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同名電視紀錄片的思想來源,紀錄片由英國團隊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來于東西之間的著名新聞學教授和清華大學的訪問教授。數十年的觀察和積累,橫跨東西的獨特視野,讓戴雨果對中國的思考變得深刻而厚重。他驚嘆于中國人的努力和創造力,但對中國人在發展過程中失掉的珍貴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國人對西方的盲目崇拜,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搭建起東西方透過媒體了解對方的橋梁,這是他在英國創辦中國傳媒中心的初衷,也是這本書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通過案例呈現現代西方國家幾大社會問題,對問題的分析嚴肅而犀利,借助受訪者之口傳達觀點,使主題的呈現更加有力。
本書分六大主題討論現代西方國家:飲食、教育、經濟、醫療、媒體、官僚。跟隨攝影師和主持人走進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了解新聞聯播和好萊塢大片中不曾看到的真實一面。你會發現,既不是外國的月亮更大更圓,也不會月是故鄉明。東方和西方,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面臨問題,人之錯,可為前車之鑒,國之民,更應端正態度,了解你不知道的西方。
CCTV2013開年熱播紀錄片,水均益坐鎮訪談!聯合英國制作團隊超強陣容打造,全球獨家授權!
獨家增補紀錄片之外的深度訪談、政經文化各界犀利點評!
一位英國傳媒學者"重返西方",一次對"現代文明"的微距觀察
長久以來我們對西方的誤讀,會在這里找到答案
為什么擁有大學,卻承受著人才匱乏的危機?
全民醫保體系如何把國家拖向破產的邊緣?
豐衣足食為何造就了過度肥胖和驚人浪費并存的怪現象?
出于善意的公共政策為何與常識背道而馳?
曾經是全球發展范式的西方模式為何頻頻出現瀕臨崩潰的危機?
中國會重蹈西方覆轍嗎?
一場風暴席卷全球,西方經歷了"二戰"后深刻的危機
危機的根源在哪里?
是制度跟不上時代變遷,還是制度設計與實際行動發生了矛盾?
西方的現在是否折射出中國的未來?
戴雨果,英文名雨果?德?伯格(Hugo de Burgh),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學教授,中國傳媒中心主任,也是清華大學教育部985工程的特聘教授。他于2005年創辦了中國傳媒中心,致力于在中國和歐洲媒體專業人士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還擔任湖南衛視、上海媒體集團和其他中國和歐洲機構的顧問,出版過關于英國新聞調查和中國媒體的書籍。
海倫·布里格斯(Helen Briggs),英國屢獲殊榮的作家和制片人。她目前擔任英國最負的時事節目《今日BBC》的科學節目制片人,并帶領她的六人團隊為BBC新聞網站健康頻道提供新聞故事和深度報道。布里格斯曾憑借對人類基因解析與歐洲環境衛星Envisat發射的報道兩次獲得歐盟新媒體記者媒體獎。
約翰尼·阿克頓(Johnny Acton),在牛津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后來成為了一名電視研究者,隨后就職于泰晤士報。他已經寫了15本著作,內容涉及查爾斯王子的有機食品業務、經濟和英式足球歷史等。他的新書《如何看待奧林匹克》于2012年5月在英國出版。阿克頓的名字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可能有點熟悉,那是因為他是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的曾曾孫。英國著名的漢學家和作家阿克頓男爵是他的堂兄。
自序
引子:西方與世界
何謂"西方"?
英語世界的危機
英語文化圈為何崛起?
采訪筆記1:海倫娜?肯尼迪夫人——英國的法治傳統
采訪筆記2:西蒙?詹金斯爵士——英國基礎制度:國會
01 禍從口出的社會問題
一場名叫肥胖的"瘟疫"
世界的重量
減肥訓練營
非健康食物的致命誘惑
"撿來"的晚餐
慢食運動的興起
"人造肉"的未來
肥胖問題對中國的警示
采訪筆記3:道格拉斯?卡斯維爾——盎格魯-美利堅傳統
采訪筆記4:保羅?賈吉爵士——美國體系和英國體系是怎樣分道揚鑣的
02 教育大國的教育問題
過安檢進學校
在家上學:教育的另外一種可能
夏山學??鞓方逃膯⑹?/p>
畢業即失業的劍橋畢業生
職業教育,突出重圍
采訪筆記5:林賽?約翰斯——教育和2011年暴亂
采訪筆記6:韋鳴恩勛爵——修補社會裂痕
03 經濟危機下的西方
"沒有未來的青年"的抗議游行
倫敦金融城:危機下的反思
工業之殤
回歸歷史:以"穿越"逃避現實
與羊共舞:城市人口的返"鄉"潮
采訪筆記7:弗蘭克?弗蘭迪教授——福利的國家調節的影響
采訪筆記8:肯尼斯?米諾格教授——"社會福利國家主義"如何使社會逐步瓦解并腐化
04 不堪重負的醫療系統
養酒鬼的福利社會
奢侈溫泉水療也公費
政府醫療體系為時尚埋單
關于醫療服務分配的抗爭
采訪筆記9:安東尼?丹尼爾斯——福利和世襲階級文化
采訪筆記10:大衛?格林——福利國家如何瓦解人們的責任感
05 有權無責的媒體世界
"狗仔隊員"的24小時
受審中的英國媒體——萊韋森調查
受媒體左右的美國總統大選
媒體的面目: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采訪筆記11:約翰?羅伊德——媒體:與權力對峙
采訪筆記12:彼得?希欽斯——媒體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傳播工具
06 官僚的民主與社會效率
捕魚危機背后的隱疾
深陷過度立法泥潭的西方政府
西方世界的官僚
自由與法規的對抗——荷蘭的大麻辯論
采訪筆記13:斯圖爾特?威爾——現在我們應該向美國學習
采訪筆記14:馬修?艾略特——阻礙企業的規則
07 西方社會將何去何從?
六大問題
主題和關系
昔日確定性的喪失
昔日確定性的替代品
西方可以選擇的方案
結論
采訪筆記15:安德里亞斯?維特姆?史密斯——西方政府典范的幻滅
采訪筆記16:弗農?波格丹諾教授——民眾和領袖之間的關系
后記:中國對西方的需求
中國對西方的啟示
英語文化圈的衰退
陷入困境的轉變
未來的重大問題
采訪筆記17:查爾斯?摩爾——進取心VS規則
采訪筆記18:彼得?歐彭——社會道德和選舉階層的出現
擴展閱讀
引子:西方與世界
回溯17世紀,大清皇帝統治之下的中國社會國泰民安、一片盛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社會。然而,就在一百年間,新興思想開始在西方萌芽,為西方國家得以趕超強大中國埋下了伏筆。
發展到18世紀,西方國家改進了自己的思想、制度和技術,經濟上財富劇增、政治上民主啟蒙、技術上銳意創新,并由此成功地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區。
走進19世紀,西方國家的實力開始凌駕于非西方國家之上。除日本以外的非西方國家,甚至包括龐大的清帝國,開始發現自身根本無法與西方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一邊忍受著自身的缺陷,一邊開始掙扎著試圖彌補。
20世紀的變化是驚人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東西方從對峙到融合,世界在這一百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美國成為全世界的超級大國,西方諸國從戰爭的破壞與陰影中走出,俄羅斯經歷了根本性的政治變革,中國從戰爭的苦難中慢慢崛起。
21世紀的今天,我們能很清晰地感知到國家之間的力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呈現出的上升趨勢讓西方國家及其領導層備感壓力,與此同時,他們還必須面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的巨大挑戰。
相比17世紀的上升狀態,西方國家目前的處境已經不同,它們一邊忍受著自身的缺陷,一邊亟需應對非西方國家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日趨嚴峻的國際形勢。對西方國家而言,這些自身的缺陷,很可能使其難以適應世界發展的新局勢。
我們這本書要探討的內容正是基于西方國家的這些自身缺陷。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以及之后系列圖書的探討,來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西方社會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從中汲取哪些經驗教訓?在眾多的社會問題中,我們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個問題來探討,每個問題各成一章。
在引子部分,我們將首先界定和厘清"西方"這個概念,然后將本書同名電視系列片所關心的六個問題放入當前西方國家正在發生著的具體環境中去討論。每個問題中的故事都體現了西方社會的現代行為,折射出經濟與文化生活中西方社會的心態與變化。在本書的,我們將討論西方的這些問題與中國的未來會產生什么樣的聯系。
何謂"西方"?
事實上,所謂西方國家之間的差異有時要大于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的差異。例如,南地中海地區的人們很重視人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一點和中國人的處世觀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那里的人們對老年人的尊敬方式,以及對子女的教養期望,也與中國極為相似。然而,與南歐只有些許之隔的北歐地區,在這些方面則表現出了巨大的差異。
其實,在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北歐人都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存在明顯差異。相關原因可以追溯到人類學研究層面,例如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形式。這些因素其實有著極其古老的淵源,即使今天的民族或文化群體不再像過去那樣嚴格區分,但是這些因素仍然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既然南歐人和北歐人的差異如此之大,為什么他們以及從地理上遠離歐洲的北美人、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都被稱為"西方人"呢?
這是因為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具有共同的文化屬性。近代以前,所有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和美國人都以古希臘作為西方世界觀的淵源,正如黃河流域和儒家思想將中國和東亞大部分地區聯系起來一樣。雖然基督教呈現為幾種不同形式(包括天主教、英國國教、東正教、路德教等),但是它被普遍認為是西方的道德基礎,也是推動技術、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即使當今西方國家的大眾文化表現各異,比如愛沙尼亞、西西里、羅馬尼亞和蘇格蘭相比如此不同,但它們大都秉承基督教的文化傳統。若要追溯南北愛爾蘭仇恨的根源,則可歸咎到這一文化的差異,意大利講德語的蒂羅爾地區與意大利其他地區之間的仇恨也是如此。
長期以來,歐洲統一一直是部分精英階層的夢想,但是普通民眾對此并不關心。歐洲普通民眾之所以對歐盟強烈敵視,原因之一就是:盡管歐盟對他們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他們認為自己與其他國家的人差別過大,甚至比"四川人"與"遼寧人"的差別還要大。歐盟的創建者認為,由于歐洲國家思想相通,加之經濟利益的推動,歐洲人可以團結起來。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歐洲人不可能創建一個歐羅巴合眾國,因為他們缺少締造了美利堅合眾國的關鍵性因素——共同的流行文化。
可以說,美國是英國文化的產物。這并不奇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主要領袖幾乎都是來自不列顛的英格蘭人,最初的居民絕大多數也是英國人,其他國家的移民只能被英國人同化。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盡管還有大量法裔少數民族)和新西蘭,這一現象更加明顯。為了便于描述英裔人口的散居現象,我們可以使用"盎格魯-美利堅"(Anglo-America)或者"英語文化圈"(Anglosphere)這樣的專有名詞,這與"大中華區"是一個意思。關于英國人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我們將詳細討論?,F在我們要先討論與"西方"有關的另外一個問題。
今天,當我們審視那些差異極大的西方國家,如果我們希望尋找某種將它們聯系起來的東西,最強有力的共同因素是,它們都希望執行"盎格魯-美利堅"標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人在國家重建期間,很樂意接受"盎格魯-美利堅"人的建議。與其他歐洲人一樣,今天的德國人也愿意接受"盎格魯-美利堅"大眾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統治地位。盡管意大利、波蘭和塞爾維亞的社會現實迥異,但是它們都希望實施"盎格魯-美利堅"標準。
我們這樣說的目的,并不意味著"盎格魯-美利堅"標準是最的,而是說它們占據著統治地位,非常"時髦",甚至具有"支配"力量。從18世紀開始,歐洲大陸的人們便試圖效仿英國文化,但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他們又開始效仿美國。
然而今天,英美兩國正在為各自的社會問題和失誤深為憂慮。他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甚至有人認為,他們正在被中國趕超。
英語世界的危機
人類發展到今天,當今世界存在著兩大突出的文明:一個是中華文明,它比任何其他人類文明持續的時間都更長遠。經過兩百多年的苦難歷史后,中華文明正在振興。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表明,它的大眾文化具備著強大的生命力。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大眾文化是指中國的傳統習俗、態度和價值觀。中國的藝術、文學和社會制度也有很多值得世界學習的地方。在人類科技史上,它也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兩千年以前,中國便建立了現代政治體系,而18世紀才意識到這一點的歐洲人,對此十分仰慕。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文明并非局限于它的發祥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遍及所有華人居住區或學習中文的地方??梢哉f,中國今天的發展速度是一項世界奇跡。
另一個文明是英語文明。雖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一些較小國家在政治上是分離的,但是它們的思想和制度都源自一個共同的歷史和文化。
英國是英語文化圈的"黃河流域"。英語文化圈的語言和核心思想均源自公元9世紀面積很小而又人口稀少的英國。從公元9世紀到英國分離派清教徒建立美利堅合眾國,這一時期屬于英語文化圈一段共同的歷史。在此期間,我們可以找到英語國家政府形態、大英帝國及后來的美利堅帝國工業革命、(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數字革命的起源。
英語文化圈國家之間的人口流動極為普遍與迅速。從國家意圖和目的出發,英語文化圈的眾多國家在"吸收新的人員和思想、創辦新的企業、創立新的項目"等問題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雖然在體制和心態上有所差別,但是人們內在的行為模式是相同的,現代美國出現的眾多問題同樣也出現在英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由于效仿效應,其他西方國家或多或少也存在著類似問題。
今天,很多人認為,中國可能超越英語文化圈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并最終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和榜樣。然而,即使對于一直堅信自己命中注定是已知世界中心的中國人來說,這也不是一項輕而易舉的任務。世界現有的標準相當高,即使英美國家的人們也經常望塵莫及。
盡管英語文化圈文明發展史中存在許多應受譴責的時期,然而它為人類提供了迄今為止好的發展環境,提供了人類福利的范式和廣受敬仰的行為標準,開創了全球管控和維持和平的制度,創造了某種程度上有助于限制沖突和實現和平政治過渡的社會模式。不可忽視的是,一千五百多年以來,英國形成了自己的法制社會、議會制度和民權理念。我們相信,只要有一個英語國家,這些理念就會存在。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尤其是英國的前殖民地地區,人們都向往這些理念。
18世紀,英國首先提出了人權理念和反對奴隸制的思想,并率先開展了社會福利、公共健康和大眾教育運動,并為世界各國效仿。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語文化圈的社會流動性更大,對企業更加開放,能夠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在人類歷史上,權勢群體和普通民眾之間通常存在巨大差異,而一些人將暴力和剝削視為宿命淡然接受,所以上述提到的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在我看來都是難能可貴的。今天,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自己所在國家實現"現代化",因為英國人創造了現代化思想,所以人們有時會將實現現代化與實施英美制度混為一談。這種現象一直存在,直到不久之前,出現了另外一種現代化模式——中國模式。
我們認為,英語文化圈具有很強的韌性。幾個世紀以來,它曾擊敗過來自西班牙、法國、德國、日本和俄羅斯的挑戰。然而,今天發生的三個事件削弱了世人對英語文化圈的敬仰:及時,血腥的伊拉克戰爭和對穆斯林國家的干涉行為,這些行動常以推動民主和人權為借口,實則被視為侵略和虛偽;第二,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人們開始質疑英語文化圈模式的有效性,此前人們一直將英語文化圈模式視作實現發展的途徑;第三,席卷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動搖了人們對西方制度的信心。
英語文化圈的一些評論家認為,西方出現的問題并非只是經濟危機,不能僅僅通過經濟政策予以解決,而是一場社會危機綜合征。問題的根本是英語文化圈國家未能適應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正逐步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這一新現實。英語文化圈國家必須學會與更加犀利、快速和富有創造力的國家進行競爭,我們再也不能盲目享受舒適生活,否則必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我曾與許多思想深刻的評論家進行過討論,他們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試圖理解并解決目前的危機。很大程度上,大家相信與其說這是一場經濟與社會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政治危機。那么,這場危機的要素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英國的政治制度——即使在過去的幾百年它一直能夠不斷適應新環境,而面對被全球化及新媒體主宰的21世紀,這一制度似乎無法實現必要的變革,無法繼續有效地運轉。我們的政治家們似乎無法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然而,有一點特別值得人們關注:新媒體雖然大大提高了人們融入社會活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參與度,但事實上,英國的政治制度以前所表現的參與度和責任性要更高。全球化增強了企業間的競爭,提升了企業的價值;英語文化圈國家認為,它們的制度首先確保了商業競爭與企業的發展。那么,到底什么地方錯了呢?
第二個因素是,從務實、流動性和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英國呈現出更強的意識形態、社會僵化和被規則束縛。這是商務人士的普遍觀點。一些想延續以往生活方式或者希望不受干涉和束縛地為各自社區或群體提供服務的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英國人的工作方式并沒有錯,錯誤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是第三個因素。2011年夏天發生的暴亂表明,英國的社會道德已嚴重墮落。很多人把事件的發生歸咎于家庭元素的衰弱,以及家庭成員一起吃飯、互相陪伴等傳統的喪失。人們似乎只為自己存在著,不愿分享與合作。
中國是一個地域與人口都極其龐大的國家,相比較而言,許多歐洲國家的版圖較小,人口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其實更容易出現中央集權管理。在過去,從學校教育到社會福利,所有工作均由地方政府管理,創業者可以自由創辦企業或慈善機構。到如今,政策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國的中央政府一方面擁有著集中管理權,一方面又增加了稅收,極大地損害了地方企業的利益,打擊了人們進行創新的愿望。眾所周知,世界將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制造業和其他重要產業需要被新型工作方式和財富創造形式取代,而政府對創新計劃的壓制將產生災難性后果。這是第四個因素。
第五個因素,接受適當教育的人才不夠充足。教育出現了許多有趣問題。我們在本書中將會著重關注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的匱乏和教育研究化、學術化的危險。
回顧工業革命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工業革命是由一些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具有出色技術才能的人率先推動的。但是,今天的許多年輕人,雖然接受了大學教育,卻缺乏實際技能,所以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非常嚴重,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創辦了大量綜合類學校,而的技術學校、職業學校卻相當匱乏。我們將技術類學院轉變為大學,開辦學術類專業并把實際操作類課程擠出了課堂。更糟糕的是,許多教師大力鼓吹反對競爭和降低標準的教育理念。
第六個因素,現如今,健康與福利已經演變成了社會的一種權利文化。人們對社區的責任感越來越低,要求卻不斷提高。以公共醫療服務為例,目前的狀態不可能確??沙掷m發展。
媒體,曾經守衛公正公平及社會責任與義務,今天同樣成為社會道德的破壞者及強大的政治操縱者。
眾多的實例可以證明英語文化圈拋棄了自己的核心價值——個人創造力、社會責任、地方主義、精簡政府,從而失去了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無法成功過渡到21世紀的現代化環境。在準備寫作本書時,接受我訪談的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應該回顧過去,分析哪些價值與行為導致了英國文明的形成,判斷它們是否可以復活和恢復。其實,西方所有國家或多或少地都被上述問題所影響。
從局外人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國,它以其特有的對待、家庭和教育的態度為基礎,推動著創造、創業和創新,為實現國家復興而百倍努力。鑒于中國的現狀,許多英國人認為,我們應該重新探索英國文明賴以成功的品質,重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人類財富創造過程中,世界發生了兩次偉大的革命。一個是17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另外一個是從1992年開始中國出現的經濟騰飛。二十余年來,中國充分吸收了工業革命的經驗與教訓,而且規模遠遠超過了今天的英國。然而,英國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據高盛集團預測,到21世紀中葉,英國將成為歐洲較大的經濟體,世界上人均最富足的國家之一。當然,前提是英國必須打掃好自己的房屋,避免重蹈希臘、西班牙和某些西方國家的覆轍,出現極為嚴重的社會危機。
在我們觀察中國民眾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擁有克服困難和超越昔日成就的樂觀精神,但是英美民眾卻對自己非常失望。當年促使英語文化圈從歐洲大陸以外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一躍成為世界及時經濟強國、政治強國和最終的文化強國的英國精神已經了無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