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優化路徑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將新媒體技術融入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它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而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緊緊抓住機遇,面對挑戰迎難而上。
1.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機遇新媒體時代給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主要表現在,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廣度得以拓寬,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深度得以深化,高校網絡認同教育高度得以提升。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拓寬了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廣度。利用新媒體可以在網絡認同教育過程中實現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形式的集合,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擴展教學形式,增強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親和力和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可以使理論更好地結合實際,增強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實效性,把外在的理論性的知識轉化為高校大學生內在的行動指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還可以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實時互動,并且這種即時的互動和反饋將不再受到時間、距離等因素對整個教育過程的限制。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化了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深度。高校推進網絡認同教育是為了培養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使高校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擔當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從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內容來看,正在逐步從理論性較強轉向更加貼合實際,并增添了一些隨著我國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新內容。新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不僅使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有了新形式,也使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有了新內容,為我國網絡認同教育案例庫不斷提供新素材,使高校大學生對網絡認同教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接收程度更好。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高度。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把受教育者即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這種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模式較之以往的傳統教育模式有著很大的提高。利用新媒體技術,學生能夠在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同時,及時的給老師以反饋,增強教育的互動性,改變了以往教育過程中信息單向傳播的被動局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運動過程更加實時化、具體化。
2.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挑戰新媒體時代給高校網絡認同教育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主要表現在,新媒體技術給高校網絡認同教育課堂權威性帶來嚴峻考驗,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造成一定沖擊,給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給高校網絡認同教育課堂權威性帶來嚴峻考驗。在高校網絡認同教育過程中,新媒體技術漸漸作為一種必備工具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被忽視和淡化,教學過程中原有的應當以教師講授為主,各種技術手段為輔的局面被破壞。更有甚者,高校網絡認同教育課堂過分依賴新媒體技術手段,只重視是否披上了新媒體形式上的“外殼”,輕視了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真正的“骨骼”和“血肉”,丟失了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應有的準則。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造成了一定沖擊。新媒體技術手段給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這些披上虛假的華麗外衣的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等各種意識以可乘之機。加之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之快,也在不斷放大著國內的某些矛盾,這些評價和討論也同樣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群體本就處于思想觀念的塑形期,再加上各種真假難辨、好壞難分的觀念一齊涌入他們的頭腦當中,給我國大學生價值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給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有序建立與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技術向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來多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這對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能夠講授知識,也對教育者其他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德育的過程,除了知識性、理論性的傳授,也需要教育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新媒體技術手段的“放大鏡”下,則更需要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以自身的情懷吸引人,以自身的情懷感染人,彰顯引路人的價值。
基于以上對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分析,對高校網絡認同教育進行優化,必須緊緊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加強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他們的政治定力;二是創新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三是提升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綜合素質,打造優秀的育人隊伍。
1.加強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魚龍混雜的信息,大學生群體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鋪天蓋地的輿論裹挾,喪失了判斷力。但需明確的是,一味的隔絕“過敏源”,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而應該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培育,培養他們判斷是非的基本能力。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以此為抓手,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路線,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此過程中,還應當注意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精神的融入,認清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弊端,有效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認同教育要摒棄以往灌輸式的“填鴨”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歸還給學生,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把理想信念教育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高校大學生群體奮發圖強的內生動力和內在需要。大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真正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不是“堵”,而是“疏”,合理疏通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把網絡認同教育有效轉化為大學生的行為動機和行動指南,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創新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教學方法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是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高校網絡認同教育也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教學方法。青年大學生活躍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哪里。[1]高校網絡認同教育要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實際,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講好思政故事,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合理安排各種教學資源,搭建新媒體時代下優秀的網絡認同教育平臺和載體,實現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構建開放的教育。但新媒體技術手段的使用絕不是濫用,要始終把握適度原則,要始終把新媒體技術手段當作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再先進的算法也替代不了人腦,新媒體技術也永遠無法替代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創新高校網絡認同教育教學方法,也絕不是各種新技術的簡單堆砌疊加,而是確認這種技術的使用對教學有真正的幫助,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一種手段。
3.提升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綜合素質在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者中,思政課教師占絕大多數,但高校整體的網絡認同教育工作不能僅依靠一線教師完成,高校應當建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員育人機制,把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工作落在實處。在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在學術上有重大成就,還要心懷家國,端正做人,用情感染人,用情引導人。針對高校管理者,各級管理人員都要對學生充滿尊重、充滿信任、充滿關懷,以高度的責任感面對學生,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傾聽學生的呼聲,積極引導高校網絡認同教育的開展和落實。針對高校服務崗位工作人員,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切實解決學生的困難和問題,為高校網絡認同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構建全員育人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PR
參考文獻:
[1]洪濤,孫賽.大學生網絡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抉擇[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117-124.
作者:陳佩云 單位: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