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交通事故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交通事故時時刻刻都會發生,它就像顆威力十足的炸藥,一時大意,這顆埋伏在我們生活中的炸藥就會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所以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
我們家附近有一個小女孩,她的爸爸就是因為一次交通事故而離開了她。小女孩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她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得很開心。每天早晨起來,媽媽都會給她和爸爸做上一頓美味的早餐,一家人很溫馨。吃完早餐,爸爸騎車送她去上學。一路上,父女倆總是有說有笑。放學后,不管風雨多大,小女孩總是看見爸爸耐心地在等待著。回家的路上,小女孩總是開開心心地向爸爸訴說學校一天所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有一天,小女孩的爸爸像平常一樣到學校去接小女孩。然而,一輛迎面而來的大卡車由于違規行駛,把小女孩的爸爸撞倒在地,爸爸當場就死去了。一剎那間,死神就奪走了他的生命,他多么希望自己還活著,他多么希望陪在小女孩身邊,他多么希望能夠看著女兒長大……小女孩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她還是像平常一樣在學校門口等她的爸爸來接,等了好久,還是沒人來接她,小女孩心里想:為什么到這時候爸爸還沒來接呢?是不是出事了?還是家里有什么事?小女孩心里很著急。當小女孩得知自己的爸爸已經死去,她似乎傻了,她撲在爸爸的尸體上不斷哀求:“爸爸快醒醒!我要爸爸!我要爸爸……”她多么希望這場交通事故沒有發生,多么渴望爸爸能夠醒來,象平常一樣用自行車載著她上下學啊!
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剎那間,就奪走了人的生命。現在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馬路越來越擁擠,同時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奪走,有多少個家庭被破壞,有多少人要失去親人了。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交通規則,每個人都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慘的交通事故。讓交通法規在我人們心中生根吧,讓我們牢牢記住:遵守交通規則就是珍愛生命!
篇2
二、機動車損害賠償主體資格和責任的認定
篇3
走在大瀝的一條小路上,無意中看到房子和大樹之間連接著一條管子,我覺得奇怪。看到樹下的一灘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家人把空調排水管延長到了樹上,廢水利用!不僅給大樹澆了水,樓下的路面也干凈整潔!節能、環保、時尚,一舉多得!
真有創意!我加快了腳步,回家我也連一根!
(作者:張曉雷)
兩個年輕人
在大瀝的一個小區。
每天天剛擦亮,在小區租房的小王就會準時出現在小區樓下的石凳上,輕輕的閱讀自己自學考試的課本。
每當這時候,小王總會碰到那個騎單車、一臉憨厚、送報紙的年輕人,四日相接時,兩個年輕人總是不約而同地微笑著說:“早晨!”
仿佛小區的早晨就是這樣開始的。
(作者:碧草)
還在
大瀝醫院內,他與醫生大聲爭吵。他因血壓偏高,而被醫生強留住院,當晚,他卻逃了。不得已,醫院只好要他寫保證書,放他走,他說要回家照顧老年癡呆的老伴。幾天后,他被擔架抬進醫院,醫生問他為什么如此執著不肯住院,他說,即使在她忘記我的時候,我也想讓她知道,我還在……
(姓名:孫冰梅)
你不想你媽媽嗎?
因調到外地工作,我只能每天晚上打個電話給兒子。那天,我習慣性地問:“寶貝,想媽媽嗎?”兒子說:“想。”然后反問:“你不想你媽媽嗎?”我愕然:“為什么這樣問?”兒子說:“你每次打電話都只關心我,很少問外婆的情況。”我的眼睛頓時濕潤了……
(作者:雪月)
善待
大潤發廣場。
阿亮:剛才那個老太婆,你認識?
小明:不認識。
阿亮:那干嘛對她這么好?
不語。
他想起深圳的奶奶。那里也會有好心人善待她的,他相信。
(作者:賴明珠)
母親的蘋果
母親老了,老得不認識她的兒女了。我們兄妹仨回家看她,她像個小孩一樣,把我們帶給她的蘋果一個一個地排列在桌上,嘴里還不停地小聲念叨:這一個給大娃,這一個給二娃,這一個給閨女!我們聽著,眼里不由浸滿了淚水!小時候家里窮,母親從來不舍得買蘋果給我們!
(作者:蔣明)
瞬間
剛查完銀行帳號,存款所剩無幾,可還沒找到工作。身旁的兒子扯我衣角,說,媽媽,蹲蹲。我沒好氣,你都會走路了還老是讓抱,又不乖,媽媽不喜歡了。兒子小聲說,媽媽,你的眉頭又皺起來了,我想幫你按一按。可是,你那么高,我按不到。心一下子軟了,蹲下身攬小人兒入懷,對不起,是媽媽不乖。
(作者:張艷芬)
問路
她向他問路。他指了方向,沒走幾步,他又喊她停下。想起出門前同鄉的千股叮囑,她疑心他要訛人,趕緊加快腳步。見她不停,他追了過來。穿過兩條街,他終于追上了她。他狠狠地抓住她說,可攆上你了。她緊張得說不出話來,他又說,我剛才指錯了方向,那邊才是你應該去的地方。他指著相反的方向。
(作者:蘇燕)
雨夜的親
雨夜,晚歸,手機響起,我停車在小區通道上。話畢,菜鳥級別的我東穿西插的找停車位;敬業的保安大叔終于出現,尾隨。忽見后視鏡中一關女直追我的車,邊追邊喊:“親,跟著前面的人,出口在那邊。”停車,濕漉漉的美女害羞的說:“親,我以為你來探友的找不到出口了呢。”
(作者:雍明霞)
可愛的爸爸
晚飯過后我忙于考試復習,老公收好碗筷跟兒子侃大山,“菜是爸爸洗的,飯是爸爸做的,吃是大伙一起吃,碗還是爸爸洗,你說我苦不苦?”兒子頓了一下,然后很認真地說,“灰太狼比你苦多了,洗不好還要挨打,可媽媽從沒打過你。”老公雙眼泛紅哽咽著說不出話,似乎感到更多的是幸福、驕傲與自豪!
(作者:鐘寶寶)
我的學生
傍晚,我走在下班回租屋的路上,周圍的人似乎無一相識。突然聽到有人叫“老師”,我沒留意,但那聲音似乎追著我,于是回頭去看,是一位陌生的婦女,牽著一個小女孩,那孩子正沖我笑,我一下子就叫出了她的名字,原來是我數月前做義工時幫助補習過功課的一個小學生。這一件事令我感動不已。
(作者:謝莉紅)
篇4
它們來的到自己制作的車前,小猴華華的車是棕色的,為1號。小兔朵朵的是白色的,白的純潔。老鼠菲利的車是灰色的,車頂是黑色的。小狗枝枝的車最有個性,車的兩邊是天一樣的藍色,上面還有朵朵的白云,車的前后是海一樣的藍色,上面還刻畫著一股又現股滾滾的波浪,車是敞蓬的,所以沒有頂,顯得更帥氣。
最后一位:小貓瓜瓜,它的車是最漂亮的,上面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五彩繽紛,美麗極了,小貓也打扮得像花一樣,既美麗又有清香。
這時,喇叭又響了,請運動員注意了,比賽馬上開始了:五,四,三,二,一!啪!槍聲響了。
它們要進行的是300米的比賽,走了一半的時候,遙遙領先的小狗枝枝看見前面好像有什么東西,哇!是一只雞寶寶,在離它只有20米的時候,雞寶寶看見了車,不知所措,坐在地上哇的哭了起來。
車離它只有10米的時候,小狗枝枝立刻剎車,???輟??緩蟪底臃?乖詰兀?竺嫻囊渙荊?攪荊??徑甲雋送??木俁?
篇5
聯系電話:110,13906690121。
北侖交警大隊
年6月14日
交通逃逸事故通告范文二
2016年12月8日晚上19時許,在昆明市阿子營街道辦事處轄區S101線銀河生態園附近路段發生一起致一名行人當場死亡,肇事車輛逃逸的交通事故。
事故發生后,昆明交警六大隊經過工作已掌握部分線索。現向社會征集破案線索,如有能提供有效線索協助破案者,將給予現金獎勵,并為其保密。同時,警方正告肇事駕駛人,盡快到交警六大隊投案自首。
特此通告
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六大隊
有線索的市民可以通過以下聯系方式舉報
0871-65199110
0871-67952201
交通逃逸事故通告范文三
2月10日04時許,在北海市海城區湖南路與湖海路交匯處,一輛懸掛號牌為桂EXY113東風風行商務車與一輛三輪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三輪摩托車駕駛人受傷,東風風行商務車輛逃逸。經調查,肇事逃逸車輛灰色東風牌小型普通客車,為套牌車輛。有知情或提供線索者,請與海城交警大隊聯系,對提供線索協助破案的獎勵壹仟元。
聯系人麻警官、蔣警官,聯系電話18877911669,18877916086。
附:肇事東風風行商務車相片
北海市交警支隊海城大隊
年2月11日
交通逃逸事故通告相關文章:
1.交通事故逃逸的處罰規定
2.交通事故逃逸的處理方法
3.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處罰規定
篇6
從事故總量看,交通事故起數、受傷人數及財產損失較2003年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自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以后,交通事故統計提高了立安標準,致使大量原屬于統計范圍的一般交通事故降為簡易程序處理而不納入統計范疇。死良心人數較去年有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實施以后,將原來屬于不統計的路外事故(如農村便道、機關企事業、廠礦大院、生活小區等道路事故)列入統計范疇所致。
摩托車事故最多
摩托車交通事故案發率、死亡率及受傷數繼續居所有車型之首。據統計,2004年,摩托車類交通事故共造成1331人死亡,9639人受傷,分別占事故總數的32.5%、死亡總數的30.8%、受傷總數的40.35%。
此外,由公務用車、私家車及出租車等車型構成的小型客車事故率居第二。以上兩類車型發生的事故,占了事故總數的55%以上。
非機動車及行人事故死亡人數高
2004年,我省非機動車發生的死亡交通事故占總數的3.98%,行人搶道發生的死亡交通事故占總數的6.55%。
雖然非機動車及行人發生的交通事故僅占事故總數的7%,但是,非機動車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率卻高達總數的10.53%。
篇7
但是,上述規范性文件對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的規定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
第一,沒有考慮到汽車營運中的優勢地位和汽車以外的非機動車、行人的弱勢地位。汽車與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車相比,在其結構和操作上都比較復雜,在營運中表現出更大的危險性。法律應當賦予汽車所有人、使用人較非機動車所有人、使用人和行人等更多的注意義務,承擔更大的風險責任。但是,現行法律卻將汽車交通事故與其他道路交通事故的處理作出共同性規定,沒有充分反映出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危險性和處理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時對非機動車、行人的特殊保護。
第二、立法矛盾突出:全國性立法之間存在矛盾。按照民法學界的一般觀點,《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的“高速運輸工具”包括汽車等機動車輛,汽車交通事故應當屬于嚴格責任的范疇。但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明確規定,道路交通事故(包括汽車交通事故)是“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特別法及事故處理機關將汽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視為過錯責任。
第三,對受害人的賠償標準不科學、不統一、不規范。一是由各省級公安、民政部門每年規定損害賠償標準,執行時間為當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導致同年同地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賠償標準不一致,不利于對同類受害人的公平保護。二是受害人為城鎮人員的賠償標準遠遠高于農村人員,不符合部分地區農村人員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鎮人員年均收入的實際,缺乏對農業人員的公平保護。三是賠償中只規定了對物質損失的賠償,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
因此,研究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承擔,對完善汽車交通事故處理的立法、指導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和人民法院對事故賠償問題進行調解、裁決、維護當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正確理解汽車交通事故的基本含義
本文所指汽車交通事故的外延較道路交通事故的外延狹窄。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稱《辦法》)的規定,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稱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法《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規章的行為(以下稱違章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從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形態上,可分為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機動車與行人或乘車人以及非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非機動車與行人或乘車人之間發生的事故。汽車交通事故實質上限于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機動車與行人、乘車人之間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
汽車交通事故有以下特征:一是在道路上發生。這里的“道路”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車站、公共廣場、公共停車場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場所。公路則是指根據公路法的規定,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鄉間能行使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在地面上借助鐵軌運行的機動車輛如有軌電車、火車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屬于汽車交通事故。我國《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火車與車輛、行人在鐵路道口發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處理。二是發生在機動車與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之間。三是在汽車營運過程中發生,即至少有一方車輛處于啟動、行駛、剎車、減速、加速、轉彎等運動過程中。機動車輛一方處于正確的停放狀態而非機動車輛一方或行人處于運動狀態所發生的事故,不屬于汽車交通事故。四是有損害后果,因汽車交通事故的發生造成了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
筆者認為,不論道路交通事故還是汽車交通事故,都屬于“事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事故”是指“意外的損失或災禍”;“意外”指“意料之外”。因此,凡是在汽車營運中發生的“意料之外”的損失或災禍都屬于汽車交通事故,它并不以行為人違章或有過錯為要件。《辦法》將當事人主觀上有過失及違章行為、違章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作為道路交通事故的構成要件,顯然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了就是事故的一種,曲解了“事故”的內涵,從而認為汽車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責任為過錯責任,不利于保護受害人利益和及時解決事故。這樣,就可以對汽車交通事故下定義,所謂汽車交通事故,就是機動車輛一方在地面營運過程中與其他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之間發生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
這里著重闡明幾個相關概念,一是汽車機械事故。所謂汽車機械事故是指駕車人無法預見、突然發生機械故障所導致的損害后果的事故。根據上文理解,只要是汽車在地面營運過程中與其他機動車輛、非機動車輛、行人發生了損害后果,不論其原因如何,不論是否機械事故,均應視為汽車交通事故。只是在認定責任的主體、處理依據、處理程序和責任承擔等與一般的由公安交通機關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不同而已。如果汽車所用人(管理人)、使用人能夠發現機械故障但沒有采取適當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機關進行認定和處理;如果是汽車所用人、使用人不能預見、無法克服的汽車質量問題所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可根據損害賠償及產品質量法等規定向侵權行為人、發生質量問題的責任人要求賠償,可不必經公安交通管理機關解決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是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是汽車在起步、制動、轉彎過程中導致乘車人劇烈晃動,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或開、關車門時發生擠壓造成旅客人身或財產損害的事故,它也屬于汽車交通事故。汽車剎車(門傷)事故造成受害人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這并非完全基于汽車駕駛員的違章行為而承擔的賠償責任(實踐中,未必有違章行為),主要是基于交通運輸合同對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要求。根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承運人對旅客在運輸過程中的傷亡負的是無過錯責任而非過錯責任,除非承運人能夠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或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運人對旅客傷亡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對造成人身傷亡的汽車剎車(門傷)事故,適用嚴格責任;對僅造成財產損失的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應適用過錯責任。受害人可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規定向承運人(汽車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民事賠償或提起訴訟。
三、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就是確定行為人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在我國民事立法和損害賠償理論中,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可以分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以此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實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它是指若受害人(原告)能證明所受損害由施害人(被告)所致,而施害人(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定被告有過錯并承擔民事責任。其與過錯責任的區別在于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承擔證明自己無過錯的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后果為價值判斷標準,無過錯的行為人也要承擔民事責任。公平責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損害后果均無過錯,以公平考慮作為價值判斷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分擔損失的原則。
汽車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在各國立法例上不盡相同,從我國現行全國性法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看,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在德國,對汽車時速超過20公里以上發生的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按嚴格責任確定。反之,則按照一般侵權責任對待。德國法的做法已經被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所廣泛接受。
筆者認為,我國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承擔在歸責原則上應當借鑒德國法的做法,同時體現我國的立法特點。具體包括:對汽車與其他機動車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對汽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對發生汽車剎車(門傷)事故,致乘客(旅客)傷亡的,適用無過錯原則,僅造成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理由分別是:
第一,汽車等機動車輛對非機動車和行人而言,是一種危險性比較高的機器,它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時,汽車及其使用人(或所有人)往往處于優勢地位,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和損害程度都比非機動車使用人(所有人)、行人低,因此,汽車使用人(或所有人)應當對自己的擁有的危險物所產生的損害后果負責,承擔教高程度的責任。此外,汽車使用人(或所有人)是汽車運動的受益者,利益的享有者應當對所獲得的利益付出更多代價,才能體現法律對強者—汽車與弱者—非機動車、行人的公平保護。因此,對汽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規定由受害人證明損害后果系行為人所致,若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就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并據此確定其責任。
第二,機動車之間優勢差異較非機動車、行人小,根據交通法規容易認定駕車人的違章行為,便于確定行為人過錯程度。因此。對汽車與其他機動車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便于事故處理機關迅速認定責任,提高解決事故的效率。
第三、汽車所有人、使用人與乘客(旅客)之間一旦建立客運合同關系包括旅客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經承運人許可無票搭乘,承運人(汽車所有人、使用人)就負有在運輸過程中確保乘客人身安全的義務,除非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即使承運人客觀上無過失或證明自己無過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應當說,這是新《合同法》第302條對發生的剎車(門傷)致人身傷亡事故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新《合同法》第303條的規定,對剎車(門傷)造成旅客(乘車人)自帶物品損失的,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如果旅客自己也有過錯,則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可以減輕承運人的責任。因此,對發生的門傷、剎車交通事故區分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分別適用無過錯責任或過錯責任原則來確定民事責任的承擔。
四、汽車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的確定
汽車交通事故造成損失后,“找誰索賠”、“索賠范圍多大”、“損失如何分擔”等問題是受害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處理事故,解決民事賠償的難點問題。
(一)民事賠償的主體
從理論上講,汽車交通事故的當事各方都可以成為民事賠償的主體。但是,在實踐中,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一方多為受害主體,為賠償請求權人,機動車方常常是施害主體,為賠償義務人。因此,確定民事賠償的主體實質就是明確機動車方具體的賠償義務人。通常存在以下情況:
1、事故發生時,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為同一人,賠償義務人為機動車所有人(這里所指使用人是駕駛車輛的人)。當車輛由其所有人駕駛造成交通事故時,受害人有權直接要求機動車所有人賠償損失。
2、事故發生時,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同,則應看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駕駛人員)之間存在何種法律關系,確定賠償主體。
其一,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是受機動車所有人雇傭或是該單位職工,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駕駛人員)之間有雇傭(勞務)合同關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時,應由該機動車所有人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該機動車所有人履行賠償義務后,可依據單位內部管理規定或雇傭(勞務)合同向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追償。
其二,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租用或借用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實踐中,常常僅以機動車所有人為賠償義務人,機動車所有人履行賠償義務后,再向租用人或借用人進行追償。筆者認為,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同機動車所有人一樣,是汽車交通運輸的受益者,是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的行為與機動車所有人的車輛的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損害,因此,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應與機動車所有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為了更有利于對受害人權利的保護,立法上可規定雙方負連帶責任;受害人可向其中任一方或雙方提出賠償請求。
其三,盜開他人機動車輛(包括秘密使用他人車輛和取得他人車輛的所有權)造成交通事故時,機動車所有人不僅主觀上無過錯,且自己也是受害人,根據公平原則,不應對其他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因此,該類汽車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僅限于盜開他人機動車輛造成交通事故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許多地方,營運客車由個人出資購買但車籍掛靠到運輸公司(運輸公司收取管理費)造成交通事故,處理時,通常將運輸公司視為車輛所有人,由運輸公司先承擔賠償責任后再向出資購買車輛的人追償。筆者認為,出資購買車輛的人是車輛實際所有人,在交通運輸中獲得利益。運輸公司只是車輛管理人而非所有人,與當前某些主管部門收取下屬企業管理費一樣,運輸公司只是收取了車輛實際所有人的管理費,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數額不應超過其收取的管理費。因此,此類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主要是車輛實際所有人和運輸公司。
(二)民事賠償的范圍
汽車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根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6條的規定,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受害人財產間接損失和精神損失不包括在內。筆者認為,根據當前司法實踐,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些案例已經考慮并確認了精神損害賠償。因此,在處理個別交通事故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考慮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充分保護交通事故中處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權益。
(三)民事賠償的程序與責任分擔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5條的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這說明立法上認為:交通事故責任=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上述規定與該《辦法》第44條機動車方無過錯也應承擔10%的經濟損失的規定矛盾。這一矛盾規定的認識根源在于,沒有對交通事故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進行邏輯區分,導致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結果直接成為損害賠償責任分擔的依據。實際上,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環節與確定損害賠償的分擔的環節之間,還有一個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優者負擔危險”原則。
如前所述,汽車具有較高的危險性,車輛所有人、使用人應承擔更多的危險,用以調整與受害人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這即是國外立法創設的“優者負擔危險”原則。根據該原則,行為人與受害人具有同等過失的條件下,考慮到雙方對道路交通法規注意的輕重,按機動車輛危險性的大小以及危險回避能力的優劣,分配交通事故的損害后果。“優者負擔危險”主要體現在:事故發生時,汽車(機動車)之間,以增減速、控制力等性能上較好或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對他人汽車危險性較多的為優者;汽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以汽車(機動車)為優者;汽車(機動車)與行人、乘車人之間,也是以汽車(機動車)為優者。
在確定損害賠償時,酌情考慮“優者負擔危險”的因素,可以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發生時的因弱者(劣勢)地位承擔的風險或損害在賠償時得到補償,符合公平原則,更利于對受害人的權利保護。因此,交通事故處理的公式(或程序)應當是:
交通事故責任+“優者負擔危險”=損害賠償責任轉貼于
具體落實到汽車交通事故的處理上是:
(1)汽車與汽車之間的交通事故:首先,根據違章行為確定過錯,認定事故責任,初步確定賠償的承擔比例;然后,分析汽車之間的優勢,對優者酌情增加承擔比例;最后,根據增加承擔比例后的結果,確定損害賠償的分擔比例。例如,一輛東風大貨車與一輛長安面包車發生碰撞,發生修車費10000元(東風大貨車3000元,長安面包車7000元),交通管理機關認定兩車負同等責任,初步確定賠償比例各為總損失的50%,即雙方各承擔5000元,但是考慮到東風大貨車大小、重量、硬度等比長安面包車的危險性多,在事故發生時占有優勢,故酌情增加10%的承擔比例,最后,東風大貨車與長安面包車對10000元損失的分擔比例為60%和40%,即東風大貨車方承擔修車費6000元,長安面包車方承擔修車費4000元。
(2)汽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確定賠償責任的程序和思路同上。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當汽車(機動車)無責任時,若非受害人故意自己傷害或進入高速公路,汽車(機動車)方應承擔10%的經濟損失。《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44條的規定,正是“優者負擔危險”原則的立法體現。只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沒有將這一原則貫徹到底,需要在立法和學理研究中進行完善。
參考書目
1、王利民主編:《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1991年版。
3、馬原主編:《中國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李佩佑主編:《法律法規分類適用全書——民法卷Ⅲ(侵權行為法)》,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5、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出版社,1997年版。
篇8
但是,上述規范性文件對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的規定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
第一,沒有考慮到汽車營運中的優勢地位和汽車以外的非機動車、行人的弱勢地位。汽車與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車相比,在其結構和操作上都比較復雜,在營運中表現出更大的危險性。法律應當賦予汽車所有人、使用人較非機動車所有人、使用人和行人等更多的注意義務,承擔更大的風險責任。但是,現行法律卻將汽車交通事故與其他道路交通事故的處理作出共同性規定,沒有充分反映出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危險性和處理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時對非機動車、行人的特殊保護。
第
二、立法矛盾突出:全國性立法之間存在矛盾。按照民法學界的一般觀點,《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的“高速運輸工具”包括汽車等機動車輛,汽車交通事故應當屬于嚴格責任的范疇。但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明確規定,道路交通事故(包括汽車交通事故)是“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特別法及事故處理機關將汽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視為過錯責任。
第三,對受害人的賠償標準不科學、不統
一、不規范。一是由各省級公安、民政部門每年規定損害賠償標準,執行時間為當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導致同年同地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賠償標準不一致,不利于對同類受害人的公平保護。二是受害人為城鎮人員的賠償標準遠遠高于農村人員,不符合部分地區農村人員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鎮人員年均收入的實際,缺乏對農業人員的公平保護。三是賠償中只規定了對物質損失的賠償,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
因此,研究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承擔,對完善汽車交通事故處理的立法、指導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和人民法院對事故賠償問題進行調解、裁決、維護當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正確理解汽車交通事故的基本含義
本文所指汽車交通事故的外延較道路交通事故的外延狹窄。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稱《辦法》)的規定,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稱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法《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規章的行為(以下稱違章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從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形態上,可分為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機動車與行人或乘車人以及非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非機動車與行人或乘車人之間發生的事故。汽車交通事故實質上限于機動車與機動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機動車與行人、乘車人之間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
汽車交通事故有以下特征:一是在道路上發生。這里的“道路”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車站、公共廣場、公共停車場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場所。公路則是指根據公路法的規定,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鄉間能行使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在地面上借助鐵軌運行的機動車輛如有軌電車、火車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屬于汽車交通事故。我國《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火車與車輛、行人在鐵路道口發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處理。二是發生在機動車與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之間。三是在汽車營運過程中發生,即至少有一方車輛處于啟動、行駛、剎車、減速、加速、轉彎等運動過程中。機動車輛一方處于正確的停放狀態而非機動車輛一方或行人處于運動狀態所發生的事故,不屬于汽車交通事故。四是有損害后果,因汽車交通事故的發生造成了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
筆者認為,不論道路交通事故還是汽車交通事故,都屬于“事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事故”是指“意外的損失或災禍”:“意外”指“意料之外”。因此,凡是在汽車營運中發生的“意料之外”的損失或災禍都屬于汽車交通事故,它并不以行為人違章或有過錯為要件。《辦法》將當事人主觀上有過失及違章行為、違章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作為道路交通事故的構成要件,顯然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了就是事故的一種,曲解了“事故”的內涵,從而認為汽車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責任為過錯責任,不利于保護受害人利益和及時解決事故。這樣,就可以對汽車交通事故下定義,所謂汽車交通事故,就是機動車輛一方在地面營運過程中與其他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之間發生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
這里著重闡明幾個相關概念,一是汽車機械事故。所謂汽車機械事故是指駕車人無法預見、突然發生機械故障所導致的損害后果的事故。根據上文理解,只要是汽車在地面營運過程中與其他機動車輛、非機動車輛、行人發生了損害后果,不論其原因如何,不論是否機械事故,均應視為汽車交通事故。只是在認定責任的主體、處理依據、處理程序和責任承擔等與一般的由公安交通機關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不同而已。如果汽車所用人(管理人)、使用人能夠發現機械故障但沒有采取適當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機關進行認定和處理;如果是汽車所用人、使用人不能預見、無法克服的汽車質量問題所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可根據損害賠償及產品質量法等規定向侵權行為人、發生質量問題的責任人要求賠償,可不必經公安交通管理機關解決而直接向人民法院。
二是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是汽車在起步、制動、轉彎過程中導致乘車人劇烈晃動,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或開、關車門時發生擠壓造成旅客人身或財產損害的事故,它也屬于汽車交通事故。汽車剎車(門傷)事故造成受害人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這并非完全基于汽車駕駛員的違章行為而承擔的賠償責任(實踐中,未必有違章行為),主要是基于交通運輸合同對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要求。根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承運人對旅客在運輸過程中的傷亡負的是無過錯責任而非過錯責任,除非承運人能夠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或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運人對旅客傷亡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對造成人身傷亡的汽車剎車(門傷)事故,適用嚴格責任;對僅造成財產損失的汽車剎車(門傷)事故,應適用過錯責任。受害人可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規定向承運人(汽車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民事賠償或提訟。
三、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就是確定行為人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在我國民事立法和損害賠償理論中,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可以分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以此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實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它是指若受害人(原告)能證明所受損害由施害人(被告)所致,而施害人(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定被告有過錯并承擔民事責任。其與過錯責任的區別在于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承擔證明自己無過錯的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后果為價值判斷標準,無過錯的行為人也要承擔民事責任。公平責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損害后果均無過錯,以公平考慮作為價值判斷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分擔損失的原則。
汽車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在各國立法例上不盡相同,從我國現行全國性法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看,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在德國,對汽車時速超過20公里以上發生的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按嚴格責任確定。反之,則按照一般侵權責任對待。德國法的做法已經被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所廣泛接受。
筆者認為,我國汽車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承擔在歸責原則上應當借鑒德國法的做法,同時體現我國的立法特點。具體包括:對汽車與其他機動車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對汽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對發生汽車剎車(門傷)事故,致乘客(旅客)傷亡的,適用無過錯原則,僅造成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理由分別是:
第一,汽車等機動車輛對非機動車和行人而言,是一種危險性比較高的機器,它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時,汽車及其使用人(或所有人)往往處于優勢地位,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和損害程度都比非機動車使用人(所有人)、行人低,因此,汽車使用人(或所有人)應當對自己的擁有的危險物所產生的損害后果負責,承擔教高程度的責任。此外,汽車使用人(或所有人)是汽車運動的受益者,利益的享有者應當對所獲得的利益付出更多代價,才能體現法律對強者—汽車與弱者—非機動車、行人的公平保護。因此,對汽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生的汽車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規定由受害人證明損害后果系行為人所致,若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就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并據此確定其責任。
第二,機動車之間優勢差異較非機動車、行人小,根據交通法規容易認定駕車人的違章行為,便于確定行為人過錯程度。因此。對汽車與其他機動車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便于事故處理機關迅速認定責任,提高解決事故的效率。
第
三、汽車所有人、使用人與乘客(旅客)之間一旦建立客運合同關系包括旅客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經承運人許可無票搭乘,承運人(汽車所有人、使用人)就負有在運輸過程中確保乘客人身安全的義務,除非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即使承運人客觀上無過失或證明自己無過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應當說,這是新《合同法》第302條對發生的剎車(門傷)致人身傷亡事故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新《合同法》第303條的規定,對剎車(門傷)造成旅客(乘車人)自帶物品損失的,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如果旅客自己也有過錯,則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可以減輕承運人的責任。因此,對發生的門傷、剎車交通事故區分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分別適用無過錯責任或過錯責任原則來確定民事責任的承擔。
四、汽車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的確定
汽車交通事故造成損失后,“找誰索賠”、“索賠范圍多大”、“損失如何分擔”等問題是受害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處理事故,解決民事賠償的難點問題。
(一)民事賠償的主體
從理論上講,汽車交通事故的當事各方都可以成為民事賠償的主體。但是,在實踐中,非機動車、行人、乘車人一方多為受害主體,為賠償請求權人,機動車方常常是施害主體,為賠償義務人。因此,確定民事賠償的主體實質就是明確機動車方具體的賠償義務人。通常存在以下情況:
1、事故發生時,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為同一人,賠償義務人為機動車所有人(這里所指使用人是駕駛車輛的人)。當車輛由其所有人駕駛造成交通事故時,受害人有權直接要求機動車所有人賠償損失。
2、事故發生時,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同,則應看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駕駛人員)之間存在何種法律關系,確定賠償主體。
其一,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是受機動車所有人雇傭或是該單位職工,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駕駛人員)之間有雇傭(勞務)合同關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時,應由該機動車所有人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該機動車所有人履行賠償義務后,可依據單位內部管理規定或雇傭(勞務)合同向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追償。
其二,機動車使用人(駕駛人員)租用或借用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實踐中,常常僅以機動車所有人為賠償義務人,機動車所有人履行賠償義務后,再向租用人或借用人進行追償。筆者認為,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同機動車所有人一樣,是汽車交通運輸的受益者,是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的行為與機動車所有人的車輛的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損害,因此,機動車租用人或借用人應與機動車所有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為了更有利于對受害人權利的保護,立法上可規定雙方負連帶責任;受害人可向其中任一方或雙方提出賠償請求。
其三,盜開他人機動車輛(包括秘密使用他人車輛和取得他人車輛的所有權)造成交通事故時,機動車所有人不僅主觀上無過錯,且自己也是受害人,根據公平原則,不應對其他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因此,該類汽車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僅限于盜開他人機動車輛造成交通事故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許多地方,營運客車由個人出資購買但車籍掛靠到運輸公司(運輸公司收取管理費)造成交通事故,處理時,通常將運輸公司視為車輛所有人,由運輸公司先承擔賠償責任后再向出資購買車輛的人追償。筆者認為,出資購買車輛的人是車輛實際所有人,在交通運輸中獲得利益。運輸公司只是車輛管理人而非所有人,與當前某些主管部門收取下屬企業管理費一樣,運輸公司只是收取了車輛實際所有人的管理費,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數額不應超過其收取的管理費。因此,此類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主要是車輛實際所有人和運輸公司。
(二)民事賠償的范圍
汽車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根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6條的規定,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受害人財產間接損失和精神損失不包括在內。筆者認為,根據當前司法實踐,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些案例已經考慮并確認了精神損害賠償。因此,在處理個別交通事故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考慮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充分保護交通事故中處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權益。
(三)民事賠償的程序與責任分擔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5條的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這說明立法上認為:交通事故責任=損害賠償責任。筆者認為,上述規定與該《辦法》第44條機動車方無過錯也應承擔10%的經濟損失的規定矛盾。這一矛盾規定的認識根源在于,沒有對交通事故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進行邏輯區分,導致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結果直接成為損害賠償責任分擔的依據。實際上,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環節與確定損害賠償的分擔的環節之間,還有一個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優者負擔危險”原則。
如前所述,汽車具有較高的危險性,車輛所有人、使用人應承擔更多的危險,用以調整與受害人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這即是國外立法創設的“優者負擔危險”原則。根據該原則,行為人與受害人具有同等過失的條件下,考慮到雙方對道路交通法規注意的輕重,按機動車輛危險性的大小以及危險回避能力的優劣,分配交通事故的損害后果。“優者負擔危險”主要體現在:事故發生時,汽車(機動車)之間,以增減速、控制力等性能上較好或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對他人汽車危險性較多的為優者;汽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以汽車(機動車)為優者;汽車(機動車)與行人、乘車人之間,也是以汽車(機動車)為優者。
在確定損害賠償時,酌情考慮“優者負擔危險”的因素,可以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發生時的因弱者(劣勢)地位承擔的風險或損害在賠償時得到補償,符合公平原則,更利于對受害人的權利保護。因此,交通事故處理的公式(或程序)應當是:
交通事故責任+“優者負擔危險”=損害賠償責任
具體落實到汽車交通事故的處理上是:
(1)汽車與汽車之間的交通事故:首先,根據違章行為確定過錯,認定事故責任,初步確定賠償的承擔比例;然后,分析汽車之間的優勢,對優者酌情增加承擔比例;最后,根據增加承擔比例后的結果,確定損害賠償的分擔比例。例如,一輛東風大貨車與一輛長安面包車發生碰撞,發生修車費10000元(東風大貨車3000元,長安面包車7000元),交通管理機關認定兩車負同等責任,初步確定賠償比例各為總損失的50%,即雙方各承擔5000元,但是考慮到東風大貨車大小、重量、硬度等比長安面包車的危險性多,在事故發生時占有優勢,故酌情增加10%的承擔比例,最后,東風大貨車與長安面包車對10000元損失的分擔比例為60%和40%,即東風大貨車方承擔修車費6000元,長安面包車方承擔修車費4000元。
(2)汽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確定賠償責任的程序和思路同上。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當汽車(機動車)無責任時,若非受害人故意自己傷害或進入高速公路,汽車(機動車)方應承擔10%的經濟損失。《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44條的規定,正是“優者負擔危險”原則的立法體現。只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沒有將這一原則貫徹到底,需要在立法和學理研究中進行完善。
參考書目
1、王利民主編:《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1991年版。
3、馬原主編:《中國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李佩佑主編:《法律法規分類適用全書-民法卷Ⅲ(侵權行為法)》,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5、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出版社,1997年版。
篇9
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交通事故,縣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在報告縣政府和相關部門同時,報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按規定錄入事故信息系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報告給市政府、市公安局、安監局,由市級部門派員指導事故處理。
一次死亡五人以上交通事故,縣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按程序報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同時,報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報告市政府、市公安局、安監局和省公安廳交警總隊,市安監局報省安監局。
一次死亡十人以上交通事故,由市政府統一上報省政府。公安交警、安監部門分別上報省級主管部門。涉及到客運車、校車和外國人的死亡交通事故,必須及時上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危化品運輸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有可能導致發生爆炸和泄露的,必須立即報告。
篇10
①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藥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病歷和診斷證明;
②醫療機構出具的誤工時間證明、工作單位出具的減少收入證明
③用以證明交通費的正式票據
④受害人及近親屬的戶籍證明,如受害人系農村戶口,提供發生交通事故時已在城鎮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證明;
⑤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傷殘的證明;
⑥被扶養人與受害人系近親屬的證明,以及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證明;
⑦其他證據材料,如《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等。
以上證據材料需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做相應增減,并按民事起訴狀的份數提交給人民法院。
篇11
掛靠經營是指,在實際經營中,“掛靠者”依附于“被掛靠者”,對外以“被掛靠者”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掛靠者的主體和被掛靠者的主體也有相應的規定,掛靠者一般包括個體經營者,個體戶,私營車主。被掛靠者是指符合國家規定的企業,包括實體經濟企業[1]。為了滿足一定的資格要求以被掛靠者的名義進行車輛運營,將車輛登記在某個具有運輸經營權資質的單位名下,以單位的名義進行運營,并由掛靠者向被掛靠單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費用。車輛掛靠關系一般是通過掛靠人與被掛靠人締結車輛掛靠協議產生,雙方基于一定的合同產生的,掛靠者和被掛靠者的權利義務通過一定的合同加以規定。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我的陸地和海洋運輸快速發展,所以帶來了貨物運輸的膨脹和貨物流量的高速增長,從而需要大批的運輸工具進行補充。在改革之初,許多道路運輸企業沒有現金購買運輸工具,交通部門為了滿足其需求,提出社會辦交通的政策。在這個政策的推動下,個體和私營貨運車輛進入了貨運市場,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超載,超速等違規現
象[2]。
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來有關部門的重視,1993年為了規范市場秩序,交通部門規定了貨運經濟條件,提高了貨物運輸標準的門檻。于是,一些以前的個體、私營車主尋找可以依靠的標準企業,隨之而來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掛靠問題,車輛掛靠的問題也就產生
了[3]。目前市場中車輛運輸掛靠存在的問題有:
(一)市場的惡意競爭
車輛掛靠違背了行政許可不得轉讓的原則,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掛靠車輛憑借企業非法轉讓車輛運營資格,惡意打壓、爭搶資源,車輛掛靠市場的惡意競爭嚴重影響了運輸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缺乏必要的市場監管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規來專門監管、規范車輛掛靠的這一問題,導致車輛掛靠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在處理車輛掛靠的這一個問題上,各個法院的處理判決會出現不一致的裁判。
(三)行業無序
車輛掛靠經營,經營者追求最大利益。被掛靠者收取高額費用卻缺乏管理上的配套措施。除了交納管理費用,和被掛靠者幾乎沒有任何聯系,經營的業務也和掛靠企業關系不大。掛靠車輛的個體經營的趨利性,時常會影響交通的運輸安全,且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也時常發生,嚴重擾亂了貨運行業秩序。
二、車輛掛靠的民事責任承擔
(一)我國對車輛掛靠民事責任的規定
關于發生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問題,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相關的法律規范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不過,這兩部法律都沒有對交通事故中車輛掛靠的民事責任承擔進行細化,做出明確的規定。
目前,我國的關于交通事故中民事責任的承擔需求最直接的法律依據便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實際車主肇事后其掛靠單位應否承擔責任的復函》:“實際車主肇事后,其掛靠的從掛靠車輛的運營中取得了利益的被掛靠單位應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二)司法實踐現狀
由于法律無明確規定,各地法院判決也不一致。目前在交通事故掛靠民事責任的承擔具體審判中,各地法院判決依據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交通事故中掛靠的民事責任由掛靠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賠償,被掛靠的單位承擔對民事責任承擔連帶賠償的責任,這就是交通事故中掛靠的民事責任的承擔的連帶責任制。2、由于被掛靠的單位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的管理費用的額度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掛靠人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是交通事故中的掛靠的民事責任的有限連帶的責任制。3、在發生交通事故后,掛靠人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當掛靠人不能承擔賠償責任時,被掛靠單位再承擔剩余的賠償責任,即被掛靠單位墊付一定的額度,這種判決是指判決掛靠人承擔民事責任,被掛靠人只在掛靠人無法承擔賠償責任的時承擔民事責任。4、掛靠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在民事判決中直接判決被掛靠人承擔民事責任。這種是對被掛靠人要求最嚴格的判決,駁回掛靠人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5、掛靠人承擔全部的交通事故中掛靠的民事責任,而被掛靠人不承擔任何掛靠的民事賠償責任,法院在審理的過程中對被掛靠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請求予以駁回。[4]
三、筆者的觀點
各地的法院的判決不一致,賠償的責任當然也不一樣,但是要求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還是占了大多數。對于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責任究竟是承擔連帶責任還是補充責任,這個問題應該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統一的規定。筆者贊成被掛靠的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由于車輛運輸中涉及到大多數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車輛運輸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產生風險,在車輛掛靠中這種情況發生是十分正常的,要解決這種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責任主體就顯得非常重要,要想明確這個責任主體,首先我們應該確定機動車車輛的所有權。目前我國的現狀是,沒有對專門車輛的物權登記制度,從而導致了車輛的所有權的歸屬產生爭議,使所有權處于模糊的難以確定的尷尬境地,當發生了交通事故后,互相推卸責任就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對于調查不予配合,使車輛的產權更加的難以確定。因此,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掛靠雙方同時承擔民事責任,承擔連帶責任這樣更有利于保護被侵害人的利益,而且有利于雙方更加負責。下面是對于車輛所有權的認定以及車輛登記的法律屬性和交通事故后承擔民事責任的論述。
(一)機動車的車輛所有權的認定和車輛登記制度的法律屬性。
車輛的所有權的登記區別于準許或不準許機動車的上路行駛的機動車登記。該種登記主要是使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更加方便,是一種管理手段,是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依據是《道路安全交通法》第八條對機動車實施登記制度的規定。另外,公安部也曾經就機動車登記制度進行規定,確切的說,公安機關的機動車的登記制度,是準許或者不準許上路行駛的依據,不是一種所有權登記制度。我國《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取得是通過登記的公示方法,而動產的取得是以支付或者是占有的公示方法。我國的車輛登記制度,實行登記對抗主義而不是生效主義。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未對機動車的所有權實行登記取得制度,只是規定了未登記的車輛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對于機動車的登記這種法律行為的法律屬性,是準許或不準許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的登記。所以,對機動車的所有權的認定,我們應該根據現有規定,當出現實際出資人和登記人不一樣的情況的時候,應該以實際出資人作為車輛的所有人。一般情況下,沒有第三人的提出異議的情況下,公安機關的登記,我們可以作為車輛所有權的證明,但也只是一種推定而已。
(二)交通事故后民事責任的承擔
我們在前文已經敘述,目前我國沒有相關的車輛物權登記制度,所以在車輛登記下的人并不可以完全反映就是機動車的所有人,實際所有人可能另有他人。我們在這種制度的背景下,我們采取連帶的方式承擔民事責任的后果,讓車主登記人和實際車主承擔責任更有利于保護的被侵害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掛靠經營作為一種商業行為,我們不是從被掛靠單位是否收取費用作為承擔的標準,也不論其收取費用數額的多少。因為在車輛經營的過程中本來就存在一定的風險,這種風險是經營者必須面對的,這種風險是對其他人造成損害為潛在的威脅,既然被掛靠單位允許了掛靠者以自己的名義進行商行為,就應該首先意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應當加強對掛靠者的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只有這樣,在增強自己的責任的前提下,可以更大程度上減少對其他人的潛在的威脅,減少交通事故中的損失。既然允許了其他人的掛靠經營,作為一個經營主體,首先應該已經意識到危險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其產生危害的法律后果的時候,被掛靠者當然也得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以此來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最后,當發生意外事故的時候,受害人也沒有義務去了解掛靠方和被掛靠方之間是否存在掛靠關系,更沒有必要去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收了多少的掛靠費,以及兩者之間關于事故后的約定是什么,這樣無非是增加了受害者的負擔。而且掛靠方和被掛靠方的約定是一個雙方的內部約定,不能據此對抗第三方。在掛靠者和被掛靠者還有受害第三方之間,只有承擔連帶責任才會平衡這三者的關系,適用這種的責任承擔方式,也有利于規范車輛掛靠的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的管理規范和危險意識,增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交通事故中車輛掛靠的民事責任承擔應該把掛靠者和被掛靠者看成一個整體,不管被掛靠者是否收取管理費,是否按照約定是否具有免責條約,都不應該損害受害第三者的利益,侵害受害者的利益請求。只有這樣,才符合我國的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更好的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注釋:
[1]嚴季,李華強.關于道路運輸業掛靠經營的研究[J].交通世界,2005,(2)。
[2]郭銳:“掛靠企業的歷史和語法”,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第1頁。
篇12
1、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經過勘驗、檢查現場的交通事故應當在勘查現場之日起10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結果確定之日起5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三條)。
2、順序如下:受理報案、現場處理、責任認定、裁決處罰、損害賠償調解、向法院起訴。交警部門對交通事故的處理,包括勘查現場、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應雙方當事人的請求對賠償爭議進行調解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3
(三)毀滅證據者承擔全部責任;
(四)故意肇事者承擔全部責任;
(五)教練員承擔全部責任。
【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