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理論大綱》是布爾迪厄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這個概念,就是布爾迪厄首先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布爾迪厄的理論思考與創建,來源于50年代他在阿爾及利亞所獲得的田野調查材料,通過對當地居民婚姻策略、儀式行為、神話的地位等問題的深入細致考察,布迪厄描述與分析了社會文化結構因素如何內化為行動者的個人秉性,提出了有關制度與實踐、個人與社會、認識論與謀略、符號與社會場域辯證關系的基本觀點。從此,布爾迪厄開始了對以往結構主義的超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理論視角。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理論體系奠基性著作
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經典佳作
“實踐理論”概念首先在本書中提出
本書特色: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理論體系奠基性著作:布爾迪厄在《實踐理論大綱》中首次提出了“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這一概念。作為布爾迪厄學術生涯早期的著作,作品記錄了布爾迪厄理論體系中的核心理論的初形態,見證了布爾迪厄在建立玩唄的理論帝國之前的修煉和“原始積累”。
皮埃爾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1954年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56年應征入伍,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兩年。1964年回到巴黎,于1975年創辦《社會科學研究行動》(Actes de la recher- 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82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的社會學教授,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學術總監。主要著作有《實踐理論大綱》《藝術的規則》《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統治》《區隔》等。
及時部分 卡比爾民族學研究三種
前
及時章 名譽的含義
挑戰與反擊的辯證關系
名譽點和名譽
名譽觀的“精神”
第二章 翻轉的房屋或者翻轉的世界
第三章 作為意象與意愿的親屬關系
親屬關系的意象與意象的親屬關系
用途、符合與符合的用途
集體信仰與虔誠的謊
通常與非常
婚姻戰略和社會復制
第二部分 實踐理論大綱
前
被觀察的觀察者
三種理論知識模式
結構、慣習與實踐
結構的身體化
規則的錯覺
作為尺度的身體
時間的行動與行動的時間
象征資本
附件經濟實踐與時間傾向性
主題與名詞索引
本書作者其他著作
譯后記
告讀者
當1972年這本《實踐理論大綱》出版時,布爾迪厄已經出版了不止一本書了。后來成為經典的《繼承人》[與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合著]已經于1964年出版。《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學》《工作和工人》和《失根》三本中描述的20世紀60年代的阿爾及利亞,對于布爾迪厄來說,不僅僅是一個他曾經學習的地方,也是他的思想經過驗證逐漸成熟的地方。今天來重讀《實踐理論大綱》這本書就可以體會到這一點。本書的及時部分,也就是卡比爾民族學研究三種,寫于60年代中期,有著與民族學既成制度的決裂所必需的自由和大膽的精神,并以經驗的方式系統地批評了當時在巴黎知識分子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地位的結構主義。
一個與“學科之王”——哲學——保持距離的年輕人,在阿爾及利亞的沖突中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正是在這里,作為民族學家,而后作為社會學家的“使命感”生根發芽。在支持獨立事業的同時,人們應該竭盡全力地理解并盡可能地讓更多人理解這一支離破碎的社會的悲劇,而不僅僅是狂熱地在政治上無條件地支持。我們在政治上還能聽到一些抗議的呼聲,但是知識界的辯論卻被禁錮在由馬克思主義、現象學和結構主義組成的排他系統中。因此,正是在這片動蕩的土地上,在知識界的論戰氛圍中,布爾迪厄通過對卡比爾人的親屬關系、經濟和儀式的研究,建立了其主要概念以及他對于社會世界的理解。這一理解逐漸形成了《實踐理論大綱》一書,這是在方法論和問題意識上的首次總結;在這里,我們還能看到他為擺脫既定思維而做出的努力,這一努力在八年后被系統地整理為《實踐感》一書出版。
1980年《實踐感》的出版并沒有使這部1972年的作品顯得過時。今天再次出版這一作品不僅提醒人們阿爾及利亞在布爾迪厄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它作為布爾迪厄的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也使再版成為必要。這部作品要展示的并不是深層的統一性(在《回答》《實踐理性》和《帕斯卡式的沉思》已于近日出版的今天,已經沒有這個需求),但是,從更深層面上來說,這部作品在我們看來是批判態度的基石,更是對人類社會的觀察視角的一次革命,其出版可以使更多人了解這部作品。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部作品在今天仍然可以很好地發揮方法入門的作用。,這部作品可以通過為自己解釋,和其他文章一起,或者通過反對,或與其他文章相結合,描繪自己的思路。總而言之,這是避免“忘本” 的一種方法,而一直以來起源(genèse)對于社會學家都是十分珍貴的主題。
在歷史學科向行動理論轉向,人類學家以世俗的實踐經驗視角來重新發現儀式和傳說,經濟學家感覺到與人類學家結盟的必然性的今天,重讀《實踐理論大綱》的意義之一是重新感受這一作品一直以來不為人知的影響,而作品本身今后也必將在人文科學的中心位置上有其一席之地。
理查德 菲吉耶(Richard Figuier)
譯后記
實踐理論大綱》是布爾迪厄學術生涯早期的一部著作,其中收錄的卡比爾民族學研究三種,更是其“原始積累”階段的結晶。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除了原作者佶屈聱牙的措辭和繁復的句式對我們提出了挑戰外,較大的壓力來自這本著作在布爾迪厄整個學術生涯中的重要地位。雖說這本書不是布爾迪厄最經典的作品,但它卻是可以回答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從何而來這一問題的重要著作。其重要地位主要是由本書在布爾迪厄學術生涯中的特殊位置決定的。具體來看,原因如下。
及時,這一著作產生的時間是布爾迪厄人生和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期。1956年,26歲的布爾迪厄及時次踏上阿爾及利亞的土地,一年的兵役加上兩年多的研究讓這片土地成為他人生和學術生涯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地域。走出國門的布爾迪厄不僅從此拋棄了作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生的“統治階級”視角,并且放棄了在法國學科地位較高的哲學博士的研讀,繼而轉向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調研。一個在巴黎古老的圖書館中研讀經典的年輕學生形象從此被打碎,而另一個穿梭于山間地頭、與阿爾及利亞農民同甘苦的田野調查者形象逐漸樹立起來。
第二,《實踐理論大綱》(1972)見證了布爾迪厄在建立完備的理論帝國之前的修煉和“原始積累”。本書的兩個部分——更多以經驗研究為主導的卡比爾民族學研究三種和其后主要是理論闡發的實踐理論大綱,從一切社科研究中的兩個出發點(經驗材料和理論儲備)出發,展示了他將兩者相結合,在行文中穿插編織的初步景象。經典的著作總是能讓人震撼于作者的睿智和深邃,而“前經典”著作更能使讀者看出作者的思考與研究過程。來源于同一段經歷的一系列作品,如《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學》(1958)、《阿爾及利亞的工作與工人》(1963)、《阿爾及利亞60:經濟結構與時間結構》(1977)、《失根:阿爾及利亞傳統農業的危機》(1977)都僅限于關注阿爾及利亞社會。而本書卻展示了經驗研究和理論建構兩方面的內容,是及時部關于阿爾及利亞這段經歷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在理解布爾迪厄這段學術經歷上,它有著其他著作難以取代的作用。
第三,這本書記錄了布爾迪厄理論體系中一個核心理論的最初形態。如果說《實踐感》是理解布爾迪厄核心理論的經典著作,那么《實踐理論大綱》則可以說是幫助理解《實踐感》的教輔,或者是幫助讀者了解《實踐感》來源的一本說明書。關于實踐理論的三本大部頭著作——《實踐理論大綱》(1972)、《實踐感》(1980)、《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的理論》(1994),一方面體現出實踐理論在布爾迪厄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從側面顯露出該理論對于讀者來說不易理解的困境。三部著作中,《實踐理論大綱》所展示的,是理論抽象程度和完整性還未達到作者理想狀態,理論思考與經驗材料之間的距離還不是那么遠的一個臨時版本。可能正因如此,對于讀者來說,這一版本更容易使人理解其經驗來源,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不得不提的便是這一著作構建的布爾迪厄的核心概念之一:慣習(habitus)。慣習、資本(capital)和場域(champ)被認為是支撐布爾迪厄整個理論體系的三大支柱。而慣習更是他最得力的武器,他以此向他批判的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二分法發起挑戰。對于這一概念的表述也成為“布爾迪厄式語言”的經典范例:慣習“是結構化的結構作為具有結構生產特性的結構來發揮作用”。每當學者們引用這個乍一看邏輯纏繞、佶屈聱牙的“咒語”時,都相視而笑,心領神會。該句結構上的對稱美很難翻譯出來,我們給出的譯法也值得商榷,但這種句式上的美感和此概念在學術上的實用性使得這一概念成為經典。這一在《實踐感》中被正式提出的句子的前身正藏在《實踐理論大綱》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和精華之中,從這里我們能看到一個經典概念的打磨過程。
這一對布爾迪厄學術生涯和其著作的簡短描述,不無布爾迪厄口中“傳記性幻象”(illusion biographique)的色彩,也就是在描述人的一生時,從終點出發,來證明其整個人生道路的直線性和正當性的認知錯誤。但阿爾及利亞的經歷、實踐理論和慣習概念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作為讀者的我們建構出來的“布爾迪厄的人生轉折”“布爾迪厄的理論精髓”,也是他自己在不停出版關于這一經歷、這一理論和這一概念的著作的同時,自主地在自己人生道路和學術生涯中標識出的里程碑。作為先于大多數中國讀者閱讀該作品的譯者,揭示并解釋這一作品的重要性是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
為本書作序的熱拉爾 莫熱先生,作為布爾迪厄的合作者,對其著作和為人都有著長期而深入的了解。《環球百科全書》在法國被視作最、最學術的法語百科全書,其中皮埃爾 布爾迪厄詞條的作者便是莫熱先生。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長期任教期間,他為傳播和幫助理解布爾迪厄的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莫熱老師在學校里雖然不直接教授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卻在如“社會學調查”這樣的基礎課上時刻貫穿在實踐理論指導下經驗研究者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方法。筆者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這一深受布爾迪厄影響的環境中,不僅加深了對其理論的理解,更逐漸內化了 “實踐化”理解其理論的重要性。
除了對布爾迪厄理論的深刻理解,對后輩熱情的幫助也是繼承自布爾迪厄的傳統。莫熱老師曾提起他與布爾迪厄的相遇。在剛剛看到《區隔》(La Distinction)一書出版時,他就被布爾迪厄提供的理論工具震撼,在不認識布爾迪厄的情況下,把自己即將出版的論文發給了布爾迪厄。就這樣,他在法蘭西學院布爾迪厄的辦公室及時次見到這位已經被視作大師的學者。在莫熱先生自己的教學中,他面對后輩亦是充滿熱情和責任感。我曾師從于莫熱老師,每每想起他對布爾迪厄理論闡釋的深入和令人信服,以及他對于學生一視同仁的熱情幫助,我都覺得這本書不僅是我翻譯工作上的及時次歷練,更是我在吸收了各位老師智識上和精神上的豐富營養后理應做出的回饋。在本書中,各位讀者也可以看到,莫熱老師憑借著自己對布爾迪厄理論的嫻熟掌握和深刻見解,在序言中向中國讀者介紹并解釋了本書理解上的難點和書中的精髓。
這次的翻譯工作是社會學專業和法語專業兩名譯者的及時次合作。雖然從搭配的角度來看較為合理,但在具體工作和分工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兩個人都覺得難辦的情況,本書的翻譯出版要歸功于承擔了本書主體工作的高振華學長長期不懈的努力。作為兩個年輕的譯者,我們翻譯這本書時的年紀大概分別是布爾迪厄進行這些研究時和出版這本書時的年紀。由于年紀和經驗所限,讀者不難看出翻譯手法上的生澀和對布爾迪厄理論理解上的不成熟。加之《實踐理論大綱》本身作為一個“草稿”的理論地位,拿起這本書的讀者可能很難大快朵頤,痛快淋漓順順地滿足自己心底求知的渴望。對此,我們首先要向讀者們致歉。書中翻譯上的失誤或理解上的偏差,還望有機會可以和有心的讀者們討論。在具體文本上,我們文責自負,虛心對待讀者們提出的所有意見和建議。
李思宇
大促活動價格很給力,滿意!點贊!
這本書不賴,雙十一半價下手
加油讀吧,頭發都快讀沒了。
布爾迪厄作品,印刷精美
好書,不錯的書
還好包裝完整 很不錯的書
社會學經典作品
可以,當當網的書一直不錯
書挺好的,物流也快。
非常不錯的
內容好,正版
整體感覺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
包裝不是一般的差,到貨時書箱都零碎了,有很多書破損或是被雨淋濕了。這次買的比較多,反反復復換貨(換回的基本就一塑料袋包裝,有時換回的也是破損的)就花了大半個月,必須差評。
這本書和實踐感都很不錯
大師的書要多看多研讀!
很厚的一本精裝書,定價太高
發貨快,服務好,正品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經典之作。慢慢讀
值得學習,值得收藏的西方學者著作
好書好書,值得收藏
好書好書,值得收藏
非常不錯,值得收藏
Satisfied
每本書都沒有破損,包裝完整,每次都是完美的消費體驗。感謝當當,只在當當買書,堅決支持當當。
還沒來得及讀,不過布爾迪厄一直都想深入了解 希望這次能有大收貨!
《實踐理論大綱》是布爾迪厄理論體系的奠基性著作,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這個概念,就是布爾迪厄首先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布爾迪厄的理論思考與創建,來源于50年代他在阿爾及利亞所獲得的田野調查材料,通過對當地居民婚姻策略、儀式行為、神話的地位等問題的深入細致考察,布迪厄描述與分析了社會文化結構因素如何內化為行動者的個人秉性,提出了有關制度與實踐、個人與社會、認識論與謀略、符號與社會場域辯證關系的基本觀點。從此,布爾迪厄開始了對以往結構主義的超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理論視角。
布迪厄親自教你怎么做訪談,怎么分析資料,不過要想深入理解還需要對法國的社會環境有所了解
《實踐理論大綱》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理論體系奠基性著作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經典佳作“實踐理論”
社會學大師的代表作,印刷非常精美,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是書房書架增光添彩的圖書。當然更是應當認真閱讀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