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言文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主辦單位:北京物資學院外語系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000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2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愛心去鼓勵和幫助學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教師的尊重,促進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情感交流,使教學雙邊活動處于一種融洽和諧的關系。
1、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感交流。
善解人意的引導,既給有關學生解圍,使其克服膽怯的心理,認真模仿,獲得成功。當然我們還可以運用Have a try,please.Take it easy.Don’t be nervous.Well done! 等激勵性語言。
2、在課外生活中融入師生情感。
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上學得愉快體驗有隨年級升高而下降的趨勢。其實在課后老師完全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全面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和學習上的幫助。
二、文化熏陶的現狀
在牛津英語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牛津英語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等等。
三、文化熏陶的策略
1、從單詞教學入手。
單詞教學往往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我們為何不妨給課堂加點“西餐”,使“飯菜”更誘人呢?如在學“colour”系列單詞時,我比較了“white”在中西方人心中的不同含義:白色在西方代表“圣潔”、“高貴”,而在中國就意味著“疾病”、“死亡”。此外,我還列舉了西方國家中既是姓又是顏色的一些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綠色)等。通過比較和補充,既可以博得孩子的一笑,也可以讓他們掌握一些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義,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理解錯誤。
2、從體態語入手。
體態語是世界通用語,但同樣印刻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告訴學生同樣的手勢在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含義,這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OK”一詞時,我不僅教他們做了OK的手勢,而且還講了“OK”一詞的來源。課間活動時,我常發現學生伸出食指和中指叫道:“耶!”后來我就告訴他們這個手勢像“V”,是victory的開頭字母,表示贏了的意思,并講了這手勢的由來。
3、從生活入手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發展,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各國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教師可隨機介紹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學校開運動會和我國舉辦大運會時,可以讓學生收集體育活動的單詞:Olympic Games(奧運會),tennis(網球),football(足球),basketball(籃球)…學生在好幾部片子中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接著我就介紹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美國(USA)的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中國(China)的the Great Wall(長城),英國(UK)的Big Ben(大本鐘),悉尼(Sydney)的Sydney Opera House(悉尼歌劇院)…
篇3
2. 非正式的表示法:Thank you so much./ Thanks./ Thanks a lot./ Thanks a million./ Thanks very much.
3. 較正式的表示法:I can never thank you enough./ I really don’t know how I can thank you enough./ I’m really very grateful to you./ It’s very kind of you./ You are very kind./ You are very helpful.
4. 對致謝的常用答語:Not at all./ No trouble at all./ You are welcome./ Please don’t mention it./ It’s a pleasure.(or:My pleasure.)/ That’s all right.(or:That’s OK.)
詢問健康
關心別人,詢問別人的健康狀況,是講禮貌、有教養的人應該做的。中外文化和生活習慣有差異,其詢問健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 How are you? 是寒暄語,并非真要問別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如果關系一般,只回答:Fine, thank you. 如果關系好,也可照直說自己的身體情況。
2. 當你看到對方身體不太舒服時,不能按中國人習慣問:Are you sick?(你有病嗎?)這樣對講英語的人說可能會引起不快。關心他人健康,語氣委婉而又誠懇的說法是:You look as though you’ve got a cold.(你看上去似乎感冒了。)or:You seem rather tired. Are you OK?(你似乎很疲倦,你還好嗎?)or:You look a bit pale. Are you feeling all right?(你臉色有點蒼白,你感覺好嗎?)類似的例句同學們平時多留心收集一下,豐富自己的表達。
3. 當你得知某人患了什么病時,按中國習慣常說的如:“你要當心啊,小病不治會成大病的。”英美人聽了這類話會覺得不舒服,應該說: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 or: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如果按中國習慣說:Drink plenty of water. 或 Put on more clothes. 英美人認為這種勸告帶有家長命令的口氣,另被看做不禮貌。
4. 勸慰別人注意身體健康的常用英語表達舉例如下:Go and see a doctor./ Get a good rest./ Don’t work yourself so hard.(別過分操勞。)Take things easy.(別緊張,別著急。)/ I’m sure you’ll get over it soon.
小議OK
OK在英語中詞匯意義十分豐富、使用范圍極為廣泛,多用作形容詞和副詞,意為“對”“好”“不錯”“可以”“行”,此外也可以用作名詞,意為“贊同”“認可”,還可作動詞,表示對某事同意或認可。
1. OK用作副詞:
1)意為yes, certainly,表允許、同意等。
“May I use your dictionary?”“OK!”
“Would you like some bottles of orange?”“OK!”
2)等于all right,表示贊同對方意見。
“Come in. This way, please.”“OK!”
“Let’s go there by taxi.”“OK!”
3)等于That’s all right. 不客氣,不用謝。
“Thanks a lot!”“That’s OK.”
4)相當于then, now,表讓步、遷就等語氣。
“We can’t put the box on the table. It’s too big.”“OK. You’d better put it in the corner.”
2. OK用作形容詞:
1)意為good, all right, 表示正確、完好或安全等。
“Is it broken?”“No, it’s OK.”
2)等于fine , well,用于應答對方的問候,或表示身體健康、疾病痊愈等。
“How are you?”“I’m OK. Thank you.”
“He’ll be OK if I do one small operation(手術).”
3)等于never mind,用于應答對方的道歉等。
“I’m sorry. I’m late.”“That’s OK.”
3. OK可用在一個陳述句的后面,相當于一個附加簡略問句,讀升調,帶問號,表示征詢對方意見或請求對方許可等。
“Now let me call your names,OK?”“Yes, Mr Wang.”
“Why don’t you come a little earlier? About ten minutes, OK?” 4. 作名詞或動詞用法舉例:
篇4
二、彝族的語言
彝語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承載工具。彝語包括口語和文字,乍聽上去不易辨識,恰如這個民族的起源。彝文由300余個字母組成,包括大概8000到10000個詞匯。和漢語文字不同,彝文的字母只負責發音,不包含具體語義。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屬彝語支的語言還有我國的哈尼語、拉祜語、僳僳語、納西語、白語、基諾語、桑孔語、怒族怒蘇語、怒族柔若語,以及泰國的阿卡語、姆比僳語、姆比語,老撾的普諾伊語、西拉語,越南的彬語等。
彝語支語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韻母日趨單元音化以及緊喉音的發生。彝語是比較典型的韻母單元音化語言,大多數方言元音分松緊;聲母多,韻母少;聲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濁,有的方言有鼻冠濁復輔音和清音;一般有三個或四個聲調,調值平直。基本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名詞、人稱代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前,形容詞、數量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后。量詞豐富,部分動詞的自動態和使動態用聲母輔音清濁交替表示。
彝語分六大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大小涼山一帶;東部方言,分布在貴州西部、云南東北部和廣西西部;東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東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詞匯上,其次是語音上,說不同方言的彝族彼此不能通話。
三、彝族的文化
篇5
人們在日常交際中,除了語言交際之外,還要依賴大量的非語言交際手段,不同的表情、動作等都代表不同的含義。不同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這個概念有著不同的定義,簡單的如“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語的交際”(Malandro et al,1989:5);具體的如“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人為地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156)。本文中所指非語言交際指除了語言之外的所有交際手段,包括肢體語言,服飾如制服,發型,化妝,等等。
作為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非語言交際非常重要,同語言一樣,非語言交際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第一,我們會下意識地通過別人的非語言行為來了解他們的情感或情緒;第二,我們常常會借助非語言行為對別人的內在狀態進行評價或者判斷;第三,通過非語言行為能夠獲得對別人的第一印象同時也能加深別人對我們的印象;第四,非語言行為往往難以控制,從而更能透漏出人們的真實想法,因此對于人們的交際至關重要;第五,非語言交際對研究跨文化交際意義深遠,因為大量的非語言行為在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中所表達的含義都是相同的。
二、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Samovar et al,1981:155)因此,非語言交際不只限于某一種行動或者某一種信息,而是涵蓋了多層面的行為和信息。
具體來說,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有五個方面的輔助作用:
1.重復(Repeating)
例如在告訴別人某一地點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手指向地點所處的方位,用手勢加以重復。
2.補充(Complementing)
補充通常能夠對語言行為起到修飾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向別人道歉時,話語“對不起”再加上臉上表現出的深深歉意,能使我們的道歉更加真誠而被人接受。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時我們用非語言行為代替講話,可以傳達同樣的信息。例如在開會時,參會人員討論聲音過大,主持人會用兩手向下壓一壓,表示降低聲音。
4.調節(Regulating)
在交談中,人們可以利用點頭、搖頭、保持沉默等非語言行為向對方傳達信息并且以此來控制交際的進一步發展。
5.否定(Contradicting)
大部分情況下,非語言行為表達是同語言相同的信息,但是在一部分情況下,我們的非語言行為會傳達出和語言行為相反的信息。老朋友見面相互寒暄,對方說最近過得還不錯,但臉上卻一副憂郁的表情。在這種情形下,人們會更加信賴非語言行為,因此,在與人交際時一定要注意非語言行為和語言所要表帶的信息是否一致。
三、非語言交際和文化的關系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這種文化不僅體現在語言中,同時也體現在非語言行為中。任何交際活動都帶有文化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引起的非語言交際最受人們關注。我們的禮儀、舉止、談吐、衣著、打招呼的方式等等,都表現著不同的文化色彩。文化代表著某一群體長期以來的生活方式,有著獨特的習俗、信仰和文化體系等,所以,對帶有文化烙印的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可以了解一種文化。
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可以為我們對其他民族的文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素材,也是研究外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
四、非語言交際的種類
非語言交際可粗略地分為四大類:身體行為(Body Behavior),空間距離(Space and Distance),時間(Time),沉默(Silence)。
1.身體行為(Body Behavior)
身體行為即由人們的身體動作傳達信息,有時也被稱為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外表和衣著
自古以來,人們就很關注自己的外表或者習慣于以衣著判定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對于一個陌生人,我們往往會受其外表和衣著的影響來決定是否與其交談。
在美國,人們常常偏愛高個子的苗條女性。而在日本,瘦小的女性卻更吸引人。在西班牙,社會地位高的人無論何時都身著整潔的西裝打著領帶,因此他們會把一個人的著裝和其社會地位緊密聯系在一起。
(2)身勢和姿勢
身勢指的是全身的短暫動作,這些動作是可觀察到的。姿勢與身勢不同,指的是相對穩定的狀態。
聳肩、點頭、搖頭等都是身勢的種類,在各種文化中,有不同的身勢和姿勢代表不同含義,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身勢或姿勢甚至表示截然相反的意思,例如中國人都以點頭表示同意或者贊成,但在印度和保加利亞,人們卻以點頭表示不同意或者反對。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人類交際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內容,微表情的研究現在已進入犯罪學的研究中,因為面部是最能體現人類情感的部位,也是最難掩飾情感的部位,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情感和態度。盡管每個人臉上都會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表情,但并非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沒有差異。
在許多地中海國家,人們習慣于夸張地表現悲傷或痛苦,所以在這些地區見到男性在公眾場合嚎啕大哭也不足為奇。但日本男性則必須壓抑這種情感,中國人更是是如此,自古流傳下來的“面子”文化教導我們不得在公共場合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4)目光語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時候經常使用“眼睛會說話”等修辭方法,英語中描述眼睛的詞也不在少數,“sad,pleased,sensual,cheerful”等,眼睛在非語言交際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西方禮儀中,交談中注視對方的眼睛是應有的禮貌,如果一個人不敢直視你的眼睛,說明他不誠懇或者心不在焉。但是,在東方文化中,“含蓄”是東方人所表達情感的方式,日本人認為,長時間的眼神接觸是不禮貌甚至是粗魯和不敬的。中國人也會刻意避免直視對方的眼睛,人們認為這是謙虛和禮貌的表現。
(5)身體接觸
身體與他人的接觸傳遞著不同的信息,由于身體接觸屬于近體接觸,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特別注意,謹慎對待。
西方學者把體觸分為兩類:體觸文化和非體觸文化,并且常常把英美文化歸為第二類。
在英語國家,同性之間的拉手和勾肩搭背都會被認為是同性戀行為,但在異性之間這種行為是容許的。在中國,除了戀人,異性之間只能握手,擁抱也是不容許的。
(6)副語言
副語言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一般分為三大類:聲音特點的體現(哭聲、笑聲、叫喊聲、啜泣聲、噴嚏聲等等);聲音的修飾(聲音強度、高度和長度);聲音的分隔(uh-huh,shh,uh,oooh,mmmh,er等)。
在大多數文化中,笑聲表示歡樂和喜悅,但日本人常用笑聲來掩飾傷心、尷尬、憤怒等負面情感。阿拉伯人和德國人都認為聲音大才能顯示出自信、權威和力量,但在日本人看來,高聲意味著不禮貌和缺乏自控力。
篇6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文化和歷史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加拿大當初由英國與法國的移民定居,也許是法國移民對法語的自豪,始終堅持法語作為法國移民區的語言,最終法語區將法語定為官方語言,更為嚴重的是,法語區的的許多人要求從加拿大獨立出來,這都與語言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加拿大政府為了照顧法語區人的情緒,在英語區的所有標志上都加上了法語,可法語區的人似乎不領情,他們只用法語標志。我曾經去加拿大旅游,就發現了自己到了法語區后的語言障礙,高速公路上的標志都只有法語,幸好法語的“南、北”在拼法上與英語相近,因此我才沒有搞錯方向。有一年,我去加拿大法語區,正好遇上法國足球隊奪得歐洲杯冠軍,當時街上是一片狂熱,我以為是到了法國。
篇7
“社會語言學研究與社會相關聯的語言。”(Hudson,2000,p.1)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對語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在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的氛圍相對更濃厚,這直接導致了交流溝通方式的差異。
一、文化和語言的關系
Robertson(1981)認為文化包含人類社會所有的共享產物。“共享產物不僅包含物質的實體例如城市,組織和學校,也包含非物質的東西例如觀點,風俗和語言”(Deng&Liu,1989,p.3).語言作為生活的一個基礎部分必然很能體現文化。“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它是文化的楔石”(Deng&Liu,1989,p.3).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的延續。
二、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1.概念和對比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相對的。前者認為個人是現實主體和價值的終極標準,其不否認人們可以從社會中獲益,但是認為社會是個人的集合,不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東西。集體主義則認為國家,社會,民族等是現實的主體和價值的終極標準,其并不否認個人存在的意義,但認為個人身份是由與其關聯的集體決定的,是由與他人的各種關系構成。
2.打招呼的差異
打招呼的語言是中美文化差異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體現。受個人主義的影響,美國人對他人隱私關注很少,同時當他人窺探他們隱私的時候會有被冒犯感。他們見面僅僅是說“Hello”“Hi”(你好)或者問道“How are you”(你好嗎?)但其實并不期望得到具體的回答,時間允許的話他們會談一下天氣。中國人會覺得這些可有可無的問候很冷漠。
與之不同,中國人與團體的聯系十分緊密,集體主義是反復被強調的重要價值體現。中國人很有可能會善意地去關心他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的隱私。我們會問別人“吃了沒?”(“Have you eaten yet?”).雖然這僅僅也只是一個問候,但是在中國對他人的關注程度甚至被當作衡量道德和修養的一個標志。關于問候別人“吃了沒?”有個說法:中國人在舊社會常常挨餓,所以問他人這個問題來表示關切,因為“吃了”還是“沒吃”是當時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后來國人溫飽問題解決了,但是這個習慣沿襲下來。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美國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在邀請他人做客用餐,因為在他們看來“吃了”還是“沒吃”是很私人的事情。更糟糕的是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覺得你在質疑他們的謀生能力。
3.提建議的差異
篇8
一、菜肴名的語法結構特點
縱觀那些常見的菜肴名,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是由詞組合而成的一個個詞組,而構成詞的這些語素都是實詞語素,在音節上以雙音節為主,這也符合現代漢語以雙音節為主的發展趨勢。各式各樣的菜肴名,從語法結構來看具有很多相似點。它們大部分都可以分成主謂結構、動賓結構、聯合結構和偏正結構詞組。
其中,主謂式是菜肴名語法結構中最多的一種形式。如“螞蟻上樹”、“火山飄雪”這兩個菜名,是一個雙音節名詞加上一個表動賓結構的雙音節詞組成的四個音節的短語,讀起來瑯瑯上口,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容易為人們接受。
動賓結構的詞組在一般家常菜名中很多,如“炒鳳尾”、“煮干絲”、“熗藕”等,是由一個動詞或連動短語加上一個名詞的詞組,這類菜名往往短小而且易于理解。
聯合短語也叫并列短語,它揭示出詞組之間平行的關系。用這種結構給菜肴命名,也能讓人一目了然,清楚菜料。如“鯽魚粉絲”、“冬瓜排骨”等,一看菜名就知道一個是鯽魚和粉絲做的,一個是冬瓜和排骨熬的湯菜。
偏正結構的菜名也很多。如“龍眼肉”、“紫菜湯”、“魚香茄子”等。用這類結構的詞組命菜名,主要是為了突出該菜的特點,側重修飾語的與眾不同。因為有了“龍眼”的修飾,使得這道菜有別于其他肉,做出來的像桂圓鑲嵌在肉里一樣,名字好聽,菜也上了個檔次。“魚香茄子”也因多了修飾語“魚香”而不同于其他茄子,魚香味把這道菜和別的菜區別開來了。一般情況下,人們多喜歡用偏正結構短語為菜肴命名,因為這樣不僅能讓顧客清楚菜料,更重要的是能突出配料的特色,一道菜的主要特色也就明白了。
語法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原則。這一點在菜肴名的命制上也很明顯。這里的意義側重講每個詞組的具體意義。詞組的語法形式要和它的個體意義相結合。抗戰時期有一個菜名叫“轟炸東京”,從語法上看并無不妥之處,但由于它帶有強烈的時代性,當時人們希望早日打敗日本,所以在菜名上也把這種愿望體現出來,然而抗戰勝利后,它的個體意義就失去了,現在也就被人們淘汰掉了。
二、菜肴名的語義組合特點
現代漢語中的語義分析很注重對詞義的辨析。這是因為語義都是由一個個詞組合而成的意義。菜肴名幾乎不存在詞義的模糊不清。人們從豐富的漢語文字庫中選擇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菜名,幾乎沒有歧義。菜肴名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詞的形象色彩和感彩。一個富有形象色彩義和感彩義的菜肴名,不僅具有極強的宣傳作用和廣告效益,而且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增強口腹之欲,因而是招徠顧客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以前面所舉“炒鳳尾”為例,看到鳳尾兩個字就聯想到它的形象義,立刻想到傳說中的吉祥鳥鳳凰,但是由于誰也沒見過這種鳥,人們有把它和孔雀和雞聯系起來,想到孔雀的尾巴,想到公雞漂亮的尾巴。而最后端上來的菜是一盤清炒萵苣尖,鮮脆欲滴的嫩葉像鳳凰的尾巴。鳳凰是傳說中的能給人帶來富貴吉祥的鳥,以鳳尾一詞為菜名表達了人們對鳳凰喜愛的感彩,簡單而富有韻味,不失為一個好菜名。
三、菜肴名的修辭藝術
菜名中最常用的主要有比喻、象征和夸張等修辭手法。
現代漢語中的菜肴名大部分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相似的事物來代替菜肴的造型。淮揚菜中有一道“揚州獅子頭”。它是用大肉圓做成的,用剁碎的鮮肉揉成一個個大肉圓,看起來像雄師之頭,因而得名“獅子頭”。當然這里也具有形象義。
此外,也有用象征法意義給菜肴命名的,就是把菜肴中的幾種原材料合在一起,命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菜名。這種菜肴名通常出現在重大宴會上,如喜宴、壽宴等。“和合長久”這道菜的主料是核桃、百合和小腸,將小腸洗凈煮熟切碎,將核桃去殼后炸熟,與百合一起撒在小腸上面,“和”是“核”的諧音,“合”即是百合,“長”是“腸”的諧音,這三種材料合在一起,根據諧音取一個象征意義的名“和合長久”,一般用于婚宴上,是一個皆大歡喜的菜名。又如“春暖花開”這道菜,它用的主料是小紅蘿卜、醋、糖、鹽,把小紅蘿卜洗凈腌制后放上佐料,裝盆擺放造型,紅紅的蘿卜好似花團錦簇的鮮花,象征著花兒綻放,這不乏為一個有詩意的菜名。
夸張的修辭手法也廣泛體現在菜肴名的命制上。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給菜肴命名時喜歡用華麗的詞名,賦予菜名詩情畫意,增強菜名的文化審美價值。一些典故型的菜名,由于流傳久遠,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在現代菜肴中還一直用下去。如“東坡肉”、“麻婆豆腐”之類,新意雖不多,但因其歷史悠久,系出名門,備受人們喜愛。如以往各代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御膳房,中國人一向喜歡用一些吉祥的祝福字句,以便討人喜歡,這在宮廷菜中表現極為突出,比如有“洪福萬年”、“江山萬代”、“萬壽無疆”等字句,都是向皇帝祝頌之詞,當然還有一些人愛給菜肴取華麗的名稱,從而提升宴席的級別。例如明代宮廷,遇到大典禮,有烹龍炮鳳之宴。其實是以雄雞代鳳,全羊代龍。所謂“龍鳳呈祥”也是雄雞、全羊代替的。清代“膳”中,有“鳳凰臥雪”、“宮門獻魚”、“龍鳳賞月”等菜名,都屬于這一類。除了宮廷菜名以,來自民間文人雅士所取的菜名也是很富有詩情畫意。如《山家清供》里載有“傍林鮮”,即在初夏林中竹筍剛長出的時候,把殘枝敗葉掃到竹子旁邊,點火把筍烤熟,據說味道特別鮮美,這就叫“傍林鮮”。這種奇妙而富有文采的聯想給菜肴蒙上了一層奇特的外衣,令人新奇。另外,還有一些菜肴名利用諧音法拼湊原材料,前面在談到現代菜肴名中提及過。例如把甲魚與雞燉在一起,這樣的菜叫做“霸王別姬”,這種利用歷史典故又用諧音法取的菜名不得不令人叫好。又如“煮玉”,是把筍切成方片,與白米粥同煮,粥呈玉色,故名“煮玉”。這種典雅而又獨特的菜肴名從現代漢語角度來講,也是頗為講究的。以上這些菜肴名都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恰到好處的夸張為菜名增添了文化審美的情趣,提升了菜肴名的文化價值。
四、菜肴名的文化意義
當這樣一個菜名:“火山飄雪”出現在你眼前時,想必你想破了腦袋也難以猜出它的真實樣子。許多人肯定會聯想到那紅紅的火焰山,怎么就飄落雪白晶瑩的雪呢?其實這道菜并不神秘,而且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夏日清涼品。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糖拌番茄,鮮紅的番茄去皮后被切成小塊,整齊擺放在盤子里,然后在它上面撒上白糖,那些小小的糖粒,晶瑩剔透,和一塊塊擺放整齊的番茄相配,的確是火山飄雪,這道菜肴名體現了創作者思維的獨特和新穎。從語法結構上看,“火山飄雪”是一個主謂短語,火山是對番茄的形象聯想,雪是糖的形象聯想,中間加一“飄”字,把這道菜肴的兩種原材料在經過新穎獨特而又恰當的聯想后準確形象地連接起來了。從語義組合上看,人們一看到“火山飄雪”這個詞就能想象出它的形象義,在那熊熊燃燒的火焰山上突然天降雪花,這種描寫性的詞語之間的結合產生了形象感,讓這道菜肴在人們的腦子中產生了形象感,而這種形象感又與它的原材料十分吻合。當然“火山飄雪”這個菜肴名用的修辭格很明顯是比喻,鮮紅的番茄比做紅紅的火山,潔白的糖比做晶瑩的白雪,比喻修辭格是大部分菜肴名所采用的,因為這樣一來才會使菜肴的名與具體的菜相符。除這道菜名外,還有許多有新意的菜肴名,都體現出各自的藝術性。如“白鵝下水”、“揚州獅子頭”、“螞蟻上樹”等。這些菜肴名從語法結構上來看,都屬于主謂短語,都具有形象義,也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格,既形象又生動,既新穎又貼切,不失為好菜名。其實這些菜都是極為普通的菜肴,冠上這些美名后,由于名實相符,同時又運用了虛實相生,讓原本平常的菜肴多了一份美感,這體現出文化審美的最大功效。“螞蟻上樹”也并不使用真正的螞蟻做菜,而是用切碎的肉末炒熟后再放入粉絲,輔以其他佐料,這樣做出來的肉末粉絲就是“螞蟻上樹”,這道菜,虛實相生,形象貼切,贏得了許多食客。
其實不僅是現代人喜歡給菜肴起個美名,古人對待佳肴也是頗為講究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許多經典論著,如《周記》、《禮記》、《論語》、《黃帝內經》等都為飲食留下了重要篇章。中國的飲食從產生之初就幾乎與文化審美聯系在一起了。我們可以從古代漢字中說起。篆文“美”乃會意字,“從羊從大”,即是說古人認為又肥又大的羊就是美,而羊在古代又常是膳食的代稱。“鮮”也是會意字,從羊從魚,這說明古人從羊和魚中悟出了鮮味。綜觀我國的飲食發展歷程,是在博大的中華文化的濡染之下逐漸超越口腹之欲而走向典雅情趣,充滿“文化”意蘊。飲食和文化聯系在一起的那刻就注定了“吃”這一行為不再是簡單的物質享受,而是具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文化的注入延伸了餐飲的深度和廣度,為餐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道好的菜無論是與名人、美食家相聯還是與歷史典故相關,給它配一個奇妙、響亮的名字都是很有意義的。好名不僅能使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增,而且能擴大其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所以中國菜除了講究色、香、味、形外,還有一個名的問題。如果說過去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用富有藝術的手法來表現佳肴的話,那么現代人則是在食欲的基礎之上超越單純的物質享受,把美味升華為一種富有情趣、享受審美的過程。這不能不說明中國社會的進步帶來的飲食方面的重大改變。當然,現代人在命名美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大目的――追求高額的經濟效益。在今天商品經濟的沖擊下,菜肴命名的標新立異、出奇制勝,早已成為人們追逐經濟利潤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是支撐飲食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給菜肴取一個響亮而又名副其實的菜肴名是當今飲食文化打造品牌的關鍵。俗話說“好馬配好鞍”,一道好的菜肴也只有配上了響亮的名字才會流傳廣泛,才能體現文化審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詔.美食尋趣(第一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2]史仲文,胡林曉.中華文化大辭海(第一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1.
[3]中國菜肴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9.
[4]羅常培,呂叔湘,王力.現代漢語資料選編(第一版)[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6.
[5]高名凱.漢語語法論(第一版)[M].商務印書館,1986.10.
篇9
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的國家,這源于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倫理道德之中,個人的利益必須和家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集體的利益始終高于個人,正所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相反的是,美國崇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具有完全的不可替代性,個人只有完全的成就了個人,也就是成就了整個社會。
相對于美國來說,中國是更加崇尚權威的,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不知不覺的已經將人們的意識奴隸化、程序化,只要是官方的信息,民眾不得不從,不得不承認其正確性,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種崇尚官方,崇尚權威的一種潛意識。美國則不然,它是一個建立在民主法治前提之下的國家,國家的決議不得不受到民眾觀點的影響,為真求實是其民主法治思想之下的產物。
要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就要從歷史的文化和信仰中去尋找不同的信念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強調了天地為生物之本,因此,中國人一直信奉天,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了把自然作為人的精神價值的來源,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融合,在和諧相處的前提之下各有所益。
篇10
一、翻譯是跨文化轉換
文化知識是學好語言的基礎,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任何語言又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翻譯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承擔著幫助人類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神圣使命。現在,人們普遍認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在某種意義上,語言的轉換只是翻譯的表層,而文化信息的傳遞才是翻譯的實質。因此,要更深刻、更貼切地傳遞原文的內在信息,必須探明英漢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并將雙語的文化內涵恰當地對接起來,真實地再現原文的面貌。
二、文化差異造成翻譯困難
翻譯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說明翻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困難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而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很多體現在并且滲透在文化的各個領域,包括千差萬別的歷史背景、傳統觀念、風俗習慣,以及迥異的語言表達方式上。
(一)宗教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觀音菩薩”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仙,是專門濟貧救困的救世主,但缺乏這一宗教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可能一頭霧水。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選擇西方人所熟悉的一詞savior(person who rescue or saves sb. from danger,救世主)替代它。
同樣,如果缺乏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知識,翻譯此句“You can meet many good Samaritans in our university.”就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了。“Samaritans”在《圣經》中是指“people who give sympathy and help to people in trouble(同情并援助苦難者的善人)”,所以此句可譯為:“在我們學校,你可以見到許多樂于助人的人。”《圣經》中有眾多人物,他們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經歷,經過人們長期的傳誦引用,已成為一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義,如:Messiah是指救世主彌塞爾。“You’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這句話中的Thomas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來,英語中使用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內涵,我們便可以將其譯為:“你這個人如此多疑,我說什么你都不信。”
(二)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飲食習慣上。蛋糕、面包、餡餅等是西方人的主食,而中國人主要吃大米、面食等。因此如果把“畫餅充饑”翻譯成“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比較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如果直譯,西方人可能不知道“餅”是什么東西,除非加注進行說明,而這樣做就增加了讀者的理解難度,增加了閱讀的障礙,不利于文化交流,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又比如大衛?霍克斯把鴻篇巨制《紅樓夢》的一個習語“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翻譯成了“Even the clea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吃米飯、喝粥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西方人主要吃面包,所以霍克斯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文化生活,將其翻譯成“巧媳婦做不出沒面的面包來”,更接近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容易理解。而楊憲益夫婦本著傳播漢民族文化,讓西方了解我們民族文化的目的,將這句話翻譯成了“Even the clearest 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了不同的譯文,這樣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和作用。
(三)傳統觀念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的傳統觀念中,白色象征著純潔和貞潔。而在中國,盡管近年來新娘也開始穿白色婚紗,但白色仍然是傳統喪服的顏色。人們視白色為悲愴、貧寒、衰敗和死亡的象征。因此把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翻譯成“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譯成“某人幸福的日子”而沒有直譯,是考慮到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顏色的不同內涵,以及照顧到譯文讀者的接受心理和閱讀習慣。中國人以紅色為貴,紅色象征著喜慶、成功、忠誠、溫暖和興旺等。傳統婚禮上的紅喜字、紅蠟燭、紅蓋頭、新娘的大紅襖,都是紅色賦予了對日后幸福生活的希望。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綠色和金黃色有類似的聯想意義,而紅色卻經常和流血、危險和暴力聯系在一起。因此在翻譯《紅樓夢》時涉及紅色詞的翻譯時,英國翻譯家David Hawks作了變通處理:
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
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the Illusion;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the Golden Days.
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T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譯者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在翻譯原文的“紅樓夢”和“怡紅院”時,沒有選用“red”一詞,而是分別譯為“golden”和“green”這兩個盡管不同色彩,卻對譯語讀者來說具有相近意義的顏色詞。
同樣的,在西方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恐怖的動物(英語詞典的釋義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應予消滅。在《圣經》里,dragon也肯定是與邪惡、恐怖相聯系的。然而在漢語言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種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歷來把它視為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也把自己視為是龍的傳人。因而有“龍飛鳳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龍騰虎躍”(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望子成龍”(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的說法。所以,在互譯中英作品時,一定要把握好詞語的文化內涵,否則將嚴重損害原作的內容。
三、解決文化差異的翻譯技巧
無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都有不少文化特色濃郁的詞語,翻譯這樣的詞語,應該本著一個總的原則:一方面要盡可能傳達源語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譯語文化和譯語讀者可接受的限度。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翻譯技巧。
(一)移植法
一般說來,帶有異域文化特色的表達方式往往都是些形象化語言,英漢之間文化的差異往往就體現在使用不同的形象,或相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聯想意義上。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語言就等于為中國讀者保留下了解英美語言文化的機會。同時,新鮮形象的不斷引入,也有利于提高漢文化對異域文化的解釋和消化能力。因此,對于英語中文化內涵豐富的詞語,應盡量采取保留形象的移植譯法。比如,英語成語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有點近似漢語的“對牛彈琴”,但是直譯成“教豬吹笛”就會使中國讀者耳目一新。同樣的道理,成語flog a dead horse,雖然可以意譯成“做無用功”,但若直譯成“鞭打死馬”,效果可能更好。英語諺語“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意思有點近似漢語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但這種“以土代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比之下,譯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倒還可以接受,可遠不如“盲人國里,獨眼人稱王”來得形象。再比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的意思類似中國的典故“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在西方人的寫作作品中硬一個中國的典故,不管語義上對不對應,卻犯了文化失真的忌諱。可以直接譯為“情人眼里出美人”,這樣的“移植”譯法給中國讀者提供了了解異域風情、欣賞原文獨特表達方式的機會。所以,對于英語里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語,最佳的翻譯方法就是盡力把那文化特色忠實地傳譯出來。
這種移植譯法,說白了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直譯法。不過由于英漢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僅僅采取直譯法還不能完全達意,此時我們可以用借用法。
(二)借用法
所謂借用法就是借用漢語中現成的俗語來傳譯英語的俗語。這種譯法主要用于兩種情況:一是英語中有不少表達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同漢語的表達方式非常相似,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相似或相近的漢語表達方式來傳譯。例如: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Misfortune might be a blessing.(塞翁失馬,焉知非福);Let by gones,be by gones.(既往不咎)。這些英語習語后面的漢語習語可謂“形同意同”,將它們拿來互譯可以說是形神兼備,通順曉暢。二是英語中有許多表達方式雖然在漢語中找不到“形同意同”的對等表達方式,但可以找到很多“形異而意同”的表達方式,這時也可以借用這些現成的表達方式來傳譯。例如:See Naples and die.(不到黃河不死心);Do not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養虎為患)
不過,有的習慣說法同漢語的一些習慣說法只是形似而意不似,若生搬硬套,就會弄巧成拙。如pull one’s leg跟漢語的“拖后腿”并不對等,而是“與某人開玩笑,取笑某人”;eat one’s words并不是漢語的“食言”而是“收回前言,承認錯誤”。英漢之間這種“貌合神離”的例子舉不勝舉,翻譯是一定要小心謹慎,切莫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三)意譯法
當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理解甚至誤解時,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移植法也難以采用借用法時,此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原詞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原始意義來進行翻譯,即采用意譯法。如:漢語中的“紙包不住火”應意譯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譯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西方讀者也許會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尤其在一定的語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譯,意思明了,有利于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
總而言之,語言是傳達文化信息的,因而往往含有本民族的文化色彩。語言的文化內涵并非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濃厚淡薄之別。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些語言的共性大一些,民族特性少一些,有些語言的民族特性大一些,共性少一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握一條原則:在純語言層面,可以進行必要的歸化,而在文化層面,則盡量爭取異化。
參考文獻:
[1]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踐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孫致禮.新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孟紅松.淺談文化與翻譯[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7).
篇11
漢字以及假名二套符號所組成,一般常常將兩種文字進行混合使用。日本的假名由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區分,前者認為是由我國草書中借鑒和演化而來,片假名則是從我國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中選取形成。平假名在日本一般主要應用于日常書寫以及出物中,片假名則是用語對外來詞、象聲詞進行標注。在日本正式出版物和文件當中,漢字是主要的書寫內容,并且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據日本官方出版雜志《日本概貌》中描述,漢語對于日語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并且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日語當中常用的漢字數量達到了2000多個,在其他領域中所使用的漢字數量則更多。日本的小學生畢業時要求漢字的掌握數量必須要達到1000多個,并且能夠數量掌握讀寫技巧,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活動的開展。在日本政府所出臺和公布的文件《當用漢字表》當中,明確指出目前日語中多達1850個漢字為當用漢字,隨著《當用漢字表》的不斷完善和豐富,漢字數量的增加和調整,足以看出漢語對于日語語言的影響逐漸擴大,并且很大程度上說明漢日語言文化的淵源。對于日語來說,漢語是日語發展的重要基礎,漢語的消失,日語語言也將無從談起。日語中的許多文獻典籍都是用漢字進行書寫的,并且保留至今,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參考價值,如果廢棄漢語,日本歷史以及日語的發展將會陷入非常嚴重的困境。日本文化同漢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日本同樣信奉儒家思想,忠君愛國是日本快速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如果漢字從日語文化中消除,將會對日本的社會構成嚴重威脅,并且使日本的國體受到動搖。漢語對于日語的書寫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由于日語中的平片假名分別是由漢語中的草書、楷書書法中借鑒而來,而日語中的漢字數量規模龐大,從而使得日語非常重視書寫規范。目前,日本文字的書寫主要以行書、楷書和草書為主,而日語中的漢字更是有簡、繁之分,日本從小學階段便重視對孩子書寫能力的培養,開設書法課程,教習學生如何書寫漢字,掌握漢字的書寫標準,便于日常交流活動的開展。由此可以看出。日語文化同漢文化的關系非常緊密,日語書寫完全是按照漢字書寫中發展而來的,并且在日語中得到了不斷的發揚和傳承。
三、漢語對日語文字表達含義的影響
習語是指日常生活中具有特定形式的詞語,是語言的精華所在。習語一般包括成語、俗語、俚語以及歇后語等等,這些語言音節較為優美,音律非常協調,含蓄且委婉,語言簡單但是哲理豐富,是人們溝通和交流中較為常用的元素。日語中的習語數量較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由漢語中的習語發展而來,或者是直接進行借用。在日語當中,許多習語都是同漢語中的習語相對應的,如百聞不如一見、吃一塹長一智以及馬馬虎虎等等,這些習語所表達的意思都是相同的。漢語的語言表達非常獨特,意思往往同字面所表達的意思并不相同,往往需要進行揣測,而不能夠直接通過字面進行了解。隨著漢語的不斷發展,漢語語言所表達的含義也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體系。日語同漢語之間的關聯非常緊密,在表達意思方面,日語中的許多句式和交流語言當中也滲透了漢語語言的表達思想,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日語中的許多語言也強調句式結構的簡約,將文字總的邏輯性逐漸淡化,許多人們對句式的深層含義進行理解和分析,重視對情感的滲透和運用,同漢語中的推理形式是非常詳盡的。比如,漢語中的“不去嗎?”是一個疑問句,表示提問者希望他能夠前往,而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則只能夠看出這是一個單純的疑問句,而不能夠看出字面之外的信息。在日語中,“不去嗎?”則書寫為“行きませんか”,同樣,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想讓對方前往,但是卻不能夠確定對方的實際想法,因此用這種較為委婉的句式來試探他人,同時也能夠用這種句式表達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
篇12
1茶的起源
關于茶最早起源是唐代的詩人陸羽,他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文化中,很多農業、植物、藥草等等的起源都會追溯到神農氏,茶也不例外。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神農在野外采藥時,用鍋燒水,此時正好有幾片樹葉落進鍋里,等水開了,神農發現這燒好的水,色澤稍微發黃,喝了以后可以生津止渴,并且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這在記載上是關于茶的最早記錄,也是茶時代的開始。茶在最早的記錄上,也并不是飲品,有的學者認為藥品說最為成立。在《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慢慢演變成一種飲品。隨著時代的進步,茶學不再單獨作為一門學科,而是和植物學逐步融合,在對茶的研究上也涉及到了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因素,在茶樹原產地上研究者更是做了極為細致的分析,從而得出論證,這樣就充分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發源中心。在中國,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是在云南、貴州和四川這些地區,茶樹也是當地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從植物學上分析去看,很多茶樹在西南地區的集中,就證明了西南地區是茶樹的發源區。茶樹在當地發展中有著悠長的歷史,茶也是在不斷地變化中前進。因此,如果最是原始的茶樹聚集在一起生長著,這可以說明這里是茶樹的原產聚集地。在西南的云貴高原上有著大量的野生茶樹,這些茶樹的形態特征和古老的茶樹極為的相似,也證明了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是茶樹原產地。
2茶語言的表現
關于茶在古書上的記載,最早是《爾雅》,茶又叫槚或苦茶,在當時茶還不是最為盛行的飲品,但是,品茶慢慢融進當時人們的生活里,并且體會茶色,茶香。在《金陵瑣事》說:“凡茶葉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葉瘦小的顯苦澀,而苦的則香。”《茶經》也說:“啜苦咽甘,茶也。”在喝茶時要講究茶的飲用搭配,苦茶則苦,但在細品中能感受茶帶來的香甜,喝茶就要咽,如果不重視喝茶的方式也會嘗不到茶的味道。繼而茶從單單只是一種飲品,慢慢的發展到一種人生的體會,或是文人騷客對生活的感悟。水是茶的承載者,茶是水補充者,茶能讓水變的超乎本身所擁有的價值。明代《茶疏》說:“水為茶母。”茶再好,也離不開水。好水沏好茶,好茶需好水。用不同的水泡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味道的,泉水甘甜、河水清澈、井水清冽。在古代,人們常說,最好的水沖中品的茶,泡出來的茶也會成好茶;如果是用只有中品的水來泡一包好茶,那么茶水也只是中等的了。“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茶汲取自然的精華,在用用水沖泡時就會散發出它獨有的靈氣,巧妙的自然之水便會把它變成幽香之水,可以讓人們品嘗到自然饋贈。由此可見,古人沏茶不僅是當做一種簡單的飲品,而是從本質上重視茶的飲用材料和方式。想要找一包好茶,必須追溯到它的生長環境,大多數來自深山幽谷、或是在高山繚繞的云霧間,每日受雨露的滋潤,遠離塵埃飛揚的城市群。從古到今都有著這樣的說法“深山幽水出名茶”、“山秀水美茶香”。好的茶葉是泡茶的基本要求,在采摘時也是有著特有的方法,采茶的最佳時間是清晨。不管是在采茶還是制茶的過程中,要是手上出汗,或是沒有洗澡以及有什么皮膚疾病都會影響茶的質量,制茶中要求環境的清潔,器皿干凈,才能造出好茶來。好茶品質清高、純潔無瑕、一塵不染,“從來佳茗似佳人”(坡語)。對好茶的追求就像對人品的追求,古人們都想采用最好的方式去追求茶的完美。隨著飲茶風氣的形成,在一些地方開始盛行茶鋪、茶館之類,但是這類的飲茶方式大多是為了過往行人歇腳解渴的去處。四五成群的行人路過茶館之類的地方都會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的交流,這種的簡單的交流方式也促進信息的傳播。茶語言在這些人中不斷地提煉、傳播,在文人騷客前對飲成章,使得茶語言得以傳承,逐步形成飲茶方式上專有的文化,茶文化。
3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飲茶的風氣形成,便會促進飲茶文化的萌發,各種民間故事,民間傳說都不斷地與茶有了聯系。比如說在安溪,那里盛產鐵觀音,有著很長的種茶歷史,在唐朝時就有茶葉不斷地從這里運出。安溪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天然優越的氣候條件,溫潤的氣候對茶樹的生長非常有利,因為自然的優勢,這里盛產的茶葉非常有名,比如本山、黃旦、大葉烏龍、梅占等。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可以說歷史悠久,這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造就茶文化提供了一個基礎。提到鐵觀音品種的由來,還得從明朝年間說起。相傳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對茶很有研究,他每天早上和晚上泡三杯茶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沒有間斷過,由此可見此人非常的有誠心。有一天夜里做夢,魏飲夢見在山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打算采摘時,被屋外大風天氣驚醒。第二天,天色湛藍,魏在去山里砍柴的路上,果然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魏趕緊采下來一些樹葉,并帶回了家中,在經過精心制作之后,茶味甘醇鮮爽,飲用后使人精神振奮。魏認為這是所有茶中最好的品種,后來他干脆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種植。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鐵觀音名字就是這樣的傳開了,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香氣濃郁持久,音韻明顯,帶有蘭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后人毫不夸張地說,鐵觀音泡七次還有茶香。在茶文化的傳承上,大紅袍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當地流傳的故事可以看出,人們對這種茗茶的喜愛。大紅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可以說品質非常優異。在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人們茶說這每座山都有不同種類的茶樹,這大紅袍、肉桂、名樅、奇種是屬于巖茶系列,但是大紅袍又是五大名樅之首,又單歸一個系列。關于大紅袍美名的由來,就有很多種說法,相傳古代有一位皇后生病,經過多少有名的太醫醫治仍然沒有好轉,于是皇帝便拍親信到民間尋找民間秘方,這位親信在途經一座深山時,途中遇一位老漢正在遭猛虎追擊,這位親信救下了這位老漢。并告訴老漢來此山的目的,為報答救命之恩,陪這位親信直往武夷山,采下茶樹葉子,回宮后,將采來的茶葉煮好之后給皇后喝下,皇后的病情日漸有所好轉,幾天之后,病竟然好了,皇帝大悅,下了兩道圣旨:一道是賜大紅袍一件,為茶樹御寒。自此,武夷山的老百姓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另外還有江南龍井茶的傳說,也頗具神話色彩,清代的時候,乾隆皇帝有一次來到江南巡視,在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知道乾隆精通茶藝就端上當地的名茶,從品相上看那茶有賞心悅目,品嘗過后甘醇爽口,乾隆便對此茶贊不絕口。于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這是什么茶,哪里采摘,和尚說:此茶是小廟的獨有的茶樹上采摘的。乾隆對這個茶樹就更加好奇了,是怎樣的茶樹能產這么好的茶葉呢,在和尚的帶領下乾隆來到茶樹前,看到那茶樹前碧綠如墨,整整十八棵沿山形排列,樹形長勢強勁有力。此時乾隆龍心大悅。就命名此茶為龍井,山名獅峰。為了能夠每日嘗到這龍井的茶香,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從這些妙趣橫生的民間故事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茶的喜愛,不僅僅用故事將他們流傳下來,還賦予他們各種神話色彩。這都在折射著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在茶文化的傳播中不論以何種語言形式傳播,都和茶文化的形成息息相關,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飲品,從古至今一直延續著,茶是君子象征,古語“茶可修心”、“茶可清心”,在品茶時,人們就像再跟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智者在談話,同時也對飲茶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茶除了是飲品外,還有一定藥效。醫學上認為,茶具有利尿、助消化、除內毒、解疲勞、防衰老等多種效果,因此又被人稱為“萬能藥”,在民間茶作為藥材使用更為普遍,有俗語曰“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所以茶一直以來被很多人認為是養生的一種必備佳品。
4結語
中國的茶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在傳播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時,中國的茶文化又換發出一種新的力量,形成新的飲茶文化。現如今,飲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在悠閑的時光里喝茶,在忙里偷閑喝點茶,不論何時,已經把深沉的中國文化附著在飲茶上,使得飲茶文化的內涵得到了豐富。這樣人們在飲茶時,提高自己的修養,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包大明,任天飛.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28).
[2]方夢之主編.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篇13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和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的特點。Kluckhohn(1944)“沒有語言的人類文化不可思議”。同樣,離開了文化,語言也不可能存在。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二)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征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二、語言
早在20 世紀初,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Saussure 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因此它能與書寫系統、聾啞人的手勢語、象征性的儀式、禮貌形式、軍事信號等相類比,它不過是最重要的符號系統。”
三、文化和語言的關系
(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聯系的。首先,從文化的內涵來看,它包括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而語言正是人類在其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屬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為人類社會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樣,語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遺傳,而是人們后天習得和學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語言也是如此,它為全社會所共有。
(二)語言記錄文化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的作用不只是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而存在,人們在利用這一工具的同時,也把人類對生活現象、自然現象的認識凝固在語言中,即語言還具有記錄文化的功能。
(三)語言促進文化發展
人類發出的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可能是極其偶然的現象,當這種聲音被一起活動的人所接受時,其他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也會發出這種聲音,于是,這種聲音就成為人們某種認識的標記。隨著這種標記的增多,人們的眼界便會越來越開闊,相互之間的交際便越來越自如。這種認知事物的標記就是語言。
(四)文化影響語言的發展
語言和文化都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語言和文化關系,可以說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的發展影響語言的發展。
從語言發展的情況來看,由于時代潮流的涌進、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風尚的變化、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大量新造詞和外來詞也隨之涌現,反映著新出現的事物和新的概念,使漢語的詞匯得到不斷的充實。
(五)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它們之間的這種雙向關系可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傳播工具這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文化的構成又離不開思維,作為思維的工具,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思維的方式、范圍和深度。然而,當思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語言形式不能滿足其需要或阻礙其發展時,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改造思維工具,促使語言發生變化。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思維又影響和制約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