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食品分析實訓總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食品分析實訓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品分析實訓總結

篇1

食品科學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實踐教學不但是食品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校內實訓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食品專業校內實訓主要是為了提高和加深學生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和造就食品科學專業知識基礎扎實、知識系統全面、實踐能力強、能勝任或從事食品專業技術應用的專業人才。

1 啟發式教學法在食品專業實訓教學中的應用實施

1.1 制定實訓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的制定體現教師啟發式引導教學與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的關系,理論知識探索與實踐操作優化結合的教學體系,樹立專業基礎課為實訓教學服務的新觀念。教學大綱模塊化,教學內容相對靈活,圍繞“自主設計”主線,通過幾個設計環節,實現階段性培養目標和最終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目的。

1.2 實訓教材編寫與選定

校內實訓教材的編寫依據啟發式教學思想和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注重學用結合,項目結合實際生產應用,突出真實性和適用性,著重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教材編寫也應融入食品行業先進技術和新工藝,保證教材的實踐性和先進性,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

1.3 實施方案

在實施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每個實訓項目均采用以下步驟:引入項目,教師全面準備,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各小組制定實訓方案。集中討論,各小組將實訓方案進行宣講,師生共同討論糾正。學生準備器材,配制試劑,進行實訓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討論實訓結果。總結啟發,根據整個實訓項目,教師集中點評,并對類似項目操作方法進行啟發引導。

1.4 建立啟發式教學法進行實訓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依據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檢測和監測,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自我潛能的提高。

2《職業導向模塊2實訓(果蔬)》課程教學案例

果蔬實訓課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必修專業模塊實訓課程之一,在本科大三下半學期開設,學生在此之前已經系統學習過有關食品各項指標檢測、食品感官評定、果蔬加工、貯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等專業基礎知識。本實訓課程將以項目導向模式,內容主要包括果蔬品質鑒定、果蔬制品貯藏加工質量控制、果蔬制品加工、果蔬生產加工企業實地調查參觀四個部分。

2.1 實訓目標

(1)學會對不同種類新鮮果蔬、貯藏前后及果蔬及加工品的感官指標進行鑒定。(2)掌握果蔬貯藏保鮮過程中營養品質指標的測定方法。(3)進行果蔬加工中質量控制綜合實訓,掌握影響果蔬貯藏加工品質的因素及控制方法。(4)掌握果蔬罐頭、糖制、干制等加工工藝,以及學會對果蔬加工成品進行感官評定。(5)實地調查參觀果蔬加工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加工條件、產品質量控制措施以及實施情況,并結合企業實際,學會建立HACCP計劃,GMP規范等質量控制體系。

2.2 實訓教學過程

(1)前期準備階段:該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學生分成小組,指導每個小組選定果蔬材料,采取小組協作模式,設計各個模塊方案,包括①果蔬感官品質鑒定指標及方法,②果蔬營養指標的測定方法;③果蔬護色、酶活性和酶促褐變抑制的測定方法;④果蔬罐頭、糖制的加工;⑤HACCP計劃,GMP規范等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教師引導學生對實訓方案深入討論,包括實訓方法可行性、實訓設備的使用等。

(2)學生實訓階段:該環節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助,學生根據每個模塊實訓任務,自行準備實驗材料、試劑、儀器設備,逐個完成,針對每個實訓項目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反思總結實訓過程,修正方案。使得學生在試劑配制、樣品處理、儀器使用和數據處理的技能與實際工作進行仿真訓練,鍛煉學生獨立完成實訓操作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討論與啟發階段:各小組針對所得數據結果,查閱國標,對誤差進行分析總結,并向指導教師匯報,教師集中點評,并就實訓方案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進行啟發式引導,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4)總結階段。該階段由各個小組根據前兩個階段的實訓過程,寫出實訓分析報告,最后由教師結合各組查閱文獻、前期準備、實訓操作、結論數據、團隊協作的表現給出成績評定,并給出點評意見。

3 討論

以項目模塊為導向的啟發式引導教學模式以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為核心,訓練學生自我探索、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是食品專業校內實訓教學改革的趨勢。

依托校內實驗實訓室,構建食品專業校內職業導向模塊實訓平臺,將過程考核體系融入其中,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積極開展創新能動思維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整個實訓過程中,學生體會到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同時也對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起到督促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廠綜合實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的重要實踐環節。食品工廠綜合實訓通常是以食品工廠實習、食品新產品科學研發或食品綜合性實踐教學等方式來實現的,食品工廠實訓是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取得生產知識的重要階段。實訓者通過對食品工廠的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產品的檢驗與開發、企業管理模式與營銷戰略、工廠設計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鞏固和豐富課本知識,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實踐操作技能,同時了解專業及行業特點,掌握專業工程技術及相關產業知識。

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理念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自建系以來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分“四步走”的戰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和考驗,并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先進綜合實訓教學理念:(1)綜合的實訓理念。構建多方位、多層面、立體式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實現由技能訓練向工程綜合能力培養的轉變。(2)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念。以學生為本,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3)三個課堂相結合的理念。把校內實驗教學的第一課堂、校內教學計劃外開展的學科競賽、創新實驗等教育活動的第二課堂和校外實訓活動的第三課堂有機結合,互補互動,有效提高實訓效果和學生工程素質。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思路

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實踐實施過程中要始終強調學校制定的“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鑄校”的16字方針,著實在“質量、人才、特色、文化”8個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工程素質的提高,實行三個課堂的結合,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分層次、多模塊的實訓項目方案思路:(1)構建綜合背景下的實訓教學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從最初的實驗室驗證性試驗到以食品工藝學實驗的專業實踐技能綜合訓練;從課內理論教學擴展到課外實訓實踐,包括創新大賽、課堂興趣小組、研發基地科研課題項目、畢業實習和其它創新實踐訓練以至同校外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的實踐訓練的三個課堂的擴展;從食品工廠認識層次到食品工廠基本實訓層次、食品工廠綜合實訓層次、食品工廠高級實訓層次。四個層面的層次擴展,注重學生在實訓中工程素質的訓練和養成。(2)推動三個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第一課堂為教學計劃之內的實訓任務,第二課堂為在校內的課外實訓,第三課堂為校外綜合實訓。三個課堂結合,在原有的第一課堂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到第二課堂更多地體現創新實踐,在教學方式上也由以教師緊密型指導為主轉為教師松散型指導為主,而更多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3)提升教學手段。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計算機網絡教學等方式,結合計算機模擬工廠崗位的仿真技術,教學網絡化管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通過這種教學手段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研學,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網絡化教學平臺。(4)食品工廠面向學生開放。食品車間進一步實行全面開放政策,為學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學要求和較大發展空間的實踐性教學實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和教學計劃,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和訓練層次,改變學生長期以來被動、刻板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3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構架體系

食品車間的綜合實訓體系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食品工廠認識層次。包括實訓課程多媒體展示、食品機械設備運行原理、食品產品生產過程、食品檢驗與檢測4個模塊。第二層:食品工廠基本實訓層次。包括產品食品加工的工藝條件控制、食品機械設備實際運行過程、食品產品質量檢驗、生產組織管理4個模塊。第三層:食品工廠綜合實訓層次。包括食品研發技術方案、食品工廠建廠設計、模擬崗位職責實訓3個模塊。第四層:食品工廠高級實訓層次。包括工程創新綜合平臺模塊,含各類競賽和大型的工程創新課題。

在以上四個層次中,第一層次為基礎,第二層次為主體,第三層次為擴展,第四層次為提高。

4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廠綜合實訓設計內容

4.1 生產工藝技術及生產設備

學生在進行食品工廠實訓時應多方面了解食品生產設備的實際狀況,掌握食品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相關知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實訓期間讓學生掌握食品工廠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術參數和工藝效果,從技術原理、產品質量、設備投資、成本、安全、衛生等方面綜合分析工藝的特點、合理性及先進性。學習和掌握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的操作與檢驗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見產品質量問題的產生原因,并嘗試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2)讓學生了解主要生產設備的型號、結構特點、技術參數、適用范圍、生產廠家及購置費用,收集有關設備的技術圖紙或繪制草圖。分析設備性能與產量、質量的關系,學習主要設備的操作要領和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3)還要讓學生了解生產車間、冷庫、鍋爐房(蒸汽發生器)、工廠內各車間相互走向、輔助部門、實驗室、生產設施、排水系統、換氣系統等主體建筑和輔助設施的整體分布、面積分配及各個建筑特點。

4.2 生產衛生防范措施

實訓期間培養學生的衛生安全意識尤其重要。相對其他行業的工廠,食品工廠的生產衛生要求就相對較高。食品專業的學生是食品行業的繼承者,是未來食品行業的中堅力量,為減少與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應深入了解食品企業的衛生要求、衛生現狀及衛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廠衛生要求。讓學生明確國家標準《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GB 14881)對食品工廠的生產衛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裝―貯運―市場”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安全衛生和不被污染的環境之中。

(2)衛生防范措施。實訓期間,為模擬真實的工廠環境,讓學生了解采取各種衛生防范措施。首先,實訓期間在學生中建立衛生管理機構,設立衛生督導員,并有指導老師監督,對過程中所有食品衛生工作進行全面管理。其次,實訓前動員會上讓學生了解和貫徹食品衛生有關法律法規,并對學生進行衛生知識培訓,以提高學生的衛生防范意識。最后,從食品工廠環境、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學生個人等方面制定出詳細的衛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證食品工廠衛生。

通過多方面讓學生了解實訓工廠的衛生現狀,結合對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的要求,在實訓結束后應達到掌握食品工廠衛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產品開發及產品檢驗及

(1)產品開發。實訓期間食品工廠要為學生安排產品研發工作,具體包括新產品的開發、原有產品品質的優化、產品加工工藝的技術提升等內容。

新產品的開發是讓學生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新型產品的研制,包括新產品加工工藝研究、配方研究、設備選型、批量生產技術研究等。產品品質優化是讓學生對他們生產的產品品質的改良,通過配方調整、工藝改進等方法改善產品的色澤、口感、質地、穩定性等質量指標,如提高產品營養價值,延長產品保質期等等。加工工藝技術提升是要求學生對工廠現有生產出的產品工藝進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品質、節約原輔材料、減少生產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產品開發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對實訓工廠的產品研發背景、研發思路、研發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2)產品檢驗。產品檢驗是實訓過程中讓學生對他們自己生產的產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感官檢驗、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并將結果與標準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每項特性合格情況。感官檢驗主要是產品色澤、形態、組織、滋味及氣味、雜質等的檢驗;理化檢驗主要涉及的是產品的營養成分、有害金屬元素含量、農藥殘留量、中藥物殘留量、食品添加劑含量、化學致癌物質含量等的檢測;微生物檢驗主要包括細菌總數、大腸桿菌、致病菌(如沙門菌、志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檢測。對于不同類的食品,因加工工藝不同,所選用的原輔材料不同,其檢測項目也有所不同。

4.4 實訓期間食品工廠的管理模式

實訓期間,食品工廠管理模式盡可能地效仿對食品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計劃、組織、領導并加以指揮和控制。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組織目標,有必要模擬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如實驗制度、安全培訓制度、研究制度、匯報制度、總結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規范實訓行為,以促進發展。

學生在實訓前應對當今企業幾種管理模式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在實訓過程中,應對所在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了解,并根據企業現狀和各種管理模式的優缺點對企業現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議及具體可行的修改意見,以加深對企業管理的認識。

4.5 實訓期間的營銷戰略

實訓期間讓學生了解市場營銷戰略是企業市場營銷部門根據戰略規劃,在綜合考慮外部市場機遇及內部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市場目標,選擇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組合,并采取有效實施和控制的舉措。

為了使食品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對企業的營銷戰略有正確的認識,能對企業的營銷戰略做出精確的把握,在工廠實訓過程中就應對所在企業的營銷戰略有一定的了解,對生產的產品進行試銷售,讓學生實地策劃銷售方式,試銷售前進行銷售預算,試銷售之后進行總結。

參考文獻

[1] 馬儷珍,劉金福,梁鵬,等.食品工藝學實驗[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 何維澤.基礎實驗基地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131).

[3] 畢建杰,常安瑛,等.科研與實驗室建設有機結合 探索實驗室開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農業教育,2002(82).

篇3

綜合實訓是指學生在完成主要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各專項技能訓練后,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在校內集中進行的綜合性、系統化訓練。綜合實訓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學生知識整合和技能綜合,有助于教學和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是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商檢技術專業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學生通過掌握商品檢驗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食品質量與安全檢驗各項技能,進而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畢業即可勝任食品加工企業和化妝品企業的檢驗工作。為了更好地培養商檢技術專業人才,開展綜合實訓,模擬工廠環境下進行的食品企業檢驗項目,可以達到進一步掌握和深化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術在工廠的應用,熟悉企業規范檢驗流程和標準的目標。

綜合實訓的教學原則

為了提高綜合實訓教學質量,充分體現綜合實訓教學的實踐性、系統性、職業性、開放性和針對性,保證學生的技能達到實習崗位的最低要求,綜合實訓教學應符合以下原則。

實踐過程系統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去實踐,并且這樣的實踐只是針對某一門課的某一部分內容去訓練。而綜合實訓可以把學生在大學中學習的各門課程分散的知識系統地整合到一起。

訓練內容項目化 選擇市場常規性的餅干、調味品、酒類、罐頭等多種食品的檢驗為實訓項目,以檢驗指標為主線,以儀器使用和數據處理為重點,在檢驗過程中接受全面的技能訓練,進而使學生體會工作崗位的內涵。

實訓評價多樣化 綜合實訓教學的評價標準要與行業評價標準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能力和關鍵技術能力的程度。在評價內容上,采用課程內容與檢驗項目相關聯的考評體系,實現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采用實訓過程評價與學生匯報評價相結合的辦法,最終給出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綜合實訓成績。

實訓過程連續化 商檢技術專業的綜合實訓安排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的期末,這兩個學期正是商檢技術專業學生學專業課的時間。在完成了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學習后,立刻進行這樣的實訓,可以很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同時可為第五學期的頂崗實習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綜合實訓的具體實施

綜合實訓指導方案的制定 根據綜合實訓的教學原則,制定出綜合實訓的指導方案,簡述如下:(1)以小組為單位。現代食品或化妝品企業中一般有專門的化驗室或檢驗部門,他們都是靠一個團隊來完成實訓,因此,本次實訓采用小組為單位,與企業中的檢驗部門中的團隊相似。(2)實行組長責任制。食品或化妝品企業,一般實行檢驗部長負責制。組長相當于企業中的檢驗部長,規定組長和組員的責任。如組長負責編制工作計劃,對小組工作任務進行分工,檢查指導小組成員的工作進度和工作結果,對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進行審核,最后進行實訓匯報和總結。組員則根據承擔的工作任務編制工作計劃,按計劃完成工作任務,協助組長完成最后實訓匯報和總結,配合其他小組成員完成小組工作任務。(3)制定考核方法。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實訓項目方案、學生的平時考勤、衛生監督和檢查、學生的實訓過程、學生實訓結束后的匯報及總結等五方面的內容。

實訓前準備 首先進行實習前培訓,通過培訓,使學生明白綜合實訓的重要性,清楚地了解綜合實訓的主要流程和內容,并將每班分成8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整個實訓過程。之后,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每組學生選擇不同的檢驗產品,根據檢驗的產品查找相應的產品標準,根據出廠檢驗要求設計檢驗項目,根據檢驗項目查找相應的國家或行業檢驗標準并制定檢驗方案。同時,查找相應的衛生標準,作為實訓結果的判斷依據。在此過程中,學生需及時與指導教師溝通,指導教師應對其提出的問題做詳盡的解答。教師對其實訓方案進行審核,并及時將審核意見反饋給學生,經反復修改,確定實訓項目方案。

實訓過程 根據實訓前制定的實訓項目方案,學生開始進行實訓項目的檢驗工作。首先,購買實訓所需要的樣品(食品);然后,根據實訓項目和檢驗標準,找出檢驗方法。根據檢驗方法列出所需的實驗儀器及試劑清單,并計算各種檢驗項目所需的試劑、溶液的用量,在食品分析檢驗實驗室、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和儀器分析實驗室準備實施項目檢驗。在實施實驗實訓的過程中,實驗員負責對學生平時考勤、衛生監督和檢查,及時記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記錄在實訓結束后給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衛生情況評價。指導教師負責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技術性問題,審查實驗項目的設計,檢查原始的實驗數據及其處理情況,同時,指導學生填寫檢驗報告。其次,實訓結束后,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實驗原始記錄、檢驗報告結果,學生制作PPT并就實訓過程做出匯報,指導教師在聽取匯報后,根據學生匯報過程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或質疑,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指導教師在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對學生匯報過程中的錯誤內容予以糾正,對整個實訓過程及學生的匯報進行點評,對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一指出。最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實訓方案完成實驗項目、實驗記錄、檢驗報告及匯報過程中教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撰寫實結。

實訓后結果評價 實訓成績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實訓項目方案。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訓項目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給出該部分的成績,占總成績的10%。(2)學生的平時考勤、衛生監督和檢查。實驗員根據試訓過程中對每組學生的考勤和衛生保持情況的記錄,給出該部分的成績,占總成績的10%。(3)學生的實訓過程評價。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對儀器的操作是否標準、實驗項目的設計是否合理、實驗數據的處理是否正確、實驗報告的填寫是否規范給出該部分的成績,占總成績的50%。(4)學生的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實訓情況和回答問題的情況給出該部分的分數,占總成績的15%。(5)實訓總結。指導教師根據實結給出該部分的成績,占總成績的15%。

經過此次實訓,學生基本上能夠系統地將這學期的專業課程系統地整合在一起,能夠完成在模擬工廠環境下進行的食品企業對產品的檢驗,進一步掌握和深化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術在工廠項目檢驗中的應用,熟悉企業規范檢驗流程和標準檢驗結果報告的書寫。此外,綜合實訓對學生的團結協作、職業操守、應用寫作等多方面素質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呂振凱,畢萬新,熊麗華.對高職綜合實訓課程的改革與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3):74-75.

[2]胡曉波,張一鳴,王艷芳.食品機械專業綜合實訓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1).

[3]陳愛群.綜合實訓課程與高職教學改革[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0(3):l5-17.

篇4

校企合作,即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國內外許多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方式與企業在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具體有“訂單式”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辦學;“工學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實踐環節到企業參加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課程的教學合作等。而校企合作建設課程的形式又有課程置換、課程共建等。課程置換是將院校現有專業的相關課程替換為企業培訓課程,課程共建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的課程建設。

《焙烤食品工藝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筆者擬就為什么要開展《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校企合作教學,如何將《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日常教學與校企合作有機結合,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索,為實現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質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一些思路與參考。

構建《焙烤食品工藝學》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為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開展校企合作教學具有必要性

我院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為高等專科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強調學術型的要求,也不同于專科院校、技術院校強調實用技術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質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足夠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能適應實際工作崗位操作需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較好的適應性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現階段,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僅僅依靠學校的資源和環境往往難以實現,必須要有現代企業的深層參與和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是培養貼近生產實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

課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單位,將校企合作下移至課程建設層面,通過校企合作課程建設的有效實施,扎實推進校企合作,使企業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雙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課程是學校改革與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和直接載體,是學生知識、技能構建的基礎和依托。如何將現今企業先進的理念、知識、技能引入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校企深層次合作著力破解的難題。以企業為主導,由企業提出實際的課程教學目標與要求;以學校為主體,以學校教師為主要力量,將企業提出的教學要求在課程中加以實現,人才培養才可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

(二)《焙烤食品工藝學》課程實踐性強,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進行校企合作教學具有可行性

焙烤食品是指以小麥粉為基礎原料,采用焙烤加工手段進行熟制的一大類食品,營養豐富,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面包、餅干、蛋糕以及塔、派、松餅、泡芙等點心類。《焙烤食品工藝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實踐性強,具有動手機會多、學生興趣高、社會需求廣的特點。

烘焙理論知識是烘焙制作實踐的科學總結,而掌握烘焙制作理論知識又是正確學會烘焙操作技能的條件和基礎。因此,對于《焙烤食品工藝學》的學習,不僅要重視理論,系統地學習、掌握烘焙制作理論知識,還要進行實踐操作訓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系統的焙烤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操作技能,能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是《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教學目標。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生產經驗豐富、操作熟練,學校專業教師理論知識系統、熟悉教育教學規律。因此,可將企業引入學校的課程教學,以學校教師為主要力量,校企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承擔《焙烤食品工藝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以更好地實現《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教學目標。

(三)通過校企合作教學,可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對于學校,校企合作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企業人才、技術和硬件的共享,加強了學校的教學力量和教學條件,擴展了辦學空間;專業教師和學生到企業鍛煉實踐,有利于提高師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對于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過程實際上也是在推廣企業及提高其產品的知名度,培養未來潛在的消費群和合作伙伴。學校的課程教學,會充分考慮企業的用人要求,增強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可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與風險。企業技術人員通過與學校的合作授課交流,可實現教學相長,提高業務能力。學校的理論基礎研究,可對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或產品質量改進提供智力支持。

對于學生,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培養,提高其綜合職業競爭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藝學》

的課程體系設計及教學內容選擇

焙烤食品工藝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密切相關。為讓學生扎實掌握焙烤食品的基本理論、制作方法、操作要點,能夠在實際生產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藝學》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后實訓相結合、學校教學與企業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單一的課堂講授轉變為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訓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并用的新型教學體系。合理安排理論學習、實驗教學和實訓實習環節,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在設計教學大綱、選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時,積極與企業做好溝通工作,盡量使其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員工培訓內容兼容;努力實現“理實融合,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一)充分利用校企兩種資源,確立校內理論、實驗教學與校外實訓、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通過上網查詢、電話聯絡、上門走訪等形式對焙烤企業進行調查、匯總與篩選,根據知名度、經營規模、生產現代化程度、經營管理水平等情況,篩選符合要求的焙烤企業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各企業的用人要求,洽談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課程等事宜。

不同規模的企業,由于自身發展定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崗位,其用人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說,大型企業較注重自身今后的發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可發展能力要求較高;小型企業更看重眼前的生存與利益,對工作經驗、頂崗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

為適應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及滿足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要,確立《焙烤食品工藝學》采用校內理論、實驗教學與企業實習、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內外兩種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加適合目前的市場需求,適合企業的用人標準,并最終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有機統一。

(二)重視理論教學,加強實驗操作,抓住關鍵環節,掌握典型品種,合理精簡教學內容

掌握理論知識是學會實踐操作技能的條件和基礎。只有理解焙烤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義,掌握焙烤工藝中的制作原理及技術要領,理解操作參數與產品品質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諦、掌握烘焙制作技術。

焙烤食品制作具有規范的工藝與嚴格的操作要求,實踐操作是學習焙烤食品制作技術的重要途徑。焙烤理論知識是烘焙制作實踐的科學總結,只有不斷實踐,不斷分析、總結,才能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飛躍。

在全面考慮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關系的基礎上,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校內教學是由理論課《焙烤食品工藝學》(24學時)和實驗課《焙烤食品工藝實驗》(1周)兩部分組成。主要通過《焙烤食品工藝學》的理論教學來講授焙烤基礎理論知識,并結合《焙烤食品工藝實驗》的實驗教學進行具體的基本技能操作,以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其在生產實踐中的不斷提高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本科教學總時數的削減,焙烤食品工藝學的課時相對偏緊,而焙烤食品的種類繁多、內容繁雜。因此,在有限學時的課程教學中,焙烤食品工藝學的教學應刪繁就簡,選擇在技術上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品類,以面包、餅干和蛋糕工藝為授課主體,抓住關鍵環節,把握共性,突出重點,做到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焙烤食品工藝學的理論教學,主要講授焙烤食品原輔料的種類、性質及其加工特性,面包、餅干、蛋糕等主要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藝,及其生產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原因分析、解決措施。通過學習面包、餅干、蛋糕等主要焙烤制品的特點、原料涉及的范圍和最基本的制作工藝,以帶動其他焙烤產品的工藝學習。

焙烤食品工藝學的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銜接,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面包制作、蛋糕制作和餅干制作三部分。在面包制作實驗中,分別進行主食面包與花色面包的制作比較,快速發酵法、一次發酵法、二次發酵法制作面包的比較。在蛋糕制作實驗中,分別進行SP海綿蛋糕、戚風蛋糕、油蛋糕的制作比較。在餅干制作實驗中,分別進行酥性餅干、韌性餅干、曲奇餅干的制作比較。

每項實驗的知識要點包括原輔料的性質及工藝性能、制作工藝流程及要點、產品品質評定、常見產品缺陷及原因分析、解決措施。通過實驗教學,將理論知識與實驗內容相聯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實際崗位工作為基礎進行實習實訓,加強職業道德培養,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約20%~30%的在讀學生有意在焙烤行業發展,該部分學生希望在校期間能有機會到企業實訓、實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就業競爭能力。畢業后,由于考研學生的分流,以及各人就業機會的不同,實際從事焙烤食品工作的比例約為5%~10%。

畢業生的校外專業實訓、實習根據各自的就業意向進行分流。焙烤實訓基地、焙烤企業愿意為期望畢業后在焙烤行業發展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他們進一步學習與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通過與焙烤企業、焙烤行業的溝通,對烘焙從業人員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總結,可將其分為三個層次:(1)職業道德素養,愛崗敬業、誠信盡職,是對焙烤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2)烘焙專業基礎知識,包括焙烤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3)焙烤專業能力,包括產品的開發能力、產品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烘焙店面管理能力等。

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需要企業氛圍的熏陶、企業文化的滲透,是學校環境所不能替代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專業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企業生產中進行實踐與鍛煉。因此,校外專業實訓、實習課是對校內理論、實驗課程的補充與提高,是《焙烤食品工藝學》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校外實訓課(1周)在校企聯合實訓基地進行,由企業下達生產任務,分發工作單,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自主完成生產任務,從原料到產品模擬工廠實際。課程中的每個學習情境都是焙烤食品企業的真實生產情境,每個學習情境的教學過程都按照企業的真實生產過程進行。使學生從書本和傳統的課堂中解脫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培養職業素質、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專業能力。校企雙方共同管理,專業教師全程參與,協助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實訓進行現場指導和管理。企業工程師邊講邊示范、學校教師參與輔導,既發揮了企業工程師實踐經驗豐富、操作熟練的優勢,學校教師在教學輔導中也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

校外實習課(1~2個月)在焙烤企業按輪崗方式進行,每個崗位實習1~2周,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與指導。焙烤企業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真實的崗位實踐訓練,使學生進入真實的職業情境,有利于學生在生產中感悟職業道德,培養實踐能力,逐漸從校園人向職業人轉變,從學校走進企業,從校園邁向社會。

參考文獻:

[1]陳天虹.依托校企合作加強師生實踐應用能力[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0(5):406-408.

[2]況漢英.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5):66-67.

[3]胡天明,李春華,黨躍軒,徐麗娟.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3).

[4]章斌,王忠合,侯小楨.《焙烤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10.

[5]孫秋高.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實踐嘗試[J].職教論壇,2007(24):11-14.

[6]李麗賢,朱珠.創建焙烤食品加工技術精品課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6):86-88.

篇5

為了順應社會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競相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創新,旨在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協同實訓是實踐教學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何在該實踐教學體系中采用協同實訓模式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具有技術能力、崗位能力、研發能力的與時俱進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應對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錯位的客觀事實,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協同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提出

按照《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要進行深入的改革。我們以往的教學方法和實驗、實踐環節的安排與實施,學生不能很好的將知識理論、科學技術轉變為能力;在專業教學計劃上沒有系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教學成效的評價上,也沒有體現出對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鑒于此,按照專業建設的整體目標與思路,以農產品加工理論與工程技術為專業核心內容,本著將知識、技術轉化為能力的教學理念和原則,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應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試行更加有效的實踐教學改革模式。

在眾多的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充分重視實踐教學資源的全面協同,打破原來單純地以各專業培養方案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資源協同、崗位協同和專業協同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使教學能夠緊密地與生活和生產工作實際需要相結合。因此,提出一套將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成為迫不及待的重要課題。

2食品類專業協同實訓模式的構成

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從食品科學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崗位能力、研發能力為目的,構建形成由資源協同、專業協同、崗位協同三要素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深入調整與改革,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產后領域科技發展和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協同實訓的主要因素及其內容

協同要素主要內容

資源協同實踐教學資源的全面協同(主要為實驗產品)

專業協同不同專業間的協同實訓(主要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

崗位協同同一專業不同崗位之間的協同實訓(如食品工藝加工崗位、質量分析與檢測崗位、營銷崗位等)

2.1資源協同

資源協同解決專業間實訓資源的優化協同使用問題,降低實驗成本。主要為實驗產品的協同使用。包括同一專業的不同實驗課程間的資源協同(如食品科學專業內的水產品加工、糧油產品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產品加工工藝學、發酵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等課程)及具有相關性的不同專業間的資源協同(如食品科學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協同實訓的具體方法詳見3.1,實現了實驗資源的最優化使用。

2.2專業協同

專業協同主要解決不同專業間的實訓協調問題。是一種擴大(或廣義)的崗位協同。專業是為了滿足教學的要求而人為劃分的,而事實上不同專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業務聯系。因此,不同專業的協同實訓與同一專業不同崗位的協同實訓具有相同的必要性。為此,食品類專業盡可能對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采取不同專業間聯動、專業內協同的方式,不斷完善《食品工藝學實驗》、《農產品分析與檢驗》、《食品質量管理》、《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等實驗課程的教學安排和具體實驗內容,在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和有機銜接上,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集成,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豐富實驗內容,使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協同性更加突出。

2.3崗位協同

崗位協同主要解決角色模擬的問題。職業針對性、崗位適應性是高校食品類專業課程教育的鮮明特色,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不能體現“崗位”。

為此,實訓教學的崗位協同,首先要明確參訓學生的業務崗位,做到“一人一崗,各司其職”,使其盡快進入角色;其次要協調好不同崗位間的業務關系,使學生通過實訓掌握不同業務崗位相互聯系、相互牽制的原理。為了使學生盡可能掌握不同崗位的業務操作技能,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還必須實行定期輪崗實訓。多角色協同實訓以學生小組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學習實踐氛圍。

3協同實訓實踐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

協同實訓教學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產學研一體化、整體優化原則,依據系統工程的原理構建了主要以崗位和專業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目的是通過搭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平臺、采用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種模式建立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實踐教學條件體系。該體系的設計目標是打破現有的“學科型”體系,建立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大的框架,提出實施舉要,制定保障機制。按照“重在素質、面向應用、系統發展”的建設思路,最終實現“以學辦產、以產輔學、產學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雙需、雙贏、互動”良好發展局面。對學生而言,彌補他們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增強其社會適應力與職場競爭力;對教師而言,促使教師走出課堂,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提高自身的素養;對專業本身而言,優化學科建設,改善實用性較差等缺陷。

3.1資源協同方法

以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系為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所設課程《水產品加工工藝學》、《果蔬產品加工工藝學》、《糧油產品加工工藝學》、《畜產品加工工藝學》、《發酵食品工藝學》實訓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藝實驗的生產任務,又可用于《食品分析與檢測》、《食品工藝產品理化分析與檢驗》,同時實驗所得產成品滿足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等實驗課程的實訓任務。資源的協同使用減少了原料及產成品的浪費,實現了實驗資源在同一專業內部及不同專業間的優化使用。

3.2專業協同方法

專業協同實訓方法包括不同專業間聯動和專業內協同兩種方式。立足現有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兩個專業,盡可能對實驗課和實踐環節按照專業性質和相關性進行優化、集合、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銜接。時間上,培養方案將相互協同的課程安排在同一時段,把握好課程間的時間銜接。如:食科專業的《農產品加工工藝學》(共3周)的第三周開始安排《食品分析與檢測》和《食品質量管理》,對工藝課程的產品進行理化指標測定及質量評判;《農產品加工工藝學》結束后即開始食安專業的《食品感官評價》、《現代食品檢測技術》,以對其產品進行評價、檢測。兩個專業間則相互聯動,如圖1所示。食科專業的產品接受食安專業的質量檢測,同時后者對前者實施全程質量控制,通過綜合實驗報告以達到不斷反饋提高的效果。持續完善實驗課程的教學安排和具體實驗內容,在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和有機銜接上,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集成,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豐富實驗內容,使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協同性更加突出。

3.3崗位協同方法

崗位協同是基于一種行為引導的教學觀。即:實踐問題導入——理論知識點介紹——明確操作任務、示范引導——模仿試做——糾錯重做——總結經驗這一過程模式。

食品類專業應從實際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出發,以仿真工廠化結合生產實習、實訓的方式組織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環節,主要圍繞著三部分內容設計實驗和崗位實踐內容(如圖2),即食品產品的開發(模擬企業研發部門)、食品加工(模擬食品生產車間)、食品分析檢驗與質量控制(模擬企業質量控制部門)。每個部門再選擇設置具體的崗位,明確應達到的基本能力,開展實驗、實習等活動,崗位之間互相協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實戰性,以農產品加工生產實驗為核心,實驗內容包括產品設計、可行性分析、質量檢驗、經濟核算等內容的食品開發的全過程。它的綜合性、設計性體現在知識的綜合與交叉和實驗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學、生物學、化學、營養學、工程學、工藝學等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藝學》、《實驗設計與統計》、《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質量管理學》、《企業管理》等課程知識進行綜合的運用。在實訓過程中,由實訓者模擬企業不同部門、不同的工作崗位,獨立完成實驗內容,明晰不同崗位的處理流程。為了全面提高實訓者的綜合實踐能力,定期實行輪崗實訓。

4結語

建立基于協同模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更提高了學生知識和理論的綜合運用和技術集成運用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基礎寬厚、知識面廣、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侯淑萍,任福戰.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8):192-193

[2]邱曉文.基于協同模式的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09(7):30

篇6

基金項目編號:本文系重慶市教委2011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13273)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9-0024-03

實踐教學為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獲得職業技能、技巧和職業道德的職業從業能力及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培養目標的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實訓、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積極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1]。

一、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職業院校的簡稱,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傳統普通高等院校有著不同質的另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能型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而實踐教學正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最重要環節。過去的高職教育由于學校實踐條件限制,不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多數專業課程都是以理論課時比例比實踐課時比例大,有的幾乎開不了實訓課程,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差,到企業后必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才能頂崗。為了達到現在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培養目標,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專業教研室全體教師從2010年12月開始對涪陵及重慶周邊幾所高職院校和相關的食品企業進行了調查,分析歸納和整理出目前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實踐教學條件差,尤其是由中專轉型的高職院校,大都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理論為主,黑板上進行實踐教學;二是教材改革沒有跟上,沿用過去的傳統教材,理論知識多,實踐指導少,先理論教學,然后到企業參觀實習,學生根本沒有動手機會,動手能力培養成了紙上談兵;三是學校忽視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訓室大都是教學型,模擬型的實驗室,少有生產性實訓車間,更變不上產學結合、工學結合。由于食品企業對車間生產環境要求潔凈度較高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產企業不愿學生去企業實習,造成教學過程中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很難落到實處;四是校內實驗室以課程劃分,呈“單一課程、單一實驗室、單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實訓實驗室、分析化學實驗室等,功能單一;五是實踐教師隊伍素質差,大多教師是從學校 到學校,沒有實踐經驗, “雙師型”教師比例低,結構不合理,難以做到實踐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實驗、實踐環節的安排與實踐,學生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動手能力。鑒于此,按照專業建設的整體目標和思路,根據市場對高職人才的需求,近幾年,我們就食品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深入調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試行更加有效的實踐教學改革模式[2]。

二、修訂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院以改革實踐教學為重點,以適應重慶市食品行業發展需求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3]。

(一)通過對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潤集團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重慶啤酒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調查,確定相應崗位應具備的實踐技能,選擇符合行業規范或行業標準的實訓實習項目,并進行相關課程的整合,使課程內容符合行業需求,編寫符合現在高職教育特點,以項目教學為主的實訓教材和指導書,如食品微生物學與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整合為食品微生物及檢驗技術。打破課程界限安排實驗實訓教學,改變實驗室、實訓室專為某一課程服務的狀況,做到教學資源共享。我院現就微生物這塊有基礎微生物實驗(訓)室、包括準備室、洗滌室、滅菌室、無菌室,食品生產車間檢驗室等。

(二)加強與食品企業的合作,打造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條件下,針對食品專業校外實訓實習難的現狀,通過教師下企業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服務、員工培訓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加強了企業與學院的聯系,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密切了產學研結合、工學交替、校企合作,達到了和企業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們已建立穩固的重慶市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雨潤集團肉類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慶啤酒有限公司、重慶桂樓食品有限公司等10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三)學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內實訓基地,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以學校現有的實驗室為基礎,建立了校內基礎實訓室和生產型實訓車間,建立了兩個食品生產車間、即一個食品分析與檢測實訓中心。實行“2+1”教學模式,各個教學系成立了教學科、實習就業科、教研室、學生辦、督導室,實現了一個流程,五個分工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使“工”與“學”有機融合,讓學生真正參與食品生產、食品分析檢驗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即可真正上崗。探索與食品企業合作共同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基地的建設參照生產車間的布局模式,并將企業生產元素和企業文化融入基地建設和實訓實習教學中。我們與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簽訂了“烏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訂單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協議,雙方共同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開發,成功實行了校企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實踐指導教師素質,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院在資金上采取學院補貼大部分,自籌小部分等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職業能力、學歷提升等培訓、下企業鍛煉補貼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間專業教師輪流下企業鍛煉至少達1個月以上,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教學水平。目前我院食品專業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90%,大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通過近兩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為重慶市市級示范性院校培育單位。

三、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

(一)通過專業教師下企業訪問、實踐等方式對重慶市食品行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掌握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動態,了解企業在員工培訓、技術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討雙方的合作點,尋求適宜的合作伙伴與合作方式。我院食品專業與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簽訂了職工培訓協議,每年培訓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職業300人,職業技能培訓重慶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職工10人。

(二)對開設食品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調研,我們對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長江師范學院等周邊高等院校進行了解,學習他們在實訓項目開設、實訓基地建設、實踐教學管理、實踐教材編寫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認真吸取外校有益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探索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業技術人員為外聘教師,定期指導學生實踐。聘請了重慶醫科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教授、重慶新橋醫院營養學專家、涪陵榨菜集團、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專家、工程師為專業委員會委員,共同研究生產實訓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實用性、綜合性等問題,提高生產實訓教學環節的質量。

(四)每學期教研會不少于10次,組織專業課教師對實驗、實訓項目的開設、實訓內容的組織等進行認真研討,課堂上減少原理性知識的講解,實訓課程減少驗證性、演示性、理論性太強的實驗,增設可操作性、動手性強的實訓項目。

(五)以校內現有食品實驗(實訓)室為基礎,籌集資金,建立校內食品生產車間、食品分析檢驗綜合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能體現企業車間的布局,體現車間與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業標準和企業管理模式運作。給學生提供模擬生產操作、取樣分析檢驗等練習,大大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我院現有焙烤食品生產車間、制水車間、發酵食品生產車間各一個。

(六)學校對校內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由各教學系統一安排專人負責實訓室管理。建立向實踐教學環節傾斜的激勵機制,除了專門實訓室管理員外,通過資金補貼吸引專業課教師參與到實訓室管理的教學中;基本上做到了每個實訓室至少有兩人負責。

(七)根據調研確定適宜的合作企業,并與企業洽談確定實訓項目、實習崗位和實習內容、指導教師和師傅等內容,校企雙方達到教師即是師傅,師傅即是教師。頂崗實習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必須要把對學生在校內的教學管理“搬到”企業,即進行“企業學校”式管理。為確保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完成,我們精心設計了企業實習管理手冊,認真擬定了與企業和學生的合作協議書,并設計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檢驗案例,滿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由于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學生能夠親身感受的,這樣可提高教學效果。 每學期都有學生到合作企業如榨菜集團、涪陵娃哈哈飲料有限公司、重慶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參加崗位輪流實習一個月以上,并與企業簽訂實習(訓)基地協議、企業實習管理手冊、校企產學合作協議,與學生簽訂實習協議書,實行工學交替辦學。大三學生在當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個月時間均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八)對科研結果進行總結,對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和理論提升,成果鑒定、驗收并推廣應用。

四、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專業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建設。高職高專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優化“雙師型”隊伍結構、提高“雙師”教師素質是學院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鼓勵在職教師參與進修培訓和深入企業鍛煉等形式提高實踐能力并獲取“雙師”資質,積極為行業企業提供科研、技術和培訓服務;選聘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

(二)建立“工學結合”機制。學院現有的食品加工車間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食品分析檢驗中心設備不齊全,不能完全適應“工學結合”的需求。應根據實踐課程之需求, 加大飲料食品加工、發酵食品生產車間的建設、加大食品分析檢測儀器設備的投入,建立食品生產檢驗綜合實訓中心,以滿足學生“工”與“學”的需求,將技能訓練與教學課堂合為一體,“教、學、做”融為一體,是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關鍵。

(三)加強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論教學,后認識實習、參觀實習、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方法,實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2+1”實踐教學模式。大一、大二各個學期均有一個月到企業集中校外生產實訓,深入食品行業到具體操作崗位跟工人師傅學習食品生產操作技能、食品檢驗方法等。實訓結束后,通過勞動部門的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大三從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現畢業生到企業的“零過渡”。

(四)突出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向學生灌輸食品行業“安全、環保、衛生”意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性格和職業意識;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生產場景等促使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養成。

總之,企業的需求是學校的責任;企業的選擇是學校的目標;企業的評價是學校的標準;企業的發展是學校的追求。抓好實踐教學環節,構建高質量的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服務企業、服務學生,最終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C].教高【2006】16號文件.

篇7

一、原有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實驗教學中驗證性實驗項目多年不變,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創新性項目建設不全,滯后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發展,導致實踐教學更新不能緊隨企業生產實踐發展。

(二)傳統實踐教學內容以單一性、章節性教學為主,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離,各課程實訓內容缺乏系統性,學生難以系統地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有些相近的專業課實驗內容部分交叉重復,但由于教師工作量分配及課酬的原因,還保存著各自的實驗課,存在“小而全”的現象,實驗內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師上課,難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四)在實驗實訓教學方式上,規定實驗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規定實驗使用儀器以及規定實驗完成時間的“三規定”制度尤為普遍。從實驗效果上看,學生雖然做了不少實驗,但不會設計實驗、不會觀察和分析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種被動式的實驗教學方式,學生感到枯燥無激情,也激發不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創新欲望。

(五)課外實驗內容非常少,形式比較簡單,沒有服務性學習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職業訓練型實驗。

二、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根據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趨勢及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在進行充分的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學生就業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業企業專家的要求倡議下,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及專業建設,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根據分析檢測技術自成體系,相對獨立、標準化以及檢驗項目操作獨立性強的特點,構建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一)以食品檢測與質量控制為專業核心能力的項目式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根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專業核心技能的要求,本專業確定了四個核心模塊:食品理化檢測技術類課程模塊、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類課程模塊、食品感官檢測技術類課程模塊和食品營養檢測技術類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均采用項目式教學,由于我國食品檢驗的方法、使用的儀器、結果評價已經標準化,并成為職業技能等級鑒定的考核標準,所以,各課程項目的設置及選取以國家食品檢驗工的考試大綱作為參照,各個項目的檢測均使用國標法,并將食品檢驗技能鑒定納入課程考核,達到了“課證一體”的教學目的。

在項目操作過程中包括了各檢測項目應用的專業理論知識、標準的檢測操作、數據處理與統計、檢測報告編寫、產品檢測訓練、檢測人員道德要求等。并依據認知規律,項目安排由簡單到復雜,采用項目導入、操作示范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現場教學,實行“教既做,學亦做”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規范學生操作技能。

為保證項目任務的順利實施,需將學生按照3~4人一組分為若干項目小組,小組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學習情況、動手操作能力等進行分組。然后根據項目任務和教學目標,合理分配組員的工作任務,讓他們搜集項目所需資料,確定實施項目需要的檢測手段、試劑、檢測儀器等。最后按照項目任務展開項目教學,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感受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適時穿插講授項目涉及的專業理論知識,規范操作過程,并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配合和鼓勵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后,每個小組針對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寫出實驗報告。

(二)食品檢測真實工作任務一體,綜合能力集成的校內綜合實訓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以前學生只是按照課程安排一門課接一門課進行實訓,學生的學習缺乏系統性。通過改革,我們將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校內綜合實訓由原來的各單項檢測改為對各種食品的綜合檢測,并將檢測內容分為食品營養成分檢測、食品理化檢測、食品微生物檢測和食品感官檢測四大模塊,每個模塊由兩位教師負責。教研室通過調研、討論確定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塊的檢測。

首先將學生按照3~4人一組分為若干項目小組,然后向各項目小組下達檢測通知單(以小麥粉檢測通知單為例見表),學生按照通知單要求查閱資料,在教師指導下確定檢測方案并在實驗室完成檢測任務,最后由學生撰寫完整的檢測報告。這樣不僅增強了綜合實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提高了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企業的檢測模式,使綜合實訓更接近企業的生產實際。綜合實訓時間安排在第5學期的9~11月進行。

(三)校企合作教學平臺的構建

企業頂崗實訓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工學結合、校企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重要環節,是學校教學活動的繼續和延伸,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是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關鍵性實踐教學環節。

企業頂崗實訓就是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參與企業生產過程,感受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檢驗和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在企業頂崗實訓過程中,學生按照頂崗實訓要求,結合課題及就業方向、個人專長與興趣愛好,選定合適的頂崗實訓單位,確定頂崗實訓內容,制定實訓計劃,自我管理、獨立解決實訓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技術問題,完成實訓任務。企業頂崗實訓時間安排在第5學期的11月至第六學期的5月進行。

河套學院農學系與內蒙古中糧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內蒙古恒豐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內蒙古泰盛興業食品有限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萬野食品有限公司、內蒙古河套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小肥羊肉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為本專業學生企業頂崗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實訓環境。

通過企業頂崗實訓,學生開始正式步入職業生涯的實踐階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加深了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和認識,看到了企業的發展和對大學生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就業方向、就業崗位,進一步增強職業意識和崗位責任感,進而提升就業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優秀員工的基本要求,實現了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零距離對接。通過校企聯動,本專業教師掌握了食品營養與檢測技術的最新動態變化,行業、企業的最新要求以及課程內容與企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保證內容的實時性、先進性。

我們的頂崗實訓得到實訓企業的肯定和好評,既提升學校的聲譽,又鼓舞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實習學生、實習企業、實習學校”三方共贏的目的。

三、新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近三年來,在構建和實施新型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本專業教師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改革,促進實驗課程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建設了5門校級優質課、1 門校級精品課;編撰校本實訓教材2本;申請高等教育研究課題1項;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同時,與巴彥淖爾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恒旭人力資源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訓基地等單位聯合進行檢驗師、營養師等職業認證的培訓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近三年來,本專業的學生在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工的考核中過關率均達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學參加第六屆“挑戰杯”全區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榮獲優秀獎。

本專業的畢業生有71%從事食品檢測和食品質量控制工作,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培養起來的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勤奮的工作態度、富于合作與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四、結束語

構建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是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動手能力強、富于創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充分利用我院實驗條件,構建出項目式課程體系、校內綜合實訓體系、校企合作教學平臺3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具有食品營養指導和產品開發、食品安全檢測和監管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1 改革教學內容

食品檢驗的一大特點是檢驗項目繁多,食品種類多種多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是值得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首先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圍繞學生的就業及相關的食品檢驗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突出職業能力為核心,專業技能訓練為主導,確定課堂教學內容[2]。

本課程教學內容在檢驗對象的選取上,基本涵蓋了典型的食品種類,如果蔬、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飲料、蜜餞制品、調味品等;在檢驗方法上,囊括了常用的檢驗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分析法、液相色譜分析法、薄層色譜分析法等;在工作任務的難度上,采用了逐級深入的難度分配。在具體項目的選擇上,選擇那些能體現食品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較有普遍性的檢驗項目作為課程內容,既代表目前食品常規檢驗技術,又涵蓋了當前食品檢驗的新技術、新方法,既能讓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得到鍛煉,又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拓展空間[3]。如食品中一般成分檢測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質、還原糖等的測定,作為食品檢驗的經典項目,也是實際應用中使用最普遍和廣泛的項目,要重點講授,同時也是一種入門和過渡學習。而食品中防腐劑、抗氧化劑、著色劑等添加劑的檢測和農藥、獸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則作為食品檢驗的深入和拓展項目,也要重點講授。

2 優化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按照實驗講義機械操作,缺乏對實驗的思考,做完就算,嚴重影響和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實施引導式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以典型產品為載體,按“項目布置學生自主策劃采集樣品、分組討論查閱資料、制定檢驗方案教師講解注意事項、操作示范學生修訂檢驗方案檢驗準備檢驗操作數據處理檢驗報告檢驗總結”的方式進行[2]。使學生更注重對實驗方案的設計,各種試劑的配制,原始記錄表的設計和記錄、實驗過程的規范性、數據的可靠性等。這個過程強化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如實驗方法從何而來,我該如何篩選,我需要的儀器設備實驗室有嗎?需要準備哪些試劑、玻璃器皿呢,試劑怎么配,配多少?我測出來的數據可靠嗎,應該如何評判?如果數據不可靠,問題可能出現在哪?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讓學生清楚自己作為一名檢驗人員的使命,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融入一種責任感。首先,進入實驗室之前要清楚檢驗方法,不是從書本上照搬照抄,而是要學會從網絡上下載最新的標準。其次,進入實驗室始終保持臺面整潔,注重儀器設備的維護,雜亂無章的工作環境中得到的數據是站不住腳的。第三,安全操作,隨時注意水、電、氣、火、試劑的安全問題,保障人身安全和實驗室安全,尤其不可出現頻繁的玻璃破碎等低級錯誤。如索氏提取法測定脂肪這一實驗中要用到乙醚,針對這個試劑就有若干安全問題:1)乙醚是一種有機試劑,有毒,沸點低,揮發性很強,因此操作時要在通風櫥中進行,帶口罩、手套。2)乙醚易燃,實驗室中不能有明火,那么酒精燈、打火機、電爐就不能同時使用。3)鑒于乙醚沸點低,易燃等問題,加熱時要用水浴加熱,不能用電爐加熱。因此,實驗操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第四,學會自我質量控制評價,樣品檢驗時要做空白試驗、平行試驗和加標回收試驗要重復3次以上,平行試驗誤差小于5%,加標回收試驗95%左右,達到這個要求說明質檢人員的操作是合格的,然后再開始測定樣品,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可靠。若達不到要求,則重做樣品,并分析原因。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著眼于工作態度、學習能力、操作能力、終結性考核四個考評項目進行整體評價,滿分100分。其中在工作態度上,重點考察學生在實訓課程中的出勤情況、工作表現等,共20分;在學習能力上,重點考察學生信息的收集情況、實訓報告的撰寫情況,共20分;在操作能力上,重點考察動手操作能力和結果的準確性,共30分;終結性考核分為理論和操作兩部分,共30分。試卷構成方面,采用綜合性大題目,讓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既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又可以防止作弊現象。如情景法給出食品某檢驗項目原始數據,要求學生進行計算,提供檢驗報告或者是設計原始記錄表等。

4 展望

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對食品質量分析與檢驗技術實訓課程的課堂教學方面進行了優化,在實踐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實踐操作技能,鍛煉了綜合職業能力。我們將繼續結合高職特點深入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食品行業輸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財政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建設發展項目”(編號:51067)的階段性教學成果之一。

食品檢測專業培養從事食品檢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營養指導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該專業的實踐性和動手性很強。針對高職生特點和社會崗位需求,根據教育部16號文件提出的“學、做一體化”,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課題以食品檢測專業為起點,探討“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本專業中的應用。

一、“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需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區,作為與世界產業競爭的主力軍,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崗即用。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課程教學采用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課后練習與復習的方式;技能課程多為教師現場演示,學生模擬教師動作,整個教學活動仍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從教學內容來看,并非以學生需求的技能為中心。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發現問題,缺乏主動性,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而“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技能。

二、 “學、做”一體化模式在食品檢測專業中的應用

1.課程體系的設立。依據“工學結合”原則,按照食品行業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對相關崗位的知識、技能需求進行分析,并結合具體食品行業品質控制、檢驗等工作過程,歸納出在食品檢驗等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務與應用技術。以職業核心技能所對應的知識與技能點按照“條塊結合”的網絡模式,重新構建“食品質量管理與安全控制技術”、“食品檢驗技術”、“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職業基礎素質”、 “綜合專業實踐”五大學習領域(課程群),如圖1。

食品檢測類專業的職業技術課程學習領域是根據職業崗位(群)或對職業技能需求而設置的應用性或技能型課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以職業核心技能訓練為主線組織教學。改變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分離開來的現狀,將專業理論的學習與職業技能的培養融合到互相滲透與交融的學習領域中,強化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貫通,更有利于“學”、“做”、“用”的有機結合。

“條塊結合”網絡模式的課程體系設計,有利于學校按照食品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針對不同的食品類專業(方向),靈活選擇課程、科學組合條塊課程,實現培養目標。

(1)課程體系實施——核心課程在“學、做”模式下的運行。根據食品檢測專業所對應的實際工作崗位,結合項目化教學的特點,確定“學做一體,雙能導向”的人才培養內容。例如,按食品檢驗工的實際工作過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環節,在食品微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與檢測中心等監管檢測機構及食品生產基地等企業合作,一起認真細致地分析、歸納微生物檢驗崗位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檢驗崗位的檢驗任務。此外,將傳統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內容進行梳理,選擇微生物檢驗“基本技能/工作任務”作為課程載體,以項目來構建《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對課程的內容、形式、教學方法等均進行顛覆性重構,融教學做于一堂、課堂與實訓場地為一體,如表1。

(2)實訓課程在“學、做”模式下的運行。在實訓課程教學中,改變教師示范、操作、講解的傳統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實踐、總結,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 《化學檢驗技能實訓》實訓教學設計以操作技能的培養為重心,按照化學檢驗的工作過程分解任務,把理論教學融人每項任務,合理確定每項檢驗任務的知識點與技能點。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任務目標,學習新的知識,了解檢驗的基本方法,掌握檢驗儀器裝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檢驗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學檢驗技能任務項目安排由單一到多樣,技術含量由簡單到復雜,理論由淺到深,學生經過螺旋式的反復訓練提高,最終在課內實現化學檢驗“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項培養”。

2.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了不斷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根據項目課程不同教學單元的內容與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的工作態度,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1)實訓技能訓練——模擬與競爭教學法。在單項技能訓練中,學生自主競爭考官職位,由教師考核,擔任考官的學生在分數上給予獎勵。考官對其他學生的單項操作進行考核,不僅可輔助教師,還能培養學生能力,避免學生多教師指導不到位。

(2)技能培訓規范化(標準化)——四步(階段)教學法。本課程是以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為目的的實踐型職業技術課程,化學檢驗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實、動作是否規范標準、操作是否熟練等是衡量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此,將過去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以觀察、驗證為主要教學目的的實驗項目,改為以單項技能培訓為目的的實訓項目,將實驗的結果目標轉變為實訓的過程目標。采用行動導向的“準備——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總結練習”四步(階段)教學法。某一次實驗或實訓并不能檢驗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須通過不同階段的反復訓練,才能夠達到目的。檢驗過程中,每項操作技能都必須是標準化的規范動作,否則會導致檢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教學中應充分利用SOP多媒體課件,從不同視角將特寫畫面和分解后的連續操作過程給學生反復演示,以達到示范教學的目的。

(3)分項技能單獨完成與檢驗項目分組實訓結合——項目教學法。課程以化學檢驗技術或技能單元作為教學項目,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讓學生了解食品化學檢驗的方案設計程序,根據食品安全標準確定化學檢驗項目,選擇相應的國標檢驗方法,制定詳細的抽樣、檢驗方案,學會被測樣品的處理方法。此外,還應準備好所需的各種設備和材料,按技術要求將玻璃儀器進行清洗、烘干。按照標準操作程序完成檢驗操作的各個環節,通過計算或判別得出檢驗結論,編寫檢驗報告。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職業適應性。

(4)基礎知識學習——案例教學法。收集在食品生產、流通、儲運中化學檢驗或監控的實際案例資料,如定位不同食品類別的化學檢驗案例。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收集、選編分析案例,借助課程論壇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探討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培養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篇10

1.1課程的性質和作用

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是動物防疫與檢疫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是以動物醫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理論為基礎,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研究肉蛋乳等動物性食品的生產、加工、存,運輸銷售及食用過程的衛生監督及衛生檢驗,以保障使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動物疫病傳播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為我國的動物及動物產品的檢疫檢驗崗位培養合格的檢疫檢驗人才。

1.2課程的教學目標

突出能力與素質并重的培養目標,使學生掌握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畜產品企業質量品控員、動物性食品加工工應知的理論、應會的技能,如能根據不同種類動物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檢疫方案、能夠對屠宰加工流程中的檢驗工作進行技術指導,能夠對常見的動物性食品進行衛生檢驗,具備一定的生產項目的管理能力,同時具有較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好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運用的能力,具備敬業愛崗、團結協作的能力、具備吃苦耐勞、學檢愛檢的勞動品質和環保及自我保護意識,把學生培養成食品企業產品質量控制崗位的高技能人才。

2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2.1課程設計的理念

以崗位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教學目標與工作任務相對應,在工作任務重融入相應的職業標準,并且按照屠宰過程設計檢疫檢驗流程,把學生培養成會看會檢嚴執法的檢疫檢驗人才。

2.2課程設計的思路

2.2.1針對崗位職業能力設計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動物性食品常規的檢驗的技術,同時具備法律安全意識,熟悉國家有關食品的法律法規和動物性食品衛生的相關標準,如動物防疫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法等,把學生培養成具備高水平檢驗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技能人才。

2.2.2教學項目對接工作任務

按照動物產品生產流通組織教學,教學項目劃分為五大項目,項目一畜禽的宰前檢驗,項目二屠宰加工過程中的檢驗,項目三畜禽的宰后檢驗,項目四畜禽病的檢驗與處理,項目五肉蛋乳的衛生檢驗,對接相應的工作任務,其中項目一、項目二、項目三、項目四對接動物宰前、屠宰中、屠宰后的檢疫檢驗任務,項目五對接主要動物性產品的檢驗。

2.2.3將職業標準融入工作任務

將獸醫化驗員、畜產品檢驗工、動物檢疫檢驗工、乳品檢驗工的國家標準融入相應的工作任務中。

2.2.4按照屠宰過程設計檢疫檢驗流程

宰前檢疫包括收購檢疫、運輸檢疫,屠宰加工檢驗包括淋浴、致昏、放血、燙毛、褪毛、凈毛、頭部檢驗、開膛、凈膛中的檢疫檢驗,宰后檢驗包括“紅下水”的檢驗、“白下水”的檢驗、旋毛蟲檢驗、胴體檢驗、皮膚檢驗、肉及肉制品的檢驗包括品質異常肉的檢驗、冷凍肉的檢驗、熟肉制品的檢驗、肉類罐頭的檢驗,其他動物性食品的檢驗只要包括乳及乳制品的檢驗、蛋及蛋制品的檢驗,從而完成整個檢疫檢驗流程。

3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由改革前的分散章節整合為基于工作過程5大項目:畜禽的宰前檢疫、屠宰加工過程中的檢驗、畜禽的宰后檢驗、畜禽常見傳染病、寄生蟲病的檢疫與處理,而后又劃分為20個學習性的工作任務。任務一:畜禽的收購、運輸檢疫;任務二:屠畜禽的宰前檢驗;任務三:屠畜(豬)屠宰加工工藝的衛生監督;任務四:家禽屠宰加工工藝及衛生要求;任務五:生產人員的個人衛生與防護;任務六:屠畜(豬)宰后檢驗方法;任務七:屠畜(豬)被檢淋巴結的選擇和淋巴結的常見病變;任務八:屠畜宰后檢驗的處理;任務九:家禽的宰后檢驗;任務十:畜禽常見傳染病的檢驗與處理;任務十一:畜禽常見寄生蟲病的鑒定與處理;任務十二:冷凍肉的衛生檢驗;任務十三:分割肉的衛生檢驗;任務十四:腌制肉的衛生檢驗;任務十五:肉類罐頭的衛生檢驗;任務十六:熟肉制品的衛生與檢驗;任務十七:鮮乳的衛生檢驗;任務十八:乳制品的衛生檢驗;任務十九:蛋的衛生檢驗;任務二十:蛋制品的衛生檢驗。

4總結與體會

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教學改革,在基本技能的訓練方面通過開放實訓室,使學生有更多時間練習實訓操作,有更多時間參與實訓過程,開放實訓內容,使教學項目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4.1構建適合于人才培養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系

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教學體系所涵蓋的內容,不僅涉及感官檢驗也涉及理化學檢驗,而且還涉及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如何使學生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將各自獨立的知識通過跨學科實踐項目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們系統全面的掌握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知識的技能。

4.2構建適應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實踐教學是以學校實訓室為主要實習場所,以教師演示實訓為主,學生實訓多為機械模仿、被動接受。這種教條式的教學模式嚴重的約束了學生行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妨礙了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扼殺了學生創造性,達不到實習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采用指導、啟發、探索三個階段的教學方法,摒棄了以往老師全程帶領、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對每一個教學項目都有全面系統的掌握;再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的實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實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4.3突出了實踐項目考核的操作性、應用性及法規性

通過教學項目的綜合訓練,特別是采取了現場實習或者模擬現場實訓,使實踐教學更接近生產實際,體會到了實際工作的復雜性,領悟到了動物性食品衛生檢驗的可操作性和應用性以及相關法規性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魏彩慧.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研究[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2).

[2]季靜靜,閆宇.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談判》課程教學改革[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3).

[3]謝潔.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食品原料學”課程教學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20).

[4]劉奎武.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開發[J].機械管理開發,2010,(02).

篇11

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是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本門課程主要講述焙烤食品原輔材料、主要焙烤制品面包、餅干、蛋糕、糕點等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藝、加工技術、操作要點及常見的焙烤食品裝飾材料的制備等方面知識,在此基礎上講述焙烤食品加工過程中常出現的質量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1 課程特點

1.1 專業必修課 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是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前提課程主要有:食品基礎化學、食品營養與衛生、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劑等。因此,學生需要對上述前提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

1.2 理論和技術更新快 焙烤食品工業是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量和銷售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來隨著食品科技的發展,焙烤食品加工理論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特別是食品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得焙烤食品的加工技術大大提高,而且商品價值不斷增加;此外,焙烤食品的品種越來越豐富,風味越來越多樣化,功能性焙烤食品在市場上所占份額也逐年增大[1-2],因此需要及時關注食品高新技術的發展動向,將最新理論和技術帶給學生。

1.3 實踐操作性強 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3]。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綜合實訓及實習來強化操作技能。

2 課程教學現狀

2.1 教學思路較傳統 傳統的教學思路是先講授理論再進行實踐,對理論較重視,理論教學所占比重相對較大。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加工的過程就是動手實踐的過程。因此課程的教學過程應該從實踐出發,在實踐中滲透必需、夠用的理論,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4]。

2.2 教學方法較傳統 教學方法選取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過程主要以講解法、舉例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為主,而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使用較少。

2.3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高職教育的特色是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曾嘗試采取縮減理論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方式,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比如實訓場地建設不完善、實訓經費不足等,往往出現理論教學后,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實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能很好銜接。

2.4 課程考核體系不完善 傳統的課程考核采用平時成績加期終考核成績的模式,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很少涉及或所占比例很小,課程考核成績主要體現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很難反映學生實踐能力高低,這樣的考核有礙于學生積極性培養及動手能力的提高。因此這種考核模式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課程的考核需要從過程考核、技能實訓考核等方面進行完善。

2.5 實訓設備數量不足 學生實踐性的培養必須有基本的硬件條件作保障。目前,焙烤實訓室焙烤設備種類較齊全,但數量不足。以攪拌機為例,實訓室可用數量有限,實踐教學時大部分學生通常不能充分練習掌握這項加工技能,很多情況下學生因插不上手而喪失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佳,課程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2.6 團隊教師少,實踐經驗不足 本專業團隊有教師6名,1名為企業工程師,其他教師分別負責不同課程,在教學過程,特別是實踐教學中往往存在指導教師不足的情況。團隊教師多為年輕教師,雖然學歷高,但實踐經驗不足。

3 課程改革措施

3.1 細化教學內容 2007-2011年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為專業必修課程,2012年調整為專業限選課程,教學總學時為96學時,課程改革需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整合。具體包括:一是要刪減陳舊過時的知識;二是結合行業崗位需求增加實用技能知識比重;三是課程的教學要和行業企業聯系,實踐崗位和企業行業崗位要相對應。2012年本團隊對味多美等焙烤企業進行調研,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擬將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優化為六大模塊:焙烤基礎知識模塊、面包加工技術模塊、餅干加工技術模塊、蛋糕加工技術模塊、糕點加工模塊、月餅加工模塊。

3.2 改進教學方法

3.2.1 以項目實訓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驅動 課程的實踐性教學不僅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練習操作,而且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積極探索[5]。結合生產實際,課程安排20個項目任務,每個項目都涉及相應的實踐技能的訓練及相關焙烤理論知識,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設計、實施、論證、評價及分析與總結,最后由學生完成實訓報告。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求知欲不斷被激發,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及時指導,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3.2.2 教、學、做一體化 對于任何一種焙烤食品加工,以加工工藝流程為主線,首先將工藝條件展示給學生,再說明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工藝條件,即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學習理論不斷運用到實踐中,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3.2.3 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成立焙烤食品協會,對本門課程感興趣并愿意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學生,可以利用實訓室的條件進行這方面能力的進一步鍛煉,可與指導教師提前聯系,教師將給予及時的指導,學生也可以利用現有的實訓條件進行自主創業,費用可以由其產品銷售所得。

3.3 改革課程考核模式 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要求,迫切需要改革。課程考核采用“過程+成果”的考評模式,通過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給學生以綜合評定。具體考核方式為:成果考核包括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理論考核占20%,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兩方面,以閉卷、筆試的方式考核;技能考核占50%,選取典型項目讓學生自主完成,考核過程模擬烘焙師資格證實操要求,考核過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考核占30%,由實訓報告、學習表現、作業、平時測驗等組成[6]。

3.4 按需培養 每個學生需求不同,有些學生學習是為修學分,有些學生是對課程內容感興趣,有些是希望能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為此,結合專業特點,可將焙烤實訓室變成開放式實訓室,學生只要提前申請預約,實訓室實驗安排允許的情況下,即可在實訓室進行技能訓練或自主產品設計,也可得到教師的指導。實訓室開放必然帶來資金和管理等問題,這就需要學院支持,焙烤協會自我管理,協會可通過出售焙烤產品來籌集技能訓練所需資金。

3.5 優化教師團隊結構 焙烤食品理論、技術更新速度快,且課程實踐性強,這就要求團隊教師能夠及時了解行業動態,掌握新理論、新技術,且要增加實踐鍛煉。筆者認為應該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強化技能培訓,鼓勵教師多深入企業調研,定期安排教師到生產第一線、高職培訓基地或科研單位鍛煉[7]。

4 結語

焙烤食品加工技術作為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2012在學院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課程被選為學院試點改革課程,團隊教師依據高職教育目標要求,在教學內容、方法、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長期的任務,在課程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實訓條件、考核模式、教學管理等,因此團隊教師將繼續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魏振承,張名位,池建偉,等.中國焙烤食品工業的發展趨勢及其展望[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7(11):182-184.

[2]田潔,曹婭.中國焙烤食品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學,2012(7):51-52.

[3]王華欣.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之探討[J].職業教育,2010(3):53.

[4]謝東峰.高職院校“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0(6):124-125.

[5]祁興普,劉萍,瞿桂香,等.項目教學法在高職《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課程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10):34-35.

篇12

(一)熟悉本系教師、學生基本情況和教學開展情況。

學院現代農業系現開設2個專業,現代農業技術和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共有專業教師7人,均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學生共54人。

在學院教務處統籌安排下,本系學生自2019年9月入學以來按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正常開展課堂教學,疫情期間開展網絡在線教學。各門課程基本能夠按教學計劃的要求完成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尚未開展。

(二)完成學院教學管理制度編撰。

由教務處牽頭組織,在海副院長的安排指導下完成了學院教學管理制度的初稿編撰工作,具體負責“考試管理規定”“教考分離實施辦法”“試題(卷)庫建設與管理辦法”“閱卷、評分、登分及歸檔管理規定”“學生考場規則”“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章程”“課程考試主考、監考、巡考職責”“學生緩考管理辦法”“學生考試違紀和作弊的認定及處理辦法”等9個考試管理制度的編寫工作。

(三)完成學院籌建期間借用的實訓設備搬遷歸還工作。

協調農校教師和實訓物資管理人員,對學院籌建期間外借實訓設備進行盤點。聯系原學院籌建專業負責人組織人員進行搬遷,農業和食品專業所有借用農校的設備均已歸還到農校。

(四)組織專業教師上報實踐教學開展情況。

安排任課教師上報實踐教學開展情況,把已開設專業課程但未開展的實踐教學項目列出清單,做出實驗(實訓)計劃,上報實驗(實訓)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購計劃。

(五)安排學生到農校開展實踐教學

根據在校學生實驗、實訓教學開展情況,安排農業、食品專業兩個班共54名學生到農校開展化學課實驗,篩選了具備實驗條件的11個實驗,組織開展完成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兩門課部分實踐教學,完成68個課時的實踐教學。

二、下半年工作計劃

(一)組織教師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8月)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參考格式及有關說明》的要求,組織相關專業教師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極爭取學院支持,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聘請或邀請行業和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二)制定專業建設規劃(8~10月)

制定專業建設3~5年發展規劃,明確專業辦學總體目標,明確招生規模,制定相應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做出相應的實驗(訓)室建設規劃,提出專業群建設規劃,提出課程建設規劃,提出科研項目平臺建設規劃,提出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規劃。

(三)推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工作(7~12月)

目前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2019級全日制在校學生30人,2020年計劃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學至今已完成1學年教學,公共基礎和部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已經上完,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學期教學計劃安排,秋季學期計劃開設5門專業技能課程,其中有3門課程總共216學時,其中實踐教學學時72學時需在戶外實驗田地開展教學。系部計劃招集相關專業教師在職教園區周邊地區、曲靖農校、學院北面空地等地進行調研,尋找實踐教學用地,以滿足目前現代農業專業學生實踐技能教學需要。

根據現代農業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學期教學計劃安排,開學后上述兩個專業在校二年級學生和即將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將開設《化學》《食品微生物學》等十余門專業課,其中實踐教學學時約占總學時的30%。學院現有5個農業和食品專業實訓室配置了部分實訓設備,但因缺少實訓用具和耗材,不能開展實踐教學,為了確保實踐教學正常開展,充分利用已有實訓設備,提高實訓室的利用率,計劃配合實訓中心等部門,盡快推進實訓耗材采購和實訓室的建設工作。

(四)組織教師參加教學技能比賽(7~12月以比賽時間為準)

根據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和學校組織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的通知和相關文件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個人或團隊參加比賽,以賽促教,通過參加比賽,促使教師加強學習,得到鍛煉,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

(五)組織教師參加“1+X”證書制度師資培訓(8~9月以通知時間為準)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學院專業教師實施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教學的能力,促進學院相關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計劃安排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教師,參加由培訓評價組織舉辦的線下師資培訓,

(六)啟動專業課程標準制定工作(8~12月)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稿后,組織專業教師制定課程標準。原則上每一門課程標準由兩個以上專業教師協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學期每個專業完成2~3門課程標準的制定。

(七)完成學院各部門安排的各項工作

(八)完成學院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

篇1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是利用化學、生物學的知識,對食品的各種組分進入生物體后,在分子水平上發生的代謝反應進行研究,掌握代謝規律。本門課程研究內容涵蓋食品的化學組成、構成比例、理化性質、生物學功能、營養和安全性,還包括食品在加工、儲運及銷售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和這些變化對食品品質、食品安全性產生的影響[1]。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的課程構成中,食品生物化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屬于核心課。是食品專業學生最早接觸的專業課程之一,課程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和學科交叉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學習過程中要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內容,并且許多基礎知識點需要學生記憶,形成自我的潛在認知記憶后才能繼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學等知識基礎,而高職高專的學生大多高中階段的知識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學生還是文科生,學生的基礎知識明顯不夠用。與此同時,學生剛開始接觸專業課,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專業認知前理解專業知識有一定困難,如果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就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繼而失去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設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輔以簡單易懂的方式生動體現,通過興趣引導學生自身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主動者,懂得利用網絡和學校圖書館資源探尋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學知識,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

1 結合高職特色調整教學內容

由于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的食品專業2009年才開始正式招生,而現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傳統的課程內容,由食品基本組成成分的性質、化學結構、生物學功能和這些組分在體內的分解合成(即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以及色素和添加劑等構成全部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結構不能體現高職高專特色,對后續培養專業核心技能的理論指導作用不強。所以,作為食品類專業核心基礎課程的《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內容亟待調整。

為此,根據高職高專食品專業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和以此為中心構建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結合我校食品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學生和教師雙向反饋調查。調查發現,學生仍然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知識點,未能將知識活學活用,存在應付考試的現象,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大量查閱課程改革相關資料和廣泛了解其他高職高專同類型專業課程的教學情況[3-5],進行總結整理和認真分析,結合我校食品專業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現狀,對本門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針對性極強的如下調整:

1.1 食品的基本組成方面 對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幾種成分,如水分、糖類、蛋白質、脂類等要在保證原有課時數,對于其中涉及化學結構的內容要減少課時數的同時講授這部分知識時注意緊密貼近生活和后繼專業課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學理論知識在食品行業中的應用,這樣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識點里很抽象的吸著等溫線,學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環節,吸著等溫線在實際生產中的重要意義立刻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種營養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種營養素的功能這部分內容,涉及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生物學功能。其中生物學功能部分內容知識較分散,但是可以通過聯系生活舉例生動體現。如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的專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雙氧水分解為例,借助多媒體或者掛圖將生物催化劑和化學催化劑的作用條件及效率進行直觀對比,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幅度提高。而對于代謝部分內容,因為涉及大量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可以縮減課時,聯系食品加工工藝中涉及的代謝過程,只要學生能掌握如何從食品加工的產品出發,分析糖、脂肪、蛋白質在不同代謝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產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貯藏中的品質變化等內容。增設這部分內容,不僅與生產生活結合緊密,還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激發他們更好地學習以后的專業課。

調整之后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實施,收效很好。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知識與生產實際的結合度大大提高,對學生將來從事食品檢驗、食品質量監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儲備。

2 革新教學模式

《食品生物化學》的教學組織和實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還是各類化學反應,要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將這些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關聯,恰是授課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采用能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并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通過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被應用到《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中,對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

2.1 實物演示法 實物演示法借助實物,直觀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這個方法學生可以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具體事物聯系起來,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具體化地掌握抽象知識,縮短認識過程。特別是當前的90后學生缺乏日常生活經驗,對身邊經常發生的食品生物化學現象不留意,而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的《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又開設在大一的第二學期,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專業課程,專業知識缺乏,沒有積淀。這時若在教學過程中單獨采用案例教學,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師的說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中創新性地采用實物演示法后發現,該方法能夠很好地克服單獨使用案例教學法的弊端,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如:在講授“糖的甜度”這部分內容時,在學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現場讓學生親口品嘗預先配好的標準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嘗時教師要告知注意事項,并要求學生在品嘗后,評價2種糖溶液。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給出的評價進行點評,在點評過程中講授不同糖類甜度的性質。通過在授課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學生反饋信息顯示對甜度部分內容中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過程變得輕松且記憶深刻,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發,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只要任課老師能巧妙地利用實物演示法的優勢,課堂教學就能充滿趣味性。

2.2 案例教學 《食品生物化學》這門課程與食品加工、貯藏與保鮮和食品安全等專業內容前后聯系,理論性的基礎知識點很多。講授這門課程的高職高專教師都面臨如何借助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挑戰。針對教授的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的問題,在講授過程中適時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很好地改善了學生的厭倦情緒,而且還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很好地關聯起來,促進教學與職業能力的“零距離”。

案例教學是借助對真實案例的引用、分析,針對生產實際中與理論知識相關的案例展開討論,指導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和過程[6]。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食品生物化學》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思路,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從與學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選擇與要講授的內容相關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實質,提出疑問后由教師進行相關理論和知識點的講解,通過解答問題完成理論和實踐的對接,最終使學生掌握目標內容。如:代謝部分的“TCA循環”授課。因“TCA循環”是非常復雜,反應過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學反應,學生理解起來即抽象又困難,而這一循環又是代謝部分的核心內容。結合高職高專教學的特點,弱化對酶促化學反應過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減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學們了解食醋減肥的原因是飲醋可以促進體內“TCA循環”的順利進行,促進了代謝,才打到了減肥的目的。這樣學生就對“TCA循環”在代謝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體學習“TCA循環”就輕松許多。

案例教學能夠靈活地將生活案例與課程理論知識相關聯,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同時提高教學效果。

2.3 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以某一教學目標的實現為目的,預先設計和組織好,啟發學生就某一中心議題先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分小組探討,形成小組共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最終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法[7]。在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積極尋求解答問題的路徑,聽取小組內不同意見以完善自己的見解,努力通過語音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形成文字總結。這一系列的課下準備和課堂過程,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導的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高職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需要授課教師了解高職高專學生特點,注意提出議題的難度,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根據學生學習程度有選擇地實施。

議題盡量選《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中一些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的關鍵知識點,如“水果放久了為什么會有酒味”、“酸奶是怎樣凝固的”等,指導學生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等資源查閱資料,并給出明確的資料整理要求。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整理的資料闡述觀點,并分小組展開討論。教師要注意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及時引導并能始終駕馭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專業知識,而且思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的點評和小組總結都非常重要。教師一定要對討論中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觀點充分肯定,鼓勵學生今后更加注重獨立思考和創新性地學習。通過撰寫小組總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加深學習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總結可以服務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并對學生將來書寫學術論文打下基礎。

3 拓寬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課地位,一直以來無法改變試卷筆試的考核方式。這一考核方式雖然能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認知,但卻無法獲知學生是否具有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高職高專是要培養具有可操作職業技能的畢業生。顯然,試卷筆試的考核方式,無法達到高職課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體現高職特色。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考核評價對教學的促進和檢查作用,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結合教學實際,在保障考核評價能科學合理地反映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同時,對《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進行了拓寬,考核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經過探索研究,拓寬之后的課程考核評價包含3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課堂表現成績,占總成績的20%。構成要素是上課出勤、學習態度、平時回答問題和參與課堂討論的情況、各種總結報告的質量等。

第二部分是實訓成績,占總成績的20%。《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實訓教學時數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視,實訓環節是基礎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一個縮影。考核的構成要素有實訓的理論準備和物質準備、操作過程的嚴謹科學、實訓結果的準確性、實訓報告中是否有縝密的分析過程并能查閱資料注明與之相關的生產實踐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試的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試卷題目分2大類:一類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類考核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高職高專食品專業《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點,這門課的教學效果會對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和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如何更好地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是本門課程教學內容之外必須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摸索,才能逐漸成熟,這個過程需要收集企業、同行、學生的的反饋信息,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條適合高職高專食品專業《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之路,為培養高職高專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達平.食品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2]李佩艷.提高《食品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陳海華.食品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優化[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孫芝楊,翟瑋瑋,魏福華. 高職院校食品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艷,尹飛,劉建學,等.《食品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南康市| 孝昌县| 嘉兴市| 闵行区| 五常市| 马山县| 京山县| 神池县| 武夷山市| 梁平县| 资溪县| 清河县| 阆中市| 海盐县| 太保市| 玉门市| 都兰县| 太康县| 临江市| 临漳县| 札达县| 高碑店市| 汾阳市| 图木舒克市| 湖口县| 望奎县| 贵港市| 静海县| 盐边县| 乐都县| 容城县| 武城县| 三原县| 湟源县| 红原县| 芦山县| 右玉县| 合山市| 平塘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