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紡織與材料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7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發布了有關新工科建設的相關文件。新工科建設是我國應對新經濟發展挑戰,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促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促使雙方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來,有利于為新工科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條件和基礎[1]。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由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組成,下設紡織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三個本科專業,目前已具備完整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人才培養體系。學院以材料學科為支撐,以紡織“雙一流”特色學科建設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以“紡織-材料-環境”“紡織-材料-服裝”等學科交叉融合為特點的外延式發展趨勢,為科技創新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近年來,隨著東北振興步伐的加快以及地區產業格局的變化,地方院校的紡織與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思路也應隨之發生變化。為適應區域新經濟的發展,以科技創新助力夯實材料產業的基礎作用,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創新創業型人才是先決條件。本文以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要求為導向,基于遼寧省區域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結合紡織與材料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對應的新興產業發展狀況,探究建立校企合作新的協同育人模式。
一、基于區域新經濟發展的紡織、材料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遼寧省在經濟增長速度與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作為制造大省,圍繞“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以及“五大區域”等社會與經濟發展目標,遼寧省需要吸引一大批現代化、國際化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一些緊缺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巨大。僅以沿海經濟帶主要城市的人才需求發展歷程為例,自“十二五”以來,丹東、錦州和營口等城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硅材料,以及光伏產業、汽車及零部件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方面,人才需求持續增加[2]。而作為北方明珠的大連市,在2021年度城市發展緊缺人才開發目錄中,將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等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港航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等6大產業中的19個行業定為緊缺職業,引導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各類人才通過參加新技術、新技能培訓學習,多方聯動,形成有利于人才引進、成長的良好環境,著力團結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到大連全面振興的宏大事業中來。在人才需求旺盛的新興產業與緊缺職業中,不乏有紡織與材料專業人才未來可以取向的崗位,例如化工實驗工程技術人員、電子材料工程技術人員、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及服裝工程技術人員等等,其中含有緊缺程度為5星的技術崗位,涉及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綠色環保等多個新興產業。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相比,傳統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早年紡織、材料的熱門就業企業在消失和減并,行業與產業間對人才的競爭和吸引力在分化,傳統紡織印染、建材、橡塑等行業的優勢已減弱或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分析近年來就業市場情況,企業對畢業生的選擇也更加挑剔。在具有專業基礎知識、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等本科生基本素質基礎上,企業更重視畢業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以往更加細化,很多企業為了尋找符合自身崗位的人才設置了更有針對性的要求,例如將紡織工程專業里的需求定為染色工藝、染料調色及紡織機械等,將材料專業里的需求定為電子陶瓷材料、纖維成型、粘合劑及材料測試等等,即更青睞于專業方向或研究方向對口的畢業生;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對內對外交流逐漸增加,企業更加重視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國際化視野和管理潛質的復合型人才更易于受到企業的關注。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現有的紡織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全部為遼寧省一流專業,其中,紡織工程專業還入選了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承擔著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任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已經通過工程教育認證。作為東北紡織學科的領頭羊,幾十年來,通過幾代紡織人的精心培養,學院已成為遼寧省乃至全國紡織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的搖籃,多年來為我國紡織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在遼寧省專業評價中均名列前茅,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無機非金屬材料結構研究與分析、材料制備、材料加工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能力,能在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改造、工藝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高分子材料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掌握高分子材料制備、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律、加工成型工藝原理、加工設備、性能測試及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高分子材料產品開發、技術開發、性能檢測與分析、科技創新與生產經營管理等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圖1列出了三個專業的方向內涵和培養目標。
二、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
新工科建設旨在培養滿足未來新產業需要的、有創新創業能力、有動態適應能力、高素質的各類交叉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對于高校來說,一方面要建設適應要求的新工科專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質量。圖2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思路示意圖。前期,從人才培養的專業實際情況出發,認真學習研讀教育部《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充分了解遼寧省關于供給性結構改革以及“五大區域”發展的規劃和政策要求基礎上,結合紡織與材料專業在教學、科研等工作中的校企合作、校企聯盟和校友工作等具體實踐工作,廣泛收集各區域行業、產業發展態勢及具有新經濟發展的代表性企業信息,客觀分析各地區、行業及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掌握產業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為探究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紡織、材料專業協同育人模式奠定基礎。此外,針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組織相關具有工程實踐的專業人員和雙師雙能型教師,認真分析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工程教育的需求。同時,采用座談、技術咨詢與交流、合作洽談等方式,廣泛與企業人員進行雙向溝通及征詢學生意見,針對產業新技術、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機制等內容,展開廣泛的校企間對話和商討,重點針對以下內容開展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建設。首先,規范實踐類教學活動的相關制度。在各類實踐教學活動中,根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制定較為完善的實驗室新工科理念開放體系,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工程教育意識,促進學生掌握工程教育所需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在新工科教學背景下,教師需積極主動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主動權,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3]。
其次,關注遼寧省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建立能夠體現遼寧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校企培養機制及校企間交流的信息管理平臺。平臺要具有較好的包容性,并具有較好的外延性,能夠充分體現遼寧區域發展、新工科、學生培養和企業發展等方面內容。利用信息平臺,可以促進企業與優秀學子之間的相互了解,使企業了解學校人才培養情況,使學生及時了解企業發展動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和促進良性就業,又可以增加解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以服務學生為中心,在實踐中努力培養具有愛國情懷、良好專業知識及工程教育理念的新工科合格人才。作為遼寧省輕工紡織產業校企聯盟的主要承擔單位,目前,學院已經與省內近30家企業進行了有效的對接,同時還有多家企業成為各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通過廣泛的協同育人機制開展“產學研”合作,是培養創新復合型高級人才的重要途徑。針對遼寧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以高校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為前提,通過多方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多方協同育人信息平臺和企業訂單式創新實踐基地等形式,獲得適應新工科發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三、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內容和實施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的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涉及的內容較多,涉及到紡織與材料整個專業、甚至整個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包含學生、教師、管理人員,課程、教材與各種教學環節、教學場所和硬件設施,以及考核評價制度、管理制度等諸多要素。因此,如何把這些要素統籌協調,遵循同一理念,實現同一目標,有一定的難度。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框架內,通過對典型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并逐漸滲透到其他教學環節的方式,漸近式地擴大改革內容,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在紡織與材料專業前期的校企聯盟建設基礎上,結合紡織與材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照解析新工科新發展的要求,分析遼寧區域發展新經濟對工科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專業性、實效性及普適性為基本原則,歸納適宜學院專業特色與新工科建設需要的企業人才需求,研究建立“企業-學校-學生”多方融合的協同育人信息管理平臺,并探索嘗試以“互聯網+”的形式,融入適應學生特長、個性發展及企業特色人才需求等特點的持續建設方法。此外,在協同育人信息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分析平臺數據并得到較為完善的多方評價,根據人才需求和協同育人模式要求,完善和改進專業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和教學方法改革,完善實習實訓基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校企互動和共促共贏的良好渠道。圖3為新工科背景下協同育人模式示意圖。為了使上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內容能夠順利實施,應采取以下實施方案。首先,在全面解析新工科建設要求和分析遼寧省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圍繞紡織與材料專業教學與科研特點,分析在新材料、產業紡織品和新能源等新產業發展中開展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設的改革模式,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的理論基礎和總體規劃。其次,采用走訪、調查問卷等形式開展系統調研,收集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人才需求信息,并依托學院現代紡織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平臺,設置關于新工科的政策理念、校企信息及協同育人等平臺建設內容,同時依據整體規劃初步完成協同育人信息管理平臺的信息整理、分類和建設工作。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加需要企業和學校科學研究密切合作,校企之間可以建立契約式戰略聯盟,通過簽訂協議保障聯盟的穩固性和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以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形式,校企共同培育企業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4]。此外,根據遼寧省高校和企業的自身特點,整合自身優勢和資源,建立校企實習基地、共建實驗室和共享技術信息等共建共享機制,通過學生實習、創新實驗和報告座談等形式,推動協同育人模式的全面發展。高校與企業之間可以共同建立校外的實習實訓基地,就業時實習單位優先考慮實習期間表現優異的同學,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予以提前錄用。
2010年教育部將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定位為材料、電子和機械等多學科交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專業,專業定位是為產業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技能人才[5]。以新能源材料及電子功能陶瓷材料后備人才培養為例,遼寧高校眾多,有些高校包含新能源材料和電子功能陶瓷材料的專業方向或研究方向。因此,相關的新能源企業和電子功能陶瓷企業可以通過校企聯合,例如從戰略發展考慮,打造屬于自己的企業大學,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培訓和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實現人才的自主培養,為其人才隊伍建設、儲備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效支撐。總之,紡織與材料相關企業在與高校聯合辦學培訓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和高校的雙重資源,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對優秀大學生開展針對性的系統培訓,為企業人才的快速成長提供多種渠道。而高等學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上,可以加強企業與院校對紡織與材料專業人才培養的共謀共劃,從而縮短人才的培養周期。四結束語目前,新工科建設理念已逐漸滲透到應用型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建設要求中。將新工科建設與專業工程認證、專業評估等教育評價方式相結合,是高校探索改變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和建設中,應始終注意以政策和人才需求為導向,調研參考相關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求獲得最佳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隨著新工科理念在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增強,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也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協同育人模式的思想、路徑和具體措施在實踐中還需不斷完善,以更好地實現新工科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如軍.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風,2021(4):177-178.
[2]鄧麗麗,蘭文巧.遼寧新能源產業科技人才支撐體系[J].全國商情,2014(39):36-37.
[3]王波,何奇文,黃育飛,等.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黑龍江科學,2021,12(7):118-119.
[4]劉昊.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流程的創新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1(9):28-30.
[5]尚飛,許積文,熊健,等.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高教學刊,2021(29):160-162,166.
作者:史非 葉方 劉敬肖 尹娜 徐宇婷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