是病態的表現,這都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阻礙。

依據上述的三個維度,我們也應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研究符合干預和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第一個方面就是從家庭入手,建議家長要跟青少年子女之間多溝通,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換位思考一些問題,最好有固定的交流時間,并且經常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從而和子女建立友好、平等的關系,適時改變一下原來陳舊的思想,減少親子間的隔閡和代溝,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第二個方面是從青少年自身入手,但由于青少年自身還處在容易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的階段,其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離不開長輩們的正確引導,學校作為培育青少年的最普遍機構,在這一層面就肩負重任。學校應該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調適等服務,例如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等。此外,青少年自身還可以建立朋輩互動體系,青少年時期人際交往的特點使他們更傾向于和朋輩交流并獲得支持,因此,良好的朋輩關系有非常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篇12

青少年在整個人生階段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長高,體力、知識和能力增強,他們認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漸產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識;在心理上,面臨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評價能力不高,評價系統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還不穩定[1-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健康觀念已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4]。醫學的進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癥得以改善,人們逐漸把研究重心轉移到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上[5-6]。因此,采取何種方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保護和輔導,是眾多心理、醫護工作者共同的目標。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護應是綜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區綜合措施干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通過采用社區綜合性干預,對社區內青少年提供有效與規范的心理保健服務,減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不良行為的發生,從而達到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現在將干預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選取一年級學生進行一般健康問卷(GHQ)初篩、宗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宗氏焦慮自評量表(SAS)進一步篩選,選擇其中被評定有心理問題(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學生作為社區綜合性干預的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齡(13.49±0.79)歲。

1.2 方法

對篩選出的72例初中生干預措施的制訂遵循“綜合、有效、針對”原則,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開展專題講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與行為方面所出現的問題,思考對策并制作成教案,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初中生及其家長、在校教師進行講授。題目如“抵制不良誘惑”、“反抗期的‘軟著陸’”、“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講座的形式應盡量生動,語言盡量通俗,輔以個案或歷史故事,以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1.2.2 深入社區、現場宣傳教育 制作精美海報,以宣傳展板形式在社區內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并現場派發傳單,擴大心理干預措施在社區內的知名度。

1.2.3 對學校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 教師有時在教育上會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應通過健康教育方式讓教師認識到過往的忽略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危險性。

1.2.4 家庭輔導 采取家訪、家庭咨詢和家長會等活動與學生家庭建立積極的干預關系,并對一些具有不良教養方式的家庭進行干預,增強家長對綜合干預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學生個體心理輔導 根據具體情況,由社區的專業心理醫生對干預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通過心理咨詢、沙盤游戲等方式開展。個體心理輔導通常以5、6次為1個療程,每次時間為40~60 min。

1.3 效果判斷

采用GHQ、SDS和SAS作為評定工具,在綜合性干預前及干預后均進行測評;干預前后對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干預結束后由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進行評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數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狀況越差。SAS與SDS均有20個條目,分4級評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國常規的上限為界,標準分 > 53分,表明有焦慮或抑郁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

干預后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n(%)]

注:與干預前比較,*P < 0.05

2.2 干預前后GHQ評分比較

干預后學生一般健康狀況明顯改善,GHQ各因子分和總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綜合干預前后GHQ各因子分級總分比較(x±s,分)

2.3 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社區綜合干預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SAS、SDS得分均較干預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x±s,分)

2.4 干預后學生學習成績及行為表現評估情況

干預結束后由老師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進行綜合性評估,結果顯示學生在此兩方面均有所改善。見表4。

表4 干預后學生學習成績及行為表現評估情況[n(%)]

3 討論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所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問題。所謂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7]。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們都有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潛能,建議人們給予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以真誠、共情和無條件積極的關注,以令其自我發展。龔建華等[8]認為,家庭環境對個人的身心發育會產生最基礎與最重要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父母文化素質、父母教養方式等。

在當今醫學模式的轉變下,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已不僅在醫院中展開。以社區作為平臺的綜合干預手段由于其綜合、有效、全面的優點,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發展。社區綜合治療的核心不僅只關注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的個體,還對個體周圍的環境,如學校、家庭、所在社區進行綜合性的干預,以期通過改變環境與個體本身的認知,持續的對具有心理問題的個體進行幫助,使其最終達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實施了綜合干預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綜合干預措施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社區綜合性干預后,老師對接受干預的初中生進行了評定,發現其在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上都有所改善。筆者考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后,能將重心與注意力放在學習生活上,學習成績提高;②社區綜合干預措施中有針對在校老師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對學生的態度和教學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劉敏貴等[9]在深圳對兒童開展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發現,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在社區綜合性干預措施后有所提高,說明綜合性干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以幫助其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綜上所述,社區綜合性干預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進行推廣。值得注意的是,社區綜合性干預是一項長久的措施,應該持之以恒地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蔡笑岳.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陳萃,張紅靜,江虹,等.一般健康問卷(GHQ-28)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檢驗[J].山東大學學報,2010,48(3):159-162.

[3] 秦紅,趙鵬.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張偉波,劉虹.運用心理疏導、綜合干預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張文.某大學2007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醫藥導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09,7(12):116-117.

[7] 謝弗.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篇13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2-0065-03

1 圖書館打造服務創新品牌服務的必要性

打造創新及品牌服務,從服務的創新和質量著手,為圖書館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是圖書館突破傳統、生存興盛之道。少兒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的重中之重,新時期下,青少年問題又呈現出多發性和多樣性特點,因此,筆者從少兒服務入手,著重探討少兒服務如何創新的戰略問題。

應當注意的是,當前圖書館少兒服務工作存在著不少共性問題,表現在:

(1)僅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穩定性,不重視效果。開展的服務質量較低、周期較短,無法取得深層次的效果。

(2)拘泥于傳統,缺乏創新。青少年不僅要接受大量龐雜的知識信息,還要應付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適應全球化的文化沖突,抵御社會各種不良誘惑,這都使得他們心理健康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傳統服務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青少年的需求,圖書館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廣泛社會公信力的服務品牌。傳統的圖書館少兒服務在專業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公眾對傳統服務形式的了解遠遠多于實質認同,圖書館迫切需要樹立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務品牌。

2 無錫市圖書館打造“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品牌的實踐

2.1 背景

2004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如何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成長環境,怎樣為未成年人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無錫市圖書館作為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基地,在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擔負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2.2 舉措

2.2.1 建設咨詢網站,提供信息導航服務。無錫市圖書館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行業優勢以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業內建立了第一個專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和服務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以網頁的形式出現,由“成長心曲”“放松心靈”“專家咨詢”等8個類目組成[2],通過虛擬的網絡讓全市乃至更廣范圍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使心理健康知識得到更好的普及;網絡服務的開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的主動求助;無錫市圖書館還聘請了衛生、教育、心理咨詢等領域的十多位專家作為網站的特約咨詢員,為無錫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個性化的網上心理咨詢服務。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開展特色服務。在平臺成功運作的基礎上,無錫市圖書館積極聯合政府、文化機構、醫院、學校、媒體等多方力量,建設無錫地區首個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為工作重心的社會公益服務平臺。無錫市委、市政府對此創新舉措高度重視,2005年10月,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無錫市圖書館承辦的作為無錫市“七彩陽光計劃”內容之一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以下簡稱“活動中心”)在無錫市圖書館揭牌成立。活動中心建立后,無錫市圖書館高度重視,傾注大量人力、物力,調動館藏資源、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源,不斷創新形式,拓展服務內涵,開展了靈活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與活動。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參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喜愛,并且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

2.2.3 組織服務團隊,提供專業人才保障。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及心理咨詢服務專業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人員必須具備國家二級以上心理咨詢師資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由具備豐富的教育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圖書館自身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離不開相關社會機構及專業人員的參與。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開通時,無錫市圖書館聘請了十多位專家作為平臺的特約咨詢員,在運作過程中又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無錫市10所心理咨詢機構共同組成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志愿團隊成立,至今,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志愿者已達近百人。無錫市圖書館還積極與市衛生中心、學校、法院等機構合作,聯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務質量。

2.2.4 建設活動基地,提升整體服務能力。經過多年的運作,無錫市圖書館在獲得社會廣泛認可的同時,獲得了無錫市委、市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撥專項經費,為無錫市圖書館辟出了200平米空間,并進行了裝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圖書資料、電腦設備、軟件系統及活動器材,開辟了閱讀區、團體活動區、音樂放松室、沙盤室和個案咨詢室,構建出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基地,成為活動中心的專門服務陣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咨詢、測試、矯治及各類特色活動。同時,活動中心還開通了全省統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熱線96111和QQ在線咨詢、郵箱咨詢等服務,免費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咨詢和預約服務。

2.2.5 良性運作與創新服務,獲得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2007年、2010年,“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連續兩次被評為無錫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評為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一等獎,2009年被評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獲第九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服務項目榮譽。參與活動的孩子們自稱是“陽光下盛開的太陽花”,將孩子們送到圖書館來的家長們感謝志愿者和圖書館的老師們,說這一活動就像“一簇七彩陽光”照耀著孩子成長的心靈。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積極投身到志愿服務隊伍中去,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的成長。

2.3 措施

2.3.1 策劃覆蓋面廣的社會活動,打造“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品牌。無錫市圖書館在多年成功運作的基礎上,于2010年正式啟用“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 這個品牌,為未成年人服務。活動中心面向社會策劃了“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徽標征集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27省(市)設計愛好者的應征稿160余份。經過專家評審,選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會公開,經公眾認可后定下徽標。徽標的運用提升了整體品牌形象。整個征集過程對活動品牌起到了廣泛宣傳的作用。

2.3.2 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編印心理健康材料,樹立專業的品牌形象。無錫市圖書館于2006年對全市部分中小學進行社會調查后形成抽樣調查報告,2010年又聯合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全市隨機抽取28所中小學、3 500人進行過社會調查,并形成《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養方式調查報告》。報告公布后,無錫地區各媒體爭相報道調查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編制了《無錫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手冊》。2009年編印了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宣傳活頁,詳細介紹活動中心的服務方式、內容、場地、聯系方式等。2010年,編印了《太陽花開專題簡報》,其內容涵蓋“名家講座”“太陽花絮”“案例參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以上所提及的宣傳資料均免費向全市中小學生發放,在宣傳“太陽花開”系列活動的同時,樹立了專業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圖書館陣地,設計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活動。

(1)開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龍。每月一次的活動主要針對家長在陪伴、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現實問題來選擇主題,如“叛逆的青春”“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等。每次邀請一名專家主講,由于活動范圍小,活動參與者與專家、參與者之間能及時互動,且形式相對輕松休閑,容易建立互相信賴的參與群體。

(2)定期舉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無錫市圖書館先后邀請李子勛、陳默等國內知名心理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直接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向大眾進行普及,指導家長和老師們轉變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舉辦大型現場咨詢活動。結合圖書館豐富的讀者活動,為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提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公共衛生服務的現場咨詢會。既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和宣傳,又能有效的解決許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參加咨詢的青少年及其家長們可以與應邀的專家們進行隨意的交流,發現問題后能獲得直接的建議和幫助。

(4)策劃組織寒暑期系列活動。學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時間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無錫市圖書館圍繞孩子的心靈成長策劃組織了豐富的寒暑期活動,如“EQ-兒童情商”訓練營, “親子情,暑期樂”團體輔導等。這些活動不僅能促使學生認識自我,還能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聯合社會力量,建立覆蓋全市的服務網絡。為了滿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無錫市圖書館自2006年起先后啟動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系列活動。近兩年,無錫市圖書館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兒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社區、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等20家單位掛牌,成立“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分站,建立起覆蓋未成年人各年齡段及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

2.3.5 重視志愿團隊建設,保證品牌服務質量。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員由具備相關資質的熱心公益人士組成,他們在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同時,也通過無錫市圖書館舉辦的咨詢師沙龍和專家進行業務交流,提高業務水平。無錫市圖書館定期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免費為參與志愿服務的咨詢師舉辦專業督導培訓和業務學習交流活動,此舉吸引了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動,保證了品牌服務質量。

2.3.6 注重積累優質服務經驗,吸引讀者積極參與品牌活動。優質的服務能讓參與者從內心接受并信賴圖書館的服務。無錫市圖書館在開展“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時,非常注重參與者的感受。活動開展初期,大多數人對心理咨詢抱有錯誤的理解,有的人雖然想嘗試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惑,卻很難拋開世俗觀念而主動尋求幫助。無錫市圖書館開通的網絡咨詢、電話咨詢既幫助了許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長解決了問題,又很好地保護了他們的隱私。有的孩子封閉自己不愿出門,工作人員會根據家長的請求及時安排志愿者主動上門提供幫助。在每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還積極與孩子及家長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建議他們對活動中的收獲積極思考,引導孩子和家長們從被動接受活動的信息到主動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長的感悟被編進《太陽花開專題簡報》中,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們參與到品牌活動中來。

3圖書館在創新少兒服務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存在問題

3.1.1 專家資源缺乏。圖書館本館工作人員較少系心理專業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專業人員是來自社會上的心理服務志愿者和極少部分學者,幾乎沒有學界權威專家承擔常務指導工作,專家資源匱乏。

3.1.2 家長關注意識不強。由于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在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往往需要針對家長開展專門的教育培訓或指導,但是絕大部分家長都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根本沒有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資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務品牌往往具有范圍廣、服務深、活動多的特點,既有周期性的群體活動,又有長期性的個體跟蹤。圖書館作為一般事業單位配置,在人力和資金保障方面尤顯不足。

3.2 建議

3.2.1 建立專家資源共享庫。由于權威專家數量有限,因此,建議以省為單位,建立專家資源共享庫,可采取個案特別指導和定期對地方圖書館掛鉤的專業志愿者業務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圖書館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

3.2.2 擴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引起家長重視。要通過各種渠道擴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比如學校在家長會時的宣傳教育,電視、電臺和網絡等媒體的公益廣告、專題節目,等等,讓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以此爭取圖書館服務的主動性。

3.2.3 政府開辟綠色通道,專門部門負責保障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圖書館的業務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社會問題,政府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對與此相關的公益機構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應的福利制度,并由專門部門負責保障和監督,為該項服務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資金保障。

3.2.4 與高校心理專業聯系,成立心理專業實習基地。圖書館的心理健康服務面臨著人力資源缺乏的障礙,而高校心理專業學生又存在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若兩者結合,則可以各顯所長、互補所短,通過學生畢業實習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圖書館的服務人力,又能讓學生在具體案例和其他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盡快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一舉兩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鄂托克前旗| 洛扎县| 南岸区| 涡阳县| 兴义市| 霍林郭勒市| 凤冈县| 舞阳县| 湄潭县| 平阳县| 新津县| 炎陵县| 平阴县| 黔西县| 平乐县| 临桂县| 岫岩| 铁力市| 肥东县| 新闻| 潼关县| 大化| 临夏县| 吉安县| 永宁县| 天柱县| 双城市| 广宁县| 临城县| 额尔古纳市| 叙永县| 永川市| 阿拉尔市| 双柏县| 石林| 兰西县| 濮阳市| 长寿区| 桐庐县|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