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資本市場線的含義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資本市場線的含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資本市場線的含義

篇1

----我在其中只感到有些滑稽。

----資本市場最大的特點是不長記性。昨天剛剛吃了一哄而起的虧,今天又要掀起新一輪的一哄而起。反過來再一想,又覺得是自己沒想清楚。沒有一哄而起就沒有跌宕沉浮,沒有跌宕沉浮就不會有贏家,沒有贏家也就沒有資本市場。如此說來,資本市場的不長記性可能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這并不能證明新一輪的一哄而起是理性的。

----都說要做基礎設施??墒堑降资裁词腔A設施?基礎設施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嗎?

----都說無線上網是未來,可是無線的商業化模式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一層將會成為最終的利益獲得者?

----都說明天是寬頻的世界,可是鋪設寬頻的費用將由誰來支付?寬頻的接入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到來?

----都說我要投技術,可是放眼望去,這些機構投資者的團隊中又有幾個真正懂得技術、做過技術?

----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一件事:正如網絡泡沫最終會破滅,同網絡相關的其它泡沫同樣會破滅。為了遠離一種泡沫,我們正在制造另外一種泡沫。

----所以我們有必要倡導回到投資和融資的本源。投資和融資的本源應該不是時裝大賽,不是趕場和趕時髦。投資和融資的本源只有一個:賺錢。

----賺錢來自對有利潤空間的市場需求的確認和有效滿足。

----因此,面對眾多斗志彌堅的創業者,我們一直在提醒他們:與其把精力花在熱追下一個資本市場的興奮點上,不如掉過頭來從滿足有利潤空間的市場需求入手。

----請注意,這里說的是“有利潤空間”的市場需求。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市場里有很多事雖然有需求但卻沒有足夠的獲利空間。

----所謂利潤空間,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潛在的市場廣度是一方面。譬如說做某一個領域的B2B,假如這個領域的整個市場才只有幾億美元,假如再以平臺模式收取1%到2%的傭金,那么即使你的毛利再高,利潤空間從絕對值上看也將十分有限。這樣的項目是很難引起投資者關注的。利潤的分布結構是另一方面。又譬如說,做統一留言系統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提供商),上有亞信等應用基礎設施提供商的擠壓,下有諸如新浪、網易等ICP的圍堵,利潤空間則有結構性的缺陷。

----找到了擁有利潤空間的市場需求,接下來最重要的不是對商務模式精雕細刻,更不是對商務計劃反復打磨,而是團隊和產業資源的組合和貫通。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操作比想法重要一百倍,這些都是資本市場在傷痕累累之后悟出的真諦。有了好的人,就一定能產生好的想法;相反,再天才的想法在平庸的團隊手中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篇2

自2011年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先后、修訂了公允價值計量、合并財務報表等一系列準則,發起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新一輪變革。為保持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財政部在2012年了一系列準則征求意見稿后,于2014年正式修訂了五項、新增了三項企業會計準則,了一項準則解釋,并修改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表述,并增添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

在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資產評估是廣為人知的,而評估主要為交易、抵押、稅收和訴訟等服務。從西方的歷史發展來看,公允價值評估已經在計量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國際會計準則指出,基于市場證據所做出的,對于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價值,一般是由合格的專業估價人員通過搜集證據進行評估確定的,而廠房和設備項目的公允價值通常是通過評估確定的市場價值。因此評估業和相關業界的關系正變得日趨密切,正是這種業界合作的最大推動力,指引著我國不斷修訂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計量列為第39號。與此同時,我國的評估業已開始突破傳統的業務范圍,開始著重加強與會計等行業的合作,逐漸發展以財務報告或會計用途為目的的評估領域,尋求業務新的生命線。這對評估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夠在市場不充分的情況下,解決公允價值這一難題,為其計量的客觀真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則是我國會計變革中的一大創新。

二、公允價值評估的含義

所謂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而所謂的公允價值評估,是指評估主體的各方在一個不受限制的市場中自愿進行公平交換的價值,以及在受限制市場條件下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價值變形。在國際評估準則體系中,市場價值是買賣雙方自愿在評估基準日,在進行了正常的市場營銷之后達成的某項公平交易中,當事人雙方就某項資產應當進行交易的價值的估計數額。因此,市場價值便被認為是資產的“公允價值”。

當某種資產的市場價值不存在或者難以估量時,近似和模擬市價則有可能成為可接受的公允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獨立、合格、有權威的專業評估機構的評估價值便會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就此種情況而言,公允價值并不能根據某個人的直覺去判定,而更多的是在對資產真實價值進行分析之后,做出的一種近似估計。在公允價值這一概念沒形成時,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比較公允,則公允價值就是歷史成本;重置成本能夠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則重置成本就可以看作是公允價值。如今公允價值被人們廣為認可,其計量和評估成為了重中之重。這就需要對那些未滿足公允價值層級第一層級的報價之外的資產或負債的可觀察輸入值和不可觀察輸入值進行統一認證和評估,因此在這里提出了公允價值評估師這一概念。

三、公允價值評估方法

2003年6月,FASB展開了對公允價值的相關研究;2006年3月,就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召開會議,在進行了24次會議之后,最終確定了以三個層級的劃分作為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輸入方法。如下頁圖1和圖2所示。

在第一層級輸入值中,需要同時滿足以下六個條件:(1)基準日是否為計量日:企業主體必須在計量日當天參照資產或負債的報價,否則市場條件的其他變化會影響到評估值。(2)是否進入市場交易:企業主體在轉讓和銷售時,未受到政府管制或者其他來源限制的,方可進入;即便是進入了,但是也不一定發生實際交易,只要是大家認定的一個“脫手價格”即可。(3)是否為活躍市場: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定,包括市場主體的數量、交易價格的公平性、交易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充分性、資產或負債交易的規模和頻率。只有這些都符合時,才被認為是活躍市場。(4)相同的資產或負債:在市場上存在著與被計量資產或負債類似的參照物。(5)有無報價:只要是在交易市場中有序進行的,不用主體花費額外成本就能得到的價格。(6)報價是否進行調整:一旦報價進行了調整,就不屬于這一層級了。例如,企業主體在股票交易市場中獲得了相同報價,但是閉市后又有新的交易發生,一旦由于出現了新的信息進行了調整,就是較低層級。

在第一層級中,只要根據客觀環境,嚴格審定資產或者是負債是否滿足以上所述的六個標準即可,這對公允價值評估師的專業要求還不是很高。在不能全部滿足的情況下,則需要進入第二層級的評判。

除了第一層級的報價之外的資產或負債的可觀察輸入值,在此情況下,可觀察性便成為了重要標準,例如:可觀察的折現率和合同現金流量、違約率、信用利差、隱含波動率、損失的嚴重性等;通過市場證實的利率、收益率、提前回收率、價格波動指數、資產損失程度、信用率和違約風險等輸入值作為間接觀察數據。公允價值評估師通過綜合運用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幫助企業將可觀察數值界定在第二層級。

其他那些不可觀察的數據,則作為第三層級輸入值輸入。此時,這會給各個企業主體的計量帶來了較大的麻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導致企業主體在確認和核算過程中存在諸多難以把握的風險。鑒于此種情況,如何做出公平公正的評估,是需要公允價值評估機構的存在,這也正是本文所要提出的公允價值評估。因為市場信息吸收得越多,公允價值估計的可靠性就越大,從而對從事公允價值評估行業人員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四、公允價值評估的作用

市場上之所以會出現評估這一職業,說明評估在市場中還是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公允價值進行評估,其專業獨特屬性可以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客觀真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在評估過程中,評估師如果在比較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的前提下,資產評估從事的相關服務,對企業來說是可以節約一定成本的。(2)將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標準,對公允價值進行評估,通過不同層級輸入值的優先順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3)提高了評估意見的公正性,專業的評估人員是獨立于任何企業而存在的,是服務于資產業務的需要,而不是服務于某一方當事人的需要,專業評估一般都能保證公允價值計價的客觀性,為當事人的資產交易提供的估價提出參考;國家一旦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評估的公平和公正性。(4)通過評估所確定的價值往往能夠比較合理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相關性,提供更加有效的會計信息,比較真實地反映資本市場中企業的保全狀態,有助于“決策有用觀”的實現,信息使用者對相關的估計技術和輸入值等信息有所了解,幫助他們做出決策,識別報告主體的財務中存在的優劣。同時有了對公允價值的評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的可靠性大大提高。(5)公允價值評估可以將評估業與會計等相關業界緊密聯系起來。在為公允價值的估計帶來統一的標準的同時,可以帶來對傳統的以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為主的計算方法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評估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業界的發展,而評估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會反哺其他相關業界,為相關行業排除障礙。評估業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可以借鑒相關業界的理論,同樣也可以為相關學界提供參考。

雖然目前相關公允價值的評估更多的著眼于不動產領域,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評估行業的作用會日益重要,尤其是在會計行業中,可預見的涉及到公允價值評估的范圍的擴大,再加上企業主體對評估結論依賴加大,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會隨著資本市場的壯大而不斷發展,對公允價值評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公允價值評估的要求

公允價值評估人員隊伍作為對公允價值進行評估的主體,如何組建便成為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務。畢竟評估人員對公允價值進行評估需要客觀公正,不能靠憑空想象,也不是即興發揮的。在堅持《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堅持評估人員的職業道德底線和公平公正的原則,根據搜集到的相關數據和資料,對市場上不符合公允價值前兩個層級的相關資產或負債,最有可能實現的市場價值的估計和判斷活動,最終評估結論的確定會影響到整個資本市場的運作,因此對公允價值評估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評估人員要提高實務操作水平,不斷積累經驗,促進其他行業部門對公允價值評估結果的認可,提高其他準則和評估準則的質量和公信力。(2)通過資格認證和相關培訓考試評定評估專業人員,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勝任的,而同時專業人員的道德素養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這是每個行業對其從業人員所做的一致要求,因此獨立性是專業評估的基本特征,也是專業評估的靈魂。(3)對業已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和指導意見及時跟進研究,對行業有重大影響和行業急需解決的專業技術共性問題,及現行準則和規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專業技術問題進行研究。(4)積極配合其他主管部門的工作,加強信息采納、共享和工作協調。(5)加強自我要求,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加強學習,全面提升,加強與相關行業的合作,保持良好的互動,才能將評估行業的腳步在會計行業不斷延伸。

評估報告結果已經在各個行業領域廣泛使用,很多行業在自身得不到有效測量時,往往會選擇評估機構幫助自己解決諸多問題,從而為評估師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契機,為他們創造了更大的市場。這就決定了評估人員需要綜合考慮自身的能力,并不斷提升自己,進一步細化市場評估,提供精益求精的服務,才能更好地迎接市場的挑戰,保證評估行業的長期存在和長遠發展。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給我國評估業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不僅僅對評估人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國家更應該在制度和規定上為評估行業提供有力保障,并不斷壯大評估行業的發展。(1)國家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評估工作透明有效;(2)建立高水準的職業準則,落實協調有序、運轉高效、上下銜接的工作程序;(3)明確公允價值確定的方法,出臺相關的操作細則,根據我國國情,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評估行業的發展規律;(4)吸取國外的相關經驗,加快評估業與相關行業的合作,保障各方合法權益;(5)加強對相關行業的監管,努力維護和促進資產評估和會計行業協調發展的局面,以進一步提高財務報告透明度與可靠性,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推動經濟的發展,增強、提升社會公眾的信心。

六、問題與展望

任何行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于專業評估行業而言,面對資本市場上的挑戰是任重而道遠的。在評估時,相關業界可能將相應的風險和壓力直接轉嫁給評估業。而評估人員能否頂住這一壓力,如何化險為夷,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評估人員在對公允價值的認識和運用方面,是否能非常嫻熟地處理業務中的各種問題,機智巧妙的去分析,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目前,評估業在專業評估理論的研究方面相對落后,市場法下亟待修正的體系,成本法評估下的結果是否能經受得起市場的考驗,缺乏足夠基礎信息支持的收益法,都是目前在評估中面臨的難題。因此,公允價值評估師更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加深對公允價值評估的理論研究以適應資本市場的要求。

在我國,資本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在公允價值的引入方面也有了新的發展,并逐漸與國際趨同。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不夠,公允價值會計的執行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估計價格存在的一些偏差,會隨著估值技術的發展和公允價值評估的確定進一步改進,因此這些問題都是有待思考和研究的。

黃曉芝(2014)《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資本市場定價效率》一文的研究表明,資本市場上的股價與公允價值信息存在著相關關系,公允價值損益信息具有較強的資本市場定價作用,如果上市公司可以增加對公允價值計量相關信息的內容披露,提供較為真實的信息,會提高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效率。而評估技術的改良和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能更加體現評估的公允而服務。通過創建一些有效的公允價值評估模型,不斷適應資本的市場化,從而更加提高資本市場的定價效率。

七、結論

公允價值是資本市場的產物,通過公允價值將專業評估行業引入資本市場,會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支持,最終的受益者還是資本市場。相反,如果沒有充分發揮評估業的作用,資本市場的發展會嚴重受阻。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論述,本文認為公允價值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同時也為公允價值評估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加強公允價值評估建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加深對公允價值評估理論研究,最終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J

參考文獻:

1.劉勇.資本市場中評估師對公允價值的再認識[J].國際股價論壇論文集,2007,(10).

2.劉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公允價值與市場價值[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2,(12).

篇3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企業社會責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從無到有,從一開始偶爾的企業家個人慈善之心,到逐漸融合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最終成為所有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1],在這一變遷中,無論是學界還是實務界,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也經歷了多個階段,并演化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這些研究方向和熱點時間跨度逾30余年,從較早期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與評價模型,[2][3]到被長久討論的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4][5][6] 再到近些年來被重點關注的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市場關系,[7][8][9]以及最近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決策過程關系,[10]這些林林總總的研究經歷了怎樣的演化歷程,繁雜的理論之間又存在什么樣的邏輯聯系呢?厘清這些問題及其淵源,既是對以往文獻的回顧總結,更是后續研究的必要起點。

為了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后果”①①本文的“前因后果”有兩重含義:一重是從時間和研究歷程上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前后所經歷的重要階段(本文從點、線、面的演化角度分為三階段);另一重含義是從研究的邏輯上看,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中心,“前因”是指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因和前置因素,“后果”是指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后果。 ,在學術發展的維度上,我們將基于“點、線、面”的結構演化邏輯梳理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歷史脈絡,并分析各個方向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在每一個階段的內在邏輯維度上,我們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界定為起點,一部分研究向上推演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另一部分向下分析由于社會責任及其信息披露而產生的相關經濟后果,以及延伸出的信息傳遞的相關現象。

二、“點”――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界定

(一)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的困難

自從Clark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思想,[11]以及Bowen里程碑式的正式提出“企業社會責任”[12]概念以來,定義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邊界,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13]。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企業社會責任因“時”而變。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期間世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企業社會責任又是一個動態的概念[14],這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在時間軸上無法固定。二是企業社會責任因“地”而變。同樣的企業行為,基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制度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認定[15],這也增加了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的復雜性。三是企業社會責任因 “人”而變。企業社會責任可以被認為是企業對社會中各類利益相關者的責任[16],不同的人群秉持不同的價值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看法也自然不同。除此以外,諸如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的重疊[17],以及概念內核的復雜性[18],也都被認為是企業社會責任難以簡單定義的重要原因。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

由于以上原因,簡單定義企業社會責任被認為是很難實現的,于是在學術實踐中,學者更傾向于采用“評價模型”方式來構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邊界。

Carroll給出了一個三維的概念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被定義為由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四個方面組成的社會行為。[2]“雖然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一直都存在爭議,但Carroll的這個定義是最為被廣泛接受的一個”。[7]由于模型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構建易于與共生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新興理論相結合,因此,國內也有很多學者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徐光華等基于共生理論,在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嵌入企業社會責任因素,構建了包含經營績效、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的“時鐘模型”,從企業的微觀經營角度刻畫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19]李正等從信息披露的角度,界定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六大類共十七小類內容,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之外的額外義務,是對股東利益最大化這一傳統原則的修正和補充。[20]最近,肖等則從經濟價值創造、環境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創造以及透明運營四個維度出發,結合戰略理念與管理制度,構建了評價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鉆石模型”。[21]

(三)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界定的進一步討論

綜上,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及評價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主要的特征,一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界定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二是雖然在具體的概念界定上很難有簡單一致的結論,但是其核心思想都是反映了企業對社會必要的反哺以及相應的社會效用[15],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具有一定的道德傾向。從復雜性和道德性兩方面看,企業的行為可以總結如圖1。

圖1左側象限中的行為指企業違反商業倫理而意圖獲益的行為:這類行為中,復雜的有利用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進行的違反商業倫理的行為(例如過度避稅);簡單的則如商業欺詐等行為。左邊象限中企業的行為一般不在企業社會責任討論范圍之內。圖1右邊象限中,都屬于企業符合商業道德和倫理的行為:這類行為中,簡單的如企業履行符合經營與財務責任的行為,這類行為在具體執行中可能是復雜事件,但在商業邏輯上是簡單事件,這是因為不履行這些責任會明確的得到相應的、可預期的懲罰,對應的損失也容易估計;而復雜的則如我們討論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該責任后,成本不好估計,收益也不確定。

企業社會責任同時具有的復雜性和道德性特征,讓學者從一開始就有意無意地從“推動企業完成社會責任”的角度去看待這一行為①①利益和投入簡單相關的行為,企業會自發地完成或者規避,并不需要學者的“鼓動”。 ,這也導致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三、“線”――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相關關系

財務績效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獲得了廣泛而又持久的學術關注,從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看,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良好的前期財務績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物質保障;二是后期良好的企業財務績效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理由。

(一)財務績效影響企業社會責任

把財務績效作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或者前置因素,認為企業資源與企業社會責任成正相關關系的主要理論依據是資源松弛理論(Resource Slack Theory)。[4][22]該理論認為,企業投入社會責任行為的多少取決于企業資源的豐裕程度,有充沛物質資源的企業相對于資源枯竭的企業更可能履行社會責任。這一理論假說由于符合一般直觀和常識判斷,因而從一開始就得到了較多實證研究的支持,例如McGuire等就基于財富雜志的企業聲譽評級數據,經驗性地支持了這一理論。[23]然而這一理論也并非完全沒有爭議,比如,Aupperle等就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復雜的概念,采用不同的變量表征企業社會責任會對實證結果造成直接的影響。[24]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Orlitzky等回顧了以往的52個研究,綜合33,878個觀察值,發現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呈現較弱的正相關關系,這至少說明資源不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唯一重要因素。[6]

在這一支線上,最近的理論趨向于認為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在當中有一些中間體承擔了中間變量的角色,企業的財務績效推動了中間變量,中間變量再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22]我們認為,這一中間變量的理論從根本上說依然是沿襲了資源松弛理論的邏輯,只是在資源的種類和產生作用的機理上有了新的拓展。具體而言,Surroca 等認為,企業的財務績效會推動企業四類無形資產(研發、人力、企業聲譽以及公司文化)的增長,而這些無形資產又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進步,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22]

(二)企業社會責任影響財務績效

前述財務績效對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研究中,雖然存在一定的理論分歧,但是“資源松弛理論”依然占據主流,實證的結果也相對較為一致。然而,在問題的另一側,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則有較大的爭議。這一方向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為基礎,認為企業由于完成了社會責任,因此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以及隨之而來的多樣資源,進而對企業財務績效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在這一理論中,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與利益相關者概念吻合度較高,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認同;[25][26][27][28][29]另一類以理論(Agency Theory)為基礎,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經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例如建立經理人自身的名譽等)而讓股東“買單”的行為,因此最終會導致企業財務績效下降[30][31]?;谏鲜鰞蓚€理論分支的實證研究得到的結果也差異很大:既有得到正相關結果的,也有負相關的;有正二次曲線相關的,甚至還有負二次曲線相關的。[31]由此也可以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路徑可能比較間接。

這一支線上最近的文獻進展也大都圍繞“間接影響”這一思路展開。Cheng等認為,融資約束程度是企業社會責任影響財務績效的中間因素。[9]這是因為:一方面,企業財務績效和融資約束有直接的關系,融資約束較低的公司在遇到有合理利潤的項目時,才有可能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進而改善企業的財務績效;[9]另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與融資約束也有直接的關系,這樣融資約束就搭建了鏈接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橋梁。這一中間變量作用也可以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角度得到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夠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信任程度,進而降低融資的成本;[32]同時,更好的社會責任行為會導致更良好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而這又能有效地降低企業和資本市場之間的不對稱性,進而降低資本成本。[8][33]這樣,融資約束就成了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中間傳導因素。在國內,劉計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也得到了類似的經驗結論。[34]最近,Eccles等又找到證據表明,有良好社會責任記錄的公司,相比其他公司有更好的公司治理流程,同時也有更好的財務績效。[10]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線性關系的進一步討論

企業財務績效既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因”又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果”(如圖2所示),這一互為因果的復雜關系加上企業社會責任在度量上的模糊性,是兩者線性關系很難在計量層面找到一致證據的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可能存在著間接關系,[9]也導致計量上很難達成一致結論。

更進一步的考慮兩者關系,我們至少還會產生兩個疑問:一是企業財務績效所代表的資源松弛程度是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唯一重要因素嗎;二是企業社會責任除了能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的影響之外,還會有別的“溢出效應”嗎?為了進一步回顧現有文獻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將從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線性關系進一步擴展,回顧一個包含了多種線性關系的“面”的邏輯結構。

四、“面”――多維的企業社會責任動因與經濟后果

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因方面,財務績效雖然反映了公司的資源松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因,但不是全部重要原因;在經濟后果方面,由于中間變量的存在,其溢出效應導致財務績效顯然不會是唯一的經濟后果。

(一)多維的企業社會責任動因

除了經濟資源以外,制度環境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認為企業資源與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會受到企業所在地制度環境的影響,這被稱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差異猜想(IDH,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Hypothesis)或者制度理論(IT, Institutional Theory)。在這一支線上,首先是由Campbell正式提出了理論框架,構建了以國家法律、行業自律、獨立第三方監督、社會道德水平、工會組織以及交流通暢程度為要件的制度影響框架;[35]在此之后,Matten等著重從國家的維度分析了不同國家間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差異及其理論原因;[15]最近,一些著眼于發展中國家以及跨國界的研究,則為這一制度差異理論提供了檢驗性的證據。例如:Julian等分析了加納的制度環境,認為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加納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可能導致越是有財務資源的公司越可以通過賄賂等非法渠道獲得所需的商業利益,而無需通過社會責任的履行來“討好”利益相關者,進而合法地獲得商業利益,因此,在加納,資源約束理論所得出的企業財務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的結論會由于其制度環境而變為負相關,而最終的經驗證據也支持了這一點;[36]類似的,Muthuri等考察了在肯尼亞的跨國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研究發現,總部在海外的肯尼亞跨國公司相對于本土公司收到更多其母國制度壓力,進而更有履行社會責任的傾向。[37]

如果上述制度環境被認為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外部環境,那么公司治理和管理環境就是相應的內部環境。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環境影響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Hillman等認為, 董事會的多樣性有助于增強公司與外界交流的通暢性,以便對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作出更及時和準確的反饋。[38]在管理層面,Joshi等也觀察到,多樣性較高的管理團隊更容易產生創新的解決方案。[39]以上證據也支持了Bear等的結論,即多樣性的人員組成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對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反饋質量,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質量。[40]Walls等基于環境績效,做了一個包含所有權性質、董事會構成以及管理層特征的綜合測試,構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治理環境影響的框架。[41]

(二)多維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后果

由于中間因素影響以及多個市場的交互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后果較為多樣,但基本可以分為資本市場的經濟后果和商品市場的經濟后果兩個大類。

1.企業社會責任在資本市場的經濟后果

同企業的經營行為通過財務報告進行披露一樣,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主要通過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而作用于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反饋方面,研究主要以社會責任披露為自變量,而因變量主要集中在資本成本和公司市場價值變動這兩個方面。

在資本成本方面,遵循著信息不對稱理論的邏輯,大部分研究都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能夠緩解企業和資本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進而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Dhaliwal 等實證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研究發現:前期權益資本成本較高的公司在當期傾向于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而在本行業中較好地完成社會責任的公司,在首次自愿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后能顯著地降低權益資本成本。[8]由此可見,公司較好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是會受到資本市場認可的,并會被看成是公司誠信與責任感的一種表現,從而降低公司隨后的資本成本。

在公司市場價值方面,基于不同市場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陳玉清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經審計的財務報告信息,構建了企業社會貢獻的評價指標,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貢獻對股價的解釋力較弱。[42]此外,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的社會責任會對公司價值有不同的影響。[43]而基于發達國家市場的研究大都表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對股東財富有正相關的影響。例如:Godfrey發現慈善能夠有效增加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可信度,進而增加股東財富;[44]Al-Tuwaijri等曾對企業社會責任披露以及資本市場反應做過一個綜合的實證研究,該研究以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作為內生變量,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披露程度以及相應的資本市場反應三者間有相互交錯的正相關關系。[45]

導致上述不一致結論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不同的體制制度、文化取向以及資本市場成熟度等等,但有一個是直接原因,那就是信息質量的差異。國內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不高是資本市場反饋不明顯的直接原因。例如,宋獻中等基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數據,向專業學者就會計年報中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進行了問卷調查,就發現企業會計年報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決策價值和公共關系價值都不高??梢姼哔|量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是資本市場給予對應反饋的一個必要前提。[46]

2.企業社會責任在商品市場的經濟后果

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通過宣傳與反饋而作用于商品市場,并產生經濟后果。相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市場的研究而言,企業社會責任與商品市場的研究成果則較少。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為一個企業構建某種無形資產,進而帶來經濟利益。例如Surroca等基于資源驅動的視角,綜合考察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后的經濟后果,并識別出人力資源、創新和研發、公司聲譽以及公司文化這四類最終能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22]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社會責任的履行能為企業構建社會合法性(Social Legitimacy),并最終帶來經濟利益。[47]

在研究方式上,除了基于跨年度大樣本數據以外,考慮到商品市場受到較多因素干擾的特點,也有研究者借助某些特殊事件的偶然影響來考察企業的應對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后果。例如,山立威以2008中國汶川地震作為特定考察事件,通過對汶川地震后我國A 股上市公司捐款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公司捐贈行為存在提高聲譽以獲取廣告效用的經濟動機。[48]除了借助某些特殊事項以外,構建實驗也是一種常被采用的研究途徑。例如,Balakrishnan 等基于實驗發現,當企業福利上升時,受雇員工對企業的反饋也會增加,并且,反饋行為無論是否直接影響相應員工福利,這類反饋行為都會顯著增加。[49]由此可見,至少在企業內部的勞務市場中,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經營效果有著正相關關系。

3.多維企業社會責任動因與經濟后果的進一步討論

上述呈現多維“面”結構的企業社會責任動因與經濟后果整體框架可由圖3表示。在資本市場及其經濟后果這一側,如何測度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是后續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這方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者,在進行信息質量判斷時主要還是從信息有用性方面進行考慮,而忽視了可靠性以及其他特性。例如,Abbott等基于財富500強企業年報內容分析,建立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測度方式,而該

研究是基于資本市場的反饋而做的,因此只反映了信息對投資人的有用性。[50]宋獻中等基于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年報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和決策價值進行了整體評價的研究;[51]該研究雖然照顧到了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但依然是建立在默認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為真,或者至少公允的基礎之上的。在商品市場及其經濟后果這一側,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和相應經濟后果的關系更為復雜: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因其天然的基于商品市場的“付出”性質(社會責任行為本身,例如捐贈等,一般是基于商品市場發生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本身必然對當期經濟后果有著直接的負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也可能通過各類不同的商品市場間接地導致正向的經濟后果(也就是中間變量)。我們認為,由于前一類負相關的作用是當期并且直接的,而后一類作用是延期并且間接的,這導致兩者作用后,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企業的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事實上是多重因素的疊加,這也是兩者關系統計顯著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影響也并非完全獨立,他們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就像財務報告不是投資者獲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也對投資者有重要作用一樣,依附于企業年報的社會責任信息以及單獨的社會責任報告也不是投資人獲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唯一渠道,透過商品市場,投資人同樣也有可能得到相關的信息。也就是說,資本市場的反應可能是來自于商品市場的某個信息,而不是社會責任報告,即商品市場的社會責任信息溢出。類似的,基于資本市場披露的信息也可能影響到該公司在商品市場中的行為和境遇。

五、思考與展望

綜上,首先我們通過一個“點”,即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回顧得出“點”(如圖1所示)的復雜性與道德性,進而由此引出“線”(如圖2所示),即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線性關系。在回顧線性關系時,我們又借此看到單獨并直接討論線性關系的缺陷,進而引出“面”(如圖3所示),即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中心,多維度的因果聯系框架,最終基于現有文獻刻畫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與“后果”。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認為未來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空間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研究內容觀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以及相應的資本市場反應方面,而且,在這條線上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資本市場的股價反饋一側。而基于目前的經驗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及其披露作為一個直接反映管理團隊道德水平的信號[7],在資本市場上可能與融資成本有著更直接的關系,而與股價以及公司的財務表現的關系則是相對間接的。因此,我們認為,后續研究一方面可以向上游拓展,在管理團隊道德的形成以及決定因素中探尋驅動、關聯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因素;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對于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方面的結合,無論從結合時間方面還是從資本結構等方面都還有更細化的空間;此外,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所在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均有密切的關聯,因此,跨國對比研究以及針對新興市場的研究都有助于我們從各個維度更好地認識企業社會責任行為。

2.從研究對象所處領域觀察。相對于資本市場,基于商品市場的研究則顯然不足。并且我們認為,基于商品市場的研究相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具有更基礎的性質,這是因為從根本上說,一個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是市場對其在商品市場表現的一種評價與預期,如果說資本市場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持有肯定態度,那從根本上是因為資本市場預期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在商品市場能為企業帶來正向的經濟利益流入。我們認為,在商品市場上,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基于什么途徑和機理轉化為經營績效(經濟后果),而這些途徑和機理又是否受到時間、地域、文化等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目前依然缺乏足夠的經驗性研究,這類問題在后續研究中依然具有廣泛的探討空間。

3.從研究范式觀察。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更多還是集中在規范和理念的探討上,而將社會責任績效指數化,并將其作為一個類似利潤一樣的反映企業經營的某一方面效果的指標,進而研究指標與其他企業經濟指標之間關系與機理的實證研究還相對較少;此外,基于商品市場研究偏少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基于商品市場的企業行為信息大部分屬于企業內部信息,相關數據采集困難,進而在客觀上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數據分析。在這一情況下,我們認為實驗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能幫助研究人員暫時擺脫目前數據缺乏的困擾。其中,實驗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實際環境中的復雜因素,幫助研究者在混沌的環境中逐步打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關系的黑匣子;而案例研究能夠將研究對象焦距在某一特定范圍內,幫助研究者從企業內部角度理解社會責任在企業中的作用以及對企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Horrigan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21st century: Debates, models and practices across government, law and business[M].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0: 10-19.

[2]Carroll A.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 497-505.

[3]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 Business Horizons,1991,34(4): 39-48.

[4]Waddock S.A., Graves S.B.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 303-319.

[5]Margolis J.D., Walsh J.P. Misery loves companies: 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 48(2): 268-305.

[6]Orlitzky M., Schmidt F.L., Rynes S.L.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3, 24(3): 403-441.

[7]Kim Y, Park M S, Wier B. Is earnings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3): 761-796.

[8]Dhaliwal D. S., Li O. Z., Tsang A., Yang Y. G.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86 (1): 59-100.

[9]Cheng B,Ioannou I,Serafeim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ess to fin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 1-23.

[10]Eccles R G,Ioannou I,Serafeim G.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60(11): 2835-2857.

[11]Clark J.M.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16,24 (3),209-229.

[12]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13: 22-37.

[13]Maignan I, Ralston D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Europe and the US: Insights from businesses' self-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2, 33(3): 497-514.

[14]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 Business & society, 1999, 38(3): 268-295.

[15]Matten D., Moon J.‘Implicit’ and ‘Explicit’ CS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comparative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33(2):404-424.

[16]徐光華,沈弋. 企業共生財務戰略及其實現路徑 [J]. 會計研究,2011 (2):52-58.

[17]Matten D., Crane A. Corporate citizenship: Toward an extended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 166-179.

[18]Moon J., Crane A., Matten D. Can corporations be citizens? Corporate citizenship as a metaphor for business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5(15): 427-451.

[19]徐光華,周小虎.企業共生戰略績效評價模式研究 [J].南開管理評論,2008(5):19-26.

[20]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 會計研究,2007(7):3-11.

[21]肖,許英杰.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經濟管理,2014(9):67-78.

[22]Surroca J., Tribo J.A., Waddock S.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5): 463-490.

[23]McGuire J.B., Sundgren A., Schneeweis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 31(4):854-872.

[24]Aupperle K., Carroll A., Hatfield J.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 28(2): 446-463.

[25]Cochran P L, Wood R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27(1): 42-56.

[26]Fombrun C.J., Gardberg N.A., Barnett M.L. Opportunity platforms and safety nets: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putational risk [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0, 105(1): 85-106.

[27]Hillman A.J., Keim G.D. Shar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 What's the bottom lin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 22(2): 125-139.

[28]Freeman R E, Harrison J S, Wicks A C. 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 Survival, reputation, and succes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87-89.

[29]Freeman R E, Harrison J S, Wicks A C, et al. Stakeholder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0-124.

[30]Navarro P. Why do corporations give to charity[J]. Journal of Business,1988, 61(1): 65-93.

[31]Brammer S., Millington A. Does it pay to be different?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 29(12):1325-1343.

[32]Jones T M.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 404-437.

[33]Simnett R., Vanstraelen A., Chua W.F. 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Accounting Review,2009,84(3): 937-967.

[34]劉計含,王建瓊. 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約束――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管理評論,2012,24(11):151-156.

[35]Campbell J.L.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946-967.

[36]Julian S D, Ofori-dankwa J C. Financial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xpenditures in a sub-Saharan economy: Th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hypothe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11): 1314-1330.

[37]Muthuri J N, Gilbert V.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Keny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98(3): 467-483.

[38]Hillman A J, Cannella A A, Paetzold R L.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role of corporate directors: Strategic adaptation of board composi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0, 37(2): 235-256.

[39]Joshi A., Roh H .The role of context in work team diversity research: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 52(3):599-628.

[40]Bear S, Rahman N, Post C. The impact of board diversity and gender composi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repu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7(2): 207-221.

[41]Walls J.L, Berrone P, Phan P.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 there really a lin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 33(8): 885-913.

[42]陳玉清,馬麗麗. 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 會計研究,2005(11):76-81.

[43]萬壽義,劉正陽.制度背景、公司價值與社會責任成本――來自滬深300指數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南開管理評論,2013(16):83-91.

[44]Godfrey P.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shareholder wealth: 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4): 777-798.

[45]Al-Tuwaijri S. A., Christensen T. E., Hughes II. K. E.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 447-471.

[46]宋獻中,龔明曉. 公司會計年報中社會責任信息的價值研究――基于內容的專家問卷分析[J]. 管理世界,2006(12):104-110.

[47]Beddewela E, Fairbrass J. Seeking legitimacy through CSR: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corporate responses of multinationals in Sri Lank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6(3):503-522.

[48]山立威.公司捐款與經濟動機――汶川地震后中國上市公司捐款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8(11):51-60.

[49]Balakrishnan R., Sprinkle G. B., Williamson M. G. Contracting benefits of corporate giv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 86(6): 1887-1907.

[50]Abbott Walter F., Monsen R., Josep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 22(3):501-515.

[51]宋獻中,龔明曉. 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與決策價值評價――上市公司會計年報的內容分析[J]. 會計研究,2007(2):37-43.

Abstract:

篇4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臺工作、統一祖國,并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后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臺灣,毗鄰臺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海西建設對福建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福建處于海峽經濟區的地理中心,具有山海人文優勢,又有豐富的港口資源,還有廣闊的腹地,發展潛力很大。這幾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城市布局趨于合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域。隨著海西建設步伐的前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一)外貿增長的可持續力

今年初以來福建省外經貿在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帶動了外經貿各項指標的快速增長。拉動出口增長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傳統商品和傳統市場,也來自于新興市場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傳統市場方面,除了對美國、歐盟出口同比增長33.1%和42.1%外,更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帶來的零關稅機遇,對東盟國家出口同比增長了50.7%,高于全國平均增幅4個百分點。在新興市場方面,對拉美、中東、非洲、南亞、獨聯體、澳新等新興市場總體出口33.39億美元,同比增長59.2%。

(二)外商投資步伐快

隨著海西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國外資本在后危機時代看好這塊熱土,加速在福建省投資布局的步伐。來自省外經貿廳的統計數據表明,一季度,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50項,同比增長33.7%;合同外資按歷史可比口徑為27.1億美元,同比增長66.2%,按驗資口徑為17.3億美元,同比增長87%。

今年初以來福建省各地引進外資形勢喜人,不少地方合同外資同比實現了3位數的增長,有的地方一季度就已超額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福建省外資的迅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海西建設的扎實推進,海西效應的不斷拓展。福建省各級各部門抓住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西建設和國際經濟回升向好的有利契機,完善招商引資獎懲機制,創新招商引資工作,強化專業招商隊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三)加寬金融服務的范圍

福建將積極引進臺灣金融機構來閩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企業,推動福建地方性金融機構赴臺設立分支機構,促進兩地金融機構互設。推動設立兩岸合資的海峽投資基金和兩岸股權柜臺交易市場。爭取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范圍,從原有沿海一線5市擴大到全省。推動兩岸銀聯卡聯網和通用,積極開辦新臺幣離岸金融業務。

三、海西建設對福建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一)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緩慢

長期以來,基于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及整體技術水平的限制,福建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物質消耗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因此一貫呈現出高投入、高增長、低效益、高污染的典型粗放式增長特征。隨著海西建設步伐的前進,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刻不容緩,遺憾的是,盡管福建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也做過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海西建設破在眉睫,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些政府和企業求好心切,往往顧慮不周,和以往一樣,想通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換取高增長的發展慣性依然嚴重,從思想上忽視經濟增長質量、忽視生態環境成本,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出口,過度依賴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過度依賴物質投入的問題還十分突出。從投入和消耗來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當今福建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

(二)資本市場利用的不足

福建省在利用資本市場方面,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大開發、大戰略、大格局相比,與上海、廣東等省市資本市場的發展態勢相比,仍然相對薄弱。突出表現在:一是項目儲備和融資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控股地位和競爭力有待加強。三是資本運作能力較弱,對外擴張能力有待提高。我省企業上市多年,除紫金礦業、興業銀行、廈門建發、永安林業、龍溪股份等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并取得較好的收益外,大部分公司特別是國有企業偏居一偶,基本沒有對外擴張的案例,不利于企業整合有效資源和做大做強。

(三)閩臺經貿失衡

對于“海西”能否吸引臺商形成群聚效應、蔚為風潮,臺灣有人并不樂觀或持保守看法。他們認為,盡管福建省相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臺灣,親族關系也更密切和普遍,但始終受限于腹地縱深、交通和基礎建設相對落后等因素。福建一向是戰備最前線,故在基建和城市化等各方面都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除了生產領域配套不足外,還缺乏廣大腹地和市場。此外,從臺商目前的投資取向和趨勢,以及對在大陸的角色與布局的轉變,“海西”對廣大臺商的誘因并不突出;隨著大陸工資水平和購買力提升,除了高科技產業之外,許多臺商的市場主攻點已逐漸轉移至大陸內部,而非在國際市場競爭,尤其是民生用品制造業、服務業和零售業,因而閩臺經貿交流合作在兩岸經貿發展的全局上看,難以取得顯著的優勢。

四、如何進一步加快福建經濟的影響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抵御國際市場風險、保持福建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要求,是謀求后危機時期增強我省發展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突破資源環境制約、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使之更好更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進一步推進山海協作,加快山區發展步伐,縮小山海發展差距,利于沿海和內地山區按照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有利于沖破舊體制的束縛,克服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弊端,發展大生產、促進大流通,使山區和沿海各種生產要素順暢流動,不斷調整優化山海經濟結構,拓展山海經濟發展空間;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小康建設水平,加快海西建設進程,同時促進福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積極調整、優化山區經濟結構

利用海西建設現階段中福建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機會,要加快山區結構調整步伐,努力改造傳統產業,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著力培育、扶持、壯大優勢產業,提高山區企業的競爭能力。加強基礎產業開發。根據國家對于海西經濟區建設的產業政策,加大對山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省級各項涉農資金要重點扶持農業結構調整并向山區傾斜。

2、切實加快山區基礎設施建設

在海西建設規劃中要優先安排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高山區基礎設施項目在全省項目規劃中的比重。加大對山區項目前期工作的指導和投資力度。省級海西建設投資前期工作經費優先對符合條件的山區基礎設施項目予以支持。公路建設要以高速公路、省級干線公路網和國防入閩通道建設為重點,全面提高山區交通運輸能力。

3、擴大山區對外開放

在海西“熱效應”中,趁機進一步加大山區對外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外商向山區投資。對外商在山區投資生產性企業項目建設用地,可采取協議出讓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并在出讓價格上給予優惠,但出讓價格在政府公布的基準價格浮動幅度內按低限確定。

(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向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的轉變客觀上要求福建資本市場在定位上的相應提升,即上升為海西資本市場。只有這樣福建資本市場才能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更好地為海西經濟區建設服務。

篇5

所謂“金融脫媒”就是指在分業管理和分業經營的制度背景下,資金盈余者也就是儲蓄者和資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資者,不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而直接進行資金交易的現象。這種現象將增加央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難度,其原因如下:一是從居民角度說,在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傾向于更高的回報率和更為多樣化的資產形式,從而影響居民定期存款比率,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最后影響央行的貨幣供給量;二是企業為尋求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資成本,通過債券、股票、融資票據等證券直接籌措資金,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而信貸規模是央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一;三是各類理財機構如基金等,在傳統的直接和間接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方式以賺取收益,這會影響央行貨幣供給量的統計口徑。本文試從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角度分析金融脫媒現象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含義及選擇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而設置的可供觀測和調整的中間性或傳導性的金融變量。一個有效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中,中介目標的選擇至關重要,通常需要遵循相關性、可測性和可控性三原則。因而本文主要圍繞三個基本問題來評價金融脫媒現象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一是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金融脫媒現象的沖擊下能否正確定義與計量;二是貨幣當局能否有強有力的手段來控制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三是受金融脫媒現象的影響,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與最終目標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相關或均衡關系。

二、金融脫媒現象破壞了中介目標的可測性

1.貨幣結構。在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之前,貨幣層次的內涵是比較明確的,作為交易余額的貨幣和作為投資手段的流動性資產之間的界線清晰,特征分明,貨幣存量的統計也相對容易。然而由于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各種新型貨幣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現,增強了金融資產之間的可替代性,改變了作為交易媒介的資產和高度流動性資產的構成,引起經濟主體資產組合發生變化,不同層次的貨幣供給發生改變。

2.貨幣性能。金融脫媒產生了多種新型金融工具,大多金融工具具有高度流動性和再造能力,只是風險不同而已。按照現行貨幣定義,它們具有貨幣的某些特性,甚至可以成為新的貨幣成分,從而使貨幣的性能和特征產生變化。比如,網絡貨幣、基金憑證、股票保證金存款、投資連結保險、分紅保險、保險信用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已有的貨幣成分相近似,但是,它們基本上不屬于通常的貨幣統計范圍,這種貨幣性能的變化使得貨幣當局更加難以清晰地區分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以及M1、M2、M3 等貨幣層次的內涵。

3.貨幣供應數量。就貨幣供應量而言,盡管一定時點上社會財富和貨幣數量相對確定,而且貨幣供應統計口徑比較穩定,但當社會財富從已有的貨幣定義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之后,貨幣創造的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比如有的貨幣變成基金憑證、股票保證金存款、投資連結保險等,這樣,原有貨幣供應統計的覆蓋面變得相對狹窄,產生貨幣統計上的“遺漏”現象。從動態來看,貨幣結構的變化會抑制貨幣的創造能力,貨幣替代現象可以更好地得到解釋。比如,在儲蓄資產轉化為其他形式金融資產之后,貨幣結構隨之發生變化,相應的貨幣創造能力也會有所減弱,這便相當于財富從貨幣形式轉化為其他金融資產形式。因此,金融脫媒的出現,會產生貨幣替代現象。

三、金融脫媒現象降低了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可控性

金融脫媒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升了金融資產的證券化率,眾多介于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的新型金融工具涌現。這些金融工具大多既具有資本市場工具的高收益特征,通過各種避險操作組合,又呈現出貨幣市場工具的短期限高流動性的特征,符合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則。如貨幣市場基金、銀證轉賬、銀證通等等,這些貨幣性極強的信用工具和存款種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流動性需要,從而減弱了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導致貨幣需求總量下降。而且由于貨幣(狹義貨幣)不生息或很少生息,既然其他資產可以帶來更高的回報,于是人們開始在其資產組合中盡量減少貨幣的持有量,增加非貨幣性的金融資產,其結果直接導致交易性貨幣需求減少和投資性貨幣需求的增加,從而貨幣結構發生變化。

四、金融脫媒現象削弱了中介目標的相關性理論及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1999年1月至2007年8月的月度數據,比較檢驗貸款總量與貨幣供給總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股票市場融資額與貨幣供給總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里之所以選擇股票市場融資額這一變量,是因為我們無法獲得企業債券發行融資的季度或月度數據,故而無法獲得資本市場全部證券發行融資額的季度或月度數據。考慮到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不發達,發行量一直不大,股票市場融資可以近似代表資本市場的融資。進一步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股票市場融資額包含股票首發融資、配股融資以及可轉債融資。選取的三個變量:貸款總量(ALLLOAN)、貨幣供給總量(M2)以及股票市場融資額(SECFUND),其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以及歷年《中國金融年鑒》。

(一)檢驗模型說明

(1)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模型。DF平穩性檢驗就是以回歸模型:Yt=α+β×Yt-1+ ut和Yt=α+ρ×Yt-1+ut進行估計,公式中Yt為時間序列,α、β為常數,ρ=β-1為隨機誤差項。備擇假設H0為:ρ=0,說明觀測的時間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否則,該序列的統計量絕對值大于DF臨界值的絕對值,認為該序列是平穩時間序列。Dickey和Fuller在檢驗過程中發現,在DF檢驗中不能保證回歸模型中μt為白噪聲,于是對DF 檢驗進行了修正,提出了ADF檢驗模型。回歸模型為:Yt=α1+α2×t+ρ×Yt-1+βi×∑Yt-i+ut,等式中α1、α2、ρ、βi為參數,m為最優滯后項,ut為殘差項,t是線性時間趨勢項。

(2)最優滯后階數m的確定。由于檢驗結論對滯后階較為敏感,不恰當的滯后階數將可能產生錯誤的結論,本文采用AIC定階準則:AIC(k)=-2L/n+2 k/n (7) 來確定最優滯后階數,其中L=-n/2×ln2π-n/2×lnσ2-n/2,式中n為估計方程的有效觀測值數,k 為回歸解釋變量的個數(即滯后階數),σ2 為方差的極大似然估計值。AIC 的大小取決于L和k,k取值越小,AIC 值越??;L 取值越大,AIC 值越小。滯后階數k小表明模型簡潔,L 大表明模型精確。滿足AIC(m)=min{AIC(k)k=1,2,3...}的m就是最優滯后階數。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1)檢驗“股票市場融資額不是導致M2變化的原因”的零假設,需要對無條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βiSECFUND和有條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進行估計。2)用各個回歸方程的殘差平方和計算F統計量。3)檢驗零假設:H。:βJ= 0(J=1,2,3,...,n),若其中至少有一個顯著地不為零,則拒絕“股票市場融資額不是導致M2變化的原因”,的零假設,接受股票市場融資額是導致M2變化的原因;反之亦然。檢驗“貸款總量不是導致M2變化的原因”的零假設,僅需對模型M2=c+∑αiM2t-i+∑βiALLLOAN的有條件及無條件限制模型做類似上面的回歸估計和統計檢驗即可。

(二)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1)經濟變量的平穩性檢驗。三個經濟變量的平穩性檢驗采用ADF方法,確定滯后階數的原則為AIC最小準則,差分序列的檢驗類型按相應原則確定。檢驗結果如下表:

(2)經濟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運用經濟計量軟件Eviews3.1,分別對貸款總量ALLLOAN以及股票市場融資SECFUND 是否顯著地影響貨幣供給總量M2的檢驗結果如下表,確定滯后階數的原則AIC最小準則。

表2

表2說明,股票市場融資額SECFUND在96.06%的顯著性水平上是貨幣供給總量M2的格蘭杰原因,貸款總量ALLLOAN在8.41%的顯著性水平上是貨幣供給總量M2的格蘭杰原因。綜合兩個Granger檢驗的結果,可以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脫媒的深化,作為貨幣政策傳統中介目標變量的貸款總量不再能顯著地影響貨幣供給總量的變化,從而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也就不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李揚.脫媒――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新挑戰[N].中國證券報,2008-01.

篇6

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以及這一發展對會計業、會計教育及會計研究的含義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廣義的財務會計是運轉良好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股權市場的核心。但是對財務會計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本文擬探討將會發生重大變革的五個方面。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雖然多年來會計一直存在著跨國界的影g向,如德國對日本、英國對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美國對加拿大,但是現在卻有一股強勁的推動力,促使各國制定一套為各國管理者所接受的會計準則,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會感受到這些變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稅收當局、證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與管理者,但是對他們,我們只是一提而過。我們主要是對會計問題感興趣,我們對這些需求的變化作何反應,也將反過來對金融市場的功效產生影響,事實上還將影響到某些地區性市場是否能充分發掘其潛力。最終,未來的會計將與今天的大多數做法不同。因此對會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來說,其前景是光明的。這一前景實現的程度如何,則直接取決于那些需要我們提供服務的人,取決于那些決定對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資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項的人,取決于這些人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它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二、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1.金融市場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金融市場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是股權市場。此處,我主要指有組織的、公開掛牌的一級和二級股票市場·而非更專業的風險資本市場。

第二是從事諸如期權和期貨合同這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公開掛牌的市場,這些市場自70年代期權定價模型成型以后就問世了。

第三類市場由其他“市場”組成,如債務和場外交易市場(OTC)。雖然財務會計中許多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級股票市場,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所有這些市場的參與者都會對會計準則的形成產生影響。

2.財務會計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樣,會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領域,例如,它包括專門用于內部管理的報告與分析:一般用途的對外財務報告、審計、會計信息系統以及稅務等.此外?幾家主要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尋求發展機會而不斷擴大其經營范圍。從而也擴大了“會計”的疆界。有些變革是內部的,如上述事務所對其國內業務進行重組:以便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另一些變革則涉及拓展其鑒證服務。或管理咨詢、公司理財以及其他一些咨詢業務。最近,這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收購或者建立附屬的法律事務所。所以,“會計師”的業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有許多不同的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他們可能是企業“內部人員”、將財務會計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組織、金融與產品市場的管理者,以及稅務當局。今天,我著重討論資本供應方(投資者和金融家們)對信息的需要。以及資本需求方(企業)是如何滿足這些需要的。因此,我對財務會計的界定是狹義的,即為在外部金融市場使用而準備的會計信息,而且我要強調的是會計的控制過程。財務會計在企業內部的使用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業務經理們對信息的需求因環境而異,而且隨意性較大。同樣,非市場使用也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們源自不同的激勵結構,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是可能處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這樣做的一個后果便是我的說明和預計會不充分:因為在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時會產生共同的成本與共享的利益。

3.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未來為什么是相關聯的

這兩者并非是一直相關聯的。被許多人視為財務會計精要的借貸記帳法,早在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前就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牵壕捅疚牡哪康亩裕J為早期的財務會計一直是受業主對信息的需要所驅使的,這似乎更恰當些,這些業主并未以此身份從事所有權的交易。在如英國和美國那樣擁有發達的股權市場的習慣法系國家,這兩者之間現在有著緊密的關聯。這些關聯非常重要,因為會計準則以及這一準則的制定與控制過程,就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樣,主要是20世紀發達的二級股權市場發展的產物。股權市場的發展一直基于社會的一種期望,即產權將受到保護,合同將得到執行。作為這種關聯的一種持續表現,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正推動著各種會計準則朝著一個同化的方向發展。在目前這個階段,以英美會計準則為基礎的那么一套東西像是在成為全世界的“會計貨幣”。由于國與國,譬如英國和美國的會計準則有著重要的差異,還需要更多的妥協。9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設在倫敦,美國的準則制定者和管理者卻仍然對此發展進程具有高度影響力,因為他們監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的股權市場;而且流動性會變得越來越強?!弊罱K的問題并非是否會出現一套為各國所接受的會計準則。而是何時出現、如何出現的問題?R卮鸕鈉淥恍┪侍饈牽耗切莢蚧岵捎檬裁蔥問劍傷貧?,觽金}?,它脙S綰臥詬鞲齬一竦煤戲ㄐ浴び傷凳?這些都是難題,例如它們提出了的問題。所以,不會在一夜之間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會計研究人員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學會計和財務學術界出現實證研究傳統后,金融市場和財務會計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這一傳統一直在發展,在金融工具會計方面尤為突出。這種聯系往往通過以外部金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擁有發達的公開股權市場的國家里。這些做法往往會以一套統一的會計準則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適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慣例的形式出現的。要理解其中的緣由,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會計準則本身的作用。

三、會計準則的作用”

在一個發達的股權市場,會計準則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嚴重的問題。什么是問題?泛泛而論,對企業的投資機會、管理人員的工作努力程度與薪酬、企業的業務狀況等,內部人員——他們被稱為企業的經理一企業家,或簡稱“經理”——比外部人員都要知情得多。但是,為了維持公司的業務,經理們需要掌握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而資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員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員對公司的投資機會的了解不及經理們,他們不知道經理們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經理拿多少薪水。但他們肯定知道經理們也有人的弱點,他們會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時會是機會主義的。掌握了這些情況,外部人員仍然會提供資本,但要求得到十L償,這個補償要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資金前景如何不如經理們知情而承擔的成本。問題就在這里:經理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從而增加他們的財富7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們在信息上的劣勢。有一件事是經理們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讓其業績受到監督,讓其對外部人員的報告由專業審計人員獨立地審核。從理論上說,同意這樣一種監督和報告的方法,經理們就可以與他們的金融家們簽訂一對一的合同,確保為每一個

人提供有特別針對性的?⒕蠹頻謀ǜ妗5竊詵⒋锏囊患隊攵蹲時臼諧?,对大公思m此擔庋歡砸壞暮賢氖渴率瞪鮮俏耷釵蘧〉摹K?,拒对一更儹理来说一缄犽二级讜r臼諧∈侵匾?,但是还是能諛I酵騁壞幕峒樸肷蠹票曜跡蛭饈墻餼魷嗟毖現氐拇砦侍獾某殺窘系偷姆椒ā1繞鷦諉懇桓鱟時竟φ?每個投資者、每個貸款人)和每個資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間簽訂單獨的合同來,成本低得多。我們在什么地方看到用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7這里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公司給股東的年度報告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編制的。第二個例子是報酬合同,在這樣的合同中,經理的報酬是按某些與會計相關的業績標準發放的,如銷售額不低于1億美元,資產報酬率不低于20%?;蛳聝赡昝抗墒找嬖鲩L率高于15%。業績標準可能不同,但它們通常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計算(并審計)的財務數據。”第三,債務合同可能事先規定一個最高的資產負債率,如果超過了,會違背借款協議。“一個基本事實可以說是這樣的:在一個復雜的金融市場,會計準則如果不是關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決定如何分配資本及如何監督業績的基礎。15這就是目前許多國家,如澳大利亞在辯論是否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時的一個難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中有許多相互作用的經濟與社會力量,這些力量決定了這些國家今天的會計準則。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頁)所觀察到的、“(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些國家在法律制度、企業與其資金提供者之間的關系、所稅體系、通貨膨脹率、(政治與經濟的)歷史關系、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區教育水平等方面深層次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中有許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想要編制可進行國際比較的財務報表而迅速消失。論據推斷的必然結果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國際會計準則受到英美會計準則的極大影響。它們源自以習慣法保護產權的國家,那里特別注重保護少數股權股東的權利不受大股東侵犯,股東的權利不受管理人員的侵犯。具有其他傳統的國家不加區另31地照搬岡際會計準則。這樣的做法本身不會自動來相同的市場結果,因為公司治理的其他許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通向會計共同語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長曲折的。如果我們是明智的,.那么,我們在這條道路上的行進既會受到觀念、也會受到實證的引導。至少,有一些實證可能是由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財務會計研究來提供的。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制定財務會計準則時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將對此進行討論。然而,在進入正式討論前,應該提一下由前面的分析提出的兩個問題。

第一,要使會計準則獲得有效遠作所必須的合法性,采甲么樣的政治方法是最好的?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盛衰無常,只能設想前面還有更多的動蕩不定。

第二,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披露的分界線在哪里?“換言之,為什么有些問題成為會計準則的主題而另外一些卻不是呢?

四、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確定財務會計準則中的作用

Brown和Howieson與其他人一樣,也考慮了該問題。他們觀察到(Brown和Howieson,1998,第6頁):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研究有30年之久了,而又它完全有理由進一步發展。一般地說,以資本市場55基礎的會計研究探討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變量有目標公司的股價,或一段時間內股票的報酬率,或它們的系統風險。與權益法相比,投資的會計處理中用成本法計算的EPS(每股收益)預測的每股報酬率有多準確,便是可考察的一例。盡管Brown和Howie50n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財務會計準則制定中的作用是樂觀的(他們自己的話)、但他們同時也指出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該研究基礎的預測能力標準、它本身帶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這種標準背后的基本觀念是。不同的會計準則就如不同的理論,可以通過評價它們預測某些有關事件的準確性來對其進行評估,例如預測股價的準確性。Beaver,Kennelly和Vo5s(1968)闡明了這種標準,他們預見了實施中的幾項困難?例如,選擇要預測的事件。今天這些困難依然存在,而且限制了預測能力方法的有用性。另一個限制是因為管理人員與研災人員激勵的差異引起的(SchiPPer,1994)。對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研究人員所作的反應不一定符合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作出法規是否變更的決定之前得到答案,而研究人員常常直到變更作出之后才會去研究這個問題。到研究人員真正完成研究時,他們有時會更多地強調方法而不是答案、而且對答案閃爍其詞,在管理者看來,這項研究的相關性就值得懷疑了。盡管有這些以及Brown和Howieson提及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但正如他們說明的那樣,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研災對準則制定過程的潛在貢獻,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持樂觀態度。例如,盡管會計的歷史悠久,卻不會缺少研究的問題:還有,現在的研究過程得益于更高質量的投入: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研究人員,數據也更容易得到。此外,對研究的發現,也不乏發表的渠道。例如,從l992年到1996年,在世界主要會計學術刊物之一的《會計與經濟學雜志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上發表的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除了傳統的研究雜志外,出版界還向其他方向擴展,譬如通過迅速發展的電子出版物增加發表渠道。

五、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對財務會計(研究)的意義

前面,我提出了五項相互關聯的重大變革:全球性、市價法、“持續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的管理與報告?,F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上面的每一項,以及它會帶來的研究機會。

1.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不是最近這一兩年所發生的事,但是,直到最近本地區的某些國家才被迫去感受它所帶來的一些不太受歡迎的后果。盡管在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動蕩之后各方面都要求對國際金融市場多加管制,然而,總的來說,來自專業交易人員的壓力從長期看,總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市場磨擦,因為磨擦會提高交易成本。而且事情還不會就此了結,因為交易成本會提高企業的資本成本,減少經濟中的實際投資水平,并最終對整體經濟福利造成消極影0向。有各種理由來說明向全球化市場發展的這種長期趨勢?!庇行├碛煞从沉嗽诠蓹嗍袌錾腺I方和賣方的利益。從供應方來看,力圖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尋求在國際上分散風險,因為這樣會改進風險一收益平衡狀況。從需求方來看,只要有機會,企業就要尋‘求以最有利的條件得到貸款。那些市場經營者(例如,證券交易所)也為一體化施加了壓力。他們的經營產生了規模經濟,特別是依靠電子市場,經營更是如此。而且對有些交易所來說,公司化意味著他們自己必須面對競爭性資本市場對效率的更高要求?!痹诹鲃有暂^強的地方,資本市場的規模經濟是顯而易見的;加強流動性能降低投資風險,因此也降低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對證券交易所來說,全球化的趨勢既是好消息,也是環消息。?鄧腔廢?,是因为传蛙嚹交易所数量将大大减少。Brown和C1inch(1998)指出,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統一會進一步減少證券交易所的“

進入障礙”,在某些情況下能引發證券交易所的跨國界兼并和收購,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會導致國內交易所的萎縮直至最終消失。”說它是好消息,是因為其他中介機構將有機會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特殊要求。盡管有時也會反復、但是今后十年將不可避免地朝著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方向進一步推進。因此,也會更加強調減少會計準則在制定、解釋和實施中的差另fJ。23這一推進使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緊迫了。這樣,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們尋—求最有效的會計方法時,對國際會計準則多樣性感興趣的學者們就有了內容豐富且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了。在這方面,最豐富的研究數據一直就是“證券交易委員會20—F表”、該表由外國駐美企業填制,美國證券法要求它們按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調節其本國公認會計準則的財務指標?!庇行┤藢?0—F表格本身是否向投資者提供了信息提出疑問,”要進一步研究的兩個相關問題是:調節中有多少是可預計的、以及預測在什么時候做?更籠統地說,在形式的一致性(各國會計準則之間的——致程度)和實質的一致性(各?笠鄧捎玫幕峒剖導淶囊恢魯潭?之間已劃出界線(vander丁a5,988)。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各國的準則不一致。例如在美國,對長期財產重新估價(高于成本)是被禁止的,但是澳大利亞卻提倡這種做法。準則制定者協調會計準則的目標就是為了消除這些不一致性。第二個原因是,會計準則允許存在各種選擇,而不同企業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大量的文獻資料介紹了英美國家的企業所作的各種會計政策選擇。第三個原因是,企業的實踐各不相同,因為有些企業無意中偏離準則,有些企業會故意偏離準則。有關出現偏離的頻率,為什么會發生偏離,以及它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們知之甚少。

2.市價法

股權市場是這樣一個地方,對股票的“基本”價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們(我們稱這些人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動易者(那些希望買賣股權米使自己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相當的人)聚在這里,根據自己的“期望報酬”買賣股票。在金融經濟學的語言中,投資者的保留價格,即他們愿意進行交易的價格,是他們按自己的主觀概率分布計算的股票未來報酬的現值。會計信息有助于發現證券的價格。這一說法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有關財務報告宗旨的陳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關會計信息與證券價格和報酬之間關系的大量文獻資料中最關鍵的。但是,由于采用歷史成本架構,財務報告的預洲性質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尤其是在美國。美國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價?!必攧諘嫓蕜t第2條要求也間接表明了上述約束,它規定研究與開發費用應在發生時就立即注銷。巧合的是,該項要求引起了公司購并會計中的創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確認并立即注銷“正在發生的研究與升發費用”,據稱是為了避免當時將此項費用資本化,而在以后像購入商譽那樣再記入費用帳。”歷史成本在其他國家約束力較弱,在那些國家,對某些資產的重新估價是允許的,甚至還受到鼓勵;較高的通脹率是可接受的現實?!背藲v史成本法,另一種方法?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雋誦磯嘌芯課侍狻T詮?5年時間里,對美國之外國家的會計慣例所作的研究發現,盡管有可能產生管理上的機會主義,長期資產的重新估價能使財務報表為股東提供更多的信息?!卑凑彰绹芾碚邔Y產價值重估的態度,這方面的文獻要增加。有關歷史成本與現時市場價值之間的差異,有兩個相關的研究問題,它們是:如何對它作最恰當的計量,如何對它作最恰當的報告。例如,是在財務報表中確認這種差異還是在腳注中進行披露P如果確認它,是應該通過收益確認,還是繞過‘收益,直接對業益作調整7“如同人們對金融工具是否應該按市場價值計量的爭論一樣、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將熱火朝天。32;年以前的財務會計準則第l33條是有關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業務的,它反映出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按其公允價值確認所有的衍生工具的決定是個困難的決策。同時。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表達了它的信念:“在解決所有的概念問題和計量問題時,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該按其公允價值計入財務報表?!?財務會計準則(FA5〕第133條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會計視力潛在的會計轉折點。除了按市場價值計值,用其他任何方法對用于風險管理的衍生工具進行估價很可能是毫?摶庖宓摹6搖⑷綣環矯婊謔屑鄯ǘ匝萇ぞ囈泄蘭郟硪環矯嬉燦悶淥椒?、壤D煩殺痙āざ醞ü萇ぞ囈蟹縵展芾淼幕咀什敫赫楹獻鞴蘭邸⒄庖蛔齜ㄊ竅嗷ッ艿摹?/P>

3。持續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價反映廠明天的現金流,來自投資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來境況的歷力就會越來越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證券分析人員正在給管理者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自己偏離目標時修正其利潤預測。分析人員自己已成為大量研究的課題,如:準確的預測取決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導致預測偏于樂觀;他們的激勵結構;在處理公升信息時的反應不充分、過分反應以及效益;他們公開哪些預測;以及他們選擇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所有這些是否也會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話,又是如何不同的,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續披露。我會參考澳大利亞立法的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1994年9月,澳大利亞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發生價格敏感事件,須立即通知澳大利亞證券交易委員會。這項旨在改進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效率的法規,只規定了極少幾個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續性披露”要求。B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項有關法規效力的研究(CA5AC,l996)從各種市場指標中尋找市場效率得到改進的證據,包括:有關價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頻繁;分析人員對利潤的預測變得更準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較少;股價反映新聞更為迅速:股票市場?拇蟆耙饌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閑U業降鬧ぞ菸寤ò嗣擰⒖贍芩親餮芯康氖奔浠固?,公藘艄来不及对新祬塞聡嵷毴作除Z浞值牡髡5撬塹淖楹戲椒?六個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獨立的標準)值得一提,因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場法規的經濟后果,如會計準則變化的后果時,也可能完全適用。當然,公司還有另一種互補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場得到信息。按照它們的信息系統,只要它們愿意,原則上大多數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場主要指標的最新數字,盡管不會按照年未財務報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來報告這些指標。將來也許會有實時報告,但是為什么現在沒有呢?是因為管理人員的訴訟風險嗎7是因為證券法太過僵硬嗎?是因為市場管理人員不顧實際情況,堅持所有投資者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信息嗎7還是因為公司考慮到信息的所有權成本而沒看到凈效益?幾乎沒有必要向會計從業者和審計人員指出開發出外部財務報告系統的含義,以及它們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研究問題。

4.前瞻性披露

與剛剛討論過的發展(持續性披露制度)相關的,而且是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財務報表更重視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視前瞻性披露的另一個原因是發達經濟的基礎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反映出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制造業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資產”在表外,因為只要費用一發生馬上就注銷了。3

3這一變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兩個變化,即財務報表更依賴市價法,以及更重視持續性披露。澳大利亞的購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預測的形式進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亞大多數首次公開招股書中也包含了前贍性披露。”自1997年以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已允許以收益罰市場主要比率和價格的敏感性這一形式進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亞公司的年度報告中也含有類似的披露。但是在他們可以更廣泛地用未來現金流貼現后的現值證實財務報表中的數額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還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因為作這樣披露的經理們面臨著訴訟風險?!翱梢越o予法律援助,對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據的披露,給予安全港規則,由原告承擔舉證的責任。在未來幾年中,前瞻性披露會提供很多研究機會。舉三個例子:從這樣的披露中出現的管理偏見的程度和性質;資本市場變量是否反映用貼現未來現金流估價的資產和負債在可靠性上的差異;補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會由于在年度報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時的信息,而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對投資者的相關性減弱。

5.風險管理與報告

這樣說可能太過簡單化:股權市場是投資者從事預期收益的交易場所,而衍生工具市場則是他們為收益的變化無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說,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場是因為在投資者對風險的評估和他們對風險的態度之間常常會不相稱。它們現在是金融風景中一個永恒的亮點、盡管人們在經歷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對沖”基金的活動后開始關注系統風險。3’衍生工具市場將繼續存在,因為衍生工具為管理利率和匯率的波動,管理股權和商品價格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工具,對有些企業來說,還是一種高效的工具。而且,盡管期權市場不必為期望報酬率的各種想法去交易:它們仍然會有發展前途、因為某些交易商認為它們比起基本市場來,更有成本效益(Manaster和Rendleman,1982)。人們對衍生工具會計一直是有爭議的。l993年,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把職工認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收益性支出時,熱鍋終于炸開了(Zeff,l997)。隨后,它又被迫放棄這一提議oALoody(1996)找到的證據表明,授予職工認股權對股東來說是值得的,而且股價確實反映出認股權的公允價值。對銀行使用衍生工具來管理其資產和負債暴露,還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證據表明,公允市價比傳統會計數字與銀行的股價與風險關系更密切。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劃入“對沖”:然后采用與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會計方法,對投資界來說,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否有用。

總之,衍生工具市場將進一步鼓勵引入市價法會計,為風險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目前,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會計研究來說,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機會看來是方興未艾。

六、對會計高等教育系統的啟示

有關今后幾十年時間內財務會計的研究機會,我已作了一些評論。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應該為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歸納幾點啟示。

一個經濟體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經濟利益的能力,除了許多其他事物外,取決于它的管理人員接受培訓的質量,取決于他們和資本提供者對自己所作的決策以及所取得的進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這些,又取決于會計界的力量,取決于教育體系如何為會計界提供服務。教育體系的畢業生終將塑造會計業的未來。就在身邊的組織紛紛向國際金融市場尋求至少部分解決其資本需求時,人們不禁為本地區對會計教育服務出現的需求之巨感到驚異。如果那些公司的會計與報告業務不能跟上國際投資界的需求,資本還是能提供的,但價格就要高許多,而為公民提供的凈利益就要相應地減少。因此,在“谷種”上,也就是說,在教育者身上多一點、早一點投資,就可以培養足夠多的專業人士,以滿足蓄勢已久的需求。對會計教育體系進行巨額投資,用于對教師和研究人員這樣的教育者的培訓,用于對教育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切是會得到真正的回報的。作正確的教育投資,自然需要會計教育者們的遠見卓識,但它同樣需要資深教育管理者們在考慮全局問題時做到深謀遠慮。恕我冒昧,我認為研究基礎設施中有兩個領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資,這樣的投資會有極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與金融市場相關會計問題研究相適應的集中的財務數據庫。研究這些問題的人員必須能夠得到大量有關金融市場交易的高質量的數據,以及那些有證券在市場上交易的機構的財務報告和其他報告。研究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員隨時使用,可能是在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第二是促進研究成果的發表。與此次會議有關的《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雜志的創刊,是一個極好的開端。地區性工作論文的電子出版物也許會是一種有用的補充。

篇7

一、引言

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是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由政府來提供和管理的一種公共產品或服務。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純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項目本身無法通過收費來進行市場化運作。此外,由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較長、項目本身的回報率不高、資本流動性差等特點,因此主要依靠政府財政直接或政府融資投資建設。近年來,城市化帶動了強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成為未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長沙市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長沙市二環工程作為長沙市總體規劃的道路網路骨架,對疏通市區交通、分離過境車輛、解決城區交通擁擠堵塞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沙二環線建設項目于1994年年初動工建設,至2006年年底竣工,歷時12年,總投資達70多個億,全長48.9公里,設跨江跨河大橋7座,互通式立交橋30座,高架橋6座,橋梁總面積86萬平方米。環線全路段覆蓋有給排水、電力、電信、煤氣等管網,其建設過程不僅是城市道路而且是各種城市管網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城市擴張的過程?,F有的融資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市政交通基礎設施的資金需求量。如何利用多種現代化的融資渠道為項目建設進行融資,一直以來都是關乎項目成敗的關鍵性問題。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創新型金融工具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將發揮有效的融資作用。

二、ABS: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融資的新途徑

(一)資產證券化(ABS)的含義及條件

ABS(Asset—BackedSecurities)))是以項目所屬的全部或部分資產為基礎,以該項目資產所能帶來的穩定的預期收益為保證,經過信用評級和增級,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來募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將流動性差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凈流量的資產,通過一定法律和融資結構安排,對資產中的風險和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將其轉變成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的證券據以融通資金的過程。這種融資方式是由原始權益人將其特定資產產生的、未來一定時期內穩定的可預期收入轉讓給特殊目的機構(SPV),由SPV將這部分可預期的收入證券化后,在國際或國內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由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隔斷了項目原始權益人自身的風險和項目資產未來現金收入的風險,使其清償債券本息的資金僅與項目資產的未來現金收入有關,加之由證券市場發行的債券由眾多的投資者購買,從而分散了投資風險。資產證券化應具備資產、制度和市場三方面基本條件。資產條件包括基礎資產必須能夠產生穩定可測的現金流,具有低違約率、低損失率的歷史紀錄,本息的償還能夠合理分攤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具有一定同質性和分散性,具有廣泛的地區分布等。制度條件主要是指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通過一系列交易過程實現的,交易過程是在現行的法律和規定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條件主要是指現階段的市場必須具備能夠履行職能的相關主體,如投資者、信用增級機構、評級機構、資產證券化產品有可以發行和交易的市場等。資產證券化實質是對證券化資產的風險與收益要素在發起人、發行人、信用擔保機構、投資者等主體之間進行分離與重組,保證證券化資產能產生預期穩定的現金流,并按時支付給投資者。資產證券化這種融資方式對基礎設施項目來說具有許多超越傳統融資方式的優越性。

(二)資產證券化的操作流程

資產證券化融資的首要任務是根據資產重組原理構建資產池。原始權益人(發起人)根據自身融資需求和現有金融資產情況,選擇在未來可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的資產作為基礎資產,匯集組成資產池。其次,根據項目融資的需要設立SPV。原始權益人把基礎資產真實出售給SPV,資產從資產負債表“資產”欄目中剝離,從而實現受托資產與發起機構破產風險的隔離,這是資產證券化融資的核心所在。原始權益人與新成立的SPV簽訂銷售合同或協議,將資產池中的部分資產出售給SPV。根據合同或協議的規定,如果原始權益人發生破產清算,被證券化的資產將不作為清算對象,從而用破產隔離的辦法實現證券化資產的“真實出售”。此外,為增加基礎資產的信用度,SPV必須對整個資產證券化交易進行信用增級,以提高所發行證券的信用級別。完成上述步驟后,特別目的機構聘請信用評級機構對將要發行的證券進行正式的發行評級,然后由證券承銷商負責向機構投資者發行證券,并將募集的資金用于項目建設或購買被證券化的金融資產。

三、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基本模式

(一)政府分期回購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回購是指由政府為某項基礎設施提供建設特許權,獲得建設特許權的投資方通過合同方式組建政府性項目開發建設公司,組織整個項目的融資與建設。在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驗收后,將所建項目移交政府。項目開發建設公司不能取得項目的經營權,一般通過政府分期回購的方式收回投資成本并獲取合理利潤。政府分期回購資產證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合同回購款的分期支付方式來創造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并將這部分現金流作為基礎資產,形成證券化的“資產池”。項目開發建設公司將其與政府簽訂的回購合同中的分期債權真實出售給SPV,從而獲得資金的快速回籠。而SPV將獲得的債權作為基礎資產發行債券,募集的資金用于收回購買投資方債權的成本,并在以后的債券存續期內,委托服務人或者管理人將政府每期回購的現金流支付給債券投資者,作為對債券投資者本息的償付。采用該模式可以緩解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同時,項目公司將其對政府的債權打包出售給SPV后,有利于將未來的回購資金轉化為即期的建設資金,也為其開展多個投資項目準備必要的建設資金。

(二)政府分期采購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采購是指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將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發包給非政府性的投資公司,并與投資公司簽訂分期政府采購合同。根據合同規定,政府承諾在一段時期內利用財政收入作為合同期內應付款的擔保,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將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款項撥付給非政府性的投資公司,投資公司因此獲取合同期限內對政府未來的分期流入的長期應收賬款債權。政府分期采購資產證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對政府采購資金在時間上的合理配置,產生出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構建“資產池”,從而達到對市政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融資的目的。其操作流程是投資公司將這些應收賬款出售給SPV(或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獲得必要的建設資金。在得到這些應收賬款的債權后,SPV就對“資產池”進行相應的資產組合、信用增級、風險控制等一系列證券化操作,最后在資本市場上出售不同風險和收益率的市政資產支持證券,從而達到證券化融資的目的。在合同期內,SPV將長期應收賬款的債權委托給服務人或受托管理人,由服務人或受托管理人接受政府的分期采購資金,并將收到的應收賬款作為已發行證券的本息償付,滿足證券投資者的預期收益。政府分期采購資產證券化模式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使得政府可以在短期內將有限的財政資金運用于多個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項目投資公司在建設初期就獲得了必要的建設資金,有利于市政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如期完成。四、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融資的構想

(一)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效應分析

近年來,長沙市政建設堅持以經營城市為手段,以市場融資為方向,探索多元化融資方式,創新城市經營機制,逐步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財政支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渠道,為新長沙的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此背景下,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融資應運而生。它將環線公司對政府的應收款債權資產打包,合理引入政府信用,在資本市場上發行以政府采購價款為支持的資產支持證券的過程。其核心在于引入政府信用,實現資金與資產的平衡,不增加政府的額外財政負擔,又不對項目開發建設公司的資產規模產生影響,充分引入機構投資者包括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一方面,機構投資者憑借其對本地政府信用水平及地方經濟狀況的最直接的了解,從而對資產證券化項目投資價值作出準確判斷,獲取投資收益。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不但可以為市政交通基礎設施籌集必需的建設資金,而且可以減輕政府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和商業銀行的信貸壓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間接降低城市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進而加快城市化進程。此外,政府采購應收款由于有政府信用做保障,現金流穩定,受市場影響小,體現了基礎設施資產的特征;由這一資產支持證券可在資本市場發行與交易,增強了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盤活了二環線建設項目的存量資產,為新建項目融通了低成本的建設資金?,F階段,長沙市市政建設正處于加速擴張階段,未來將具有很強的成長性,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成本與市政建設所能帶來的財政增量相比微乎其微。長沙市未來的市政建設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盡快開辟資產證券化等新融資渠道,對長沙市的經濟增長和長遠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篇8

Kenen(1983)指出貨幣國際化是指一種貨幣的使用超出國界,在發行國境外可以同時被本國居民或者非居民使用和持有。Chinn等(2005)認為國際化貨幣應該能夠給居民或者非居民提供價值儲藏、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的功能。人民幣現在已經逐漸開始成為金融的載體和計價貨幣,但是范圍仍然比較小。

人民幣國際化能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十分多的好處,高海紅和余永定(2010)認為主要為以下幾點:降低中國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推動跨境交易;有助于中國貨幣當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鑄幣稅;維持其外匯儲備的價值。這些好處都有利于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因此,如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顯得尤為重要,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和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起著十分重大的影響。通過文獻回顧發現,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條件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對現在已經高度國際化的貨幣,如美元、歐元和日元的國際化條件的定量研究較多,但是缺乏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影響條件的直接研究。

一、貨幣國際化程度的衡量

貨幣國際化程度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國際儲備貨幣份額、國際債券市場貨幣份額以及國際貿易中計價貨幣份額。由于版面問題,本部分只說明國際儲備貨幣份額。

Chinn和Franke(2008)認為影響國際儲備貨幣的因素是:出口和貿易額、國家的金融市場規模、貨幣價值穩定性和網絡經濟外部性。

Eichengreen(2005)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國家政策,經濟規模等因素是決定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主要原因。

Eichengreen和Mathieson(2000)認為國家選擇貨幣作為國際儲備收到匯率、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金融商業因素與自身發展因素影響。

二、人民幣國際化基本條件

為了下文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證分析,本章節將就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進行論述。

(一)經濟實力

貨幣國際化程度根本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貨幣是一國經濟國際化的體現,只有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夠為貨幣國際化打下好的基礎,以此承擔貨幣國際化的成本和抵御貨幣國際化的風險。

(二)國際貿易

一國的全球化的重要標志是一國的國際貿易情況。一國的全球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的進出口和對外投資,如果進出口及對外投資多,則證明參與全球化的水平高。另外,出口量大也可以反映出一國的生產效率高,擁有高的比較優勢。而高的對外投資則證明國家的資本充足。曹勇(2007)的是實證研究表明,一國在國際貿易中出口越多,出口時以本幣計價比重越高。

另一方面,結算幣種的選擇也會影響到一國的貨幣國際化。在貿易中,往往匯率比較穩定,貨幣發行國通脹比較低的貨幣比較受歡迎,因為這樣的貨幣匯率風險低。如果一國對外貿易十分活躍,直接使用本國貨幣作為結算工具可以降低匯率風險,如果貨幣幣值波動較大,會給買賣雙方帶來損失,人們不會選擇使用該貨幣作為結算工具。

(三)金融市場

1.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

金融市場主要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發達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有利于一國貨幣的流通,是本國貨幣國際化的基礎,并且能夠對利率提供保障機制。

貨幣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礎。良好的貨幣市場能夠保證利率走向市場化,而且完善的貨幣市場可以使資金在經濟主題中合理配置,使得資產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中合理流動。

資本市場對貨幣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資本市場的完善可以改變貨幣存量內部結構,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多種投資工具,有利于擴大本國貨幣在海外的使用。

因此,發達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2. 金融市場自由化程度

金融市場自由化是一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房的過程。如果一國對本國金融市場和外匯管制嚴格,會使得金融市場產生扭曲,導致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無效率,產生政府腐敗,使得資金的實際報酬率低于有形資產的報酬率,產生通貨膨脹。而當自由化程度高時,這些問題則不會產生,這樣才能使得一國的金融市場更加穩定,最終促進一國的貨幣國際化。

3. 匯率水平適當且匯率制度合理

匯率是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及其他因素的綜合反映,是一國宏觀經濟的重要變量。在開放的經濟中,匯率作為價格信號影響經濟的運行,并且與國際貿易息息相關。因此,當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時,在合理的匯率制度下,應當保持適當的匯率水平,只有穩定的匯率才能組織投機者沖擊,使得金融市場能夠有效地運行。

4. 網絡外部性

貨幣的網絡外部性意味著隨著某種貨幣的使用人數增加,會使得現有的使用者增加,使得該貨幣效用的提升,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形成良性循環。英國在失去海上霸權地位后仍然是國際的主導地位,這證明了貨幣國際化存在這網絡外部性,只有在1956年爆發蘇伊士運河危機時,英鎊大幅度貶值,此時美國故意拋售英鎊使其貶值15%,否決了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這才取代了英鎊,成為國際貨幣。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設計與數據來源

本文將從第三部分中的因素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進行實證分析,在Chinn和Frankel(2008)的模型上對中國的數據進行分析。

1. 樣本

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因此,本文數據盡量選取在此時間段之后。本文選取的數據樣本為2003-2012年的數據,數據的主要來源是IMF的COFER數據庫、WB的WDI數據庫和中國的國泰安CSMAR數據庫,另外,對于一國金融業的開放程度則選取了Chinn-Ito指標。

2. 變量與數據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選擇了資本賬戶開放程度指標(KAOPEN),該指標在Chinn-Ito官方網站中有公開;在貨幣穩定性方面,本文對于人民幣匯率才用了季度有效匯率指數的年度標準差,另外還采用了中國通貨膨脹率來衡量貨幣的穩定性。

(二)研究模型與假設

文章的研究模型如下:

Logshare=β1GDP_Ratio+β2Export_

atio+β3Stk_Ratio+β4Kaopen+β5Volatility+ β6Inflation+β7L_Logshare+ζ

本文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經濟實力、貿易程度、金融市場發展程度、金融市場開放性和網絡外部性與國際儲備貨幣份額呈正相關。

假設二:貨幣波動和通貨膨脹率與國際儲備貨幣份額呈負相關。

(三)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STATA 11對數據進行分析,首先通過散點圖的方法對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分析,再對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如果有的變量不顯著,則通過逐項排除得出顯著變量,最后進行一元回歸分析。

(四)散點圖分析

圖1分別是經濟實力、貿易程度以及貨幣慣性(網絡外部性)與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散點圖與線性回歸線。經濟實力、貿易程度以及貨幣慣性(網絡外部性)的線性擬合效果十分明顯,呈正相關關系。

(五)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與逐步回歸分析

根據模型,使用Stata 11 對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的結果如下(排除Kaopen,從散點圖中可以看出沒有線性相關關系)

表2為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只有貨幣慣性對于在多元回歸分析中是顯著的,在符號方面,除了GDP_Ratio衡量的國家經濟實力,其余都符合假設。但是,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與散點圖顯示的情況來看,這是有十分明顯的差別的,因此可以看出變量之間的自相關對多元線性回歸的結果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由于大多變量不顯著,本人使用逐步回歸法排除不顯著變量,但是無論如何逐步排除,變量系數仍然不顯著。

(六)一元回歸法

從散點圖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與其他自變量之間仍然有很強的線性關系,因此筆者對各自變量與因變量依次進行一元回歸?;貧w結果如表3所示。

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一國經濟實力、貿易程度、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以及貨幣慣性對一國的貨幣國際化的影響都是顯著的,而且符合假設。

四、結論

顏超等(2011)和莊永婷(2012)對通過對已國際化的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進行多元回歸得出回歸方程,莊永婷(2012)通過回歸方程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行預測。但是通過本文直接使用相關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時,發現中國的自變量在多元回歸下不能顯著地解釋因變量,原因是因為變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互影響,因此使用多元回歸的方程并不可以很好地對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行預測。

從散點圖和一元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以中國的經濟實力、貿易程度、金融市場的規模以及貨幣慣性作為單一自變量時是可以顯著解釋因變量的,并且與結論與原假設相符。

這次研究證明了對國外的貨幣國際化的條件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的情況,但是在單個因素方面基本與國際上的情況符合。

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只選用了國際儲備貨幣份額作為貨幣國際化的因變量,但是實際上國幣國際化的衡量指標可以是國際債券市場貨幣份額或者國際貿易中計價貨幣。

參考文獻:

[1]Chinn M, Frankel J. Why the Euro Will Rival the Dollar[J].International Finance,2008,(01).

[2]Chinn M, Frankel J A. 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M].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sustainability and adjust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

[3]Eichengreen B. Sterling's past, dollar's futur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reserve currency competit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5.

[4]Peter K. 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 Group of Thirty,Occasional Paper,1983(13).

[5]曹勇.國際貿易計價貨幣的選擇――兼論人民幣國際化[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06).

[6]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際經濟評論,2010(10).

篇9

在當前與未來的競爭中,相比中資銀行,特別是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這些外資銀行的主要經營和競爭優勢在于它們的混業經營,它們能夠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號稱“金融超市”。近年來,我國政府開始放寬銀行業的業務范圍,但與混業經營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其金融產品和服務仍集中在狹窄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上。

盡管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要遵守我國的法律,業務范圍不可能超過中資銀行,但這只是表面上的限制,這種限制并不能從根本上削弱其混業經營優勢,因為它們可以透過中國之外的分布于全球的經營機構來提供其它金融產品和服務。這種優勢在爭奪那些國際化經營和國際化融資的大型企業客戶時更為明顯,因為外資銀行更能滿足它們全球資金結算、全球融資、全球并購的需要。其實,這種優勢也會體現在對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客戶的爭奪上,因為它們能夠根據這些企業的需要量身定做一攬子金融服務。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外資銀行混業經營在爭奪高端個人客戶方面的優勢。高端個人客戶能夠承擔的風險大,要求的回報自然也高。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為了爭奪這部分客戶,也推出了眾多理財產品,試圖吸引或留住這些優質個人客戶。但是,一方面限于在境內投資的產品和渠道,不可能為客戶提供很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投資于國際金融市場時,由于人才不足、國際分支機構不發達,只能與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合作,利潤的大頭被它們拿去,也不能夠為客戶提供高收益。我國大約30多萬高端個人客戶成為外資銀行爭奪的目標對象,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資銀行局限于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不僅會受到外資銀行的擠壓,也會受到中國金融市場自身發展的擠壓。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直接融資的比重將會提高,勢必分流客戶,減少信貸需求。當前,中資銀行的收入主要來源是利差。中資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的貸款客戶集中在大中型企業。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企業的融資手段將趨向多元化,特別是大型企業和資信良好的中型企業,它們會更趨向于透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始于2005年5月的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基本結束,制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制度性因素已經消除,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更加顯著。據統計,2006年前11個月A股市場的首發融資規模就達到1112億元,考慮到增發等,全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規模將在2000億元左右。此外,我國政府愈加放寬了公司債、可轉債、短期融資等直接融資形式。這樣,一些優質企業客戶一定會轉向直接融資,從而降低對銀行信貸的需求。如果中資銀行在混業經營上不能邁出實質性步伐,在外資銀行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兩方面夾擊下,生存空間將大大惡化。

無論是從應對外資銀行競爭、還是從中國銀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中資銀行迫切需要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不是別的,正是混業經營。

中資銀行的混業經營:不僅需要形似,更需要神似

中資銀行的混業經營不僅是應對外資銀行競爭的需要,更是穩定盈利能力的需要。當前中資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和利潤點是利差收入。據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年報顯示,利差之外的收入只占經營收入的6.6%。其它中資銀行的情況大體如此,中國銀行的非利差較高,但也不超過20%。這種特別倚重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直接融資分流優質客戶外,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深化,存貸利差有縮小的可能。而對比外資銀行,它們的收入來源已經實現了多元化。例如,2005年度花旗集團的盈利來源于四大塊業務,分別為:全球消費金融業務53%,企業金融及投資銀行34%,全球財富管理業務6%,另類投資業務7%。同樣,美洲銀行2005年的盈利也主要來自四大塊業務,其中:全球消費者和小企業銀行業務43%,全球商業和金融服務業務28%,全球財富和投資管理業務14%,全球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業務11%,其它4%。盈利來源的高度多元化,能夠保證它們在即使市場狀況不佳時亦能獲得穩定的收益。

混業經營能否真正發揮各業務條線之間的協同效應,曾作為金融界的一個世界性難題而廣被討論,近年來學術上的爭論雖然少了,但是這個問題好像并沒有被完全解決,其中一個最好例證就是一些國際知名大型金融集團仍在不斷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有的甚至將幾年前并購進的新業務板塊又重新出售。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協同效應問題特別需要引起重視。也許,我國并不缺乏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中信、光大等旗下,不僅有商業銀行,還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從擁有的業務條線來說,絕不比歐美國家的大型金融集團少,但它們在客戶開發上的協同效應基本上沒有發揮出來。除了中信和光大外,我國幾家大型銀行在混業經營上也有了一些突破,具備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功能,例如保險、信托產品和基金銷售、部分投資銀行業務等,但在銀行內部這些業務往往各自為戰,相互割裂,一個客戶通過一個渠道很難獲得全面的金融服務,更不用提個性化服務了,協同效應基本上不存在。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例,2005年,主管部門批準了幾家銀行試點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但是從當前實際運行來看,作為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銀行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關系,除了股權關系外,在業務上與沒有股權關系的基金管

理公司并沒有什么不同,并沒有根本上改變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的不足。因此,中資銀行的混業經營不僅需要形似,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業務條線,更需要神似,要能夠真正發揮出混業經營所應有的協同效應。

目前,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如何充分發揮好現有資源的協同效用已經到了至關重要的時刻,絕不能等到在政策上完全允許混業經營后才來解決。

篇10

1引言

期貨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國際期貨市場自1848年在美國出現以來,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逐漸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貨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等。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對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和促進資本市場的開放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為企業風險管理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基本法律法規框架監管下、在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下、由四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貨公司組成的、由市場各主體參與的、能順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期貨市場體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擴大,我國期貨市場將進入一個質變式發展階段。本文就目前期貨市場的情況和發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機下的啟示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2期貨市場的由來及發展歷程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倫敦開設的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并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于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勒說過:“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不能缺少期貨市場的經濟體系”.沒有期貨市場的市場經濟,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的場所和工具。因此,一個健全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離不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最早萌芽于歐洲,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這種買賣是由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生產經營者和承受價格風險而獲利的風險投資者參加的,在交易所內依法公平競爭而進行的,并且有保證金制度為保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期貨市場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3金融危機中期貨市場角色分析

期貨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不完善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對沖或轉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時也具有高風險的特質。這次金融危機原因之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他通過“蝴蝶效應”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共振,其影響還在擴散和深化中。這場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現代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擴大了金融風險,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機。次貸危機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被發現得很晚,這是因為新的金融產品已經達到了相關機構風險評估的極限。一些評估機構對于新的、復雜的金融產品沒有經驗,它們不知道該怎么辦。由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不亞于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對這場危機進行反思,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現代金融創新的“雙刃劍效應”。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創新背后所隱藏的錯綜復雜的各種風險因素不容忽視。因此,在金融創新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如何有效地監管金融市場已經成為嚴峻的課題。

4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反思我國期貨市場發展

4.1加強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市場制度的穩定性。二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四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上述四個條件的形成和確立,首先取決于對風險處理的能力。如果市場本身缺乏風險管理體系,顯然談不上市場的穩定性,市場不穩定,就難以正常有序的運作,市場公正性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保障不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市場就會風險不斷,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4.2期貨市場應實行法制化管理,用發展的思維統領監管工作

2003年以來,僅僅北京地區先后出臺《期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指導意見》、《公司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指導意見》等,充分兼顧了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深受北京地區期貨業歡迎。

4.3走穩健發展之路

我們看到,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推進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和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監管部門的角色定位,更新監管理念和改進監管方式,加強了期貨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強化了期貨業協會的自律機制,為期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次金融風暴下,我國期貨市場之所以運行正常,是有許多期貨市場發展和監管的經驗值得全球借鑒,比如我國期貨公司防火墻的設計更為堅固、我國對衍生品的推出更為謹慎、我國期貨市場在對外開放問題上采取的逐步漸進策略。相信在中國證監會的熱心服務和正確監管下,期貨市場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李啟亞.金融衍生產品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經濟研究》.2002年第2期

篇11

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是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由政府來提供和管理的一種公共產品或服務。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純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項目本身無法通過收費來進行市場化運作。此外,由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較長、項目本身的回報率不高、資本流動性差等特點,因此主要依靠政府財政直接或政府融資投資建設。近年來,城市化帶動了強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成為未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長沙市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長沙市二環工程作為長沙市總體規劃的道路網路骨架,對疏通市區交通、分離過境車輛、解決城區交通擁擠堵塞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沙二環線建設項目于1994年年初動工建設,至2006年年底竣工,歷時12年,總投資達70多個億,全長48.9公里,設跨江跨河大橋7座,互通式立交橋30座,高架橋6座,橋梁總面積86萬平方米。環線全路段覆蓋有給排水、電力、電信、煤氣等管網,其建設過程不僅是城市道路而且是各種城市管網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城市擴張的過程?,F有的融資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市政交通基礎設施的資金需求量。如何利用多種現代化的融資渠道為項目建設進行融資,一直以來都是關乎項目成敗的關鍵性問題。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創新型金融工具在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將發揮有效的融資作用。

二、ABS: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融資的新途徑

(一)資產證券化(ABS)的含義及條件

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 ) )是以項目所屬的全部或部分資產為基礎,以該項目資產所能帶來的穩定的預期收益為保證,經過信用評級和增級,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來募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將流動性差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凈流量的資產, 通過一定法律和融資結構安排,對資產中的風險和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將其轉變成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的證券據以融通資金的過程。這種融資方式是由原始權益人將其特定資產產生的、未來一定時期內穩定的可預期收入轉讓給特殊目的機構(SPV),由SPV將這部分可預期的收入證券化后, 在國際或國內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由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隔斷了項目原始權益人自身的風險和項目資產未來現金收入的風險, 使其清償債券本息的資金僅與項目資產的未來現金收入有關,加之由證券市場發行的債券由眾多的投資者購買,從而分散了投資風險。資產證券化應具備資產、制度和市場三方面基本條件。資產條件包括基礎資產必須能夠產生穩定可測的現金流,具有低違約率、低損失率的歷史紀錄,本息的償還能夠合理分攤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具有一定同質性和分散性,具有廣泛的地區分布等。制度條件主要是指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通過一系列交易過程實現的,交易過程是在現行的法律和規定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條件主要是指現階段的市場必須具備能夠履行職能的相關主體,如投資者、信用增級機構、評級機構、資產證券化產品有可以發行和交易的市場等。資產證券化實質是對證券化資產的風險與收益要素在發起人、發行人、信用擔保機構、投資者等主體之間進行分離與重組,保證證券化資產能產生預期穩定的現金流,并按時支付給投資者。資產證券化這種融資方式對基礎設施項目來說具有許多超越傳統融資方式的優越性。

(二)資產證券化的操作流程

資產證券化融資的首要任務是根據資產重組原理構建資產池。原始權益人(發起人)根據自身融資需求和現有金融資產情況,選擇在未來可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的資產作為基礎資產,匯集組成資產池。其次,根據項目融資的需要設立SPV。原始權益人把基礎資產真實出售給SPV,資產從資產負債表“資產”欄目中剝離,從而實現受托資產與發起機構破產風險的隔離,這是資產證券化融資的核心所在。原始權益人與新成立的SPV簽訂銷售合同或協議,將資產池中的部分資產出售給SPV。根據合同或協議的規定,如果原始權益人發生破產清算,被證券化的資產將不作為清算對象,從而用破產隔離的辦法實現證券化資產的“真實出售”。此外,為增加基礎資產的信用度,SPV必須對整個資產證券化交易進行信用增級,以提高所發行證券的信用級別。完成上述步驟后,特別目的機構聘請信用評級機構對將要發行的證券進行正式的發行評級,然后由證券承銷商負責向機構投資者發行證券,并將募集的資金用于項目建設或購買被證券化的金融資產。

三、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基本模式

(一)政府分期回購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回購是指由政府為某項基礎設施提供建設特許權,獲得建設特許權的投資方通過合同方式組建政府性項目開發建設公司,組織整個項目的融資與建設。在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驗收后,將所建項目移交政府。項目開發建設公司不能取得項目的經營權,一般通過政府分期回購的方式收回投資成本并獲取合理利潤。政府分期回購資產證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合同回購款的分期支付方式來創造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并將這部分現金流作為基礎資產,形成證券化的“資產池”。項目開發建設公司將其與政府簽訂的回購合同中的分期債權真實出售給SPV,從而獲得資金的快速回籠。而 SPV 將獲得的債權作為基礎資產發行債券,募集的資金用于收回購買投資方債權的成本,并在以后的債券存續期內,委托服務人或者管理人將政府每期回購的現金流支付給債券投資者,作為對債券投資者本息的償付。采用該模式可以緩解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同時,項目公司將其對政府的債權打包出售給SPV后,有利于將未來的回購資金轉化為即期的建設資金,也為其開展多個投資項目準備必要的建設資金。

(二)政府分期采購的資產證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采購是指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將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發包給非政府性的投資公司,并與投資公司簽訂分期政府采購合同。根據合同規定,政府承諾在一段時期內利用財政收入作為合同期內應付款的擔保,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將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款項撥付給非政府性的投資公司,投資公司因此獲取合同期限內對政府未來的分期流入的長期應收賬款債權。政府分期采購資產證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對政府采購資金在時間上的合理配置,產生出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構建“資產池”,從而達到對市政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融資的目的。其操作流程是投資公司將這些應收賬款出售給SPV(或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獲得必要的建設資金。在得到這些應收賬款的債權后,SPV就對“資產池”進行相應的資產組合、信用增級、風險控制等一系列證券化操作,最后在資本市場上出售不同風險和收益率的市政資產支持證券,從而達到證券化融資的目的。在合同期內,SPV將長期應收賬款的債權委托給服務人或受托管理人,由服務人或受托管理人接受政府的分期采購資金,并將收到的應收賬款作為已發行證券的本息償付,滿足證券投資者的預期收益。政府分期采購資產證券化模式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使得政府可以在短期內將有限的財政資金運用于多個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項目投資公司在建設初期就獲得了必要的建設資金,有利于市政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如期完成。

四、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融資的構想

(一)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效應分析

近年來,長沙市政建設堅持以經營城市為手段,以市場融資為方向,探索多元化融資方式,創新城市經營機制,逐步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財政支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渠道,為新長沙的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此背景下,長沙市二環線資產證券化融資應運而生。它將環線公司對政府的應收款債權資產打包,合理引入政府信用,在資本市場上發行以政府采購價款為支持的資產支持證券的過程。其核心在于引入政府信用,實現資金與資產的平衡,不增加政府的額外財政負擔,又不對項目開發建設公司的資產規模產生影響,充分引入機構投資者包括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一方面,機構投資者憑借其對本地政府信用水平及地方經濟狀況的最直接的了解,從而對資產證券化項目投資價值作出準確判斷,獲取投資收益。市政交通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不但可以為市政交通基礎設施籌集必需的建設資金,而且可以減輕政府財政的即期支付壓力和商業銀行的信貸壓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間接降低城市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進而加快城市化進程。此外,政府采購應收款由于有政府信用做保障,現金流穩定,受市場影響小,體現了基礎設施資產的特征;由這一資產支持證券可在資本市場發行與交易,增強了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盤活了二環線建設項目的存量資產,為新建項目融通了低成本的建設資金?,F階段,長沙市市政建設正處于加速擴張階段,未來將具有很強的成長性,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成本與市政建設所能帶來的財政增量相比微乎其微。長沙市未來的市政建設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盡快開辟資產證券化等新融資渠道,對長沙市的經濟增長和長遠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政府分期回購模式在二環線資產證券化的運用

由于長沙市二環線項目屬于公共產品的投資,不能像三環線項目通過收費回收投資。該項目的融資與建設主體為長沙市政府授權的環線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由于環線公司屬于國有獨資公司,且二環線主體項目已于2006年年底竣工,其資產證券化適宜采用政府分期回購模式。環線公司擬將作為二環線項目的原始權益人(發起人),長沙市政府在取得長沙市人大對于項目采購資金支出的核準的基礎上,與發起人簽署政府采購合同采購已完工的二環線約定項目,市政府在未來若干年之內分年度支付購買二環線項目的財政采購資金,形成穩定的現金流。隨后,發起人將政府采購應收款“真實出售”給由證券公司設立并管理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相當于SPV)。將政府采購應收款作為基礎資產,形成長沙市二環項目專項管理計劃,以該基礎資產為支持發行受益憑證募集資金,對擬發行的受益憑證進行信用評級、信用增級、流通性支持、憑證承銷上市等工作。受益憑證的信用初始評級和跟蹤評級都需要聘請信用評級機構,而信用增級則需要銀行、保險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擔保,憑證的承銷發行則需要證券公司的參與。依據政府采購合同,由長沙市政府提供的政府采購資金則證券公司委托商業銀行等托管機構設立專戶保管,獨立于計劃管理人的資產,并由該托管機構監管該賬戶資產的使用。憑證持有人在一級市場認購憑證后,可以進入二級市場進行交易,由專門的登記結算機構負責辦理受益憑證的登記結算業務并發放投資收益。證券公司以該專項管理計劃募集的資金來購買政府采購應收款。具體操作流程圖如下圖1:

長沙市二環線項目建設是湖南省的重點工程,為了促使二環線資產證券化工作的順利推進,應構建優秀的資產證券化融資團隊,作好部分工程資產在環線指揮部與環線公司之間的無償劃轉工作,保持與律師事務所、證券公司、資產評估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有效溝通。二環線資產證券化將有效引入地方政府信用,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盤活存量非經營性基礎設施資產,促使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開創湖南省市政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夏江敬.基建項目資產證券化風險與控制[J].研究理論與實踐,2007(6).

篇12

在沒有現成的英文法律詞語與之對應下,應如何英譯“金融法”這一概念?對此,我國金融法學界并沒有達成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金融法”翻譯為FinanceLaw。如,朱崇實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金融法教程》(第二版),將書名譯為ACourseinFinanceLaw;強力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金融法》,直接譯為FinanceLaw;另一種翻譯是Fi-nancialLaw。例如,朱大旗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的《金融法》,在英文目錄中使用了FinancialLaw;劉次邦、鄭曙光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聯合出版的《金融法》,使用的也是FinancialLaw;在我國臺灣地區,一般也用FinancialLaw。

筆者認為,應當遵循如下方法:

1.金融法是隨著金融活動而產生的,從最初的習慣,到后來的銀行法,到現代的金融法,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因此,傳統上的金融法,就是指銀行法,所以有時候用bankinglaw來指稱金融法是恰當的。

2.當金融法是指包括銀行法、票據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基金法等在內的自成一類規范或“一個法群”(abodyoflaw)時,應使用finan-ciallaw的翻譯方法。這可以從“金融(finance)”一詞的中英文詞源進行分析。

3.時至今日,在世界范圍內銀行仍是金融體系的核心,銀行法是金融法的基本法,所以當“金融法”主要是指銀行法時,可以翻譯為bankinglaw;但當“金融法”作為廣義的金融類法律使用時,必須使用FinancialLaw。

4.關于我國金融法規體系中幾個部門法的翻譯,基本上不存在分歧,分別是:銀行法bankinglaw,證券法securitieslaw,保險法insurancelaw,信托法trustlaw,票據法negotiableinstrumentslaw,等等。

5.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籠統使用“金融法”這個名詞并不多見;而是在不同的場合分別直接使用bankinglaw,secur-itieslaw,insurancelaw等,或者從金融機構角度講“銀行與金融機構法”(bankingandfinancialinsti-tutionslaw)、金融監管(financialregulation),以及金融服務(貿易)法,即lawoftradeinfinancialservices或者financialservicesact等。

(二)關于英文finance的理解、應用與翻譯finance是個多義詞,在法律翻譯實踐中,在對其理解、使用與翻譯常引起歧義。

1.現在各種工具書中都把“金融”與英語fi-nance對應,但作為經濟范疇加以研究時,二者并不完全等同。以英文注解中文的金融,用fi-nance;以中文注解英文的finance,也用金融。

(1)“金融”在中國并非古已有之。古文字中有“金”,有“融”,但未見“金融”連在一起?!犊滴踝值洹芳捌渲暗墓ぞ邥鶡o“金”“融”連用的詞。中國最早列入“金融”條目的工具書是:1915年初版的《辭源》和1937年開始刊行的《辭?!贰!掇o源》金融條的釋文是:“今謂金錢之融通狀態曰金融,舊稱銀根。各種銀行、票號、錢莊,曰金融機構……”?!掇o海》1936年版金融條的釋文是“謂資金融通之形態也,舊稱銀根”[2]。

(2)《企鵝經濟學詞典》對Finance的解釋是:“Finance.Theprovisionofmoneywhenandwhererequired.Financemaybeshort-term(usuallyuptooneyear),medium-term(usuallyoveroneyearanduptofivetosevenyears)andlong-term.Fi-nancemayberequiredforconsumptionorforinvest-men.tForthelatterwhenprovideditbecomescap-ita.l”[3]

2.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

對Finance的解釋,我們認為,Finance作為名詞包括以下三個義項:

(1)finance(forsth.):moneyusedtorunabusiness,anactivityoraprojec;t資金,經費。例如:Financeforeducationcomesfromtaxpayers.教育經費來自納稅人。

(2)finance:theactivityofmanagingmoney,especiallybyagovernmentorcommercialorganiza-tion;財政,金融,財務。例如:theMinisterofFi-nance財政部長;thefinancedirector/department財務主任/財務科;adiplomainbankingandfinance銀行學與金融學文憑。

(3)finances:themoneyavailabletoaperson,anorganizationoracountry;thewaythismoneyismanaged;(個人、組織、國家的)財力,財源,財務管理。例如:government/public/personalfinances政府/公共/個人財力;It’sabouttimeyousortedoutyourfinances.現在是你整頓財務狀況的時候了;Movinghouseputaseverestrainonourfi-nances.搬家使我們的經濟十分緊張。

二、“金融集團”及相關法律術語的翻譯和使用

在英文中,集團有兩種表達方法,即group和conglomerate。但是,關于“金融集團”,既有用fi-nancialgroup的,又有用financialconglomerate的。到底哪個更好呢?

(一)權威工具書對group和conglomerate的解釋

1.group的含義:《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關于的group的解釋有3項,其中第2項解釋是:group(business商),即anumberofcompaniesthatareownedbythesamepersonororganization集團。在有關的法律專業詞典中,沒有關于group作為集團含義的解釋,或者干脆沒有group這個詞條;想來,也許是詞典編撰者認為group作為集團的含義是清楚的、確定的,根本不需要另做解釋。

2.conglomerate的含義:《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關于的conglomerate的解釋有3項,其中第1項解釋是:conglomerate(business商),即alargecompanyformedbyjoiningtogetherdifferentfirms聯合大公司,企業集團[4]。最新版《布萊克法律辭典》將conglomerate解釋為acorporationthatownsunrelatedenterprisesinawidevarietyofindus-tries[5];《元照英美法詞典》對其解釋是,“聯合大企業;集團公司”,指跨行業、多元化經營的大公司,通常由一單一法人實體控制[6]。

(二)各國金融立法實踐對group和conglom-erate的使用及分析

1.在法律實務和翻譯實踐中,有人傾向于使用group來指稱金融集團,并建議用group來替代conglomerate。因為,在經濟學中,conglomerate這個術語是與企業集團(industrialconglomerate)相關聯的,給人的感覺是諸多并無實際聯系的事物所形成的一種無組織的框架;而且,這一表述方式目前在德國也還不為人所知。

2.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若干重要國際組織特別是歐盟和聯合論壇,在有法律關文件中更多地使用了conglomerate。如,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業監管者組織及國際保險業監管者組織三方組成的聯合論壇,于1999年的關于金融企業集團監管的最終文件中,使用了con-glomerate。歐盟在其2001年4月26日的金融企業集團補充監管指令建議案中,使用的也是這個詞。

3.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group和con-glomerate兩個詞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從近幾年的法律實踐和習慣出發,應該使用conglomerate。而且,在一般地指金融集團時,我們仍然可以使用group;但是在正式的、規范的、書面的場合,以使用conglomerate為宜。

三、“證券法”及相關法律英語術語的翻譯

(一)證券(securities)[7]股票(stocks)的比較分析

1.股票是證券的一種。一提起“證券(securi-ties)”,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股票(stocks)”。股票當然屬于證券,但它只是證券的一個品種。在美國,“股票”也被明確包含在其1933年《證券法》第2節(a)(1)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第3(10)條中對“證券”定義之中。我國2006年《證券法》規定,其所調整和規定的證券范圍是資本證券(investmentsecurities),包括股票、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等[8]。而且,我國上海、深圳證交所依法上市交易品種,也主要是這三個證券品種。

2.證券交易所一般翻譯為“股票交易所”。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把“證券交易所”稱為“stockexchange”,也就是“股票交易所”。比如,紐約證券交易所是NewYorkStockExchange,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是StockExchangeofSingapore。只有極少數國家或地區將證交所稱為“securitiesexchange”,如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證交所英文名字是JSESecuritiesExchange。但是,在stockexchange中,買賣交易的不僅僅是stock,而是包括stock在內的各種securities;很多情況下,還包括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和外匯期貨在內的金融期貨(financialfutures),以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financialderivatives)的交易。

(二)證券(securities)、股份(share)與股票(stock)詞義與用法辨析

1.關于securities一詞,如前所述,其含義廣泛,它是“證券,有價證券”,指代表對公司或政府的股東權或債權的股票、債券、票據、可轉換債券、認股權證或其他文件[9]。因此,在范圍上,securi-ties包括了share和stock。

2.關于share和stock,它們都有股份和股票的意思,只是前者主要是英國英語的用法,而后者主要是美國英語的用法。因此,在英國英語中,普通股和優先股分別是ordinaryshares和preferenceshares;而在美語中,普通股和優先股則分別是commonstock和preference(preferred)stock[10]。同時,美語stock還有“股本”即“企業的股份總額”的含義,所以有時用ashare(shares)ofstock來表達具體數量的股份、股票。比如,Thestockisin1000shares.全部股份分為一千股。

3.equity與equities的含義與用法。equity的一般含義是股權、所有者權益,其單數形式equi-ty,是指(公司的)股本、所有者權益、資產凈值,即thevalueofacompany’sshares;thevalueofapropertyafterallchargesanddebtshavebeenpaid;而其復數形式equities,則有“(公司的)普通股”之義,即sharesinacompanywhichdonotpayafixedamountofinterest。其常用搭配有:(1)equitysecurities(shares,stock),意思都是“股本證券”,具體的翻譯應該根據上下文語言環境進行分析、確定。(2)equityfi-nancing,即募股融資或股權融資,指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的做法,相對于通過發行債券或借貸以籌集資金的“債務融資”(debtfinancing)。(3)stockholder’sequity,意指股東權益,股東產權,股東股本。其他詞組還有equitycapital權益資本,equityearnings股權投資贏利,equityincome股本收入,equityinvestment股權投資,equitymort-gage股本抵押,equitynotes股本債券[11]。

(三)證券法與證券監管機構的英文翻譯

1.世界各國的證券法,一般都稱為securitieslaw或securitiesact。比如,我國的證券法,譯成英文應該是TheSecurities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在美國,既有證券法,又有證券交易法,分別是SecuritiesActof1933和SecuritiesExchangeActof1934。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都大致如此。

篇13

“會計國際化”是一個泛意詞,它的原意不過是指:會計實務從一國的范圍內跨越國界而走向國際;這當然也導致對會計實務和理論的研究在視野上超越國界而放眼于世界。然而,直至20世紀70年代,在跨國公司向東道國投資或在國際經濟合作中面對的,卻是各國相當凸顯的會計差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會計的開拓和發展,是從國別會計的比較研究開始的。當時對跨國公司的經理人員就曾明確提出,要求他們必須具備駕馭多種會計準則和多種貨幣計量的能力。在60年代,許多會計學家對國際會計的理解,基本上屬于“多國會計觀”,較典型的如Kollarich和Mahon對國際會計所下的定義:“國際會計是對所有國家的會計原則、方法和準則進行研究和分析?!北蛔u為國際會計大師的Mueller也認為:國際會計闡述的是不同國家會計之間的相互關系。

與此同時,一些有遠見的國際會計學者,卻發紓了對開拓國際會計研究的熱忱、抱負和較高的期望,如Jenninp在1962年就認為,要有一套在國際上公認的會計和審計準則,作為使國際會計和審計實務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棕要步驟。Zimmennan也指出,“國際會計是最高層次的會計抽象,其目的在于打破國界,發展世界性的會計理論,并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會計(實務)中加以應用”。遺憾的是,上述“多國會計觀”和“全球會計觀”,一方務實卻缺乏遠見,一方更多是一種冀求而不去設想如何做起,這也許是新興學科在創始階段難以避免的過程。可以說,這一時期,兩種學派的分野是“會計國際化”和“會計國別化”,“協調化”的概念還不明確。

由此引出了較深層次的“會計國際化”和“會計國家化”之爭。持會計國家化觀點的學者和會計界人士認為,會計是與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背景等密切聯系的,會計的國家特色是無法磨滅的;持會計國際化觀點的學者和會計界人士則認為,會計是一種“國際商業語言”,會計無國界,不應保持國家特色,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應該通過多方努力,減少直至消滅國別差異。這兩種觀點之爭,是有益的。引發出“存異求同”的協調概念。無論是主張“國家化”還是“國際化”的學者,都從環境因素對會計的影響人手,研究“存異”的依據和“求同”的途徑,結果卻使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找到了“嵌人”點。要言之,主張“國際化”的學者認可了不同的環境因素組合,形成了各國不同的會計,在環境因素沒有轉變之前,各國的會計是很難趨同的,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則是促使各國環境因素趨同的強大動力;而主張“國家化”的學者則認同了國際商貿活動把會計向世界傳播的歷史事實,特別是中世紀以來主要的殖民帝國家把它們的商貿活動和會計拓展和傳播到殖民地及勢力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的史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發達國家為母國的跨國公司向世界各地“進軍”,也在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滲透;各國的資本市場向國際開放,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國際流動。正是這種國際環境的變化,促使研究國別會計的學者把視野擴大到對各國會計實務體系的全球性比較和分類研究,并歸納出若干有代表性的“會計模式”,20世紀70年代這種研究亟盛一時(常勛,2003),就是佐證。不同會計模式凸顯了它們的“異”,同一會計模式又凸顯出其“同”,但在內部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異”。隨著環境因素的演變,“同”與“異”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是互有消長變化的。在70年代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的推動這種“存異求同”的各種性質的國際組織,正是順應歷史潮流,順應客觀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些組織也不斷地發揮了它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會計(的)國際協調化”概念才正式在國際論壇上亮相,其時間比“會計國際化”概念要滯后得多,可見它們并不是同義詞;可以這樣看,會計的“國際協調化”概念源于“國際化”概念,后來,則甚至以“協調化”來描繪“國際化”了;至于為什么較多地使用“國際(的)會計協調化”(internationalaccountingharmonization)這個詞而少用“會計(的)國際協調化”(internationalharmonizationofaccounting)這個詞,也許只是個習慣冋題,沒有必要加以深究了。

二、國際會計協調化

    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概念,迄今還沒有嚴謹的定義,協調化與標準化、統一性、可比性被認為是相關但不同的概念,當前的發展趨向又如何呢?

縱觀20世紀70至80年代主要的國際會計著作中對國際會計協調化所下的定義,?可以歸納出兩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首先,協調是指限制、縮小和減少會計差異的舉措;其次是協調的過程觀,即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把它簡略地表述為“存異求同”的過程。至于協調的結果或目的,有的學者提出要“形成一套嚴密的可接受的標準和慣例”(Aipan和Radebaugh),有的學者提出要增加會計慣例或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如Nobes和Parker,Choi、Frost和Meek),這里就導出了與協調化相關的標準化和可比性概念。而Samuels和Piper則指出:“可比性、標準化或統一性與協調化是不同的概念。”有必要探究這四個概念間的關聯和區別。

人們在習慣上會交替地使用“標準化”和“協調化”這兩個概念。協調的結果就是要導致通用的規范化的標準或準則,制定國際會計準則就是最好的例證。然而,標準化常常意味著要求執行嚴密的、備選范圍很小的規定和方法,其極限正是在所有情況下執行單一的規定或方法,所以“標準化”又往往與“統一性”連在一起。在當時的國際環境條件下,要把國別差異限止和縮小到什么樣的水平,才達到標準化的要求,還是很難界定的,更不用說“統一性”了。而使用“協調化”這個概念,則富有彈性和開放性,它只是一個調節國別差異的過程,但隨著協調化的進展,國別差異將不斷縮小,甚至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消失。因此也可以說,“協調化”是實現“標準化”乃至“統一性”的進程。

會計慣例或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比性”,是比“協調化”更明確的概念,只要財務報表的使用者能在不致導向錯誤決策的前提下分析和利用這些信息,這些信息就是可比的??杀刃栽试S一定限度的差異存在,只是要求對這些差異進行適當的調節而使信息可比,因此,信息的可比性常用來說明會計協調化。反過來說,會計協調化的結果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對國際會計協調化的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國際財務報告的可比性,這正是國際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所要求的。

根據以上的評述,可以認定,在當時,標準化、統一性和可比性與協調化是不同的但相關的概念。這種論斷不是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協調化的概念之所以富有彈性,正是因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國際環境條件下,協調化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回顧過去30年間國際會計準則的開發過程,將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初期,在其《前言》中就表明了它的立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準則“不能取代各國規范財務報表的國內規定”,當時提出的準則制定的三原則為:1.制定的只是“有助于提高跨國公司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可比性”的“基本的準則”;2.要“根據各國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把統一性、靈活性恰當地結合起來”;3.“內容要力求簡短、正確、不復雜、可以適用于各種情況”。

根據這樣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國際會計準則,不可避免地只是把主要國家(特別是美、英)的會計準則“兼容并包”,只作些原則規定或規定了多種備選會計方法,徒有“協調”之名,而無“協調”之實。但這卻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面對當時各國的會計差異凸顯,所在國資本市場尚在向國際開放,國際貨幣市場尚待發展,而跨國公司關注的更多是母國和東道國的國別會計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不得不采取的“務實之舉”。

作者一向贊譽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采取的順應潮流、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調整它的立場和政策,不斷提高國際會計準則的權威性的策略。針對國際會計界對初期的準則的批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啟動了它的“可比性與改進計劃”,于1995年1月完成了對列人改進計劃的10個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工作;接著,又在1995年與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簽訂了關于“使國際會計準則形成一個會計準則核心體系”的協作計劃,并于1998年底完成,IOSCO已于2000年5月正式宣布通過了對30份2000年準則連同11份解釋公告的評審,并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推薦使用。在這段期間,國際會計準則所體現的國際協調作用顯然不能與初期相提并論,人們對國際會計協調化的理解,也顯然不同于初期。這也正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不斷壯大,公司的跨國籌資、融資、投資活動的不斷發展及跨國合并浪潮的興起,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和國際經濟、文化合作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化和擴大,以及致力于國際會計協調化的各種國際組織的努力及其成果等促成的。

引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92年《章程》中對其目標的表述,可以看到,當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希望通過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實現相似的交易事項在全球范圍內應作出相似的會計處理”,也就是巳經把建立“全球會計”作為工作的方向了,但《章程》中對所確立的兩項目標,只是提出要“推動這些準則在世界范圍內的接受和遵循”;要“為改進和協調有關財務報表列報的法規、會計準則和程序,廣泛地開展工作”。這兩項目標在當時還只是個期望值,只是指明方向的指路標而已。然而,到了世紀之交,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根據“重塑未來”計劃,完成了結構性的全面重組。在新的體制下,重組后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于2001年1月1日啟用的新《章程》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于2002年4月的改寫了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言》中,③又重新表述了IASC的目標:1.要制定一套高質量、可理解和可實施的全球性會計準則”,“以幫助世界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其他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2.促使這些會計準則得到使用和嚴格的運用;3.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IAS)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趨同,并得到高質量的解決。這三項目標已成為新IASC當前的行動綱領了。

以上的簡括評述向我們展示:“協調化”已經開始體現為準則化(標準化),國際會計協調化的列車將通過國際準則的制定、和實施而駛向目的地,“協調化”基本上可以與“標準化”(“準則化”)劃上等號,在新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章程》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言》中,巳明確地提出要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這樣的快速發展趨向,也許是國際會計學者們在20世紀80年代尚未意料到的。

三、國際會計協調化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前者是國際財務報告的趨同化,這實際上已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現實需要;后者是國際準則與各國會計準則的趨同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重組對此創建了可望實現的機制。

國際財務報告(跨國財務報告)的編報者和使用者,主要是國際資本市場(和國際貨幣市場)的參與者,即籌(融)資者和投資者。一套根據公認的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實施效力的國際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將有利于向國際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提供據以進行經濟決策的可比信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現在已把這種“可比性”提高到國際財務報告的“趨同化”,“趨同化”是近期才被廣泛運用的、標志著“高度可比”的概念,它已經是全球化的國際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順利運作的現實需要,是跨國投資者和籌(融)資者的共同需求,是在近期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但在當前各國的會計實務存在差異的情況下,這樣的國際財務報告與國內使用(比如說在國內資本市場籌資)的財務報告還不可能是一致的,至少是需要在國內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才能編成的。因此,如果能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高質量趨同”,就可以逐步減少在國內財務報告的基礎上調整改編的工作量,但要實現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化,畢竟需要一個(也許為期還不很短的)過程,目前還應該肯定這只是協調化的遠期目標。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全面重組,創建了一個可望實現國際準則與國家準則趨同化的機制:

1. 重組后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而采取了與各國準則制定機構合作的策略,把協調工作啟動于準則制定的過程之中,而不再是在準則制定之后。④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進行準則的規劃和制定工作時,會將具體的研究或其他工作委派給國家準則機構或其他組織,特別是與美、英、加、澳、德、法、日等7國的準則制定機構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專職成員中有7名負有與相應國家準則制定機構正式聯絡的責任。這種實質性的合作機制,可望形成一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與主要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共同致力于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新格局。

2. 在作者看來,這種趨同化將是全球會計模式的兩大模塊中歐洲大陸會計模式向美英會計模式的靠攏。其依據并不是重組后的IASC基本上是由美、英主導,而主要是由于歐洲單一市場和歐元推動了金融業和其他產業在全歐范圍內的整合,歐洲跨國公司向世界進軍和歐洲資本市場國際化規模的擴展。在20世紀末的全球性公司購并中,德、法、荷公司的跨國購并加在一起,超過了美、英兩國,?歐洲大陸各國資本市場日趨發達,勢必向“公眾投資者利益至上”的架構逐步轉化,⑥對財務報告的要求以“合法性”為第一勢必逐步讓位于以“公允性”為第一,而這正是美英會計模式的主導思想。歐盟之所以在2000年6月和2001年2月聲明和重申至遲在2005年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決心(它應該意識到國際準則是偏向美英模式的),?其主要背景正在于此。

3. 如果說,這種機制可望在較短時期內實現國際準則與發達國家的國家準則的“高質量趨同”,那么,在國際準則中充分體現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則是需要倍加關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所關切的,一是

對主要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公司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能否充分體現主要作為東道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公眾利益;二是擔心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制定的高質量準則,對發展中國家能否有效地適用。按照重組后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組織架構,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成員中占絕對多數的,是來自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專家,我們希望專家們能恪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新《章程》中關于增強獨立性和公開性的要求,擺脫本國利益的陰影,公正地為全世界公眾服務,公開地接受全世界公眾的監督;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則要十分重視來自準則咨詢委員會中的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呼聲。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今后制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能否穩妥地解決這個矛盾,奠定其全球性準則的高度權威,對此,我們將寄予厚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岢岚县| 塘沽区| 黎城县| 罗平县| 高清| 门头沟区| 若尔盖县| 老河口市| 海阳市| 白城市| 广丰县| 灵川县| 青河县| 高青县| 讷河市| 桑植县| 昌吉市| 盐边县| 曲沃县| 汝州市| 怀远县| 平定县| 雷波县| 泰宁县| 巴彦淖尔市| 繁昌县| 兴隆县| 吉首市| 同德县| 临桂县| 囊谦县| 神池县| 嵩明县| 保定市| 陇南市| 太白县| 紫金县| 扶沟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