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幼兒園一日環節的組織與優化,本書闡述了幼兒入園、盥洗、進餐、喝水、如廁、自由活動、午睡和離園的常規要求、指導要點、教師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有教案、有故事、有圖片、有兒歌,方法多樣、內容實用,可以幫助新教師很快掌握一日環節工作技巧,適應工作崗位;又可以為老教師解惑,幫助老教師獲得專業上的成長。
入園、盥洗、進餐、喝水、如廁、自由活動、午睡、離園是幼兒園的八大生活環節。能否把這八大環節組織好,直接關系著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全書每個環節各成一章,每一章又分為兩部分: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問題診斷與應對。尤其是在第二部分,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大量的策略、活動、兒歌和故事。無論是初入職的新手教師,還是在生活環節組織方面缺乏技巧的老教師,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匪淺。
宋文霞 山東省淄博市實驗幼兒園園長,山東省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淄博市學前教育協會會長。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淄博市幼教學科帶頭人、市教師、市十佳師德標兵、市校長、市教學能手。先后在各級幼教刊物近二十篇,主持的《有效挖掘生活環節中的課程資源》課題研究榮獲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一五"研究成果一等獎。
王翠霞 山東省淄博市實驗幼兒園教學副園長,中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省教學能手、淄博市教書育人楷模、市名師人選、市幼教學科帶頭人等16項榮譽稱號,多次執教省、市級公開課,先后在各級幼教刊物20篇并多次獲獎。主持的《有效挖掘生活環節中的課程資源》課題研究榮獲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一五"研究成果一等獎。先后5次參加《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教師用書》的編寫工作。
推薦序 追尋生活化的幼兒教育(虞永平)
及時章 入園好時光
及時節 入園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入園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二章 趣味來盥洗
及時節 盥洗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盥洗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三章 溫馨進餐點
及時節 進餐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進餐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四章 輕松如廁去
及時節 如廁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如廁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五章 科學來喝水 165
及時節 喝水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166
第二節 喝水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169
第六章 活動懂自護
及時節 自由活動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自由活動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七章 甜蜜午睡時
及時節 午睡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午睡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第八章 幸福離園曲
及時節 離園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
第二節 離園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一、托、小班幼兒的問題診斷與應對
教師首先要對托、小班的幼兒入園環節進行認真的觀察,及時發現幼兒在入園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幫助幼兒解決入園中遇到的問題。
(一)問題診斷
幼兒及時次離開家來到幼兒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親人,自然會感到恐懼和不安,產生較強的排斥情緒。因此,他們在入園環節表現出了以下問題:
1. 分離焦慮嚴重,適應困難
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幼兒園新生入園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情境:幼兒緊緊抱住家長不松手,哭喊著"我不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教師接過來后,幼兒還會在教師懷里掙扎、哭鬧、發脾氣,甚至不肯進活動室。幼兒之所以會有這些表現,一是因為他們對陌生的教師和環境具有較嚴重的不安全感;二是因為從家到幼兒園是他們邁入社會生活的及時步,幼兒由家庭的中心成員變為集體中普通一員,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還很不適應。
2. 依賴、任性,不愿上幼兒園
過了一段時間,當大多數幼兒基本適應幼兒園之后,個別幼兒還會出現情緒問題:每天早上不停地反復叮囑家長"你在門口等著我"、"下午早點來接我";有的幼兒還坐在門口發脾氣,大哭大鬧,不肯進幼兒園。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個別幼兒對家庭比較依戀,適應集體生活比較慢,所以才會用重復的語言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二是3—4歲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烈,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用哭鬧來達到目的。
3. 自我服務能力欠缺,懼怕上幼兒園
"我不脫衣服"、"我不吃飯"、"我不睡覺"……這是托、小班幼兒入園時經常向家長、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幼兒自理能力欠缺的具體表現。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對幼兒嬌慣縱容過度,是造成幼兒缺乏自理意識和能力的主要原因。
(二)問題應對
面對托、小班幼兒在入園環節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四步走"、"五個一"、"說做一體"等策略,幫助幼兒盡快擺脫分離焦慮,使他們對幼兒園、教師、同伴產生親近感和安全感。同時,幫助他們學習照顧自己,樹立自己的自信,體驗自我服務帶來的滿足感。
1. 采用"四步走"策略有效緩解入園焦慮
教師可以通過采用"親子約談周、親子活動周、獨立半日周及獨立全日入園"等"四步走"策略,將幼兒的分離焦慮進行分解,變長時為短時、變集中為分散,幫助幼兒盡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與教師和同伴建立依戀感。
(1)及時步,親子約談周
開學前半個月,教師在明確了約談目的、制定了約談計劃以及與家長確定約談時間、地點、內容之后,請家長帶幼兒來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進行交談。約談后,教師要及時做好約談記錄,并對約談情況認真地進行分析與解讀,以便更、地了解幼兒與家長的基本情況。下面是托班教師的一份約談記錄:
約談對象 隆隆小朋友及其媽媽
約談內容 教師:"你平常上班的時候,隆隆跟著誰呀?"
媽媽:"這孩子一直是他姥姥帶大的,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姥姥住在博山(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個區),我們工作都很忙,沒時間照顧他。"
教師:"怪不得我剛才聽隆隆講博山話呢,原來姥姥家是博山的。"
媽媽:"對呀,我有點擔心這個問題。他從小就跟著姥姥,只會說博山話,回來后我們偶爾和他說普通話,他也不會說,我們就干脆不說了。這會不會影響他上幼兒園呀?"
教師:"不會的。孩子從小受語言環境的影響,能講流利的博山話也很好呀,我們本來就是淄博人嘛!3—6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入園后我們會和寶寶實施各種語言活動,比如每天飯前都有兒歌朗讀、午睡前會給寶寶講故事,還有每周兩次專門的語言活動,平常更是不斷地和寶寶說話、聊天。他們很快就能掌握普通話的。"
媽媽:"那太好了!隆隆平常最喜歡玩大型玩具,動作很靈活!"
教師:"是呀,你看他下樓梯時,一步一個臺階,走得很穩,在同齡孩子中,是屬于動作發展好的……"
……
教師通過對約談記錄的分析與解讀,獲得了以下信息:隆隆最親近的人是姥姥,說的是博山話;隆隆的動作發展比較好,對幼兒園的玩具很感興趣,對教師沒有抵觸情緒;隆隆媽媽工作比較忙,與隆隆接觸比較少,對孩子的情況了解得不細致。掌握了這些情況之后,教師制定了入園時對隆隆的教育策略:要多和隆隆談論有關姥姥的話題,入園之初可以試著用博山話和他交流;多帶隆隆到戶外活動;與隆隆的姥姥約談一次,了解隆隆更多的情況。
由此可見,親子約談為教師、家長以及幼兒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大家彼此不再陌生,不再恐懼,為幼兒順利入園做好了情感鋪墊。
沒有哪個年齡段的教育像幼兒教育那樣迫切地需要回歸生活,沒有哪個年齡段的課程像幼兒園課程那樣迫切地需要生活化。只有給幼兒提供生活化的課程,幼兒的生命才能得到適宜和有效的發展,幼兒才會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山東省淄博市實驗幼兒園長期以來堅持研究幼兒園生活環節教育,將幼兒園各生活環節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將幼兒發展教育落實到各生活環節之中,她們將如何組織來園、喝水、盥洗、進餐、午睡、如廁、運動及離園等環節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實踐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也鞏固了教師們關注幼兒生活環節的觀念。這是幼兒教育生活化的一種嘗試和一個方面,也是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值得倡導的一種行動。
虞永平
(著名學前教育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