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心智,就是懂得愛他人、理解他人,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能夠調整情緒積極應對各種境遇。例如,在與他人發(fā)生沖突、遭遇失敗、與親人分離、親人離世或者接受考驗時,當然,也包括面對成功、重逢以及各種程度的勝利時,能夠應對自如。簡而言之,這是一種不任由自己被壞情緒所控制、能夠感知幸福的能力,是一種能夠自主選擇生活、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的能力。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這種能力呢?
那么,是什么制約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無法幸福呢?是什么讓我們的內心變得不堪一擊呢?這些是由我們記憶中兒時的痛苦(往往是無意識的)以及由此衍生的恐懼造成的,如害怕被批評、被傷害、被侮辱、被拒絕或者被忽視;害怕失敗——因為失敗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能力產生質疑;害怕被拒絕——因為遭到拒絕意味著在別人心中沒有屬于我們自己的位置;還有,對他人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正是恐懼、痛苦和被抑制的憤怒,而不是身體上的缺陷,才導致一個人無法呈現真實的自我,無法與他人維持正常的關系——因為恐懼或痛苦控制了他。這與大腦機能是否健全沒有任何關系。如果我們不傷害孩子,而讓孩子滿懷信心,就可以達到幫助孩子的目的。
當今社會與往日不再一樣,往日的教育信條也無法適應現在的形勢。
無論在當今社會,還是在將來,只有自信、自立、能自如地處理人際關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與他人溝通和控制情緒的能力絲毫不亞于個人的專業(yè)技術能力。若要在個人生活和職場中獲得成功,擁有成熟的心智非常關鍵和重要。僅僅提高孩子的智商還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注重他們的情商。別忘了,許多智力問題和學習問題的都是由情緒壓抑造成的。
沒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整日坐在電視前一動不動或和游戲機形影不離。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抵擋電視的誘惑,抵擋游戲機、錄像、電腦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呢?如何幫助他們避免受到電子游戲、光盤、廣告、電影和熱播電視節(jié)目(甚至某些動畫片中出現的暴力畫面)的誤導呢?
當孩子沉溺在暴力、酒精或中時,任何父母都無法泰然處之。當暴力出現在學校,當酗酒或吸毒的現象發(fā)生在越來越小的孩子身上時,如何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控力去抵制這些誘惑呢?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異教教徒,不希望他們毫無主見、盲目從眾。那么,如何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信、安全感和自控力,在面對誘惑時不為所動呢?
行為粗暴、依賴他人、迷戀電視、嗜賭成癮或濫用藥物,這些其實都是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表現。這些病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這些人的童年時期,反映了他們的某種缺失、受到的某種傷害以及在人際交往中遭遇過的失敗。
膽怯、自卑或自卑的對立面——自大——都有其根源。或許是因為感情受到傷害,或許是因為愿望沒有實現,或許是因為行為被誤解……這些痛苦的經歷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并不少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情緒是獨立個體中的關鍵部分,是對自我生命存在的表達。懂得傾聽并尊重他人的情緒,便是懂得傾聽并尊重一個人。在孩子復雜多變的情緒面前,父母總是一籌莫展。他們竭盡全力讓孩子安靜下來,不讓他們叫喊、流淚,不讓他們有躁動不安的表現。然而,情緒有特定的內涵,它表達了某種愿望,能起到治愈的作用。宣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經歷導致的負面影響中脫離出來。相反,就像我在《成熟的心智》一書中提到過的一樣,壓抑情緒是有害的,會讓我們啟動自己的心理防御機制,讓我們反復體驗苦痛并讓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病征。
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們要學會積極地對情緒進行辨識、歸類、理解、疏導和利用——這一點刻不容緩,否則我們就會淪為情緒的奴隸。
現在大家都知道,人的情商在6歲之前形成。那么,究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父母們(應該說是"有責任心的"父母們)會提出很多問題。
女性一旦懷孕,各種各樣的建議便會蜂擁而至,例如怎么給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覺,以及如何"讓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對于這些問題,大家都各執(zhí)己見。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又會聽到關于如何樹立,是否要打屁股、懲罰孩子等方面的建議——"尤其不能讓孩子和你們睡在一張床上""得和他們劃清界限""孩子得多睡覺""男孩子可不能玩毛絨娃娃""孩子摔倒時別去安慰他,否則長大后他會變成眼淚汪汪的可憐蟲""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們可能會養(yǎng)出個小罪犯""得這么做,不能那么做"……而這些,僅僅只是"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個冗長清單的開頭。所有父母都會被鋪天蓋地的、非常具有指向性的建議和一些所謂的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沉重問題所淹沒。
正面的建議各式各樣,反面的建議也層出不窮。父母們被各種建議包圍了、吞沒了。盡管建議的數量眾多,有效的信息卻相當有限。因為,如果每個人都各執(zhí)己見并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那就沒有客觀的信息。很多教育觀點都已經遭到了猛烈的甚至是過激的抨擊,尤其當某些觀點并非建立在理性思考和謹慎研究的基礎之上時,這類批判就更加不留情面。
父母們?yōu)榱藦谋姸嗖煌睦砟钪刑暨x出適合自己的理念而憂慮重重。很快,他們便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有些提議者的觀點往往暗含著某種威脅或指責,如"正是因為你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才會吸毒";有時他們的提議會讓你產生負罪感,如"這要看母親是什么樣的人"或者"那是因為父母離婚了"等。
所以,我不會向父母們推薦任何能夠提供建議的書。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比任何"專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這個專家是名聲在外的兒科醫(yī)生還是精神分析師。而我們無法建立一段和諧的關系、無法得到一種真正的理解,往往是由某些障礙和誤解導致的。如果說某位"專家"能幫助你們,那他就要為你們掃除這些障礙。
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點亮一盞燈,讓父母們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育兒之路,能夠解開一些癥結,越過一些障礙。作為年輕的母親和年輕的父親,你們需要更明確的方向標,而不是建議。他們需要學著為自己建立信心,也要盡可能地對孩子有信心。
本書有兩個主導思想:
1.只要我們稍微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并理解他的語言,他就會在自己發(fā)展的每個階段,把他的任何需要都告訴我們。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回應孩子——只要他們不是機械地服從教育條例,不盲目聽從專家的評判,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經接受過的嚴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讓自己一直深陷在過往所受的傷害中而無法自拔。
我們在談論孩子的教育時,能夠閉口不談自己曾經受過的教育嗎?我們受過的教育對我們的影響——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到底有多大?當孩子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讓我們火冒三丈,甚至讓我們想動手時,很顯然,我們需要從自身的經歷中抽離出來,了解眼前的事實和形勢,不把自己的過去投射到孩子身上,要采取更正確、更有效的行為和方式來對待孩子。當我們和孩子的關系非常緊張時,我們很可能受到了我們自己的情緒和經歷的干擾,而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我們能否幫助孩子提高情商?怎樣才能堅信自己擁有做父母的能力?本書及時章將主要探討這兩個問題。
談到教育,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父母想了解一些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毫無疑問,這是非常有益的,但沒有什么規(guī)律"應該"去了解,沒有任何方法一定能把孩子塑造成未來的"成功"人士。所謂的方法,也許這時有用,過段時間就不再生效了。與其尋找現成的答案,采用萬無一失的秘方,倒不如由我們自己、也為我們自己而思考、而決策。在第二章中,我將向讀者提出7個問題,請讀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作答。
建立自我認同感的前提是:意識到自我,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我們將在第三章中共同探索情緒的世界:情緒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如何應對不同的情緒?我們是應該鼓勵孩子為了做一個"強者"而壓抑自己的情緒,還是在他們害怕、哭泣或發(fā)怒時給予關注?如何幫助孩子變得既勇敢又靈敏?
在后面4章中,我們將逐一分析恐懼、憤怒、喜悅和悲傷這幾種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理睬,他可能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變得郁郁寡歡。我們將在第八章中解開這些癥狀的癥結。
孩子一生中可能經歷某些悲慘的事情和痛苦的考驗。在第九章中,我們將談談如何幫助孩子坦然面對親人的離世或者暫時性的離開,幫助他們安然通過這些考驗。
在本書的一章,即第十章中,我們將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增添更多的歡笑與快樂。
在開始探索情緒世界之前,我想提醒一次:我們的孩子其實并不期待我們無瑕,而只希望我們能夠尊重他。人無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不要只顧著強迫自己去做一個"好媽媽"或者"好爸爸",你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需要。
本書中的某些段落可能會讓你感到震驚,某些論斷可能會讓你感覺不習慣,不過,請花點兒時間思考一下,聽聽來自你內心的共鳴。已經有很多家長出于對我的信任來聽我的講座和參加我的培訓班,而我所講述的一切沒有任何特別之處,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只是你可能沒有從我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罷了。
當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某種影響時,我往往會對他們說"你的顧慮太多了"。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困擾父母,是因為它們的答案通常都被預先設定了,并且絲毫沒有考慮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關系。誰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得無缺?向自己提問,這是人類的本性。
你是否覺得自己做什么都笨手笨腳的?你期盼自己能學會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學會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傾聽孩子的感受嗎?不要擔心,這本書會幫助你。
讓我們回憶一下過去吧!從前,我們可能會鞭打孩子,或者把他們關進小黑屋好幾個小時,狠心得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沒有人認為威脅孩子、鞭打孩子、與孩子在感情上保持距離有任何不妥。大家認為,應該"馴服"這些小魔鬼,把他們教育成講禮貌、懂規(guī)矩的人。任何體罰孩子的行為都是被認同的。對此,孩子不能有任何異議,因為家長這么做是"為他們好"。從前的兩代人之間,孩子只有義務,權利則都被父母霸占了(初夜權、出生權甚至死亡權)。我們現在做的比我們上一代更好,而我們的孩子會比我們更。這就是進化的意義。
你會因為自己對孩子態(tài)度不好而有罪惡感嗎?想想你自己從何而來,想想在你自己的童年時代所受到的待遇!這樣能幫助你進行比較。你的愧疚感對你的孩子沒有任何好處。作為父母,更有意義的做法是讓自己擁有一份責任感!當父母其實并不容易,尤其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身為父母,我們要直面自己的缺點和自己所遭遇過的還未愈合的傷口,我們的很多方面都難逃孩子的指責(因為他們需要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成長,來感知他們與我們的不同,來和我們順利分離)。所以,要當好父母就更難了。
另外,當你傾向于把自己歸為不稱職的父母這一類時,請考慮一下,你在履行做父母的責任時獲得了多少幫助和支持!你們家是不是至少有兩個人在照顧這個哭泣的小天使?有沒有足夠多的人,比如祖父母、叔舅、姑姨、奶媽、保姆、鐘點工、互惠學生、教父教母或朋友來照顧和幫助孩子?照顧嬰兒需要日日夜夜守在他身旁,一個人是不可能應付得了的。當所有的責任和壓力都壓在父母中的某一方身上,特別是這一方性格內向時,你卻期待他能滿足嬰兒大量的需求,這肯定是不現實的。
因此,不要把標準定得太高,要寬容對待自己,尤其要學會表達你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傾聽孩子的心聲,允許他緩解自身的壓力,為他提供宣泄情緒的空間,他必定會沖破生活中的重重困難而獲得成長。
我希望你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讓家庭生活更幸福的動力和源泉——這也是引領我完成本書的動力和目標。
請開啟你的閱讀之旅吧!
●心理學家,法國《心理月刊》雜志特約心理專家,暢銷親子家教圖書作者兩個孩子的媽媽伊莎貝拉?費利奧沙教授的育兒經
●出版近1 5年,一直位居法國亞馬遜親子家教類榜首,持續(xù)暢銷的經典好書。
●法國暢銷百萬冊,被翻譯成10幾種語言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的心理版
● 沒有死板的建議和規(guī)矩,只是給家長們點亮了一盞燈,指出了方向,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信心。
●親子教育專家陳禾溫暖推薦
●搜狐母嬰-父母必讀-寶寶地帶-悠貝親子圖書館-桔瓣網-鳥巢兒童體驗中心 等各大網站傾情推薦
伊莎貝拉·費利奧沙教授致中國讀者: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讓家庭生活更幸福的動力和源泉。
當我懷個孩子時,我期望他不卑不亢、內心堅定、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不自以為是;我期望他勇敢、有魄力、不自高自大或玩世不恭;我期望他無論是獨處時還是與他人在一起時都能感到幸福;我期望他擁有成熟的心智。
—— 伊莎貝拉·費利奧沙
伊莎貝爾·菲麗奧沙:
心理學家,著名情感教育專家,心理療法專家。多年來一直從事兒童情感教育事業(yè),為家長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情感問題。著有多本兒童情感教育方面的專著。是法國情商管理學院創(chuàng)始人,兩個孩子的母親。20多年來,她的書和她的理論陪伴著無數的成人和兒童走向他們的自由和幸福之路。
我的心聲:作為心理學家和心理療法專家,20多年以來,我一直從事人際關系和交流的研究工作。對于我來說,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包含了親子關系、夫妻關系、與自身的關系、與鄰居的關系、同事之間的關系或者更廣泛的與他人的關系。感覺到和他人相連是一種需要,但這有時又是非常復雜的……而認為處理人際關系是毫無困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但每個困難的解決都能幫助我們成長。
沖突是和人際關系相輔相成的,但沖突并不是爭論。也不是通過爭論可以解決的。要解決沖突,我們要更好的理解自己,讓自己覺得更有覺悟;把今天的情緒在今天解壓和釋放;知道怎么去真正的傾聽;要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沖突;用有效的方式交流。
緒 言
及時章 我們能幫助孩子提高情商嗎?
1 成熟的心智
2 相信自己
第二章 七個幾乎可以涵蓋所有困境的問題
1 他有過什么經歷?
2 他想表達的到底是什么?
3 我想向他傳達什么信息?
4 我為什么要對孩子說這些話?
5 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沖突嗎?
6 對我來說,什么才是最珍貴的?
7 我的目標是什么?
8 七個需要牢記的問題
第三章 生命是動態(tài)的
1 我是誰?一個情緒的載體
2 "應該對孩子百依百順嗎?"
3 錯位傳達的信息
4 克制情緒的行為
5 不要打壓,要接受
6 "他總是哭哭啼啼,我煩透了!"
第四章 恐懼
1 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恐懼嗎?
2 最常見的幾種恐懼
3 超越恐懼
4 合理利用膽怯的心理
5 孩子膽小嗎?
第五章 憤怒
1 憤怒是一種健康的生理反應
2 解密孩子的需求
3 憤怒是一種需要陪伴的生理反應
4 當父母憤怒時
5 當你想打人時
6 孩子易怒嗎?
第六章 快樂
1 我們可以學著幸福地生活嗎?
2 愛
3 游戲、喊叫和歡笑
4 陪著孩子一起快樂
第七章 悲傷
1 孩子的眼淚讓我們心煩意亂
2 悲傷是一個修復的過程
3 在孩子悲傷時陪伴著他
第八章 消沉
1 如何分辨消沉?
2 消沉會讓孩子成績差嗎?
3 孩子很消沉嗎?
第九章 生活不是一條平靜的河流
1 經受考驗時,是否要讓孩子穿上"盔甲"?
2 分離
3 一個新生命的到來
4 父母之間的糾紛
5 父母離婚了
6 意外、疾病和疼痛
第十章 幾點建議,讓你和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1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2 傾聽
3 用身體、心靈、大腦和孩子交流
4 體驗身為父母的快樂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