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本書結合大量具體案例闡述了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的內容、方法及技巧,并在每章后設計了“實戰練習”板塊,方便讀者真正理解本書的內容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乍一看本書的題目,很多讀者可能覺得是老生常談。但往往越平常的事情,越蘊含著大學問。因為教學實踐中,會備課、說課、聽課、評課并從中受益的教師真的不是很多。本書的這四位作者均是在一線工作多年的骨干教師、特級教師,她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把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的方法和技巧娓娓道來。
俞春曉,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幼教研究員。杭州市青年教師,杭州市及時層次學科帶頭人,杭州市新世紀“131”中青年人才,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特級教師。已出版《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方法與實例》《幼兒教師必須修煉的10項教學技能》等著作。
余巧娟,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賓王幼兒園園長。義烏市勞動模范,義烏市學科帶頭人,金華市教壇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浙江省特級教師。
舒秀珍,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教師。杭州市教壇新秀,浙江省名師工作室“俞教寓樂”智慧空間站成員。
王 芳,浙江師范大學幼兒教育集團副總經理兼幼兒師范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已出版《幼兒情緒能力培養研究》《筑起孩子需要的環境》等著作。
及時章 幼兒園備課——教學活動籌備
及時節 幼兒園備課概述
一、備課的意義
二、有效備課的原則
第二節 幼兒園備課內容
一、貫徹宏觀的教育目標
二、把握智能領域重點
三、抓住兒童發展的特點
四、審議主題進程脈絡
五、修訂具體的教學內容
六、研究現有的教學資源
第三節 幼兒園備課流程
一、制訂教學活動目標
二、設計教學活動環節
三、撰寫教學計劃文稿
四、做好教學活動準備
五、預留活動后的反思
第四節 幼兒園備課案例
第二章 幼兒園說課——教學活動預設與反思
及時節 幼兒園說課概述
一、說課的含義
二、說課的價值
三、說課的類型
四、說課的原則
第二節 幼兒園說課內容
一、議議設計意圖
二、談談策略實施
三、說說活動反思
第三節 幼兒園說課技巧
一、如何寫好說課稿
二、如何表述說課稿
第四節 幼兒園說課案例
第三章 幼兒園聽課——教學活動觀摩
及時節 幼兒園聽課概述
一、聽課的概念與意義
二、聽課的原則
第二節 幼兒園聽課方法與內容
一、聽課的方法
二、聽課的內容
第三節 幼兒園聽課類型
一、觀摩型聽課
二、評比型聽課
三、檢查型聽課
四、調研型聽課
五、反思型聽課
第四節 幼兒園聽課記錄
一、完整式聽課記錄
二、摘要式聽課記錄
三、符號式聽課記錄
第四章 幼兒園評課——教學活動反思與評價
及時節 幼兒園評課概述
一、評課的作用
二、評課的原則
三、評課的標準
第二節 幼兒園評課內容
一、評教學目標的適宜性
二、說活動準備的合理性
三、述教學過程的科學性
四、講師幼互動的充分性
五、論教學成果的有效性
第三節 幼兒園評課方法
一、評課的形式
二、評課的技巧
第四節 幼兒園評課案例
(三)語言領域的備課要點
3—6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兒童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幼兒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不僅能提高思維能力,而且還能促進人際交往、理解他人等能力,使學習逐步超越直接感知。兒童語言的發展重在有效地運用語言完成與生活和學習相關的任務,如聽懂別人的話,發音正確清晰,愿意與他人討論問題,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等。教師可以從語意的理解、發音的、語法規則的掌握及語言的實踐運用幾個方面去著力培養。在語言領域的備課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結合所有領域的學習來關注兒童語言的發展
眾所周知,要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就要為兒童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的回應。但這不應該只是局限于語言教學過程中,而是要滲透在所有領域的學習中。比如,在美術活動中每人需要“三支筆”,就是數量詞的學習;在體育或舞蹈教學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先……再…………”,則是讓他們學習對一件事情的發生過程的描述。因此,教師在備所有領域的課時都應該注意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語言學習的元素,為兒童提供語言學習的機會。
2.避免機械的語言訓練,要把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緊密相聯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的運轉是語言學習的動力所在。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為了讓幼兒掌握某個詞語或句式而刻意讓他們反復練習,那么幼兒不僅會興趣索然,所學的知識也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教師是讓幼兒開動腦筋參與精彩的講述、猜測、游戲,那么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這些知識。
綠 油 油
某位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兒童詞匯的學習。在一次詩歌教學活動中,因為詩中出現了“綠油油”,教師就想讓孩子們重點學習這個新詞語。于是,這位教師在解釋了“綠油油”的意思之后,就請孩子們說說還有什么是綠油油的。這下孩子們大膽發揮想象力,想出了“綠油油的褲子”“綠油油的桌子”“綠油油的窗簾”等似是而非的搭配。
類似的造句訓練是很多教師喜歡的,他們常常在開展某個兒歌或故事教學時加以運用。事實上,很多詞匯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自然習得的。兒童在借助故事或兒歌的情境、情節理解這些詞匯時,往往正確而恰當;可一旦脫離了這樣的情境,兒童就會想當然地創造出“綠油油的褲子”這樣的搭配,這對于兒童的語言學習沒有任何意義。
禁 止
某教師很注重孩子們的詞匯積累。在一次教學活動中,故事里出現了一個“禁止”的標志,當孩子們說這是“不可以”的意思時,教師拓展說:“對,也是‘不行’‘不允許’的意思。”這時,一個孩子突然叫道:“也是‘禁止’的意思!”教師驚喜地問:“你是從哪里知道‘禁止’這個詞的?”孩子說:“因為有禁止停車!”教師連忙總結道:“對,這個圖形就是‘禁止’‘不行’‘不可以’‘不允許’的意思。”
這位教師的語言支持策略就比較適宜。當孩子們說出某個詞匯時,教師列舉了更多的同義詞來幫助幼兒拓展,并由此引發了幼兒與自己日常生活積累的鏈接,這樣學會的詞語才是兒童能夠真正理解并在以后能真正使用的。
3.要合理區分語言學習中的“吸納”和“輸出”
《綱要》和《指南》都提到要讓孩子想說、敢說、能說,所以在很多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讓孩子自主地進行述說。但是,幼兒能用什么來說呢?這里就涉及一個“吸納”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為孩子們提供充分的傾聽、理解那些、優美、規范的語言的機會。當這些豐富的詞匯、正確的語法及優雅的表達方式大量存儲于兒童的語言庫中的時候,他們就擁有了講述的能力,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話和交流。因此,在語言領域的備課中,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學素材內含的語言元素,籌劃好如何讓孩子們能在傾聽、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存儲不同的語言元素,為“會講”做準備。
我的幸運24小時
在一次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沒有讓孩子們看圖講述畫面,而是大聲朗讀了下面的文字:“24小時,一只饑餓的狐貍正準備出門找午餐。在他修爪子的時候,門外忽然傳來一陣敲門聲。狐貍打開門—門外站著一只小肥豬。‘哎呀,我找錯門了!’小豬尖叫起來。‘啊,沒錯,’狐貍喊著,‘你找的正是地方!’他一把夾住小豬,使勁地把他拖了進來。‘這真是我的幸運24小時!’狐貍大聲叫道,‘什么時候午餐竟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在很多的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于讓兒童觀察圖片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教師非常重視。然而,如果你大聲朗讀上面的文字就會發現,書面語言是如此精致而規范—用“午餐”一詞點出時間,用“修爪子”來表明狐貍想找怎樣的午餐。此外,還有旁白和人物語言的前后位置變化等。這些規范的遣詞造句正是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發展的橋梁,是需要讓孩子們在傾聽中積累的。
4.要注意活動設計的實用性,關注兒童語言的表現力和美感
語言能力表現在自己講得清,別人聽得懂。所以,讓兒童對時間、地點、事件、因果關系進行表述以及開展人物創造、角色對話、情節描述等,都是提高兒童語言表現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時,語言發展不僅僅表現在遣詞造句的能力方面,還包含文明禮貌用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多創設情境,讓兒童在實際運用中去體會語言表達的方法、策略和禮儀。
在一次中班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了游戲情境,讓孩子們扮演小蜜蜂、小蝴蝶去向小烏龜討花蜜吃。當這些“小蜜蜂”“小蝴蝶”吃飽了“花蜜”高興地飛回座位時,教師立即提醒道:“你們就這么回家了?你們吃了小烏龜的花蜜什么都不說就走了?”經老師一提醒,孩子們頓時醒悟,紛紛向“小烏龜”招手說:“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