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藥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①藥品使用與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藥品使用指征;
③除藥品療效外,合理藥品使用還應該綜合考慮安全性、經濟性;
④服用方法、劑量要正確;
⑤要確保不良反應小,患者無所使用藥品禁忌癥;
⑥醫囑內容情況明確,患者遵醫囑情況良好。
1.2中醫藥理論下中藥用藥原理
中醫治病救人主要依賴與中藥的使用。因此,中藥的使用應該嚴格遵循中醫藥理論指導,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劑來減毒增效。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減輕患者經濟及身體負擔,兩全其美。
1.2.1藥性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藥性理論主要是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幾個方面,是中藥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之一,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只有嚴格遵循藥品藥性,才能確保藥物臨床療效及用藥安全。
1.2.2中藥配伍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配伍理論主要是指:組方的應用要嚴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論,盡量避免無邏輯藥物配伍,或者濫用某些藥物的情況出現。
1.2.3七情配伍理論在中藥合理使用中的應用所謂七情配伍理論是指藥品使用中的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是指藥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間的配合,有些藥物配伍使用可增強藥效,有些藥物配伍使用會增加毒性,在使用過程中要加以甄別。
1.2.4將辨證論治理論應用于中藥合理使用中中藥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對癥用藥,只有給合適病癥使用合理藥物,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臨床作用。而所謂辯證論治理論是指:通過四診(望、聞、問、切)進行辨證,再根據證侯臨床表現而擬訂治法,是中醫藥最基礎理論之一。其應用與中藥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導作用,只有準確辨證,才能真正達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藥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療效。
1.2.5將中醫整體觀念應用與合理用藥工作中整體觀念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即應重視患者身體整體的病變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藥使用相關醫務人員應該嚴格遵循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全面合理用藥,綜合治療,標本兼顧。
2促進合理用藥相關建議
2.1醫療行政機構各級醫療機構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視合理用藥的意義
在我國,85%以上的藥品是在醫院進行銷售的,也就是說,醫療機構是藥品使用的最主要場所。所以,涉及到藥品合理使用的各個環節必須由醫療機構自身出發。把握醫療機構的用藥規范是貫穿合理用藥質量管理的最為重要的主線。另一方面,隨著中藥使用安全問題的不斷暴露,醫療機構管理者應該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藥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藥整體水平。
2.2各級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作用
藥事管理委員會是指各級醫療機構藥品有關工作行政管理單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職能就是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大力宣傳相關國家藥物政策,著力將國家基本藥物政策在各級醫療機構進行宣傳和應用。定期舉辦各種宣傳活動,加強介紹中藥合理使用,將中醫藥理論滲透于相關工作人員腦海中,努力促使醫務人員、患者甚至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中藥合理用藥的臨床意義。
篇2
篇3
第一,中藥材的真假分不清楚。
1)藥材品種易出現品種混淆現象。如:川貝母、暗紫貝母、梭砂貝母以及甘肅貝母等,通過市場上的有關調查,其中川貝母的來源就有二十幾種以上,有的商品藥材將浙貝母等數種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西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藥材出現以假亂真的現象。例如:柴胡、炒白術、大黃、何首烏等在臨床治療中使用較為廣泛,因此在臨床使用中出現了以黑柴胡和大葉柴胡等來冒充柴胡;以土大黃來冒充藥用的大黃;制作番薯片來冒充制附子、制何首烏等。
3)以次充好。例如:醫藥使用的金銀花,在其上面噴灑高糖水、鹽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參入一些染過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內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藥材的產地出現不明現象。中藥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來講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藥材,盡管藥材的品種是一樣的,但是因為產地的不同其質量相差甚遠。例如:四川的黃連、東北的人參、寧夏的枸杞、玉樹的蟲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產、種植等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根據我國藥材目前的生長、發展情況才看,我國中藥材的生產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發達的山區中,因此,原植物在種植、生長期間的管理很難達到規范化、正規化;過量的噴灑農藥、施肥等,都會造成原植物上的農藥殘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屬的含量超標,從而降低中藥材的質量,最終導致中藥飲品的質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中藥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節、一日之內的時辰、采集的方法等,對中藥材的質量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原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都具有一定時間的生長期、成熟期,然而,其內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為季節的不同而出現不同。例如:7月份丹參的有效成分含量最多;黃連其有效成分在第六年的7月份含量是最高;每年9月金銀花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市場上由于很多藥販子為了搶收貨源,提前收購,出現了夏藥春采、冬藥春挖、秋果夏摘等不良現象。這些劣質的藥材大量的流入市場上,給中藥材飲品的質量造成嚴重的下降。
1.2中藥材飲品的炮制問題
首先,中藥材炮制工藝的統一化、標準化。雖然在目前上有《中國藥典》、《全國中藥材炮制規范》以及地方中藥材的炮制規范一同形成了中藥材飲片質量的三級標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不完善之處。
其次,具體的操作中存在不足之處。
1)原藥材的修制不規范,導致藥材飲片中的非藥用部位的比例過高。如遠志、牡丹皮等藥材去心率低。
2)藥材飲片的切制不規范。如將板藍根切成薄片,其有效成分明顯高于厚片、斜片。
3)中藥材飲片的炮制方法不恰當。常見的輔料過量、不規范操作、炮制不到位。
4)使用劣質的藥材進行加工炮制。如使用霉變的山梔炒成焦的山梔;使用發綠的黃芩飲片加工炒制成炒黃芩。
最后,臨床炮制藥品的品種嚴重的欠缺。同樣的中藥材在不同的使用處方中會采取不同的炮制飲片,照目前的治療來講,在臨床使用中炮制藥品欠缺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
1.3中藥材飲品的儲存與保管存在一定的問題
中藥材從采收到炮制成為飲品中間有一段儲存的瞬間,如若藥材在這期間不能嚴格的儲存,很容易導致藥材發生霉變、質變、蟲蛀、受到潮濕等。
2加強中藥材飲品質量的有效對策
2.1加強對中藥材的法制教育以及專業的培訓
對中藥材飲片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的業務人員加強有關法律法規、中藥材的專業知識進行宣傳、教育以及培訓。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熟悉中藥材飲片的炮制規范、鑒別、養護、管理。特別是加強對有關企業質量監督負責人的業務、知識培訓等。
2.2加強依法監督
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重點要加強對藥品的監督與管理,重點要提升各單位質檢人員的能力,有效的發揮質檢作用。加強對中藥材飲片的生產加工與分裝的監督與管理,并且還要嚴格的按照中藥材飲片的包裝進行分類的管理;同時,還要在中藥材飲片的包裝盒上注明藥品名、生產日期、生產場地、生產的單位、質檢合格的標志等,若是不能達標則不能流通于市場上;嚴禁使用沒有正規包裝的中藥材飲片。
2.3加強對中藥材的源頭控制
2.3.1加強對GAP的推廣和實施
首先在生產加工上,政府要組織中藥材專家對生長某藥材的地區、氣候、土質、設備、人員、技術等進行嚴格的檢查、監督和管理;其次,要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農藥、肥料、采購、炮制,有助于中藥材從種植、采收,到炮制等的每一個環節上做好嚴格的把關,促使其從根本上解決并保證了中藥材飲片質量的高低;避免在以后的種植、采收、炮制上出現質量問題、混淆問題等。
2.3.2合理的規劃中藥材的生產區
加強對地道中藥材的生產區科學、合理的規劃,同時還要制定相符合的規章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證藥材真正的體現出地道、純正,避免出現異地引種地道的中藥材。要逐漸在各地區組織并制定對地道藥材定量化的質量標準等,同時還要對合格的藥材頒發質量認證書、合格書等。
2.4統一標準,依法進行中藥材的炮制
根據《藥品管理法》,建議國家的有關部門加強對《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標準)》進行修訂、完善[3]。有關企業、單位、醫院要加強引進新的藥材炮制設備、新的炮制技術,以及炮制飲片所需輔料的質量標準。除此之外,還要對加強對中藥材生產企業的管理,逐漸施行“品牌”藥材飲片制度,尤其是要對通過了GMP認證的藥材飲品企業進行有效的扶植,逐漸的提升藥材飲片生產的質量門檻,實現飲片生產的優勝劣汰,且要凈化藥材飲片的市場環境。
篇4
第一,中醫藥文化流傳千年,是我國的文化精髓,博大精深。現代中醫理論早已發展為用數學、物理、化學等方法對中醫學所涉及的人體生命活動、臟象、病癥規律加以解釋。特別是系統科學、運籌學、數理統計、模糊數學、標準分析等新理論的發展,不僅為工程技術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算法,也為科學技術各領域間架設了橫向聯系的橋梁。這些都與中醫藥學基本原則和認知方法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不但拉長了中醫藥學的縱深還與多領域多學科相結合,拓寬了中醫藥學的社科領域研究以及臨床療效等輻射范圍。第二,堅持將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作為高校評價教學體系建設與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標和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我校作為一所正在從單一教學型高校朝教學與科研并重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校領導在構建學校前進思路與體系時非常重視對本科生的科研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論是在頂層設計上還是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不斷豐富教學內涵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讓師生們感覺到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是日常教學科研活動的引路者與增長劑。讓師生們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明確學習目標,并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自我學習。第三,資源整合,建立激勵體系。創新活動是以專業學習為基礎,以良好的知識水平為基石,將所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拓展創新、發揚光大。西方學者有關激勵理論中內容雖有差異但是都為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能力為目的,這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前提,有效的激勵,必須通過適當的激勵方式與手段來實現。在實施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過程中,激勵模式的確定,激勵手段的選取,對于學生群體來說至關重要。應重視傳統的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這兩種手段。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受到激勵后會在心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對自己獲獎行為記憶深刻。而經過多次激勵重復,能產生積極心理動力定型,可以使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化,養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成功規劃與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校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來,從以往的較為單一教職工為科研主導力量,已經發展成為以教職工為主,學生為輔的科研模式。更加注重結合我校現有資源,突出中醫藥文化。在立項之初注重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加以引導輔助,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能動性共同完成項目的協作模式。第四,健全相關制度管理辦法。我校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項目建設管理,旨在進一步明確全體人員的分工,細化工作內容與形式,明確成員組個人目標。我校從2012年第一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以來,學校堅持以力爭申報精品項目為目標,堅持安全、質量、進度并重,同時切實履行基本項目審核程序,實施建設全過程跟蹤審計,并邀請各方專家人員在項目策劃階段對可行性、階段性指標、研究方法進行論證指導。在項目實施階段對項目實施方案、團隊建設、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咨詢輔導。從科學管理方法出發,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必將進一步有力推進項目規范、有序完成。第五,綜合評價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創新能力實踐運用評價。學校一直以來把培養學生創新理念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一直以來力圖深化教學改革,圍繞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培養。對人才的宏微觀的評價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以團委為主,各學院之間配合,定期開展各項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立綜合評價量化方法,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與學生評價體系緊密掛鉤,主要體現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研究,突出強調須有自己特定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在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主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所在,強調師生之間、項目組成員之間對彼此細化分工后的表現進行評定與提出問題。在評價理念上,要堅持整體觀,要求在評價中把課程、教學和評價進行統整,使它們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貫徹到活動進行中去;強調多元化,堅持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注重過程性,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突出科學觀與可持續發展觀念。學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課改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能關注學生個別差異,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性評價方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作為對學生綜合評價制度的重要環節,具有重大意義。
3實際面臨問題與挑戰
第一,一些激勵制度流于形式。例如,學生只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管是否取得實效、不管結題情況如何、不管經費使用等情況都可加分,由于相應的監管手段與方法不健全,會導致各環節出現虛報或多加分的情況。學生如果只是為了加分敷衍參加活動,變成為了創新創業而盲目投標,不從實際經驗與知識體系結構、興趣專長入手。導致大量課題在立項之后,毫無進展。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影響其他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實踐活動的健康發展,失去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意義初衷。第二,創新機制不足。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亦服從這一論斷。在當今,名目繁多的“創新”確實給人以應接不暇之勢,但具體分析起來,大多只有治其標而不治其本的功效。到底如何設計適合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建立優化的幫扶手段,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特點量身定做實施方案等方法。機制創新,必須標本兼治,在封閉性的狀態下自我革新,只能是事倍功半。
篇5
1.2中醫與西醫結合,中藥多效性與雙向調節作用
(1)中藥藥理學信息量大是由學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中藥藥理學涉及的基礎理論多,必須堅持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主要是結合哲學、文化形成的,古人結合當時的哲學、文化研究成果,從抽象角度去闡釋中藥作用原理,這便是傳統中藥藥性理論,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中醫理論多數出自臨床經驗積累,缺乏嚴密、客觀的統計學處理,上升為理論必然存在諸多缺陷,對其不足要通過中藥藥理學實驗加以修正,從而使臨床用藥更加安全。中藥藥理學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驗證傳統中醫藥理論,深化中藥功效、修正中醫藥理論之不足,同時,必須堅持中藥自身系統特色,不能失去中藥本身的特色。在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的前提下,中藥藥理學教學中涉及中醫藥基礎理論,另外還要結合西醫理論和現代科學手段闡述藥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藥藥理學講授和學習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并保證教學質量,存在一定困難。(2)與西藥藥理學相比,西藥多為純度較高的單一化學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機理、作用部位明確,而中藥成分復雜,一味中藥本身就是一個小復方,同時存在多個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復雜的多種有效成分,從而形成中藥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但這也恰好說明中藥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多環節發揮作用的,是中醫藥從整體治療疾病的基礎[3]。中藥藥理中經常出現雙向調節作用。雙向調節作用是指同一中藥及組成方劑,在機體不同狀態下以不同方式應用,可以發揮趨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復雜,影響因素較多[3]。常見的雙向調節作用有陰陽、寒熱、表里、補瀉、升降、利澀、燥潤、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藥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對不同作用環節起作用,最終表現出有利于機體的變化;二是機體處于不同機能狀態下,對同一藥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應所致。雙向調節作用及機制恰好體現了中藥調節機體平衡的內涵。
2解決方法
2.1調整教學方法
現階段的中藥藥理學教材內容不完善,類似微型綜述,可對教學方法做出相應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適當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將教材內容欠成熟的劣勢轉變為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創新思維和科研精神培養的優勢,將其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師綜合水平的契機。例如,注意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輕信某種學說、某種觀點,因為中藥藥理學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學科,部分觀點還存在爭議,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論,也可能產生新的理論,讓學生通過學習能搭建知識基礎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識框架內,做到活學活用;對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論述,課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查閱相關文獻,自己歸納總結出較明確的結論,上課時再討論修正。這樣既能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又能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藥藥理學發展迅速,教材部分內容滯后,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介紹最新研究進展。
2.2理順、歸類教學內容
2.2.1理順教學內容,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中藥藥理學教學應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側重中藥藥理特色,以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做鋪墊,中西醫藥理論,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互補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特色,清楚中醫藥傳統理論是可以用現代醫學語言進行闡釋的,其內涵是相通的。在講授相關藥理作用前,回顧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問題,安排學生課前復習,有了醫學基礎知識做鋪墊,學生學習中藥藥理學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課堂講述過程中將涉及的相關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回顧,但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影響重點內容學習,要求教師課前進行周密的課程教學設計,確保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保證教學質量。
2.2.2藥理作用歸類、對比介紹由于每種單味藥或復方的作用都很廣泛,造成各種單味藥或復方相同的藥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節反復出現。如果完全遵循教材進行授課,勢必造成內容重復,浪費教學時間,無法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可參照其他學校總結出的方法[4],先將教材中各中藥涉及的藥理作用進行統計歸類,一個藥理作用無論在書中出現多少次均重點講授一次;每次講授重點藥理作用時,應從實驗方法、實驗條件、實驗誤差控制、實驗結果分析方面進行系統、完整地講述,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知識。另外,適當應用比較教學法。由于中藥藥理學是建立在西藥藥理學基礎上,藥理學理論及技術方法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所以中藥藥理學和西藥藥理學教學有很多共同之處,將西藥藥理與中藥藥理進行比較介紹,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藥藥理學知識。例如在介紹中藥作用機理和功能主治時,選擇作用機理和藥效相似的西藥與其進行比較,分析異同,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藥藥理作用和作用機制。
2.2.3雙向調節作用與中醫的平衡觀、生物體調整系統聯接將中藥常出現的雙向調節作用與中醫的平衡觀與生物體調整系統聯系起來。古代醫藥學家對雙向調節作用進行過探索,現代中藥藥理學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雖尚未形成系統理論,但這些作用目前可從現代生物化學、受體遞質學說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釋,如引導學生用生化新陳代謝的平衡、網絡調控系統和藥物成分的受體作用機制來解釋雙向調節作用,將古老的問題和現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形成有趣命題,用中藥藥理學最新研究成果來解答古老問題,容易激起學生興趣。
篇6
2.1審方
中藥師應在調劑前對中藥處方的格式、內容等逐一校對。根據醫療需要,進一步審核藥品產地、炮制方法、調劑及煎煮方法等,還需根據中醫藥基礎理論對用藥的適宜性、合理性進行審核。例如,柴胡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常見的炮制方法有醋制、鱉血制,而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療效,如果醫師在處方上只寫柴胡就欠準確。這時中藥師需要和醫師及時溝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柴胡生品升散作用強,適于解表退熱,如果強調疏肝解郁就寫醋制柴胡,如果用于骨蒸勞熱及瘧疾就寫鱉血柴胡。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決定服務質量和治療效果,切不可小視。
2.2調配
中藥師應該嚴格按照中藥飲片調劑規程及《處方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方和調劑,掌握劑量、別名、藥名及炮制品等,查看有無配伍、妊娠禁忌等不合理用藥,對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必須交代清楚。如先煎、后下、吞服、沖服、烊化等,按照醫囑單包,并注明煎服方法。調配含有毒性中藥飲片的處方,每次處方不得超過二日劑量,對處方未注明生用的,應給付炮制品,調配完畢自查無誤并簽字,再交由復核藥師復核,對外用藥物在發藥時要特別交代。
2.3中藥不良反應監測
對藥物誤用、濫用和由此產生的不良反應進行動態監控并尋找原因,可以及時發現藥物研究時未能預測的、嚴重的、罕見的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通過不良反應監測報告,把分散的不良反應病例資料匯集起來,定期上報給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2.4中醫院藥學信息服務
建立中藥信息的計算機應用平臺,信息內容包括飲片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價格,完善中成藥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規格、價格、用藥禁忌等,建立藥品供應目錄,以備醫師、護士和患者隨時查尋。建立藥品不良反應檔案,編寫本院《藥訊》,調查用藥趨勢及本醫院或本地區用藥情況等。
2.5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要求藥師向臨床推介新藥,及時解答醫護人員提出的有關藥物治療、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問題,提供咨詢服務,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3開展用藥咨詢服務
中醫院藥學人員應利用專業知識指導患者用藥,最大程度提高藥物治療效果,保證用藥安全、有效。中藥房窗口應張貼咨詢服務標志,設立咨詢臺,配備相關藥學、醫學參考資料和書籍以及引導患者合理用藥的科普宣傳單。宣傳內容應涵蓋藥品名稱、適應證、用藥方法、用藥劑量、藥品不良反應、替代藥物、藥品鑒定辨識、貯存、有效期、價格及報銷情況。對中藥湯劑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沖服、烊化、另煎等按照醫囑單包,并耐心說明煎服方法,將咨詢內容詳細記錄在案,以備查考。
4加強中藥房質量管理
中藥房管理工作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中醫院藥學服務工作質量。在具體工作中,要始終貫徹“公正、公開、透明”原則,切實做到責任到人、獎罰分明,充分發揮各級人員的積極性,促使中藥房整體工作呈現團結、嚴謹、有條不紊、蓬勃向上的局面。筆者根據多年中藥房管理工作經驗以及中醫院藥學服務工作的形勢變化,提出提高中藥房工作質量的一些建議。
4.1理順中藥房工作機制
協調好臨床各科室與藥劑科、中醫與中藥、西藥與中藥之間的關系,轉變“重醫輕藥、重西輕中”的觀念,提高中藥房在醫院工作中的地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中藥不再是中醫的專利,其在醫院的使用應該是全方位的。
4.2強化依法管藥
在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指標和管理制度,嚴格實行目標管理。
(1)對藥品質量實行合格驗收制度。由一名主管中藥師專門負責中藥飲片的質量檢驗,杜絕假劣藥品流入醫院。
(2)科學貯存中藥飲片。嚴格按照中藥飲片的養護規程正確養護中藥飲片,不定期抽查,在霉雨季節加大抽查力度,確保藥品質量。
(3)每天對配方人員進行工作抽查,將其配好的3~5貼中藥嚴格按照處方規定要求進行檢查,對其總量和分量的差異各按照±5%的標準做好合格率登記,每月進行評比,并根據評比結果獎優罰劣。
(4)中藥煎藥室所煎藥汁濃度、藥汁量、藥渣煎透情況及包裝衛生、室內外衛生等均納入考核。
4.3重視中醫院藥學人才培養
明確各級中醫院藥學人員的工作職責,滿足中醫院藥學人員的需求,做好做細“走出去參加培訓,請進來舉辦講座”工作,制度化地開展“師帶徒”工作,是提高中藥房工作質量的保證。
篇7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reeGorgesUniversityMedicalCollege,Yichang,HubeiProvince443002,China
Keywords:Chineseherbaldrugs;effectivecomponents;leukemia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預后欠佳。經過多年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取得了顯著成就。中醫藥不僅可以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延長或阻止白血病復發、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和預防白血病相關并發癥的優勢[1]。本文就近年來在中醫藥抗白血病的作用及臨床應用方面的研究綜述如下。
1臨床常用抗白血病中藥及中藥有效成分
臨床用于白血病治療的中藥復方及單味藥多具有清熱解毒、扶正補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中藥中提取、研制了多種抗白血病藥物和制劑。應用于臨床的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藥包括砒霜和雄黃等;中藥有效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亞砷酸、硫化砷(arsenicsulfide,As4S4)、長春新堿及長春堿類藥、喜樹堿類、三尖杉堿類、鬼臼素類、紫杉醇類、苦參堿、斑蝥素、槲皮素、蟾蜍靈、羊藿苷、甲異定靛和靛玉紅等。目前,應用較多的是砷劑、高三尖杉酯堿和紫杉醇等[2]。
2中醫藥在治療白血病方面的臨床應用
白血病之基本病因病機為正氣不足,熱毒侵襲,傷及營陰;氣血不足,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故清熱解毒、扶正補虛和活血化瘀為治療本病常用的治療大法。由于其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故在治療時應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2.1扶正補虛對于白血病所致氣血兩虛的患者宜用扶正補虛法進行治療。扶正中藥不僅能夠扶助正氣,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化療藥物對機體的損害,而且能夠提高機體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增強和鞏固療效,在白血病化療中應用較為廣泛。李仝等[3]認為該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以益氣養血和扶正祛邪為主,方用八珍湯化裁。唐由君[4]以益氣養陰解毒方,或健脾補腎方配用六神丸,可避免或遲延白血病復發。用兩方治療急性白血病315例,1年生存率達80%以上,2年生存率為60%~75%,3年生存率27.3%~66.0%。復方青黛片為含砷中藥,主要成分為青黛、雄黃、太子參和丹參等,其功效為祛邪扶正[5]。畢玲玲等[6]用復方青黛片治療難治性復發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32例,完全緩解率為94%。
2.2清熱解毒對于白血病所致毒熱熾盛的患者宜用清熱解毒法進行治療。清熱解毒法大多用于白血病尚未進行系統化療或化療的誘導緩解階段。研究表明,許多清熱解毒藥都具有抗癌細胞作用,可與化療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同時尚能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療中常易出現的感染傾向[7]。唐由君[4]以清熱解毒散結方配用紫金錠,治療急性白血病11例,7例獲完全緩解。王澤民等[8]針對急性白血病陰虛內熱的主要病機,以養陰清熱、涼血解毒為治療大法,選用大劑量具有養陰清熱作用的鮮中藥(鮮生地、鮮白茅根和鮮麥冬等)為主組方,隨證加減,辨證論治,治療急性白血病76例,完全緩解37例(48.7%),部分緩解14例(18.4%),未緩解25例(32.9%),總緩解率達67.1%。對于血熱毒盛證,范先基[9]等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治法,以犀角地黃湯和六神丸為主方進行治療。方中龍葵、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是白血病血熱毒盛證的常用藥物。
2.3活血化瘀對于白血病所致瘀血痰結的患者宜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活血化瘀藥能夠改善機體微循環,促進骨髓造血功能,調節免疫機能,有些活血化瘀藥還對腫瘤細胞有直接抑殺作用,同時也能使化療藥物容易到達病灶所在,增強化療藥物的療效。鄧有安等[10]應用活血化瘀基本方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20例,完全緩解11例,部分緩解7例,未緩解2例,總有效率90%,療效明顯好于單化療對照組(21例總有效率57.14%)。唐由君[4]用犀黃丸,使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病情長期穩定。犀黃丸由麝香、牛黃、乳香和沒藥組成,具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和活血化瘀之效。
3中醫藥抗白血病的作用機制
正常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受到極其精細調控的基本生命現象。與此相反,腫瘤細胞具有3個基本特征:一是細胞增殖失控;二是細胞分化障礙;三是細胞凋亡受阻。故中醫藥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機制包括抗增殖、誘導分化和凋亡。
3.1抗白血病細胞增殖研究發現,許多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療白血病時,均有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干擾蛋白質的合成,阻斷細胞周期等發揮抑制增殖的作用[2]。冬凌草甲素可顯著降低Raji細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細胞的生長,誘導細胞發生凋亡[11],具有明顯的體外抗白血病作用。紫杉醇作用于人白血病細胞株K562后可見細胞染色質濃聚和凋亡小體形成,流式細胞術檢測顯示細胞凋亡明顯增加[12],提示其有抑制K562細胞增殖及誘導凋亡的作用。孫震曉等[13]發現中藥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對人白血病細胞株K562和HL60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藥物濃度依賴性,并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大蒜素隨著濃度和作用時間的增加人早幼白血病HL60細胞的端粒酶活性顯著降低,HL60細胞的增長被明顯抑制[14]。姜黃素通過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抑制細胞增殖,如Ksam和轉錄因子E2F等合成,或降低核轉錄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表達減少增殖[15,16],或通過抑制環氧化酶2,降低NFκB活性,抑制細胞增殖。三七皂苷R1為中藥三七總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可顯著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細胞株增殖,且隨著藥物濃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強[17]。Zhang等[18]發現,As2O3在不同濃度時有不同的效果,低濃度(0.1~1μmol/L)時對細胞有增殖作用,可使κ端粒酶活性增加,而高濃度時則相反。
3.2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腫瘤細胞的誘導分化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之一。被國外學者稱為“中國革命”的全反式維甲酸的研究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中的應用更推動了國內外誘導分化研究的進展。花寶金[19]報道,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的中藥有效單體主要包括苷類、多糖類、膽酸鹽類、有機酸類、甾醇類、含維甲類和其他成分。袁丁等[20]發現,竹節參總皂苷對體外培養的HL60細胞生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與誘導細胞分化和周期阻滯有關。人參皂苷可誘導K562生成血紅蛋白,使U937向成熟單核巨噬細胞系分化[21]。杜振蘭等[7]報道,豬膽汁酸鈉既可誘導HL60向單核巨噬細胞分化,又可向中性粒細胞分化。As2O3在低劑量時能誘導細胞分化,而高劑量時促進細胞凋亡[22]。苦參堿可促使K562細胞向紅細胞系分化,可能與改變磷脂酶A2特別是胞質型磷脂酶A2的活性及cmyc表達下降有關,而這些又可能與苦參堿改變基因的甲基化有關[23]。靛玉紅通過抑制CDK2和上調PU1表達,使HL60細胞向中性粒細胞方向分化[24]。
3.3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中藥可通過多種途徑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包括直接殺傷、細胞周期阻滯、影響凋亡基因表達、誘導分化、提高細胞因子及體內激素水平等。從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堿和高三尖杉酯堿,能抑制腫瘤細胞DNA合成,是一種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已用于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療效較好[25]。張晨等[26]報道雄黃體外對T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系CEM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可見亞二倍體的凋亡細胞和凋亡相關蛋白Apo2.7表達的升高。丹參酮能通過下調細胞cmyc、bcl2以及端粒酶活性,上調cfos和p53,誘導細胞凋亡[27]。三尖杉酯堿、人參皂苷、苦參和熊膽等均可通過分化白血病細胞而誘導其凋亡。激素可引起某些腫瘤發生細胞凋亡,如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細胞凋亡的發生[28]。實驗證明,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腫瘤壞死因子可引起靶細胞凋亡。人參、黨參、黃芪、枸杞子、參三七、冬蟲夏草和刺五加等補益類中藥的煎劑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進IL2的產生,提高自然殺傷細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活性,發揮抗腫瘤(白血病)的作用[29]。
4中藥治療白血病的其他研究
4.1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多藥耐藥(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細胞免受化療藥物攻擊最重要的細胞防御機制,是白血病化療失敗和復發的主要原因。多年來的研究表明,中藥逆轉白血病MDR已取得不少的成績,從單味藥到中藥復方以及聯合用藥均收到了明顯療效。高娜等[30]報道,中藥及其單體如漢防己、砒霜、冬凌草、鴉膽子、全蝎、薏苡仁、川芎嗪、人參皂苷Rg3和補骨脂素,中藥復方如復方三根制劑(由虎杖根、藤梨根、水楊梅根、黨參、白術、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組成)、復方拮新康(主要成分為甲基蓮心堿,屬于雙芐基異喹啉生物堿)、復方天佛參口服液(由天門冬、西洋參、佛手、倒卵葉五加、獼猴桃根、蟾酥等配伍制成)等均能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梁虹等[31]發現,As2O3逆轉K562/A02細胞多藥耐藥的作用可能與其調控P糖蛋白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水平有關。浙貝母為臨床常用的化痰散結類中藥。李冬云等[32]報道,浙貝母生物堿具有逆轉白血病多藥耐藥的生物活性。研究證實,浙貝母生物堿對高表達的耐藥蛋白有明顯的下調作用,并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細胞內抗癌藥物濃度。
4.2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多項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紅參和麥冬提取物組成的注射液)可減輕急性白血病化療毒副反應、減輕白血病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毒性,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化療減毒增效藥物[33,34]。馬武開等[35]報道,中藥解毒化瘀方能夠減輕急性白血病化療毒副反應,改善病人化療期間生活質量。
4.3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白血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及CD4下降、CD8升高、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減低、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活性低下等。許多扶正中藥如人參、黃芪、枸杞子、茯苓、靈芝、女貞子和甘草等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殺傷細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活性、增加抗白血病能力的作用[36]。
4.4介導生物學治療應用生物反應調節劑(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治療白血病是近些年來發展較快的一項新方法。這種治療模式的特點是能針對白血病細胞的特異性靶點,有選擇性地去除白血病細胞,克服耐藥,清除微量殘留白血病細胞,對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療效有較好的研究前景。如作用于CD33靶點的Mylotrag、HuM199,作用于CD45的抗CD45以及其他相關生物制品IL2、IL11和VEGF等在臨床上的初步應用,均顯示了較好的療效。一些相關的研究證實了補益中藥具有介導白血病生物學治療的作用[29,37]。中藥復方如養陰方、補血方、補益方等以及某些植物多糖,可誘發機體產生BRM,發揮抗白血病效果[38,39]。
篇8
1.2從經方入手進行中醫臨床試驗現階段中醫臨床試驗中所選用的絕大部分為辨證論治的時方,對時方的系統評價勢必存在異質性大的問題。經方在中醫臨床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在繼承古代醫家醫籍精華的前提下,經過其本人大量臨證實踐,將辨證論治與方證理論融為一體,完成當時中醫臨床最佳證據的生成、實踐與評價,可以說《傷寒雜病論》成書過程具有循證理念,是古代循證研究的真實案例。為提高中醫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的科學性與可信性,最大程度減少同一系統評價臨床試驗間的異質性,中醫臨床試驗的選方用藥,可否從藥味較少的“經方”入手,對一組“癥候群”進行循證研究?比如《傷寒雜病論》中關于胸痹心痛的經典方瓜蔞薤白白酒湯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中醫臨床試驗是否可以從這個“癥候群”入手進行患者的納入和干預研究,將瓜蔞薤白白酒湯作為改善癥候群的基本方藥,多個高度相似的臨床試驗在同一個系統評價中有著良好的同質性,則結論的證據級別必然有所提高。
2中醫藥臨床試驗的方法學問題
隨機對照試驗越來越被流行病學家和統計學家所認可,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其設計本身的特點決定其有很多優勢:內在真實性較高、能夠證明因果關系以及提供未來研究方向。隨機臨床試驗特別是雙盲、安慰劑對照,是評價臨床療效的“金標準”,是中醫藥被全球廣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學之一。
2.1隨機方法以及方案隱藏國內大部分中醫藥臨床試驗未對隨機序列的產生、分配方案的隱藏進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隨機分組”字樣,隨機方法不明確,大有“隨波逐流”之嫌,一些隨機方式可能為“隨意”分組。或者隨機分配方案沒有隱藏或隱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員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破壞隨機性,導致夸大治療效果,從而導致在循證隨機風險評價時多數研究所存在的風險是不確定的,增加了結果偏倚風險。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隨機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簡單隨機或區組隨機等隨機方式應該十分具體,以便衡量臨床療效的可靠性;隨機方案的隱藏措施應該具體明確;設立隨機方案的專屬信封,隨機系統單獨管理并設立權限等。運用這些綜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實的結論。
2.2盲法盲法是體現RCT臨床試驗科學性的又一有力依據,也是循證醫學的有力支撐。盲法要求申辦方、臨床監查員、醫生和患者以及數據統計人員等臨床試驗的各方面人員對臨床試驗隨機分組方案均不知曉。當前臨床試驗多以臨床醫生為研究主體,這些醫生絕大多數工作在臨床一線。繁重的醫療工作以外又從事臨床試驗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臨床試驗研究者身兼數職,如既是方案設計者、主要研究者,又擔當數據統計人員等。這種做法勢必會造成盲法難以實施,造成研究者有意無意地選擇性偏倚,如將病情較輕的病人納入試驗組,造成試驗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的夸大效應。另外,中醫的很多干預措施很難做到盲法對照,比如一些關于針灸的臨床試驗的假針灸組較為牽強。盲法的質量控制對于臨床試驗的質量至關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導致選擇性偏倚乃至安慰劑效應的產生。
2.3對照循證醫學的另外一個核心理念是對照。中藥臨床試驗和西藥中的化學藥物臨床試驗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數的研究者或申辦方力求得到中藥的非劣效性或與陽性藥物的等效性的結論。對照試驗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試驗中采用隨機且盲法的陽性對照藥物,研究者可能將療效處于臨界狀態的特殊病例歸于有效病例,造成結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劑是臨床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9]。臨床試驗的安慰劑對照具有良好的說服力,然而設立安慰劑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倫理學方面:一些疾病具有臨床有效藥物治療,安慰劑對照有可能導致疾病難以治療或危及生命,選用安慰劑對照顯然存在倫理問題。另外,安慰劑的制作工藝有待提高,許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劑后,采用“望、聞、嚼”等手段,試圖分清陽性藥物和安慰劑。患者考慮到安慰劑可能使病情惡化而中途退出臨床試驗,導致依從性較差,這對安慰劑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雙盲試驗應使試驗藥物及對照藥在劑型、外觀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標方面盡量一致。
2.4隨機對照試驗存在的其他問題由于中醫藥自身特點,中醫藥研究中有很多非隨機對照試驗以及臨床個案。循證醫學中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方法已經比較成熟,然而,循證的臨床試驗證據并不只有RCT。國內中醫藥臨床試驗存在一些低質量隨機對照研究,甚至假RCT,這些臨床試驗可信度低,論證強度弱,此時交叉試驗設計、Nof1(單病例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等臨床試驗方案是一個替代選擇,是實力較弱和資金較少的單位節約樣本和資金可以考慮的一些設計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對非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進行定量綜合,將為中醫藥的循證評價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醫藥臨床試驗的統計學問題
3.1樣本量問題中醫藥臨床試驗的樣本數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這與國際多中心合作的臨床試驗的樣本數有較大差距。循證醫學尤其是系統評價的意義在于合并樣本量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循證評價結論基于大樣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說服力,而目前中醫藥研究除了國家科研經費所支持的重點和重大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行業專項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其他科學研究的樣本含量均偏少或過少。
3.2結論統計分析縱向數據模型、Cox比例風險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層線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臨床療效評價的統計方法。而統計學分析的基礎---數據集合往往是結論科學與否的關鍵因素。嚴格意義上RCT試驗有全數據(FAS數據)、意向性治療數據(ITT分析數據)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簡稱PP)數據集合。為了提高臨床試驗結論的可靠性,應充分利用臨床試驗的所有數據信息,許多國內外學者主張在所有臨床試驗在統計分析時應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兩種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許多中醫藥臨床試驗未介紹樣本失訪或干擾以及退出病例,僅僅將“有效病例”或“可評價病例”納入統計結果,幾乎均未提及全數據集。雖然有效病例的受試者對方案更有依從性,但是脫落或失訪的受試對象往往可能是試驗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證據之一。忽略了脫落或失訪病例的信息,不進行ITT分析會導致偏倚甚至嚴重偏倚,破壞原始隨機性以及由隨機分配而形成的基線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試驗效應,低估不良事件,從而影響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對臨床試驗的目標變量進行統計分析時,統計者應同時對ITT數據和PP數據進行分析。當ITT和PP數據兩種分析結論高度一致時,該臨床試驗受失訪、退出影響的偏倚較小,其結論較為可靠;當ITT和PP兩種集合結論不相符時,可認為該臨床試驗可能存在偏倚。
4臨床試驗的其他問題
現階段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均局限于短期臨床療效的系統評價,鮮有療效的長期評價,這是因為循證系統評價的基礎---中醫藥臨床試驗忽略了長期療效的頂層設計,同時安全性評價也成為中醫藥臨床試驗的短板。
4.1臨床試驗的周期和長期隨訪中醫藥在慢性病的干預治療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臨床試驗的觀察時間較短,遠期療效不得而知。長期隨訪在中醫藥臨床試驗中鮮有設計,患者的長期預后結論值得商榷,這也是對中醫臨床療效的質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評價自古以來,中醫藥以動植物等天然藥物為主,療效肯定且副作用較小。隨著醫學研究水平的發展,近些年中藥的毒副作用引起醫藥學家的廣泛重視。中醫內治法或外治法并非無不良反應,相反有些中藥的肝毒性、腎毒性日益受到重視,一些中藥長期應用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對中藥的安全性評價應作為常規觀察指標。
4.3中醫循證醫學的姓“中”與姓“西”中醫藥臨床試驗的結局指標多數局限于癥狀、理化指標等,而對中醫辨證論治、證的要素、證的演變等中醫藥相關特點的關鍵問題卻鮮有評價。現階段應該根據中醫藥臨床自身的特點,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框架,借鑒循證醫學的理念和方法來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循證醫學。
篇9
2參加病例討論
前期參加醫生科室內的疑難重點病例討論,做好相關記錄;隨后科內展開病例討論;通過定期病例討論分析,將經典的、具有中醫治療特色的疑難病例整理成冊,使臨床用藥建議更科學、合理。
3合理用藥宣教
合理用藥的宣教應包括制定基本藥品目錄手冊,并分發給臨床醫師;制定抗菌藥物、高危藥品、精麻藥品管理目錄、中成藥、中藥小包裝飲片目錄;為臨床提供最新藥學知識及本院的用藥情況;每季度制作合理用藥宣傳手冊及用藥小貼士,派發給各個病區。
4設立專門的臨床藥師咨詢窗口
在臨床做好藥學服務工作的基礎上,應增設臨床藥師咨詢窗口,每月定期派臨床藥師為患者進行用藥解答;將具有中醫治療特色的疑難病例整理成冊以供查閱。
5定期總結并改進
對臨床藥學工作應定期進行總結,如對醫護患進行問卷調查,對近階段的藥學服務工作進行分析,找出不足,及時改善,使藥學服務更上一層樓。
篇10
3.理論與實際不能緊密聯系預防醫學本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果沒有實踐教學,很多內容就會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預防醫學教研室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實驗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實驗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統的開展相關實驗課,只能開展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活動,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而不能主動參與,不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解決的對策與方法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舉出一些實例強調預防醫學學科在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經威脅全球的“非典”,如果沒有預防醫學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變為人類歷史上的災難性事件,從使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重視起來。此外,要強調社會醫學的實用性,使學生充分認識預防醫學是一門涉及面相當廣泛的綜合性學科,在就業方面,除了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外,農村基層醫療單位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急需大量預防醫學專業人才。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2.尋找預防醫學課程和中醫藥專業結合的切入點在講到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時,可以引入中醫“人與日月相應,與天地相參”“天人合一”等理論。另外,針對當前很多年輕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習慣,可以引用《黃帝內經》中“亥時養生,三焦通則百病不生”的觀點,說明不良的生活習慣是不順應自然規律的表現,應該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規律。預防醫學理論和中醫學思想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充分體現預防醫學思想的精髓。
篇11
不同章節間相似或有局部共性的藥物,由于章節跨度、前后學習時間差及對比意識淡薄等因素,增大了對這類藥物學習掌握的難度。不同章節間相似的,如羌活與獨活,盡管功用接近(均有祛風濕主風濕痹證、解表主風寒挾濕表證、止痛主頭痛),但羌活祛風濕善主上半身風濕痹證、止痛善主足太陽膀胱經頭痛,而獨活祛風濕善主下半身風濕痹證、止痛善主足少陰腎經頭痛。不同章節間有局部共性的,如黃芩與白術均有安胎共性,但黃芩偏于清熱安胎,白術偏于補氣健脾安胎;再如同為利水藥,然黃芪善主氣虛水腫,麻黃善主風水水腫,益母草善主水瘀互阻等。
2縱中有橫、以橫帶縱、縱橫貫通是必要途徑
如前所述,縱向分析是對藥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徑,橫向對比是區別相似藥物及有局部共性藥物的關鍵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提出,縱中有橫、以橫帶縱、縱橫貫通,是將知識融會貫通的必要途徑。具體地講,如在學習某麻黃時,對于麻黃基本知識的全面學習是縱,而由其利水消腫聯想到其他共性藥物如香薷、茯苓、澤蘭等,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如此一來便是縱中有橫;隨著一個藥物被橫向對比的環節越來越多,就對該藥縱向基本知識掌握的越深刻越全面,正所謂以橫帶縱;隨著縱中有橫、以橫帶縱的反復多次循環,縱橫不斷交融貫通,最終實現了對所掌握知識的融會貫通。
3結語
篇12
1.2學生自主建立處方分析題庫基礎記憶性的知識只是課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推理思維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個同學文獻或者網絡檢索一個處方,寫下自己查找的處方組成、處方成分分析、制備方法和注意事項。這樣學生查到的處方還只是一種信息,還需在此基礎上,把每章學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幾個處方共享給其他學生,或者讓學生互相評價,以增強學生的吸收和理解,從而轉化為知識。由此可強化學生文獻檢索能力、藥物制劑處方分析及設計能力,并可將學生收集的處方作為期末考試處方設計題的題庫[3]。
1.3改變作業批改的方式課后布置的作業,學生互相抄襲的情況很常見,沒法達到鞏固所學的目的,因此改變作業批改的方式,學生作業上交后,教師快速瀏覽一遍,發現主要問題后,不對應地隨機發給學生,給學生說明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尤其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點評后,學生之間互相批改作業,以此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
1.4布置閱讀任務任何時候,學生都需要有價值的閱讀內容,建立有誠意的連接和互動,而不是過度的信息轟炸。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每章針對性地發給學生若干篇前沿進展性的文章。通過小測驗,讓學生了解他們必須對自己的閱讀任務負起責任,并設計課堂活動幫助學生運用材料上學到的信息和觀點。這將為他們的閱讀帶來內部動機。
1.5設計工藝操作單元的磁貼將重要的、典型的制劑工藝做成若干磁貼,每個磁貼上寫明一個操作單元,要求學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藝操作的順序排列,并講解工藝過程和注意事項。這樣的環節可安排在課程中間,學生講解一方面可以緩解其他學生的視覺疲勞,還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1.6注重學生的自我總結和反思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促進注重學生的自我總結和反思:(1)學生提問題:每次課每個學生提出1-2個問題,建立問題庫。(2)課堂小結:每次下課前3分鐘,要求學生寫課堂小結,寫下本次課中的幾個要點,或是他們腦子里最突出的問題,并指定一個同學準備在下次上課前用5分鐘對本次課的內容歸納說明。(3)要求學生以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每章進行系統總結,以此可理清思維的脈絡,掌握整個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加強不同課程間的聯系及直覺思維的培養。比如學生以液體制劑為核心詞匯,從常用溶劑、附加劑、低分子溶液劑、高分子溶液劑、混懸劑、乳劑等分支展開。
1.7改變學生對考試的態度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學生經常會抱怨課程沒什么意思,考試只是死記硬背,看不到所學的東西有什么價值或意義,學生更多地只是關心成績而不是學習的過程。針對此類現象,改革考試的方法,比如增加平時小論文、處方設計等方面的學習任務后,把課程分數更多地分解到平時成績中。期末考試的題目以靈活應用型的題目為主,從學生自己查的資料中出題。考試結束后,給學生評價試卷的機會。適當的機會教育,比如講到制劑的設計時,從“質量不是通過檢驗實現的,而是通過設計賦予的”這句話入手,藥品生產是過程管理重于質量標準,而學習亦是過程大于結果。
2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2.1專業前景展望教學設計中穿插一些制藥行業的前景和展望。比如通過國家統計局、湖北省統計局的經濟學數據,給學生展示醫藥行業尤其生物制藥行業近年內的快速發展。從國家政策層面,解讀國家對生物醫藥行業的支持,以向學生展示醫藥行業的美好前景。從區域性發展的角度,以武漢生物谷若干大型制藥企業的入駐為例,說明武漢制藥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如以修正藥業創始人修淶貴的經歷激勵學生努力追求和探索的勇氣。以近期某制藥企業招聘制劑研發主管的要求為例,加強學生對藥劑學的主要學習內容的認識,加深對企業專業人才要求的理解。
2.2培養自信的態度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水平上不自信的現象,通過往屆學生在實習單位或者工作單位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同的具體事例,給學生分析自身的優勢和需要努力之處,一方面學生能珍惜機會是最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學校課程設置上實驗實踐課程比例大,而且有多個設計性實驗的項目,對動手能力、自主設計實驗能力、科學推理能力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能力重于學歷。
2.3科學合理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給學生的習慣、興趣等帶來一些有意義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延伸持續到學生以后的學習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中,使學生做好進入不同工作領域的準備。例如提倡學生以多種形式重視分享和點滴累積。如班級群里每日60秒藥學小常識,內容短小精悍,一分鐘內可讀完,必要的時候中英文對照,學習專業英語。針對學生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比較多的普遍現象,建議學生手機安裝丁香客、用藥助手等藥學相關手機應用,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學習,也讓學生養成關心自己所學學科的習慣。
2.4公開的鼓勵表揚根據心理學上的赫洛克效應,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認同和稱贊。對學生閱讀任務、處方查詢、思維導圖繪制等學習任務完成比較好的同學,及時的鼓勵表揚。
篇13
1.2康復醫學教育在中醫藥院校醫學教育體系中的現狀與問題目前,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大都開設有中醫學(康復方向)專業,培養著所謂的康復專業人才,就筆者單位的該專業而言,在其學科的課程設置上,存在著康復醫學專業知識課程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不系統、教學實踐條件匱乏,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實踐操作技能及動手能力差的諸多問題和不足。例如,康復醫學課程僅限于上述極少數專業,就該課程而言,所涉及到的概論,殘疾醫學,康復理論基礎,康復治療方法、康復評定、臨床康復學等等如此專業而復雜的知識僅用一門課程的時間上完,不論對于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理解和吸收,都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無論是專業教師隊伍數量,還是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亦或是教師隊伍本身的業務素質上都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形式上仍主要以口授的傳統方式,即使配上“多媒體”,也只是形式上的幻燈片,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的功能和作用;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和專業的教學實驗室,其后果勢必導致理論和實際的脫節,一方面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效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則時無法滿足實際專業人才的用人需求。另外,康復醫學專業教育程度不高,康復理念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也是非常突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就綜合性中醫藥大學今后專業學科發展的必要性而言,康復醫學領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醫藥院校目前仍未將康復醫學作為中醫藥大學發展的一個支點,專業設置避“輕”就“重”,康復醫學仍處于中醫藥大學整體醫學中的“邊緣學科”,其后果是醫學生普遍缺乏康復意識,醫學生的頭腦無法建立和形成全面醫學的意識和康復理念。
2中醫藥院校康復醫學的教育改革與實踐
2.1廣泛開展康復醫學教育既然康復醫學的學科地位和對臨床實踐的要求和范圍越來越高,越來越廣,一個醫學專業工作者,尤其是中醫類的人才,更應當從思想上、從實際應用上注重康復意識的培養,注重康復臨床實踐的掌握,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將康復醫學作為一門臨床醫學各專業的必修課程加以實施,當然可以針對專業方向區別授課內容及學時多少,通過課程的學習,首先應當在醫學生的意識形態中牢固樹立康復理念,正確認識到全面醫學的真正含義。筆者在現有的教學工作中,針對醫學專業的學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機會以及在不同的課程教學中,隨時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傳達康復意識和理念,灌輸全面醫學的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學生課后的反饋和交流,確實從一定程度認識到了康復醫學的重要性。當然僅靠這樣個別零星的教育方式還遠不能達到全面覆蓋和牢固樹立的目的,只能靠真正意義上的改進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2.2努力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在康復醫學的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針對一門高年級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課程,專業教師應該在不斷豐富和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要與時俱進,積極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全面構建和培養醫學生的知識結構、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中醫康復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由單一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轉變,由知識的單向灌輸向注重啟發式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轉變[2]。筆者研究發現,通過一定程度地改變教學方法(視頻、案例教學)和教師的教學思維理念,真正把學生融入到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死記硬背為靈活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思考,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說明教師應當積極努力地改變自身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敢于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適應目前現有的教育環境和條件,爭取最大程度地培養出合格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