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以觀察入微的筆觸,逐一分析了美、法、德、意、日韓以及華人文化傳統及其經濟活動特色,詳盡而細密地考察了社會信任度在各國經濟生活上的角色,讀者可以從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對經濟發展的真正重要性。經濟行為是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由各種習俗、規則、道德義務以及其他各種習慣連綴在一起,塑造著社會。本書將會證明,一個國家的繁盛和競爭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決定的,即社會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對于想了解經濟而又能體會經濟乃是大社會文化之一環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研究方向。
梁文道、劉瑜、熊培云、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系列之一(016)——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有郭于華專文導讀“福山的慧眼:社會資本的積累與自發社會的力量”。
《信任》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由于經濟立于社會生活中,若要理解經濟,則必須要了解現代社會如何進行自我組織這一更為宏觀的問題,一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資本歸根結底對經濟繁榮的創造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不是一本“競爭力”流派的指導書,這類書往往意在解釋如何創建成功的經濟體,或美國人應該如何模仿日本或德國。《信任》旨在講述一個經濟生活如何反映、塑造和支撐現代生活本身的故事。
福山在本書中把焦點集中在信任度存在與否所造成的結果上,使讀者對于社會資本有了嶄新而的認識;這本書問世之后,我們再也不可能忽略文化的前提而單獨分析經濟成長的議題。想要了解國家財富真正來源的人,《信任》一書是不可或缺的讀物。——威廉 蓋爾斯敦(William A. Galston,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弗里曼 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奧利弗 諾梅里尼高級研究員,此前曾任教于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尼茲高等國際研究院、喬治 梅森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企劃局副局長、蘭德公司研究員。著有《歷史的終結與的人》、《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大斷裂》、《國家構建》等。現居加利福尼亞。
譯者:郭華,牛津大學教育學碩士,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現旅居英國。在國內外媒體發表過一系列關于英國文化和教育的專欄文章,另譯有福山作品《國家構建》。
導讀福山的慧眼:
社會資本的積累與自發社會的力量/郭于華
序
第1章歷史終結處的人類處境
當我們邁向21世紀時,政治經濟體制的極大趨同已然在世界范圍內發生。20世紀初,各國因為意識形態的鴻溝而對立。為了爭奪政治范疇的至上地位,君主制、法西斯、自由民主以及共產主義展開了激烈競爭,而不同的國家亦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經濟走向:保護主義、社團主義、自由市場、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一而足。今天,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已經或準備采用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同時轉向市場導向的經濟,并融入資本主義的全球性分工。
我在其他地方也提到過,這一走向構成了“歷史的終結”,這里的歷史指的是馬克思—黑格爾意義上大寫的歷史,即人類社會向著同一最終目標演進的宏大趨勢。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這一趨勢以一種一以貫之的方式塑造著各國經濟體,并將它們連綴在巨大的全球經濟中。與此同時,現代生活變得愈發復雜,包裹著越來越密集的信息,而這一切都使得中央計劃經濟愈發困難。反之,技術驅動下的資本主義創造出空前繁榮,進而孵化出倡導普世與平等權利的自由主義,而為爭取人類尊嚴的“尋求承認的斗爭”也達到頂峰。盡管許多國家在創建民主與自由市場體制的過程中遭遇困難,其他一些國家,尤其是前社會主義國家,又紛紛后退到法西斯主義或無政府狀態,但這些國家只能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民主資本主義制度,以作為它們的政治經濟組織模式。除此以外,別無選擇。
雖然各國體制都趨向民主資本主義這一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將不再面臨各種挑戰。在這個特定的體制構架中,有些社會富裕,有些則陷于貧困,民眾對于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滿意度也有高有低。盡管如此,歷史終結處人類制度的萬法歸一讓我們可以斷定,在后工業社會,通過野心勃勃的社會工程實現更進一步的改善是不可能的了。我們不再寄希望于通過宏大的社會工程來創造出一個“偉大的社會”。例如,克林頓政府在1994年推行醫療改革時舉步維艱,政府希望規模化管理民眾經濟生活的這一重要環節,而美國民眾對于這一做法的可行性持懷疑態度。在歐洲,已經沒有人會認為通過擴大社會福利可以解決高失業率或移民等當代社會的重大問題。相反,即便社會發展方案涉及福利問題,也是通過削減福利來提高歐洲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在大蕭條之后,凱恩斯主義的赤字消費在民主工業國家大行其道,現如今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從長遠來看,這一理論是漏洞百出、不攻自破的。目前,“不添亂”(do no harm)成為大多數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的較高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方式包括確保穩定的貨幣流通以及控制龐大的財政赤字。
今天,幾乎所有嚴肅的觀察家都不再寄望于社會工程,他們都堅信自由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活力源于健康且多樣化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一個繁雜的中間體制,它融合了各色商業、自發結社、教育機構、俱樂部、工會、媒體、慈善機構以及教會等等,并構建在家庭這一基礎結構之上。之所以說家庭是基礎結構,是因為人們通常通過家庭來完成社會化,以融入他們所在的文化,習得在更廣大的社會中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而社會的價值和知識也通過家庭得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間傳承。
我們無法像政府組建中央銀行或者軍隊那樣,通過立法手段來打造堅固穩定的家庭結構和持久不衰的社會體制。一個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根植于民眾的習慣、習俗和道德品行。而這些特征只能通過有意識的政治行動來間接改變,抑或是通過提高文化意識和對文化的尊重來滋養。
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并且超越了特定的民族界限,延伸到了全球經濟和國際秩序的領域。冷戰結束后,世界人民反而越來越能感受到到各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的確是對體制趨同化的一種諷刺。例如,在過去十年中,美國愈發感覺到,作為之前冷戰時期自由世界一員的日本,因其不同于美國的自身文化習俗,踐行了不一樣的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這些文化差異不時引發摩擦,尤其是當日本商業網絡中的成員,所謂的“經連會”,選擇在成員之間相互做生意,而不選擇能夠提供廉價品質的海外公司的時候。對于他們而言,美國文化的一些特征讓亞洲人很不安,例如好打官司,又如美國人隨時把個人利益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姿態。亞洲人愈發推崇自己文化遺產某些方面的優越性,例如服從上級、重視教育以及家庭價值等對于社會活力的重要性。
文化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因此塞繆爾亨廷頓認為,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文明沖突”的時代。與冷戰時期不同,在這樣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于是,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體制之間沖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沖突可能會發生在世界的主要文化群體之間,例如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等。
亨廷頓認為,文化間的差異會愈發棘手,所有的社會都不得不對文化多加關注,因為它們不再僅僅面對內部矛盾,更要面對整個外在世界。這些觀點顯然正確無誤,不過當亨廷頓說文化差異必然導致沖突,則就不那么有說服力了。恰恰相反,文化之間互動所產生的競爭對立常常孕育創造性的改變,這樣跨文化啟迪的例子不勝枚舉。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黑色艦隊”登陸日本,于是日本和西方文化有了正面交鋒,而正是這一交鋒,為明治維新和日本后來的工業化鋪平了道路。近如,在過去幾十年中,像精益化生產之類的技術從日本引入美國,取消生產過程中的緩沖措施,加快了生產車間的反饋速度,美國的工業發展因此受益。無論文化的交鋒會導致沖突、適應還是進步,我們都應該對文化的獨特性和功能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因為國際競爭、政治以及經濟領域的關鍵問題,都愈發與文化問題掛鉤。
作為現代生活最為重要的一環,經濟領域可以說是承受了文化對于國內安康和國際秩序最為直接的影響。雖然經濟行為與社會政治生活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但當代經濟論述衍生出一個錯誤的認識傾向,認為經濟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有其專屬的規則,因而和社會的其他部分區隔開來。倘若如上所說,那么所謂經濟,不過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企圖滿足自己的私欲和需求,之后便又紛紛回到各自“真正”的社會生活當中去。然而在任何現代社會中,經濟是人類社會交往最為基本最為多元的場域。任何一種經濟行為,從開干洗店到生產大型集成電路,無一不涉及人與人的社會合作。即便人們到某一機構中工作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工作場所也不免把人們從私生活中牽引出來,讓他們與更為廣闊的社交世界產生聯系。這樣的聯系并不只是獲取薪水的手段,而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人固然有私欲,人性另一部分則渴望成為更廣大的共同體的一員。當沒有規范和規則來連綴個體的時候,人類會感到強烈的不安,也就是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所謂的“失范”(anomie),而現代社會的工作場合則緩解或消除這樣的不安。
我們在工作場合與他人產生相互聯系,并從中獲得滿足。這樣的滿足感源于人類尋求承認的基本渴望。我在《歷史的終結與的人》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類個體都尋求他人承認自己的尊嚴(例如,對他/她的價值進行恰當評估)。的確,這一驅動力是如此之根深蒂固,如此之不可或缺,以至于成為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引擎。在早先時代,這種尋求承認的欲望主要體現在軍事戰場上,王侯貴胄為爭權奪位而展開血腥的廝殺。在現代社會,尋求承認的斗爭從軍事轉向經濟領域,因此產生的良性社會效應是創造而非摧毀財富。超越物質層面,經濟行為往往是為爭取承認,而非僅僅為滿足物質需要。[6]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物質需要無外乎若干種,且容易滿足。工作和金錢作為身份、地位以及尊嚴的基礎要重要得多,這一點對于媒體帝國的締造者抑或是新晉升的工頭都有同樣的意義。這樣的承認是無法通過個體獲得,它必須要置于一個社會環境之中。
由此可見,經濟行為是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由各種習俗、規則、道德義務以及其他各種習慣連綴在一起,塑造著社會。本書將會證明,一個國家的繁盛和競爭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決定的,即社會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這是我們從經濟生活的考察中所獲得的寶貴一課。
……
對于想要了解當代社會經濟表現何以良莠參差的經濟學門外漢來說,福山的《信任》將會成為受歡迎的讀物。福山對社會核心價值觀持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這些價值觀引導了美國、亞洲、歐洲企業與政府的行為,這一獨特的見解本身也提供了一個原創性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我們了解后冷戰時代世界許多緊張情勢的根源,其中包括貿易與人權等多元化的議題。
——大衛 黑爾(David Hale,Kemper金融服務公司投資部經理)
福山又辦到了。通過《歷史的終結與的人》一書,福山在知識界引發了令人驚異的效應;這次他又通過這本《信任》讓我們學到,一個社會的“自發社會性”是該社會經濟結構的關鍵,那些認定社會行為以個人主義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團體導向的亞洲模式為兩種,其余行為模式皆處于二者之間的人,必須重新思考這個議題了。福山再一次為知識圈帶來震撼。
——亨利 羅文(Henry S. Rowen,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胡佛研究所博學研究員)
當當老用戶了,好評好書
有意思的課題,理想國的m系列都是精品
除了快遞慢,不能刷卡,價格還是便宜
沒有促銷活動,急著用就買了,物流很快。
促銷有力度!
等著讀的一本書。福山的新作吧
看完這本書,腦海中揮不去巧珍哭著求高明樓再讓高加林教書的模樣,高加林沉痛的呻吟還震動著我的心。命運真是和高加林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沒能考上大學的高加林剛適應了教書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樓走后門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用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發泄內心的怒火,任雙手鮮血淋漓,任身體精疲力竭,這也是他對權勢壓迫的無聲的無力的反抗。然后沒有多久,命運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轉業回鄉,他再次回到了城市,成為了一名通訊干事。這個滿腔激情與活力、才華橫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大顯身手,成為一介名人…
以前從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積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才知道積分的重要性,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復制到哪,既能賺積分,又能非常省事,健康又快樂。
很棒的書!
好書,需要好好讀
搞活動時買的,非常實惠!
非常棒的書,質量非常好,值得擁有,活動時更便宜
非常好哦雙十一速度也很快
品相完好,版本很好,送貨快
剩下的一分跟書沒關系,書角折了一塊,心疼
這套譯叢名家作品,譯家嚴謹,裝幀考究,值得收藏。
福山的書非常好,分析深入,準確到位,文筆也非常好,有啟發
理想國譯叢016,這套書系列也是我要收集齊的書,福山的書很讓人腦洞大開,值得回味!
讀此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為人處世都有所幫助。
新譯本,很精美,譯筆也好,了解福山很好的讀物。感覺理想國譯叢很有遠見卓識
我買的有關福山的第一本作品,希望以后吧理想國系列都買了!
包裝完好,硬皮書書角有點折,紙質比較舒服,字體大小也合適,老師推薦的書,相信一定錯不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物流送的非常快預訂明天到的今天中午就送到了,沒有送錯貨也沒有磕碰,活動價格非常給力!希望以后多做些這樣的活動
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理想國譯叢016)...非常滿意,很喜歡
福山果然是大牛,可憐的我們只記住了“歷史的終結”,而忽略了他思考的方式與深度
福山的書一直都很有啟發性,這個問題也是當前社會面臨的很重要的問題
理想國譯叢,必須收藏,一本也不容錯過。這是現在的中國國情下我們了解世界的深度的一個窗口。讀理想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心靈有更多的自由。感謝劉瑞琳女士!
福山最具有學術意義的論著,將社會資本對于社會發展與經濟繁榮的重要性給出了系統性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