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健康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方法
①社會適應:自編生態移民社會適應問卷,根據國內外移民社會適應的理論,從生產適應、生活適應、環境適應和文化適應4個維度出發,參考國內外研究者編制的問卷,自編社會適應問卷,分別從以上4個方面測量生態移民的社會適應狀況。問卷由16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采用4點計分,從“非常不適應”到“非常適應”,得分越高表明越適應。在309例樣本中,4個維度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6.64%,生產適應、生活適應、環境適應、文化適應和全問卷的α系數為:0.879、0.747、0.765、0.838、0.901;
②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用于評定一個特定時間(通常為一周)的心理健康狀況,包含90個項目共9個因子。該量表為5級評分(從0~4級),0=從無,1=輕度,2=中度,3=相當重,4=嚴重。此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并證明具有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9個分量表與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51~0.903,效度系數在0.77~0.99之間[20];
③應對方式: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由解亞寧結合我國文化的特點,將國外應對方式量表簡化和修改,編制了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含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分量表),20個條目。該問卷采用4級評分,在每一應對方式項目后,列有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和經常采用4種選擇(相應的評分為0、1、2、3),由受試者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好一種作答。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為0.89,α系數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0.78;
④心理彈性:自我彈性量表,由王振宏、呂薇等根據心理彈性理論,參考自我彈性問卷編制。初始問卷20個項目,經過信效度檢驗,刪除4個項目,最終問卷保留16個項目。問卷采用6點評分,從“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得分高表明心理彈性水平高。間隔1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87,α系數為0.81;
⑤社會支持: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該量表強調個體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分別測定個體領悟到的來自各種社會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時以總分反映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總程度。量表含12個自評項目,每個項目采用7等級計分法,即分為極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極同意7個級別。在275例樣本中(男139,女136),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數分別為:0.87,0.85,0.91和0.88,重測信度分別為0.85、0.75、0.72和0.85。
1.3統計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進行因素分析和相關分析,采用Mplus7.0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2結果
2.1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應對方式、心理彈性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23、0.238、0.174(P<0.01),領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應對方式、心理彈性之間也有顯著的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89、0.217、0.430(P<0.01)。表明社會適應、應對方式、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領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應對方式、心理彈性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
2.2中介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的結果,假設應對方式、心理彈性、領悟社會支持分別為單一中介變量,建立3個中介模型,使用Mplus7.0分別建立3個中介模型。通過中介模型的檢驗,發現應對方式和心理彈性兩個中介變量分別做中介的時候,中介模型顯著,如圖1、圖2。而在領悟社會社會支持模型中,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079(P>0.05)未達到顯著水平以外,其余各路徑系數均達到了統計學的顯著水平(P<0.01)。該結果表明在本研究中,應對方式、心理彈性分別是社會適應影響移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變量。由于直接效應的系數c'(P<0.001)均顯著,因此應對方式和心理彈性所起的中介作用為部分中介作用。同時,通過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的回歸,計算出總效應C為0.302(P<0.001),由中介效應公式ab/C計算出應對方式和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分別為13.61%(P<0.01)和9.33%(P<0.01)。
篇2
1.研究對象。武漢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學生,共182人,收到有效問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選學校的學生中,部分大三學生上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大二學生全部上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本研究選取了沒有上過心理健康課的大三學生和已經上過課的大二學生進行對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態度及需求調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根據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形式的理解,進行單項選擇,統計各選項人數百分比;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據需求程度進行五級評分。問卷集體測試,當場回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1.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調查發現,根據大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結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同度普遍較高。這與劉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級分類,結果發現大二學生在“課程有效性”和“課程受歡迎程度”上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大三學生是沒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可見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生對其有著更高的認可和喜愛。按照不同專業分類,結果發現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一結果顯示,不同的專業背景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2.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的理解。①課程開設方式。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以何種方式開設較為合適”進行單項選擇。結果顯示,93.8%的被調查者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開設,其中37.4%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16.4%的人認為應該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40%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選修課”的形式開設。②開課年級。根據調查結果發現,34.8%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12.4%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二開設,10.3%的支持在大三開設,希望各個年級都開設者占39%。這說明學生也意識到每個年級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③開課人數。根據調查結果發現,26.7%的學生希望心理健康課程的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間,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間,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見學生多數傾向于小班教學。④開課形式。根據調查結果發現,73.4%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以傳統講授、團體活動、案例分析、心理測試、多媒體輔助等方式進行教學。
3.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從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需求角度進行分析,“調節心態”和“探索自我”是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標。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解決問題”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由此可見,大三學生在選修心理健康課程時更多的是帶著問題前來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們更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解決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學生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了解到心理健康課程不僅僅對他們當下的學習起作用,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也能夠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們更愿意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這類長遠性的作用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標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從對教學內容的需求來分析,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內容前四位分別是“認識自我”、“戀愛指導”、“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這可能是由于大二學生已經上過心理健康課程,普遍認可教師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內容的講解,也認同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學生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的內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測,認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論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認識自我”和“生涯規劃”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知識”和“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可見,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有所區別,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此也深有體會。從對教學方法的需求來分析,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方法前四位分別是“心理測試”、“視聽教學”“、案例分析”和“團體輔導”。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測試;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團體輔導,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說明,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切身體會,學生對于團體輔導的教學方法比較認可。而沒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過心理測試這樣直接的方式來了解和幫助自己。文科生與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角色扮演、團體輔導和情境體驗,而理工科生與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案例分析和心理測試。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歡探索和體驗的緣故,這也說明,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篇3
一、生態及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的生是開拓競生,整合共生,循環再生和適應自生;態是物態和諧,事態祥和,心態平和,智態悟和,這里的悟是人們的智慧思考。生態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物競天擇,道法自然,事共人為,心和文化”。生態有耦合關系、整合學問、和諧狀態和進化過程四種內涵:一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命個體和整體之間,以及子系統和母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我們大家談的生態不是生態學,而是一種關系,是生命,特別是人的生存發展、繁衍、進化所依存的各種必要條件和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二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有機整合性的學問。首先它是人類認識環境,改造環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或自然哲學。在座很多聽眾都是理學博士,英文中理學博士就是哲學博士。你學習自然科學,不懂哲學,不懂生態學,就不能成為一個博士,所以我們的理學博士叫做哲學博士。生態學還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系統科學,是人類塑造環境、模擬自然的一門工程技術,也是我們養心悅目、陶冶情操的一門自然美學。以前在學校里我們受的教育是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但沒有教我們怎樣品味自然,享受自然,這也需要正確的方法論,就是生態美學的指導,我們說生態既是哲學,也是科學,也是工程,也是美學;三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關系良性循環的和諧狀態。實際上從剛才的定義,生態既然是一種關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但人們經常把“生態關系和諧的”,“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定語簡稱為生態,如生態城市、 生態旅游、生態建筑、生態衛生等, 是約定俗成后被社會所公認的用語,表示人和環境在時空演替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然文脈、肌理、組織和秩序;四是生命-環境系統一種定向的進化過程,生態系統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定向演化過程,物質流通量越來越低,信息反饋越來越暢通,有高的自組織能力,功能性有機發育等等,是一種定向的有機進化過程。
生態文明的文,指人(包括個體人與群體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經濟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紋理、脈絡或規律,是一種時間、空間的生態關聯。日加月是明,指從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開化、教化和進化過程。生態文明就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建設中生產和消費的物態文明、政治建設中組織和管理的體制文明、文化建設中知識和智慧的認知文明、以及社會建設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態文明,把這四個文明抓好,就把生態文明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建設中去了。如體制文明建設,要實現從十六大提出的區域統籌、城鄉統籌、社會與經濟統籌、人與自然統籌、對內與對外統籌等五個統籌,以及十七大補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個人與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四類關系的協調。這九個統籌關系如果協調好了,體制條塊分割、決策就事論事,管理還原論主導等不文明行為就能有所改善。物態文明包括物質生產、流通、消費、還原、管理的生產文明和消費文明,特別是消費文明。針對當今社會一些不健康的消費文化,物態文明將推進社會上以金錢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和諧生活轉變,以數量多多為目標的占有型消費向以功效優化為目標的適宜型消費轉變,以外顯為中心的摩登消費向以內需為中心的科學消費轉變,以利己為中心的物理型關愛向以愛它為中心的生態型關愛轉變。我們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改善物質生活、遵循市場經濟的競生和自生機制上,而生態學的共生與再生觀相對薄弱,利他、愛他之心還有待進一步培育。必須大力提倡心態文明,讓雷鋒精神返回社會。心態文明是人對待和處理其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關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溫飽、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這些方面要多多進行正面的引導和社會的關注。
二、生態文明的四個機制
生態學有很多規律,將其用于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條,可以用拓、適、饋、整四個字來概括:一是“拓”,開拓的拓,每一種生物,每一個生命有機體都有其內秉增長率,都能千方百計拓展生態位,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更適宜的環境,為其生存、發展、繁衍和安全服務;二是“適”, 適應的適,具有強的順應環境變化的生存發展機制和變異能力, 既能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切發展機會,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又能根據環境變化,通過多樣化和靈活的結構調整和功能轉型調整自己的生態位,創造有利其發展的生存環境;三是“饋”, 反饋的饋,包括物質循環和信息反饋,物質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間一切資源都能物盡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據一定的生態位;任何生物的行為通過生態鏈網形成信息鏈,層級傳遞,最后反饋到它本身,進一步促進或者抑制其行為,實現一種螺旋式的系統進化;四是“整”, 整合的整,生命-環境系統遵循特有的整合機制和進化規律,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自調節的協同進化功能,能扭轉傳統發展中條塊分割、學科分離、技術單干、行為割據的還原論趨勢,實現景觀整合性、代謝閉合性、反饋靈敏性、技術交叉性、體制綜合性和時空連續性;營建一種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生態關系。
篇4
住宅環境質量優劣與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關系,不合理的居住環境設計已經給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現在國內對于居住區生態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內環境和建筑本身,而對于室外環境的研究涉及較少,以及在生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設計進行室外環境改善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1.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國內外研究現狀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態設計原則的相關內容和居住區設計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大量參閱國內外關于生態設計理念和居住區環境設計的研究成果,發現了有研究者已經對這些理念的結合進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國內關于居住區室外環境生態設計的理論研究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從90年代末開始逐漸升溫,這些理論雖然對居住區室外生態設計界定有所不同,但都從不同方面對城市住區的生態規劃設計趨勢、方向、原則等內容進行了探討。于2002年出臺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區環境導則》《上海市生態型住宅小區技術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住區環境建設標準。這些原則或評價標準的制定,顯示出我國城市住區建設的環境意識向正在向更高層次邁進,也使我國城市住區環境的生態建設開始有章可循。對城市住區外環境進行專門設計的方法研究始于經濟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從實際出發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認為居住與環境的設計必須達到4項要求:安全、衛生、方便和舒適,①這些政策的制定為居住環境設計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前蘇聯自50年代起開始研究居住與環境問題,,并設立住宅生態學來專門研究居住環境設計問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保證居民健康,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②70年代后期以來,居住環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所認識,人們也為居住區創造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同時重視居住區的社會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及設計原則
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設計缺少人文關懷;缺乏環境個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華化,為了追求氣派和宣傳效果,不少居住區內硬質鋪地、廣場泛濫,整體宏偉有余而親切不足,難以保證居住區開放空間應當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疏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原則。在設計時應該適宜這種特定的場所,應該挖掘其中反映了當地人精神需求與向往的深刻內涵,同時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要考慮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其次,人性化的原則。居住區室外環境是為居民服務的,所以在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論從室外環境的整體規劃,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綠化小品等細部設計直到建設實施,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要盡量加強自然環境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造城市中的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改變現代城市中琳瑯滿目的瀝青、混凝土、玻璃、鋼材等工業化的面貌,讓人盡量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共存。
3.國內外實踐案例分析
3.1 南京詠梅山莊綠色生態小區
詠梅山莊建于2001年,是建設部認可的綠色生態住區,該住區以維護生態平衡、堅持可持續發展為規劃設計原則,采用最新的生態環境技術,建立太陽能利用、管道直飲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態綠化、綠色建材、土建裝修一體化等六大系統,營建住區良好生態環境。另外小區運用現代景觀設計理念,從各層面上由里而表的構筑社區景觀環境,按照景觀均好性強,使用度高,生態化優良,文脈承傳與發展的延續性適度,居住業主的歸屬感強,并滿足建設與后期維護成本的經濟型等設計原則,并引入區外環境,對于區外極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設計有通往仙鶴山的視覺走廊,并令大多單元向山體展開,形成現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國倫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區
曾獲得2000年英國皇家建筑協會“可持續建設最佳范例”獎,并被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選擇作為2000年倫敦“可居的城市”展覽中心可持續開發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區,位于英國倫敦西南的薩頓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區采用一種零耗能開發(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統,即小區任何方面的設計都以最大限度保護自然資源和最小限度地影響環境為目的,其環境保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謂棕地,就是城市地區中已經進行過開發,現在處于閑置狀態的土地,在英國,有大約20%的城市土地屬于這種類型。(2)綠色交通:以減少小汽車交通為目標,社區內提供一定的就業場所和服務設施以減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聯系,包括兩個鐵路站點、兩個公共汽車和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提供替代小汽車的選擇,如小汽車共享。
4.國外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對我國的啟示
對以上國外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為我國目前開始進行的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提供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多角度、多層面、系統化的研究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多種方式促進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建設;大力開展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環境意識,加強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公眾參與。
參考文獻:
[1] 郭崢.從“健康住宅”看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5
[3] 張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探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5
[4] 劉家賢.新形勢下蘇州居住建筑生態設計分析[M].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0.3
[5] 何昕家 張子超.初論臺灣地區生態設計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關生態住區幾個問題的探討[J].工業建筑,2005
[7]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8]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9] 何靜.關于生態型社區發展狀況與趨勢的研究[J].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1)
注解:
①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②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篇5
2011,800pp
Hardback
ISBN9780521762588
水是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寶貴的自然資源,是組成地質環境系統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分布現狀、水體生態健康、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水源安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書以全面的與多學科相結合的獨特的視角,論述了如何在考慮了社會、工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下,制定科學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方案。本書由來自世界19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問題的專家所撰寫的論文編著而成,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展示了目前地球上面臨的水資源問題與處理這些問題的管理方案與措施。
全書共35篇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 認識水資源,包含論文1-7篇,1.氣候變化與全球水循環;2.理解全球水文;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關系;4.理解水質的基本概念;5.內陸水域生態系統;6.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7.水資源短缺下的全球糧食生產。第2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包含論文8-15篇,8.水利法規與可持續發展的探索;9.全球水資源危機的對策;10.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11.合作與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12.能力建構與信息共享;13.水資源的自適應與綜合管理;14.水資源的分類與綜合管理;15.生態用水。第3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包含論文16-35篇,其中按照實例類別的不同分為9章,分別是廢水處理;農業用水;城市水供應與管理;水域生態系統;工業與礦業用水;鄉村與偏遠社區用水;水利基礎設施設計與利用;跨流域水資源管理;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市場機制。
本書介紹了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為現代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供高等學校水文水資源、水利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閱讀,也可供從事水資源評價、規劃、調度與管理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劉昊,
博士生
篇6
國際上熱帶綜合類期刊主要有來自荷蘭、美國的ActaTropica(《熱帶學報》)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熱帶保護科學》)2種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蘭主辦,Elsevier出版,1944年創刊,是世界上創刊最早的熱帶研究期刊。月刊,SCI收錄,2016年影響因子為2.218,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研究的國際雜志,內容涵蓋公共衛生科學與生物醫學等研究,特別強調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和動物健康有關的主題;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態、數學建模、社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論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國MongabayCorporation主辦和出版,2008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38,為開放存取電子雜志;主要出版有關歐洲、北美地區熱帶森林和其他熱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的原始性論文和最新評論,接收研究論文、評論文章、通信、觀點文章和短訊。
熱帶地理類期刊
熱帶地理類期刊主要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熱帶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熱帶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馬來西亞熱帶地理雜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熱帶地理雜志》)4種期刊。《熱帶地理》⑥由廣州地理研究所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雙月刊。主要報道國際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報道內容涵蓋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辦,Wiley出版,1953年創刊,季刊,為S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77;影響分區為地理類Q3;主要刊登熱帶地區自然、人文環境方面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評論,以及與地理相交叉學科的發展問題。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馬來亞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半年刊,為EI收錄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與環境等方面的論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University)主辦和出版,2013年創刊,半年刊,英-法雙語出版;暫無影響因子;專注于熱帶環境,重視開放討論;其報道內容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圖、遙感、環境、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地緣政治等。
熱帶生態類期刊
熱帶生態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英國、德國、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學雜志》)、Ecotropica(《生態熱帶》)、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創刊,為SCI收錄期刊,雙月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0.904,影響分區為生態學Q4;主要報道熱帶生態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或評論,重視通過實證研究來調查陸地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種群進化和生理生態方面的思考,對熱帶地區生態科學在定量和統計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標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國熱帶生態學會(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辦和出版,1995年創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國際熱帶生態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學植物系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季刊,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生態學各專業論文,包括植物生態、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生態壓力、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演化、國際上生態變化、可持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內容。
熱帶生物類期刊
熱帶生物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美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種期刊:Biotropica(《生物熱帶》)、TropicalPlantBiology(《熱帶植物生物學》)、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熱帶生物學雜志》葡萄牙文版)、《熱帶生物學報》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熱帶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國熱帶生物與保護學會(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辦⑭,Wiley出版,1997年創刊,雙月刊,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730,影響分區為生態科學Q3;主要報道關于熱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以及熱帶生物的進化、行為和種群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國于2008年創辦,Springer出版,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1.400,影響分區為植物學Q4,季刊,該刊報道內容涵蓋快速發展的熱帶植物生物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學、進化、發育、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組生態學和分子育種,多發表原創性研究和評論文章,偶以專題的形式聚焦單一熱帶物種或某種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達黎加大學(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辦,SciELO出版,1969年創刊,季刊,葡萄牙文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95,影響分區為生物學Q4,主要報道內容:熱帶生物學和保護熱帶生物領域的文章。選擇標準是具有新的信息,論文具有相應實驗設計、長時段實地工作和完整體系的分類學系統研究。《熱帶生物學報》⑰由海南大學主辦和出版,2009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報道熱帶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亞熱帶草原協會(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辦,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創刊,英-西雙語刊,在線期刊,3期/年,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林業、牧業的研究成果,包括奶業和牲畜研究。
熱帶農業類期刊
熱帶農業類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牙買加等國的8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雜志》)、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熱帶農業科學雜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熱帶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關于作物科學、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將生物、工程、生態和社會知識應用于熱帶地區農作物、種植園和園藝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買加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辦,1921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及其相關領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辦,Putra大學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創刊,季刊,OA期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學、漁業、林業、食品科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管理學、生理學、植物和動物科學、植物生產、獸醫學。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獸醫和動物科學學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辦和出版,2001年創刊,在線期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該刊致力于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認識和發展,鼓勵與該領域相關或交叉學科的成果來稿。《熱帶農業工程》2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1976年創刊,中文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內容為農業機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環境與能源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仿生科學與工程、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資源)、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農產品轉化增值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內容。《熱帶農業科技》24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與云南省熱帶作物學會主辦,1977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膠、咖啡、熱帶水果、南藥、熱帶花卉等為主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論文和快訊,內容涉及熱帶農業資源與開發、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熱作氣象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述述評等。《熱帶農業科學》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報道范圍是:國內外熱帶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等。《熱帶作物學報》26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國內外熱帶作物特別是巴西橡膠樹、胡椒、咖啡、劍麻、香草蘭、椰子、木薯、甘蔗、熱帶果樹、南藥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以創新性學術論文為主,兼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試驗總結、專題評述和學術問題討論等稿件。
熱帶林業類期刊
熱帶林業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2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熱帶林業科學雜志》)27由馬來西亞林業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辦和出版,1988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66,影響分區為林業科學Q4,主要報道關于熱帶森林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管理學、造林學、保護、利用和產品開發和發展方面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熱帶林業》28由海南省林學會主辦,1973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業方面的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綜述與述評、科技信息等。
熱帶氣象類期刊
熱帶氣象類期刊主要有《熱帶氣象學報》29的中、英文版,由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主要刊登海―氣相互作用、中低緯相互作用、低頻振蕩及遙相關、低緯大氣環流異常及其機制、熱帶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季風動力學、熱帶氣旋動力學與運動學、熱帶應用氣象、熱帶大氣探測、熱帶大氣物理、熱帶大氣環境與化學、熱帶氣候變化及其與國際上變化的聯系、熱帶大氣科學試驗、以及相關方面等的學術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600,影響分區為氣象與大氣科學Q4,集中刊登熱帶大氣動力學、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報道新的預報方法和成功的經驗,綜述本領域科研進展及動態。
熱帶海洋類期刊
熱帶海洋類期刊有《熱帶海洋學報》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創刊,中文刊,現為雙月刊,這是國際上唯一的一份專門研究熱帶海洋的期刊。該刊主要刊載南海及鄰近熱帶海洋學研究中有關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儀器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的綜述性文章。
2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主辦國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其中,亞洲國家的熱帶研究期刊種類最多。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4個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3國;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兩國;歐洲有德國和荷蘭兩國;大洋洲僅有澳大利亞。在熱帶研究期刊的主辦國中,中國主辦的熱帶研究期刊數量最多、學科最全。包括《熱帶地理》《熱帶氣象學報》(中、英文版)、《熱帶海洋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學》《熱帶農業科技》《熱帶林業》等,涉及熱帶地理、氣象、農業、海洋等多學科領域。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語言文字分布
國際熱帶研究期刊從語種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種語言期刊。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數量最多,共15種,占總刊數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熱帶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熱帶研究的中文期刊數量僅次于英文刊,為9種。占熱帶研究期刊數量的1/3,即《熱帶地理》《熱帶生物學報》《熱帶林業》《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熱帶氣象學報》《熱帶海洋學報》。葡萄牙文刊1種,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雙語刊1種,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雙語刊1種,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篇7
個人健康信息管理(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PHIM)是個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HIM通常包括為預防潛在疾病,幫助處理可能的健康危險,治療或是照料自己和家人所進行的關于信息交互、使用、檢索和存儲的活動。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都是一個終身的活動,比如需要保存哪些健康信息、預防哪些疾病、什么時候進行健康檢查等。鑒于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這一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利用知識圖譜對國外PHIM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研究,希望得出的結論能夠給我國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
1 數據來源、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本文于2011年12月21日使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使用主題詞“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816篇。將時間跨度設定為2000-2011年,文獻類型設定為期刊論文(article)、會議論文(proceeding paper)和綜述(review),Refined retrieval was 739 literature本文使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和citespaceII軟件對文獻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2 研究現狀
本文對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領域中的文獻信息量、論文作者和主要研究機構進行了統計分析。
2.1 文獻信息量統計分析
發表的文獻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個領域的研究水平與發展趨勢。表1和圖1顯示的是2000-2011年PHIM領域發表的文獻數量及其增長趨勢,其中2011年的數據只統計到12月21日,還存在一些發表但未被檢索的文獻,因此暫不做分析。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PHIM領域的文獻量,除2006年略有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呈上升趨勢。
核心作者(或高產作者)是指在某一領域中發表了多篇文章的作者。通過對作者的發表文章數量和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該領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其學術影響力。本文選取發表文章數量為4篇及以上的作者為高產作者,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發表文章數量最多的作者是Kim Y.,他來自華盛頓大學,主要研究個人健康信息系統及其在轉診管理中的作用、個人健康記錄、尤其是應用于老年人這一群體的個人健康記錄的使用。Soh C.B.來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他主要研究面向遠程診斷的分布式架構、應用于家庭護理的基于PDA的心電圖檢測器、以及應用于個人移動健康監控的基于知識的心電圖分析器。Brennan P.F.來自威斯康辛大學,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并從技術角度提出了如何更好的管理個人健康信息的對策。Kim E.也來自美國的華盛頓大學,他主要研究以患者為中心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以及該系統的開發、使用和評估。Blobel B.來自德國的雷根斯堡大學,他主要從事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和機遇網絡的電子健康記錄中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研究。Horan T.A.來自美國的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他主要從隱私和技術的角度研究了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并提出將云計算應用于PHIM,此外,他還特別研究了殘疾人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問題。Kim E.H.和Lober W.B.都來自于華盛頓大學,他們與Kim Y.多次合作撰寫論文,研究重點也相似。Lavanya J.也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他與Soh C.B.多次合作撰寫論文,他們的研究領域類似。Siek K.A.來自科羅拉多大學,他主要從藥物治療與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個人健康信息管理。
2.3 主要研究機構統計分析
本文統計了在7篇以上的機構,統計數據如表3所示:
從論文的發表數量上來看,華盛頓大學以24篇的數量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多倫多大學。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美國的哈佛大學。
從地區來看,美國(6所)占了發文機構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在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這一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加拿大(4所)的發文數量也相當大,位于第二。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較多的高產機構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說明北美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在這11所高產機構中,有10所都是高校,另外一所是美國的布萊根婦女醫院,這表明目前為止,高等院校仍是PHIM研究的主要場所。
3 研究熱點及前沿
本章利用citespaceII對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學科領域和知識基礎、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3.1 研究學科領域分析
篇8
飼料添加劑是配制全價配合飼料的核心內容,飼料添加劑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豬群生產發育繁殖性能。飼料添加劑分營養性和非營養性兩大類。
1、營養性添加劑
營養性添加劑是根據豬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要,按照飼養標準補充飼料原料中缺乏或不足的養分,以提高飼料轉化率。其添加方式采取的“少什么添什么,少多少添多少”的辦法。
1.1氨基酸類添加劑
市售氨基酸有固態、液態兩種。一般飼料中常添加氨基酸類添加劑以補充配合飼料中相應氨基酸量的不足,完善氨基酸的平衡。應用較多的有蛋氨酸和賴氨酸這兩種必需氨基酸。也有在豬日糧中少量添加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蘇氨酸的,但成本較高不常用。一般氨基酸在豬日糧中添加量為0.05-0.3%。
1.2維生素添加劑
豬日糧中維生素的添加劑量一般比飼養標準略高。VE和VC能防止體內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減少PSE肉的產生,能比較持久保持肉質新鮮外觀和顏色,改善肉質。添加VE還有助于消除飼料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產生的酸敗異味。VE和VC常在應激和疾病的情況下添加,添加量比正常標準加倍量。其他維生素(β-胡蘿卜素、核黃素、VA、VD、煙酸、泛酸、膽堿、葉酸等)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生長發育繁殖。為方便添加維生素添加劑,采用復合配方,配合飼料中添加量為每噸飼料加上200-300克。
1.3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添加劑
豬日糧中,常以添加高鈣高磷礦物飼料的形式補充鈣、磷。鈉和氯常用食鹽形式同時補充。微量元素錳、鋅、銅、鉻、硒、鐵的添加劑有無機和有機兩種形式,以無機為主。一般情況下,有機微量元素添加劑生物利用率高,但價格昂貴,若將有機和無機微量元素混合添加效果常比單一添加好。實際生產要按標準需要量添加各種微量元素,添加時考慮各元素之間的比例關系,防止某些微量元素過量或有一些不足。
2、非營養性添加劑
非營養性添加劑是主要用于預防豬群常見疾病、刺激生長、提高飼料報酬、增進健康的一類添加劑,包括微生態制劑,酶制劑、抗菌增長劑、驅蟲劑、飼料品質改善劑等。
2.1微生態制劑
飼用微生態制劑(益生素)能改善豬群機體消化道內微生態平衡,有益于豬機體健康和生產性能發揮,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無耐藥性。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常用的益生素有乳酸菌類、酵母菌類、芽孢桿菌類、光合細菌類及其復合產品。EM制劑是應用最早、最廣泛的益生素,是選用對動物生長發育有利的菌群經過特殊培養加工制成的含八十多種細菌的復合活菌制劑,實驗對雞、豬等多種動物均有顯著增重效果。在豬群日糧中添加益生素,能加快豬群生長速度,降低仔豬黃白痢和腹瀉發生率,提高豬群抗病能力,在高溫高濕季節有緩解熱應激作用。
2.2飼用酶制劑
酶制劑是一類具有特殊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質,主要包括消化酶和非消化酶兩類。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主要用于補充豬群消化酶分泌不足;非消化酶豬機體不能分泌,以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植酸酶為主,能促進飼料中某些營養物質或抗營養因子降解。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除植酸酶外,飼用酶制劑常以復合酶制劑形式應用,效果也較好。復合酶制劑以幾種酶制劑為主體,加上其他單一酶制劑和載體混合而成。常以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為主,以纖維素酶、果膠酶、植酸酶為輔。
2.3抗菌促生長劑
抗菌促生長劑包括中草藥添加劑和抗生素兩類,通過對微生物有抑制或殺滅,起到改善豬群健康狀況、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的作用。中草藥添加劑屬純天然物質,具有與食物同源、同體、同用的特點,是一種較理想的生態飼料添加劑。中草藥添加劑常制成組方制劑使用。常用的飼用促進生長抗生素有桿菌肽、土霉素、金霉素、泰樂菌素、黃霉素等。抗生素易殘留,可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應嚴格遵循規范限制性使用,育肥期應嚴格休藥。為避免產生耐藥性,最好與其他抗菌促生長劑輪流使用。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
2.4驅蟲保健劑
驅蟲保健劑是防治豬體內外寄生蟲,促進豬群生產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飼料添加劑。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應用較多的是驅蟲蠕蟲類添加劑。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
2.5飼料品質改善劑
飼料品質改善劑可有效改善飼料品質,主要包括防結塊劑、黏結劑、調味劑、乳化劑、香料。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防結塊劑如硅藻土、高嶺土、沸石等,它主要作用是保持飼料疏散,均勻進入攪拌機,保證飼料成分均勻分布。也含有部分礦物質,有補充飼料營養物質作用。黏結劑可增加顆粒飼料的黏聚力,常用黏結劑有膨潤土、淀粉等,它們也含有營養成分。甜菜堿、糖分、食鹽等作為調味劑使用。此外還有抗氧化劑、防霉劑常作為飼料保存劑用。
2.6其他飼料添加劑
生物活性肽具有無毒副作用和無殘留的特點,它可以在體內被分解代謝為氨基酸,也可作為功能活性肽改善動物吸收功能,增強機體免疫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和促進生長。卵黃抗體可替代藥物添加劑預防疾病和促進生長,性能穩定。L-肉堿、甜菜堿、低聚果糖、殼聚糖、半胱胺、糖萜素等,也可作為飼料添加劑在生產中使用。
篇9
1、研究范圍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北部自然保護區和東部自然保護區兩部分,本項目的研究范圍是東部自然保護區,即現行清水溝流路入海口濕地,包括清8汊河濕地和清水溝原河道濕地。
2 濕地現狀
黃河口濕地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地勢平坦寬廣,海拔高2~5m,東西比降約為1/10000;濕地海岸類型屬于粉砂淤泥質海岸,海岸線北起孤東油田東壩北端,南至小島河口,長84km;濕地土壤的形成發育是在三角洲成陸過程中,連續受到黃河泛濫改道和尾閭擺動、海岸線變遷、海水侵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是近百年來新淤積形成的;濕地內植被以自然植被為主,占植被面積的91.9%,共有種子植物42科,393種,有各種野生動物有1528種。
3黃河口濕地生態演變情況
(3.1) 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
根據衛星影像數據,解譯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水溝流路部分)1996~2007年的濕地面積。衛星影像拍攝時間分別為:1996年9月20日,1997年10月9日,1998年8月25日,1999年8月28日,2000年9月15日,2001年8月9日,2002年9月29日,2003年10月26日,2004年9月10日,2005年11月10日,2006年11月3日,2007年9月3日。新老濕地分別進行面積統計,新濕地指1996年清8改汊點以北的濕地,老濕地指1996年改汊點以南的濕地。各個年份的濕地面積詳見表3-1。
表3-11996~2007年濕地面積統計表(km2)
從表3-1中的數字看出,新濕地面積在2000年最小,2004年最大,總體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濕地面積在1996年最大,2007年最小,總體呈現逐年減小的趨勢。濕地總面積在1998年最大,2006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3.2) 濕地植被面積變化情況
表3-2黃河口濕地植被面積統計表(km2)
濕地分類面積變化情況詳見表3-2。從表中可以看出,新濕地植被面積在2000年最小,2004年最大,總體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濕地植被面積在1996年最大,2005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植被總面積在1998年最大,2005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
4 結論
黃河來水來沙對黃河口濕地生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分析1996~2007年遙感影像,可以看出新口門濕地面積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口門濕地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濕地總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新口門濕地植被面積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口門濕地植被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濕地植被總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
參考文獻
篇10
我國的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很低,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一個遲遲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而隨著近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破壞日益擴大,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的生態環境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眼下,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經濟建設,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發展,加強關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方面的探究很有必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補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因為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維護社會公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生態補償的科學內涵
(一)生態補償的定義
曾有學者提出了生態補償的狹義及廣義概念,即狹義上是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還包括對因環境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1]。我認為這一說法較為完善地概括了生態補償的基本內容,但是著重突出了生態補償的有償性,而沒有對生態補償的目的性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生態補償是指為維護人類和多元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為目的,環境受益者就其受益承擔相應義務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及其制度保障的總稱。
(二)生態補償的本質
生態補償其實是權力義務關系的一種演化形式,不同的是,它不但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同時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得以保障和確立,需要的便是法律制度的規制,只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存在,才能為生態補償提供具體的標準,以及維持其得以存活的基本保障力。碩士論文,完善。碩士論文,完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生態補償行為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行政法律行為,生態補償行為必須通過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調整,從而產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
(三)生態補償的作用
就前文所言,不管是生態平衡的有償性,還是生態補償體現出來的公平負擔原則,都直接決定了生態補償的作用,即平衡生態利益。生態利益的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引償,實現生態正義,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補償,實現生態利益分配正義[2]。我們應該看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然是與生態環境相互動的,隨著生產力的膨脹,人類對自然界物質和能量的索取需求也隨之擴大,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必然要對生態界的健康負責。
二、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現存的問題
(一)法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態補償的主體問題
生態補償的主體有待進一步合理化。生態補償機制運行首要解決的是誰補償誰即主體問題,生態補償的主體制度即是生態補償實踐中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分析了生態補償機制中的政府干預之后,認為在現階段市場機制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給付主體和接受主體往往不易界定,故提出生態補償的主體主要有國家、社會和地區,認為我國現行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以國家和社會補償為主,地區補償為輔[3]。但本文認為,生態補償過分強調政府的補償主體地位容易形成一個封閉的和單一的生態補償主體,不利于形成開放的生態補償主體體系,生態補償主體的類型化可能背離生態補償立法與實踐的客觀需求,弱化生態補償理論的實際效力。相反,從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角度出發,任何在生態資源索取行為中有參與的集體及個人,均應當具有作為生態補償主體的資格。
2.立法缺失的問題
目前部分法律法規有待補充,部分領域的法律供應不足。生態補償盡管在我國出現較早,但作為一種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成熟理念在立法上得到的反映卻是近幾年才開始,許多新的管理制度和補償模式需要法律的肯定和支持,可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生態補償的基本法,以對生態補償的主體、對象、范圍、資金來源等做出總體性規定,已有的生態補償規定都是散見于一些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中,妨礙了生態補償的有效實施。
(二)其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執行和管理的問題
執行方面與管理體制各自未戰,而且沒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補償中的作用。現有的制度內容和運行機制存在明顯的矛盾和嚴重的問題,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整體功能保護不足”。生態系統作為一特殊資源其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內部各構成要素間相互聯系與制約所形成的動態平衡發揮作用。單單對其中某個要素進行補償并不能真正達到生態補償的最終目的,而我國現有的規定卻恰恰陷入了這個以偏概全的誤區。
2.意識觀念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補償機制與“有償索取”的誤區。有補償,必然是以消耗為前提的。碩士論文,完善。但不合理的消耗,使得過于突出了生態補償的有償性,反而使無價的生態資源價值化,這與生態補償機制構架的初衷是不相符的。成功的生態補償機制應當不僅體現出了有償性,更在于它的引導性,從而促進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和諧共存。
三、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
(一)構建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思路
這個基本思路就是責權利相統一的根本原則。生態補償的根本是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平衡,應權利義務關系產生的要求,“主體-行為”框架在本質上是責權利原則的體現,故主體與行為模式最終要回到責權利相統一的基礎之上[4]。其實這種統一的思想,就是生態補償制度所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的體現,它要求補償主體在享受生態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承擔責任。
(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具體途徑
1.立法方面的完善
完備的生態補償制度只有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建立,所以首先應當從立法方面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有效地擴大生態補償主體的范圍,最大程度地平衡生態利益。要擴大生態補償主體的范圍,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方面是在生態補償行為中,將政府引導與市場引導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上,不但繼續堅決執行我國政府的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管制等措施,更要充分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利益的引導作用,因為政府補償力度必然有限,而且目前各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已經是成為了對生態資源利益的主要索取者,但是由于生產技術的參差不齊,對于生態資源的利用率很難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造成了大量的浪費,究其原因,除了生產力的限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源價低”的錯誤意識,使人們在經濟驅動下放棄了長遠的利益;另一個方面是推動全民責任意識,明確每一個社會單元在生態環境中享有的理所當然的利益,同時擔負的相應義務,不僅僅是國家,企業法人、非法人組織以及個人都可以在特殊條件下成為生態補償主體,從根本上去讓生態補償制度的統攝力得到認可,從而讓生態補償機制從一種簡單的事后補償制度上升到一種具有引導性的思想觀念,達到預防生態破壞的目的。
2. 政策方面的完善
第一是豐富生態補償的方式,明確生態補償的標準。生態補償標準應該合理考慮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對生態效益的需求。通常來說,由于生態補償是經濟性的,補償標準須相當于生態保護的機會成本[5]。碩士論文,完善。因此,在確定生態補償標準時,必須考慮以下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影響:環境行為的性質和程度;生態環境所屬的區域和地區;生態環境受影響的范圍和程度;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等等。此外,目前資金補償是主要的生態補償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態補償方式,生態補償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這不是靠財富就能簡單換取的,所以,更不可能靠貨幣補償來挽回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我們在推行傳統生態補償費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政策補償、智力補償等多種補償方式的投入。
第二是擴展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調節政府與市場的補償比重。碩士論文,完善。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努力:首先,國家的財政專項支出是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在編制國家年度預算時,應當適當增加在國家和地方財政預算中要建立生態補償財政資金;其次,建立環境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等稅費制度,使之負擔生態補償的功能,使受益者負擔部分補償的責任;最后,建立生態補償基金,該基金承擔兩項功能:預防生態惡化以及補救生態損傷,分別從預防非國家主體無法確定以及針對礦區復墾等恢復資源生態環境的活動所需要的專項生態補償。
3. 觀念意識方面的完善
推廣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樹立資源無價的環保意識。成功的生態補償制度,并不是單單要突出它的有償性并使其得以有效實踐,也更加不可能是從它的懲罰力度上去評價的。成功的生態補償機制,不僅作用于它的事后救濟,更對事前的預防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使得“資源無價”的意識,傳達人心,根深蒂固。
四、小結
由于長期以來為追求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掠奪性”開發,加上我國的自然資源人均占有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標準下本來就處于很尷尬的位置,多種原因讓我國當前的生態資源環境如履薄冰。碩士論文,完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規定了一些生態補償的相關政策與法律,生態補償在各地得到較好的實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盡管還是處于不成熟的階段,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已經褪盡了青澀,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階段。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必將能夠取得一個可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超越與保守一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5.
[2]王良海,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2006:6.
[3]杜群,張萌,我國生態補償法律現狀和問題[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62.
[4]劉旭芳,李愛年,論生態補償的法律關系[J].時代法學,2007(7):43.
篇11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新晨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篇12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4-6108
國內刊號:11-1844/X
郵發代號:82-394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13
馬尾松QPinus massoniana)分布廣泛,主要生長于我國亞熱帶地區,屬于特有鄉土樹種,其適應性強,生長較迅速。是我國主要用于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馬尾松是我國南部地區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我國長江流域各省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素有“先鋒造林樹種”的美譽。福建省是馬尾松林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在全省的山地丘陵地區都有分布,福建全省用材林面積中馬尾松優勢種的林分占到了52 %,占到全省蓄積量的41.5%,為福建省提供了大約一半的優質用材量。馬尾松在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提供木材產品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生態和經濟價值,特別是其主要林產品——松脂和利用根莖培養的中藥茯苓,是其它樹種無法生產和替代的物資。由于十多年來速生桉人工林侵占原來馬尾松的廣大地盤,擠壓了原有松林的面積,導致松材的產量和松脂的生產縮減,隨之引起價值上漲;同時速生桉帶來水源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近年來林農重新栽種馬尾松的熱情逐漸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木材和紙張的需求不斷增加,馬尾松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出現了馬尾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生產力持續下降等問題。由于造林需要,馬尾松育苗工作也在各地苗圃展開。在馬尾松育苗的同時,一種危害幼苗的病害——松苗葉枯病也在各地發生,值得引起育苗者的關注。
1 為害情況
在上世紀80年代廣西森林病蟲害普查時,該病曾經在廣西各地普遍分布。目前在桂東南培育馬尾松的苗圃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僅博白一縣境內的亞山、旺茂、東平和那林多個鄉鎮苗圃均有出現。2012年10月調查其發生率30%至100%,受害程度輕度至嚴重。該病可危害加勒比松、南亞松、赤松等其它松類,但目前主要危害馬尾松和濕地松。罹病苗木先從針葉前端產生黃色小段斑,然后顏色逐漸加深,病部向針葉基部蔓延,全葉變為深褐色后隨之枯萎。除苗木外,造林后還可危害幼樹,能使松苗成片枯死。發病多從植株下部的老針葉開始,逐漸向上傳染給上部針葉。病害針葉后期枯萎下垂,但不脫落,全部圍繞在原來主干上,癥狀明顯容易判別。
2 病原
文獻記載該病原菌為半知菌類叢梗孢目尾孢屬赤松尾孢菌Cercosporapini-densiflorae Hori et Nambu。病菌在針葉氣孔下形成發達的子座,孢子梗束從氣孔伸出,形成淡黃色的線形分生孢子,孢子擴散后在其它針葉上粘附、入侵,再次產生病斑、形成病葉,造成病害不斷蔓延。病菌可在病株殘體和寄主上越冬,夏初形成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重復侵染或感染新生植株。
2.1 與其它病蟲害的區別
該病與松苗立枯病、赤枯病、生理性病害和松突圓蚧危害有下述主要區別。(1)立枯病。多在幼苗期、苗木尚未木質化之前出現,在圃地上經常形成一個“雞窩”狀死苗點,在根莖部腐爛、縊縮,全株枯黃死亡而不傾倒。(2)赤枯病。葉片上最初產生淡黃色、后變淺褐色段斑,病斑與正常部分交接處有紅褐色環圈,后期病葉淺灰色、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病葉卷曲。(3)生理性病害。缺肥(尤其是氮、磷)、水浸、嚴重干旱等引起,產生嫩梢和針葉變色、干枯,根據環境和自身管理狀況不難判斷。(4)松突圓蚧。在發生區的半年生苗木會發生,受害針葉枯黃或脫落,撕開針葉基部可以看到如針尖至大頭針頂端大小的淺黃白色小點,即為該蚧蟲。若是立枯病、赤枯病可以適當參照葉枯病進行防治;是生理性的病害應對癥治理;是松突圓蚧的用內吸殺蟲劑防治。
2.2 發生情況
調查發現玉林各縣(市)大部分苗圃不再生產散播的裸根苗,而采用營養杯育苗。2012年5月份新葉開展不久便發現零星病葉、病株,8月份病害蔓迅速,至10月上旬在重病區已經覆蓋全馬尾松苗圃。由于采用營養杯的直徑大小和其排列的疏密、畦面寬度的不同,病害發生范圍和危害程度有明顯差異。營養杯小、排列緊密、畦面超過100cm、苗齡長的,感病多、發病重;畦面離行人溝高(10cm以上)、長期無積水的發病輕或未見發病;連年反復播種松苗、管理粗放、杯土的土質差、苗木的菌根少的發病就重。如旺茂鎮的一片苗木由于多種原因導致100%為感病株。
3 防治
多種原因可以對松苗葉枯病發生和危害程度產生影響,對該病的防治工作要貫穿在育苗全過程。
3.1 種子的殺菌消毒
種子本身就有帶菌的可能,最好在浸種催芽前對種子進行殺菌。如用1/1000的高錳酸鉀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殺菌。
3.2 杯土的處理
營養杯土應該在裝杯前先行暴曬,為黃泥土的要提前風化,時間1至2個月;配制時加入有機肥的必須經高溫漚制;最好選擇殼斗科植物(如紅錐、米錐)的地段育苗或取土,因其容易使苗木形成菌根,可減少病害發生和增強植株生勢。杯面最好覆蓋1cm厚度的火燒土,有壯苗和減少病害發生的作用。
3.3 選擇大小適合營養杯和合理的畦寬、畦高
根據苗木出圃時間(半年苗或一年苗)選用營養杯,出圃時間長的宜用較大、育苗短的可略小;育苗時間長的畦面不應超過100cm,以80cm左右為宜。畦面高度根據圃地情況來確定,在雨天和噴淋時都不積水。
3.4 加強水肥管理
改變松樹是可以管理粗放的觀念,從種子脫帽開始要注意淋水、施肥。施肥可以用花生麩、骨粉、人尿、復合肥等漚制,使用濃度先淡后濃。注意淋水,保持杯土濕潤,防止受旱,連續干旱階段病害容易發生和加重。
3.5 防治病害
未發現病害之前,可噴灑0.5%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病害出現后可噴1%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1000—1500倍液,或者按說明使用其它防治真菌的農藥,半個月后重復一次;大雨過后應該再次噴藥。及時摘除發病變色的針葉,拔除重病株并深埋或燒毀,不要丟棄在圃地和四周空地。
3.6 加強后期管理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合理安排、適時出圃,減少苗木密集、擠壓情況出現;未能及時出圃的苗木由于針葉的伸長,苗木下部通風透氣的狀況逐漸受阻,可能引起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的加劇,應該適時移杯,加大植株間的距離;減少畦面的寬度,增加光照,提高植株木質化和抗病能力,把苗木的高徑比控制在1:100以內,適合優質或合格苗標準出圃。經過一系列科學管護,能夠培育出無病的粗壯苗木供造林需要。這種苗木上山后不易出現葉枯病等病害,為提高造林成活和林木速生打下堅實基礎。
4.小結
松苗葉枯病是危害馬尾松苗木和幼樹的主要葉部病害,對苗期和幼林生長影響較大。由于回歸種植松樹對苗木的需求,當前在苗圃生長過程中出現的葉枯病比較普遍。本文觀察該病害的為害情況、癥狀、病原、發生情況、防治方法,與相似的病蟲害區別等進行探討,以培育健康苗木供造林需要。
參考文獻
[1]魯紹偉.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性評價水上保持學報,2006.,(3): 15-25.
[2]李秀英.森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與應用[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
[3]甘敬.北京山區森林健康評價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