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畜牧師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畜牧師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畜牧師論文

篇1

(三)養殖成本居高不下,農區養殖業融資困難在實施草畜平衡的政策環境下,新疆由草原退減下的牲畜需要農區承接,但目前農區養殖業還存在飼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礎母牛羊成本過高、人工成本上漲等制約因素,使得農區養殖業發展十分困難。如當前北疆地區麥秸價格較2010年上漲100%,達到0.6元/千克,而南疆部分地區的麥秸價格已達到2元/千克以上。疆內實行全舍飼的肉羊養殖場基本上是肉羊育肥場和種羊場,養殖戶普遍反映,按照目前的肉羊出欄市場價格,農區全舍飼養殖一般肉羊品種基本處于虧損狀況。此外,畜禽養殖場(小區)的一次性建設投入大,且投資回收期相比其他產業較長。由于前期成本投入和養殖成本過高、收益期長且收益較低等影響了部分社會資本進入畜牧業,使得農區養殖業融資困難。

二、制約新疆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難點

飼草料不足是新疆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主攻方向。2012年新疆啟動了《新疆新增1000萬只出欄肉羊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規劃(2012—2015)》,如按羔羊6個月出欄,則需新增干草約117~235萬噸;若再加上牧區禁牧而轉入農區的牲畜,60.9千公頃的飼草料地遠遠不能滿足草食畜牧業對飼草料的需求。

(一)現有飼草生產體系無法支撐草食畜牧業的健康發展1.飼草地總量減少和飼草種植水平下降現象共存。一方面,自國家對內蒙古、東北、中原、新疆等牛羊肉主產區實施草原禁牧政策以來,一部分草場實行禁牧、休牧、輪牧等,總量上用于放牧的草地數量有所減少;另一方面,雖然2012年新疆出臺了三年新增1000萬只肉羊生產的規劃,增加了飼草料地,但在國家種植業補貼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區只將苜蓿種于田間地頭和林間,部分草場大都被種植小麥和其他經濟作物。“糧”搶“草”、“林”搶“草”的現象仍是造成牲畜飼草料不足的重要原因。2.農民種草的積極性不高。雖然政府出臺行政政策鼓勵農民種草,但由于廣大農民在種植糧食、棉花等主導產品中得到的實惠多,如國家對種糧的補貼為220元/畝,而對種植牧草的補貼只有10元/畝,因而農民對飼草種植的積極性不高。

(二)農作物秸稈利用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新疆每年所產生的風干番茄渣、葡萄渣、菌糠等農副產品約30萬噸,而這些飼料資源僅有10%~20%應用于畜禽飼料生產;新疆約1273萬噸的農作物秸稈的有效利用率也僅1/3。一方面,南疆三地州的農民已習慣于用麥草養羊,不習慣配合使用其他粗飼料;而另一方面,新疆還有龐大的棉花副產品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農民對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莖葉、棉桿、蘆葦和菌糠等非常規飼料多元化綜合利用的認知程度和利用水平還比較低,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普及,以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效率。

(三)飼草資源與畜牧業結構不配套發展畜牧業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飼草資源的存儲量和飼草料地的配套。一些地區適合發展豬、雞這種以精料利用為主的畜牧業,一些地區適合發展肉牛、肉羊這種以粗飼料利用為主的畜牧業。例如,內蒙古畜牧業依據草原畜牧業、農區(半農半牧區)畜牧業、國營農牧林場畜牧業和城郊(工礦)畜牧業各自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使之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整體推進,走全方位發展的路子,其草原畜牧業利用天然草場13.2億畝,其中,分布在牧區的天然草場達9億畝,牧區牲畜總頭數占全區的42%,形成了重要的草食牲畜種源基地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農區、半農半牧區的發展已成為當前內蒙古畜牧業的主要增長點,其充分利用轄區內3億多畝天然草場和每年至少還有30多億公斤糧食、140多億公斤農作物秸稈及其它副產品的轉化,飼草料資源比較豐富;加之利用其國營農牧林場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形成了較完善的產加銷、牧工商一體化產業,在集約化經營和現代化管理方面發揮了輻射和帶動作用。內蒙古的城郊、工礦區畜牧業是全區城鎮居民肉、禽、蛋、奶等副食品供應的直接依托,已形成了以圍繞“菜籃子工程”建設的、與市場緊密連接的“速效”型草食畜牧業。與內蒙古相比,新疆在飼草資源與畜牧業結構相配套方面還存在差距,內蒙古的經驗值得借鑒。

(四)科學飼喂牲畜的意識尚未形成首先是良料使用不盡人意。通過近年來的品種改良,牲畜的良種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絕大多數養殖企業仍隨意性飼喂牲畜,形成了一流品種、二流管理、三流飼養、四流收入的局面,影響了養殖效果、效率和效益。其次是缺少大量優質高產的飼料專用作物種植。新疆以反芻畜為主,而反芻畜以粗飼料為主,由于沒有專門為反芻畜生產的優質日糧原料,只好以種植業的副產品———秸稈,甚至棉花桿來填饑果腹。可見,新疆畜牧業還未形成科學飼喂牲畜的意識。

(五)養殖場缺乏配套的飼草料地飼草料地是人工栽培青綠飼草、青干草、青貯牧草、全株青貯飼料作物等優質飼草的基礎,而優質飼草的充足供應又是草食動物畜牧業現代化(尤其是奶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物秸稈通常被認為是低(劣)質飼草,優質飼草能供給草食動物豐富的營養,不加或少量添加精料就能達到良好的生產性能。在配套的飼草料地種植飼草料可以有效降低飼料的成本投入。如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草原廣闊的國家還對奶牛、肉牛和綿羊等采取人工草場放牧的方式飼養,主要是因為草場放牧可降低飼養成本。而目前我國許多養殖場都缺乏配套的人工草料地,而且受國家對種植業補貼政策的影響,使得從事飼草料生產的地越來越少,故無法保證充裕的飼草料,這也是造成飼草成本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新疆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并提高飼草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實施飼草種植財政補貼政策1.重新認識飼草料種植的地位。飼草料種植調整需要戰略眼光,即將短期適應性調整與長遠戰略性調整、對當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考慮結合起來,從整個產業鏈上認識飼草種植的收益,而不是簡單地、割裂地認識“賣草”這一個環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層次、生產先進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大多數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例如,美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就達50%。美國把苜蓿、甜高粱等飼料作物都列入主要的農作物范疇而不是傳統“草”的概念。所以,美國以苜蓿為主的人工草地十分發達,有力地支撐了美國奶產業和肉牛產業的發展。2.完善飼草產業基礎設施及補貼政策。新疆應制定扶持飼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重點支持飼草科技攻關、飼草產業化示范基地和飼草倉儲設施、飼草機械配置等方面的建設。建議新疆參照國家對養豬和小麥生產的扶持政策,盡快出臺扶持牛羊養殖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和補貼措施,包括飼草料種植的補貼政策,并積極爭取獲得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調整畜禽結構,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本地域畜禽養殖數量、結構的確定應與當地的飼草資源相一致,避免不利因素,走特色養殖之路;應將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果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產業之間互相補給、互相促進的循環生態農業。

(二)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建立完善的飼草料生產體系1.堅持草業先行。在草原建設上,要注意改變過去那種盲目求大求多的傾向,圍繞“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適當收縮規模,著力提高建設標準,講求建設效益;綜合推廣人工種草、飛播牧草、草場改良、圍欄封育等技術措施,加大對沙化退化草場的治理,不斷提高飼草料生產水平。為了切實加強草原的保護和建設,要在依法打擊破壞草原和浪費資源行為的同時,大力推行草牧場有償承包使用制度,建立“草原有價、使用有償、建設有責”的新機制,引導農牧民制定合理的載畜量,堅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走建設養畜的路子。2.因地制宜,推廣“糧飼兼用型”和“經飼兼用型”飼草種植。合理開發利用飼草料資源,引導農民種植大力士高粱、玉米等“糧飼兼用型”和甘草等“經飼兼用型”飼草,既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儲備飼草料,又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3.引入社會資本,實施草業發展重點工程建設。制定高新節水的人工飼草料地建設方案,鼓勵扶持有能力的企業加入飼草料地建設,大力推廣大力士高粱、玉米、蘇丹草、紫花苜蓿、棉籽餅粕等飼料資源,增強優質飼草供應能力。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戶實施林下種草、糧草間作、果間種草,增加飼草料的供應量。

(三)加強秸稈飼料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提高秸稈飼料利用效率鼓勵支持科研單位與草料加工企業聯合,開展秸稈飼料綜合利用技術攻關;繼續推廣飼用青貯玉米、秸稈青貯氨化、秸稈揉絲破碎、秸稈制粒和秸稈TMR技術,降低秸稈飼料的浪費;對采用秸稈飼料綜合利用技術的飼草料加工企業、合作社、規模養殖戶進行獎勵性補貼;重點推動秸稈養畜示范和秸稈飼料利用推廣項目,提高秸稈飼料的利用效率。

篇2

二、報道空間

事件空間是客觀事實存在的真實空間,而報道空間則是新聞媒體對事件空間的主觀經營。報道空間的構建直接為受眾接觸與理解事實服務,它建立在新聞本身所包含的事實空間與報道者所置身的社會語境空間基礎上。[2]從宏觀來看,報道空間體現在報道視域的選擇。鳳凰衛視資訊臺慣于以“全球視野,華人視角”來報道評論新聞事件。“報道+評論”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觀上凸顯了新聞事件的背景空間,將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放在與之縱橫關聯的宏觀背景之中,讓受眾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義、影響及未來發展前景。在“三班車”以及晚7點整《華聞大直播》等綜合性新聞節目中,熱點新聞得到了及時解讀。比如2011年8月18日《華聞大直播》節目的熱點之一是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該節目連線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這次訪問的中美兩國政治經濟背景、中美兩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訪問所肩負的使命以及訪問預期,讓受眾對此次美債危機背景下的訪問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該臺《時事開講》《新聞今日談》等新聞評論節目,有數位資深評論員對當前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闡釋。當前媒體競爭的焦點不在于第一報道權,而在于第一解釋權。只有及時闡釋新聞事件的意義,才能做到先發制人,掌握議程設置的主動權。該臺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團隊:名記者、名主持人、名評論員。這些人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有共同的中華文化底蘊,但又因地域和歷史的差異,分享了不同的價值觀,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價值追求。最典型的節目如《時事辯論會》,往往選擇有較大文化差異的嘉賓作為控辯雙方,同時又通過微博和手機等新媒體收集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等不同華人亞文化社區的觀點,形成了華人視角主導下的觀點碰撞和激蕩。而鳳凰衛視的一些資深評論員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善于在“全球視野”中洞察國際國內問題。從中觀來看,電視新聞敘事空間是指構成的空間。構成的空間是指將一系列記錄真實事件空間的片段,經過選擇、取舍、重組構成新的統一的空間形態。[3]鳳凰衛視資訊臺通過融合互聯網、手機和衛星通訊等新媒體,以實現不同空間之間的信息交流:

1.通過各直播室的空間組合構成完整的節目空間。在一些大型綜合性新聞節目中,播報空間的變化讓受眾如同在一條新聞長廊中漫游。每晚7點整的《華聞大直播》節目,動畫片頭之后,演播室內空間通過俯拍平移鏡頭依次展現,接著主持人從室內旋梯走下來,來到演播臺,面向左側觀看一塊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這是本檔新聞節目的焦點),隨后轉身面向受眾開始播報新聞。這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極具動感和交流感。節目在播出時,往往要依次切換到北京、臺灣、香港、紐約等地所設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連線采訪的形式與畫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幾句,提示新聞要點,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間轉換。節目內部渾然一體,時空轉換線條清晰,信息流暢。

篇3

1984年以來,我國人均谷物消費呈下降趨勢,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轉變,即人均谷物消費大幅下降,而人均肉食消費、水果、植物油、蔬菜、蛋、奶、魚類等消費大幅上升,對畜產品消費帶來的間接糧食消費對直接糧食消費具有替代作用。糧食直接需求下降,但間接需求日益上升,間接需求又主要體現在對飼料糧的需求上,而飼料糧的供需缺口在近些年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再加上工業用糧的增長,結果我國糧食自給率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從100%以上降低為2012年的97.7%,于是就產生了飼料糧需求不斷上升的壓力導致糧食安全問題惡化的認識。糧食需求結構的轉變使得對糧食總量需求上升,不斷地逼近和突破糧食供需平衡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鄉居民對動物食品需求的增長主要由豬肉與禽蛋等耗糧型畜產品構成,這就意味著糧食安全就表現為如何滿足居民對這部分增長的間接糧食需求,換言之,滿足了該部分糧食需求糧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肉雞為例,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9年,我國肉雞的國內產量由618.4萬噸上升至2009年的1210萬噸,而與此同時,肉雞的進出口貿易逆差由4139噸上升至573374噸,也就是說肉雞產業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結果只能使糧食供需缺口日益擴大,因為消費者需求的是耗糧型畜產品,而社會卻要提供更多的節糧型畜產品,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種資源浪費與要素錯配;政策之于現實只能是“南轅北轍”。

1.2通過降低耗糧型畜品種的養殖數量,的確可以減少對飼料糧的需求,從而使口糧得到保障。

正是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及由此產生的對飼料的大量需求帶動了種植業的發展,在未來糧食增產的大部分將主要作為飼料,并且后者將成為帶動糧食生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我國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存在嚴重的飼料來源瓶頸,在我國節糧型畜牧業如牛羊的養殖主要以牧為主的飼養方式,而農區草原面積又呈逐年下降趨勢,再加上禁牧等因素,導致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盡管近些年提倡通過發展牧草、苜蓿等種植業來擴大牛羊等的養殖規模,但是,目前這些產業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方興未艾,各方面發展十分不成熟,尤其是市場發育不充分,因此比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市場風險還要高,對于傳統的糧食作物而言,由于既可用于口糧、亦可用于飼料糧或工業糧,種植戶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發展進行自由處置,或是滿足口糧需要,或是換為貨幣需求,對產品具有自由選擇權,顯然這些優勢是牧草產業不具備的:另一方面,由于種植業的高風險、高投入和低產出特征,種植業的比較利益日漸減少,農民種糧積極性日益消減,如果畜牧業對種植業的帶動作用再進一步減弱,這對種糧積極性和種植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據資料顯示,盡管人口在不斷增加,但居民對直接的糧食消費在逐漸減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尤為明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這一趨勢只能進一步得到增強。所以,盡管人口增加產生糧食剛需,但現有人口對直接糧食消費需求的降低以及糧食間接消費對直接消費的替代可以彌補新增人口對糧食直接消費的需求。

1.3從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的特征來看,城鎮居民對食品價格的敏感度較強,即價格小幅度的上升(下降)會帶來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上升)。

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的結果必然降低耗糧型的豬肉、禽蛋產品供給,那么,這些產品價格上漲,考慮到敏感的需求彈性,產品需求將大幅下降,結果畜產品需求下降導致對飼料需求下降,最終負面影響將傳導至種植業。同時,城市居民對間接糧食的消費彈性表現為正常品需求,也即間接糧食消費相對于直接糧食消費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因此,在我國居民對耗糧型畜產品消費偏好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條件下,也即不同畜產品之間缺乏替代彈性時,人為地限制耗量型畜產品產量會降低對飼料糧的需求和糧食總產量,不僅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由于畜產品價格上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消費者福利惡化。所以,提倡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必須考慮相關產品的自價格彈性以及交叉彈性的影響。另外,從對飼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質的轉化效率來看,生產奶牛、魚、肉雞、蛋雞是最經濟的,生豬居中,而肉牛、肉羊是最不經濟的。以飼料轉化率為例,效率較高的是魚和肉雞分別為62.5和41.7,而肉牛和肉羊分別僅為11.1和12.5。反芻動物對牧草、秸稈等農作物的副產品有很高的質量要求,如果品質較差,這些飼料難以維持反芻動物的需要,還必須補充一定量的飼料糧。這說明牛羊等所謂節糧型家畜,由于其對飼料、能量和蛋白質的轉化率較低,對資源的浪費更嚴重,因此其對糧食的節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再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牛羊等反芻動物對前者的負面影響較之禽類及其他牲畜更嚴重。因此,在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率以及生態環境效應之后,對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方式應進行更細致和深層的考量。

2實證檢驗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將以統計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一般可檢驗的計量模型對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模式與糧食安全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2.1關于糧食安全的測度

目前,關于糧食安全的測度與評估有很多種方法,比如FAO的營養攝入評價法、朱澤的4指標簡均法、徐奉賢德5指標簡均法、馬九杰的5指標加權平均法以及高帆的“橫縱聯合法”等,但總體而言,學界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多側重于供給層面,而需求面往往被理解為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同時作為解釋變量進入實證模型中,顯然這是有失全面性的。因此,在借鑒已有文獻基礎上,同時結合本研究目的,本文選取糧食產量波動系數(0.3)、人均糧食占有率(0.2)、恩格爾系數(0.3)以及糧食進口貿易依存度(0.2)四個指標,其中前兩個指標用于測度糧食供給安全水平,而后兩個指標則反映糧食需求安全,括號里的數據代表每個指標的權重值。

2.2解釋變量的選取

核心解釋變量包括耗糧型畜產品比重(主要指豬肉、禽肉及禽蛋產量占全部畜產品產量的比重)和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彈性。之所以選擇耗糧型畜牧業相關指標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是因為如果本文能夠證實耗糧型畜牧業比重的上升能夠為糧食安全帶來積極影響,那么其比重降低就必然給糧食安全帶來相反的影響,進而,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就會不利于糧食安全。同時,采用耗糧型畜牧業發展指標還可直接觀測其對糧食生產及安全的數量影響。根據前述理論分析,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比重應與糧食安全正相關,因為前者可通過對飼料糧的需求拉動糧食生產;而耗糧型畜產品需求彈性與糧食安全負相關,即彈性越大,當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上升時,需求以更大程度下降,結果產品總收益下降,打擊畜牧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可能對糧食需求及其產量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價格彈性計算公式為:價格彈性=畜產品消費增長率/畜產品零售價格指數。在對模型進行估計時,分別采用全國樣本和地區樣本進行檢驗,對于后者的具體劃分,通常的一種做法是將我國畜牧業生產劃分為六大區域:華北、東北、東南沿海、華中、西南、西北,本文依據不同區域對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特征和糧食產量高低將這六大區域進行合并,組成兩大類區域,即將華北、華中和東南沿海合并為同一類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對耗糧型畜產品需求和生產集中,而且也是糧食作物的主產區,三大地區糧食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接近70%;該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共15個地區;余下的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合并為一類,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由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均通過顯著水平檢驗,并且各變量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與理論預期基本一致。具體而言,第一,從全國來看,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比重每提高1%將對糧食安全產生0.21%的積極影響,即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由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彈性系數可知,該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大小為-0.1247,即需求彈性每增加1%將導致糧食安全水平下降0.12%。這說明就全國整體而言,耗糧型畜牧業產量下降將不利于糧食安全。從各控制變量的影響來看,所選四個變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并且與被解釋變量正相關,其中,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最大,影響因子為0.14,這說明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糧食間接需求的日益增加不僅沒有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為后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第二,從劃分區域情況來看,對于一類區域而言,耗糧型畜產品比重對糧食安全產生了顯著而積極的正影響,該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將帶來糧食安全0.3個百分點的提高,畜產品需求彈性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為-0.14。另外,控制變量的影響與全國樣本的估計結果十分類似,均表現為與糧食安全正相關。不僅如此,通過與全國樣本比較,發現大部分指標在對一類區域中的影響更大。第三,從二類區域的估計結果來看,與全國和一類樣本估計不同的是:其一,耗糧型畜產品比重系數為負值,說明對于該類地區,降低耗糧型畜產品比重更有利于糧食安全,換言之,在該區域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將對糧食安全大有裨益。其二,在二類區域中,城鎮化與糧食安全負相關。這說明,在該區域面臨資源瓶頸下無法滿足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日益高漲的糧食間接需求,從而導致該區域面臨糧食安全惡化問題。

篇4

1.2.1曲線常數:(1)緩和曲線傾角:πβ180200=×Rl(2)圓曲線內移值:(3)切線外移量:23002240Rllm

1.2.2曲線要素:(1)切線長:(2)曲線長度:(3)外矢距:E=R+PR2()secα(4)切曲差:D=2TL

1.2.3主點里程:(1)ZH點里程:(2)HY點里程:(3)QZ點里程:(4)YH點里程:(5)HZ點里程:檢核計算:

1.2.4獨立坐標計算:(1)在坐標系x′o′y′中,緩和曲線ZH-HY段(i1K)獨立坐標計算:(2)計算ZH-HY緩和曲線細部點:(3)計算ZH-HY緩和曲線HY點(直接將上式0lli代為0lli代為):(4)在坐標系x′o′y′中,圓曲線HY-YH段任意一點獨立坐標計算:=+=+(1)siniiiiyPRCosxmRφφ1.2.5主點及若干曲線中樁點坐標:(1)(指ZH到JD的坐標方位角)(2)(右轉用-,左轉為+)(3)(右轉用-,左轉為+)(4)三個主點坐標如下:ZH點坐標:HZ點坐標:QZ點坐標:(5)曲線中樁點坐標按線路右轉所得公式如下(注意若為線路左轉則以下幾個公式用iiy代替y):

2工程施工放樣項目VisualBasic程序設計

2.1程序界面

2.1.1主程序界面。主程序界面設計如圖2所示,通過主界面,可以輸入所有的已知數據,并選擇偏角的類型。圖2主程序界面

2.1.2結果顯示界面。計算結果通過一個文本框的形式,將所有需要的結果及一些關鍵的中間結果分欄顯示,如圖3所示:圖3結果顯示界面

2.2核心代碼

2.2.1計算曲線常數和曲線要素:IfR<>0ThenJD=Ls*180/(2*R*PI)p=Ls^2/(24*R)-Ls^4/(2688*R^3)m=Ls/2-Ls^3/(240*R^2)T=(R+p)*Tan(PJ/2)+mL=PJ*R+LsE=(R+p)*1/Cos(PJ/2)-Rq=2*T-LElseMsgBox"必須輸入曲線半徑R!"Text12.SetFocusEndIf

2.2.2主點里程及獨立坐標計算:k1=k1*1000+k11k2=k2*1000+k22k3=k3*1000+k33kZH=k1-TkkZH=kZH\1000kkkZH=kZH-kkZH*1000kkkZH=Format(kkkZH,“###.###”)Str1="ZH點里程:"&"K"&kkZH&"+"&kkkZHStr2="HY點里程:"&"K"&kkHY&"+"&kkkHYStr3="QZ點里程:"&"K"&kkQZ&"+"&kkkQZStr4="YH點里程:"&"K"&kkYH&"+"&kkkYHStr5="HZ點里程:"&"K"&kkHZ&"+"&kkkHZLi=k2-kZHLi1=k3-kZHX11=Li-(Li^5)/(40*R^2*Ls^2)Y11=(Li^3)/(6*R*Ls)X12=m+R*Sin((Li1-0.5*Ls)/R)Y12=p+R*(1-Cos((Li1-0.5*Ls)/R))Xhy1=m+R*Sin(JD*PI/180)Yhy1=p+R*(1-Cos(JD*PI/180))Ajd=((Li1-0.5*Ls)/R)*180/PI

2.2.3坐標計算:Xzh=X2+T*Cos(A)Yzh=Y2+T*Sin(A)Xhy=Xzh-Xhy1*Cos(A)+K*Yhy1*Sin(A)Yhy=Yzh-Xhy1*Sin(A)-K*Yhy1*Cos(A)Xqz=X2+E*Cos(Ajz)Yqz=Y2+E*Sin(Ajz)X111=Xzh-X11*Cos(A)+K*Y11*Sin(A)Y111=Yzh-X11*Sin(A)-K*Y11*Cos(A)X112=Xzh-X12*Cos(A)+K*Y12*Sin(A)Y112=Yzh-X12*Sin(A)-K*Y12*Cos(A)

2.2.4結果輸出:OpenApp.Path&“\T1.txt”ForInputAs#2DoWhileNotEOF(2)'循環至文件尾。LineInput#2,TextLine'讀入一行數據并將其賦予某變量。Form2.Text1.Text=Form2.Text1.Text&Chr(13)+Chr(10)&TextLineLoopClose#2Form2.Show

篇5

一、引言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畜牧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所占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在畜牧業發展不斷壯大、效益漸好的今天,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出現的問題也日益凸現,為保障畜牧業穩步快速發展,完善和健全畜牧獸醫隊伍建設對保障農村畜牧業的持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用科學發展觀謀劃畜牧業,可以更科學地配置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如何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畜牧業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駕馭畜牧業發展的實際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目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1.生產方式滯后

個別農村地方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

2.技術和知識更新問題

規模養殖發展的要求與滯后的基礎設施改造投入、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一些基層的獸醫工作者,很多沒有經過專業學校系統培訓。而從畜牧專業學校畢業的人員,多數在縣級或較大的鄉鎮工作,由于缺乏進修和技術更新,知識嚴重老化。目前,鄉鎮防疫技術力量薄弱,很難承擔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務,堵、防、檢、控等綜合措施的落實缺乏應有的人員和技術支撐。

3.規模養殖標準不高

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存出欄量上去了,但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和規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礎設施及畜禽產品安全問題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畜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畜牧業飼養方式落后,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畜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動物疫病防治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5.隊伍建設問題

個別基層單位防疫組織和隊伍不穩,經費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機制問題需不斷解決。

三、發展對策

1.科學轉變經營方式

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獸醫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新建。堅持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強力抓好畜禽良種的引進和繁育,良種普及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重點推廣青貯種草養畜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高效養殖技術、發酵床生態養豬及瘦肉型豬配套飼養技術、優質肉兔生產等實用技術。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

3.1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

3.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畜牧業可持續性、連續性、可再生性發展的前提。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畜禽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畜牧業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必須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業發展方向

篇6

一、目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二是規模養殖發展的要求與滯后的基礎設施改造投入、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部分政企技企聯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都制約著畜牧生產的發展。三是規模養殖的標準不高。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存出欄量上去了,但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和規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礎設施及畜禽產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畜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畜牧業飼養方式落后,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畜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動物疫病防治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畜牧業發展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發展、保護、監管、創新”八字工作要領,實現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圍繞“保護環境、生產優質無公害畜禽產品”為中心,以“畜禽品種改良、生態養殖”為切入點,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業投入品監管和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畜牧上臺階工程目標[2]。

三、發展對策

1.科學轉變經營方式

一是轉變飼養方式。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和平發展”畜牧業發展新格局,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3]。二是完善建場審批制度。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興建。三是堅持“三退三進三結合”原則。規模小的養殖場戶要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

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個提升、三到位”畜牧業上臺階工作。“四個提升”即:畜禽產業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三個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三是合理發展畜牧業。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了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普及。四是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收集有關信息。緊緊圍繞“黃牛振興計劃、奶牛跨越計劃”、“畜牧進萬家活動”強力抓好畜禽良種的引進和繁育,良種普及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重點推廣秸稈青貯種草養畜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高效養殖技術、發酵床生態養豬及瘦肉型豬配套飼養技術、優質肉兔生產等實用技術。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4]。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畜牧業可持續性、連續性、可再生性發展的前提。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畜禽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畜牧業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必須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參考文獻:

[1]田青松.建原農區畜牧業發展潛力與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1(4):26-27.

篇7

1畜牧獸醫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畜牧產品供求量大幅上升,進而促進整個畜牧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畜牧業產品質量的監管極其重要,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不僅會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消息,更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畜牧獸醫行政執法權力的實施對整個行業的監管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畜牧獸醫行政執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執法機構相關規章制度不健全。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國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僅對行政執法工作的具體內容有相應的規定,更是對行政執法的主體做出相應規定,并不是所有的畜牧獸醫工作者都具有開展實施行政執法工作的資格,如位于鄉鎮級別的畜牧獸醫工作者未能達到擁有開展行政執法工作的資格。但在實際開展行政執法工作的過程中,由于執法機構相關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出現一些濫用職權的消極現象,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不具備畜牧獸醫行政執法權資格的獸醫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擁有了實權,卻缺乏對該類職權濫用的有效監管;二是實際擁有資格的畜牧獸醫工作者在開展行政執法工作的過程中得到的權力不完整,無法充分發揮自身效用對整個行業實施相應的監管。這一現象的存在,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極大的不利影響。

1.2執法程序不合理。

執法程序的存在是發揮行政執法權力效用的重要手段,畜牧獸醫工作者在整個行政執法過程中,主要依靠可靠的執法程序開展實施相應監督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畜牧獸醫工作者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有助于畜牧獸醫工作者依靠執法程序的強制性發揮權力的效用,從而適時地對違法亂象進行調整,以促進畜牧獸醫行業的安全穩定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執法程序的不合理性極為突出,對畜牧獸醫的整個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有許多阻礙,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執法程序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現實生活中缺乏較為完善的與執法程序相關的規章制度,大多畜牧獸醫工作者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條例的指引,執法行為較為隨意,對于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有較大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也造成在制定相應執法程序時,側重于設立統一標準。這一特點的存在使得現實生活和執法程序兩者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對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有極大的不利影響。

1.3行政強制力效率較低。

在行政執法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畜牧獸醫監管效用之所以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主要是因為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強制力,能夠給畜牧獸醫工作者的行政執法行為提供一定的支持,當畜牧獸醫工作者發現違法行為時,能夠借助于法律的強制力,對違法主體的不當行為作出相應處罰及糾正,從而維護整個行業的安全穩定發展。在實際生活中,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行政強制力效率較低是一大現象。這一現象主要在于畜牧獸醫行政執法過程中行政強制力的實施,往往通過間接的方法對違法主體進行相應處罰,即畜牧獸醫工作者依靠法院對違法主體的行為進行處罰,且在該過程中,畜牧獸醫工作者需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導致行政強制力的效率較低。

2解決策略

通過分析,總結出了畜牧獸醫行政執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及相關資料的查詢,提出以下兩點對策,以期促進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

2.1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權力和責任明確到個人。

畜牧獸醫工作者開展相應行政執法工作的過程中,規章制度的不完善給執法程序、執法權力等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為更好地促進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將行政執法工作的權力和責任明確到個人。條文性規范的存在,不僅為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還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指引方向,對其工作的開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是建立規章制度的一大好處。另一方面,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夠對行政執法的主體做出更為清晰的界定,并開展實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權力濫用的現象,責任明確到個人,對維護良好的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環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2畜牧獸醫工作者應大力提升自身素養。

畜牧獸醫工作者首先應明確自身開展實施行政執法工作的重要性,從內心認可這項工作。另外,還應積極學習行政執法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能夠靈活運用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權力效力的作用。畜牧獸醫工作者自身素養的提升,不僅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而且還包括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畜牧獸醫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對監督管理畜牧行業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監管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不法商家賄賂畜牧獸醫工作者使其包庇自身不法行為的現象。作為一名畜牧獸醫工作者,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夠在誘惑面前說不,積極抵制不法行為。因此,要想成為一名高素養的畜牧獸醫工作者,應密切關注時事動態,順應時代潮流,為我國的環保事業做出相應貢獻,促進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蘭,張書賢,王顯華,胡剛,何光成,易良貴. 對畜牧行政綜合執法中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探討.中國畜牧雜志.2005(41).3.57-58. 

篇8

41.科研論文,就發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會議論文3種基本類型。對

42.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于論文引文檢索法。 錯

43.本專業的經典文獻包括教材、專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章、說明書等。對

44.課題申報的基本要求,可概括為“仔細填寫,初稿討論,意見綜合,修改報送”。對

45.學術懲罰既是一種管理手段也是最重目的。錯

46.理論性科研論文的鎮南關點在于實驗的設計方案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的觀察和分析。錯

47.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對

48.學術期刊在出版論文前,一般都要作者填寫論文版權轉讓書,以保護出版社和作者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對

49.實驗性論文的特點是的特點是提出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側重理論證明和模擬分析。錯

50.科學認識是人們對事物規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對事物普遍的、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屬于高級認識層面。 錯

41.科研中,模擬方法可以作為最初的實驗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實驗。錯

42.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提出假說設計是課題研究的基礎。

44.本專業的經典文獻包括教材、專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章、說明書等。

45.進行任何理論思維活動,都必須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都要使用思維規定和邏輯范疇,而各種思維方式都是一定的方法論的體現,同事也促進了科研方法的發展。對

46.學術懲罰既是一種管理手段也是最重目的。

47.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研究物質內在規律的科學,數學則是研究自然科學最有力的工具。對

48.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對

49.科學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創新,科研過程絕不拘泥于固定不變的步驟。

50.科研論文起著傳播科研信息、進行學術交流、指導課題研究的作用。

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41.科研課題的基本類型有理論性研究課題、實驗性研究課題和綜合性研究課題三大類。

42.物化的科技成果,主要評價指標之一為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直接進行社會評價。

43.學術報告是學術會議交往的重要形式,是研究者公開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

44.成果創新查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研究,確定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 對

45.期刊是指一些記錄的知識比較系統、成熟的文獻。

46.科研方向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 錯

47.根據實驗結果性質的不同,科學實驗可分為探索實驗、驗證實驗、模型實驗等。

48.論文撰寫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一種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過程。 對

49.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統計可分為描述分析和統計推論兩種基本類型,他們均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

50.張貼報告與口頭報告具有同等的地位,二者相應的論文均被收錄到會議論文集中。

41.科研抽象側重事物的統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異,若使用不當則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錯誤的結論。

42.實驗型課題設計書的題目和摘要要求必須只能只用中文填寫。

4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于1974年12月正式成為聯合國組織系統的一個專門機構。 對

44.科學實驗方法可以簡化和純化研究對象,起到加速或延緩研究對象變化的作用。

45.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

46.科研方法與科學方法意義相同,所以科研方法等同于科學方法。

47.科研論文起著傳播科研信息、進行學術交流、指導課題研究的作用。 對

48.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于論文引文檢索法。

49.目前,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處于成熟期。體系比較完善。

50.期刊是指一些記錄的知識比較系統、成熟的文獻。

41.科研方向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 錯

42.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

43.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但哲學并不等于科學。

44.實驗性論文的特點是的特點是提出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側重理論證明和模擬分析。

45.科研課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特點。

46.撰寫高質量的科研論文,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公諸于世并得到學術界及社會承認的一個有效途徑。

47.科研論文中闡述的內容,通常是某個專業領域中在理論或實驗方面具有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知識。因此,科研論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48.研究型課題設計書要求必須使用中文,還應注明本課題的項目來源和編號。 錯

49.研究工作無新意,科研成果創新能力不強,不能成為學術期刊退稿的原因。 錯

50.成果創新查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研究,確定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 對

三、判斷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41.進行任何理論思維活動,都必須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都要使用思維規定和邏輯范疇,而各種思維方式都是一定的方法論的體現,同事也促進了科研方法的發展。

42.學習并實踐創新思維方式,是訓練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43.撰寫高質量的科研論文,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公諸于世并得到學術界及社會承認的一個有效途徑。

44.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相同的科研方法。

45.論文一旦定稿投出,投稿期刊一般不允許變更作者人數和順序。

46.科學論文的學術性是指科研論文所具有的學術價值。

47.科研選題的程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說查閱文獻構建方案確立課題。 錯

48.科學研究是人類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方法問題是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事關科研工作的成效。

49.科研活動能夠提供認識社會和改變社會的“物質手段”和“思想方法”。 對

50.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41.參會者在會議上的口頭報告或張貼報告不論是否通過大會論文評審組的評審,都會由大會統一印刷成論文集并公開出版。錯

42.課題方案設計中,應用性研究多屬于研究型方案設計。

43.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44.科研選題的程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說查閱文獻構建方案確立課題。錯

45.科研論文,就發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會議論文3種基本類型。對

46.研究型課題設計書要求必須使用中文,還應注明本課題的項目來源和編號。錯

47.學術會議對學術成果具有承認作用。

篇9

中職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為: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能夠獨立按計劃完成畜禽飼養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種改良等技術工作,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專業技術知識向相關專業領域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這幾年來我們雖然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職畢業生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效果與市場需求間存在差異與距離。只有通過實踐性教學改革,才能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論文,培養適合畜牧獸醫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一、中職畜牧獸醫專業現狀

我國中職學校的畜牧獸醫專業,特別是在那些農業省市中為養殖業(或其他行業)培養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養殖業的蓬勃發展,為培養適應農村的高素質勞動者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畜牧獸醫專業發展很快,并在生產過程中培養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員、防疫檢疫人員和飼養管理人員,使他們掌握了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

但近幾年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進入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多數是成績不理想、不想念書、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學生免費論文下載。與此同時學校在管理和教學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師資水平滯后、教學方式落后、經費投入少、教學設備不足、實習條件差等,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就讀學生越來越少。

二、中職畜牧獸醫專業實踐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可適用的校內、外實訓場所

中職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畜牧獸醫的實踐性教學必須強調,加強實訓環節教育教學論文,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人人將掌握的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使人人都具備動腦、動手能力。但中職學校在實訓方面缺乏可適用的校內、外實訓場所(主要是供實訓的設備、動物),然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給學生有充足的實踐機會。

(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

在教學內容銜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識和技能的斷檔和重復,銜接效率和質量不高。目前畜牧獸醫專業的課程體系仍然是按學科系統化構建的,課程門數偏多,各門課程相對獨立,自成體系,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溝通和整合,學生所學習的是各個學科分散的知識,他們就業后難以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綜合性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厭學教育教學論文,教學資源出現嚴重浪費,使預期教育目的難以實現。

(三)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數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課和實踐課分開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時間間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幾周理論課與一周/幾周實踐課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論課和實踐課兩段,未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教學方法上,理論課教學還是在傳統的課室里施教,只是比過去增加了多媒體教學;實踐課在實訓室進行,實習內容通常是學生動手操作。這樣,理論課老師按教材講,很少考慮這些知識在學生以后實習和工作中是否用得著;實習指導老師只是教學生如何按照程序規范操作,實操技能的傳授往往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未能向學生滲透相應的理論知識教育教學論文,造成理論課和實踐課學習的脫節。

三、精心構建畜牧獸醫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

(一)依據職業崗位構建課程體系與課程結構

為了使專業課程體系順應崗位群的變化,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以“應用”為宗旨設置理論教學體系,以“技能培養”為中心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環節。針對專業培養目標,以課程改革為基礎,以行業需求為目標,進行課程整合,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以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針對“飼料”、“疫病防治”、“養殖”三大崗位群進行課程整合,可將《飼料學》、《動物營養》、《飼料分析》《飼料生產》等4門課程綜合為飼料行業崗位群技術方向課程《動物營養與飼料》;可將《家畜內科學》、《家畜外科學》、《家畜產科學》、《動物疫病》等整合為課程《動物疾病防治技術》;可將豬生產、禽生產、牛羊生產整合為《畜牧各論》,可將職業認證課程的生產實訓整合為《專業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

課程體系設計應包括課內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實訓(驗)教學、綜合實訓課程)、實踐教學(包括專業實踐、飼養實踐活動、頂崗實習、綜合技能培訓與考核、職業工種培訓與考核等)、人文素質活動及其他免費論文下載。

(二)構建畜牧獸醫專業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構建畜牧獸醫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其特點就是以獸醫院為龍頭的對外技術服務平臺來搭建專業與產業、就業的互動,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

技術服務平臺以專業、教師、學生、校內產業群為支撐教育教學論文,以獸醫院為外顯,形成內聯專業、教師與學生,外接產業與就業的工學結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術服務平臺”是工學結合的中軸,通過此平臺,搭建專業平臺、雙師平臺、學生實踐平臺與零距離上崗平臺,再外聯產業平臺與就業平臺。

(三)融入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的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建立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專業綜合實訓”、“崗位技能實訓”中引入6個職業資格證(家畜繁殖工、動物疫病防治員、動物檢疫檢驗員、飼料檢測化驗員、家畜飼養工、獸醫化驗師)的培訓與考核。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取得2個以上職業資格證,有效的實施了“雙證書”教育。實踐性教學改革及時適應了崗位群變化的要求,大大的縮短了畢業生適應崗位工作的時間,自主創業的意識更強了,社會的滿意率更高了。

[參考文獻]

[1]殷俊,陳兵.動物組織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安徽農業科學,2008,27.

篇10

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實施方案;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工作實效

1制定“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養殖業)實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2012年開始洞口縣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并成立實施領導小組,由縣畜牧水產局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局黨組及班子成員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畜牧股股長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局辦公室工作人員2人為辦公室成員,負責具體的日常工作開展。成立技術專家組,組長:總畜牧師,成員:局水產股股長,縣農產品檢測站站長,縣獸醫局副局長,縣獸醫局實驗室主任,縣獸醫局高級獸醫師1人。

1.2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和6名技術專家在全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人員中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其中縣級12名,分別是縣局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股室(站)負責人;鄉鎮28名,分別是23個鄉鎮(管理區)動物防疫站站長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黃橋5個大站分管技術推廣的副站長,并在縣、鄉兩級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戶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個科技示范戶,4年培育400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4220戶農戶。每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2個,4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8個,其中水產養殖基地4個,養牛示范科技基地3個,養羊示范科技基地1個。

1.4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養殖業主推品種為:大約克、長白、杜洛克、黔邵花豬、湘南黃牛、波爾山羊、湘黃雞、桃源雞、中華鱉、泥鰍等新品種15個,主推技術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綜合防治技術、湘南黃牛和雜交黃牛育肥技術、種草養牛羊技術、波爾山羊或南江黃羊新品種養殖技術、中華鱉高效生態養殖技術、糞污治理以及沼氣發電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池塘高效增氧技術等18項。

2工作措施

2.1加大對基層畜牧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在縣畜牧水產局加掛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二塊牌子一套人馬,在鄉鎮動物防疫站加掛鄉鎮畜牧水產技術服務站和鄉鎮畜禽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服務站,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縣、鄉2級在編人員224人,在崗224人,在崗率100%,在崗人員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63人,初級職稱111人,合計177人,職稱人員占在崗人員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聘用制度、推廣責任制度,縣局與每個技術指導員都簽訂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責任狀;二是示范戶和示范基地的遴選制度。400戶科技示范戶,其中養豬126戶、養牛39戶、養羊85戶、養禽68戶、養魚82戶,8個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縣基層農技人員考評制度、聘用制度、培訓制度、責任制度、多元推廣制度五個制度并上墻公示。

2.3做好養殖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的進村入戶指導工作技術指導員每月進村入戶指導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務的內容記錄在《技術指導員手冊》上。技術指導員和專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技術服務,排憂解難,4年入戶服務8895次,解決疑難技術問題487個。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縣畜牧水產局總畜牧師和獸醫局副局長2位農技推廣專家,深入到月溪鄉養牛示范戶肖和忠的養牛場,進行指導其防寒保暖,加強飼養管理生產時,診斷出牛場由于到吉林調運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氣病,采取套管針穿刺療法和內服制酵劑療法結合方法,對6頭患病牛進行治療,一星期全部康復,減少經濟損失4萬元以上。

2.4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工作一是選派98名縣級專家和技術員參加農業部、省、市級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班,選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農大參加省級科技示范基地技術培訓。二是每年在縣委黨校組織了3次以上縣級養殖業技術推廣培訓班,4年12期縣級培訓班,培訓人員2488人次。主要講授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由縣級專家和特邀專家(省、市)進行了授課,并對養殖戶提出的養殖難題逐項講解、提問解答,獲得滿意效果。三是開展鄉鎮級農技技術培訓班,在我縣畜牧業主產區的洞口鎮、高沙鎮、石江鎮等主要鄉鎮,邀請縣級專家上課,共組織39期,培訓農戶3390人次。四是組織8期基地觀摩培訓班,培訓人員418人次。

2.5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實行痕跡化管理如2015年共舉辦縣、鄉級養殖業技術培訓班23期,培訓2144人次,技術咨詢1236人次。在中國農業推廣網、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洞口縣政府網等網絡、媒體上發表養殖業技術推廣報道220余篇,在國家、省級畜牧獸醫、農技推廣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5篇。開展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競賽活動,建立網絡書屋賬號318個,全年全縣共點擊1857508余次,下載科技圖書和養殖技術資料26390份。對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積分單位前四名和個人積分前10名,分別獎勵800元和600元。整理裝訂了實施方案、技術培訓教材、網上報道、技術論文、工作總結等7大本資料。

3存在問題

3.1畜牧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際上洞口縣縣、鄉兩級沒有機構和編制洞口縣沒有專門的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編制的,特別是水產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全縣只有縣畜牧水產局水產股2個水產技術員編制。而全縣有水產養殖面積62500畝,19880戶養魚農戶,全縣每年組織3-4次漁政檢查(主要查麻魚機),都要從局、站抽調非專業人員(沒有漁政檢查執法證)參加,名不正言不順。2015年鄉鎮級防疫站編制166名,其中檢疫員28名,防疫員138名,防疫檢疫任務繁重,兼管畜牧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有困難。

3.2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任重道遠2015年1-2月的調查表明:洞口縣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養殖工2280人,水產養殖工652人,漁業船員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員320人,村級防疫員600人,鄉村獸醫350人,獸藥經銷員110人,飼料經營員160人[4]。

4建議

4.1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制編洞口縣只有224名畜牧水產技術人員,78萬農業人口,比為1:3482,其中2名水產技術員,比為1:390000。建議縣政府解決鄉鎮畜牧水產技術人員編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黃橋等8個大鄉鎮水產技術員編制8名。

4.2加強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潛在新型職業農民四種職業農民。建議作為縣局和鄉鎮站2級今后基層農技推廣一項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洞口縣是養殖大縣,養殖規模戶多,養殖技術需求量大,每年30萬元的補助項目存在著推廣面窄、推廣經費不足等問題。建議農業部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省、市、縣財政配備配套資金,建議四級比例為:1:1:0.5:0.5。如農業部支持30萬,配套后就有90萬資金。

參考文獻

[1]唐發鐵.對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體系建設的探討[J].飼料與畜牧.規模養豬,2015,(10):60-62.

[2]龔國斌,劉應高,伍光文.新化縣畜牧水產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CD].基層農技推廣,2015,(11):12-14.

篇11

Practiceof“Competence-based”ModeonCattle andCowDiseasePreventionCourseReform

ZHAO Zheng 1CHEN Xue-wen 1XIE Shu-tao 1LI Shi-jian 2LING Ze-hui 2YAN Gao-zhang 2

(1 Departmant of Animal Science,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7; 2 Guangxi Royal Dairy Co.Ltd.)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 course teaching,indrouced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e-based teaching mode on 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 cours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teaching reform;“competence-based”teaching mode

“能力本位教育”最早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其強調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不再以傳授傳統的理論知識為主,而是著重以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術、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為主[1]。“能力本位” 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明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打破了書本式教學形式,在解構傳統教材的基礎上,重構教材,職業針對性強;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考核制度科學、合理。因此,高職院校應參考“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并從學生就業環境及崗位需要出發,確定培養目標[2]。養牛與牛病防治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以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為方向,以提高學生從事養牛與牛病防治業務能力為目標,是學生從事養牛與牛病防治業務的一塊敲門磚。現將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如下,以供借鑒。

1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知識與能力培養,偏重其一

長期以來,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教學只注重知識培養,學生多讀書、讀死書,常缺乏創新膽識和主動鉆研的能力。而對養牛與牛病防治能力的培養,僅僅是“附加課”,常常失去操作性。如此以來,因過于強調理論化培養學生,導致學生專業實踐性較差,與社會所需的業務人才需求銜接不上。

1.2 教學方式落伍,學生缺乏主動性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授課方式在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中得以體現,即填鴨式教學模式,機械的灌輸導致學生喪失主動學習興趣,容易出現思想僵化現象[3]。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被動接受,所學專業知識得不到更好地轉化應用。

1.3考核制度不完善、不科學

傳統的考試以書面答卷為主,多以考察學生的記憶力為手段,而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得不到體現。學生的素質未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與國家關于高校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

2“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上的實踐

2.1發掘課程自身特色

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教學應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在理論課教學以外,適度增加實踐操作課。增強學生實訓操作、技能訓練的力度,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2.2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式

2.2.1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突出難點、重點、熱點、前沿,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其與先進科學技術接軌,明晰養牛與牛病防治技術發展方向,并結合當地特點,實地講學。

2.2.2教學方式改革。一是提倡Seminar報告形式。教師制定報告題目,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形成Seminar報告,教師設特別課堂進行評比。到目前為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已經開展創新課題逾10項,獨立完成論文和Seminar報告逾30篇。二是鼓勵現場教學,增加專題講座。引領學生深入現代化養牛場實訓基地,教師聘請畜牧師、獸醫師進行現場教學,并傳授就業經歷[4]。三是倡導自編教材,與企業合作開發。課題組成功編寫了養牛與牛病防治專業教材,突出該校學生自身需要、當地區域特點,以養牛企業為實體,突出企業特點,強調學以致用。四是與生產企業合作制定生產實習方案。根據華南地區養牛企業的生產實際,制定養牛與牛病防治課程與工學結合的實習方案和實習考核方案;按照規模化養牛業的要求,將實習生分成奶牛飼養管理組、奶牛獸醫保健組和奶牛繁殖組3個實習組,每組10 d輪換1次,輪換時必須在上一個實習項目考核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項目的實習;另外,每個項目的實習都制定了相應的具體考核辦法,如實習生人手一份的奶牛飼養工技能訓練考核單、奶牛飼料調制技能考核單、奶牛繁殖員技能考核單、奶牛場獸醫防治員技能考核單、奶牛修蹄技術技能訓練考核單、奶牛場接產員技能訓練考核單等[5-6]。

2.3考核方式科學、合理化

規范了試卷評審機制,細化各項評分指標、評分結構,科學評分比重,采取明細化評分、逐點評分。試卷妥善入檔、保存,并請專人審驗[7]。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取得成功,學生的主動性也得以提高。

2.4 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掛鉤

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研究,鍛煉課題研究能力,指派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專門輔導,讓學生汲取教授的學識和思維能力,潛移默化,使學生得到學術研究的科學熏陶。 3參考文獻

[1] 陳解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借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2):30-34.

[2] 蔣莉.能力本位職業教育思潮[J].職教論壇,2004(8):60-61.

[3] 劉文暉.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效果認證[J]..職教論壇.2005(11):54-57.

[4] 曲永利,張洪友,苗樹君.畜牧獸醫專業開展綜合技能訓練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8(20):40,42.

篇12

[案情]語文教師胡甲在文學雜志上看到錢乙發表的一組詩歌,頗為欣賞,就復印了一百份作為文學輔助材料發給了學生。胡甲又將錢乙的這組詩歌逐段加以評析。寫成文章后投到刊物上發表。錢乙得知后,認為胡甲未經自己許可,擅自復印、使用其作品,在其評論文章中全文引用了自己的詩歌,是對自己著作權的侵權行為,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問題]胡甲的行為是否侵犯了錢乙的著作權?為什么?

[答案與分析]胡甲的行為是合理使用,不侵犯錢乙的著作權。理由如下;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的規定:著作權人的權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指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阻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的行為。合理使用需具備兩個條件:(1)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他人未發表的作品不得擅自使用。(2)非營利目的,而是為個人學習、研究或為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用。《著作權法》第22條列舉了合理使用的十二種情況其中第2款“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第6款“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本案中,錢乙的詩歌已公開發表,胡甲是為教學需要復印了一百本,非營利為目的,且復印較少,應屬合理使用的范圍。胡甲在評論文章中全文引用了錢乙的詩歌,是否就構成侵權呢?也不是,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7條的規定:合理使用中的適當引用應具備三個條件;(1)引用目的僅限于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2)所引用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3)不得損害極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本案中,胡甲是因評論錢乙的文章而引用其作品的,而目因為詩歌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學體裁,只有逐段加以評論才能全面地以映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主題思想,雖是全文引用但不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胡甲的行為是合法的合理使用,錢乙的要求沒有法律依據,人民法院應駁回其訴訟請求。

[小結]注意區分合理使用與侵權行為的界限,合理使用屬合法行為受法律保護;侵權行為是百法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區分兩者的關鍵一是是否已發表的作品,二是是否以營利為目的。

篇13

1.“大農學專業”的思考

1.1“大農學專業”的概念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對傳統農業領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大量與之相適應的科技人才。為了適應現代農學專業科技人員的崗位需求,高職院校培養的農業人才既能帶領組織廣大農民做農村致富領頭人和農村小城鎮現代化的建設者,又能自身創業,直接成為專業大戶,做私營企業的示范者。因此要求農學專業的學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的栽培技術,而且還要懂得園藝植物(果樹、蔬菜、花卉)栽培、畜禽養殖、植物保護、農產品加工與保鮮及農業企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多技能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動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2“大農學專業”的內容

1.2.1淡化專業界限,增大選修課時量。

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農業人才是面向農村基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須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懂得農作物的種植、培育等傳統知識,而且還必須懂得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業環境保護、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管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1][2]。因此,在專業設置時就應淡化專業課的界限,將農學類(如農學、園藝、種子等)專業的基礎課打通,設置基本相同的基礎課,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需要,又能服務于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將有關專業課內容相同的部分整合為綜合化課程,如將作物栽培總論部分與園藝植物栽培總論部分整合為植物生產技術原理課程;將某一專業方向的專業課作為其他專業方向選修課,如蔬菜栽培課程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而農學專業則作為專業限選課。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培養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學生就業途徑,從而保證學生素質教育的完整性、知識技能多面性,進而達到一專多能的可持續性。

1.2.2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開技能培訓課程。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一線、農村基層的需要,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歷型農業技術人才,而且要大力培養非學歷型技術應用性和實用性人才。在設置專業課及實訓課時應邀請農場私營業主、鄉鎮農技站、農產品流通行業、市農業局、農業科研部門、高等農業院校等相關行業專家,以及生產一線的勞動模范等,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論證,提出修改意見。并根據這些意見對農學專業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增設生產上必需的、實用的課程,并在課程中補充新技術、新成果。如增設WTO與中國農業、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與貯藏、無公害食品生產、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論等課程,從而使所開設的課程既符合生產的需要,又能夠提高學生面對市場的競爭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發展能力。

2.模塊化教學的思考

2.1模塊化教學的概念

在整個三年的教學活動中把基礎理論、專業理論、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及社會服務等實踐教學環節納入教學計劃,建成秩序漸進、層次分明而又相對獨立,同時又有明確教學目標的三大教學模塊。旨在實現三年教學“實踐不間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手并重”的目標[3]。其主要形式表現為:第一模塊,為一年級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培養階段,以課堂理論教學和社會調查為主要方式;第二模塊,為二年級專業技能培養階段,通過“學校+公司”聯合進行生產實習,注重專業技能和實踐并進,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理論;第三模塊,為三年級綜合素質訓練提高及農業創業畢業設計階段,通過“學校+公司”,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復合性人才。

2.2模塊化教學的內容及培養目標

2.2.1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培養模塊。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一年級新生所進行的培養。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和基本勞動技能的培養,讓學生重點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并結合實踐課教學和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所學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并通過社會調查和組織參觀,使學生了解農村現狀和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環節、存在問題及現代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2.2.2專業技能培養模塊。

這一階段主要是對二年級學生所進行的培養。以“學校+公司”聯合進行專業課學習和生產實習,進一步強化勞動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增加實踐性、技能性強的專業內容,分專業進行實訓,重點掌握農作物、蔬菜、林果、花卉及農產品加工與保鮮等田間管理的各種方法和技術要點,使學生提前接觸專業實踐鍛煉。

2.2.3綜合素質訓練提高及農業創業設計模塊。

此模塊是在學生學完全部專業理論知識之后,通過運用所學全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獲得獨立從事科技和組織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種綜合訓練,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階段,是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的總檢驗,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的實戰演習,更是學生今后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農業創業的訓練階段。強化“學校+公司”頂崗實習;教學與推廣相結合頂崗實習;模擬承包實習。實習中要求學生掌握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和不同生育階段的栽培技術要點;初步具備試驗設計、田間安排、調查測定,初步具備指導農業生產和進行農業技術承包的能力;組織學生搞好農業創業設計用來替代畢業論文。

3.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3.1.1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實訓方式有待改善。

社會的發展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高專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辦學特色不甚鮮明、教學基本建設薄弱、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亟待改革[4];對其服務區域性的特點考慮得不充分,專業課的強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及實訓實踐在教學時間上分配不太合理,理論課在教學計劃中占有比重過大;雙師型(即是教師,又是農藝師、畜牧師等)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3.1.2實踐教學環節計劃、制度不完善。

許多農職院校從教師到領導對實踐教學的性質以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認識不清,導致對實踐教學應達到的目標及其教學方式方法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是,實踐教學計劃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教材。現代農科的教學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計劃往往是按照課程體系進行安排,而農學類學科的實踐教學往往和農業生產緊密聯系,受生產的季節影響很大。另外,近年來理論教學的教材更換很快,而實踐教學的教材相對滯后,使得實踐教學的內容落后于生產,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實踐教學考核指標體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實踐教學應達到的目標及其考核體系不健全,使教師在指導實踐教學時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統一的要求,實踐教學考核沒有標準,隨心所欲,甚至憑印象評分。三是,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條件差,影響師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隨著高校擴招,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猛增,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嚴重滯后,投入嚴重不足,儀器設備陳舊,實踐教學的科技含量低等,嚴重影響了師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3.2對策

3.2.1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農業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培養目標,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要注重靈活多樣性,可聘請一些在生產第一線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且有一定理論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來針對性地教學;講授內容不應只局限于教材,可以講授能及時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技術;教學場所不應限于教室,也可到田間地頭、施工現場、公司車間等。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師生之間交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

3.2.2造就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淡化專業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

3.2.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認真組織編寫各專業各階段實踐教學大綱,將實踐教學獨立開課,把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勞動、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社會實踐等組成一個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單獨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大綱,明確各項實踐教學的目標、任務、內容,并對各項實踐教學做什么、怎么做、達到什么標準等制定出具體量化指標,根據實踐教學計劃、大綱,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編寫一套實用性、針對性、指導性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教材。建立一定數量的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使之不僅成為學生實驗、實習的必要場所,而且也是學校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渠道。

另外,還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著特別的意義,不僅是一種專業實踐教學過程,而且對學生深入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正確理解中央對農業的方針政策,穩定其專業思想,確立全心全意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決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官春云.建立“大農學專業”的實踐.高等農業教育,2002,(1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义市| 古田县| 陵水| 甘南县| 卢龙县| 安义县| 宜州市| 武邑县| 滁州市| 洛阳市| 大宁县| 马公市| 辉南县| 朝阳区| 天津市| 余姚市| 富平县| 大竹县| 监利县| 新邵县| 南开区| 舟曲县| 冀州市| 辉南县| 马尔康县| 天门市| 正安县| 赫章县| 龙游县| 民勤县| 蓬溪县| 沾益县| 闵行区| 佛教| 锦屏县| 揭阳市| 永胜县| 金平| 莱阳市| 祁东县|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