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
1、要寫明立題背景,即國內外趨勢及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為什么要立此題,通過你所做的研究可以解決什么問題,有何種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現狀
1、要求查詢相關領域國內外近5年有代表性,能反映學科前沿水平的研究文獻(主要是研究論文)不少于25篇;
2、通過閱讀文獻對相關領域國內外研究進展有基本的掌握,并做出評述。
3、在綜述文獻基礎上,結合本人所在區域的實際,提出目前你所研究的問題。對于前人的成果可以借鑒也可以在其基礎上有所創新,但不能重復他人的工作。
(三)文獻引用
開題報告中凡引用他人的資料要按要求加以注釋,并按引用先后順序列于文獻綜述之后,列出主要的參考文獻,最好不少于25篇。
三、論文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
目標要明確,一般是通過什么方法探討哪方面的問題,最終達到你要研究的目的,目標不易多,文字要精練。
(二)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應與研究目標一致,緊緊圍繞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的內容,內容一定要寫的具體。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科學,應與內容相對應,緊緊圍繞每項內容列出采取什么方法,方法要寫的具體。
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是反映研究的整體思路,可用方框圖表示,也可用文字敘述。
(五)預期進展
篇2
1.2 對2006,2007,2008年各年碩士論文評分的評價。包括各專業與各年的總體評價。
1.3 對各專業、各年碩士論文選題開題與論文得分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你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1.4 對2006,2007,2008年復審(畢業后的重新評閱)論文的評價。包括各專業與各年的總體評價。
1.5 對碩士畢業前后論文的評分結果進行分析,你得出什么樣的評論。說明你的觀點與結論。對此你有什么建議。
2 問題分析
該題目解決的關鍵是建立合理的評價尺度函數,將題中所給的評價等級轉化為相應的量化分數。再應用excel表本身的統計功能或其他統計軟件加以統計匯總。根據各專業各年級的匯總結果給出相應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方案。
3 模型假設
3.1 假設題目所給的數據真實可靠。
3.2 假設評委的評分都是按照表3的要求進行評分的。
3.3 假設問題三中碩士生得分受到隨機因素的干擾服從零均值的正態分布。
3.4 假設參與盲審教授水平和人格基本一致。
4 模型建立與求解
4.1 問題一的回答 根據題目給出選題、開題的評價尺度函數,如選題評價函數可表為f(X)=n1 X=1n2 X=2n3 X=3n4 X=4,其中X為選題評價等級,X=1表示有理論價值,X=2表示有應用價值,X=3表示有理論和應用價值,X=4表示有什么價值。分析其含義可知,不能把X=3看成前來者的簡單疊加,從現實角度講,理論與實踐二者占一就應該被肯定。所以最低應將前兩者定為合格,而且二者大體相等,也可進一步假設當前的科學研究更傾向于應用研究而使其分值稍高;或者由于研究者傾向于應用而更應該鼓勵理論研究,故使理論分值相應提高。對于X=3的情形可視為錦上添花,至少應在良好等級以上。而X=4應定為不及格。由于所選擇的評價尺度不同,量化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體結論應差不多。例如n1、n2取合格和良好的中點75,n3取良好和特優的中點85,n4=50。然后可直接調用excel的if函數編輯上述分段函數,例如IF(R2=3,85,IF(R2=4,50,75))。那么各專業、各年的分可輕易獲得,對其進行評價就要消除人數因素,可取其平均得分所在等級進行整體評價,如按照我們的標準,專業1在2006年平均選題得分為82.8,2007年85,2008年為82,都處在良好以上。
參考文獻:
[1]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學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宗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1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式與管理制度構建
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生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業務背景及社會實踐的不同進行歸類,并按照國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制定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培養、管理到學位授予等各環節的規章制度。
農業推廣碩士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導師要求相對較高。高校教師大多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但生產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構建多樣化的導師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尤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保證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導師和校外研究員共同負責,其中校外導師以輔助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供充足的生產實踐條件以及在學位論文選題和指導中能夠切中現實生產問題,從而彌補校內導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4]。
2 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構建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經歷、知識結構及專業基礎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應注重拓寬基礎,突出應用,同時可以開設多方向的選修課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修,發揮學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訂培養方案時應結合學校區域特點和辦學特色,注重創新;同時強化實踐教學,能夠把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機械化。
農業推廣碩士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切合高校農學建設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在廣泛地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綜合聽取農業推廣委員會與教育機構、用人單位、培養單位、已畢業研究生及在讀研究生等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制訂出適合的培養方案。比如,在公共課程構建方面注重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專業課程建設。公共選修課可采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開設農業技術推廣的經典案例,農業推廣項目的評價以及科技論文寫作、推廣口才與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結構,構建靈活的課程體系。
3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構建
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學科前沿和交叉知識的傳授,還要適時結合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專業領域學術研討及科技前沿講座等多樣化形式組織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4]。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可與校外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建設相應的實踐基地,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創新平臺和實習崗位。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科研課題以及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此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研究生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也是確保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4 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如圖1所示的農業推廣碩士論文質量保障體系,需要研究生、導師、專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證學位論文質量[4]。論文選題需要研究生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可以在校內導師的科研項目中選題,也可以從校外導師的生產實踐中選題,還可以自行選擇課題。提倡選題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鼓勵研究生自選課題。
篇4
3.提升全日制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農業碩士課程建設問題與思考
5.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農業推廣全日制專業碩士就業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農業碩士開題報告質量影響因子分析
8.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研究
9.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課程體系改革與探索
10.南疆地區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探討——以塔里木大學為例
11.非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
12.專業學位農業碩士實踐能力校企聯合培養運行機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
13.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培養機制的探索
14.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5.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評估體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初探
17.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徑識別
18.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全日制養殖領域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的探討
19.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實踐培養環節設計的探析——以吉林大學為例
20.農業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1.對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一些思考
22.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農業信息管理與利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3.農業推廣專業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24.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探析
25.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影響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課程資源開發策略探討
27.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實證研究
28.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的思考
29.提高農業推廣在職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對策
30.農林院校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的研究——基于人才培養方案滿意度調研
31.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討——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
32.全日制農業推廣(養殖)專業碩士特色培養創新模式的探討
33.加快發展福建省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徑探討
34.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學位標準探索
35.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招生現狀分析
36.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37.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現狀分析
38.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探索
39.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模式探析
40.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例
41.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問題的調查及分析
42.對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有關問題的探討
43.農業機械導航技術發展分析
44.案例教學在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46.農科院校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的分析與研究——以沈陽農業大學為例
47.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為例
48.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和思考——以漁業領域遠洋漁業方向為例
49.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情況調查及建議
50.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工作的調查及分析
51.農業推廣碩士與農學碩士教育比較研究
52.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研究
53.農業經營制度:制度底線、性質辨識與創新空間——基于“農村家庭經營制度研討會”的思考
54.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55.中國省域農業碳減排潛力及其空間關聯特征——基于空間權重矩陣的空間Durbin模型
56.論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和應對
57.有機農業生產效率的三階段DEA分析——以陜西洋縣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發展耦合關系研究
59.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
60.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結構演變研究
61.農業生產者農藥施用行為選擇與農產品安全
62.貿易開放、經濟增長、人力資本與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農業的證據
63.農業用水效率與技術進步:基于中國農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64.農業貸款、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來自2004~2009年中國地級單位的證據
65.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的深層根源——基于福利經濟學角度的分析
66.中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研究進展
67.中國省級區域農業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農業勞動生產率區域差異與農業用能強度收斂性
69.中國“四化”協調發展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農業現代化視角
70.中國農業碳排放研究:測算、時空比較及脫鉤效應
71.中國農業碳排放分布動態與趨勢演進——基于31個省(市、區)2002-2011年的面板數據分析
72.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
73.農業機械自動導航技術研究進展
74.中國農業生產凈碳效應分異研究
75.美國和日本農業規模化經營進程分析及啟示
76.農業技術進步與要素稟賦的耦合協調度測算
77.多元化、政府補貼與農業企業績效——基于A股農業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
78.農業技術擴散動力及渠道運行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以河南省小麥種植區為例
79.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
80.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碳排放的動態演進與門檻特征
81.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
82.都市農業景觀破碎化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以西安市為例
83.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84.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理論與實踐
85.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86.結構變遷、要素相對價格及農戶行為——農業補貼的理論模型與微觀經驗證據
87.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農業治理轉型——基于皖南平鎮農業經營制度變遷的分析
88.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民收入增長
89.面源污染減排增匯措施下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狀態分析——以三峽庫區忠縣為例
90.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
91.長江流域農業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規模演化的國際經驗分析
93.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研究——以江蘇興化垛田為例
94.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演進、個案解析與現實選擇
95.中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現代農業視角
96.關于推進農業保險創新發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國農業生態效率評價方法與實證——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國農業生態效率的時空差異
99.四川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100.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研究
101.農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成因與影響——基于歷史宏觀截面數據的驗證
103.江蘇省農業旅游發展演化研究
104.勞動力轉移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105.人為源因素對農業清潔生產的影響及政策分析
106.農業遙感研究與應用進展
107.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研究展望
108.三峽環庫多業共生耦合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初構
109.大數據推動農業現代化應用研究
110.中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及其創新的探討
111.入世以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112.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及對策
11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
114.中非農業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發揮農業補貼促進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蘇、廣西、湖北、黑龍江的調查數據
116.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
117.中國農業碳排放績效的空間收斂與分異——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與空間計量的實證分析
118.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
119.環境約束下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收斂分析
120.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121.山東省農業生產效率評價研究
122.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
篇5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對農業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務要求。都市型現代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以城市為依托,形成服務于城市的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綜合農業體系。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著力推進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區別于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學位,主要培養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2015年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比例將控制在1∶1。招生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國現行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國家主導,自上而下,有著統一的標準、要求和進度。我國進行碩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為中央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屬院校實力較強、學科特色鮮明,尤其是設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在碩士招生中擁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劃線的權限,有較多自。地方院校在碩士招生過程中必須嚴格按國家劃定的分數線進行復試錄取,生源數量和質量均處于劣勢。因此,為適應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要切實提高碩士研究生招生質量,從而在高校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這關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于2008年4月獲得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權,雖然專業學位工作在學校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但經過努力和建設,已成為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農業特點,辦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尤為重要。
一、北京農學院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質量的實踐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質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選出高素質的學生。作為地方院校,在名氣上和綜合實力上較中央部屬院校明顯處于劣勢,如何爭取優質生源成為招生工作的工作難點和重點。近年來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機制,通過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動權。
1.以學科特色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緊密圍繞首都新農村建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學校承擔了“973”、“863”、支撐計劃、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農業行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國家項目。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研究、作物品種研究、肉牛轉基因體細胞克隆技術、中獸藥和生物農藥等方面在國內行業處于領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學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重點解決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國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通過加強學科建設,突出特色,以點帶面,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從而吸引優秀生源。
2.以名師魅力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現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師中受聘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創新人才7人,北京市長城學者2人,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5人,北京市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學術創新團隊和優秀教學團隊13個,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通過名師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優秀考生報考。
3.以改革培養機制吸引優秀生源。為吸引優秀生源,同時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加大校外培養基地建設,增加校外實踐的時間與機會。同時保證研究生在學期間基本學習、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斷提高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2012年9月起將在學待遇發放標準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一直列于全國院校前列。
4.以規范管理制度吸引優秀生源。①拓寬宣傳途徑,提高生源質量和數量,作為地方院校,加大宣傳力度,采取主動進行多形式立體式地宣傳,吸引優秀考生。應屆本科畢業生對專業學位性質認識的轉變是招生前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由于應屆本科畢業生對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見認識,造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偏低。例如,北京農學院第一屆全日制園藝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加大了宣傳力度,使應屆本科畢業生明確專業學位是與學術型學位沒有本質的區別,均屬于同一學歷層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區別僅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即專業學位教育突出與職業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北京農學院還加大了就讀專業學位的優勢: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一般為2年,畢業后直接就業可以節省1年;由于培養更注重應用,因而就業更有針對性,成功率更高;在培養過程中,個別學生如果發現自己對學術更感興趣,想繼續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樣可以節省1年。通過宣傳,北京農學院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由過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過200%。學校組織各學院積極動員本校本科畢業生報考本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召開專場動員大會,將相關信息及時傳遞給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師本身資源優勢,發揮推廣教授下鄉服務的優勢,將招生信息傳遞給個郊區縣的人員;同時開拓京外渠道,每年組織多支小分隊到京外高校招生宣傳,擴大學校影響力。②充分利用網絡,暢通溝通途徑,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以時間緊任務重而著稱,作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錄取外,關鍵是出色地完成調劑任務,調劑工作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增加了工作的艱難性,因此,北京農學院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過高效工作來吸引考生。通過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及時向廣大考生公布招生進程、招生規章制度、招生復試工作規定等,實現碩士研究生導師介紹、初試成績、復試結果、錄取情況、檔案到達情況等考生密切關注信息的網上查詢,得到考生的好評。③遵循“按需招生、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格招生程序,我校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詳細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復試錄取工作領導小組,再由各學科制定復試工作細則,成立學科復試工作小組,各復試小組中每一位成員參與評分,取平均值作為考生的復試成績,復試過程全程錄音,由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各占50%加權折算成綜評成績,根據考生綜評成績在本學科中的排名確定擬錄取名單,最后在擬錄取考生中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另外復試名單和擬錄取名單要在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上公示,紀委全程監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務質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另一方面盡量人性化和細致化,對考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高度重視并盡快解決,從而吸引優秀的考生。復試時間盡早安排,努力爭取一部分尚處猶豫狀態的優秀考生;設置專人接聽電話,耐心細致地回答考生的問題;復試報到流程明晰流暢;復試錄取工作時間緊湊有序,復試結束后三天內公示錄取結果,保障未錄取考生能盡早再次調劑。
5.以建設強大的都市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吸引優秀生源。由于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更注重將理論運用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而都市型人才培養“用武之地”實踐平臺的建設顯得特別重要。近年來,北京農學院針對這一新的農業需求現象,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和辦學優勢,率先開展一系列適應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在硬件上,學校有3個北京市人才培養基地和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果樹學、臨床獸醫學、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5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有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獸醫學(中醫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首都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大學科技園等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在軟件上,學校在都市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嘗試。在“十一五”期間,學校創建實施“政產學研推”教育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先后與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11個國家的17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并進行碩士的人才聯合培養。學校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加強校校聯合、教科聯合和校企聯合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和作用,先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業職業技術職院簽署“三院聯動”協議,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有效的聯動與合作機制;學校與首農農業集團、北京雷利集團、北京金六環農業園、內蒙古永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海綠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綠都林科技園有限公司等多個省市的涉農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聯合開展農業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形成了校企聯合的研發體系。
二、北京農學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的成效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自2004年以來,學校從無到有,現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2個類別涉及1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從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4%。招生規模穩步擴大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
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錄取質量不斷提高。2009―2012四年錄取初試成績高出國家分數線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國家分數線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國家分數線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時我校錄取的考生中來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的畢業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師生滿意度。通過招生網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強了與考生的溝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充分發揮導師組在復試選拔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導師組和導師在復試當中尤其是業務考核等方面的意見。堅持第一志愿優先,并兼顧選拔優秀。對于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質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議改變國家碩士招生政策文件下達方式。目前國家教育部碩士招生文件實行一年一發,常常又滯后于招生進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議碩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觀和更穩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處于被動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議碩士招生計劃下達時間提前。建議招生計劃應在國家分數線下達前,最好能在考生報考前,對考生更具參考性。
3.切實加強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設。高校之間招生的競爭最終都是各校綜合實力的競爭,在綜合實力上地方院校無法與綜合性部屬
院校比擬,因此地方院校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不斷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4.加強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學位碩士論文更強調所學的理論和知識要應用于實際的工作。劉愛榮等認為專業學位碩
士論文應具有實、新、高的特點:“實”是指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生產、科研實際,論文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新”是指論文選題要應用學科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解決都市型農業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高”是指碩士論文的科學水平、創新水平都要達到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較高的實際價值。
專業學位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是由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構成的關系鏈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任何變化都是受這個關系鏈上其他環節狀況牽動。北京農學院利用其辦學優勢和地理優勢,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看作是一次發展機遇,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僅推動了學校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而且了促進本科生教育。
參考文獻:
篇6
瑜伽式運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修練法。從印度傳至世界各地,它對心理的減壓以及對生理的保健有著明顯作用,因此備受推崇。
如今,在高校中瑜伽課也逐漸興起,在沈陽農業大學剛剛開設的瑜伽選項課已成為多數女大學生的首選課程,得到廣大師生的贊譽。現對開設瑜伽選項課可行性進行分析,以便在沈農更好地推廣瑜伽運動,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本文以沈陽農業大學現將選項課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本文研究過程中,通過檢索知網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期刊等文獻,搜集瑜伽相關文獻,并對其進行詳細閱讀和研究,并結合瑜伽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相關研究的文章進行選擇和整理,并從中了解了瑜伽教學的有關概況,為撰寫本文提供了理論基礎及依據。
(2)問卷調查法
①問卷設計。本次調查使用的問卷是根據研究的需要,通過閱讀大量的有關瑜伽教學的基礎上,綜合文獻探討的結論,結合沈陽農業大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參考類似的碩士論文問卷,形成了問卷構架與內容,設計了十個問題進行調查。
②調查問卷的效度檢驗。在制定問卷的過程中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多次征求專家意見,特邀請了對本文研究內容熟悉以及從事體育教學理論研究多年的7位專家對調宋示斫行全面審核和評定,有71.4%的專家認為比較完善,有28.6%的專家認為基本完善。從專家的評價結果看,說明問卷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滿足本研究需要。
③問卷的發放與回收。采用隨機選取沈陽農業大學瑜伽項課中2013級300名女大學生和沈陽農業大學的5名瑜伽教師發放調查問卷。教學前由筆者親自發放以及收回相關問卷,所有的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④數據統計法。通過用Excel和SPSS19.0軟件將有關數據與信息歸類整理并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 瑜伽選項課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興趣是練習者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夠有效地支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有些研究者指出,練習者選擇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對自身的學習成績和運動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學習和接觸過瑜伽運動的28名學生進行“喜愛程度”調查發現,有35.7%的學生非常喜歡,有53.6%的學生喜歡,有10.7%的學生選擇一般,沒有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的,普遍對練習瑜伽的感覺較好,喜愛程度較高。結果表明:練習和接觸過瑜伽的學生對其比較感興趣。
2.瑜伽選項課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美育是時代賦予教育的要求。瑜伽的動作舒緩、意境深幽,有助于學生塑造勻稱的體形、健美的身材,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這正是健身實效的運動。通過練習瑜伽會在不知不覺中保持優雅緊致的身形,輕盈靈活的姿態及安靜平和的心態。經調查表明:喜歡瑜伽運動的學生占86.9% ,充分說明瑜伽是深受大學生追捧的時尚運動。瑜伽有緩解壓力、減肥、塑形等諸多好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可以大大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能發掘和展示自身的價值。對大學生來講,練習瑜伽能夠讓她們保持健美身段,緩解壓力,釋放自我,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使身、心、智得到全面發展。
3.瑜伽選項課豐富了現用的大學體育教程。開發良好的課程資源是實施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瑜伽這一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的時尚健身項目,作為體育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趨勢。體育教材仍深受傳統思想束縛,注重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學生個性化、興趣、愛好的需求,忽視了體育教學中的健身的價值,既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影響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并能較好地掌握自己喜愛的體育健身項目,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是頗有意義的。瑜伽選項課的教學,對現行體育教程能夠起到豐富、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的作用,并有利于學生健身價值觀的建立。
4.教師情況分析
(1)教師的學歷、職稱調查。在沈陽農業大學所受調說蔫べそ淌χ校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2人,占40%,余下的3人都是本科學歷,占60%;副教授及以上2人,占40%,講師3人,占60%。由此可見,沈陽農業大學瑜伽教師的隊伍師資充足,學歷水平較高,對于教授和推行瑜伽是一個良好的軟件條件。當然,只以學歷高低來衡量教師是否合格是不夠準確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實際的教學能力和經驗。近些年,隨著體育教學改革不斷的深化,對教師進行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勢在必行的。必須參加體育教學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習來不斷的更新知識點、不斷的提高自身業務技能以及教學能力,并且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的教師,方能勝任高校體育教學的工作,并能為新的教學內容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和條件。
(2)教師學習瑜伽的途徑。沈陽農業大學的瑜伽教師主要是在定期集體備課時進行培訓的。首先由一名教師參加瑜伽的教練培訓班,然后集中傳授給其他四位瑜伽教師,并通過音像資料、圖文印刷材料學習,再加上教師的專業基礎水平高及多加練習。因此,以上學習瑜伽的途徑是可行且方便快捷的。
四、結論
瑜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學生,它可作為一項時尚的終身體育項目和健身運動,這對于培養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和終身鍛煉習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在我校開設瑜伽選項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篇7
在目前中國發展的條件下,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業產品能實現規范化、商品化、集約化以及批量化等,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可以使得農產品產出率和產品質量提高,從而使得經濟效益得到了提高,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勢必將更加日益凸顯現代農業標準化和農業監測的重要性。因此,農業標準化成為建設現代化的一項首要任務。
農業標準化的實現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乳山市通過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深刻總結,對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對農業標準化建設質量產生影響的直接原因,利用有利因素,降低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對推廣、普及農業標準化工作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乳山市在發展農業標準化的道路上建立了“五大體系”,即:
二、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
農業標準體系:是通過制定或修訂與農業有關的國家級、地方級以及行業/企業級標準來實現的,它包含了農業生產所有環節的技術標準體系。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需要與時俱進,要跟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科技發展以及實施地點的具體情況來實現對某類農產品標準體系的補充和修訂。
三、建立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
推廣實施體系:農業標準推廣體系是人員和組織的綜合體,就是借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形式,使農業標準體系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實現,起到指導農業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作用。
四、建立農業標準化農業服務體系
農業服務體系:它的主要構成部分包括政府農業部門所屬的農技推廣機構、地方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技術協會以及地方專業技術合作組織等。
五、建立農業標準化農業質量檢測體系
農業質量監測體系:是一個綜合性體系,包括法規、政策、管理、機構、技術、人員、設施等多種要素,能夠實現農產品質量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監督檢驗工作。
六、建立農行質量認證體系
農業質量認證體系:指的是對農業生產過程、服務和農業產品中符合相應規定標準的,由具有資格的(國內外不同級別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給予書面證明(合格證書)和認證標志。
要想實現農業內銷、出口與進口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靠投入,另一方面就要靠標準化這一科學管理手段。要想實現預期效果,僅靠投入一定的勞動力、資金以及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科學的管理手段,而標準化就成為了唯一的手段。
其次,國家對農業標準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連續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在新的形勢下,國務院下定決心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并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被授權在全國的標準化工作中行駛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
目前,中國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大環境己經基本形成。面對各種挑戰我們更要學會抓住機遇迅速行動起來,積極利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推進中國農業標準化的進行和改革,必須理清思路,選擇適合本市農業化發展的路徑。
尤其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的經營戰略是把握市場規律,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目標,不斷開發市場需求的產品,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高質量需求的變化。從區域來看要滿足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從需求來看掌握現實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分配。因此,農業生產不能只看到當前市場的需要,而只生產目前看好的產品,而是要以戰略的眼光進行超前預測和決策,制定適度超前標準化目標,甚至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觀念來引導市場,發展自己已具備的品牌并創造名牌,達到促進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優化結構,激勵各種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生產與消費目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吉國.農產品質量管理與農業標準化[D].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2004.
篇8
Research Summary of Sucros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Zi-wei 1 LI Yong-qin 2 YANG Xin-kai 3
(1 Dehong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 678400; 2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Deh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crose industry related literature,research content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sucros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were analyzed,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crose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據李楊瑞主編的《現代甘蔗學》[1]一書中可知,我國甘蔗栽培在漢代以前就已經推廣至今湖南、湖北地區,說明我國蔗糖產業的發展歷史悠久。國內各行各業的學者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內容對蔗糖產業進行了不同研究。通過閱讀有關蔗糖產業的文獻,依據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對蔗糖產業發展的歷史、蔗糖產業發展的理論背景、新技術發展方向、天氣對蔗糖產業的影響、發展產業鏈的問題和蔗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綜述。
1 蔗糖產業發展的歷史
厲益在其碩士論文《1602―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研究》[2]一文中探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興起的原因、經營的蔗糖種類、蔗糖貿易的方式和利潤及蔗糖貿易對荷蘭、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巴達維亞和歐洲及亞洲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周正慶在其發表的文章《明清時期我國蔗糖外銷的流向》[3]中,研究明末開始我國蔗糖產業對世界糖業市場的作用,分析表明我國從明末開始蔗糖業已經成為世界糖業市場上的一個重要支柱;同時周正慶又在其發表的文章《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我國蔗糖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4]中表明:明嘉靖年間白糖的發明給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民眾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林詩維在《近代西爪哇華人蔗糖業探源――兼論福建蔗糖業對巴達維亞蔗糖業的影響》[5]一文中,研究表明在17―18世紀,大量具有蔗糖業經驗的福建人移居西爪哇地區為當地帶來了甘蔗的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而且帶來了傳統的制糖方法;李啟斌、李啟明在《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的經濟學分析》[6]中回顧變遷的路徑、歸納變遷的特點與影響因素之后,運用產業組織理論、SCP范式與博弈分析的方法對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進行了深入的解釋、檢驗與分析;唐咸明在其文章《近代兩廣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互動探析》[7]中表明由于歷史和地域的關系,廣東的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都比廣西發達,并且形成了對廣西的強力輻射作用;美國科學家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 [8]研究不同品種在同樣的凍害處理下,對其加工指標的變化研究。
2 蔗糖產業發展的理論背景
鄧軍、蔡曉琳、付思明等在《中國蔗糖產業布局及發展對策》[9]一文中系統的介紹了我國蔗糖產業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的優勢區域,促進了蔗糖產業快速發展;郭祀遠、蔡妙顏在其發表的文章《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論食糖與化學合成甜味劑的消費特性》[10]中分析我國甜味劑的消費現狀,并指出蔗糖在我國甜味劑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盧慶南、梁賢、陸宇明等共同發表的文章《論廣西蔗糖產業經濟及其發展戰略》[11]一文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蔗糖產業經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張華在其博士論文《我國蔗糖業競爭力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12]中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后對中國的蔗糖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是一把雙刃劍,同時認為國內主張“國際糖價低迷時,可以用進口蔗糖來代替國內蔗糖生產”的觀點是錯誤的。分析表明糖精的存在對我國蔗糖產業的發展存在很大的障礙,提出了需要通過宏觀控制糖精的生產,促進我國蔗糖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朱鑫榕、王亞星發表的《蔗糖國際貿易價格對中國甘蔗產業的影響研究》[13]一文中,通過分析國內與國際蔗糖價格的變化,進一步探討了蔗糖價格扭曲的現狀與原因;任春峰在《廣西蔗糖產業組織化發展模式分析》[14]一文中對現存的幾種蔗糖產業組織模式進行了探討研究;朱朝枝、陳如凱、張 華等共同發表的文章《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基本內容》[15]中利用我國蔗糖產業的相關背景進行分析,提出了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內容;梁戈夫、劉炫、楊 亢等發表的文章《蔗糖產業價值鏈分析及創新價值導向研究》[16]中引入了價值鏈的分析方法,并對蔗糖產業進行了分析;韋異、粟暉、張英等在《蔗糖的衍生化加工》[17]一文中綜合論述了蔗糖的衍生化加工的歷史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重點指出以蔗糖為原料的工業產品以及高甜度、低熱量的甜味劑是今后的研究開發方向;凌伶在其發表的文章《崇左市蔗糖生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18]中對崇左市蔗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蔣健行在其發表的《蔗糖業對廣西經濟促進作用及發展對策研究》[19]一文中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廣西蔗糖業的現狀,探討蔗糖業對廣西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李必慶在《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哲學思考》[20]一文中,運用哲學觀點依據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具體情況,論述蔗糖業在推動廣西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及蔗糖產業發展的辨證思考,提出加快廣西蔗糖產業科學發展的一些建議;郭祀遠、李琳、蔡妙顏等在《蔗糖的使用特性與糖業的發展》[21]中重點分析了世界蔗糖的產銷現狀和我國制糖工業的發展前景;南非學者ZHOU M對傳統的甘蔗育種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對新的育種方法進行了設想[22]。
3 新技術發展方向
賈冰在其碩士論文《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中專利戰略研究》[23]認為廣西開展蔗糖業技術創新中的專利戰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邱永健在他的碩士論文《廣西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分析》[24]中,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出發側重研究廣西蔗糖業振興之路;秦菊霞在其碩士論文《蔗糖及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研究》[25]中對現有菌株進行紫外誘變,選育出適合蔗糖和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菌株;保國裕、藍艷華共同發表的文章《甘蔗的生物煉制―蔗糖業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26]中從提高甘蔗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治理糖廠廢液、廢氣資源化利用、減少污染出發,介紹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可生產的產品如蔗多酚、活性蛋白肽、β-葡聚糖、右旋糖苷等并介紹酒精蒸餾廢液培養固氮菌及低壓回收CO2的利用;藍艷華、保國裕又共同在發表的文章《蔗糖產品多樣化探討》[27]中介紹近幾年國內外蔗糖品種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適合我國開發生產的蔗糖新品種,實現蔗糖產品多樣化,以滿足國內食糖消費需求;保國裕在其《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28]一文中介紹如何利用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李恬、周星、徐 進等在共同發表的文章《以蔗糖為底物雙酶法合成直鏈糊精》[29]中介紹了如何選用蔗糖磷酸化酶和葡聚糖磷酸化酶合成直鏈糊精,并對工藝條件進行優化;倪軍明、李軍平發表的文章《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30]重點闡述了目前蔗糖工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近幾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了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米慧芝、楊登峰、關 妮等在發表的文章《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初步研究》[31]中,重點介紹了我國對于研究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歷程;許樹寧、方鋒學、唐仕云在文章《同施肥量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32]中介紹了不同施肥量對蔗糖分的影響;邱華、齊暑、華勁在文章《蔗糖酯的合成研究進展》[33]中綜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藝的研究進展,還對蔗糖酯粗品的純化工藝進行了介紹;齊兵建在《蔗糖酯的生產與應用進展》[34]一文中對蔗糖酯國內外的生產現狀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進行了綜述;范家恒、吳文劍、周文英在《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藝探索》[35]一文中介紹了蔗糖酶水解蔗糖制造果糖及葡萄糖的方法;覃家法、黃寶中在《金融危機下的廣西蔗糖業發展狀況及對策探討》[36]一文中提出面對當前經濟形勢,建議促進產品和產業結構升級、擴大產業鏈、加快資金鏈建設、發展現代物流供應鏈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對策以加速廣西蔗糖業的發展;意大利科學家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37]通過多年研究電化學器,開發了蔗渣反應裝置MCFC用于發電;我國臺灣學者利用低溫轉化技術(LTC)[38]可用濾泥等副產品生產油、活氣碳和不凝氣。
4 天氣對蔗糖產業的影響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在《廣西蔗糖發展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及蔗糖產業優化布局的研究》[39]中分析制約廣西蔗糖發展的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譚宗琨、何燕、黃中艷共同在《云南氣候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分析》[40]中分析云南各地甘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溫度、降雨、日照等氣侯要素的關系。何燕、譚宗琨、丁美花在《制約廣西甘蔗產量及蔗糖分含量的關鍵氣象條件研究》[41]一文中研究廣西各地甘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溫度、降雨、日照、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的關系;何鵬、吳初梅、符永興等在《欽州市蔗糖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分析》[42]中對廣西欽州市多年原料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氣象條件關系進行相關分析;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在《2008年罕見低溫凍害對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影響》[43]一文中分析2008年廣西出現罕見低溫凍害天氣的特征、成因及其對廣西甘蔗及蔗糖生產造成的具體影響;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在《全球蔗糖主產國甘蔗產量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研究》[44]的研究為國內開展全球蔗糖產量監測預測服務奠定理論基礎;符合、吳全衍、譚宗琨在《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預報》[45]中比較系統地研究了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預報的理論依據和預報方法;澳大利亞學者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46]研究了不同的水環境下甘蔗的性狀。
5 產業鏈的發展情況
林濤、梁賢、劉德源等在《廣西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產業發展研究》[47]中析了廣西發展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楊懷珍、董歡歡、熊煒在《蔗糖業供應鏈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價》[48]中根據蔗糖業供應鏈的特點,提出了影響蔗糖業供應鏈的風險因素;任廷凱在其碩士論文《蔗糖工廠的發展現狀與設計研究》[49]中研究如何創造適應我國南方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現代蔗糖工廠;秀英在文章《泛北部灣蔗糖產業產銷聯盟建構探析:廣西視角》[50]中提到可實現廣西與泛北國家甘蔗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融入世界蔗糖業市場,提高區域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陳耀豐在《湛江地區蔗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51]一文中提出湛江蔗糖產業需要整合聚集甘蔗資源,延長甘蔗產業鏈,釋放農業金融特別是農業貸款的作用;屈志光、陳光炬、王秋躍在《綠色產業鏈視角下的蔗糖產業發展探析》[52]中提出構建甘蔗制糖綠色產業鏈的建議;黃可人、王華在《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研究》[53]一文中提出通過產業鏈中的主導企業引領產業鏈條有效整合來提升蔗糖產業的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蔗糖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倪軍明、李軍平在《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54]中介紹了近幾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劉極健在《蔗糖的深加工》[55]中介紹了幾種蔗糖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方法及用途;倪軍明、李軍平在《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56]中介紹了近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了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
6 蔗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魯強在《臨滄市蔗糖業發展研究》[57]中寫到臨滄市蔗糖業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嚴峻;李楊瑞、毛昌祥、唐其展在《“2008―2009亞洲國家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58]中探討了全球、特別是亞洲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薛亮、聶新鵬、王晉臣在《規模化發展―廣西蔗糖業生產的必由之路》[59]中提到廣西蔗糖業要發展規模化存在的問題;萬崇興、韋日成、萬語在《崇左市蔗糖產業“4331”發展戰略研究》[60]中系統研究了廣西崇左市糖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發展思路和對策;粟增富、楊樺、梁海珍在《廣西蔗糖產業集群效應分析》[61]一文中審視廣西蔗糖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李海明、吳松海、林一心在《淺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62]中簡述了蔗糖分下降的原因;江永、沈力、胡朝暉等在《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63]指出了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任春峰在《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分析》[64]中從技術、市場和政策3個層面分析了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非洲學者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一直對導致甘蔗大面積黃葉的病原體進行分析[65]。張躍彬在《中國蔗糖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分析》[66]一文中,提出我國蔗糖產業化發展要重點建立健全5個機制;李楊瑞在《對加入WTO后廣西蔗糖業發展的幾點意見》[67]中討論了要對優勢蔗糖產區給予重點扶持;鄧軍、張躍彬在文章《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現狀與分析》[68]中提出了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的保障措施;賀貴柏在《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69]中系統地提出了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6項對策措施;陸耀邦、梁自力在文章《對發展廣西蔗糖業的一點思考》[70]中提出要建立蔗糖業風險預測機制、調減甘蔗面積、延長制糖企業產業鏈等6點建議;農日東、林素娟在《做強做優廣西蔗糖業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71]對如何做大做強廣西蔗糖業提出了對策;張逸庭、楊逢樂、楊 馗等在《蔗糖廠“三廢”資源化治理工程實踐》[72]中建議將污染物全部轉化為可就地使用的微生物肥。
7 結語
在了解以上學者對國內外蔗糖產業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理論分析研究蔗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這些問題所發生的原因,同時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8 參考文獻
[1] 李楊瑞.現代甘蔗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 厲益.1602―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3] 周正慶.明清時期我國蔗糖外銷的流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2):129-132.
[4] 周正慶.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我國蔗糖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J].中國農史,2005,24(1):45-52.
[5] 林詩維.近代西爪哇華人蔗糖業探源――兼論福建蔗糖業對巴達維亞蔗糖業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92-198.
[6] 李啟斌,李啟明.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6):156-160.
[7] 唐咸明.近代兩廣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互動探析[J].社會科學家,2009(4):144-146.
[8] 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Indicators of freeze-damaged sugarcane varieties which can predict processing problems[J].Food Chemistry,2003,87(1):119-133.
[9] 鄧軍,蔡曉琳,付思明,等.中國蔗糖產業布局及發展對策[J].甘蔗糖業,2011(1):57-60.
[10] 郭祀遠,蔡妙顏.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論食糖與化學合成甜味劑的消費特性[J].甘蔗糖業,2000(3):48-53.
[11] 盧慶南,梁賢,陸宇明,等.論廣西蔗糖產業經濟及其發展戰略[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99-102.
[12] 張華.我國蔗糖業競爭力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3.
[13] 朱鑫榕,王亞星.蔗糖國際貿易價格對中國甘蔗產業的影響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7):23-24.
[14] 任春峰.廣西蔗糖產業組織化發展模式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3):24.
[15] 朱朝枝,陳如凱,張華,等.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基本內容[J].發展研究,2007(8):54-56.
[16] 梁戈夫,劉炫,楊亢,等.蔗糖產業價值鏈分析及創新價值導向研究[J].廣西蔗糖,2010(2):19-23.
[17] 韋異,粟暉,張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學世界,2011(11):563-566.
[18] 凌伶.崇左市蔗糖生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J].技術與市場,2012(3):93-94.
[19] 蔣健行.蔗糖業對廣西經濟促進作用及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7):102-103.
[20] 李必慶.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哲學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7(4):142-144.
[21] 郭祀遠,李琳,蔡妙顏,等.蔗糖的使用特性與糖業的發展[J].中國甜菜糖業,1998(6):27-30.
[22] ZHOU M.Conventional Sugarcane Breeding in South Africa: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4(2):189-197.
[23] 賈冰.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中專利戰略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4] 邱永健.廣西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D].南寧:廣西大學,2011.
[25] 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6] 保國裕,藍艷華.甘蔗的生物煉制――蔗糖業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J].甘蔗糖業,2011(6):57-66.
[27] 藍艷華,保國裕.蔗糖產品多樣化探討[J].甘蔗糖業,2012(6):56-60.
[28] 保國裕.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J].甘蔗糖業,1998(5):44-48.
[29] 李恬,周星,徐進,等.以蔗糖為底物雙酶法合成直鏈糊精[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2(10):14.
[30]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甘蔗糖業,2005(1):33-38.
[31] 米慧芝,楊登峰,關妮,等.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初步研究[J].中國釀造,2011(2):46-48.
[32] 許樹寧,方鋒學,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J].中國糖料,2012,19(1):9-10.
[33] 邱華,齊暑華,王勁.蔗糖酯的合成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7(10):47-51.
[34] 齊兵建.蔗糖酯的生產與應用進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 范家恒,吳文劍,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藝探索[J].甘蔗糖業,2007(1):34-40.
[36] 覃家法,黃寶中.金融危機下的廣西蔗糖業發展狀況及對策探討[J].廣西蔗糖,2010(1):42-47.
[37] 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imit 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102):74-81.
[38] TSAI W T,CHEN H P,LAI C W,et al.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from sugarcane manufacturing by-product filter-mud by thermal activation[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03(70):399-411.
[39]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廣西蔗糖發展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及蔗糖產業優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業,2006(1):17-21.
[40] 譚宗琨,何燕,黃中艷,等.云南氣候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分析[J].甘蔗糖業,2008(1):15-21.
[41] 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制約廣西甘蔗產量及蔗糖分含量的關鍵氣象條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8):3181-3184.
[42] 何鵬,吳初梅,符永興,等.欽州市蔗糖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7(4):31-33.
[43] 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見低溫凍害對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影響[J].災害學,2009(1):68-72.
[44]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全球蔗糖主產國甘蔗產量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7(1):71-75.
[45] 符合,吳全衍,譚宗琨.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預報[J].氣象,1995(11):113-114.
[46] 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Sugarcane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suitable traits [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4):95-104.
[47] 林濤,梁賢,劉德源,等.廣西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產業發展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8(2):523-527.
[48] 楊懷珍,董歡歡,熊煒.蔗糖業供應鏈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 任廷凱.蔗糖工廠的發展現狀與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50] 秀英.泛北部灣蔗糖產業產銷聯盟建構探析:廣西視角[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3-17.
[51] 陳耀豐.湛江地區蔗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10(7):407-409.
[52] 屈志光,陳光炬,王秋躍.綠色產業鏈視角下的蔗糖產業發展探析[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115-117.
[53] 黃可人,王華.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2(7):57-60.
[54]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5(2):60-63.
[55] 劉極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時刊,1999(10):6-10.
[56]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90-192.
[57] 魯強.臨滄市蔗糖業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58] 李楊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亞洲國家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廣西農業科學,2010(1):80-84.
[59] 薛亮,聶新鵬,王晉臣.規模化發展――廣西蔗糖業生產的必由之路[J].農業經濟問題,2004(4):40-43.
[60] 萬崇興,韋日成,萬語.崇左市蔗糖產業“4331”發展戰略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2011(4):80-86.
[61] 粟增富,楊樺,梁海珍.廣西蔗糖產業集群效應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24):185-187.
[62] 李海明,吳松海,林一心.淺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業,2004(4):25-27.
[63] 江永,沈力,胡朝暉,等.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甘蔗糖業,2008(4):50-54.
[64] 任春峰.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100-102.
[65] 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Association of a phytoplasma with a yellow leaf syndrome of sugarcane in Afric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8,133(2):177-186.
[66] 張躍彬.中國蔗糖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分析[J].甘蔗糖業,2004(5):49-53.
[67] 李楊瑞.對加入WTO后廣西蔗糖業發展的幾點意見[J].廣西農業科學,2003(1):1-4.
[68] 鄧軍,張躍彬.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現狀與分析[J].中國糖料,2010(3):72-74.
[69] 賀貴柏.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措施探討[J].甘蔗糖業,2012(6):48-52.
篇9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在于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專門人才,研究生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對此擔負著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責任。研究生創新能力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1-4]。在現代農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專業型園藝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強,無疑會削弱社會的核心競爭力,難以適應時代的脈搏。因此,重視培養園藝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僅符合現代農業對園藝師的理論要求,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產一線的專業型園藝碩士研究生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河南科技大學在全日制園藝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做法進行探索,以其為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一、更新教育理念,優化培養體系
理念支配行為,有新的理念才能創造新的模式。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研究研究生相比,前者更重視實踐,后者重視理論。在培養理念上一定要分類培養、分類指導,不能一刀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點是具有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實現由“知識創新”向“知識轉化”的轉變,以面向產業需求,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注重實踐技能的掌握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使其能獨立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方面的工作[5]。在課程設置上,以實際應用為導向、職業需求為目標、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確立通識課程、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結合,文化基礎、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并重,加大技術研發性課程比重,滿足不同個性學生的發展要求和創新性研究需求,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學過程包括課程教學和專業實踐兩個環節,其中課程教學內容強調在理論指導下結合實踐經驗和現實案例分析,突出理論的應用方法[5];教學方式多采用提問式、討論式、參與式、啟發式、引導式、案例式,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在學到書本知識的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或管理者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開闊視野;改變研究生的考核評價模式,創建創新能力培養評價和考核體系,增強創新能力的考核,采用綜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把創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納入研究生考核評價體系中。專業實踐階段,一般將研究生派往相關企事業單位針對某一技術或項目展開實際工作,要求每生完成1~2篇調查報告,實踐考核結果直接關系到研究生能否參加答辯、順利畢業。
二、注重知行統一
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導師都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給理論創新和創新實踐搭建了直聯平臺,將科研創新放在第一線上,使寶貴的科研創新思路能落到實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行動能力,提高了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提倡學以致用,鼓勵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探究事物、分析問題,在實踐中學會自己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導師不直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提高其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閱讀中外期刊文獻,養成閱讀文獻的好習慣。注重知行統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增強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為盡快適應社會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三、因材施教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覺精神與獨立能力,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在學要求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尊重學生個性,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機會,將每個學生的特點、特長開發到最大化,讓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達到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7],從而培育出個性鮮明、思維獨立或見解獨到的專業型園藝人才。營造濃厚的、平等寬松的學術氛圍,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個性發展,相互切磋,加上導師適時的點評和針對性指導,天才一定會培養出來的。
四、建設創新基地
創新基地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基礎平臺和重要依托。學校與洛陽的園藝公司、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強合作,通過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者的有機結合,掛牌并共建了一批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有針對性地培養研究生在現代園藝產業發展中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企業和研究機構每年為研究生提供半年甚至更長的實習機會和完成畢業論文的崗位,讓研究生充分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與重大項目研發,不僅提高研究生的創新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優化企業研發技術人員隊伍,通過雙向互動更新觀念加速創新。企業從中得到廉價的智力資源,研究生得到了在學校無法得到的創新實踐鍛煉,實現了“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研究生”三方共贏的目的。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理順了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研究生培養的關系,拓寬了園藝產業領域開展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的科研渠道。
五、強化建設導師隊伍
導師隊伍的質量決定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特別是創新能的培養。創建了“以導師為主體、相關部門負責,教書與育人、教育學生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嚴格校內導師的遴選和考核激勵制度,造就并壯大了一支修養好、業務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導師隊伍,促進導師對研究生的有效指導。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導師就擔負起創新培養的責任,從課程選擇、課題確定、文獻查閱、開題報告的書寫、試驗方案的確立和實施、數據獲取和處理、論文的書寫和答辯等等,每一個環節對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會產生明顯而深刻的影響。所以,首先要求導師必須具有高水平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即具有碩士學位或副教授職稱且第一學歷是大學本科。其次,導師應時刻掌握本學科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和前沿,能預見學科的發展方向。第三,在實踐活動中,導師具有創造性的工作經驗,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學生言傳身教,針對園藝生產中的棘手問題、現實問題,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研究,在科研中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四,重視團隊合作,重視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和誠信可靠的優良品質,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滿足高新技術企業對人才的需求[4]。在校內導師遴選基礎上,還在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等單位,選聘一定數量的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研究人員為校外兼職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調研等指導工作,建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結構,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
六、強化研究生的自身修養
學習動機是將學習需要與愿望轉變為學習行為的心理動因,是直接發動和維持學習行為的一種內部力量。一個僅僅為了能夠順利畢業和找到工作而學習的研究生,就會局限于課程考試合格(75分以上)、、答辯過關等現實問題,無心去深入鉆研和探索科學問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創新能力無從談起,因此,端正學習動機是學業成功的關鍵所在。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及責任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研究生本人應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樹立科學的懷疑和批評精神,對新問題、新事物養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只有這樣,才能轉化為提出新觀點、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動力,進而升華為創新性思維。
七、加強學位論文與科研能力提升
加強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論文選題應注意導師的研究方向、工程技術應用背景、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發展趨勢,注重解決實際的、現實問題;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提出嚴格要求,但論文形式、類型不拘一格,既可是調研報告、產品研發、應用研究,也可是項目管理、工程設計等;對論文評審采取“學術專家+技術專家”雙審查制度,只要有一個專家認為達不到碩士論文要求,就不能參加答辯。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設立是為了滿足經濟和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其創新能力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更新教育理念,優化培養體系,注重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建設創新基地,強化導師隊伍建設,加強研究生自身修養,加強學位論文與科研能力等培養策略提高了園藝專業碩士的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廷希,張芬,張劍蘭,等.材料工程專業碩士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J].科教導刊,2013,(11).
[2]王振喜,劉巨保,高彥華,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教育的“三跨”培養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1(3).
篇10
二、樣本選擇
1.抽樣。打開CNKI學術文獻總庫,輸入主題“專業學位”并含“研究生教育”進行高級檢索,且對每篇文獻進行諸篇查閱,以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出2002—2011年這十年間的1199篇文章。檢索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從中剔除年鑒、記者報道、日報、人物與學校介紹等非學術文章,得到有效樣本1047篇。
2.對樣本的討論。研究的樣本是中國CNKI學術總庫“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2002—2011年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學術文獻總庫里的文獻總量萬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價值的中文網站之一。目前已集結了7000多種期刊,近1000種報紙以及眾多的博士、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以及國內外1100多個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內容是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并以數據庫形式進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內容可信可靠,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科學決策的依據。對于教育研究熱點的分析,可以通過關鍵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因而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統的主題標引類型恰能反映出學科的屬性以及研究熱點、發展方向,能較好地提供給用戶與學科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文獻,[3]因此所取樣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對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排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來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亞軍等人發表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近10年來,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9年開始,文獻數量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長率就到達68.2%;從圖1中可以直觀的看出,10年來,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況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后,上升趨勢增強,在2010年,增長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擴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作為專業碩士進行培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種新增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分別將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著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等內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點,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當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4]隨著政策的出臺和相關會議的召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教育開始加速度前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關。
2.對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僅44篇,占文獻總量的4.20%。從表3的數據變化上看,文獻數量呈波浪式增長,高峰值出現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論文數量最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主要部分。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10年趨于平穩,2011年急劇上升。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變化,與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關系。學位論文體現的是創新,是研究生經過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學術成果,前期的準備時間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現研究成果的一年。不過,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極少,10年中僅有4篇,數量是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趨勢緩慢上升,2011年緩慢下降。相對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夠的關注。碩、博學位論文是經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成果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創新中的主要群體,所研究的領域是引領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有待依賴在校研究生在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群體中主要的研究主體,更應該拓寬視野、前衛創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層剖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通過對碩、博學位論文所采取的研究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較少。
3.對不同專業學位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除了將專業學位分類統計外,剩余的文獻均歸類到其他綜合論述的文獻上(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個專業學位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甚少,合計379篇,僅占總研究文獻的36.1%。所研究的專業學位類別共29個,文獻數量大于10的僅有9個專業。分別是工程、臨床醫學、教育、農業推廣、體育、公共管理、軍事、法律、藝術。其中,以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臨床醫學碩士(57篇)、教育碩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試共有39個專業開設了專業碩士。其中,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出版、林業、應用心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審計等10個專業學位的研究處于空白。從表4的數據變化上看,對29個專業學位的研究基本都處于震蕩波動的變化形態中,并且在2009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當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理論、經驗方面尚有不足。“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俗稱‘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直到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大約10%。在社會上,專業碩士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5]但是,隨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相信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國設立了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涵蓋的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金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警務、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心理、藝術、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筑學、工程、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林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領域。涵蓋的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有:教育、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杜玉波強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6]可以說,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著極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項亟待深入開展的課題。#p#分頁標題#e#
4.按照同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較
研究進行統計由表5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較研究的文獻甚少,僅有42篇,2011年的文獻數量最多(13篇)。以美國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一,相關文獻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數量與美國相差4.4倍。由此可知,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碩士教育比較研究》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較研究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4),并在2010年急劇上升。美國是專業學位教育的發源地,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發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參考對象。“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其藍本取自美國,雖然目前還僅僅處于初步的模仿階段,起步比我國還晚,但鑒于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與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仍有必要。”[7]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在科研工作中,同國外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本國的教育狀況,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取得權威的研究成果。
5.對專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統計
“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統計分析某一時段的學術熱點和升降趨勢,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徑。盡管此類基于數量的評析往往較少涉及熱點問題本身的具體內容和意義,但是只要分析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長度,收集的數據充分且具有足夠的覆蓋面,則此種研究方法就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顯示,關鍵詞總個數排名前七位的分別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744個)、(研究生)培養(模式)(163個)、工程碩士(65個)、(教育、培養)質量(保障)(58個)、臨床醫學(53個)、問題(現狀、對策)(53個)、教育碩士(49個)。由此可以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工程碩士”、“質量”、“臨床醫學碩士”、“問題(現狀、對策)”、“教育碩士”等是近10年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這個結論也印證了的統計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較研究的關鍵詞相對較少,僅有“美國(比較研究)”(32個)。另外,“應用型人才”(6個)、“結構”(5個)、“學位制度”(5個)等關鍵詞尚少,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表6中沒有教學、導師等與之相關的詞語。盡管培養模式的簡化公式:培養模式=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中包含著教學部分,但將其作為關鍵詞,專門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還未受關注。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處于弱勢。“教學如何教”、“教師哪里來”都應該成為今后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
篇11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減貧、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從建體系、抓重點、求創新、強基礎四個層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并提出要持續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增加農保險種、有效提升覆蓋面,科學確定保費補貼機制,增加財政補貼種類,探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甘肅省作為脫貧攻堅難度較大的省份,2020年已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但仍然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范返貧惡化作為重點工作。因此,加強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研究,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一)農業保險覆蓋情況
近年來,甘肅省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情況良好,各項指標穩步上升,覆蓋率逐年增加。保費收入從2013年的5.73億增長到2020年的19.13億;保費賠付額從2013年的3.07億增加到2020年的15.72億;賠付率從2013年的53.56%增加到2020年的79.68%;保險密度從2013年的37.06元提高到2020年的131.52元;保險深度從2013年的0.095%增加到2020年的0.219%。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近三年甘肅省累計簽單保費44.5億元,共賠付28.3億元,其中直接受益農戶301.5萬戶次,有力支持了農戶的穩定增收和特色產業的良好發展。但據甘肅省2020年農戶參保戶數計劃表顯示,全省申報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村居民7203939人、1830158戶,[1]僅占全年農村居民20460133人、5055097戶的35.21%和36.20%,也反映出甘肅省農業保險的普及率還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
(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農業保險因農業的弱質性而具有收益外部性、高風險性、高賠付率、高技術要求等特點,被界定為半公共商品,世界各國對其發展也都采用“市場+政府”“自愿+強制”的雙向引導。我國自2004年試行“有政府補貼的商業化農業保險”,2007年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在全國范圍推行。甘肅省農業保險亦采取“市場+政府”的經營模式,即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國壽財險、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黃河財險等12家保險公司都擔負著甘肅省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并且“每縣經辦機構原則上2家,不超過3家”,經辦期限3年,通過競爭性磋商等簡易程序確定服務地區,進而與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推進農業保險防災減災、助力農業災后恢復生產。在中央保費補貼支持下,2007年開始逐步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如2007年在甘州、安定等地試點能繁母豬險種,2008年試辦奶牛保險,2010年試辦玉米制種保險,2012年在天水、慶陽、平涼等地開辦森林保險等;同時,也開發了啤酒花、藏羚羊、牦牛、青稞、馬鈴薯、中藥材等甘肅農業特色險種。目前,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已多達105個,覆蓋羊、牛、薯、藥、果、蔬六大主導產業[3]。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具有時空差異的資源稟賦結構導致甘肅省鄉村發展的差異化分布,也使農業保險發展兼具背景性的共性問題與特性問題。
(一)甘肅省經濟水平落后制約了農業保險發展
農業保險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有充足的保險保障資金,該資金一部分來自保費收入,一部分來自投資收入。目前,為引導和支持農民參加農業保險,通常由政府財政為投保農戶提供保費補貼,這就意味著地方經濟水平好壞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甘肅省而言,近年來,經濟總量逐年上升,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較大,長期以來經濟體量位居全國末端梯隊。2020年,全省GDP實現9016.7億元,實際增速3.9%,總量僅高于海南、寧夏、青海、四省區;全省人均GDP約3.41萬元,不及全國同期人均GDP水平一半。與此對應,全省財政收入亦有限,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4.5億元,僅為廣東省的6.77%、浙江省的12.07%。實體經濟發展的落后,使得投入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不夠充足,嚴重制約了全省農業保險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落后意味著農民收入低,限制了農業保險購買積極性。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3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了7.4%,但僅占全國平均水平17131元的六成,居全國各省排名最低位次。這種農村居民的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加上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過于濃厚,對農業保險認知不充分,致使農村居民主動投保意識弱,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農業保險供給力度有待增強
農業保險屬于政策性保險,國家旨在保護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但農業產業固有的低收益、高風險、高賠付率使農業保險盈利性較差,與保險公司的商業逐利目標矛盾。為此,國家自2010年起推出多項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如2010年5月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聯合下發《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對保險公司為種、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比例減計收入;保險機構從事農牧保險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免征營業稅及后續對應的增值稅。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在2017年財政部的《關于延續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中再次延期至2019年底。此外,還允許經營政府給予保費補貼農業險種的保險公司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巨災風險準備金,具體按補貼保險保費收入的25%計提。甘肅省貫徹執行,即使這樣,農業保險的高風險成本和低保費收入下的優惠政策之比仍不及盈利效應,甘肅省還是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農保賠付率更高一些。這些明顯抑制了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發展建設的積極性,整個市場政府主導力量明顯,市場自發調節力度弱。與此同時,省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導致承保農作物的方位、面積等數據不準確,農業指標監測設施不完善,不利于承保工作的進行。各保險公司針對農業保險特色產品的開發創新力度也不足。目前,甘肅省農業保險覆蓋了包含主糧作物、藏系養殖、森林在內的主要農產品,以及包含果樹經濟作物、特色養殖、蔬菜種植等在內的特色種養殖產品,但大多保險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缺少市場競爭。同時,隨著新型經營主體和特色經濟林果類產品種植規模的增加,逐步開展了針對蘋果、玉米的“保險+期貨”試點,增開高原夏菜、羊肚菌、枸杞、李廣杏、茶樹、湖羊、絨山羊、黑山羊等11類品種的天氣、價格指數保險;以及紅花椒、核桃、油橄欖、藜麥、金銀花、設施蔬菜、中藥材等9類產品的收入保險。這些創新型險種總計20余種,僅占全部農業保險品種的18%,并且很多尚處于試點環節,未大規模推行,創新力度明顯不足,理賠標準和理賠方式上的較大差異也影響了相關產品的信服度與普及率。隨著市場主體的不斷增多,規模種養殖大戶越來越多的對理賠提出高要求,傳統的成本保險已經無法滿足農戶化解風險的需求。與現有物價匹配的產值保險、收入保險成為主要需求,但現有產品表面創新多、質變節點少,尚未涉及到深層改革,這些都從供給層面影響著甘肅省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對策
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為依托,要想獲得甘肅省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重點解決財政補貼、需求提升和供給增強三大問題。
(一)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增強財政補貼力度
經濟有效增長是帶動農業保險良好發展的動力,而農業保險的良好發展又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一方面,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甘肅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優勢,順應國家雙循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發展契機,積極推動省內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同時優化財政資源統籌,增加對鄉村振興等重要領域的財政支出比例,確保并逐步提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另一方面,提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利用效率。作為經濟欠發達省區,甘肅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依賴程度較高。2010-2019年,全省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均值僅為0.463%,而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均值卻達到1.658%,全省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從2010年的4.153倍增加到2019年的4.654倍。[4]財政部數據也顯示,2013-2018年,中央對甘肅省財政轉移支付總量(不包含稅收返還)從0.16萬億增加到0.2萬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已成為甘肅省財政支出的主要來源。以財政補貼為主的農業保險在甘肅省試點以來,中央、省級、市縣三級財政補貼比例分別約占40%、25%、15%,2007-2019年,累計政府保費補貼61.23億元,占保費收入的83%,其中,中央、省級、市縣級各自累計補貼額為25.66億元、21.69億元、13.89億元,[5]中央補貼是主要構成。2020年,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9.13億元,按照“財政補貼資金計劃”,中央補貼3.49億元,省級補貼5.04億元,分別占保費收入的18.24%和26.35%。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在甘肅省加快經濟發展同時,資金缺口仍需中央政府補貼,因此,既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轉移補貼,還要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資金使用監督,避免尋租、資金缺位錯位使用情況,確保資金用在最主要的地方。此外,一些特色性、經濟價值高的果蔬類農產品,農民投保需求受到地方財政壓力和省政府保險任務計劃限制,只能部分投保,保險覆蓋率較低,亟需財政補貼的持續增加。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推進“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相關農業保險則因產品特色多處于創新試點環節,并由縣級財政主要補貼,而省內高貧困率意味著多數縣級政府地方財政有限,無法承擔高額保費補貼,保障規模有限;農民的低收入也制約了自繳保費比例不能太高,這就導致“全而弱”的惡性循環。從長遠發展來看,甘肅省農業保險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仍需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
(二)提升農民需求
提升農民需求是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根本。按照目前甘肅省農業保險中確定的中央補貼品種,除育肥豬實行“成本+目標價格”保險、由農戶承擔20%的保費以外,其他實行成本保險,農戶承擔保費占比5%-30%不等。其中,承擔比例最低的是公益林,農戶僅分攤5%;商品林分攤比例最高,需分攤30%;馬鈴薯、能繁母豬農戶分攤20%,玉米、棉花、冬小麥為15%,青稞、藏系羊、奶牛為10%。蘋果、中藥材、肉牛、肉羊、蔬菜、雞等省級補貼品種則區分農戶貧困程度,貧困戶承擔10%,非貧困戶承擔20%。與此同時,作為成本保險,相關補貼品種的保額根據開辦時的物化成本確定,從300元到10000元不等,費率從2%到6%不等。據統計,2007年,全省農戶自籌保費546萬元,占總保費收入13%;2019年,自籌保費33380萬元,占比20%;2007-2019年間,農戶累計自籌保費12.02億元,僅占保費收入的16.3%[6]。傳統補貼品種保額與現行物價增長速度的脫節,使農戶享受低費率同時,又認為成本投入和保險賠付之間有差距,尤其是設施投入大的高經濟價值農產品,更因保障程度不高而降低了農戶投保意愿。這就需要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脫貧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產業振興,提升農戶手工技能,增加穩定的從業工資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從而可持續地提高農戶可支配收入,在現有消費基礎上滿足農業保險費用開支的增長,從根源上緩解甘肅省農業保險投保率低的現狀。此外,還需加大農業保險宣傳力度,改善農戶傳統“認栽”觀念。在偏遠農村地區,保險普及力度并不樂觀,一些農戶只知道社保,對農業保險知之甚少。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政策環境下,鄉村干部以及農業、保險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深入村社,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普及宣講會,為農戶們講解農業保險的專業知識和理賠案例,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農戶意識到“以小換大”的風險防范重要性,了解農業保險的功能,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的順利開展,增強參保積極主動性。同時,利用“抖音”、“快手”等民間流行并易于接受的短視頻方式,找當地已參加農業保險并獲益的農戶做代言,多做產品介紹和優惠政策宣傳,從而提高農業保險投保率。
(三)提高保險公司供給積極性
1.繼續推行并落實財政部規定的有關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提升稅收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鼓勵并吸引保險公司主動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提供更多的農業保險服務,積極協助甘肅省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2.引入更完善的競爭機制,建立多元主體的農業保險市場。截至目前,甘肅省尚未有專業性的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開展服務,農業保險由綜合性商業保險公司經營,并只占各經營主體業務的小部分,這就使服務專業性欠缺,在產品設計和費率厘定及條款制定上專業性不強,提供服務的積極性和質量也劣于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未來可以在提升經濟發展、確保并增加地方補貼的基礎上,吸引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來甘肅拓展業務,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服務質量。3.規范保險經營管理,提高理賠效率和精準度。《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地方政府要結合自身財政情況增加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引導保險機構到農村基層網點,下沉服務重心,開拓新型農業保險產品試點范圍。因此,一是甘肅省政府要進一步結合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科學確定保費補貼機制,推動“以獎代補”政策的試點;二是現有從事農業保險的各家保險公司應加大對農險業務的重視,積極創新農業保險產品類型,增加對鄉村振興中“一村一品”的高經濟價值特色農產品保險保障,明確理賠范圍,做到精、準、細。在現有成本保險為主,試點產量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產值保險、“保險+期貨(權)”等產品形式的格局中,根據保障對象的特殊性,試點成熟后逐步推廣普及。三是提高理賠服務質量,及時賠付,增強保險信譽度,提升農戶投保熱情。四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農業保險的產品宣傳、開發創新,完善省內“互聯網+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推進農業保險承保的電子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提前下達2019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計劃的通知
[2]甘肅省保險行業協會.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召開農業保險工作聯席會議[OL/ED].
[3]王曼麗.甘肅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2021年甘肅農業大學碩士論文,第18頁;
[4]李永海、潘菊霞.甘肅省財政轉移支付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21(5):33-37;
篇12
1.引言
近年來隨著煤炭開挖深度的增加,開挖速度的加快,開挖風險也與之劇增,井壁的安全預測顯得越來越重要。而井壁的穩定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動態系統,與土層厚度,滲透系數,地質構造,埋深等有關,因此本文特為之提出了一種基于支持向量機的方法。
2.支持向量機算法原理
Vapnik【6,7】等于1995年提出了支持向量機這一新的通用機器學習方法。SVM是基于結構風險最小化原則的方法,明顯優于傳統的基于經驗風險最小化原則的常規神經網絡方法。其算法是一個凸二次優化問題,保證找到的解是全局最優解,能較好的解決小樣本,非線性,高維數等實際問題,且問題的復雜度不取決于特征的維數,具有良好的推廣能力。
設回歸樣本集為,
其中
假定存在一超平面:可以將樣本集線性分開,基于不敏感損失函數建立最優化問題
(1)
在式(1)中引入松弛變量
和懲罰參數C,便得到C-SVR的原始問題。
轉化為對偶問題
引入核函數
到式(3),將線性不可分問題轉換到高維空間得
求解該優化問題,建立超平面
,(5)
3. 井壁安全預測的實例分析
井壁安全預測受眾多因素影響,在確定網絡結構時必須考慮模型的簡便易行,本文在分析井壁時,考慮的主要是井壁的深度,土層厚度,滲透系數,地質構造等4個影響因素。
本文從某礦收集的實測數據作為樣本,見表1,選取前6個樣本作為預測模型的學習樣本,取7,8個亞樣本實例用于實驗樣本,后2個用來作為檢驗樣本。
表1凍結壓力及地質因素樣本表
表2支持向量機基本參數
學習樣本集確定后,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選擇相應的SVM參數:核函數和C,本文SVM模型計算選用徑向基核函數,C初始值為100,循環次數為10,循環步長10;參數g初始值設為1,循環次數為10,循環步長為0.1;回歸模型擇優標準為標準差,回歸帶寬初始值設為0.1,循環次數為10,循環步長為0.1,損失函數疊加上界為2000,回歸迭代最大次數設為10000。
運行后支持向量機相關參數見表2。
通過模型計算可得最優模型中的參數C=100,w=0.1,g=1.9,KT條件中的最大偏移量maxdiff=0.00082。支持向量SV有9個(包括0個在邊界上),epsilon不敏感損失函數:loss=0,用所有訓練向量求出的=19.42367,用最優模型對檢驗文件進行回歸計算:絕對差=4.54498.。表明結果是相近的。相關預測結果見表3。
表3預測結果分析
從表3預測結果可以看出真實值與預測值相差很小,證明了模型的實用性,可行性。
4.本文小結
通過選擇徑向基核函數建立支持向量機模型預測井壁安全,能夠有效準確的對系統進行安全預測,為礦井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據,從而能夠及時的預測,控制災害,減少事故損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孫林, 楊世元.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煤層瓦斯含量預測[J]. 煤礦安全, 2009(2):10-13
滕衛平, 俞善賢, 胡波, 等. SVM回歸法在汛期早澇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08,35(3):343
鄧乃揚, 田英杰. 支持向量機――理論、算法與拓展[M]. 科學出版社, 2009
Vapnik V. The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M]. New York: Jone Wileg, 1998
Vapnik V.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2nded) [M]. Berlin: Springer, l999
Zhang Xuegong.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J]. Acta Automation Sinica, 2000, 26(1): 32-41
V. David Sanchez A. Advanc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Kernel Methods [J]. Neurocomputing, 2003, 55: 5-20
Smola A, Murata N, Scholkopf B, et al. Asymptotically Optimal Choice of -Loss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A]. Proceedings of ICANN, 1998
篇1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現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早”是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寬”是創新班的學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高”是建議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嚴”是嚴格畢業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科研平臺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