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互聯網應用例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互聯網應用例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聯網應用例子

篇1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通信設備的更新換代,人們隨時隨地通過通信設備就能進行網上學習。在家里可以用智能電視,在學校可以用電腦,平常拿起手機也能進行網絡學習。互聯網的資源免費而且隨手可得。網上的英語資源共享大大降低了教學成本,教師與學生應抓住機會好好利用網絡中的英語資源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和豐富自身的英語知識庫。

二、互聯網英語資源特點分析

互聯網英語資源是英語知識以文本、圖像、語言、音頻、視頻等形式出現在網絡上。互聯網英語資源可以很好地補上傳統英語教材的不足,因為它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跟得上人們生活的節奏。網上英語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合各個英語學習群體,彼此之間相隔千里亦可進行英語交流,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和資源實時共享。除此之外,互聯網英語資源因音頻視頻載體而具有信息容量大和生動想象的特點,知識容易被人了解明白。豐富的英語數字資源使得學生可以跨域時間空間獲取資源,并且虛擬的數字資源與傳統英語教材相比所占的空間少之又少。人們在檢索所需的資源時,比起傳統逐一翻頁的方式,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檢索關鍵字更為方便,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舉例:牛津字典內容的確豐富,但其體積龐大、占據的空間也相對較多,學生翻頁覺得其笨重,使用極不方便。而電子詞典――金山詞霸,作為移動設備應用平臺,其具有極其便利的特點,使得英語學習簡便化。內含牛津詞典,并且詞典也可以收納新詞匯,與時俱進。該軟件下載方便和資源免費使用,非常適合學生學習使用,與笨重的紙質牛津詞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互聯網英語資源的再利用

互聯網英語學習有許多中方式,除了在電腦上觀看教學視頻之外,還有利用現在流行的移動設備學習。網站上的英語資源多種多樣,有綜合性、創意性、工具性和功能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英語學習。

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獲取多種英語學習資源,比如電子書刊、外國出版的電子書、課堂資料或英語游戲。比如:現在流行一個英語口語學習軟件――英語魔方秀,它是一款英語配音應用平臺。平時為了應付口語考試,學生對著書本日夜練讀,枯燥無味,對書本上的內容絲毫不感興趣。這樣的口語練習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收獲不多。而這一款軟件與眾不同,當中的視頻內容是流行的美劇、英劇或者電影,多數與時事熱點有關,與潮流相符。錄取配音并不斷回放,尋找自身的進步空間,一步一步地進步讓自己的英語口語變得更好更流暢。

例如:英語連讀,hold on與tell her I miss her,這些都是一些簡單連讀的例子,但是有些學生就是發不出連讀的音便把其可以分開讀,這樣出來的效果就是學生在讀單詞不是在讀句子。即使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回頭就忘記了。有了這個軟件就不一樣,學生可以利用它重復聽重復練習,最后便可以發出 [hol don]與[teller I misser]這兩個連讀的音。這個軟件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令學生對英語的學習重拾興趣,生動的畫面創新有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軟件在不斷更新版本,逐步改善該軟件的性能,從原本只有配音的功能逐漸增加到學語法、背單詞、新聞演講等等,這些內容更新的速度在傳統的課堂與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夠滿足的。

盡管互聯網上有許多可利用的英語資源,但是學生的定力不足,在面對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時,往往失去了目標,尋找資源就像大海撈針。所以在利用互聯網英語資源進行學習時,教師的指導是非常之有必要。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比較可靠的網站――可可英語,這是一個在線英語學習、具有海量豐富資源的網站,符合各個英語水平的學生。該網站上有各種模塊:“聽力提升”“口語提升”“能力提升”“英語考試”還有“基礎教學”,就是符合少兒、小學、中學等相關的學習。另外還有每日任務,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成效。

在課堂上利用英語互聯網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視頻進行教學,比如一些有趣的俚語或者有趣的外國笑話,又或者有哲理性的TED視頻,創設情景把教學內容變得更為具體易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從學校的角度出發,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條件接觸到互聯網,因此學校應該創設條件為學生建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建立一個多功能室,平時除了計算機的學習之外,學生也可以到此進行網上搜查資料,進行網上學習。或者學校開設網上英語學習課程,創新教學課程,盡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利用此新穎的學習方式進行英語學習,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四、結束語

篇2

1.1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實現了企業業務與財務的一體化管理

處于互聯網環境中,各個行業將互聯網技術充分利用起來為企業的發展服務。企業的運行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就是資金管理問題。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企業資金管理,資金得到優化配置,各項工作會更加順暢,包括內部物流以及內部信息流等方面的信息更加順暢,企業資金流無縫對接。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各個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市場的運行形式也不斷地發生變化。企業要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將互聯網金融應用起來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保證資金管理質量,而且資金運行效率提高,企業可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中,提高經濟利潤。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可以將企業業務與財務管理融合為一體,實施一體化管理,避免資金管理與業務管理分割的現象。企業對市場更為深入的了解,能夠及時抓住機遇,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共同合作,推動企業穩定發展。

1.2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實現資金管理集成化

中國的多數企業在內部管理工作中,主要體現為財務管理人員局限于財務管理,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并不關系,也不會刻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這對財務管理工作非常不利。互聯網技術得以廣泛應用,信息傳播更為快捷,而且保證了信息的實時性和完整性。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中,將互聯網技術合理應用,結合使用大數據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使得在企業的內部管理中,信息交流更加順暢,實現了近距離溝通[2]。企業的管理中,傳統的模式是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相互之間沒有通過,處于互聯網環境中,獨立管理模式發生了改變,采用了集成化的管理模式,財務管理中要與企業的各個部門溝通,根據各個部門的需求配置資金,提高了資金使用的利率。應用互聯網技術,企業的資金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3互聯網金融的應用提高了資金風險管理能力

企業資金的運行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對生產經營非常不利。企業要平穩發展,就要提高資金風險管理意識,對風險要素準確識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還要采用科學有效的處理方法。企業的資金運行中,如果存在潛在的資金風險而沒有意識到,一旦風險爆發,對企業就會造成非常大的沖擊,甚至造成企業癱瘓。可見,企業資金風險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管理能力如何對企業的發展啟動了決定性的作用[3]。應用互聯網金融可以提高企業的資金風險識別能力,資金風險管理方面也能夠得到改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中,雖然給企業帶來諸多的便利,同時也會給企業的生產運營帶來一定的風險。比如,企業資金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風險、資金流動的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等,這些都是潛在風險,一旦風險形成,企業只要具備較強的先識別能力,就能對風險有效處理,維護企業資金安全[4]。當前一些企業在網上支付方面監督管理力度不足,不能很好地維護消費者利益,互聯網金融的應用也沒有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存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互聯網監督管理制度雖然建立起來,但是沒有從企業的實際出發予以完善,而且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中存在監督管理力度不足的問題。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應用中,還要強化監督管理力度,特別是網上支付行為要規范。

2企業資金管理中對互聯網金融的應用

2.1互聯網金融應用于企業籌資管理

企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就要采用籌資的方式保證運營,做好籌資管理非常重要。發揮互聯網金融的作用實施籌資管理,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借貸。一些企業應用P2P借貸方式,就是在互聯網平臺上借貸的過程中做到點對點對接,信息實現有效交流,溝通更為直接,提高可信度。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運行高效快捷,使得社會資金得到合理配置,社會閑置資金流動起來,為人們提供崗位內優質的投資空間[5]。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融資的能力有限,要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獲得充足的資金是很難的。網絡借貸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其更好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為企業融資擴寬了渠道,融資的難度降低,而且資金到賬速度快。P2P網絡信貸籌資平臺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融資方式,而且籌集資金的籌資門檻比較低,這樣,企業就不需要依賴商業銀行貸款,也不需要承擔風險接受民間貸款。

2.2互聯網金融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

在互聯網環境中,互聯網金融理財應運而生,成為具有時代特點的投資理財方式。這種理財模式是建立在傳統金融理財的基礎上,通過發揮互聯網技術作用保證理財質量,提高理財經濟效益。現在很多人已經對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表示認可,并愿意參與其中。人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手里有一些閑置資金,用于投資理財,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6]。互聯網金融理財為人們提供新的投資環境的同時,還將這些閑置資金集中管理,用于投資,使得閑置資金重新流動,發揮其價值,對于企業而言,則會充分利用這些資金保證生產經營,推動企業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理財費用不是很高,運行程序簡單。只要將閑置資金投入到互聯網金融理財中,就可以投入到企業中更好地發揮資金的價值,實現資金升值。企業將閑置資金投入到互聯網金融理財中,還可以為自身的發展儲備資金。

2.3互聯網金融應用于第三方結算支付平臺

第三方支付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支付方式,通常是由非銀行機構執行,為電子商務的重點服務對象。電子商務交易中發揮第三方支付的功能,可以保證資金合理運用,不會無故流失[7]。電子商務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且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網購,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量越來越大,形式多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其中,支付寶占據比較大的市場份額,很多電子商務平臺更愿意接受這種支付方式。企業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可以降低企業財務費用,對交易各方的利益都有所保障,而且運行效率高,個性需求也能夠得到滿足。企業資金結算的時候應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與通過銀行結算相比,資金成本更低一些,可以節省很多的費用。企業樂于接受第三方支付平臺,還認識到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雙方更能夠相互信任,企業在不能收到客戶貨款的情況下,也不會因此出現經濟方面的問題。從平臺的操作使用角度而言,第三方支付平臺操作更加簡單,流程也不是很復雜,支付速度更快,是非常便捷的支付平臺[8]。現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比較多,企業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從自身的需要出發,還要考慮到市場競爭環境以及商業發展環境,選擇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力求該支付平臺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求,使得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定發展。

3結語

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明確發現,企業資金管理過程中將互聯網金融充分利用起來是發展的必然。處于當前的網絡技術環境中,金融業就要對該技術合理運用,提高服務能力。企業要更好的發展,在行業市場中提高競爭力,就要重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應用互聯網金融,對企業資金管理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集成管理效應,使得企業資金管理不再按照傳統的模式,而是實現了創新。本文針對相關問題深入研究,旨在更好地發揮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提高企業資金管理效能。

參考文獻

[1]劉厚鵬.淺析小微企業基于互聯網金融環境下資金管理中的籌資問題[J].財訊,2017(2).

[2]余穎.戰略管理會計在互聯網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運用[J].中國總會計師,2018(5).

篇3

解放信息

找開發商拿項目,再把新房分發給能夠直接接觸到購房者的經紀人,用二手房的流量拓寬新房的銷售渠道。房多多的這種模式并不新鮮,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這種被稱為“一二手聯動”的銷售模式就曾出現在香港,后來在2008年受房地產行情低迷的影響被引入廣東,之后陸續北上。

段毅回憶,當時作為創業公司的房多多選擇這種模式作為切入點,是因為進入的門檻相對二手房交易較低:“新房可以按照開發商的項目批量拿到房源,而且還能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

對交易的參與者來說,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營造了一種各方都能共贏的狀態:開發商借助經紀人的客源獲得了新房銷量、經紀人可以基于房多多平臺大量的新房房源,提供優質的服務,從而帶來更多的交易、而購房者則可以獲得更多的真實房源信息和真實優惠信息。

而對剛成立不久的房多多來說,這種模式可以巧妙地把開發商、經紀人和購房者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因為房子是非標品,一套也可以做,只要找到想買房子的人,就能賣掉”,靠著一家家去找開發商和中介,房多多邁出了第一步。

在線下一二手聯動的銷售模式中,大中型中介公司會更有優勢,憑借手中更多的經紀人和資源,這些公司相對更容易產生聚合效應。而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流動更加扁平:房多多可以把拿到的新房房源開放給線上所有的經紀人,讓在線下并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型中介公司能夠快速參與到一二手聯動這種銷售模式中去,再逐步拉動大型中介的上線。

在另一方面,房源信息也不再被局限在經紀人手中,而是匯集到房多多平臺。在線下,經紀人所掌握的新房信息有限、所面向的購房者數量也有限,房多多的平臺模式則改變了這種“點對點”狀態,讓經紀人和購房者雙方都能看到線上所有的房源信息,擴大了經紀人的服務范圍。

這種對信息的解放也體現在房多多剛上線不久的二手房業務上,在面向有售房意愿的業主做線下推廣時,房多多的工作人員會著重強調的一個因素就是:“在這里,你的房源能被全城所有的經紀人和購房者看到”。

“信息對稱,交易的效率就提高了”,段毅認為:“商業的本質一定是哪里的交易效率最高,大家就去哪”。

“約束”中介

信息不對稱通常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當房源信息和房產交易的專業知識都集中在經紀人手中時,便會有相當數量的經紀人靠信息的不對稱來獲取收入。

“比如到處都是假房源、經紀人的服務水平也參差不齊,購房者還要靠運氣買房,因為遇到的經紀人水平和能夠提供的房源能夠影響購房結果”,在段毅看來,這種不對稱帶來的結果是交易的效率變低。

在房多多的三大口號中,排在第一個的是“真房源”。保障真房源的方式是平臺自身變成房源信息的者,房多多有個龐大的地推團隊,這個總數接近1500人的地推團隊有塊重要業務即是獲取線下房源:在新房領域,房多多直接找開發商拿房源;而在假房源信息泛濫的二手房領域,房多多的方式則是直接找到有售房需求的業主。

通過在房源層面對經紀人的“約束”,一方面可以解決經紀人和購房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雙方都能看到線上所有的房源信息;在另一方面,則能夠促進經紀人身份向服務者的回歸。

段毅很認同馬云曾經表達過的一個觀點:淘寶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意識到誠信就是財富。

互聯網能夠讓參與者行為和數據的累積更加便利和透明,和淘寶類似,段毅也給房多多上的經紀人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經紀人在房多多上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套規則和計算方式,大到成交的業務量、小到每次服務時的響應速度、專業程度等,這些經緯度交叉,最終構成的則是每個經紀人的積分,這些積分所代表的,則是每個經紀人的信用。

段毅認為,信用是之前經紀人最缺失的東西,“越缺失的東西就越值錢”。信用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經紀人的約束力,從而用這種約束力進一步改善經紀人在線下的行為。

“打破信息不對稱和解決用戶體驗的問題”,在段毅看來,這就是電商。

讓各方共贏

和前三年相比,今年的房多多明顯高調了許多。這和它的業務模式有關,之前的一二手聯動其實是B2B模式,對接的雙方是開發商和經紀公司;而隨著二手房業務的逐步推廣,房多多也開始發力C端。

在互聯網把“去中介化”的旗幟插到各個傳統領域時,房多多則選擇了服務于中介。在房多多的發展思路中,中介公司類似于一個樞紐,通過這個樞紐,房多多逐漸將觸角延伸到了房地產交易的上下游:先是經紀人、再是開發商和業主處的房源、隨后則是基數更大的購房者。

房多多還嘗試吸引更多的玩家進來。今年8月下旬,房多多了一個“O2O超級平臺”,旨在通過開放自己的技術和資源,吸引更多的傳統公司入駐。

而對堅持做平臺的房多多來說,平臺模式之所以成立的關鍵因素還在于,平臺上的各方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是能夠更快更便捷賣房的業主、還是能獲得更多客源的中介、以及能有更好體驗完成交易的購房者,房多多相比較于其他平臺的優勢,才是吸引各方參與的動力。

篇4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土地管理所涉及內容也越來越多,例如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規劃與土地資源調查等等,而過去傳統土地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為實現土地管理科學化與規范化,要建立高效現代化土地管理模式,就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也是土地管理工作者在未來工作中所要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是目前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潮流,大力推進互聯網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是推進區域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戰略舉措及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互聯網在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如何更大程度發揮互聯網技術應用范圍、技術水平及服務深度,使之更好服務于新形勢下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任然是個嶄新的話題。

二、國土資源管理主要的內容

國土資源管理主要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土地規劃、土地利用、地籍管理和執法監察四大方面。

1、土地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也被稱為土地規劃,是指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對各類用地結構與布局來進行調整或者配置長期的計劃,根據土地開發,利用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歷史基礎及現狀特點,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等,并對一定地區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組織利用與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技術經濟措施。

土地規劃是對土地的利用構想與設計,該任務在于它根據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劃,并依據因地制宜原則,同時運用土地利用專業知識,并合理的規劃、利用資源,以此來促進社會生產發展。具體包括查清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方向與任務、監督土地利用、調整用地結構、合理協調各部門用地,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現象,同時落實各項土地利用的任務,包括用地的指標落實及土地的開發、整理、復墾指標落實,保護土地資源,協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關系,協調城鄉用地之間關系,協調耕地保護與促進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土地規劃內容當中應包含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土地利用潛力分析,土地供給及需求預測,土地供需平衡與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分區及重點用地的項目布局,城鄉居民點用地規劃,交通運輸用地規劃,水利工程用地規劃,農業用地規劃,生態環境建設用地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費用效益分析與規劃實施。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由土地質量特性與社會土地需求協調所決定土地功能使用過程。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對于實現人與地的和諧,促進經濟重要作用,土地利用包含了兩方面含義:一是指人類根據土地質量特性來開發并利用土地來創造財富,滿足人類生產與生活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來改善環境,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從系統論的觀點,土地利用實質就是土地自然生態子系統及土地社會經濟子系統,以人口子系統為紐帶與接口耦合而成為土地生態經濟系統,即土地利用系統。

3、地籍的管理

地籍是國家用來登記土地隸屬關系簿冊,就是土地的戶籍,用來記載土地的基本的信息。其包括了位置,數量,質量,權屬,地價,地類,界限等。基礎地籍資料當中包括地籍圖、地籍冊與地籍登記檔案。

自然資源與生產資源土地為地籍管理對象,而土地權屬問題是地籍管理核心。現如今,中國地籍管理包含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統計,土地定級和檔案管理幾個基本內容 , 土地管理內容也將隨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對地籍資料的需求增長,而不斷地調整和擴充。地籍管理工作一般都以國家規定管理的制度作為基礎,以此來保證地籍資料連貫性和系統性,概括性和完整性,以及可靠性和精確性。

4、執法監察

我國已連續多年全面開展了土地和礦產衛片執法檢查,衛片執法檢查就是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對一個地區的土地利用、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情況進行監測,制成影像圖,將同一地區前后兩個不同時間點的影像圖進行對比,發現疑似違法違規行為,將影像圖和數據表格發到各個縣區,由縣區對本轄區的疑似違法狀況進行核查,最終將核查數據經互聯網登錄衛片執法檢查信息系統,將數據由縣-市-省-部,逐級上報。

三、互聯網國土應用的領域

土地的開發整治涉及了大量的空間信息,其中包括整理區范圍確定,整理潛力分析,整理區田塊高程,水系、水工建筑物、道路、村莊及土地利用類型等要素數據獲取,項目方案確定,規劃圖編制,項目驗收與評價等,土地整治項目是一項復雜綜合工程,其中包含了現狀復測,填方的碾壓以及土方綜合平衡等多個方面控制。

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國土資源管理,目前,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關鍵技術包括射頻識別,傳感網,兩化融合技術。在國土資源的管理問題當中,怎樣將監測數據跟互聯網來相結合,這項技術將起到關鍵作用。

隨互聯網技術發展,土地開發整治監管工程可以借助互聯網實時感知。無線傳輸以其強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對土地開發整治過程涉及大量的空間信息,進行獲取、存儲、分析、管理及應用,為科學的進行土地的整理規劃的設計提供了數據基礎,為土地的整理工程的監管提供了決策依據。具體的建設內容包括下面幾點:

1、農業資源感知系統

利用GPS和傳感器技術實時獲取整理項目區域內每個地塊土壤及作物的信息,及時了解耕地狀態信息,如地塊連片程度,耕地土壤有機物,濕度,溫度,水分及產量分布等情況,并利用埋在地塊表層無線網絡傳輸節點設備,進行數據無線傳輸,從而為土地整理項目中土地平整及農田水利等工程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信息基礎,研究土地整治領域感知數據的標準,互聯網共性技術平臺、信息處理及數據分析等等都基于互聯網農用地的資源監測及管理方面關鍵技術。

2、耕地的質量監控的系統

建立基于互聯網土地整治耕地質量監控的標準流程,并對土地整理過程中耕地質量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其中包括耕地養分、土層、土壤肥力、鹽漬化、土地污染程度等方面特性。利用專業土地監測傳感器把上述耕地的質量因子來進行隨機取樣并獲取其數據,感知的數據經過無線傳感網來錄入項目監管部門業務系統,系統再次將原始數據經過移動通信網來傳輸到專業土壤檢測的機構服務器,進行智能處理及分析,并把結果實時反饋給監管部門系統。

3、重大工程監管平臺

互聯網環境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智能監控體系經由感知層、網絡層及應用層3個層次構成。并利用紅外光譜等專用傳感器以及衛星遙感系統來采集項目,監管所涉及耕地質量,工程質量和進度,資金利用等信息,按統一數據采集標準將采集信息經網絡層來傳輸到應用層。

建立項目區域信息網,并對土壤濕度與緊實度,道路修建長度等大量可感知信息進行智能化處理,在應用層方面只需少量人工就可進行調整及控制工作,進而提高重大工程監管平臺智能化和科學化的水平。

4、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和礦產違法違規監管平臺

利用土地利用監管、礦業權年檢、報備及督察監管、建設用地監管、供后監管、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等網絡平臺,每個監管平臺都是利用了網絡信息傳遞功能,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報送數據,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數據在線審核并將疑似問題數據反饋,同時要求核查處理并限時上報處理結果。

四、結束語

互聯網技術應用在國土資源領域,可以實現土地開發整治的智能監管,耕地保護的智能監控,國土產權電子標簽的管理等國土資源的管理智慧化,構建了基于互聯網技術智慧國土信息平臺,進而有助于提升國土資源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來增強國土資源配置科學性,形成國土資源管理新格局。本文,在描述互聯網概念及國土資源管理內容基礎上,深入分析互聯網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領域應用方法及重要內容,提出指揮國土信息決策平臺總體設計思路,體系架構及建設內容,并旨在給國土資源科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篇5

一、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現狀

相關研究指出,我國中小企業中僅有50%建立了簡單的在職人員信息數據庫,僅有11%中小企業應用了信息技術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且約有30%中小企業明確表明沒有應用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意愿。與臺灣、香港等地區相比,我國內陸企業信息化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企業信息化建設重點放在業務操作和信息等方面,沒有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還有部分報告指出,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信息化水平較低且管理效率不高;雖然有部分企業重視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但是主要是對人事業務操作和信息進行建設,很少有企業將人力資源管理當做重要的工作,也就沒有注重戰略性人力資源開發。除了上述一些問題外,國內企業對于績效評估、職業生涯規劃以及人才評估等方面的建設尚處于空白階段。

雖然部分企業注重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但是在實際應用方面卻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資金問題,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較大的投入資金,且在投入初期無法立即得到收益,使得很多企業對于這方面建設產生“望而卻步”的現象。此外,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個性化服務設計,很難與企業其他系統整合,系統功能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都是影響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因素。

二、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觀念滯后

自改革開放以后,企業越來越重視管理制度的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首先需要做的事樹立人本思想觀念,但是就現代企業現狀來看,許多企業都沒有認識到人本思想的重要性,停留在初級人力資源管理階段[1]。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將企業員工當做企業勞動力,沒有注重提高員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出現過于重視技術性人才,而忽略了技術工人,沒有注重綜合人才的培養,沒有考慮到企業長遠的發展,這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總體而言,思想觀念的之后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這一現象存在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中,特別是中小企業,使得人力資源管理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許多企業雖然嘗試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創新,并在日常管理中實踐,但都沒有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甚至影響了企業的發展[2]。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以各項規章制度為標準,包括考勤、獎懲以及薪酬等方面,沒有貫徹人本思想,也很難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無法有效解決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三)管理戰略不合理

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是有許多企業沒有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重要性。許多企業將人力資源管理當做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甚至認為其無法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影響。雖然也有部分企業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戰略制定上沒有考慮企業未來的長久發展,將企業經營收入和市場占有率當做主要任務,沒有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制定[3]。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得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無法有效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四)沒有重視人才的培養

企業由于對人力資源管理認識的不足,導致很多企業沒有形成相應的配套機制,導致人才培養受到影響。此外,許多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為了節省經營成本,往往沒有實施人才培養措施,這就限制了企業的發展[4]。從總體而言,企業培訓大部分都是講精力花費在實際操作方面,缺乏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

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應對措施

(一)認識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比拼人力資源,也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對于人才力量的有效發揮具有重要影響。要想確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就必須重視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了解該工作對企業發展的作用與意義。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通過管理戰略的決策,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領導層也要重視該工作的重要性,保障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人力資源管理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主管人員暗自操控人員調動,可以采用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使得人力資源管理透明化、公開化,避免人為因素對人事調動的操控,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5]。

(二)引入先進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

企業要注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通過引入先進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有效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才能夠保障企業的有效發展。通過信息系統能夠實現工資結算與統計、員工出勤統計、員工業務績效與個人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人力資源管理效率較低[6]。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員工的個人才能,從而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

(三)有效發揮人才的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各大高校也紛紛開展了信息技術課程,現代高校畢業生的信息水平較高,因此企業要重視信息人才作用的有效發揮,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例如目前應用廣泛的ERP管理系統,有助于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此外,可以根據人才的專業技能進行合理分工,能夠有效發揮人才的作用。

(四)重視人才的培養

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技能水平對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從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出發,制定相應的管理人員管理機制,解決管理效率低,保障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要重視企業中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定期組織管理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最后,重視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選擇責任心強、職業道德好以及認真負責的管理人員。企業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質量與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需要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保障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企業為了提高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質量,可以通過增設獨立的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并選擇專業素養高且思想道德優秀的管理人員,進而實現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

三、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化使得現代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轉變,隨著現代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深,企業在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如何積極面對其他企業的挑戰才是保障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科技力量是第一生產力,從們某種角度來說,企業的發展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密切的相關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現狀,然后闡述了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應對措施。

作者簡介:任慧(1987-),女,江蘇,碩士研究生。無職稱,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平換,張微.網絡經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優化――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項目建設[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24(12):45-49.

[2]周靜,黃冰,陳川等.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建模--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J].人力資源管理,2014,31(5):139-141.

[3]魏建新.試論互聯網思維對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J].人力資源管理,2015,32(7):13-14.

[4]李倩,楊柳."互聯網+"背景下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職業人才創新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6,14(10):86-88.

篇6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elf-management still exist target confusion, study blindly, lack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kind of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Internet platfor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 solutions.The platform integrate a number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of learning,self-management,resource sharing and so 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data analysis system gather and process behavior data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self-management,using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storage,data analysis, data mining, and finall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decision analysis.

Key Words:Self-management;Cloud computing;Mobile internet;Cloud class

隨著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培養復合型、完善型和創新型的人才成為近年來高校不斷發展和探索的方向。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能夠節約大學的行政管理資源,優化育人環境,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國家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1]。因此,我國各高校紛紛提出和制定各自的大學生自主管理方案,來健全和完善人才的培養。

當前國內關于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相比之下,西方在該領域的研究較早,國內的研究相對較晚,成果較少。大學生自主管理包含了個體自主管理和集體自主管理兩個層面,兩者相輔相成,它包含的內容有目標管理、時間管理、金錢管理、行為管理、大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等方面[2]。與此同時,大學生自主管理也是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研究發現,當前的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并能自行處理自身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大學生顯得很不成熟,依賴性強。從整個大學生群體來說,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呈缺失狀態。所以高校在實施大學生自主管理工作中遇到了以下幾個瓶頸問題:一是大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缺失呈現非均衡的狀態,不同的學生能力不一。二是管理方法的落后,傳統的督導和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現狀。三是學生數量劇增致使管理工作量增大,使得學校管理者只能面對一部分學生進行更多的教育和管理。四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難以均衡社會的復雜和多樣性帶來的誘惑等[3-4]。這些問題使得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工作還沒有更好地得到解決。為此,我們提出一種基于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來構建一個大學生自主管理平臺,該平臺采用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方法,將現有的、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相關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以及WEB服務集成到平臺中,平臺的數據由云計算平臺統一管理和維護。平臺能夠向高校學生提供包括目標管理、時間管理、金錢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同時,面向高校,平臺能夠將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采用相關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算法進行分析然后反饋給管理者,以輔助高校進行更好的管理。通過這一平臺的實現,更夠解決現有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的問題,把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從而培養出更加自主化、完善化的人才。

1 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概述

1.1 云計算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自2006年Google公司提出“云計算”的概念以來,并伴隨著近年來快速的發展,云計算的應用已滲透到各行各業,并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著其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擴展性、按需服務、價格低廉等優勢[5]。云計算在高等教育的應用和研究由來已久,至今,我國國內各高校大都參與到其中。云計算在教育領域的長期發展,也使得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漸顯成熟,從理論到應用,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云計算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有以下領域:教學資源的知識管理協作[6],基于教育云的高校信息化建設和模式[7],多媒體教學環境[8],構建電子新型圖書館,智慧校園等,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等的發展。其中最核心也是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這是云計算以資源為核心的直接表現。云計算為海量的教育信息和資源提供了高可用、高可用、大容量快速存儲等的可能性。未來,云計算還將繼續在教育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2 移動互聯網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移動學習類應用和高等教育相關應用爭相出現,都在搶占這個巨大的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國網絡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分析顯示: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碎片化移動學習”也成為討論和發展的焦點。移動互聯網在高等教育的移動應用包含學習類、高校信息類、生活輔助類等。學生通過與移動設備就能夠了解學校資訊、學習各類互聯網課程等。

2009年7月ABI Research推出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移動云計算”的概念。移動云計算是結合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產生的。它借鑒了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各自的優勢,使得應用的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使應用者既能快速方便地獲得服務,也能夠在高可靠的環境里安全保障的使用服務。因此,將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相互結合的“移動云計算”應用到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中,能夠為平臺的數據運營和學生使用服務得到更加全方位的體驗和使用。

2 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給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帶來了新機遇

隨著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在高等教育領域將引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和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云計算的產生打破了傳統的高等教育中教學資源與管理資源的管理與維護方式,使教學資源和管理資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而移動互聯網在另一個層面又提升了管理方式和渠道的多樣化。兩者的結合,將給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帶來更多的機遇。

2.1 自適應高校學生自主管理

傳統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通過單方面的建設管理辦法或提出校園管理和運營的方案等來提升和幫助大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學生采用統一的管理辦法,已經不能適應人才個性化培養的目標。而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引入,能夠向高校學生提供大量的,可選擇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相關的移動應用和WEB服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定制和使用。我們所建設大學生自主管理平臺能夠向大學生提供包括個人日常計劃安排管理、班級管理、團隊管理、金錢管理、學習管理、目標管理、職業生涯管理等服務。不同的大學生自身多方向的自主能力也不同,他們可以采用自適應的方式擇其所好,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移動應用進行使用和幫助自己進行自我管理。

2.2 全方位立體式采集數據

對于學校管理者而言,希望通過在實施大學生自主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獲取學生自主管理進展的相關信息和數據,以備分析和進一步的完善。往往獲取的數據僅僅是單方面的,而不是全面的。以移動互聯網應用式的方式進行管理能夠通過大量的應用實時獲取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和數據,同時不同的應用針對的方向不一,例如:“我的大學”應用針對的是大學生日常的計劃安排、金錢管理等,“云上課堂”應用針對的是大學生學習計劃的管理等。這種方式能夠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獲取大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和數據,既能獲取學生在校期間的個人消費行為數據,也能獲得學生個人學習情況的數據,還能獲得學生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中的相關數據等。進而,全方位的數據信息能夠更加完善的輔助管理者進行管理。

2.3 快速反饋自主管理現狀及分析結果

在高校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除了學生個人相關的管理外還包括學校管理者參與的管理,一方面在必要的情況下學校管理者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而不是任由學生自己執行全部的管理步驟。學校管理者參與大學生自主管理是通過在大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獲取相關信息,然后進行數據分析,進而給出執行的過程方案。這種建立在現有高校制定的大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和方案上的過程,往往周期長,效率低,最終提升大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不佳。而建立在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基礎上的大學生自主管理平臺,通過在全方位立體式獲取數據的基礎上,采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的相關算法能夠更快速的方式呈現在管理者的眼前,能夠直接給出當前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現狀和分析結果。

3 基于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的總體架構設計

基于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采用面向服務(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軟件架構設計方法,與傳統面向對象和基于構建的軟件開發方法相比,具有重構性強,松耦合,面向服務等特點。同時,應用于面向平臺的架構,使平臺具有較好可擴展性。

3.1 平臺總體架構

基于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采用SOA架構,利用Web服務(Web Service)實現平臺與接入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其他Web應用間的通信,并對應用間通信所采用的XML、JSON等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很好的保證了平臺的安全性。同時。平臺采用四層架構模式,整體平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具有較好的可擴展性和伸縮性。它的主要架構模型如圖1所示。

平臺架構分為四層架構,分別是:應用層、云資源層、認證授權層、校園云端層。

應用層:也稱之為服務層,是面向高校學生、教師等用戶的服務提供層。用戶可以通過瀏覽器、移動手機APP與平臺進行交互,該層包含的應用有移動APP應用和WEB應用,移動APP應用有輔助學生進行自主管理的應用和增加師生在線交流等應用,這部分應用部署在云資源層。

同時,應用層囊括了來自互聯網中有益于大學的其他移動應用。應用層是通過云資源層提供的服務得以實現的。

云資源層:云資源層是自主管理平臺的資源中心,其通過云服務器部署應用層服務和大學生自主管理類應用等。同時,承擔了應用數據存儲和管理的角色。云資源層通過標準化的數據結構對提供的Web Service技術建立統一的模型。其中,Web服務器是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將平臺中實現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應用服務、校園云端層大學生自主管理數據分析服務提供調用的接口。

認證授權層:認證層向高校管理者、學生、老師及其它用戶提供了統一的認證。高校在通過認證授權通過后可以從云資源層獲取對應高校學生和教師使用該平臺中部署的相關應用的數據,然后利用平臺的校園云端層進行數據分析。

校園云端層:校園云端層主要面向高校管理者,包含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數據分析系統等。高校管理者通過該層對學生和教師使用校園類應用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以輔助管理和決策。

3.2 自主管理平臺功能模塊劃分與用戶行為

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主要劃分為:基礎數據管理、應用管理、認證授權管理、數據分析系統管理四大板塊,如圖2。

平臺的基礎數據管理包括學生信息管理、教師信息管理等。應用管理模塊包括應用中心管理、應用信息管理、企業用戶管理等。認證授權管理包括普通用戶權限管理、高校數據分析系統權限管理等。數據分析系統管理模塊包括:應用數據管理、分析數據管理等。

根據平臺的業務需求,將平臺的用戶角色及角色的功能劃分如下:(1)學生:使用自主管理軟件進行自主管理;(2)教師:輔助學生進行管理,提供教學資源;(3)平臺管理員:應用管理、認證授權管理;(4)企業用戶:應用管理;(5)學校管理員:數據統計分析,制定決策方案。

3.3 平臺主要數據流

基于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主要是通過移動互聯網應用進行全方位立體式采集學生自主管理的相關數據,然后利用云計算平臺進行數據存儲,最后通過統一的校園認證平臺,向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數據分析系統傳輸數據,以進行最后的分析和挖掘。為了能夠盡最大可能的分析當前學生進行自主管理的真實情況和信息,平臺提供的數據需嚴格、準確。同時,平臺部署的自主管理類應用應能夠進行學生的學號綁定,以供高校進行學生識別和分析。整個平臺涉及的數據主要有以下幾種。

(1)應用信息:應用信息包括平臺所有應用的基礎信息和用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信息。應用基礎信息為應用的名稱、所屬類別、版本、支持的軟件平臺等,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即高校學生自主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包括學生使用學習類應用進行的學習行為數據信息、使用管理類應用的行為數據信息等。

(2)學生信息:學生信息包括學生個人的基礎信息。

(3)教師信息:教師信息包括教師個人基礎信息和教學信息等。

(4)平臺管理者信息:平臺管理者信息包括自主管理平臺的管理員基礎信息等。

(5)學校管理者信息:學校管理者信息包括校園云端管理者的基礎信息。

(6)學生自主管理分析數據:學生自主管理分析數據主要為學生使用平臺后產生的數據再進一步加工處理后的結果信息,數據來源于學校管理者把云資源層獲取的數據進行篩選、分析等過程后獲取的。

(7)認證授權信息:認證授權信息包括平臺所有用戶的權限信息、校園云端和軟件授權信息等。

以上的平臺數據與平臺主要的業務流程密切相關。具體數據流圖見圖3。其他數據信息還包括互聯網應用來源信息等。

自主管理平臺的具體應用――以重慶交通大學為例。

基于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五類用戶通過Internet在云計算平臺中進行大學生自主管理、應用管理、自主管理數據分析等具體的操作。該文將以重慶交通大學基于云計算技術創新型的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平臺為例,以作者自主研發的移動學習管理應用“云上課堂”(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4SR090086)進行數據采樣分析。應用層的應用面向學生“云上課堂”移動端服務,是一款校園課堂助手,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管理、建立日常學習提醒計劃,同時也是學生進行在線學習的應用,另外,應用還提供了師生在線交流等服務。該應用能通過學習和日常計劃的層面幫助大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平臺面向學校管理者提供了高校學生自主管理數據分析系統。通過該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對該校學生的日程計劃情況和課后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部分分析統計如表1所示。

統計數據顯示,85%左右學生課程任務的完成情況較好,學習管理能力較好,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但提前完成者比例較少。同時,存在一部分超時完成的學生,甚至是未能完成的學生。數據從側面反映了了學生對自身學習任務管理的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

篇7

但由于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Web2.0的追隨者往往陷入到紛爭和無所適從的境地。從近兩年Web2.0發展狀況看,筆者認為,有著華美外衣的Web2.0,不是互聯網的創新,而有可能是最大的謊言。

第一是Web2.0概念的空洞性。

Web 2.0與中國清末民初的一個故事很雷同: 一位道士經常站在村口說要變天了。后來人們把下雨、爆發都視為要變天的結果。Web2.0和“要變天了”沒有本質的區別。空洞且似是而非。Web2.0的追隨者不斷地給Web2.0增添新特性,有人認為“去中心化”是Web2.0的特性,但被視為Web1.0的電子商務一直是以用戶為中心進行交易和溝通,而被視為經典的Web2.0應用――維基百科(wiki)卻呈現出聚合參與者知識的特點,是增強了中心化。有人認為“互動”和“用戶產生內容”是Web2.0的特性,但BBS、電子商務一直具有互動和用戶產生內容的特點。因此Web2.0的所謂特性都經不住仔細的推敲。

第二是Web 2.0的誤導性。

Web 2.0概念的空洞導致無法辨別互聯網新應用產生的根源和差異,起源于威客理論的互聯網進化論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公告牌的功能不斷分離出去形成新的互聯網應用。美國人面對BBS功能的不斷分離產生了很強的困惑和焦慮,于是一個模糊的Web 2.0概念誕生了。在Web 2.0看來,互聯網的創新應用之間沒有什么不同,但互聯網進化論認為這些應用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不一致的。順序如下:

按商業價值從高到低排名為搜索引擎、電子商務、新聞網站、威客網站、SNS網站、博客網站、維客網站、掘客網站、換客網站。

按社會價值從高到低排名為威客網站、維客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博客網站、新聞網站、SNS網站、換客網站、掘客網站。

互聯網創業者如果受到Web2.0的誤導,沒有注意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背離,往往會陷入困境。一些應用社會價值非常大,但它的商業價值可能會非常低。這種應用就不能用商業手段去運作,維客(維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篇8

2010年經歷了工具和門戶時代,UC瀏覽器、Google地圖、Android優化大師紅極一時。隨后,水果忍者、捕魚達人、微信、米聊開始嶄露頭角。2012,移動互聯網又會有怎樣的面貌。

隨著智能手機的加速普及,移動終端和手機操作系統的激烈競爭,帶動互聯網產業走向從桌面互聯到移動互聯的變革。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1第三季度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108.3億元,同比增長154.6%。

據預計,一兩年內,移動終端上網用戶將超過PC互聯網,未來移動終端的規模將是PC互聯網終端規模的10倍。

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勢初顯。正是基于對移動互聯網前景的看好,傳統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易等紛紛憑借其熱門產品布局移動互聯網。新浪憑借新浪微博強勢進軍移動互聯網;網易全產品線謹慎布局,將其優質PC資源平移至移動互聯網領域。

移動互聯網本身具有什么特性促使其崛起呢?移動互聯網兼具PC強大的計算功能、互聯網強大的連通功能、無線通訊強大的移動功能。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是大勢所趨,又是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移動終端,一切碎片時間都得以利用。因此,不管是從終端數量還是使用時間上來說,移動互聯網都將比PC互聯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誘人前景吸引了眾多巨頭和草根前來掘金。終端廠商、運營商、傳統互聯網公司、傳統媒體和新生代移動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始加大對移動互聯網的投入。

平臺越來越重要

昔日草根通過團隊合作的模式有望成為明日明星,個人開發者和小于10人的小團隊開發者大量涌現;傳統IT大鱷也紛紛摩拳擦掌,希望通過聯合上下游伙伴打造生態系統來鞏固優勢地位。

在國外,“憤怒的小鳥”成為娛樂卡通領域的一匹黑馬,這款開發成本僅10萬歐元的小游戲,迄今已經為Rovio公司帶來了5000萬歐元的收入。

在云計算、開源軟件的時代,開發團隊不再需要超大規模、巨額資金——十幾個人、幾百萬資金,有獨創的、吸引用戶的需求,就有可能從移動互聯網中分得一塊蛋糕。

移動互聯網,特別是在其應用開發領域的這一獨特的研發模式正吸引著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進入這一領域淘金,中國掀起了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

這群平均年齡在25至39歲之間,出身技術或程序員,在移動互聯網的產業鏈上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應用的年輕人,被戲稱為“新移民”。根據艾瑞咨詢估算,目前中國從事手機應用軟件開發的個人已經超過10萬,并以每年超過35%的速度增長。

其中的佼佼者當屬小米公司,這家2010年4月成立的年輕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僅用了半年時間其市場估值就超過2億美元,并獲得了來自MorninGSide和啟明創投的3500萬美元的融資,又在2011年8月其自主研發的高端智能手機,開放網絡預訂兩天內即超過30萬臺。

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小米的七位創始人均是來自Google、微軟、金山等國內外著名IT公司的頂尖高手。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熱鬧非凡的背后,也隱含著諸如產品線過于單一,瘋狂比拼用戶數而暫不考慮盈利問題、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平臺廠商和操作系統等領域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生態系統變得日益重要。開發者在尋找用戶最多即成功概率最高的平臺廠商,而聚集了眾多成功開發者的平臺廠商將樹立更穩固的市場地位。

眾多大鱷積極打造開發者平臺的舉動印證了這一觀點:阿里巴巴希望打造面向移動網頁服務平臺,創新工場基于安卓系統本土化的“點心”項目摩拳擦掌,3G門戶正在進行從門戶到平臺的轉型,A8電媒正打造平臺連接手機廠商和開發者。

為內容尋找商業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對于應用和內容的日益看重,那些能夠成功推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并找到有效商業模式的開發者和廠商更易獲得成功。

每個娛樂平臺的崛起都是基于一個新平臺的來臨,移動互聯網這個大平臺自然吸引了更多游戲和娛樂方面的投資。

九城游戲中心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跨iOS和安卓兩個操作系統的手機游戲社交平臺,擁有注冊用戶高達7500萬,有5000多款游戲。2011年4月,其中文本地化的版本正式上線。

滾石移動是滾石唱片在新媒體的執行公司,通過手機把正版音樂銷售給網友,在整個唱片行業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滾石移動保證了每個月1500萬—2000萬人民幣穩定的音樂收入。

用戶生成內容的興起無疑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最好的例子就是微博。

作為使用移動終端來進行碎片化時間消費的典型應用,在過去一年之中從6000萬用戶到了接近2億的用戶,并且使用移動互聯的比例在增長:過去6000萬用戶里只有15%的微博是在手機端發出的,但是現在接近2億的用戶里有34%的微博是在手機端發出的。

QQ上發的信息也有一半來自手機平臺。2011年,三大運營商開始布局移動即時通訊,意在與騰訊微信、小米米聊分羹。日本社交巨頭Gree、DeNA也一早開始布局中國市場。

市場營銷的新戰場

在傳統電商網站都開始運營其移動客戶端的背景下,2011第三季度手機電子商務同比增長508.1%,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雖然買很多東西在PC上看得更清楚,更適合競價選擇,但是手機也有著隨時隨地消費的巨大優勢。

手機版淘寶網日訪問量已經超過3000萬,日交易筆數超過10萬,凡客誠品移動客戶端每日訂單數量在6000單左右,每日交易額超過50萬元。

另外,作為時刻跟著消費者的“屏幕”,移動終端也是展示廣告的絕好平臺。嘀咕網正致力于跟位置有關系的服務,例如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和位置,推薦離其最近的餐館、卡拉OK等。

移動互聯網也受到了企業用戶的偏愛。國外公司正在將其營銷主陣地由業已成熟的社會化媒體(如Facebook、Twitter等)轉向移動電子商務站點、二維碼、移動應用及短信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營銷渠道。

而在國內,移動互聯網營銷方興未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優惠券、折扣券在餐飲、服裝等消費領域的應用。

隨著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和與全球移動頂級域名(.mobi)管理公司攜手推動中國移動互聯網標準與國際接軌,將降低企業參與移動營銷和移動商務的門檻,擴充移動應用的空間,未來移動互聯網營銷的市場潛力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篇9

第二確定您所研究的協議的最新版本的RFC文件。

如前文所述,在RFC-2400中有協議的完整清單,按照清單找到的RFC一般是協議的最新版本,如果協議的STATE是Standard就更好了。如下文所分析的FTP協議的RFC文件是RFC-959。

第三,獲取RFC文件

根據RFC文件編號查看以上站點的RFCs文件索引

在里面您可以很快地找到您要找的RFC文件。

第四,閱讀描述協議的RFC文件全文

這不用說了。

第五,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互聯網協議不是什么真理,但如果能實踐一下對理解和掌握都有好處,許多互聯網應用層的協議可視程度非常高,協議中許多控制和參數用英文短語來表示,所傳輸的數據如文本也是ASCII碼,如HTTP,FTP等,這類協議單純用Telnet就可以模擬一下客戶端程序的運作,當然,編程實現是最好的鍛煉。

第六,總結

總結確實是不錯的學習方法,自己的文章是一面鏡子。

3.舉例:FTP協議分析

FTP協議的定義在 RFC-959 "FILE TRANSFER PROTOCOL"(Standard,Recommended)。

3.1介紹

FTP 文件傳輸協議(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協議是一個應用層協議,在TCP上實現的。

開發FTP的目的是

1)促進文件(計算機程序和/或數據)的共享。

2)鼓勵對遠程計算機間接或隱式(implicit)(通過程序)的使用。

3)對用戶屏蔽不同主機系統中的文件儲存的細節。

4)可靠和高效率地實現文件的傳送。

用戶雖然可以直接通過一個終端使用FTP協議,但FTP協議的設計主要是給程序使用的。

3.2常用的FTP命令解釋

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對以上每個FTP命令做解釋,這里僅解釋一下作者認為比較重要或常用的FTP命令,如果讀者需要深入了解請參閱 RFC-959 "FILE TRANSFER PROTOCOL"。

USER NAME(USER〈sp〉〈username〉)

本命令的參數〈username〉標識用戶名,服務器憑這個用戶的權限使用文件系統。這個命令一般是在控制連接后的第一個命令。這個命令成功執行后,服務器會等待PASS命令,PASS也成功執行后,用戶才算等錄成功,可以存取Server-FTP中的文件。

PASSWORD(PASS〈sp〉〈password〉)

這個命令是USER命令的補充,向Server-FTP發送由〈password〉所表示的密碼,該命令執行成功,USER命令所指示的〈username〉才算成功登錄。這里的〈password〉是明文傳送。

CHANGE WORKING DIRECTORY(CWD〈SP〉〈pathname〉)

令Server-FTP改變當前目錄到〈pathname〉。

LOGOUT(QUIT)

這個命令表示用戶停止使用FTP,Server-FTP會關閉控制連接。

DATA PORT(PORT 〈SP〉〈host-port〉)

User-FTP這個命令告訴Server-FTP,等待Server-DTP連接的DTP(可能是User-DTP或其他的Server-DTP)的地址,〈host-port〉所指示的就是這個地址,具體的PORT命令形式如下。

PORT h1,h2,h3,h4,p1,p2

以上六個參數都是小于256的數字。

h1,h2,h3,h4表示IP地址,如192,168,0,1 表示IP地址是192.168.0.1的主機。

p1,p2,表示端口號,注意p1和p2都是小于256,所以1000表示為3,232(1000=3*256+232)

RETRIEVE(RETR〈SP〉〈pathname〉)

這個命令請求Server-FTP通過數據連接向User-DTP傳送由〈pathname〉指示的文件的數據。

STOR(RETR 〈SP〉〈pathname〉)

這個命令請求Server-FTP通過數據連接接收User-DTP傳送的數據,數據保存在由〈pathname〉指示的文件中。注意〈pathname〉是在Server-FTP的主機上的。

PRINT WORKING DIRECTORY(PWD)

Server-FTP收到該命令后在回應中返回當前工作目錄名。

LIST(LIST [〈SP〉〈pathname〉])

Server-FTP收到該命令后向User-DTP發送目錄〈pathname〉的文件目錄信息。如果沒有〈pathname〉參數,則返回當前目錄的文件目錄信息。

STATUS(STAT [〈SP〉〈pathname〉])

這個命令的回應有兩種情況,沒有〈pathname〉參數和有〈pathname〉參數。

1)沒有參數,Server-FTP會在回應中返回的一些狀態信息,如以下是我Linux上的Server-FTP返回的信息:

211-zfm.home FTP server status:

Version wu-2.4.2-VR17(1)Mon Apr 19 09:21:53 EDT 1999

Connected to zfl_k6.home(192.168.0.1)

Logged in as fszfl

TYPE:ASCII,FORM:Nonprint;STRUcture:File;transfer MODE:Stream

No data connection

0 data bytes received in 0 files

0 data bytes transmitted in 0 files

0 data bytes total in 0 files

145 traffic bytes received in 0 transfers

4306 traffic bytes transmitted in 0 transfers

4501 traffic bytes total in 0 transfers

211 End of status

2)如果有〈pathname〉參數,則在回應中返回〈pathname〉的目錄信息,如以下是我發送STAT . 的結果:

213-status of .:

total 64

drwxrwxr-x 2 fszfl fszfl 1024 Nov 25 01:37 .

drwx------ 12 fszfl fszfl 1024 Nov 29 00:35 ..

213 End of Status

這個功能好象和LIST有點相似,但LIST中的目錄信息在數據連接中返回的。

HELP [〈SP〉〈string〉]

這是幫助命令,如果沒有參數則返回FTP命令列表,如果有參數則返回〈string〉表示的命令的語法。

3.3 FTP回應

3.3.1 回應的格式

FTP回應有3位數字編碼和有關信息的文本組成,編碼后一個分隔符,如果回應中返回信息的長度大于一行,則編碼后跟減號(-),否則跟空格(〈sp〉)。多于一行的信息可以參考上面的例子。注意最后還有"213 End of Status"表示信息的結束。FTP回應使用的編碼是約定好的,信息文本可以由具體的Server-FTP設計。顯然,編碼為了方便程序設計,文本信息可以方便閱讀。

為了敘述方便,下文把這3位編碼稱為回應碼。

3.3.2 回應碼含義

3位回應碼的每一位都有確定的含義。第一位表示命令的執行結果,表示成功,失敗,或命令沒有完成。第二位表示回應的類型,第三位一般指第二位的進一步細化,預留給將來的發展。

第1位可能的取值:

1yz 初步確認(Positive Preliminary reply)

表示請求的命令已經開始,請等待進一步的回應,在此之前不要發送新的FTP命令。

2yz 完成確認(Positive Completion reply)

表示請求的命令已經成功完成,可以發送新的請求。

3yz 中間狀態確認(Positive Intermediate reply)

請求的命令已經被接受,等待下一條相關的命令提供進一步的信息。這個回應用于一些命令序列中,如USER和PASS,如果USER被接受則可以得到這個回應,表明還需要密碼來完成用戶的登錄。

4yz 暫時否認(Transient Negative Completion reply)

Server-FTP由于一些暫時的原因沒有接收命令,User-FTP最好重新請求這個命令。如果是命令序列,則需要從該序列的第一條指令開始。

5yz 命令有錯(Permanent Negative Completion reply)

命令沒有被接收,具體的拒絕原因由回應碼第二位指出。

第2位可能的取值,描述回應的分類:

x0z 語法(Syntax)- 命令語法不正確,或Server-FTP沒有實現這個功能。

x1z 信息(Information)- 描述如STAT或HELP等命令要求Server-FTP信息的返回。

x2z 連接(Connections)- 描述有關控制和數據連接。

x3z 帳戶和認證(Authentication and accounting)- 登錄過程的回應。

x4z 現在還沒有指定。

x5z 文件系統(File system)- 這個回應反映服務器的文件系統的狀態。

第3位的的含義需要根據第1,2位的值再細化。

3.3.3 回應舉例

3位回應碼的不同組合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含義,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具體請查 RFC-959。下面是幾個例子:

200 Command okay.

500 Syntax error,command unrecognized.

501 Syntax error in parameters or arguments

篇10

講到大數據的時候,大家經常講到這兩個例子,沃爾瑪和奧巴馬的例子同樣是一幫人在做數據分析。但是為什么說現在大數據的時代已經到來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時,沃爾瑪的數據量應該也很大,分析應該也是很困難的,但為什么那時沒有被稱為大數據時代呢?

數據和大數據

對這兩個例子我總結了一下,覺得它們之間有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都進行了數據的分析。不同點是什么?第一個不同是時間上的差別。第一個例子是發生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那時互聯網剛剛興起。另一個例子發生在上個月,現在已經到了互聯網無處不在的時代。第二個不同的是,沃爾瑪分析的是企業的銷售數據,銷售數據都是結構化的數據,所以他是用典型的數據分析和挖掘方法來進行分析的。而奧巴馬的團隊重點分析的是互聯網數據,這類數據不可能都是結構化數據,當然會有一部分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

前者基于關系型數據庫的分析方法其實就是數據挖掘或BI(商業智能)。后者則被稱為大數據。大家都知道凡是做數據挖掘的,一定是從歷史數據上進行分析和整理。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更多地應該是分析實時的信息。

大數據的推動力和概念

大數據之所以被稱為大數據,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推動力。

一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隨處可見的監控和遙測設備等產生的大規模的數據,這些數據源的數目、種類以及數據產生和發生的速度和頻率都在急劇增長。

第二個推動力是云計算的日益成熟,為大數據提供了成熟的環境和處理能力,推動了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發展到大數據階段。

第三是非結構化數據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

第四是政治、經濟、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應用需求,推動了大數據的發展。

大數據的價值

那么,大數據有什么價值呢?首先舉個例子,谷歌曾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全球登革熱趨勢進行過預測,他們得到的預測數據和實際的數據非常地吻合,這就帶來了一個好處,我們可以通過這一趨勢預測它的發病時間和周期以及它的振蕩。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大數據所帶來的一些價值。我認為,大數據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早期的預警;第二是實時的感知;第三是實時的反饋。

大數據的挑戰

篇11

乍一看,互聯網具備了作為傳統媒體的全部特征,然而現實是隨著搜索長尾廣告格局的形成、域分類廣告平移的告一段落、品牌廣告試水的結束,互聯網廣告的成長已經進入一個平臺期,雖然網絡視頻和社會媒體被一再炒作,但他們只是一個價值沒有被認可的新生媒體,遠遠不能挑戰傳統媒體。筆者認為與其苦苦的追求訪問量、被廣告聯盟牽著鼻子走,不如直接發掘向用戶收費的業務模式,徹底脫離媒體的特性,變成一個真正的娛樂互聯網,或是傳統媒體產業的渠道,或者是電子商務的渠道,或者是通信行業的顛覆者,或者是行業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

收費的娛樂。即時通信、在線音樂和網絡視頻是占據超過一半流量的互聯網應用,然而,它們的主要營收還是嚴重依賴廣告,經營者嚴重忽視了這些應用作為娛樂的最為本質的特性,從而陷入和成千上萬同類應用服務爭奪點擊廣告收入的困境,這一點尤其在音樂網站和視頻網站上表現最為明顯。無可否認即時通信、音樂、視頻本身永遠不能收費,但是可以利用這些訪問量來兜售增值的服務,只要解決了支付的誠信和便捷,用戶對于相關性高的收費娛樂是不會拒絕的,況且互聯網的軟件技術解決了所有服務植入的技術問題。

傳統媒體的渠道。電子雜志最后變成自己制作內容絕對是個誤區,反而是傳統期刊的電子版如龍源期刊網默默在賺錢。電視的互聯網直播已經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廣播、平面媒體的互聯網渠道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互聯網的優勢就是傳播效率,只要仔細分析了用戶的閱讀習慣,配以便利和相關性極高的推介方式和便利的支付交付手段,30%以上的毛利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電子商務。直接將電子商務平臺植入網站,在交易中分利是最簡單不過的,尤其在Web2.0這些用戶創造內容的網站,網上書店積極地拓展博客作為賣書渠道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嘗試,所以分享知識可以賣書,那么分享照片呢?分享購物經驗呢?分享音樂呢?乍一看都是社區營銷、好友推介、變相傳銷,其實不然,人的購買行為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將網絡變成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分布式的電子商務的成交率就大增了。

篇12

內容細節各有不同,但這些事件主調是一致的――以“道德”的名義,開打“反不正當競爭保衛戰”。UC俞永福的“四問”騰訊,“今夜”任鑫對攜程封殺的“無法理解”,最后是金山網絡陳勇的“強烈譴責”360,另一方三大巨頭的回應則均可總結為“我們沒錯,他們炒作”。表面上看兩大陣營各有各的理,究竟誰在搗亂,誰真受了委屈,則是查無實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所謂各家企業間的“大戰”正在泛濫,儼然成為某些勢力在利益角逐中,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原則上,道德是企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在當前競爭中,無論是互聯網巨頭不守規則胡搞,還是新貴們聲東擊西博取眼球,道德被頻繁用作打擊對手的“核武器”,這本身就是種道德缺失的鬧劇。更何況,以道德之名的攻勢,仰仗的是輿論壓力,這種效應在去年的3Q大戰中被認為已經到達頂峰;同樣的劇本再次出現時,看客們顯然已經沒有之前的激情,這導致事件本身關注度看跌,道德的制衡作用也就逐漸消退,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會失去最后的約束。本就缺乏平等開放的中國互聯網競爭環境將進一步滑向深淵。

引申一句糙話:道德是內褲,應該穿,但是出門不能只穿內褲。互聯網是一個嬰兒,引導嬰兒不能指望用道德,而更需要約束;所以培育健康的競爭環境同樣不能僅僅依靠“德治”,也更需要“法制”這條外褲。在這一方面,國外有許多現成例子,雖然體制環境不盡相同,但是也值得借鑒參考。

篇13

當然,這并不是Web 3.0的全部本領。許多互聯網專家認為,Web 3.0瀏覽器可充當私人助理。當你在網上搜索時,瀏覽器會逐漸了解你對什么感興趣。你越是能經常使用互聯網,瀏覽器就越了解你,那樣即使你提出的問題很籠統,網絡也可以給你很滿意的答復。你甚至可以向瀏覽器提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我該上哪里吃午飯?”瀏覽器會查閱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的記錄,并結合你目前所在位置,然后推薦一系列餐館。

盡管人們對Web 2.0的認識還處于眾說紛紜狀態,但性急的互聯網專家已經提出了Web 3.0。實際上,繼Web 2.0之后,Web 3.0成為互聯網專家們熱議的新話題。

從Web 2.0到Web 3.0

在普通大眾所熟悉的眾多關于互聯網的時髦詞匯和專業術語之中,最有名的恐怕非“Web 2.0”莫屬。然而,盡管許多人聽說過Web 2.0,但真正了解其含義的人并不多。有的人認為,這個術語本身只是一種推銷手段而已,目的在于吸引風險投資者,好讓他們往網站投入巨資。沒錯,從著名計算機圖書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首次提出這個術語以來,何謂Web 2.0其實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甚至連Web 1.0至今也沒有一致意見。而另一些人認為,Web 2.0是實際存在的,Web 2.0的特點,包括:

1.訪客能夠對網頁進行修改。比如,亞馬遜網站允許訪客產品評述,訪客可以使用網上表單把信息添加到亞馬遜的網頁上,以便將來的訪客能夠閱讀。

2.可使用網頁把你與其他用戶聯系起來。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網絡網站之所以大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便于用戶找到對方、保持聯絡。

3.提供了快速、高效地共享內容的方法。YouTube就是一個典例例子,YouTube會員制作好視頻后,即可上傳到網站上,供別人觀看,整個過程不到一個小時。

4.提供了獲得信息的新方法。如今,廣大網民可以訂閱網頁的真正簡單聚合(RSS)新聞源,只要保持互聯網連接,就能收到關于該網頁上所有最新信息的通知。

5.訪問互聯網的設備不局限于計算機。現在許多人通過手機或電子游戲機來訪問互聯網。一些專家預計,不久之后,消費者通過電視機及其他設備來訪問互聯網也將成為一件很普通的事。

通俗地說,Web 1.0就好比是圖書館。你可以把它當做信息來源來使用,但是無法以任何方式來添加或改動信息;Web 2.0則像是一個龐大的朋友和熟人圈子。雖然你仍可以用它來獲得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參與到會話中,讓會話變成一種更豐富的體驗。

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人不太清楚Web 2.0到底是什么,但另一些人卻已經在開始考慮接下來會出現什么:Web 3.0會是什么樣?它與我們今天的互聯網有何不同?它到底會是革命性的劇變,還是潛移默化的量變以至于我們甚至注意不到什么區別?

認識Web 3.0

互聯網專家們認為,對于普通用戶而言,Web 3.0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你擁有了一個貼身的私人助理。根據專家們的觀點,Web 3.0時代網絡對你無所不知,能夠自主地查詢互聯網上的所有信息來回答任何問題。許多專家把Web 3.0比做是龐大的數據庫。Web 2.0使用互聯網是為了把人與人聯系起來,而Web 3.0使用互聯網是為了把信息與信息聯系起來。一些專家認為Web 3.0會取代目前的互聯網,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它將作為獨立的網絡而存在。

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Web 2.0與Web 3.0的異同。假設你正考慮去休假,想去熱帶地區,為這趟旅行你準備了3000美元的預算。你想住在好的酒店,又不想太花錢,還想要一張便宜的機票。借助目前可以使用的互聯網技術,你不得不多次搜索以便找到最佳的休假選擇:你需要研究潛在的目的地,然后確定哪個適合自己;你還可能要訪問若干個折扣旅游網站,然后比較機票和酒店客房的價格;最后,你還要把很多時間花在查閱各個搜索引擎結果網頁的結果上,整個過程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

而在一些互聯網專家看來,在Web 3.0時代你只要發出一個很簡單的指令,剩下的事情則交給互聯網,互聯網完全可以替你做所有工作:它會根據你的偏好確定搜索參數,以縮小搜索服務的范圍。然后,瀏覽器程序會收集并分析數據并提供給你,便于你進行比較。瀏覽器之所以有這個本領,是因為Web 3.0能夠理解網上的信息。

今天,你使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時,搜索引擎其實并不真正理解你要搜索的東西。它只是簡單地查找出現搜索框中的關鍵字的眾多網頁,而無法告訴某網頁是不是真與你搜索的東西相關。換句話說,它只能告訴你,關鍵字出現在該網頁上。比如,搜索的是“土星”這個詞,最后會得到有關土星的網頁搜索結果和有關汽車生產商土星公司的其他搜索結果。

而Web 3.0搜索引擎不但能找到出現搜索詞中的關鍵字的網頁,還能理解你搜索請求的具體語境。它會返回相關結果,并建議關注與搜索詞有關的其他內容。在本文的休假例子中,如果你輸入“熱帶休假目的地,預算不到3000美元”這個搜索請求,Web 3.0瀏覽器可能會提供一份與搜索結果有關的趣味活動或美味餐館列表。它會把整個互聯網視做一個龐大的信息數據庫,可以滿足任何查詢要求。

Web 3.0的主要技術

事實上,今天的人們根本不知道將來技術最終會發展成什么樣。以Web 3.0為例,大多數互聯網專家對于它的特點比較一致的看法是,Web 3.0會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相關度更高的體驗。許多專家還認為,借助Web 3.0,每個用戶會有一個獨有的互聯網配置文件,該配置文件基于該用戶的瀏覽歷史記錄。Web 3.0會使用該配置文件為每個用戶提供獨特的瀏覽體驗。這意味著,如果兩個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服務,用相同的關鍵字在網上搜索,他們會得到由各自配置文件決定的不同結果。

這種應用所需的技術和軟件還沒有成熟。美國的TiVO和Pandora等服務提供了基于用戶輸入的個性化內容,但它們都依賴一種反復試驗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如專家們所說的Web 3.0高效。更重要的是,TiVO和Pandora的服務范圍都很有限:分別是電視節目和音樂,而Web 3.0將動用互聯網上的所有信息。

一些專家認為,Web 3.0的基礎將是應用編程接口(API)。API是一種接口,是一組讓開發人員可以開發能充分利用某一組資源的應用程序。許多Web 2.0網站含有的API讓編程人員可以訪問網站的獨特數據和獨特功能。比如,Facebook的API讓開發人員開發出以Facebook為平臺的程序,提供游戲、智力競賽、產品評價及更多內容。

有望幫助Web 3.0進入實際應用的一個技術(實際上在Web 2.0時代已經出現)是聚合(Mashup)。聚合是指把兩個或更多個應用合并成一個應用。比如,開發人員可以把允許用戶評價餐館的程序與谷歌地圖(Google Maps)組合起來。這個新的聚合應用不但可以顯示餐館信息評價,還能在地圖上把餐館標出來,那樣用戶就能查看餐館位置。一些互聯網專家認為,開發聚合應用在Web 3.0時代會輕而易舉,誰都能開發。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Web 3.0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它甚至可能不會使用HTML作為基本的編碼語言,而是會依賴某種不知其名的新語言。這些專家表示,從頭開始可能比試圖改變當今的互聯網更容易。不過,全新版本的Web 3.0純屬理論階段,實際上目前還無法知道它會怎樣工作。

在有互聯網之父之稱的Tim Berners-Lee看來,互聯網的未來是語義網(Semantic Web),而許多互聯網專家在談論Web 3.0時也大量借鑒了他的理論。

構建語義網

Tim Berners-Lee于1989年發明了互聯網。他發明的互聯網其最主要用途是作為統一的界面實現信息的彼此共享。不過,Berners-Lee對Web 2.0到底是否存在表示懷疑,認為它只是毫無意義的專業術語。Berners-Lee堅持認為,他發明互聯網就是為了能夠讓這一網絡架構能處理Web 2.0所能處理的所有任務。Berners-Lee設想未來的互聯網與今天的Web 3.0概念很相似。它被稱為語義網(Semantic Web)。

簡單地說,今天的互聯網架構是為方便人使用而設計的。它讓我們容易訪問網頁,理解網頁所呈現的一切,而計算機卻不能理解。搜索引擎也許能查找關鍵字,但它理解不了這些關鍵字在網頁語境下是如何使用的。有了語義網,計算機將使用軟件來搜索及理解網頁上的信息。這些軟件將是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信息的程序。它們之所以有這種功能,就是因為語義網擁有信息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就叫本體(ontology)。在互聯網上,本體其實是一個文件,它定義了一組詞語之間的關系。比如,“cousin(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或表姐妹)”這個詞語是指有著同一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兩個人之間的家族關系。語義網本體有可能這樣來定義每個家族角色: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主體上兩代的直系祖先;

父母:主體上一代的直系祖先;

兄弟或姐妹:與主體有著同一對父母的人;

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主體的兄弟或姐妹的子女;

阿姨、姑姑或叔叔、伯伯:主體的父母的姐妹或兄弟;

堂兄弟、堂姐妹或表兄弟、表姐妹:主體的阿姨、姑姑或叔叔、伯伯的子女。

語義網要發揮應有的功效,本體內容就必須詳細而全面。按照Berners-Lee的概念,本體會以元數據(元數據是指網頁代碼中所含的人類看不見而計算機能讀取的信息)的形式而存在。

構建本體需要大量的工作。實際上,這是語義網面臨的重大障礙之一。人們是否愿意投入精力為自己的網站構建全面完整的本體?網站變化后,他們會維護本體嗎?這些都是語義網構建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批評人士認為,創建及維護語義網這種復雜的任務對大多數人來說工作量太大了。

另一方面,一些人很喜歡給互聯網對象和信息做標簽或做標記。互聯網可以對做了標記的對象或信息進行分類。如果博客含有一個標記選項,這樣很容易按特定主題對日志內容進行分類。Flickr等照片共享網站讓用戶可以對照片做標記。谷歌甚至把它變成了一款游戲:“Google Image Labeler”讓兩個人在做標簽比賽中相互較量,看哪個玩家為一系列圖像所做的相關標記數量最多。據一些專家聲稱,Web 3.0將來能夠搜索標記和標簽,并將相關度最高的結果返回給用戶。也許Web 3.0會將Berners-Lee的語義網概念與Web 2.0的標記文化結合起來。

鏈接

關于互聯網未來的幾個猜想

總體來說,Web 3.0還只是處于理論研究階段,而少有明確的技術出現,但是,這沒有阻止人們猜測接下來互聯網的未來會走向何方。實際上,在這方面既有保守的預測也有激進的預言,還有聽上去更像是科幻電影的大膽猜想。

以下只是其中的幾個預測和猜想:

1.技術專家Nova Spivack認為,互聯網的發展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在互聯網的頭十年,發展重心放在了互聯網的后端即基礎架構上。編程人員開發出我們用來生成網頁的協議和代碼語言;在第二個十年,重心轉移到了前端,Web 2.0時代就此拉開帷幕。現在,人們使用網頁作為創建其他應用的平臺。他們還開發聚合應用,并且嘗試讓互聯網體驗更具互動性的諸多方法。目前我們正處于Web 2.0周期的末端;下一個周期將是Web 3.0,重心會重新轉移到后端。編程人員會完善互聯網的基礎架構,以支持Web 3.0瀏覽器的高級功能。一旦這個階段告一段落,我們將邁入Web 4.0時代。重心又將回到前端,我們會看到成千上萬的新程序使用Web 3.0作為基礎。

2.互聯網將發展成為一個三維環境。我們將來看到的是Web 3D,而不是Web 3.0。互聯網把虛擬現實元素與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的在線世界結合起來,最后可能會變成融入了立體效果的一種數字環境。你可以以第一人的視角或通過你本人的數字化呈現(即化身),徜徉于互聯網中。

3.互聯網會立足于分布式計算領域的最新進展,從而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在分布式計算中,幾臺計算機共同處理一項龐大的處理任務,其中每臺計算機負責處理整項任務的一小部分。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會擁有思考能力,因為它能把任務分配到成千上萬臺計算機上,還能查詢深層本體。這樣互聯網實際上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大腦組織,能夠分析數據,并根據這些信息得出新想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绥化市| 井陉县| 马龙县| 镇坪县| 定兴县| 抚顺市| 武威市| 五寨县| 广州市| 兴和县| 印江| 安陆市| 庄浪县| 徐闻县| 西畴县| 鄂托克旗| 定远县| 遂平县| 榆中县| 四子王旗| 商洛市| 巫山县| 卢氏县| 于都县| 南投市| 新兴县| 灵山县| 肥城市| 平安县| 江门市| 孟连| 营山县| 民和| 察雅县| 游戏| 钟祥市| 清涧县| 光山县| 噶尔县| 高唐县|