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社會學博士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研究:
溫素彬和方苑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貨幣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個方面;張蘭霞等從股東、員工、供應商、債權人和政府五個方面研究企業社會責任。Carroll綜合了學者們的觀點,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一定時間內對企業的經濟、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總和,企業應當履行其社會責任,即在創造利潤、提高財務績效的同時承擔起對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和國家的責任。
國內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研究有三類觀點:一是正相關關系。Aupperle et al.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發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顯著提高財務績效。張兆國等采用系統GMM方法對中國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顯著相關。徐光華和張瑞系統分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演進過程并建立了相關模型,證明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二是負相關關系。>>>>>評審專家吐槽博士畢業論文:作者應該回爐深造
Yuhei et al.以ROA和Tobin’s Q為財務績效指標對四大旅游相關行業進行實證檢驗,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能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李正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否提高財務績效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負相關。三是無相關關系。Makni et al.以加拿大179家企業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不相關。Mcwilliams et al.用KID指數衡量企業的財務績效,證實企業的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之間沒有關聯性。陳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對16個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探討,發現兩者相關性不顯著。張川等以ROA為財務績效指標對2007-2011年中國化工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發現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不相關。
導致上述三類觀點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1) 企業社會責任范圍的界定不同;
篇2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篇3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篇4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篇5
什么是博士后?博士后當然先是博士。那么,什么是博士?在法律意義上,博士就是獲得博士學位證書的人。在文化意義上,博士就不大好講了。在中國文化傳統里,士是一個了不起的概念。古之“士”在字源上與“王”同形或形近,在涵義上原本是男子的大號,后來則指學習道藝、“德能居位”、有一德一藝者,也就是那些用知識技藝為國家做事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按照先生的說法,自道統與政統相分裂后,以師道學統而立身的人們。士君子人格乃是中國文化璀璨中的璀璨。《荀子》“強國”篇說,“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在今人眼里,包括荀子在內的古之士大夫,則是那些在操守上講究修齊治平,秉持仁、義、禮、智、信,在政治上相信“君輕民貴”,而且能夠做到“茍利國家生死與”的人們。那么,今天的“士人”應當是怎樣的呢?
我想,既然稱“士”,首先就應當學習和承續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然后再結合時代的要求,把傳統發揚光大,并讓我們的創造沉淀為新的傳統。具體到法律領域,士還應該有特殊的要求。記得上一次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梁慧星先生在致辭時強調,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應當樹立“自由、平等、博愛”的信念,樹立正義的信念。在這里,我覺得還要特別注意樹立法治的信念。我從1978年開始學習法律,真正形成比較正確的法律觀念,樹立比較健全的法治信念,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社會為什么需要規則,國家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規則背后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如何用法律來保護人,如何通過法治來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來促進社會的穩定、團結與和諧,當代中國為什么必須走向法治,回答好這些問題,無論是研究法理學、法史學、憲法學的,還是研究各部門法學的,都要認真琢磨人,琢磨事,琢磨社會現象,琢磨中國的實際。把這些道理琢磨透了,再反過來貫穿到自己的專門研究中去,的確需要一個過程。
博士是博學之士,按古代的講法,已經算得上“國子”、“國士”、“大士”。得到了博士學位,就應當懂得以品德和才藝立身,而不是以官位和財富立身,更不能做鄙薄之士,為販夫計,逞匹夫勇。博士后當然要比博士強。博士后是一個高級研究職位。獲得這個職位,就是要繼續在學問上下功夫。做好博士后,關鍵是注意一個“后”字。這里談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第一,在選題上,博士后要注意和博士階段的連續性。博士后研究是博士論文的“后研究”,所以,在選題的時候,最好不要完全另起爐灶,而要以博士期間的研究為背景,就某一個問題或方面,加以提升和深化。學貴在精專,這樣容易出學問,出成果。我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的時候,所在的項目里有一個成員50多歲了,據說此生已經斷斷續續在幾個學校做過好幾回“postdoctoral fellow”,而且,每次的題目都變化不大,但導師仍然認為有繼續做的價值。現在,我們有些人選擇了很好的題目,也做了很好的研究,但一旦畢業了或者發表了就“拉倒”了,這是很大的浪費。
篇6
傳統上,培養學術研究人員是博士教育的目標。美國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CID)將博士教育的目標界定為培養“學科看護者”(the steward of discipline),也就是培養未來學術界的繼承人以推進學科知識的發展。但是,隨著博士教育規模的擴張、勞動力市場的變遷以及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博士教育的目標逐漸發生變化并呈現多樣化,諸如“可雇傭的人”、“高級知識工作者”等概念的提出。21世紀初,阿什(Usher)提出今天的博士生應該具備如下特質:他們必須具有適應性和多方面的技能,并有開放的學習態度;他們必須對全球化過程和信息革命中的工作環境有充分的把握,至少應懂得網絡信息技術。這些技能在問題解決、寫作、領導和知識應用中被形容為“軟技能”和“知識密集型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這些要求超出了傳統上學科教育的范疇。已有研究表明,學術不再是博士畢業生的唯一或主要歸宿,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調查博士從事學術職業。從博士生的就業意愿來看,70%左右的英語系博士生期待能從事學術職業,而在化學學科,只有34.8%的博士生對教職感興趣。伍爾夫(Wulff)等人采用回顧性評價方法研究了分布于6個學科已經工作10年到14年的博士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發現博士畢業生提及頻率最高的是對勞動力市場更好的準備,強調跨學科和市場化的技能。
顯然,博士教育目標從“學科看護者”到“可雇傭的人”的轉變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不少文獻指出,培養學者不再是博士教育的唯一目標,應該在學術型博士學位之外建立專業博士、項目博士等多樣化的博士項目。盡管這些研究試圖將觸角伸向學術型博士項目之外尋找解決博士教育危機的出路,但不可否認,學術型博士教育也未能逃脫當前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挑戰。“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不僅促進了博士學位類型的多樣化,同時也促使傳統的學科進一步分化,而且在某些學科領域導致博士生培養模式的變化。”那么,學術型博士教育的目標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不同學科的教師是如何定位博士教育的目標?教師認為博士學位獲得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筆者2010-2011年在美國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學(以下簡稱R大學)進行的質性研究資料。R大學是一所具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公立、博士-研究型大學,并且是美國大學聯合會(AAU)的成員機構,它在全美共有八個分校。筆者主要在主校區進行田野調研。就具體的資料收集而言,大體包括文本資料(R大學研究生院、學院和系的文件),正式訪談資料(對9個學科35位教授的訪談,全部錄音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半結構化訪談為主,同時輔以觀察),非正式訪談和參與式觀察資料(在R大學研究生院待了近一個月,訪談研究生院管理人員15位,參加各種會議3次)。本文主要選擇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作為典型學科進行分析論證。這四個學科的12位受訪教師的具體情況如下(表1)。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進行資料分析,其具體操作過程是: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陸,以開放的心態呈現資料本身的概念和意義,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維度,然后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陸,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陸,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分析以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將分析集中到那些與該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
二、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化學學科
當問及“您認為化學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目標是什么”時,受訪教授普遍宣稱是培養獨立的科學家。那么,化學學科的教師注重培養博士生具備哪些能力與素質?
在化學學科,對獨立科學家的素質要求既包括學術研究與籌劃的能力,也包括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說,獨立的科學家應該能提出研究問題、理解研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同時應該具備溝通能力、做報告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寫作的能力,畢業后具有就實驗室事務做出決策與計劃的能力。對此,卡內基博士教育創新計劃全面概括了化學學科博士應該具備的十個方面的專業能力:人際交流、寫作和學術報告能力、團隊工作能力、技術領域新技能的運用、道德倫理與公共關懷、了解企業策略和技術轉移、接觸其他領域以拓展知識廣度、國際視野、了解工業界的機會、了解經濟驅動對私企成功的重要性。
導師是如何培養化學學科的博士生具備上述能力呢?導師除了提供資源和好想法、給予指導和傳授實踐經驗外,還教給博士生有關化學研究的基礎知識、研究策略,并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一位化學教授陳述他作為導師的任務是:“教給博士生化學基本知識并習得研究過程,向博士生傳授如何批判性并帶有好奇心地觀察科學世界的工具,希望博士生具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有效溝通的技能;我很高興能創造一個有利于研究、學習和將博士生培養成為獨立科學家的氛圍”。博士生要做的事情是做實驗,主動從事研究并在需要之時尋求導師的指導。博士生在此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了自主推進研究項目的經歷以及相應的專業能力。此外,受訪導師指出,指導博士生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是獲得溝通、報告、表達和展現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段受訪者的原話:
“我們教博士生如何溝通,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和閱讀寫作溝通能力。科學家喜歡討論某一話題的研究進展,因此我們也喜歡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做20分鐘的報告。我們的確花不少時間培養博士生如何做報告,如何畫精致的圖形,如何清楚地表達,如何機智地回答與會學者的問題。我們指導博士生如何有邏輯地、清楚地組織報告……我們不僅通過帶博士生參加會議鍛煉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也鼓勵博士生與系里的訪問教授交流。”
化學學科不僅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且更看重博士生掌握一些可遷移技能。因為勞動力市場看重的是化學學科博士學位獲得者作為科學家管理和指導研究團隊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從事基本分析的能力。大部分博士生在畢業后會做兩年左右的博士后,然后再選擇到學界、工業界或者政府部門就業。越來越多的化學博士畢業生在公司或國家實驗室工作,或自己開公司,這部分博士占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同樣,導師認為對博士生的培養也并不局限于在學術界工作的科學家,也應考慮學術界之外的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如一位資深化學教授所說:“勞動力市場給我的觸動是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化學家。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都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因此,化學學科越來越需要培養服務于社會各種技術需求的科學家。而對博士生可遷移性技能的培養,使化學學科的博士生獲得了在學界內外就業的基本素質。
(二)數學學科
受訪者指出,如何培養博士生成為獨立有潛質的研究者是數學學科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借用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的定義,數學學科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積累和轉化學科知識的研究者。據統計,學術界是數學學科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市場,占三分之二以上。學術就業市場對數學人才的挑選注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及其所展現的研究潛質。也就是說,數學學科評價博士生的標準是學術論文所體現出的研究水平――博士生要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有結果的學術論文,并以此證明自己是有研究潛力、出類拔萃的研究者。
“學生研究做得比較好的、出類拔萃的,自然容易找到工作。對老師來講,希望學生找到好工作的話,就要讓學生做出好的成果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希望寫出好的論文。但是具體做什么樣的題目,關系不是太大。例如說,數學系在招人的話,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只要做得好就可以,這說明你有研究潛力。”
盡管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之職,但就“培養什么樣的博士生是成功的”而言,數學學科的教師并非將博士生畢業后是否從事學術職業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有些教授更看重博士生在讀期間的智識探索經歷,諸如博士生是否具有自我激發(self-motivated)的能力,以及能否創造出有價值的研究。一位受訪教師說:“如果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后,沒有進入學術界,沒有成為教授,而是成為保險精算師,為公司工作。我認為這也是成功的,因為博士生擁有的這段智識探索的經歷,將使其終身受益。所以,我希望他們在讀期間有一個很好的智識探索的經歷,并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
此外,博士生的教學能力也是導師提及的博士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數學學科博士生的資助主要靠教學和獎學金。教學是數學學科博士生的重要任務之一。這與英語學科很像:“博士生基本上是靠教課獲得資助的,有很多教課的機會,因為我們有很多學生要教。在數學領域,我們的教學任務遠遠多于其他系,英語也是。”總體上看,博士生有兩項任務:研究與教學。但是,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數學學科博士生面臨的難題。正如受訪導師所分析:一方面,博士生需要花大量時間用于教學以獲得資助,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多的教學實際上擠占了從事研究的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從獲取博士學位的要求,還是勞動力市場的選才標準看,研究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教學。
(三)經濟學科
與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教授在訪談中更強調博士生的就業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經濟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既有到學術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也有到工業界、聯邦機構或投行從事研究或實務工作的。經濟學博士生培養具有靈活性與多樣化的特點,而不單是對“學科看護者”的培養。
當筆者詢問:“您在指導博士生時的首要目標是什么?”經濟學科的受訪教師均指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具備就業能力并順利謀得職業。經濟學科教授對職業一詞的理解不僅包括學術職業,也涵蓋非學術職業。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生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路徑:一條路是學術職業,即進入高校從事學術研究或教學之職;另一條路是非學術職業,這是經濟學博士生的重要就業途徑。非學術職業包括兩類:一類是非營利機構,如國際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美國政府機構(美聯儲、財政部等)、智囊團(蘭德公司);另一類是商業機構,諸如投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咨詢公司。
靈活多樣的就業去向實際上也要求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要具有靈活性,教師通常傾向于結合不同學生的職業定位培養博士生。受訪者明確提出對經濟學博士生的指導并非只有一種模式,不同職業對博士生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會有差異。一位教授的陳述體現出經濟學科博士生培養的靈活性以及對博士生就業意向的重視:
“對不同學生的定位不一樣。我的標準根據博士生的就業期待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很多韓國學生想畢業以后回國在研究所工作,那么這個標準就是很不一樣的,對吧?如果你打算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謀職,這與去韓國的研究所工作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據工作的特質以及我對學生的期待,標準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在美國從事學術職業,也就是從事學術研究,你得有創新能力,得有思想、有原創性的思想。如果你要回韓國的研究所工作就不是這樣的標準,因為韓國的研究所大多數研究工作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的不是原創性的思想,而是要看你有沒有實用性的技能。”
既然導師指導博士生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獲得就業能力,那么博士生應該掌握哪些技能或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通過對訪談資料提取高頻詞,發現“技能”一詞在經濟學科受訪教師的話語體系中頻繁出現,例如在受訪教授EC_2的訪談中出現了18次,EC_3提到了13次。受訪者提到的與技能相關的詞有:研究技能、教學技能、溝通技能、實用技能、計算技能、英語技能、計算機技能、技術性技能、理論技能、計量經濟學技能以及整套技能、所有各種各樣的技能。從以上所列各種技能,可以看出經濟學科教授的話語體系里對“技能”的寬泛界定,以及學科本身鮮明的實用取向的文化特征。
可以將受訪者提到的博士生應該掌握的技能概括為四大類:專業技能、技術性技能、教學技能和軟技能。其中專業技能是經濟學博士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是指經濟學科本身的知識。但是,隨著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導師越來越重視培養博士生的技術性技能。受訪教授指出,現在對博士生的培養開始重視技術化的知識和技能,諸如數學、統計和計算機方面的技能。擁有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在博士項目的錄取中越來越受到青睞。擁有跨學科知識也是導師培養博士生技術性技能的一方面。“做一名出色的經濟學家,不僅僅意味著精通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是必備的,當然,任何一位像樣的經濟學家必須會說專業語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經濟學家應該意識到與其他學科專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圖的。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專家通過與哲學家、政治理論家、社會學家、藝術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等研究人類狀況的專家交換思想,能夠使自己充實。”總之,博士生應該掌握整套的技能或各種各樣的技能。“如果博士生想找到一個好工作的話,必須具備各種工具性技能,這是必需的。我也希望他們不僅具有理論技能,也要擁有計量經濟學和實用技能……我認為與過去相比,今天獲得這些整套技能、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更為重要。”
(四)英語學科
英語學科的受訪教授認為,幫助博士生從學生向“專業化學者”的順利轉型是其博士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科教師眼中的“專業化學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呢?扎根于訪談資料,可以發現英語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中的“專業化學者”素質的界定大體包括:參加學術會議并做報告的經歷與能力;寫作與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具備出書的水平;教學經歷。以上三方面是普遍被英語學科教授所認同的,同樣也是就業之時勞動力市場所看重的評價維度。
首先,博士生應該具有參加學術會議的經歷,而且導師鼓勵博士生準備學術論文并做會議報告。參加學術會議更重要的目的是豐富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經歷與經驗。同時,這一經歷會在就業之時給博士生添磚加瓦。
其次,導師評價博士生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準備發表的期刊論文、博士論文)的標準是研究本身的創新性。導師認為,博士生向專業化學者的轉型應該始于資格考試完成之后。也就是說,在資格考試之前,導師所看重的是培養博士生在專攻領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而在資格考試之后才開始對博士生進行專業化學者的學術訓練。
第三,對英語學科的博士生來說,教學能力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導師看來,雖然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但教學能力對博士生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發展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博士生多在大學任職,而美國的社區學院和教學型大學尤其看重求職者的教學能力;即使是在研究型大學從事學術職業,教學能力也是考核的標準之一。因此,英語學科博士生在讀期間需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工作。以R大學為例,一般情況下,博士生一年至少教三門課,這也是博士生獲取資助的重要來源。
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教師希望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職業。英語學科的教師之所以比較看重博士生能否到學界就職,一方面源于純基礎學科研究本身的價值與社會應用部門的聯系不緊密,另一方面也與英語學科趨于嚴峻的學術就業市場相關。英語學科的教師不斷地表現出對博士生就業的擔憂。“由于學術就業市場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博士生選擇到非學術部門就業,但是很少有英語系出于就業市場的原因而改變博士生培養的課程結構。盡管我們開始嘗試做20年前不會做的事,例如教研究生職業性和技術性的寫作,因為學生可能需要到工業界撰寫文案和宣傳冊”,但是,“英語是相當傳統的學科,很多學校仍懷抱博士生生來就要成為學者的理念”。在這里我們看到勞動力市場、學科文化傳統以及博士生培養理念之間的多重張力。以學術職業和專業化學者為博士教育首要培養目標的英語學科,處在保持學術傳統與適應新興環境的藩籬中,現實張力下的博士生培養究竟何去何從?
三、學科文化與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學科差異
通過對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四個學科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博士教育目標的總體趨勢是從學科看護者向可雇傭人轉化,但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顯著的學科差異。盡管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注重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但是不同學科的側重程度以及對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強調呈現差異。英語學科博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專業化學者;化學學科的教師將博士教育目標界定為能在各行各業工作的科學家;與英語學科相似,數學學科注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經濟學科直接著眼于培養博士生成為“可雇傭的人”,當然這里所說的“可雇傭的人”包括學術部門和非學術部門。
這一差異可以用學科文化的理論進行解釋。托尼?比徹(T.Becher)指出,學科是一種文化現象:體現于心智相似的人組成的共同體中,每個學科具有其行為方式、價值體系和獨特的智識任務。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活動本身就是學術訓練的過程,是將博士生進行學科規訓或學科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學科文化會對博士生的培養目標產生影響。之所以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差異,是因為學科文化所追求的行動理性不同。行動理性是指學科成員在行動中遵循的標準,他們可以遵循價值理性的標準,也可以遵循目標理性的標準。區分的標準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應用的關注程度。純基礎學科是追求價值理性,即為學術而學術,其知識生產是純粹智識探索的過程,典型的學科如數學和英語。因此,這類學科將博士教育的首要培養目標定位為學者或研究者,更強調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應用學科遵循目標理性,謀求博士生的職業發展或者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研究關注應用性,對博士生的學術訓練不僅注重學術本身,更強調知識的目的和應用性。因此,應用學科博士生的培養目標在強調學術研究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專業技能或就業能力,教師將博士生的就業去向定位為學術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兩條路徑,典型的學科是經濟學和化學(表2)。即使在當今博士教育的外部環境(就業市場)發生變化并對博士生培養形成挑戰的情境下,學科文化仍舊以強有力的作用對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理念產生影響。
對于從事高深知識研究的博士生、尤其是學術型博士生來說,對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幾乎是所有學科的目標。但是,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應具備的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以及學術能力與其他能力的強調程度所持的觀點是存在差異的。
純基礎學科對“職業”一詞的理解往往限于學術職業,也就是說,培養博士生從事學術職業。根據“博士十年后”調查(被調查者于1982-1985年之間獲得博士學位),大約四分之三的英語學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在學術界工作。英語學科對“專業化學者”的培養要求是:參加專業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的研究要具有與學術領域對話的能力,并且能定義博士生的學術身份認同;同時,對博士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成長的重要方面。同樣,數學學科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都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之職,因此教師也看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他們認為,使博士生善于提出好問題,養成獨立思考、自我激發和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是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
在應用學科,研究會受到外部實踐需求的驅動,強調研究的實用價值,而且知識的應用范圍較廣。因此,這類學科對博士生的培養盡管也注重學術研究能力,但更注重博士生的專業能力與可遷移性技能,諸如經濟學對技術性技能的強調,化學對解決問題與合作能力的重視。也就是說,應用學科注重博士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博士生培養目標不僅僅定位于學術界,從事非學術職業也是博士生教育的目標之一。化學學科對科學家的界定較廣,不僅是指服務于大學的學者,也指在工業與政策等部門的就職者,是培養各行各業的科學家。
四、討論與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的博士教育目標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的界定:培養博士生扎實寬廣的學科基礎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以及具有獨創性質的科學或專門技術方面的成果。《學位條例》體現的是一種整體化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理念,即主要培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者。
篇7
從結構上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對中日韓三國的歷史淵源及文化互動進行鳥瞰;分析比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觀念和藝術理念;對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藝術哲學觀和音樂美學觀而產生的不同的音響觀念進行綜合闡釋。最后,作者就具體作品分析過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氣息與創作手段的內在聯系作進一步的理論及理念的總結概述,進而得出結論及其展望。
筆者認為,該書的“創新”與“獨特”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創新之處――
“311定理”在音樂分析當中的創造性運用
作者根據俄國畫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繪畫理論――點?線?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為:3+1=1)進行“三點一線一面”的分析。即:個人、祖國、西方(三點);音響觀(一線);作品風格(一面)。此舉不同于一些常見的音樂作品分析理論范式(如“結構――功能理論”、“接受美學”、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產生作品的客觀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種具體的音樂技術分析方法。于潤洋先生曾提倡音樂理論研究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他說:“堅實的理論修養和淵博的歷史知識是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兩塊基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會對現實有一個真正清醒的認識和評價。”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從作曲家相關的歷史、文化、社會事實出發,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別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體到某一部作品,進行譬如音樂結構分析、音高結構分析、音響形態分析等技術層面上的分析,并重點論述了對作曲家“獨門絕技”,比如對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響”的觀察,還有對武滿徹“音色音樂”與“點描配器”的整體觀察。
獨特的視角之一――
對文化與藝術關系的高度重視
1969年,英國著名音樂學家約翰?布萊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長文《人類經驗中的音樂價值》中,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樂評價思路。他認為,音樂的價值必須在其所存在的語境(context)中考察:“音樂應該作為社會或個體的產品來研究”。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可謂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與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當中。作者對中日韓歷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對當下音樂創作領域內頗為復雜的民族性與西方現代性的主客體關系的再認識,以及對如何以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反映本區域或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精神,進而通過研究東亞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樂歷程以及獨有的美學構架,從而梳理出具有現實意義與應用意義的理論手段。
當我們面對一棵大樹的時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葉,而很少看到樹之“根”,以及它所在環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氣,所以就不可能理解這棵“樹”(作曲家)為什么長出來的是這樣的“枝葉”(作品),而不是別的樣子。比如,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那是因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從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東西。該書認為我們在評價一個作曲家的作品時,不僅是要看其表象,還要追其本質,還要回頭去追溯這個作曲家為什么是這樣;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處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觀,所有這些都可能決定“作品”這個結果。
另外,本書從實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術,具有正本清源的價值,而不是按常規的做法,單純地將其歸納成某一種技術公式。從技術本身來講,理論家習慣把它歸納成一種公式,這樣也許便于教學與傳播,但試問這些大師中有多少是帶著這樣一種公式去創作的呢?也許他們只有一種開放的精神和躁動的心靈,從而導致他們產生一種創作的沖動。這種沖動促使他找到一種表現方式,而這種方式與其他公式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武滿徹的技術分析就很難歸納,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畫家對于油彩的駕馭都是由形象思維決定的,而不是說遵從了某種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曲》與北歐的冷空氣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說,對藝術家的具體探討一定要與文化結合起來進行,剝離了文化,便成了無源之水。
獨特的視角之二――
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書
與一些非作曲專業人士的“隔靴搔癢”的作品分析而言,本書不尋常之處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書,顯然這樣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個別地方綜合類院校作品分析領域里存在一種“一犬吠影,眾犬吠聲”的現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脫離了音樂本質,成為一種“玄學”,甚至一部“科幻劇”。因為缺乏專業的工具,分析的層面只能停留在華麗辭藻的堆砌上,始終不能深入挖掘,讀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門道。沒有與之匹配的鑰匙怎么打得開這把鎖呢?作曲是一門學問,不懂技術如同沒有鑰匙,所以打不開“這把鎖”。我們不能把畢加索的“胡來”不能等同于一個普通人的涂鴉。
音樂評價者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認知能力、經驗知識和評價標準的制約。②作曲家本身積累的豐富的聽覺經驗、良好的作曲技術,以及個人的音樂、非音樂知識為其在做音樂評價與分析的時候,提供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者在書中對三位作曲家音樂風格做出了精準的概括:玉樹臨風――踔厲亂畫――好好做自己,精煉地點出了他們的“形神”所在。
關于“玉樹臨風”的尹伊桑的研究論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內樂中的運用》③、《浸染則會東方文化觀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簡評尹伊桑的創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聲手法(上)――〈大提琴協奏曲〉1976簡析》④等十幾篇,這些論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體系為研究對象。
與其他兩位相比,國內對武滿徹的研究相對活躍一些,相關論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對作曲家早、中、晚期音樂創作的研究⑤,還有一些對其生平和傳統文化元素對其作品影響的研究⑥;對某一部具體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對武滿徹和聲技法的研究⑧,對電影配樂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為20世紀美籍法人作曲大師埃德加德?瓦雷茲的摯友,在其逝世后成為他音樂財產的管理人和權威解釋者,美籍華人周文中為中國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國事業發展的空間,并為中美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⑩關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論文也有十幾篇,對作曲家音樂風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論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樂》{11};《西器中韻 和而不同――周文中〈漁歌〉的音色移植與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對古琴曲〈漁歌〉移植的藝術觀念》{13}等。而近年來把東亞三國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韓裔學者劉貞銀(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寶玉正是基于對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別選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滿徹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進行了音樂結構分析、音高結構分析和音響形態分析。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樂為音響載體,雖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樂隊規模略有變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樂編制為主體來幻化東方之聲。這是作者選取分析對象的共性。
獨特的視角之三――
對“現代性”與“民族性”的獨到見解
19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歐洲民族樂派是歐洲音樂浪漫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為音樂的浪漫主義運動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氣。20世紀初,西方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曾對亞洲的傳統音樂發生強烈影響。東亞三國迅速接受了西方音樂,但西方元素和傳統元素基本處于并置狀態,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尋求著民族文化身份。20世紀下半葉,西方現代音樂技法和觀念的傳入使亞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資源,在探索本民族現代新音樂的征程中更進了一步。可見,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帶來的是各國文化對“現代性”和“民族性”的雙重訴求。
人們通常認為:只有抵抗西方現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盤接受現代性的話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寶玉并不認同這個觀念,而是通過對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與分析,并結合文史資料的閱讀,從而找到與西方現代性相承因的東亞現代性,以及東亞現代性與東亞古代文明融合的歷史淵源關系,進而提出并證實:現代文明是一個經起源、融合、發展,變異為相互關聯的一個綜合系統。并在結論中膽識、有主見地提出:
“問題的關鍵仍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和膽識直面處于‘主場’的西方,而不是‘避實就虛’地繞過西方;有無自信通過西方音樂技術理論進入本民族傳統進行國際化的文化梳理及藝術改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穿過西方現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傳統,而后再將經過整合后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音樂作品帶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樂舞臺。”
結 語
音樂分析的途徑是多樣的,該書既有對作品的形態分析,如對音高、節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結合了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方法。無論何種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樂,并發現其隱含的價值。最后,筆者想借用標題“歲月的凝聚 時空的潤融”來結束本文: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對歲月沉淀之物的凝聚與表達,同時經過了時間、空間的潤色、交融。讀完此書,也許我們能更理解書中“所謂作曲家的音響觀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哲學觀和音樂美學觀而形成的”這句話了,而作者提及的東亞裔作曲家對東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構”態度值得世人參考借鑒,令人不禁頓悟:原來我們懷揣的“東方藝術及藝術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寶!
①于潤洋《肖邦音樂的民族內容――紀念波蘭杰出音樂家肖邦誕生一百七十周年》,《音樂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楊《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質量及其評價》,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博士論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內樂中的運用》,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5月,碩士論文。
④羅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聲手法(上)――〈大提琴協奏曲〉1976簡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32―43頁。
⑤相關論文主要有[日]渡邊未帆《1950年代的武滿徹――從五聲音階到意識流》,周耘譯?熏2007年第2期;許志斌《論武滿徹中期創作》,《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頁等。
⑥相關論文主要有許志斌《論武滿徹作品中節奏及實踐過程特征》,《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頁;許志斌《論武滿徹作品中音響的“空間構型”及其“時間塑形”功能》,《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頁;郭元、郭藝《“樹的鏡、草原的鏡”映射下的日本當代音樂》,《音樂創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頁等。
⑦相關論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亞地坪線〉的音樂結構――兼論音色在現代音樂中的表現和結構力作用》, 第15―21頁;馬莉《試論長笛作品〈voice〉的現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楊一博《東西交融的夢――武滿徹作品“吾聽水夢”的創作研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4月等。
⑧相關論文主要有許志斌《武滿徹〈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組織特征》,《音樂藝術》2003年第2期,第91―95頁;王馨密《武滿徹〈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5月;魏揚《武滿徹〈詩篇幻想曲〉和聲排列的三維構架》,《音樂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頁;陳默默《談武滿徹作品〈雨樹素描〉的和聲技法及和聲語言特征》,《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123―125頁等。
⑨劉嫣《武滿徹電影配樂的理論研究――以電影〈怪談〉和〈亂〉為例》,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等。
{10}孫鏗亮《中美音樂文化交流的使者》,《音樂美學》第59―62頁。同類論文還有陳鋼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記周文中教授與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樂》,朱建翻譯,《藝苑》音樂版1996年第2期,第54頁―59頁。
{12}侯太勇《西器中韻 和而不同――周文中〈漁歌〉的音色移植與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樂府新聲》2012年第1期,第84―89頁。
篇8
公共藝術課程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其實施過程中,一直以來延續了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S?Bruner)以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基于專業藝術課程的主體架構,結合不同方向的教學目標,形成了三個層次的課程結構: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理論課程,包括“大學生審美修養”、“美育學概論”、“美學原理”等,主要講授美學、美育學、藝術史、美學史、藝術評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第二個層次是藝術鑒賞課程,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中國傳統藝術鑒賞”等;第三個層次是藝術實踐課程,包括繪畫、合唱等,通過藝術技法的學習,來增強審美感受和表現能力。[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三個層次的課程,根據其不同的科目特質,理論型課程采取教師講授式的教學手法,教師以科目教材內容為基準,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學科知識點;而實踐型課程則采取教師示范,學生實操體驗的教學方式,教師基于技法學習的要點,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實操訓練。
三個層次的科目共同構建的大學公共藝術教學課程結構,看似各司其職,保障了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藝術熏陶,從理論到實踐完善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然而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我們了解到在我國現行以專業教學為本位的大學教育體系下,可供公共藝術教學實施的學時非常有限。基于推動公共藝術教學實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其中明確規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3]由此可見,一門課程,2個學分,正是大學開展公共藝術教學的現實基礎條件,而這個基礎條件,在應對前面所述龐雜的公共藝術課程時,無疑就顯得杯水車薪。多層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只是為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進入藝術領域學習的多樣選擇權,而不代表學生能夠通過某一門課程的學習,獲得從理論到實踐的綜合性審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基于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構建的公共藝術課程結構體系,不符合我國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現實情況,看似豐富的多元化課程結構對于學生的藝術學習來說卻只是空中樓閣。那么,面對課程學時較少的客觀現實情況,我們應如何來開展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美育所要求“培養生活的藝術家”[4]這一目標呢?
二.主題式教學模式特征與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互惠性
面對眾多的藝術學科知識領域和有限的學時制約這一對顯著的矛盾,調整公共藝術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無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夠去積極應對的唯一良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謂主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是指在現代教學方法論核心――有機整合思維方式主導下,以現代教學概念為基礎,以主題為樞紐,牽引教學系統內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整體協調運行的過程中,在師生彼此適應與互惠發展的過程中,在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形塑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的整體型教學。[5]它具有整體性、靈動性、超越性與開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機整合重塑公共藝術課程知識結構
通過對定義的分析可見,“有機整合思維方式”是開展主題式教學的核心,而這也正是解決傳統公共藝術課程知識面過窄、過于專業的弊端的關鍵。傳統公共藝術基于科目基本結構所形成的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無論從哪門課程進行藝術教育的學習,都只能偏于一隅,無法構筑整體的藝術審美觀,使得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一時難以形成明確的學習目的,再加之課程學時短,學生淺嘗輒止,最終導致整個學習過程既無學習激情也無學習目標,成為了雁過無痕似的所謂藝術審美教育。
以主題式教學模式開展的公共藝術課程,強調任何一門課或一個課程單元,都應該以主題的形式來開展,主題式教學能夠整合教學內容,不以某一學科知識體系的獲得為目標。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識為限的僵局,為教師跳脫出系統化的學科知識點,以美育大教育觀為目的進行教學打開了思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教育“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6]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無法跳出專業知識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藝術的專業知識去應對非專業的學生,這樣基于課時限制和授課對象的差異,就導致了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質的不對稱。在此,試以常規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西方美術史”為例來加以說明。在傳統授課模式下,西方美術史課程以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為線索構建整個課程體系,從原始美術、兩河流域美術一直到印象主義,教師通過講授呈現史實、風格、藝術家及其作品,對于不以藝術專業學習為目標的學生而言,學習過程較為冗長,教學方式比較枯燥,課程內容難以對學生形成長時間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課程學習也是學過就丟,無法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對藝術的親近感,對審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開的課程知識結構就成為了教師授課的一大限制,也導致了教學模式的單一,而難以達到“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完全可以跳出系統知識學習的傳統思維,在不同課程單元中選取西方美術史中的某一個主題為中心進行課程學習,以該主題為原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運用當代社會龐大的信息平臺收集該主題所涉及的藝術史上下文背景、社會學知識背景、藝術家個人經歷背景等知識結構,這樣,學生不勞而獲被動聽講的授課模式就變成了主動追尋探究的研究之路,而這個過程也恰恰是教給了學生如何去學習藝術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論。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題式教學法也許無法將所有的學科知識點都傳授給學生,但卻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藝術史,如何去欣賞和品位藝術作品,如何去認知和感悟封存于歷史中的一位位藝術家,這不正是公共藝術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嗎?
2.從時間到空間,實現公共藝術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主題式教學的基本設計單位是“主題”,教師與學生圍繞主題的內在邏輯而展開交互作用,這一作用過程中必定突破傳統教學在空間上以“教室”為主要學習場所和在時間上以“課時”為基本教學單位的有限封閉性,向教學時空的“無限開放”性轉化。[7]因此,主題式教學的另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教學形式的靈動性和開放性,而這恰恰是傳統公共藝術教學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題式教學模式將教師課堂講授、引導與學生課上討論、課下收集資料的方式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任務的牽引,課程的學習時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學生在下課之后,仍要繼續藝術學習,并學會從多元渠道去挖掘藝術資源,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形成基礎。這無疑就突破了傳統授課學時受限的根本問題,解決學生課堂應付聽講,課下拋之腦后的學習方式頑疾。
另一方面,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拘泥于課本中、課堂上的藝術卻往往與生活脫節,傳統公共藝術教育未能打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之間的隔閡。“知識一旦從它的原初形態、經驗形態上升為抽象的概念、理論的邏輯體系之后,便遠離生動、鮮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變為枯燥,尤其是構成一個嚴謹空洞的文字、術語,過程的知識便隱匿乃至消失在結果的知識之中,僅僅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背景資料不必然地內在于知識本身。”[8]由此可見,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只有實現抽象的藝術理論知識與火熱的現實藝術生活相對應的審美體驗,才能為學生的書本學習找準現實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學生鮮活的生命力。主題式教學,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課程內容跨越了學科知識的時間軸和內容限制,強調多元知識的碰撞和沖突。為了實現主題的深化,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走出教室,進入美術館、博物館、民間藝術基地、設計文化機構,借力社會美育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讓學生深化課堂教學所得。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并不是其學習的最終目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在生活中去體悟美,成為生活的藝術家。無論是學校美育還是社會美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為現代社會塑造能夠感受美,進而能夠去參與美并創造美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因此,大學教育作為一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公共藝術教學就理應成為溝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橋梁,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社會美育平臺,幫助學生打開這座能夠為之終生藝術審美提供源源不竭藝術資源的寶庫。
3.過程型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評價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考慮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評價通常被定位于教學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這是傳統教學更多地關注結果評價即終結性評價的應然表現。在主題式教學中,評價不是教學流程中的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作為一個因素貫穿于主題式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中。[9]對于大學公共藝術教學來說,過程型評價方式無疑是更加恰當的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考核手法。對于非專業學生來說,公共藝術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義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體的藝術知識。當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強化了人們對新型藝術教育的共識:只要擺脫單純追求技能的傾向,藝術教育就能開發人的多種智能――不僅激發人的直覺和想象能力,還能開發包括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感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環境適應智能在內的多元智能。[10]在主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課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文獻研究方法,涉及學生的邏輯能力、文字編輯能力等等;在課中的討論交流中,需要發揮演講、辯論以及溝通合作的能力;在課堂外,從課本知識到藝術實踐的生發過程中,需要具備舉一反三、拓展和創意思維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過程型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去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果,無疑就達到了通過課程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的目的,改變傳統教學考核模式中,學生學習無目標、考試忙應付,教師教學沒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綜上所述,主題式教學模式通過有機整合的思維模式,打破了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教學形式,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課程知識選擇權和教學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公共藝術教育,以不同“主題”為單位,并以“培養生活的藝術家”為總體目標來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在藝術背景資料的整理中去學習藝術史、美學概論;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去進行藝術評論和演講技巧的學習;在走進藝術機構和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去開展藝術鑒賞和藝術技法體驗。原本三個層次的公共藝術課程,在一個主題的藝術教學活動中從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得到了體現和運用,由于教學過程學生不得不為的互動和參與,保證了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從而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培養了學生感悟藝術的審美能力、認知藝術的研究能力以及參與藝術創造和藝術活動的創意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英]赫伯?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2
[2]張典兵:近十年我國大學美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第32頁
[3]教體藝廳[2006]3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
[4]劉軍平:藝術與大眾――洪毅然藝術思想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3:173
[5]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0
[6]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7]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9
[8]潘洪建,吳中才:知識價值教育學的視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篇9
受托責任概念是楊時展先生分析會計、審計問題的基點,關于受托責任的靈感閃現于先生對“會計的本質”、“國家審計體制”、“中國會計的現代化”、“企業經濟效益”等諸多問題的討論中,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受托責任學說體系。盡管有時先生提出的只是綱領性論斷,但經過后來者的努力探索以及實踐的不斷證明,我們不得不嘆服其內涵的豐富性、思想的前瞻性。
(一)受托責任:“報告責任”和“行為責任”缺一不可
有人將“受托責任”理解為一種“報告責任”,也有人理解為“受委托的責任”。楊時展先生(1994)指出,“作為一個財務或一個會計實體的責任人員,最主要的就在于獲得委托人的信任,為此,就要求他負起兩種責任來:第一、把賬目交代清楚。第二、按照委托人的愿望,保證受托財物的安全與增值。這兩種責任,就構成了會計所稱的受托責任(accountability)。意思是一個善良的受托人為受托財物向托付人應負的責任”。Gray等(1996)在《會計與受托責任》中更明確地闡述了這一點,認為受托責任包括兩種責任或義務:(1)采取某種行動(或克制不采取行動)的責任;(2)對行動提供解釋和報告的責任。
以此為基礎,我們可羅列出行為責任和報告責任履行的四種組合,以期更好地解釋現實的受托責任履行過程。將受托人的行為分為“利益一致的行為”(C)和“利益不一致的行為”(I),將報告行為分為“真實報告行為”(T)和“不真實報告行為”(F),四種組合即為:1.(C,T):受托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并真實報告自己的行為;2.(C,F):受托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卻不真實報告自己的行為;3.(I,T):受托人沒有按委托人利益行事,并真實報告自己的行為;4.(I,F):受托人沒有按委托人利益行事,也不真實報告自己的行為。如何真實反映受托人的行為,是財務會計的職責,確保報告行為與行為責任的一致,是審計的職責。顯然,這種分類是將楊時展先生所界定的兩種責任履行的進一步細化。
(二)受托責任的要素
楊時展先生(1990)指出,受托責任是由于委托關系的建立而發生的,主要包括以下四點:1.嚴格按照委托人的意圖,最大善意地完成任務;用最經濟、有效、嚴密的方法保管和使用由于完成托付的任務而獲得的資源;2.建立必要的會計和內部控制制度,將完成的任務和因此而發生的資源的收支以及收支的結果據實向委托人報告;3.為了便于提出報告,接受審查,平常應對任務完成的情況、資金、資源收支使用的情況進行記錄;4.為了證明這些記錄是實在的,要保存一切足以證明完成受托責任情況的各種證據。在先生所界定的受托責任概念中,至少隱含以下幾個要素:委托受托關系;包括會計和內部控制制度在內的控制機制;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記錄及證據。
Sherer和Kent、James Cutt、Pavlock等、Laughlin等學者都探討過受托責任的要素問題。王光遠教授(1996)對會計審計學者的研究進行了概括,認為受托責任包括委托受托關系、衡量受托責任完成情況的標準、受托責任的內容、受托責任的報告等要素。此外,一些會計審計學者吸收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對受托責任要素問題的研究:Roberts和Scapens借鑒了社會學家Giddens的結構化理論,Munro借鑒社會學理論考慮了參與者的行為,Gray等引入了社會場景的概念,Roberts關注了受托責任過程對客觀結果和主體本身產生的影響,Frink和Klimoski引入角色理論來構建受托責任概念框架等等。
以楊時展先生的觀點為基礎,借鑒學者們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了受托責任系統的概念,認為其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社會與組織場景,即與委托受托關系相聯系的環境,它會影響委托受托關系的各個方面,同時委托受托關系也會對場景發生作用;2.參與者,具體又可分為委托人和受托人,但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身份并不固定,會隨著不同情形發生變化,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身份還可能相互轉化;3.受托責任的內容,它通過各種形式的契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來確定,包括行為責任、報告責任、評價受托人行為的目標和規范等幾個方面;4.受托責任行為,包括委托人行為和受托人行為;5.受托責任的控制機制,即確保受托責任有效履行的各種機制。受托責任系統五個要素的提出,也只是為從受托責任理論角度分析具體問題提供了一個思路。
(三)受托責任的普遍性和動態發展觀
受托責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一個人什么時候接受了對方委托的資源及運用、管理此一資源的權力,什么時候他就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這一責任,向委托人交待”(楊時展,1992)。在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審視受托責任發展時,先生指出(1990):“人類社會的發展,反映為托付人和受托人不斷因階級勢力的消長而發生的更替,反映為托付人從寡頭而逐步大眾化;反映為對受托責任完成情況愈來愈嚴密的監督;反映為受托責任愈來愈充實的內容”。總之,“社會越進步,民智越開發,民主愈發揚,對受托人的要求就越嚴格,托付的內容就越豐富”(楊時展,1992)。
王光遠教授(1996)進一步指出,受托責任不是一個簡單的靜態概念,而是一種社會關系,是一個含有豐富內容的動態概念。正因如此,我們在分析公司受托責任時才格外強調要從過程的角度來理解:受托責任系統包括受托責任關系,也包括受托責任過程;受托責任可作為一種關系來理解,也可以作為一個過程來理解,這應視具體分析的角度而定;每個時點上,受托責任關系都是特定的,從時期的維度看,每個受托責任關系都是一個過程,各種受托責任關系組成的受托責任系統也是一個過程。
二、受托責任與審計
楊時展先生在受托責任與審計的關系問題上,態度十分鮮明:“我歷來認為:審計工作的精義在于受托責任。有受托責任,才有審計,沒有受托責任,就無所用其審計;理解受托責任,才能理解審計,不理解受托責任,就不能理解審計。”“審計這個概念和會計責任性(accountability)這個概念不可分。沒有會計責任,就無所謂審計,而審計之所以必要,也還是為了監督和驗證會計責任貫徹的結果和貫徹的過程”。“受托責任是一切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審計不但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而且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楊時展,1990)。在文碩的《世界審計史》序言中,先生指出,全書“以受托責任為指歸”,“一部審計史,也就是一部民主發展史,一部受托責任的發展史”(楊時展,1990)。
后續的審計不同分支領域的研究者也反復證明了受托責任和審計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王光遠教授(1996)在《管理審計理論》中指出,“受托責任不僅是一個內含豐富的動態概念,而且是一種思想,一種支配著會計審計發生和發展的思想”。教授系統考察了管理審計發展的歷史后得出結論:“管理審計就是受托責任發展到受托管理責任階段的產物”,“管理審計就是為了加強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互信而建立的,受托責任觀點,是現代管理審計的基本”,“受托管理責任與管理審計的關系再一次說明:沒有受托責任就沒有審計,而沒有受托責任的演進就沒有現代審計的發展”。
嚴暉博士(2004)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整合框架研究》中認為:“內部審計的本質是確保受托責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機制”,“內部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演進體現了受托責任的發展過程,即由受托財務責任轉向受托管理責任,由內部受托責任轉向外部與內部受托責任,由低層受托責任轉向高層受托責任,由關注合法性的受托責任轉向關注效率、效果、經濟性等內容的受托責任”。瞿曲(2006)也追溯了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所界定的內部審計性質的變化過程,通過分析大企業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受托責任系統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受托責任系統的變化(包括受托責任環境、受托責任關系結構、受托責任內容、受托責任行為等的變化)對內部審計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結論仍然是,受托責任的發展主導了內部審計性質的變遷。
劉秋明博士(2006)同樣以公共受托責任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政府績效審計的問題。他回顧了公共受托責任理論的研究成果,從控制觀、報告觀、理性觀和戰略觀四個角度進行了歸納,并提煉出公共受托責任理論的三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公共權力、績效評價、提供和驗證信息。以此為基礎,他分析了公共受托責任與政府績效審計的演變之間的關系,發現“公共受托責任經歷了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和受托責任社會責任三個階段,與之相對應,政府審計也經歷了以財務審計為主,到以管理績效審計為主,并向綜合績效審計發展的過程”。此外,公共受托責任的發展還推動了政府審計中內部控制、績效評價標準等概念和實踐的發展。
三、受托責任與控制
楊時展先生一直認為,受托責任與控制密不可分。“如果說,在會計的作用問題上我們和信息論者所面對的是一場控制和反映的論爭,則在會計的終極目的問題上我們和信息論者又面臨了一場決策論和受托責任的論爭”(楊時展,1992)。“40年來,馬克思的下面這句話在我們的論文中被廣泛稱引: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只有把這句話和受托責任概念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這句話的深刻意義”(1989)。先生認為,會計是解除受托責任的一個控制系統。進一步,“商品經濟……使人們幾乎無一例外地、不能自脫地生活在經濟上的受托和委托的關系之中”,那么,在如此廣泛和繁復受托責任關系中,還存在著哪些控制機制?他給后人帶來了無限的研究空間。
王光遠教授(1996)在考察了“控制(control)”概念的起源后指出,“關于控制與受托責任的關系,可以說自‘控制’概念產生就已存在”,“本質上講,控制是受托責任的需要,控制是對受托責任的控制,沒有受托責任就無所謂控制”。王光遠教授還探討了委托人和受托人多樣化所導致的受托責任過程控制的不確定性問題。Glynn和Perkins(1997)認為,為了確保受托責任,必須有適當的控制系統發揮作用,受托責任應是包括受托責任關系和一系列反應控制過程在內的一個整合結構。劉秋明(2006)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公共受托責任與控制、政府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公共受托責任的發展推動了政府內部控制由會計導向向風險導向和績效導向的演變。其他許多學者也展開了對受托責任控制機制的研究,“現代組織已經建立了各種促使受托人履行受托責任的機制:正式的報告關系、業績評價、雇傭契約、行為監控、報酬制度(包括賠償)、規范程序、管理層領導能力訓練、員工手冊等等。除了正式機制外,還有許多的非正式機制:群體規范、公司文化規范、對上級及同事的忠誠、強調對客戶的尊重等等”(Frink和Klimoski,2004)。可見,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期待的研究領域!
楊時展先生也為我們探討受托責任與治理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基礎。“對他人所有的資金、資源,在接受委托之后,光享運用之權,不負交待之責的情況,理上是不存在的”,“國家、政府、機關、公營企事業單位如此,一切形式的合營、私營實體,也莫不如此”,這就涉及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中的受托責任問題。不少學者研究了公司治理中的受托責任問題,我們也在博士論文中從公司治理理論及實踐的角度出發,說明公司治理是受托責任系統中一種控制機制,其最終目的是確保受托責任系統的運行。公共治理中公共受托責任問題也越來越受到政府會計、公共管理領域學者的關注。當然,在此方面,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尚待學者們付出進一步的努力。
四、“有志于道”的楊時展先生
如果僅從學術貢獻的角度去解讀楊時展先生,那是遠遠不夠的。孔子曰:“士志于道”。“中國的士大夫精神,突出表現在天下興亡的憂患意識、士志于道的理想主義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許紀霖,2004)。數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崇尚的是理想的普通人格,追求的是社會性的人文理想,致力于“內圣外王之道”,“認定其人生價值,不屬于個人,而屬于全體大群”(錢穆,2001)。楊時展先生正是一位坦蕩而執著的踐行者。
“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先生始終是從國家興衰的角度來思考會計審計問題。他說,“會計這門科學和技術……確也有個‘所用之異的問題’。或以致富強,或止于青菜、蘿卜”(楊時展,1986)。談及會計的現代化問題,更是“對這種種迫切的現實問題,只字不提,作為一個會計學的教師,實在感到無法向人民交代”。他曾感嘆,“40年來,如果我們大多數公仆對他們手中經管的資金能稍稍有點受托意識、有點責任感,我們今天的經濟效益和會計工作,就不致糟到這個程度”。他呼吁,只有社會資源掌握在“受托責任意識強的、能力強的、經濟效益高的受托人手中,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才會優化,產業結構才會合理,經濟效益才會提高,社會生產力才能發展”。今天,不僅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圍繞受托責任展開會計審計問題的研究,實務界的許多政府部門、工商企業,也都開始推行“問責制”。或許,這還只是受托責任思想影響我們的一個序曲。
楊時展先生說:“我和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關心自己的人格、道德和價值”。他自稱“(會計)這個崗位上的一個多年的卒子”,卻“實在不能不深感到責任的重大”。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國會計的現代化問題》、《社會效益審計的設想》、《關于建立我國政府受托責任制的意見》、《從立法精神看我國會計的演進》等等關乎社會、民生之作。“盡管我教書教到白頭了,每次上課前,我的心情依然很緊張,總怕講不好,就這樣,還經常感到課沒講好。孔夫子說:‘執事敬’,又說‘事思敬’。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正是自己應‘敬’的事。感到緊張,感到戰戰兢兢,也許合于‘夫子之道’”(楊時展,1986)。對于自己的職責,這位老者是何等的苛刻!
楊時展先生文化功底深厚,論證時旁征博引,分析時層層遞進,摒棄華而不實,直擊問題要害。論述國家審計和政府受托責任體制時,他從朱元璋懲治腐敗談到林則徐的《禁煙疏》;討論受托人時,他從《紅樓夢》里的烏進孝,談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阿瞞;為說明受托責任的重要性,他甚至比較《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老板與《聊齋志異》中接受劉夫人資助的書生在記賬方面的差異。國學功底之深,信手拈來之嫻熟,實在為我們后輩所望塵莫及。先生行文流暢、語言精煉,閱讀時有著極強的節奏感。行文中,先生認為重要的觀點或字句,還往往會用圓點特別突出,嚴謹、認真的態度令人震撼!
人的一生也許很漫長,但對于求索不息的人,一生又是何其短促!德魯克(Drucker)說,“在時間之中,在社會領域里,沒有人隨著時間的開始而展開生命、隨著時間的終結而結束生命,每一個人都從前面的人接受歷代留下的遺產,持有短暫片刻,再把它交給后來的人”。楊時展先生,這位唯恐“奉獻不抵享受”的學者,不只是做了一個“傳遞者”。他用睿智的眼光和對知識的熱情,發現著社會生活和學術領域的“暗物質”,又用質樸而形象、簡短而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他用一身的傲骨和對真理的崇敬,以嬰孩般純凈的心靈抗擊著污穢和流俗,感染我們的是不屈的責任感和炙熱的愛國心。他用短促的一生譜寫了瑰麗的篇章,用生命和智慧在長空中留下了永遠印證歷史的痕跡,留給我們的是不朽的精神和永恒的財富!
【主要參考文獻】
[1] 楊時展. 楊時展論文集[M]. 北京: 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2] 楊時展. 我這幾年[ J ] . 武漢: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 1986, (2): 104-109.
[3] 王光遠.管理審計理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篇10
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隨著課程的進行,陸續介紹相關的資料。以2010年度授課提供的資料為例。①人大經濟論壇,此論壇資料豐富,有很多案例分析的數據資源。②《女士品茶》統計科普書籍,該書生動有趣,可作案頭書。③《北美一流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了解到很多同學想出國深造,所以提供該研究報告。④2010國內統計學熱點研究問題,以此了解統計研究熱點問題。⑤《離散多元分析-理論與實踐》,主要介紹定性數據分析的理論,以此做相關課程介紹。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2010境外講學課表,從中可以了解統計學熱門研究領域。⑦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提前還款風險實證研究》,培養統計方法的綜合運用和資料查詢。該論文里面用到了因子分析、判別分析、聚類分析、邏輯斯蒂回歸等統計方法。
3作業的布置及相關培養
在大學數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興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據選課人數分成興趣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留大作業,鼓勵大家查找資料、編程、實證分析,處理實際數據,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見表1)。
篇11
“走出”新聞學與“走入”新聞學并不是單純的走出、走入,它們擁有更深刻的含義。“走出”新聞學其實就是跨學科的進行新聞學研究,指的就是不僅要對新聞學的知識進行深入研究,還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利用更為廣闊的知識以及方法,讓新聞學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夠讓新聞學的研究更深刻,也能夠達到讓新聞學不斷發展的目的。“走入”新聞學其實就是真正的走進新聞學,將新聞學研究領域中的基本概念等學術理論都詳細的掌握,將這些知識以新聞學的方式對新聞學的問題進行分析。除了要真正的“走入”新聞學外,還應該將新聞實踐也作為重要的內容。
在當今社會中的任何學科可都不可能憑借著單一課的知識來解決社會中的問題,除此之外想要讓學科更加的進步就需要與不同的學科知識相結合,因此跨學科的研究新聞學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態度。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新聞學研究更為重要的是“走入”新聞學。新聞學在我國雖然是比較年輕的學科,但是它仍然具備著比較完善的教育、研究系統,新聞學的教育體系甚至隨著新聞學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的擴大規模,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變化。這也讓一些新聞學的研究出現不夠嚴謹、偏離學術研究的軌道。
三、“走出”與“走入”新聞學的方法
(一)“走出”新聞學的方法
1.完善人文社會學科基礎知識
在進行新聞學研究的時候,跨學科的研究內容十分的多,因此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熟練常握對于進行新聞學研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沒有扎實的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就將會導致無法理解一些復雜的理論以及一些方法,有時候甚至因為掌握知識的不夠牢固,無法參考更多的知識,影響思維的發散。掌握淺顯的其它學科知識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們的新聞學研究并不能只停留在這一階段而不更加深入的進行,只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才能夠讓研究更加的深入,還能夠對新聞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創新的思路。
2.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創新
創新可以說是掌握其他學科知識的目的,通過對學科知識的牢固掌握除了能對新聞學的理論以及研究方法進行創新之外,學科之間的交叉地帶同樣也是能夠進行創新的。這樣才能夠讓新聞學的研究更加的深入,真正的實現新聞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
(二)“走入”新聞學
1.端正態度
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當對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的時候,應該以虛心求教的態度進行學習,因為學術研究本身就是以學科知識的掌握為基礎的。新聞學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而中國新聞學的歷史也并不斷,因此在我國的研究領域,已經有了很多新聞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國外一些經典名著的譯本,還有國內學者的研究論文等,這些都是我國新聞界學者的成果,因此在進行這些知識的學習的時候應該端正態度,虛心的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好新聞學研究。
2.結合實際
在進行新聞學研究的時候應該以新聞現象以及新聞活動作為研究的主要問題,這樣才能夠將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雖然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但是一旦對新聞學進行研究,就需要針對新聞活動、新聞現象進行研究,不然就無法真正的促進新聞學的發展。新聞學與新聞實踐活動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進行新聞研究時,了解新聞業界的現狀,從新聞活動中認真觀察,并從這些活動與實踐中找出問題所在。這樣才能夠讓新聞學的研究一直沿著新聞活動、新聞實踐,促進新新聞學發展、社會進步的發現進步,找到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3.與新聞界互動交流
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獨自一人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可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加強與學術界的交流,這樣既能夠了解學術界的最新進展,還可能對自己的研究產生新的啟發,讓研究進行的更為順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是從其他學科進入到新聞學研究中的,因此對著這些學者來說,新聞學的研究難度更大,只有與學術界加強交流,積極參加學術會議,這樣才能夠掌握到學術界前沿的知識,研究更為具有新意的問題。這些都能夠對新入的研究者提供很大的幫助。
“走出”新聞學與“走入”新聞學是互為表里的兩個提升新聞學研究水平的方法,只有真正的深入新聞學的研究,才能夠對新聞學的理論等有著深刻的理解,并從中找尋出新聞學的不足,這樣才能夠在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的時候能夠目標明確的進行。但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新聞學在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的時候,仍然需要保持新聞學的主體性,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學的獨立以及新聞學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固守新聞學領域,與其他的學科劃分界限,忽視其他學科的優勢以及新聞學的劣勢。只有真正的了解兩者的含義,才能夠在提升新聞學研究者素質的同時,讓新聞學換發新的光彩。在“走出”與“走入”的過程中同時也要保持自覺與警覺的心態,才能夠讓新聞學研究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保軍.關于提升新聞理論理論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1:28-34.
[2]鄭保衛,李剛存.學術規范討論與中國新聞學[J].新聞大學,2014,01:4-11.
[3]吳飛.重新出發:新聞學研究的反思[J].新聞記者,2015,12:4-13.
[4]王斌,古俊生,裴崢.新世紀國際新聞學研究的現狀——以Journalism:Theory,Practice&;Criticism(2000-2014)為分析樣本[J].新聞記者,2015,12:43-51.
篇12
據《綜藝》雜志(Variety)統計,美國的電影學院、大學里的電影院系約有90所,公認出色的電影學院有25所。排名靠前的包括: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choolof Cinematic Arts),簡稱USC-SCA,一大批業內精英在此執教,著名的校友包括《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也曾長期在此執教)、《達芬奇密碼》導演朗 霍 華 德 等;紐 約 大 學 帝 許 藝 術 學 院 (NewYork University-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簡稱NYU-Tisch,著名教員包括斯派克 李(SpikeLee),華 人 著 名 紀 錄 片 導 演 崔 明 慧 (ChristineChoy),電影研 究專 家 羅 伯 特 斯 泰 姆 (RobertStam)等,校友里則有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大導演,將近半數奧斯卡獎最佳短片獲得者也都出自這里;美國電影學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這里以評選AFI影史最佳100部影片而出名,兼有研究院和教育機構雙重使命;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chool ofthe Arts),以傳播和文化研究最先享譽美國,這所學院近年來的制作專業發展非常快,已經成為美國頂尖影視制作培養機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視和戲劇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Department of Theater and its Departmentof Film,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最著名的校友是教父系列的導演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 Coppola);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這所學院集中設置全配置的藝術學科,是美國一流的專門藝術學院。其中的電影電視學科劃分極為細致,從導演、攝影等常規專業到特效、化妝等全部包括,旨在培養非常專業的制作人才。
除此之外,很多大學都開設電影專業并各有側重,比如芝加哥大學(Chicago University)、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電影研究在全球范圍都有很強影響力。
在影視教育的高端特點之外,美國的電影教育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化態勢。從上述最高端的一批電影學院,到大學里一般性的影視學院,再到一些社區大學里的影視系,以及專門的培訓學院,為各種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而且很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很多電影院系和業界的聯系非常緊密:一則表現為許多業界人士直接就被大學聘為教職人員;二是,大部分著名的電影院系都位于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波士頓這些影視制片發達的地區,這也使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行業成為可能。比如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從日常教學到畢業創作,校內學習和電影行業操作規范高度接軌。這座學院的藝術碩士的畢業作品里呈現出的:無論是制作流程,還是資金運作,與不遠處好萊塢制片廠內的電影運作幾乎是沒有區別的。
二、美國電影教育的類型劃分
美國的電影教育相關專業,大致可分成兩類:專業學院和大學里的影視院系。所謂專業的電影學院或者藝術學院,是獨立的、專門的藝術、電影電視教育學院,大體類似俄羅斯的莫斯科電影學院、法國Le Fmis電影學院或者中國的北京電影學院。這類中最著名的為美國電影學院、加州藝術學院等,這類院校提供細分化的影視教育,比如導演、攝影、錄音、燈光、特效、美工等,但這類學校一般不頒發學士學位,而是提供一種副學士學位(associate),大概可以翻譯成專業或專科學位。因為這類學校偏重培養的是專門人才、非常實用性的行業人員,所以能進入這類學校里學習也是很多致力于此的學生夢寐以求的。比如位于好萊塢的美國電影學院(AFI)雖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但因為在里面授課的都是行業里的杰出人員,甚至包括馬丁斯卡塞斯這樣的大導演。所以能進入其中,獲得一張文憑,是極為不容易的。2013年,美 國 年 輕 導 演 達 斯 汀 布 朗 (DustinScott Brown)從 社區大學圣莫妮卡學院 (SantaMonica College)電影制作系畢業后,眾籌資金、獨立制片拍攝出了短片《團結》(Solidarity),入選了法國戛納電影節,并被票選為美國圣巴巴拉電影節觀眾最喜愛短片,憑借此片,他獲得了進入AFI導演專業深造的機會。由此可見,能躋身其中進修的,都是獲得不俗成績者。
大學中的電影院系是依存于綜合大學的影視院系,雖然不完全獨立,但也有相當強的自主性。比如紐約大學的帝許藝術學院、南加州大學的電影學院,這兩所學院也被認為是分據美國東西海岸兩所最強的電影學院。這類學校一方面重視學生制作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也注重研究和綜合素質的 提 升。能 頒 發 學 士、學 位 碩 士/藝 術 碩 士(MA/MFA)甚至博士學位,不過博士學位只在電影研究領域頒發。這類院系是美國電影教育的重鎮,它們在大學的體系之內,在培養專業素質的同時,也提供更加綜合的人文、藝術類課程,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是更加綜合的課程體系,因而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而且,綜合大學電影學院里面,本科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完備的。比如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電影研究專業(Cinema Studies)所規定學生需要獲得的128個學分里,40個學分來自電影制作課程,46個學分來自電影史和電影批評課程,其他的學分必須通過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獲得,這就保證了學生成為綜合素質很高的全才,而不僅僅是專業制作人員。
三、綜合大學里影視學院的課程特點
綜合性大學里的影視院系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素質,從遴選學生和基礎課程設置都可以看出來。拿紐約大學帝許藝術學院舉例,如果要申請進入其中學習,除了學校規定的成績之外,還要提供很詳細的專業素質考察材料,并需要面試。這些個人材料包括:
1.一頁 紙 的 簡 歷,要 包 含 從 事 類 似 創 作 的經歷;
2.帶領一個團隊或與他人合作的經歷簡述;
3.講 一 個 自 己 生 命 中 重 要 的 或 者 有 趣 的故事;
4.描述一件對自己產生影響的藝術作品;
5.視覺化故事講述。可以是一部短片、一組照片、繪畫作品或者寫一個可以視覺 化 呈 現 的故事。
第五項是最為重要的,很多學生也在入學前為了準備第五項費盡心機。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視戲劇學院的入學資格考察都和此類似。可以看出,這類院校看重的是學生講述故事以及視覺化呈現一個故事的能力。隨后,這些院系會對學生進行完備而嚴苛的基礎教育。這里的專業劃分并不特別詳細,每個學生都要學習導演、編劇、攝影、錄音和制片的課程,以及相關的文學史、藝術史、社會學課程。在高年級才進入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室項目,比如有志于攝影的學生進入攝影工作項目(workshop或studio),到了這個階段,課程才會有詳細劃分,比如黑白攝影、彩色攝影、攝影機械、膠片和數字、數字調色等。
尤其受到NYU-Tisch重視的,是創意和戲劇寫作視覺傳達和紀錄片。首先,這個學院里不僅有專門的寫作專業,而且每個學習制作的學生都要經歷至少長達一年的寫作課程訓練,包括電視腳本、視覺故事寫作、戲劇劇本、電影劇本等。此外,學生要學會用各種媒介講述故事:圖片、活動影像和廣播。紀錄片也是所有學生必修的課程,其中包括一般性的紀錄片拍攝和錄音,也有高級的紀錄片制作工作坊,還有其他院校里不太常見的紀實廣播寫作和制作只能使用聲音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其實,重視紀錄片制作的訓練是美國很多影視院系共同的特點。在USC電影學院,紀錄片制作分成三個等級。所有學生必須經歷第一和第二等級,每個人拍攝一部紀錄短片,如果想進入第三等級(Advance),則必須提交一個拍攝好的題材小樣,受到教授肯定之后,提交者可以成為導演,沒有被選上的則從事制片、攝影、錄音和剪輯工作。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學生的紀錄片制作要求是極為苛刻的,每個學生都要受到攝影、錄音、導演和剪輯的訓練,每個學期,學生要輪流制作一部自己的電影,也就是兩學年才能完成紀錄片專業的學習。最為不可思議的是,紀錄片攝影要求使用的拍攝設備是攝影機和16mm膠片。按照系主任詹克洛維茨(Jan Krawitz)的說法我們按照老派的做法訓練學生。
在大學之外的獨立電影電視學院,本科或者副學士教育是重點。但在綜合大學的影視院系,學生可以進入更高一步的學習階段。大學里的電影教育實行制作和研究型教育分別對待的做法:制作教育偏向高級制作人才的培養,最高學位為藝術碩士(MFA);電影研究教育則更多和藝術、人文、社會學交叉,碩士為藝術學碩士(MA),最高為博士(Ph.D)。這種分別對待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和學術的精英化,MFA主要任務就是學好制作的本領,不必在理論研究上有很高的建樹,畢業作品一般要求為30分鐘以內的影片。影片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很多畢業作品直接就進入各電影節、進入院線發行,甚至獲得奧斯卡短片獎。制作領域沒有博士學位,所以沒有我國存在的那種導演博士、攝影博士的現象。電影研究有些在專門的影視院系,有些分布在綜合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等相關人文院系里,比如耶魯大學東亞系、邁阿密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這類學科要求學生有達到一定水平的學術論文才能完成學業,而且越來越看重和其他領域的交叉研究。一般說來,美國的電影學博士能在5年以內完成學業、通過論文答辯的,會被視為極出色的電影研究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師資的配備上,二者也體現了很大差別。MFA的教師大部分聘用業內杰出制作人才任教,教師本人的學歷不是最嚴格的杠桿。比如在NYU-Tisch里面,任課的全職教授只有4人,而兼職、聘任教師則多達100多人,連擔任電影制作系主任、大名鼎鼎的黑人導演斯派克李都只是兼任教授。而電影研究領域的教授的資質審查就和其他學科相當,要求有博士學位,要求 有 質 量 過 硬 的 專 著 和 論 文,比 如NYU-Tisch的紀錄片研究副教授喬納森卡哈納(Jon-athan Kahana),他的博士論文《情報作品:美國紀錄片的政治學》(Intelligence Work:the Politics ofAmerican Documentary)在完成當年被評選為該年美國電影學最佳博士論文,把紀錄片和政治學這一研究領域的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而有資格畢業后到紐約大學任教。
篇13
一、今文經學與漢賦共鑲大漢盛世旌旗
《漢書?儒林傳》說:“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平帝年號),百有余年,傳業者寢盛,支(枝)葉繁滋。”《漢書?藝文志》于“六藝”、“諸子”之外,昭然別立“詩賦”一門,可看出漢人對辭賦的特予重視;《漢書?藝文志》收列“歌詩”314首(包括“樂府”),而賦為900余篇,后者數量約為前者兩倍之多,更表明了漢人作賦的熱情和踴躍。《文心雕龍?詮賦》篇稱:賦之于漢“蔚成大國”;又說:“繁積于宣時,校閱于成世,進御之賦千有余首。”大賦的崛起,無疑得益于前期文學經驗的積累,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今文經學的時代精神。
漢賦作為成長在獨尊儒術,大一統意識形態下的文學意識形態,其必然受到來自儒家經學的影響,因此漢賦也必然與政治教化聯系起來,由此,賦就成了今文經學經學的延伸和具體化。任何文學體裁的產生,他都不是歷史的偶然,它必然經過歷史的影響和選擇,因此,賦體的發展,當受到戰國后期縱橫家的散文和新興文體楚辭的巨大影響。也必然受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經世致用的主流意識的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篇中,他把漢賦略分為兩類,一類是“體國經野,義尚光大”的“鴻裁”“雅文”,另一類則是“觸物致情,因變取會”的“奇巧”“小制”。大一統今文經學影響下的漢賦則必是“體國經野,義尚光大”的“鴻裁”“雅文”,這種“雅文”鋪陳寫物,“不歌而誦”,吸收楚辭的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豐富自己的體制。
漢賦在宏大的漢式建筑里不斷生根發芽,以至于它也在這盛世里面鋪排揚立。漢賦講求氣勢與鋪排,不論是最先寫下著名《子虛上林賦》的司馬相如,還是追跡而起的揚雄班固、張衡,他們創作中對于客觀事物完全作為獨立對象的精確描摹,那種宏觀的審視能力,恢弘的氣度,以及夸張的筆力,鋪陳的手段,顯然都標志著一種純粹文學意義的表現能力的提高。當然這些表現力都來自今文經學,今文經學圍繞著大漢經世致用的奮進步伐,挺立于浩蕩的盛漢意識。漢賦作為今文經學最忠實的意識載體,它也正適應了今文經學的這種霸力和占據主力的氣場。因此漢賦自有《七發》,便一發不可收拾。劉勰稱:“首制《七發》,腴辭云構,夸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 “繁積于宣時,校閱于成世,進御之賦千有余首。”作為漢大賦的標志性人物,司馬相如對于漢賦的寫作更是爐火純青,其作品不僅氣勢恢弘,思想力更是深刻要緊。至有司馬遷稱贊司馬相如的賦說“此與詩之諷諫何異?”在歷史上第一次將詩經與漢賦聯系在了一起。后來的漢宣帝更是認為辭賦“大者與古經同義。”直接把賦看成是詩經的余緒,詩經的繼承,宣帝在將漢賦納入經學軌道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推斷,經過武帝時期今文經學的大發展,賦學的彌盛,漢賦在今文經學的指引下獲得了強勁的生命力,同時也成為今文經學門下得意的創造者,并得與今文經學共鑲大漢盛世的旌旗。
二、今文經學指引著漢賦強烈的現實訴求
今文經學的歌功頌德與漢賦思想密切相關,漢賦歌頌與諷諫的主觀意圖調和了盛世王權與儒家的政治訴求。漢賦鋪張揚厲的表現手法以及對至美的追求顯然與經學定一尊、大一統的思想觀念,也與漢人疆域的拓展和活動范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聯。今文經學深廣普達的意識形態響了漢賦題材和藝術風格的發展衍化。比如說,如果沒有讖緯神學的滲入以及神話和仙話、時空文化、音樂舞蹈和衣食文化等對漢賦的影響,漢賦的思想性就不會完全的被激發,漢賦感性思維的大肆渲染就會泯滅,奇光異彩就將會大打折扣。所以漢賦需要今文經學拓寬經學的門徑和內容。只做前代繼承人的經學也滿足不了新興文學體裁現實需要。以此,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書?武帝紀》),不得不說是給了經學一個的巨大發展的好時機,漢賦也乘著經文經學的東風,自覺于“通諷諭”、“盡忠孝”的結果,主動向儒術、經學靠攏,于是也迅速騰飛于文學史的頂端,歷久不滅,生機盎然。
此外,漢賦騰飛與以公孫弘、董仲舒等今文經學家的的貢獻密不可分。這是公孫弘、董仲舒等今文經學家以《公羊春秋》學為基本內容的今文經學,它適應了漢武帝的政治需要,適應了社會學要的必然結果,從而高處一尊。自司馬相如起,在大賦作家筆下,不僅充滿儒家仁政、德化等一般說教,而且還不同程度地觸及或反映了諸如“天人應合”、“大一統”、尊君抑臣、倡言改制以至侈談祥瑞之類的內容,具體表現了所受今文經學的實際影響。以此,今文經學事實上還鑄造了一種正統的賦觀。這就是,把大賦的作用比擬于《詩》教,按照《詩》的“美刺”價值要求大賦同樣具有“勸”與“諷”的政治職能。漢宣帝說:“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漢書?王褒傳》)班固所謂“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都是對這種賦觀的明確表述。這些都是漢賦深入人心,漢賦在今文經學的指引下得為正統,文學意識形態歸流盛世文學的實現也才能成為可能。同時,今文經學指引下的辭賦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到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中除《諸子略》以外,還專設立了《詩賦略》,除了所謂儒術、經學以外,又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晉則出現了“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文賦》)等對文學基本特征的探討和認識,文學觀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漢賦審時度勢地傳承了儒家經世致用的主流意識,達到了與之相對應學術地位,并最終運用這種主流意識,渲染了漢代文學,使今文經學歷久不衰,傳之不竭。這種傳承,是今文經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也是意識形態歸流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M].中華書局,2008-08
[2]許凌云著,經史關系略論?經史因緣[M].齊魯書社,2002
[3]朱維錚著.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