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圖書
人氣:47

富足:改變人類未來的4大力量

實現生活富足是人類*的挑戰,本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奮起迎接這個挑戰。 自從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少數特權階層的生活就與貧苦大眾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傳統觀點認為,這種鴻溝是無法彌合的,但是事實是,它即將開...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社會學>社會發展與變遷  
  • 作者:(美)[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 著作 [賈擁民] 譯者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13060106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4
  • 印刷時間:2014-04-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實現生活富足是人類的挑戰,本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奮起迎接這個挑戰。

自從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少數特權階層的生活就與貧苦大眾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傳統觀點認為,這種鴻溝是無法彌合的,但是事實是,它即將開始彌合,而且速度將會非常之快。

在本書中,彼得 戴曼迪斯和史蒂芬 科特勒有力地闡述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無限計算能力、寬帶網絡、數字制造、納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數型增長的科學技術,指出這些技術將使人類在未來20年內獲得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將要遠遠大于以往200年所取得的。不久之后,我們就能夠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了,而且很快就能更進一步。富足時代已經觸手可及了。

戴曼迪斯和科特勒把人類的需要分成了水、食物、住所、能源、教育、醫療和自由等幾大領域,然后介紹了幾十位創新者和行業翹楚,他們分別在各領域里開拓創新。例如,迪恩 卡門的“彈弓”,可以把受污染的水、海水,甚至糞水凈化成飲用水,每升所需成本不到1美分。迪克森戴斯波米亞的“垂直農場”能夠比傳統農業節省80%的土地、90%的水、的農藥和幾乎的運輸成本。

對于彌漫于當今世界的悲觀情緒,本書堪稱一劑動人心魄的解毒靈藥。兩位作者闡述了4大力量:指數型增長的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是如何“攜手”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的。戴曼迪斯和科特勒描繪了這4大力量令人驚嘆的影響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明確的變革目標,為政府、行業和企業家設定了戰略路線圖,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保持樂觀心態的理由。

編輯推薦

X大獎創始人、奇點大學執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震撼之作!

戴曼迪斯以豐富而有力的證據告訴我們:指數型增長的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是實現人類富足的4大力量,未來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微軟全球博學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張醒生;集團副總裁、高級研究員梁春曉;《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Tesla汽車公司CEO,SpaceX公司CEO,PayPal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谷歌公司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等聯袂推薦。

李嘉誠案頭顯眼的重磅著作,政府、行業和企業家通向未來的戰略路線圖。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鼎力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彼得 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

全球商業太空探索的領軍人,共創立了十幾家商業太空探索公司,已將8位顧客送上了國際空間站。

X大獎創始人。戴曼迪斯創立了X大獎基金會,用X大獎的形式鼓勵私人太空探索。此后,為了激勵人們的創新活動,X大獎基金會在環保、汽車、健康等領域陸續設立了X大獎。

奇點大學執行主席。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提出:要聚集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讓他們學習最前沿的未來科學,去解決世界上最宏大的問題。因此,兩人共同創立了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的、有“全球性”和“指數型”思維方式的人才。

斯蒂芬 科特勒(Steven Kotler)

流動基因組計劃創始人之一、總裁,作家及記者。

目錄

贊 譽

前 言 黎明前的曙光

及時部分 觀點

01 人類所面臨的較大挑戰

只要擁有改變人類未來的4 大力量,那么無數曾經被認定為不可能的事情將來都有可能變成現實:地球上90 億人喝上干凈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頂級的醫療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能源。如果真能如此的話,那將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啊!

鋁的教訓

增長的極限

實現富足的可能性

02建造富足金字塔

“貧困”與“相對貧困”這兩個指標都很難用來定義富足,戴曼迪斯提出的關于富足的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富足金字塔由三層構成:最底層是水、食物、住所,中間層包括豐富的能源、充分的受教育機會、便利的信息通信技術,較高層則是健康與自由。

富足的定義

富足金字塔模型

底層:水、食物和住所

中間層:能源、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

頂層:健康和自由

更大的挑戰

03悲觀源于我們的“認知偏差”

克服那些讓大多數人不相信富足有實現可能的心理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懷疑主義、悲觀主義以及其他所有類似的想法。為了讓人們相信富足是有可能實現的,需要理解一點,那就是:我們的信念是由大腦塑造的,而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又是由信念塑造的。

卡尼曼的經歷

認知偏差

負面新聞最愛上頭條

海量信息讓人無所適從

鄧巴數

04事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人類對“壞消息”偏愛有加。實際上,這只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衡量一件物品價值的好方法,就是得到它所必須花費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專業化和相互合作,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他人的進步。盡管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一直都很大,但是這個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無病呻吟式的悲觀

節省時間與延長壽命

累積性進步

歷史數據傳遞出的好消息

第二部分 指數型發展的技術——實現富足的最重要力量

05雷 庫茲韋爾與奇點大學

庫茲韋爾是谷歌公司的工程總監,也是21 世紀最偉大的未來學家。在摩爾定律的基礎上,庫茲韋爾創立了庫茲韋爾定律:所有信息技術都將以指數規律快速發展。戴曼迪斯和庫茲韋爾創立的奇點大學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其核心課程都是圍繞8 個指數型增長領域設置的。

庫茲韋爾是好的預言家

摩爾定律:預知未來的一條曲線

谷歌人腦

奇點大學

06奇點越來越近

克雷格 文特爾正在研究低成本燃料、高性能疫苗與超高產農作物,這些技術對實現全球富足至關重要。基于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v6 構造的物聯網,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3D 打印、醫學、納米技術等領域,也不斷有驚人的技術突破。這一切都預示著:“奇點”越來越近了。

通往明日世界之旅

網絡與傳感器

人工智能

機器人技術

數字化制造與無限的計算能力

醫學

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

你正在改變世界嗎

第三部分 實現富足的另外3 種力量

07“DIY”創新者

沒有“DIY”創新者,就沒有硅谷引以為傲的車庫文化和創業浪潮,也就不會有蘋果個人電腦。事實告訴我們,政府和大公司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小型組織卻能給出一個精彩的演出。堪與軍用飛機媲美的無人機,能夠吃掉泄漏石油的蟲子——一種“DIY”生物,這都是“DIY”創新者的“作品”。

布蘭德的“DIY”理念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前世今生

小型組織改變了航空航天業

創客運動

“DIY”生物

社會企業家

08科技慈善家

洛克菲勒等行業巨頭,盡管被人們稱為“強盜資本家”,但正是他們重寫了慈善事業的規則。比爾 蓋茨和馬克 扎克伯格這些在技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新一代企業家,更是實現富足的重要力量。他們年輕并富有理想,是新生代的慈善家——科技慈善家。

“強盜資本家”

放眼世界的新一代慈善家

更多的慈善家,更多的善款

09崛起中的10 億人

全世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最窮的人有10 億,每天的生活費不足兩美元。但是近年來,這些人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經濟市場。倫敦的咖啡館,曾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今天,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崛起中的10億人及時次擁有了非凡的力量,他們可以自己去識別、制定和實施富足的解決方案。

全世界較大的市場

手機:卡迪爾的賭注

資源詛咒

看世界,從咖啡館到互聯網

去物質化和去貨幣化

第四部分 建造金字塔底層

10合作的工具

生物進化總是朝著更復雜、更具合作性的方向發展,合作是繼突變和自然選擇之外的第三個進化原則。運輸與通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合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找到價值幾十億美元的金礦,編纂“維基百科”,都是合作的功勞。智能手機的全球普及,讓“沉默的大多數”終于找到了發出自己聲音的平臺。

合作——第三個進化原則

從馬匹到“大力神”運輸機

“黃金公司挑戰賽”的啟示

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年代

11水

地球上97.3% 的水都太咸了,2% 的水被極地冰封住了。如果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富足,那么就不能只盯住這剩下的部分,而是要走向“循環用水”的軌道。把納米技術與海水淡化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智能供水網把水資源的浪費減少到低程度,那么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缺水的問題了。

水的循環利用

迪恩的“彈弓”水源凈化器

潔凈水與低生育的良性循環

讓金字塔底部變得更寬

智能供水網

高科技“馬桶”

地球,太空中的“淡藍色小點”

12養活90 億人的3 大對策

農業灌溉系統抽干了水庫,除草劑和殺蟲劑污染了水源,這是蠻干所導致的失敗。我們有3 個實現富足的對策:轉基因農作物符合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垂直農場既解決了耕地不足問題,也避免了農業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極大地縮短食物運輸的距離;人工培植肉將會大大減少人們患病的機會。

蠻干導致的失敗

對策1:轉基因農作物

對策2:垂直農場

對策3:人工培植肉

農業的美好未來

第五部分 建造金字塔的中間層和頂層

13能源

目前,全球仍然有15 億人過著沒有電的生活,能源短缺還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未來,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將足具競爭力;藻類生物燃料的單位種植面積產出,將大大超過玉米;第四代核反應堆的發電成本也將會降低很多。隨著能源存儲問題的解決和智能電網的普及,人類的能源富足將不是問題。

能源短缺

美好的未來

生物燃料

能源存儲的圣杯

梅爾沃德與第四代核能技術

能源

能源富足到底意味著什么

14教育

孩子天生就有自學能力。只要給他們每人配個筆記本電腦,并連接上互聯網,他們就會嘗試“干中學”。只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貧困地區普及,那里的孩子們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把“游戲”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孩子們更會“學習上癮”。可汗學院的出現,讓人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時間和地點通過視頻進行學習。

孩子天生會自學

尼葛洛龐帝的“一人一本”計劃

“21 世紀學習”的4 大基本能力

游戲化,教育的未來

可汗學院狂潮

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15健康

未來,醫生短缺將無法避免,而且,再好的醫生也有其局限性。IBM 的超級計算機“沃森”已經進入了醫學院為病人診療。機器人充當的“外科醫生”和“護士”將越來越普及。零診斷成本,讓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保健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干細胞與3D 打印技術的交融,將為我們提供充足的醫療保健資源。

75 歲,今日人類的平均壽命

再好的醫生也有局限性

“沃森”進入醫院

零診斷成本

傳呼“達文西醫生”到手術室

機器人護士

萬能的干細胞

4P醫療模式

大有希望的健康富足

16自由

在邁向富足的道路上,經濟自由、言論自由都應該得到解放。各種指數型增長的技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不自由”的根源。互聯網已成為實現自由的重要力量。信息通信技術,構筑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合作平臺。國家與企業、企業與公民、公民與公民都可結成合作伙伴,共同促進民主與平等。

權力歸于人民

互聯網的力量

要比特,不要炸彈

第六部分 奔向富足

17讓創新與突破來得更猛烈些

好奇、恐懼、創造財富的欲望以及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人類創新的4 大推動力。25 000 美元獎金的奧泰格大獎賽,成功激勵林德伯格駕駛飛機從紐約起飛,經過33.5 小時的不間斷飛行安全地在巴黎降落。X大獎的設立,也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風險偏好,極大地促進了創新與突破。

人類創新的4 大推動力

圣路易斯的新精神

大獎賽的力量

小型組織可以改變世界

限制的力量

大獎賽是創造未來的好方法

18風險與失敗

好點子的進化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可能成功的瘋狂想法;有可能成功但不值得去做的主意;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意。有重量級支持者助陣,人們就會相信你的想法,并且會以它為錨,決定未來的行動策略。要想改變世界,你就得有幾分瘋狂,并且敢于承擔風險。

好點子的進化

失敗是成功之母

重量級支持者令你的想法超級可信

不同凡“想”

坦然面對失敗

19下一條路在哪里

當我們的科技更多樣化、影響范圍更廣泛時,我們的選擇也在不斷增加。“相鄰可能”讓我們更快地走向富足。幸福并不總是跟收入正相關。在美國,年收入75 000 美元是幸福的門檻。就全球來說,幸福的門檻是年收入10 000 美元。跨過這道門檻,幸福跟收入就沒什么關系了。

“相鄰可能”引領我們走向富足

10 000 美元是幸福的門檻

附錄1 各領域參考原始數據

附錄2 技術指數型增長的危險

譯者后記

在線預覽

雷 庫茲韋爾與奇點大學

庫茲韋爾是好的預言家

如果你想要知道科技是否會以足夠快的速度給全球帶來一個富足的時代,那么你需要知道如何去預測未來。當然,預測未來是一門古老的技藝。舉例來說,古羅馬人會雇用腸卜師來為他們占卜(腸卜師是指受過訓練的能夠通過查看被宰殺的綿羊的內臟來預測未來的人)。現在,在預測方面人類所做的已經比那時候好多了。實際上,就預測科技發展的趨勢而言,現在幾乎已經達到科學的程度了。在這方面,或許沒有人比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做得更好了。

庫茲韋爾出生于1948年,他并沒有一開始就想成為一名技術預言家,盡管他的童年跟大多數人的童年都不太一樣。在他5歲的時候,他想成為一名發明家,但又不想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發明家。他的父母親都是世俗派猶太人,都是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而從奧地利來到紐約的。在成長歷程中,庫茲韋爾聽到了很多故事,不僅僅是有關納粹暴行的恐怖故事,還有其他的好故事。他的外祖父喜歡談論回到戰后歐洲的及時次旅行的故事,在那里他我外祖父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來處理達 芬奇的原創作品——他外祖父總是用非常虔誠的語言來描述這次經歷。從這些傳奇故事當中,庫茲韋爾知道了人類的思想是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的。達 芬奇的思想是超越人類的局限性的創造力的象征。而希特勒的思想則顯示出了一種毀滅一切的力量。“因此從早年開始,”庫茲韋爾說,“我就把追求‘好思想’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們體現出了我們人類價值中好的那部分。”

8歲的時候,庫茲韋爾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證據,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那一年,他發現了一些有關小湯姆 斯威夫特(Tom Swift Jr.)的故事書。這套系列故事書的情節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斯威夫特發現了一種可怕的情況,它將威脅到整個世界的命運,于是他回到自己的地下實驗室進行冥思苦想。,他總能豁然開朗,找到一些非常出色的解決方法,并且因此成了一名英雄。這些故事的寓意非常明確:思想再加上科學技術,能夠解決世界上所有的難題。

從那以后,不斷努力,庫茲韋爾最終實現了他自己的目標。事實上,他創造了幾十個奇跡:世界上及時臺CCD平板掃描儀、世界上及時個文本–語音合成系統、世界上及時臺供盲人使用的閱讀機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東西。總之,他現在持有39項專利,另外還申請了63項專利申請權、12個榮譽博士學位;他還入選了美國發明家名人堂(是的,在俄亥俄州的阿克倫市確實有這樣一個名人堂)。庫茲韋爾還獲得了美國國家技術獎與久負盛名的由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總資金額為50萬美元的萊梅爾遜獎(Lemelson-MIT Prize),萊梅爾遜獎是頒發給那些“把他們的想法轉變為發明與創新,從而改善人類所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人”的。

但是,雷 庫茲韋爾之所以如此出名的,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完成了許多發明。或許,驅使他著手發明這些東西的原因才是他較大的貢獻。不過,這或許要多花點時間解釋一下。

摩爾定律,預知未來的一條曲線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科學家們就開始猜測,技術變化的速度可能隱藏著某種模式,如果能夠揭開隱藏這種模式的面紗,那么人類就有可能預測未來。試圖預測未來的最早的官方行動之一,或許是1953年美國空軍所做的研究,他們追蹤了自萊特兄弟以來的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加速提高的過程。美國空軍繪制了一幅“飛行速度提高圖”,并將它外推至未來,結果得出了這個在當時極其令人震驚的結論:去月球旅行應該很快就可以實現了。

對此,凱文 凱利在他的《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進一步解釋:

重要的是你要記住,在1953年,世界上還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種能夠實現這種未來旅行的技術。沒有人知道人類怎么才能以那么快的速度旅行并生存下來。當時,即使是最樂觀的、較大膽的夢想家也沒有預測到,人類能夠在眾所周知的“2000年”到來之前就登上月球。告訴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畫在那張紙上的那條曲線。但是那條曲線是對的。只不過在政治上看卻有點不。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了人類及時顆人造衛星,時間恰好與曲線上所顯示的時間相吻合。12年后美國向月球發射了一枚火箭。正如達米安 布羅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所解釋的那樣,人類到達月球“的時間大大提前了,比像阿瑟 克拉克(Arthur C. Clarke)這樣的瘋狂的太空旅行愛好者所預測的時間還要早上1/3個世紀”。

美國空軍給出了這個研究結論之后大約10年,一個名為戈登 摩爾(Gordon Moore)的人總結出了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很快就成了所有預測技術發展趨勢的規律中最著名的一個。在1965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還未成立,仍然效力于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摩爾撰寫了一篇題為《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的論文。正是在這篇論文中,摩爾指出,自從1958年發明了集成電路之后,在一個電腦芯片上的集成電路元件數量每年都增加了一倍。他預測,這種趨勢還將會“至少再持續10年”,他是對的。這種趨勢確實又持續了10年,不過之后并沒有停止,又再持續了10年,然后還有更多的10年……總之,在50年之后,摩爾給出的這個預測的性仍然沒有問題,到如今已經變成了著名的“摩爾定律”。現在,人們都在用摩爾定律預測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趨勢,來為這個行業制定未來的規劃。

摩爾定律指出,每隔18個月,在一個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就會增加一倍,這實際上意味著,每過18個月,以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運行速度是原來兩倍的電腦。在1975年間,摩爾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時間修正為每兩年增加一倍。但是,不管怎樣,他所描述的這種增長模式仍然是指數型的。

正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說到底,指數型增長只不過是簡單地不斷翻番而已:1變成2、2變成4、4變成8……但是,由于大部分指數型增長曲線都是從遠小于1的地方開始的,所以早期的增長幾乎讓我們察覺不到。如果你去看一張圖表,數字從0.000 1翻倍到0.000 2、從0.000 2翻倍到0.000 4、從0.000 4翻倍到0.000 8,那么在圖上的這些點看起來幾乎就等于是零。實際上,按照這個速度,13次翻倍之后,數字仍然是小于1的。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條曲線看起來像是一根水平線。但是,再翻倍7次之后,數字就會猛然增加到了100。這就是爆炸性的增長,幾乎就在一夜之間,“從一塊石頭變成了一座大山”,指數型增長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強大。但是人類的大腦是局部性的、線性的,這就是為什么指數型增長速度會如此令人震驚的原因。

為了說清楚這種指數型增長在技術領域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不妨讓我們來看看一臺名為“奧斯本”的便攜式電腦的故事吧。“奧斯本”電腦公開于1982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電腦。這個“壞小子”大約13千克,價格為2 500多美元。與之相比,2007年的及時臺iPhone,重量只有它的1/100,成本只有它的1/10,而運行速度是它的150倍,內存容量則是它的100 000倍。即使撇開它的軟件應用程序與無線連接功能不講,你只是簡單地按“單位重量單位計算能力的美元價格”來測算兩者之間的差距,iPhone都經驗豐富于早期的任何一臺個人電腦,從性價比上來看,iPhone是“奧斯本”便攜式電腦的150 000倍。

計算機在計算能力、運行速度、存儲容量等方面的驚人提高,再加上價格的下降、尺寸的縮小,構成了一種指數型的變化。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科學家們還在懷疑,這種指數型發展模式是不是真能成立。當時,不論是從晶體管的大小來看,還是從其他信息技術的發展來看,這種趨勢都還不明朗。

而這就是我們要回過頭來講講庫茲韋爾的故事的原因了。在20世紀80年代,庫茲韋爾意識到,任何在今天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實現的發明創造,等到真正把它推上市場的那24小時,就肯定已經過時了。因此,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他至少需要預測3~5年后的技術,并且在此基礎上設計他的產品。因此庫茲韋爾以一個初學者的角色開始研究技術發展趨勢。他描繪了自己總結的指數型增長曲線,試圖搞清楚摩爾定律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意義。

事實證明,摩爾定律是真的具有普遍性的。

谷歌人腦

庫茲韋爾發現,遵循指數型增長模式的技術有數十種,例如,美國電話網的擴展、一年內互聯網通信數據的流量、單位價格磁性存儲介質的存儲容量,這些都以指數型速度在增長。此外,不僅僅是這些信息類技術的增長速度是指數型的,世界上的其他一些與此無關的技術也在以指數型的速度增長。就拿計算機的處理速度來說吧,在剛剛過去的那個世紀里,它的指數型增長速度一保持不變。盡管在此期間,也出現了幾次不和諧的世界性的戰爭、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

庫茲韋爾的及時本書《智能機器的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于1988年出版,他在書中利用指數型增長曲線圖對未來做了些不大不小的預測。現在,某些發明家和知識分子總是在對未知事項進行各種各樣的預測,但是事實證明,只有庫茲韋爾的預測才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性,例如,他曾經預言蘇聯會解體;計算機能夠戰勝世界象棋冠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在戰爭中使用電腦化的武器;自動駕駛的汽車;而其中最著名的或許是預測到了萬維網的出現。緊接著,他在1999年又出版了另一本書,名為《靈魂機器的時代》。在這本書中,庫茲韋爾把他的預測藍圖進一步指向未來,分別就2009年、2019年、2029年和2099年提出了一系列預測。由于他的大部分預測都是針對相當遙遠的未來的,它們到底是否,在好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將無從得知。但是,在他為2009年所做的108項預測當中,有89項已經成真了,還有13項也十分接近現實。在未來主義文學的歷史上,庫茲韋爾的預言的性是無與倫比的。

在他出版于2005年的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庫茲韋爾與一個10人研究小組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描繪出了數十種指數型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他們還試圖搞清楚這種發展速度將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影響。結果是令人驚愕的,也是頗具爭議的。不過,為了解釋清楚為什么會這樣,還得先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討論一下未來的計算能力。

今天一臺普通的低端電腦的運算速度大概是每秒1011次,或者說,每秒1 000億次。而科學家們則估計,把爺爺與奶奶的聲音辨別出來或者把馬蹄聲與雨滴聲分辨出來的模式識別要求大腦大致以每秒1016次,即每秒1億億次的速度進行計算。如果用這些數據作為基準,利用摩爾定律進行預測,那么,一臺普通的價值1 0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就可以達到人類大腦的計算水平。如果再向前“快進”23年,到那個時候,一臺價值1 000美元的電腦在一秒鐘內應該可以完成100億億億(1026)次計算,這相當于我們整個人類的所有大腦的計算能力的總和。

不過,這種技術的發展還有一個值得爭議的部分:更快速的電腦出現后,將幫助我們發展出更先進的技術,于是人類將會開始把這些技術嵌入到我們自己的身體內。例如,利用神經義肢技術來增強認知;利用納米機器人來修復病痛后的殘軀;利用仿生心臟以避免衰老。在史蒂文 列維(Steven Levy)寫的《走進谷歌》一書中,谷歌的聯合創始人拉里 佩奇用相似的語言描述了搜索引擎的未來:“它(谷歌)將會被植入人的大腦。當你想到一些你不太了解的東西時,你就能夠自動地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庫茲韋爾非常歡迎這個即將到來的可能性。但是其他人則對這種改變感到很不安,他們認為,如果那個時刻真的到來,那么我們將不再是“我們”了,而開始變成“他們”了。盡管我們在這里說這個東西可能有點跑題了。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重要的是,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指數型增長的技術其實是無處不在的,而且它們所擁有的驚人的潛力能夠為改善全世界民眾的生活水平做出巨大的貢獻。當然,那種長遠的可能性,比如說,在大腦當中植入一個人工智能構件,聽起來還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從近期來看,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來診斷疾病,讓它們幫助照看我們的孩子,或者監督能源智能電網,又會如何呢?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大呢?

在2007年的時候,我意識到,如果人類想從戰略的高度著手利用指數型增長的技術來改善全球生活水平,那么,僅僅知道哪些領域會出現指數型的技術進步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道,在哪些領域它們會產生疊加效應?它們是如何共同發揮協同作用的?對此,需要有一個的、宏觀的把握。但是,在2007年的時候,人類還無法做到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學能夠提供一套關于指數型增長的技術的完整課程。或許是時候建立一種全新類型的大學了,它們既能夠適應未來的急速變化的科技環境,又直接專注于解決世界性的巨大挑戰。

奇點大學

早期大學的任務是致力于傳授宗教教義。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學是公元5世紀時在印度創辦的一所佛教大學。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了中世紀,那時,歐洲的許多所頂尖的大學都由天主教教會負責管理。后來,雖然人們的信仰基礎很可能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但是大學教學的核心方法卻一直沒有改變。實際上,基于事實的學習才是王道。這種強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一直持續了1 000多年。直到進入19世紀之后,當大學的教學目標開始從強調通過重復背誦記憶知識轉為鼓勵創造性思維的時候,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除了一些細節上的小小差異之外,我們今天的大學也是如此。

但是,今天的學術機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解決我們前面強調過的這些世界性的巨大挑戰呢?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是極端專業化的。一篇典型的博士論文所關注的主題非常的晦澀難懂,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只看到它的標題就知道它所研究的東西是什么。盡管這種極端的狹隘性對專業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如里德利所指出的,專業化具有極大的好處),但是它也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即使是世界上好的大學,也很少能夠培養出綜合性的、有宏大視野的思想家。

當我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分子遺傳學的時候,我經常不由自主地想象著,如果我向我的曾曾曾祖父解釋我的研究,他會給出一個怎樣的反應?以下便是我的想象:

“爺爺,”我開始說了,“你看到那兒的灰塵了嗎?”

“你是一名土壤專家嗎?”他可能會問。

“不是,但是在泥土里,存在著一種微生物,名為細菌。”

“哦,你是那方面的專家啊!”

“不是,”我回答道,“在細菌里有一種叫做DNA 的東西存在。”

“那你是一個DNA 的專家了?”

“不是,在DNA 里面存在一些叫做基因的片段(不過,我在這兩方面都不是專家),而基因序列開始的那一段是一種叫做啟動子序列的東西……”

“嗯,哼,啊哈……”

“好了,我是那方面的專家!”

世界已經不需要更多的極端專業化的研究型大學了。事實上,已經有太多的專業化研究機構了,它們分布于像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大學內部,它們在培養極端專業的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這些極端專業的人士在他們自己專注研究的小小的領域內都是頂尖高手。現在,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在那兒人們可以聽到一些最宏觀的、較大膽的想法,討論指數型增長的可能性,并回應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再給我一個能夠站立的地方,我將撬起整個地球。”

在2008的時候,我把這個想法向前推進了一步,與雷 庫茲韋爾一起創辦了奇點大學。下一個加入奇點大學的是我們的一個老朋友西蒙“彼得”沃登,他是一個擁有天文學博士學位的退休空軍將軍,掌管著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是美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思想庫,它的研究領域正好與奇點大學感興趣的東西吻合。沃登也敏銳地洞察到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因此很快地,我們就選定了我們這所新大學的位置。

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我們挑選出了8個指數型增長的領域,以此為標準來設置奇點大學的核心課程,它們分別是: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計算系統、網絡和傳感器、人工智能、機器人科學、數字化制造、醫學、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每一種技術都有可能會影響數十億人、解決巨大的挑戰、重塑諸多行業。當然更重要的是,這8大領域的技術進步將會幫助我們實現我們的富足目標,因此在下一章中,我們將依次詳細探討這8大領域的每個組成部分。我們的目標是,讓讀者在更深的層面上理解這些指數型增長的技術進步對于提高全球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還想將一些畢生致力于研究這些技術的重要人物介紹給讀者。那么,我們將從哪里開始呢?可能再也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能夠比克雷格文特爾更多姿多彩了。就讓我們從他開始吧。

媒體評論

我很愿意為廣大讀者推薦彼得戴曼迪斯的《富足》一書。如果讀了《富足》,你們一定會發現,盡管今天媒體的頭條往往都是壞消息,但發展趨勢卻是向好的。全球的極度貧困正日趨減少,醫療健康正在得到巨大改善。當前的發展讓我確信:與20世紀90年代一樣,我們通過技術手段一定能夠讓新增就業機會大于失去的就業機會。剛剛過去的幾個月,40%的新增工作機會都出現在高薪資行業,這還是10年來的及時次。我認為,大家應該讀讀《富足》這本書,并仔細琢磨琢磨書中的一些好點子。

比爾克林頓

美國前總統

對企業而言,可透過本書論述的社會性問題,發現自身的挑戰與機遇。《富足》所述的技術指數型增長規律,正被現實中的電商、互聯網金融以其“荷塘效應”式的發展速度作著詮釋。這正是我們用創客精神將企業顛覆為生態圈,為創造富足作出自己貢獻的好時機。

張瑞敏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富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作者思考的都是關乎人類生存未來的大問題。它告訴我們,指數型增長的技術正成為改變世界的最重要力量。“聚集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去解決宏大的問題”,作為身體力行的科技創新者,對于人類的富足,我們不但要樂觀,更應該積極付諸行動。

張亞勤

微軟全球博學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我們正處在大變革時代,未來會越來越好還是反之?這是個問題。技術創新推動者彼得 戴曼迪斯對人類未來的理性樂觀,在《富足》中得到了展現。這本書極富震撼力,讓人愛不釋手,我對未來更有信心啦!

張醒生

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

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非常好看。面對日益悲觀的世界,《富足》給出了樂觀的答案。樂觀之道既源于指數型發展的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 10 億人等 4 大力量,更源于對人類慣常“認知偏差”的反思與糾正。這是一本改變思維的書。

梁春曉

集團副總裁、高級研究員

日益嚴重的霧霾、頻發的颶風乃至莫名消失的航班……似乎沒有理由對未來更樂觀。即便已能繪出人類基因圖譜和登上火星,但仍有很多挑戰是科技不能解決的。但《富足》告訴我們,悲觀源于“認知偏差”而非事實,“相鄰可能”會帶給人類光明的未來。這不是一部未來學力作,因為它講述的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張濤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副總裁

在這個時代,我們經常遭遇所謂后工業時代帶來的各種殘酷現實,如超載的壓力、能源問題、空氣和水污染。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一點,正面的東西應該遠遠多于負面的東西,如清潔能源、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好的醫療、貧富差距的縮小、去物質化和去貨幣化,以及更多的個人自由。《富足》為我們描述了這一切將如何實現,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李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憑借指數型發展的技術創新,人類將迎來富足時代。戰勝現存的貧困和孤獨,獲得更佳的資源和能源,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是本書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宣言。在已經到來的“超鏈接化”時代,大規模群體創造推動了顛覆式創新的不斷涌現,我們將獲得新的高質量的人類文明。

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新專家

《富足》一書所體現的正是今日美國的主流思想,繪出了一幅通向未來的地圖。戴曼迪斯提出的改變人類未來的 4 大力量,恰好體現了人、科技和制度的有機結合。《富足》進一步讓我們確信:在未來的開放式創新進程中,小公司才是真正的主導者。

王煜全

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 , 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

這部書真是不同凡響!不過,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會被這部書打動,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讀完之后,映入腦海的及時個詞匯,就是“情懷”。一個有情懷的人,會孜孜以求地關注、身體力行地向往這樣的美景:“地球上 10 億人喝上干凈的水,住上自己負擔得起的住房,個性化的教育,的醫療護理,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能源。”這種情懷,讓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能夠越過種種“思維束縛”和“認知偏差”,看到孕育在技術、信息、人的創造性和合作精神中的“富足的偉大力量”。為這種偉大情懷所感動、所感染,至少說明人類富足未來的美景,人人所愿——這種共同的期待,是邁向富足的源源動力。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谷歌公司聯合創始人拉里 佩奇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每天的工作能夠改變世界嗎? 99.99999% 的人都會說:“不能。”不要緊,看看《富足》吧,你會了解那千萬分之一的人正如何改變世界,并讓未來更美妙。

秦朔

《及時財經日報》總編輯

700 萬年前人猿揖別,從那24小時開始,人類無時無刻不生存在饑餓和匱乏的威脅中,悲觀與恐懼融入了我們的基因。但今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亙古未有的富足時代。學會沒有恐懼的生活,是人類理性與基因的決戰。《富足》是理性手中的利器,讓我們通往身與心的自由。

羅振宇

《羅輯思維》主講人

我們人類慣性悲觀,也許是因為種種艱難以及不確定吧,但《富足》作者戴曼迪斯有充足的證據來傳達正能量——未來比我們想象的更美好。他堅信科技是福音,這是有史以來及時次世界上的人有能力辨別、解決難題和實現富足的方案。當然,富足并不意味著奢侈,而是意味著為所有人提供生活的可能性。本書信息量超大,有個思想準備吧。

王立鵬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商學院》雜志主編

《富足》是人類尋找美好明天的必讀之作。

埃隆 馬斯克

Tesla 汽車公司 CEO,SpaceX 公司 CEO,PayPal 創始人

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它為我們提供了擺脫貧困、進入未來富足時代的鑰匙。對于今天萎靡不振、悲觀灰暗的末世心態,它也是一劑難得的解毒靈藥。

雷 庫茲韋爾

谷歌公司工程總監

《富足》是一本立論大膽、論證有力的著作。它告訴我們:今天的慈善家、創新者、充滿激情的創業企業家,比以往任何時代的人都更有能力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杰夫 斯克爾

eBay 聯合創始人,Participant Productions 主席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肇源县| 苏州市| 朝阳区| 浦县| 深水埗区| 绥芬河市| 绥芬河市| 常宁市| 扶沟县| 墨脱县| 开平市| 资溪县| 息烽县| 西贡区| 恩平市| 唐河县| 呼图壁县| 武功县| 大宁县| 潢川县| 桓台县| 盖州市| 玉龙| 土默特左旗| 西宁市| 安徽省| 鹤壁市| 白玉县| 乐亭县| 孙吴县| 浠水县| 祁阳县| 西昌市| 绥阳县| 峨眉山市| 宾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澎湖县| 清远市|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