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尋找》并不只是一個成功者的經驗分享,而是一個成功者觀看世界的眼光。正如潘石屹所言:"很多年后,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而這本書便是他最深層、最無私的告白。在這本書中,他敞開最私密的自我,提出自己對新世界的看法、企業管理的理念、對財富的態度以及對精神世界的領悟,用自身的經歷找到了一條從物質到精神的解放之路。
本書既提供了基于物質走向成功的方法,也提供了基于精神走向開悟的途徑。
——馬云
潘石屹很會做人,而張欣對建筑有激情,有見識。建房子的人愛房子,賣房子的人會做人,所以他們買賣做得大,所以他們是成功者。
——洪晃
在生活中,你遇到一個有平民氣質的平民不難,遇到一個有貴族氣質的貴族也不難,難的是能遇到有貴族氣質的平民,和有平民氣質的貴族。換句話說,見草是草,見樹是樹,這不稀奇,但你能見到一根有大樹氣質的小草,和有小草氣質的大樹么?這兒就有一個,他叫潘石屹,中國SOHO是他的外形,大樹樹冠的外形;這本書是他的氣質,小草草根的氣質。
——吳稼祥
潘石屹,在大地造屋,在紙上筑巢。實景也好,虛景也罷,或者棲居肉身,或者安放心靈。潘石屹關心的是生命的性靈,是人的德性和莊嚴,是我們的美麗新世界。
——何平
潘石屹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傳奇,一個經典的中國夢。他從甘肅天水貧困地區奮斗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成功企業家,每年向國家繳納巨額稅金,為他人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這肯定是他的人生哲學的成功。
——鄭淵潔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石屹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是少數具有濃厚文人氣質與藝術品味的地產大亨之一。他把文化藝術的概念帶進居住和辦公空間,北京SOHO現代城、"長城腳下的公社"、建外SOHO、SOHO尚都、海南博螯藍色海岸等每一個建筑作品,都在作為城市標
給老潘的序
愛與敬的成功學
每個人都懷有你的機會
以惡對惡,增值的還是惡
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禱
自信是人生及時桶金
誠實是一切美德的基
播下幸福的種子在別人心田
知道工作,還要知道為什么工作
簡單的成功法則
先幸福后成功
生活始于磋商
年輕時要放棄自我,年老時要懂得超脫
真理只有一個,但誰擁有真理是個問題
他人就是你的福祉
個人生存仰賴于生命共同體
偏見是戰爭根源
空,故納萬景
磋商是一門藝術,我們要使之分外精彩
人人參與的磋商才具有普世價值
我堅信,互聯網帶來全球磋商的前景
要有仁慈之舌
人類精神無法分割
理想照進市場
無為而治
船錨要起作用,就必須埋沒自己
用股東的錢做慈善,不是企業責任
只顧數錢的人最終無錢可數
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圓腦殼的世界觀
創新其實是精神進步
企業生產理想
CBD之夢
我的建筑理想
暴風雨之后更清新
美麗新世界
新世界的叩門聲
平等地站在知識面前
人是神圣的,知識將以此為中心
新世界的特征是"小"
小的為什么是美好的
電腦永遠不會超過人腦
超級個人能量體
榜樣馬云
中國力量匯入世界主流將是怎樣
人類即將進入成熟期
超脫之想
錢不會走錯路
鈔票即選票
擁有得多,不如計較得少
不要讓財富變成愛者與所愛之間的藩籬
令人瘋狂的機器
成功不應造成盲區
青春被夸大,必成焦慮
任何固定關系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我把自己解放了
中國人最應該戒遷怒
"大我"的危險外表
獲得生命的真切感受
偶爾需要一把鉛傘
紅紅的太陽下,把自己想清楚
再見吧潘總
少一點,多一點
從物質到精神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而生活
科學和信仰是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
我們是什么,我們去哪里
物質是速朽的
精神是永存的
一嘯天藍
比祈禱更重要的是祈禱的精神
愛與恨,一道不必要的選擇題
靈魂的真實性,是人類真實存在的憑據
敬畏之心長存
幸福不一定是什么,但一定是可分享的
我有愛情理想
父母的形象遺產
擁有善的力量,你就是圣賢
創造力的啟示
大美無
瞎耽誤工夫
融合才是出路
讀孔子
敬鬼神而遠之
鏡子的遐思
大美無
一次無目的的西行
不對抗的美
世界本來不復雜
中庸是一種境界
定期清零
參差凌亂中有生機
大用無為
石頭與鳥
山語間的勞作生活
附:故鄉的關鍵詞
愛與敬的成功學
每個人都懷有你的機會
有一句話叫做"真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走入社會,就進入了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社會是很多人際關系的總和,你必須了解他人,與人謀事,而不是無目的地拉人閑談,這樣才能不虛度光陰,完成"社會實踐"。你一定會與某些人達成關系,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他人必有關系是你無法回避的命運。世界上的事都是人際關系的構成和發展,關系,關系,還是關系。
一個關系達成,必然有事發生。這件事情結束了,人際關系卻變化了。有可能增減了成員,或者增減了感情。經過幾輪事件后,你可能會形成一個小圈子。漸漸地圈子有了特性,忙的時候齊心協力,做著熟悉的生意,閑的時候表現某些文化、品味,去K歌或者打保齡球什么的。這時候估計你就感覺你的"社會實踐"成功了,大約正好是孔子說的"三十而立"的時候。
這些年來,很多人向我請教,問我為什么人緣這么好,說是"誰都認識老潘,老潘永遠笑容可掬"等等,總之就是說我人緣比較好,與人合作的事情也辦得不錯。感謝上帝,我想起這么多年來認識的人,的確大多數都是讓人愉快的面容。如果說我在為人處事上有什么經驗的話,我覺得有一點可以寫出來與大家共享,那就是我珍惜每一次與人相見的機會,每一個人身上都藏有我學習與合作的機會,重要的是我能否將其開發出來。事實上他人身上的寶藏也往往是樂于被你開發的,我們說閱人像讀書,每個人都有供你學習的地方,但書本是死的,不會像人一樣聲情并茂地將信息傳遞給你。每個人都有主動傳遞信息給他人的愿望,而且總是在努力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思想性和觀賞性,所以做一個好聽眾就能滿足他的愿望了。也許有人說潘石屹你真狡猾,事實上我真的喜歡聽人說話,只要別人說著真話、善意的話和有見地的話,我就愿意聽。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好的聽眾,欣賞別人的表現,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及時個好辦法。有些人擔心,別人說話自己不說話,表現的機會就給了別人,別人對自己就不會留下印象了。正是這種想法,導致人人都爭當發言者,這個世界就變得吵吵鬧鬧了。傾聽者稀少了反而更顯珍貴了,我還是覺得當一個令人愉快的聽眾比較好。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曹操有一次要會見客人,覺得自己的形象不太好,白臉奸雄嘛。他就找了一個漂亮的人代替他,而自己當這個人的侍衛,拿著刀站在旁邊。客人會見后對人說,曹操很漂亮嘛,不過我更尊重他旁邊那個拿刀的人。這個故事說明,并不是站在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人才能給人留下印象,當一個傾聽者也不一定會被人遺忘。從格局上來看,有人說話,就必然有人在聽,兩者是缺一不可的相生關系。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傾聽者都忘記了,他還想得起自己說過些什么嗎?可是現在人人都想說話,沒有人想做聽眾。唯表達為目的,交流根本就沒有。很多人去見其他人,去之前想的是要好好交流一下,增進彼此的了解。可等到那人面前一坐,表達欲望出來了,就變成了"今天要用語言征服那個人"。要是對方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呢,完蛋了,兩人爭辯得面紅耳赤,甚至會打起來。結果呢,大家強顏歡笑地客氣收場:今天爭辯得很愉快,大家都是陛情中人。"性情中人"這個詞語,是送給很多自我主義者的高帽子。比如一個人喝醉酒與人打架,本來就是錯誤的,卻冠以性情中人就給免罪了。很多毛病都被"性情中人"這個詞語給開脫了。
經常有人用疲倦的口吻說"人際關系太復雜了",我覺得那是他們把人際關系做復雜了。首先他們是這樣看的: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要糾結在一起,就十分復雜。現在有一種流行病,叫做"人際關系畏懼癥",說的就是這種復雜超過了我們大腦的承受能力,令我們的精神出現病變。其次,他們認為人際關系就像他想的那么復雜,因此自己也要變得復雜。我們說的"聰明",往往是這種復雜化的表現。因為過于"聰明"以至于"死機",是常有的事情。他們認為人們的需求是復雜的,但人們真正需求的是愛;他們認為人們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講與口才"的,其實真正有效的是誠實;他們認為利益是此消彼長的,其實是互利互惠的。
以惡對惡,增值的還是惡
無法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以至于自己參與的事情失敗,也許就是很多剛剛踏出校門的朋友上到的及時堂嚴峻的課。由此導致的挫折感可能會強化一個人的消極自戀心態,覺得全世界都復雜骯臟,只有自己才是純潔的,所以才總是被傷害。
消極自戀心態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心態。一件事失敗了,他責怪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性情,因此拒絕這類事情。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好的,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是好的,而這個世界要惡才能成功。"為什么我掙不到錢?因為我心不黑。"這句話被太多人說過了。
有錢人都是黑心腸的觀點,會導致仇富心理的產生。覺得別人是惡的,導致人們互相提防,充滿不信任。我們開發建外SOHO時,較大的突破就是取消圍墻。我們不度人以惡,不設圍墻,事實證明,這樣開放的小區反倒是最安全的。仇富心理是一種對社會財富積累有害的心理,雖然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法律也規定了保護私有財產,但那種人性中的自我主義依然存在。把一切美好的說法都歸自己,把惡都歸別人,這尤其會造成社會的不安。
度人以惡,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結果會令人心寒。在SARS發作時期,我有過一次近似荒謬的體會。
SARS在北京蔓延時,一時間北京人在中國變得不受歡迎了。2003年5月初,我從我住的山里出來給小孩買奶粉,要經過某郊區的道路,一共經過了四道關卡。到了及時道關,我說,我家有一個小孩要喝奶,讓我出去買點奶粉吧。關長是位村干部,告訴我出去就別想回來,我們主要是防北京城八區的人。我說,我不進城,只是在縣城買點奶粉,小孩等著奶吃,我保障出了關卡20分鐘就回來。出了關卡,進了超市,買了奶粉、面粉、大米和花生油后,我返回了關卡。干部走了,據說他臨走時留下一句話:等他回來再放我過去。我等了半小時還沒有見干部回來,便開車去找他。找了好幾個地方,人沒有找到,但找到了他的手機號。我不斷地重復小孩等奶吃的理由,請他給我放行,及時道關終于過了。過第二道關時天已是黃昏了。有30多位男女老少一起審問我,主審官是位60多歲的老者,有點像《鬼子來了》里審問日本鬼子花屋的老頭。他先問我叫什么?我說潘石屹。他說YI字怎么寫。我說,隨便。老者生氣了。我趕緊一筆一畫地寫好了自己的名字。此時此刻,在黃昏的北京郊區,有掛著黃布和紅布的路障,旁邊有30多個表情各異的男男女女,如果能拍下來一定是一張非常好的照片。但我不敢拍,怕拿出照相機惹怒他們。能讓我走,我就趕緊溜吧。第三道關是在村口,所有的人都認識我,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車不能開進去,人可以進去。他們認為,人不會傳染病,汽車能傳染病。我只好下車,背上奶粉和米面,走在夜色已深的小路上。第四道關是大石頭壘成的,夜深了,也沒有人了。雖然人可以自由過去,但任何車輛都是通不過的。
終于到家了,想一想這24小時的經歷,我想,北京郊區農民主要的意圖不是在防病,而是在表達一種對北京城里人的情緒,一種權力。
鬧SARS時,北京人出城不受歡迎,中國人出國也是同樣的待遇。唐人街沒有人了,中國的餐館沒有人吃飯了,有100多個國家對到中國的旅行設限。我收到負責設計我們項目的日本公司的郵件,告訴我們由于日本政府接連發出了三份不讓到中國來的勸告,所以他們來北京的時間被廷后。
來自自然界的惡,給人帶來恐懼,恐懼再逼出人自身的惡,不信任他人、只顧保全自身。人類的惡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恐懼下無奈、無知的抉擇。如果我們不能消除恐懼、消除沮喪,還能有什么成功呢?
電影《第五元素》中,死亡星球逼近地球,人類的總統下令發射導彈攻擊死亡星球。神父連忙勸說:"請不要攻擊,以惡對惡,將會增值世界上的惡。"總統沒有聽,下令攻擊。結果死亡星球迅速擴大,越打越大。神父說對了,以惡對惡,惡就會越來越多。偉大的甘地在印度發動的"不抵抗運動",也是為避免增值這個世界的惡,他成功了。這是一個在最艱苦的情形下獲得的磋商,也是最偉大的磋商。
在現實生活中,你假設對方惡,對方確實會以惡來對你。我們在簽訂商業合同的時候,假設對方是不誠信的,因此整個合同就是以防止別人違約作為出發點,以條款、再加條款來規定條款,而對方自然也如此反應。也許別人本來是誠信的、善的,結果被你開發成謊言的和惡的了。因此我每到簽訂合同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累。
聽說美國人和中國人談生意感覺比我還累,因為美國的法律體系異常健全,信譽機制十分完善。在比較的信譽機制之下,大家不用過度揣測對方的惡,簽合同就比較省心。美國人這種習慣到中國就慘了,他以信任合作者為出發點,而我們以防范合作者為出發點,過去他們有很多商人的錢就被一些不法的中國人給騙走了。現在他們也變"聰明"了,這種聰明真是可悲的,那是在"惡"的前提發展起來的保護自己免受他人傷害的技巧,叫做陰謀詭計。
我是一個信任別人的人,并且相信社會在發展,會越來越好。即使現在我們有很多問題,相信將來也會變好。相信是一種力量,只要相信,它遲早會變成真的。對于人間社會的事,信則靈,這句話比用在相信神跡上更令人相信。從善如流,相信社會秩序會越來越好的。
有一年我們公司的銷售員被另一個公司集體挖走,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現代城挖人事件"。當時,我心中真是恨啊,沮喪啊,埋怨世道不公啊,以惡來考慮問題,惡控制了我的大腦和身體,我感覺自己猶如籠子里面的困獸。后來我靠著的理智回到山里,回到我在山里的家——山語間。回去還是想這件事,想不通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想到頭疼。看到我們的地里的玉米熟了,索性開始掰玉米,一筐筐地往回搬,竟然把這事忘了,排除在頭腦之外了。等我把地里的玉米收完時,理智也回來了,情緒也正常了,頭腦也靈光了。于是,我很理性地把下面的事情處理好,召開記者會,完成了一次危機公關,接下來現代城的銷售竟然奇跡般地變好了。如果當時在不理智的情況下以惡攻惡,和對方較勁,勢必會引發更大的不快。寧靜的環境似乎能夠喚醒善的力量,我現在之所以迷戀入靜、冥想,就是因為有過那次體會。
我們從電視、網絡、各種媒體中,看到最多的表現力量的東西,是飛機大炮、海軍陸軍。這些武器都在強調一個道理:有壞人,對付壞人要有力量,要以暴力抗惡。殊不知暴力本身就是一種惡。與暴力站在一起的,還有抗議、恐嚇、拳頭、謾罵、造謠、欺騙等等,這些東西沒有一件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不光沒有給別人帶來好處,甚至給發力者自己也沒有帶來絲毫的好處,帶來的只是破壞和不安寧。每當謾罵、惡意中傷別人后,你一定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空白、無聊和空虛,為了彌補這無聊的空。虛,只好用更惡劣的語言去謾罵和中傷他人,越是惡劣的語言說出口之后,出現這種空虛和無聊就越嚴重。與其說以上這些也算是力量,還不如說是蒼白和無力,因為它們從本質上來說,都走到了真正力量的反面。
我永遠相信愛的力量,而相信就是力量。
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禱
我記得馬克思曾說過一段話:物質不夠豐富時,工作是為了生存的需要,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工作圍繞物質而動;當物質豐富之后,人也需要工作,那時工作就成了人生的精神享受,不工作不勞動就難受。原話已經記不清了,大體的意思就是這樣。而我以為,在物質不豐富時,尤其要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一種精神享受,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更愉快地工作,提前進入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的精神狀態。
有人說,具有精神享受的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所以要通過工作獲得精神享受,應該尋求更高級的腦力勞動。我的體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沒有什么差別,一個木匠,要做好一條板凳,也需要動腦筋;如果他對板凳要求,所動的腦筋就更大了。在親力親為下,幾根木頭變成了一條漂亮板凳,其幸福感不亞于作家寫了一部小說。作家是腦力勞動者了吧,可是也需要去打字,也需要長時間伏案的體力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精神享受的指標都是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幸福感。這幸福感是從工作開始那一剎那間就產生并持續增強的,而不僅僅出現在工作成果出現之后。工作過程也是有美感的,比如流程的美,從中你也能獲得幸福感。的工作過程必然導致的工作結果。
佛祖釋迦牟尼談到,"精進"是人生尋求真理達到醒悟的法門。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最能找到"精進"感覺的,就是工作。我們對很多偉大人物的妙語贊嘆不已,認為他們的言論表達了真理。而這些大成就者所說的妙語,乃是其努力工作之后,通過大量實踐和經驗得出的結論,他們的言語都只是其偉大人生冰山上露出水面的極小的部分。
工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這本書里我會談很多。
首先我想說的是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是什么樣的呢?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而破壞這種狀態或者使人不能進入這種狀態的情緒是浮躁、嫉妒、虛偽和仇視。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說,"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禱!"我想這是對工作狀態最確切的描述。
服務挺好,送貨也比較快。總體不錯!
文章不失老潘的幽默,只是很多都太深奧。
還全國獨家簽名本呢!!!
還不錯
不是獨家簽名版嗎?為什么沒有簽名?
配送還算好,還需努力。
如題
潘總寫的很樸實,兩天看完的 感覺不錯 推薦!
正在看,很不錯!
這本書,不值得一買,太主觀了,花時間讀很浪費時間的!
講點你的奮斗歷史對我們也能有點啟發,講什么哲學,大學教授比你講的好多了,干嘛要買你的,還一連出了三個版本,騙錢啊!
口水話,沒看到什么獨到的東西.他可能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寫書人.
老潘的書看出來,他的房地產賣不出去是很難的事
這本書比較好了,印刷質量和新華書店的書是一樣的
看完了潘總寫的我用一生去尋找這本書后。感受很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