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談詞》是葉嘉瑩本談詞的書。從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談起,繼而賞析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后主、晏殊和吳夢窗等各位詞人的風格特色。作者素養豐厚,所書所論均為讀詞時真正的心得和感動,以詩詞解讀生命,用生命感悟詩詞。
迦陵談詞》是詩詞名家葉嘉瑩首本談詞的書,收錄有六篇文稿,論及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等六位詞人的作品,兼論晚唐五代詞在意境方面的演進和拓展,同時論述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她在書中所寫的是其讀詞時真正的心得和感動,以詩詞解讀生命,用生命感悟詩詞。與之后她受西方文論之影響,偏向理論探討的論詞之作大有不同。其論說不僅融會古今,打通中外,還繼承了傳統詩論“妙悟心通”、直悟與精析相融的詮釋方式,在詞的評論中融入個人深刻獨到的生命感悟,展示“詞之為體,要眇宜修”的純美特色。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于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54年起任教臺灣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圍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1979年開始回中國大陸講學,三十多年來,先后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數十所大校講學。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師顧隨名號設立“駝庵獎學金”。
新版序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
溫庭筠詞概說
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家詞的風格
兼論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
大晏詞的欣賞
拆碎七寶樓臺
談夢窗詞之現代觀
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多年前偶然有幾位青年同學向我提出過一個問題說: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舉過幾段詞,說那是代表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究竟是指怎樣的境界,希望我能為他們簡單解說一下。這篇小文就是對那幾位同學的一個簡單的答復。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過下面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及時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按原詞當作驀然回首),那人正(按原詞當作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及時種境界所引者為晏殊《蝶戀花》之句,第二種境界所引者為柳永《鳳棲梧》之句,第三種境界所引者為辛棄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詞觀之,則晏殊的“昨夜西風”三句不過寫秋日之悵望;柳永的“衣帶漸寬”二句不過寫別后之相思;辛棄疾的“驀然回首”三句不過寫乍見之驚喜。這些詞句與所謂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其相去之遠真如一處北海一處南海,大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勢,而王國維先生竟比并而立說,其牽連綰合之一線只是由于聯想而已。
“聯想”原為詩歌創作與欣賞中之一種普遍作用。就創作而言,所謂“比”,所謂“興”,所謂“托喻”,所謂“象征”,其實無一不是源于聯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孫之盛,關雎可以興淑女之思,美人香草,無一不可用為寄托的象喻,大抵聯想愈豐富的,境界也愈深廣,創作如此,欣賞亦然。而且這種欣賞的聯想更早自孔子便已曾對之大加推許和贊揚了,《論語 學而篇》曾記載孔子與弟子子貢的一段談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 八佾篇》又記載著孔子與子夏的一段談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現在我且就我個人一己之所得,對這三種境界略加解說:及時種境界,也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在臺灣,四季無鮮明之變化,此三句詞所表現之境界頗不易體會得到,而在大陸的北方,每當玉露凋傷金風乍起之時,草木的黃落變衰是一種極其急促而明顯的現象。長林葉落,四野風飄,轉眼間便顯示出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不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爾登高望遠,一種蒼茫寥廓之感,會使人覺得爽然若有所失。在人之一生中也會經過這一個類似的階段,這時人們會覺得自己既已無復是春日遲遲時的幼稚和滿懷驚喜;也已無復是夏日炎炎時的緊張和不遑喘息,是黃落的草木驀然顯示了自然的變幻與天地的廣遠,是似水的新寒驀然喚起了人們自我的反省與內心的寂寞。這時,人們會覺得過去所熟悉的、所倚賴的一些事物在逐漸離去,逐漸遠逝。雖然人們對此或許不免有一份悵惘之感,但同時人們卻又會覺得這消逝的一切原來早已經不復能使他們得到滿足了。這種凋落,拓展了他們更廣更遠的視野,使他們擺脫了少年的幼稚的耽溺和蒙蔽。他們開始尋求一些更真實更美善的事物,一種追求尋覓的需要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所以在“昨夜西風凋碧樹”之后,緊接著便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者,可視為寫此境界中之孤獨寂寞之感;“上高樓”者,可視為寫對崇高理想之向往;“望盡天涯路”者,則可視為擺脫了一切幼稚的耽溺蒙蔽以后,對更廣遠的境界的追求尋覓和期待。然而四野寥廓,瞻顧蒼茫,所追尋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許,如果有人正在這種茫然無緒的感覺中,那么他無須困惑,也無須悲哀,因為這正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及時種境界呢。
第二種境界,也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柳永原詞只是寫戀愛中的相思之苦,但這種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精神,卻不僅于在戀愛時為然,屈原曾說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孟子也曾說過“所愛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這些正是古今仁人志士所共同具有的一種情操。“愛其所愛”的感情是常人都可有的感情,但“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操守卻不是常人都可有的操守。及時難在“擇一”,第二難在“固執”,第三難在“殉身無悔”。《九歌 少司命》有句云:“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美人雖眾,而情有獨鐘。
人們如何自這些學問事業的多歧多彩的途徑中,選擇到自己“所善”、“所愛”的理想,這是極重要的一件事。“所善”該是出于理性的明辨,“所愛”則是由于感情的直覺。知其“可善”而不覺其“可愛”,則無固執之感情;覺其“可愛”而不見其“可善”,則無殉身之價值。這種選擇偶有不當,則一切所謂“固執”與“殉身”也者,都將成為虛妄的空談,所以說及時難在擇一;而既經擇定之后,便當“生死以之”,“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雖然在此追求之時期中,其成敗得失之結果往往尚在茫不可知之數,然而韓偓有兩句詩說得好:“此生終獨宿,到死誓相尋”,在這遙遠的追求的路途中,那些“見異思遷”的人固然輕浮不足與有言,“知難而退”的人亦復懦弱不足與有為。所以說第二難在固執。然而在學問事業的路途上常是追求的人多而成功的人少,寫詩歌者固不盡能如李杜二詩人之光照古今,學物理者也不盡能如李楊二博士之名揚中外,如果竟然“赍志以歿”,豈不“遺恨終生”?但這并不在志士仁人的顧慮之內,因為他們既已有了“殉身”的熱情,便早抱定“無悔”的決心了。而這種“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情操,便正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種境界。在此境界中,雖不免困勉之勞,艱苦之感,但我確信真正經歷過這種境界的人,必能從困勉艱苦中,體會到情愿心甘之樂的。柳永此詞前一句之“衣帶漸寬”四字,就正寫出了追尋期待中的艱苦之感,而“終不悔”三字則表現了“殉身無悔”的精神,至于下一句的“為伊”則表現了選擇的正確與不可移易,“消得”者乃是“值得”之意,唯有“擇一”之正確選擇的人,才能領會到縱使到衣帶漸寬斯人憔悴的地步也終于不悔的精神和意義。這種艱苦的固執追尋,豈不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種境界?至于第三種境界,也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如果說及時種境界是寫追求理想時的向往的心情,第二種境界是寫追求理想時的艱苦的經歷,那么第三種境界所寫的則是理想得到實現后的滿足的喜樂。雖然曾國藩有“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之說,但這只是為在第二種境界中的人說法立論,使之不致因艱苦困難而退縮避餒。但無論如何,“耕耘”都該只是一種手段,“收獲”才是目的,如果我們夸大一點說,我們竟可以說人類生命的價值意義之所在,就在此第三種境界之獲得。只可惜我國詩歌中,描寫這種境界的作品似乎并不多,我想其原因大約有兩點,其一是因為這種境界原不易獲得,因為在此世上能有真正之理想的人已經不多,而復能不辭艱苦以求達成的人更少,且一般人所自認為理想而加以追求的,常只是一種淺薄的欲望,而欲望則絕無達成境界之可言者也。其二是因為獲得這種境界的人并不寫之于詩歌,因為這種境界原不易于寫,而在此境界中的人亦不暇于寫,佛典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冷暖之感既不易于言說,飲水之時亦不暇于告人。但這種境界確該是真實存在而且極可寶愛的,只是想在詩歌中覓得表達這種境界的句子頗為不易罷了。首先我曾想到《詩經 唐風 綢繆》中的“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二句,這兩句詩確能予人一種無缺憾的美感,其滿足之意,其欣喜之情,都極真切感人。只是這兩句詩所表現的似只是意外之驚喜,而未能表現出艱苦卓絕以達成愿望之精神;其次,我又曾想到一首佛家偈語:“到處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此詩首二句頗能寫出追尋之艱苦與意愿之堅定,后二句亦頗能表現出在第三種境界中的與欣喜,只是這種欣喜充滿了得道之人的“自性圓明,不假外求”的意味,與成大事業大學問之向外追求者似亦頗有不同。在此兩個例證的比較下,我們才可看出王國維先生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三句,喻為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的見地之高與取譬之妙。“眾里尋他千百度”者,緊承第二種境界而言,具見對此理想追尋所經歷的種種艱苦;“驀然回首”者,正寫久經艱苦一旦成功時之驚喜;“那人”雖僅寥寥二字,然而絕不作第二人想,可見理想之不可移易,更使人彌感獲致之可貴;“正在燈火闌珊處”者,“闌珊”乃冷落寂寞之意,一位同學在作文中曾經寫過:“耶穌在求真理的路上踽踽獨行”,如果確有值得追尋的“那人”,我們知道他必定是在“燈火闌珊”之處的。
但愿每個追求理想的人,在經過“眾里尋他千百度”之后,都能夠獲有發現“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之一日。這種境界該是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實的一種境界。
,我要說明,我之所說未必與王國維先生原意相同,讀此文者之所得,也不必與我相同。然而這種差異,實在無關緊要,我們只是由聯想引發聯想,在內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覓取和享受彼此間一種相互的觸發而已。
P1-10
這個商品不錯
比超市便宜.是正品206310
書很好不錯的哦
書很漂亮!
紙張很好!
常在雜志之家買書,感覺雜志之家還是很不錯的,物流快。書也很好,非常滿意。整體感覺很好,印刷質量也很好,價格還是挺優惠的,比去書店買便宜很多,很超值。
正版圖書,印刷好,內容精美,性價比高。
非常滿意的一套書!
很好,正品。
挺好的書,就是物流慢了點。。。
很喜歡葉先生的書。買書一直都在當當,很不錯。
紙摸起來很舒服
好好好好好
好的很啊啊
必讀的書,裝幀紙質都很好
經典著作,值得收藏。人文修養,無用之用,修身養性,頤養天年。活動期間入手,當當值得一贊!
好書,質量一流。經典之作。大家風范。
女神女神女神
精裝版,紙質很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書背后有一處瑕疵。
三聯取得了臺灣三民的版權,把這五種葉先生早期的著作印得很好,功德無量!
很喜歡,很愛讀葉嘉瑩先生的書,古典文學真實太美了,需要傳承下去!
葉嘉瑩的書,上世紀80年代買過她的有關杜甫的書,古詩詞本有韻味,老先生也有功力。此書精裝硬朗,長32開,封面古樸。好書!
葉嘉瑩為詞學大家,她這本書為早期的作品,筆法細膩,感悟深厚,全是一種生命體驗,而不見刻板雕琢,值得品味。
裝幀精美,比一般的書要窄一些,但是包括了作者論詩歌的重要文章。建議愛好者買一套“迦陵說詩”互相參看。
迦陵先生的作品陸陸續續收齊了,可惜,另一套書的編輯不夠嚴謹,像序言里面一些數字,緊跟著用的標點是有誤的,一般規則是“一、”“1.”,他們把阿拉伯數字和漢字混在一起了。
早聞迦陵先生,便買了一本,比什么于丹好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