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聊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導讀古典小說:《三打白骨精》、互文閱讀童話:《丑小鴨》、文本細讀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寫、繪”圖畫書:《我爸爸》,到《大腳丫跳芭蕾》等較為經典的課堂教學案例,詳細地描述和記載了竇桂梅老師的閱讀課堂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過程實錄。從如何選文、備課、課堂、自評與他評,讓讀者多方位立體化走進竇桂梅的課堂,并深入理解她的教學理念。
一個教師,知識基礎和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教育情懷顯然更為重要。只有在教育情懷的關照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中也可以挖掘出教育的意義,看似無關的瑣事中同樣可以捕捉到教育的契機。竇桂梅,這個有著強烈真摯的教育情懷的人,還特別善于思考,不斷超越自我,向語文教育的深處求索,提出一系列有價值的教育問題,并試圖以他們的實踐給出一些答案。
竇桂梅探索主題教學,實際上是為孩子編織一張讀書的網,語文的網,讓他們走向明亮的地方,走向精神高度開闊的地方去。本書就是竇桂梅老師主題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的具體呈現,對于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學習價值。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博士。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特聘專家、專題課程主持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小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教育專家”。所實踐研究的語文主題教學獲得建國六十五年來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我的閱讀主張
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 2
與閱讀一起出生——我的課堂閱讀實踐
聊民間故事—— 16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牛郎織女》教學實錄 16
自評:我為什么這樣教《牛郎織女》
——語文教育何處尋 41
我怎么教《牛郎織女》
——從葉老的兩句話談起 48
點評:由“有我之境”向“無我之境”的轉變
——竇桂梅《牛郎織女》示范課的啟示 56
導讀古典小說—— 61
漫漫取經途,悠悠人生路
——導讀《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教學實錄 61
自評:談主題教學的深度備課
——《三打白骨精》備課的漫漫取經路 84
點評:帶領孩子走進文學名著的殿堂 93
互文閱讀童話—— 97
高貴,人間最美的童話
——《丑小鴨》名篇導讀實錄 97
自評:教學中的“三個走向”
——《丑小鴨》一課的回顧與思考 119
走向高貴的課堂
——《丑小鴨》一課有效課堂的求索路 133
點評:回歸之旅:從天鵝到天鵝
——關于竇桂梅的名篇導讀《丑小鴨》 145
文本細讀童話—— 152
幸福天堂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 152
自評:《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和葉君健譯文的文本對照解讀 176
關于文本細讀
——細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191
點評:一根火柴照得有多遠
——我看竇桂梅老師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 202
“讀、寫、繪”圖畫書—— 207
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好酷
——《我爸爸》教學實錄 207
自評:我為什么要教圖畫書《我爸爸》
——教學《我爸爸》感想(之一) 222
我怎樣教圖畫書《我爸爸》
——我教《我爸爸》的感想(之二) 226
點評:竇桂梅執教《我爸爸》的教學意義探索 231
多種主題解讀圖畫書—— 237
“我發現”
——《大腳丫跳芭蕾》教學實錄 237
自評:《大腳丫跳芭蕾》的回顧與思考 252
點評:從《大腳丫跳芭蕾》管窺竇桂梅教育思想 259
發現:創造無限的可能性
——聽竇桂梅老師教學圖畫書《大腳丫跳芭蕾》 264
聊聊小說—— 267
預學、共學、延學
——閱讀課《魅力》教學實錄 267
點評:兒童站在課堂中央
——聽竇桂梅老師《魅力》有感 291
整合閱讀童話——
回到教育本身
——《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 296
自評:《皇帝的新裝》教學思考 316
點評:基于學科又超越學科的教學
——以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為例 320
閱讀他方的回聲——我的閱讀課堂評鑒
來自專家的聲音:熔鑄在兒童心中的審美宮殿
——竇桂梅和她的“文學課” 326
來自同行的聲音:我看主題教學 336
來自學生的聲音:筆的那一頭 350
附錄
在閱讀中經營生活 354
聊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做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貧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手工業者的作坊和一個疲憊不堪的寒冷的小屋變成一個詩的世界和黃金的宮殿,而把他矯健的情人形容成美麗的公主。
——恩格斯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牛郎織女》教學實錄
按——
本課教學主題是對“美滿愛情”的追求。思路是“寫了什么故事,如何寫這個故事的,為什么寫這個故事,什么情況下寫這個故事的”。以往,我們習慣于把課文當做種種大道理的載體,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出“故事”的情趣和意味。跟學生說故事,可以通過“聊”的方式,即對話。因此,在教學形式上,我們期待著繼續以“聊”的方式,超越“講”,教學中努力做到比“講”更輕松、更幽默、更開放、更親和。這也是根據西苑學區教研重點——“轉變教學方式”所做的一項研究。這種“聊”不僅是“說說”“讀讀”,而是以兒童為主體,深入挖掘課文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對話高度上的教學形式。因此,“聊故事”應該是語文課堂的風景之一。當然,聊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看似輕松,實則不輕松的“舉重若輕”,那些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應當在師生不著痕跡的盡情對話中得以落實。“聊”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愿我們能借此與學生的心靈實現對接。
實 錄
(及時課時)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一、寫了什么
師:還有幾個月同學們就要進入中學了,我知道,六年的語文學習對于每位同學來說,收獲頗豐。比如,就讀懂一篇文章來說,無外乎,我們應當去了解什么呢?
生: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
生:是啊,還有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內容?
師:嗯,跟他說的意思一樣。
生:表達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師:哦,那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寫”?還有嗎?
生: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
師:對!當然,我們還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看,讀書的過程,也就是這么個簡單的過程。今天,咱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聊聊葉圣陶老先生改編的這篇民間故事。(和學生一起讀課題《牛郎織女》。)
(一)梳理人物關系
師:及時節課,我們先聊聊這個故事本身,研究及時個問題:寫了什么。也可以換句話說,叫“寫了一個( )的故事”。說到故事,它一定是圍繞一連串的人物展開的。牛郎織女這個故事,寫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有牛郎、織女。(板書“牛郎織女”)
師:很好,就這么聊,除了他們兩位還有誰?
生:還有王母娘娘和那頭老牛。(板書“王母、老牛”)
師:不錯,故事里,動物也是“人物”。(學生自然地談到:還有“喜鵲”)
生:還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板書“哥嫂”)
生:還有牛郎的兒子和女兒。
師:(學生發言的時候,教師將以上“人物”板書。)既然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織女,就讓我們以牛郎為起點,聊聊牛郎與其他人的關系。來,聊吧!
生:牛郎與老牛的關系特別好。首先,牛郎對牛好,照顧牛的吃喝是那么細致周到,好得沒法說。
師:他們倆之間一個是人,一個是動物,但看起來更像朋友和兄弟,結合課文,具體聊聊彼此怎么個好,找出相關的段落讀讀也成。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東西都給老牛吃,你看,他讓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牽著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凈的溪水。那頭老牛跟他很親密,常常用溫和的目光看著他,老牛知恩圖報呢。
(引導全班同學讀課文一至二自然段。)
師:好,就接著你說的這個詞,咱們聊聊牛是怎么知恩圖報的?
生:老牛給牛郎介紹織女,就是對牛郎的一個回報。也就是說老牛是媒人,給牛郎介紹對象,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織女可是仙女呀!(笑聲)
師:感謝你的發現,找出相關段落讀讀。(學生讀略)
師:老牛首先要成全牛郎的婚姻,還有嗎?
生:還有老牛讓牛郎在它死后,剝下它的皮,緊急的時候披上它,后面沒說完,老牛就去世了,證明老牛對牛郎后面的事一清二楚,而且臨死都不放心。不但給婚姻,而且還給牛皮。希望牛郎關鍵的時候用上。(引導學生讀相關段落。)
師:俗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學生一起說出)。我們善待自己的身
體,老牛也是如此呀!可這老牛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頭到腳把自己的皮扒下來,獻給牛郎。
生: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故事里這個牽線搭橋的是牛,而不是馬或者其他動物呢?
生:我知道,因為有的書上說,那頭牛是天上的仙人,一個金牛大仙變成的。
師:哦,你是通過引證資料來理解的,還有沒有別的原因。聯系你六年讀書生活獲取的信息,再結合你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了解。
生:老師,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關,叫“羊郎”“馬郎”多難聽呀,放牛的就叫“牛郎”,聽起來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
師:是啊,他是個放牛的,順著這個思路,為什么選牛作為故事的角色之一?還有沒有更重要的依據?
生:我覺得,牛很忠誠,很忠厚,所以課文里老牛不輕易說話,只要一說,就起關鍵的作用。
師:結合牛自身的特點來談,不錯。還有沒有?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盡管說出來,就這樣聊。
生:我想,也許跟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講男耕女織。耕地用牛,拉車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赡茉诠糯T诶习傩招闹械男蜗蟛粌H僅是一個動物,還是半神半動物的這么一個形象吧。所以選牛更有意義。(掌聲)
師:你的發現有道理。我在農村長大。以往,農民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對于農民來說,是勞動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員,正像你所說的,選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好,再聊聊牛郎和其他人的關系。
生:我想聊牛郎與織女的關系。我覺得牛郎和織女從相識到相守,看得出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比如“從此牛郎在地里耕種,織女在家里紡織,兩個人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挺美滿”。從這個“美滿”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兩個可能是從不鬧矛盾,過得非常幸福。
師:呵呵,用“相識”與“相守”概括他們的戀愛經歷,好。把你剛才說的“美滿”一詞寫上。(板書“美滿”)既然你提出來了,一起讀讀這個詞。(學生讀:美滿)由于這兩個人是主角,一會兒我們細細聊他們的感情。繼續,你還想說牛郎和誰的關系?
生:牛郎與兄嫂的關系不好。(朗讀課文后聊)我認為牛郎的哥哥嫂子對他非常不好,因為及時小節就說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我認為叫他吃剩飯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還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熱,冬天非常的冷,可一年四季就那一身破衣裳。每天天不亮我們都在熟睡,哥哥嫂子就趕他上山放牛了。哥哥嫂嫂太不像話啦。
師:古人說,父母不在,長兄為父。瞧瞧這哥嫂,讓你對他們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生:我再談談牛郎和王母娘娘的關系。(笑)王母娘娘是個第三者,她和牛郎,差不多已經快成仇人了。當牛郎得知織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時候,肯定是非常非常著急,也一定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在他快追上織女的時候,王母娘娘還把頭上的玉簪一拔,劃出了一條天河,天河很寬很寬,讓牛郎得不到織女。這邊的牛郎一定恨得咬牙切齒。
師:在牛郎和織女的婚姻關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個破壞者。借著你的啟發,那咱就讀讀文中對王母娘娘的描寫吧。
生:(讀課文)“24小時,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帶領天兵天將闖進牛郎家里,來抓織女。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著織女,一齊飛向天空……”
生:我再談談喜鵲。喜鵲對牛郎來說,是他婚姻的幫助者。喜鵲搭橋,讓牛郎和織女見面,真感人。(該生找到喜鵲搭橋的段落,并和同學們一起讀了起來。板書“喜鵲”)
生: 文中還有兩個孩子是牛郎和織女的, 關于他們好像沒什么可說的。(笑)
師:好啊,你們抓住重點人物之間的關系,既讀了課文,又理清了內容,真讓老師佩服。
(二)人物歸類
師:讓我們就人物之間的關系歸歸類。
生:牛郎與兄嫂這部分屬于“人”類。王母與織女這一組就屬于“神”。(板書)
師:依此類推,中間的老牛和喜鵲呢?
生:屬于動物。
師:如果把牛郎與兄嫂的故事歸為“人間”。(板書)
生:王母與織女的故事就是“天上”。(板書)
師:人與神、人間與天上要建立聯系,有故事的話,必須要有個橋。
生:那就是喜鵲。
生:文章表面是喜鵲搭橋,其實,還有一座隱性的橋,就是——老牛!有了老牛,牛郎和織女才結成了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織女的可能。牛在這里起著非常關鍵的、重要的橋梁作用。(掌聲)
師:民間故事用奇異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人與動物的種種關系,從生活出發又可以超越現實,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異想天開的成分,老牛做媒、喜鵲搭橋就是表現手段。
還行,值得細讀
買回來自己看的,看看能否對輔導孩子學習有幫助。還沒來得及看。
你值得擁有
不錯的書。推薦大家讀一讀。
非常滿意,很喜歡
超值,發貨速度塊291405
適合語文老師看的非常好的書
喜歡竇桂梅老師,暑假慢慢看
有趣的書,孩子很喜歡
很不錯的書!
非常不錯的書,學到很多!
有助于教師提升自己的
質量很不錯
不錯不錯 值得一看
竇桂梅是著名的老師,最近關注名師發現他們大都有獨特的方法吸引孩子,買來學習一下。
書很是不錯
長成合抱之木必定很難,但一天長一點必定很易;蓋九層之臺必定很難,但一筐一筐地壘,一鍬一鍬地堆,必定很易;千里之行,必定很苦,但一步一步地走必定輕松。
因為薜老師的寫作課入了薜老師全部的書都很不錯,現在的小學教育已經不是學校的全部任務了,家庭教育占了一半。所以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家長也是要與時俱進來學習
很好!當當圖書值得信賴!
很好,買了一套1一6年的。
Satisfied
非常棒!因大雪延誤未按時送達,當當還送了好喝的梨汁。圖書包裝精美,滿意!
封面看起來很喜歡,內容很多,要慢慢消化,相信會有所幫助
對于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學習價值。
非常崇拜竇桂梅老師,她的每本書都沒有落下,希望自己也能像竇老師那樣,多讀書,讀好書,當一名幸福是語文教師
竇桂梅真的是一位用心教學的好老師!多多向她學習!
竇桂梅老師的課,特別的精彩??上]有專門的課堂實錄。是有一本,但里面的是課堂實錄太少了
未能聽竇桂梅老師老師的課,看看她寫的書也是極好的
竇桂梅老師的書本本精品,任何文字推薦都是蒼白的,只要你用心去看,就無法不被她打動。
美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暢銷教材《你必須去學校,因為你是教師》的**版譯本! 名師王曉春較為推崇這本書里面的課堂管理策略。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讀性是本書的鮮明特點。 它不僅適合任課教師閱讀,也適合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