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圖書
人氣:31

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

梁鴻、賀雪峰等知名學者誠摯推薦。奢婚、空巢……呈現一部真實鄉土中國的民族志。

內容簡介

一部關于鄉土中國的民族志。

一個基層媒體人的十年鄉土觀察實錄。

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國鄉土到底發生了什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鄉村留守者……鄉土生態以及秩序在悄然發生著裂變。到底何處才能還鄉,鄉愁如何安放,鄉土終歸走向哪里?

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通過文字和鏡頭,全景式呈現中國西部名為“崖邊”的村莊變遷史,記錄數十年來崖邊人的命運史,打開鄉愁之結,探討和尋找還鄉之途。

編輯推薦

賀雪峰、王小強、潘毅、梁鴻、祝東力、老田等知名學者誠摯推薦

中國鄉土到底發生了什么?

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鄉村留守者……

一個基層媒體人的十年鄉土觀察實錄。

一部關于鄉土中國的民族志。

同名紀錄片即將上映。

作者簡介

閻海軍,一九八二年出生于甘肅通渭。媒體人,獨立紀錄片導演,青年學者。現供職于某電視臺。長期從事“三農”問題調查。

目錄

引子:在崖邊

困在田野上的人

秩序的裂變

困局

失落的教條

逃離的可能

遷徙

淪陷的土地

鄉土的黃昏

尾聲:何處還鄉

在線預覽

引子:在崖邊

“現在村里像民國18年(1929年),像1960年,那時候挨餓把人餓少了,現在也是走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兒。”

2008年清明節,我回到崖邊時,80多歲的厲敬明老人孤零零地坐在十字路口給我這樣感嘆。

厲敬明沒有經歷過1929年的饑荒,但他的父母反復給他講過1929年的災難。厲敬明經歷過1960年的饑荒,他像自己的父母那樣,逢人就要不厭其煩、不由自主地講述挨餓的痛苦。這既是傳承歷史,更是在告誡后人要重視農業、珍惜糧食。厲敬明對1929年和1960年的恐懼是整個村莊所有人共有的傷痕。

2008年是一個稀松平常的年份,村莊的所有人都是吃飽穿暖的,但村莊的每個家庭都是殘缺不全的。因為家庭離散導致的村莊有生力量缺乏,在厲敬明眼中,無異于1929年和1960年的災難年份。作為土生土長的崖邊人,我親身參與并見證了崖邊人因城市化而背井離鄉并導致村莊日漸凋敝的過程。但當我聽到厲敬明將村莊缺乏生機的現實生活與餓死人的歷史時期相提并論,我震驚了。這促使我產生了認真梳理城市化浪潮之下新鄉土中國之憂的想法。返城后,厲敬明的話反復在我心里激蕩著,它好似催促我進入認真思考村莊課堂的鈴聲。

隴中黃土高原,沒有草,沒有樹。光禿禿的山巒,風起塵揚。這景致看久了眼睛也會生疼,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和迷惘。連綿起伏的山丘受雨水切割,溝壑縱橫,每一座山包都有無數的山灣,每個山灣里都養育著一個村莊。我的故鄉——崖邊就在整個旱海核心區域的一個山灣里。

從310國道一路向西,在馬營左拐翻山,一條縣級柏油馬路像一根動脈血管,在山包上蜿蜒盤旋。公路叫馬(營)隴(西)公路。每隔三五百米,路邊的山坳處就有一個峴口。峴口是公路上的驛站,把山灣里無數個灰蒙蒙、靜悄悄的村莊連綴了起來。馬隴公路35公里處的峴口叫井灣峴。從這里遠眺,三公里開外的一座山格外顯眼,因為山上有一個高大的古堡。山叫岳家山,堡叫岳家堡。崖邊就在堡子那邊的山腳下。

崖邊村躺在岳家山的西面,坐東朝西,正視著前方的一條小河。小河是渭河不起眼的小支流,從1990年代后期,已幾近干涸。這預示著隴中黃土高原的旱情在不斷加重。小河對岸是隴西縣的村莊,崖邊處在通渭縣的西南邊陲。

村中的核心地帶有一個十字路口,所有的黃泥小屋都依著十字路口排列修建,所有的農路都循著十字路口擴散開來。十字路口是村莊開放的公共空間,類似于城市社區的廣場。村莊的所有人都會在這里拉家常、諞閑傳、論是非。這里是村莊交流信息、傳遞信息、獲取信息的主場域。 引子:在崖邊

“現在村里像民國18年(1929年),像1960年,那時候挨餓把人餓少了,現在也是走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兒。”

2008年清明節,我回到崖邊時,80多歲的厲敬明老人孤零零地坐在十字路口給我這樣感嘆。

厲敬明沒有經歷過1929年的饑荒,但他的父母反復給他講過1929年的災難。厲敬明經歷過1960年的饑荒,他像自己的父母那樣,逢人就要不厭其煩、不由自主地講述挨餓的痛苦。這既是傳承歷史,更是在告誡后人要重視農業、珍惜糧食。厲敬明對1929年和1960年的恐懼是整個村莊所有人共有的傷痕。

2008年是一個稀松平常的年份,村莊的所有人都是吃飽穿暖的,但村莊的每個家庭都是殘缺不全的。因為家庭離散導致的村莊有生力量缺乏,在厲敬明眼中,無異于1929年和1960年的災難年份。作為土生土長的崖邊人,我親身參與并見證了崖邊人因城市化而背井離鄉并導致村莊日漸凋敝的過程。但當我聽到厲敬明將村莊缺乏生機的現實生活與餓死人的歷史時期相提并論,我震驚了。這促使我產生了認真梳理城市化浪潮之下新鄉土中國之憂的想法。返城后,厲敬明的話反復在我心里激蕩著,它好似催促我進入認真思考村莊課堂的鈴聲。

隴中黃土高原,沒有草,沒有樹。光禿禿的山巒,風起塵揚。這景致看久了眼睛也會生疼,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和迷惘。連綿起伏的山丘受雨水切割,溝壑縱橫,每一座山包都有無數的山灣,每個山灣里都養育著一個村莊。我的故鄉——崖邊就在整個旱海核心區域的一個山灣里。

從310國道一路向西,在馬營左拐翻山,一條縣級柏油馬路像一根動脈血管,在山包上蜿蜒盤旋。公路叫馬(營)隴(西)公路。每隔三五百米,路邊的山坳處就有一個峴口。峴口是公路上的驛站,把山灣里無數個灰蒙蒙、靜悄悄的村莊連綴了起來。馬隴公路35公里處的峴口叫井灣峴。從這里遠眺,三公里開外的一座山格外顯眼,因為山上有一個高大的古堡。山叫岳家山,堡叫岳家堡。崖邊就在堡子那邊的山腳下。

崖邊村躺在岳家山的西面,坐東朝西,正視著前方的一條小河。小河是渭河不起眼的小支流,從1990年代后期,已幾近干涸。這預示著隴中黃土高原的旱情在不斷加重。小河對岸是隴西縣的村莊,崖邊處在通渭縣的西南邊陲。

村中的核心地帶有一個十字路口,所有的黃泥小屋都依著十字路口排列修建,所有的農路都循著十字路口擴散開來。十字路口是村莊開放的公共空間,類似于城市社區的廣場。村莊的所有人都會在這里拉家常、諞閑傳、論是非。這里是村莊交流信息、傳遞信息、獲取信息的主場域。

童年的記憶中,十字路口一年四季總是有人活動。常年干旱,故鄉生產勞動的圖景艱辛之外更顯壯烈。因為村莊的人用實際行動推翻了外人對這塊土地“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論斷,硬生生活了下來。與生產勞作的艱苦相比,活下來的人還有溫暖人心的生存儀式,還有經久傳承的道德操行。嵌入我童年記憶的內容,除了耕作大地的辛勞和貧瘠外,村莊還有和諧有度的生活內容:老人安享晚年,中青年躬耕農事,少年成群結隊嬉戲打鬧,村莊雞鳴犬吠,人聲接耳;進入年關歲尾,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上演,村莊會更加熱鬧。

離開故鄉很久后,當我回到崖邊時,十字路口已經很難碰到人,整個村莊死一般沉寂。夏天,綠意盎然的村莊缺少了人的蹤跡而顯得陰沉;冬天,蕭殺的村莊因缺少了人而更顯孤寂。

進城以來,故鄉一直是令人惆悵的符號。在城市里懷念故鄉,希望回到故鄉。真正回到故鄉時,故鄉的貧瘠又會讓人非常失落。與厲敬明在2008年的對話,讓我忽然意識到,我不是一個孤獨的惆悵者。

2008年之后,厲敬明再也無法出現在崖邊十字路口,他病倒了。

十字路口沒了厲敬明的守候,更加寂靜。

經過十字路口進入我的家,我能碰見的及時個人經常是厲軍紅的母親。農業合作社時期的馬場就在十字路口,馬場的拐角處建有一座高房,十字路口依著高房成型。高房的窗戶正對入村道路,高房如同瞭望所。包產到戶時,這個高房分給了厲軍紅家。所以,所有進入村莊的人總是被厲軍紅母親及時時間發現。

“走,到我家去轉轉。”她每次都會這樣邀請我去她家做客。

每次她邀請我,我都會問一句:“軍紅在不在家?”

她總是回答:“不在,打工掙錢去了。”

幾乎每次還鄉厲軍紅都不在家。厲軍紅和我同齡,要是他在家,我興許會去他家看看。但想到厲軍紅不在家,我每次都婉言謝絕了厲軍紅母親的邀請。

2013年初冬,我回到崖邊時,再次碰到了厲軍紅的母親。她背著一捆柴,行走在村里新近硬化的村道上,手里還拿著一把鐵鍬。她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她照例邀請我去她家做客。之前無數次拒絕了她的邀請,這一次我跟著她到了她的家里。院落雜亂,雞糞、柴草滿地皆是。主屋里,粗糙的木桌上堆著厚厚的塵土。厲軍紅父親的遺像格外顯眼。北面的房屋是厲軍紅的婚房,大衣柜上鑲著一面大玻璃鏡子,墻上還留著殘缺的“喜”字。衣被、裝飾畫零星的紅色早已被灰塵覆蓋。顯然,新婚時布置環境所憧憬的浪漫和美好早已被婚后的現實壓力擊得粉碎。

厲軍紅的母親讓我坐定,她翻箱倒柜用污濁的瓷盤端來了一片干硬如瓦片的饃饃,不停地招呼我吃。我象征性地掐了指甲蓋大小的一點,嚼起來有點費勁。

“軍紅去哪里打工?”

“不一定,有一陣子在蘭州,有一陣子跑包頭。”她一邊回答一邊從桌角拿起了一塊黑烏烏的抹布。

“為啥要把老婆孩子也帶走,那不是很有壓力么?”

“人家媳婦子不愿意在家里待,兩個人出去干活能多掙一點錢,家里的農活給我一個扔下,孩子帶走了還好,要不然都得我管。”

“60多歲了,還能干動活嗎?”

“干不動也得干,不能坐著等死。”她一邊擦桌子一邊說。

1990年代,厲軍紅的父親在什川鄉集市上賣木料,他算是崖邊為數不多的生意人。他常年做生意,家里的農活基本靠老婆孩子維持。在崖邊,厲軍紅家的莊稼由于作務不好,常年長勢欠佳。厲軍紅的父親常年做生意,似乎也沒能改變家里的面貌。他家和所有人一樣,住著土房子,過著苦日子。

我和厲軍紅小時候一起長大,關系還算不錯。他上初中時和同學打架被開除,后來便去打工了,我和他便少了來往。2003年,他突患精神疾病,逢人便打。

由于他父親做生意的緣故,小時候他手頭的零花錢比較充足,花錢也大手大腳。記得上中學時,有一次他用喝剩的白酒洗手,這個舉動在貧瘠的隴中農民看來,實在過于奢侈和浪費,但厲軍紅對此不以為然。厲軍紅花錢不受節制的習性在他走向成人之后,僅靠打工再難以為繼。他是典型的“能力無法滿足欲望”的新生代打工者,他的精神失常也多半源自于此。

厲軍紅的精神疾病康復后,不大和人來往了。2005年,厲軍紅的父親身患氣管炎離世,隨后厲軍紅娶妻生子。

厲軍紅的母親說,農忙時厲軍紅會回到崖邊,將莊稼種好,然后自己去城里打工。

“現在家里就我一個人,像個獨鬼。”

“晚上一個人住,怕不怕?”

“習慣了,有時候還是害怕。”

崖邊人迷信鬼神,所謂的害怕也就是怕傳說中的鬼魂。

與厲軍紅母親相比,出生于1940年代的宋福祿要瀟灑得多,因為他的兒子宋輝在河北打工收入較好,他基本放棄了土地,不再操心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

宋福祿的兒子宋輝1982年出生,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宋輝從16歲開始就在河北石家莊打工,結婚后妻子也被帶到石家莊。從2007年開始,他又把自己的母親帶到石家莊幫自己帶孩子,但父親依然留在家中。宋福祿一個人無法耕種自己的土地,把絕大多數土地都租給了村里有勞力的人,剩下離村較遠、坡度過大的土地則撂荒。在崖邊村,做飯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一般都不會做飯。但宋福祿一個人還要自己做飯,生一頓熟一頓,反正只能將就著吃。最要命的是萬一有個頭疼腦熱,無人照應。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宋福祿對我說:“自己沒辦法,兒子宋輝也沒有辦法。兒子回家吧,外面的錢就掙不到了;跟著兒子到外面吧,兒子的壓力會特別大。”

崖邊人都以為宋輝可以留在城里,可以在城里把母親養老送終。但2014年,宋輝的母親得了重病,花了很多錢,依然返回了崖邊。可見,宋輝依靠打工將父母接到城里是不現實的。很多打工的人,很難立足城市,一旦城里的工作有變故,崖邊將是的老巢。故鄉無疑是每一個農民最的家園。

在崖邊,1982年之前出生的人一般都有較多的兄弟,老大外出之后,還有老二老三等可以照顧老人。但1982年以后,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農村一對夫婦只能生兩個孩子,換言之,一個農村家庭頂多有兩個兒子,基本杜絕了一戶弟兄好幾個的情況。青壯年外出,老人留守家中都存在老無所養的問題。崖邊81戶人當中,很多老人和厲軍紅的母親以及宋福祿一樣,身邊沒有兒孫的陪伴,獨自留守在家中,既要照顧自己的生活,還要操持家中的幾畝薄田。在中國,農民是無法退休的職業,與那些標榜自己鞠躬盡瘁的人相比,農民才是真正為職業而鞠躬盡瘁的人,很多農民會一直勞動直到死在崗位上。

全國老齡辦測算,“十二五”時期,我國有4000萬農村留守老人。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子孫繞膝是富貴的象征。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曾是國人向往的理想狀態。但外出打工的大遷徙開始后,每個家庭都不能人口完備,完整的家庭組合已經解體。

由于父親去世早,厲軍紅是崖邊80后青年中沾染農事的人。崖邊只有70后的壯年才會在家庭中選擇“半工半耕”“子工父耕”的辦法維持生活,而絕大多數80后青年都是全年在外打工,90后青年則基本不懂務農。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有的只身一人外出,有的帶著妻子和孩子,有的只帶著妻子而把孩子托付給父母親。

留守婦女被稱作“體制性寡婦”。據全國婦聯統計,我國農村留守婦女超過5000萬人。“體制性寡婦”的誕生造成了農村婚姻關系的不穩定。情感問題的增多引出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諸如婚外情、離婚率增高等。

崖邊張紀綱的老婆就因為丈夫常年外出,和外村男人產生了感情。張紀綱與妻子差點鬧離婚,但為了孩子,張紀綱極力挽留了婚姻。不過張紀綱的遭遇幾乎成了崖邊人詬病的一大污點。由于老婆出軌的原因,張紀綱放棄了打工,但夫妻感情名存實亡,常年爭吵不斷,對孩子的成長也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2014年冬,在外打工的厲小虎回家,懷疑妻子和別人有婚外情,發生爭吵。妻子一氣之下喝了一瓶農藥,幸好搶救及時撿回了一條命。

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隨同老公一起外出,一些兒童只能與老弱病殘的空巢老人廝守在一起。

佟富是崖邊頗為成功的打工者,他小學畢業就開始打工,自學了貼瓷磚的手藝,堅持打工十余年,勤儉節約,有了豐厚的積蓄。2009年我見到佟富時,他正在崖邊修蓋房屋。此刻,他心中的家園顯然在崖邊。但到2013年時,情況發生了顛覆性的逆轉——佟富已在銀川購買了商品房,2009年新修的房屋也一直沒有投用。盡管落戶寧夏已成事實,佟富已將母親接到銀川,但佟富的兒子和佟富的父親還是留守在崖邊。

佟富的兒子在一本寫字本上寫阿拉伯數字,橫不平豎不直,數字7總要擦掉兩遍才能寫好,一頁紙從1寫到9,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佟富的父親佟進賢一邊和我聊天,一邊用余光監督著孫子的作業工程。

“兩個兒子都進城打工,掙得還行,我現在基本不種田了。”

正說著,佟進賢敏銳地發現旁邊的孫子將9寫得像個羽毛球拍子:“不好好寫,今晚不要吃飯。”佟進賢厲聲喝道。

佟進賢是文盲,除了1到10的阿拉伯數字比較熟悉外,他認識的漢字并不多。輔導孫子的作業顯然是心有余力不足,好在接受我訪問的2012年,佟進賢的孫子只在上小學一年級,寫阿拉伯數字佟進賢顯然還能應付得來,之后的學業再由文盲爺爺督導進行,肯定不大理想。

佟進賢出門取東西一刻鐘時間,我和佟進賢8歲的孫子交流了一陣,孩子很靦腆,不大言語。問三句才能回答一句。我問他愛爺爺還是愛爸爸,他說愛爸爸,爺爺老是罵他。我問你想不想爸爸媽媽,他不說話,但眼中已飄起了淚花。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顯示,全國有6100萬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留守兒童存在孤獨、失落、焦慮等心理不健康因素,有的還會發展成社會偏差人員。留守兒童的學習由于缺乏父母親的監督和指導,跟不上趟。

在崖邊,每一個家庭的留守兒童都由爺爺奶奶照顧,盡管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湖南衛視《變形記》節目中,貴州省一個叫梁訓的留守兒童與四川成都的一位公子哥互換生活環境。梁訓十四歲,一個人留守在家,自己背水、自己做飯、自己洗衣、自己學習、自己一個人睡覺,艱辛、孤獨可想而知。面對鏡頭,他說自己通常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最害怕,他便用唱歌的方式驅散孤獨和恐懼,唱著唱著就睡著了。他在自己完成一切生活學習的任務后,還要為家里喂養一頭小豬。他年初送走爸爸媽媽時,小豬伴隨他一起成長,到年關爸爸媽媽回家時,他在保持自己成長的同時,還要將小豬喂成大肥豬,以貼補家用。

梁訓在成都新爸爸家里吃了一個雞蛋,引發胃疼。醫生說他平時吃得實在太差了,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好太多,連一個雞蛋的營養都補充過剩。醫生被他的經歷感動,在他離開之前硬塞了幾百塊錢,讓他買點好的吃。

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欄目,通過城鄉少年互換角色,不僅能影響參與節目的孩子們的成長,更能讓全社會關注到城鄉生存環境的巨大差距,關注到兩極分化,關注到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的問題,關注到人到底該如何發展的問題,確實是一檔好節目。

2010年的冬天,崖邊老人厲敬明去世。我回到崖邊正好趕上他的葬禮。

婚喪嫁娶是崖邊人具儀式感的生活。村莊的傳統是:每出生一個人,全村人都會出動為其慶生;每迎娶一個人,全村人都會出動為其慶賀;每死亡一個人,全村人都會出動為其送別。村莊就在這樣的生離死別、迎來送往中繁衍生息、不斷壯大,從明末清初的幾戶人發展到如今的80多戶人。

我記憶中,崖邊所有的葬禮都是傾村出動,但厲敬明的葬禮冷冷清清。抬棺材、挑紙火,人手幾乎不夠用,婦女兒童都在積極幫忙。嗚咽的嗩吶伴隨著稀疏的送葬隊伍,和我記憶中人們成群結對、熙熙攘攘的崖邊葬禮相比,這場景更顯凄涼。

看著包裹厲敬明身軀的棺材漸漸被鄉親們用黃土埋沒,厲敬明一邊捋著蒼白胡須,一邊給我感嘆“現在村里像民國18年(1929年),像1960年,那時候挨餓把人餓少了,現在也是走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兒”的神情再次浮現。厲敬明的葬禮直接檢驗了厲敬明的論斷。

埋葬完厲敬明的第二天,村民厲永強來我家串門,他和閻海平繼續談論昨天的葬禮。

“到底是厲敬明的棺材太重,還是昨天抬棺材的人太少了,真把人累死了?”厲永強引出了話題。

“棺材都差不多,死老漢臨死前瘦干了沒重量,關鍵是人太少。以前咱們埋一個老漢都是十幾個人換著抬,昨天咱們就八個人一共抬了十里路,還有上坡路,肯定感覺吃力。”閻海平分析說。

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像厲永強和閻海平這樣的中年人成了包括葬禮在內的崖邊集體勞動、公益勞動中的主力。他倆為人誠懇,常年難以外出,幾乎村里的所有公益性勞動都會積極參與。

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中國的鄉土社會正在被遺棄和荒蕪。參軍、考學、打工,幾乎快抽光了鄉村的活力,人人“擠破頭”朝向城市,鄉村只剩下了老弱病殘。走出去的人很少回來,上學的在想盡一切辦法找工作力圖留在城市;從軍的托人花錢只要能晉級士官就能長久待在部隊,即使部隊復員回來,也能賺到一筆豐厚的安置費,在城里安家有了基礎;出賣勞力謀生的農民,一旦到了城里,也不愿返鄉,舉家混跡城市一隅,舍棄淡泊的家業毫不悔懼。能出去的都出去了,村莊只有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年老的一個接著一個離世……放眼全國農村,大體都存在同樣的問題。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些新名詞是緊隨20世紀末的“三農問題”而出現的。農村被抽空了新鮮力量,只留下了“386199部隊”。

“386199部隊”駐守的村莊,最緊迫最凄慘的是留守老人問題。留守兒童長大了會想辦法離開村莊,留守婦女會想辦法跟隨丈夫外出,即便留守也能實現自我照顧。而老人就不同了,留守村里的老人老無所依,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一旦喪失勞動能力之后,金錢也無法變成照顧老人的貼心子孫,無法采購人間親情的溫馨。

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莊圍繞人的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所固有的生存儀式正在被逐漸湮滅。由于外出打工,崖邊從2000年到2014年,只舉辦過五場婚禮。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結婚時都在城市里舉辦婚禮,這樣一則避免計劃生育的追究,二則避免回村辦婚禮的麻煩。婚禮不在村里舉辦,新生兒的“滿月酒”自然也挪進了城市。唯有葬禮,是村莊無法舍棄的規則,每一個老人死去,都要舉行葬禮,而年輕人越來越少,葬禮儀式能否按照舊制度舉行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現在真的成了麻煩,年輕人走光了,死一個老漢埋的時候把人就掙死了。該講究的講究也到了省略的時候了,不簡化不行了。”閻海平繼續感嘆道。

和厲軍紅一樣大的厲斌也是我小時候的玩伴,他自從初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這些年一直沒見過面。2010年我專門去他家看看,只見大門緊鎖,院落荒草凄凄。附近的鄰居說厲斌的父親得怪病死了,厲斌這些年從來沒回來過。

一個人,說走就走了。一戶人,說散就散了。

我想知道崖邊到底有多少人外出,閻海平作為村長給我仔細算了算說:“家家有人外出,少的一兩個人,多的三四個人,最多的全家都外出。全村81戶人有15戶已經常年上鎖,多年不回家。”

2000年到2010年,中國360萬個自然村銳減到了270萬個。這是城市化的“功勞”。這十年時間崖邊也更加蕭條和凋敝了,但沒有衰亡。它由厲敬明、宋福祿一樣的老人和閻海平、厲永強一樣的中年人守護著。

盡管中國很早就有了先進的城市文明,也曾創造了世界頂級(四大發明)的技術,但中國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社會基層依然是鄉土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土地搬不動,農民依賴土地、固守土地,形成了鄉土中國,形成了農業文明。這是費孝通60多年前總結《鄉土中國》的依據。

盡管費孝通總結的社會結構特點依然能在中國鄉土社會窺見一斑,但總體而言,在經歷了1949年的解放和社會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以后,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代社會學者賀雪峰將其概括為“新鄉土中國”。

由“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過渡,是中國城市化的必然結果,這個過渡時期的農村問題,便是“新鄉土中國”問題。在千百萬個“崖邊”,“386199部隊”守衛的村莊是“新鄉土中國”較大的憂傷和惆悵。

媒體評論

海軍以家鄉作為個案,用細膩的筆觸呈現鄉村巨變,飽含著對鄉土的熱愛和巨變的焦慮。他在書中描述的諸多問題,對應的是中國農村當前正在發生的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治理之變”、“基礎結構之變”和“價值之變”。海軍對家鄉沉浮的觀察,較新聞報道多了幾分理性,較學術研究,多了幾分情緒。這是一部值得品讀的佳作。

—— 賀雪峰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一個年輕人,離開農村,不忘家鄉,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奮斗多年,寫出所見所聞的父老鄉親,這種樸素感情和天然聯系,是城里學者不具備的優勢。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曾面對鐮刀錘頭的黨旗宣誓效忠。要關注基層設計,因為大多數人生活在基層。

—— 王小強 (著名政治經濟學家)

崖邊報告》是一部的農村民族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深入自己的家鄉,一步一步地為人們揭開理想失落、集體瓦解、階級再造的年代中,農民和農民工在社會的底層苦苦掙扎的真實情況。《崖邊報告》的貢獻在于指出中國必須調整發展模式,農民必須再新走合作化道路,我們才能看到一絲的光明。 海軍以家鄉作為個案,用細膩的筆觸呈現鄉村巨變,飽含著對鄉土的熱愛和巨變的焦慮。他在書中描述的諸多問題,對應的是中國農村當前正在發生的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治理之變”、“基礎結構之變”和“價值之變”。海軍對家鄉沉浮的觀察,較新聞報道多了幾分理性,較學術研究,多了幾分情緒。這是一部值得品讀的佳作。

—— 賀雪峰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一個年輕人,離開農村,不忘家鄉,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奮斗多年,寫出所見所聞的父老鄉親,這種樸素感情和天然聯系,是城里學者不具備的優勢。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曾面對鐮刀錘頭的黨旗宣誓效忠。要關注基層設計,因為大多數人生活在基層。

—— 王小強 (著名政治經濟學家)

崖邊報告》是一部的農村民族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深入自己的家鄉,一步一步地為人們揭開理想失落、集體瓦解、階級再造的年代中,農民和農民工在社會的底層苦苦掙扎的真實情況。《崖邊報告》的貢獻在于指出中國必須調整發展模式,農民必須再新走合作化道路,我們才能看到一絲的光明。

—— 潘 毅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女工》《蘋果背后的富士康工人》作者)

崖邊報告》以一個記者犀利而又寬闊的視野把中國鄉村故事的深層矛盾給揭示出來。它不只讓我們看到一個個感傷而又沉重的人物的命運,也勾畫出這命運背后的總體邏輯和結構,有很強的“震驚”作用和啟發性。

—— 梁 鴻 (著名作家、評論家,《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作者)

海軍生長在崖邊村,是內部人,掌握外人所不熟悉的鮮活豐富的生活細節;同時,他作為記者兼學者,又有著開闊的歷史視野和理論視野。所以,他總是能夠從一個邊鄙村莊的實況,從村史,追溯共和國的歷史,并提出深入系統的理性思考。

—— 祝東力 (《中國藝術年鑒》副主編、研究員 )

作者閻海軍對家鄉的熟悉和感情,在書中處處可見:黃土地上農民的所思所謀及其由資源緊缺引發的競爭,如何根本上再造了鄉村社會網絡。這些知識對那些真誠關心中國三農問題出路的人們,可能比各種“美國頭腦”和“美國學問”更具有優先性。

—— 老田 (獨立學者、著名評論家)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了不起**的評論:

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 紙質很好,內容還沒有看。昨天買的今天就到了。超級棒

2017-10-22 18:40:05
來自春風吹**的評論:

非虛構文學的經典之作,在這里讀懂中國。不過,比起梁鴻的《中國在梁莊》還是遜色許多。

2016-11-12 21:04: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收到了,不錯。我很喜歡鄉村社會的一些書籍,我從事新聞媒體,從上大學就早當當上買書,一直到現在。服務么得說嗎,挺好的!

2016-10-20 15:29:08
來自孤獨yan**的評論:

寫了鄉村崖邊的60年變遷,小人物的命運,,,哎,歷史中做分母的永遠是小人物,農民卑微的像沙塵一樣,他們的生活有多少人了解呢?

2015-10-15 10:48:09
來自xihasha**的評論:

作者說中國必須調整發展模式,農民必須再走合作化道路。這個思路挺新穎的,以前被人們批判過的,可能是被忽視的正確可行的吧,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不少啊。

2015-10-15 10:37:17
來自sunrain**的評論:

崖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它的變化,正是中國城市化的變化。

2016-04-17 14:48:55
來自冰淇淋**的評論:

祝福海軍的家鄉早點變好,荒蕪的鄉土不在繼續荒下去了,留守的人不再空等下去了。

2015-10-15 10:46:35
來自***(匿**的評論:

這是一本可以稱得上是laji的書行文完全沒有邏輯大唱贊歌把別的家族貶的很低抬高自己。語言浮夸不真實感覺就是為了湊字而寫

2017-01-02 09:47:13
來自田米多**的評論:

很好的內容,對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鄉村的衰落現狀有很好的描述,對鄉村發展困境有一定的思考。是了解中國鄉村現狀的一本內容充實的書

2015-09-16 11:47: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1.這本書中的文字和照片直擊人心,讓我感到近乎血緣的熟悉,本人也來自甘肅鄉村,希望在城市化過程中,有更多的人多關注偏遠地區鄉鎮的建設,能真正的實現共同富裕。

2015-10-15 10:12:29
來自kaixing**的評論:

國家的扶貧如果能真正落實,把扶貧為農村輸血,真的變成造血就好了。話說回來,農村很多東西都是屬于血脈傳承的,農民就是農民,改變了還是農民嗎,保留該保留的,改進該改進的就好了。

2015-10-15 10:52: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需要結合熊培云以及梁鴻等人的書一起讀。在關于如何解決農村問題的討論中,作者似乎更傾向于集體化,有種為時代處理農村問題的方法招魂的意思

2016-09-19 23:27:16
來自太極一**的評論:

三農是我一直所觀注的,書中所述是全國三農的一個縮影,非常具有地方特點。只是后來理論分析與書中故事略顯斷裂。大篇的理論分析,讓人讀來受用,但與整書就顯不協調了。

2016-05-06 15:49:30
來自達記鋪**的評論:

關于這本書,一方面是看書的推薦者有自己喜歡的作者,其次是自己喜歡的題材。但是看到中間的時候,有一種不適應感,總覺得它做出的只是現象的說明,沒有其他層面的東西。當然,這其中可能就只是因為自己的偏好原因

2015-10-30 20:32:27
來自L細細**的評論:

書寫的特別樸實,以甘肅一個農村的為個案,詳盡的描寫了鄉土裂變的變遷。有點費老先生江村經濟的味道

2016-04-22 09:45:31
來自巴佩拉**的評論:

其實隨著現代化的加劇和時間的推移,蕭條的不僅僅是崖邊,還有十個百個崖邊在沉默中蕭條,甚至消失了,鄉村像某些珍稀瀕危的動植物一樣,在慢慢退出人類歷史,想到這些,心里就會很深的痛一下。

2015-10-15 10:42:06
來自有夢為**的評論:

鄉土中國,根在鄉土。以崖邊的概況放眼于整個中國,讓人深思。

2016-02-18 17:31:50
來自逆倒塵**的評論:

閻海軍是用了8年的時間完成《崖邊報告》的,那算起來,他是從25歲就開始觀察和記錄家鄉的裂變記錄。他本人又從事媒體行業,讀完此書覺得是一種使命感在支撐他寫出這么一本書的吧。

2015-10-15 10:19:47
來自c***苡(**的評論:

最近著迷于報告文學。寫實的筆觸清晰記錄了鄉土中國的變化,讓人更加了解中國的鄉村、關心中國的鄉村。

2017-06-02 20:58:13
來自云與火**的評論:

了解我們的國家和文明,又怎么能夠離開鄉土呢?!當下轉型,大中華發展的關鍵階段,鄉土如何?此書值得看看?

2016-12-01 13:21:18
來自彩繪天**的評論:

“2000年到2010年,中國360萬個自然村銳減到了270萬個。”真是觸目驚心的數字!類似的觸目驚心還有很多,看了這本書我特意去搜有關農村鄉土的信息,覺得普遍對這方面的關注著實太少了

2015-10-15 10:35:27
來自西楚按**的評論:

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新思想的引進,固守與遷移的抉擇,鄉土中國的基礎在被逐漸蠶食。說不完的鄉土,寫不完的情思,訴不完的鄉愁。

2016-04-16 14:42:43
來自霞***(**的評論:

“2000年到2010年,中國360萬個自然村銳減到了270萬個。”真是觸目驚心的數字!類似的觸目驚心還有很多,看了這本書我特意去搜有關農村鄉土的信息,覺得普遍對這方面的關注著實太少了

2017-04-22 20:03: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獨家贈送精美非遺吉祥鎮宅脊獸拓..

2017-09-11 16:33:38
來自水碧兒**的評論:

一個基層媒體人,用十年的時間往返于立身的城市和鄉土之間,調查和記錄他所親歷的裂變與浮沉,作為中國鄉土題材的紀實作品,絕對值得一讀,這些比其寫作中所存在的缺憾,重要萬分~~

2017-09-10 17:47:17
來自喜歡煙**的評論:

這本書反映的是一個非常現實和迫切的問題,我們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并不均衡,何時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期待更好更多的相關舉措,中國夢也包含鄉土夢,國家在崛起,鄉土不會永遠如此的!

2015-10-15 10:16:29
來自zxcvbn8**的評論:

通過文字和鏡頭,全景式呈現中國西部名為“崖邊”的村莊變遷史,記錄數十年來崖邊人的命運史,打開鄉愁之結,探討和尋找還鄉之途。

2017-09-12 20:34:3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鲁甸县| 阳高县| 涟源市| 宁安市| 霍城县| 板桥市| 崇州市| 宿迁市| 舒城县| 天峻县| 阳春市| 张家口市| 太仆寺旗| 祁东县| 双鸭山市| 宁国市| 屏山县| 兴宁市| 深泽县| 铁岭市| 宜都市| 靖州| 甘孜县| 临泉县| 金阳县| 郑州市| 德令哈市| 金门县| 呼图壁县| 平利县| 九龙县| 包头市| 湟源县| 特克斯县| 探索| 农安县| 通许县| 茂名市| 应城市|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