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寫一卷書。熊培云以記者的敏銳和學者的深度,詳細記錄了旅日期間的所見與所思。本書不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來的思想流變,同時深入探討了當今日本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社會問題。有關(guān)“日本是中國之藥”的結(jié)論,注定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書,更是一本中國之書。
日本是中國的一味藥。至于藥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對日本的態(tài)度。如果認真學習日本的社會建設,日本將是一味良藥,可以醫(yī)治中國“弱社會”與“強個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轉(zhuǎn)、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右翼在街頭舉旗叫喊,從而繼續(xù)以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來強化中國“強國家-弱社會”的結(jié)構(gòu),則可能適得其反。倘若良藥未成反自制苦果,將是一味毒藥。
我之所以仍然熱衷于尋訪一些我所喜愛的歷史人物,固然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與思想上的共鳴,此外還有對歷史木已成舟的某種傷懷。我相信這種傷懷不僅是基于古老的悲劇意識,更是我對所有尼布爾意義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從黑暗年代里尋回一點光亮,希望那些曾經(jīng)照亮過去的人也將照亮未來。
大自然饋贈人類太多的恩情。它給了人類免費的死亡,人類卻沒有耐心等待這份施舍,所以不僅發(fā)明了斷頭臺并給劊子手發(fā)工資,還制造戰(zhàn)爭把無數(shù)血肉之軀送上戰(zhàn)場。然而,我還是要感謝大自然有關(guān)生與死的無私的施舍,它教會我們要節(jié)制貪欲。因為有了這份免費的死亡,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積極行善,至于除惡的事情交給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觀念將人帶上康莊大道,壞的觀念讓人萬劫不復。當一個國家被一種壞的觀念所籠罩,這個國家也就開始了它的滅頂之災。日本當年就是這樣一步步從“明治維新”滑向“一億總玉碎”之瘋狂的。在這里,“意義猛于虎”。許多人受意義的激情驅(qū)使,最終又被意義吞沒。
人類尚未形成。雖然我們名義上同屬人類這一物種,并置身于所謂的人類文明之中,但人類從來沒有真正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誤解與被誤解,施虐與受虐,征服與臣服,同胞與異類,只要“我者-他者”這個模式一直存在,人類就永遠有兩個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旅日日記 完整呈現(xiàn)日本是中國之藥在日本,思考中國與世界從北海道到?jīng)_繩,一次漫長的思想游歷思考中國與日本的現(xiàn)實問題,回望東方與西方的世紀糾葛這是“菊與刀”之外的另一個日本,也是打開未來的中國之書
熊培云 評論家,時代觀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歷史學、法學與傳播學。曾任《南風窗》雜志主筆,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現(xiàn)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001 自序:人類尚未形成上卷
027 加拿大華裔青年的憂慮
030 邂逅石橋湛山
032 抗日劇里的灰太狼
034 與鐵牛坐禪
037 幅館卓哉的眼淚
042 山梨一日
050 落地而死的麥子
057 從澀谷談話到日比谷抗議
066 “同學,請把你的骨頭帶走”
069 宗教與迷失
075 國會故事
089 櫻桃的滋味——阿信故鄉(xiāng)紀事(一)
097 櫻桃的滋味——阿信故鄉(xiāng)紀事(二)
107 現(xiàn)在思考這個國家
112 “筆部隊”與書籍廣告
121 清朝的維穩(wěn)外交——池袋夜談
124 中國崩潰論與大正民主運動
133 武田泰淳的悲傷——學術(shù)會議紀要(一)
137 分人主義——學術(shù)會議紀要(二)
140 “在東京合作蓋房吧”
148 世態(tài)炎涼——新宿自焚案報道觀察
154 “Show my power”
158 請穿過布滿地雷的森林——東大授課紀要
165 天皇責任與社會抵抗
174 中國會崩潰嗎?
181 西山事件
187 從義戰(zhàn)到欲戰(zhàn)
191 小日本主義
197 媒體將日本拖入了戰(zhàn)爭——尋訪石橋湛山
209 日本的三條道路——中江兆民的預
如果我們能讀懂每個人秘藏的歷史,在每個人的生命里發(fā)現(xiàn)他的哀傷與痛苦,所有的仇視也就放下了。 ——亨利朗費羅
思考中國與世界從北海道到?jīng)_繩,一次漫長的思想游歷思考中國與日本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打開未來的中國之書
是一本非常厚的書,整整讀了兩天,作者在日本記錄了自己每日的活動、交往,信息量非常大,讓我對研究日本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
比較耐讀的一本書,一般思想性強的書讀起來容易枯燥,但這本書以日記體的形式,結(jié)合一些在日本的生活場景,讀來還蠻有趣的
把政治以這樣一種簡明的語調(diào)論述出來,還夾帶了不少嚴肅八卦,邏輯又已梳理好,把很多國內(nèi)長篇大論都還是含糊不清的事情三言兩語講得非常清楚,看得津津有味的,一點兒不覺得枯燥。
書特別厚,網(wǎng)上看評價很高才買的,還沒來得及看。不過這本書的紙張?zhí)貏e好,就是字太小了,我不太喜歡這種排版的書,感覺沒有興趣看下去,不過如果這么多字還印很多內(nèi)容估計就得分上下部了~
日本的文化發(fā)源于中華,而且都在晚清時期進行了制度改革,但結(jié)果卻迥然不同,看到真實的日本才能更好的給予中國借鑒!
說實話是真的不喜歡日本,但是看到關(guān)于日本的書還是忍不住會去買來讀,畢竟日本還是很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他們的工匠精神
中日關(guān)系一直就是爭論點,網(wǎng)絡上有關(guān)日本的話題總是能爭論激烈,中國作者寫一本關(guān)于日本的書確實是需要勇氣的,熊培云卻選擇迎難而上,他在日本游歷了幾個月,去觀察日本人的生活狀態(tài)并且訪問了許多人,發(fā)生了真實有趣的故事,同時也多角度了解了日本社會對侵華歷史的態(tài)度,對右翼轉(zhuǎn)向的敏感度,對當前中國的歡迎度等等,然后用文字把自己對日本的觀察和印象傳遞給國人!
以寫日記的形式記錄在日本的見聞錄。如能多一些日本這味中國之藥如何服用,國民如何進行關(guān)于人的自我再教育能寫寫作者具體的思考的話,應該會更棒。
去過日本之后,一直想買一本關(guān)于日本的書。之前買過《菊與刀》,但是那本書主要針對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的日本,而這本更多地寫出了現(xiàn)在的日本。
從北海道到?jīng)_繩,一次漫長的思想游歷,思考中國與日本的現(xiàn)實問題,回望東方與西方的世紀糾葛,這是“菊與刀”之外的另一個日本,也是打開未來的中國之書
寫得內(nèi)容很豐富、很有親切感,我曾去過日本,但走馬觀花,切實應了作者的觀點。讀這本書是很好的了解日本民眾想法的途徑。我三天就看完了,但評論有點晚了。書印刷得也好。
與其說這本書是對中日問題的深度剖析,不如說是在為中國社會看病。與傳統(tǒng)的社科類圖書相比,日記體的寫作風格非常輕靈,讓人有一口氣讀完的欲望。作者在行萬里路的同時,忠實呈現(xiàn)了讀萬卷書的扎實功底。知識性的背后又有著耐人尋味的犀利觀點。感謝熊老師用心寫了這樣一本好書。
理智的分析日本本土的一些情況,去過才能真正了解,歷史是所有人回憶的的總和,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了解真相。人是被意義支配的高級動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
不得不說,熊培云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思想很新穎,也非常有高度,是經(jīng)歷很多事之后總結(jié)的精華。印刷和紙質(zhì)也非常好,整體感覺很舒服,自己讀了一部分后,果斷推薦給老公看看,好書就是要分享,等著他看后一起討論!
這部書記述了作者旅日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梳理了近代日本思想流變,也探討了當今日本的社會問題。書是在寫日本,更值得我們?nèi)φ辗词 ?
該書記錄了作者旅日期間的所見所思所感,梳理了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民的思想流變,同時探討了當今日本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問題。思考中國與日本的現(xiàn)實問題,回望東方與西方的世紀糾葛。看書過程中我慢慢轉(zhuǎn)變了以往對日本的看法,不得不贊嘆日本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國家,不僅學習氣氛特別濃厚,時間觀念也很強,中國如若能吸取日本的先進方面,對國家的發(fā)展肯定是一味良藥的!
很厚的一本書,是熊培云在日本訪學期間的日記,雖然瑣碎,但卻真實,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不斷尋找、反思、追問的心路歷程。通過這本書,你可以了解日本,也可以更多的了解熊培云。
熊培云的書還是值得一看的,雖然這本書,價格偏貴了。那些盲目仇日的愛國秀們,如果沒有機會去日本,也應該多讀一些關(guān)于日本的書籍。不管你愛一個國家還是恨一個國家,都要多了解他們。
說實在的,之前買過新星出的不少書,但普遍質(zhì)量差點事,這次算是驚喜!從封面到扉頁,從紙質(zhì)到印刷,完全顛覆我的舊印象,以后看來得多多關(guān)注啦。至于作者近些年的名氣不小,但還沒讀過他的書,這次讀讀給我?guī)眢@喜的這本書。另外,當當物流也挺給力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為尋一個信得過的道理。”這是作者寫在扉頁上的一句話,這句話給人諸多啟示,不得不說,在讀書時我們可以讀到各種人、故事、景觀等,但閱讀的最后落腳點是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zhì),以及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都說沒去過日本的人罵日本,去過日本的人夸日本。既然沒機會去日本,就隨著熊培云先生走一圈吧,看看過去之日本和現(xiàn)在之日本,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消除誤解。
即將看完。熊先生的文筆從不讓人失望。旅日所見、所思、所感,以日記的形式,娓娓道來,既讓人看見一個不曾見、與抗日神劇里完全不同的日本,更讓人思考當下中國之弊病和未來中國之出路。向熊先生致敬!
書的質(zhì)量還是不錯的。熊培云在日本期間的日記集,有作者自己獨特的思考,通過與各種階層日本人接觸,對日本文化、日本思潮現(xiàn)狀的思考,以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等。
本來很喜歡熊培云的 書中作者在不同場合向不同的日本人一再追問一位反安倍的日本青年自焚事件為何日本媒體報道不積極 本來挺喜歡作者的這種媒體人品格 但當四川發(fā)生了川師大殺人案后國內(nèi)紙媒的失聲 作者竟然毫無反應 很失望
一直拒絕了解日本,大概與多年耳濡目染的對日仇恨史教育有關(guān),而近年卻對日本這個國度與民族產(chǎn)生濃厚興趣,為什么日本小小的彈丸之地,卻有如許如狼似虎的征服世界的心?我們不想重蹈覆轍又該怎樣學人長處?由是,夠此書。
熊培云先生的書,總是那么有質(zhì)感。這本書主要講日本,以及在日本的所感所想,參照著中國,探討中日之間的和解問題。才開始看,希望能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