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鄉村私人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愛情還是親情,自由還是服從,個體如何在轉型社會中抉擇?
美國亞洲學會中國研究列文森圖書大獎獲獎作品;
閱讀當代中國鄉村的情感與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會變遷。
閻云翔,1954年生,師從著名學者張光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2007年受聘于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主要講授“文化人類學”課程。。著有《禮物的流動》《私人生活的變革》《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變革》曾獲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
中文版自序
前
介紹型婚姻中的愛情
擇偶理想的變化
老一輩回憶說,在五六十年代,很少出現婚前性關系,因為新娘必須是黃花閨女,而訂婚夫婦除了在父母眼皮底下之外也沒有什么接觸的機會。另外,那30年里的意識形態也不容許有那種行為。無論是在自由戀愛還是在介紹型婚姻里,婚前性關系都是個很敏感的內容。我自己70年代生活在下岬時,就經常聽到已到婚齡的朋友談論起新娘是否處女對于婚姻的重要性。
在調查這個題目時,有好幾個中年人談起他們年輕時規矩之嚴。有個男人悄悄和一個姑娘談戀愛,最終在1967年結婚。這人回憶說,他們當時總是在晚上到野地里去呆上很長時間。他碰過她的身體,但是不敢有進一步的舉動,因為如果女方懷孕的話,兩人的名聲就完了。
一般情況下,我在調查時總是先搜集最近的資料,之后再沿著發現的各種蛛絲馬跡往前追尋。在調查婚前性關系時我也采取了同樣的做法。1991年,我在當地的一次婚禮上及時次觸及這個題目。新娘當時已經懷孕4個月,而村里有些人并沒有對此表示大驚小怪,這令我印象很深刻。1997年時我仔細研究了下岬村的計劃生育報表,從中發現了婚前性關系普遍的程度。不過,直到1998年,我才碰到一個愿意詳細討論這個題目的村民。
在1998年夏天一個炎熱的上午,我與50歲的老梁討論1949年以來夫妻關系的演變。老梁在過去的10年里一直是我的重要消息來源。他說,自從記事以來他就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母睡在一起。他爹除了回來吃飯睡覺之外從來不著家。即使在冬天農閑時,他爹也是到外面去呼朋喚友。老梁的姐姐嫁給了個聾啞人,他無法想象姐姐怎么能夠一輩子沒聲沒息地和一個人呆在一起。說到今天的年輕人,老梁搖了搖頭,感嘆說時代也變得太快了一點。
據老梁介紹,現在的年輕人訂婚之后,每個姑娘都會在男方家里住上一個星期,之后兩人再一起去照訂婚相。顯然,照相前住一個星期這道手續是80年代才出現的。多數情況下是姑娘住在男方家里,因為男方父母照例將這看作是敲定婚姻的辦法。不少未婚夫妻在這期間都有性關系。老梁估計,80年代中期以前有大約1/5的人這么做,80年代末期上升到1/4,90年代后期就已經到了1/3。他還說道: 介紹型婚姻中的愛情
我在考察了這484個擇偶案例后發現,愛情也發生在介紹型婚姻中。這印證了Victor DeMunck在斯里蘭卡的研究中應用的“愛情牽線”的說法。 在集體化時期,這種情況更為普遍,因為上一代人如果沒有媒妁之言,在情感表達方面要困難得多。在介紹型婚姻的情感發展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情況。
及時類情況是,在同村人結婚的情況下,絕大部分都是男女雙方在媒妁出現之前本來就認識。這時,媒人往往充當兩家講條件的中間人。在一些情況下,媒人不過是請來走過場,因為當事人已經偷偷自己定了婚,有時甚至兩家父母都已經講好了彩禮條件。一位好友告訴我,在他父母找來媒人之前,他和對象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們都是村里宣傳隊的活躍分子,女方是演員,男方演奏樂器。在宣傳隊和大伙混在一起時,他們彼此之間覺得輕松隨意,可私下到了一起時卻感到緊張。這位朋友說,姑娘太封建,不敢跟他更接近;而后來成了他妻子的姑娘卻說,兩人在一起時,他傻呼呼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對她說點貼心的話。這兩人不在同一個生產隊,所以農忙期間就沒法見面,而他們在分開期間才意識到他們都相互想念對方。于是,1968年農忙完畢,男方家就請了媒人。在這類情況下,雙方在訂婚后馬上就密切往來,因為他們覺得既然已經有了明媒,就有權利放任一點感情了。
第二類情況是,雙方在有人做媒之前并不認識,而是在訂婚后才談起了戀愛。這往往發生在與外村人特別是遠地方的人訂婚的情況下。比如1975年,某個下岬姑娘和35公里外一個村子里的青年訂了婚。雙方在初次見面之前不認識。那次見面是姑娘的遠親安排的。女方后來告訴我說,及時次見面時她對對方毫無感覺。這姑娘的父親幾年之前就去世了,她母親一人拉扯五個孩子,家里境遇困難,希望她趕緊結婚。她在與對方見了三次面之后接受了婚事。在后來的一年里,她到男方家里去過四次,每次都呆了幾天,男方也到她家來了三次。他們還一起到哈爾濱照了訂婚相。姑娘在村里的好朋友都發現,每次她和未婚夫見過面之后,他們的感情就又進了一步,因為每次她都非常興奮,在往后幾天里總是不斷地提起未婚夫。村里人都說,她那么想結婚,在婚禮那天和娘家告別的時候,她甚至都沒有像其他新娘一樣象征性地掉幾滴眼淚。后來她對我說,她根本擠不出眼淚來,往手絹上撒胡椒面也沒管用。她告訴朋友,自己是那么想念他,巴不得馬上離開。村里傳說,她在訂婚不久后就和對方有了性關系,于是也就開始了兩人的熱戀。15年后,當我在1991年做調查當面問她村里人的說法是否有根據時,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了起來。我說你這一笑就算是肯定,她也還是繼續笑而不答。我對她說,你可真夠浪漫的。她卻不以為然,因為當年的同輩人都這么做。這時我才及時次意識到,訂婚青年的婚前性行為原來早在70年代就已存在了(關于這個題目,我在下一章里還要詳細討論)。
訂婚后發生戀情的事不僅出在隔村男女之間。事實上,下岬本村不少男女青年也有類似的經歷。一對在1976年訂婚的人至1998年才告訴我,雖說他們兩人一起在試驗田里工作,在有朋友牽線之前他們之間從來不多說話。不過在訂婚后,他們越走越近,因為他們有每天在一起工作的便利條件。我問他們,這種情況是否因為70年代的年輕人還很害羞,經常避免和異性接觸。他們不同意。妻子說,甚至在1998年還有類似情形。有個普通家庭出身的男青年和書記的女兒訂了婚。女方是學校的民辦教師。男方的母親覺得與書記結親非常榮耀,給女方付了高額彩禮。當兒子的開始時并不怎么感興趣,不過是順從母親的安排。不過他和姑娘在訂婚之后日益熟悉,結果他成了盡人皆知的癡情漢,心甘情愿地為姑娘做任何事。他經常陪姑娘到學校上班,幫助她清理教室、收作業。有的小學生搞不清楚,對父母說他們班上有兩個老師。結果這成了村里的笑話。
這部杰出的鄉村民族志探討了此前從未被討論過的議題:中國農民家庭生活中的個體性與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國東北,閻云翔教授曾在當地某村莊做了7年農民,并于1989年以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身份回到那里,開始了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當地人的視角,描繪出普通村民豐富、細膩又微妙多變的精神世界。從社會關系、家庭財產,贍養老人等公共性議題,到風流韻事、計劃生育、性等隱私問題,本書都有所展現。
閻教授將一部當代中國農村復雜的、流動的心態史和行為史,呈現在我們面前。
——列文森獎獲獎辭(列文森獎推選委員會:裴宜理、胡纓、戴安娜 里拉)
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村zui好的民族志寫作。他花費了數年時間與村民們共同生活,并分析他們的生活狀態。他把私人生活研究放在了個體性和家庭聯合體重要性的經典討論之中。他生活過,他做到了,他將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帶給了我們。
——黛博拉 戴維(耶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當閻云翔首本書,《禮物的流動》于1996年出版后,這清楚地表明一個新的中國研究領軍人物開始踏入了該領域。閻教授的第二本書《私人生活的變革》更清晰地表現了他在這本書所展現的才華。事實上,《私人生活的變革》作為《禮物的流動》這一書的同系列著作,它們一起構成了一部關于豐富而獨特的村莊民族志。那里同時也是閻教授成為人類學家之前花費了15年觀察、生活過的村莊。
——《China Quarterly》
的研究,它清晰地提供了關于中國鄉村家庭生活的變化圖景,而從中,村民們的內心道德世界和情感生活流露著些許微光。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在這本精心研究和高度原創性的書中,閻教授再一次展現了他作為民族志學家不同尋常的敏感和捕捉農村社會變化背后的多層微觀性因素的能力。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書很不錯,價格實惠
好書。好好好好好好。
看后再評價。
性價比高,滿分好評!
內容扎實很好
對中國農村禮物的流動所反映的背后的鄉村社會結構秩序有著深入的理解。
薄薄的一本價格偏高
書籍很不錯,喜歡,到貨也算及時,希望活動越來越多!
學術著作也可以寫的很有趣啊
作者認為以往研究是“合作社模式”,忽略關注個人,因此走了個體研究之路。寫到青年人獨立意識增強,父權與孝道衰落,說是集體化和的非預期后果。而集體化終結后,出現了傳統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真空,借助大眾媒體消費主義涌入,個人欲望被合理化,但普遍喪失公共性。
內容非常好懂……非專業讀來也沒有壓力
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會變遷
應該很不錯
心儀已久的精典之作,趁活動果斷出手,拿在手里心情是喜悅的,先收藏了以后慢慢品,深入看過后再詳細評價。為當當點贊!這快遞箱子太薄了,快遞公司也不盡職盡責,受影響的還是消費者。沒事誰愿來回換貨,麻煩不說,關鍵是換來個塑料袋包裝,質量更差,真是堵心。希望盡快用上厚一點的環保箱子,貨送到,箱子拿走,兩便利。
整體感覺還不錯。
其實這本書不耐看,當然學術價值沒問題。
哈哈哈哈哈哈哈
既學術,又可讀~
書很棒,值得收藏。
很滿意的一本書!
內容扎實。
印刷很好,包裝結實,我就喜歡當當。
值得購買的好東西
裝幀很精美,對照著看
中國的現代化是公共擴大,私人開放的過程
告誡大家不要一次打包太多,箱子邊角都破了,有兩本書折了
應該還可以吧,這書是幫朋友買的,自己沒有讀過。加1。
對鄉村人情流動的演變,分析非常具有啟發意義。
在讀社會學研究生的同學推薦了這本書。以一個中國社會的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改變,是比較奇特的。
是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家庭財產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與發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過去半個世紀里,農民的私人生活經歷了雙重的轉型,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個人作為獨立主體的興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國近現代以來農村情感生活、親屬關系等私人世界的發展與變遷,與國家對于私人生活領域的巨大推力。
內容很好,翻譯也不錯。我也生活在農村,對很多現象有同感。
跟傳播學有關的書,很多讀書公眾號都在推薦,加上自己也有點感興趣,就決定買來閱讀啦!希望閱讀這本書之后,我能有所收獲!!!?*。?(ˊωˋ*)??*。
雖然是學術著作,卻可以當作小說來讀。關于社會主義改造及非集體化之后東北農村生活的嬗變,以及個體和家庭是如何在這場大變革中繁衍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