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西酒文化差異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兩國文化的起源
文化這一概念歷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會有相關的文化綜合體出現,然后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繼承、發揚、改進和積累,形成一個逐漸趨于成熟的文化綜合體模型。這個過程告知我們文化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擁有自己種族延續歷史過程的鮮明特性。每個民族在不知不覺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并且在不斷繼承和發揚。
1.中國文化的起源
經過五千年的風雨洗禮,華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文明不斷發展延續、創造出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先后經歷了巫山人——元謀人——南田人——北京人——山頂同人幾個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區:河洛文化區、海岱文化和江漢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第一次全國大融合。到了秦漢之際,由于秦始皇一統天下,通過戰爭消除了北方的威脅,終于形成了地域包括長城以南,有共同文化、共同語言的漢族。以儒、道、釋為支柱諸子百家并行發展的思想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雖然中華民族文化經歷了時期的封閉落后,但如今已與世界文化接軌并不斷發展。
2.俄羅斯文化的起源
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9至13世紀古羅斯民族時期。因為俄羅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鄰歐亞大陸各發達的國家,地理位置相對開闊,與外界有一個廣泛的聯系,所以自古羅斯民族至今俄羅斯民族在熏陶西方文化、沐浴東方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概念。
二、中俄兩國飲食文化差異對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個人存活在這個時間最基本的要求,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不能離開這些。這其中吃又排在首位,即飲食。吃什么、怎么吃,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而中俄兩國的飲食文化的差異很自然地就成為兩國民族性格差異的一種外在表現。
1.中國的飲食文化
(1)酒文化。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時期,且種類繁多,是中國文明的標志之一,有深厚的內涵。意境說:中國人飲酒講究意境,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就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品德說:中國人喝酒講究酒德,即喝酒、敬酒是要有禮有節,“酒能養性亦能亂性”。
(2)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世界聞名,是茶的故鄉。中國人喜歡喝清新淡雅的綠茶,用沸水沖泡,香氣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別是紫砂壺一類,充分體現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風。
(3)食文化。中國的食文化講究博大精深。中國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豐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豐盛的菜肴方見主人的熱情及對客人的重視,例如滿漢全席在極盡奢華的同時,也展示出主人對客人的重視程度。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道菜便詮釋了一種文化理念和內涵。中國飲食文化可以與時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劃分開來。例如在中國比較聞名的各大菜系之分。中國飲食文化講究的是慢補調養之說,陰陽五行、葷素搭配。
2.俄羅斯飲食文化
(1)酒文化。俄羅斯的酒伏特加起源于水,人們賦予酒“生命之水”一說。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于高緯度,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俄羅斯人用酒來取暖,抵抗嚴寒。伏特加是俄羅斯的一種民族品格象征。自由說:俄羅斯人喝酒豪邁、大方,不勸酒直到喝倒為止,希望在酒的世界中擺脫束縛、得到解脫。逃離說:俄羅斯人喜歡喝烈酒,希望烈酒能麻醉自己甚至是麻痹自己,以逃離生活、遠離塵世。
(2)茶文化。俄羅斯的茶文化歷史并不長,直到十八世紀茶葉才在普通百姓中傳播開來。俄羅斯人喝茶喜歡味道相對較重的紅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現了俄羅斯人獨特的民族性格。
(3)食文化。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于高緯度,所以一般人都喜歡喝烈酒,除此之外俄羅斯人還喜歡油大味厚、味道濃重的食物。他們以面食為主,用黑麥烤制的面包,即大列巴。在中國哈爾濱的一些大商場中會出售一些名為俄羅斯列巴的大型軟面包。但是一些從俄羅斯回來的人經常說這樣的列巴不正宗,正宗的還是那些黑黑的可以打碎茶杯的大面包。除此之外,魚子醬、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羅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雖然俄羅斯的傳統美食不如中國一樣精致,但是在粗獷、隨便的背后詮釋了俄羅斯人樸實無華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三、結語
中國和俄羅斯在世界歷史和文化中都在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文明支系。雖然,文化習俗和文化生活有差異,但是兩國之間、兩個文明支系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我們應把這種精神文明的認同構建成兩國共同發展的深層次資源。
參考文獻:
[1]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
篇2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所作的長篇小說,共五十六回,是中國十大古典名著之一。該書對于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之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以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讀者的目光,因此對于該書的英譯無疑至關重要。
二、 《儒林外史》英譯本簡介
與《紅樓夢》、《聊齋志異》不同,最早譯介《儒林外史》的均是中國人。我國學者葛傳、徐真平、王際真、張心滄等人都曾翻譯過《儒林外史》的片段。葛傳是第一位英譯《儒林外史》的學者,他所譯的第一回刊載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39年出版的《英文雜志》。第二位英譯《儒林外史》的是徐誠斌,他節譯的《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于1940年刊載于英文雜志《天下月刊》。1946年,王際真翻譯了第二回和第三回,其譯文收錄在《中國智慧與幽默》一書中。1973年,張心滄英譯了《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和第三十二回,譯文收入其專著《中國文學:通俗小說與戲劇》一書。最為大家熟知的譯本則為1957年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合譯的The Scholars,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儒林外史》英文全譯本。
三、國內學術界研究現狀
本文收集文章共76篇,其中期刊論文50篇,碩士論文26篇。為了有效分析《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發展脈絡,我們有必要先統計出歷年所發表的文章數量、所占比例及主要研究視角。
從(表一)中不難發現,自2000年起幾乎每年都有研究《儒林外史》英譯的文章發表,主要研究視角則集中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習語的翻譯、文化缺省的處理、英漢語篇對比等方面。下面筆者將從這些文章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對這些文章做出分析。
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文化中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民族心理等因素在語言上的集中反映。由于中西傳統文化的巨大差異,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王莉(2004)通過對《儒林外史》譯文的探討,總結其規律性翻譯途徑:即采用語義翻譯+解釋,交際翻譯,交際翻譯+腳注,源語詞匯的義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轉換等方法來實現跨文化翻譯的最佳目標。陳莉(2006)通過對《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進行統計分析之后,提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取向與譯者的把握度、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和譯入語文化的寬容度等多項因素密切相關,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該避免歸化和異化的任何一個極端。柳曉輝(2007),鄭(2012)則均從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出發,對《儒林外史》中文化負載詞及其英譯進行分析。
習語是文化負載詞之一,語言和文化的精華。因為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要想用地道的英語表達漢語的語言現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宏斌(2004)認為《儒林外史》英譯本的譯者在翻譯其中的習語時盡量采取異化手段,輔以必要的歸化翻譯策略,保留和傳達了源語的文化信息,從而讓譯入語讀者獲取異域文化知識、領略原著之美。劉思、華燕(2014)也認為楊憲益夫婦在處理俗語翻譯時嫻熟地利用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得譯本傳神達意。張秀(2009)則以關聯理論為基礎,對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 英譯本中這些習語的翻譯實例進行分析,探討漢語習語英譯的翻譯策略。劉榮榮(2012)則結合直譯、意譯、套譯、直譯加注等翻譯策略對楊譯本中的四字成語進行了剖析,提出“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要聯系上下文語境,理解成語在具體語境下的涵義,方能譯出高質量的譯文”。
文學翻譯中文化缺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鄭意長(2002)結合英譯本《儒林外史》,將“文化缺省”細分為三種類型:待補償型文化缺省,可植入型文化缺省,以及可隱去型文化缺省。馬孟春(2008)以楊憲益夫婦處理《儒林外史》中文化缺省的翻譯方法和途徑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依據文化翻譯觀,靈活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可以成功處理文化缺省現象。”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會導致文化缺省現象。因此,有必要填補這種文化空缺。金文韜(2009)以《儒林外史》為例,運用翻譯補償理論評述了英譯本中使用的文化缺省和補償策略。研究表明,翻譯文化負載詞要達到形式、功能以及文化上的等同,需要譯者熟悉英漢兩種語言文化,根據不同類型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再現原語的文化內涵。
也有一些學者從翻譯理論和策略出發對《儒林外史》的英譯進行了研究。李希(2008)將目的論與文學翻譯相結合,對目的論在《儒林外史》英譯本中的應用進行描述性的分析,以此證明目的論對文學翻譯同樣具有解釋力。此外,項西國,歐陽俊林(2008)認為盡管很多學者對關聯理論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實際上關聯理論對翻譯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張秀(2009)也以關聯理論為視角,對楊譯本《儒林外史》中的習語翻譯進行了分析。功能對等理論也是一些學者的研究視角。陳倩(2012)以《儒林外史》楊憲益譯本為實例,以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為理論依據,探討“春秋筆法”的翻譯策略。李亦凡,肖英荃(2013)也從這一理論出發,分析楊譯本中敘事方言的翻譯策略。
除了上述研究,從(表一)中可以發現,英漢語語篇對比也是主要研究視角之一。著名學者徐(2002)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理論指導,從文化語境角度對《儒林外史》英譯文進行功能語篇分析,重點討論文化語境中的語篇體裁問題。李純瑋(2013)則從語言功能方面對《儒林外史》及其英譯本進行了賞析,具體從其語境、結構、對比等方面進行探討,認為功能語篇在《儒林外史》的英譯本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李冰(2010)基于韓禮德的銜接理論,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譯本為例,對比英漢語中替代的異同。
此外,一些學者也從其他方面對《儒林外史》的英譯進行了研究。陳菁(2008)通過分析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儒林外史》中的譯句,指出譯句對中國傳統小吃的翻譯過于單一。黃杰輝(2013)則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楊氏夫婦在譯介這些飲食文化信息時,始終站在文化傳播的高度,將作品中飲食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忠實準確地傳遞給了目標語讀者。郭曉輝(2010)則依據《儒林外史》漢英版本對照,詳細探討文本中的官職英譯。黃莉萍(2011)結合《儒林外史》英譯本,比較與分析其中各種人物服飾的漢英翻譯,探討服飾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問題。
四、 《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近20年來的英譯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其英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遠不及《紅樓夢》的英譯研究,研究者人數不多,研究缺乏連續性。而《儒林外史》作為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國際漢學界的影響頗大,它所具有的文化傳播價值必然需要有一批持續、穩定且專注的研究者。
此外,研究《儒林外史》英譯所運用的理論除了上述提到的目的論,關聯理論,系統功能理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等,還應該嘗試從其他不同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如接受美學,文藝學,心理學等。具體研究對象除了上述提到的小吃,官職,服飾,酒文化等,還應該探索出新的研究對象,以期更好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因素。
翻譯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典籍翻譯則架起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李紹年(1993)指出,建立《紅樓夢》翻譯學已刻不容緩。同樣,陳莉(2009)提出要“加快步伐努力建立起 《儒林外史》翻譯史、《儒林外史》與文化、翻譯內容 、翻譯理論 、翻譯技巧與方法 、翻譯理論與實踐等專門研究有關《儒林外史》的翻譯學”。林戊蓀(2011)在第七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會議上則提出,典籍翻譯要以透徹研究原文本為前提、參考篩選已有的譯本為輔助,必須抓住英語世界的讀者,“中西合璧”是保證譯本質量的最佳模式,他建議對現有典籍英譯本進行普查、建立數據庫,促進各種形式的合作出版和版權交易,擴大典籍的海外傳播。如此看來,《儒林外史》的英譯研究總體上處于發展階段,但仍有許多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有待探索,這就需要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與合作,不斷開展《儒林外史》英譯研究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吳敬梓.The Scholars[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57.
[2]王燕.《儒林外史》何以在英語世界姍姍遲來[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3]劉榮榮.淺議楊譯《儒林外史》中四字成語的翻譯[J].語言與文學,2012.
[4]王莉.從《儒林外史》的翻譯談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方法[J].皖西學院學報,2004.
[5]陳莉.論《儒林處史》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長沙:中南大學,2006.
[6]鄭意長.《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缺省”的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2.
[7]馬孟春.文學翻譯中文化缺省及其對策――楊憲益夫婦《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有關科舉制度詞匯的翻譯[D].揚州:揚州大學,2008.
[8]徐.《儒林外史》英漢語篇對比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嘗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