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骨折手術后的護理注意事項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入院教育:骨科患者多由意外事故急診入院,突發事件瞬間發生改變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病痛的折磨,肢體活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對疾病預后的悲觀猜測,以及陌生的人群和住院環境,都會造成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角色缺失,角色沖突因此患者心理上承受著較大壓力,從而產生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恐懼脆弱等一系列情緒波動。如何保證護理人員與患者交談時溝通有效,建立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激發患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積極配合醫療活動,使患者身心獲得最大利益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們責任護士主動熱情地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溝通,介紹病區環境、介紹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介紹住院須知等相關事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及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確保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醫療活動和康復活動,此階段我們可以發放入院宣教單和用藥及飲食宣教單。
2.術前教育:向患者介紹術前各項
檢查的意義目的和方法,有關手術及麻醉知識,相關注意事項等,邀請和舉例成功的手術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充分明白手術前準備重要性和配合方法,患者能以盡量平和的精神狀態地接受手術治療此階段我們可以發放手術前準備的注意事項和手術禁食禁飲的溫馨提示牌、麻醉須知等健康教育單。
3術后教育:
3.1飲食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全麻及硬膜外麻醉術后去枕平臥禁食禁水的時間和目的,術后一般小時后即可進食一些清淡的流質或軟食,逐步過渡到普食。病情穩定的骨科患者宜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膠原鐵鈣及纖維素,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豬皮肝蛋奶豆制品胡蘿卜新鮮蔬菜和水果等,以促進骨折的愈合及肌體的恢復
3.2排泄方面的宣教:教會患者術后自行排尿的方法和排尿障礙的處理,有導尿管者,要防止扭曲及折疊,保持引流通暢;嚴防牽扯尿管,定時開放導尿管,保持會和尿管清潔,鼓勵患者多喝水。
3.3預防呼吸道并發癥的宣教:,教會患者保護切口和進行有效咳嗽、咳痰用雙手按住患者季肋部或切口兩側,限制胸部和腹部活動的幅度以保護切口,在深吸氣后用力咳痰,并作間斷深呼吸。
3.4疼痛護理與宣教:教會患者及其家屬使用鎮痛泵的方法,加強對術后患者的巡視,進行耐心細致的溝通交流,引導患者說出自身感受,互動地進行圍手術期的疼痛護理。
3.5宣教:根據骨折部位,指導患者保持功能,保持抬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利血液回流,告訴若患肢遠端出現青紫、腫脹、冰涼、麻木或固定處疼痛突然劇烈等狀況時及時呼喚工作人員,讓家屬和患者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治療活動中來。
3.6引流管的護理:解釋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及折疊,保持引流通暢;嚴防牽扯引流管。
3.7功能鍛煉宣教:骨折在復位及固定后,即可講解骨科疾病的常識及復位前后與疾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以及功能鍛煉方法,使創傷得到盡快康復,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手指(足趾)活動和踝泵運動和股四頭肌舒縮等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和靜脈淋巴回流。
篇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的腰椎骨折患者79名,男性52名,女性27名,年齡19-68歲,平均42歲。
1.2 手術治療 79名患者采用全麻及腰硬聯合麻,行骨折切開復位AF釘內固定術41名,骨折切開復位應用Dick內固定器39名,術后均無產生并發癥,79名患者痊愈出院。
1.3 護理方法 對患者實行專科護理和心理 護理,有助于患者緩解焦慮恐懼心理,促進 康復。
1.3.1 一般護理 對患者實行一般外科護理:手術前做好手術野皮膚準備,觀察患者全身皮膚情況,并向患者介紹手術過程及方法等;手術后觀察切口有無出血,注意引流情況,引流液的色、質、量,并記錄,全麻術后麻醉未醒患者給予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引起窒息,腰硬麻醉患者需平臥6小時。術后可使用氣墊床預防褥瘡,加強下肢活動及翻身預防深靜脈血栓,按摩各個關節防止肢體畸形等。
1.3.2 心理護理 ⑴根據腰椎骨折患者的特點制定出去一套系統化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案以及具體實施措施,需符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現代護理觀念。挑選臨床經驗豐富且溝通有技巧,心理素質較好的高年資護士負責這項工作,運用溝通技巧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每天與其交談,及時發現患者在精神、物質等各方面的需求,為其解除負擔。⑵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包括周圍環境的布置,改善病室的環境,使患者手術后感覺舒適、安靜,優雅的休息環境能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并為患者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尤其腰椎骨折病人需絕對臥床休息,術后也有留置尿管的需要,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會使其放松身心,有助于不良情緒的舒緩。⑶幫助患者增強自信,面對現實。使其正面面對自己的病情,并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避免出現對病情的認知過重或過輕。⑷幫助建立安全感,手術前詳細介紹手術的方式以及所需時間等,使其對手術充滿信心,消除孤獨心理,手術后利用對患者實施治療的時間,主動與其溝通,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與家屬配合穩定患者的情緒,減少患者的孤獨感。⑸手術后配合康復訓練,建立對術后康復的信心,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1.3.3 專科護理 為患者提供關于腰椎骨折手術后的各種專科護理,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告知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1.3.4 出院指導 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卡,告知注意事項,堅持用藥、定期復查、堅持鍛煉,保持舒暢的心情,穩定情緒。
2 結果
經過心理干預及專科護理,52例腰椎骨折患者均康復出院,并無在住院期間出現并發癥。
3 評價
心理護理干預在腰椎骨折手術患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不僅要熟悉掌握專業技術,更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溝通技巧,能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給予患者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的心理,盡快從軀體和心理上適應現狀,增強自我生存價值[3]。正確及時的心理護理能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自信心,消除因病癥帶來的不良情緒,促進手術后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45-02
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主要是因外傷所導致的,受傷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高處墜落、受暴力擊打、汽車碾壓等等[1]。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對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很重的負擔。其主要治療方法就是將脛骨切開后,進行復位并將其固定,這種固定手術不僅能緩解患者的疼痛,而且能恢復患者的下肢活動。但是術后有效的護理對患者的恢復情況也有極大的影響。根據以上情況,對56例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術后的護理體會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其護理效果顯著,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出我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收治并進行過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患者,共計56例,其中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為24例;年齡范圍17-72歲,平均年齡為(35.4±3.9)歲;損傷原因:直接性受傷的患者為43例,間接性受傷的患者為13例;外側脛骨平臺損傷的患者為18例,內側脛骨平臺損傷的患者為20例,內側脛骨平臺并外側脛骨平臺損傷為1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術前護理 心理指導是術前護理的重要部分,患者脛骨平臺一旦發生粉碎性骨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疏導患者的心理壓力,與患者及其家屬多交流一些關于手術方面的知識,例如:手術方式、手術過程、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等[2]。要多鼓勵病人樹立起與病魔作斗爭的精神,能夠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各項常規的檢查,并需要查看手術部位周圍的皮膚是否存在傷口。在手術前需要將患者進行簡單的固定,在搬動患者時的動作要專業輕柔。并告之患者術前6小時需要禁水,前12個小時需要禁食。
1.2.2 術后護理 護理人員要仔細的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術后的各項指標。由于脛骨平臺手術切口的位置靠近關節,術后會有出血的現象發生,所以護理人員要對切口出血量情況觀察記錄,同時需要對切口定期檢查及換藥。經常對室內空氣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更換床單保持其清潔。術后要對患者的飲食進行調整,多食用高蛋白和高鈣質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身體抵抗力。護理人員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也要預防患者并發癥的發生,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醫師匯報。
1.2.3 康復指導 很多患者擔心自行活動后,會出現骨折、感染、出血等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多與患者交流,讓其知道早期鍛煉對盡快恢復有很大的作用,使其能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有效的訓練。術后就指導患者對下肢進行肌力訓練,對下肢進行定期的按摩,避免發生下肢血栓及肌肉萎縮的情況。術后2周,患者可以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拄雙拐、患肢不負重的行走訓練,康復訓練對患者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階段,護理人員及病患家屬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2 結 果
通過脛骨平臺手術與圍術期護理后,56例患者均得到了有效治療,治療率為100%,但是其中有3例患者術后出現了并發癥,經過護理人員精心護理后均痊愈。在隨訪調查的過程中,未發現有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情況,并且所有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后均恢復了自理能力[3]。
經調查分析,56例患者在進行脛骨平臺手術后,對圍術期間的護理過程都較為滿意。但有3例患者術后出現了并發癥,現針對3例患者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因3例患者均是老年人,年齡較高,而且害怕疼痛不想訓練,醫護人員發現后,對其采取了針對性的治療,如:按摩、活血化瘀、熱敷等。治療后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效果非常滿意,并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3 討 論
脛骨平臺手術后有效的指導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且不會造成關節并發癥;每天保持病房空氣清新,為患者局部按摩,可以避免患者出現肌肉萎縮等現象;手術后1-2天護理人員即鼓勵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對膝關節的恢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患者在出院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正確的康復訓練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出院后定期的回院復診[4]使56例患者順利康復的基礎。正確的指導和護理不僅促進了血液循環,而且也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應用推廣。
綜上所述,有效的護理方式可以降低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手術后的疼痛感,同時也可以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也提升了患者的恢復速度及生活質量,患者及家屬對護理過程的滿意度也很高。
參考文獻
[1] 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12月接收的82例骨折患者作為此次臨床觀察的對象,對全部患者的病歷資料、手術治療過程、術后護理服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中男患者共計48例,占總人數的58.54%;女患者共計34例,占總人數的41.46%。患者年齡在15~70歲,平均年齡(37.65±3.25)歲。全部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前均經過X線等檢測[1],被明確診斷為骨折。82例患者中開發性骨折的有24例,閉合性骨折的有58例。16例患者為股骨干骨折,32例患者為脛腓骨骨折,17例為橈骨骨折,6例為踝骨骨折,11例為跟骨骨折。
1.2方法 患者在確診住院后被給予常規性護理,對全部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在手術開始之前對其病癥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最終確定手術方案,然后經過對患者及家屬的告知和探討,確定手術實施的具體時間。手術治療的基本方式包括髓內針、鋼板、克氏針內部固定等,對全部患者進行抗生素預防感染措施。
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為3~6h,平均為4.5h。對骨折患者采取的手術治療方式為靜力固定法,這樣做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病痛感和術后不適感。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和觀察之前全部簽署了同意條款,自愿接受醫院一切合理性的監測安排和病情記錄。
1.3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和術后優質護理服務的全部過程中,主治醫師、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需要對患者進行全天候的監督和巡查工作,與患者進行詢問和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恢復適應程度。每天早、中、晚各進行1次血壓測量,進行1次/w X線照射檢測,記錄患者的檢查變化情況,建立相關病情數據庫,方便進行下一步的臨床分析[2]。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情況、骨折恢復情況進行及時檢查[3],防止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由于錯誤的保養方式和行動引發二次受傷。
1.4優質護理服務措施
1.4.1入院宣教 醫院要做到在患者尋求治療的第一時間內,為患者提供指導和幫助,將患者送到診治病室,了解骨折過程和病情程度,向患者家屬詢問患者病史,并向其介紹治療科室的環境和特點,向患者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呼叫鈴,并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促使患者配合相應檢查和治療。
1.4.2術前準備 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前,要最好相關準備工作,對手術區域進行徹底的消毒和準備,向患者告知手術過程中的風險情況和注意事項。患者的接受手術治療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心理,要對患者的心理加以干預,避免出現不良的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要幫助患者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4]。
1.4.3術后護理服務 在手術結束后的第一時間內,要將患者及時送回病房進行下一步相關檢查,護理人員要與主治醫師進行溝通,依照醫生的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和心率等,注意患者骨折處末梢的血流情況,對傷口進行嚴格處理,如果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向主治醫生進行匯報。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應該包括以下幾點:①常規護理。注意患者病房環境的清潔,對骨折傷口處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出現感染,保持室內通風,注意患者的飲食,不應該過于油膩,讓患者出現不適癥狀。②心理護理。要加強對患者的安慰和關心,與患者進行溝通和詢問,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在手術治療之后患者一定會出現疼痛表現,可以放一些歡快輕松的音樂,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和不適感[5]。③疼痛護理。對于出現強烈疼痛感的患者,要給予一定量的止痛藥物進行緩解,防止出現并發癥,保護患者的骨折處能夠良好的恢復,在換藥的時候動作要輕,不能再次造成對患者的傷害。④指導功能恢復訓練。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的病痛程度和恢復程度,幫助患者進行適量的功能鍛煉。患者在手術后早期結束后可以在床上進行功能訓練,鍛煉關節和肌肉的靈活性。護理人員還要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按摩,舒緩患者的疲憊感。
2結果
全部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得到了最優質的護理服務,患者骨折部位恢復情況良好,復位沒有出現異常,患者病情基本穩定,沒有特別強烈的疼痛感,沒有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現象。手術后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患者能夠自主進行功能鍛煉,骨折愈合情況良好,沒有發生畸形等不良情況。
3討論
骨折,主要因為病理因素以及外力因素導致患者最終于臨床表現出骨質部分性斷裂或者完全性斷裂的現象,通常患者臨床疾病癥狀主要表現為于骨折位置出現顯著的腫脹感以及疼痛感,并且功能完全喪失,嚴重的情況下需要對患者實施骨折治療。
患者在接受了優質護理服務之后病情得到有效緩解,疼痛感逐漸降低,滿意程度明顯提升。這些情況都表明,對骨折患者實施術后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明顯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加強護患關系,加強患者的配合程度。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對所有患者完成手術后,選擇優質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最終患者發生骨折位置全部有效恢復,并且復位過程中未出現任何的異常情況,患者臨床疾病情況未出現任何的異常,患者臨床疾病情況表現基本穩定,于臨床未出現任何強烈的疼痛感,并且完成手術后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完成手術后,通過護理人員的優質護理,患者可以有效完成自主功能鍛煉,最終顯著促進患者臨床骨折愈合,未出現任何畸形情況。
綜上所述,通過臨床治療和觀察,我們認為在對骨折患者進行相關手術治療之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提升患者的恢復時間和效果,降低患者的不適感,保證患者骨折處的復位效果,值得在醫學臨床應用中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代后珍.基礎護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中國醫藥導報,2011,21(4):57-58.
[2]單春玲.結合"優質護理服務"實際淺談腰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4(12):7-8.
篇5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完善,目前人工關節置換已成為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但由于術后的康復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影響了治療效果,往往不能達到術前期待的手術療效[1]。髖關節、髖臼及股骨頭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病,且年齡多在70歲以上,鑒于老年人體弱多病,各臟器機能衰退,并且臥床時間較長,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引起死亡,因此做好老年人髖關節、髖臼及股骨頭骨折的護理尤為重要。近年來,通過對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指導應用,解除了患者髖關節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收效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資料來自于本科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1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3例。年齡 65~92歲。股骨頸骨折5例,股骨頭壞死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例,嚴重風濕性關節炎1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1例。本組病人均符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條件,術前宣教、術后規范化護理及康復指導。
1.2 方法 對本科髖關節置換術的10例患者制定并實施規范化的手術前及手術后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深靜脈血栓發生,做好出院的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
2結果
本組1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和制定并實施規范化的手術前及手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未發生褥瘡及傷口感染和關節脫位等并發癥, 6例病人均康復出院,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例患者傷肢由于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經下腔濾網植入術溶栓治療后康復出院。
3討論
3.1全髖關節置換術前指導:術前康復指導對老年患者是術后康復鍛煉的基礎,其目的是使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進行全身功能鍛煉及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及踝關節的主被動鍛煉。
3.1.1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優點、效果,術前要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詳細告之手術方法、手術療效以及注意事項,向其提供一些有關手術及康復過程的資料,了解人工關節置換的目的和意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和恐懼;解答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并介紹同種疾病患者的康復情況,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以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所以一定要在術前向患者詳細耐心地講解有關手術的原理以及安全性、成熟性,從根本上打消患者的顧慮和擔心,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3.1.2術前康復訓練的指導 :術前3d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止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的尿潴留和便秘。患者入院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也可在家屬協助中做,如臀中肌訓練、股四頭肌舒縮運動、直腿抬腿訓練、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以及踝關節的伸屈運動等。
3.1.3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協助和指導患者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加強氣壓治療、多頻排痰機治療,預防壓瘡。多飲水每日在2500ml以上,預防尿路感染。有效咳嗽,吸煙者禁煙,預防呼吸系統感染。
3.2術后護理
3.2.1生命體征的觀察由于術者大多為高齡人群,且手術創傷較大,術后24h內應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和患肢末梢血運的變化,注意加強患肢保暖。應用心電監護,監測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持續吸氧4~6L/min,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發生。
3.2.2引流:手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持續低負壓引流,并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等。若引流量過多且顏色鮮紅,則應注意血壓的變化,必要時輸血。引流管一般在術后48~72h拔出(根據病情拔出引流管)。如發現引流液引流量>100ml/h時,應報告醫生并密切觀察。
3.2.3護理:術后指導“軸線”翻身是護理的重點內容,防止脊柱扭轉是關系到手術成敗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翻身時由2名護士進行。術后平臥6h以壓迫傷口止血,6h后軸線翻身,2h/次,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3.2.4預防壓瘡的護理:由于病人多為老年人,壓瘡的預防至關重要。病人早期先避免翻身,可通過健側肢體支撐、抬高臀部的方法來減輕對骶尾部長時間的壓迫。同時也可以在病人臀下按摩,以促進骶尾部的血液循環。
3.2.5 家庭康復鍛煉期:患者一般在傷口愈合10~14天拆線后出院,而術后機體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出院后,患者在家庭康復期間應繼續增加患肢活動范圍及負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鍛煉,訓練量以不引起傷肢不適為宜。住院期間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能得到有程序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出院后有些患者急于求成,提前采取不正確的坐姿、睡姿及上下樓、用拐等方法,導致手術治療的失敗,所以家庭康復指導是院內康復指導的鞏固與延續,也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2]。
3.3 出院指導:向出院的患者及家屬詳細講清楚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患側髖關節的正確活動及保護方法,加強營養,防止脫位等并發癥,定期到醫院檢查,若有異常情況,隨時就診。一般在手術后兩周切口拆線可出院[3],術后1個月內不宜長時間坐位和站位,坐位時重心后移,身體前屈不能大于90°。出院3個月內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逐步加強肌肉和關節的活動訓練,由扶雙拐至單拐至棄拐,患髖由部分負重至全部負重,不跑跳、不下蹲、不側臥、不持重物。
4結論
總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多為老年患者,因病患創傷影響活動,有長期臥床病史,全身機能衰退,患肢肌肉萎縮,手術耐受性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護理人員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患者、不同時期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和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才能保證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因此為提高手術效果,對THA患者實施全面系統的護理及康復訓練尤為重要。由于假體有使用壽命,容易發生假體松動塌陷,需要二次更換,目前有待于解決。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術后有計劃地指導功能鍛煉和下床活動,做好出院指導,有利于患者順利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篇6
(2)術中護理。
在手術期間,患者一般被麻醉,加之術前的心理護理,患者已經做好手術的準備。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心理方面的護理。這一階段,對護理的專業水平要求很高。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術、還要動作迅速、思維敏捷,熟練掌握常用藥物的名稱、劑量、藥理作用、用法、禁忌及注意事項;同時還要掌握常規檢查結果的正常范圍,嚴格按照規程執行操作技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根據醫囑及時護理,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最標準、規范的治療。
(3)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醫學上主要包括對疼痛的護理、并發癥的預防和患者的功能恢復鍛煉。從這個過程看,手術后期的護理時間更長,與患者接觸時間更長,也會有很多問題產生,需要護理人員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溝通技巧,所以后期護理也更為重要。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院治療的34例患者,所有患者都為手術患者,12例為女性,22例為男性,患者年齡為44~71歲,中位年齡為(54.6±4.7)歲。給予其實施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上述患者資料與30例同一時間段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對比,此30例患者未進行臨床護理路徑,設為對照組,11例患者為女性,19例患者為男性,患者年齡為50~68歲,中位年齡為(53.1±4.3)歲,均經臨床診斷明確疾病,并輔以各項檢查,由主管醫生提出手術通知單,并簽署同意單。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中18例為骨科手術,其中9例為脛骨骨折,6例為股骨干骨折,3例為股骨頸骨折,10例為婦科手術,均為子宮肌瘤手術,6例為闌尾炎手術。對照組患者中16例為骨科手術,其中7例為脛骨骨折,5例為股骨干骨折,4例為股骨頸骨折,7例為婦科手術,為子宮肌瘤手術,7例為闌尾炎手術。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術前護理措施。臨床護理路徑組所有患者均根據情況進行術前護理路徑方案的制定,并給予患者實施此路徑。患者治療期間護士可隨時調整臨床護理路徑以適應患者的情況。定期對患者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護理措施如下。
1.2.1 檢查患者病歷及各項輔助檢查單 患者手術之前應首先檢查患者病歷,明確手術部位、手術項目等各項資料。收集患者各項輔助檢查單,骨折患者應將患者X線片、CT片等收集,以作為術中手術輔助資料。
1.2.2 手術前宣教 對患者進行各項注意事項的宣教,包括醫院中手術室的環境、主治醫生責任護士的姓名、手術室制度等,并發放給患者護理路徑單,告知患者手術前應進行的各項項目,完成一項后打鉤,護理路徑單中還應有各項注意事項等內容。了解患者的各項情況,患者如有不明情況應給予講解。告知患者應在手術前進行禁食水,并告知其在手術之前應平靜自身的心態,避免出現不良心理狀態,并與患者家屬交流,告知其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方法,輔助醫療人員進行心理安撫。給予患者進行心理安撫是讓患者平靜地接受手術治療,從而以最佳的心態面對手術。臨床護理路徑單在手術前由護理人員收回,以了解患者完成情況。
1.2.3 手術中 患者初入手術室會很緊張,此時患者會感到極其痛苦,心理方面極易出現抵抗的想法,對手術會感到有恐懼感。此時可和患者進行聊天,談一談其所感興趣的方面,如患者的工作,愛好等內容,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來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在消毒和鋪巾階段可囑咐患者全身放松,因此時麻醉師會對患者進行麻醉,故流動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此時如何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操作。手術期間應定期詢問患者有無不良情況發生,發生不良情況時應給予對應處理。術中應時刻觀察患者的呼吸道等情況,保障患者呼吸道通暢。手術結束后安全送患者回到病房,并囑咐患者按照術后護理路徑進行術后處理。
1.2.4 手術后 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身體情況比較差,其麻醉狀態尚未消除,故應時刻觀察患者的各項情況,與病房護士交接好各項工作。告知患者術后的各項注意事項。
在護理臨床路徑實施期間應定期進行組織討論,通過案例來進行分析,以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臨床路徑方案,制定方案應讓醫生給予指導,參與其中。另外心理護理應貫穿患者手術治療的整個階段,以讓患者保持樂觀的心理接受手術治療。在交接時應注明患者已經實施的臨床路徑的項目,這樣護理人員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各項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注意事項知曉率進行比較觀察。對患者滿意度調查通過發放調查表實施,調查表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項。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2 結果
注意事項知曉率、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55,P
表1 注意事項知曉率、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比較[n(%)]
■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8.955,P
3 討論
該研究中臨床護理路徑組各項資料明顯好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8
1 臨床資料
老年骨折患者在臨床骨折患者的比例中呈上升趨勢,骨折發生原因多因跌倒及車禍引起。從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272例老年骨折患者,年齡在65歲至90歲之間,251例患者選擇手術治療,其余21位老年患者選擇保守治療。
疾病特點:患者年齡偏高;臨床并發合并癥較多。長期臥床,容易引起尿路結石、褥瘡等其它疾病。
2 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護理工作者要耐心、細致、及時的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其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讓患者身心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態。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老年患者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積極主動的與其溝通,讓患者了解并熟悉病房環境、同室的病友,讓其家屬多鼓勵、安慰患者,讓他們感到被關心、被尊重,減少其心理顧慮,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接受治療。詳細清晰的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前后護理方面的注意事項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使其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愈后,讓患者知道手術治療。患者手術前應給予適當飲食,尤其是注意身體狀態不佳、年齡偏大的患者,應配合醫囑進行全身支持療法,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營養飲食,以增加機體抵抗力。護理人員要經常鼓勵患者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其對肢體愈后不良引起功能障礙產生的恐懼心理。部分手術導致身體部分缺損,這會給患者的精神上打擊很大。因此要求護理人員積極、熱情,運用熟練的護理技術,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細致認真的為患者介紹治療的具體措施、手術的過程及相應的治療效果。醫生是根據不同的病情來確定手術方式,同時介紹相同的成功病歷,減少患者顧慮,增加患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實施手術,并請患者家屬主動鼓勵其面對現實,振作精神。
2.2術前檢查 手術前三日應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包括各項常規輔助檢查。
了解患者一些現存的及潛在的疾病,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從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備皮。胃腸道準備,遵醫囑通知患者術前6小時禁食水,晨起給予生理鹽水清潔灌腸。術前進行常規備血。
篇9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2013年在本院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的股骨頭壞死患者50例, 其中男19例, 女31例, 年齡49~82歲, 平均年齡 (65±3.2)歲, 所有患者通過CT、MRI或X線平片檢查確診為股骨頭壞死。其中病因為車禍的患者3例, 跌倒的32例, 骨腫瘤的2例, 其他原因的為13例。
2 術后護理方法
2. 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對手術和注意事項不了解, 手術后行動不便, 常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 擔心關節脫位、切口出血。護理人員應該主動向患者說明手術情況, 安撫患者情緒, 告知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鼓勵其保持樂觀心態,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2. 2 疼痛護理 手術后切口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藥物處理, 但是要對患者進行疼痛安撫, 協助患者做一些放松運動, 或者通過給患者看電視節目等分散其注意力, 減輕患者對傷口疼痛的關注。
2. 3 臥位護理 手術后患者的關節部位不能自行保持, 關節周邊的軟組織沒有完全修復, 早期應注意對患者進行臥位護理, 防止因臥位不正確導致關節脫位或傷口出血。患者手術后24 h內要盡量少活動, 鋪氣墊或其他的軟枕保持仰臥位。患足的足尖保持向上、外展中立位, 避免關節內收和外旋。翻身時護理人員要予以協助, 避免牽動傷口導致出血或關節錯位。
2. 4 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股骨頭置換術由于手術時間長、創傷大等原因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 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消毒和無菌操作, 防止發生感染。患者手術后行動不便, 護理人員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干凈衛生, 定期更換床單, 防止發生褥瘡。囑咐患者按時喝水, 保持會清潔, 避免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術后2 d內, 要定時對患者進行呼吸、血壓、體溫等進行測量, 若有異常情況, 應立刻告知主治醫師, 查明異常原因, 及時進行處理。
2. 5 飲食護理 過量飲酒和注射激素類物質都有可能引起股骨頭壞死, 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術后戒煙酒, 補充蛋白質, 適度吃一些粗纖維的食品, 提高免疫功能。此外, 多吃高維生素、高水分、易消化的食物, 多餐少食, 保持大便通暢, 避免發生便秘。
2. 6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在恢復患肢的力量和活動度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能加快患者康復的進度。功能鍛煉的內容有:術后1~2 d定時按摩下肢肌肉, 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活動上肢、擴胸伸展、深呼吸等增強肺部功能;術后2~7 d進行患肢關節伸屈、內收、外展和上肢肌力練習;術后7~14 d協助患者做仰臥直腿抬高運動和屈髖屈膝運動;14 d后慢慢進行站立位訓練, 剛開始的時候扶拐。
2. 7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醫護人員要叮囑患者繼續功能鍛煉,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鍛煉時要保持輕度外展中立位, 不能劇烈運動和超負荷練習。術后2個月內注意保持患肢伸展, 術后3個月可以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和時間, 術后6個月不要做突然的內收或內旋的動作, 防止股骨頭脫位或斷裂。患者若感覺患肢有任何不適應立刻回院復查。
3 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院內護理和出院指導, 出院6個月內跟蹤復查中有1例發生關節感染, 經及時處理恢復良好;其余49例均預后良好, 無感染、壓瘡、下肢靜脈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4 討論
篇10
目前臨床醫學上針對鎖骨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要提升患者的身體功能恢復能力就要進行功能鍛煉,因此在手術后要采取三腳巾懸吊保護的方式進行[1],特別是具有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本文主要觀察分析了護理干預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身體功能恢復的臨床作用,現將報告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間接受入院治療的68例鎖骨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的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的方式。其中有42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年齡在20-64歲,平均年齡為42歲。導致產生鎖骨骨折現象的原因包括:36例車禍,22例摔傷,其它1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特征等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因此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術前心理護理、術前常規護理等臨床干預措施,主要包括:(1)心理護理:由于大部分鎖骨骨折患者在手術前都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例如焦慮、緊張、害怕等,因此要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措施。患者的負面情緒產生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擔心手術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以及術后會出現的疼痛感,所以護士要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注意事項以及手術具備的安全性優勢等方面,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以保證患者具有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來應對手術。(2)術前常規護理。護士要妥善安排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例如做好患者的心電圖檢查工作、靜脈采血工作,注意幫助患者更衣、擦洗,以及備皮等方面的工作,同時要謹遵醫囑禁止患者接觸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食品,通過自身積累的工作經驗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采用術后功能訓練進行干預,具體措施體現如下。
1.2.1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手術結束早期,護士可以引導幫助患者實施適當的床下運動,由于具備頸腕的懸吊固定條件,因此能夠使患者開展屈肘、握拳等簡單的動作練習,尤其注重患者的肘部與腕部的功能鍛煉,例如引導患者進行腕關節的掌屈、背伸,以及肘關節的屈伸方面的活動,以保證患者在手術后身體的血液通暢,加快患者傷口消腫的速度,同時還提升了患者的肌肉運動能力,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癥狀。
1.2.2術后中期功能鍛煉
手術結束的1-3天內,由于手術某些方面的因素,會引起患者傷口出現疼痛的現象,而且會具有較明顯的水腫[2],因此護士要嚴格囑咐患者盡量減少肩關節的運動,以緩解傷口的疼痛。同時要維持患者的肘關節與腕關節運動,保證患者的血液流通循環,從而降低局部水腫的狀況,防止出現血栓。在手術結束的第4天,患者的傷口會開始愈合,此時護士可以引導患者逐步進行肩關節的活動,例如患者可以使用健全側的手臂托起另一側正處于愈合期的手臂進行肩關節的外展和屈伸活動,這項活動可以持續或間斷地進行,活動角度可以隨著患者的愈合程度逐步提升,直到患者的骨折痊愈為止。
1.2.3術后晚期功能鍛煉
手術結束后1周時間內,護士要引導患者進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等肌肉方面的收縮鍛煉[3],3周以后護士可以引導患者進行肘關節運動和肩關節相關的功能鍛煉。當患者在進行肩關節運動時,最好結合適當的爬墻訓練,使關節活動盡早恢復正常。拆線可以選擇在患者手術后的10-14天內進行。
1.2.4出院后功能鍛練
患者鎖骨骨折實施固定措施后,進行前屈上舉運動會對肩關節產生較大的影響,此時護士可以引導并協助患者進行爬墻運動,要根據患者的肩關節疼痛程度來進行判定,當患者在爬墻過程中肩關節出現疼痛感后稍微向下回行一段距離,并保持5分鐘左右,之后再繼續往上爬行,經過多次循環訓練,最終保證患者的功能恢復。
1.3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后的肩關節承重時間,以及產生的并發癥狀況,同時做好記錄工作。
1.4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的關節承重時間與住院時間,發現觀察組患者的關節承重時間優于對照組,而且住院時間也比對照組要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通過實際的臨床護理發現,一些患者在手術后早期內進行活動會很大機率造成骨折移位,而且患者害怕手術切口因活動引起疼痛,會存在一定的負面情緒,所以護理人員必須向患者介紹功能鍛煉的相關知識,引導和協助患者進行手術后早期活動,之后把逐步活動提升為主動活動。因此本次實驗采用護理干預的方法,在患者手術前向患者告知手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通過將功能鍛煉分為手術后早期、手術后中期、手術后晚期以及出院后這幾階段來進行活動,保證護理干預的有效性。通過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而且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關節承重時間比對照組高,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狀況優于對照組。由此證明,采用護理干預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鎖骨骨折患者的身體功能恢復,而且產生的并發癥癥狀少,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同時可以提升手術的質量和效果,在臨床醫學上具有顯著的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篇1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2月—2008年12月行人工關節置換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齡48~78歲。
1.2 效果 本組39例中除1例68歲女性出現墜積性肺炎經過12天治療痊愈外,其余均未出現并發癥,36例得到隨訪,其優良率達到92%。
2 術后的康復護理
2.1 術后護理
2.1.1 一般護理 遵醫囑觀察生命體征及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注意保持靜脈輸液通暢。
2.1.2 保持患肢外展,中位(皮牽引或穿丁字鞋或三角枕)。
2.1.3 引流管的護理 (1)保持引流管通暢和負壓狀態;(2)注意無菌操作;(3)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并做記錄;(4)防止引流管脫落,引流管一般在術后24~72h拔除。
2.1.4 觀察患肢感覺運動情況 囑病人自主運動足趾,觀察有無神經損傷、感覺障礙,注意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情況。
2.1.5 飲食護理 早期指導病人進食清淡宜消化食物,中、后期指導病人進豐富營養,含鈣、維生素、纖維素高的食物。
2.1.6 心理護理 關心理解病人,及時給予安慰、鼓勵,使病人獲得心理支持。
2.1.7 環境舒適 病區的環境對病人的精神和身體的舒適、治療的效果與疾病恢復有著密切關系,我們應積極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安全、整潔,溫度、濕度適宜,通風和光線良好的環境,利于病人康復。
2.1.8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手術成功和獲得最佳手術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1)術后麻醉消失后即可鍛煉股四頭肌,檢查股四頭肌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可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方,感覺到髕骨向上移動,肌肉也繃起。(2)術后第3天開始鍛煉臀肌、膝關節、踝關節,可利用秋千拉手,2h抬臀1次[2]。
2.2 并發癥的預防
2.2.1 墜積性肺炎 全麻病人術后常規行霧化吸入,鼓勵病人咳嗽,協助拍背,防止肺部感染,指導病人利用秋千拉手做上身運動。
2.2.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進行股四頭肌等張收縮,足踝關節伸屈活動,逆肢體方向按摩,促進肢體靜脈回流。
2.2.3 泌尿系感染及結石 鼓勵病人多飲水,如留置導尿管者,做好導尿護理。
2.2.4 便秘 指導病人多進食含粗纖維、維生素高的食物。
2.2.5 褥瘡 應用氣墊床,做好受壓皮膚的護理,保持床單整潔干凈。
2.2.6 肌肉萎縮關節僵直 手術后第1天起,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足趾背伸運動。
2.3 術后康復注意事項
2.3.1 術后活動 根據具體病情在醫師指導下,術后第2天可半坐于床上,10~14天可使用步行器或雙杖床邊活動。棄杖行走時間按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先雙杖后單杖,最后棄杖,一般情況下術后3~6周可恢復正常行走。
2.3.2 預防髖關節脫位 (1)術后3個月內避免側臥,保持患肢外展15°~30°,可在兩大腿之間安放一枕頭,保持雙下肢分開。(2)術后6個月內不宜盤腿、蹺二郎腿、坐矮凳子,即避免髖關節過度內收或前屈。
2.3.4 臥床期間應多做以下練習 (1)踝關節主動屈伸,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收縮,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保持肌肉張力。(2)深呼吸練習,擴胸運動預防肺炎的發生。
2.4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檢查非常重要,可及時正確地指導病人術后的功能鍛煉,及早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隨訪安排: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以后每年1次,如術后1年病人的人工關節無松動等問題,則預示該人工關節可使用較長時間,療效優異。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收治的66例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根據不同護理方案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有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齡為40.2~69.5歲,平均年齡為(54.6±3.4)歲;對照組有患者33例,男16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39.8~68.9歲,平均年齡為(53.2±1.3)歲,患者中1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3例股骨頭壞死、25例股骨頸骨折,13例彭骨骨折。患者對護理方案、護理措施等有知情權,患者年齡、病程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方法護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加強患者日常護理,告知患者手術后的注意事項,向患者宣傳、教育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相關疾病,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
1.2.2實驗組 實施護理干預,方法如下:患者手術完畢后均回到病房,并采用軟質枕物墊高腳跟,讓患者小腿保持懸空位,并正確的指導患者進行翻身等;同時,患者手術后加強患者術后下肢的保暖工作,避免低溫刺激引起血液淤積以及靜脈痙攣等;取患者血或靜脈進行穿刺,且輸液時盡可能不要在下肢下進行操作。患者手術后應該正確的指導患者行為,盡可能讓患者穿寬松的內衣褲,并讓患者手術后多飲水,盡可能飲食低鹽、低脂以及含有維生素的食物,同時讓患者家屬定期為患者腹部進行按摩,保持患者大便的通暢。術后要加強患者自我能力護理,正確的指導患者深呼吸,促進血液回流,并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對出現異常患者要立即報告醫生[2]。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對護理方案療效顯著,明顯優于對照組(療效有效率為85%)(P
3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癥,這種并發癥在長期臥床或手術后,這種并發癥影響因素較多,常見的有:靜脈血流較為緩慢、異常的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壁的損傷等,患者發病后臨床癥狀顯著,且患者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護理將會誘發其他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近年來,護理干預在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中廣為使用,并取得階段性進展。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對護理方案療效顯著,明顯優于對照組(療效有效率為85%)(P
綜上所述,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羅占想.骨科患者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9):196-197.
篇13
一、人性化護理具體做法
人性化護理行為的內涵包括:對人信念的秉持,尊重患者的個別性;真正了解臨床情況;做到與患者同在;護理內容的實質舉措是采取具體行動。
(一)強化健康指導
強化專業護士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每天深入病房與病人交流。有效的溝通技巧,指展示良好個性品質的行為方式。在工作中,多一點微笑,用微笑和愛心去安撫患者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結合我科的病種,我科總結制定了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等中西醫結合的健康教育手冊,并為頸椎病患者制定了中醫食療藥膳方。開展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如入院指導、飲食指導、疾病指導、康復期功能鍛煉、運動療法等并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處方,使健康教育真正落實。
(二)做到換位思考
護理者應理性處理各類事件骨科患者大多遭遇突發事件,患者情緒波動,家屬煩躁焦慮。護士需換位思考,體貼和理解。體貼是愛的表現,主要表現為護士能理解患者的痛苦感受,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了解和滿足患者的需要。
二、入院時人性化護理
患者入院,專職護士應主動熱情地向其介紹主管醫生、病區的一半環境、入院須知、個人衛生等。合理運用膳食的方法、探視陪護制度及各種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通過入院患者及家屬盡快熟悉醫院環境、適應醫院生活,以最佳化狀態接受治療。除外護理者還可以貼心的對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一下病患者將要做的手術和所要用到的器材,告訴他們手術的流程,并應該向他們介紹患者的自治醫生,且關于相關癥狀術后的成功例子,讓患者家屬得到放心和信心,同時也讓患者更安心得接受手術。
三、手術時的人性化護理
我們都知道在手術之前,當患者看到或感到自己的身上多了很多陌生的儀器,這不免會給患者再一次帶來心理上的恐懼和壓力。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術前的恐懼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識,穩定情緒,可以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因此護理者應耐心、細心地向他們介紹將要進行手術的情況,盡量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讓患者獲得健康知識,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鎮靜藥物來幫助他們渡過這個時期。主管護士向患者做好術前宣教,解釋術前做好皮膚準備的重要性,術中如何配合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同時在做術前準備時,動作盡量輕柔,避免術前準備工作引起的不適導致患者情緒的變化。但我們依然需要在患者手術時對患者小心、細心一點。特別對于那些需要割開皮膚,用線縫的手術。護理人員應該細心、溫柔的做好每一個包扎和其他的一些護理需要。
四、手術后的人性化護理
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患者終于做完了手術。護理者應該先走出手術室并自動告訴患者的家屬或朋友,患者的手術情況。讓家屬或朋友放心。在病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護士要及時到床邊,并告訴患者手術很成功,只要細心調養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并滿足患者的需求。護理人員需要在術后護理期間對患者細心觀察,及時向醫生反映患者的情況,并對癥使用止痛藥物及其他方法來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除外在對患者進行換藥或重新包扎時要溫柔細心,主動詢問病患者是否有什么不適的地方。現今社會是人性化的社會,那么在護理上護理人員就更需要做到人性化護理。
五、復健中的人性化護理
術后的復健鍛煉對骨科患者的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日常護理課程的授課,讓每一位護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及各種骨折后的功能鍛煉的方法。同時,也要讓患者了解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護士要用激勵的語言來鼓勵患者克服疼痛,正確地運用功能鍛煉的方法,來配合醫生的指導,爭取早日康復。如膝關節全膝置換術后,膝關節需要進行屈曲功能鍛煉。這就需要護士必須掌握人體機能解剖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熟練運用生物力學原理,正確選擇和應用運動療法或其他療法對病人進行復健治療。這樣,骨關節的康復治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論】
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骨科患者如果能得到更多的關懷,不僅僅對心理好并且還可以使病情好得更快,所以作為醫護人員,不能只是顧著看病情,還要考慮患者的感受,那樣做到醫學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劉曉紅-《護理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劉艷麗劉麗珍-骨科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J]-中國療養醫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