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措施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措施

篇1

1.1 一般資料

本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齡22~89歲,平均(68±5)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腦血管意外19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機械通氣。經鼻氣管插管5例、經口氣管插管53例、氣管切開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飼。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氣道的建立:氣管插管明顯削弱了食管對反流胃內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動,易使反流胃內容物吸入肺內[1],氣管插管氣囊壓迫食管括約肌群,使防止胃內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機會。(2)呼吸機機械通氣對胃腸道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由于正壓通氣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由于氣囊充氣不足,加壓氣體從氣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進,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飼胃管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常因氣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進食,需插胃管供給營養,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約肌關閉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誤吸,易并發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藥物的使用: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常規早期預防性應用抑酸藥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藥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變,導致胃內細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轉移,同時減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緩胃排空,可造成胃內容物的反流和誤吸。(5)ICU常用藥物的使用:如鎮靜劑、肌松藥、茶堿類藥、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膽堿類藥,部分鈣拮抗劑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和損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數明顯增多[2]。(6)意識狀態的改變:ICU患者處于昏迷,神志模糊狀態會厭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誤吸入肺內。

2 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加強氣囊護理,加強口咽部和氣管內吸痰,有利于減少誤吸的發生。鼻飼前應先吸凈氣道及口腔內的分泌物,在鼻飼中及鼻飼后30min內盡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時檢查氣囊充氣量,以不漏氣為宜,一般<10ml,維持氣囊壓在25~30cmH2O,氣囊放氣前應先吸凈氣囊周圍的分泌物,帶沖洗導管的氣管套管每2h氣囊上方沖洗一次。

2.2 預防隱匿性吸入

隱匿性吸入是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一個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聲門下,氣管套管及氣管插管氣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氣機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誘因的防范護理外,還應及時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換呼吸機管路,以減少肺吸入,減輕肺損傷[3]。

2.3 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顯減弱,根據吞咽能力分級標準結果:“高度誤吸危險”。監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來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強口腔護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開口處。口咽部的細菌極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導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強口腔護理,2~3次/d。

轉貼于

2.5 改善胃腸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脹,并協助患者被動運動,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運動。服用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動和排空,嗎丁啉可使幽門舒張直徑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藥。避免長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茶堿類藥,受體激動劑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確保位置正確,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應有明顯標志,可用棉繩在標志處打結后再纏繞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緊度以1指為宜,每次鼻飼前均應抽取胃液及觀察標記。每次更換鼻飼管時,應用止血鉗夾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臨床研究顯示,經鼻胃管的誤吸率為46%,而鼻腸管內鼻飼的誤吸率僅為6%。條件允許盡量使用鼻腸管。

2.7 定時測量胃內殘留量

每隔4h聽診腸鳴音,以確定有無胃動力不足。每次鼻飼前應測胃內殘留量,若殘留量為鼻飼量的50%,應暫停鼻飼。多數研究認為若胃內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時停止或減慢喂食速度。

2.8 鼻飼護理

鼻飼后取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保持60min,30min內不可翻身[4]。可減少胃內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積,刺激吞咽從而減少誤吸發生。若患者出現突然分泌物增多,應警惕有無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如出現誤吸應及時處理,以防意外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管飼營養液的溫度、量及時間,目前多采用營養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傳統鼻飼推注法,減慢鼻飼速度,每次鼻飼液不宜過多,控制在200~300ml,溫度在40℃較為合適,以免冷熱刺激而致胃痙攣造成嘔吐、誤吸。

3 討論

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存在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視機械通氣患者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關系,通過精心護理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既滿足患者營養需要又減少誤吸的發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提高了機械通氣患者搶救的成功率,減少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 羅小青. 機械通氣中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相關性護理對策. 現代醫學,2005(5):50~51.

篇2

小兒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究其原因,除卻小兒機體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之外,家長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夠,預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導致其發病的重要原因。筆者就此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分析,歸納了幾點關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2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作為人體重要的臟器功能系統,呼吸系統同時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襲的部位,當其功能異常時常常引起其他系統的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全身系統的異常反應。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以及機體的代償能力較差,當其呼吸系統受到侵襲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情。當小兒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時,家長及時帶其到醫院就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時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對呼吸內科疾病進行預防,這樣既可以避免小兒患病的可能性,減少因小兒患病帶來的麻煩,又可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3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措施

許多家長都明白母乳喂養的好處,但是能堅持到一歲的家長并不多,一部分家長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為偏信奶粉廣告而過早的停止母乳喂養。其實相對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內含有新生兒及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是此時期小兒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少,有利于小兒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兒最為缺乏的抗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小兒的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還具有干凈衛生、溫度適宜、食用方便等優點。

小兒安靜的生活環境。保證小兒生活環境的安靜、舒適,可有利于小兒增加睡眠時間及提高睡眠質量,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證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長對于孩子的喜愛,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過多的長輩探訪反而會對小兒的正常休息造成影響,導致睡眠質量的下降,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與成人的過多接觸可增加小兒感染細菌的幾率,較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隨著小兒機體的不斷發育,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已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兒生長需求,因此,應及時并且合理地對小兒給予優質蛋白類物質的補充,如牛奶、豆漿、果汁以及蛋類等,為小兒免疫系統合成抗體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兒免疫力的提高;另外應對小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如糖鹽水等,可避免小兒因脫水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日常的飲食中應避免小兒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習慣,保持小兒營養的均衡性。

多進行日光浴及鍛煉。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起到殺菌的效果,經常讓小兒進行日光浴,可部分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并且可以促進小兒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保證小兒骨骼的正常發育。小兒生性活潑好動,對于平時的蹦蹦跳跳,家長不應過多的干預,小兒在身體活動的同時,可刺激體內骨骼肌肉的發育塑性,保證機體的健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活動出汗較多時,家長應注意其衣物的更換及保暖,防止因潮濕的衣物導致小兒著涼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

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生。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雙球菌、鏈球菌等細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關系,如果小兒的呼吸道如氣管、支氣管等存在痰液等異物時,小兒的肺部通氣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上述呼吸道細菌的大量繁殖,引發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應經常對小兒口腔及咽部進行護理,保持其清潔、通暢,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如經常喂少量溫開水以清潔口腔;改掉某些小兒抱著奶瓶入睡的習慣,或者在喝完奶后進行漱口;幫助小兒樹立經常洗手的意識,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給小兒更換內衣內褲、床單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場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于人員混雜,常存在多種呼吸系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很容易通過空氣、飛沫或者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小兒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場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內通風不良,空氣質量下降,亦會導致小兒身體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發病,因此在家中也應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少開空調,禁止吸煙等,以保持室內空氣的通暢、溫度和濕度的適宜,避免過熱過干,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對于維持小兒呼吸道黏膜的濕潤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時對小兒進行規定疫苗的接種,如白喉、百日咳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小兒被動地增強呼吸系統的免疫力,從而提高對特定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結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應注重平時的預防,通過上述預防措施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不僅可以為小兒提供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保證其健康成長,還可以避免因小兒患病給家長帶來的麻煩。

參考文獻

篇3

1 呼吸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疾病的關系

呼吸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屏障,與外環境接觸最密切。由于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在呼吸過程中,外界環境中的有機粉塵,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蛋白變應原、塵粒及有害氣體等,皆可進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種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原發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見,原發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見;吸入各種變應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變應性肺炎;吸入生產性粉塵可致塵肺,造成肺纖維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氣體會發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氣體,可損害肺泡和肺毛細血管發生急性肺水腫。

2 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

人們每天吸入大量細菌的空氣以及汽車尾氣排出的顆粒、道路揚塵、花粉等組成的顆粒物質,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被吸入后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可引發許多疾病。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細顆粒物可引發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徑的大氣顆粒物對大鼠肺的毒性的試驗結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徑顆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傷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損傷最嚴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對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物別敏感。在國內開展的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氣顆粒物具有負面健康效應。

居住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重要環境,然而隨著現代裝飾材料的不斷出現和更新,室內裝飾材料、涂料的廣泛使用,室內空氣污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據調查顯示室內新裝飾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標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內潮濕也是導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風差的地下室,因潮濕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環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顯增高。室內煤煙或油煙也可引呼吸系統疾病。

3 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報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萬人死于吸煙所致的疾病,我國煙草總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煙。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煙致死將達1000萬人,其中我國占200萬人。煙霧首先進入呼吸道,長期大量的吸煙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損害而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故呼吸系統受害最大,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肺癌是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們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長期的吸煙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煙煙霧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與促癌物質。通過吸煙,這些物質就可以損害支氣管黏膜上皮,最后導致癌癥。肺癌與焦油含量有直接關系,而進入體內的焦油含量以與吸煙的數量、每支卷煙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進肺部的煙量有關。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危險度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

吸煙是小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不僅損害自身的健康,煙霧還污染空氣危害他人,使被動吸煙者發生肺癌和COPD的機會增加,國外一些調查表明,丈夫吸煙,不吸煙的妻子發生肺癌的危險性是夫妻均不吸煙的2倍,其危險度隨與丈夫吸煙量增加而增加。

4 氣候因素與呼吸系統疾病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氣候環境的變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氣候因素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尤為明顯,上呼吸道感染與平均濕度關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最低溫度關系密切,支氣管哮喘及自發性氣胸與平均濕度、平均溫度關系密切。肺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氣候因素的影響。

季節變化是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主要誘發原因之一,其發生的季節性極為明顯,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較少。由于氣候變化,作為調節吸入氣和氣體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外界溫度等改變而上呼吸道感染多發。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寒冷季節主要是受涼或溫度變幅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機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發生皸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質,特別是鼻腔內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顯減少,氣溫下降時,鼻腔局部溫度也降低從而適合病毒繁殖生長;這都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因而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在寒冷環境中,肺泡巨噬細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細菌的能力大為減退。這種變化使上呼吸道環境中實驗動物經過一個時期,甚至可以看到氣管的病理改變,如上皮增生和白細胞浸潤。夏秋季由于空氣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發病率增加。

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發生頻繁,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該地區處于高原高寒地帶,生活水平低下,氣候及生產環境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是呼吸系統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隨著醫學檢測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檢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發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還是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統疾病的控制與人們對疾病防治的意識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保護狀況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不必然,關心和防治老年病已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加強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是今后醫療衛生工作的關鍵。因此,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加強環境保護及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積級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篇4

在新生兒期到學齡期年齡段之間的兒童統稱為小兒,據資料顯示,小兒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究其原因,除卻小兒機體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之外,家長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夠,預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導致其發病的重要原因。筆者就此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分析,歸納了幾點關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2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作為人體重要的臟器功能系統,呼吸系統同時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襲的部位,當其功能異常時常常引起其他系統的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全身系統的異常反應【1】。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以及機體的代償能力較差,當其呼吸系統受到侵襲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情。當小兒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時,家長及時帶其到醫院就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時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對呼吸內科疾病進行預防,這樣既可以避免小兒患病的可能性,減少因小兒患病帶來的麻煩,又可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

3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措施

3.1對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小兒進行母乳喂養。許多家長都明白母乳喂養的好處,但是能堅持到一歲的家長并不多,一部分家長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為偏信奶粉的廣告而過早的停止母乳喂養。其實相對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內含有新生兒及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是此時期小兒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少,有利于小兒消化但不引起腹瀉;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兒最為缺乏的抗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小兒的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還具有干凈衛生、溫度適宜、食用方便等優點。

3.2 維持小兒安靜的生活環境。保證小兒生活環境的安靜、舒適,可有利于小兒增加睡眠時間及提高睡眠質量,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證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長對于孩子的喜愛,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過多的長輩探訪反而會對小兒的正常休息造成影響,導致睡眠質量的下降,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與成人的過多接觸可增加小兒感染細菌的幾率,較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3.3維持均衡的營養和水分。嬰幼兒的基礎代謝率與成人相比相對較高,當機體能量供給不足時,可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甚至停止的現象【2】。隨著小兒機體的不斷發育,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已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兒生長需求,因此,應及時并且合理地對小兒給予優質蛋白類物質的補充,如牛奶、豆漿、果汁以及蛋類等,為小兒免疫系統合成抗體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兒免疫力的提高;另外應對小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如糖鹽水等,可避免小兒因脫水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日常的飲食中應避免小兒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習慣,保持小兒營養的均衡性。

3.4多進行日光浴及鍛煉。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起到殺菌的效果,經常讓小兒進行日光浴,可部分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并且可以促進小兒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保證小兒骨骼的正常發育。小兒生性活潑好動,對于平時的蹦蹦跳跳,家長不應過多的干預,小兒在身體活動的同時,可刺激體內骨骼肌肉的發育塑性,保證機體的健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活動出汗較多時,家長應注意其衣物的更換及保暖,防止因潮濕的衣物導致小兒著涼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

3.5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生。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往往與肺炎雙球菌、鏈球菌等細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關系,如果小兒的呼吸道如氣管、支氣管等存在痰液等異物時,小兒的肺部通氣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上述呼吸道細菌的大量繁殖,引發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應經常對小兒口腔及咽部進行護理,保持其清潔、通暢,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如經常喂少量溫開水以清潔口腔;改掉某些小兒保著奶瓶入睡的習慣,或者在喝完奶后進行漱口;幫助小兒樹立經常洗手的意識,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給小兒更換內衣內褲、床單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于人員混雜,常存在多種呼吸系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很容易通過空氣、飛沫或者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小兒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場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內通風不良,空氣質量下降,亦會導致小兒身體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發病,因此在家中也應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少開空調,禁止吸煙等,以保持室內空氣的通暢、溫度和濕度的適宜,避免過熱過干,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對于維持小兒呼吸道黏膜的濕潤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時對小兒進行規定疫苗的接種,如白喉、百日咳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小兒被動地增強小兒呼吸系統的免疫力,從而提高對特定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據研究顯示,對于6歲以前的兒童,預防接種是避免傳染病的最有效途徑。

4小結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應注重平時的預防,通過上述預防措施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不僅可以為小兒提供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保證其健康成長,還可以避免因小兒患病給家長帶來的麻煩。

參考文獻

篇5

1 資料來源及方法

1.1 資料來源

死亡登記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且與派出所核查復實。人口資料來源于鐘家莊鎮派出所,根據年末人口計算平均人口數。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死亡登記資料進行分析,資料采用EXCEL2003軟件統計處理。

1.3死因分類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為統計口徑,根本死因以國際統計疾病(ICD-10)分類為標準。

2 結果

2.1 死因別、死亡率及死亡順位

本團2012年全團總人口數12664,死亡75人,總死亡率是592.23/10萬,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疾病、事故(意外傷害)、消化系統疾病,這五類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數的96%。見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33例;呼吸系統疾病21例,惡性腫瘤11例;事故(意外傷害)5例;消化系統疾病2例,占總死亡原因的96%,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2例,占總死亡原因的2.7%。而傳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僅占總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團男性總死亡50人,死亡率為66.7%, 女性總死亡25人死亡率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順位不同。

2.4在意外傷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著社區、連隊差別。2012年社區總死亡38人死亡率為51%, 連隊總死亡37人死亡率為49%,連隊死亡低于社區。意外傷害死亡5例,占6.6%社區3例、連隊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車禍,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統計分析全團居民死亡原因和順位的意義在于:統計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團場公共衛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狀況的主要手段,也是評定社會衛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據之一。它可以為衛生行政部門制訂區域衛生規劃以及合理分配醫療衛生資源提供參考資料,也為疾病防治等項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3 分析

循環系統疾病:①腦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惡性腫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這三種疾病是我團鎮區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們要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對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預防的方法就是對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煙、過量飲酒、靜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飲食習慣、意外傷害等可干預危險因素的控制,只要把這些危險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個人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及意外傷害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覃常宇,周小軍.關于2011年西湖區居民死亡及死因監測分析中國保健營養[J].2012(22).

篇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呈逐年提高,在上海,人們的預期壽命由2002年的78.44歲上升至2009年的81.73歲,壽命的延長使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本文通過對楊浦區殷行社區2002 ~2009年60歲以上老年人的死因分析,了解本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死亡規律,為制訂社區老年人保健、老年疾病防治措施等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2002 ~2009年殷行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為戶籍人口。

1.2 方法

人口資料由楊浦區公安局提供。死亡資料來自楊浦區殷行社區2002~2009年醫學死亡證明書,并由楊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死因分類,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9 標準進行整理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資料由專人統一錄入,應用EXCEL2003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2002~200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呈持續增長勢態,其占全社區總人口數的比重也愈來愈大,從2002年占18.99%上升到2009年的24.23%(見表1)

2.2 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情況

6O歲以上老年人死亡占全社區總死亡人數的84.44%,其中男性占81.29%,女性占88.39%;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見表2)

2.3 60歲以上老年人死因構成及順位

在死因順位排列中以循環系統(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病)死亡為第一位,其次是腫瘤、呼吸、內分泌、消化系統疾病和損傷中毒(包括骨折、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殺等)。其中循環系統疾病和腫瘤疾病有上升趨勢。 (見表3)

2.4 不同年齡組老年人患病死亡情況

60歲組因患腫瘤而死亡占同年齡組死亡總人數的第一位.循環系統次之,第三位是內分泌系疾病 ;70歲組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占同年齡組死亡總人數的第一位.腫瘤次之,呼吸系統死亡率為第三位.但死亡人數較60歲組增加;80歲組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占同年齡組死亡總人數的第一位,第二位為腫瘤疾病.第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 三個年齡組的其他疾病死亡位序無明顯變化。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和損傷中毒死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見表4)

2.5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老年人患病死亡情況

患腫瘤疾病男性死亡構成高于同年齡組女性,男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構成遠遠高于女性;男性60歲和70歲組腫瘤死亡為同年齡組死亡數首位,80歲組以循環系統疾病為首位;而女性60歲組腫瘤死亡位于同年齡組死亡的首位,其余年齡組以循環系統疾病占首位。(表5)

3 討論

3 討論

通過調查發現,楊浦區殷行社區2009年60歲以上人占總人數24.23%,而且逐年上升,2009年上海市的60歲以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2.5%,說明殷行社區老齡化程度顯著。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死亡數據的統計分析,可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是常用的表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1]。本次調查顯示,2002~2009年殷行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的前三位病因分別為循環系統(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多為機體功能退化和免疫系統功能退化造成的慢性疾病。我社區老年人死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女性平均死亡率低于男性,男性腫瘤死亡率和呼吸系統死亡率高于女性。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居于首位,且腫瘤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呈上升趨勢。③各年齡組死因順序亦不相同,60歲組腫瘤死亡占首位;70歲、80歲組循環系統死亡上升至第一位。④損傷和中毒死亡隨著年齡的增長上升明顯,可能由于老年人行動不便等因素造成的意外傷害,這都是我們應重視的。

本文結果提示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循環系統、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大多為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但死亡率較高,這些疾病形成主要是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長期積累而致[2-3],如:飲食習慣、精神緊張、吸煙、酗酒、減少運動等。若要控制各種危險因素,應提高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抵抗力;防止有害因素的侵襲;提高對內外環境變化的耐受力;提高對致病作用的不利因素的自身防御能力。對于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廣泛開展針對性、有計劃性、有系統性的教育健康工作。比如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從老年心理衛生、精神衛生、常見疾病預防、家庭護理、用藥、生活衛生、飲食營養、體育鍛煉、健身等方面,通過講座、制作宣傳欄、電視、發放健康處方等多種形式加強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加大慢性病的一、二級預防,加強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識,掌握各種慢性病的防治方法技能和防止意外傷害的措施,[4]并對于行動不變的老年患者開展社區家庭病床,提供便捷、高效、低廉的服務。我們應努力制定適宜的社區預防保健措施和方案,減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降低死亡率,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旭東,魏生明,黃偉,山東省棗莊市農村人口死因調查分析[J].河北醫學,2003,9(7):664-665.

篇7

1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空氣污染因素

1.1室外空氣污染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通過研究發現,室外空氣污染主要表現為空氣中微粒物質增多和空氣中其它有害氣體含量超標,且以微粒懸浮物對人體的影響最為顯著。室外空氣中的微粒主要分為PM2.5和PM10,前者是指粒徑小于或等于2.5?滋m的極細微粒,后者則指直徑小于10?滋m的顆粒狀物質。就人體的肺部和呼吸道結構和生理特征而言,粒徑超過10?滋m后很難被吸入到呼吸道并進入肺中,多數能夠被鼻毛、鼻腔粘膜或呼吸道粘膜捕捉[3]。但是,當微粒的直徑小于10?滋m大于2.5?滋m時 ,顆粒則可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和肺部,可誘發呼吸系統不適。但是隨著人體粘膜的外排作用的不斷加強,顆粒最終可隨著人體的呼氣、打噴嚏或者痰液排除體外,對人體的危害較為有限。但是,當空氣中的微粒直徑小于2.5?滋m時,不僅容易進入人體呼吸道系統,而且可以在呼吸道內大量蓄積并逐漸進入人體肺部,當人體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可在人體支氣管或肺泡內發生致炎反應,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支氣管炎甚至是塵肺病。兒童作為免疫功能較弱的特殊群體,相對于成年人而言更易于收到PM2.5或更小粒徑微粒的影響。魏復盛等對PM2.5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學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吸入PM2.5可大大增加哮喘、支氣管炎的發病幾率。Desqueyroux等[4]對空氣污染致病的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的發病與PM10、PM2.5以及臭氧在空氣中比例的增加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國外一些臨床研究還證實[5],NO2和臭氧是目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肺病患者住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且一直處于惡化態勢。在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6],NO2和PM10的濃度是導致呼吸系統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其與患者的死亡率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正相關性,進一步說明了空氣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王海榮等[7]對支氣管炎、肺炎以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流行病學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PM2.5、SO2、NO2、PM10等空氣污染物的濃度是導致兒童哮喘、肺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支氣管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則為NO2和PM10,而導致兒童肺功能減弱的主要致病因素則為SO2,且女性兒童更易受到影響。關于SO2導致人體肺功能下降的原因,Sam等[8]進行的臨床研究證實,當人體吸入大量SO2后,可導致患者出現呼氣流量峰值(PEF)下降,使肺部無法獲取足夠的氧氣而逐漸導致肺部功能受限、肺部功能下降。

1.2室內空氣污染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室內的裝修質量,大量新型的裝飾材料不斷被廣泛使用。甲醛、苯等在室內空氣中的含量超標,一直是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已被社會廣泛肯定為室內主要的污染源。室內裝飾材料所釋放出的甲苯、甲醛、苯等有害氣體,人類長期接觸不僅會出現神經過敏癥狀或免疫功能紊亂癥狀,嚴重時可導致白血病、腫瘤等惡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巨大。研究證實,當甲醛的在室內的含量超過0.25ppm/m3時,即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對兒童和體質虛弱的成年人最為明顯[9]。兒童長期在室內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中玩耍,可因室內污染源發生各種呼吸道疾病以及其它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因此,在新房裝修時,應對房間及時通風、盡量購買釋放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較少的裝飾材料,以減少裝飾材料對室內環境污染的程度。朱悅等[10]對室內環境在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方面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室內空氣中的甲醛、苯以及室內環境中的螨蟲、微粒等均是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誘因,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極為重要,對于降低兒童因室內環境而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3煤炭燃燒后的一次、二次污染物對兒童呼吸系統的影響 一直以來,煤炭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被廣泛使用,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生存資料。雖然煤炭的燃燒可以為我們帶來電、熱等能源,但其所產生的粉塵或有害氣體同樣是困擾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煤炭燃燒后所產生的SO2、煙塵等一污染物在空氣中可與其它污染物發生反應,并逐漸形成二次污染物,比如SO2、NOX和CO等。二次污染物可通過呼吸系統而進入人體,且不可經肝臟代謝而消除,NOX和CO可以逐漸進入人體血液而導致人體產生一些炎癥性疾病或者全身不適癥狀。北方相對于南方而言,煤炭燃燒后的二次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危險情況更為明顯,主要由于北方冬季因天寒采暖需燃燒大量煤炭,其空氣中煤炭燃燒所致的污染物的釋放量較大,可對兒童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近些年來,冬季燃煤取暖導致室內CO中毒的案例發生率逐漸升高,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趙寶新等[11]對冬季采暖燃煤所致空氣污染對兒童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所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采暖期時空氣中的PM10、SO2水平大幅增加,所處該環境的兒童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呈降低趨勢但呼氣流量峰值(PEF)有所升高,即說明PM10、SO2可降低兒童的肺功能。此外,就季節而言,冬季時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氣管炎等發病率明顯高于其它季節,除與冬季氣溫交替頻繁有關以外,與冬季燃煤導致的空氣內污染物含量增加也有著顯著的相關性。

2戶外塵沙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有大量的研究證實[12],沙塵天氣是導致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且具有季節性的特點。王振全等[13]指出,在一些沙塵天氣高發的地區,塵肺病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大大高于無沙塵天氣的地區。趙春霞等對沙塵暴對兒童呼吸系統的影響以及呼吸系統癥狀的相關因素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表明,在沙塵天氣發生的前一天,該地區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大幅上升,且主要集中于體制虛弱、免疫力低下愛的兒童。孟紫強等進行的關于沙塵天氣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的相關研究也表明,處于沙塵天氣地區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其它地區,且沙塵天氣能夠與其它戶外污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對兒童的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產生影響而誘發相關的疾病[14]。

3展望與結論

從上文中可見,室內外的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等均是導致兒童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誘因。兒童作為免疫力和身體機能均較弱的特殊群體,對于一些致病誘因的抵御能力較弱,探明導致兒童出現呼吸系統疾病致病因素很有必要。就上述的內容而言,空氣污染導致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① 室外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所致的空氣中PM2.5、PM10等微粒的含量大幅增加,兒童吸入體內后在免疫力低時可誘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②室內裝飾材料或其它污染源所釋放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可刺激兒童的呼吸系統并進行其肺部,誘發相關呼吸系統疾病。③煤炭燃燒、秸稈燃燒等導致大氣中煙塵、SO2、CO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增加,增加了兒童患病幾率。④沙塵暴、塵沙天氣或者高發區域空氣中粉塵和塵沙的含量較高,容易導致兒童出現慢性阻塞性肺部樣癥狀或者相關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改善大氣環境和周邊生活環境對于降低上述因素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具有重要的實質性意義。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共同難題,欲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任重而道遠。但從世界范圍內的兒童以及全世界人類的健康出發碳、節能、環保潔凈的生活模式是我們所面臨的共同任務。

參考文獻:

[1]李寧,張本延,彭曉武.大氣污染與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住院人數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2):1504-1505.

[2]魏復盛,胡偉,滕恩江,吳國平等.空氣污染與兒童呼吸系統患病率的相關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00,20(3):220-224.

[3]胡偉,魏復盛.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對兒童肺功能的交互影響[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4,6:361-363.

[4]Desqueyroux H,Pujet J C,Prosper M,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low-level air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of adults suffering from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J].Environ Res,2002,89(1):29-37.

[5]查日勝.空氣污染對學齡兒童呼吸系統病癥影響的縱向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21(18):445-446.

[6]李寧,張本延,彭曉武.大氣污染與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住院人數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2):1504-1505.

[7]王海榮,翟秋敏,沈娟.大氣污染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以河南省A市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3):54-57.

[8]Sam Pattenden,Temenuga Antova,Manfred Neuberger,et al.Parental smoking and children's respiratory health:independent effect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exposure[J].Tob Control,2006,15:294-301.

[9]潘小川.室內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中國科學基金,2005,(4):205-208.

[10]朱悅,楊小南,李宇斌.沈陽市某地區大氣污染與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門診人次的關系[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8,25(7):575-578.

[11]王少利,郭新彪,張金良.北京市大氣污染對學齡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和癥狀的影響[J].環境污染與健康雜志,2004,01:713-715.

篇8

據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數據稱,我國現有確診的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經濟負擔,被列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為我國嚴重的醫療保健與公共衛生問題。

而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范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的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因此,衛生部要求“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到2015年達到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等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針對慢性疾病的社區醫師的規范化、系統化培訓便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醫療機構與總部位于美國的康爾福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CareFusion)攜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區醫師開展了“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

據了解,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是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與規范診治體系建設及適宜技術研究”之“中國成人肺功能現狀調查”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發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牽頭申請。

會上,多名專家出席并圍繞肺功能檢測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識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對來自不同社區近120位醫師進行為期兩天的現場培訓,旨在為社區醫療機構普及傳授肺功能檢查的規范化方法,結合肺功能儀的臨床應用講解,提升社區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

篇9

筆者所在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育、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大型煤礦企業工傷定點醫院。為充分了解本院疾病譜的構成變化,合理調配人力、設備、床位,提高疾病的診治水平,為醫院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筆者對本院6年前十位疾病構成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本院2007-2012年出院患者疾病分類報表,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分類,第一診斷進行編碼,資料完整、準確、真實。詳見表1。

2 分析結果

從表1看出,本院住院患者逐年增長較快,定基增長速度為92.57%,說明這幾年本院的管理和技術服務水平提高較大,地區患者逐年增加,醫院飛速發展。

2.1 前十位疾病

2007-2012年6年總計出院患者70 600人次,其中前10位患者為62 177人次,占出院患者的88.06%。居首位的是損傷和中毒,總計14 510例,占住院患者總數的20.55%;其次是循環系統疾病,總計8754例,占總數的12.45%;第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總計8295例,占總數的11.75%;第四位是消化系統疾病,總計5963例,占總數的8.45%;第五位是腫瘤,總計5458例,占總數7.73%;第六位~十位依次是影響健康狀態,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病,分別占住院總數的7.36%、6.77%、6.39%、3.53%、3.13%。通過分析看出本院前十位疾病占較大比例,故要提高前十位疾病的診治水平,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宣傳防治工作。

2.2 順位變化

從表1中看出,2007-2012年出院患者構成為損傷和中毒居第一位,循環系統疾病由2007年的第三位升到第二位,并保持不變;消化系統疾病2010和2011年有所變化,但一直在4~6位交替;泌尿系統疾病由前四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第5位;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由2007~2009的第5`6位降到第8位;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病變化不大。

3 討論

損傷和中毒居首位,因本院是國家大型煤礦企業醫院,在創傷急救技術上是本地區帶頭人,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完善和錘煉,建立有嚴密的創傷急救組織和完善的創傷急救預案。骨科、顱腦外科和燒傷是本院的重點科室,且技術服務水平居該地區之首,所以周邊的創傷患者就診較多。損傷和中毒疾病的住院人數中,以骨折、顱內損傷、燒傷為主,且根據損傷中毒的外部原因編碼得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傷較多。因其以危害健康人群為主,突發性強,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損失,建議提高交通管理,強調安全施工和安全生產,加強各種安全防護措施,提高人們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識[1]。

循環系統疾病躍居第二位,以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壓力大等原因,使循環系統疾病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使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本院要針對性的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加強對心腦血管病的診治工作。

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三位,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較多。由于本地區工業經濟發展過快,城市環境污染、吸煙、汽車尾氣大量排放,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居高不下。因此,本地區要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生存環境,提高人群免疫力和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減少感染機會。本院要加強相關科室技術診治水平,提高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工作[2]。

消化系統疾病居第四位,其病種主要是膽結石和膽囊炎、闌尾疾病、肝疾病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喜食辛辣,使消化系統發病率居高不下。要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科學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誘發因素。

腫瘤居第五位,以食管、胃、肺惡性腫瘤和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為主,這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源嚴重污染,農藥化肥大劑量使用,以及各種心理壓力、不良生活方式有關。醫院應努力提高腫瘤的診治水平,積極開展腫瘤普查工作,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加強對惡性腫瘤的預防、保健宣傳工作,增強人們的防病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3]。

參考文獻

[1]郭煒瑋.2004-2006年住院患者疾病構成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7,14(4):369-370.

篇10

選擇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齡60~84歲,平均68.7歲。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氣腫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咳嗽、咳痰的對癥護理、功能鍛煉、電話隨訪。

1.3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45例,除2例因年齡大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過護理干預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癥狀減輕,情緒穩定,能正確對待疾病,身心狀態良好。

2 護理

2.1 病人評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響正常生活,但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統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癥狀加重,反復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發生,進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顯下降,胸悶、氣短、缺氧等肺氣腫癥狀。3期矽肺支氣管痙攣或粘膜水腫,缺氧出現紫紺,合并肺心病時,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水腫。

2.2 心理護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因為長期患病,影響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我們針對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和氛圍,有計劃地進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病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動與患者接觸,肯定他們為國家煤炭事業所做的貢獻,耐心傾聽工人師傅的訴說,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培養患者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與其家屬配合,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生活及飲食護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室內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每一個患者的病情給予臥床休息,坐位或半臥位,衣服寬松,被服松軟、暖和,以減輕對呼吸運動的限制。對心、肝、腎功能正常的病人,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每日飲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適當增加蛋白質、熱量、粗纖維飲食,低糖飲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過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飽和脂肪酸如:黃豆油、花生油等。粗纖維食物可預防便秘,避免產氣食物,可以預防腹脹。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強壯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觀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顯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發紺加重常為原發病加重的表現,注意觀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壓及心肺體征變化,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節律及血壓的變化,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5 咳嗽、咳痰對癥護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勵和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指導病人每日2~4小時定時進行數次隨意的深呼吸,在吸氣終了屏氣片刻后爆發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內分泌物。(2)胸部叩擊:五指并攏,呈空心掌叩擊胸部,叩擊從肺底到肺尖,肺外側到內側,叩擊時間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況。

2.6 呼吸功能鍛煉 (1)腹式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臥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氣時盡力挺腹,用口呼氣時腹部內陷,盡量將氣呼出。吸氣2秒,呼氣4~6秒,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1:2或1:3。(2)縮唇呼吸鍛煉方法:通過縮唇形成的微弱阻力來延長呼氣時間,增加氣道壓力,延緩氣道塌陷。[2]用鼻吸氣,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自動調節呼吸頻率,呼吸深度和縮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兩種鍛煉方法達到提氣容積,減少無效腔,增加肺泡通氣量,提高氣道內壓,防止小氣道的過早閉合,增強肺泡換氣,改善缺氧,緩解氣促的癥狀。

2.7 電話回訪 患者出院后護士每月一次電話回訪,詢問身體情況,告訴病人做到生活規律、預防感冒、避免受涼及與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避免煙塵吸入,如天氣良好多到戶外活動,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結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健康。早期預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療和護理,可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好轉的有效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患者服務。

篇11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傳染病控制力度的加大,居民疾病死亡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主要死因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并且呈現年輕化或有年輕化的趨勢[1]。我院是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死亡病例有普遍性意義。本文擬通過對死亡病例的分析,為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和制定預防控制措施提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6-2007醫院就診的所有住院及門急診死亡病例1262例,其中男910例,女352例。

1.2 死因分類及統計分析

死亡原因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進行分類及編碼,資料的統計計算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

2 結果

2.1 主要疾病構成

按照WHO將所有疾病分為三大類,1262例死亡病例中慢性病占66.25%,傷害占26.39%,感染性疾病與母嬰疾病占7.37%(見表1)。

2.2 死因順位

前6位的疾病死亡人數占死亡總數的構成達86.84%。循環系統疾病和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并列死亡譜的首位,占死亡總人數的26.39%;第3位為惡性腫瘤,占死亡總人數的17.83%。男女死亡譜的排位略有不同,男性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為首位,其次是循環系統疾病;女性循環系統疾病為首位,其次是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見表2)。表1 1262例死亡病例三大類疾病不同性別構成(略)表2 1262例死亡病例前6位死因順位及構成比(略)

不同年齡組分析死因順位,結果表明有明顯的年齡特征。0~14歲組以損傷中毒、先天畸形、圍生期異常為主要死因;15~39歲組以損傷中毒、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為主要死因;40~59歲組以循環系統疾病、損傷中毒、惡性腫瘤為主要死因;60歲以后的老年人以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見表3)。表3 1262例死亡病例各年齡組死因順位

死因順位0歲~15歲~40歲~60歲~1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循環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2先天畸形循環系統疾病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惡性腫瘤3圍生期異常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4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傳染病內分泌系統疾病5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6惡性腫瘤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3 討論

本文資料表明,循環系統、損傷中毒、惡性腫瘤、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傳染病是城市居民院內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循環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惡性腫瘤為主,占死亡總人數60.61%,該三大疾病已經成為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也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這與報道的全國死因資料基本相似[1]。不同年齡組的主要死因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損傷中毒已成為40歲以下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40歲以上居民的重要死因之一,這與有關報道一致[2]。其傷害的外部原因中又以交通事故為主[3]。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機動車的不斷增加,再加上人們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使得交通事故頻發,成為了青年人最主要的死因。自殺也成為傷害外部原因中的一大因素,值得重視[4]。循環系統疾病是威脅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其次是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與國內的一些報道一致[5]。提示人們應加強對中老年人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保健宣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質量。

慢性病以及損傷中毒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及殘疾,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應加強全民損傷健康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群的健康保護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加強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的鍛煉,以減少此類死因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俊峰,馮子健.2001年中國國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3,20(4):241-243.

[2]陸艷,張永紅.蘇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資料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6,18(10):510-511.

篇12

Key words Death causes; Mortality; Constituent ratio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統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死因順位可以反映因各種死因所致死亡在總死亡中的比重,定量地揭示影響當地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衛生狀況、居民健康水平和疾病危害程度,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現對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死因監測系統居民病傷死亡原因調查資料,全區2004-2006年所有人口為監測對象,死因分類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標化死亡率按2000年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所得年齡計算。所有死亡報告卡由專業人員進行死亡原因調查后,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統一編碼,應用Micro Access進行數據錄入、整理,資料采用中國CDC統一編制的死亡醫學登記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死亡情況 2004-2006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監測總人口數分別是522 340、527 591、425 885人,死亡總數分別為2 251、2 456、1 657人,總死亡率分別為430.95/10萬、465.51/10萬、389.07/10萬,標化死亡率分別為478.23/10萬、499.39/10萬、518.82/10萬。

2.2 死因分析 2004-2006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居民死亡疾病及位次詳見表1。2004-2006年臨河區居民前5位死因是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

2.3 年齡別死亡率 2004-2006年各年齡組死亡率見圖1。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并且從45歲開始死亡率升高幅度加大。

3 討論

2004-2006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居民死因資料分析結果表明,威脅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等。因此,應加強這些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應適時調整疾病預防控制策略,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從近幾年臨河區死因分析資料查閱分析得知傳染病已經從1952年的第1位降到2005年的第10位之后,原因是重點加強了疫苗針對性傳染病防治和監測工作的力度,使傳染病死亡率大大降低[2] 。

結果顯示男性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提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男性比女性承受著更大的壓力,暴露于危險因素機會增多。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特別是男性的自我保健意識,倡導“健康管理”新理念[3],減少罹患各種慢性病的危險性,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延長期望壽命。

參考文獻

篇13

死亡資料來源于2002―2006年上海市浦東新區滬東街道的戶籍人口居民死亡證明書。所有死亡證明書均按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進行編碼、分類。死因大類的分類方法按衛生部統一報表,分17類疾病。歷年人口數和年齡組構成由浦東新區公安局提供。不明原因死亡或不規范填寫均由浦東新區滬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人員進行調查,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命統計專業人員執行質量控制。

1.2統計方法

粗率按歷年浦東新區人口的年齡結構調整,標化率按世界人口標化。減壽年數以1~70歲為早死年齡域。計算公式如下:

1.2.1潛在減壽年數(PYLL)是某病某年齡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壽命與實際死亡年齡之差的總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壽命損失。

PYLL=Σai×di

式中ai=L-(xi+0.5),L是目標生存年齡(根據我國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平均壽命為70歲);xi是i年齡組的平均年齡,di是目標生存年齡內各年齡組死亡人數。

1.2.2平均減壽年數(AYLL)是指實際死亡年齡與壽命預期值之差的平均值。

AYLL=∑(ai×di)/∑di

式中ai為各年齡組年齡均值與期望生存年齡之差。

1.2.3減壽率(PYLL率)是指某地區人口中某年內平均每人壽命損失量。

減壽率=∑(ai×di)/∑Pi

式中Pi為各年齡組實際人口數。

2結果

2.1死亡率

2002―2006年滬東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為7.26‰,其中男性為7.69‰,女性為6.81‰。用世界人口標化后平均標化率為7.30‰,其中男性為9.49‰,女性為5.64‰。男性標化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

2.2年齡組死亡率

年齡組的死亡率除小年齡組外,男性和女性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上升,到70歲組快速上升(表1)。

2.3死因順位

2002―2006年滬東街道居民全人群的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中毒、內分泌營養及代謝性疾病(內營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為88.15%。滬東街道居民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中毒、內營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為89.17%。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內營代病、損傷中毒,前五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為86.94%(表2)。

2.4減壽年數

腫瘤所致壽命損失最嚴重,為4 227.50人年。其中男性惡性腫瘤減壽年數為2 505.00人年,女性惡性腫瘤減壽年數為1 722.50人年。男性平均減壽年數最長的為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傳及寄病),達到14.43歲,女性平均減壽年數最長的為惡性腫瘤,為6.22歲(表3)。

3討論

2002―2006年滬東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為7.26‰,其中男性為7.69‰,女性為6.81‰。而2006年浦東新區戶籍居民的粗死亡率為6.93‰,男性為7.44‰,女性為6.42‰。滬東街道的死亡率男性與女性均處于較高水平。

滬東街道居民的死因順位前5位為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中毒、內分泌營養及代謝性疾病,與浦東新區2006年前5位死因順位一致,說明滬東街道可采用浦東新區統一的疾病防治總策略。

滬東街道前5位主要減壽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疾病、損傷中毒、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呼吸系統疾病,浦東新區2006年前5位主要減壽死因依次是惡性腫瘤、損傷中毒、循環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以及先天畸形變性和染色體異常,兩者稍有不同。

在發展中國家,傳染病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2]。滬東街道傳染病及寄生蟲病的死因順位為第6位,浦東新區為第7位,并且為男性平均減壽年數最長的疾病,達到14.43歲。說明男性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引起的早死現象需引起特別的重視。男性損傷中毒平均減壽年數也較長,為12.88歲,亦應引起相當的重視。

總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將是滬東街道疾病防治工作的新重點,應做好惡性腫瘤的早發現、早治療,加強健康促進,減少不良生活方式帶來的危害。而傳染病防治工作將繼續加強,同時應積極參與“安全社區”的創建工作,注意勞動保護、安全教育工作,減少損傷中毒的發生。

4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治多县| 浦城县| 开封县| 新野县| 梨树县| 云龙县| 平阴县| 云霄县| 马山县| 民勤县| 顺昌县| 叙永县| 三门峡市| 来凤县| 东阳市| 海丰县| 惠安县| 大埔县| 上栗县| 深州市| 渭南市| 合水县| 嘉禾县| 宜春市| 黄梅县| 绵阳市| 昭通市| 财经| 蒙城县| 视频| 赫章县| 防城港市| 莲花县| 建湖县| 日土县| 楚雄市| 蕉岭县| 安溪县| 黔西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