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學學科導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知識也需要不斷地創新,但在創新的過程中,現有的科學倫理、道德會阻礙科技的進步。例如:在古代,我國的解剖學就已經萌芽了,但是由于封建禮教、道德思想觀念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發展。我國古代有這樣的認識:“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這種落后的道德理念阻礙了解剖學的進步。清朝的王清任在輿論的壓力下,對解剖學的探索異常艱難。當時的封建禮教維護者辱罵其為“教人于胳堆中殺人場上學醫道”。而科學道德的建設沒有和科技發展同步,也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2009年,黑客入侵花旗計算機系統,向多臺遭感染的電腦下達指令并攫取資料,竊取銀行賬戶登錄信息,造成花旗銀行損失千萬美元。這反映了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道德建設相對落后,沒有對人們使用網絡的行為及時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致使人們在利益的誘導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置自己于法律禁地而不顧。所以,我們在分享科學技術帶來益處的同時,要關注科技的負面作用,及時完善道德建設,解決社會問題,使科學技術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三、科學道德和科學工作的辯證關系
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學分支和前沿領域不斷出現,對現有的科學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強上層建筑才能有力地統籌管理社會的正常運行??茖W道德和科學技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茖W技術要向前發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現有的落后的科學道德,從而建立新的科學道德體系。新的科學道德體系在形成的過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對現實情況的否定和對自身發展中的問題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相對先進的道德規范,從而更好地指導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兩者是在運動中相互促進,同時又相互制約的。
篇2
二、類比導入法
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可以從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線段、對應周長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這幾組量怎么樣?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推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現新知識。
三、親手實踐導入法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
四、反饋導入法
根據信息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后導入新課。如在上直角三角形習題課時,課前可以先擬一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討論。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式導入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親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的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后,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現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弦切角定義時,先把圓規兩腳分開,將頂點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畫好的圓上,讓兩邊與園相交成圓周角∠BAC,當∠BAC的一邊不動,另一邊AB繞頂點A旋轉到與圓相切時,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特點,是頂點在圓上一邊與圓相交,另一邊與圓相切。它與圓周角不同處是其中一條邊是圓的切線。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七、直接導入法
篇3
1.導入的作用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個很短的環節,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集中精力;導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導入可以起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作用;導入可以揭示課題,體現教學目的;導入可以帶領學生步入學習情境中。
2 導入的“七字”原則
導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是“七字”原則,即準、啟、聯、形、趣、巧、簡。
2.1 “準”字原則
“準”字原則是指導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導入的實際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導入。對與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導入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否則,導入的形式再新穎,導入的內容再充實都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2.2“啟”字原則
“啟”字原則是指導入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導入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2.3“聯”字原則
“聯”字原則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注重導入的關聯性,可以使學生對新內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促進知識同化和應用。
2.4“形”字原則
“形”字原則指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則
“趣”字原則指導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2.6“巧”字原則
“巧”字原則是指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導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導入不僅要在形式上新,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啄??偟膩碚f,導入的語言要求精辟、準確、樸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2.7“簡”字原則
“簡”字原則指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許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3 導入的方法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學媒體的發展,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3.1 以舊拓新,承前啟后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從舊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明確探索目標 ,從而進入新教學內容的學習 。它以回憶 、提 問 、練習等方式復習舊的教學內 容 ,從舊教材的連接點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
【案例】在學習 “光合作用”時,可以這樣導入:在初中我們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那么,今天我們接著原有的知識一起深入的探討光合作用的過程。
【評析】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都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利用舊知識來引入新課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學生從已知領域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3.2 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直接導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 , 明確學習 目標和要求 ,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并準備參與教學活動 ,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
【案例】在學習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時,可以這樣導入:全球的環境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評析】 這種導入方式直截了當、干脆利落,點明了學習內容,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意志中的積極因素。
3.3 引用實例,貼近生活
生物學有許多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踐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和實用感,不失為一中好的導入方法。實例導入能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紹新穎、醒目的事例 ,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
【評析】通過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
3.4 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設置疑問導入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要疑問和懸念設計的恰當,學生就會急切的產生“愿知其詳”的心情,促進學生學習。
【案例】在講解 “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專心學習。
【評析】 案例中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三個問題也許正是學生的疑惑,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5 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是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的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
【案例】在講解物質出入細胞方式中“擴散現象”時,可以在課上做實驗,準備兩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總結特點。
【評析】“擴散現象”實驗十分簡單,但是效果確實很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不僅親身體驗了科學方法,還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自總結,印象尤為深刻。
3.6 情境導入,感情共鳴
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而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會使所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感情,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奠定基礎。
【案例】在講到 “食物鏈”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來導入新課,視頻最好是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學生的思緒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師質疑:“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現象……”然后再一步步講解事物鏈的相關內容。
【評析】情境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農厚的興趣。通過視頻來導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畫面中,不經意間進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導入,出奇制勝
這是向學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要求解決矛盾的強烈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在講解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都知道人體有23對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是和卵細胞結合而形成受精卵,發育成子代個體。如果和卵細胞染色體不變的話,子代個體的染色體數就是46對,這就與“每種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恒定的”相矛盾。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 “矛盾”。
【評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導入法導入新課,“矛盾”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就是這個“矛盾”極大的帶動學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8 故事詩詞,引發興趣
故事導入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即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適當地利用故事、謎語和笑話來導入新課。在各學科的發現史和發明史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古代詩詞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謎語等都是導入的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 ,選擇內容,可避免平鋪直敘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講到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話“螳螂捕禪,黃雀在后”,那么,它反應什么樣的生物學現象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評析】這次導入是結合古詩詞“螳螂捕禪,黃雀在后”,在生物課上出現古詩詞是很新穎的,它能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9 類比導入,印象深刻
類比導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與形象的事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講解“特異性免疫”時,可以這樣導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為了御敵城堡有幾層保護啊?我們知道從外依次是護城河、城墻、官兵。其實護城河與城墻就相當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線,那么第三道防線是怎樣御敵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
【評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墻等實物與人體防線類比,十分新穎,具有創意,而且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導入技能是實現高質量生物教學的具體化,對于課堂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侯喜瑰.淺談生物教學中新課的導入[J] .保定師專學報,2001,(4)
[2]蒯國鋒.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方法初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2)
[3]王慶忠,李興東.簡談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原則[J] .維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1)
[4]楊善祿.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篇4
授課開始就接觸教學內容的主題,點明本課所論問題的重點及中心,盡可能使學生心中有數、一目了然的一種常見方法。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程的解法”(第一課時)時,可以在復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識后,直接提出問題:“對于形如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導出新課題:“直接開平方法”。
3.溫故引新法
講授新課時,首先復習以前所學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這樣既可以使舊知識得以鞏固,又能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4.實例探求法
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規律,是探求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引入課題的一種方法。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時,可先引入以下實例:為了測量一個池塘的寬度AB,有人在池外取一點C,連結AC、BC,及其中點D、E,量得DE的長度,便得到這個池塘的寬度。這個問題的提出,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探求知識的欲望。
5.實物直觀法
教學中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實物,激發其直觀思維,引出新課題。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可讓學生在長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組成三角形。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會發現,任取三根木棍,有時能組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揭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這個新課題自然而出。
6.精心設疑法
講授新課時,先提出一些能使學生產生疑問的問題,引導他們消除疑問,從而調動積極性。
7.新舊類比較
引入課題時,采用新舊知識類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舊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新知識,也可以在掌握理論的邏輯關系上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對數的概念”時,可這樣引入:在等式ab=c中,如果已知a和b,求c,這是乘方運算;如果已知b和c,求a,這是開方運算;如果已知a和c,求b,如何計算,這就是新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8.歸納導入法
一般是通過總結、歸納學生的課堂練習、回答問題等步驟中所發現的規律,導入新課。例如上“交集”一節課時,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集合{3,5,8}和{3,7,8}的所有子集,并回答問題:①它們的非空真子集有哪幾個?②在這些集合中,哪些是原來兩個集合的公共子集?③試就它們的元素,比較這幾個公共子集({3}、{8}、{3、8})的異同。④根據以上所述,敘述{3,8}是怎樣一個集合。教者在啟發學生歸納出“{3,8}是由{3,5,8}和{3,7,8}這兩個集合的所有公共元素組成的集合”的結論后,馬上得出:“集合{3,8}在數學上被稱之為集合{3,5,8}和{3,7,8}的交集”,隨即進入新課題“交集”的講授。
9.演示導入法
教師借助教具的直觀演示導入新課。例如,在進行“橢圓”一課的教學時,課前準備一根線繩,上課后先讓學生用該線繩設法試畫一個圓,然后教師在地根線繩的兩端各系一根鐵釘,再把鐵釘設法固定在黑板上(兩鐵釘間距小于該線的定長),用粉筆將線繩繃緊繞兩定點作圓周曲線運動,此時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條封閉曲線(橢圓)。通過比較兩種圖形的異同,并對后一種作圖過程加以分析,便引出新課“橢圓的定義”。這種導課方法直觀形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10.綜合導入法
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在教學中一般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礎知識結合成為新授知識。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教學時,首先給出課堂練習題:“已知方程,①求其二根、;②求+與的值;③試比較+、與已知方程的系數之間的關系?!边@樣,學生通過練習、比較分析,再加上教者的啟發誘導,便自然地引入了新課。
11.轉換導入法
把課堂復習或提問中的題設或結論加以改變,或顛倒位置,導入新課。例如,初中“因式分解”教學的新課導入也可以這樣設計:先給出一個“多項式乘法”的板演練習題,由學生板演得到:
教者簡析;等式左端是兩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右端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多項式;反過來,如果我們知道了多項式,如何將它化為兩個(或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12.趣味導入法
通過一些簡單的小實驗、小故事、小游戲或者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數學悖論、邏輯趣題導入新課,努力使學生在歡樂、愉快、樂學的氣氛中學習,這對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在課前用紙印好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課堂上讓學生首先量出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由學生報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老師迅速、準確無誤地猜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在激發出他們強烈地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問題。
13.逆向導入法
首先揭示問題的結論,概括或點明解決問題的重點、難點及方法,然后講授新課。例如,在學習了“指數方程及其基本解法”知識后,在進行“對數方程及其基本解法”一節課的教學時,導言可以設計成:“指數里可能含未知數,同樣,對數符號后也可能含有未知數。我們把在對數符號后面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對數方程。這類方程也有三種基本解法,關鍵是如何將對數方程化為代數方程。現在我們就來討論它的求解問題。”
14.講評導入法
一般是通過對學生練習以及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是教師有意出示一種錯誤的解題過程,進行分析講評時,借端生議,導入新課。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質”教學時,先給出若a是實數,試比較a和-a的大小的解題過程為:因為a是一個正數,-a是一個負數,所以有a>-a。
教師分析:由于a是實數,比較a和-a的大小時,要作全面考慮。例如:a=3時,-a=-3;a=-1/2時,-a=1/2;a=0,-a=0。由此可見,-a可能是正數、零或負數,并不總是負數,故正確的解法是:因a-(-a)=2a,則當a>0時,a>-a;當a=0時,a=-a;當a<0時,a<-a。
在這里,我們用到了A-B>0A>B的知識。特別是A-B>0A>B,可以把比較A和B的大小的問題轉化為A-B的符號正負的問題,這在實用上是很方便的。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不等式的性質”。
15.情境創設法
有些概念、性質等基礎知識比較抽象,不易理解。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認識。如教學有關“行程問題”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首先,我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節目表演嗎?然后,將課前已排練好“雙簧”節目表演給學生看。由兩名學生面對面地站在講臺前(表示一段路程的兩端)相對而行,老師旁白。此時,我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他們所走的方向。相遇后提問:“現在出現了什么情況?”“他們走的路程是多少?”通過具體形象的觀察,學生自然對“同時”、“相向”、“相遇”等幾個概念有了感性認識。這樣導入新課,不僅為學生學習新知掃清了障礙,而且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熱情。
16.一題多變法
應用題教學常常可通過一題多變導入新課。如教學“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我先出示準備題:(1)光明玻璃廠九月份生產玻璃15000箱,十月份生產的玻璃相當于九月份的倍。十月份生產玻璃多少箱?
學生列式計算后,我要求學生把這道題變成分數除法應用題,即:(2)光明玻璃廠十月份生產玻璃20000箱,相當于九月份生產的倍,九月份生產玻璃多少箱?
學生口算算式后,我又要求學生把這道題的分率變成間接條件:比九月份多生產了。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同時板書課題)。
這樣導入新課,把具有內在聯系的新舊知識緊密聯系起來,便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17.動作操作法
實踐活動是興趣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幾何知識的教材,采用動手操作導入新課的方法效果良好。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我讓學生把預先做好的8個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積木拿出來,讓他們用這些小積木各自擺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我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擺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怎樣知道的?②你擺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怎樣知道的?③體積的長、寬、高有什么聯系?
篇5
二激發興趣,啟動認知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投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后,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說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并說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老師接著說:“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此現象?!边@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當創設“問題意境”,提出疑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積極思維。一位老師在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思考后,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
四設置懸念,引導探究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這是老師常用來設計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設置的懸念應具有“精”、“新”、“奇”的特點,在技巧上則應“引而不發”、“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師教“三角形內角和”時,老師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塊玻璃拼成的),并提問:“你們知道這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這時老師并沒有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進一步引導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兩個直角三角板,算算每個三角板的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讓學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折,得到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原正方形四個內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師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幫助學生驗證一下自己的探究結果。這種方法,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一個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思維之趣、參與之樂、成功之悅。
篇6
作者:聶東明 唐祥德 周炎林 聶春芳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系
正如有學者指出,師生交互關系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認知、交流產生情感,表現在行為中的共鳴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師生交互吸引的教學過程。它包含有教學互活動與社會互活動[4]。據此,我們可以將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分成兩類:數學課堂教學實質互沖突和數學課堂教學人際關系交互沖突。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表現形式數學課堂教學人際關系交互沖突的表現形式與一般課堂教學沖突具有相似性,主要反映在師生的人際關系上,具體表現為師生在數學教學交互過程中心理關系的沖突,包括師生之間親密性、融洽性、協調性及合作性方面的沖突,從心理成分構成看,主要是情感和行為的沖突。這類沖突對師生的認識、情感、態度等都有重要影響,既影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教師的職業信念,也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數學課堂教學實質互沖突主要表現在:數學語言符號系統引發的沖突和師生、生生之間數學認知水平差異引發的沖突。數學作為一種科學的語言,因為其特定的符號、詞匯和句法而形成一個獨立且特殊的系統。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活動中,師生需要借助這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系統去進行數學地交流互動,去探索數學世界的特殊規律,由此會引發和形成交互沖突。引發師生、生生之間交互沖突的數學認知水平差異,具體體現在數學抽象能力、數學嚴謹性和數學應用能力的差異三個方面。在數學教學交互過程中,因為數學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數學抽象、數學嚴謹和數學應用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上存在差異,導致數學教師和不同的學生群體對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目標、數學思維方式、數學價值觀念等認識和反應出現矛盾,從而形成沖突。數學教學交互過程中,數學抽象能力差異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參與者(教師和抽象水平高的學生)往往能夠較快地從所呈現的現實材料或者數學材料中,撇開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合理保留下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等數學形式化的思維材料,而其他交互參與者則由于對數學以邏輯為鏈條的形式化符號系統理解不深,容易陷在具體材料中;數學嚴謹性上的差異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參與者(教師和嚴謹性強的學生)能夠做到對數學語言掌握較好、使用規范,對數學結論的敘述精煉、準確,進而推理嚴密、邏輯嚴謹,而其他交互參與者卻往往會在思維和表達中留下許多的漏洞;數學應用能力上的差異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參與者(教師和應用能力強的學生)既能夠比較容易地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來,也能夠較快地將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而其他交互參與者卻往往在碰到實際問題時會束手無策。這些差異使得數學課堂始終充滿著矛盾和沖突,使得數學教學交互經常被迫中斷或者需要進行轉換。
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與一般課堂交往沖突一樣,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但無論是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只要管理和利用得當,都可以產生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像有學者指出的,教學沖突是一種文化沖突、共有沖突和建設性沖突[5],我們應該更深刻地看到它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一)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積極影響及利用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可以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創造力生成、穩定課堂教學秩序等方面[2]。對于學生而言,在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活動中,學生常常為獲得教師的關注和喜愛,爭取多一些與教師的交流互動的機會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而且,當其觀點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挑戰時,該學生就會重新審視和重新評估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激發其學習動機,促使其得出更有創造性的觀點,從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生成。對于數學教師,數學課堂中產生的人際關系交互沖突會使教師更加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師生、生生之間和諧人際關系的培養,教學實質互沖突則會促使教師更勤于鉆研教材,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知識的傳授,數學技能的掌握,數學思想的交流,以及學生智能的發展和品德的養成等,所有的教育任務的完成,有賴于良好的數學課堂師生關系的建立,有賴于數學課堂教學交互的順利進行。而數學課堂教學的交互沖突的積極影響正是反映了這種意義上師生關系的和諧性和教學交互的有序性。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積極影響(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交互沖突的功能)隨著交互沖突的產生和形成而起作用,它是客觀存在的,往往在數學教學交互過程中自然生成,不需要教師加以特別管理就能對數學教學交互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消極影響及利用一般地,數學課堂交互沖突的消極影響表現是,會有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誘發非理性人際行為等方面的反映[2]。對教師而言,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最明顯的消極影響就是擾亂了課堂秩序,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因為交互沖突一旦發生,數學課堂教學交互參與者勢必會耗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會遇到障礙。另外,面對交互沖突,部分老師會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對教學和學生失去信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時數學課堂教學交互無法進行下去的原因,是教師始終守著知識“權威”,教學交互要按照教師預定的方式進行,當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預設的標準答案時,教師不予認可,于是產生了交互沖突,課堂交互難以繼續。對學生而言,交互沖突會使師生或生生產生對立情緒,形成不和諧的師生或生生關系,當師生或生生人際關系不和諧時,學生就會感到心存壓力,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在學生眼中,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鼓勵,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面對師生交互沖突,學生會膽怯,會害怕,這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抑制了學生創新,勇于探求精神的發揮,甚至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導致心理功能下降。數學課堂教學交互中,如何化解矛盾、疏通障礙,教師起著關鍵作用。教師在交互過程中的主導或者組織作用更主要的是體現在有效利用消極沖突上。有學者提出了沖突管理與利用的一些原則性方法,比如,建構良性人際關系、重建師生之間的信任、重構師生溝通平臺、加強協商合作、加深理解、建構課堂文化共同體等等[2]。這些原則方法應該也適用于數學教學交互沖突消極影響的疏導和化解。另外,數學教師利用交互沖突的消極影響時,還需要根據數學教學交互沖突的特殊表現形式,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首先,要把握數學教學實質互沖突產生的消極影響。要正視師生數學抽象能力、嚴謹性和應用能力方面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認真分析差異的具體表現,切實了解差異的程度,準確把握差異帶來的交互沖突的不利影響。其次,積極搭建化解交互沖突消極影響的“腳手架”。這里所謂的“腳手架”,是指針對師生在數學認知上的差異,為防止交互沖突消極影響的產生而采取的數學課堂殊的方法和策略,或者可以說是為數學教學交互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搭建疏導交互沖突的“腳手架”,既要從認知方面進行,也要從情感方面著手。認知方面是指,數學教師根據數學教學交互參與者對數學理解和認知的差異,合理設計問題情境,分層次給學生指明認知方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在不同水平的參與者之間搭橋鋪路,保證教學交互的順利進行;情感方面是指,數學教師通過恰當評價數學交互活動的效果,使每位學生均能感受到教師的期望,以此激發全體學生參與教學交互的欲望,讓教學交互得以有序開展。關于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研究,還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問題(比如數學課堂教學交互沖突的性質、特征、產生過程、教學案例等等)有待于數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篇7
(一)“丟包袱”導入法
有針對性地設置相宜、精當的問題導入,這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即“丟包袱”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毙睦韺W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如《統籌方法》一課,我一上課就說:“今天語文課,我考大家一道數學題?!闭Z文課考數學,一下子吊起了學生“胃口”。于是,我掛出事先已設計好題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媽媽出門。走時,交代小明完成三項任務:煮飯、做作業、拖地板。假如每一項任務都須用一小時完成,請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時間完成這三項任務。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經過討論之后,引入新課《統籌方法》。這一課重點內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標展示”導入法
當前教學中很提倡一種教學方法----目標展示法,又稱“一課一得法”:要求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能夠正確、完整地掌握一項重點內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師明確課文重點、確定目標。一講課堂,就直奔主題,即“目標展示”導入。如:我上《談骨氣》一課時,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寫上“議論中記敘的作用”幾個字,明確告訴學生,這是本節課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清楚,就真正達得“一得”,本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
目標展示導入法醒目,直截了當,直切主題,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法。
(三)“直觀教具”導入法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采用直觀教具導入。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學習《七根火柴》一課時,我就直接拿著七根火柴進課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理解對黨的一片赤誠?!逗酥塾洝芬徽n,我又同樣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普通的桃核,激發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
(四)“語感傳送”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會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感情,則學生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阻礙。強烈的情感,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因此,語言感情對一堂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如:學習《紀念白求恩》一課,針對初一學生,我就選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紀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語調朗讀:“秋風吹著細雨/延水奏著哀曲/從遙遠的五臺山/傳來了悲痛的消息……”把學生引入對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學習《,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讀李瑛寫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學生,然后轉入正課。
(五)“動手操作”導入法
青少年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經常動手,可以刺激思維發展,提高智力水平。課堂上采用“動手操作”導入,可以大大活躍課堂的氣氛。
如:學習詩歌《漁歌子》,事先叫學生準備好畫筆、顏料。正課開始,我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比賽畫畫,請根據詩歌《漁歌子》內容,畫一幅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睂W生一聽,可來勁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燈》可以讓學生親手制作小桔燈,從中體會小桔燈的含義。
讓學生動手操作,充分體現導入藝術的“活”和學生的“動”?!盎睢迸c“動”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對所學內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實驗”導入法。
實驗,并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萬紫千紅的花》一課,根據課文內容,事先準備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課上,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來變魔術。嘩!語文教師變魔術,學生的心兒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馬上變藍,又放進醋里,又變紅,學生紛紛問為什么會這樣,因此,對本課就產生了興趣。又如《同志的信任》這一課,根據“淀粉”遇碘變藍的原理,我也采用實驗導入,既誘發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明確當時的背景----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動。因此,實驗導入新課不愧是一種“催化劑”。
(七)“講故事”導入法
故事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內涵。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人民的勤務員》導入就講述雷鋒小時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等等。通過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八)“音樂感染”導入法
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樂法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接受新知識。如《春》一課,我采用《春天來了》這首古箏彈奏的名曲,讓學生沉浸于心曠神怡、氣象萬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戲》一課,我采用《梅蘭芳京劇選段》的盒帶音樂導入,學生們立刻就被中國的藝術瑰寶----京劇吸引住了。用音樂感染法導入能使學生真正“樂”學。
(九)“講文學史”導入法
許多文學家的感人的事跡,不但能引人入勝,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向先輩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立志成才。如《榆錢飯》一課,作者劉紹棠,當我介紹到他的小說《青枝綠葉》在1953年被編入高中課本,而他本人當時還正在讀高中時,學生發出由衷的贊嘆。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貨”,“不為五斗米折腰”事跡,魯迅先生的“口誅筆伐”“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竦鹊?,這些文學史料能深深打動學生,使他們產生熱愛文學的共鳴。
(十)“幻燈投影”導入法
這是一種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手段的導入方式,條件好的學??沙浞值乩?。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現成的投影材料導入?!盎脽敉队啊睂敕軌颉盎o為動”“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強化視覺,增強學習效果。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有針對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導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機動,不刻板,不單一。如《紀念白求恩》一課,既可用“語感傳送”法,又可用圖示的直觀法,還可用白求恩事跡導入。這就要根據實際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筆”,又扣“心弦”。
篇8
二、運用實物和掛圖導入法
直觀的實物和圖畫對新課的導入有很大的功效。在課堂教學中,出示實物和掛圖,變抽象為具體,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清楚地揭示語言與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直接用外語感知事物和理解問題的能力。運用實物和掛圖既直觀形象又便于學生接受與記憶。
三、問題導入法
用富有啟發性、連貫性的設問導入新課,既能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或滲透學習主題,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簡筆畫導入法
在課堂教學中,實物和掛圖有著特有的信息溝通作用,尤其是簡筆畫,它既能創設情景,又直觀方便、省時幽默。寥寥幾筆便能勾畫出形形的人物、動物、花草樹木等,表達豐富的語言信息。如在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畫人物簡筆畫,就可以做如下問答:Who’sthis?Thisismysister.Howoldisshe?Sheistwelve.又如在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6中,畫上太陽、云、雨就可以進行有關天氣的教學。
五、情景導入法
英語歸根結底是一門語言,是用于日常交際的,需要語言環境。
直觀真實的場景和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就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教師在情景導入中抓住時機,及時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展現在學生面前,本節課變自然過渡到新課上去。如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2,往講臺上放一個小書架,讓一位學生扮演圖書管理員,另一個扮演借書人進行對話練習:
六、故事導入法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興趣對人的未來活動有準備性作用,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著他們愛聽故事,而故事情節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授新課之前,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性及趣味性是故事,講給學生聽,以達到巧妙引入的目的。例如:在講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9前,講了一個只讀了三個月書,后來成為偉大發明家的故事,聽完故事學生便知道是ThomasEdison.然后我問:愛迪生是怎樣成為科學家的?帶著這個問題,學生為了弄個水落石出,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故事中去。
七、多媒體導入法
運用現代化的電教設備,既有聲又有像,形象、直觀、生動、有趣、新穎,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錄音機進行教學,讓學生先聽錄音,再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目的明確,帶著問題去聽,這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投影儀、多媒體的運用既省時,又直觀形象,還有動態效果,像電視上“現場直播”一樣。
另外,用電視錄像播放與課文相關的鏡頭、片段,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如在教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的Thesport時,播放一些運動會的場面,最好是本校的,熟悉的鏡頭,使學生覺得倍感親切,好像自己又回到了當時的場面。
篇9
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先讓學生隨便報數,教師很快說出了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然后讓學生驗算,結果全對。
接著順勢誘導:這樣一個一個去除太費時間,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呢?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出示一塊長方形木板,正反兩面都擺滿小正方形,讓左、右兩邊學生分別觀察正面和反面,數一數,擺了幾個小正方形。一方觀察時,另一方要閉上眼睛。觀察結果,一方說是12個,一方說是18個。老師便引導學生討論,使之懂得了: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積,必須用同一大小正方形來度量。這樣就自然引出了面積單位的問題。教師通過演示質疑,在關鍵處激疑,組織學生討論解疑,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
以比促思。
根據神經系統的對稱規律,兩種性質不同或類似的對象同時或先后出現,由于大腦皮層的相互誘導規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強思維的興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也要善于運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清知識的聯系和區別,以便加深對知識的思考、理解和記憶。如在教“三角形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6個三角形,看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歸為一類,看能分幾類?然后總結出三類三角形的相同點(都有兩個銳角)和不同點(另一個角分別是銳角、直角、鈍角)。這樣進行觀察比較,學生邊看邊比邊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種類及其特點。
糾錯暢思。
學生在做題常常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善于以學生解題之錯作為探究錯因之源,引導學生糾正錯誤,認識錯源,以便暢通正確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質》后,為了強化鞏固這一性質,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3/8這個比的前項加上6,要使比值不變,它的后項要加上幾?”有的學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則答不上來。為了糾正錯誤,疏通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質?(2)比的前項加上6等于9,就相當于把比的前項乘以幾?(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后項應該乘以幾?這樣巧設提問,使學生不僅糾正了錯誤,而且找到了思維的落腳點,尋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以變活思。在應用題教學中,對已知條件進行適當的變化,不僅可以深化對應用題的理解,掌握規律,防止知識的負遷移,而且可以活躍思維,開闊思路。如一道分數應用題:“修一條路,面積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變為:“修一條路,面積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
篇10
一、物質層面,追溯源頭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就是物質,但生活的全部并非僅限于此。以物質為唯一目的的社會將陷于拜金主義的漩渦。社會熱點事件背后都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如果從社會的物質層面探討,追溯源頭,無疑可以提升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2016年全國高考作文的漫畫呈現的是兩個學生因為考試分數的變化,前后受到的不同獎勵和懲罰。表面來看材料描述的是學生生活中的考試事件,但其背后卻有深刻的社會原因,我們可以從這一點論證開來。
例:以分數的高低、進步與否來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懲罰表面上反映的是家長和老師們的“唯分數論”標準,然而這種以數字為唯一評價指標的方式又何嘗不是我們當下社會的風向標?社會的進步并不簡單就是物質的積累,冰冷的數字背后應該有更多的溫情和人文關懷。當物質功利取代一切的時候,人們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美好和詩意。《道德經》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不以分數論獎懲,從根本上就是要求社會不以數字論成敗。追求外在需要,但并不崇拜物質享樂至上。唯此,方能“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二、精神視角,挖掘本質
精神指的是一個集體和社會的思想意識,從最早的圖騰崇拜到宗教,精神在鞏固集體意識形態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就是重視社會個體精神的充實度。而精神信仰的缺失表現為以外在的東西來滿足或遮掩精神上的空白,其最終將引起社會的精神危機。探討事件背后的原因,無疑可以從精神缺失的角度來做進一步的思考,以從對現象的體悟上升到對本質的把握。
如題: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房間都是空閑的。環視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資源待在角落里被閑置著,浪費著?低配一點兒,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不勉強,不逞強,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闡述人生低配,從其意義來看,可以闡述為:崇尚極簡主義,環保健康。有利于節省,讓資源得到更大的優化配置。還可以從反面論述高配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如果我們透過現象,去思考“低配人生”的精神內涵,那總體的論述立意將上升到更高的層面。
例:追求物質財富本身并沒有錯,然而一味趨從高規格的物質享受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失去自我的生活態度。其實人們需要的不是高配置的手機或者轎車,而是高配置的自尊與精神。在低配的時代,我們盡可以行走如風,而不至于讓物質塵埃落滿衣襟。歐陽修曾言,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老于其間。如此簡單清陋,卻又如此高雅清逸。米蘭?昆德拉說:“我們面臨的不是無知,而是麻木無感覺。”少一些物質的束縛,濯足于清泉,遠行于四方,在低配的時代里,升華我們的精神境界。
三、歷史維度,拓展寬度
歷史是對過往發生事件的記敘,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源頭。歷史反映的是一個社會思考問題和生存的方式,其指涉文化所反映的廣度和深度無疑是深刻的,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對一些事件進行思考,更有助于我們認識到問題的核心和本質。
如題:有人說,這是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是一個讀圖的時代。在這個“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現代人已經無暇顧及經典,如果不把經典改頭換面,是不會有人看的,于是乎“三國”被水煮,“西游”被大話,經典閱讀已漸行漸遠。那么置身于紛繁復雜、奢華浮躁、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代,我們還需要讀書嗎?
論述“閱讀經典”,我們可以結合當下社會現實,人們因浮躁急功的心態而喪失了精神追求,來論述閱讀經典的重要性。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閱讀經典就是汲取民族精神的養料以滋潤我們的生活。單純論述閱讀經典對提升人們精神境界雖可取,但無疑顯得空泛。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維度來做進一步的拓展,使立論更具體有力。
例:閱讀經典從根本上反映的是我們對歷史和文化的尊崇,它是我們民族記憶上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丟棄了經典,也就是丟棄了歷史和文明,最后只剩下裸的利益和功利主義的野蠻。當我們的城市紛紛背叛自己的過去時,當我們的心靈無所寄托而異??仗摃r,我們便成為被物質所套牢的缺乏反省和批判力的現代個體。不讀經典也就沒有了對歷史和文明的敬畏之心,最終使得我們變成了一個沒有記憶的民族。錢穆說:“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弊屛覀冊诮浀涞陌臧陼阒袑ふ覛v史記憶,重塑文化傳統。
四、文化范疇,提升內涵
“文化”一詞在現代話語中具有非常廣泛的使用范圍。英國文化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指出文化除了指藝術及藝術活動外,它還是一種特質生活方式的符號。文化藝術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電影、雕塑、戲劇等,而做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符號,文化表征著意識形態、權力、階級、民族身份、性別等方面的內容。適當了解一些大眾文化的知識,無疑可以使我們對事件有新穎而獨到的見解。
如題: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處于中心地帶往往有諸多便利、機會和認同。當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帶迷失,最終邊緣化。邊緣是讓人平靜的地方,它的質樸和別樣讓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還吸引中心的人們探尋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淪,邊緣也可以是中心。
本題讓人首先想到的是從地域意義上的邊緣和中心展開論述,我們還可以從文化權力的角度對之進一步闡發,以使文意更加深刻。
例:霓虹閃爍的城市中央讓人沉醉,也讓人沉迷,歧路難行。退守喧嘩盡逝的鄉野,流水淙淙,有三兩黃鸝天空和鳴,獨坐一山之隅,認識到生命在繁華落盡后的真誠之美。沈從文曾在文壇一直不被認同,但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的他以寫出健康質樸而不悖乎人性的意蘊而終究走到文壇的中心。生前默默無聞的樂師巴赫,逝后聞名于世。梵高遠離都市,離群索居,卻在繪畫領域首屈一指。被邊緣化并不代表人生從此黯淡無光,相反它依舊可以在另一層面上處于中心主流。
五、社會框架,緊聯生活
生活是一切思想和智慧的源泉,然而現代網絡媒體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掌控生活。然而原生態的生活才是我們幸福的源頭,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更真實的感觸到人生的溫暖和質樸。論述文章,不妨回過頭看一看我們身邊真實的風景,讓論述更加具有時效性和現實性。
篇11
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及不可證偽性和理論的可測性及競爭性共存的原則
雖然費耶阿本德堅信理論的不可通約性,但他也接受理論存在可測性和競爭性的可能。后者是依據連貫性等標準和一系列實驗研究而進行的,且存在于多種實驗性和非線性條件下綜合性的、創新性的和大膽假設的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理論不可通約的后果之一是他們的不可證偽性。換句話說,如果理論是不可通約的,那么通過應用真實等標準或者試驗性實驗來證偽一個理論或支持其他理論就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尼亞茲追隨拉卡托斯的思想,認為科學理論不能用精確或者不精確來評價的原因所在。他認為這些理論都是互相競爭的,可以通過諸如創新的實驗等標準來評價,以此在更寬廣的背景環境下解釋實驗發現。經此過程,就可以說哪個理論更好,或者說,哪個理論提供了一種對事件更綜合的解釋。這些觀點都和費耶阿本德的思想一致。相應地,教師也應該教導學生科學理論是不可通約和不可證偽的,同時這些理論又是可測的和互相競爭的。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一種批判性的創新性方法來闡述。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批判地研究這些嚴謹的理論,這比歷史上沿用的解釋性方法更好。正如波佩爾所說“:科學的進步可能基于批判性地解釋科學現象?!币蚨處熆梢岳酶鞣N研究成果去挑戰和突破學生原來的科學理念,從而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也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再回到物質結構的例子,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原則。實際上,僅僅是依次學習了湯姆遜、盧瑟福和玻爾的原子結構模型,并不能闡明真實的物質結構,也不能理解這些科學進步為什么能取得以及是如何取得的。這些嚴謹的理論之間的矛盾和融合需要根據新的事實進行進一步的解釋。例如,首先需要闡明盧瑟福的實驗提供了幾個和湯姆遜原子理論相悖的事實,然后說明盧瑟福的近似模型更大膽、更合理,也更加復雜,但它對于實驗事實更具詮釋性,接下來引出玻爾的原子模型,并且可以認為玻爾的模型和盧瑟福的模型是互補的。
科學思考中的學者自由的原則
費耶阿本德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超越方法學甚至認識論的局限的人類自由,而這種局限有時體現為經驗主義或者理性主義。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超越一般的和現有的信條、理論和方法學,依據自己的美學、形而上學甚至宗教傾向去思考科學。這個原則應該和前面所述的原則聯系在一起使用。這樣的話,對于科學歷史進程的批判性解釋,連同其美學、形而上學甚至宗教傾向,可為學生提供一個面對新體驗開拓新視野的環境。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創造出一種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可以解放思想,暢所欲言,而不是僅僅重述目前現有的知識。首先,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進一步開展活動和互動的機會,這可通過積極的教學方法獲得。其次,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即使是簡單的事例,每一次觀測都可能導向很多理論,因此觀測和感官經驗在科學的起源上并沒有前驅或先驗的作用,其作用是后繼的,是用來評價目前或將來的理論的。例如,物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想像一下:亞里士多德和開普勒,前者相信地球固定不同而太陽繞地球運行而后者認為地球沿著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站到山頂上觀察日出的話,他們觀察到的是同樣的現象但他們提出的理論卻是互相矛盾的。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會明白,理論解釋而非實驗概括是科學起源的基本步驟。更為概括地說,學生得明白并沒有孤立的、按部就班的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方法。需要補充的是,藝術的法則和傳統同樣具有借鑒作用。同時,老師們應尊重和鼓勵未被實驗驗證的以及有悖常識、理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思想和多樣化的視角,并通過進一步的發問、不直接給出答案以及有爭議的問題為創新活動提供活力。
用概念教學取代程式化教育的原則
篇12
1 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中訓練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同時還會影響學校的辦學聲譽。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是高校教學人員及各級教學管理人員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校數學專業于2002年開始招生,2006年第一屆本科學生畢業。由于是新辦專業,專業教師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師,他們在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方面指導經驗還較不夠。因此,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普遍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創新性有待增強。
2 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模式與方法
對于數學專業學生來說,要完成高質量的本科畢業論文,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而且需要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鑒于對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重要性,在關注社會需求和我校數學專業實際情況及學生未來發展前景基礎上,我們在數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模式與方法方面進行了以下幾點初步探索與實踐。
2.1 組建畢業論文指導團隊
課題組以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為核心,以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教師為成員,組建了“非線性系統的控制與優化”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團隊;以“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為負責人組建了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小組。
2.2 實踐創新能力的分步培養
在原有的教學體系中,畢業論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學期,不但時間較短,而且受到就業、考研等影響,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從2007年開始,本課題組將畢業論文工作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學期,此時學生已完成了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的學習,也希望更多地了解“非線性系統的控制與優化”學科領域相關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 讓學生提前接觸與畢業論文相關的科研課題,可以讓學生在較充裕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研究工作。本課題組的做法是:在低年級,以開設科學研究方法學術講座、小論文習作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研究意識。在高年級,以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為主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采取學生自愿報名、輔導員推薦、導師擇優挑選的原則,安排本科生進入導師課題組從事一些科研實踐活動,熟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導師的科研課題,根據學生特長,導師將自己的科研項目中的子課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題目。
2.3 制定自學方案,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獨立獲取新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識的質量和速度。要較好地完成畢業論文,僅用已獲取的知識往往是不夠的,需要自學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新知識。課題組的做法是:導師給出畢業論文題目后,指出需要學生自學的內容,并根據學生實際,與學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學的計劃與方案,定期進行輔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便獲取畢業論文所需的新知識。
2.4 傳授文獻檢索方法,培養文獻檢索能力
科學研究的基礎是文獻的積累,只有對研究背景和現狀有了足夠的了解,才會產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尤為重要。本課題組的做法是:根據畢業論文和課題,導師告訴學生該研究方向需要檢索哪些文獻,它們主要來源于哪些刊物,并傳授其檢索方法,以此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能力。
2.5 研讀最新文獻,確保問題新穎性
研讀最新文獻特別是國內外同行公認的權威期刊文獻,才能了解國內外該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課題組的做法是:導師將自己的最新文獻以及與國內外同行交換獲得的文獻讓學生閱讀,讓學生及時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確保研究問題的新穎性。
2.6 引導學生找出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發現問題是創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創新的源泉。課題組的做法是:學生閱讀文獻后,讓他們談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7 注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提高學生論文寫作水平
數學語言是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載體,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最終要通過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并獲得理解、掌握、交流和應用。因此,準確地理解、正確地使用數學語言是掌握好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數學思維,表述數學研究成果的必要條件。所以,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課題組的做法是:以小論文習作、數學建模競賽為途徑,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論文寫作水平。
3 結語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鍛煉和提高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其掌握理論知識程度及實際應用能力的最好檢驗,是幫助學生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對創新意識與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綜合訓練與升華;導師通過指導學生畢業論文,也可以促進教師科研與教學實踐的協調發展。因此,對于高校一線教師而言,我們應該在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進行大膽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冬,劉磊,郭德貴.面向科研實踐的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2):152-154.
[2]武衛莉.提高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153-155.
[3]聶麥茜,蔣欣,吳蔓莉.畢業論文與科研能力培養相關問題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43-45.
篇13
一、復習式導入法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舊知識掌握情況,又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真可謂一舉兩得。因此復習式導入法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授《春》一課中,教師設計下面的導語:“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許多古詩,其中有不少是描繪春天的詩句。今天,我們來一場‘古詩尋春’比賽,看誰能說更多的描繪春天的詩句?!痹捯魟偮浔慵て饘W生們強烈的表現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用古詩表達出自己對春的詩情畫意。教師正好要利用這一時機進行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春有關,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p>
這一課堂教學導入的設計,就是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使學生聯想到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且能通過比賽的方式,很快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在運用復習式導入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復習的舊知識要與新知識存在較大的聯系;二是復習環節要簡短有力,不宜冗長,更不可主次顛倒,喧賓奪主。
二、作者介紹導入法
雖然目前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受到人們不少的詬病,但客觀地講,不少經久不衰的文章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佳作。這些經典文章的作者,無論是他們顯著的成就,還是他們傳奇的人生,都是教育學生的寶貴素材。因此,在開講之初,直接引入文章作者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們對作者產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勵學生奮進,也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課文。
如在教學《揀麥穗》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繼冰心之后,中國文壇又出現了一位熠熠閃耀的女作家――張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潔的散文《揀麥穗》,一起走進張潔建構的傳奇的文學世界里?!?/p>
這一課堂教學導入有兩個成功之處:一是巧妙地借助學生們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引出文章的作者,引起學生對不太熟悉的作家的探研興趣;二是善于渲染文章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在運用作者介紹導入法時,一定要充分挖掘作者信息中的閃光點,如流于俗套,將很難“一錘定音”。
三、講故事導入法
無論是學前的兒童,還是象牙塔里的大學生,故事對他們永遠具有吸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通過講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琵琶行(并序)》的教學中,可以運用下面的故事進行導入:“平時我們形容能理解自己內心想法的人叫什么?――知音。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一講‘知音’一詞的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有一名琴藝十分高超的樂師,名叫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別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鐘子期。盡管伯牙琴藝高超,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贊不絕口,但是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伯牙彈琴的心意,唯獨鐘子期可以做到這點。當伯牙彈《高山流水》時,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聲就像雄偉的高山矗立在聽者耳旁,鐘子期聽后就贊嘆他的琴聲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用琴聲贊美流水,他的琴聲猶如翻滾的江水流進鐘子期的心中。鐘子期聽后就會稱贊他的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稱鐘子期為伯牙的‘知音’。幾年后,鐘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從此再不彈琴。今天我們再來學一學白居易與一個歌女之間的知音故事?!?/p>
此法雖然效果明顯,但所講故事要與課文有一定的聯系,且故事講述要精彩生動,切不可把語文課堂變成故事講壇。
四、圖物展示導入法
在課文教學導入環節,借助圖物、動畫等方式導入課堂已經成為最普遍的方法,也是學生特別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圖片、動畫這種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導入方式通過形、聲、色對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增強課文內容的吸引力。
在《春天砹恕肥誑吻埃教師先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春天畫面:冰雪初融的北國,細雨朦朧的江南,爭奇斗艷的花朵,千姿百態的小草,花叢忙碌的蜜蜂,田間耕耘的人們等春天的畫卷,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直觀形象的優美畫境。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也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這一導入方法的優點是形、聲、色俱全,能迅速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在圖物的展示上,不能過多,過雜,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不能一味利用圖物來代替文字,這樣會扼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想象力和鑒賞力。
五、游戲互動導入法
游戲,是人類最古老的娛樂方式,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心智。在課前設計游戲互動,既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活躍課堂氣氛,還可培養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翁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角色分組,讓各小組認真預習課文,上課前讓各小組推薦一個代表扮演課文中的相應角色,通過表演戲劇的方法來表現課文內容。待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針對各小組的表現,一邊點評各表演者的表現,一邊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互動游戲中,充分理解課文主旨和寓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