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慶大廈,看上去十分老舊,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鬧市如同孤島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價落腳點,是非洲、南亞商家的重要交易場所。據(jù)估計,從重慶大廈出貨的手機,大約占撒哈拉以南手機交易的20%。這種與中環(huán)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樞紐角色反差極大的角色,被作者麥高登稱為“低端全球化”。
《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xiàn)了大廈居民與國際商品、金錢、理念之間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
《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
榮獲第七屆香港書獎!
當選屆香港“金閱獎”書籍!
入選2015年鳳凰網(wǎng)年度十大好書!
入選2015年中國好書榜社科類百佳榜!
入選2015年界面網(wǎng)年度書單!
入選2015年11月全國人文社科聯(lián)合書單!
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推薦閱讀!
開卷八分鐘、新周刊、南方都市報、騰訊思享會、東方歷史評論好書推薦!
澎湃新聞、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城市中國、單讀、外灘畫報、共識網(wǎng)、北京晚報專題推薦! 全球化并不只由麥當勞、可口可樂、索尼、蘋果這樣的大型企業(yè)所代表,也不僅僅涉及大樓、律師、財政預算;
重慶大廈所展現(xiàn)的“低端全球化”,更便于我們理解廣州越秀區(qū)、三元里、義烏這樣的中國內(nèi)地城市的商業(yè)模式;
通過灰色打工、行李箱、絞盡腦汁過海關(guān)、訂貨談判,重慶大廈調(diào)和各種沖突,向世界各地延伸出連接線,而世界也就由這一座大樓反映出來了。
作者 麥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著作包括《全球文化/個人身份:在文化超市中尋求家園》(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日本人和美國人如何理解他們的世界》(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及《香港,中國:培育國家認同》(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并合編過多本書籍。
譯者 楊玚,香港中文大學學能提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譯著包括《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身陷囹圄,1942-1945香港日據(jù)時期的赤柱拘留營生涯》等。
地點
關(guān)于重慶大廈 003
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 010
重慶大廈為何存在以及為何值得關(guān)注 015
大廈 022
歷史 036
業(yè)主立案法團 045
生意 049
我的親身經(jīng)歷 062
人群
商人 073
業(yè)主和經(jīng)理 083
臨時工 093
避難者 100
家庭傭工 106
性工作者 108
癮君子 112
游客 116
不同人群如何互動 122
商品
重慶大廈中的商品流通 135
販賣商品 139
占買家的便宜 145
仿冒品 148
制造商和中間商 153
手機店的騙術(shù)和辛酸 156
各色商人 161
商人之間的代溝 168
商人的技巧 173
中國內(nèi)地的誘惑 177
海關(guān)險境 180
商品和商人的意義 195
法律
無處不在的法律陰影 201
法律界線里外的沖突 204
警察的角色 211
簽證與居留權(quán) 221
避難者與法律 227
“真假”避難者 232
避難者的生活 239
避難者的待遇變化 256
未來
重慶大廈不斷變幻的想象 265
重慶大廈如何改變?nèi)藗?269
文化身份認同 275
在全球的意義 282
重慶大廈的未來/世界的未來 293
參考書目 297
譯后記 307
關(guān)于重慶大廈
重慶大廈是一棟十七層高的破舊大樓,內(nèi)有大大小小的廉價旅店和商鋪,與周邊的旅游旺區(qū)形成鮮明對比。這棟大廈可謂是世界上全球化的大樓,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生意人及臨時工來此淘金,也有國際避難者來此尋求庇護,游客則來找廉價住宿和探險。各種社會背景的人在大廈里休憩,在食品攤檔旁爭搶座位,在手機鋪講價,在走廊過道間穿行。每晚大約有4,000人留宿于重慶大廈,我在不同旅館邂逅了129個不同國籍的人,從阿根廷到津巴布韋,包括不丹、伊拉克、牙買加、盧森堡、馬達加斯加,甚至有馬爾代夫的人。
重慶大廈位于彌敦道的黃金地段,某著名旅游書籍稱它“擁有從游客兜里吸金的能力”。如果你從馬路對面望過去,會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樓群,底層各色各樣的商鋪,包括假日酒店、電器鋪、商場門面、時裝店、牛排店,還有一些酒吧。尤其當你夜晚來欣賞著名的彌敦道霓虹燈美景時,就跟香港明信片相差無幾了。然而,耀眼奪目的高樓中有一棟樸素、甚至可以說是雜亂和腐朽的樓宇:盡管它的底層商場似乎已經(jīng)脫離大廈本身,與其他艷麗的商場無異,但入口開在外面。在這些底層商場之間有一個不可言喻的黑暗入口,一乍眼看上去好像另屬別處,你跨過馬路走近這個入口,看見那附近站了許多跟一般香港人不一樣的人,他們也不像是彌敦道的購物者。假如你是華人,進入大樓后可能反而覺得自己是少數(shù)民族,茫然不知所措。假如你是白人,也許會下意識地捂緊錢包,不安之中還帶有世界國家的愧疚。假如你是女人,可能還有點不自在,因為你周圍有一百多雙虎視眈眈的男性的眼睛。
如果你從附近么地道(ModyRoad)的港鐵出口出來,轉(zhuǎn)一個街角來到重慶大廈,會對大廈有一個更加的了解。你首先見到一家7-Eleven,那里晚上總有一大幫非洲人站在過道中喝啤酒,或是聚在店門口。附近還有一些印度女人穿著燦爛奪目的莎麗,假如男性瞄她們一眼,她們就會報價,然后跟著走幾步以確定該男子是否對她們的性服務(wù)感興趣。當然,招引來的還有其他諸如蒙古、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女人。還有一些南亞的男人,他們會向你兜售西裝訂制服務(wù),“特價西裝,只給您這個價”。然后后面可能跟上來一群賣假表的人,提供各種名牌手表的膺品,價格僅為質(zhì)量的一小部分。一旦你流露出一絲興趣,他們就會帶你走進附近大廈的陰暗小巷。
你穿過距離重慶大廈大門大約三十多米的么地道,如果來的是時候,會見到一群販子替大廈內(nèi)幾十個咖喱餐館當托兒,類似中介。你要么不理睬他們,要么趕快決定跟著一個托兒去其餐廳,不然會被販子黨團團圍住。如果你是白人的話,會有一個年輕男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湊到你耳邊小聲問:“來點大麻?”你若想再問下去,說不定還能問出其他的什么藥來。到傍晚時分,你踏上重慶大廈門口的臺階,一些南亞裔的旅店托兒會跑來說“我能給你一間好住處,才150港幣”,另一個中國男人馬上背對著南亞人說:“這些印度旅館很邋遢的!來我這邊住吧!我們這里干凈得很。”——干凈或許是干凈,價錢也高了一大截。
你終于逃離了這些夾攻,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掉進了重慶大廈的人流漩渦,也許你一生都沒見過這么多人簇擁在這么一小塊地方。眼前的景象非同尋常:穿鮮艷長袍、嘻哈服裝或不合身西裝的非洲人,頭戴無沿平頂小帽的虔誠的巴基斯坦人,穿伊斯蘭教黑色罩袍的印度尼西亞婦女,穿中短褲挺著大啤酒肚的老年白人,還有一些仿佛是來自上一個年代難民的嬉皮士。尼日利亞人大聲喧嘩,年輕的印度人把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談笑風生,還有一些中國內(nèi)地人看起來掩飾不住對這一切的驚訝。你很可能還會見到南亞人推著手推車,搬運三四個標有“拉各斯”或“內(nèi)羅畢”的大箱子,非洲人拉著塞滿了手機的行李箱,還有掌柜們販賣著各種各樣地球上能找得到的東西,從咖喱角(samosa)、手機卡、剪發(fā)服務(wù)、威士忌、房地產(chǎn)、電源插頭、自慰器到鞋子。排隊等電梯的人什么膚色都有,他們都等著去一百多家不同的旅店。
看到這種景象,你也許覺得奇怪:“這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多人來重慶大廈做什么?他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地方?”這些正是我研究重慶大廈的初衷。1983年,我作為一名游客次來到重慶大廈,逗留了幾個晚上。1994年,我搬到香港居住,每隔幾個月來重慶大廈吃一次咖喱,試圖去了解另一個世界。2006年,我開始正式對重慶大廈做人類學的研究,盡己可能去了解這棟大廈的一切人和事,理解它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過去三年半中,我至少每個星期在重慶大廈睡一個晚上,一有時間就鉆到此處(這里離我所在的大學大約三十分鐘火車車程),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更為了思考重慶大廈在世界上的重要意義。
我在過去幾年里找到了一些答案,以一次典型的半夜經(jīng)歷為例。那個時間,印度性工作者已出來招攬生意,她們對我不加理會,因為她們知道我不是顧客,只有幾個新來的性工作者一見到我是白人就想抓住機會撈一筆,老一輩的則告訴她們別費力氣了。一位兜售假表的販子透過墨鏡向我打招呼,他由于在南亞遭遇警察的緣故已經(jīng)半盲了。他說那邊的警察把他的眼皮貼起來,逼迫他盯了24小時的太陽。他擔心國際難民署(UNHCR)在仲裁其案件和命運的時候會不相信,因為他手里沒有證據(jù)。他在此非法打工,盼望攢夠錢以支付角膜移植手術(shù)。他一邊留心附近有沒有便衣警察,一邊盡可能地招攬生意,他說:“白人是顧客,他們買得比誰都多。”但這個月生意不太火,他連付房租的錢都賺不到,更不用說手術(shù)費了。不過他的眼睛究竟是被家鄉(xiāng)的警察弄瞎,還是先天性,或是其他什么意外,尚無定論——畢竟他說的話我無法核實,但今晚遇見他算是一件好事。
多走幾步,一個飯館的托兒熱情地迎接我。我已經(jīng)兩個月沒見過他了,他一直以游客身份在香港非法打工,不久前回了一趟印度老家加爾各答。他自豪地掏出上個月出生的寶貝兒子的照片給我看,但同時表示自己很高興能回到香港,“畢竟我要供養(yǎng)整個家?。‰m然……我很想念家人,但香港的薪水高很多……所以……”。他感慨道,自己掙來的錢好多都花在用手機打電話回家上。
在重慶大廈入口,我遇到一位已經(jīng)六個月沒見的尼日利亞商人。他說自己沒能早日返港是因為匯率實在是貴得離譜,兌換不到需要的美元數(shù)額,“不過我現(xiàn)在終于回來了,之前訂下四千部手機,還以為自己不能過來拿貨,還好終于趕上,我又能賺錢了。”他過兩天又要飛回家,走之前會仔細檢查每一部手機。我次結(jié)識與他同行的朋友,那個人即將去中國內(nèi)地南邊,他拿到中國簽證后說:“在中國內(nèi)地買衣服比在香港劃算得多,我能按自己想要的款式訂做三萬件衣服。”這兩個尼日利亞人都很擔心波動的匯率會削損利潤,更不用提他們祖國海關(guān)變化多端的關(guān)稅,以及在重慶大廈等地被騙的風險了。他們說“賺錢難啊”,其他很多商人也都這么認為。
再走幾步,我見到一位印度朋友站在警崗附近,他白天在一家香港的大公司工作,晚上回到重慶大廈幫家人打理旅館。他現(xiàn)在的煩惱不僅是時間不夠,還有他的香港女朋友,他的家人根本不肯接受這對情侶。他不知道該怎么辦,應該選擇女朋友還是家人——此時此地,除了等待別無它法。接著我邂逅了一位來自西非的朋友,他近在中國內(nèi)地南方做起了生意。與其他我見過的非洲商人不一樣,他以20萬美元的在港投資申請到了香港,精明的他把這20萬用來租用和翻新一家位于重慶大廈的電子產(chǎn)品店鋪,希望其他的非洲兄弟和穆斯林朋友會來光顧。他的妻兒近也搬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是一個他們能扎根的新家,“香港值得信賴”。當然,我不清楚他能否把那二十萬賺回來,特別是現(xiàn)在低迷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影響了包括重慶大廈的全球市場。但這個人虔誠地相信,只要自己一直做一個誠懇的穆斯林,就一定能在大廈里功成名就。
再走幾步,我見到一位只見過一次面的年輕南亞人,他說自己已經(jīng)失業(yè)并陷入絕望了,“我還能做些什么?我一點兒錢都沒有,家里的人還都指望著我?。?rdquo;我不知道他說的是否屬實,不過他確實看上去驚慌失措。我不了解這個人,但還是塞給了他100港幣并祝他好運。我并不想扮演上帝的角色,但還能怎樣?好多人都有跟他相似的遭遇。我再來重慶大廈的時候,就沒見到這個人了。事實上,我從此都再未見到過他。
以上所述的人們都是重慶大廈的??停彩潜緯鹘?。在章,我將重慶大廈作為一個地點來進行探究:包括它為何存在,它所代表的意義,其建筑風格和歷史,以及相關(guān)組織架構(gòu)。在第二章,我將詳細描述重慶大廈中的不同人群,包括非洲和中國內(nèi)地的商人、南亞掌柜、國際難民、性工作者、癮君子、游客,還有我追隨其中的一些人所進行的訪問和記錄。第三章會描述經(jīng)轉(zhuǎn)這棟大樓的貨品,以及商販和買家如何通過自己的全球網(wǎng)絡(luò)銷售這些貨物。第四章將探討約束大廈內(nèi)所有事物的法律網(wǎng)絡(luò),特別是那些過著邊緣生活的避難者。后,我試圖找出大廈對里面的人和對世界本身的價值,并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變化。
這本書講述重慶大廈以及其中的人們,但此書也與“低端全球化”相關(guān)。重慶大廈作為這種全球化的中心支點,連接著世界上許多其他類似的支點,包括曼谷、迪拜、加爾各答、加德滿都、坎帕拉、拉各斯、內(nèi)羅畢等等。低端全球化與多數(shù)讀者心中聯(lián)想到的“全球化”一詞很不一樣——低端全球化并不涉及像可口可樂、諾基亞、索尼、麥當勞這類大型企業(yè),也沒有所謂的辦公大樓、律師,或宏偉的財政預算。相反,低端全球化中的商人很可能只是用自己的行李箱,或是租用一些集裝箱和貨車去運送貨品,他們越過邊界,盡可能地躲避法律和版權(quán)的干涉,他們的世界由金錢主宰。這些個體離鄉(xiāng)背井去其他地區(qū)尋求更好的機會,不論是通過打臨時工,還是以避難者和性工作者的身份。這就是今時今日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重慶大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展現(xiàn)出無窮的經(jīng)濟力量和人力物力,但與周圍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規(guī)模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離大廈僅僅十分鐘車程以外,香港尖沙咀和中環(huán)商業(yè)區(qū)集中了財富和高端全球化成果,殘舊不堪的重慶大廈相比起那些辦公樓,可謂兩個世界。這本書不僅僅講述重慶大廈的故事,也講述世界關(guān)系網(wǎng)的非凡之處。 ……
這座被評為“全球化案例”的大廈,收容的住客來自百多個不同國家,這些住客在這座“小聯(lián)合國”如何互動,亦可成為一個“另類聯(lián)合國”的田野調(diào)研。雖然重慶大廈就在香港的鬧市中心,但內(nèi)部運作自有其規(guī)律,和尖沙咀仿佛屬于兩個世界,成了特區(qū)中的特區(qū)。在重慶大廈活動的人,縮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尋求庇護的人,自然各有其傳奇出處;慕名而來找廉價旅館的游客,會發(fā)現(xiàn)香港對第三世界包容的地方;依靠重慶大廈地下經(jīng)濟生存的異鄉(xiāng)人,則往往有著比獅子山下更勵志的故事。這些背景,令不同學科近年都對“重慶大廈學”趨之若鶩,令這座大廈在王家衛(wèi)的《重慶森林》后,得到另一個身份被重構(gòu)的契機。
——沈旭輝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課程主任
重慶大廈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但有種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養(yǎng)育了生存在跨國資本主義底層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臺,他們環(huán)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業(yè)務(wù)聯(lián)系。在經(jīng)營香港的巨頭們眼中,這棟大廈也許看起來危險破舊,但正如麥高登指出的,這是一個人們以預算進行商務(wù)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資本主義軟肋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
——詹姆斯 華琛,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