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是約瑟夫布羅茨基的及時部散文集,展現(xiàn)了他對文學、政治和歷史等各領(lǐng)域的興趣。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小于一》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自傳。本書收錄了布羅茨基評論詩歌與詩學的最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談到了政治。這些散文是對歷史和當今時代的深刻沉思。
本書也是一部私人回憶錄。用作書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壓卷之作《一個半房間》,是布羅茨基為自己的故鄉(xiāng)城市和雙親譜寫的頌歌——或者說哀歌。
《小于一》作為一本詩人批評家的隨筆集,都是和無可匹比的。首先,它不是一部純粹的批評著作,也即不是純粹的批評文章結(jié)集或?qū)V墙Y(jié)合了自傳成分,而由于布羅茨基的經(jīng)歷具有傳奇性,因此這自傳成分不僅包含了對詩歌的評論,還有對社會和政治的評論,尤其是對極權(quán)制度的評論。《小于一》是一部以長篇文章為主的隨筆集,夾以若干短文,原書五百頁,僅十八篇文章,其目錄剛好占一頁。除了標準的“詩人批評家”的長篇文章例如評論阿赫瑪托娃、卡瓦菲斯、蒙塔萊、曼德爾施塔姆夫婦、沃爾科特、茨維塔耶娃和奧登的文章外,還有幾篇短則三四十頁、長則五六十頁的“超文章”,包括分別對茨維塔耶娃和奧登各一首詩的細讀;對20世紀俄羅斯散文(主要指小說)的無情裁決(《空中災難》);對自己的成長(《小于一》)、對父母(《一個半房間》)和對他的城市(《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的回憶;以及歷史筆記和游記(《逃離拜占庭》)。
席卷2014年全國各大好書榜!
新京報2014年度“十大好書”終極書單
約瑟夫 布羅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詩人、散文家,生于列寧格勒(現(xiàn)圣彼得堡)一個猶太家庭,15歲輟學謀生,很早開始寫詩并發(fā)表于蘇聯(lián)地下刊物。1964年受蘇聯(lián)政府當局審訊,因“社會寄生蟲”罪獲刑五年,并被流放至西伯利亞。1972年被蘇聯(lián)政府當局強制遣送離境,隨后前往美國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學任駐校詩人,繼而在其他大學任訪問教授。1986年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其代表作品有詩集《詩選》、《詞類》、《致烏拉尼亞》,散文集《小于一》、《論悲傷與理智》等。
哀泣的繆斯當父親知道女兒要在圣彼得堡一家雜志發(fā)表一輯詩時,他把她叫到面前,對她說,雖然他不反對她寫詩,但他敦促她“不要玷污一個受尊敬的好名字”,而要她使用筆名。女兒同意,而這就是她不以安娜.戈連科而以“安娜 阿赫瑪托娃”進入俄羅斯文壇的原因。
這種默許的理由,既不是對所選擇的職業(yè)和她的實際才能沒有把握,也不是預期分裂的身份可為作家?guī)硎裁蠢妫兇庵皇菫榱?ldquo;保住面子”,因為在屬于貴族的家庭中——而戈連科氏是一個貴族家庭——文學這個職業(yè)一般被視為有點兒不得體,適合那些出身較卑微、沒有更好途徑獲取名聲的人。
不過,父親的要求依然有點兒言過其實。畢竟,戈連科氏并不是王族。但話說回來,該家族住在皇村,那是皇室夏宮,這種地形學可能影響了戈連科。然而對十七歲的女兒來說,那地方卻有不同的深意。皇村是皇村中學的所在地,其花園在一百年前曾“粗心大意地培養(yǎng)了”年輕的普希金。
至于筆名本身的選擇,則與安娜 戈連科母親的娘家有關(guān),其祖先可追溯至金帳汗國一個可汗:成吉思汗的后裔阿赫馬特.汗。“我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她常常不無帶點自豪地說;而對俄羅斯人的耳朵來說,“阿赫瑪托娃”有明顯的東方味道,確切地說,韃靼味道。不過,她并不是要有異國情調(diào),原因之一是有韃靼言外之音的名字在俄羅斯只會帶來偏見而不是好奇。
不過,安娜 阿赫瑪托娃的五個開音“a”,依然產(chǎn)生一種催眠效應,并使這個姓名的主人牢固地占據(jù)俄羅斯詩歌字母的首位。可以說,這是她及時行成功的詩;以其聽覺上的不可避免性而易于記誦,而“阿赫”與其說是得到情緒的贊助,不如說是得到歷史的贊助。這在很大程度上告訴你,這個十七歲女孩耳朵的直覺和質(zhì)素有多高;她在首次發(fā)表作品之后不久,便開始用安娜 阿赫瑪托娃簽署她的書信和法律文件。這個筆名的選擇,以其源自聲音和時間之混合的身份所包含的暗示,而變成預言性的選擇。
安娜 阿赫瑪托娃屬于那樣一個范疇的詩人,他們既沒有家譜學也沒有可辨識的“發(fā)展”。她屬于那種就這么簡單地“發(fā)生”的詩人,他們帶著一種早就建立的措辭和他們自己的獨特感受力來到世界上。她一出現(xiàn)就裝備齊全,從來不與任何人有相似之處。也許更意味深長的是,她的無數(shù)模仿者沒有一個可以寫出哪怕一首令人信服的阿赫瑪托娃式模仿作品;他們最終更多是彼此相似,而不是與她相似。
這表明阿赫瑪托娃的語言,是一種比風格上的敏銳計算更難以把握的東西的產(chǎn)物,使我們有必要把布封那個著名說法的第二部分升級為“自我”。除了上述實體的諸多常見的神圣層面之外,就阿赫瑪托娃而言,它的獨特性還獲得她實際美貌的確保。她的美貌無疑是驚人的。五英尺十一英寸,黑發(fā),皮膚白皙,淡灰綠色眼珠如同雪豹眼,身體苗條且難以置信地柔軟,從阿梅代奧 莫迪利亞尼開始,她在半個世紀中被無數(shù)藝術(shù)家畫素描、畫油畫、鑄造、雕刻和拍照。至于題獻給她的詩,其數(shù)目大概要比她自己的作品集還多。
這一切都證明,那個自我的可見部分是頗為驚人的;至于那個自我的同樣的隱藏部分,則見諸她那把兩者糅合起來的作品。
這種糅合的主要特征,是高貴和克制。阿赫瑪托娃是講究韻律嚴謹、節(jié)奏和句子簡短的詩人。她的句法簡單,沒有從句,而從句那格言式的回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事實上,她的句法之簡樸酷似英語。從她創(chuàng)作最初,直到生命盡頭,她總是無比清晰和連貫。在她的同代人當中,她是一個簡 奧斯汀。不管怎樣,如果她的言語是黑暗的,那也不是由她的語法造成的。
在一個詩歌的技術(shù)實驗如此普遍的年代,她是公然非前衛(wèi)的。如果有什么區(qū)別的話,她的手段也是明顯地類似于本世紀初掀起俄羅斯詩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詩歌——創(chuàng)新浪潮的象征主義四行詩節(jié),這種四行詩節(jié)像野草一樣無處不在。然而這種看得見的類同,是阿赫瑪托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過它來簡化她的任務,而是使之更難成功。她干脆就是要直話直說,而不是拐彎抹角或發(fā)明規(guī)則。簡言之,她要她的詩歌保持一些外觀。
沒有什么像古典詩歌那樣暴露詩人的弱點,這就是為什么古典詩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寫出一兩行看上去意想不到而又不產(chǎn)生滑稽效果或因襲別人的詩,是一件極其復雜的活計。嚴謹韻律帶來的因襲嫌疑,是最令人苦惱的,無論你用了多少具體而實際的細節(jié)來過度飽和你的詩行,你都難以不受束縛。阿赫瑪托娃聽上去如此獨立……P26-28詩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詩歌——創(chuàng)新浪潮的象征主義四行詩節(jié),這種四行詩節(jié)像野草一樣無處不在。然而這種看得見的類同,是阿赫瑪托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過它來簡化她的任務,而是使之更難成功。
她干脆就是要直話直說,而不是拐彎抹角或發(fā)明規(guī)則。簡言之,她要她的詩歌保持一些外觀。
沒有什么像古典詩歌那樣暴露詩人的弱點,這就是為什么古典詩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寫出一兩行看上去意想不到而又不產(chǎn)生滑稽效果或因襲別人的詩,是一件極其復雜的活計。嚴謹韻律帶來的因襲嫌疑,是最令人苦惱的,無論你用了多少具體而實際的細節(jié)來過度飽和你的詩行,你都難以不受束縛。阿赫瑪托娃聽上去如此獨立……P26-28
東西方兼容的背景為他提供了異常豐富的題材和多樣化的觀察方法。該背景同他對歷代文化透徹的悟解力相結(jié)合,每每孕育出縱橫捭闔的歷史想象力。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本書)展現(xiàn)出作者用英語寫作的高超能力,文筆靈動,飽含智慧……為人們了解俄國的文學傳統(tǒng)、政治氣候和俄羅斯當代詩歌與詩學,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啟發(fā)性的真知灼見。
——美國《圖書館雜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演出,這些經(jīng)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與藝術(shù)。
——英國《獨立報》
這部書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作者其他書籍我已經(jīng)收集了。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xiàn)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現(xiàn)。
布羅茨基把真實的一些歷史告訴了我們,這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的。作為一個流亡作家,能寫出如此灼痛的文字,不能不令人贊嘆和感嘆!
很好的散文。布羅茨基的詩還沒看過,先看看散文。
這是布羅茨基的散文集,文筆十分優(yōu)美,值得收藏!
對我來說是有點深奧的書了,小于一,但榜單排名又那么好,跟風看看
剛剛看完第一篇,小于一,怎么說,蘇聯(lián),現(xiàn)在的俄羅斯和中國有很多共同點,作者從小對高度集權(quán)的國家感受讓我有一些共鳴。 后面還沒看,感覺很不錯。
布羅茨基大名如雷貫耳,當當5折,購入,需細細閱讀
席卷各大好書榜單!美國國家書評獎獲獎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著名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經(jīng)典散文集,獨家引進——全譯本首次面世。
多年以前曾買過劉文飛翻譯的文明的孩子,關(guān)于詩人的幾篇文章應該是從這部散文集擇出,仿佛失散多年的孤兒終于找到了父親。而那本書早已不知所蹤。
東西方兼容的背景為他提供了異常豐富的題材和多樣化的觀察方法。該背景同他對歷代文化透徹的悟解力相結(jié)合,每每孕育出縱橫捭闔的歷史想象力。
很好的一部作品,布羅茨基是個情感細膩的作家,這部散文集有他對詩歌的思考。值得推薦給大家的一本優(yōu)秀作品。
小于一注空中10災難論奧登的《年W月日》取悅一個影子畢業(yè)典禮致詞逃離拜占庭一個半房間出
布羅茨基文章語調(diào)近于中立,并且他自稱寫英語是為了取悅一個影子也即取悅奧登,因此還很克制和謙遜。這使得他的語調(diào)特別有說服力,進而使得他的眼見光芒四射。
淡淡的書封,有些略帶憂傷,去年很熱的一本書終于到手了,細讀里面一些詩歌很打動人,不愧為經(jīng)典散文集,很多地方值得摘抄,近年來難得的好書。還是喜歡在當當買書,發(fā)貨快,全是正版。
之前買過劉文飛譯的文明的孩子,讀過后很受啟發(fā)。現(xiàn)在黃燦然的新譯本所收文章更全,特別是《一首詩的腳注》詳解茨維塔耶娃的長詩《新年祝賀》,王家新譯為新年問候,這可能是國內(nèi)第一次翻譯,值得細讀。
聽說布羅茨基德作品上市后,欣喜萬分。沉迷在所謂的小于一中。
真的很難讀啊,可能是我不適應前蘇聯(lián)或者俄羅斯人的寫作方式吧,如果買之前讀下的話,我肯定是不會買的,唉,全是人物傳記,還是很抒情化的傳記,寫得很抽象,也可能是我的水平太低,欣賞不了吧,反正不是很推薦這個風格。
「有藥方治療原始野蠻,但沒有藥方治療那種把自己裝得不像自己的狂熱。」——P232 節(jié)選自《小於一》by 約瑟夫·布羅茨基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非常推薦閱讀,可是不太好讀,我讀得很慢,仍然覺得還要再讀一次??不過真的是一本好書。」
每一篇都是才情縱橫的好文字。年輕時對布羅茨基不甚了了,及至年長才知他的妙處。相比較詩人中擅長寫詩論的高手,比如艾略特,布羅茨基更感性、更靈動、更自由。
翻譯令人咋舌。請問什么叫“刺激語言或被語言刺激”?get a boost能這樣翻譯嗎?實不能明黃燦然先生是如何浪得虛名的!
聽說這是一本2014年所有的好書排行榜上都有上榜的書。它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演出,這些經(jīng)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與藝術(shù)。作者高超的寫作能力,文筆靈動,飽含智慧,確實是本好書。
第一次讀推薦讀《小于一》《一個半房間》《畢業(yè)典禮致辭》。其余文章多為詩歌評論,如果對20世紀俄國詩人著作及背景沒有過多了解,恐怕讀起來會非常艱澀,第一次讀布羅茨基的散文,文體非常喜歡,有詩人的跳躍,也有詩人的簡潔。
約瑟夫在表達方面感覺較于布魯姆要差一點,可能是翻譯上有一定問題,在表達其觀點時很多措辭會有指意不明之嫌,《小于一》展現(xiàn)了他明顯地對茨維塔耶娃的敬佩之情,對茨維塔耶娃有興趣的可以收這本書
《小于一》真的讓我大腦混亂了,書中大量“繞彎式”的表述簡直讓我崩潰。比如:“雖然那個自我的內(nèi)部聽到了語言自身通過節(jié)奏來傳達的這些不同物體的相近性”。比如:“說她認同人民,無異于引入一種因其不可避免的多余而從未發(fā)生地的合理化”。比如:“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zhì)上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nèi)容被置于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集中。”比如:“而使這組詩達至尖銳和幾乎難以承受的抒情性的那種理解和寬恕的程序,則只能由她的心、她的自我和這個自我的時間感之獨特性來解釋”。天哪,看到這些語句,我的腦袋就狂抽筋!!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