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世紀社會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及時部分是生動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寫,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徹的理論分析。作者通過展現一個工業城鎮里12個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男孩從畢業前18個月到工作后半年這段時期內的學習生活經歷,向我們解釋了工人積極子弟之所以繼承父業,不僅是社會結構性因素再生產的結果,更是他們對學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種反諷新文化生產的結果。中文本還收錄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訪談,以及專門為中國讀者寫的序言,有助于讀者從一個比較歷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青少年教育和失業問題。
《學做工》已成為社會學、人類學和教育學在20世紀閱讀得為廣泛的經典著作之一。自1977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為多個版本,銷量達10萬冊以上。著名社會學家保羅·威利斯有代表性著作,突破性的民族志研究。專門為中國讀者寫的序言,有助于讀者從一個比較歷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工人問題。
保羅?威利斯,曾任英國基爾大學管理學院社會/文化民族志教授,現執教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是《民族志》期刊創始人兼高級編輯。1977年出版《學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會學/人類學領域"突破性"人物的歷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論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眾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討論如何用民族志如實展現"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中文版前言
"茂寧賽德"版前言
前言
致謝
筆錄符號說明
序言
漢默鎮個案研究
及時部分 民族志
及時章 文化的元素
抵制,擯棄教條
非正式群體
打盹、哄騙和逃學
找樂子
無聊與刺激
性別歧視
種族歧視
第二章 文化的階級形式和制度形式
階級形式
制度形式
第三章 勞動力、文化、階級和制度
官方準備
連續性
職業
上崗
第二部分 分析
第四章 洞察
分析之要素
洞察
第五章 局限
分工
勞動力與父權制
種族歧視與勞動力
第六章 意識形態的作用
證實
擾亂
內部對話者
第七章 對文化形式及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注解
再生產與國家制度
第八章 周一清晨與千禧年
附錄
補充訪談
"茂寧賽德"版后記
中心與邊緣:保羅?威利斯訪談
索引
譯后記
這本書的獨特貢獻在于,它用無比透徹清晰的筆觸,展示了那些貧窮的工人階級子弟在反叛學校的過程中,是如何讓自己走上從事工人階級工作的道路的。任何一個對教育或勞工問題感興趣的人,如果不仔細地閱讀和研究這本書,那都是他們的巨大損失。
——斯坦利?阿羅諾維茨(紐約城市大學社會學教授)
我將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城市失業青年稱為"新失業群體",他們正在成為不斷再生產的中國底層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做工》一書的意義在今天不是在變小,而是變得更為重要。它為我們理解中國的"新失業群體"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和富有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的比較平臺。
——孫立平(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