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郁悶由來已久。
1949年之前,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郁悶自不必說;1949年后,人們迎來了新的時代。然而,好景不長,“”那個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10年讓人們著實郁悶;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沒少折騰,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折磨著中國人堅強的神經。
現如今人們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時起,蘇丹紅、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饅頭、硫磺姜出現了;學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權錢交易;入學托關系,住院托關系;豆腐渣工程頻繁出現了,礦難接二連三,瞞報也接二連三;物價飛漲了,買房買不起,租房也只能蝸居了……解決了溫飽的中國人,又開始郁悶了。
梁曉聲用坦率的筆調、睿智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與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社會現狀和階層分析,并從根本上分析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并將此歸結于“中國文化”的深層次緣由。
從《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到《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終于亮出了他的思想底牌,捅破了中國的后一層窗戶紙!
梁曉聲細數中國人數百年來的郁悶,無限感慨中國人的人性劣根!
梁曉聲疾呼中國普通老百姓的郁悶,痛心呼吁國家的頂層設計!
梁曉聲剖析中國當代社會階層的郁悶,深刻力陳中國社會根本問題!
披瀝晝與夜,親歷中國變遷,時運宿命痛陳,毒發價值渙散?
冷眼悲與歡,縮影階層群像,大國寓言驚魂,疾呼收拾乾坤!
多種力量拉扯長大的中國人,像極了一張單薄的紙。人們郁悶于這個時代,可又不得不郁悶地適應本時代各種五花八門的規則。
梁曉聲,作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榮城,1949年生于哈爾濱,197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風雪》《一位紅衛兵的自白》《年輪》《浮城》《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至今仍堅持紙筆寫作,創作了小說、散文、雜文等1600余萬字。
及時章 中國人的郁悶表情
1. 被兩種力量拉扯長大的中國人
2.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難
3. 勇于羞恥的現代公民
4. 憤怒正是推動“頂層設計”的機遇
5. 崇尚“曲晦”乃全社會的變態
6. 公靠文化的反省不能撫平大眾的憤怒
7. 失地農民找到真理了么?
8. 當今中國青年階層分析
9. 中國中產階級,注定艱難
第二章 非正常關系
1. “和諧”失敗了嗎?
2. 速成的劣等“貴族”
3. 大人與孩子的非正常關系
4. 我討厭不干凈的廁所和精英薈萃的沙龍
5. “生前普是副部級提拔對象”
6. 為什么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
7. 當懷才不遇者遭遇暴發戶
8. 站直了,不容易
9. 中國檔案制度質疑
10. 文化的報應
11. 曖昧的情人節
12. 國與國的競賽,乃是女人與女人們的競賽
13. 上帝總在做實驗
14. 七答人際關系學
第三章 庸常之惡
1. 愛緣何不再動人?
2. 猴子與明星的廣告魅力
3. 商業的本質是寂寞
4. 資本的玫瑰天生帶刺
5. 貧富的起源與后果
6. 貴賤揭示的心理真相
7. 敬畏為何在中國水土不服
8. 政協委員的“中國特色”
9. 我們為什么如此倦怠?
第四章 里巷村野的“微型中國”
1. 緊繃的小街
2. 演員與看客
3. 一位地稅員的自白
4. 玉順嫂的股
……
第五章 尋找世紀良方
被兩種力量拉扯長大的中國人
當年政治家們有句話是——“一放就亂,一治就死”,說明有些政治人士還不是主觀上不愿“放”,也不是看不明白“放”是大趨勢,是改革潮流。但,他們難以估計到后果,也不知該如何“放”,該“放”到什么程度,才既“放”了而又不至于“亂”了。故換位思考,當年的他們肯定也很郁悶。
接著是工業實行體制改革、優化組合,“甩包袱”、“結束大鍋飯”、“砸掉鐵飯碗”、工人“下崗”——于是千千萬萬“領導階級”體味了空前郁悶。
再接著是“股份制”,絕大部分中國工人沒錢入股,于是被“制”于股份利益之外了。現在看來,當初的股份制,化公為私的過程中權錢交易現象肯定不少,國有資產、集體資產流失到個人名下也是不爭事實。中國工人不但郁悶,進而憤懣了。那是中國當年劇烈的陣疼。
剛剛“分田到戶”,較大程度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們喜悅過后也再次郁悶。種子貴、化肥貴,不用種子、化肥就保障不了收成,用又用不起。而且糧價低,一年辛苦下來,得到的錢甚少。倘若遇到災年,往往白辛苦一場。收了糧向農民打白條的現象屢禁難止。
全中國都在同情地呼吁——農民們壓力太大了,救救農民!
那時的中國農民是厚道極了,也老成慣了。沒人當面問,心中的郁悶是從不往外吐的。自然,被當面問的時候極少。偶被問,每有假農民替他們回答——不苦不苦,很幸福。
城市人面臨房改了。
不少城市人郁悶了,因為湊不足錢買下本已分到自己名下的房產。現在看來,即使當年借錢買下的,也是買對了,買值了。因為畢竟從此有了大幅增值的一宗私產。
但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們郁悶了。按從前慣例,單位是要解決住房的,不過時間早晚而已,房屋大小、新舊而已。人們習慣了分房子,從沒料到還得買房子。而且剛參加工作的他們也買不起商品房,盡管今天看來當年房價還極低,比現在房價的十分之一還低。
教改了——擇校要交贊助費了,學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頗為不易,學子們大為郁悶。
醫改了——雖然單位不是根本不負擔醫藥費了,卻并不負責了。醫改實行在前,醫保條例出臺滯后,這又使中國人郁悶了。一戶人家,一旦有了重病之人、久病之人,醫藥費問題每使傾家蕩產、家徒四壁……
入學托關系,住院托關系,找工作托關系,轉單位托關系。托關系成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存之道。有關系解危救難,沒關系寸步難行。關系不僅是交情、還是人情。并且人情性價比越來越高。幾乎每個中國人都不得已地或熱衷于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經營各種復雜而微妙的甚至蠅營狗茍的關系。
更精明的一些人,根據局面,不斷調整關系。民間的關系經營催生了一筆又一筆人情債,官場的關系經營釀成了一茬又一茬裙帶及背景庇護之下的腐敗。
礦難接二連三,瞞報也接二連三,被“給予”或索取高額“封口費”成為某些記者的灰色收入。
大型項目爭先上馬、竣工、剪彩,喜氣的表情還未退去,豆腐渣工程讓更多人郁悶。
比起餓肚子的年代,人們不愁吃喝了。但不知從何時起,蘇丹紅、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饅頭、硫黃姜出現了,甚至“爆炸西瓜”、“絕育黃瓜”等聞所未聞的食物也被“發明”出來。解決了溫飽的中國人,簡直沒法逃避郁悶了。
人們郁悶于這個時代,可又不得不郁悶地適應本時代的五花八門的規則。被兩種力量拉扯長大的中國人, 像極了一張單薄的紙:心靈之扁平狀態呈現于臉,而滿臉寫的只不過一種表情——失我之郁悶。
憤怒正是推動“頂層設計”的機遇
“自媒體”乃指網絡,也被形容為“大眾話筒”。這不是我的說法,而是研究網絡文化現象的專家學者們的說法。我認為他們的比喻和形容生動極了,恰當極了,堪稱絕妙之比喻和形容,具有修詞范性。
自從有了網絡,中國人才不再集體是啞巴。
比喻網絡是“大眾話筒”也罷,形容中國網民之網上發聲是“自媒體”也罷,一個事實不可否認——網絡改變了中國人的國民性,于是中國之世道逐漸改變。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人變,諸事皆會隨之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即“道”。人之不存,何所謂“道”?人變,即“道”變。人既變,“道”不可能不變。“道”既變,世亦難不變。想想吧,十三億七千多萬人中的一半左右,仿佛人手一只話筒,這是何等宏大壯觀的場景?
“自媒體”比之于徑由媒體被代言,真聲音往往是不打折扣的,打也打不了多少。
我認為中國網民自己就是潘多拉,也同時是普羅米修斯。他們要找的是自己——自己的理性。并且,已然找到了一部分。
潘多拉是善于化身的,她不能被一次找到。但是每找到她的一次化身,就接近了她的真身一次。
依我的眼看來,那變形為網絡的盒子的下層已然松動,希望的能量已越來越多地釋放著了,它正在稀釋著沖淡著烏煙瘴氣。
未來之中國,仍將是烏煙瘴氣與希望能量并存的中國。但畢竟,希望是開始出現了。
如果僅從網上看中國,我們這個國家簡直是沒法讓人待,更沒法讓人愛的國家。但如果睜大眼睛來睽諸現實,又不能不承認——現實確實在漸變著,希望像蒲公英的種子,一些一些地從網上飄飛到現實中,并且在現實中可喜地發芽。
有多少腐敗是在網上被揭露的呵!
有多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是在網上被曝光的呵!
有多少非正義的事是靠了網上的正義之聲才恢復了正義呵!
有多少假冒偽劣之行徑是被網絡戳穿的呵!
有多少人民的權益,是經由在網上千呼萬喚,終于成為現實呵!
有多少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在網絡上獲得了真誠的同情和實際的幫助呵!
有多少人性惡現象在網上受到嚴厲又強烈的抨擊呵!
有多少人無畏、無私、堅忍、善良的品行是在網上得到肯定和弘揚的呵!
……
這一切“蒲公英的種子”飄飛到現實中,怎么能不對中國的現實產生正面影響呢?
確乎,網上每凝聚了厚重的郁悶、憤懣、憤怒甚至怒火;但也正因為如此,現實中國的緊張感也總是處于雖存在著卻并未迅速膨脹到極限的狀態。
以我的眼看來,為數不少的同胞,其實表現為雙重中國人的身份。他們在現實中郁悶了,憤懣了,憤怒了,怒火中燒了,于是到網上去亂罵一通,宣泄一通;下了網,置身于現實,復適應于現實的種種規則或潛規則。
美國電影《出租車司機》中的主人公,便是這樣一個雙重人格的人。他那個年代還沒有網絡,若有,他對現實的不滿也許就不必靠槍去表達了。
網絡不是萬能的。
高壓鍋的排氣閥也不是萬能的。
中國人的郁悶、憤懣、憤怒乃至怒火,有處發泄當然比無處發泄好。發泄到網上當然比發泄于現實好。而這正是中國產生更新思維的“頂層設計”,制定更加順應民心、民意、民生之舉措的機會。
我認為,對于中國,“抓住機遇”,目前也指這個。
當今中國青年階層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幾乎必然是該國中產階層不可或缺的成分。少則占1/3,多則占一半。中國國情特殊,20 世紀80 年代以前,除少數高級知識分子,一般大學教授的生活水平雖比城市平民階層的生活水平高些,但其實高不到哪兒去。20 世紀80 年代后,這些人家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可謂不大,他們成為改革開放的直接受惠群體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不論從居住條件還是收入情況看,知識分子家庭的生活水平已普遍高于工薪階層。另一批,正有希望躋身于中產階層。最差的一批,生活水平也早已超過所謂小康。
然而2009 年以來的房價大飆升,使中產階層生活狀態頓受威脅,他們的心理也受到重創,帶有明顯的挫敗感。僅以我語言大學的同事為例,有人為了資助兒子結婚買房,耗盡二三十年的積蓄不說,兒子也還需貸款一百余萬,淪為“房奴”,所買卻只不過八九十平方米面積的住房而已。還有人,夫妻雙方都是五十來歲的大學教授,從教都已二十幾年,手攥著百余萬存款,兒子也到了結婚年齡,眼睜睜看著房價升勢迅猛,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徒喚奈何。他們的兒女,皆是當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有大學學歷甚至是碩士、博士學歷。這些青年成家立業后,原本最有可能奮斗成為中產階層人士,但現在看來,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愿景極為遙遠了。他們順利地謀到“白領”職業是不成問題的,然“白領”終究不等于中產階層。中產階層也終究得有那么點兒“產”可言,起碼人生到頭來該有產權屬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可即使婚后夫妻二人各自月薪萬元,要買下一套兩居室的房子,由父母代付部分購房款,也還得自己貸款一百幾十萬。按每年可償還10 萬,亦需十幾年方能還清。又,他們從參加工作到實現月薪萬元,即使工資隔年一升估計至少也需10 年。那么,前后加起來可就是二十幾年了,他們也奔50 了。人生到了50 歲時,才終于擁有產權屬于自己的兩居室,盡管總算有份“物業”了,恐怕也還只是“小康人家”,而非“中產”。何況,他們自己也總是要做父母的。一旦有了兒女,那一份支出就大為可觀了,那一份操心也不可等閑視之。于是,擁有產權屬于自己的一套房子的目標,便離他們比遙遠更遙遠了。倘若雙方父母中有一位甚至有兩位同時或先后患了難以治療的疾病,他們小家庭的生活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據我了解,這樣一些青年,因為終究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后代,可以“知識出身”這一良好形象為心理的盾,抵擋住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實的猛烈擊打。所以,他們在精神狀態方面一般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普遍的人生主張是活在當下,抓住當下,享受當下;更在乎的是于當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覺。這一種拒瞻將來,拒想將來,多少有點兒及時行樂主義的人生態度,雖然每令父母輩搖頭嘆息,對他們自己卻未嘗不是一種明智。并且,他們大抵是當下青年中的晚婚主義者。內心潛持獨身主義者,在他們中也為數不少。1/3 左右按正常年齡結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
在中國當下青年中,他們是格外重視精神享受的。他們也青睞時尚,但追求比較精致的東西,每自標品位高雅。他們是都市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并且對文化標準的要求往往顯得苛刻,有時近于尖刻。他們中一些人極有可能一生清貧,但大抵不至于潦倒,更不至于淪為“草根”或弱勢。成為物質生活方面的富人對于他們既已不易,他們便似乎都想做中國之精神貴族了。事實上,他們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征,也確乎同時具有精神貴族的特征。
一個國家是不可以沒有一些精神貴族的。絕然沒有,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們的文化精品為快事的“精神貴族”。
他們中有不少人將成為中國未來高品質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說這類守望者只能出在他們中間,而是說由他們之間產生更必然些,也會更多些。
郁悶的在于那無形的束縛,那是官僚之間的庇護,社會呈現的黑暗,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曉聲,真正知曉這中國的民聲,作為政協,他為我們撥開了心中的迷霧,用他那直指痛處的筆墨敘述(表達)我們的心聲,衷心喜歡整本書~!
文學評論家張頤武這樣評價他:二十多年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改變得太多太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我們仍然可以從梁曉聲這里得到一種真正的滿足,梁曉聲仍然能夠給他的讀者想要的東西。
過去只知道梁曉聲是寫知青文學的,兒時還為他所寫的《今夜有暴風雪》拍的電視劇而時時等待。不想現在在新浪博客中讀到他的一段《郁悶的中國人》,讓我欲罷不能。作者確實道出當代許多現實問題,是我們平時想思想論而不得所吐的美文。
看了真正感覺到是挺“郁悶”的。梁曉聲筆下的中國,他寫得太深刻了、太逼真了。讓我們來真正的、徹底的反思,一個真正成熟的民族時刻總是應該在反思,而不是在自我陶醉自身的曾經的歷史中。
中國讓人郁悶的事情太多了:入學托關系,住院托關系,找工作托關系,轉單位托關系。托關系成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存之道。有關系解危救難,沒關系寸步難行。
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民性格,棒喝中國陋相;叩問社會良知,探尋時代悲歡相 敬V畏為何在中國水土M不服 政協委
這是一本震撼心靈的好書!國人,不僅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心靈的輔導。強大的心靈源自于對于現實和客觀的認識并尊重之,源自于面對客觀存在自己的接受和利用之并在此基礎上的改進調整之,從而達到自己設定的正向的計劃目標。
當你懷才不遇多年終于考上了公務員,卻有人懷疑你爸也是“李剛”,中國人,咱,如何不郁悶?從小考試、長大了競爭,怎么想都是要得到些什么,可是卻又要忍受平凡的生活,中國人,咱,如何不郁悶?
中國人郁悶的5000年,而終將郁悶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本書說出了現時的社會,中國人的人情世故,有樂觀的,也有無可奈何的,加上,很多時我們是不能左右自己的,有些我們是想改變的,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我們要端正我們的態度,勇于去面對生活的各種變故,開創自己的人生。
80年代以降,中國調動了極大的思想力,才終于結束了造神時代,倘有人以為回到從前中國才有前途,并且真那樣了,那么我只有選擇移民或自殺。倘那樣的時代又卷土重來,我這種人斷無好下場。移民語,自殺語,乃對那樣一個時代之嫌惡語耳。
閱讀《郁悶的中國人》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梁曉聲竟然還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抱怨愛情為何不那么動人了,說知青們到廣闊天地卻不許戀愛,說情人節,討論男人愛女人多還是女人愛男人多一點,意外啊意外。郁悶也許是從愛情最早開始腐爛掉的,愛情的保鮮最短。
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民性格,棒喝中。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民性格,棒喝中。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民性格,棒喝中。郁悶的中國人,著名作家梁曉聲震撼發聲:解剖國民性格,棒喝中。
中國人郁悶的不單單是一件事,聽梁老給你劈開了揉碎了的講中國人,剖析我們自己的社會!我喜歡!一個人的心態最重要,社會形態是逐漸形成,我們要的不是郁悶而是撕開郁悶的面紗,快樂的找到自己的生活。
比起社會階層分析來,《郁悶的中國人》有過之而不及,需細細品味。比起社會階層分析來,《郁悶的中國人》有過之而不及,需細細品味。比起社會階層分析來,《郁悶的中國人》有過之而不及,需細細品味。比起社會階層分析來,《郁悶的中國人》有過之而不及,需細細品味。
中國人真的很郁悶,為什么要是我?為什么成功的不是我?為什么大家都貪,被捉的是我?為什么大家都說謊,戳穿的是我!太多額不明白,太多的難以明白,中國如何能不郁悶,可這郁悶確實必須的額,否則,我們的時代就聊無異議!
《郁悶的中國人》真是寫到了心里去了,讀得痛快! 《郁悶的中國人》真是寫到了心里去了,讀得痛快! 《郁悶的中國人》真是寫到了心里去了,讀得痛快! 《郁悶的中國人》真是寫到了心里去了,讀得痛快! 《郁悶的中國人》真是寫到了心里去了,讀得痛快!
還沒來得及看,不過很期待梁曉聲的這本書了,聽說過,應該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