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wěn)”二字有沉著、穩(wěn)定、不浮躁、不膚淺的含義。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則說明這個人在通常狀態(tài)下都表現出沉著冷靜、穩(wěn)重達觀、辦事果斷、讓人放心的特征。與這樣的人相處、共事會感覺到格外寬心與舒適;和這樣的人交朋友無時無刻不體會到溫暖、貼心;同這樣的人組建家庭更能讓你確信無疑對方就是你終身的伴侶,一旦擁有,別無所求。
本書通過大量事例來告訴人們不論何時,遇到何事,我們都要做一個沉穩(wěn)的人。因為,一個沉穩(wěn)的人不論何時都可以化劣勢為優(yōu)勢,化悲憤為力量,化腐朽為神奇。讓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無論發(fā)生什么,都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穩(wěn)如泰山的氣勢。
劉劍 作者作品風格多變,筆法清新雋永,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也因此創(chuàng)作出許多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品。
第1章 在言語面前,沉穩(wěn)之人沉思謹言,言論有分寸
活在沒有抱怨的世界003
過于抬杠,傷人傷己006
切忌打破砂鍋問到底009
談話時不觸及別人的“短”013
憤怒時,此時無聲勝有聲015
話說一半,事做圓滿019
第2章 在情緒面前,沉穩(wěn)之人不急不躁、沉心靜氣
急躁易怒是失敗的導火索025
急到燃眉時,轉換角度海闊天空028
越親近的人,越要寬容以對032
遇事不亂,先穩(wěn)定情緒再處理問題035
佯作淡定,以高姿態(tài)面對災難038
急于求成則欲速不達041
堅持,寄希望于下一秒044
想要掌控事情,首先順應態(tài)勢047
第3章 在憤怒面前,沉穩(wěn)之人不惱不怒、沉默是金
生氣就是借他人之錯懲罰自己053
即使受辱,也要保持沉默056
處世,以硬為質,以柔取勝059
憤世嫉俗也于事無補062
怒火中燒,既影響他人也波及自己066
合理規(guī)避正面沖突069
克制比發(fā)泄更有效072
第4章 在浮躁面前,沉穩(wěn)之人蕩滌煩惱、寧靜致遠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079
用抗壓能力消化煩惱082
擺脫浮躁的桎梏,關注生命的本原085
抓住當下,把握明天088
做人要有底線091
莫讓回憶變負累094
懷感恩之情,無計較之心098
反思憂愁煩惱,擁抱快樂就好101
第5章 在得意面前,沉穩(wěn)之人志得意滿、沉著冷靜
得意時,已處十面埋伏之境地107
順風順水,仍堅持“逆狀態(tài)”110
不在贊美中沉睡,而在贊美中覺醒113
順境需持重,切忌得意忘形117
急流勇退識時務120
莫做驕兵,驕兵必敗123
成功時,激勵自我,不刺激他人127
不喜不憂淡名利130
第6章 在榮辱面前,沉穩(wěn)之人寵辱不驚、沉淀內心
忍一時風平浪靜137
能屈能伸,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140
放低姿態(tài),容納百川143
讓三分理,贏滿堂彩146
第7章 在痛苦面前,沉穩(wěn)之人千磨萬難,安穩(wěn)達觀
苦中作樂,達觀接受現實153
笑對人生,苦難是必經之路156
心胸寬廣,前嫌隨風飄散159
冤家宜解不宜結,要以德報怨162
懷感恩之心,人生將受益匪淺165
用慈悲撫慰心中的傷害168
吃苦是成長的催化劑171
通過自我解嘲對抗殘酷命運174
第8章 在困境面前,沉穩(wěn)之人突破重圍、穩(wěn)中求勝
不因他人評價亂了自己的方寸179
面對絕望,選擇堅持182
“輸不起”是懦夫,“輸得起”是英雄185
從心理上的死角走出來188
這一秒一敗涂地,下一刻憤然崛起192
平日積累人脈,困境自有援手相助195
靜觀其變,努力等待時機198
第9章 在苦難面前,沉穩(wěn)之人忍痛修煉、苦盡甘來
改變不了現狀,就改變想法203
摒棄執(zhí)念,就遠離痛苦206
當下幸福更需珍惜209
忍過痛苦絕望,希望近在眼前213
用善意的謊言撫慰療傷216
關愛自己度過痛苦失意219
堅定信念,一切都會隨風飄逝222
第10章 在感情面前,沉穩(wěn)之人不悲不喜、安然慈悲
從情到傷,迷戀也是枉然229
付出太多,反是傷害232
既往不咎,切忌盲目比較235
愛情需要理智,婚姻更要謹慎238
用心經營的婚姻,終獲美滿242
情到深處莫忘把愛分給父母245
在事業(yè)與感情中找到平衡點249
第11章 在財富面前,沉穩(wěn)之人看淡錢財、物盡其用
千金難買片刻幸福255
即使貧窮,也要活得有滋味258
金錢乃身外之物,淡然以對261
雖擁有金錢,但不炫耀露富264
金錢與時間,掌握兩者的平衡267
學會“錢生錢”,當心馬太效應270
盲目攀比,心靈受害273
第1章 在言語面前,沉穩(wěn)之人沉思謹言,言論有分寸
活在沒有抱怨的世界
身處逆境,不抱怨,不指責。
在生活中,不沉穩(wěn)的人常常讓我們覺得頭大。他們單線思維、他們一根筋、他們喜怒形于色、他們分析能力膚淺,還有他們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行事作風,這些都讓身邊的人倍感厭煩。例如,他們并不是別人的頂頭上司,卻經常對別人指手畫腳,發(fā)表一些“高見”;出了事情,他們先不檢討自己的問題,首先埋怨別人做錯了,耽誤了自己。更讓人沒辦法忍受的是:他們其實并不是沒有責任感,也并不是沒有能力,他們只是習慣了抱怨別人和指責別人,24小時不抱怨指責,他們就難受。
一個人一旦習慣抱怨指責,他就永遠失去了沉穩(wěn),因為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習慣于挑剔別人,從別人身上找毛病,以證明自己的正確。這樣的人往往帶了一點優(yōu)越感,認為自己不可能出錯,出錯了就是別人的原因。其實,這就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把自己本應擔負的責任推給別人,換來心理上的輕松。
抱怨和指責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就是抱怨的人遇到了不順利的事,他們急于發(fā)泄心中的郁悶和不滿,于是抱怨他人、指責他人就成了他們脾氣發(fā)泄的出口,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發(fā)泄怒氣,讓自己取得心理平衡。殊不知,這樣做雖然暫時把不良情緒轉嫁到了別人身上,卻會招來他人的不滿與怨恨。久而久之,別人拒絕與抱怨者和平相處,抱怨者的處境自然就會更糟糕,這時候,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抱怨和指責,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司先生是某個公司的主管,他被人戲稱為“司令員”。司先生是有名的急脾氣,手下做錯了事,他總是不問緣由,劈頭蓋臉先罵一頓,消了氣以后才開始分析問題。他手下的人常常哀嘆自己怎么攤上了一個這樣的上司。后來,司先生升職去了總公司,他自己春風得意,手下的人也歡天喜地。
到了總公司后,司先生遇到一個難題,他發(fā)現自己組的組員們怠工情緒嚴重,他想要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卻苦無方法,只好和從前的下屬聯系:難道自己的領導方法出了問題?那為什么以前配合得好好的,換個地方就不行了?
下屬年紀不小,和司先生有多年的交情,此時忍不住實話實說:“其實,你以前也有不少問題,只是大家習慣了你的脾氣,沒有表現出來。別人犯了錯,你問都不問就指責,誰能受得了?平時你總是抱怨手下太笨,什么都要自己做,了解你的人可以不跟你計較,跟你不熟的人會怎么看你?要想在新地方站得穩(wěn),的確要改改你的脾氣……”
抱怨指責的話一旦說出口,如果別人沒有及時反駁,抱怨者就會更加認為自己沒錯,于是,他們漸漸形成了習慣,常常“出口傷人”,殊不知自己給他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故事中的司先生曾經有一群寬容的下屬,他們愿意容忍司先生的脾氣,但是,如果抱怨和指責沒有任何憑據,誰又愿意總是做另一個人的“情緒垃圾桶”?
抱怨指責反映了一個人的脾氣秉性,不論是抱怨他人做得不夠好,還是指責他人做得不夠多,被抱怨者難免產生同樣的怨氣,甚至反問那個抱怨的人:“你自己做得如何?你以什么身份指責我?在你抱怨或者指責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我的感受?”這些問題往往都不在抱怨者的考慮范圍內,可見,抱怨者太過自我,只看重自己看到的那一部分,考慮不到別人,長此以往,就會抱怨成性,遭人厭惡。那么,如何克服愛抱怨和指責的性格呢?
1. 想要抱怨,先檢討自己的不足
抱怨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對于喜歡抱怨的人,氣溫升高一度都可以成為抱怨的理由。遇到倒霉的事,人們抱怨兩句不是什么大事,怕的是一直抱怨,把抱怨當成生活的全部。
想要抱怨的時候,不妨先想想眼前的“倒霉情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自己有沒有責任、有什么責任。只要認清自己的責任,抱怨自然就說不出口,明明自己有錯,怎么能去抱怨別人呢?正確的自我認識是克服抱怨的及時步。
2. 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先想想別人的優(yōu)點
喜歡指責別人也是人們常犯的毛病。當別人犯了錯誤,作為上司、朋友、長輩、同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指責,但要把握指責的度。特別是熟人之間,口無遮攔地指責會傷害到彼此的感情。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不妨先想想別人的優(yōu)點,想到優(yōu)點,口氣自然會變好,說話用詞也會更加委婉,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3. 想要抱怨指責的時候,立刻逼迫自己去做其他事
不論抱怨還是指責,都是應該克服的習慣,想要克服并不難,只需要付諸行動。抱怨或指責的話到了嘴邊,立刻閉嘴,去做別的事,工作、娛樂,甚至看看風景,什么事都可以。一件事當時沒抱怨,過后就不好再跟別人抱怨;當時沒指責,也不好再“秋后算賬”。如此一來,就會慢慢改掉這個習慣,讓它再也不會困擾自己或他人的生活。
4. 思索抱怨的原因,想想解決辦法
很多人習慣對生活抱怨,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抱怨什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薪水低、工作累、沒有發(fā)展,他們只知道抱怨,卻不知道去改變自己。其實這不是在抱怨,而是在逃避,逃避進取,也逃避機會,他們的骨子里有一種惰性,一方面不滿意現狀,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改變,也害怕改變現狀。
抱怨和指責大多來自不愿改變現狀的惰性,如果能常常想想自己究竟在抱怨什么、指責什么,想想如何解決這些麻煩,人們的心思就會不再為自己和他人一時的錯誤糾結,目光也會更長遠。這個時候,事事不順就會被看作一種考驗,而不是一種不公正,這樣一來,人們會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困境,積極解決困難,不順自然也會變?yōu)轫樌?/p>
過于抬杠,傷人傷己
爭強好勝也要有分寸,隨意與人抬杠只能招人厭惡。
做事有打算、說話有分寸,都是沉穩(wěn)的表現。有一種話常常作為日常生活的調節(jié)劑,如果說得不多,它會成為人與人關系的緩和劑,以它的幽默和狡黠讓交談雙方會心一笑;但一旦說多了,就成了拌嘴的導火索,甚至讓人反感的挑釁,這種話俗稱“抬杠”。
抬杠的人有的是因為喜歡耍貧嘴,習慣性地和人唱反調;有的是喜歡認死理,別人說“是”,他們非要說“不”。抬杠抬到,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立場,只要對方說對的,他們一定要想方設法證明不對。這時候,另一方也許已經不愿意聽他們咬文嚼字,干脆結束話題;也許從此對他們心懷芥蒂,成為日后相處的障礙。
抬杠不但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還會讓人損失很多東西。抬杠的人每天會把很多腦力和精力用在耍嘴皮子上,他們太過注重口頭上的是與非、得與失,以致很難把精力集中到正事上。
某所高中的兩個老師喜歡抬杠,他們教的都是語文,在同一個辦公室里,每天都能聽到他們抬杠。一個夸A班的某學生作文好,另一個一定要抬出B班的某一個學生,說他的文章更好。他們兩個口頭工夫費了不少,可是,兩個人帶的班級的平均成績遠遠不如同一辦公室的何老師。
何老師從不和這兩個同事抬杠,她知道這兩個人抬杠成性,每次討論課件的時候,她都會直截了當地說:“我知道你們說的那兩套方法不錯,現在我要說的是我的看法。”一句話打消了兩個同事的抬杠念頭,何老師私下對朋友說:“他們每天都會為誰好誰壞抬杠,同樣的時間,為什么不用來備課呢?何況,總是抬杠,沒有實際意義不說,還影響同事間的感情,真不明白他們整天在想什么。”
抬杠的人有個特點,他們的思維靈活,反應也比平常人快,口才還很好,兼具刻薄和幽默,這些都讓他們在抬杠過程中有話可說。不過,“有話抬杠說”不如“有話好好說”,善意的言辭永遠受人歡迎,而抬杠的人抬杠久了,總讓人覺得不對勁,不是認為他們在看笑話,就是認為他們在潑冷水。其實抬杠的人未必有這個意思,他們只是養(yǎng)成了凡事都要多說幾句的習慣,可以說,他們有點賣弄的意思。
就像故事中不停抬杠的兩個同事,他們抬杠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無形中浪費的是自己的精力,還影響了同事間的關系。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好的學識、好的口才也是如此,抬杠的話說一兩句尚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智風趣,多了就成了令人厭煩的貧嘴,還是少說為妙。那么,如何打消抬杠的念頭?
1. 克制自己的好勝心
抬杠其實是好勝心在作祟,凡事不愿落在人后,即使在口頭上也不愿被人占了便宜,所以才會一句跟一句地和人抬杠。其實,口頭上的勝負最不實用,就算抬杠贏了也不能顯出你的真才實學,只會讓人覺得你會耍嘴皮子。
好勝心人人有之,不甘拜下風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抬杠的人常常會給人一種感覺:這個人沒有實力,只會抬杠。其實,這個抬杠的人未必沒有實力,但他長久地和人抬杠給周圍人形成一種錯覺:抬杠是為了掩飾他在其他方面的弱勢。有實力的人往往比較穩(wěn)重,很少有多余的心力與人抬杠。
2. 拿實際成績說話,不要耍貧嘴
抬杠又被稱作耍貧嘴,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這種行為的不贊賞。耍貧嘴的確能給他人帶來一些笑聲,給生活帶來一些調劑,但貧嘴耍多了,耽誤的是自己。
真正好勝的人在意的不是口頭上的輸贏,而是實打實的成績。口頭上的勝負不會被人記住,把口才用作抬杠,未免大材小用,不如將自己的好勝心用在該用的地方,還能做出一番成績。
3. 不要總是否定別人
抬杠的人有一個特點:他們喜歡否定別人,否定別人的話、否定別人的提議,他們沒有什么原則立場,只是習慣性地否定一下他人,而他人也知道他們在抬杠,所以從來不重視他們的意見。長此以往,抬杠的人說的話越來越沒有分量,有時候說句正經話,別人以為是在抬杠,不予理會,換來的是他們自己的郁悶。
沉穩(wěn)的人不喜歡與人抬杠,他們知道抬杠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偏見和誤解,甚至會和他人產生芥蒂,而且這種芥蒂一時之間不會顯現,等到顯現的時候,二人已是結怨已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能時時抱有尊重他人的心理,即使有時會說幾句逗趣的話,也不會發(fā)展成抬杠。其實,抬杠的話,緩和一下就可以變?yōu)橐环N幽默的調侃。喜歡炫耀口才,一時無法改變愛抬杠習慣的人,不妨先試試這種方法。
切忌打破砂鍋問到底
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對別人的問題窮追不舍。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比較喜歡和沉穩(wěn)的人接觸,因為沉穩(wěn)的人最會把握人與人之間的分寸,你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問出不合時宜的問題。而那些不沉穩(wěn)的人有時像是追蹤新聞的記者,有時又像是某個機構派來的人口調查員,一旦和他們談話,并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他們的問題就會像機關槍射子彈一樣,多方位、多角度地向你襲來,他們的問題五花八門,從家庭到學習成績,從交友到戀愛觀,不論你如何表示不想回答這些問題,他們都會問個不停,一定要挖出答案,你不回答,他們誓不罷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打破砂鍋問到底”。
大概每個人都有過當砂鍋的感受,不管你有多不情愿,對方就是不停地問你,不許你不答,換著花樣逼問答案,你如果不告訴他們,他們會嗔怪你“不夠意思”;你如果因此發(fā)怒,他們會說“開個玩笑,這樣就生氣”;你如果干脆不理,他們會說“裝什么裝,又不是什么秘密”……明明是他們不重視隱私,隨口就問,到,錯誤都怪到了“砂鍋”身上,你說這樣的人討厭不討厭?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就要檢討一下自己是否也把別人當成過“砂鍋”,有時候,你問別人一個問題,可能是出于好奇,可能是出于挑起話題的需要,那么你是否注意到別人聽到問題時臉上閃過的一抹不自在?你是否留意別人在回答時字斟句酌,根本不想深談?我們也都在不經意間提出過不受歡迎的問題,給別人帶來不便。
小怡出國留學兩年,回國后受到父母朋友的交口稱贊,都說小怡長大了、會說話了。小怡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我以前好奇心太強,在外面兩年,碰壁多了,自然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臉色。現在不會像以前一樣,拉著人家問個沒完。”
過去,小怡是個熱情得過了頭的女孩,特別是對初次見面的人,她怕冷落了對方,讓對方不自在,總會抓著人問東問西。小怡是直性子,對體重、年齡、收入、家庭狀況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不知道回避,常常讓人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現在,小怡仍然很熱情,但不會讓初次見她的人不自在,她會問一些輕松的話題,例如,“你今天穿的裙子好漂亮,是在哪里買的”“聽××說你擅長工夫茶,傳授一點‘功夫’吧”等無傷大雅又能引起別人談話興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從前小怡問問題,只要問題出口,不得到答案誓不罷休,現在,她只要發(fā)現別人不想回答,就會聰明地換一個話題,讓雙方都不尷尬。
好奇心如果沒有尺度,即使你出于關心別人的目的,也會被人理解為打探隱私,甚至懷疑到你的人品,所以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切忌交淺言深,不要在與人不相熟的情況下就問東問西,這涉及一個人的修養(yǎng)。試想,如果一個陌生人對你問個沒完,你會不會反感?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別有用心?
人,要學會沉穩(wěn)練達。有“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質,方得自在。
好!
好好好好好
挺好的一本書
買書,就要買好書,買一本當當網的書,就等于買了一本終身受益的書
紙張很好!
文筆不錯,心情不好翻書一看,心情就平靜許多了。雖然來的時候看到書被不同程度的損壞時,很生氣,但客服的態(tài)度令人滿意,也換了一本好的,以后可以經常買你們的書
我家附近精神吳迪的解放軍隊比你的快遞給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